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副辯一

1 房屋供應(社會)
正方:明日大嶼將會興建 26-40 萬個單位,供 70-110 萬人居住,居住密度因爲房屋數量
提升而得到改善
反方:填海的方法或許未能完全解決港人居住問題,回顧多年的填海工程,截至 2016
年,本港填海所得的土地 共有約 7 000 公頃,但仍然未能有效地解決房屋問題,香港
的居住密度處於全球第二差。政府應設立《收回土地條例》,藉此收回任何土地作公
共用途,新加坡在立國之初也訂立類似的法案,當地稱為《收地法案》,新加坡政府
當時就大量徵收私人土地,興建房屋賣給當地人。根據政府數字,2020 年空置土地面
積佔超過 300 公頃,加上棕地面積約 1030 公頃,能夠解決房屋問題。再者,發 展 棕 地
是 社 會 共 識 , 有 多 達 8 成 至 9 成 公 眾 支 持 。 根據環境組織綠色和平在政府公佈填
海估算當日發佈調查,發現私人棕地及毗鄰的官地,共有 816 公頃。若發展其中一半
棕地,即 408 公頃興建鄉村式公營房屋 ,保守估計至少可提供 13 萬 9 千個單位。世界
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亦有指出發展棕地與「明日大嶼」填海均可以帶來經濟好處,但
發展棕地的經濟及自然資源成本卻遠低於填海。

2 生態影響(環境)
正方:填海工程并不影響海洋環境生態
反方:世界自然基金會及長春社等若干環保組織反駁指中部水域不屬現有定期生態監
測範圍 , 因而缺乏生態數據,未能評估水域 是否適合填海 。 部分關注組織曾進行調
查,以評估中部水域的生態價值。初步結果顯示 在中部水域發現海筆珊瑚,周公島上
亦發現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白腹海鵰的一個鳥巢和香港獨有的鮑氏雙足蜥,香港雙
足 蜥是香港獨有的爬行動物,全球只在周公島、喜靈洲及石鼓洲發現。 政府為保育此
物種,更把周公島劃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政府較早前在 2016 年進行的研究,
即《香港 2030+:東大嶼都會初步概念》,亦有類似的發現。就如發展港珠澳大橋 及
三跑道系統項目時,即使在建造工程完成後劃設海岸公園彌 補 中 華 白海豚 失 去 棲
息地的 影 響,但中華白海豚 在施工期 間已失去棲息地,港珠澳大橋在 2011 年 至
2017 年 施工期間, 大嶼山 水域的海豚數目已減少逾 45%,截至 2017 年,並無發現海
豚在該範圍內出沒,我們應遵守先保育後發展。再者,現今許多國家現時都開始提出
「可持續發展」,例如中國國家海洋局 2018 年 1 月提出方針,禁止嚴重海壞海洋生態
環境的填海,令中國內地幾乎所有填海工程都被叫停。
我們又能不能保證明日大嶼工程不會禍及野生動物的家園?

填海不只影響海洋生態環境,更會間接影響市民本身,WWF 保育經理楊說,人工填海
工程可以令我們喪失這些大自然資源——能量化的可能是漁業、魚類數量;更加無形
的是氧氣和水質,這是很多時城市人所忽略,但卻不能獨善其身的問題
3 正:明日大嶼采用先進方式填海 (環境)
反:長春社、創建香港、綠色力量、綠色和平、綠惜地球、綠領行動、香港觀鳥會、
守護大嶼聯盟、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在政府指出會使用先進的填海方式下仍提出聯署,
指出「明日大嶼」填海計劃會破壞海洋、陸地生物的棲息及繁殖地。世界自然基金會
香港分會提出反對:明日大嶼』填海計劃將大規模改造陸地和海洋,對環境造成極嚴
重的破壞,並懷疑任何完善的環境影響評估(EIA)研究,都無法對這個巨大的基建工
程所造成的環境破壞作出有效評估並給予「可接受程度」,填充如此大範圍水域將會
對附近島嶼的水流造成劇變,進而影響海水中的養份循環及魚苗供應,進一步破壞本
地已逐漸枯竭的漁業資源。此類填海造地的模式會改變水流,連帶產生大量泥沙懸浮
物,為海岸、航海業、漁業,帶來不可逆轉和估計的影響,都是難以承擔的代價。

4 正:明日大嶼為香港帶來强大經濟效益(經濟)
反:明日大嶼是未來二、三十年香港的長遠發展願景,但香港的財政儲備又是否能夠
承擔多年的財政負擔?根據綠色和平聯同中大經濟系前副教授、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
中心主任關焯照發佈《明日大嶼對香港財政的影響分析》報告顯示,以最保守的政府
支出假設,及較高的收入情境,將造價至少 6,240 億元的「明日大嶼」填海工程成本攤
分十年來計算,推算結果顯示,本港庫房恐於 2031-32 財政年度耗盡,到時或需要以舉
債方式來維持公共開支,更別説香港的工程常常出現超支的情況。報告亦提出人口老
化,勞動人口萎縮,社會福利、衞生和教育三大經常性開支則持續上升,正衝擊香港
公共財政可持續性;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今年度的預算赤字已增至近 2,900 億元,
財政儲備亦跌至 8,000 多億元,以及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使情況雪上加霜;報告其中
一個推算結果更發現,港府的債務水平於 2041-42 財政年度,可高達 14 萬億元。
在明日大嶼為香港帶來强大經濟效益之前,請問友方有沒有信心香港政府能夠在未來
的 20-30 年負擔龐大的開支?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