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吐鲁番学研究 2019 年第 1 期

丘就却及其贵霜翖侯头衔
克力勃 著 袁 炜 译

DOI:10.14087/j.cnki.65-1268/k.2019.01.014

在汉文文献中,丘就却使用“翕侯”或“翖侯”这一头衔①,并且,丘就却钱币上的犍陀罗俗语 ya⁃
vuga、yaüa 或 yaü 和希腊文 εἰα[ι]οϛ(ēia[i]os)、ζαοοϛ(zaoos)在形式上通常呈现为 yabgu,yabgu 被
当代学者认为来自后世突厥语译文,翖侯与后世突厥术语的联系,让一些人用突厥“部落首领”的词
(例如 Cribb 1985, p. 146;Salomon 1996, pp. 440-441;Srinavasan 2007,
语意义来推断此贵霜头衔。
p. 6;刘欣如 2001, p. 267)在突厥语境中,yabgu 有仅次于可汗这一王室头衔的权力等级和作为部落
首领头衔的两个用途。在汉文文献中,贵霜翖侯丘就却和其它内亚民族中个体的联系使得 yabgu 似
乎与前一种用途有关系。并且,在丘就却钱币铭文中,yabgu 似乎有相同的意思。
在学术研究中,关于此头衔的起源一直存在着频繁的争议,其中两种观点占主导地位,一种认
为它是中文头衔,另一种认为它是被转录为中文的中亚头衔。最近的出版物概述了这场争论,尤其
(Encyclopedia Iranica,Sims-Williams 和 de la Vaissière,2012)中 jabguya 这一术
是《伊朗大百科全书》
语条目,这代表了双方的主要论点,并提出此术语是内亚乌孙和月氏民族所使用的,一个被翻译为
汉文头衔的结论。此文作者中的一位曾提出此术语是一个意为“联盟的贵族”的中国头衔(Sims-
Williams,2002 年,第 229-230 页)。John Hill 为《后汉书·西域传》作的注释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
(Hill 2009, p. 588)。
本论文旨在探讨汉文史籍中贵霜翖侯时期,以及丘就却钱币和石刻铭文中说明此头衔功能术
《后汉书》卷八八,13;Hill 2009, pp. 28-29),并从此头衔及其可能起源的含义来源中寻找
语的用途(
相关证据。

一、汉文史料中翖侯的使用

在汉文史籍中,翖侯这一头衔被用于指代乌孙、康居和大月氏三个中亚国家的第二等级权力机
构,以及两个从匈奴叛逃到汉朝的高级贵族。

① 译者注:对于原文中 xihou 一词在回译时,根据其最原始出处,将出自《史记》和《前汉纪》中的 xihou 回译为“翕侯”,将出自《汉书》


《后汉书》和悬泉汉简中的 xihou 回译为“翖侯”。

128
丘就却及其贵霜翖侯头衔

(一)乌孙翖侯
《汉书》卷六一 .4B, Hulsewé 和 Loewe
似乎最早提到翖侯的是作为乌孙高等级贵族的一个头衔(
1979, p. 215)。作为乌孙统治者(昆莫或昆弥)难兜靡未成年儿子的傅父,布就翖侯在大月氏击杀难
兜靡时救出其子。后来,这个小孩成为乌孙统治者。汉使张骞叙述其被匈奴囚禁时(公元前 138—
前 128 年)的听闻而报道此事件,而且,此时难兜靡其子已经是一个老人了。然而,Pulleyblank 指出
乌孙布就翖侯故事细节的非真实性(Pulleyblank 1970, pp. 156-159),所以,这个头衔可能是被应用
在这种回顾性的叙事方法中,即一位汉人叙述者因为乌孙后来使用此头衔而将其应用在先前的乌
孙贵族上。
此后,乌孙更为明确的使用此头衔,如《汉书》所述(卷九六下 .1A-11B[Hulsewé and Loewe
1979, pp. 143-162]),这些人包含许多其他提及用此头衔的高等级乌孙贵族,并明显反映出乌孙有
三个这样高等级的贵族(pp. 143-144)。明确提到的翖侯个体,包含在公元前 1 世纪中期娶了乌孙
大昆弥翁归靡和汉朝公主夫人所生幼女的若呼翖侯(Hulsewé 和 Loewe 1979, p. 150)。在公元前 71
年与汉朝联合对抗匈奴的行动中,同一乌孙统治者将领诸翖侯的骑兵(Hulsewé 和 Loewe 1979, p.
151)。他死后,其子乌就屠于公元前 50 年在翁归靡的诸翖侯帮助下推翻了一个竞争者并成为乌孙
大昆弥(Hulsewé 和 Loewe 1979, p. 156),但他没有恢复受其支配的翖侯,因此汉朝介入(Hulsewé 和
Loewe 1979, p. 157)。公元前 33 年至前 11 年的一段时间,乌就屠的孙子雌栗靡成为乌孙大昆弥,并
且所有的翖侯服从于他(Hulsewé 和 Loewe 1979, p. 159)。难栖,雌栗靡翖侯中的一个,被描述为杀
死了雌栗靡的对手小昆弥(Hulsewé 和 Loewe 1979, p. 160),这是汉朝认为值得奖赏的行为(Hulsewé
和 Loewe 1979, p. 161)。据报告,公元前 5 年乌孙小昆弥的一个庶子卑爰疐翖侯攻击匈奴(《汉书》
卷九六下,11b),并于公元前 1 年被授予“归义侯”的头衔(Hulsewé 和 Loewe 1979, p. 161-162)。

(二)康居翖侯
《汉书》卷九六上,35B-36A;Hulsewé 和 Loewe 1979, p. 130-131).
据《汉书》描述,康居有五小王(
每一个王名后面是其王治所在城。学者尝试把这些王和城等同于粟特核心地带(Hulsewé 和 Loewe
1979, p. 130-131;余太山 2014,第 180 页)。康居国与别处国家结构不同,
《汉书》描述了在公元前
44 年,康居王以与其诸翖侯召开会议而闻名。康居王与其诸翖侯就与匈奴联盟以对抗乌孙而协商
《汉书》卷九四下 .8;Pulleyblank 1966, p. 28)。这些翖侯似乎扮演着康居王的直接下属,故他们似

乎可能就是上述康居诸侯所提到的五小王。在《前汉纪》中,五小王也被称为翕侯,此事件的上下文
《前汉纪》卷二三)。此文献说在公元前 36 年,汉军摧毁了五个
环境是汉军袭击控制了康居的匈奴(
最重要的城并且夺得了诸翕侯的旗帜。如果五小王统治古代粟特的中心(例如赭时、撒马尔罕、布
哈拉、花剌子模和史国),那么确认出汉朝军队打败哪些翕侯以及摧毁他们的哪五座城似乎更有问
题。此分析的另一种替代方法是质疑五小王与粟特城邦的联系①。

① 译者注:
《前汉纪》卷二三《孝元皇帝纪下》言,
“ 遂陷康居,屠五重城,搴翕侯之旗,斩郅支之首”。然此文源自《汉书·陈汤传》刘
向为陈汤矫诏发兵康居,灭匈奴郅支单于一事辩护,而上书言,
“ 遂蹈康居,屠五重城,搴翖侯之旗,斩郅支之首”。参见张烈点
《前汉纪》卷二三《孝元皇帝纪下》,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第 401 页;
校: 《汉书》卷七○《陈汤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第
3017 页。

129
吐鲁番学研究 2019 年第 1 期

(三)大月氏翖侯
当代学者众所周知,大月氏五翖侯包含贵霜翖侯(《汉书》卷九六上 .32A-33A;Hulsewé and
Loewe 1979, pp. 121-123;Falk 2015:69-78)。靠近敦煌的悬泉最近发现的简牍材料,提到双靡翖
侯和休密翖侯这两个翖侯,分别在公元前 43 年和公元前 37 年以使者的身份通过这些驿站,从他们
的领地到汉朝都城。这些记录提供了与此头衔同时代正确汉文版本的证据,与传世史书记载一致
(张德芳 2004, pp. 136-137;Grenet 2006)。五翖侯名字的含义并不十分清楚,但是双靡翖侯和都密
翕侯(或高附翖侯)似乎源自他们控制的,有相同名字的居住地。其它三个翖侯名字的意义并不清
楚。同样的,乌孙翖侯头衔伴随的名字没有表示他们的含义。康居诸翖侯没有具体的名字。故“贵
霜”一词的含义可能是个体的翖侯家族,或许和一个已不为人知的地方有关。丘就却在他南征,使
用王这一头衔之后,还保留着贵霜翖侯的头衔,并且甚至使用“贵霜”这一名字当作他自己的名字。
即使在翖侯这一称号不再使用之后,这对他的后代来说也很重要。
《汉书》记述了以大月氏王的名义建立五翖侯统治大夏(吐火罗斯坦)。五翖侯分别是休密、双
靡、贵霜、肸顿和高附。有人认为这个信息是基于班超于公元 74—75 年的报告而添加到史籍中的
(Hulsewé and Loewe 1979, p. 121, n. 288),但是《后汉书》没有涉及此事件,那么这发生在公元 74—
75 年之前,所以可能是一份基于在该地区从公元前 59 年到公元 16 年西域都护府官方活动所提供
信息的较早报告(Hulsewé 和 Loewe 1979, pp. 10-11)。来自悬泉的简牍展现了在公元前 1 世纪,大
月氏翖侯(公元前 43 年的双靡翖侯和公元前 37 年的休密翖侯)出使汉朝(张德芳 2004, pp. 136-
137),故《汉书》作者应当有足够的关于大月氏诸翖侯的证据(Grenet 2006, p. 339;Falk 2015, pp.
68-69)。
《后汉书》翖侯的列表与《汉书》的有一处不同,用都密取代了高附,并且说《汉书》在这
个点上有错误。
关于大月氏五翖侯的种族和位置有很多的争论。乌孙使用翖侯称号的证据暗示其与王室直系
成员有关,甚至与国王的直系亲属有关,如上所述,所以一种观点认为此头衔的大月氏持有者是大
月氏精英成员,而不是被大月氏征服的当地诸侯(余太山 2014, pp. 387-389)。五翖侯在大夏(吐火
罗斯坦)的位置一直基于把汉文史籍中的地名与非汉文材料中的地名进行匹配的尝试。
《汉书》还以
“里”为测量单位,给了五翖侯与西域都护府,以及阳关的距离。因为将这些距离放在地图上的时
候,无法精确的转换它们,所以这些距离不能给出一个解决诸翖侯位置问题的方法,但是它们足够
展示它们之间的一些相对关系。学者们提议和讨论了各种解决方案(Hulsewé 和 Loewe 1979, pp.
121-123;Hill 2009, pp. 320-345),但是最近 Grenet 提出的一个尝试性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对所提到
的地名最有说服力的用法作为解决方案,这符合汉文材料来源中所给出它们所处的相对位置。
Grenet 把所有翖侯的位置放置在阿姆河以北,休密距都护府最近,有 2841 里,在瓦赫什河的上游地
区(卡拉杰京);双靡距都护府次近,有 3741 里,在卡菲尔尼甘河的上游地区(Hisar);贵霜远距都护
府 5940 里,在瓦赫什河下游地区(塔赫蒂·桑金);肸顿距都护府 5962 里,与贵霜距都护府的距离相
似,在卡菲尔尼甘河下游地区;高附/都密最远,距都护府 6041 里,在苏尔汉河流域和阿姆河的关键
位置(铁尔梅兹)。葛乐耐提出一个关于高附和都密记载混淆的清晰解释(Grenet 2006;参见 Falk
2015, pp. 75-78)。这些地点同样符合丘就却在位时及之前的钱币分布(Staviskii 1986, pp. 127-

130
丘就却及其贵霜翖侯头衔

140, fig. 12;通过 Aleksey Gorin 的地图所补充的信息,见 Falk 2015, pp.75-77, figs. 2-4)。丘就却发
行的“赫拉欧斯”钱币主要流通于其最初的领地瓦赫什河流域。他发行的赫利奥克勒斯铜仿制币效
仿较早流通于在铁尔梅兹附近都密翖侯领土的银仿制币。欧克拉提德银仿制币流行于其它三个翖
侯所统治的卡菲尔尼甘河上下游地区。
正如葛乐耐所弄清楚的诸翖侯位置,他们占据的领土与《汉书》提到的大月氏王廷相同,在阿姆
河(妫水)以北。这提供了包含贵霜翖侯在内,五翖侯是大月氏精英,而非土著诸侯的进一步证据。
据《后汉书》记载(Hill 2009, pp. 28-29),在吐火罗斯坦被授予五翖侯掌管一百多年后,贵霜翖
侯丘就却推翻了其它四翖侯,并自封为吐火罗斯坦的唯一统治者。这一举动使他成为前大月氏国
君主,但大月氏王这一头衔似乎可能已经废弃了,因为从《汉书》以来就没有提到这一头衔。从《后
汉书》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丘就却及其子没有被其邻国认同为大月氏,而是被认为贵霜,虽然汉人继
续把他们称作大月氏王。丘就却崛起似乎发生在公元 50 年(Cribb 2018),因此一百多年前建立五
翕侯即发生在公元前 50 年之前。适当地早于翖侯派遣他们的使者出使汉朝的公元前 43 年和公元前
37 年(张德芳 2004, pp.136-137;Falk 2015, p. 69)。Falk 建议五翖侯的建立可能早于公元前 80 年。

(四)匈奴翕侯
使用翕侯这一头衔的匈奴贵族和在其他内亚游牧民族中使用此头衔的贵族有本质上的不同。
它只使用于与匈奴大单于决裂,并归义汉朝的匈奴贵族。第一个被提及的匈奴翕侯是邯郸翕侯,他
是一名归义的匈奴贵族,并于公元前 147 年获得汉朝爵位(《史记》卷一九;
《汉书》卷一七),公元前
131 年被废除翕侯爵位。在公元前 127 年,一位原胡人国王(《史记》卷一一○;Watson 1971, II, p.
180)和原匈奴高级官员(
《史记》卷一一○)赵信翕侯,也正如《史记》所言归义汉朝并被汉朝封为翕
侯。当时,他在汉军中担当将军,直到公元前 123 年败于匈奴并叛逃回匈奴。游牧政权没有使用此
头衔,但汉朝为脱离游牧政权而归义汉朝的个人使用这一头衔。邯郸翕侯的情况表明翕侯是用来
表示汉朝授予的封建荣誉。与邯郸翕侯一并,其他的五个归义者也被授予贵族头衔,此头衔也表示
汉朝授予他们封地的名字:桓侯(或垣侯,
《史记》卷一九)、遒侯、容城攜侯、易侯和范阳靖侯。因此
在《史记》中,关于翕侯称号最简单的解释似乎表示授予一个被称为“翕”的封地,而不是一个特定的
中亚头衔。或许这也同样适用于被授予此头衔的赵信。
然而,不能完全排除授予这两个匈奴贵族翕侯头衔,在某种程度上与使用此头衔的其他游牧贵
族背景有关的可能性。其他匈奴归义者的情况确实表明汉朝把授予侯这一头衔作为一种具有政治
意义而非封建意义的奖励。公元前 59 年,在西域的匈奴统帅日逐王叛离匈奴单于并归顺汉朝(
《汉
书》卷九六上;Hulsewé and Loewe 1979, p. 78;Yu 2014, p. 99),汉朝掌控西域。日逐王获得了归德
侯的头衔。

(五)内亚的汉朝头衔“侯”
在汉朝,侯这一头衔通常和地名连接起来,意味着凭借接受此类头衔获得在特定地区权利与权
力的一种封建功能,如征税。在内亚,授予侯这一头衔有着不同的功能,并且此头衔仅系于被授予

131
吐鲁番学研究 2019 年第 1 期

者在当地国王的治下已经有了崇高地位这一特定的地方。
《汉书》提到汉朝授予内亚贵族侯这一头
衔(表 1),给这些贵族以尊敬的地位,并主要适用于受匈奴掠夺的这些贵族角色。如辅国侯、击胡
侯和安国侯。在《后汉书》中,这些头衔的使用也有记录,并提及其它头衔,如汉朝授予忠诚的被暗
杀的于阗王之子守节侯这一头衔(Hill 2009,pp. 38-39)。汉朝还在授予在今吐鲁番地区的车师后国
贵族出身者头衔中起重要作用,汉朝戊己校尉试图用破虏侯替代车师后国国王。这导致了最终被
汉将班勇所解决的战争,他此后给车师后国新国王的儿子授予后部亲汉侯的称号(Hill 2009, pp.
48-51)。
表 1 《汉书》中汉朝授予中亚非游牧国家高等级贵族
国 侯
鄯善 辅国侯 却胡侯
且末 辅国侯
小宛 辅国侯
扜弥 辅国侯
《汉书》卷九六上
于阗 辅国侯
《西域传上》
蒲犁 侯
大宛 辅国王
莎车 辅国侯
疏勒 辅国侯 疏勒侯 击胡侯
姑墨 辅国侯 姑墨侯
温宿 辅国侯
龟兹 辅国侯 击胡侯 安国侯
尉犁 尉犁侯 安世侯
危须 击胡侯
焉耆 辅国侯 击胡侯 却胡侯
乌贪訾离 辅国侯
卑陆 辅国侯
卑陆后 辅国侯
《汉书》卷九六下 郁立师 辅国侯
《西域传下》 单桓 辅国侯
蒲类 辅国侯
蒲类后 辅国侯
西且弥 西且弥侯
东且弥 东且弥侯
劫 辅国侯
狐胡 辅国侯
山 辅国侯
车师前 辅国侯 安国侯
车师后 击胡侯

从广义上来说,汉朝授予内亚城邦国家高等级贵族政治头衔,翖侯称号可能也代表在同一地区
游牧民族相同的惯例并具有相似的意义吗?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意味着“同盟、统一或融洽的贵族”

132
丘就却及其贵霜翖侯头衔

(Sims-Williams 2002, pp. 229-230;Hill 2009, pp. 587-590)的意见符合汉朝把侯这一传统头衔授予


中亚从属国家高等级贵族的实践。
尽管汉朝与游牧国家之间的关系普遍棘手,但汉文史料展示这些国家从属于汉朝的本质。大
月氏与汉朝的联系涉及汉朝企图通过与内亚游牧和城邦国家联盟反击匈奴的活动。大月氏期初拒
绝与汉朝联盟,但汉朝进一步的派遣使者(Hulsewé and Loewe 1979, pp. 218-219),并建立联系。然
而,悬泉汉简展现了在公元前 1 世纪,大月氏王和个体的大月氏翖侯(双靡翖侯和休密翖侯)后来出
《后汉书》也报告在公元 1 世纪大月氏的效忠。在公元 78 年,在一群西域国家中,大月氏“愿
使汉朝。
(Zürcher 1968, p. 369)。在公元 86 年,一支大月氏军队与汉朝军队一起战斗并派遣使
意重新效忠”
者带着宝石,羚羊和狮子出使汉朝(Zürcher 1968, p. 370)。后来,大月氏军队与汉朝敌对,公元 90
(Zürcher 1968, p. 370)。
年,汉朝击败了大月氏,相应的“从那时起,月氏留下深刻印象并每年进贡”
尽管贵霜统治者从此次战败开始似乎已经放弃了翖侯头衔,公元 90 年之前,汉朝联系大月氏的证
据暗示大月氏早期使用的头衔可能是汉朝皇帝授予认可大月氏贵族的地位为汉朝附属国高等级贵
族的结果。
随着乌孙的臣服和联盟,汉朝也了解乌孙(Hulsewé and Loewe 1979, pp.146-147),并且遍及《汉
书》所涵盖的时代,使节和礼物的相互交换方面有频繁的接触,汉朝公主被派往乌孙王庭。康居与
汉朝的联系相对脱节,但相互交换使节并派遣王子到汉朝(Hulsewé and Loewe 1979, pp. 126-128)。
这三个高级贵族使用翖侯头衔的游牧民族大部分服从于汉朝皇帝的权威,通常站在汉朝一边
对抗匈奴,只是偶尔打破这种关系。例如,康居翖侯只有当康居在匈奴攻占其领地,在匈奴的胁迫
下与其结盟时起重要作用,故汉朝坚持予其暂时的破坏和适当地惩罚。
汉朝用翖侯头衔来称谓中亚游牧民族中的高等级贵族可能依照被理解为包括汉朝侯这一头衔
在内的部分汉朝惯例,通常翻译为“贵族”
(或“世袭贵族”,以表明其封建性质)。汉朝授予服从其权
威的内亚国家高等级贵族头衔(表 1)。在《后汉书》中有一个明确的表达,从汉朝的角度来说,由皇
帝任命侯这一阶级。此表达的上下文环境是王莽篡汉时,王莽为了行使其权力,把内亚国家的王降
级为侯(余太山 2014, pp. 317;Hill 2009, pp. 2-3)。
翖侯头衔不同于侯这样的其它内亚头衔,翖侯被都不是定居城邦,而是由游牧民族,即使他们
已经定居的国家的个体所使用。Hill 也注意到此区别(2009, pp. 588)。
《汉书》描述所有国家的翖侯
都是以游牧者的身份:乌孙的“与匈奴同俗”,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
(Hulsewé
and Loewe 1979, p. 120),那么乌孙的“生活方式和大月氏一样”
(Hulsewé and Loewe 1979, p. 126)。
在这种惯例中,似乎不太可能包括授予头衔的两个匈奴贵族。他们叛逃匈奴而从属于汉朝,暗示翕
侯头衔可能有相同的含义,但是汉文史料的上下文暗示他们被授予此头衔属于惯例的,与封建身份
有关的汉朝侯爵制度。
各种被用来解释作为中文翻译汉代内亚语言中翖侯头衔的尝试,诸如阿尔泰语系、突厥语系、
伊朗语族和吐火罗语(Sims-Williams and de la Vaissière 2012)。翖侯在汉文史籍中的使用背景暗示
其可能由汉朝授予,并对汉朝有政治意义。翖侯只用于游牧民族的高级领导者,和汉朝惯例授予内
亚城邦国家第二等级贵族的侯这一头衔相当。

133
吐鲁番学研究 2019 年第 1 期

在汉代史籍中,翖侯或翕侯头衔的使用不能排除此头衔由内亚语言翻译而来的可能性,但该地
区相似的侯这一头衔,暗示翖侯头衔可能是汉朝授予的。在汉代材料中,翖或翕这一字的单独使
《史记》中出现了 11 次,
用,显示其并非专用于翖侯头衔中,而是可以用在其他词汇中: 《汉书》中出
现了 23 次,
《后汉书》中出现了 30 次(统计数字来源于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http://ctext.org/histo⁃
ries?searchu=翕&reqtype=stats, consulted 4 Sept 2017)。其中大多数用途是隐喻性的,指个人和政治
实体的和睦行为。此头衔可以意译为“和睦的贵族”或“同盟的贵族”,而不是音译的说法,符合中文
授予头衔及史籍中的用法。也有这个词汇是一个当地头衔翻译为汉语的可能性,但汉朝给予此头
衔一个适当意义的方式来书写。
在这三个游牧群体中,具有此头衔的贵族说明在该地区此头衔后来的使用。高级身份者通过
具有一个足以在强汉衰落后继续使用的汉朝头衔来完成,并且通过此方法,嚈哒和突厥继续使用这
一头衔,巴克特里亚文书中的 ηβοδαλο ιαβγο(嚈哒语 yabgu,Sims-Williams 2007, vol. 2, pp. 122-
127),钱币上的巴列维文 ybgw bhlk’n(巴克特里亚语的 yabgu,Vondrovec 2014, pp. 630-632),以及
(李荣熙 1995, p. 42)中的叶护(yehu,其他用法参见 Sims-Williams 和 de la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Vaissière 2012)。这些人似乎从早期延续下来,一直在使用此头衔,或许继承自康居或乌孙。

二、早期贵霜时代非汉语翖侯的使用

丘就却钱币铭文给出关于被丘就却征服地区语言和文字中翖侯头衔一系列可能的转写(属格
形式,表 2)。
表2 丘就却钱币上的翖侯(那一时期所有钱币铭文均为属格形式)
钱币类型 地点 语言 文字 翖侯(属格形式)
犍陀罗语 佉卢文 yavugasa
仿赫尔马攸斯 贝格拉姆
印度雅语 佉卢文 yavuǵasya
希腊语 希腊文 ΖΑΟΟΥ (zaöou)
奥古斯都头像 塔克西拉
犍陀罗语 佉卢文 yaüasa
国王坐像 犍陀罗语 佉卢文 yaüasa
武士 不明 犍陀罗语 佉卢文 yaüsa
ΗΙΑΟΥ (ēiaou)
“赫拉欧斯” 巴克特里亚 希腊语 希腊文
ΗΙΑΙΟΥ (ēiaiou)

“赫拉欧斯”钱币铭文的释读依然有争议(Falk 2105, pp. 85-88)。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其


铭文结构的实例(Cribb 1993),在仔细检查所有已知样本的基础上概括此争议:流行的四德拉克马
和一奥波铭文中 ΗΙΑΟΥ 一词的位置表明其目的是代表发行者的头衔。如同“赫拉欧斯”钱币图案
的原型,巴克特里亚欧克拉提德一世钱币上的希腊文 ΒΑΣΙΛΕΩΣ,ΗΙΑΟΥ 占据相同的位置,并且
ΚΟΡΡΑΝΟΥ 一词占据着国王名字的位置。在欧克拉提德一世一奥波钱币上的国王名字和王衔是
“ 赫 拉 欧 斯 ”一 奥 波 铭 文 只 有 ΗΙΑΟΥ ΚΟΡΡΑΝΟΥ 或 ΗΙΑΙΟΥ
唯 一 的 铭 文 ,同 样 的 ,
ΚΟΡΣΑΝΟΥ。欧克拉提德一世四德拉克马增加了 ΜΕΓΑΛΟΥ(伟大的)这一头衔,而“赫拉欧斯”

134
丘就却及其贵霜翖侯头衔

钱币增加了 ΤΥΡΑΝΝΟΥΝΤΟΣ(统治的)这一词汇。贵霜被用作丘就却唯一名字的其他例子证实
了此解释。马腿间出现的 ΣΑΝΑΒ[ΟΥ]或 ΑΝΤΕΙΧ 这一词大体上已经被解释为统治者的名字,但
与之相似的冈多法勒斯钱币(Senior 2001, pp. 152-153, types 216 and 217)和兹奥尼西斯钱币(Se⁃
nior 2001, pp. 119-120, types 130-132)表明这一部分铭文是一个铸币厂的管理标记。
“Heriaou”或
“Miaou”是 错 误 的 ,没 有“Heraou”中 字 母 i 上 需 要 增 加 一 个 曲 面 变 为 ρ 的 例 子 ,然 而
ΤΥΡΑΝΝΟΥΝΤΟΣ 中的 Ρ,以及 ΚΟΡΡΑΝΟΥ 中的 ΡΡ 或 ΚΟΡΣΑΝΟΥ 中的 ΡΣ 是最清楚的铭刻
实例。关于此铭文其它的解释不能反映其如何书写于钱币上,以及这些钱币发行的钱币学背景。
犍陀罗语(佉卢文)转写 yaüa 确实存在于一个年代为丘就却统治时期阿泽斯纪元 126 年(公元
80 年)的佛教铭文中(Baums, 2012, p. 235),此铭文没有出处。关于丘就却的其它铭文授予其 maha⁃
raja 或 maharaja rajatiraja 的头衔,并且在罗巴塔克碑中,他的头衔是巴克特里亚文 ϷΑΟ(Sims-Wil⁃
liams 2008);在其来自于克什米尔的钱币上,他同样被授予这些王衔(Jongeward 和 Cribb 2015, p.
23)。Konow 的意见是翖侯一词出现于不同的佉卢文铭文(Konow 1929, p. 27),后来此观点遭到反
驳(Baums 2012, pp. 211-212)。Salomon 也设想了一个关于翖侯的转写,包含錾刻于一个银杯上的
铭文,哈拉霍斯提斯总督之子的头衔 yaguraṃña(1996, pp. 440-441),但这似乎更有可能是 yuvaraja
头衔的错误誊写,被用在此人的其他地方,而不是翖侯头衔与一个使用此内亚头衔背景无关王衔间
的唯一联系。
这些转写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拟构翖侯头衔的上古汉语音,许思莱拟构翖侯的上古汉语为
hǝp-gô,东汉汉语为 hɨp-go(Schuessler 2009, 37-1q, 10-6a);Ulving 拟构翖侯的上古汉语为 χiǝp-g’
u,中古汉语为 χiǝp-γǝu(Ulving 1997[Karlgren 1957], 4301(675q)/ 2901(113a-d)),蒲立本拟构翖
侯的音为 xip-γǝw(Pulleyblank 1991)。此头衔犍陀罗语和希腊语文字的差别也暗示其发音与汉文
原文音译而来的一致,或其译自大月氏使用的语言(Sims-Williams 2002)。
丘就却名字和其翖侯头衔的音译展现了希腊文 Ζ,佉卢文 ja、ya 转写自相同起始音的用法。希
腊文 ΗΙΑΟΥ 似乎尝试使用 ΗΙ 匹配翖侯的首音节,如以同样的方式用“y”来匹配佉卢文 ya 或希腊
文 Ζ。丘就却钱币上翖侯起始音音译的这一差别符合同一钱币上其属格状态名字中 j/y/z 音变体的
范围。

表3 丘就却钱币上的名字
钱币类型 地点 语言 文字 名字
ΚΟΖΟΥΛΟΥ ΚΑΔΦΙΖΟΥ
希腊语 希腊文
(Kozoulou Kadphizou)
ΚΟΖΟΥΛΟ ΚΑΔΦΙΣΕΙ
仿赫尔马攸斯 贝格拉姆 巴克特里亚语 希腊文
(Kozoulo Kadphisei)
犍陀罗语 佉卢文 kujula kasasa
印度雅语 佉卢文 kuj'ūla katsasya

135
吐鲁番学研究 2019 年第 1 期

ΚΟΖΟΛΑ ΚΑΔΑΦΕΣ
希腊语 希腊文
奥古斯都头像 塔克西拉 (Kozola Kadaphes)
犍陀罗语 佉卢文 kuyula kaphsasa
国王坐像 犍陀罗语 佉卢文 kuyula kadaphsasa
ΚΟΖΟΥΛΟΥ ΚΑΔΟΒΙΚΕΙ
巴克特里亚语 希腊文
武士 不明 (Kozoulou Kadobikei)
犍陀罗语 佉卢文 kuyula kaüsa
kuyula katakaphasa
kuyula katakapasa
牛—骆驼 克什米尔 犍陀罗语 佉卢文 kuyula katakaphsasa
kuyula katakapahasa
kuyula kaphasa

三、贵霜使用翖侯和贵霜头衔的联系

丘就却使用翖侯作为他唯一的头衔,直到他在犍陀罗、塔克西拉和克什米尔地区与印度—安
息、印度—塞克王朝接触促使其接受犍陀罗语王衔为止,如 maharaja rajadiraja。在他某些系列的钱
币上保持着翖侯头衔。他向汉朝表示服从的正式关系最迟一直持续到公元 87 年他把异国动物作
为贡品进献给汉朝时(《后汉书》卷三;Zürcher 1968, p. 370),但是在公元 90 年,他袭击了汉朝军队
《后汉书》卷四;Zürcher 1968, pp. 370-371)。之后,贵霜不再使用丘就却翕侯称号。

丘 就 却 自 认 为 贵 霜 翖 侯 ,此 头 衔 最 早 以 贵 霜 翖 侯 ① 的 形 式 出 现 在《汉 书》
(卷 九 十 六 上)
(Hulsewé and Loewe 1979, p. 122),并且《后汉书》中也如此命名。丘就却在其钱币上使用贵霜(许思
莱拟构贵霜上古汉语为 kwǝs-sraŋ,东汉汉语为 kus-ṣaŋ, Schuessler 2009, 36-2b, 3-55g)一词,是否
呈现翖侯头衔(表 4)。在一些钱币和佉卢文铭文中,丘就却似乎仅仅被称为贵霜,仿佛贵霜就是他
的名字。他的继承者继续使用贵霜作为他们的官方头衔,显然把贵霜作为一个王朝的名称。在贵
霜把领土丢给萨珊和寄多罗匈奴之后,此王朝名称变为与贵霜曾经统治过领土有关的名称,并且他
们的萨珊和寄多罗继承者采用了贵霜沙(巴克特里亚文 ΚΟϷΑΝΟϷΑΥΟ,巴列维文 kwš‛an MLK‛)
的头衔,可能意味着贵霜王国的国王。

表4 使用“贵霜”头衔的贵霜王
贵霜王 钱币铭文 石刻铭文
无翖侯头衔 有翖侯头衔
ΚΟΡΡΑΝΟΥ ΧΟΡΑΝΣΥ
ΚΟΡΣΑΝΟΥ
丘就却 希腊文
ΚΟΡΣΝΑΟΥ
ΚΟΡΣΝΟΥ
巴克特里亚文 ΚΟΡΣΑΝΕΙ

① 译者注,原文误为“貴霜翕侯”,当为“贵霜翖侯”。

136
丘就却及其贵霜翖侯头衔

ΚΟΡΣΑΝ
oṣaṇa kuṣaṇa guṣaṇa
佉卢文
khuṣaṇa khuṣaṇa
巴克特里亚文 ΚΟϷΑΝΟ
威玛·塔克图 佉卢文 kuśa (?)
婆罗米文 kuṣāṇa[putro]
阎膏珍 没有使用此头衔的记录
巴克特里亚文 ΚΟϷΑΝΟ ΚΟϷΑΝΟ
迦腻色迦
佉卢文 guṣāṇa
胡维色迦 巴克特里亚文 ΚΟϷΑΝΟ
波调 巴克特里亚文 ΚΟϷΑΝΟ
迦腻色迦二世
瓦希色迦 巴克特里亚文 ΚΟϷΑΝΟ guṣaṇa
波调二世 巴克特里亚文 ΚΟϷΑΝΟ
玛希
基普纳达

应用翖侯头衔统治着大月氏领土的贵族最初代表着大月氏王,导致翖侯与大月氏关系的一些
争论。Puri(1965, pp. 1-8)及追随的几位学者认为贵霜翖侯是与大月氏同盟的部落或宗族统治者,
而非大月氏的一部。Enoki 等人(1994, p. 174)有类似的观点,即大月氏征服了贵霜和其它四个“部
落首长”。基于汉文文献在内亚使用“侯”这一头衔认定包含贵霜翖侯在内的五翖侯是大月氏贵族
的领导成员的观点似乎更为合理。这是包括 Puri(1994, p. 247)在内,当前大多数学者所持的观点,
但 Enoki 等人所表述的观点依旧有支持者(余太山 2011,2014)。
早于丘就却最后统治时期其较高级别的头衔“王中之王”,其具有并被抛弃的头衔表明他和他
的先祖是大月氏高等级贵族,甚至有可能最初是大月氏王室成员,向汉朝皇帝进贡。丘就却替换翖
侯这一头衔或许表明他脱离汉朝而独立,而且随着他在大月氏和其所征服的塞克、伊朗邻国地区建
立统治,丘就却采用了一个伊朗传统的帝王角色。又或许丘就却增加的独立性促使汉朝撤回其使
用翖侯头衔的权力,并因此丘就却的继承者也没有权力使用此头衔。然而,丘就却及其继承者保留
了最初随着翖侯头衔使用的贵霜这一名称。贵霜的意思经常被误解为贵霜王所统治的民族或国家
的名字,但它的起源早于丘就却之时,这说明其开始被称为最初的贵霜翖侯氏族,而且直到贵霜王
朝末期,贵霜一词继续被丘就却的继承者们所使用。在迦腻色迦二世和瓦希色迦统治时期占领了
部分贵霜领土的萨珊,匈奴,在巴克特里亚将其继承的寄多罗,在犍陀罗的贵霜,对贵霜一词有着不
同的含义并用其表示他们统治着以前属于贵霜诸王的领土。
大月氏、乌孙、康居和匈奴四个内亚游牧民族的成员使用翖侯头衔,对此问题已被用于作为一
种吐火罗语或东部伊朗语构造的解释,并且提出此头衔外部来源的建议,即当这些游牧民族与汉朝
结盟时,汉朝授予此头衔,而且此头衔意为“同盟的贵族”。这种做法类似于给与汉朝结盟的内亚城
邦贵族授予如辅国侯这样的侯的头衔。因此惯例,大月氏,以及因此可以理解为第一位贵霜王的丘
就却使用了翖侯头衔。后来在该地区使用此头衔的突厥民族并非此头衔的起源,而是可以理解为

137
吐鲁番学研究 2019 年第 1 期

这个尊贵头衔在乌孙的残存(Mair and Cheng 2016)。

致谢
我要感谢庆昭蓉、Michael Loewe、余太山、Nicholas Sims-Williams、John Hill 和 David Jongeward
对我论文的帮助。同时也感谢提出有用意见,使我能够改进此论文的匿名审稿人。论文中的观点
和任何错误都由我个人承担。

(作者单位:大英博物馆钱币和徽章部;
译者单位:贵州省博物馆研究部)

【参考文献】
1.Baums, S. 2012.“Catalog and Revised Texts and Translations of Gandharan Reliquary Inscriptions”in D. Jongeward, E.
Errington, R. Salomon and S. Baums, Gandharan Buddhist Reliquaries(Gandharan Studies, no. 1), pp. 200-251. Seattle.
2.Chinese Text Project(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http://ctext.org/histories(consulted August-September 2017).
3.Cribb, J. 1985.“The Sino-Kharoshthi Coins of Khotan:Their Attribution and Relevance to Kushan Chronology 2,”The
Numismatic Chronicle 145, pp. 136-149.(汉译参见克力勃著,
姚朔民译: 《中国钱币》1987年第 2期。
《和田汉佉二体钱》, )
4. Cribb, J. 1993.“The‘Heraus’Coins:Their Attribution to the Kushan King Kujula Kadphises, c. AD 30-80,”in M.
Price, A. Burnett and R. Bland(editors), Essays in Honour of Robert Carson and Kenneth Jenkins, pp. 107-134. London.
5.Cribb. J. 2018.“Numismatic Evidence and the Date of Kanishka I,”in W. Rienjang and P. Stewart(editors), Problems of
Chronology in Gandhāran Art. Oxford.
6.Enoki, K., G. A. Koshelenko and Z. Haidary. 1994.“The Yüeh-chih and Their Migration,”in J. Harmatta, B. N. Puri and
G. F. Etemadi(editors),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 II. Paris:UNESCO.(汉译参见雅诺什・哈尔马塔
《中亚文明史(第 2 卷)》,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年。
编,徐文堪译: )
7.Falk, H. 2015. Kushan Histories. Bremen.
8.Grenet, F. 2006.“Nouvelles données sur la localisation des cinq Yabghus des Yuezhi. Arrière plan politique de l’itinérai⁃
re des marchands de Maès Titianos,”Journal Asiatique 294, pp. 325-341.
9.Hill, J. E. 2009. Through the Jade Gate to Rome(especially see Appendix M:The Title Xihou, pp. 587-590). Charleston, SC.
10.Hulsewé, A. F. P., and M. A. N. Loewe. 1979. China in Central Asia - The Early Stage:125 B.C. - A.D. 23.Leiden.
11.Jongeward, D., and J. Cribb. 2015. Kushan, Kushano-Sasanian, and Kidarite:A Catalogue of Coins from the American
Numismatic Society. New York.
12.Karlgren, B. 1957.“Grammata Serica Recensa,”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29.
13.Konow, S. 1929. Corpus Inscriptionum Indicarum, II.1, Kharoshṭhī Inscriptions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ose of Aśoka. Calcutta.
14.Li Rongxi(李荣熙). 1995. A Biography of the Tripitaka Master of the Great Ci ’en Monastry of the Great Tang Dynasty
( ). Berkeley.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15.Liu, Xinru(刘欣如). 2001.“Migration and Settlement of the Yuezhi-Kushan:Interaction and Interdependence of No⁃
madic and Sedentary Societies,”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12.2, pp. 261-292.
16.Mair, V. H., and Cheng Fangyi(程方毅). 2016.“The Relationship of the Early with the Wusun,”in I. Zimonyi and O.
Karatay(editors), Central Asia in the Middle Ages:Studies in Honour of Peter B. Golden(Turcologica 104), pp. 235-244.
17.Pulleyblank, E. G. 1966.“Chinese and Indo-Europeans,”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pp. 9-39.

138
丘就却及其贵霜翖侯头衔

18.Pulleyblank, E. G. 1970.“The Wu-sun and Sakas and the Yüeh-chih Migration,”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33.1, pp. 154-160.
19.Pulleyblank, E. G. 1991. Lexicon of Reconstructed Pronunciation in Early Middle Chinese, Late Middle Chinese, and Ear⁃
ly Mandarin. Vancouver, BC.
20.Puri, B. N. 1965. India under the Kushans. Bombay.
21.Puri, B. N. 1994.“The Kushans”in J. Harmatta, B. N. Puri and G. F. Etemadi(editors),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
tral Asia, vol. II. Paris:UNESCO.(汉译参见雅诺什・哈尔马塔编,徐文堪译:
《中亚文明史(第 2 卷)》,北京:中国
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年。

22. Salomon, R. 1996.“An Inscribed Silver Buddhist Reliquary of the Time of King Kharaosta and Prince Indravarma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16.3, pp. 418-452.
23.Schuessler, A. 2009. Minimal Old Chinese and Later Han Chinese:A Companion to Grammata Serica Recensa. Honolulu.
24.Sims-Williams, N. 2002.“Ancient Afghanistan and Its Invaders:Linguistic Evidence from the Bactrian Documents and
Inscriptions”in N. Sims-Williams(editor), Indo-Iranian Languages and Peoples, pp. 225-242. Oxford.
25.Sims-Williams, N. 2004.“The Bactrian Inscription of Rabatak:A New Reading ,”Bulletin of the Asia Institute, New Se⁃
ries 18, pp. 53-68.
26.Sims-Williams, N. 2007. Bactrian Documents, vol. 2. London.(汉译参见尼古拉斯·辛姆斯-威廉姆斯编,李鸣飞、李
《阿富汗北部的巴克特里亚文献》,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 年。
艳玲译: )
27.Sims-Williams, N., and É. de la Vaissière. 2012.“jabguya,”Encyclopedia Iranica, part i,(http://www.iranicaonline.org/
articles/jabguya, completed April 5 2012, consulted 25 July 2017).
28.Srinavasan, D. M. 2007.“Pre-Kuṣāṇa Art:A New Concept”in D. M. Srinavasan(editor), On the Cusp of an Era:Art in
the Pre-Kuṣāṇa World, pp. 1-27.
29.Ulving, T. 1997. Dictionary of Old and Middle Chinese(Bernhard Karlgren’s Grammata Serica Recensa Alphabetically
Arranged). Göteborg.
30. Vondrovec, K. 2014. Coinage of the Iranian Huns and Their Successors from Bactria to Gandhara (4th to 8th Century
CE). Vienna.
31.Watson, B. 1971.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of China, vol. 2. New York.
32.Yu Taishan. 2011.“The Origin of the Kushans,”Sino-Platonic Papers no. 212, pp. 1-22.(汉文版参见余太山:
《贵霜史
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年。

33.Yu Taishan. 2014. A Concise Commentary on Memoirs on the Western Regions in the Official Histories of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Beijing.(汉文版参见余太山:
《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
域传要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年。

34.Zhang Defang. 2004.“Xuanquan Han jianzhong ruogan xicheng ziliao kaolun”
(Research notes on the data concerning
western cities in the Han period bamboo tallies from Xuanquan)in Rong Xinjiang and Li Xiaocong(editors), Zhongwai
Guanxi Shi(History of Chinese-Foreign Relations), pp. 147-129(sic). Beijing.①(张德芳:
《悬泉汉简中若干西域资料
《中外关系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年。
考论》,荣新江、李孝聪主编: )

① 译者注,原文误为 xicheng(western cities),当为 xiyu(western regions)。

13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