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

2019

Oc to b e r

VOLUME

007
921二十週年
地震所引發的額外災害
淺談建築抗震工法
人員地震防災

自然總匯三民誌007.indd 1 2019/9/16 上午 08:44:47


2 歷史回顧

——921二十週年
  臺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在臺灣的東北方部分,

菲律賓海板塊沿著琉球海溝向北隱沒於歐亞大陸板塊的下方,而臺灣的南方則是歐亞大陸板塊沿

著馬尼拉海溝向東隱沒於菲律賓海板塊的下方,導致臺灣是界於琉球島弧和呂宋島弧的轉接點。

就大尺度的地體構造角度而言,是
地震名稱 日期 規模(ML) 死亡人數
個同時存在隱沒作用與碰撞作用的 斗六地震 1904.11.06 6.1 145

複雜地區,所以臺灣位於年輕的造山 梅山地震 1906.03.17 7.1 1258

1916.08.28 6.8
帶上,活動斷層遍布全島,地震頻
1916.11.15 6.2
繁,平均每年約發生22000次地震, 南投地震系列 71
1917.01.05 6.2
其中有超過600次為有感地震。斷層 1917.01.07 5.5
活動造成地質構造、地球物理變化的 新竹-臺中地震 1935.04.21 7.1 3276

現象,百年來由活動地震斷層所引發 中埔地震 1941.12.17 7.1 358

新化地震 1946.12.05 6.1 74


的大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
1951.10.22 7.3
失,都讓人怵目驚心。
1951.10.22 7.1
  然而,1999年9月21日發生的集 縱谷地震系列 1951.10.22 7.1 85

集大地震,造成許多嚴重的災害和傷 1951.11.25 6.1

1951.11.25 7.3
亡,對臺灣整體而言影響甚大。
恆春地震 1959.08.15 7.1 16
白河地震 1964.01.18 6.3 106

花蓮地震 1986.11.15 6.8 13

集集地震 1999.09.21 7.3 2415

自然總匯三民誌007.indd 2 2019/9/16 上午 08:44:50


地牛翻身——921 二十週年
3

集集大地震基本資料

時間:1999年9月21日上午1時47分15.9秒

   (當地時間)

震央:北緯23.85度、東經120.82度

   (臺灣南投縣集集鎮境內)

地震規模:芮氏規模7.3

地震矩規模:7.6 (美國地質調查局)

震源深度:8.03公里

斷層帶:車籠埔斷層

別稱:921大地震

中央氣象局 編號88043號

(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

  造成集集大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車籠埔

斷層錯動所造成的。車籠埔斷層為一南北向逆衝

斷層,由南投縣的桶頭,向北經過竹山、名間、

中興新村、南投、草屯、霧峰,再沿著臺中盆地

邊緣經過大里、車籠埔、太平、大坑、豐原,再

由石岡轉向東勢及卓蘭一帶(右圖黃線所示),

斷層地表破裂面全長約106公里,造成地表斷層

最大垂直錯動量達到11公尺、最大水平錯動量達

10公尺以上,平均錯動量約4公尺,破壞力十分

驚人。

(圖片來源:地質調查所)

自然總匯三民誌007.indd 3 2019/9/16 上午 08:44:50


4 歷史回顧

集集大地震的災害
  集集地震造成2415人死亡,29人失蹤,11305人受傷,51711間房屋全倒,53768間房屋半倒。

不但人員傷亡慘重,也震毀許多道路與橋樑等交通設施、堰壩及堤防等水利設施,以及電力設

備、維生管線、工業設施、醫院設施、學校等公共設施,更引發大規模的山崩與土壤液化災害,

其中又以臺灣中部受災最為嚴重,就連離震央有段距離的臺北也因為盆地效應的關係而有嚴重的

災情發生。

▍南投集集鎮武昌宮倒塌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車籠埔斷層切過的學校操場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南投縣名間鄉濁水車站附近歪斜的高壓電塔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自然總匯三民誌007.indd 4 2019/9/16 上午 08:44:52


地牛翻身——921 二十週年
5

  除了921集集主震帶來嚴重的破壞之外,後續
時間
規模 深度(km)
源源不斷的大規模餘震也讓人心有餘悸,而這場 (國家標準時間)

1999.09.21-01:57 6.4 7.7


緊接在7.3主震之後的餘震更是造成921大地震房屋
1999.09.21-02:03 6.6 9.8
毀損比其他地震要多的主因。主震發生後僅一個
1999.09.21-02:16 6.7 12.5
星期的時間內,規模超過6的餘震就有8次,是全
1999.09.21-05:46 6.6 8.6
世界相當罕見的案例。地震過後至同年11月底,
1999.09.22-08:14 6.8 15.6
總計發生多達14600次餘震。甚至是2000年6月11日
1999.09.22-08:49 6.2 17.4
凌晨02:23所發生的強烈地震,也被列屬於集集
1999.09.22-20:17 6.0 24.0
大地震的餘震,芮氏規模達到6.7。
1999.09.26-07:52 6.8 12.1

場址效應(Seismic Site Effects)


2000.06.11-02:23 6.7 16.2

  是一種影響地震震度的因素。當震源的地震波傳到地表時,地表表面的地下介質(地盤)的

軟硬程度會影響此地的震度大小。原本離震央越近震度就會越大,但地震波傳至沖積層地表時,

因淺層地底下的介質,導致速度降低,引起地震波放大,不僅震幅加大,持續時間也延長。

  而盆地的地形下,因

場址效應的緣故,盆地邊

緣會產生表面波,地震的

震度會較大,並因幾何形

狀的因素,增加幅度比水

平時大5至10倍,最後造成

的災害也更加嚴重。此現

象稱為「盆地效應」。

▍因為盆地效應的緣故,臺北發生嚴重的災情(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921的後續影響
  集集地震讓臺灣國民深切體會了地震的威力,並意識到防震的重要性,開始檢討建築物或其

他地方的防震措施,在建築結構的防震等級和整體安全性上有大幅的提升和進步。政府亦在此次

地震後正視防震教育,加強防震防災的宣導,並將此次教訓編入教材中。

自然總匯三民誌007.indd 5 2019/9/16 上午 08:44:52


6 歷史回顧

  在救災的層面上,內政部消防署為提升重大災害應變處理能力,加強國際搜救隊之間的聯

繫,選派優秀人員至先進國家接受訓練,成立特種搜救部隊,設置搜索組、救援組、工程組、醫

療組等。

  在地震過後,全臺灣誘發超過21000處的崩塌地,受影響面積達11300公頃,造成中臺灣廣大

面積區域土石鬆動,也因此中央地質調查所開始對臺灣地區的危險區域重新做評估。

  在政府與企業層面,當初並未考慮震後營運中斷的風險,導致大規模震災後許多政府機關和

企業的機能停擺、失靈,也大大地影響應變救災和重建的能力。因此,評估震後經濟損失,擬定

減災對策就成為需要重視的新課題。

  在學術發展的層面上,車籠埔斷層就成為了劇烈的逆衝斷層最好的觀測資料,2004年啟動了

國際合作的深鑽計畫(臺灣車籠埔斷層深井鑽探計畫,TCDP),發表許多出色的科學研究。甚

至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後,大陸地區也向臺灣的深鑽計畫取經,雙方交流出更多的學術成果。

  在現今科技水平發達的情況下,手機、平板或電腦都是現代人必備的工具。在集集地震之

後,雖然以現在的科學研究成果還沒辦法即時有效地預測地震,但國家積極推動的強震即時警報

系統,在許多學術單位的努力之下,也能開始有效地運用,讓民眾通過手機簡訊、無線網路,第

一時間接收到強震訊息,對於距離震央較遠的地區就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可以避難。

  近年來,除了臺灣發生的集集地震之外,全球也發生許多重大的地震災害,大部分的震央

位置都集中於亞洲樞紐地區,引起國際高度關注。綜觀這些重大地震災害事件,主要的災害衝擊

包括廣大範圍的建物與維生系統遭 地震名稱 時間 規模 死亡人數


受嚴重破壞,繼而引發火災等複合 美國加州北嶺地震 1994 6.7 57

性災害,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以及 日本阪神地震 1995 7.3 6434

土耳其伊茲麥地震 1999 7.6 17118


面臨大量避難收容與返家人潮引導
臺灣集集地震 1999 7.3 2415
的問題等,都市機能因此而中斷,
印度古加拉特地震 2001 7.7 20085
並且使得各層級政府運作維持困難 伊朗巴姆地震 2003 6.6 26200

等。各國對於這些災後問題的處 南亞地震海嘯 2004 9.0 > 280000

喀什米爾地震 2005 7.6 56000


理模式,都是值得臺灣借鏡和學習
中國汶川地震 2008 8.6 69159
的。
智利外海地震 2010 8.8 1279
海地地震 2010 7.0 222517

東日本地震 2011 9.0 15868


紐西蘭基督城地震 2011 6.3 145

自然總匯三民誌007.indd 6 2019/9/16 上午 08:44:53


火熱話題
地震所引發的額外災害
7

地震
所引發的額外災害
  地震,自古以來被就被人們視為是恐怖、毀滅,但卻又是崇高、令人景仰的存在。在遠古美

索不達米亞蘇美人的神話中,地震是上帝的憤怒,是對人類愚蠢行徑的制裁。地震賦予生命永恆

的死亡、創造文明建物的毀滅、開拓林山秩序的壞死,然而,這一切卻不過是帶來新世界渾沌的

序章罷了。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能源、科技以及科學的發展改變了人類原有的生活型態,便利、舒適

的環境也為人類開創了嶄新的未來,但這一切在地震的面前,卻帶給了人們更嚴重的挫敗,就讓

接下來的文章為各位揭開「地震所引發的額外災害」神祕的面紗。

自然總匯三民誌007.indd 7 2019/9/16 上午 08:44:54


8 火熱話題

地震引發的核災
  核能,意指利用核反應來獲取能量,產生動力、熱量與電能,這股龐大的能量能提供人類豐

沛的電力,卻也能帶給人類嚴重的損害。

  地震所引發的核災中,最著名的莫過於2011年的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西元2011年3月11

日,日本東北地方發生了太平洋近海地震,在地震期間,福島第一核電廠1至3號機組因偵測到地

震而自動停機,因此只能依賴緊急柴油發電機驅動電子系統與冷卻系統,然而,緊急發電機室卻

被地震引發的海嘯所淹沒,導致冷卻系統停止運作,反應爐逐漸增溫。幾天後,1、2、3號發生了

爐心熔毀。員工雖設法冷卻反應爐,但之後卻發生了氫氣爆炸事件。

  核災發生後,以核電廠為半徑30∼50公里區域檢測出過高濃度的放射性物質,然而,這些卻

只是這場悲劇的開端。2011年7月,日本政府以核電廠為半徑200英里範圍內進行偵測,發現包括

牛奶、茶葉、波菜、牛肉以及漁蝦等食物都受到放射性汙染。

  2012年,日本政府為了減少福島核災帶來的輻射汙染,在核災區使用增量鉀肥,來抑制作物

吸收放射性銫,然而卻造成牛隻食用過量鉀牧草而大量死亡。

  2013年,根據日本政府統計,福島核洩漏發生僅3年,就有超過1600名被疏散的福島災民死於

核災。而當年根據縣政府統計,福島縣僅未成年兒童罹患甲狀腺癌的人數就達到101人,甚至到

2016年增加至152人,比起一般情況高出百倍之多。直至今日,福島的輻射災害依然無法完全消

除,人類妄想以科學挑戰大自然的嚴峻,或許,這就是來自大自然的反撲吧。

自然總匯三民誌007.indd 8 2019/9/16 上午 08:44:56


地震所引發的額外災害
9

水與火交織而成的慘劇
  在地震引發的災害中,水災與火災既是不相干但卻又密不可分的存在。地震引發的火災,主

要的成因有地震破壞水管、瓦斯管及電線等而導致電線走火又或是或化學物的翻覆、加油站或電

廠的損壞等。

  例如1906年美國舊金山發生8.3級強震,

大火延燒4天,造成28萬棟房屋被燒毀,700

人死亡;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引起的大火

在強風助勢之下,大火燒毀約44萬棟房屋,

造成了超過14萬人喪生。

  而地震產生的水災有很多種,比如海

嘯、水壩破壞以及河湖潰決等。日本2011年

的東日本大震災引發大海嘯,離震央最近的

福島、岩手、宮城縣遭到巨大的海嘯襲擊,海岸數公里的地區被海嘯淹沒,許多沿海城市與人造

設施遭到摧毀,僅宮城一縣的死亡及失蹤人數便接近11000人。

  在西元2004年發生的印度洋大地震,引發了高度為15至30公尺的海嘯,而第二波海嘯高度為

51公尺,波及範圍遠至波斯灣的阿曼、非洲東岸的索馬利亞及模里西斯、留尼旺等國,罹難人數

高達29萬人。

  而在1933年中國的四川省發生7.5級強震,造成高山崩塌、滑坡阻塞岷江,形成4個堰塞湖,

並於45天後潰決,因而掀起數十公尺高的洪水,地震使疊溪鎮覆滅,死亡人數高達6800人。堰塞

湖衝擊形成岷江洪水,又淹死2500多人。

  而在地震引發的火災中,又有一部分是因地震引發的水災而間接產生的,一如日本東北大地

震引發的海嘯導致氣仙沼市實驗室重油翻覆,海嘯沖走港邊油槽,導致重油外洩引發大火,被稱

為「海嘯火災」。因為海風吹拂助長火勢,大火延燒了兩週才完全熄滅,此外,海嘯也摧毀了漁

船的油箱,導致其中的汽油溢出引發了整整一夜的大火災,根據日本火災學會統計,東日本大震

災時共發生371起火災,其中因海嘯引起的火災約超過4成,高達159起。

  隨著人類生活的便利,我們總是忽視背後所背負的龐大代價,人類為了文明捨棄了蓋亞的懷

抱,而這個罪,或許有一天會以更殘酷的方式回報到人類的身上也說不定。

自然總匯三民誌007.indd 9 2019/9/16 上午 08:44:57


10 知識探索

地震工程——淺談建築抗震工法
地震工程主要的目的
1.分析建築物已及基礎設施建設與地質相互的關係。

2.分析並研究不同的震級所產生的潛在後果。

3.設計、修建和維護工程結構,使其在地震發生時能掌握在法規規範下的狀態。

4.使適當的結構設計控制在合理的成本預算。

5.振動控制技術和基礎隔離是地震工程裡最具有效果和最符合經濟效益的工具。

耐震結構工法
  所謂的耐震結構工法,最主要的原理就

是,增加梁柱和牆壁的強度及堅韌度,主要用

於低層樓的建築物。耐震結構工法是讓建築結

構在地震晃動中,將能量集中在一部分的結構

中,使其他的建築結構不會受到毀損。一般常

見的有:抗震箍筋工法、系統鋼筋工法和阻

尼震盪減震工法。

免震結構工法 ▍阻尼減震裝置

  免震結構工法的作用原理,為透過在建築
一般結構 隔震結構
物的底座或主架構設計一層隔震層,其材質可 嚴重搖晃 緩慢的水平移動

能為天然橡膠等高韌性、高彈性的材料。在地

震發生時,隔震層的作用可以將地震能量減至

一半甚至更低,達到隔震的效果。一般可分為

橡膠式隔震層跟滑動式隔震層,但其在臺灣

比較少數,一般皆為高級住宅才會使用此工

法,例如:信義帝寶、陶朱隱園等。

自然總匯三民誌007.indd 10 2019/9/16 上午 08:44:58


地震工程——淺談建築抗震工法
11

地震工程中的地震
安全停機地震(Safe Shutdown Earthquake)
  簡稱為SSE,依照地質、地震及地層特性,在結構物範圍可能出現最大地震。為了確實掌握

地震引發之地表震動不影響建築物安全使用或電廠設備安全關機,在設計上允許發生SSE時機件

功能受損,但結構物應安全沒有受到破壞,例如一出現超過SSE大小之地震時立即關機停止使

用,藉此確保安全,等檢查安全無疑慮時才能開機使用。

運轉基準地震(Operating Basis Earthquake)


  簡稱為OBE,一般取SSE之地震加速度的50%或50%以上為OBE,指的是會影響電廠正常運轉

之地震,這個設計地震週期大約25年。

設計基準地震(Design Basis Earthquake)


  簡稱DBE,指建築結構物使用期間可能發生一次之最大地震,設計地表加速度採歷年紀錄之

平均值,設計地震週期大約為100年。

最大可能地震(Max Credible Earthqiake)


  簡稱MCE,指結構物地點所能發生之最劇烈地震,地震規模採歷年來的最大值,地表加速度

也是採用歷年紀錄的最大值作為基準。

抗 震 減 震 隔 震

自然總匯三民誌007.indd 11 2019/9/16 上午 08:44:58


12 知識探索

未雨綢繆
   ——人員地震防災
  人員地震防災分為二個階段,分別是地震發生前
的預備工作及地震發生時討論的因應對策,此規劃可
以有效率地預防地震帶來的人員傷害,且完整地在地
震相關的人、事、時、地、物面向做出應對方法。

地震發生前的預備工作
  地震防災的首要工作,是仔細審視日常生活周圍環境可能發生的危險及防震措施,諸如在自

家住所或工作地點地震發生時可能發生狀況及其鄰近的防震設備。然而除了在個人防災意識觀念

的建立外,在團體間的地震防災理念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平時在鄰里間就應該建立地震防災系

統及措施,地方上可以辦理地震防災訓練及自救訓練。如果要將地震的傷害降到最小,對自宅等

建築物的防災檢視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老舊房屋必須做到徹底的點檢及整修,未經過機關單

位許可,切勿進行違法加蓋或任意拆除梁柱、樓地板牆壁等重要建築結構,以免破壞建築的整體

結構,或使建築的結構負荷發生超載。

  在生活空間內,可以對大型家具進行固定,並針對地震的因應方法進行演練及討論,討論的

事項可以包含:羅列有關地震緊急應變的知識、定期檢查居家中的消防設備、定期檢查瓦斯爐及

熱水器是否正常無損壞、確認住家附近避難場所及避難道路、確認緊急情況家人的聯絡方法和集

合地點。

  在家中則需準備「緊急避難包」,並放置於家中隨手可得的地方,地震時便可以按照逃生計

畫方便攜出緊急避難。平時可以搜尋各縣市避難處所資訊(收容人數、地址、電話),防災相關

資訊(如里長、消防隊及派出所電話)。如果對建築結構有所疑慮者,也可以上網申請各縣市的

老屋健檢。

自然總匯三民誌007.indd 12 2019/9/16 上午 08:44:58


未雨綢繆——人員地震防災
13

地震發生時的因應對策
  地震發生時,首先保持冷靜且穩定情緒不要慌張,並立即找到掩蔽物。在防震避難的首要觀

念,就是自我保護,尤其是保護頭部。在應變上又分別為室內、室外兩種做法:

地震時人在室內
  躲在桌子底下或蹲在柱子旁邊,切記「趴下、掩護、穩住」的口訣觀念,並遠離大型家具、

櫥櫃、電器等物件,以免搖晃倒塌,或移動擠壓,成人員的傷害。若正在使用瓦斯爐烹調食品

時,請立即關掉爐火,並躲在桌子底下捉住桌腳。

  而在公共場所發生地震時則以就地避難為原則,應立即尋找掩蔽物,避開危險的大型玻璃以

及櫥櫃,保護頭部。搖晃過後,如果需要避難,則聽從當地服務人員指示,以不推擠且不奔跑的

觀念,從容避難。且進行避難時,應走樓梯,不搭電梯,以免發生受困的情況。當發生地震時

若在電梯內,則將電梯停至最鄰近樓層且快速離開。最

後,避難時一定要穿上鞋子並戴上安全帽並帶上緊急避

難包。

地震來時 如何自我保護

趴下

掩護

穩住

自然總匯三民誌007.indd 13 2019/9/16 上午 08:44:58


14 知識探索

地震時人在室外
  必須注意物體砸落,例如招牌、電

線、磁磚、花盆、冷氣機,並遠離工地、

電線杆、圍牆等區域,容易因地震使連結

脫落,進而造成危險。切勿靠近已損耗的

建築物,以免發生危險。如果在街道上遇

到地震,應該選擇開闊的地方蹲下或趴

下,請勿奔跑及任意返回室內,且要離開

人多的地方,避開大型建築物,例如:高

樓、大型工廠、大型陸橋等易傾倒的地面

大型建設。

  若接近山區,則須遠離懸崖和

峭壁,注意落石及山崩。遇到山崩

時,要與岩石滾落的垂直方向移

動,不可順延著岩石滾動方向往山

下奔跑,或是躲避在結構扎實穩固

的障礙物旁,且必須保護好頭部。

若在海邊及河口,應立即前往高處

避難,避開海嘯危險。

  正在開車的駕駛人,地震發生

時,應該慢慢減速,且打開警示

燈,提醒周遭車輛注意,將車輛停

至路旁。當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

應拉緊扶手及吊環,聽候站務人員

疏散避難,切勿過於緊張,造成較

大的恐慌,而影響了避難路線。

自然總匯三民誌007.indd 14 2019/9/16 上午 08:45:01


未雨綢繆——人員地震防災
15

緊急避難包

  緊急避難包的用途,並不是使用於地震發生時。當地震使人員受困於倒塌建築內,便很難確

定緊急避難包的位置,更別說使用裡面的器材避難了。緊急避難包的用途,是在地震發生過後,

人員在撤離建築物避難時,所需要攜帶的物品集合,因此在決定準備的物品時,應該思考的是地

震過後該攜帶的物品,而非地震當下該使用的物品。

  緊急避難包外觀應使用盡可能為亮色,方便在緊急狀況內方便尋找。包包內的物品應放置:

手電筒和備用電池(以三號與四號電池的手電筒為最佳選擇,方便隨時補充)、哨子、身分證件

影本(若正本於災難中遺失,可以辦理證件)、筆記本與筆(預算如果充足,可考慮購買防水筆

記本)、輕便雨衣、輕便保暖毯、瑞士刀、基本急救包(內有消毒用酒精棉片跟 OK 繃)、適量

的現金,如果個人包為較大的尺寸,可另再準備一瓶瓶裝礦泉水。

自然總匯三民誌007.indd 15 2019/9/16 上午 08:45:02


參考 資 料
https://opac.lib.ncu.edu.tw/search~S0*cht?/a{u9673}{u5EFA}{u5B8F}/a{215f23}{213d33}
{213a6b}/1%2C1%2C28%2CB/frameset&FF=a{215f23}{213d33}{213a6b}&22%2C%2C28 
(車籠埔斷層斷層泥岩芯之顆粒大小分析及破碎能量-陳建宏(2010))
https://www.cwb.gov.tw/V8/C/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https://www.moeacgs.gov.tw/main.jsp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https://www.moeacgs.gov.tw/main.jsp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https://www.ncdr.nat.gov.tw/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https://www.nfa.gov.tw/cht/index.php? (內政部消防署)
https://www.usgs.gov/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
https://zh.wikipedia.org/zh-tw/921%E5%A4%A7%E5%9C%B0%E9%9C%87 (921大地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0%B4%E5%9D%80%E6%95%88%E6%87%89 
(場址效應)
https://www.shimen.ntpc.gov.tw/archive/file/shimen1050616003.pdf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B0%E9%9C%87%E5%B7%A5%E7%A8%8B 
(維基百科地震工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B1%E6%97%A5%E6%9C%AC%E5%A4%A7%E9%9
C%87%E7%81%BD (東日本大震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C%B0%E9%9C%87%E7%81%AB%E7%81%BE 
(地震火災)
https://zh.wikipedia.org/wiki/2004%E5%B9%B4%E5%8D%B0%E5%BA%A6%E6%B4%8B%
E5%A4%A7%E5%9C%B0%E9%9C%87 (印度洋大地震)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3305 (強震海嘯引大火)
https://kknews.cc/zh-tw/world/gjgb89l.html (引發火災的原因)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113003360-260408?chdtv 
(311大地震的4成火災由海嘯引起)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728463 (關東大地震火災)
https://harvest365.org/posts/4376 
(【福島核災】最糟糕的輻射公害,卻讓他們成為國家最慘的棄民-善耕)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6%8F%E5%B2%9B%E7%AC%AC%E4%B8%80%E6%
A0%B8%E7%94%B5%E7%AB%99%E4%BA%8B%E6%95%85 (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0%B8%E5%8B%95%E5%8A%9B (核子動力)

圖片 來 源
未特別標示之圖片,均為Shutterstock

復北門市 臺北市10476復興北路386號 TEL:(02)2500-6600
重南門市 臺北市10045重慶南路一段61號 TEL:(02)2361-7511
學校訂購 TEL:(02)2500-6600 (分機507、512、518、520、521)
     E-mail : school@sanmin.com.tw 三民網路書店 三民東大學習網
郵政劃撥 0009998-5 (三民) 0107175-0 (東大) www.sanmin.com.tw www.grandeast.com.tw

自然總匯三民誌007.indd 16 2019/9/16 上午 08:45:0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