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第 19 卷第 4 期 柳 州 师 专 学 报 Vol. 19 No.

4
2004 年 12 月 Journal of Liuzhou T eachers College Dec. 2004

什么是语法化?
) ) ) 语法化研究( 上)
刘绍忠, 张 平
(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 语法化是自主词向语法成分转化的一 种语言 现象, 主要包 括实词 虚化、句法 化和词 汇化三种 现象, 体


现着由实到虚的单向性 特征或一维性和不可逆性, 反映了人类认识的隐喻机 制。
关键词: 语法化; 虚化; 单向性; 隐喻机 制
中图分类号: H3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7020( 2004) 04- 0043- 05

一、引言 之分。广义的语法化, 指的是一种解释语言现象的框


语法化( grammat icalizat ion) 现象, 本是功能 语 架, 即着重于探究语法形式和结构如何产生、使用及
法学者的研究课题, 却随着功能语法研究的兴盛而 如何对语言产生影响的语言研究。狭义的语法化, 指
成为学者们所熟悉的术语和越来越感兴趣的研究课 的是语法化框架试图解释的实际语言现象, 如某个词
题。其理 论 地 位 几 乎 可 以 与 转 换 ) ) ) 生 成 语 法 汇单位或结构获得某项语法功能, 或者说某个语法单
( T ransformat ion Grammar) 并提, 难怪束定芳把语法 位获得一项更为语法化的功能的动态过程 [。前者把
5]

化研究归入我 国近年来语言 学的热门话题 [ 1] 。据 语法化界定为一种考察视角或研究方式; 后者即语


不完全统计, 仅在 1994 ) 2003 年, 国内有关学术杂 法化现象。
志上关于语法化研究的文章就有 67 篇之多( CNKI 一般说来, 语法化现象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种情
中文期刊网: htt p: / / ww w . gz. cnki. net) 。 况: 实词虚化、 句法化现象、词汇化现象。
作为语法化问题研究的系列论文之一, 本文专 ( 一) 实词虚化
门讨论语法化的概念、 特征和主要认知因素。 三种情况中, 实词虚化是最基本的、最常见的、
二、 语法化的内涵 因而有被误解为语法化概念本身的倾向。实词虚化
作为 一 个 单 词, 语 法 化 很 简 单, 其 英 文 是 的实质就是某个词新的词类语法功能的获得, 或者
/ gramm at icalizat ion0, 由/ grammat ical0 加后缀/- ize0 说从一个语义域的成员化为另一个语义域的成员。
变为/ grammaticalize0, 再变 为/ g rammaticalization0 例如动词/ 为0, 本义是/ 役象以助劳0, 引申为表一般
而得。 动作行为的泛义动词。5汉语大字典6中, / 为0用作
作为一个术语和问题, 语法化最早由法国语言 动词的有 18 条义项[ 6] ( P2033- 2034) , 5汉语大词典6则
[ 7] ( P1105- 1106)
学家 Meillet 提出, 指的是/ 自主词向语法成分转化0 多达 28 条 。这种动词概 括性强、适用
的一种语言现象 [ 2] 。 范围广、 句法位置比较灵活, 极易产生语义迁移和语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认识的深化, 学界对语法化 义泛化, 进而诱发语法化。当一个动词经常在句中
的表述也越来越灵活和多样化。比如, H erine et al 充当次要动词, 并且其句法位置被固定下来( 具有可
则认为, 语法化是语言单位失去语义的复杂性、 语用 预测性) 后, 就进一步抽象化, 即虚化了。
[ 3] ( P12- 13)
意义、句法自由和 语音实在 的一种演 化 。 H umboldt 研究发现, 语法化发展通常要经历四
而按 Asher 所编的5语言和语言学百科全书6, 语法 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 语用阶段0, 即只有实物才是语
化是指具体语境中虚词类, 如: 格、 时、
体、态等被组 言编码, 这些编码的相互关系需要听者的推理得出;
[ 4] ( P1481- 1486)
织和编码的过程 。 第二阶段为/ 句法阶段0, 即语序的固化时期; 第三阶
事实上, 对语法化的理解和定义有广义和狭义 段是/ 语素阶段0, 有些词开始松散地依附于物质词;

收稿日期: 2004- 06- 03


作者简介: 刘绍忠( 1963 ) ) , 男, 广西临桂人, 教授, 研究方向: 语言学、语用学; 张 平( 1970 ) ) , 男, 山东蒙阴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语
言学、汉语语用学。
43
第 19 卷第 4 期 柳 州 师 专 学 报 2004 年 12 月

第四阶段是/ 形态阶段0, 这些语素完全成为复杂单 各种原则, 如语法分析原则、 语用原则等语法化的结


词的合成成分[ 8] 。 果。我们可以说新的语法因素的生成有赖于语用因
判定一个词汇单位语法化的过程是否完成, 一 素的规约化。从某种意义上, 甚至可以干脆说语法
般都需要对没有改变表层表达方式的结构变化做重 化就是语用法的规约化。
新分析( reanalysis) , 其作用是从认知的角度把这种 我们知道, 认知语言和语言类型学的重要概念
词义虚化、功能变化的过程以结果的形式表现出来 像似性( iconicity) 有/ 一种功能, 一个形式0 的原则。
并加以确认。换言之, 要重新分析是因为某个语汇 就是说, 不同的形式映射着不同的功能。句法结构
单位的语法化已经使句子结构的语义关系发生了变 的相似性主要有/ 图像序列0( iconic sequencing ) , / 图
化。重新分析标志着这个词汇单位语法化过程的完 像 邻近0 ( iconic proximity ) 和 / 图 像 数 量0 ( iconic
成。 quant ity) 三 个 方 面。其 中 图 像 数 量 ( quantit at ive
显而易见, 实词在具体语境中演化为虚词, 即词 iconicit y) 指语言表达式的长度与用来描写所指对象
汇 项 ( full lexical items ) 逐 渐 变 成 语 法 词 素 的概念结构的复杂性之间 的关系。概 念结构越复
( gramm at ical morphemes) 之后, 必定会引起语篇、句 杂, 语言 表达就越长。那么, 能否改变或克服这一
法和形态结构的紧缩或简化。源语的意义往往仍然 / 复杂性像似动因0呢? 语法化成了最佳途径。从某
控制或影响着新词语的意义或新词分布的句法、语 种意义上讲, 语法化就是语用者试图用最少的言语
义环境。也就是说, 新词或多或少带有源词的母斑。 表达最多的信息时所加工出的副产品。当然, 语用
这被称为/ 语义俯瞰0( M eaning constraint) 。词语的 结构( pragmatic struct ures) 变为语法的过程, 应该是
性质变化常伴随着语音、 形态等方面的弱化。如表 约定俗成的, 取决于该言语社团的默认度和容忍阈,
/ 打算0的情态 助动词/ be going t o0 就是实义 动词 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go0后面加上表示/ 目的0的介词/ to0 发展而来的。 语言系统分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语法系统在
作情态助动词时, / go0基本上跟/ to0 连读, 并且都不 形式方面分解为几种语法手段, 词序是其中的一种。
重读, 有时可缩为/ gonna0。然而, 并非所有语法化 尤其是在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里面, 词序与语法功
现象都具备以上特征。这就给区分词类带来了一些 能有着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不同的词序反映着不
困难, 因为旧瓶是否已经装了新酒, 只看表面是无法 同的语法功能。比如汉语, 它不像英语那样注重/ 形
辨识的。比如/ 打0( 打这儿走) 就决非动词/ 揍0了。 合0, 因 而 句子 结 构 流 散 ( diff usion ) , 不 够 严密 规
[ 10]
( 二) 句法化现象 整 。所以, 十分需要词序来调节意义。
句法化现象即章法成分向句法成分的转变, 语 ( 三) 词汇化现象
用因素规约后向语法因素过渡以及词序在实际使用 词 汇 化 现 象 指 的 是 引 起 词 语 表 达 ( lex ical
中被凝固化, 从而表达某一具体语法功能等转变过 ex pression) 失去其直接性和透明度, 进而演化成不
程。 能从字 面 意 思推 测 出 其真 正 意义 的 词 组。比 如
新功能的产生往往是语用环境所造成的上下文 / heap coals of f ire on one. s head0( 对某人以德报怨
中产生的篇章含义显性化的结果。原来的上下文含 而使之愧悔) , / you can. t t each an old dog tricks0( 无
义被逐渐交付某个固定的形式来承担, 篇章因素也 法改变老人的 观点, 做法 等) , / burn one. s f ingers0
就转化为句法因素。如: ( 由于愚蠢举动或管闲事而吃苦头, 常指破财) 等等,
( 1) I say that : he comes( / that0是指示代词) 也许全部单词都认识, 但能否正确理解它们的真正
( 2) I say that he comes( / that0是引导词) 的含义? 它们作为一个构块( const ruct ion) , 已经生
在( 1) 里, / that0是指示代词, 指代/ I0说的话的 成了整体含义, 而决非每 个组成成分的简 单相加。
实际内容, 即其冒号后面的/ he comes0这个事实; 而 在使用它们的时候, 只能作为一个单位, 一般不能
在( 2) 里, / that0是引导词, 引出/ I0说的话。总之, 主 添加或省略它们的构成要素, 也不能用同义词替代
从句来源于并列结构。这是新语法范畴的产生和重 其中的成分, 因为它们已经熔铸在一起, 彼此支撑,
新分析的结果。 彼此渗透,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失去了各自的独立
语法和语用是语言中互补的两个领域, 要理解 性。
语言的本质, 就必须研究两者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 因此, 词汇化现象带来了一种可能性, 那就是,
用[ 9] ( P4) 。语法化把那些语序不同, 或语序相同的但 词组理解者的假设、推理和猜测难免会出现异义或
在表达式上有异的、 具有同一命题内容的表达式叫 偏离。即理解某一词组总伴随着风险, 不一定能保
/ 文体变体0( stylistic variants) 。文体变体的产生是 证是说话人意向中的意旨[ 11] 。
44
刘绍忠, 张 平: 什么是语法化? ) ) ) 语法化研究( 上)

综上所述, 语法化既是理论构架, 又是语法手段 ( 4) No, I am going to eat( 表空间) ( 表时间)


产生的过程和结果。而后者主要是指新的语法标记 ( 5) T he rain is going t o come( 表时间)
和新的结构的产生。 我们可以通过以上三例发现/ be going to0句型
三、 语法化的单向性特征 由表空间向表时间转化的大致轨迹。
语法化体现着一个基本的特征, 即坚持走由实 西方语言学 家常用 semantic bleaching 指 称语
到虚, 而不是相反的进程, 这是一个单向性的特征或 义的/ 虚化0, 它是语义淡化或消退的意思。其实, 从
者说一维性和不可逆性特征。 主观化角度看, 语义并未淡化、消退或脱落, 只不过
就实词虚化而言, 语法化是把词汇单位演化为语 是减弱了客观意义, 加强了主观意义和语用功能, 充
法的构词成分并使构成成分更合乎语法的过程。这 其量算是语义的重新调整( realig nment ) 和来自语境
是一个从最低层概念语义层逐步抽象而不断加深形 的重新 解 释 ( contex t- induced reint erpret at ion ) 。例
式化和程式化的过程。即从词义具体到语法抽象的 如:
过程。越底层, 体现的现实内容越明显、 越实在; 到了 ( 6) While I w as in M adrid there was a carnival.
[ 12] ( P81- 87)
表层, 就成了形式上干巴巴的语法关系 。 ( 7) While I admit t hat t here are problems, I don.
概括化和抽象化是语法化单向性特征的另一体 t agree that they cannot be solved.
现。概括化和抽象程度越高, 语法化程度就越高, 语 w hile 从表时间到表让步, 客观意义减少, 但强
法化在单向的道路上永不休止。譬如, 一个实词一 调了主观色彩和语用意义。因此, 我们研究语法化
旦开始了语法化, 它就踏上了语义虚化、句法泛化、 的单向性特征时所涉及的由实到虚现象, 是从客观
语用淡化和语音弱化的不归路。因此 Hopper 认为, 意义出发的。
/ 从 来 没 有 固 定 的 语 法, 而 只 有 语 法 化 过 近年来, 随着语言学/ 人文主义0的复苏, 特别是
程0 [ 13] ( P 81- 87) 。语法化为语法提供了所需的虚词和 功能语言学,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语言学者
形态成分, 最终又驱使它们走向消亡。因此, 语法化 开始对语言的/ 主观性0和主观化给予应有的充分关
过程既创造语法又销蚀语法, 真是/ 成也萧何, 败也 注, 使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形式语
萧何0。 言学所主张的/ 科学主义0面临挑战, 例如: / John is
语法化的单向性特征还表现在, 形成语法的各 gone0就不如/ John has gone0 的主观性程度高, 后者
种因 素 ) ) ) 主要 是语用 因素和 语义 因素 ) ) ) 逐 渐 强调和突出了 John 现在不在这儿了。英语中的状
/ 化0为语法内容和语法形式的过 程和结果。换言 态动词一般没有进行时, 一旦用了就带有强烈的感
之, 这是一个动态平衡和新陈代谢的过程。事实上, 情色彩。如/ I am m issing you t erribly0( 我可真是想
人类语言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语法, 都是各自语言有 死你了! ) 。甚至汉语中的/ 被0字句也是主观上/ 种
[ 14]
关因素语法化的结果 。/ 今天之词法即昨天之句 情0的产物。如/ 她被丈夫打了0就蕴蓄着深切的同
法0, / 今天之句法即 昨天之语用 法0 [ 3] ( P12- 13) 。如 情。语言中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认识主体对客观情形
英语 中 的 形 容 词 或 介 词 like 演 化 为 ly ( boldly, 的主观/ 识解0( const rual) , 因此, 主观性就成为语言
slow ly, friendly 等) 。古汉语中, / 在0 曾是动词, 后 及其研究的题 中应有之义。正如 Benveniste 所说:
来随着作为动词的词汇意义的泛化和抽象化, / -在. / 语言带有的主观性印记是如此之深刻, 以至于人们
十 宾0 的动宾结构逐渐成为/ -在. VP0的状中结构, 可以发问, 语言如果不是这样构造的话, 究竟还能不
/ 在0成为副词; / 在0还进一步泛化为介词[ 15] 。 能名副其实地叫做语言。 0 [ 16] ( P225)
语法化的单向性特征更体现在语法化的永无终 同语法化本身一样, 主观化也是一个渐变的过
止性上。由于语法化是设有终止的连续过程, 是历 程, 而且也强调局部的上下文在引发这种变化中所
时演化的过渡性阶段在共时上的反映, 中间状态( 临 起的 作 用, 强 调 说 话 人 的 语 用 推 理 ( pragm at ic
界状态) 大量存在于语言事实中。就是说, 从一个范 inf erence) 过程。语用推理的反复运用 和最终的凝
畴的原型到另一个范畴的原型 形成了一个连 续统 固化, 就形成主观性表达成分。而语用推理的产生
( cont inuum) , 其界限是模糊的。这些临界状态的语 是由于经济原则, 即说话人总想用有限的词语传递
言材料恰是发生语法化的明证, 也是展示语法化进 尽可能多的信息。其中必然包括说话人的态度和情
程的最生动、 最典型的实例, 因而应该成为研究语法 感[ 17] ( P31- 54) 。可以说, 主观化也是以发话人为基础
化过程的重要着眼点,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些过渡 的( speaker- based) 。它把主体对客体的情态投射到
层级的现象追踪和描述语法化历程。例如: 了思维的物质外壳 ) ) ) 语言上面, 然后使交际对象
( 3) Are you going to t he library( 表空间) 通过结合语境的解码感受到这种情态, 从而完成了
45
第 19 卷第 4 期 柳 州 师 专 学 报 2004 年 12 月

情感的交流和互动。 house ) ) ) that ( one) we built 。前者 被认 为是 雅式


这里, 我们还要谈一下历时和共时的研究视野 ( At t ic, 取 代 了 从 前 的 / 隐 喻 式0) , 后 者 是 土 式
与语 法化 研究 的关 系问 题。众 所周知, 自 索绪 尔 ( Doric, 取代了从前的/ 一致式0) 。
( Saussure) 以来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长期把历时研究 L akof f & Johnson 等也说过: / 隐喻的本质就是
和共时研究分离开来。然而, 近年来, 人们把语法化 从其他事物的角度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 0 [ 20]
现象历时的纵深考察和共时的 平面分析结合 了起 H eine et al 等则认为, 驱动语法化过程最主要
来, 开创了语法化研究的崭新局面。 的认知因素是隐喻。它是联系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从历时的角度看, 语法化是从词汇形素向语法 两个概念域的手段 [ 21] 。
形素或从低级语法形素向高级语法形素( 如从派生 沈家煊在介绍 Joan Bybee 等人的五种语法化机
[ 22]
构词成分向内部层折成分) 的转化。从共时的角度 制时, 其中提到的第一种就是隐喻 。
看, 语法化是在语言的词汇、 词法/ 句法、 语音等方面 可见, 语法化和隐喻具有千丝万缕的内在关系。
用编码来区分语义。 从研究内容上看, 有人认为语法化属于广义的语法
我们最容易从历时的角度关心句子结 构的变 隐喻范围, 甚至有人认为二者具有高度一致性, 同属
化, 往往用比较方法对句子进行再分析。如: 于认知语言学。
( 8) I have read a lot since we last met 下面, 我们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进一步讨论语
( 9) Since you are not coming wit h me, I. ll have 法化的隐喻机制事实。
to go alone 比如, 由源概念进入语法概念的过程, 可通过几
前一个 since 表时间, 后者则演化为表原因。这 个基本范畴进行描述。这些范畴依照各自的隐喻抽
样, 通 过 重 新 分 析 ( reanalysis ) 和 类 比 ( analog y ) , 象程度, 呈下列单向性链式排列: 人> 物> 动作( 或
/ since0由实到虚的语法化脉络便清晰地呈现在我们 过程) > 空间> 时间> 性质。试比较:
面前了。 ( 10) lie on your back
然而, 只一味注重历时而忽视共时, 就缺少了对 ( 11) t he back of your shirt
现实语言的分析力和指导力, 比如/ can0原是实义动 ( 12) to play back
词中的及物动词/ 知道0, 后来只发展了情态动词/ 能 ( 13) t hree m iles back
够0语法义, 似乎在共时的平面 上二者没什么 关系 ( 14) t hree years back
了。然而, 像/ do0原为动词/ 做0, 后来又发展出助动 ( 15) to be back in power
词义, 二者/ 双赢0。后者是母子共存, 其乐融融; 前 不难发现, 在这些例子里, / back0由实到虚, 抽
者则像传说中的獍, 一生下来就把母亲吃掉了。对 象化程度不断提高。
于后者, 仅仅进行纵向分析显然是不够的, 还应进行 为了将他们提出的隐喻同 L akoff & Johnson 的
横向比较, 进而加以区别。就是说, 科学的研究方法 概念隐喻[ 20] 分开, Herine et al 特将自己提出的隐喻
应该是泛时( 历时+ 共时) 的。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 称为 / 根 性 隐 喻0 ( root met aphor ) , 而 将 Lakoff
一个言语代码所透露的真切、完整的信息, 也才能进 & Johnson 的 隐 喻称 为 / 表达 性 隐 喻0 ( conveyance
而把握语法化的实质。 metaphor) , 并指出/ 根性隐喻是用来理解人类经验
四、 语法化的隐喻机制 中的全部领域0 [ 21] , 而表达性隐喻往往是建立在孤
究竟语法化的本质是什么? 立的经验基础之上。
我们可以这么说, 透过语法化现象看本质, 语法 就深度来讲, / 根性隐喻0 显然胜 于/ 表达性隐
化实际上反映了人类认识的隐喻( met aphor) 机制。 喻0。如果说前者是完全的质变的话, 后者似乎只能
T raugot t & H eine 等就指出, 在语法化 背后潜 算是部分质变。它们都推动了并且继续推动着语法
伏着一个非常具体的认知原则, 即/ 利用旧途径表达 化的进程, 是这一线性运动的不竭动力。必须指出
新功能0的原则[ 18] 。因而, 语法化理论主要研究范 的是, 像/ tongue0原本指/ 舌头0, 发展到指/ 语言0,
畴间的不确定问题, 将范畴间的动态演化过程图式 虽然语义上发生了变化, 可是它们仍然是名词范畴,
化或模式化是语法化理论的终极理论目标。 属词的隐喻, 这种/ 表达性隐喻0不是语法化的过程
Halliday 提出的语法隐 喻模式里, 不仅讨论 了 和结果。
范畴间的不确定性, 还指出了这种现象过程的相互 语言的任意性和理据性、自然性和人为性在某
隐喻 化[ 19] 。以句 法 结构 的 变化 为 例: 主从 句 the 种程度上的完美结合, 决定了隐喻具有鲜明的民族
house that w e built 来 源 于 如 下 并 列 结 构: the 文化特 征。比 如汉语 的成语/ 爱屋 及乌0, 利 用了
46
刘绍忠, 张 平: 什么是语法化? ) ) ) 语法化研究( 上)

/ 屋0和/ 乌0的意象。中国人安土重迁, 喜欢四平八 欢, 因为它附属于你所深爱的对象, 并受其荫庇) 。


稳、 安居乐业 的生活, 相 信/ 家 和万 事兴0, 所以 对 按认知语言学的观点, 语言是客观物理世界在
/ 家0具有特殊的感情。/ 屋0是/ 家0的一部分, 因而 人脑中的镜像, 理解意义必须激发相关的认知结构。
备受重视。就是说, 只要喜欢/ 屋0, 就连人们不太喜 因此不同民族 的人会激活和凸显不同 的认知参照
欢的屋上的乌鸦也不去计较了。英美人在表达同样 点, 进而由已知信息和熟悉信息引出新信息和陌生
的意义时动用狗的意象( love me, love my dog ) , 因 信息。这就决定了不同民族有可能会运用完全不同
为他们视狗为宠物, 希望别人喜爱自己时附带上喜 的隐喻模式。
欢自己的狗。这里, 狗和人并列了, 然而这决非/ 华 隐喻的这个特点提示我们, 语法化理论的解释
人与狗不得入内0的污辱, 而是提升了狗的地位( 古 力是有条件的, 不同民族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法化
汉语/ 打狗看主人0 中的/ 狗0因/ 主人0而贵, 有异曲 途径。我们绝对不可拿 一种语言的具 体语法化过
同工之妙) , 就像中文的/ 爱屋及乌0中的/ 乌0因/ 屋0 程、 现象和结果生搬硬套到另一种语言, 而是应该考
而提升地位一样。这里面存在着隐含的夸张( 程度 察多种语言, 找出普通规律, 不断增强语法化理论的
太高了, 以至于抵消一部分都无关紧要) , 也存在着 解释力。
内敛的让步转折假设( 即使它不是足够好, 你也得喜

参考文献:
[ 1] 束定芳. 外语研究与教学改革点问题[ R] . 2001 年桂林语言学讲习班.
[ 2] M eillet , A . L. evolution des f ormes grammat icals[ J] . Scientia, 1912, ( 2) .
[ 3] Herine. B. et al. Grammaticali zation Framework[ M ] . Chicago: U niversit y of Chicago Press. 1991a.
[ 4] Asher, R . E. ( Ed.-in-chief ) . Th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Z] . Oxf ord: Pergmon Press, 1994, ( 3) .
[ 5] Hopper P. J. & Traugott E. C. Grammalicatizati on[ M ] . London: Cambridge U niversit y Press, 1993.
[ 6] 汉语大字典[ Z] . 湖北辞书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8.
[ 7] 汉语大词典[ Z] .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0.
[ 8] Humboldt . W. von. On Language[ M ] . T rans, P. Hent h. Cambridge: CU P, 1988.
[ 9] Leech. C. N . Pri ncipl es of Pragmatics[ M ] . Longman: Longman G roup Lt d. 1983.
[ 10] 刘宓庆. 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 M ] .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1.
[ 11] 刘绍忠. 论语用学的非模块性[ J] . 外语研究, 1997, ( 3) .
[ 12] 徐盛桓. 试论英语双及物构块式[ J] .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 3) .
[ 13] Hopper, P. J. Pragmat ics and Linguist ic T ypology [ J ] . The Pragmat ic Perspect ive. J. Verschueren and M . Berluccell i, Pap ( eds. ) .
A 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 14] 牛保义, 徐盛桓. 关于英汉语语法化比较研究 ) ) ) 英汉语比较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J ] .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 9) .
[ 15] 张谊生. 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 J] . 中国语文, 2000, ( 2) .
[ 16] Benveniste. E. Problems in General Li ngui stics[ M ] . M iami: U niversit y of M iami Press, 1971.
[ 17] Traugott . E. C. Subjecti fi cation in grammati cal izati on[ M ] . St ein & Wright , 1995.
[ 18] Traugott , E. C. & Heine, , B. C. ( eds. ) . 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 ion[ C] . Amst erdam: John Benjamins, 1991.
[ 19] Halliday, M . A. K . An Introducti 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 . Lon don: Arnold, 1994.
[ 20] Lakoff , George & Johnson M . Metaphors we live by[ M ] . Chicago: The U 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 21] In T raugot t , E. C . and C. C. H eine ( Eds. ) . A pproach es t o G rammat icalizat ion[ A ] . Heine, B, U . Claudi, & F. Hunne M eyer. From cognit ion
t o grammar. evidence from A frican Languages [ C] . Amst erdam: John Benjam ins, 1991b.
[ 22] 沈家煊. 实词虚化的机制) ) ) 5演化而来的语法6 评介[ J] . 当代语言学, 1998, ( 3) .
( 责任编辑: 李健林)

What is Grammaticalization?
) ) ) A Study on Grammat icalizat ion( I)
LIU Shao-zhong, ZHANG Ping
(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 xi Normal University , 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
Abstract: T 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f init ion, categorizat ions, and feat ures of g rammaticalization, and
considers g rammaticalization as a met aphorical mechanism of human percept ion.
Key words: g rammaticalization; nihilit inizat ion; unidirect ion; met aphorical mechanism

4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