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物权行为,是指以物权的设立、移转、变更或消灭为目的的法律行为。由此

可见,物权行为是法律行为的一种,而法律行为根据其法律效果可分为负担行
为和处分行为。负担行为是以发生债权债务为其内容的法律行为,亦称债权行为
或债务行为。处分行为是直接使某种权利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行为。处分行
为包括物权行为和准物权行为。负担行为与物权行为的关系,可分为三种:一是
仅存在负担行为而无处分行为。不以物权变动为目的的债权合同,如承揽合同、
居间合同等。以物权变动为目的债权合同,在合同未履行的情况下,亦属此类。
二是仅存在处分行为而无负担行为。主要为不因债权合同而导致物权变动的情形
如物之所有权的抛弃。三是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并存。如乙公司与丙公司签订办
公楼买卖协议,该买卖协议即为负担行为,而双方所办理的产权转移登记即为
处分行为
物权行为的功能和意义有四大方面:一是实现当事人利益的平衡;二是统
一阐释所有权移转问题的功能;三是充分实现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的功能;四是
体系化功能。

  (一)利益平衡

  平衡论的基点是同时对出卖人交付标的物的行为和买受人支付价金的行为
一并加以考察。在买卖合同中,出卖方负有交付标的物所有权的义务,买受人负
有支付一定金钱的义务。从买受人的角度而言,货币所有权的移转的独立性和抽
象性是显而易见的。货币所有权的转移要经过两个过程:其一是买卖合同的成立
生效使得买受人负有支付一定价金的义务,这是债权行为的法律后果,但此时
绝不能说货币的所有权已经发生了转移。理由很简单,货币尚没有被确定,或许
当事人还得去筹钱,或许钱在银行尚未取出。其二,由随之而来的对合同义务的
履行行为使得货币所有权的移转发生了。而一旦货币交付给卖方,卖方就确定地
取得了货币的所有权,由于货币的不可区分性使得买卖合同即使是无效的,买
方也无法回复货币的所有权。此种所有权移转所具有的“不可逆性”是货币所有
权的最根本的特征。否定该理论的学者几乎都忽略了货币所有权移转的这种抽象
性特征。批评的理论往往站在出卖人的立场上,在买卖合同无效而买卖标的物所
有权移转却是有效的,此时如果买受人陷于破产,那么买卖合同标的物只能作
为买受人的破产财产,出卖人对标的物不享有优先权,只能按照债权平等的原
则取得一项破产份额,以此来论证抽象原则对出卖人是极为不公平的。这样的批
评是站不住脚的,这种批评丝毫没有考虑到买受人这一方面,如果说相同的情
况发生在出卖人一方,出卖人陷于破产,一方面买受人不能取得标的物的所有
权;另一方面其所支付的价金因彻底的丧失了所有权而不能行使货币所有权的
返还请求权,这对买受人的损害同样是非常大的。既然此时买受人也仅仅享有一
项以破产份额为限的不当得利请求权,那么以相同的方式对待出卖人就并非有
失公平了。

  因此,依据抽象原则建立起来的法律规则对于出卖人和买受人来说其所保
护的利益是平衡的,不存在过分保护买受人的问题。事实上,即使没有抽象原则
对买受人来说,困惑同样存在,因为买受人货币所有权的移转是不可逆的。但是
抽象原则的正确性也并非如肯定者所认为的是无限制的,平衡论既是它的基点,
又是它的界线。如果说在一方当事人没有支付对价的基础上,包括买方未支付价
金而卖方已交付标的物所有权及卖方未交付标的物所有权而买方已支付价金这
两种情形,此时,必须对抽象原则的适用予以限制。这里可以采用原则与例外的
立法思路来调适多样的生活关系。以抽象为原则,以有因为例外。在双方当事人
利益失去平衡的情况下,强调抽象原则对交易第三人的保护将会带来不公正的
后果,因而假如未支付对价的一方当事人此时破产,则应当采用有因原则,允
许另一方行使所有权返还的物权请求权。

  (二)解释功能

  对所有权移转过程的阐释有两种立法模式:一是传统的同一原则;二是区
分原则,即分离原则。所谓同一原则指的是,单凭有效的债权合同即可使所有权
发生转移,在债权合同之外不必还要有个物权行为。法国民法的意思主义、日本
民法的公示对抗主义属于这一立法模式。而区分原则是指,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
相互分离。采纳区分原则的立法模式包括德国民法、瑞士民法、奥地利民法及我
国旧民法。区分原则与同一原则的根本区别是:对作为产生不同权利变动效果的
基础的法律行为是否进行区分,即是否区分为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

  对于货币所有权的移转过程来说,根据同一原则,货币的所有权在债权合
同生效的时候就发生了转移。但按照货币所有权移转的特性,货币所有权的转移
只能发生在占有的移转之时,随着占有转移所有权发生变动,货币所有权移转
依据的只能是独立的物权行为,没有交付,没有对义务的履行行为而仅依债权
意思表示就发生货币所有权的移转,实在是不可思议。因为货币具有高度的不可
区分性,标的难以特定,所有权的标的尚不存在,又谈何移转呢?持否定物权行
为的学者常认为,所有权的移转除了债权行为之外,尚需要有物权行为来发动
所有权的移转,是与现实生活观念不符,是不可想象的。这一观点是值得重新考
虑的,物权行为恰恰是对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的表达和尊重。而根据区分原则来阐
释所有权移转的过程则有着很高的优越性,对于买卖合同标的物的所有权移转
和价金的所有权移转可以达到一致的认识。同时,区分原则还可以很容易地解释
所有权保留中所有权的变动和种类物的买卖中所有权的变动规则。因而,采用物
权行为来统一阐释所有权的移转过程是必要的。

  (三)意思自治

  物权行为理论的一个重大的功能是尊重个人对于物权的处分意思。对社会生
活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是立法的一项指导原则。物权法上同时存在着自由与限
制,但是自由却是应当予以优先考虑的,因为物权法本质上是私法,私法以尊
重意思自治为前提,而限制则只有在对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或违背公共利
益时才得以成立。一律规定在合同成立生效时,所有权便发生转移,恰恰构成了
对个人处分物权意思的强制。通过物权行为概念的建构更能够为丰富多样的生活
关系提供较大的调适空间。

  (四)体系功能

  民法体系的构造离不开概念的精确设计,依一定形式逻辑的规则建构的抽
象的、一般概念式的体系,乃是民法典的体系基础。民法以个人意思为基点,通
过意思表示为工具构建法律行为,通过法律行为来实现私法自治的民法理念。不
同意思表示构成不同的法律行为,不同的法律行为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负担行
为产生债,而处分行为直接创设物权效果,从而使得民法债权编与物权编的彻
底分离。抽象概念式的立法强调法典体系内部概念的精确性、各规则的逻辑一致
性。体系化的民法能使法律保持很高的安定性,而逻辑性“则使民法在适用中保
持大体一致的操作,为市民生活建立确定的要件——后果模式,使法律脱离人
为的擅断。”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