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论《现观庄严论 》对藏传佛教中

观学止观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 以对能取 、所取的分析为例

覃 江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现观庄严论》与早期中观学的道次第理论的区别,指出《现观庄严论》做为瑜伽行中观派
的滥觞,开创了以般若为宗,将唯识学的道次第理论融入中观学的传统。具体以对能取、所取的分析为例,说明
《现观庄严论》把对二取的破除与各个修行阶位相配合,清楚地指明了在不同阶位破除能取、所取的重要性,以
及具体内容。再通过梳理这些思想对寂护、莲花戒、宗喀巴等藏传佛教前弘期、后弘期代表人物的影响,说明
《现观庄严论》对形成藏传佛教中观学的教观体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藏传佛教中观学止观
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现观庄严论; 藏传佛教; 中观学; 道次第; 能取; 所取
中图分类号: B9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926( 2016) 04—0077—0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近代唯识学研究”( 15BZJ00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


国佛教中观学研究”( 13YJC730005) 、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藏传佛教般若学研究: 以《现
观庄严论》为中心”( 12SZYQN36)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覃江( 1978 - ) ,男,四川邛崃人,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国佛教。四川 成都 610041

《现观庄严论 》相传为弥勒菩萨所造,为藏传 瑜伽修行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著作。 虽然该论的作


“慈氏五论 ”之一。 该论以优波提舍 ( 论议 ) 的方 者弥勒是瑜伽行派的祖师,但西藏佛教学者一般
式将《般若经》总摄为“八事七十义 ”,即用八个章 都将这部论视为中观学的论典。
节七十个题目提炼《二万五千颂般若经 》的内容, 佛教中观学向来以哲理思辨见长,但在止观
依照经文的脉络阐明了《般若经》中隐含的大乘修 实践方面,其理论相较于瑜伽行派严格精密的体
行次第,将 经 义 整 理 成 为 一 个 完 备 的 瑜 伽 体 系。 系则稍嫌简略粗疏。尤其早期中观学在瑜伽修行
该论一直以来都受到印藏佛教学者的高度重视, 的技术问题和道次第的说明上往往不甚周详。 而
著作了大量注疏。 该论自 9 世纪初传入西藏,很 《现观庄严论》则通过引入瑜伽行派的学说对此不
快便成为藏传佛教各教派所必须学习的要典,尤 足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大力发扬了《般若经 》中前
其受到噶当派、格鲁派的重视,为格鲁派所传习的 人所未曾发明的现观理论,从而为晚期中观学派
[1]
五部大论之一。 现存于藏传大藏经《丹珠尔 》中 中的瑜伽行中观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随着晚期
的印度注释便有 21 种。 印度佛教该派代表人物寂护、莲花戒等的入藏弘
《现观庄严论 》是一部释经论。 孔兹 ( Edward 法,在前弘期通过“吐蕃僧诤”的获胜,瑜伽行中观
Conze) 在该论英译本 的 前 言 中,认 为《现 观 庄 严 派奠定了在藏传佛教的崇高地位。 到了后弘期,
论》将一个新的解释框架加诸《摩诃般若经》之上, 宗喀巴将《入中论 》的甚深见与《现观庄严论 》的
使它 成 为 了 一 部 重 构 ( recast) 般 若 经 文 本 的 指 广大行相结合,形成格鲁派完备的道次第理论而
[2]( P. 1) [3]( P. 76)
南。 关于它的核心内容,宗喀巴在《现观庄严 最终使本论大弘于藏传佛教。
论金鬘疏 》中总结为: “弥勒把《般若经 》的经体, 那么《现观庄严论》究竟是如何发展了早期中
归纳成八事七十义,然后配合瑜伽行的实践次第, 观学的止观学说,对后期瑜伽行中观派又有什么
[1]( P. 76)
造《现观庄严论 》。” 可以说,该论是一部依 样的影响呢? 本文试图以该论对在止观实践中如
般若中观学说为根本见地,以总结归纳《般若经 》 何照破能取、所取为例,分析《现观庄严论 》对藏传
78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年第 4 期

佛教中观学止观理论及实践的影响 。 位与对能取、所取的破除过程配合起来,成为加行
位止观修行的核心内容。 这可以看作瑜伽行派力

图将小乘佛教融摄入大乘佛教的努力 。
为了说明一个人如何从凡夫一步一步修行成 与《大 智 度 论 》一 样 宗 依《二 万 五 千 颂 般 若
为佛教的圣人,大小乘佛教各宗都建立了关于修 经》的《现观庄严论 》在这两个方面没有沿用龙树
道过程的理论。早期中观学一开始便形成了自己 的理论,而是承袭了瑜伽行派的思想,把小乘的道
独特的道次第学说。《大智度论 》所宗依的《大品 次第摄入大乘,在阐述大小乘分别所证的一切相
般若经》( 二万五千颂般若经 ) 曾提出一个特殊的 智、道相智、一切智的过程时,把四加行纳入现观
“十地”说。 其所谓的“十地 ”分别是“乾慧地、性 加行的修习,把对能取、所取的破除做为主线,贯
地、八人 地、见 地、薄 地、离 欲 地、已 作 地、辟 支 佛 穿于止观修行的道次第之中,并做了独特的发挥,
地、菩萨地、佛地”。这十地后来被天台宗判为“通 形成了自己的瑜伽行中观学止观理论 。
教十地”。龙 树 继 承 了 这 一 理 论。 他 在《大 智 度

论》中详细解释了每一地的修行内容和登地标准 。
当他在解释十地中的“乾慧地 ”至“已作地 ”等前 《现观庄严论》所总结的八事,包括一切相智、
七地时,对每一地都做出了声闻人与菩萨的区分, 道相智、一切智、一切相现观加行、顶现观加行、渐
以此说明大小乘不同的修行内容。 其中,第二地 次现观加行、一刹那现观加行、法身。 这八事又可
“性地”若就声闻人来说,是指“暖”“顶”“忍”“世 摄为“境”“行”“果”三义。
第一法”等四加行; 若就菩萨来说是得顺忍。 第三 《现观庄严论》云:
“八人地”若就声闻人而言,是指证得“四谛十六行 初境有三种,因四加行性,
[5]( P. 119)
相”中的前十五心,即第一“苦法忍 ”到第十五“道 法身事业果,余三种略义。
类智忍”; 若就菩萨而言,是指证得“无生法忍 ”,入 这一首偈是说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智这三
菩萨位。证得第四“见地”时,声闻人证初果,菩萨 种智是所观修之境,四种现观加行是证得三智的
[6]( P. 695)
登初地成阿鞞跋致。 因,法身及事业为修行三智所得之果。 《现
龙树的这一道次第理论,有两点很值得注意。 观庄严论》的道次第系统包括了大乘资粮位、加行
其一,龙树及早期中观学认为在佛教瑜伽实践过 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的全部修行内容。 这
程中,见道的关键是对“我”与“我所”或“能取 ”与 与瑜伽行派所立“唯识五位 ”是基本一致的,而在
“所取”两种执着的破除。这一点与瑜伽行派并没 每一阶位的具体修行内容和技术上则讲得更加系
有实质的差别。《大智度论》卷 35 说: “今先破我, 统精密。其中,就对能取、所取的破除而言,《现观
次破我所法; 破我、我所法故,则一切法尽空。 如 庄严论 》认为在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等不同阶
[3]( P. 318下)
是离 欲,名 为 得 道。” 但 是,龙 树 在 上 述 段有各种不同的能取、所取需要修习止观来破除。
“十地”的道次第理论中,在可归于见道的“八人 ( 一) 加行位所破能取、所取
地”和“见地”两地里,并没有包含破除能取、所取 《现观庄严论》云:
的内容,没有明确地将破除二取做为“见道 ”的标 由所依对治,二所取分别。
志,也没有将破除能所二取与道次第配合起来,并 由愚蕴等别,彼各有九种。
未说明对二取的破除在修行过程中具体是怎样操 由实有假有,能取亦分二,
[5]( P. 19)
作和逐步实现的。 其二,部派佛教尤其说一切有 自在我等体,蕴等依亦尔。
部通常认为在“见道”之前,要经历“暖”“顶”“忍 ” 本论在八事中的“一切相现观加行 ”中论述了
“世第一法 ”的修行阶段,才能逐渐趋向“见道 ”, 在加行位时需要破除的能取、所取。 加行位时先
这个阶段一般被称为四加行。 龙树却刻意把这四 破所取,后破能取。
个阶段划为只是小乘修行的初门,大乘则不修这 首先,在所取方面,狮子贤《明义释》云: “所取
四加行 而 是 修“法 忍”。 《大 智 度 论 》卷 71 说: 分别以杂染事之有依,以及对治之有依而分为二,
[7]( P. 181)
“暖、顶、忍 法 是 小 乘 初 门,菩 萨 法 忍 是 大 乘 初 以无明与清净蕴等之分类,而为九种。” 所
[3]( P. 555上)
门。” 这表现了龙树有意要将大乘佛教与 取分为杂染事,和对治杂染法的清净事。 其中,杂
小乘佛教的修行道路区分开来的态度。 但是与龙 染事包括执著五蕴、名色、断常、诸受、无明为实有
树相反,瑜伽行派却继承了说一切有部的说法,把 等九种; 清净事包括执蕴、界、处、十二因缘、空性
四加行位作为“唯识五位 ”当中见道之前的“加行 为实有等九种。
位”,是见道之前必须要修习的,并且还把四加行 其次,在能取方面,《明义释》又云: “观缘补特
哲学·宗教 79

伽罗实有,以及士夫假有之能取分别亦 ( 分为 ) 二 实有者、执一切法非实有者、知一切法皆是假安立
种。藉由观 缘 我 具 自 在、以 及 蕴 等,如 是 各 个 为 者、有贪欲者、能对治执著者、经久不能证得一切
[7]( P. 182)
九。” 能取分别分为愚夫所执着的“实有 ” 相智者等九种补特伽罗执为实有; 假执能取分别
自我的能取,与圣者施设的“假有 ”自我的能取。 包括执著仅修小乘之假士夫、执六度为非道之假
其中,实执能取分别包括执著有一个独立、自在、 士夫、执色等蕴实有的假士夫、因发菩提心而失坏
有见闻觉知、能造业,能见道修道等九种实在的自 声闻种姓之假士夫、仅满足于证悟空性不愿追求
我; 假执能取分别包括执著于 蕴、处、界、十 二 因 佛果的假 士 夫、偏 执 胜 义 谛、魔 障 等 九 种 执 为 实
缘、三十七菩提分、见道、修道、胜进道、无学道上 有。
执著假有士夫。 对于见道所断能取的虚妄不实,狮子贤《明义
《现观庄严论》认为在修行中,上述能取、所取 释》云: “因为有谓: 成为彼等境之事物并非如所取
将分别于加行位的四个阶段逐渐破除,在“暖 ”位 诸事般,具 有 所 取 之 体 性。 因 此 并 非 任 何 能 取。
时破除杂染所取分别,“顶 ”位时破除清净所取分 是故彼等为无能取自性之本质,是颠倒错误显现。
[7]( P. 541)
别,“忍”位时破除实有能取分别,“世第一位 ”时 故应知乃非如境之自性。” 也就是说,因为
[8]( P. 37 - 40)
双印能取二空破除假有能取分别 。 我们已经知道所取是虚妄的,所以执著于所取的
( 二) 见道位所破能取、所取 能取,也必然是不真实的、空的。这与《辩中边论 》
《现观庄严论》在“八事 ”中的“见道顶现观加 所说的“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 ”的逻辑是一致
行”部份阐述了大乘见道所断的能取 、所取。 的。
首先,所取分别有两种,一是于“转趣 ”事执为 贾曹 杰 把 上 述 见 道 所 断 四 类 36 种 能 取、所
实有,二是于“退还 ”事执为实有。 此二种所取又 取,根据作为对治所断的对象,又分为四大类: 一、
各分为九种。 仅为所取分别,指凡夫所执着的色等; 二、仅为能
《现观庄严论》云: 取分别,指能执着于所取的意识; 三、既是所取又
转趣及退还,其所取分别, 是能取者,指意识; 四、俱非能取、所取者,指能破
[5]( P. 87) [6]( P. 557)
当知各有九,非如其境性。 除能取、所取的般若波罗蜜多。
贾曹杰说: “所谓菩萨所趣入: 证悟真实不可 ( 三) 修道位所破能取、所取
得之智所摄之道果等等,为菩萨受持之所取。 所 在修道顶 现 观 加 行 中,修 道 所 断 的 能 取、所
舍弃: 对于观缘谛实之自性———声闻等之诸法,依 取,与见道位一样也各分为两种。
[6]( P. 540)
次地,菩萨从抛舍上而取决。” 简单地说, 其中所取分别有两种,一是于“转趣 ”事执为
“转趣事”是指菩萨所应该追求的大乘道果,“退还 实有,二是于“退还 ”事执为实有。 此二种所取又
事”是指菩萨所要舍弃的小乘诸法。 当人不能以 各分为九种。
真实体性觉了其所缘境时,便会妄起两种所取分 《现观庄严论》云:
别,所以是见道所应断除的对象。 略标及广释,佛所不摄受,
其中,转 趣 所 取 分 别 包 括 执 著 大 乘 道 果、佛 无三世功德,及于三妙道,
[5]( P. 95)
性、见道、空智、利他功德、善巧方 便 等 九 种 为 实 所取初分别,加行相行境。
有; 退还所取分别包括执著轮回与涅槃二边、方便 转趣所取 分 别 包 括 执 著 略 说 法、广 说 法、般
慧、所知障、四果、无明随眠、二乘涅槃道果等九种 若、加行道功德、见道功德、修道功德、涅槃加行、
为实有。 证悟空性、证胜义无自性等九种为实有之俱生分
其次,见道顶加行所断能取分别也分为两种, 别。
一是凡夫所执的“实执能取分别 ”,二是圣者差别 《现观庄严论》又云:
所执的“假执能取分别”。 次许心心所,转趣时有境,
《现观庄严论》云: 不发菩提心,不作意菩提,
由异生圣别,分有情实假, 作意小乘法,不思大菩提,
是能取分别,彼各有九性。 有修与无修,及与彼相反,
[5]( P. 96)
若所取真如,彼执为谁性, 非如义分别,当知属修道。
[5]( P. 87)
如是彼执著,自性空为相。 退还所取分别包括执著二乘法、不作意菩提、
大乘见道所断的两种能取又由各自所对境的 作意于二乘法、不思惟大菩提、修般若波罗蜜多影
差别区分为九种。 其中,实执能取分别包括执著 像、不观修真实义理、不缘真实义理、不观无所得、
能取舍者、能修习般若者、作意三界者、执一切法 违背菩萨道之法等九种为实有。
80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年第 4 期

修道顶现观加行所断能取分别分为“实执能 奠定了瑜伽行中观派的理论基础,而且极大地促
取分别”和“假执能取分别”两种。 进了藏传佛教止观理论的发展。
《现观庄严论》云:

施设有情境,施设法不空,
贪著简择性,为寂事三乘, 公元 8 世纪,印度佛教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
受供不清净,破坏诸正行, 大师寂护( 725 - 788) ① 、莲花戒 ( 约 740 - 795) 入
经说是第一,能取应当知。
[5]( P. 97) 藏弘法,通过在“吐蕃僧诤”中大获全胜,使得该派
实执能取分别包括执著依五蕴施设之有情、 的见地成为前弘期藏传佛 教 官 方 认 定 的 唯 一 正
唯识所现的补特伽罗、依三智之世俗谛安立的补 见。②
特伽罗、未断贪著而执着诸法为实之补特伽罗、菩 寂护和莲花戒以中观学为本,融合了瑜伽行
萨简择实法之补特伽罗、仅追求解脱轮回痛苦之 派的唯识学说,将中观学的甚深见与唯识学的广
有情、以三乘道出离之补特伽罗、于施主供养未能 大行在般若思想的基础上整合起来。 这为以后藏
清净之补特伽罗、破坏波罗蜜多之补特伽罗等九 传佛教中观学的教理和止观修行发展的方向和模
种执为实有之俱生分别。 式定下了基调。 寂护的弟子狮子贤所著《现观庄
《现观庄严论》又云: 严论明义释》是最早译成藏文的《现观庄严论 》注
设有情及因,因此所摧害, 释,这部注释也是以后藏传佛教各派学者注解《现
故是修道系,其余九违品。 观庄严论 》的主要依据。 他与现存藏文大藏经中
如自所缘性,三智障有三, 最早的一部《现观庄严论释 》的作者圣解脱军,同
静道真如等,相应不相应, 属瑜伽行中观派的重要论师。 多罗那他《印度佛
不等及苦等,诸烦恼自性, 教史》说圣解脱军“以说无自性的中观义解释 < 八
及无二愚蒙,为最后分别。
[5]( P. 98) 品经 > 和 < 现观庄严论 > ,并造经与庄严揉和之
[9]( P. 88)
假执能 取 分 别 包 括 执 著 断 除 三 种 障 碍 之 士 论。” 正因为这些以《现观庄严论 》为宗依的
夫、不能止息所有障碍之士夫、不解真如与色相应 瑜伽行中观派论师在藏传佛教传统中树立了崇高
不相应之士夫、不知大小乘之别之士夫、迷惑于四 的地位,使得该论对以后藏传佛教各派在见地和
谛之士夫、不解烦恼自性之士夫、不解二取空的士 修持理论的抉择上起到了极关重要的作用 。
夫等为实有。这九种能取是大乘修道位最后所断 具体以本文所讨论的“能取、所取 ”为例,寂护
的俱生分别。 在《中观庄严论》中分析了其他宗派关于意识与认
从上述对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所需断除的 识对象关系的各种错误看法,以此证明能取、所取
能取、所取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现观庄严论 》首 皆空无自性。 寂护的弟子莲花戒在其名著《修习
先将《般若经 》的内容建构为一个由资粮位、加行 次第论》中,与《现观庄严论》一样是以唯识五位来
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构成的严整修行次第。 组织修习次第,在具体阐述如何修习毗婆舍那时,
这种解经体系虽然并不一定完全与《般若经 》的文 明确地说明了加行位、见道位等各阶位是如何逐
本和义理相吻合,但是反映了瑜伽行派的现观道 步断除能取、所取,并把观破能取、所取作为贯穿
次第理论与般若中观学思想进行了融摄和重构, 大乘修行的 关 键 内 容。 例 如 他 在 说 明 大 乘 见 道
也反映了瑜伽行派理论的产生与开展本质上其实 时,就是以破除二取为主要标志的。他在《修习次
也是对般若的显明。
[3]( P. 79)
其实在瑜伽行派的其 第论·初篇》中说:
他重要论典中也有类似情况。如《辩中边论 》也认 彼等所 缘 之 相,若 如 理 伺 察,则 无 所 缘。 是
为对能取、所取的破除,证得能取空和所取空是大 故 破了一切色法,亦破无色之法。 于彼,彼唯心

乘止观修行的要点。 其次,《现观庄严论 》把对能 若无所 取,亦 无 能 取,能 取 观 待 所 取 而 生 故。 是
取与所取的破除,与从加行位到修道位的道次第 故,如理伺察心中无有所取能取,唯有无二真实,
配合起来,做为瑜伽修行的主线贯穿于修行的全 即无二之相。谓“住真如所缘,超过于心量 ”,是指
过程。这与《辩法法性论》、《辩中边论》、《大乘庄 超越能执相,即当住于无现无二智。…… 如是,瑜
严经论》等瑜伽行派论典的学说是一致的,而且更 伽师安住于无二智无有智中时,亦安住于见道故,
为精密。再次,《现观庄严论 》对每一个修道阶位 已 见 大 乘 法。 彼 见 妙 真 实 义,即 是 大 乘
[10]( P. 249 - 250)
所需破除 的 能 取、所 取 进 行 了 极 为 详 细 的 说 明。 见。
不但极大地丰富了对能取所取的分析,更指明了 这里明确地说明大乘见道的关键就是破除能
在不同阶位止观修行的具体内容。 这些思想不但 取、所取,证得二取空的真实。
哲学·宗教 81

到后弘期,由于寂护和莲花戒的瑜伽行中观 修行,构建了后期中观学严密的教观体系。 这个
派的学说已经成为藏传佛教各派共同推崇的正统 体系把断除能取与所取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与各
理论。因此《现观庄严论》的上述止观思想对各派 个修行阶位相配合,将其贯穿于止观修行的全过
的重要大师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程,并对其进行了极为详细的阐释。 这些教观理
萨迦派五祖中的大学者萨迦班智达 · 贡噶坚 论传入藏地后,很快成为藏传佛教的主流思想,在
赞( 1182 - 1251) 在其总结性的佛教理论著作《显 前弘期、后弘期大放异彩,成为各教派主要的教义
明佛陀密义》中,依《大乘经庄严论》论述了从凡夫 依据,对形成藏传佛教各派的哲学理论和止观体
到成佛的修道次第。在书中他也把修道阶次分为 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藏传佛
资粮道、加 行 道、见 道、修 道、究 竟 道 五 位。 并 依 教中观学止观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
《现观庄严论 》对这些位次的修行内容进行了阐
释,其中重点仍是落在能取、所取的破除上。 例如 注释:
他在论述加行位修行内容时,说: “有些大乘人主 ①关于寂护的生卒年代有几种不同说法,此处采取《斯坦福哲
学百科全书》“Sāntaraksita”条的意见,参见 http: / / plato. stanford.
张,以暖和顶通达所取无自性,以忍和世法第一通 edu / entries / saantarak - sita / 。
达能取无自性。 其中,通达染污和清净方面的所 ②“关于前宏时期的正见,初藏王赤松德赞时,曾首次向全藏
取无自性为暖; 通达清净方面的所取无自性为顶; 宣布法律: 凡诸见行,皆应依从静命堪布传规。和尚事后,王又重
为宣布,谓今后正见,须依龙树菩萨之教,若有人从和尚之见者,定
通达能取无自性又有: 通达实有人之有相的能取 当惩罚。由此原故,在前宏佛教时期,虽有少数唯识派宗见的班智
无自性为忍; 通达假有人之有相的能取无自性为 达来藏,然主要的仍然是静命堪布及莲花戒论师之风规属于中观
[11]( P. 212)
世法第一。” 自续派见,此派较为发达。”见土观·罗桑却季尼玛著,刘立千译
注: 《土观宗派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第 28 页。
作为藏传佛教中观学集大成者的宗喀巴大师
③“总体而言,这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教授便是至尊弥勒
( 1357 - 1419) 在其《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在卷首 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所说的一切教授,别者则为阿底峡尊者的
即开宗明义地说他根本所依的教法是弥勒菩萨的 《菩提道灯论》。”宗喀巴大士造论,妙音佛学丛书翻译组汉译: 《新
译 < 菩提道次第广论 > 》( 上册) ,第 19 页。
《现观庄严论 》和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 》。①
他在讲述如何发菩提心,如何修行等内容时,多次 参考文献:
引用《现观庄严论 》及狮子贤的《明义释 》。 他在 [1]陈玉蛟.《现观庄严论》初探[J]. 中华佛学学报, 1988( 2) .
批判摩诃衍的禅法时,一再地强调仅仅安住于无 [2]Edward Conze,Abhisamay lan āra ,ROMA,Is. M. E. O,
·

1954.
分别的状态是不能断除人法二执的,他反复论证
[3][日]山口益. 般若思想史[M]. 肖平,杨金萍译. 上海: 上
要以了义的中观正见为前提,修习奢摩他、毗婆舍 海古籍出版社, 2006.
那,破除能取与所取、我与我所才能真正证入根本 [4][古印度]龙树. 大智度论[A]/ / 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 第
25 册) [Z].
无分别智而见道。他说哪怕是从广大行的唯识学
[5][古印度]弥勒. 现观庄严论[A]/ / 弥勒五论[C]. 法尊法
来看,也是要断除在依他起性上所产生的能取、所 师译.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4.
[12]( P. 476)
取二种遍计所性,才能证得圆成实性。 [6]( 明) 贾曹杰. 心要庄严疏[A]/ / 滇津颡摩译. 般若波罗蜜
多要诀现观庄严 论 释 心 要 庄 严 疏 合 集[C]. 台 北: 大 千 出 版 社,
另外,噶举派、宁玛派等也将《现观庄严论 》当
2007.
作其教法中显教修习的重要内容,许多大师都认 [7][古印度]狮子贤.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A]/ / 滇津颡摩译.
为该论为“阐述隐义现观之次第 ”的重要论典。 如 般若波罗蜜多要诀现观庄严论释心要庄严疏合集[C]. 台北: 大千
出版社, 2007.
噶举派中帕竹噶举和竹巴 噶 举 的 祖 师 都 精 通 该
[8]罗时宪. 八千颂般若经论对读[A]/ / 罗时宪著作全集( 第
论。近代宁玛派中参与利美运动的重要大师麦彭 1 卷)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仁波切曾专门为《现观庄严论 》作注疏。 他在其 [9]( 明) 多罗那他. 印度佛教史[M]. 张建木译. 中国佛教协
《中观庄严论释》中评述说唯有依靠甚深中观派的 会印行, 1983.
[10]周拉. 莲花戒名著《修习次第论》研究[M]. 北京: 宗教文
胜义量和广大唯识派的名言量才能将众生各种各 化出版社, 2010.
[13]( P. 51)
样分别念的能取、所取全部焚毁无余。 [11]( 宋) 萨迦班智达. 成佛之路———显明佛陀密意[M]. 张
炜明译[M]. 四川省藏传佛教文化研究会, 2011.
四 [12]( 明) 宗喀巴. 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册) [M]. 妙音佛学丛
书翻译组汉译. 台北: 盘逸有限公司, 2009.
通过上面的 梳 理,我 们 可 以 看 到《现 观 庄 严
[13]( 清) 麦彭. 中观庄严论释[M]. 索达吉堪布讲译. 北京:
论》做为瑜伽行中观派的滥觞,开创了以般若为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4.
宗,融摄中观与唯识的学术流派与修行传统。 这
个传统将唯识学的道次第理论融入中观学的止观 收稿日期: 2015 - 12 - 20 责任编辑 尹邦志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