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第一課 齊桓晉文之事章

一, 主旨

孟子避開齊宣王詢及之齊桓公、晉文公霸業之事,反而向他提出「保民而王」的主
張。孟子認為國君如能關心人民疾苦,愛護百姓,推廣恩德,便能稱王於天下。

二, 段落大意
全文共二十二段,可分四部分:

(1) 1- 4 段 孟子避開齊宣王詢及齊桓公、晉文公所創立的霸業之事,提出「保民
而王」的主張。
(2) 5-14 段 孟子舉「出以羊易牛」一事,說明宣王有不忍之心,已具備「王天下」
的條件。
(3) 15-20 段 說明宣王未能王天下,是「不為」,而非「不能」。
(4) 21-22 段 孟子通過論證推恩的方法與效果,比較推恩與否的利害,說明能推
恩即可實行王道,澤及百姓。

三, 寫作技巧

(1) 掌握心理,因勢利導。
(2) 結構嚴謹,說理透闢。
(3) 善用比喻,氣勢迫人。
(4) 運用對比,加強說理。
(5) 善用修辭,增加文釆。

1. 對比 3. 對偶 5. 排比
2. 反詰 4. 引用 6. 明喻

四, 思考題
1. 《齊恒晉公之事章》是什麼體裁的文章?
答:本文是用對話形式寫成的議論文,闡述國君如能「推恩百姓」,便能「王天下」的
論點。

\wck_no p.1/4
2. 孟子認為國君要怎樣才可以「王天下」?為什麼?
答:孟子認為國君要愛護百姓關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為國君以德服人,
才會得到百姓的擁戴。

3. 齊宣王如何解釋他「以羊易牛」釁鐘做法的原因?
答:宣王說他這樣做的原是見到牛臨死時恐懼發抖的樣子,像沒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
場處死而產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釁鐘。

4. 齊國百姓對此事有什麼看法?
答:齊國百姓認為宣王「以羊易生」是出於吝嗇,因為這樣做是以小換大,以價值高
換價值低的,否則如說不忍心生無辜被殺而用羊替換,那麼牛和羊又有什麼分別
呢?

5. 孟子又是怎樣看待此事的?
答:孟子認為齊宣王「以羊易牛」是非出於吝嗇,而是出於不,忍由於宣王見牛未見
羊,才會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沒有考慮到兩者的大小和價值的高低。如果他見
到羊恐懼發抖的樣子,也會以他物代替羊的。

6. 「不能」與「不為」有什麼分別?
答:「不能」是指有能力做而不去做的,如替上年紀的人折樹枝作杖拐,說「不能」,
其實是不願去做。

7. 孟子為什為說齊宣王不行王道,「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答:齊宣王的「不忍之心」,亦即「仁心」只及於禽獸,而沒「有推恩」於百姓,他缺欠
的是「仁術」,即沒有愛護自己的百姓,其實他有能力去做,只不過他他不去做罷
了。因此對他來說,是「不為」,而非「不能」。

8. 為什麼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答:因為有敬老護幼的心,又能推己及人,把愛自己親人的心推廣到愛護百姓,令人
民安居樂業,必定會得到人民擁戴。這樣治理天下,便好像在掌上運轉丸珠那麼
易了。

9. 孟子在本文如何用「因勢利導」和「逐層推進」的論說技巧?
答:孟子巧妙地避開齊宣王對齊桓公、晉文公霸業的詢問,改變話題,向宣王宣傳
「保民而王」的主張。孟子運用的逐層推進技的層次如下:
1) 舉出齊宣王「以羊易牛」釁鐘之事,說明他有不忍之心具備「王天下」的條件。

\wck_no p.2/4
2) 孟子替齊宣王開解,認為他並非吝嗇只是「見牛未見羊而已。
3) 孟子舉出「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和「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見輿薪」兩
個事例,說明宣王之所以不行王道,是「不為」,並非「不能」又以「挾太山以
超北海」和「為長者折枝」作譬喻,說明「不為」和「不能」的區別。
4) 如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然後指出
推恩和不推恩的兩種效果,請宣王考慮。

會考題
1. 《孟子齊桓晉文事章》一文所用「以羊易牛」
、「為長者折技」
、「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
御於家邦」三例,分別屬於論說上的哪種例證?又三者分什麼道理?(1993 年)
答:「以羊易牛」屬於事例,說明齊宣王具有「仁心」,他看到牛恐懼發抖無辜被宰,而產
生不忍之心。
「為長者折技」屬於設例,說明齊宣王雖然具備仁心,但沒有施行仁政,其實不是做不
到,而是不肯做。
「刑干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為語例,引《自詩經》意思是說,如以身作則,
作妻子和兄弟的榜樣,可以推廣到治理國家。

2. 據《齊恒晉文之事章》一文,解答下列各題(1995 年)
文中「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這句話表明孟子的立場是怎樣的?「我非愛其財,而易
之以羊也」這句話可見齊宣王的想法是怎樣的?

答:這句話表明孟子主張以仁義治天下,反對霸政,齊宣王示自己並非吝嗇,而是出於不
忍之心,所才「以羊易牛」釁鐘。
孟子遊說齊宣王行仁政,也鋪排子什麼論點他認為怎樣才可以達到目標?
答:孟子所鋪排的論點如下:
1. 行仁政可以王天下(「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1. 齊宣王具備行仁政的條件;
1. 指出行仁政的具體方法。
1. 孟采認為行仁政的具體做法是:
1. 推廣恩德(推己及人),不但使禽獸惠,而且使百姓蒙受恩惠;
1. 善待老幼,愛人如己,將別人的親人看作自己的親人;
1. 以身作月則,先做妻子的榜樣,再做兄弟的榜樣,然後將國家治理好。

孟子游說時用了什麼技巧試舉出二項,引例說明。

\wck_no p.3/4
答:孟子游說齊宣王時運用了如下的技巧:
1. 因勢利導—孟子明白齊宣王的心理,不直接表明對齊宣王建主霸的立場,而是舉出齊
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誘導他論本來不感興趣的「行仁政」問題,說明國君如能「保
民」,同樣可以「王天下」。
2. 層層推進—孟子逐步解說,由淺入深,使齊宣王明白「德」
、「保民」
、「不忍」
、「推恩」的
意思,逐層深入,最後解釋「王天下」的道理。
3. 正反對比—孟子以「挾太山」與「折枝」作對寸比,說明「不能」與「不為」的分別,從而指
出齊宣王不行仁政,是「不為」,而非「不能」。

離開

\wck_no p.4/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