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2

文言閱讀

• 要通曉中醫學的古代文獻,需具備

 中醫學知識

 古漢語知識

•   閱讀古文的能力,與閱讀經驗直接相關。

2
• 試以白話文,語譯下面一段醫古文。

• 完成後,請指出語譯之難處何在。

• 黄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岐伯對曰:診此
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
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
而不行,故胃脘爲癰也。

( 《黄帝内經‧素問》第四十六篇 )

3
• 胃脘:即胃。脘,粵音管, wan(3)
• 癰:化膿性及壞死性炎症。癰,粵音翁, yong(1)
• 人迎…

4
5
• 當候胃脈:

• 候脈即把脈,又稱號脈。

• 胃脈,或指足陽明胃經。

• 胃經起於鼻側即大腸經的盡頭,再經過眼內角,並從眼下
部分出,一直往下走,進入上牙肉內,繞過唇及下顎,並
向下走至胃,與胃相接,

6
• 參考答案
• 黃帝問道:「怎樣診斷一個人是否患了胃炎 / 胃潰瘍 ? 」
歧伯回答道:「診斷此病,應當要把胃脈,胃炎 / 胃潰瘍
的脈象很沉細,沉細的脈象表示氣逆,當氣盛時,人迎穴
會有洪盛的徵象,脈盛則熱,人迎屬於胃脈,如果氣逆加
上洪盛,則熱結聚於胃口,不能散去,所以胃脘有潰
炎。」
•  

7
• 在體外,經脈經過頸,胸及腹,及至股溝,再往下循行於大腿
及小腿前部,直至腳面,及至足二趾尖的側部,另一支脈則從
腳面分出,走至足大趾,與脾經相接。

• 胃經的病症包括胃痛、消榖善飢、嘔吐及口渴等。

• 循經部位的失調亦可能顯示胃經的問題,例如腹脹、水腫、咽
喉腫痛、鼻衄、胸膝部疼痛等,這些症狀均與胃或胃經的功能
有關。

• (
http://www.shen-nong.com/chi/principles/stomachmeridian.html 8
)
閱讀方法 (1)
留意專有名詞

• 通過互聯網、字典,查找字義
•   例如︰人迎
• 一查便知︰
「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别名天五會、五會。屬足陽
明胃經。足陽明、少陽之會。在頸部,結喉旁開 1.5 寸,胸
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9
閱讀方法 (2)
連繫不同文章,以此釋彼

•   人迎穴應有性溫熱的特點,歧伯指出,脈象「甚盛」,即
為胃脘有病的徵象。

• 要解釋何謂「盛」,讀者應連繫不同的著作 / 文章,尋求答
案。

10
• 例如張璐《診宗三昧‧醫學》云:

• 「指下洪盛,則木槁火炎而自焚矣」 ( 見《脈學名著十二
種》,頁 232) 。

• 據此,可知:

1. 脈象之「盛」,意為「洪盛」,可能是指「脈搏跳動
很有力」;

2. 「洪盛」之脈,顯示人體的「熱」。

• 這段引文可為原文「人迎甚盛,甚盛則熱」的旁證。
11
方法 ( 三 )

• 注意正俗字 / 通假字 / 古義字 / 誤寫字

• 例一 原文最後一句,網上有兩個版本。 12
版本一 「故胃脘爲癰也」

13
版本二 「故胃胱爲癰也」。

14
• 按上文下理,以「胃脘」較為合理。

• 可以大膽判斷「胃胱」乃筆誤。

• 當然,我們仍然應連繫其他著作 / 文章,證明此判斷正
確。

15
• 例二

• 本文乃〈素問‧病能論〉篇之節錄,病能是甚麼意思 ?

• 據孫國中所注,「能」字乃「態」字的假借字

( 見周清海著,孫國中點校《內經評文》,頁 130) 。

• 據此改本篇名為〈素問‧病態論〉。

• 應據全文文義,思考這判斷是否合理,不應盲從。

16
方法 ( 四 )
靈活理解古漢語詞序──與白話語序不同

•   古漢語詞序與現代漢語語序不同,
• 「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 ? 」,按白話翻譯應為「人患
有胃脘癰病者,當如何診﹖」

•   研習古漢語,有兩大難點,一是語法,二是詞彙。

• 古代漢語語法與現代漢語略有不同,
• 但詞性語法的變化卻較多,如名詞可作動詞用,形容詞又
可作動詞用,還有各類代詞、虛詞、語氣詞的運用,都增
加了理解的困難。
17
• 詞彙方面,古代漢語有很多詞彙留存至今,但只有少數是
沒有變化的,要掌握並不容易。

• 就詞義而言,很多詞彙在歷史的洪流裡,其詞義曾出現不
同程度的演變,以致古今詞義常存在差異。

• 如「消息」,古義是「盛衰生滅」之意(《易經.豐卦》
「天地盈虛,與時消息」),但漢以後,則引申為「音
訊」,

• 如「行李」,古指使節,是人而非物,今則指物而非人
(《左傳 · 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18
• 另外,古漢語詞彙主要是單音節字詞,但現代漢語則偏向
用多音節的複合詞,

• 例如馬的稱謂,現代詞彙多作如大馬、劣馬、良駒、黑馬
等「偏正詞」,但古代則喜用單字來表示,即「騋(七尺
高的馬)」、「駑」、「驥、駿」、「驖(赤黑色的
馬)」。當中不少字詞更是今天已不用。

• 又有一些於古代本為單用,而現代則合為一詞,如「衣
裳」(「上曰衣,下曰裳」《說文》)、「學校」(「郡
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漢書平帝紀》)
19
• 古代喜用單音字詞,詞彙的擴展性較弱,以致一個字往往
有多個意思,

• 如「黃」既是顏色,又可兼指黃色的馬、黃河、幼兒、老
人家、糞便、牛黃、熱病… . ;

• 又如「采」字,因音近而可叚借作「彩」與「採」;亦可
以一個詞義引申多個意思,

• 如「節」可指竹節、時節、節奏、法度、節制、節操、符
節等。
20
• 引用各類典故、成語、名句加以變化,

•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納蘭性德《木蘭
花令 擬古決絕詞》)

• 要掌握以上各種詞義變化,除了多讀多記外,就只能依靠
工具書的幫助。

此用漢班婕妤被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讒害
,退居冷宮,後有詩《怨歌行》,以秋扇為喻抒發被棄之怨
情。南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又點明「妾身似秋扇」
21
,後遂以秋扇見捐喻女子被棄。
2.1 詞類的活用

• 在古漢語中,詞的使用有較大的靈活性;

• 原屬於甲類的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下,可臨時活用為乙
類詞,

• 如「名詞用如動詞」、「形容詞用如動詞」、「動詞用如
名詞」,

• 像「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史記》)

• 第二個「衣」是「名詞用如動詞」,第一個「食」字是
「動詞用如名詞」。
22
2.1.1 名詞、形容用為動詞

• 這是古漢語中最常見的詞類活用。

• 秦師遂東(《左傳》)(「東」是方向名詞,這裏用作
「向東方走」之意)

• 范增數目項王(《史記》)(「目」是名詞,不應帶賓
語,這裏用作「用眼看」之意)

• 驢不勝怒,蹄之(《黔中驢》)(「蹄」用作「用蹄踢」
之意)

23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愛蓮說》)(「蔓」釋為「攀
繞」、「枝」用作「生出枝節」)

• 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記》)
(「君」釋為「管治」)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老」用作「尊重」、「幼」用作「愛護」)

24
• 一般情況下,可通過語法結構來判斷句中的名詞/形容詞
用為動詞,

• 如代詞前面的名詞(x+之)、否定副詞後的名詞(不+
x)、賓語前的名詞、形容詞作謂語而後帶賓語,都可作
視作活用為動詞。

• 活用為動詞的名詞/形容詞,其意義必與其本義有所關
連,可據此而揣摩該詞的意思。

25
2.1.2 名詞、動詞用作狀語

• 古漢語中,名詞常被放在狀語位置上用來限制、修飾動詞
性或形詞性謂語。
• 故此,若當動詞性或形詞性謂語前的名詞不能認為是用作
主語時,則該名詞便可視為「名詞用作狀語」。

26
• 舜勤於民而野死(《國語》)(死於郊野。又「勤」為形
用於動)

• 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過秦論》)(如雲一樣
聚集,如回聲一樣相應,如影子一樣跟隨)

• 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三國志先主傳》)(像對
待父親般對待丞相)

• 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商君列傳》)(以車撕裂)

27
• 動詞用作狀語很少直接修飾後接的動詞性或形詞性謂語,一般
會加「而」或「以」,例如:

• 夜縋而出(《左傳》)(在夜晚於城牆垂繩而下)

• 子路拱而立(《論語》)(拱着手站立)

• 在分辨動詞作狀語的句子時,要小心它與連動式詞組的分別:

• 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戰國策》)(走入殿內後,用快走的
姿勢慢步向前走,到達(太后面前)謝罪)

• 連動式一般表示一先一後的行為,不分主次;但動詞作狀語則
有主次之後。 28
2.1.3 使動用法

• 古漢語中,有些謂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不是從主語
那裏發出的,而是由賓語發出的。

• 如「廣故數言亡,忿恚尉」(《陳涉世家》)不是吳廣對
軍尉憤怒,而是吳廣用言語使軍尉憤怒起來。

• 要判斷使動用法,要從上下文觀察。

29
• 動詞的使動用法,較常見於不及物動詞,如:

• 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論語》)(使鼓鳴)

• 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左傳》)(使人民生二
心)

30
• 至於及物動詞的情況比較少見,因為及物動詞本來帶有賓
語,形式上和使動用法沒有甚麼區別,差異只在意義上,
如:
• 四年春正月,朝諸侯王於甘泉宮(《漢書武帝紀》)(武
帝使諸侯於甘泉宮朝見)
• 要小心一些特殊現象,例如:
• 先軫遏秦師於殽而擊之,大敗之(《呂氏春秋》)
• 齊人伐燕,勝之(《孟子》)
• 「勝之」是及物動詞,「敗之」是使動用法,故兩者意是
31
一樣。
• 名詞的使動用法,即名詞用作動詞後再加使動用法

• 臣諸侯者王,友諸侯者霸,敵諸侯者危(《荀子》)(使
諸侯成為臣子,使諸侯成為朋友)

• 公若曰 : 「爾欲吳王我乎 ? 」(《荀子》)(你想使我成


為吳王嗎)

• 臣為王引弓虛發而下鳥(《戰國策》) ( 使鳥落下 )

32
•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即形容詞用作動詞後再加使動用法

• 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韓非
子》)(可以使它變小、變大)

• 於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戰國策》)(使上
位空出來)

•  

33
2.1.4 意動用法

• 在古漢語中,只有名詞和形容詞有意動用法。

• 名詞的意動用法,是把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這個名詞
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認為賓語是什麼」或「把賓語當作
什麼」的意思。例如:

• 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扁鵲倉公列傳》)(把扁鵲當作客
人)

•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禮記》)(把自己的父母親當作父母親 ( 來奉養 ) ,把自
己的兒女當作兒女 ( 來愛護 ) )
34
• 寶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把珠玉當作寶物的人)
• 形容詞意動用法,是指主語在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形容詞
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孟子》)(覺得魯國小了)

• 吾之妻之美我者 , 私我也(《戰國策》)(認為我美。又
「私我」是名用作動)

35
單向連詞:也叫啟後連詞,一般分佈在複句的偏句之中或一個語段的開頭。
單向連詞:也叫啟後連詞,一般分佈在複句的偏句之中或一個語段的開頭。

表示提起 夫、若、如、且、至、若夫、且夫、至於、至如

表示並列 既、終、已 ( 以 )

表示假設 如、若、苟、使、令、即、抑、向、誠、果、第、設
、假、而、為、所、且、若苟、向使、如令、如果、
苟使、氯設、假使、假如、假若、假令、設使、設若
、設令、個若、倘使、誠使、誠令
表示讓步 雖、則、且、而、尚、猶、且猶、尚猶、縱、即、第
( 弟 ) 令、藉第令(即使)、雖則、雖使
表示選擇 與其、與

36
表示原因 以、為、由
雙向連詞:分佈在兩個句法成分或兩個句子之間。
雙向連詞:分佈在兩個句法成分或兩個句子之間。

連接連貫 ( 承接 ) 而、乃、則、斯、遂、因遂、而後、既而、已
而、然後
複句
連接並列複句 且、而、又、亦
連接遞進複句 且、而、乃、而且、而又、況、而況、況於、
何況、矧
連接目的複句 以、而、為
連接選擇複句 抑、意、意者、且、將
連接條件複句 則、是、乃、斯、而、則是
連接因果複句 故、以、而、乃、是以、是用、是故、以故、
因、因是、然則
連接轉折複句 然、而、乃、然而、然則、則、即、抑、顧、
反、更、但、還、亦
37
古代漢語語氣詞表

肯定 也、矣、已、而已、耳、爾、而、焉 ( 然 ) 、夫、者、雲
( 「如此說」之意,《史記》中較常見 ) 、旃 (dzin1 ,
相當於「之焉」 )

疑問 與 ( 歟 ) 、邪 ( 耶 ) 、乎、為 ( 何…… . 為?、何以……


為? ) 、則 ( 何則? )

祈使 來 ( 古代漢語的祈使句一般不用語氣詞。「來」:盍歸
乎來!《孟子.離婁》 )

感嘆 哉、乎、夫、為、兮 ( 主要見於《詩經》、《楚詞》 ) 、
邪、且、只 ( 「且」、「只」只見於《詩經》 )

複合 也夫、已夫、矣夫、已矣夫;也乎、已乎、矣乎、而已
38
乎、焉已乎;已矣、耳矣、也已矣、而已矣、焉耳矣;
也哉、乎哉、矣哉、也乎哉、也與哉、已然哉
3. 古文句讀

• 試為下文加標點

•   慨世之醫者茫無定見勉為雜應之術假兼備以幸中借和平
以藏拙虛而補之又恐補之為害復制之以消實而消之又恐消
之為害復制之以補若此者以藥制藥尚未遑又安望其及於病
耶幸而偶愈亦不知其補之之力攻之之力耶及其不愈亦不知
其補之為害消之為害耶是以為人治病沉思病原單方重劑莫
不應手霍然

39
• 慨世之醫者,茫無定見,勉為雜應之術,假兼備以幸中,
借和平以藏拙,虛而補之,又恐補之為害,復制之以消,
實而消之,又恐消之為害,復制之以補。若此者,以藥制
藥尚未遑,又安望其及於病耶 ? 幸而偶愈,亦不知其補之
之力、攻之之力耶 ? 及其不愈,亦不知其補之為害、消之
為害耶 ? 是以為人治病,沉思病原,單方重劑,莫不應手
霍然。

• ( 《景岳全書‧傳忠錄》 )

40
方法 (5)
互文補解,上下對句互解

•   古文常以對句行文,上句與下句或構成反義關係,或構
成補充關係,這都有助讀者理解文意。

• 「勉為雜應之術,假兼備以幸中」,

• 上句「雜應」意義不明,下句「兼備」則很淺易,

• 「兼備以幸中」相當於考試漁翁撒網式作答,以求僥幸的
意思。由此可以理解「雜應」有「拉雜」、「湊合」的意
思。

41
方法 (6)
互文補解,根據重用的詞語來斷句

•   這是另一種互文補解。

• 文中「虛而補之,又恐補之為害,復制之以消,實而消
之,又恐消之為害,復制之以補」,

• 句中兩次出現「又恐」,可作為語言標記,幫助讀者判
斷。

42
方法 (7)
語氣詞 / 起結語

•   古文句子有慣用的語氣詞 / 起結語,

• 起句啟之以「夫」「蓋」,收結綴之以「也」「耶」,

• 通用於句首句末之詞,亦復不少,例如「然」。

43
句讀

• 閱讀古文,必須要懂得如何斷句。 

• 古人讀書,會在一句話結束的地方,在字旁加「○」或「│」來
標識,這叫做「句」;一句話語意未完,但需要停頓,就在兩
字中間加「、」,這叫做「讀」。

• 故「句讀」就是斷句,

• 只有正確斷句,才有可能真正讀懂文句的意思。

• 句讀只起斷句的作用,只能標識語句的起訖,但不能像今天我
們使用的標點符號那樣,能表現句子的語氣、停頓、和層次結
構。
44
•  
句讀的步驟:

• 標點古文可以依據以下的四個步驟:
1. 通讀全文,初通大意:通讀一遍或數遍,讓自己對文章有個初步
的、整體的印象。不要一拿到書就讀一句斷一句,使斷句時上下
失據;
2. 判斷起訖,初步斷句:根據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判斷文句的
起訖,用一種符號 ( 暫不必理「句」或「讀」 ) 把句子點斷;
3. 再行通讀,細加斟酌:斷句後,再行通讀,要求自己弄清字句,
看看如此解讀是否合情、合理、合語法。
4. 更進一步,轉換標點:仔細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語氣,在斷句
處換上正確的現代標點符號,把句子所表達的語氣和句子之間的 45
層次關係展現出來。
3.2 句讀的基本原則:

• 詞義明,文意通

• 要正確地斷句,首要弄清詞義。

•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 (正)

•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  (誤)

• 「去」在古漢語裡是「離開」的意思,與現代漢語用法相

46
• 合乎情理

• 「合乎情理」指的是文句的內容要符合人情事理,也要照
顧文章的上文下理。

• 有時,某個句子獨立看來可能講得通,但一旦連繫到上文
下理,就可能出現問題。

• 這時候,就要仔細琢磨,如此斷句是否「合情合理」了。
例如:

47
• 綦毋張喪車,從韓厥曰:「請寓乘,從左右。」皆肘之,
使立於後。

• 綦毋張喪車,從韓厥曰:「請寓乘。」從左右,皆肘之,
使立於後。

• 如何判斷那一句才是對?那就要看上下文了。

48
• 此語出自《左傳.鞍之戰》:韓厥出戰前一晚夢見父親對
他說,第二天作戰時要避開戰車的左右位置。果然,開戰
後,車左、車右都被射中,只有居中為御者的韓厥得免。
這時,綦毋張請求搭車。而無論綦毋張站在車左還車右,
韓厥都用肘拉他,讓他站在自己身後。

• 據此,可判斷「從左右」是綦毋張上車後的動作,而不是
他的說話,故第二句的句讀才是對。
•  

49
• 合乎古代的語法規則及押韻規律

• 古代的韻文——詩、詞、曲、賦講究音韻協諧,在字數、
句數、平仄、押韻方面都有格式和規律。

• 至於古代的散文,雖然不重音韻、不重對仗,但是當中也
常常夾有韻句,我們可以利用韻腳協助斷句

• 斷句時,要特別注意哪些語句是押韻的、哪些字押韻以及
有沒有換韻。

50
• 古今音變,古時候能押韻的字,今天未必能押。

• 分析韻語要以寫作時代的語音為準,以古韻部為準。

• 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
來。願足下詳察之

• 「時」和「來」今天的韻母不一樣,讀音相差很遠,但在
上古,此二字是押韻的,同屬「之」部。

• 「時乎,時不再來」這樣斷句不合押韻的原則。

• 應改為: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
51
時,不再來。願足下詳察之。
• 合於古代典章制度、文化常識

• 句讀古書,不可以對古代的天文、地理、歷史或典章制度
一無所知。讀者擁有的古代文化常識越是豐富,就越能正
確判斷一些特定詞語的用法,也就越能正確理解文章的內
容,從而正確斷句。

52
• 《史記。始皇本紀》:

• 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 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 如何判斷那一句句讀是對的?

• 這需要一點古曆法的知識。古人用干支記日,《史記》亦
然,如「庚寅」、「己酉」等。《史記》中,數字與
「日」連用,是說多少天,而不是指某月某日。因此「彗
星復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才是正確。
53
• 不過就算具備以上能力,要正確句讀仍不容易,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應如何句讀,至今仍是
眾說紛紜。
• 同時,歷代不少大儒學者為無數古籍書句讀標讀,但亦
不要過份相信先賢成果,正如東漢何休所言:「講誦師
言,至於百萬。猶有不解,時加釀嘲辭,援引他經,失
其句讀,以無為有,甚可閔笑者,而不可勝記也。」
(《公羊傳序》)
•   此句至少有五種不同的句讀,請參 http://baike.baidu.com/view/1095876.htm
54
• 試思考下文可怎樣重新點校。

• 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
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
掌,似虎是也。李時珍《本草綱目‧龍》

• 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
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
似虎是也。李時珍《本草綱目‧龍》

 
55
• 王符 (85? ~ 163?) 東漢政論家、文學家。字節信。安定
臨涇(今甘肅鎮原)人。與馬融、張衡等著名學者友善。
他是庶出之子,舅家無親,所以在家鄉受歧視;又不苟於
俗,不求引薦,所以游宦不穫升遷。於是憤而隱居著書,
終生不仕。
•  
• 附錄:陳雄根、何志華〈閱讀古籍方法舉隅〉 ( 載《中醫
文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8)

56
4. 按語意功能解讀醫古文

• 閱讀文章,遇不甚明瞭之處,往往需要推斷文意。

• 閱讀古代醫學文獻,尤其需要用到這方法。

• 蓋因古代醫學觀念,以古文書寫記載,加上名物異於今
天,用詞不同,今日之研習者,自需衡文度理,藉知古醫
書之大意。

• 然而,推斷文意的方法,無助於精研深究,這是大家都明
白的道理。

57
• 所謂推斷文意,即從其語意功能入手,辨析內容。

• 這需要借助一般的醫學常識。

• 按常理,醫學可粗分為「醫理」、「診斷」、「藥物」及
「治療」等。
•  

58
• 在中醫而言,醫理包括論述陰陽、五行、虛實等之調和互
補,以及由失衡而引起的各種病理;

• 診斷即「望聞問切」,其中以脈象為斷症的關鍵;

• 藥物包含藥理,即藥物的藥性及治病功能,

• 李時珍《本草綱目》即藥物著作的典範,治療包括講解用
藥的「君臣佐使」,調和互補之理,也包括針灸、按穴
等。

59
• 以上說明醫學著作內容的語意分類,實際上只屬一粗分,
未必能籠括所有醫學範疇。

• 【備註:網上有分為 18 類的說法: 1) 內經、難經類 2) -


傷寒、金匱類 3) 診斷、治療類 4) 病源臟象類 5) 本草類
6) 方言類 7) 內科類 8) 婦產科類 9) 兒科類 10) 外科類
11) 傷科類 12) 眼科類 13) 口齒、喉科類 14) 針灸類 15)
綜合性醫書類 16) 醫論、醫話類 17) 醫案類 18) 叢書、
全書類。此乃對醫學著作的分類】

•   按語意功能,分辨醫學文章的旨趣,只能掌握文意梗
60
概,要精研奧要,必需具備醫學知識。
• 請問下文何處解釋藥性 ? 何者說明療效 ? ( 周去非
《嶺外代答》卷 8 〈桂〉節錄 )
•   「桂之用於藥尚矣,枝能發散,肉能補益,二用不
同。桂性酷烈,易以發生,古聖人其知之矣。桂枝
者,發達之氣也,質薄而味稍輕,故傷寒湯飲必用桂
枝發散。救里最良肉桂者,溫厚之氣也,質厚而味沉
芳,故補益圓散多用肉桂。今醫家謂桂年深則皮愈
薄,必以薄桂為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愈厚耳,未
見其薄也,以醫家薄桂之謬,考于古方桂枝、肉桂之
分,斯大異矣。又有桂心者,峻補藥所用也,始剝厚
桂,以利竹捲曲刮取貼木多液之處,狀如經帶,味最
沉烈,于補益尤有功。」又云:「種桂五年乃可剝, 61
春二月、秋八月木液多,剝之時也。」
• 參考答案: ( 括號內所述,乃據語意功能所作之初步判斷 )

「桂之用於藥尚矣 ( 評論桂藥用價值高 ) ,枝能發散,肉能補益


( 概括指出枝和肉的好處,也可算是效用 ) ,二用不同。桂性酷
烈,易以發生,古聖人其知之矣 ( 解釋藥性 ) 。桂枝者,發達之
氣也,質薄而味稍輕 ( 描述藥的特點 ) ,故傷寒湯飲必用桂枝發
散 ( 施用方式 ) 。救里最良肉桂者,溫厚之氣也,質厚而味沉芳
( 描述藥的特點 ) ,故補益圓散多用肉桂 ( 施用方式 ) 。今醫家謂
桂年深則皮愈薄,必以薄桂為良,是大不然 ( 匡正誤說──立
論 ) 。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見其薄也,以醫家薄桂之謬,考于古
方桂枝、肉桂之分,斯大異矣 ( 匡正誤說──舉證 ) 。又有桂心
者,峻補藥所用也 ( 藥用 ) ,始剝厚桂,以利竹捲曲刮取貼木多
液之處,狀如經帶,味最沉烈,于補益尤有功。」又云:「種桂 62

五年乃可剝,春二月、秋八月木液多,剝之時也。」 ( 種藥與採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