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第14卷 第 2期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 14年 4月

Vo
l.14No
.2J
OURNALOFCHONGQI
NGJ
IAOTONGUNI
VERS
ITY(So
cia
lSc
ienc
esEd
iti
on) Apr
.2014

解构主义建筑的哲学述评
————兼论建筑的本原

黄正荣
(重庆建工集团 九建公司,重庆 4
000
80)

摘 要:解构主义建筑是建筑理论及设计手法在源自解构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吸收新科学思想(如复杂性理
论、分形理论、自组织理论等)生成的一种对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颠覆性改变的建筑新样式。它祈求建筑的
物性、人性与神性的有机统一,挑战秩序、稳定性与僵化,崇尚新奇、自由、多元和无序。作为一种建筑新样式,
解构主义建筑旨在对现代建筑的理性主义加以批判,深入剖析建筑现状与生活世界,试图从艺术与哲学的高
度来达到重建一种回归本原的全新的“建筑学”之目的。
关键词:建筑;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建筑; 本原; 栖居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
4-0
297(2
014)0
2-0
092-0

义哲学的基础上,吸收新科学思想(如复杂性理论、分形理
一、问题的提出 论、自组织理论等)生成的一种对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颠
解构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 覆性改变的建筑新样式(或曰新范式),它挑战秩序、稳定
的存在论哲学。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说: 性与僵化,崇尚新奇、自由、多元和无序。解构主义建筑属
“如果要为存在问题本身而把这个问题的历史透视清楚, 于后现代主义建筑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它的兴起与 2
0世
那么就需要把硬化了的传统松动一下,需要把由传统做成 纪8
0年代的两项活动有密切关系:一是 1
988年 6月 2
3日
的一切遮蔽打破。我们把这个任务了解为:以存在问题为 至 8月 3
0日菲利浦·约翰逊和马克·威格利在纽约现代
线索,把 古 代 存 在 论 传 下 来 的 内 容 解 构 成 一 些 原 始 经 艺术博物馆主持的“解构主义建筑”七人作品展。7名建筑
验———那些最初的、以后一直起主导作用的存在规定就是 师是弗兰克·盖里、雷姆·库哈斯、扎哈·哈迪德、丹尼尔
从这些源始经验获得的。……这一解构工作并不想把过 ·里伯斯金、蓝天组、伯纳德·屈米、彼得·埃森曼。二是
去埋葬在虚无中,它有积极的目的;它的否定作用始终是 198
8年 7月 9日伦敦泰特美术馆和学院团体联合举行了 1
隐而不露的,是间接的。” 从这一存在论的叙述中可以看 天名为“建筑与艺术的解构主义”的国际研讨会,会后还策
[1]

出,他所理解的“解构”有破解、颠覆、构筑之意。 划了 AD杂志 1
988年 3/
4期合刊专号,刊名为《建筑中的
作为 2
0世纪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潮,解构主义是对欧洲 解构主义》[2]。这两次活动将解构主义建筑推向了国际建
结构主义、现代主义的质疑与背离,其代表人物是法国哲 筑界,数十年来引人瞩目,也颇受争议,褒贬不一。其中最
学家雅 克 · 德 里 达 (J
acq
uesDe
rri
da,1
930—2
004)。1
961 具代表性的解构主义建筑有埃森曼设计的韦克斯纳视觉
年开始,德里达发表了后来被称为“解构三部曲”的代表 艺术中心、盖里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屈米的拉·维莱特公
作———《书写 与 差 异》(1
961年 )、《声 音 与 现 象 》(1
962 园、里伯斯金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等。
年)、《论文字学》(1
967年),这三部著作也被视作是解构
主义全面诞生的标志。以后,解构主义在哲学、语言学、文 二、解构主义建筑的哲学溯源
学、历史、艺术、社会学、建筑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 随着人类社会形态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有人称
影响。 为信息社会)的演变,整个社会无论是生产方式、交换方
解构主义建筑是建筑理论及设计手法在源自解构主 式、生活方式,还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形式,都在新

 收稿日期:
201
3-1
0-2

作者简介:黄正荣(1
963-),男,四川宜宾人,重庆建工集团九建公司高级工程师,全国一级注册建造师,技术中
心主任,硕士,研究方向:工程技术与项目管理、工程哲学。
黄正荣:解构主义建筑的哲学述评 93

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早期的哲学把世 脱离,又保持过去的记忆。德里达坚持认为:“若无 此 创
界分成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将意识划分 立,与过去之绝对的割裂,便不存在责任与决断。这正是构
为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在建筑领域则有形式与功能、 成解构的东西:在记忆、忠诚、保存所继承的遗产之时———
形式与内容、本原与表现等诸如此类相互对立的矛盾二元 同时———异质性、全新的事物、与过去决裂也在起作用,这
论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于是解构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二者之间有着不可混同的张力。”[5]48解构不是从一个概念
纵观世界建筑史 或 者 哲 学 史 可 知,从 古 希 腊 时 期 肇 跳跃到另一个概念,而是颠倒和置换一个概念的序次以及
始,
每一个时代的建筑似乎都与当时的哲学思潮有着千丝 与它连接的非概念序次。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都是一种
万缕、或强或弱的关联,烙上了哲学的印记。解构主义建 方法论,解构主义的方法就是不断地推翻原有定论,颠倒
筑也不例外,而且与哲学的联系更紧密。以德里达为代表 原有的主从关系,推陈出新,其核心思想是反传统、反秩序
的解构主义最先应用于语言学,后形成一种哲学思潮在西 和离经叛道。
方文化界传播,与文学、历史学、艺术(包括建筑的艺术风 2
0世纪 8
0年代初,德里达开始关注建筑艺术,与埃森
格)、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的后现代主义合流。德里达在 曼、屈米等建筑师有较多联系和合作,对解构主义建筑的
总结他的解构主义哲学时指出:“从我发表的第一批文本 设计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解构主义建筑实践对
起,我就力图将解构批评系统化,也即反对作为先验所指 哲学领域同样产生了一定影响。德里达曾就有关建筑方
或者作为目的(t
el
os)的意义权威。”[3]过去,西方哲学传统 面的问题同埃森曼进行了题为《吸纳欲望的建筑》的讨论,
中三大中心原则占据主导地位,大致可以表述为:首先,思 作为哲学家与建筑师,他们架立起了哲学与建筑的桥梁,
想和语言的基本要素是一对对相互对立的范畴,如真理与 开辟了哲学与建筑对话的通道。
谬误、存在与虚无、一与多、同一与差异、实与空、在场与不
在场、热与冷、真实与虚构、阳性与阴性等等,称为对立的
三、解构主义建筑的本质及表现形式
原则。其次,相互对立的一对对概念或范畴受同一律(A=
后现代主义被英国著名的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
A)和不矛盾律(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既是 A又不是 A)的制
斯(Ch
arl
esJ
enc
ks,
193
9—)引入建筑领域的分类中。詹克
约,这是逻辑的排他性原则。例如,存在排除了非存在;存
斯在其《后现代建筑语言》一书中将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在完全是它所是(存在或在场),决不是它所不是(非存在
归纳为七个方面:历史主义、直接的复古主义、新民间风格、
或不在场)。再次,每一对基本的对立范畴是不对称的,一
特定性 +都市规划专家 =有文理的、隐喻和玄学、后现代
项优于另一项或更为基本、真实,称为优先性原则。德里
空间、激进的折衷主义。这部著作被许多人称作是一本对
达的解构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中心和权威,否认任何名目
“现代建筑”的宣战书。
的优先地位,批判逻格斯中心主义及语音中心主义,这实
詹克斯以 2
0世 纪 5
0年 代 设 计 获 美 国 建 筑 师 协 会
际上是在对西方哲学理性主义传统的批判,即是对本质与
(AI
A)奖励,并按现代建筑国际协会(CI
AM)最先进的理想
表象、逻辑与修辞、理性与隐喻的二元对立的解构。此外,
建成的帕鲁伊特·伊戈居住区因不符合人们的生活方式
德里达还通过分析分延、撒播、痕迹等来表达解构主义从
根本上消解一切对立的概念或范畴,破解一切中心 和 本 而被炸毁为例,宣称“现代建筑,1
972年 7月 1
5日下午 3

质。 2分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死去”[6]7-8。他在《后现
点3

解构既对现象学的哲学主张提出挑战,又对结构主义 代建筑语言》引言中提出,“一座后现代建筑至少同时在两

的科学主张发出质疑。但解构不 等 于 完 全 否 定,而 是 扬 个层次上表达自己:一层是对其他建筑师以及一小批对特

弃,是按照传统内在的、发生的法则去解读它,拆开或撑开 定的建筑艺术语言很关心的人;另一层是对广大公众,当
它内部的张力,重新唤醒其活力。多斯在其《解构主义史》 地的居民,他们对舒适、传统房屋形式以及某种生活方式
[6]1
一书中谈到:“德里达的策略是解构。这既意味着破坏,又 等问题很有兴趣。这就是,它有点像混血儿。” 后现代主
意味着建设。”[4]德里达说:“从我开始我的研究起,可能就 义发展到今天,在解构主义建筑的建筑大师及其 学 生 看
是‘解构主义’研究本身,我就始终对诸如瓦莱里、胡塞尔 来,
解构的意义在于把形式分开,削弱它的连接性、均匀性
或海德格尔等在现代性名下表达的欧洲中心主义持极端 和一致性,构筑建筑形态的混沌模型。詹克斯 2
002年 6月
批判立场。解构主义总的来说是一项事业,很多人正确地 1
1日在伦敦向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致词中提出了“建筑新
[5]1

把它视作对于任何欧洲中心主义怀疑的举动。” 解构意 范式”,这个新的建筑范式包括解构主义建筑。
味着一个体制的生命就在于我们能够批评它、改造它,让 其实,解构主义建筑旨在样式上寻求不稳定与稳定、
它向着自身的未来开放。一个体制于其创建之时刻中的 混乱与有序的接合。“解构主义的主要内容则是对以往稳
悖论,即是一方面它开辟了某种新的东西,另一方面也继 定、
均衡和有序的建筑结构的颠覆,以一种不统一的、混乱
承了某种东西。它忠于过去的记忆,忠于传统,忠于我们 的、中止的结构来改变以往建筑的形象。这一派的建筑师
从过去、前人和文化那里所继承的遗产。若一个体制是一 更声称,解构主义不是什么建筑潮流,他们也没有解构主
种创建,则必须在引入某种全新东西的同时,既与过去相 义流派,而解构主义只是一种思维方式而已,它是在现代
94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第 1
4卷

主义建筑的基础上,由构成主义发展而来的一种建筑的表 系———那种同一性反复的关系,也不排除打断重复性,因
现形式。”[7]在解构主义建筑大师中,以理论素养著称的彼 而出现延续性和非延续性的并存。
得·埃森曼(Pe
terEi
sen
man,1
932—)有一句名言:克服建 如果说埃森曼是一位以理论导向见长的建筑大师,那
筑的存在性,推出一种永久性的、怎么看都是建筑的建筑, 么弗兰克·盖里(Fr
ankGe
hry
,19
29—)则以艺术导向的创
打破形式与功能之间所谓的必然性联系,是我建筑设计中 造者自居。盖里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
的重点。 筑大师,其主要的建筑作品有: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
虽然埃森曼不承认自己是 “解构派”,也未对解构主 巴塞罗那奥林匹克村鱼形建筑、洛杉矶的沃特·迪斯尼音
义下过什么定义,但许多人仍然把他和弗兰克·盖里、伯 乐厅、布拉格的尼德兰大厦、西雅图的音乐体验中心、明尼
纳德·屈米、丹尼尔·里伯斯金等解构主义建筑大师归为 阿波利斯的魏斯曼博物馆、柏林 DZ银行大楼、圣塔莫尼卡
一类。以德里达哲学思想为指引,埃森曼最能集中表现解 自宅等。其中解构主义建筑的登峰之作当属毕尔巴鄂古
构主义建筑作品的是柏林弗里德希大街住宅、俄亥俄州歌 根海姆美术馆。之前,现代主义的建筑大师赖特在纽约已
伦布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东京布谷大厦、罗马公元 设计建造了一座古根海姆博物馆,非常有名,所以一开始

000年教堂、那波里高速铁路 TAV车站、莱比锡 2
012年奥 美术馆就被古根海姆基金会定位为欧洲最重要的当代艺
林匹克中心和圣地亚哥的加利西亚文化城等,其形式总是 术珍藏地,需要一个能够超越前者的建筑个性更张扬、造
或多或少地来源于不同网格、轴线、尺度和等高线的叠合, 型更独特的建筑形象。应当说,盖里设计的这座解构主义
不太考虑建筑文脉,否定任何被公认为是恰当的人体尺度 建筑风格的美术馆最终集律动的建筑形态与钛合金材料
和公共尺度的既定概念。在埃森曼看来,传统建筑(包括 饰面两大艺术—技术特征于一体,整个建筑由复杂的双曲
现代主义建筑在内)构图法则讲究规整的比例关系、静态 面块体碰撞、组合、穿插而成,构图繁复,创造本质的分形和
关系,几何规律单一,缺乏变化。而他所追求的是富于变 飘逸的动感,形式追随梦幻加功能,打破了建筑固有的规
化、无所定规的空间的力度与联系,是有动感与活力的空 则、秩序,以其对建筑本质的独到领悟和大胆表现,完成了
间关系。 解构主义建筑的艺术升华。
埃森曼主张:“我所感兴趣的是建筑本身的实质,而不 建筑是人的意 志 的 外 化 和 表 象、人 的 本 质 力 量 的 彰
是自以为是的建筑学或教条性地使用建筑学。我认为我 显。盖里于 2
009年在接受关于建筑的一次访谈时讲到:
的工作中的教导性恰恰是不用建筑学去说教,而是用它去 “一旦不去跟着这些已有的规则,就有可能创造出一种非
探索,探索才真正有教育意义。”[8]19在提到建筑表现手法 常个人化的建筑学,我认为这样的建筑学更棒———更接近
时,
他发展了象征主义,强调说:“象征是一个具有功能、内 建筑的本质,更贴近个人对时代和社会的感受。……对历
涵以及美感的形体,而形象是一个没有合乎常规的内涵和 史的研究也很必要。你发展一个基本的信息,体察你身边
功能的形体状态。但事实上形象的内涵和功能已存在其 事物,学习它们,吸收它们。人总是最重要的。到了最后,
内,因为我们离不开内涵、功能和美感。在形象被提取时, 建筑总是事关人性,总是事关如何与人合作,如何转译人
这些东西已包含在内。为了从象征中提取形象,设计师需 的愿望和希冀。”[10]在解构主义建筑师中,盖里最具艺术家
要找到一个宽阔的空间,间隙就是这样一个宽阔的空间。 气质,擅长建筑个体的造型,很多作品(如鱼形系列)像雕
但并不是像你所描述的它存在于实体和孔隙之间,而是在 塑一样都以非常规的体态展现于世,尤其是大尺度曲线的
孔隙的内部。我所谈论的间隙是一种真空状态,是指存在 运用娴熟自如,这是它最显著的视觉特征。
的形象状态处于真空状态的象征之中。这并不是实与虚 业界 普 遍 认 为,伯 纳 德 · 屈 米 (Be
mar
d Ts
chu
mi,
[8]2

的辩证关系,而是一个包容问题” 。 1
944—)是当今世界最前卫的建筑师之一,一举成为世界
在埃森曼的解构主义建筑理论和设计手法及作品中, 知名的建筑数字化教育先锋派人物,其经典建筑作品有:
始终显示着记忆性存在的影响,这种含蓄的记忆是重复性 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荷兰玻璃影像画廊、雅典新卫城
的,
这种多重反复性的出现不仅表明持续重复因素的可能 博物馆、迈阿密 FI
U建筑学校、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生中
性,而且正是由于这种形式上的重复存在,才使得建筑具 心、法国国家图书馆等。让解构主义思想发挥到极致的是
有关键的特定的存在特性。这种可能性及与众不同的重 屈米设计的位于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公园流溢着的机
复性,决定了埃森曼的建筑语言风格。正如德里达所言: 械的几何体随处可见。屈米将点、线、面三种几何元素毫不
“这种理想性只是同一个的恒常性的名称和它的重复的可 和谐地放在了巴黎的东北角,并被乌尔克运河一分为二,
能性,这种理想性并不存在于世,而且也不来自另一个世 就像一幅 11的标注完整的地图。其中三种元素自成体
界。它完全取决于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它是由重复构成 系、相互决裂、相互叠加,颠覆了传统的和谐审美原则……
的。它的存在是与重复的能力相适应的。绝对的理想性 三种元素系统看似彼此分离,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却
[9]
对应于不定重复的可能性。” 并且在拉开传统的形式与 体现出一种秩序、一种理性 [11]。屈米认为,没有程序(空
功能之间距离的同时,力求确立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这 间)就没有建筑,没有事件就没有建筑,没有运动就没有建
表明,在建筑风格上所考虑的并不是纯粹的传统保守的关 筑。建筑是由空间、事件和活动组合而成。他提出的“三
黄正荣:解构主义建筑的哲学述评 95

个程序设计”就是关于空间的解构理论,是在德里达空间 兀,表现在不规则的倾斜墙壁向几个不同方向延伸,形成
哲学思想的感应下结合建筑实践而形成的,一脉相承。屈 斜向的切削状,具有强烈的动感。这个建筑由一系列的墙
米的这三个程序设计指交叉程序设计、横断程序设计和解 和平面构成,水平的和垂直的碎片变形———收缩与扩张,
析程序设计,其中横断程序设计是把两项设计的各种空间 产生出不同的块体与发射般的空间组合,倾斜与变形正是
布置结合在一起,忽略掉其对立性。拉·维莱特公园就是 解构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此外,哈迪德还完成了辛辛那
一个典型例子。按照德里达对空间解构的理解:“纯粹的 提当代艺术中心、伦敦千年穹思维区、LFo
ne园艺展廊和伯
空间性是通过对构成它的无规定性的本己的否定,就 是 金斯滑雪台等经典作品。哈迪德在解释她的解构主义建
说,通过自行否定本身而被规定。……点是并不占有空间 筑时谈道:“说我的建筑‘不现实’,那绝对是错误的。不
的空间,是并不具有位置的位置;它取消和取代位置,它代 过,如果他的意思是说我的建筑属于 ‘未来’,那是对的。
替它所否定和保存的空间。它从空间上否定空间。它是 因为打破建筑传统一直就是我思想的一部分。我希望建
空间的第一个规定。作为空间的第一个规定和第一个否 筑更建筑。”[15]在哈迪德的建筑中,吸取了前苏联先锋艺术
定,点空间化或自身间距化。它在对自身的关系中,就是 的抽象语言,贯穿始终的是对约束的解放,打破坚如磐石
说,在对另一个点的关系中,自行否定它本身。否定的否 的正统原则和正统标准的羁绊,实践着让“建筑更建筑”的
定,对于点的空间性的否定,就是线。点否定并保存自身, 思想,建筑设计手法千变万化,拒绝临摹,实现建筑形式的
延展并维持自身,将自身扬弃(经由 Au
fhe
bun
g到线中,后 无中心化和倾向性的张力,使其变形、延异和切割,还有重
者因此构成了它的真理。但是,其次,这种否定是一种空 叠、频闪、旋转等手段赋予建筑样式的运动感。如果说把方
间的否定,就是说,这种否定本身是空间性的;就它本质上 网坐标理解为古典和现代的正统原则,那么斜线穿插和零
是这种关系而言,就是说,就它在自身取消中保留自身而 散化形态就可诠释为裂和解构。这种解构是对经典原则
言),点是线,是第一个他在,就是说,是点的空间性的存
中“网格”的破坏。
在。……根据同样的进程,通过 Au
fhe
bun
g和否定之否定,
从以上对解构主义建筑代表性人物和作品的分析可
线的真理就是面,……这种作为空间之具体总体性的‘面’
知,解构主义建筑作为一种建筑新样式,旨在对现代建筑
的产生运动也是循环的和可逆的。”[12]屈米的拉·维莱特
的理性主义加以批判,追随解构主义哲学运动,深入剖析
公园的设计实际上是运用点、线、面迥异的元素的空间性
建筑现状与生活世界,试图从艺术与哲学的高度来达到重
叠合,通过扬弃与否定之否定,追求一种空间系统的“不统
建一种回归本原的全新的“建筑学”。
一”,冲突中有和谐,和谐里有冲突。在建筑表现风格上他
曾非常激进地说:“建筑不再是从前的功能和形态的建筑,
四、建筑的本原
只有在建筑的周围和内部唤起事件和计划,才成其 为 建
《辞海》对本原的解释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始基、根源
筑。应当放弃功能和形态!”[13]
或元素,反映世界的统一性。关于本原的涵义,古希腊哲学
在解构主义建筑的七大建筑师中,丹尼尔·里伯斯金
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里说:“那些最早的哲学
(Da
nie
lLi
bes
kin
d,1
946—)完成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非常
震撼。这是一个表达死亡与生命本质命题的具有世界影 研究者们,大都仅仅把物质性的本原当作万物的本原。因

响的建筑杰作,寄希望于新建筑能够象征再生、甚至为再 为在他们看来,一样的东西,万物都是由它构成的,都是首

生这个意义做出贡献。在建筑艺术表现上,作品追求不同 先从它产生、最后又化为它的(实体始终不变,只是变换它

凡响的空间构成,运用包括裂痕印记,角形、尖锐的金属碎 的形态),那就是万物的元素、万物的本原了”[16]15。有古

片和一些反重力墙体的建筑形式,来强烈传达一种违反常 代哲学家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或者说是万物的本原),

规的激动情绪。里伯斯金的这部“死亡建筑学”通过建筑 有的则说万物的本原是水,还有人指出万物的本原是无限
的形态、空间和表面来激发人们的记忆,刺激感官,再现一 者(即没有界限、没有限制、没有规定的东西)。对于本原,
种不可言喻的历史罪恶和人类曾经最黑暗、最可怕的精神 各种说法不一而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把本原既看作存
力量,也是该解构主义建筑所要达到的令人震惊的艺术效 在物的质料因,又拿来描写存在物的性质和状态。亚里士
果。“他打破了现代主义对建筑形而上的枷锁,新的立法 多德进而在其《物理学》中直截了当地讲到:“任何东西,如
使各种对建筑的解释合法化。建筑可以是符号,可以是隐 果不是本原,就是来自本原。”[16]17
喻,甚至可以什么都不是。因而,建筑师更加自由,可以从 那么,建筑的本原究竟是什么呢?这个形而上的问题
不同角度来对建筑加以诠释,可以运用各种语言来进行建 看似简单,却是最本质的建筑学哲学问题,值得哲学家和
[1
4]
筑创作。” 建筑师们冷静思考与追问。当然,这一最基本的问题很难
扎哈·哈迪德(Za
haHa
did,1
950—)是一名女性解构 用一两句话回答清楚。无论从哲学范式还是建筑理论上
主义建筑师,她设计的第一件处女作就是后来轰动世界建 讲,建筑的本原无疑涉及到对建筑本身的问题如主体、源
筑界的解构主义建筑———德国维特拉消防站,并成为当代 初、在场、行为、过程、筑造、居所、时间、空间、栖居、生活世
建筑的经典之作。这里向世人展示的是整个建筑造型突 界以及建筑与人、建筑与自然、建筑与城市等一系列关系
96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第 1
4卷

问题的解读和廓清,这恐怕也是建筑的哲学论纲。 际上折射和触探到建筑的物性、人性与神性这一建筑本原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或者接受,建筑永远是某种傲视、 性问题。
对抗和挑战自然的生活世界的创造,是人的意志的外化。 走进世界建筑史,我们对建筑的本原起码可以获得一
建筑的历史就是人类改造自然,让自然屈从(服)于人的建 种认知:建筑的本原既是物质性的,也是意识性的。建筑作
造活动(包括人的态度、意向、精神之类的东西)与历史逻 为造物,它体现人工物的构建,抑或生活世界的营造,而作
辑的工程演化史,建筑活动同时伴随着对自然、生态和环 为艺术,它承载着终结性的精神价值或文化符号的遗传与
境的一些损害。当然,这也就成为建筑招致社会批评的一 表现,祈求建筑的物性、人性与神性的有机统一。美国建筑
个动因。 理论家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中写道:
讨论和研究建筑的本原,建筑史是回避不了的。据考 “在建筑 中 运 用 传 统 既 有 实 用 价 值,也 有 表 现 艺 术 的 价
证,建筑史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通常的观点 值。”[19]建筑之为建筑,或者说建筑更建筑,其本质性在于
认为是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穴 (巢)居狩 呈现建筑的本原,表达建筑的意义。如果说不是这样,就不
猎,洞(巢)穴为人类提供了最源初的庇护,有自掘(搭)的, 成其为建筑。建筑并非一个“机械的”物化的壳(庇护所),
也有天然的,这当是建筑的始源。美国当代作家、出版家 而是“人诗意地栖居”,是一个抚慰人心灵的场所。建筑一
卡恩在《庇护所》一书中有一段关于洞穴的记载:“在土耳 方面体验“思”的过程,另一方面又展现“居”的存在方式。
其中部的卡帕多西亚圆锥地貌区,人们利用风化而成的圆 在印证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之时,更源初、更
锥岩体和塔尖建造了住所,这是人类和自然共同创造壮丽 本原地实践着“我筑故我在”、“我居故我在”的存在性活
风景的一个例子。”[17]该历史遗迹已被列为世界遗产。到 动,建筑因在场(栖居)而存在。从回归建筑本原的意义而
了新石器时代,人类从洞穴搬出、从树巢爬下,来到平原大 言,解构主义建筑的思想与作品对建筑未来的引领或许会
地,垒起各种各样的巨石,这些巨石阵、巨石圈就是最早的 给予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建筑物,因其垂直性(柱式)克服了力学中的重力问题,人 谈论建筑的本原,不能不提到海德格尔。在《筑·居
类居住的地平线开始抬高,预言着人类有能力主宰世界的 ·思》、《……人诗意地栖居……》等名篇中,海德格尔揭示
冲动,展示了人的筑造行为最原始的本质。随着人类生活 了建筑本源性问题的实质,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他在《筑
起居、防御、祭祀及安葬等生活方式领域的拓宽,发现巨石 ·居·思》一文中围绕栖居和筑造的关系时讲:“只有通过
阵、巨石圈已不能满足栖居(居住)的需要,建筑由此萌芽。 筑造才能获得栖居。筑造以栖居为目的……。栖居与筑造
原先仅竖起一块石头(柱式)显然不够,需要将两块石头 相互并存,处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中。”[20]61-62按照海德格
(柱式)竖起,再把一块石头(梁式)平放在竖石之上(平放 尔的说法,筑造不只是获得栖居的手段和路径,筑造本身
是一次质的飞跃,这一放制造了空间的概念),这样就形成 就是一种栖居,而栖居是人据以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人
了最初建筑的构造(结构)———居所(功能),赋予了居所本 因筑造而栖居,也即作为栖居者而存在,栖居的基本特征
原性的涵义,居所可谓是建筑的原型。我们讨论建筑的原 是保护,人的存在基于栖居。更重要的是,建筑以其统一性
型,它最始基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外部形态,二是内部 将天、地、神、人(死者)“四者”聚敛于一身,凸显了栖居的
空间。居所正好解决了外部形态与内部空间相统一的元 时空跨越性。海德格尔认为,筑造的本质在于:“它应合于
建筑问题。拉丁语中“建筑(Ae
des
)”就是从“居所(Ae
di 这种物的特性。这种物乃是位置,它们提供出诸空间。因


la)”变化而来。关于建筑的原则,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 此,由于筑造建立着位置,它便是对诸空间的一种创设和
在其著作《建筑十书》中写到:“建筑都应根据坚固(s
oun
d 接合。因为筑造生产出位置,所以随着对这些位置的诸空

es)、实 用 (u
s til
it
y)和 美 观 (a
tt
rac
ti
ven
ess)的 原 则 来 建 间的接合,必然也有作为 s
pat
ium(空间、距离)和 e
xte
nsi

造”[18]68。他还强调:“哲学可以成就建筑师高尚的精神品 (延展、广延)的空间进入建筑物的物性构造中……筑造的
格,使他不至于成为傲慢之人,使他宽容、公正、值得依赖, 本质是栖居。筑造之本质的实行乃是通过接合位置的诸
最重要的是摆脱贪欲之心……”[18]64在维特鲁威看来,建 空间而把位置建立起来。惟当我们能够栖居,我们才能筑
造与帝国相称的建筑物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所以从事建筑 造……思想本身在相同意义上就像筑造一样———只不过
这个职业的建筑师素质要求很高,除了掌握建筑方面的专 是以另一种方式———归属于栖居。”[20]70-72建筑是物质世
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了解和掌握历史、哲学、音乐、医学、 界的筑造形式,也是人的思想(符号系统)的行为结构,而
法律、天文学等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抵达巍峨的建 建筑物则表现为建筑的实体具象及价值表征,是人栖居的
筑圣殿。从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建筑,到哥特式、巴洛 所在,住宅、学校、博物馆、医院、教堂、CBD、图书馆、剧院等
克、浪漫主义建筑,以至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 莫不如此。“……人诗意地栖居……”是海德格尔引自德
的建筑实践,都证明了维特鲁威建筑理论的博大精深和远 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栖
见卓识。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尤其是 “坚固、实用、美 居……》中这样阐述:“人栖居,是因为人筑造———这话现
观”建筑三原则,对建筑史、建筑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 在已经获得了它的本真意义。人栖居并不是由于人作为
而深远的影响。建筑的三原则———“坚固、实用、美观”实 筑造者仅仅通过培育生长物、同时建立建筑物而确立了他
黄正荣:解构主义建筑的哲学述评 97

在大地上天空下的逗留。只有当人已然在作诗的‘采取尺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
6.
度’意义上进行筑造,人才能够从事上面这种筑造……诗 [9] (法)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M].杜小真,译.北
意一 旦 发 生,人 就 能 人 性 地 栖 居 在 大 地 上,‘人 的 生 1
京:商务印书馆,99
9:6
6.
活’———恰如 荷 尔 德 林 在 其 最 后 一 首 诗 歌 中 所 讲 的 那 [1
0] 王飞,丁峻峰.交叉视角:欧美著名建筑与城市院校
样———就是一种‘栖居生活’。”[21]人诗意地栖居(筑造)乃 动态 访 谈 选 [M].北 京:中 国 建 筑 工 业 出 版 社,
建筑本原的艺术———哲学回归。 2
010:
244-2
45.
[1
1] 尹国均.后现代巨匠建筑[M].重庆:重庆出版社,
五、结语 2
008:
153.
哲学与建筑的融合产生好(理想)的建筑,正像柏拉图 [1
2] (法)雅克·德里达.解构与思想的未来:下[M].杜
所说,国家应由哲学家来治理,澄明了政治与哲学的关系。 小真,等,译.长 春:吉 林 人 民 出 版 社,2
011:1
83-
解构主义建筑的理论与实践表明了哲学问题与建筑问题 1
84.
的同一性,哲学问题是建筑问题,建筑问题也是哲学问题。 [1
3]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伯纳德·屈米的作品与思想
惟有哲学的入场,建筑才能回归本原———建筑更建筑。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
6:1
9.
[1
4] 薛恩伦,李道增,等.后现代主义建筑 2
0讲[M].上
参考文献: 2
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00
5:8
7-8
8.
[1]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等, [1 5]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与思想
译.北京:生活 · 读 书 · 新 知 三 联 书 店,1
987:2
6-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
5:2
4.

7. [1
6]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
[2] 张茜.对解构主义哲学与解构主义建筑的思考[J
]. 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
1.
四川建筑,
201
0,3
0(4):
88-9
0. [1
7] (美)劳埃德·卡恩.庇护所[M].梁井宇,译.北京:
[3] (法)雅克·德里达.多重立场[M].余碧平,译.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
2:4.

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00
4:5
7. [1
8] (古罗马)维特鲁威.建筑十书[M].陈平,译.北京:
[4] (法)弗朗索瓦·多斯.解构主义史[M].季广茂,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
2.
北京:金城出版社,
201
2:2
5. [1
9]  (美)罗 伯 特 · 文 丘 里.建 筑 的 复 杂 性 与 矛 盾 性
[5] (法)雅克·德里达.解构与思想的未来:上[M].杜 [M].周卜颐,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
6:4
3.
小真,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
1. [2
0] (德)马丁·海德格尔.筑·居·思[C]//
依于本源
[6] (英)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M].李大 而居:海德格尔艺术现象学文选.孙周兴,译.杭州:
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
6. 2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01
0.
[7] 王其均.后现代建筑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2
1] (德)马 丁 · 海 德 格 尔.…… 人 诗 意 地 栖 居 ……
社,
200
7:2
32. [C]//
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北京:生活 · 读
[8]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彼得·埃森曼的作品与思想 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
1:2
12-2
15.

Phi
los
ophi
cCo
mme
nta
ryo
fDe
cons
truc
tiv
eAr
chi
tec
tur

Al
soont
heOr
igi
nofCo
nst
ruc
tion

HUANGZhe
ngr
ong
(Br
anc
hNo
.9,Ch
ong
qin
gCo
nst
ruc
ti
onEn
gin
eer
ingCo
nst
ruc
ti
onCo
mpa
ny,Ch
ong
qin
g40
008
0,Ch
ina

Abs
tra
ct:De
con
str
uct
iv
ear
chi
te
ctu
rea
ndi
tsd
esi
gnme
tho
dar
eac
ons
tr
uct
iv
est
yl
eba
sedo
nne
wsc
ien
tif
ici
dea
s(s
ucha
sco
m

lex
it
yth
eor
y,f
rac
talt
heo
ry,s
elf
or
gan
iza
ti
ont
heo
ry)t
oge
ner
atead
isr
upt
iv
ech
ang
eint
rad
iti
ona
lan
dmo
der
nbu
ild
ing
.Itf
ocu


eso
nth
eun
ityo
fth
eph
ysi
calp
rop
ert
y,h
uma
nit
yan
ddi
vi
nit
y,c
hal
le
nge
sor
der
,st
abi
li
tya
ndr
igi
dit
y,a
dvo
cat
esn
ove
lt
y,f
ree


om,v
ari
et
yan
ddi
sor
der
.Asac
ons
tr
uct
io
nofan
ews
tyl
e,i
tai
msa
tth
era
ti
ona
li
smo
fmo
der
nar
chi
te
ctu
ret
obec
rit
ic
al,i
n

ept
han
aly
ti
calo
fth
ear
chi
te
ctu
rals
tat
usq
uoa
ndt
hel
iv
ingwo
rld,t
ryi
ngt
oac
hie
vet
hep
urp
oseo
fth
ere
con
str
uct
io
nofar
etu
rn

oth
eor
igi
naln
ew“a
rch
ite
ctu
re”f
romt
heh
eig
hto
fth
ear
tan
dph
ilo
sop
hy.
Ke
ywo
rds
:bu
ild
ing
;de
con
str
uct
io
n;d
eco
nst
ruc
ti
ona
rch
ite
ctu
re;o
rig
ina
l;d
wel
li
ng

(责任编辑:张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