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08 學年度第 1 學期 共同國文 QT 教學選文

Leo Chu〈假新聞必定存在,「選擇」相信並分享的人才是病灶所在〉
文章來源: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7831

針對假新聞問題,各國政府深感棘手,尤其每當重要事件發生,抑或是將臨國之選舉之
際,假新聞更是猖狂而生,它產生的問題不光只有傳遞假資訊如此單純。根據實證研究指
出,假新聞跟民粹的產生乃為正相關,從而強化人們在資訊判讀上的不理性。
會把假新聞當成「病理」,是為援引病理學的「個體發生疾病的起因、發展及變化,以及
整個過程對患者產生的各種影響」之意,嘗試將假新聞現象的問題理出一個文字式的脈
絡。

真?假?最可怕的是真假混雜

諸多論者於討論假新聞現象時,常將焦點放置於新聞資訊的真假與否,進而導出「因此,
假新聞便該被打擊」的結論,如此論點未有錯誤,然而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訂立判別真或
假的標準?如果,傳遞之人已盡其所能的查證其所傳遞之新聞資訊為真,爾後另有人提出
反證,指出該則新聞為假,那麼如此算不算假新聞(傳遞者確實盡了查證的努 力)?
另一方面,又如何界定「真」?資訊爆炸的時代,一則新聞的正、反證都有可能搜尋得
到,沒人提出反證的新聞就是真嗎?
從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一件事情:真假或許不是重點。
筆者先將真或假的標準,設定為「正確」與否。就筆者的經驗,一則被稱為「假新聞」的
新聞,往往隱含著正確的資訊,但同時又帶有不正確的資訊,筆者認為這才是假新聞最大
的問題之一。在真假相互混雜、透過文字的排序讓正確資訊掩蓋不正確的資訊之情況,接
收者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判讀,收集更多的資訊,以得知該則資訊是否為真,過多的資訊
會形成「資訊超載」(information overload),反而更不利判讀。
故,真或假恐怕不是假新聞需要被防堵的原因,最可怕的是真假混雜的資訊,造成接收者
的判讀障礙。

分享假新聞的人可能才是假新聞的病灶所在

在缺少網際網路的時代,欲傳播謠言必須透過人們口耳相傳,且傳播的範圍往往不大,故
謠言的傷害有限。此外,口耳相傳的謠言隨著時間推移,其影響力、傷害等會逐漸消失,
亦受時間、空間的限制。
然而,在網際網路的時代中,謠言的傳播範圍不僅大而廣,無視時間及空間,隨時隨地可
得傳遞,最重要的是它會以「近乎永久」的方式存在,只要傳遞者不刪除 它,它便隨時都
有可能被搜尋到,影響他人,傷害亦是「近乎永久」。
假新聞之所以猖獗,病灶所在可能不是資訊本身,而是傳遞者。傳遞者基於某種意圖,無
論是價值觀、政治立場、集體意見的表述等,於明知或根本不知的前提下,將假新聞分享
1
出來,從而影響他人。或者是,傳遞者亦有可能本身毫無論述能力,分享資訊是為了掩飾
其於論述方面的無能,「假裝」自己關心時事,實則成為散播虛假資訊的病毒株。
每個個體都當成是一個網路的節點,每當一則虛假資訊被某個體分享出去,那就是散播到
該節點背後的「擁有N個人的社交圈」,該社交圈中又有人再次分享(假設有 10 人再分
享),便是「10x『擁有N個人的社交圈』」,以此類推,虛假資訊便有如病毒般擴散出
去。關鍵是,若虛假資訊的分享數相當高,代表網路流量也高,必然減低真實資訊可被搜
尋、看見的次數,最終便被虛假資訊掩埋在眾多網路數據中。

明知道是假的人們卻「選擇」相信,才是最危險的事情

現代人通常具備基本的資訊判別能力,但為何假新聞還是難以杜絕?除了如前面所述,傳
遞者成為假新聞的病毒株之外,我們身處的「後真相時代」則成為假新聞的溫床。
後真相時代,意即當傳統的資訊傳播媒介不再單一,資訊傳播媒介始多元化後,人們會開
始傾向以「立場」為主,決定「相信」何者為真相,哪怕資訊有多麼荒謬,人們還是選擇
「相信」,也就是單向的資訊認知,不管理性與否的時代。後真相時代對於假新聞來講,
可是最佳的培養皿,再加上某些具有論述能力的公眾人物(俗稱公知)推波助瀾,刻意把
某些事件的前因後果去脈絡化,故民粹常與假新聞、公知綁在一起,重傷社會信任。
假新聞如此之多,某些國家祭出處罰手段,試著遏止假新聞之於社會的傷害繼續擴大。
然,如何審定假新聞的標準卻備受批評,亦有論者提出限制假新聞的同時,言論自由將跟
著限縮,限制假新聞固然是好,但反過來傷及基本權,是否矯枉過正?
目前來看,各國對於假新聞的標準、定義不一,處罰手段也尚難拿捏。而傳播資訊的途徑
主要還是在於個人,若欲杜絕假新聞,至少從個人做起,理性判讀資訊,不分享仇恨式、
偏見式的資訊。
「假新聞」必定會產生,但只有能夠停止這種病毒株式的傳播,它才有可能消失。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