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第一部分:文选

【60 分】

甲组:翻译 【20 分】
将下列语段译为现代汉语。

1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
“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
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
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备注:【课本译文有不尽善处,解说时须逐字翻译。】

1 孟尝君怪○1 其 孟尝君对他回来得那么快 感到奇怪,


疾○2 也, 【课本译文:孟尝君对他回来得那么快感到奇怪,】

2 衣冠○3 而见之, 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接见他,


【课本译文:穿戴整齐来接见他,】

3 曰:“责○4 毕 说:“债款收齐了吗?怎么 / 为什么回来得这样快呀?”


收乎?来何 【课本译文:说:“债款收齐了吗?怎么回来得这么快
○5 疾○2 啊?”】
也?”
【若 1-漏译,“疾”可给分,惟只给一次分数。】

4 曰:“收毕 冯谖答道:“收完了。”
矣。”
【课本译文:冯谖答道:“收完了。”】

5 “以○6 何市○7 孟尝君问:“用它买什么东西回来?”



【课本译文:孟尝君问:“用它买了什么回来?”】
反○8 ?”

6 冯谖曰:“君 冯谖说:“您说:‘看我家里缺少哪些东西。’
云:‘视⑨吾家所
寡○10 者○11 。’ 【课本译文:冯谖说:“您说:‘看我家里缺少哪些东
西。’】

7 臣○12 窃○13 计 我 私自 考虑了: 您宫里堆积着珍奇宝物,


○14 :君宫中积
○15 【课本译文:我私自考虑了!您宫里堆积着珍宝,】
珍宝○16 ,

1
8 狗马实○17 外 猎狗和骏马挤满了宫外的牲口棚,美女站满了堂下。
厩○18 ,美人充 【课本译文:猎狗和骏马挤满了宫外的牲口棚,美女站满了
○19 下陈○20 ; 堂下。】

9 君家所寡○10 您家里缺少的东西,只是‘义’罢了。
有者,以○21
义 耳○22 。 【课本译文:您家所缺少的只是‘义’罢了。】
【若 6-⑩ 漏译,“寡”可给分,惟只给一次分数。】

10 窃○13 以○6 为君 我私自 用债款替您买了仁义。”


市○7 义。” 【课本译文:我私自用债款给您买了义。”】
【若 7-○13 漏译,“窃”可给分,惟只给一次分数。】
【若 6-○6 漏译,“以”可给分,惟只给一次分数。】
【若 5-○7 漏译,“市”可给分,惟只给一次分数。】

2 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红日将颓,余思粥,担
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芸问曰:“今日之游乐乎?”众曰:
“非夫人之力不及此。”大笑而散。
(沈复《闲情记趣》)

1 杯盘狼藉○1 , 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
【课本译文:杯盘胡乱摆放,】

2 各○2 已陶然○3 吃完后,大家都有点喝醉;


; 【课本译文:大家都有点醉意,】

3 或○4 坐或 有的坐有的 躺,有的 唱歌 有的 吹口哨。


○4 卧○5
,或○ 4 【课本译文:有的坐有的躺,有的唱歌有的吹口哨。】
歌○6 或○4 啸○7 【3-④ 任何一个“或”可给分,惟只给一次分数。】

4 红日○8 将颓○9 太阳快要落下时,我又想吃粥了,


,余○10 思○11
粥, 【课本译文:太阳将要落下时,我又想吃粥了,】

5 担者即○12 为买 那个卖馄饨的人就替我买米煮粥,
米煮之,
【课本译文:挑馄饨担的人立即去替我买米来煮,】

6 果腹○13 而归○14 大家吃饱了才回去。


。 【课本译文:大家吃饱了才回去。】

2
7 芸问曰:“今日 这时,芸问道:“今天的出游,快乐 吗?”
之游○15 乐○16
乎○17 ?” 【课本译文:此时,芸问各位:“今天的出游,都快乐
吗?”】

8 众○18 曰:“非 大家齐说:“没有夫人出点子,我们也不能够 这么


○19 夫人之力 尽兴!”
○20
【课本译文:大家都说:“今天如果没有夫人帮助,就达不
不及○21 此○22 到这种快乐开心的效果了!”】
。”

9 大笑而散。 大家大笑而散,各自回家。
【课本译文:事后,大家都笑着分散了。】

乙组:简答题(任选四题) 【40 分】

3 作者如何举例论证“义”重于生命?试分析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

作者先从正面举例:
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说明如果恶声恶气地将食物递给等食 物
救命的人/将踩踏过的食物踢给乞丐,即使过路的普通人/乞丐都不屑接 受。
这就是羞恶之心(以食“嗟来之食”为羞),不为活命而失本心,也 就是
“义”的观念。

接下来作者又从反面举例:
接下来孟子再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例,有人为求“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不 辩礼义”接受万钟之禄 (为物欲所
蔽),为得到这些比生死都轻的身外之物而这样做,就是见利忘义,丧失
本心/羞耻心的表现。
孟子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
钟”作对比。“万钟”决定的是财富的数量,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
的却是生命,自然比“万钟”更重要。无论“万钟”,还是“一箪食,一 豆
羹”,与“义”比起来,都是次要的,加以深刻证明“义”重于生命。

3
4 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对后辈提出哪些写作主张?
(韩愈《答刘正夫书》)

韩愈主张写文章必须学习以儒学为代表的古典文学经典为主。重点应该放
在学习文章中表现的儒家思想的真谛,继承儒家的道统,而不是简单刻板地模
仿他们的文辞。

无论艰深或浅易,都要恰到好处,还要能够“不因循”,推陈出新有自己
的独创、自己的风格,不墨守成规,随顺流俗。

还要如司马相如、太史公等文学家一样深入探讨研究,努力学习,这样写
出来的文章才能获得好名声,流传后世。

5 试述作者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作者认为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去游览的人很多;危险而遥远的地方,前
去游览的人就很少。天下的奇异雄伟、异乎寻常的景物,又常常在险远之处,
所以没有志气的人就不可能看到奇景异观。作者从这点说明只有胸怀大志,全
力以赴、坚持到底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做学问最高成就的境界。
作者觉得有了志气,就不应该跟随别人中途停下脚步。如果体力不足,也
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有了志气和体力,而又不跟着别人懈怠下来,才能达
到理想境地。另一方面,当游览者走到幽暗之处,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
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
作者说明成功的条件必须要有:坚定的意志,不盲从别人;有体力、不懈
怠;加上物件的辅助。
作者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
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因而提出学者对待传闻要“深思而慎取 /
深思熟虑”,谨慎选用资料。

6 作者在《赵子龙长坂坡救幼主》中塑造了赵云忠义勇敢的形象。试论
述之。
(罗贯中《三国演义·赵子龙长阪坡救幼主》)

曹操南下攻打刘备,刘备自知不敌,携带百姓仓皇撤离。赵云受刘备委托
负责保卫刘备一家老小逃亡。在赵云完成这艰巨任务的过程中,处处显示赵云
忠义勇敢的形象。

4
赵云在逃难时与刘备失散,又找不到甘糜二夫人以及幼主的下落。他不顾
一切,单身匹马折返曹营大军中寻回甘糜二夫人和幼主。
在路上,他刺倒曹军夺得曹操的宝剑,一心向前,到处询问糜夫人与阿斗
的消息。当他找到受伤的糜夫人与阿斗,请夫人快上马,无畏敌军重重包围,
打算自己步行死战,保夫人透出重围。
若赵云不是忠义勇敢之辈,糜夫人见到他就不会说见到将军阿斗肯定有命
回去见父王,自己投井而死。赵云担心曹军盗尸,便将土墙推倒,掩盖了那口
枯井, 抱着阿斗逃生。
他二次杀入曹军阵营,直透重围,过关斩将,连杀了五十多名曹将,威不
可挡。
赵云把幼主交到刘备手上,并不认为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觉得自己没把主
子委托的事情做好,没能拯救身受重伤的糜夫人,十分惶恐惭愧。其实赵云若
匹马回去见刘备,刘备也不会责怪他,但赵云坚持完成刘备的托付,保护其妻
儿。可见他是多么忠心诚恳的手下。
当众人以为赵云投奔曹操求取荣华富贵时;刘备仍坚信赵云在患难中会跟
随自己,心如铁石,绝不会为富贵而动摇。从中让读者看到 赵云在刘备心目中
是多么忠心耿耿。

5
7 作者在《乡愁》这首诗中设置了哪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余光中《乡愁》)

意象(一):
“一枚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
儿子,儿子想念母亲/母子互相想念。

意象(二):
“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
男女之间的思念与向往/爱情。

意象(三):
“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亲人生死之情。这是
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 。墓里墓外虽然只
有咫尺,然而却是那么遥远。

意象(四):
“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
“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

6
8 试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囚绿记》一文抒发他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
情?
(陆蠡《囚绿记》)
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借窗前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
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作者写出了在“囚綠”过程中,他“囚绿”的固执和常春藤不甘被囚的执
著。当时作者忧虑国家的沦亡,而联想起那被“幽囚”的常春藤,尖端总朝着
窗外的方向/向着阳光生长。作者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来
象征作家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作者赶速南归,“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
于黑暗的囚人。”作者以“珍重”一词,以表他对常春藤顽强争取光明与自由
的敬重。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
绿”,作者放綠的目的是让常春藤重获自由与光明,更是表达了他对光明与自
由的珍惜与向往。

作者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国家河山早日获得自由,
重见光明。

7
第二部分:小说(任选两题)
【20 分】

9 孔乙己和孩子们之间的互动,表现了孔乙己人性中的光辉,试举例说
明。
(鲁迅《孔乙己》)

孔乙己与孩子们的交往,表现了他人性中善良、有爱心的光辉一面。孔乙
己恳切的教小伙计写字,知道小伙计会写字,“显出极高兴的样子”。 他主动
教小伙计写字是诚心诚意的,并非为了炫耀自己。当小伙计懒懒的说出“茴” 字
的写法时,孔乙己是那样的高兴,而小伙计却是不耐烦地“努着嘴走远”, 孔
乙己见此也不生气,而是“叹一口气”及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在那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倘若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竹笋,或者茴
香豆,做下酒物了”,一碗茴香豆对孔乙己来说已经是不可多得的东西,可他
还是愿意把自己的茴香豆分给孩子。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
孔乙己弯下腰去对孩子们说:“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他几乎是在恳求孩
子们不要跟他争这为数不多的几粒豆,最后孩子们是“都在笑声里走散了”的。
他对孩子们的爱心与耐心,体现了他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10 《哑了的三角琴》一文中用了几种叙述方式? 试简述之。
(巴金《哑了的三角琴》)

文中用了直叙与倒叙的方式。
第一个部分从作者叙述:“父亲的书房里挂着一个三角琴,引起了作者的
好奇心,总是想把三角琴弄下来看看或使它发出一点声音。一天作者终于有机
会碰触它,可却把琴打碎了,到晚餐后父亲把作者带到书房里去,作者靠着父
亲的身子听父亲讲话 ”这段情节结束,这里属于作者的“直叙”, 时间是进行
式的。
第二部分是采用了倒叙方式, 父亲在书房里开始叙述三角琴的故事,父亲
告诉作者他与作者母亲曾到西伯利亚采集囚人的歌谣,在一座监狱里遇见了拉
狄焦夫。拉狄焦夫在被他们请求唱歌时要求一把三角琴和三天的练习时间。三
天后,拉狄焦夫唱出了动人心弦的歌,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引吭高歌,他因为杀
了人而失去了自由,爱人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拉狄焦夫请求父母为他去教堂
做弥撒的愿望也始终没能实现,现在这个作为一个提醒的三角琴也被打碎了。

第三个部分,父亲的回忆结束了,时间回到现在,作者再度使用直叙手法,
叙写父亲弹着钢琴唱起拉狄焦夫唱过的歌曲--《长夜漫漫何时旦》,作者深深
地被感动了,整个书房充满着让人压抑的悲哀情绪。

8
11 “我”非常喜爱那棵最小的白菜。试举例证明,并说明原因。
(莫言《卖白菜》)

从播种的那一刻起,那颗小白菜就和“我”结下了不解之情。它的弱小让
无知的“我”给它施了很多肥料,幸亏,它在母亲的抢救下,它活了过来。它
就象是作者看着长大的孩子。作者说:“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
根手指”。在妈妈把剩余的三颗白菜,包括这颗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
的小白菜挤进篓子里要拿去市集卖时,“我”非常不舍,还出言埋怨母亲及哭
闹。
在背起篓子盛着三颗白菜到市集的途中,“我”不小心把篓子跌落在地而
导致最小的那棵白菜从篓子里掉出滚落到路边结冰的水沟里。“我”看到白菜 的
根折断了,自知闯祸了而大哭。
正因为“我”对它们怀有特殊的感情,当买白菜的老太太说白菜卷得松,
用手去戳小白菜,并且撕扯小白菜的菜帮子,导致菜帮子被冻坏了,才引起了
“我”的恼怒,出言顶撞老太太,还特意多算了老太太一毛钱。作者看着被老
太太剥成了核的白菜,眼前出现了它各个生长阶段得模样而感到心疼、忧伤。

9
第三部分:戏剧(任选两题)
【20 分】

12 姚拓在剧中如何刻画杨梦痴对“憩园”的留恋?

在得知憩园即将要卖给他人后,杨梦痴触景生情,悔恨交集地在客厅内不
舍的抚摸门窗及书橱等物,显示出了他对憩园的无限留恋的心情。
对着杨寒儿询问是否一定要卖掉这座房子,杨梦痴也一味懊悔叹气,并自
责因自己不中用无法保留祖业。他告诉杨寒儿憩园乃杨老太爷亲自修建,亲手
画图,亲手修造,并指着院子里的桂花、茶花说也是杨老太爷亲手栽种,还让
杨寒儿去给他摘几朵茶花,由此可见他对这一切的依恋。
他极力反对其他兄弟变卖公馆,并说杨老太爷的遗嘱上写得明明白白,谁
也不准变卖公馆,将来要把公馆改为祠堂。当大家同意签字卖公馆时, 他说他
没有脸签那个字,对不起已经去世的杨老太爷,任大家如何劝说与逼迫,他都
坚持不签字,还赌咒绝不花一个卖公馆的钱。最后是杨清儿以长子身份代签。

13 “哈,你这个时候倒会说漂亮话啦!”
(a) 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这句话是杨老四对杨老三(杨梦痴)说的。

(b) 他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来?
他是在杨老三坚持不签字变卖公馆,并听到杨老三赌咒说决不想用一个卖
公馆的钱时对杨老三说的。

(c) 话中的“漂亮话”指的是什么?

话中的“漂亮话”指的是杨老三说的要遵循杨老太爷的遗嘱,不可变卖公
馆,要留着作祠堂,所以他坚持不签字,再没有脸出卖杨老太爷的东西,
并赌咒说他绝对不会用变卖公馆的任何一个钱。

10
14 何以见得杨三太太是个旧社会中女性的代表? 试简述之。

杨三太太是杨老三得发妻,她是一个典型的旧社会妇女。由于生活在旧时
代,她有着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的传统观念思想。她不会主宰自己
的命运,对任何事情都抱着消极的态度去面对与处理。
她的丈夫赌博而把钱财花光,在外面养姨太太,甚至把她的私房钱也花光
了,她除了骂哭之外也没有另寻解决方法。如果不是大儿子杨清儿有了赚钱能
力把她带走,她恐怕也会像杨老三一样在公馆被卖后没有落脚处。
从小被灌输的三从四德的旧观念,让她没有想过应该遏止杨老三的荒唐行
径,只会逆来顺受,不会为自己的生活做出争取与改变。

11
1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