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我學習薛傳形意的經過及感受

heatask.com

1,習練傳統功夫之⼈所注重的兩個⽅⾯。

常常有朋友問我:習武之⼈,什麼最重要?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不同的⽼師肯定有不同的解
釋。我本⼈的回答是:從技術層⾯將,習武之⼈應該對兩個⽅⾯予以重視。第⼀,是師承,
第⼆,是功夫。其對於師承及功夫的含義,⼤家都清楚,這裡不⽤我贅⾔之。⽽且,我還認
為:當別⼈問及某⼈師承問題的時候,當事⼈⾃⼰應該是最清楚的,因為他⾃⼰最瞭解⾃家
的師承。但是功夫則不然:是他⼈最有資格評論我們的功夫及⽔平。我本⼈從來不迴避上述
兩⽅⾯的問題:我早就將師承問題在網上公佈了。但是,有的時候,⼀些武林朋友還是想多
瞭解,我就在這裡多說⼀些這個問題。

對於傳統拳,師承和功夫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個好師承,在傳統武術的學習過
程中就步履艱難。⾨內⾨外的區別,對於傳統拳的學習中意義很⼤。這雖然可能被理解為所
謂的陋習,但是這也是傳統武術傳播過程中不可迴避的⼀個⽅⾯,不是⼀天兩天就能改變
的。

但是,對於⼀個習武者,如果想取得⼀定的成績,如果只有⼀個好的師承是根本不夠的,因
為還需要另外⼀個關鍵因素,那就是要下功夫。⽅法對了,再加上時間的積累和痛苦的磨
練,於是就有功夫了。如果沒有師承,是很難出功夫的。相反,如果下了很⼤的功夫,但是
缺乏師承,雖然能夠透過多下苦功來彌補師承⽅⾯的不⾜,卻很難透過拳術來表現出流派應
有的特⾊,其武功修煉成果也很難歸為某家某派等等,這些,都是傳統武術習練者所看中內
容。

當今社會,偽造師承的現象在所難免。但是,那種做法只能是⾃欺欺⼈:如果⼀個⼈連師承
都是假的,那他的功夫也不可能純正。這點,是每個習武之⼈都要注意的地⽅,特別是我們
這些做⽼師的,更要潔⾝⾃律。

另外,我學習過內家三拳,就形意⽽⾔,我也是學習了幾家的練法:我學習過李存義和張兆
東的拳法,也學習過薛顛先⽣的拳法。但是,我從來不說⾃⼰是什麼薛顛體系的繼承者和發
揚者;我只是說:⾃⼰曾經系統地學習過這個體系,⽽且下過功夫,僅此⽽已。

2,我祖⽗的情況

我祖⽗楊青林是張兆東的弟⼦,同時他很喜歡薛顛先⽣的練法。因為師承的問題,他沒有可
能成為薛顛先⽣的弟⼦,但是他受過薛顛先⽣的指點。我祖⽗向我傳拳的時候,常常提起薛
顛先⽣的練法是如何的⾼明,可⾒薛顛先⽣的拳學體系對那個時代的形意拳習練者的影響。

後來,我祖⽗年紀太⼤了(他是98歲因病去世的),⾃⼰向我傳拳⼒不從⼼,於是就可以找
了他認識的⼀些武術界的朋友來指導我。當然,因為他喜歡薛顛先⽣的拳法,所以就給我介
紹了兩個薛師爺的弟⼦。⼀來,這說明我祖⽗的開明:因為在那個時候,很多習武之⼈是不
喜歡讓⾃家⼈學習他家拳法的;⼆來,也說明他對薛顛先⽣的敬重和對這個拳法的認同。

3,其他曾傳授過我薛師爺練法的⽼師們的⼀些情況

(1),張松林。傳授我薛顛練法最系統和最嚴厲的⽼師,我呢,是從中學時候開始向他習
拳。當時他在天津和平區的中⼼公園教摔跤和形意拳,我祖⽗只是知道他的拳場的地⽅,讓
我去那裡⾃⼰尋找。對於當時的情景,我⾄今還記得很清楚:那是⼀個星期⽇上午,我很早
就去了。先向公園裡的其他練功者打聽,後找到了他。他⾸先讓我站了⼀個三體式,就⽴即
指出我的“後背不夠圓”等技術問題。⾃那以後,我就定期到他家裡學習,⼀般是每週學習⼀
次吧,然後回家後⾃⼰練。當時我住河東區,他住紅橋區的團結樓那裡,路程不是很近。但
是為了學拳,也只能如此。

他懂中醫,懂書畫。⾄今我還記得他家裡懸掛著天津著名書法家龔望先⽣給他書寫的形意拳
歌訣(精養靈根氣養神,元陽不⾛養天真;丹⽥煉就無價寶,萬兩⿈⾦不與⼈)。他⼈很慈
善,但是教拳的時候卻很嚴格。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薛顛先⽣拳學造詣的敬佩之情:當
他講到薛師爺功夫的時候,如果講到⾼興處,則是兩眼放光,精神振奮,極具感染⼒。在他
那裡學習,我陸陸續續地堅持到⼤學三年級:因為這期間還要學習其他的東西,還要參加各
種考試(⽐如⾼考等),不可能象開始的時候那樣下⼯夫。到了⼤學四年級,由於學業緊
張,有⼀段時間未能前去學習。後來在寒假期間前去看望他,是其⼥兒開的⾨,告訴我張⽼
師已經無常了(他是回民),是因為腹瀉⽽去世的。當時我的悲傷的感覺可想⽽知,⾄今仍
記得⾃⼰呆若⽊雞的情形。

在張⽼師哪裡,我主要從他那裡學習了五法及變式,還有⼋象部分。特別是變式部分,是薛
師爺的書裡沒有的。我把張⽼師寫我祖⽗之外向我傳拳的⽼師名單中的第⼀位,是因為他對
我學習薛師爺的拳學體系的幫助是最⼤的。

(2),劉志和,是我另外⼀位薛傳形意的⽼師。他是我叔⽗介紹的,是在我⼤學期間認識的
⽼師。接觸的時間不多,但是他向我傳授了許多象形術的單式練法,這是彌⾜珍貴的內容。
後來⾃⼰還是覺得更喜歡張松林⽼師的練法,就慢慢地減少了向他登⾨求教的次數,後來就
不去了,就是為了能更專⼀地向張⽼師學習。再後來,是從叔⽗那裡知道他去世的訊息的,
那是我⼯作後的事情了。他很講究發⼒,功⼒很好。

(3),傅壽伯。他是繼我祖⽗之外最早給我指導薛顛練法的⽼師。去世更早:我上⼤學⼀年
級的時候他就去世了。他主要練習形意和⼋卦,⽽且他的⼋卦是和程友⿓學習的。他的形
意,並不是全部來源於薛顛,⽽是曾經受過薛顛先⽣的指導,所以他後來練拳和教拳的時候
就有意識地加⼊薛顛先⽣的練法。這些,都是他親⼜對我說的。我是在初三的時候就找他學
拳,他那時候離我家很近,步⾏也就5分鐘左右,所以能定期學習。傅⽼師主要教了我程式⼋
卦,也教了我⼀些薛顛的形意拳練法。我把傅⽼師寫在最後,是因為我從傅⽼師那裡學到的
薛傳練法⽐較零散,不如在張⽼師哪裡學習地系統。但這是我個⼈的問題,與傅⽼師的功夫
⽔平和教學能⼒無關。

⽼師們都是我的⾧者,那個時候,我不是天天跟⼈家學,只是有時間的時候去⽼師們的家裡
去練習。更多的時候,是在我祖⽗和叔⽗的指導下練習,同時還要學習武術之外其他的東
西。⽽且,那個年代,師道尊嚴,當學⽣的我是無論如何也不敢問⼈家太多的問題的。⽐
如,我們不能主動問⽼前輩具體的學拳時間,也不能問他們的⽐武情況。所以,⼤多時候,
是被動式地接受⽽已。⽐如,⼈家告訴我那是薛顛⽼師的練法,是很好的東西,要好好學,
等等。另外,在那個時候,更不可能想到:薛顛形意拳會導致今天的這樣的是是⾮⾮。。。
那個時候,⼈家教我功夫,我就感恩戴德了。⽽且是祖⽗推薦去的,所以,我不可能懷疑⾃
⼰⽼師的師乘的真實性。當時,⽼師們能好好教,我就要好好練。

在學拳的過程中,我們是受過苦的⼀代:不若當今學⼦學拳⽅便。⽽且,那個時候,武術尚
沒有完全商業化,⽼⼈家們傳拳,是當作愛好:⼈家⾝體好、⼼情好的時候就多教我⼀些,
趕上⼈家⾝體不舒服或者⼼情不好的時候,⾃⼰就⽼⽼實實地陪著⼈家坐著說話⽽已。另
外,我是幸運的:如果沒有我祖⽗的介紹,⼈家說不定都不可能向我傳授功夫。

所以,我⾃認為⾃⼰還算幸運:有⼀些教育背景,⾒識過許多⽼前輩,⾃⼰對於武術的理解
沒有過於偏激,沒有⾛太多的彎路等等。但是,如果沒有師乘,我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創
拳的。所以,我常常和我的朋友們開玩笑地說:那些說我沒有師乘的⼈,其實是變相地吹捧
我。因為⼀個沒有師乘的海外遊⼦,能讓許多國內的形意拳愛好者認可,這就說明:要麼是
我有很好的師乘,要麼我就是天縱奇才,⼀代宗師。但是玩笑歸玩笑,現實歸現實:我認為
⾃⼰習武之後的收穫,要歸功於指導過我的那些家裡的⾧輩們和⾨裡的⽼師們。

⾄於以上我所說的幾個⽼師,天津的⽼練兒⾨⼤多知道。特別是傅壽伯(天津的《今晚報》
曾經發⽂報導過他)和張松林,形意⾨的⽼前輩都知道他們。我今年46了,我向他們學拳的
時候,是近30年之前的事情了。他⾨去世的時候,也都是⾄少20多年前的事情了。

有⼈說:薛顛先⽣沒有徒弟。據曾經接觸過薛志毅(薛顛先⽣的兒⼦)先⽣的朋友說,薛志
毅先⽣說其⽗親沒有徒弟,是因為在薛顛先⽣去世後,沒有⾒到任何薛先⽣的徒弟來照顧他
們⼀家。我的回答是:這是將道義問題和技術傳承問題混淆了。在薛師爺去世的時候,其⼦
薛志毅先⽣才三歲,是需要⼈照顧。可是在那個時候,⼈們談到政治問題就為之⾊變,薛師
爺的徒弟很可能沒有對其⽼師的後⼈予以幫襯。但這只是道義問題:薛先⽣是以武為⽣,授
徒無數,怎麼會說沒有徒弟呢?說薛顛先⽣有徒弟,是從技術傳承⾓度來說的。我也理解薛
志毅先⽣的說法,因為他是從情理和道義⽅⾯說的。就像⼀個母親由於某種關係對⾃⼰的親
⽣兒⼦不予承認⼀樣:母親只能否定其親屬關係,但是不能否定⾎緣關係。所以,我們不應
該因為感情⽽戰勝了理智,⽽是要頭腦清晰地分析當時的情形,這樣,就不難得出應有的結
論。
4,我在國外授徒的情況

(1),出國後就開始系統地教授薛顛的練法,最早向我學習這套拳法且堅持⾄今的有:
Dagan Labell, Frederick Blain等等。我教授薛顛練法,是從2002年左右就開始了。我教拳,⾮
常注意遵循因⼈⽽異的教學原則。我在當時就發現傳統形意拳的練法,特別是張兆東的練
法,對於國外的學⽣來說,是很難讓學⽣出來形意拳的那種柔勁,⽽且⾝形也不容易練得靈
活。於是就嘗試性地教他們⼀些象形術的內容做為補充。當時薛顛的練法不出名:當⼈家問
我象形術某些動作的名稱和淵源的時候,我就說那是天津的⼀個薛姓⽼拳師創造的⼀個輔助
功法體系。那個時候,《逝去的武林》這本書還沒有出版,薛顛這個名字在社會上根本沒有
什麼名氣,薛顛這個名字只被形意拳圈⼦裡⾯的少數⼈知道。⽽且,就是到了今天,海外的
洋弟⼦也⼤多不知道薛顛這個名字。

(2),有上可⾒,我教徒弟的時間,要早於《逝去的武林》發表的時間。後來,好像是2009
年左右吧,曾經在網路上⾵靡⼀時的炎⿓線上對我發起了攻擊,說我師乘是假的,說我根本
就不可能會象形術,說天下只有他們⼀家才是象形術的正宗傳⼈。當時我予以反擊,也就是
在那個時候,我在國內結交了許多武林好友。再後來,炎⿓線上垮了,⽽且,事實證明,他
們根本就不會什麼象形術。現在思考起來,可能是我發表的那⼀兩個薛顛練法的影⽚阻礙了
他們掙錢的渠道吧,否則何必那樣對我⼜誅筆伐呢?

(3),在教學時間中,我越發體會到薛顛練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於是就專⼼繫統地整理這
個流派的練法。特別是將那些五法的變式和⼋象的單式練法進⾏整理,因為我發現這些才是
象形術的精髓。從2007年開始,就更專注於對薛顛練法的教學。許多學⽣從世界各地來學
習,⽐如臺灣,⾹港,歐洲,美國等。對於⾮加拿⼤的學⽣,我⼀般只是傳授形意拳部分。
只是對⾹港的⼀個學⽣系統地傳授了象形術的內容,因為此⼈習武條件很好:⾝材好,有很
豐富的習武經歷和實戰背景,再加上怎麼說也是華⼈,所以就多教了他許多的象形術的東
西。

(4),國內有的朋友對我有誤解,認為我是藉助了李仲軒的那本書才開始教授薛顛練法,其
實這是⼤錯特錯:國外⼈根本就不瞭解薛顛這個名字,只有我們國內的形意拳習練者才瞭解
的薛顛的名氣和其練法的優越性。⽽且,國外學⽣看中的是練習後的實際效果。所以,在國
外,任何⼈都不可能透過宣傳《逝去的武林》來推銷⾃⼰,因為⼈們根本就不知道那本書,
更不知道薛顛這個名字。

5, 個⼈的⼀些感受

(1),我愛好很多。除了武術之外,我喜歡京劇、詩詞、書畫、⾳樂、哲學、中醫等,所以
武術只是我諸多愛好之⼀。當初我祖⽗對我的期望值很⾼,常常教導我說:“無論做什麼事
情,都爭取要做到極致,哪怕是業餘愛好。就是業餘愛好,也要達到專業化的⽔平。。。”後
來,我借題發揮,常常對學⽣們說:要業餘愛好專業化。習武,我就是本著這樣⼀個態度來
下⼯夫的,這可能也是⾃⼰在武術的⽣涯中稍微有些成績的原因吧。所以,我常常對朋友們
⼰說:習武,我是幸運的:我有⼀個好祖⽗,有許多好⽼師,⽗母⽀援我,⽼師們關⼼我,
等等外在因素,決定了我⼀⽣從事武術的可能。但無論如何,我從來不以某派傳⼈⾃居,我
只是說:我在武術的修煉中下過⼀些功夫,⽽且還在下⼯夫,如此⽽已。

(2),更幸運的是,我⾃⼰學習了幾個不同的學科和專業,包括計算機,中醫,商科,教育
學等等。我以為:拳學修養,功在拳外。同時,⾃⼰在國外,更能有時間有精⼒對⾃⼰當初
所學的東西進⾏歸納整理,同時結合教學實踐來提⾼教學⽔平,這也是我⾃認為幸運的地
⽅:能透過對國外學⽣的教學過程中來尋找提⾼教學質量的⽅法,這也能提⾼⾃⼰對拳學的
認識。⽐如,我在國外⾼校講授市場學,⾦融學等商科課程,於是,我就有意識地觀察東西
⽅在教學上的不同點,爭取能從更深層的⾓度上掌握更有效的知識傳授和學習的⽅法。⽽這
個活動,就是⼀個有意識地、主動地將學到的教學經驗嘗試性應⽤到武術的教學中實踐中,
以此來提⾼教學質量的過程。我常常對向我學習武術的學⽣們說:我不是⼀個狀元學⽣,但
是將來爭取做⼀個狀元師傅。為此,近年來我⼀直在 ”如何能提⾼教學質量“ 這個問題上下⼯
夫:讓學⽣能快速掌握傳統武術功法體系的內容,將是我後半⽣追求的⽬標。

(3),習武,就要求精求純。傳統武術,有著其鮮明的特⾊,其很重要的⼀個⽅⾯就是拳種
和流派特⾊。習練傳統拳的練家⼦,⼤多以能夠打出流派特⾊⽽⾃豪。這點,可能也是區分
與現代搏擊的⼀個⽅⾯吧:傳統拳,既要實⽤,也要有流派特⾊。這就為傳統拳的習練者提
出了更⾼的要求,但這也是傳統拳更有魅⼒的原因之⼀吧。我習拳傳拳,特別注重求精求
純。求精,是指技術層⾯的東西,求純,是指繼承流派特⾊⽅⾯的要求。將來,我還將繼續
堅持這個拳學信仰,因為我認為這才是傳統拳的精要之所在,也是流派傳承的要求,彼此是
相得益彰的。

(4),薛顛流派的練法獨特,特別是象形術,更是對形意拳的發展。我學習過幾家的形意
拳,透過學習,我個⼈的體會是:象形術可以使習練者的⾝法更加靈活,動作更加輕靈。這
些,是象形術的特⾊,同時也是中國武術的特⾊,只不過象形術的訓練⽅法更具體⼀些。我
在國外教拳,外國⼈⾝體條件與國⼈不同,在教學中則更具挑戰性。我就是透過適當調整訓
練內容來提⾼教學質量:刻意加⼊象形術的練法,來提⾼其⾝法的靈活性。這些,都是經得
起實踐檢驗的。這些,將來我會發表專⾨的⽂章來予以專⾨介紹。

(5),薛顛拳法不流⾏,是⽬前不可迴避的⼀個現狀。但是這個流派並沒有消亡。因為薛師
爺當初在天津授徒眾多,雖然⼤家當時迫於政治環境⽽無法⼤⾯積推廣這個拳法,但是在民
間⼩範圍內還是有流傳。我本⼈就曾經受益於這個拳法,⽽且我近⼗多年來⼀直致⼒於傳授
這套拳法,怎麼會失傳了?我堅信:任何⼀⾨好的拳法,都不應該失傳,也不可能失傳。哪
怕後⼈不能達到前⼈的⾼度,但是也要堅持下去,這是對武術負責,也是對前輩負責的做
法。這個流派,已經不若其他形意拳⾨派壯⼤了,這是不可迴避的現實。所以,鑑於這個狀
況,廣⼤形意拳習練者就更需要團結⼀致,獻計獻策,互通有無,將這個流派的訓練體系繼
承下去。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這個拳法會被更多的武術愛好者所瞭解和掌握。

(6),當今武術發展中⾮常關鍵的⼀個問題是:如何評價前輩的功夫⽔平的問題。我認為:
任何⼀個藝術體系,後⼈在研究和評價其功效⽔平的時候,⼀定要遵循藝術本⾝的發展規
律。具體地說,也就是要辯證地對待之。⽐如,今⼈就是再努⼒,如果想畫宋元⼭⽔,就是
再有⽔平,也很難達到那個時代的⾼峰了。可是,後來發展起來的潑墨⼭⽔,則是宋元時代
的畫家無法達到的。武術也是這樣:如果論藝術性,前輩的先⼈,特別是民國時期的那些⼤
家,其⽔平之⾼,我們後⼈是很難超越的。這是藝術發展中其藝術的特殊性所決定的:藝術
不能脫離⽣活,也就是⼤環境。⽽從技法上來說,我們後⼈的訓練⽅法和實戰能⼒可能在區
域性上⽐先⼈要先進⼀些,⽽且只是可能。但是,如果脫離了藝術本⾝的特性,或者不是同
⼀藝術範疇之內的兩種事物進⾏⽐較,則從根本上失去了意義。這就象⽤宋元⼭⽔(畫⾵)
來與潑墨⼭⽔(畫法)進⾏⽐較,則完全是⾵⾺⽜不相及的做法。

我發⾃內⼼地尊重前輩,尊重古⼈,尊重⾨內的歷代先賢:因為是他們給了我們能夠學拳的
機會。當我透過練功,發現前輩創拳的精妙之所在的時候,常常⾃我汗顏。我早就說過:傳
統武術,能發展到今天,從宏觀上我們已經不能再有所建⽴了。但是,我們卻還可以從微觀
上,也就是細節上⼊⼿,對具體練法予以豐富和完善之。但是,即使我們能從微觀上對先⼈
的拳理拳法有所改進,那也是建⽴在前⼈的基礎上的事情。

所以,我認為:當我們評論前輩古⼈的時候,⼀定要辯證對待,歷史思考,客觀觀察。否
則,就容易盲⽬⾃⼤,或者妄⾃菲薄。這兩個傾向,對於個⼈的進步是很不利的。特別是盲
⽬⾃⼤,對社會和整個流派的發展及其有害的。這些,我都有專⽂進⾏過講解,在這裡就不
多說了。

(7),習武的益處很多,特別是傳統武術,其益處尤為明顯:可以強健⾝⼼,陶冶情操,更
可以防⾝⾃衛。所以,做為傳統武術傳播者的⽼師,在教學過程中,⼀定要兼顧上述所有的
關鍵點。否則,如果只是過分強調某⼀⽅⾯,則容易導致習武者對武術追求⽬標的不明確。
所以,先⼈習武有成的⼤家,要麼是武⼈⽂相,要麼是氣宇軒昻,儀表堂堂,等等。那些,
都是他們數⼗年如⼀⽇刻苦修煉的結果。民間常說:三⼗歲之前的相貌是⽗母給我們的,⽽
三⼗歲之後的相貌則是我們⾃⼰給⾃⼰的。為什麼呢?是因為我們的⾏動坐臥和思想⾏動
等,都能改變我們的氣質。這點,在習武之⼈的⾝上表現得更是突出。所以,我向來強調習
武之⼈要注意個⼈修養,要注意透過武術改變⾃⼰的氣質。這可能也是武術要適應新時代的
需要吧。

總之,我作為武術⼤家庭中的⼀員,能有機會和⼤家交流習武的體會,是我個⼈的榮幸。我
們要在習武過程中爭取⾝⼼上的進步。正如古⼈所說的:苟⽇新,⽇⽇新,又⽇新。如果我
們能從多⽅⾯嚴格要求⾃⼰,那麼我們習武之⼈就能進步,整個武術就能發展。⽂章開頭所
說的師承的嚴肅性和真實性,到後來所說的習武的刻苦精神,專⼀持恆的精神,從多⽅⾯提
⾼⾃⼰的綜合素質,等等,都是我們要提倡的。特別是國家在積極提倡建⽴提倡和諧社會和
⽂明社會,我們習武之⼈更好跟上時代發展的需求。這樣,習武之後的直接受益者是我們⾃
⼰,間接受益者則是我們的家庭,⼩區和整個社會。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