You are on page 1of 8

DOI:10.16345/j.cnki.cn11-1562/i.2010.02.

019

旅行文学 、 乌托邦叙事与空间表征

张德明

内容提要 旅行文学与乌 托 邦 叙 事 有 着 相 辅 相 成 的 关 系。 综 观 以 《乌 托 邦 》 为 代 表 的 三 个
典型的乌托邦文本,可以发现,乌托邦外部空间 的 特 征 是 不 确 定 性、不 可 接 近 性、与 世 隔 绝 性,
其内部空间则表露出相似性、类同性和无隐私性。乌托邦空间的表征背后既隐含了中世纪以来欧
洲及英国的地理 - 地形学描述传统,又反映了乌托邦理想内在的逻辑悖论。
关键词 英国旅行文学 托马斯·莫尔 《乌托邦》 空间的表征 表征的空间

自从人类历史产生以来,对现实社会的批
判和对理想社会的追寻就如影相随般难舍难
一 、 乌托邦空间的表征
分,而对理想社会的追寻又与旅行文学和乌托 在展开本文的讨论之前,有必要先交代一
邦叙事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如此,对于旅行 下本文采用的几个理论概念。笔者主要借鉴了
文学、乌 托 邦 叙 事 与 空 间 表 征 之 间 的 互 动 关 当代法 国 学 者 列 斐 伏 尔 ( Henri Lefebvre ) 在
系,至今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国内许多 《空间的生产》 ( The Production of Space,1984)
学者在论及乌托邦主题时,大多重在意识形态 中提出 的 两 个 概 念, “空 间 的 表 征 ” ( the
和政治体制方面的宏观描述,而对于来自乌托 representation of space ) 和 “ 表 征 的 空 间 ”
邦的旅行,或在乌托邦内部的旅行,或追寻乌 ( the representational space) 。 按 照 列 斐 伏 尔 的
托邦的旅行中涉及的空间表征问题,以及相关 说法,前者指与生产关系和这种生产关系置于
的叙事策略和修辞手段等,则鲜有细密的文本 其中的秩序 有 关, 并 且 因 此 而 与 知 识、 符 号、
分析和详尽的理论阐释。有鉴于此,本文试图 符码 以 及 “正 面 的 ” 关 系 有 关; 后 者 则 将 复
通过 对 托 马 斯 · 莫 尔 的 《乌 托 邦 》 的 重 读, 杂的象征具体化了, “有时 与 社 会 生 活 中 隐 秘
兼及弗兰西 斯 · 培 根 的 《新 大 西 岛 》 和 詹 姆 的或隐晦的方面的编码有关,有时则无关”。

斯·哈林顿的 《大 洋 国 》, 展 开 对 上 述 问 题 的 列斐伏尔主要是从社会学角度出发阐释空
讨论,希望为近代西方乌托邦话语的生成和发 间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及其机制的,上述两个
展提供一条新的研究路径。 概 念 虽 然 对 文 学 批 评 和 文 化 研 究 颇 具 启 发 性,
但不能简单生硬地套用于旅行文学和乌托邦叙

* 本文属国家 “十一五” 规划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08BWW002 ) 。

58
旅行文学、乌托邦叙事与空间表征

事。因为毕竟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 置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按说,既然乌托邦是
是文本,乌托邦叙事涉及的空间表征主要与文 一个迥异于英格兰的吸引人的理想空间,莫尔
本的制作 及 话 语 的 操 作 相 关。 因 此, 在 本 文 理应问清乌托邦所在的方位; 而那位既具有丰
中,笔者对列伏斐尔的上述概念稍加修正,将 富的航海经验,又在乌托邦生活了五年的拉斐
“空间的表征” 简单 地 定 义 为 通 过 文 本 和 话 语 尔·希斯罗德也应该对乌托邦座落的位置有所
被表 征 出 来 的 空 间, 而 “表 征 的 空 间 ” 则 指 交代。但是,我们从小说开头莫尔致贾尔斯的
作者的意图和动机等是如何通过叙事策略和修 信中得知,他说自己已经完全忘记乌托邦的位
辞手段表征出来的;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表 置,因为 “我 们 忘 记 问, 他 ( 希 斯 罗 德 ) 又
里,相辅相成的。 未交代,乌托 邦 是 位 置 于 新 世 界 的 哪 一 部 分。
众所周知,从 乌 托 邦 思 想 史 的 发 展 来 看, ……我感到惭愧,我竟不知道我所畅谈的这座

莫尔的理想社会设计超越前人之处,就在于他 岛在哪一个海里”。 莫尔的解 释 显 然 很 难 自 圆
借鉴或引入了一个新的空间视野和架构。虽然 其说。因为第一卷结尾时,他明明提醒过希斯
西方思想文化史上一直有着悠久的追寻完美社 罗德,在描述乌托邦 时, “不 要 说 得 简 略, 请
会的 传 统, 但 无 论 是 柏 拉 图 的 《理 想 国 》 还 依次说明地域、江河、城镇、居民、传统、风
是圣奥古斯丁的 《上帝 之 城 》, 都 将 其 理 想 社 俗、法律,事实上凡是你认为我们想知道的一

会建立在可望而不可及的天国,这就不可避免 切事物。” 因此,我们只能 把 这 个 疏 忽 理 解 为

地使他们 的 理 想 蓝 图 带 上 了 虚 幻 的 色 彩。 而 作者的一种叙事策略。
莫尔的 《乌 托 邦 》 则 是 以 15 至 16 世 纪 方 兴 无独有偶, 培 根 在 《新 大 西 岛 》 中 也 没
未艾的航海发现为背景,并以当时大量出版的 有给我们提供有关新大西岛 - 本色列国的准确
旅行文学为思想文化资源的。由于乌托邦是现 方位。文本一开头,叙述者说他是从秘鲁经南
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的空间表征,借助旅 海 ( 即 太 平 洋 ) 驶 往 中 国 和 日 本, 之 后 由 于
行文学 来 表 征 这 种 可 望 而 不 可 及 的 “他 者 性 风向不断变换,最后叙述者和他的船员被吹到
空间” ( Space of Otherness) ,无疑是最好的叙 了一块他们从未到过的陆地,虽然他们最终上
事策略。正如克里珊· 库 玛 尔 指 出 的, “这 些 了岸,却无法确定其所在的具体位置。哈林顿
旅行作家的故事是乌托邦的原料,几乎是乌托 的 《大 洋 国 》 同 样 如 此, 引 言 中 讲 到 了 这 个

邦的源头。” 2002 年 出 版 的 《剑 桥 旅 行 文 学 虚构的理想共和国的两个殖民省玛辟细亚和庞
指南》 进 一 步 提 醒 我 们, 莫 尔 的 《乌 托 邦 》 诺辟亚。从作者描述的地形地貌特征来看,它
与这个时期出现的真实的游记作品惊人地相 们与希腊、威尼斯和英国均有相似之处,是几
似,都附加了一幅地图和一张乌托邦语言的字 个处在大洋之中的岛屿,但作者也未对其所在

母表, 给人 一 种 相 当 坚 实、 可 靠、 逼 真 的 空 的空间位置作出任何明确的交代。总之,上述
间感觉。 三个文本对乌托邦空间的定位均是含混不清
综观近代英国旅行文学史上三个典型的乌 的,三个理想 社 会 似 乎 都 “置 身 于 新 旧 两 个
托邦叙事———莫 尔 的 《乌 托 邦 》 ( 1516 ) 、 培 世界之外”,介于 此 岸 与 彼 岸、 存 在 与 非 存 在
根的 《新大西岛》 (1626) 和哈林顿的 《大洋 的 “阈限空间” ( liminal space) 中 。

国》 (1656 ) , 其 对 理 想 社 会 的 空 间 表 征 具 有 与此相关的第二个特征是乌托邦空间的封
以下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 闭性 及 其 被 发 现 的 偶 然 性。 在 《乌 托 邦 》 第
首先是 空 间 定 位 的 不 确 定 性。 细 读 《乌 二卷中, 作 家 以 “海 客 谈 瀛 州 ” 的 方 式, 通
托邦》,我们发现 莫 尔 对 乌 托 邦 所 在 的 空 间 位 过希斯罗德之口,对乌托邦的地形地貌作了详
59
国外文学 2010 年第 2 期 ( 总第 118 期)

细的描述: 乌托邦岛像一叶小舟,静静地停泊 制性和普遍类同性。通过希斯罗德之口我们得


在无边的海洋上。远远看去,就像一座海市蜃 知,乌托邦总 共 有 54 个 城 市, 这 些 城 市 有 着
楼,虚无飘渺中透出神秘的气息。全岛呈新月 共同的语言、传统、风俗和法律,它们的总体
形,长 500 英里,中部最宽处达 200 英里。重 布局和建筑样式都是类同的,每个城市之间的
要的是,这个岛屿最初并不是四面环海的,而 距离基本相 等, 最 近 的 相 隔 不 到 24 哩, 最 远
是多年前一位名叫乌托普的国王下令掘开本岛 的从不超过一天的路程; 任何城市的每一个方
联接大陆的一面,让海水流入围住岛屿才形成 面都至少有 12 哩 区 域; 郊 区 农 村 的 空 间 也 是
目前与世隔绝的状态。因此,直到它被欧洲旅 整齐划一,根据理性和效率的原则布局的。每
行者偶然发现时,乌托邦的居民对于外部世界 座城市分成四个大小一样的部分,以市场为中
一无所 知, 正 如 外 部 世 界 对 他 们 一 无 所 知 一 心依次排列厅馆、医院、餐厅和住所。每幢房

样。 屋都按 照 统 一 的 模 式 建 造, 在 外 观 上 无 甚 差
格贝尔 ( Richard Gerber) 在 研 究 19 世 纪 别。房子没 有 门 锁, 只 要 移 动 统 一 装 配 的 移
乌托邦故事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乌托邦都是偶 门,任何人都可以任意出入。每隔十年,居民

然被发现 的。 这 个 偶 遇 性 特 征 其 实 可 追 溯 到 以抽签的方 式 调 换 房 子, 以 免 产 生 私 有 观 念。
16 世纪以来 英 国 旅 行 文 学 中 的 乌 托 邦 叙 事 传 简言之,乌托邦中没有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之
统。在 《新 大 西 岛 》 中, 叙 述 者 详 细 描 述 了 分,前者已经完全吞并和取代了后者。
他们的船队是如何被不断转向的风偶然吹到一 总之,外部空间定位的不确定性、偶遇性
片不为外界所知的陆地边缘; 这个岛国中派来 和自我封闭性,以及内部空间的类同性、相似
的使者拒绝他们登陆上岸, “还 急 忙 警 告 我 们 性和无隐私性构成了乌托邦空间表征的主要特
离开”。这 个 “警 告 ” 与 其 说 反 映 了 新 大 西 征。那么,这些特征背后体现了什么样的表征
岛 - 本色列国人对来自外界的疫病的惧怕,不 意图和意识形态,简言之, “空间的表征” 背
如说透露了他们更深层次的一种恐惧———来自 后,究竟有着怎样 “表征的空间” 呢?
外部世界的异风殊俗会给本国居民带来精神上
的污染。在经过了一番严格的检查终于被允准
二 、 表征的空间与地理学描述传统
登陆后,这些外来的旅行者被安置在一个处于 众所周知, 《乌托邦》 首先是一种社 会 批
岛 国 边 缘、 既 不 在 彼 也 不 在 此 的 空 间——— 判,借助一个去 过 新 世 界 的 “他 者 ” 的 视 野,
“外邦人宾馆” 中,三天后 才 得 到 宾 馆 馆 长 的 展开对旧世界的 “自我” ( 英国 ) 的批判。其
接见,后者向这些来自欧洲的访问者暗示,这 次是一种 理 想 社 会 的 建 构, 通 过 “把 当 下 的
个岛国对于外邦人是有保密的法律的。又过了 社会结构挪移和谋划到一种虚构的叙事中来重



几天,叙述者才得以进入这个名为本色列的国 建社会”。 这两种相辅相 成 的 动 机,都 需 要 借
家。但他本人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多少目击的证 助空间诗学的操作和建构。新的、理想的和想
据,而主要是通过在此生活定居多年的一位犹 像的空间必须与旧的、人们熟悉的现实空间联
太人之口,才间接了解到有关这个国家的一些 系起 来, 使 之 形 成 一 种 熟 悉 中 的 “异 化 ”
情况。读者 沮 丧 地 发 现, 直 到 《新 大 西 岛 》 ( defamiliarization ) 或 陌 生 中 的 “ 归 化 ”
的文稿突然中断,来自欧洲的航海者还无法进 ( naturalization) ,才 能 唤 起 人 们 追 寻 它 的 欲 望
入本色列国内部,一睹其 “庐山真面目”。 和动力。过于熟悉的空间没有吸引力,完全陌
乌托邦外部空间的特征是与世隔绝性和不 生的空间没有亲和力,且会令人不安,理想的
可接近性,而其内部空间结构则表现为自我复 乌托邦空间应该介于这两者之间。莫尔正是这
60
旅行文学、乌托邦叙事与空间表征

样表征 他 的 乌 托 邦 空 间 的。 为 了 达 到 这 个 目 《航海日记》 绘制的,第一次用了 “美洲 ” 这


的,莫 尔 精 心 选 择 或 生 造 了 “ 乌 托 邦 ” 个名 字。 莫 尔 在 写 作 《乌 托 邦 》 时 可 能 利 用
( Utopia) 一 词。 众 所 周 知, 该 词 以 古 希 腊 语 过 1507 年 出 版 的 《宇 宙 志 引 论 》
中表示 “无” 的字母 ou 为 前 缀, 与 表 示 “地 ( Cosmographiae introductio) 中维尔德西姆勒绘
方” 的词干 topia 拼 合 在 一 起, 意 为 “乌 有 之 制的世 界 地 图。 但 无 论 是 1507、1516 年 版 的
乡”,而古希 腊 语 表 示 “好 ” 的 形 容 词 eu 发 《世界 地 图 》 和 1507 年 版 的 《宇 宙 志 引 论 》
音与 ou 相似, 于 是, “乌 托 邦 ” 就 成 了 一 个 中的地图,还 是 1507 年 版 的 《斯 特 拉 斯 堡 托
双关语,既指 “无 - 地 方 ” ( ou - topia) , 又 勒密地 图 》 都 说 明, 当 时 欧 洲 人 对 “美 洲 ”
指 “好 - 地方” ( eu - topia) , 通过这种词语



的概念与当代人的理解相差甚远,美洲有时只
游戏,莫尔实际上已经暗示了乌托邦是一个既 包 括 南 美 和 加 勒 比 海 诸 岛, 而 且 它 与 印 度
令人神往又令人沮丧的空间。 ( 亚洲) 的距离非常近, 形 成 一 个 制 图 学 上 的
当 代 西 方 学 者 拉 柯 威 斯 基 ( Romuald I. 半圆 ( 结合了印度洋和泛太平洋地区) 。


Lakowski) 认为,虽然 《乌托邦》 是一个词语 此外, “对 跖 地 ” ( antipodes) 也 是 从 古


建构起来的 岛 屿, 但 它 并 不 是 存 在 于 真 空 中, 典时代一直延 续 到 16 世 纪 的 欧 洲 地 理 学 的 一
而明显是对欧洲航海发现和探险时代作出的一 个重要概念。所谓对跖地,是指南北两半球中



种回应。 笔 者 想 进 一 步 指 出 的 是, 这 种 回 应 地理位置正 好 相 反 或 相 对 的 两 块 陆 地, 例 如,
不是直接的,而是一个间接的、复杂的话语建 位于北半球的英格兰,其对跖地是南半球的澳
构过程。 总 结 西 方 学 者 近 年 来 相 关 的 研 究 成 洲。莫尔本人 在 提 到 乌 托 邦 时 多 次 用 了 “对
果,《乌托邦》 表征 的 空 间 实 际 上 内 含 三 个 层 跖地 ” 这 个 字 眼。 在 第 一 卷 结 尾, 希 斯 罗 德
次 的 地 理 学 描 述 传 统, 一 是 航 海 大 发 现 的 告诉我们,乌 托 邦 人 管 欧 洲 人 叫 “昼 夜 平 分
“新世界”,二 是 欧 洲 中 世 纪 后 期 的 地 理 学 理 线以 外 的 居 民 ” ( Ultraequinoctials) , 也 就 是


论,三是英国本 土 的 地 理 - 地 形 学 描 述 传 统。 指生活在赤道或赤道带另一边的人。在第二卷
莫尔把 这 三 者 融 合 在 一 起, 形 成 一 种 同 中 有 中,我们得知,乌托邦 处 在 南 温 带, “但 是 在
异,异同有同,既熟悉又陌生,既具写实性又 这个新世界中,由于赤道将它与我们远远隔离
具幻想性的乌托邦空间,通过这种表征的空间 了,因此他们的生活和性格都与我们不同,他
建构起他的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 们不相 信 条 约 ”。 由 此 可 见, 莫 尔 心 目 中 的
按照拉柯威 斯 基 的 说 法, 实 际 上 在 16 世 “新世界” 不限于或不等同于南美。
纪欧洲人心 目 中,有 两 个 “新 世 界 ”,除 了 美 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 《乌托邦》 中 理 想
洲 外, 还 有 次 撒 哈 拉 非 洲 ( sub - Saharan 社会的空间构造还与英国的历史 - 现实空间之
Africa) 和亚洲之 大 部。 所 以, 一 般 认 为 的 乌 间有着微妙的对应关系。换言之,莫尔既借鉴
托邦是对新发现的美洲的一种反应,这种观点 了韦斯普契有关新世界航行的记录和中世纪晚
只说对 了 一 半。 尽 管 在 莫 尔 写 作 《乌 托 邦 》 期的地理学理论,也继承了英国地理 - 地形学
的 1516 年,欧洲 人 已 经 知 道 南 美 是 一 块 与 亚 描述的传统。
洲分离的大陆 ( 不一定 是 洲 ) , 但 在 麦 哲 伦 完 据 英 国 学 者 摩 根 - 拉 塞 尔 ( Morgan -
成环 球 航 行 ( 1519 年 ) 之 前, 没 有 人 知 道 真 Russell) 考证,对不列颠描述的文类源于公元
正的太平洋有多大。当时流行的世界地图是修 6 世纪一位不十分出 名 的 圣 徒,修 道 院 中 的 编
道 士 马 丁 · 维 尔 德 西 姆 勒 ( Martin 年史学家 吉 尔 达 斯 ( Gildas) 。 他 出 于 对 上 帝
Waldseemuller) 根 据 亚 美 利 哥 · 韦 斯 普 契 的 之屋及其 神 圣 的 律 法 的 热 情, 描 述 了 “不 列
61
国外文学 2010 年第 2 期 ( 总第 118 期)

颠的地形”。从地 形 地 貌 上 看, 莫 尔 描 述 的 乌 构的、理想的对 应 物 之 间 架 起 桥 梁 ”, 从 而 实
托邦与吉尔达斯描述的英格兰有着惊人的相似 现他的社会改革计划; “换 言 之, 凡 是 明 显 不



之处: 两 者 均 座 落 在 大 地 的 边 缘, 有 着 “新 属于英格兰的,实际上就是它应该成为的”。
月形” 的地形,像 一 柄 三 角 形 的 白 石 英 宝 剑; 从修辞策略上看,按照摩根 - 拉塞尔的说
两者宽 度 均 为 200 英 里, 整 个 岛 屿 被 海 水 包 法,这种批判的功能是通过 “( 隐喻性地) 将
围,形成无法通过的天然屏障; 两者均有着坚 当下 的 现 实 投 射 到 ‘乌 有 之 乡 ’”, 以 及 “一
固的海防。此 外, 乌 托 邦 的 54 个 城 邦 对 应 于 种 ( 换喻性 的 ) 挪 移 ” 来 达 到 的。 在 莫 尔 的
英国 的 53 个 郡, 外 加 首 都 伦 敦, 人 口 稠 密, 《乌托 邦 》 中, 批 判 既 依 赖 于 隐 喻 性 的 联 系
物产 丰 富。 乌 托 邦 首 都 名 字 亚 马 乌 罗 提 ( 不列 颠 像 乌 托 邦, 伦 敦 像 亚 马 乌 罗 提 ) , 又
( Amaurotum) 意为 “黑暗之城”,暗示了 “雾 伴随以换喻性的重新连接 ( rearticulation) : 如
都” 伦 敦。 吉 尔 达 斯 提 到 的 “两 条 宏 伟 的 河 果说 伦 敦 像 亚 马 乌 罗 提, 那 么 “大 街 ” 就 从
流” ———泰 晤 士 河 与 塞 汶 河, 与 亚 马 乌 罗 提 整体上与这个城市发生了换喻性的联系,于是
城内一大一小两条河流遥相呼应,而横跨阿尼 伦敦换喻性地代表的肮脏的现实就在亚马乌罗
德河 ( Anydrus,意为 无 水 之 河 ) 上 的 石 桥 即 提的大街上得以重新连接,这些大街又宽敞又
象征了伦敦桥。总之,无论是地形地貌、面积 整 齐, 结 果 在 两 者 之 间 造 成 了 一 种 明 显 的
大小、城市数量、物产丰富方面,乌托邦与英 “有节奏的变化” ( accentual variation) 或 “鸿



格兰之间都有着极为惊人的相似性。每位读过 沟”。 简言之,隐 喻 和 换 喻 手 法 的 交 替 运 用,
《乌托邦》 的读者,几乎 “不需 要 多 大 想 像 力 更使得乌托邦成为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虚拟
就可以 选 出 ( 英 国 的 ) 可 识 别 的 陆 相 ( land 的符号空间。
formation) ,康沃尔的 ‘海岬’、威尔士的诺福 可见,莫尔笔下的乌托邦空间,是在上述



克的峰丘和肯特的低地”。 既传统又现 代,既 具 有 世 界 性 又 具 有 本 土 性,
就这样,吉尔达斯描述的英国的地理 - 地 包含了新世界、欧洲和英国的三重地理学描述
形结构及其隐含的民族主义萌牙被莫尔整合进 传统中得到表征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
他表征的乌托邦空间中,在这个空间中,旧世 造成乌 托 邦 空 间 定 位 的 不 确 定 性、 不 可 接 近
界与新世界,现实中的英格兰与理想中的英格 性、封闭性和偶遇性的原因所在。用克里珊·
兰形成一种互相呼应的关系,两者之间既有断 库玛尔的 话 来 说, 乌 托 邦 “处 在 诱 人 的 可 能
裂 又 有 联 系。 正 如 格 林 布 拉 特 ( Stephen



性边缘,某个刚刚超越现 实 边 界 的 地 方 ”。 如
Greenblatt) 指出的: “ 《乌托邦》 在同一个文 果这个理想的社会与我们的不完美社会无法融
本空间中呈现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同时又坚持 合,不愿受它的污染,那么我们就被告知,其
认为这样做是不可能的。我们既不能将它们完 先决 条 件 就 是 隔 绝。 但 是 凭 借 这 种 隔 绝
全分离,又不能让它们谐和一致,因此,智力 ( isolation) ,我们实 际 上 已 经 处 在 了 荒 岛、 大



既无法满足于达到绝对的断裂,又无法满足于 海和航行的语义域中。
完全整合的形式。我们不断地被英国与乌托邦
之间的相似性所吸引,又不断地为横亘在两者
三 、 旅行空间与文本空间
之 间 的 深 渊 而 感 到 灰 心 丧 气。 乌 托 邦 既 是 从形式结构上看, 《乌托邦》 是一个 典 型
( 又不是) 英 国。 亚 马 乌 罗 提 既 是 ( 又 不 是 ) 的旅行 文 学 文 本。 两 个 有 名 有 姓 的 人 物 的 旅



伦敦。” 莫尔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阅读 《乌托 行,即现实人物作家托马斯·莫尔从英国到荷
邦》, “有 效 地 唤 起 读 者 在 现 实 的 英 国 及 其 虚 兰再回到英国的旅行,以及虚构人物航海家拉
62
旅行文学、乌托邦叙事与空间表征

斐尔·希斯罗德从欧洲到新世界再回到欧洲的 尔·希斯罗德,让这个虚构人物扮演起一个双
旅行,无疑是 《乌托 邦 》 这 个 旅 行 - 文 本 空 间 重性角色。 众 所 周 知, 拉 斐 尔 ( Raphael) 这
得以形成的主要构件。 个名字来 自 希 伯 来 语, 意 为 “传 播 神 的 福 音
从作品提供的书信、附录及其他相关的背 的使者”; 希斯罗德 ( Hythloday) 这 个 姓 来 自
景材料中我们得知,莫尔是作为英王亨利八世 古希腊语,意为 “不 可 靠 消 息 的 传 播 者 ”。拉
的使者前往荷兰的法兰德斯的,由于外交事务 斐尔·希斯罗德姓名的双关性,也在一定程度
的纠葛,他不得不在这个低地国家逗留了三个 上反映了旅行文学具有的双重性文化功能———
月。出国旅行和异国居留经验往往能使人获得 既可能带来远方异域的福音,也可能带来蛊惑
一种距离感和陌生化视角,可以更为客观地打 人心的胡言乱语; 读者既可以从旅行文学中获
量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内心。按照当代历史学 得启示,也可能被它引入歧途。按照威廉·科
家海克特 ( J. H. Hexter) 的 说 法, 莫 尔 在 出 顿 ( William T. Cotton ) 的 观 点, 希 斯 罗 德 是
使荷兰期间和回国之后经历了一场危机,处在 一位柏拉图式的哲学家,他在见过白日的阳光
既不在此,也不在彼的边缘状态。在出使荷兰 后,又重新返回洞穴,来启发他的同胞。当他
期间,莫尔正面临一场心理危机,一方面,他 的福音被拒绝时 ( 因 为 在 这 些 愚 昧 之 徒 看 来,
是一个已有相当地位和名声的大律师,但一直 他当然是个胡言 乱 语 者 ) , 他 拒 绝 再 把 时 间 浪
疲于律师事 务,无 暇 从 事 他 心 爱 的 学 术 研 究; 费在为得到报偿而继续谈话中,而是把俗务留
另一方面,英 王 亨 利 八 世 邀 请 他 为 朝 廷 服 务, 给了象莫尔那样会顺时应变的人,让他在现实
这个闲职能给他提供充裕的时间从事学术研 政 治 的 世 界 中 对 这 些 实 践 性 作 出 必 要 的 调 整,



究,但同时也 意 味 着 成 为 朝 廷 的 仆 人。 于 是, 以实现他的梦想。
处在进退维谷状态中的莫尔,将自己的焦虑和 换个 角 度 我 们 也 可 以 说, 莫 尔 就 是 拉 斐



矛盾投射 到 了 小 说 人 物 希 斯 罗 德 身 上。 第 一 尔·希 斯 罗 德, 他 希 望 通 过 写 作 和 出 版 《乌
卷开头不久,读者读到的两人对话就影射了莫 托邦》,将 来 自 新 世 界 的 福 音 传 递 给 他 的 国
尔的这一两难处境。莫尔规劝结识不久的希斯 人。但与此同时,他自己心中也明白,乌托邦
罗德前去 侍 奉 国 王, 当 一 个 谋 臣, 为 国 家 效 的完美社会只是一种胡言乱语,是不可能实现
力,为人民谋 福 利。 而 希 斯 罗 德 则 断 然 拒 绝, 的一个梦想。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莫尔又将
并借此话题展开了对英国现实的猛烈抨击和对 自己分 身 为 两 个 人。 一 个 是 作 为 小 说 人 物 的
乌托邦理想空间的热情赞美和描述。 “莫尔 ”, 他 倾 听 并 同 意 拉 斐 尔 的 看 法, 猛 烈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希斯罗德是莫 抨击自己的国家存在的种种弊病; 另一个是作
尔的镜像人物。与莫尔一样,他也经历了一个 为现实 中 “英 国 名 城 伦 敦 的 公 民 和 行 政 司 法
从本土到异域,再从异域回归本土的历程。据 长官” 的莫 尔, 他 对 于 希 斯 罗 德 设 想 的 取 消
小说中牵线人物彼得·贾尔斯所述,希斯罗德 私有制的理想社会不屑一顾,认为公有制会使
将自己 的 财 产 分 给 兄 弟 后, 离 开 了 家 人 和 祖 人们懒惰,缺乏切身利益作为动力,最终必然



国,像奥德修斯一样漫游世界,参加了亚美利 会导致社会贫困和流血暴乱。
哥· 韦 斯 普 契 发 现 美 洲 的 四 次 远 航 中 的 三 次。 从这个角度看,莫尔与希斯罗德之间的对
之后,他自愿留在新世界生活了一段时间。当 话和争辩,实 际 上 反 映 了 作 者 内 心 两 个 自 我、
他回到旧 世 界 时, 便 将 他 看 到 的 ( 不 如 说 希 两种理念的冲突。这种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
望看到的) 乌 托 邦 告 诉 了 欧 洲 人。 为 了 更 好 响了乌托邦叙事在空间表征上的含混性和不确
地表征乌托邦空间,莫尔有意给他起名为拉斐 定性。这种含混性和不确定性在文本的整体结
63
国外文学 2010 年第 2 期 ( 总第 118 期)

构和布局上也明显体现出来了。 计的理想社会就不能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缺乏
我们知道, 《乌托邦》 采用了对话与 独 白 行动、没有变化、没有差异的社会。
交替的叙事策略。全书两卷分别讲述了两个不 或许莫尔从本能上感觉到,一个完美、静
同的社会,第一卷通过作者与希斯罗德之间的 止的社 会 是 没 有 吸 引 力 的, 也 是 不 可 能 存 在
对话揭露了现实中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并对 的,因为按莫尔服膺的基督教思想,人本身是
此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和讽刺。第二卷通过希斯 不完美的,只有上帝是完美的,但乌托邦不是
罗德的独白,讲述了一个理想的完美社会。但 属于天国的 “上帝之城 ”, 而 是 属 于 尘 世 的 人
我们知道,实际创作过程中是第二卷在先,第 之城。既然是人就免不了有感情,有欲望,有
一卷在后。具 体 说 来, 莫 尔 是 在 1515 年 出 使 需求要满足,就必然会产生私有观念,而这些
荷兰期间,利用三个月的赋闲时间写下了第二 观念又都是与乌托邦的完美理念相悖的。如何
卷,对乌托邦这个理想社会的图景作了全面的 解决这个悖论,在理想与现实,完美与不完美
描述。之后在回国后的一个月内,又完成了第 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就成为作家不得不加以
一卷,放在第二卷前面,形成一个先有英国的 考虑的问题。按照 J. H. 海克特的观点,第二
现实社会再有乌托邦的理想社会这种结构。这 卷 描 述 的 完 美 的 静 止 状 态 需 要 一 个 不 完 美 的、
样,《乌托邦》 的创 作 过 程 就 体 现 了 一 种 独 特 处于行动中的社会作为增补或陪衬,才能消除



的 “逆序性构思”。 它的抽 象 性 和 非 现 实 性, 成 为 人 们 追 求 的 对



那么,莫尔这种独特的构思过程和结构策 象。 于 是, 我 们 就 有 了 第 一 卷。 如 果 说, 第
略的用意何在? 为何不能单独发表第二卷,为 二卷充满了想像的幻景、理想的激情、明智的
何要将正常的创作过程颠倒,要在第二卷之前 建议和智慧的闪光,那么,第一卷的描述则真
再加上第一卷? 实、具体,充满了微妙的讽刺、尖锐的批评和
仔细阅读第 二 卷 文 本 我 们 会 发 现, 其 实, 猛烈的抨击,这里的人物是有名有姓、有血有
莫尔通过希斯罗德之口讲述的乌托邦社会图景 肉的,他们在对话,争论,说服和辩解,在表
内容是相当乏味的,描述也是相当粗略的。正 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念。这样,第一卷
如威廉·科顿指出的,第二卷中几乎没有对日 与第二卷互为镜像,反映了行动与沉思、现实
常生活的描写,没有提到过一个有名有姓的人 与理想、批判 与 建 构 之 间 的 紧 张 关 系。 因 此,
物 ( 除了国王乌托普以 外 ) 。 拉 斐 尔 待 在 这 个 正如科顿所说: “ 《乌托邦 》 的伟大 …… 不在
岛国期间所发生的事件也没有具体记录。在拉 于它的和谐,而在于它的紧张,这种紧张来自
斐尔讲的 “故 事 ” 中 几 乎 没 有 令 人 特 别 感 兴 于一种持续想象的幻景,正是对此幻景的体验


 瑧


趣的叙 述。 产 生 这 种 状 况 的 原 因, 归 结 到 一 紧紧抓住了作者。”
点,就是因为乌托邦是一个完全处在理想状态 综上所述, 《乌托邦》 既是一个话语 和 文
中,没有发展,缺乏动力和活力的社会。就其 本的建构,也是一种空间的表征。在此建构和
定义而言,完美社会之所以完美就在于它在地 表征过程中,旅行文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叙事
理上是自我封闭的,在时间上是没有发展变化 功能。 作 家 借 助 本 人 和 虚 构 的 “他 者 ” 的 旅
的。因为一旦 与 外 界 接 触 就 必 定 会 产 生 交 流, 行经验,通过隐喻和换喻的修辞策略,在旧大
产生差异和比较心态,从而打破现存的静止状 陆与新大陆,现实的英国与理想的不列颠之间
态。一旦有变化发展就说明它还不是一个完美 建立起微妙的对应关系; 与此同时,他也通过
社会,或尚未达到完美状态。为了解决这个逻 “逆序性构思” 的手法, 为 其 本 人 所 处 的 两 难
辑悖 论, 莫 尔 ( 以 及 其 他 乌 托 邦 主 义 者 ) 设 境地提供了虚拟的解决之道。
64
旅行文学、乌托邦叙事与空间表征

p. 3,p. 3 .
瑠

 瑥
瑏 瑦
瑏 瑏
瑧 Simon Morgan-Russell, “St. Thomas More's Utopia
注释:
and the Description of Britain ”, in Cahiers Elisabéthains
① 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 Oxford:
( Apr. 2002 ) ,p. 6 ,p. 3 ,p. 2,p. 5.
Blackwell,1984) ,p. 33.
瑢

 瑣
瑏 Romuald I. Lakowski,“Utopia and the ‘Pacific Rim ’:
② 柏拉图: 《理 想 国 》, 郭 斌 和、 张 竹 明 译, 商 务 印 书 馆
The Cartographical Evidence ”, in Early Modern Literary
1996 年版,386 页。
Studies ( January 2000 ) ,p. 1 ,p. 2 .
③

瑏 Krishan Kumar,Utopia and Anti - Utopia in Modern Times


 在 1959 年商 务 印 书 馆 版 《乌 托 邦 》 中, 中 译 者 戴 镏 龄
(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Ltd. ,1987 ) ,p. 23,pp. 23
将 “Ultraequinoctials” 译 为 “昼 夜 平 分 线 以 外 的 居 民 ”
- 24.
(57 页) ; 在 1997 年商 务 印 书 馆 版 《乌 托 邦 》 中, 该 词
④ Peter Hulme and Tim Youngs,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被修订为 “赤道那边的人” (46 页) 。
Travel Writing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Kay Gilliland M Stevenson, “ Utopia: Overview ”, in
2002) ,p. 3.
Reference Guide to English Literature,ed. D. L. Kirkpatrick
⑤⑥⑧

瑣 托马斯·莫尔: 《乌托邦》,戴镏 龄 译, 商 务 印 书
( Chicago: St. James Press,1991 ) ,http: / / go. galegroup.
馆 1997 年版,5 ,47 ,48 ,45 页。
com / ps / start. do? p = LitRG&u = jiang.
⑦ 关于 “阈限空间”,参见维克多·特纳: 《仪式过 程: 结
瑡

 瑢
瑐 瑤
瑐 瑐
瑥瑦
瑐 瑧
瑐 William T. Cotton,“Five-fold crisis in Utopia:
构与反结构 》, 黄 剑 波、 柳 博 赟 译,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出 版
a foreshadow of major modern Utopian narrative strategies”,
社 2006 年版。
in Utopian Studies,14 . 2 ( Spring 2003 ) ,p. 44 ,p. 49 ,
⑨
瑩
瑏 瑠
瑐 J. C. Davis,“Going nowhere: travelling to,through,
p. 42,p. 41 ,p. 45 ,p. 46.
and from Utopia”,in Utopian Studies ( Winter 2008 ) ,p. 4 ,

English Travel Literature,Utopian Narrative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Space

ZHANG Deming

Abstract: There are interactive and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vel literature and utopia
narrative.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three typical utopian texts represented by Utopia shows that the
utopian exterior space is featured as uncertainness,inaccessibility and geographical isolation. Meanwhile,
its interior space is exposed as similarity,affinity and non-privacy. The representation of utopian space
not only connotes the traditions of European and British geography-terrain narrative since the Middle Age,
but also denotes the logical paradox of the internal utopian ideal.
Key words: English travel literature, Thomas More, Utopia, representation of space,
representational space
(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 段映虹

6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