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第一講 史學概論

一、為什麼要唸歷史
1.歷史是研究其他學科最基本的背景知識,不僅僅是人文科學,它也是社
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不可缺的基本知識。
2.歷史讓人自覺,找到自我定位。
3.讀歷史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社會,並且使自己的知識更加成熟。
二、歷史與生活的聯結
生活中的一切都與歷史發生聯結,讀歷史是打開世界之鑰與了解「世界的意
義」的不二法門。
三、歷史是什麼?
自然歷史:過往發生的事
人文歷史:從自然歷史中截取一段加以研究;舉凡政治遞嬗、生計改良、心靈洗鍊、
生命涵養、生存價值…等,以人為行事主體的歷史。換言之,歷史不單是傳述、
條陳,而是在自己的時空,注意世界的變動和差異,不僅記錄,同時要經驗,
藉由經驗產生反省,造成現實情境與觀念思維間的交互作用。
1、 歷史是以人的活動為主體,充滿人文主義的氣氛。
歷史應該脫離遠古初民的神話,記錄具有人文氣息的事蹟。
2、 歷史是訴諸証據的理性探討。
歷史必須以史料証據為主,而且以理性、客觀的態度探討,才能取信於大眾。
3、 歷史是由探討問題開始的。
歷史應根據種種証物,述說而引發的思考運作,逐層分析整個事件的前因
後果,確立人類活動的本質。史家對於這些因由、結局、影響的分析立論會成
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殷鑑。
4、 歷史是人對人的認識,同時是自我的啟示。
我們必須以思維經驗所記錄的事,才能在交互影響內產生了解、認知,這種
再思的心靈活動無形促使現代人融入前塵往事的精神裡,更深切的認識人
性、明白自己。
四、歷史的意義
歷史之所以珍貴在於其特有的意義及真實性,絕大部分的歷史都煙消雲散未留
下任何痕跡,留下來的一部分,也可能是倉庫裡的史料,當然也可能列入史籍之林。
但是這些浩如煙海,散之各處無聲又無息的「史料」或「事實」,要使其變為具有人
文、理性、探討、內省的歷史,端視研究者經過價值判斷、組織、運用而成。換言之,
歷史是經過人們選擇和詮釋的結果,藉由意識轉化後,陳年往事才堪稱為歷史。
五、讀(研究)歷史的態度
1、開放的心靈:讀歷史應時時準備接受新的史學觀念和方法,隨時修正基本
的歷史見解與研究態度。
2、隨時注意新思想的趨勢:歷史的研究工作需要有良好的寫作經驗及組織綜

1
合能力的配合,對於不同觀點的問題尤其要有批判的意識。
3、吸取新觀念與技巧:要有強烈的求知慾和求取經驗的熱忱,才能使自己的
見解更成熟、思想內涵更深遂。
4、勇敢受新思想之衝擊:研究歷史應當謹慎,但不能過於謙遜,謙遂對於學
問無太大助益,應該多思考,磨練自己分析、綜合判斷歷史問題的能力,
勇於提出不同的看法。
5、歷史研究需要廣泛的知識與資料,不能僅憑一己情感之好惡,或日常生活
的經驗來批判歷史問題與資料,應該以有系統的、客觀的方法來評價史實。
雖然如此,每個人都有歷史意識,對過去的事情都有個人的見解,能提
供有關社會性質,刺激社會變遷的看法。為了提昇個人對事務的深度理解,
提出真正有意義的看法,而非只是輕率勉強的批判,應該多從事智識與
知識的訓練。
6、歷史研究宜先考慮自己的興趣,並且注意到研究對象的時代問題,以古鑑
今是為了對自己的存在現象做更清楚的辨識,研究者必須重視人生、尊重
生命,忠誠地對待自己的研究對象,才不致污蔑歷史。
六、觀察歷史的基本觀念
* 歷史的變與常
* 史學與世變
* 歷史意識
七、結論:歷史是一門探尋人類行為與特質的學科,我們解釋過去,認識現在,
也期望未來,在相互的變遷瞭解中,調整腳步適應,提昇自我發展,這是研究歷史
的特有功能。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