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历代经方方论

炙甘草以和中 。 ” 权衡用量比例:麻黄与惹 m 仁用量比例是 1 :


现代·王渭 ) II ( 1982 ),《金匮心释》:“本节指 1 ,提示药效宣发与清利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以
出风湿病的病因、症状及治法 。 《内经》云:‘形寒 治湿热;麻黄与杏仁用量比例是 5 : 6 ,提示药效
饮冷则伤肺 口 ’肺主皮毛,令湿邪表热从皮毛排泄 宣发与降浊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以治湿浊;惹 m
尽,其病自愈 。 仲景处方麻黄杏仁惹 m 甘草汤,本 仁与杏仁用量比例是 5:6 提示药效寒清与温化
人认为,不应局限于此,有些药物如防己、细辛等 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以治湿热 。
都可随证加入 。 ”
二、白虎力口技扶汤
现代·刘渡舟,苏宝刚,庞鹤( 1984 年)
《金匮要略诠解》:“方中麻黄散寒湿,杏仁利肺 [方药]知母六两( 18g) 石膏碎,一斤( 48g)
气以助治节;惹仁利湿健脾,甘草和中胜湿 。 ” 甘草(炙),二两( 6g) 梗米六合( 18g) 桂枝
现代·王付( 2004 年),《经方学用解读》:“太 去皮,三两( 9g)
阳湿热痹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湿热浸淫太阳肌肤 [用法}上剑,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
筋脉关节;经气脉络阻结不通 。 因此,治疗湿热痹 去津 。 温服,汗出愈 。
证,其用方配伍原则与方法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 [功用]解肌调荣,清热通络 口
针对证机选用通络清热药:湿热之邪侵袭太阳 [适应证]
肌肤营卫经络,经气为邪气所阻结而不通,证以关 ( 1 )温芜: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舌
节疼痛,其治当清热通络 。 又,清热药虽能治热, 红,苔黄,脉平。
但有寒凝,寒凝则不利于经气畅通 。 因此,其治必 ( 2 )热痹证:关节疼痛,遇热则甚,或关节初
须用温热药与性寒药相用,发挥药用特长,纠正方 红肿,发热,烦躁,口干,口渴,舌红,苔黄,脉
药弊端,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 如方中麻黄、惹 m 数。
{应用指征]温症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
合理配伍益气降泄药:湿热之邪侵袭太阳营卫 骨节疼烦,时口区,自虎加桂枝汤主之 。 (第四川
气血,湿易窒滞气机,热易损伤正气,其治当补益 [方论]
正气以积力抗邪;又,热易清,湿难除 。 因此,治 元·赵以德( 1368 年),《金匮方论衍义》:“用
疗太阳湿热痹证,尽可能配伍降泄肺气药,因肺主 白虎治其阳盛也;加桂疗骨节痹痛,通血脉,散疤
通调水道,水道通畅则有利于湿邪从小便而去 。 如 邪,和阴阳以取汗也 。 ”
方中杏仁、甘草 。 清·李文乏( 1682 年),《金匮要略广注》:“白
随证加减用药:若郁热明显者,加知母、石膏、 虎汤清内热,加桂枝治骨节烦疼 。 ”
秦咒,以清热通络止痛;若舌红者,加生地黄、赤 清·张志聪( 1683 年),《金匮要略集注》:“盖
苟、当归,以清热凉血活血;若关节拘急不利者, 少阴之气,由下而上合于阳明,由阳明而外出于经
加川穹、白花蛇,以行血书去风通络;若关节疼痛明 络,由脾气而转输于皮肤,故用白虎汤以疏经络之
显者,加乳香、没药、穿山甲,以活血通络止痛等 。 ” 热,加桂枝以散肌揍之邪 。 ”
[方论评议] 清·张璐( 1698 年),《千金方衍义》:“惟
综合历代各家对麻杏惹甘汤的论述,应从用药 白虎以治阳邪,加桂以通营卫,则阴阳和,血脉通,
要点、方药配伍和用量比例三大方面进行研究,以 得汗而愈矣。”
此更好地研究经方配伍,用于指导临床应用。 清·秦之祯( 1714 年),《伤寒大白》:“似症
诠释用药要点:方中麻黄辛散宣发通络;惹 m 症,表有寒邪,忌白虎,里有积热,忌桂枝。今以
仁利湿清热;杏仁通利水道,降泄湿浊;甘草益气 石膏之清凉同桂枝,亦能散表 。 桂枝辛热同石膏,
和中 。 亦化清凉 。 桂枝治先恶寒;石膏治后发热 。 ”
剖析方药配伍:麻黄与惹 m 仁,属于相反相使 清·魏荔彤( 1720 年),《金医要略方论本义》:
配伍,相反者,寒热同用,相使者,惹 m 仁助麻黄 “此温症之邪浅者也 。 然同为阳盛阴亏之证,不容
宣化湿浊,麻黄助惹 m 仁泄利湿浊;麻黄与杏仁, 不救阴以济阳,同用为热多寒少之治,仲景以白虎
属于相使配伍,降利湿浊;惹 m 仁与杏仁,属于相 加桂枝杨主之,以秋令之凉肃,治内热之熏蒸。如
反相使配伍,相反者,惹 m 仁寒清利湿,杏仁温化 夏月褥暑方殷,而天末凉风惠然其来,又何阴不渐
湿浊,相使者,慧政仁得杏仁寒清温化,降利湿浊; 滋,而阳不渐敛乎?心脏之邪以清,分肉之热以解,
惹 m 仁与甘草,属于相使配伍,益气清热利湿 。 痒症之热毒固可除矣。即如平人脉之温疤,有骨节

• 56.
第 1 幸表病证用方

疼烦一证,热由表邪所郁,加桂枝而表邪亦可解矣 。 气为寒所折,遏抑日久,感春温之气而发,所谓冬
内热治以辛凉,固为两解表里,而加桂于少阳病中, 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也 0 元寒但热与痒疤相同,但
使热邪得以升散为解散,又不同于太阳病热证之用 多骨节疼 , 则先为寒气侵伤可知 。 寒邪束缚,五内
白虎也 。 此其义皆业医家不可不明者也……用桂 之阳气无从宣发,藉春令感触与郁邪相进,上焦为
枝少许于白虎汤中,总为少阳病计也,木气非桂枝 烯灼之地,诸阳主上焦,故但热无寒也 。 身但热,
之辛香不能由半表而达于太阳之表,与心脏无涉 则宜白虎汤以清之,骨节疼兼见太阳表症,故加桂
也,亦与主肌肉之阳明无涉也,加桂枝总为少阳起 枝以解之也 。 ”
见,所谓症病多端而不离少阳为治也 。 ” 清·邹溺( 1832 年),《本经疏证》:“或问桂
清·尤在泾( 1729 年),《金匮要略心典》:“脉 枝与白虎,寒热天渊,安可兼用?且论中谆谆以表
如平者,病非乍感。故脉如其平时也 。 骨节烦疼时 不解禁用白虎,既可兼用,则何不加此,而必待表
呕者,热从肾出,外舍于其合,而上并于阳明也 。 解乎?曰表不解不可与自虎条上文言脉浮 、 发热
白虎甘寒除热,桂枝则因其势而达之耳 。 ” 元汗,乃麻黄证,非特不得用白虎,且不得用桂枝
清·王子接( 1732 年),《络雪园古方选注》: 矣 。 臼虎证者脉大也,汗出也,烦渴欲饮水也 。三
“《内经》论疤,以先热后寒,邪藏于骨髓者,为温、 者不兼即非是 。 今云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时呕,
痒二疤 。 仲景以但热不寒,邪藏于心者,为温、痒 皆非白虎证,亦未必可用桂枝 。 特既与白虎,则三
二症 。 《内经》所言,是邪之深者 。 仲景所言,是 者必具,再加骨节烦疼之表,则元寒不得用柴胡,
邪之浅者也,其殆补《内经》之未逮坎?治以白虎 有汗不得用麻黄,热多又不得用附子 。 不用桂枝和
加桂枝汤,方义原在心营肺卫,自虎汤清营分热邪, 营通络而谁用者,且古人于病有分部,非如后世多
加桂枝引领石膏、知母上行至肺,从卫分泄热,使 以阴阳五行生克为言 。 伤寒有伤寒用药之例,温症
邪之郁于表者,顷刻致和而疤已 。 至于《内经》, 有温疤用药之例,盖伤寒自表人里,故有一毫未入,
温、痒芜为虚邪,然同是少阴之伏邪,在于经者为 则有一毫未化之寒,即不可与全入者并论,温症自
实邪,在足经者为虚邪,实邪尚不发表,而用清降, 内出外,里既全热,但有骨节疼烦一种表证,即不
何况虚邪,有不顾虑其亡阴者耶?临症之生心化 得全认为热而单用白虎,则兼用桂枝使之尽化,又
裁,是所望于用之者矣 。 ” 何不可耶!是白虎加桂枝汤之用桂枝,不过和营,
清·黄元御( 1754 年),《金匮悬解》:“温症 并无甚深妙义也 。 ,,

即痒:JE 之轻者,其热未极,则阳衰阴复,能作后寒, 清·王孟英( 1852 年),《温热经纬》:“邹润


是谓温疤。热极阴亡,后寒不作,是谓痒症 。 曰身 安曰:或问桂枝与自虎,寒热天渊,安可兼用?·
元寒,但热,仲景指温症之重者而言,即痒疤也 。 特既与白虎,则三者必具,再加骨节烦疼之表,则
骨节者,身之溪谷,肾水之所潮沙,热极水枯,故 元寒不得用柴胡,有汗不得用麻黄,热多又不得用
骨节烦疼。呕者,热盛而胃逆也。白虎加桂枝汤, 附子 。 不用桂枝和营通络而谁用者,且古人于病有
石膏、知母,清金而泻热,甘草、梗米,益气而生 分部,非如后世多以阴阳五行生克为言 。 雄按:因
津,桂枝行经而达表也(风寒在表,故热藏骨髓, 此遂成议药不议病之世界,积重难返,奈何?伤寒
桂枝解散风寒,引骨髓之热外达于皮毛也)。 ” 有伤寒用药之例,温疤有温芜用药之例 。 盖伤寒自
清·徐玉台( 1792 ),《医学举要》:“温痒二疤, 表入里,故有一毫未化之寒,即不可与全入者并论,
但热不寒,治须清降,桂枝调和营卫,《金匮》用 温症自内出外,里既全热,但有骨节烦疼一种表证,
于白虎汤中,引领热邪仍从外泄,用之恰当,二进 即不得全认为热而单用白虎 故必兼桂校使之尽
必愈 。 然此乃邪发于手太阴肺经,故可顷刻致和而 化,而顷刻致和矣 。 ”
症已 。 若热气深伏,阴虚内热而病涉足少阴,又当 清·高学山( 1872 年),《高注金匮要略》:“分
参鳖甲首乌养阴之例。” 肉属阳明,故以辛凉而走胃之石膏为主,使浮缓之
清·吴鞠通( 1798 年),《温病条辨》:“治以 甘草以托之 。 佐以甘温而善补胃液之梗米 , 以滋胃
白虎加桂枝汤者,以白虎保肺清金,峻泻阳明独胜 中之阴 。 然后凭润肺之知母,徐徐上引之 。 则臼虎
之热,使不消烁肌肉;单以桂枝一昧,领邪外出, 本汤,是凉雨如酥而润搞 。 加桂枝,是秋风扫热以
作向导之官,得热因热用之妙 。 经云‘奇治之不治, 除烦 。 至其所谓邪气内藏于心一半 。 ”
则偶治之;偶治之不治,则求其属以衰之’是也, 清·莫枚士( 1884 年),《经方例释》:“此白
又谓之复方 。 ” 虎汤加桂枝也 。 桂枝用 三两,取诸桂枝汤方 。 《外
清·朱光被( 1830 年),《金医要略正义》:“阳 台·卷五 》 温疤门录《千金》此方,方下云, 《 伤

• 57.
历代经方方论

寒论》云:用手比梗米,不熟稻米是也,《玉篇》批 引领石膏,知母上行至肺,从卫分泄热,使邪之郁
恶米也,批梗米谓梗米之青腰臼脐者,故以恶米称 于表者顷刻致和而温症可已 。 ”
之 。 据《外台》此文则论文白虎汤及此汤,皆当梗 现代·刘渡舟,苏宝刚,庞鹤( 1984 年),
米,上有批字,浅人不解删之耳!批梗米与《千金》 《金匮要略诠解》:“本证是症热内盛,兼见表寒,
麦奴丸,麦奴同义,取消饮食之滞也 。 又青腰臼脐, 为热多寒少之温疤,以资与痒疤互相区别 。 治以白
乃米之伤于风者,故于中风病为宜 。 虎加桂枝汤,内则清热生津,外则解表散寒 。 内热
清·唐容 Jll ( 1893 年),《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清则呕止,表寒散则骨节疼烦愈。”
“身无寒但热,为白虎汤之正证,加桂枝者以有骨 [方论评议]
节烦疼证,则有伏寒在于筋节,故用桂校以逐之也 。 综合历代各家对白虎加桂枝汤的论述,应从用
王注云:加桂枝领石膏、知母上行于肺,夫石膏、 药要点、方药配伍和用量比例三大方面进行研究,
知母原本人肺,惟桂枝不入肺,本草可查,乃云桂 以此更好地研究经方配伍,用于指导临床应用 。
枝引入肺,显然谬误 。 此等注,何可以解古圣之方 。 ” 诠释用药要点:方中知母清热养阴;石膏清热
清·王旭高( 1897 年),《退思集类方歌注》: 生津;桂枝辛温透散通经;梗米补益脾胃;甘草补
“但热是阳明经热,故用白虎清肃之 。 寒在骨节, 益中气 。
故加桂枝 。 白虎清气分之热邪,加桂枝一昧,通营 剖析方药配伍:知母与石膏,属于相须配伍,
泄卫,则自虎并能清营分之热,方义原在心营肺卫 增强清热泻火,益阴生津;桂枝与知母、石膏,属
立法也 。 ” 于相反相畏配伍,相反者,桂枝辛温透散通经,石
清·张秉成( 1904 年),《成方便读》:“是以 膏、知母寒凉清热,相畏者,桂枝制约石膏、知母
用桂枝以解外感之风邪,白虎以清内伏之暑热,表 寒凉,知母、石膏制约桂枝辛温通经助热;梗米与
里两解,寒热自止 。 然必内之伏邪化热,热盛者方 甘草,属于相须配伍,益气和中;知母、石膏与梗
可用之 。” 米、甘草,属于相反相畏配伍,梗米、甘草补气,
清·戈颂平( 1907 年),《金匮指归》:“主白 制约石膏、知母清热寒凝,知母、石膏清热,制约
虎汤,肃天气清降其阳,加桂枝,辛甘温气味,温 梗米、甘草补益恋邪 。
通肌里骨节之阴 。 ” 白虎加桂枝汤中用桂枝,非在解表散寒,而在
近代·彭子益( 1947 年),《圆运动的古中医 温经通阳止痛 。 因病证轻重可酌情调整其用量,使
学·金匮方解篇》:“治症病,脉如平人,身无寒但 其与病证表现切切相应 。
热,骨节时痛,烦而呕者 。 无寒但热而烦呕,乃肺 权衡用量比例:知母与石膏用量比例是 3 : 8,
胃肾皆热之象,石膏清热 。 症病必结,石膏又能散 提示药效甘苦寒清热与辛甘寒清热之间的用量调
结 。 故治之 。 骨节时痛,此必由于外感荣卫不调而 配关系,以治热盛;桂枝与知母、石膏用量比例是
来,故加桂枝以和荣卫也 。 谨按此方,经文谓治温 3 : 6 : 16 ,提示药效辛散温通透邪与清热之间的用
疤 。 此温字作热字解 。 非温病之温字也 。 ” 量调配关系,以治郁热;知母、石膏与桂枝、梗米、
现代·刘渡舟( 1982 年),《伤寒论十四讲》: 甘草用量比例是 6 : 16 : 3 : 6 : 2 ,提示药效清热
“白虎加桂枝汤由知母、石膏、炙甘草、梗米、桂 与温通补益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以治热盛郁伏 。
枝五药组成。此方以白虎汤清内伏之热,加桂枝以

第八节 太阳风水夫热证用方

一身悉肿,口微渴,骨节疼痛,或身体反重而酸,
赵女卑 5易
汗自出,或目案上微拥即眼险浮肿,如蚕新卧起状,
[方药]麻黄六两( 18g) 石膏半斤( 24g) 其颈脉动,按手足肿上陷而不起,脉浮或寸口脉沉
生姜三两( 9g) 甘草二两( 6g) 大枣十五枚 滑。
{用法]上五昧,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 [应用指征]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
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 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姆汤主之 。 (第十四 23)
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 。 [方论]
[功用]发表通阳,清热散水。 元·赵以德( 1368 年),《金匮方论衍义》:“是
[适应证]太阳风水夹热证:发热,恶风寒, 故麻黄之甘热,可自阴血中出,走手足太阴经,达

• 5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