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光頭胎(Slicks)

賽車活動中抓地力最強的輪胎就是「光頭胎」,胎面上完全無任何花紋,能得
到最大的接地面,所以在乾燥路面上的抓地力非常大,能牢牢的咬住路面。光
頭胎對抓地力的要求非常高,基本上成本已不納入考量範圍,並且沒有所謂的
TW 值,終生為場地賽燃燒自己。

光頭胎隨著在使用中跟路面摩擦,胎面的升溫讓自身融化至凝膠狀態,俗稱
「脫膠」,軟化後的胎質具有很強的粘附力,能提供賽車極佳的乾地抓地力,
可說是熱熔胎的進階版。使用光頭胎競賽的好處是能幫助賽車提高過彎的極限
和循跡性,對於激烈的賽道狂飆來說,有助於車手做出更快的圈速時間,但需
要等到一定的工作溫度後才有效果,因此在正式開跑前,前導車(Safety Car)
帶領其他賽車先繞場一圈,這時車手們會先「暖胎」,讓輪胎更快的升溫。

作為最高等級的競賽用光頭胎,胎面上升到工作溫度後就開始融化,此時的粘
附力能賦予最大的抓地力。經過激烈的廝殺後,輪胎也壽終正寢。

作為賽車胎的最高等級,廠商會根據該場地的氣候做出不同的膠料配方,因而
發展出極軟/軟/適中/硬胎。極軟胎適合在乾燥氣候使用,能快速達到工作溫度
進入備戰,因抓地力非常強,常用於起伏很大的賽道或 10℃-30℃的地面溫度,
也用在多彎的賽道作為短程衝刺,但胎質很軟,所以磨損得很快,需要很多備
胎當候補。

若在涼爽氣候且地面只有 20℃左右的場地,使用軟胎就足以應付,相比極軟胎
其壽命較長,仍傾向短程衝刺。適中胎算是抓地力與耐用度之間的最佳平衡,
適合濕熱氣候且 20℃-35℃的砂質地面,而台灣氣候正好適合這款輪胎,較傾
向於高速競賽。若班師到像杜拜的乾熱氣候,及 35℃以上的砂質地面,就需要
派硬胎上場。不過暖胎時間較長,抓地力也不及較軟的胎質,但非常耐用,是
跑耐久賽的關鍵用胎。可是到了雨天,光頭胎只有打滑的份,因此就有了紋路
的雨胎,胎質屬於適中程度,是雨戰中的利器。

像方程式賽車的光頭胎為了辨別胎質而在胎壁上噴不同的顏色標示,紫線(極軟
胎)、紅線(超軟胎)、黃線(軟胎)、白線(適中胎)、橘線(硬胎)等等。
除了上述的 4 種等級光頭胎外,為了因應地面濕滑程度不同,F1 也分別以綠線
熱熔胎,及藍線純雨胎 2 款輪胎來分別使用。

天候也是競賽中的一大挑戰,所以車隊會準備不同胎質的輪胎來應付變化多端
的天氣。

光頭胎專屬賽車打造,禁止在一般道路使用

光頭胎和一般胎在外觀上相似,但行駛在一般道路上具有危險性,原因是無胎
紋的輪胎遇到雨天時沒有抓地力,況且光頭胎需要到 90℃-110℃的工作溫度後
才有抓地力,然而道路上並未達到這樣的高溫,再說使用的里程數只有數百公
里,因此多國是命令禁止。此外,以 F1 方程式賽車的輪胎來說,一場比賽得準
備好幾款軟硬胎,及濕地用的雨胎,這就是為何我們看見 F1 進 PIT 區換胎的次
數較頻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