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雜詩(其五)問答

試述曹植的生平。

〔1〕曹植(公元一九二至二三二年),字子健,曹操的第三子,三國時魏人。

〔2〕他於文學方面天才橫溢,得到曹操的寵愛,曾考慮立他為世子。後因恃才
任性,漸為曹操所不滿,改立曹丕為世子。

〔3〕曹丕篡漢後,曹植屢遭遷徙,鬱鬱而終。死時僅四十一歲。

〔4〕死後謚號「思」,最後的封號是陳王,後世稱之陳思王。

試述曹植的文學地位。

〔1〕曹植的五言詩慷慨悲涼,文字精鍊諧協,為建安諸家之首。

〔2〕他的賦,辭藻清麗,蔚然有屈宋之餘韻。

〔3〕散文則文辭工麗,亦頗有地位。

〔4〕與父曹操、兄曹丕合稱「三曹」,是建安文字的代表。著有<曹子建集>。

〔5〕後來的陸機、謝靈運及顏延之均深受影響。

試述本詩的寫作背景。

〔1〕本詩寫於黃初四年的五月。

〔2〕當時曹植與兄長曹彰、弟曹彪分別從自己的封地往洛陽,後來曹彰暴斃於
京師。

〔3〕同年七月曹植回自己的封地,想到當前三國鼎立形勢,若要統一天下,就
要消滅南方的吳和蜀。

〔4〕曹植有有報國熱誠,很想揮軍殺敵,為一事業作出貢獻,因此寫了此詩。

試述本詩的主旨。

答:這是一首述志的詩,表達了曹植想征吳蜀,統一天下的志向,充分表現了
曹植報國立功的雄心壯志和抱負不能實現的憤怨。
試述本詩的內容重點。

答:<僕夫早嚴駕>的內容重點如下:

〔1〕借僕夫清早為他備妥馬車遠遊而想像遠征吳國。

〔2〕說明不欲東返鄄城,原因是想隨軍征吳。

〔3〕寫淮泗山川險阻,他極願渡河,但可惜無方舟,寄寓苦無為國效力的機會

〔4〕點出詩人不甘投閒置散,甘願為國盡力,建功立業。

本詩屬於什麼體裁?

答:本詩屬於五言古詩。

曹植在詩中表現出什麼思想?

答:曹植在詩中表現的思想是很複雜的:

〔1〕不願白白渡過一生:當時曹丕對曹植不大好,令他沒有機會發揮才能,但
曹植仍然不想如此白白渡過一生,故此有「東路安足由」的呼聲。

〔2〕為國憂慮:當時曹丕未能統一天下,天下仍然三分,曹植為此感到憂慮,
希望早日消滅吳蜀,故此說「遠遊欲何之?吳國為我仇」。

〔3〕立志報國:他在詩中明確地表示自己不畏困難,因為「閑居非吾志,甘心
赴國憂」。

〔4〕消沉失意:雖然在詩中大部份篇幅曹植都意志高昂,但他自己明白這只是
一廂情願而已,而事實上是曹丕不會給他機會,故此他也說「惜哉無方舟」,正
好表達這種失意。

在詩中,有理想和現實的表達,試分別指出。

答:關於理想與現實的表達,如下表:

現實的表達 理想的表達
吾行將遠遊 吾行將遠遊
東路安足由 將騁萬里途
惜哉無方舟 願欲一輕濟
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  
本詩寫景、敘事、抒情三者兼備,試加以說明。

答:<雜詩>雖只有短短十二句,但內容卻是寫景、敘事、抒情三者兼備:

寫景:「江介多悲風,淮泗馳急流」;這雖是作者的想象,但也寫出了江介的風
聲淒緊,淮水、泗水的急湍奔流。

敘事:由「僕夫早嚴駕」至「東路安足由」;詳盡地敘述曹植的動向、行程與感受。

抒情:「願欲一輕濟,惜哉無方舟。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這是曹植情感
的抒發,既顯出自己的決心,又寫出自己處境的困難。

試述本詩的修辭技巧。

修辭格 引句 說明
頂真 吾行將遠遊,遠遊將何之? 遠遊為上句之末,為下句之始。
設問 遠遊欲何之?吳國為我仇。 自問自答。
反問 東路安足由? 點出不願東返藩國的心志。
對偶 江介多悲風,淮泗馳急流。  
借喻 願欲一輕濟,惜哉無方舟。 全句借喻立功無門,方舟亦比喻權柄

 思考題:

〔1〕從本詩中,可見曹植有怎樣的抱負?試引詩句作證,並加以說明。

〔2〕試比較<東門行>與本詩在形式上的不同。

〔3〕曹植的愛國與<國殤>中的戰士的愛國有何異同之處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