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2006年第 4期 经济经纬 ECONOM IC SURVEY N o.

4 2006

新农村与城市化的内在互动关系

许经勇
( 厦门大学 经济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 如何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 问题。城 市化包括 有形城 市化 (农村 人口向城 市集中 )和 无


形城市化 ( 城市文明对农村的扩散和幅射 )。只有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 协调起来, 城市化 才能健康发 展。也就是说, 城市 化
应当是推动农村发展 的城市化, 新农村应当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必须动态地 把握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把城市与乡村 一
起纳入城市化轨道, 才符合本源意义上的城市化含义, 才能推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 新农村; 城市化; 互动关系
作者简介: 许经勇 ( 1938- ), 男, 福建惠安人,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博士生 导师、
国 家级有突 出贡献中青 年专家, 主要从事 理
论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F 320.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1096 ( 2006) 04- 0116- 04 收稿日期: 2006- 04- 15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 占主导地位的思潮认为, 解决我 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如果农村经济繁荣不起


国 三农 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转移农 来, 城镇化进程就无法加快。加快我国的城镇化, 当前面
村富余劳动力。但是, 当我国城市化经历了 20多年的快速 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就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
发展之后, 十六届五中全会的 !建议 ∀为什么反过来又强调 农村经济的落后面貌。我国农村经济所以不发达, 原因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 强调要促进城市化的 健康 发展 然是多方面的, 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就是传统农业占很
呢? 这意味着我国城市化过程中还存在着某些不协调、不 大比重, 工业尤其是现代工业微乎甚微。与此相联系, 在
健康的因素,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 农村居民赖以生存的主要部门 # ## 农业部门中, 劳动力过
一、城市化应当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城市化 剩的现象相当严重。对于我国广大农村来说, 始终面临着
长期以来, 我国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与此相 增加积累、扩大投资、推进工业化、提升产业结构、转移农
联系, 在城市化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 即认为城市 业劳动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农
化是为了解决现有城市建设发展速度问题。在这种思想 村经济社会的落后面貌, 就必须在农村地区就地发展加工
指导下, 改革开放 26 年来, 我国一直把城市化的重心放在 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所
城市自身的建设上。虽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模 形成的农工矛盾、城乡对立不同, 我国农村工业化与非农
都有很大发展, 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 但 业化, 始终是以发展农村经济为目标的。这就形成了两种
不仅没有相应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还导致城乡差别 不同社会制度的鲜明对照。到目前为止, 世界上许多发展
越来越大 ( 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从 1990 年的 2. 2: 1扩大至 中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其城市的畸形化发展, 几乎都是以
2005年的 3. 25: 1)。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有 农村经济的凋零与衰落为代价的。而城市的盲目过度膨
新的发展思路, 即农村的问题不能仅在农村中找出路, 城 胀又会带来居住困难、交通拥挤、供应紧张、污染严重、治
市化问题也不能仅在城市中找出路; 必须联系城市发展探 安恶化等消极后果。这种城市的病态与农村的衰落互为
索解决农村问题, 也必须从农村发展上寻求解决城市化问 因果, 构成城乡畸形发展的二元结构, 是社会主义中国所
题; 要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 进行 应当力图避免的。
统一规划、通盘考虑, 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 我们可以这样断言, 只要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因果关系, 综合起来, 统一想办法解决。这就是统筹城乡 段, 只要 三农 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只要城乡二元
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含义。 经济格局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 我们就离不开乡镇企业。
只要我们冷静地加以思考, 就会逐渐意识到, 我国城 即使今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消除了, 乡镇企业也还要继续
市化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与其说是在城市, 毋庸说是在农 发挥作用。改革开放 26年来, 在城市化问题上存在着一种
村。我们应当把城市化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这也可以 偏差, 即片面强调发展城市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 而无视
说是 反弹琵琶 。这就不难理解,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及 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这就必然导致各种经济要素由
这个问题时, 是用两句话来概括: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加 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 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从而
快城镇化进程。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与加快城镇化进程, 是 造成城乡关系的恶性循环。而农村经济的长期落后, 又会
∃ 116∃
反过来制约城市的发展, 阻碍整 个社会的进步。不可否 劳动力便成为必然的要求。 2003年我国农村共有 4. 82亿
认, 在我国特殊条件下, 工业和农业相分离的一种表现形 劳动力, 其中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就有 1. 35亿, 而到城镇外
式是发展城市工业, 从而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 但是, 仅仅 出打工的只有 0. 982亿。全年乡镇企业支 付劳动者报酬
采取这种工业形式是不够的。我国辽阔的农村地域所蕴 9000亿元, 农民人均 910元, 占农民纯收入的 35% , 农民收
藏的丰富的自然资源, 仅仅依靠城市工业难以得到充分的 入净增部分的 50% 来自乡镇企业。
开发和利用; 与此同时, 我国农村充裕的劳动力资源, 更是 我国农村工业化的重点应放在哪方面呢? 对于农业
城市工业所远远吸收不了的。为了解决地尽其力、物尽其 区来说, 应当把重点放在农副产品加工上。我国农副产品
用、 人尽其才这样一个问题, 并使城乡经济得到同步发展, 加工增加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是 0. 8: 1, 而发达国家则是 3:
就必须寻找新的社会分工形式。这种形式就是乡镇工业。 1。这既表明我们在这方面存在的差距, 也表明我们在农
这是我国农业与工业相分离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只有 副产品加工方面大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选准发展的切
形成这样一种社会分工形式, 在发展城市工业的同时, 相 入点。与农副产品加工相联系的农业产业化, 既是我国农
应地发展乡镇工业, 才有可能使城市工业、乡村农业的一 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 又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带
元化辐射作用转变为既能发挥城乡之间工业与农业的相 动力量; 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又是推进农业区
互辐射作用, 又能发挥农村内部工业与农业的相互辐射作 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 同时
用, 建立二元一体化的城乡工农双向辐射作用, 始能使城 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农业产
乡经济得到共同发展。 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
在我国特殊条件下, 发展乡镇工业又是推动农业持续 推动农业产业化, 试图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和
发展、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重要条件。毋庸置疑, 要实现 城镇化是不可能的。同样, 离开工业化的带动和城镇化的
农业现代化, 首先必须 有强大的、现代化 的城市大工业。 支持, 要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 也是不可能的。三者
因为只有这种性质的工业,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农 的发展应当形成合理有序、良性互动的关系。城镇化的重
业。这是一切国家都必须遵循的共同规律。然而, 由于各 要意义在于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同时农业生产方式
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同,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也不 的变革又是农村顺利实现城镇化的根本保障。城镇化的
一样。世界上那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 ( 主要是资本主 基础在于二、三产业的兴旺发达, 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又
义国家 ), 都是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上搞农业现代化 离不开第一产业的发展。农产品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城
的。这就决定了它们有可能走国家投资这条道路。而我 镇。消费既是城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又是农业经济
国则是在国家工业化还没有完全实现的情况下推进农业 发展的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现代化。建设资金短缺是我国的一大弱点。这就决定了 高, 对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要求
我国农业现代化唯一切实可行的途径, 就是实行国家投资 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无公害化等等。现存的一家一户的小
与农民自身积累相结合, 而以后者为主。但是, 由于农业 生产方式在技术水平、生产规模、质量控制等方面都很难
比较利益低, 而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资金量又相当大, 因 达到这个要求。为了解决传统农业所面临的这一根本性
而仅仅依靠农业积累是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改革 问题, 农业生产必须向着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
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所以获得较快的发展, 其中的一个重 的方向发展。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 工业化的任务是利用
要原因, 就是乡镇工业的蓬勃发展, 自然而然地担负起支 自身的产业和行业优势, 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农产
农、 补农、建农的任务。如果只搞种植业, 不搞乡镇工业, 品加工水平, 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为
农民就不可能 有那么多的投入, 也不可能有那 么高的产 广阔的空间。城镇化在其中的作用则是通过城镇聚集人
量。大量事实表明, 凡是乡镇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农业 口和产业的功能以及商品集散地的优势, 为农业产业化提
现代化的速度都比较快; 反之, 则寸步难行。 供广阔市场, 形成农村经济区域发展中心, 从根本上促进
对于我国来说, 发展乡镇工业也是转移剩余农业劳动 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 使农村经济得到有
力的重要途径。在寻求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效升级、 全面繁荣。
时, 当然不能忽视城市载体的重要性。实践经验表明, 社 这就不难理解, 党的十六大报告为何把全面繁荣农村
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大中城市的发展, 并在吸收剩余农 经济与加快城镇化进程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
业劳动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走 会为何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解决我国 三农 问题
过的道路来看, 剩余农业劳动力的大部或近乎全部, 是被 的重大战略举措了。应当这样看, 中国经济在向城市经济
城市二、 三产业所吸收的。而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处于 倾斜 20多年之后, 重城轻乡 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所带来
比较繁荣的阶段, 城市往往不仅吸收了剩余农业劳动力, 的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的负面效应, 已经引起了中央领导的
甚至吸收了必 要的农业劳动力, 导致农业劳动 力供不应 高度重视。中共十六大报告、十六届三中全会 !决定 ∀以及
求, 推动着农业机械化。所以, 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 每每 十六届五中全会的 !建议 ∀, 都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统
论及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 都认为是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 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也
市人口的过程。但是, 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 呈现明显地向县域倾斜的方向性变化。它标志着中国经
家,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需要有一个过渡性的环节。 济正进入县域经济大发展的新时代。
原因是农村人口多, 城市经济不发达, 大中城市吸收剩余 与一般意义的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不同, 县域经济是
农业劳动力的容量还很有限。在农村就地转移剩余农业 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实力与活力, 不仅
∃ 117∃
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制约 乐、 艺术等服务中心。总之, 城市的存在和发展, 必须以人
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 就 的需求和发展为中心, 必须体现 人是目的 、 以人为本
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 的宗旨和理念。人们在满足其基本生存需求之后, 便有了
城镇化 (即发展小城镇 ) , 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由低层次需求向高层次需求演进的欲望, 并开始有自我实
量, 并因此形成了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 现与自我全面发展的追求。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是与人的
的发展格局, 推动了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 促进了产业集 层次需求相联系的, 并为人的各种需求和全面发展提供基
聚、 人口集聚和农民分工分 业, 形成了以城 带乡、以工促 本的条件和空间。城市化的过程,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
农、 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 增强城镇对县域经济发 程, 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城市化
展的支撑作用和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为农民提供 只有体现 以人为本 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 以及与
更多的创业门 路和就业机会, 促进农民收入持 续快速增 此相联系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才是具有可持续性
长。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切入点或载体的社会主义新 也是落实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农村建设, 既能推动农民分工分业分化, 把农村富余劳动 所以, 我们考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不
力转移到二、三产业, 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安居乐 能仅仅考虑有多少数量与比重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还要考
业, 又能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 把传统农村改造 虑居住在城市的那部分人的生存、发展、享受需要有没有
成为农村新社区, 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成为广大农民安 达到现代城市应有的水平。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改变传统
居乐业的新家园, 从而有效减小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艰巨 的城市化观念, 对城市化的概念有一个全面准确的理解。
性。与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相辅相成的农村城镇化过程, 完整意义上的 城市化的科学含义, 应当包含 两个互相联
是建立在农村经济繁荣、农民走向富裕的基础上, 再加上 系、 互相补充的内容: 一个层次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
农民进入小城镇安居乐业的成本与门槛较低, 这就有利于 口, 包括在大中城市就业的 农民工 ; 另一个层次是转入
把农民转化为小城镇居民。全国第一座农民城浙江省苍 城市的那部分人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的城
南县龙港镇的 发展历程, 为全国提供了城镇化 的成功范 市化。前一层次的城市化含义是形式, 后一层的城市化含
例。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形成两种不 义是内容。我们应当把评价城市化标准的重点放在后一
同的模式: 一种模式是就地转移离土不离乡, 如浙江省苍 层次上。由于农民和农村是城市化的重要对象, 考察中国
南县龙港镇; 另一种模式是异地转移离乡不离土, 如转移 的城市化还应包括农村居民生存条件、生活质量、生活方
到大中城市的农民工。之所以称他们是农民工, 是因为他 式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提升, 即逐步向城市靠近。这是一种
们没有完全离开土地, 还保留农民的身份。这两种模式都 无形的城市化, 也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具体表现。当前正
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有利与弊两重性。既要鼓励农村劳动 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现
力的异地转移, 又要提倡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既要积 在乃至将来不可能在城镇就业和居住的那部分农民的改
极引导农民进 城务工, 又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和县域经 革和发展问题。无论中国城镇化达到多高的程度, 总有相
济, 扩大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就业转移。而伴随着社会主义 当部分人口留在农村, 而这部分农民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
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 后一种转移模式的重要性将会越 又是息息相关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决定着不可能存在
来越凸现出来。 着世外桃源般的原始农村。农村居民也可以不同程度享
二、新农村应当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 受城市化的成 果 # ## 现代城市 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 明。
要深刻揭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促进城镇化健康 有形城市化与无形城市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城乡
发展的内在联系, 就必须对城市化的内涵有个全面准确的 差别还相当悬殊的情况下, 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相当困难
理解。应当这样看, 城市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 的, 无论是进城农民或者是当地政府都要为城镇化付出高
历史过程, 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 昂的成本和代价, 更谈不上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把亿万农民
的历史过程, 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 工转化为市民。
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城市化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 与城市化相联系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过程, 包含着
发展需要而创造人工环境的过程, 是人类社会以人自身为 农村人口自身的生活消费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社会交往
主体进行的、由社会生产力变革所引起的自然历史过程。 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及接受现代化传播和
人是城市化的主体, 也是城市化的目的。城市的出现, 是 教育的程度等各种因素在内的变化, 其实质就是农村地区
源于人的需要。城市自从它产生的那一天开始, 就与人的 生产力结构、生产经营方式、收入水平与收入结构、生活方
需要密切相关, 它为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式、 思想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与城市文明逐渐接近, 趋向
和发展的平台。人的生存需求要求城市为其提供最基本 同一的自然历史过程, 是城乡差别逐步缩小、融合, 并最终
的如食物、服装、住房、交通、供水、燃气等, 以及洁净清新 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在城乡差别还相当悬
的空气、绿化等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 人的安全需求要求 殊的情况下, 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相当艰难的。城市化是
城市为其提供警察、 消防、医疗等方面的服务; 而人的基本 一个双向互动 的关系, 而不仅是城市单向地 把农村化过
发展需要 ( 工作需要、学习需要、休闲需要 ) 及高级发展需 来, 还表现为农村通过自身的发展以及城市文明的普及,
要 ( 情感需要、美感需要、创造力需要 )同样要求城市提供 逐步转化为城市。由此可见, 城市化不仅仅表现为农村人
和创造相应的实现这些需要的服务和条件, 如提供劳动就 口向城市的转移, 而且表现为城乡差别的缩小, 乡村的生
业条件、教育培训条件、 文化体育和休闲场所以及新闻、娱 存方式、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 口素质等逐渐 向城市接
∃ 118∃
近, 乃至最终融为一体。 居住的人口 )超前于城市社区的城市化内容 (城市居民的
对城市化本质的正确理解, 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存在 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 ), 有形城市化与无形城
于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单纯从地域界限来评价城市化的片 市化 (指农村居民的城市化 )相脱节, 城乡差别呈扩大趋势
面性、非真实性。从当前我国实际情况出发, 有些人口 (即 (从 1984年的 1: 1. 84扩大到 2005年的 1: 3. 25)。一个值
超过 1亿的农民工 ) 尽管已经转移到城市, 但由于其生存 得人们深思的问题是, 为什么 20世纪 80年代城乡差别不
条件、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与城市水平相差甚远, 致使在 那么悬殊, 三农 问题不那么突出? 这是因为, 20 世纪 80
城市又形成新的二元结构, 这就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城 年代, 与城乡二元结构相辅相成的计划经济体制, 还没有
市化人口; 相反, 有些人口 (例如我国先富起来的某些农村 受到根本性的冲击, 农村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向城市, 而
社区 ) 尽管还没有转移到城市, 但由于其生存条件、生活方 有限度的渐进式改革又使得农村内部的生产要素可以重
式和生活质量已经接近城市水平, 则应当称其已基本城市 新组合, 转化为工业化生产力, 农业和农村工副业的结合
化或准城市化 (珠江三角洲 80% 的农村基本实现城乡一体 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 缩小了城乡差别。 20 世纪 90年代
化 )。从一定意义上说, 城乡差别是反映城市化进程的一 以来, 由于确立了市场化的改革目标, 市场取向改革的深
个基础性指标。就一个经济地区而言, 城市化程度越高, 化, 导致农村劳动力、资金、土地 等生产要素大 量流出农
城乡差别就越小; 城乡 差别越小, 城市化 速度就会越快。 村, 城乡差别因此不断扩大。与此同时, 20世纪 80 年代,
要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就必须着眼于缩小城乡差别。 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 其所消费的产品很大比重是农
这是我们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所得出的新观点。 产品, 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是用来购买农产品的, 最终转
当前我国学术理论界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倾向性观点, 化为农民的收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城市居民收入大
认为我国当前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 幅度提高, 消费结构升级, 耐用消费品所占比重愈来愈大,
化。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如果我国当前城市化 城市居民收入流入农村的比重愈来愈小, 导致农民收入增
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化滞后问题, 那么, 就应当把着力点 长趋缓, 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扩大。与此相联系, 导致农村
放在加快城市化步伐上面, 而无需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人口过量流入 城市, 农业发展所必须的资源 条件日趋恶
摆在如此突出的位置。针对我国当前城市化存在着的倾向 化, 而城市工业化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又很有限, 使得流
性问题, 十六届五中全会的 !建议 ∀特别强调我国城镇化必 入城市的人口就业不充分, 以及政府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
须 健康 发展。改革开放 20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 我国城 足。有形城市化不能有效带动无形城市化, 是我国过度城
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难题, 与其说是在城市, 毋庸说是 市化的重要表现。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农村。只有农村经济繁荣、 城乡差别缩小了, 农民进城的 建设, 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为了启动无形城市化, 强化无形
成本和政府承受的负担才会相对降低, 我国城镇化进程才 城市化, 克服有形城市化与无形城市化不协调的状况, 以
会顺利推进。因此, 十六大报告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加 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快城镇化进程有机地统一起来, 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我
们当前强调建设新农村, 并不是要忽视城市化, 放慢城市 参考文献:
化, 更不是要否定城市化, 而是为了更好、更健康、更扎实地 [ 1] 中 共 中 央 关于 推 进 社 会 主 义 新农 村 建 设 的 若 干 意 见
推进城市化, 也可以说是 反弹琵琶 。 [ N ]. 经济日报, 2006- 02- 22.
之所以说目前我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城市 [ 2] 许经勇. 中国农村经济 改革研 究 [ M ]. 北京: 中 国金融 出
化滞后问题, 而是过度 城市化问题, 是有 其理论根据的。 版社, 2001.
因为在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中, 城市化是无所不 [ 3] 杨金志. 城中村: 城 市化的第一道坎 [ J]. 瞭望周刊 , 2006,
在的, 它不仅存在于城市社区, 也存在于农村社区。与此 ( 6, 7).
相联系, 城市化必然表现为两种形式, 即有形城市化与无 [ 4] 李树琼. 中国城市化与 小城镇 发展 [ M ] . 北 京: 中国财 政

形城市化。无形城市化程度愈高, 城乡差别就愈小, 城乡 经济出版社, 2002.


( 编校: 沈育 )
一体化的进程就愈快, 城市化就愈容易向前推进。目前我
国城市化的现状是, 城市社区的城市化形式 ( 在城市社区

Th e Inh erent In teraction betw een N ew Coun tryside and U rban ization
XU Jing- yong
( Schoo l of E conom ics, X iam en University, X iam en 361005, China )
Abstrac t: H ow to hand le the re 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 is a problem that is w orth discussing. U rban ization inc ludes
tang ib le unban ization ( rura l peop le go ing to c ities. ) and intang ib le urban ization ( the pervas ion and influence o f urban c iv ilization on the
countrys ide ). O n ly if the tw o k inds o f urbanizations are comb ined and coord inated can urban ization deve lop hea lth ily. Tha t is to say, ur
ban ization shou ld prom ote the deve lopm ent o f the country side and new countryside should be bu ilt in the course o f urbaniza tion. T he re la
tionship between the c ity and the country m ust be g rasped in a dynam ic way, the c ity and the countryside shou ld be brought in to the ur
ban ization track together, wh ich is the o rig ina lm eaning o f urban iza tion and can prom o te the overa ll progress of the who le society.
K ey word s: new countryside; urbaniza tion; interactive re lationship

∃ 11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