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1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V100R009C10

特性描述

文档版本 02
发布日期 2019-01-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19。 保留一切权利。
非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本文档内容的部分或全部,并不得以任何形式传
播。

商标声明

和其他华为商标均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商标。
本文档提及的其他所有商标或注册商标,由各自的所有人拥有。

注意
您购买的产品、服务或特性等应受华为公司商业合同和条款的约束,本文档中描述的全部或部分产品、服务或
特性可能不在您的购买或使用范围之内。除非合同另有约定,华为公司对本文档内容不做任何明示或默示的声
明或保证。

由于产品版本升级或其他原因,本文档内容会不定期进行更新。除非另有约定,本文档仅作为使用指导,本文
档中的所有陈述、信息和建议不构成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担保。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 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总部办公楼 邮编:518129

网址: http://www.huawei.com
客户服务邮箱: support@huawei.com
客户服务电话: 4008302118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i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前言

前言

说明

RTN 380H有两种类型,系统板为MXUI5的RTN 380H和系统板为MXXI5的RTN 380H。如无特别


说明,本文档描述系统板为MXXI5的RTN 380H。如需了解系统板为MXUI5的RTN 380H的特
性,请参考RTN 380H 产品特性差异。

产品版本
与本文档相对应的产品版本如下表所示。

产品名称 产品版本

OptiX RTN 380H V100R009C10

iManager U2000–T V200R018C60

读者对象
本文档对OptiX RTN 380H无线传输系统的主要特性进行了描述,使读者对产品特性的
功能、原理以及配置和维护操作有全面的了解。

本文档(本指南)主要适用于以下工程师:

l 网络规划工程师
l 安装调测工程师
l 数据配置工程师
l 系统维护工程师

符号约定
在本文中可能出现下列标志,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如下。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ii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前言

符号 说明

用于警示紧急的危险情形,若不避免,
将会导致人员死亡或严重的人身伤害。

用于警示潜在的危险情形,若不避免,
可能会导致人员死亡或严重的人身伤
害。

用于警示潜在的危险情形,若不避免,
可能会导致中度或轻微的人身伤害。

用于传递设备或环境安全警示信息。若
不避免,可能会导致设备损坏、数据丢
失、设备性能降低或其它不可预知的结
果。 不带安全警示符号的“注意”不涉
及人身伤害。

用于突出重要/关键信息、最佳实践和小
窍门等。
“注意”不是安全警示信息,不涉及人
身、设备及环境伤害信息。

通用格式约定
格式 说明

宋体 正文采用宋体表示。

黑体 一级、二级、三级标题采用黑体。

楷体 警告、提示等内容一律用楷体,并且在内容前后增加线条
与正文隔离。

“Terminal Display” “Terminal Display”格式表示屏幕输出信息。此外,屏


格式 幕输出信息中夹杂的用户从终端输入的信息采用加粗字体
表示。

命令行格式约定
格式 意义

粗体 命令行关键字(命令中保持不变、必须照输的部分)采用
加粗字体表示。

斜体 命令行参数(命令中必须由实际值进行替代的部分)采用
斜体表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iii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前言

格式 意义

[] 表示用“[ ]”括起来的部分在命令配置时是可选的。

{ x | y | ... } 表示从两个或多个选项中选取一个。

[ x | y | ... ] 表示从两个或多个选项中选取一个或者不选。

{ x | y | ... } * 表示从两个或多个选项中选取多个,最少选取一个,最多
选取所有选项。

[ x | y | ... ] * 表示从两个或多个选项中选取多个或者不选。

图形界面元素引用约定
格式 意义

“” 带双引号“”的格式表示各类界面控件名称和数据表,如
单击“确定”。

> 多级菜单用“>”隔开。如选择“文件 > 新建 > 文件


夹”,表示选择“文件”菜单下的“新建”子菜单下的
“文件夹”菜单项。

修订记录
修改记录累积了每次文档更新的说明。最新版本的文档包含以前所有文档版本的更新
内容。

产品版本(V100R009C10)-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本文档是V100R009C10版本资料第二次发布。

文档更新内容如下:

文档更新位置 文档更新说明

2.1.4 特性依赖和限制 补充级联1+1 HSB不能与LPT共存的限


制。

2.3.5 特性依赖和限制 补充分光器模式和LAG模式的级联PLA


不能与LPT共存的限制。

– 修改已知Bug。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iv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前言

产品版本(V100R009C10)-文档版本 01 (2018-10-30)
本文档是V100R009C10版本资料第一次发布。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v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目录

目录

前 言.................................................................................................................................................... ii
1 网络管理特性................................................................................................................................... 1
1.1 DCN 简介.......................................................................................................................................................................1
1.2 IP DCN 解决方案.......................................................................................................................................................... 6
1.2.1 介绍............................................................................................................................................................................. 6
1.2.2 参考标准和协议....................................................................................................................................................... 10
1.2.3 规格........................................................................................................................................................................... 11
1.2.4 特性更新说明........................................................................................................................................................... 13
1.2.5 特性依赖和限制....................................................................................................................................................... 14
1.2.6 规划原则................................................................................................................................................................... 15
1.2.6.1 通用规划原则........................................................................................................................................................ 15
1.2.6.2 典型组网网元 IP 和路由规划...............................................................................................................................17
1.3 L2 DCN 解决方案....................................................................................................................................................... 18
1.3.1 介绍........................................................................................................................................................................... 18
1.3.2 参考标准和协议....................................................................................................................................................... 22
1.3.3 规格........................................................................................................................................................................... 22
1.3.4 特性更新说明........................................................................................................................................................... 23
1.3.5 特性限制和依赖....................................................................................................................................................... 24
1.3.6 流分类....................................................................................................................................................................... 25
1.4 LLDP............................................................................................................................................................................ 26
1.4.1 介绍........................................................................................................................................................................... 26
1.4.2 参考标准和协议....................................................................................................................................................... 27
1.4.3 规格........................................................................................................................................................................... 27
1.4.4 特性更新说明........................................................................................................................................................... 30
1.4.5 特性依赖和限制....................................................................................................................................................... 30
1.4.6 规划原则................................................................................................................................................................... 31

2 微波特性......................................................................................................................................... 32
2.1 1+1 HSB....................................................................................................................................................................... 32
2.1.1 介绍........................................................................................................................................................................... 33
2.1.2 规格........................................................................................................................................................................... 35
2.1.3 特性更新说明........................................................................................................................................................... 35
2.1.4 特性依赖和限制....................................................................................................................................................... 35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vi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目录

2.1.5 规划原则................................................................................................................................................................... 37
2.2 交叉极化干扰抵消...................................................................................................................................................... 37
2.2.1 介绍........................................................................................................................................................................... 37
2.2.2 规格........................................................................................................................................................................... 39
2.2.3 特性更新说明........................................................................................................................................................... 40
2.2.4 特性依赖和限制....................................................................................................................................................... 40
2.2.5 规划原则................................................................................................................................................................... 41
2.3 物理链路聚合.............................................................................................................................................................. 42
2.3.1 介绍........................................................................................................................................................................... 42
2.3.2 原理描述................................................................................................................................................................... 45
2.3.3 规格........................................................................................................................................................................... 48
2.3.4 特性更新说明........................................................................................................................................................... 48
2.3.5 特性依赖和限制....................................................................................................................................................... 49
2.3.6 规划原则................................................................................................................................................................... 50
2.4 自动发信功率控制...................................................................................................................................................... 50
2.4.1 介绍........................................................................................................................................................................... 50
2.4.2 规格........................................................................................................................................................................... 51
2.4.3 特性更新说明........................................................................................................................................................... 51
2.4.4 特性依赖和限制....................................................................................................................................................... 52
2.4.5 规划原则................................................................................................................................................................... 53
2.5 AMAC.......................................................................................................................................................................... 53
2.5.1 介绍........................................................................................................................................................................... 53
2.5.2 规格........................................................................................................................................................................... 57
2.5.3 特性更新说明........................................................................................................................................................... 58
2.5.4 特性依赖和限制....................................................................................................................................................... 59
2.5.5 规划原则................................................................................................................................................................... 60
2.6 CPRI/OBSAI................................................................................................................................................................ 60
2.6.1 介绍........................................................................................................................................................................... 60
2.6.2 规格........................................................................................................................................................................... 63
2.6.3 特性更新说明........................................................................................................................................................... 64
2.6.4 特性依赖和限制....................................................................................................................................................... 64
2.6.5 规划原则................................................................................................................................................................... 65

3 以太网特性..................................................................................................................................... 67
3.1 QinQ............................................................................................................................................................................. 67
3.1.1 介绍........................................................................................................................................................................... 68
3.1.2 参考标准和协议....................................................................................................................................................... 71
3.1.3 规格........................................................................................................................................................................... 71
3.1.4 特性更新说明........................................................................................................................................................... 71
3.1.5 特性依赖和限制....................................................................................................................................................... 72
3.1.6 规划原则................................................................................................................................................................... 72
3.2 以太网环保护.............................................................................................................................................................. 72
3.2.1 介绍........................................................................................................................................................................... 72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vii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目录

3.2.2 参考标准和协议....................................................................................................................................................... 79
3.2.3 规格........................................................................................................................................................................... 79
3.2.4 特性更新说明........................................................................................................................................................... 80
3.2.5 特性依赖和限制....................................................................................................................................................... 81
3.2.6 规划原则................................................................................................................................................................... 81
3.2.6.1 ERPS V1.................................................................................................................................................................81
3.2.6.2 ERPS V2.................................................................................................................................................................82
3.3 链路聚合组.................................................................................................................................................................. 83
3.3.1 介绍........................................................................................................................................................................... 84
3.3.2 E-LAG....................................................................................................................................................................... 86
3.3.3 参考标准和协议....................................................................................................................................................... 89
3.3.4 规格........................................................................................................................................................................... 89
3.3.5 特性更新说明........................................................................................................................................................... 90
3.3.6 特性依赖和限制....................................................................................................................................................... 90
3.3.7 规划原则................................................................................................................................................................... 91
3.4 服务质量...................................................................................................................................................................... 91
3.4.1 介绍........................................................................................................................................................................... 91
3.4.1.1 了解 QoS................................................................................................................................................................ 92
3.4.1.2 流分类.................................................................................................................................................................... 93
3.4.1.3 CAR........................................................................................................................................................................ 95
3.4.1.4 拥塞避免................................................................................................................................................................ 96
3.4.1.5 队列调度................................................................................................................................................................ 97
3.4.1.6 流量整形................................................................................................................................................................ 99
3.4.2 参考标准和协议....................................................................................................................................................... 99
3.4.3 规格......................................................................................................................................................................... 100
3.4.4 特性更新说明......................................................................................................................................................... 103
3.4.5 特性依赖和限制..................................................................................................................................................... 103
3.4.6 规划原则................................................................................................................................................................. 104
3.5 HQoS.......................................................................................................................................................................... 107
3.5.1 介绍......................................................................................................................................................................... 107
3.5.2 原理描述................................................................................................................................................................. 114
3.5.3 参考标准和协议..................................................................................................................................................... 116
3.5.4 规格......................................................................................................................................................................... 116
3.5.5 特性更新说明......................................................................................................................................................... 117
3.5.6 特性依赖和限制..................................................................................................................................................... 118
3.5.7 规划原则................................................................................................................................................................. 118
3.6 ETH-OAM..................................................................................................................................................................123
3.6.1 介绍......................................................................................................................................................................... 123
3.6.1.1 了解 ETH-OAM...................................................................................................................................................123
3.6.1.2 以太网业务 OAM................................................................................................................................................ 125
3.6.1.3 以太网端口 OAM................................................................................................................................................ 127
3.6.2 参考标准和协议..................................................................................................................................................... 128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viii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目录

3.6.3 规格......................................................................................................................................................................... 128


3.6.4 特性更新说明......................................................................................................................................................... 129
3.6.5 特性依赖和限制..................................................................................................................................................... 130
3.6.6 规划原则................................................................................................................................................................. 130
3.7 带宽通告.................................................................................................................................................................... 131
3.7.1 介绍......................................................................................................................................................................... 131
3.7.2 原理描述................................................................................................................................................................. 135
3.7.3 参考标准和协议..................................................................................................................................................... 136
3.7.4 规格......................................................................................................................................................................... 136
3.7.5 特性更新说明......................................................................................................................................................... 137
3.7.6 特性依赖和限制..................................................................................................................................................... 137
3.7.7 规划原则................................................................................................................................................................. 138

4 MPLS 特性...................................................................................................................................139
4.1 MPLS 基础.................................................................................................................................................................139
4.1.1 介绍......................................................................................................................................................................... 139
4.1.1.1 了解 MPLS...........................................................................................................................................................139
4.1.1.2 MPLS 网络结构...................................................................................................................................................140
4.1.1.3 标签交换路径...................................................................................................................................................... 141
4.1.1.4 MPLS 报文的承载方式.......................................................................................................................................143
4.1.1.5 MPLS 标签...........................................................................................................................................................144
4.1.1.6 VLAN 子接口...................................................................................................................................................... 145
4.1.2 原理描述................................................................................................................................................................. 146
4.1.3 参考标准和协议..................................................................................................................................................... 148
4.1.4 规格......................................................................................................................................................................... 148
4.1.5 特性更新说明......................................................................................................................................................... 149
4.1.6 特性依赖和限制..................................................................................................................................................... 150
4.1.7 规划原则................................................................................................................................................................. 151
4.1.8 常见问题................................................................................................................................................................. 153
4.2 MPLS OAM(Y.1711)..................................................................................................................................................153
4.2.1 介绍......................................................................................................................................................................... 153
4.2.1.1 了解 MPLS OAM(Y.1711)............................................................................................................................. 153
4.2.1.2 CV/FFD................................................................................................................................................................ 154
4.2.1.3 LSP 缺陷类型...................................................................................................................................................... 156
4.2.1.4 BDI....................................................................................................................................................................... 158
4.2.1.5 FDI........................................................................................................................................................................159
4.2.2 原理描述................................................................................................................................................................. 160
4.2.3 参考标准和协议..................................................................................................................................................... 161
4.2.4 规格......................................................................................................................................................................... 161
4.2.5 特性更新说明......................................................................................................................................................... 162
4.2.6 特性依赖和限制..................................................................................................................................................... 163
4.2.7 规划原则................................................................................................................................................................. 163
4.2.8 常见问题................................................................................................................................................................. 164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ix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目录

4.3 MPLS-TP OAM......................................................................................................................................................... 164


4.3.1 介绍......................................................................................................................................................................... 165
4.3.1.1 了解 MPLS-TP OAM.......................................................................................................................................... 165
4.3.1.2 MPLS-TP OAM 协议模型.................................................................................................................................. 166
4.3.1.3 MPLS-TP OAM 组件.......................................................................................................................................... 167
4.3.1.4 MPLS-TP OAM 功能.......................................................................................................................................... 170
4.3.1.5 MPLS-TP OAM 报文格式.................................................................................................................................. 173
4.3.2 原理描述................................................................................................................................................................. 175
4.3.2.1 CC......................................................................................................................................................................... 175
4.3.2.2 RDI....................................................................................................................................................................... 175
4.3.2.3 AIS........................................................................................................................................................................176
4.3.2.4 LB......................................................................................................................................................................... 177
4.3.2.5 LT..........................................................................................................................................................................178
4.3.2.6 LM........................................................................................................................................................................ 178
4.3.2.7 DM........................................................................................................................................................................180
4.3.2.8 CSF....................................................................................................................................................................... 181
4.3.2.9 LCK...................................................................................................................................................................... 182
4.3.2.10 TST..................................................................................................................................................................... 184
4.3.2.11 从 MPLS OAM 平滑演进到 MPLS-TP OAM..................................................................................................185
4.3.3 参考标准和协议..................................................................................................................................................... 186
4.3.4 规格......................................................................................................................................................................... 187
4.3.5 特性更新说明......................................................................................................................................................... 188
4.3.6 特性依赖和限制..................................................................................................................................................... 188
4.3.7 规划原则................................................................................................................................................................. 189
4.3.8 常见问题................................................................................................................................................................. 190
4.4 MPLS APS................................................................................................................................................................. 191
4.4.1 介绍......................................................................................................................................................................... 191
4.4.1.1 了解 MPLS_APS................................................................................................................................................. 191
4.4.1.2 保护类型.............................................................................................................................................................. 192
4.4.1.3 倒换条件.............................................................................................................................................................. 193
4.4.1.4 倒换影响.............................................................................................................................................................. 195
4.4.2 原理描述................................................................................................................................................................. 195
4.4.2.1 单端方式.............................................................................................................................................................. 195
4.4.2.2 双端方式.............................................................................................................................................................. 197
4.4.3 参考标准和协议..................................................................................................................................................... 198
4.4.4 规格......................................................................................................................................................................... 198
4.4.5 特性更新说明......................................................................................................................................................... 199
4.4.6 特性依赖和限制..................................................................................................................................................... 199
4.4.7 规划原则................................................................................................................................................................. 200
4.4.8 常见问题................................................................................................................................................................. 200
4.5 LSP Ping/Traceroute...................................................................................................................................................201
4.5.1 介绍......................................................................................................................................................................... 201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x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目录

4.5.2 原理描述................................................................................................................................................................. 202


4.5.2.1 LSP Ping............................................................................................................................................................... 202
4.5.2.2 LSP Traceroute..................................................................................................................................................... 203
4.5.3 参考标准和协议..................................................................................................................................................... 205
4.5.4 规格......................................................................................................................................................................... 205
4.5.5 特性更新说明......................................................................................................................................................... 206
4.5.6 特性依赖和限制..................................................................................................................................................... 206
4.5.7 规划原则................................................................................................................................................................. 207
4.5.8 常见问题................................................................................................................................................................. 207

5 PWE3 特性................................................................................................................................... 209


5.1 PWE3 基础.................................................................................................................................................................209
5.1.1 介绍......................................................................................................................................................................... 209
5.1.1.1 了解 PWE3...........................................................................................................................................................209
5.1.1.2 PWE3 的网络参考模型.......................................................................................................................................210
5.1.1.3 PWE3 的协议参考模型.......................................................................................................................................212
5.1.1.4 PWE3 的封装格式...............................................................................................................................................213
5.1.1.5 MS-PW................................................................................................................................................................. 214
5.1.1.6 VCCV................................................................................................................................................................... 215
5.1.2 原理描述................................................................................................................................................................. 217
5.1.2.1 SS-PW 的报文转发过程..................................................................................................................................... 217
5.1.2.2 MS-PW 的报文转发过程.................................................................................................................................... 218
5.1.3 参考标准和协议..................................................................................................................................................... 218
5.1.4 规格......................................................................................................................................................................... 219
5.1.5 特性更新说明......................................................................................................................................................... 219
5.1.6 特性依赖和限制..................................................................................................................................................... 220
5.1.7 规划原则................................................................................................................................................................. 220
5.1.8 常见问题................................................................................................................................................................. 221
5.2 ETH PWE3................................................................................................................................................................. 221
5.2.1 介绍......................................................................................................................................................................... 221
5.2.1.1 了解 ETH_PWE3................................................................................................................................................. 221
5.2.1.2 以太网封装模式.................................................................................................................................................. 221
5.2.1.3 业务分界标签和 PW 封装模式.......................................................................................................................... 222
5.2.1.4 ETH PWE3 的 QoS.............................................................................................................................................. 225
5.2.1.5 基于 PW 承载的 E-Line 业务............................................................................................................................. 226
5.2.1.6 基于 PW 承载的 E-LAN 业务............................................................................................................................ 229
5.2.1.7 基于 PW 承载的 E-Aggr 业务............................................................................................................................ 231
5.2.1.8 E-Aggr 业务中的 VLAN 交换表........................................................................................................................ 234
5.2.2 原理描述................................................................................................................................................................. 235
5.2.3 参考标准和协议..................................................................................................................................................... 236
5.2.4 规格......................................................................................................................................................................... 236
5.2.5 特性更新说明......................................................................................................................................................... 237
5.2.6 特性依赖和限制..................................................................................................................................................... 237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xi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目录

5.2.7 规划原则................................................................................................................................................................. 239


5.2.8 常见问题................................................................................................................................................................. 239
5.3 PW OAM(Y.1711).................................................................................................................................................240
5.3.1 介绍......................................................................................................................................................................... 240
5.3.1.1 了解 PW OAM(Y.1711)..................................................................................................................................240
5.3.1.2 PW OAM(Y.1711)报文........................................................................................................................................ 241
5.3.1.3 PW 缺陷类型....................................................................................................................................................... 241
5.3.2 原理描述................................................................................................................................................................. 243
5.3.3 参考标准和协议..................................................................................................................................................... 243
5.3.4 规格......................................................................................................................................................................... 243
5.3.5 特性更新说明......................................................................................................................................................... 244
5.3.6 特性依赖和限制..................................................................................................................................................... 245
5.3.7 规划原则................................................................................................................................................................. 245
5.3.8 常见问题................................................................................................................................................................. 246
5.4 PW APS/FPS.............................................................................................................................................................. 246
5.4.1 介绍......................................................................................................................................................................... 247
5.4.1.1 了解 PW APS/PW FPS........................................................................................................................................ 247
5.4.1.2 保护类型.............................................................................................................................................................. 249
5.4.1.3 倒换条件.............................................................................................................................................................. 250
5.4.1.4 倒换影响.............................................................................................................................................................. 252
5.4.1.5 PW APS 捆绑....................................................................................................................................................... 252
5.4.1.6 双发 ARP 缓存.................................................................................................................................................... 253
5.4.2 原理描述(PW APS)........................................................................................................................................... 254
5.4.3 原理描述(PW FPS)............................................................................................................................................255
5.4.4 参考标准和协议..................................................................................................................................................... 256
5.4.5 规格......................................................................................................................................................................... 256
5.4.6 特性更新说明......................................................................................................................................................... 257
5.4.7 特性依赖和限制..................................................................................................................................................... 257
5.4.8 规划原则................................................................................................................................................................. 258
5.4.9 常见问题................................................................................................................................................................. 259
5.5 PW Ping/Traceroute....................................................................................................................................................259
5.5.1 介绍......................................................................................................................................................................... 259
5.5.2 原理描述................................................................................................................................................................. 261
5.5.2.1 PW Ping................................................................................................................................................................ 261
5.5.2.2 PW Traceroute...................................................................................................................................................... 262
5.5.3 参考标准和协议..................................................................................................................................................... 264
5.5.4 规格......................................................................................................................................................................... 264
5.5.5 特性更新说明......................................................................................................................................................... 265
5.5.6 特性依赖和限制..................................................................................................................................................... 265
5.5.7 规划原则................................................................................................................................................................. 266
5.5.8 常见问题................................................................................................................................................................. 266

6 时钟特性....................................................................................................................................... 267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xii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目录

6.1 物理层时钟同步方案................................................................................................................................................ 267


6.1.1 介绍......................................................................................................................................................................... 267
6.1.2 参考标准和协议..................................................................................................................................................... 270
6.1.3 规格......................................................................................................................................................................... 270
6.1.4 特性更新说明......................................................................................................................................................... 271
6.1.5 特性依赖和限制..................................................................................................................................................... 271
6.1.6 规划原则................................................................................................................................................................. 271
6.2 IEEE 1588v2...............................................................................................................................................................272
6.2.1 介绍......................................................................................................................................................................... 272
6.2.2 参考标准和协议..................................................................................................................................................... 281
6.2.3 规格......................................................................................................................................................................... 281
6.2.4 特性更新说明......................................................................................................................................................... 282
6.2.5 特性依赖和限制..................................................................................................................................................... 282
6.2.6 规划原则................................................................................................................................................................. 283
6.3 ITU-T G.8275.1.......................................................................................................................................................... 284
6.3.1 介绍......................................................................................................................................................................... 284
6.3.2 参考标准和协议..................................................................................................................................................... 285
6.3.3 规格......................................................................................................................................................................... 286
6.3.4 特性更新说明......................................................................................................................................................... 286
6.3.5 特性依赖和限制..................................................................................................................................................... 286
6.3.6 规划原则................................................................................................................................................................. 287

7 维护特性....................................................................................................................................... 289
7.1 IP 报文染色统计........................................................................................................................................................289
7.1.1 应用......................................................................................................................................................................... 289
7.1.2 基本概念................................................................................................................................................................. 290
7.1.3 原理描述................................................................................................................................................................. 293
7.1.4 参考标准和协议..................................................................................................................................................... 295
7.1.5 规格......................................................................................................................................................................... 295
7.1.6 特性更新说明......................................................................................................................................................... 296
7.1.7 特性依赖和限制..................................................................................................................................................... 296
7.2 TWAMP Light............................................................................................................................................................ 297
7.2.1 介绍......................................................................................................................................................................... 297
7.2.2 原理描述................................................................................................................................................................. 298
7.2.3 参考标准和协议..................................................................................................................................................... 300
7.2.4 规格......................................................................................................................................................................... 300
7.2.5 特性更新说明......................................................................................................................................................... 300
7.2.6 特性依赖和限制..................................................................................................................................................... 301
7.2.7 规划原则................................................................................................................................................................. 301
7.2.8 常见问题................................................................................................................................................................. 301

8 不同类型的 RTN 380H 的特性差异.......................................................................................... 302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xiii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1 网络管理特性

关于本章

介绍DCN以及OptiX RTN 380H支持的各种DCN解决方案。

1.1 DCN简介
网络管理系统通过DCN(Data Communication Network)和传输网元进行通信,对传输
网元进行管理和维护。
1.2 IP DCN解决方案
在IP DCN解决方案中,各网元之间采用统一的DCN通道传输TCP/IP协议的数据,从而
实现网络管理系统对网元的管理。
1.3 L2 DCN解决方案
在L2 DCN(Layer 2 Data Communication Network)解决方案中,网元之间通过二层转发
实现以太网封装的DCN报文的传输,从而实现网络管理系统对网元的管理。
1.4 LLDP
OptiX RTN 380H和用户设备间通过运行链路层发现协议LLDP(Link Layer Discovery
Protocol),可以实现传输故障的快速定位。

1.1 DCN 简介
网络管理系统通过DCN(Data Communication Network)和传输网元进行通信,对传输
网元进行管理和维护。

DCN 的组成
DCN网络中存在两种类型的节点:网管和网元。网管和网元之间的DCN网络被称为外
部DCN。网元之间的网络被称为内部DCN。外部DCN是由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等数
据通信设备组成的数据通信网络。而内部DCN是由网元之间通过DCN通道互联形成的
通信网络。在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本文描述的DCN都指内部DCN。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DCN 通道
DCN通道包括两种类型:带外DCN和带内DCN。
l 带外DCN是指不占用业务带宽的DCN通道。RTN 300支持两种类型的带外DCN通
道:
– 微波帧中的D1~D3字节
– 以太网网管接口

l 带内DCN是指使用部分业务带宽作为DCN通道。RTN 300支持两种类型的带内
DCN通道:
– 微波链路中的部分以太网业务带宽
– 以太网链路中的部分以太网业务带宽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DCN 解决方案
RTN 300提供如下两种DCN解决方案:

l IP DCN解决方案
在IP DCN解决方案中,网络管理消息被封装到IP报文中,网元基于报文的IP地址
进行转发。该方案可支持200个网元,且有良好的网络稳定性,是首选,也是默认
的DCN解决方案。

l L2 DCN解决方案
在L2 DCN解决方案中,使用以太网帧承载封装了网络管理消息的IP报文,网元基
于以太网帧的MAC地址进行转发。该方案可支持120个网元,但网络中存在广播
报文泛滥的风险,稳定性较差。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RTN 300也支持传统的HWECC解决方案,该方案正逐渐被淘汰。

DCN 中的网元类型
在DCN中网元有两种类型:网关网元和非网关网元。
网元作为网关网元时,网管应用层可以直接和该网元的应用层建立通信。通常情况
下,位于内部DCN和外部DCN交界的网元是网关网元。除此之外,位于DCN内部的网
元也可以是网关网元。此时网管与该网元之间的网元只对DCN报文进行L2或L3转发。

网元作为非网关网元时,网管应用层通过网关网元应用层与该网元的应用层建立通
信。此时网关网元与该网元之间的网元只对DCN报文进行L2或L3转发。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DCN 标识
在DCN中,网元必须配置两种类型的DCN标识:网元ID和网元IP。

网元ID是网元进行应用层通信的标识。其长度为3字节,最高的一个字节为扩展ID,其
他2个字节为基础ID。例如,某个网元的扩展ID为9,基础ID为1,则网元ID记为9-1。

网元IP是网元进行IP通信的标识。缺省情况下,网元IP和网元ID存在联动关系,即网元
IP的后三个字节分别对应网元ID的三个字节。例如,某个网元的网元ID修改为9-1,则
网元IP自动修改为129.9.0.1。

一旦手工修改了网元IP,这种联动关系就失效了。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1.2 IP DCN 解决方案


在IP DCN解决方案中,各网元之间采用统一的DCN通道传输TCP/IP协议的数据,从而
实现网络管理系统对网元的管理。

1.2.1 介绍
介绍IP DCN解决方案的基础知识。

IP DCN 解决方案的应用
IP DCN解决方案是华为公司提供的一种DCN解决方案。在该方案中,网管信息被封装
在标准的IP协议栈中,各网元之间通过DCN通道传输IP报文,从而实现网络管理系统
对网元的管理。当RTN 300设备单独组网或与支持IP协议栈的其他设备混合组网时,优
先选用该方案。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IP DCN 协议栈
为实现IP DCN解决方案,每个网元都需要支持IP DCN协议栈。IP DCN采用标准的
TCP/IP协议栈结构。

l 协议栈第一层是物理层,为数据端设备提供传送数据的物理通道。RTN 300提供的
DCN通道有:
– 网管接口:以独占接口带宽的方式传输DCN。
– DCC通道:在微波接口,通过微波帧自定义的3个DCC字节传输DCN。
– 带内DCN通道:在以太网/微波端口,通过部分以太网业务带宽来传输DCN通
道。
l 第二层是数据链路层,为物理链路层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DCC通道和带内DCN
通道都使用PPP协议建立数据链路,因此相邻网元的网元IP无需在同一个IP网段。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l 第三层是网络层,完成网络层的转发寻址功能。网元采用IP协议实现网络层功
能。IP转发使用的路由可以是OSPF协议提供的动态路由、手工配置的静态路由或
链路层协议发现的直连路由。RTN 300提供丰富的OSPF特性,详细介绍请参考
1.2.3 规格。
l 第四层是传输层,为上层提供端到端的通讯服务。网元支持TCP/UDP协议。

基于 IP 协议栈的 DCN 传输过程


IP DCN解决方案中实现DCN报文的转发有两种方式,即:网关方式和直连方式。
首先,介绍网关方式的报文转发原理:
1. 网管通过和网关网元间的TCP连接,将应用层报文转发给网关网元。
2. 网关网元从TCP/IP协议栈中提取出报文后,上报到应用层。
3. 如果报文的目的网元ID不是本站的网元ID,则网元查询应用层的“核心路由
表”,得到对应的路由以及转发网元的通信协议栈。由于通信协议栈为IP协议,
所以将报文通过IP协议栈转发到转发网元。
4. 转发网元的网络层收到封装报文的数据包后,查询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如果IP
地址不是本站的网元IP,则根据目的IP地址查询“IP路由表”,得到对应的路由并
将数据包进行进一步的转发。
5. 目的网元的网络层收到数据包后,由于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是本站的网元IP地
址,因而通过传输层上报给应用层。应用层根据网管发来的报文进行相应处理。

接下来,介绍直连方式的报文转发原理:
与网关方式不同,在直连方式中,原有的网关网元充当了一个普通的转发网元,在网
络层就实现了报文的转发。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IP DCN 报文穿越 L2 网络
RTN 300在组网时,经常会和第三方L2网络混合组网。这时就需要通过以太网业务端
口接入控制功能的方案使IP DCN报文穿越L2网络。
与第三方L2网络混合组网常见的场景有两种:第三方L2网络存在于NMS与RTN 300网
络之间和第三方L2网络存在于两个RTN 300网络之间。
第三方L2网络存在于NMS与RTN 300网络之间时,L2网络在传输以太网业务的同时,
还负责传输网管与网关网元之间的DCN报文。此时,NMS侧需要使用LAN Switch剥离
网管消息携带的VLAN ID,网关网元需要在以太网业务端口启用接入控制功能。在使
能接入控制以后:
l 该以太网端口相当于网关网元的另外一个以太网网管接口。
l 该以太网端口的IP需要与NMS的IP在同一网段,但不能与网元IP在同一网段。
l NMS可以通过该接口的IP与网关网元进行通信。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第三方L2网络存在于两个RTN 300网络之间时,网管消息需要被封装成L2业务进行传
送。此时,两端的以太网端口都需要启用接入控制且接口IP都配置在同一网段。

第三方网络需要为携带带内DCN VLAN的DCN报文构建额外的L2VPN业务。

1.2.2 参考标准和协议
介绍和IP DCN解决方案相关的标准和协议。

与IP DCN解决方案相关的参考标准与协议如下:

l IETF RFC 1587: The OSPF NSSA Option


l IETF RFC 1661: The Point-to-Point Protocol (PPP)
l IETF RFC 1027: Using ARP to Implement Transparent Subnet Gateways
l IETF RFC 2328: OSPF Version 2
l IETF RFC 2370: The OSPF Opaque LSA Option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1.2.3 规格
介绍设备支持的IP DCN解决方案的规格。
OptiX RTN 380H支持的IP DCN解决方案的规格如表1-1所示。

表 1-1 IP DCN 解决方案的规格


项目 规格

带外DCN 通道类型 l 微波端口:3字节DCC通道(D1-D3)

带内DCN 通道类型 l 传输以太网业务的微波端口:微波中的


部分以太网业务带宽
l GE业务端口:部分以太网业务带宽
l 1+1级联接口:部分以太网带宽

使用的VLAN ID的设 3~4094,默认值为4094


置范围

带宽的设置范围 64kbit/s~2000kbit/s,可根据通道类型进行
设置,默认为1024kbit/s。

路由类型 l 直连路由
l 静态路由
l 动态路由

OSPF协议 OSPF进程最大数量 4

路由器类型 l 区域内路由器
l ABR
l 骨干路由器
l ASBR

OSPF全局参数 支持对以下参数进行设置:
l 路由器ID(默认为网元IP)
l 报文定时器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项目 规格

OSPF区域参数 支持对以下参数进行设置:
l 区域ID
l 区域认证方式(MD5认证、简单认证或
不认证)
l STUB类型(NON-STUB、STUB、
NSSA)
l Network
l 区域路由聚合(自动聚合、手动聚合和
不聚合)
说明
网元只有一个区域时,只支持区域ID、认证方式
和STUB类型的设置。网元为ABR时,骨干域也
只支持认证方式的参数的设置。

OSPF接口参数(微波 支持对以下参数进行设置:
端口) l OSPF使能状态(默认使能)
l Type 10 LSA使能状态(默认使能)
l 接口IP(不设置接口IP时,接口IP借用网
元IP)

OSPF接口参数(以太 支持对以下参数进行设置:
网网管接口) l OSPF使能状态(默认使能)
l Type 10 LSA使能状态(默认使能)
说明
接口IP固定为网元IP。

OSPF接口参数(带内 支持对以下参数进行设置:
DCN接口) l 接口IP(不设置接口IP时,接口IP借用网
元IP)
说明
OSPF使能状态和Type 10 LSA使能状态固定为使
能。

OSPF路由扩散 支持根据路由类型引入外部路由。可以引入
的外部路由类型包括:
l 直连路由
l 静态路由
l 缺省路由
说明
OSPF路由扩散对网元所在的所有区域有效。

ABR网元最大支持区 4
域数

整网最大支持的区域 30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项目 规格

每区域最大支持的节 200
点数

ABR网元最大直连区 200
域节点总数

多域OSPF整网最大支 1000
持的节点数

每区域中可配置 4
Network数目

每区域中路由聚合条 l 自动聚合时产生的路由条目与Network数
目数 目一致。
l 手动聚合时的最大路由条目为8。

虚连接 不支持

ARP代理 支持

网管访问方式 l 网关访问方式
l 直接访问方式

接入控制 支持

以太网电接口充当以太网网管接口 支持

按端口配置带内DCN VLAN 支持

ATN兼容模式 支持
说明
使能该模式的以太网端口可以根据对端发送的带
内DCN报文格式的情况,自动适应成ATN模式或
传送设备模式。即既可以和ATN/CX设备对接
DCN,也可以和华为公司传送设备对接DCN。

DCN子网规模 l 建议一个DCN子网的网元数目最多不能
超过200个。
l 组网深度不能超过15跳。

说明

在DCN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如果DCN网络规模实际组网超过了上述规格,网络中的报文量会超
过网元的处理能力,DCN网络就会变得不稳定。
当DCN网络超负荷运行时,可能产生以下问题:
l 在网络中出现链路震荡或网元复位时,出现部分网元软复位或脱管的现象。
l 在网络中出现大流量数据时(比如软件加载或大量数据查询等操作),DCN通道带宽被占
用,导致无法稳定的管理网元。

1.2.4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IP DCN解决方案的版本变更情况。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9C00 带內DCN带宽默认值从512 kbit/s提升为1024 kbit/s。

V100R006C00 初始版本。

1.2.5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IP DCN解决方案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自身限制

表 1-2 自身限制

项目 限制要求

应用多域OSPF l 应用多域OSPF时,ABR的以太网网管
接口的IP(即网元IP)必须属于骨干
域。
l 应用多域OSPF时,所有非骨干区域必
须与骨干区域保持连通。

区域Network 区域的Network必须是一个网络地址,且
子网掩码长度最大为30位。

以太网端口启用接入控制 以太网端口启用接入控制时,配置的IP
地址不能和网元IP以及其他接入控制端
口的IP在同一网段。

以太网端口通过L2网络对接DCN 以太网端口通过L2网络对接DCN时,需
要启用以太网端口的接入控制功能,两
端端口配置的接口IP必须在同一网段。
如果不对接DCN报文,则需要关闭端口
中带内DCN通道和接入控制功能。

以太网电接口配置为网管接口 当以太网电接口配置为网管接口时,该
端口不允许再配置任何以太网业务和协
议,同时该端口配置的接入控制功能以
及QoS功能均失效。

受影响特性

表 1-3 受影响的特性

特性 影响

LAG 使能接入控制的端口可以进行LAG保
护。此时,主从端口都要使能接入控制
功能,但可以只配置主端口的IP地址。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特性 影响

接入控制 在网元使能接入控制的情况下,网管不
能通过接入控制端口直接访问远端网
元。只能将使能接入控制的网元作为
GNE,远端网元作为非网关网元进行访
问。

CPRI/OBSAI l 传输CPRI/OBSAI业务的微波端口不支
持带内DCN,只能通过DCC传输
DCN。

互斥特性
无。

1.2.6 规划原则
规划IP DCN解决方案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说明
本规划原则中涉及的OptiX设备均是指支持IP DCN功能的华为OptiX系列传输设备。

1.2.6.1 通用规划原则
通用规划原则列举了设备在各种场景下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DCN 通道的规划原则
l 网元间通过微波链路连接时,使用带内DCN或者带外DCN作为DCN通道。
l 网元间采用以太网链路连接时,使用带内DCN作为DCN通道。
l 采用带内DCN作为DCN通道时,需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 各网元使用的管理VLAN应相同且不能和以太网业务的VLAN ID相同,建议
使用默认值4094。
– 带内DCN使用的带宽一般使用默认值1024kbit/s,当带内DCN为以太网链路中
的DCN通道且以太网链路作为汇聚层链路时,可以将带内DCN的带宽扩大到
2Mbit/s。
– 带内DCN报文的优先级一般使用默认值,当有特殊要求时可根据规划修改其
VLAN优先级或DSCP的值。
– 当以太网端口和ATN/CX设备对接带内DCN时,需使能ATN兼容模式。如果透
传ATN/CX设备的DCN,则需要禁止ATN兼容模式。
– 当带内DCN需要穿越L2网络时,对连接L2网络的端口使能接入控制功能,并
根据L2网络的要求配置连接L2的端口的带内DCN VLAN。
l 采用独立的网管接口传输DCN时,需注意以下原则:
– 必须将某个以太网电接口配置为网管口。
– 配置为网管接口的以太网接口不能传输以太网业务,只能传输不带VLAN的
DCN报文,其接口IP为网元IP。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网元 IP 的规划原则
l 连接外部DCN的网元的IP地址、子网掩码以及默认网关应符合外部DCN的规划要
求。
l 当网元之间通过以太网网管接口连接时,网元的IP地址应处于同一网段。
l 采用多域OSPF组网时,网元IP的规划还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 ABR的网元IP按照骨干域的网元IP的规划方式进行规划。
– 不同区域(包括骨干区域和非骨干区域)的网元IP应处在不同的网段。
– 同一区域内网元IP应尽量规划在同一网段。如果有特殊需要,也可以规划在
不同的网段。

单域 OSPF 的路由规划原则
l 当DCN子网中的使用OSPF的网元数量小于等于64个时,建议采用单域OSPF组
网。
l 当OptiX设备单独组网时,建议按以下原则构建单域OSPF网络:
– 选择接入外部DCN的网元作为网关网元,其他网元都作为非网关网元。
– 网元的区域ID、报文定时器、路由器ID参数都采用默认值。

多域 OSPF 的规划原则
l 当DCN子网中的使用OSPF的网元数量大于64个时,建议采用多域OSPF组网。
l 当OptiX设备单独组网时,建议按以下原则构建多域OSPF网络:
– 建议按照网络结构划分区域。
– 每个区域中网元数量小于等于64个。
– 建议将区域数量控制在10个以下,最多不超过30个。
– 由于OptiX设备不支持虚连接,因此每个非骨干区域必须和骨干域连通。
– ABR不能通过以太网网管接口连接非骨干域路由器。
– 每个区域中必须至少有一个网元作为网关网元。
– 对骨干域,建议将连接外部DCN的网元作为GNE,骨干域中其他网元(ABR
除外)作为非网关网元。
– 各个ABR都作为GNE。如果某个非骨干区域只有一个ABR,则建议该区域的
其他网元都作为非网关网元并配置该ABR为网关网元。如果某个区域有多个
ABR,则建议该区域的其他网元都作为非网关网元,并配置某个ABR为主用
网关网元,其他ABR为备用网关网元。
– ABR连接区域内路由器的接口必须配置接口IP。不同区域的接口IP不能在同
一个网段,同一个区域的接口IP可以在同一个网段。建议将接口IP和区域内
路由器的网元IP配置在同一个网段。
– ABR所配置的各个区域的network应包括该区域接口IP所在网段且不包括其他
区域接口IP所在网段。建议各个区域的network覆盖该区域所有区域内路由器
网元IP所在网段。每个区域的配置的network不超过4条。
– 网元的报文定时器和router ID参数采用默认值。
– 连接外部DCN的网元配置到网管的静态路由并使能静态路由扩散。
– 如果各个区域配置的network没有交集,建议使用自动聚合功能,以减少路由
条目。否则采用手工聚合的方式对一些可以聚合的网段进行聚合。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DCN 子网的规划原则
l 一个DCN子网中的网元数量越多,占用网元的CPU资源就越多。
l 请根据网络的实际情况,规划DCN子网的网元数量。建议一个DCN子网中的网元
数量不超过120个,最多不超过200个。
l 当一个DCN子网的规模超过数量要求时,将DCN子网分割成几个独立的子网,子
网间关闭DCN通道。
l 有条件的话,尽量选择星形业务的中心节点或接入DCN通道数量最多的网元作为
接入外部DCN的网元。

1.2.6.2 典型组网网元 IP 和路由规划


当运营商对网元IP无特殊要求时,可通过IP的设置简化路由的设置。
具体组网示例的IP和路由规划如下:

OptiX 设备单独组网,网管和网关网元在同一网段
图1-1是一个OptiX设备单独组网,网管和网关网元在同一网段的组网示例。

图 1-1 网元 IP 和路由规划示例(单独组网,网管和网关网元在同一网段)

NMS NE 1 NE 2 NE 3 NE 4

130.9.0.100
130.9.0.1 129.9.0.2 129.9.0.3 129.9.0.4

Ethernet link Radio link

在该示例中:
l 网关网元NE1采用130.9.0.0网段,以避开非网关网元使用的129.9.0.0网段。
l 如果网管需要直接访问非网关网元NE2、NE3和NE4,则需要在网管配置到非网关
网元所在网段(129.9.0.0)的静态路由或者设置NE1的IP地址(130.9.0.1)为默认
网关。

OptiX 设备单独组网,网管和网关网元不在同一网段
图1-2是一个OptiX设备单独组网,网管和网关网元不在同一网段的组网示例。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图 1-2 网元 IP 和路由规划示例(单独组网,网管和网关网元不在同一网段)
NMS
10.2.0.200
RT 1
10.2.0.100
NE 1 NE 2 NE 3 NE 4

RT 2
130.9.0.100 130.9.0.1 129.9.0.2 129.9.0.3 129.9.0.4

Ethernet link Radio link

在该示例中:

l 网关网元NE1采用130.9.0.0网段,以避开非网关网元使用的129.9.0.0网段。
l NE1配置到网管(10.2.0.100)的静态路由或配置RT2的接口地址(130.9.0.100)为
默认网关。
l 网管配置到NE1(130.9.0.1)的静态路由或配置RT1的接口地址(10.2.0.200)为默
认网关。
l 如果网管需要直接访问非网关网元NE2、NE3和NE4,则还需要:
– NE1针对静态路由启用OSPF路由扩散功能,使NE2、NE3和NE4获得到网管的
路由。
– 网管配置到非网关网元所在网段(129.9.0.0)的静态路由。(如果已设置了
默认网关则不需要该步骤)
– RT1、RT2针对非网关网元所在网段(129.9.0.0)进行相应的路由配置。

1.3 L2 DCN 解决方案


在L2 DCN(Layer 2 Data Communication Network)解决方案中,网元之间通过二层转发
实现以太网封装的DCN报文的传输,从而实现网络管理系统对网元的管理。

1.3.1 介绍
介绍L2 DCN解决方案的基础知识。

L2 DCN 解决方案的应用
在L2 DCN解决方案中,网元之间通过二层转发实现以太网封装的DCN报文的传输,从
而实现网络管理系统对网元的管理。

L2 DCN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希望通过二层转发来管理网络的场景。同一个子网内的微
波设备之间统一使用L2 DCN进行通信,子网之间通过三层IP转发实现DCN通信,即可
轻松实现网络的统一管理。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当RTN 300和支持L2 DCN的第三方微波设备混合组网时,可以使用RTN 300的L2 DCN


来实现和第三方微波设备的DCN通信,从而可以简化网络配置,而不必添加大量的静
态路由。

L2 DCN 协议栈
为实现L2 DCN解决方案,每个网元都需要支持L2 DCN协议栈。L2 DCN采用标准
TCP/IP协议栈的部分内容,并进行相应优化。

l 协议栈第一层是物理层,为数据端设备提供传送数据的物理通道。RTN 300提供的
DCN通道有: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 网管接口:以独占接口带宽的方式传输DCN。
– DCC通道:在微波接口,通过微波帧自定义的3个DCC字节传输DCN。
– 带内DCN通道:在以太网/微波端口,通过部分以太网业务带宽来传输DCN通
道。
l 第二层是数据链路层,为物理链路层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L2 DCN使用基于MAC
地址的学习和转发,从而实现数据链路层功能。
l 第三层是网络层,完成网络层的转发寻址功能。网元采用IP协议实现网络层功
能。

基于 L2 DCN 协议栈的 DCN 传输过程


L2 DCN解决方案支持通过网元直接访问网元的方式进行DCN报文转发。当网管直接访
问网元时有两种场景,即:网管与网元在同一网段和网管与网元不在同一网段。
首先,介绍网管与网元在同一网段时DCN报文的转发原理:
1. 网管通过ARP协议获取目的网元对应的MAC地址。
2. 路径中的转发网元均根据DCN报文的目的MAC地址进行二层转发。
3. 目的网元返回DCN报文的时候,同样通过ARP协议获取网管的MAC地址。
4. 路径中的转发网元根据DCN报文的目的MAC地址来进行二层转发。

接下来,介绍网管与网元不在同一网段时DCN报文的转发原理:
1. 网管按IP转发的方式将DCN报文发送到接入网元。
2. 接入网元通过ARP协议获取对应的MAC地址。
3. 路径中的转发网元均根据DCN报文的目的MAC地址进行二层转发。
4. 目标网元返回的DCN报文,则以接入网元为下一跳或网关,通过ARP协议获取接
入网元的MAC地址,将DCN报文按二层转发的形式发送到接入网元。
5. 接入网元按IP转发的方式把DCN报文发送到网管。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L2 DCN 报文穿越 L2 网络
由于L2 DCN报文就是基于二层转发的,因此当L2 DCN报文穿越L2网络时不需要做任
何设置。

SL2 DCN 方案及应用


SL2 DCN(Simple L2 DCN)方案是一种简化的L2 DCN方案,相比L2 DCN解决方案,
SL2 DCN方案没有启用RSTP协议,因此在应用SL2 DCN方案时需要保证SL2 DCN网络
不存在物理环路。
在L2 DCN场景中,有时会出现DCN通过业务端口组成的LAG穿越第三方设备(如LAN
Switch)的情况。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图 1-3 网元与网管之间通过业务端口组成的 LAG 穿越第三方设备传递 DCN 信息

图 1-4 网元与网元之间通过业务端口组成的 LAG 穿越第三方设备传递 DCN 信息

由于L2 DCN场景中OptiX RTN 380H与第三方设备无法对接RSTP,因此需要将LAG组


中业务端口的DCN协议类型设置为SL2 DCN,这样只会在LAG组中的一个端口发送带
内DCN报文。

说明

l 如果不是必须使用LAG,请通过以太网网管接口穿越第三方设备。
l RTN网元之间通过业务口对接时建议使用L2 DCN,如果和第三方网元通过业务口对接时,建议使
用SL2 DCN。

1.3.2 参考标准和协议
介绍和L2 DCN解决方案相关的标准和协议。
与L2 DCN解决方案相关的参考标准与协议如下:
l IEEE 802.1d: Media Access Control (MAC) Bridges
l IETF RFC 826: An Ethernet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or Converting Network
Protocol Addresses to 48 bit Ethernet Address for Transmission on Ethernet Hardware

1.3.3 规格
介绍L2 DCN解决方案的相关规格。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OptiX RTN 380H支持的L2 DCN的规格如表1-4所示。

表 1-4 L2 DCN 解决方案的规格

项目 规格

带外DCN 通道类型 l 微波端口:3字节DCC通道(D1-D3)

带内DCN 通道类型 l 传输以太网业务的微波端口:微波中的部


分以太网业务带宽
l GE业务端口:部分以太网业务带宽
l 1+1级联接口:部分以太网带宽
说明
OptiX RTN 380H的同一个微波端口的带内DCN通
道和DCC通道不能够同时使用L2 DCN。

使用的VLAN ID 3~4094,默认值为4094
的设置范围

带宽的设置范围 64kbit/s~2000kbit/s,可根据通道类型进行设
置,默认为1024kbit/s。

L2 DCN的子网规模 一个L2 DCN子网的网元数目不超过120个

L2 DCN支持转发的最大数据帧长 1522字节(最大有效净荷为1500字节)

RSTP 支持网元级别的RSTP协议

MAC地址表类型 支持动态表项,不支持静态表项的配置

华为网管报文格式 l 802.3(untagged帧)
l 802.1Q(tagged帧)

按端口配置带内DCN VLAN 支持

以太网电接口充当以太网网管接口 支持

说明

在DCN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如果DCN网络规模实际组网超过了上述规格,网络中的报文量会超
过网元的处理能力,DCN网络就会变得不稳定。
当DCN网络超负荷运行时,可能产生以下问题:
l 在网络中出现链路震荡或网元复位时,出现部分网元软复位或脱管的现象。
l 在网络中出现大流量数据时(比如软件加载或大量数据查询等操作),DCN通道带宽被占
用,导致无法稳定的管理网元。

1.3.4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支持L2 DCN解决方案的版本变更情况。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9C00 带內DCN带宽默认值从512 kbit/s提升为1024 kbit/s。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7C10 初始版本。

1.3.5 特性限制和依赖
介绍L2 DCN解决方案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自身限制

表 1-5 自身限制
项目 限制要求

通过交换机连接OptiX RTN 380H的以太 通过交换机连接OptiX RTN 380H的以太


网网管接口 网网管接口时,需要使能交换机的STP/
RSTP协议,避免广播风暴,导致OptiX
RTN 380H脱管。

L2 DCN网络进行软件加载 L2 DCN网络进行软件加载时,必须针对
每个网元逐一进行加载而不能以扩散方
式进行加载。

以太网业务端口配置为网管接口 当以太网电接口配置为网管接口时,该
端口不允许再配置任何以太网业务和协
议,同时该端口配置的接入控制功能以
及QoS功能均失效。

SL2 DCN 应用SL2 DCN时需要保证SL2 DCN网络


中不存在物理环路。

受影响特性

表 1-6 受影响特性
特性 影响

RSTP协议 如果OptiX RTN 380H使用了L2 DCN,为


了避免二层转发形成环路,可以通过
RSTP协议消除环路。建议OptiX RTN
380H网元级别的RSTP协议使用其默认值
自动模式,表示根据中频口使能/禁止L2
DCN的状态自动使能/禁止RSTP协议。

接入控制功能 同一端口的L2 DCN功能和接入控制功能


不能同时使能。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特性 影响

CPRI/OBSAI l CPRI/OBSAI接口不支持传输DCN。
传输CPRI/OBSAI业务的微波端口不支
持带内DCN,只能通过DCC传输
DCN。

互斥特性
无。

1.3.6 流分类
流分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DiffServ,根据各种报文的优先级,将特定端口中的不
同的业务标记成不同的PHB服务等级的简单流分类;另外一种是对特定业务按照一定
的匹配规则进行的复杂流分类。

简单流分类(DiffServ)
图中定义了一个DiffServ域(也称DS域),边缘节点通过识别进入DS域的报文所携带
的CoS(Class of Service)信息,将不同类型的业务流量映射到不同的PHB(Per-Hop
Behavior)服务等级。
内部节点则基于PHB服务等级进行流量控制,并向下一跳的DS边缘节点转发。

CoS 和 PHB
刚才提到的CoS信息,其实就是以太网帧中的优先级比特,它用于标识不同类型的业务
流。
在业务的入方向,OptiX RTN 380H根据端口信任的CoS类型,将报文分别映射到不同
的PHB服务等级。没有携带端口信任的CoS信息的报文将被默认映射到BE(Best
Effort)服务等级。
图中给出的,是入方向报文优先级与PHB服务等级的默认映射关系。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在业务的出方向,OptiX RTN 380H根据PHB服务等级和端口信任的CoS信息的映射关


系,对应修改各条流中的报文所携带的CoS信息。
图中给出的,是出方向PHB服务等级与报文优先级的默认映射关系。

这种把携带不同CoS信息的报文调度到不同PHB服务等级中的流分类方法,就称为简单
流分类。

复杂流分类
复杂流分类相比简单流分类,提供了更多的匹配项和更加丰富的QoS处理手段。

1.4 LLDP
OptiX RTN 380H和用户设备间通过运行链路层发现协议LLDP(Link Layer Discovery
Protocol),可以实现传输故障的快速定位。

1.4.1 介绍
介绍LLDP的基础知识。

LLDP 的定义
LLDP(Link Layer Discovery Protocol)是由IEEE 802.1ab定义的一种链路层通信协议。
通过该协议,以太网设备可以将设备信息,例如设备的主要能力、管理地址、设备标
识、接口标识等信息传递给同一以太网的邻接设备。邻接设备收到这些信息后将以
MIB(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的形式存储起来,以供网络管理系统查询。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LLDP 的应用(一)
RTN 300在和华为基站直连或通过PI相连时,双方都使能LLDP,从而获取对端的设备
信息。管理基站的U2000-M可以基于LLDP传递的RTN设备信息,在拓扑图中显示基站
与RTN设备的连接关系。当业务故障时,U2000-M也可以很方便的核对两端设备配置
的对接参数,从而实现业务的快速定位。 同样的,管理RTN 300的U2000-T也能在实现
类似的功能。

LLDP 的应用(二)
当RTN 300在和华为ATN/CX设备直连或通过PI相连时,双方都使能LLDP,管理设备的
U2000-T可以根据LLDP传递的邻接设备建立设备间的端口连接关系,从而在拓扑图上
创建出设备间的纤缆。

1.4.2 参考标准和协议
介绍和LLDP相关的标准和协议。
与LLDP相关的参考标准与协议如下:
IEEE Standard for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Station and Media Access Control
Connectivity Discovery

1.4.3 规格
介绍LLDP的相关规格。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表 1-7 LLDP 的规格


项目 规格

LLDP报文格式 Ethernet II

LLDP端口的VLAN信息设置 支持

端口工作模式 l Tx(只发送)
l Rx(只接收)
l TxRx (发送和接收)
l Disable

端口支持的LLDP组播地址 Nearest bridge

LLDP报文参数设置 支持设置的参数包括:
l msgTxInterval:LLDP报文发送周期
l txFastInit:在快速发送周期内,发送
LLDP报文的数量
说明
当启用LLDP的设备检测到一个新邻接设
备时,会进入一个快速发送周期。在这个
周期内,设备会以比正常发送间隔更短的
间隔(1s)发送LLDP报文。
l reinitDelay:LLDP端口从Disable切换
到其他工作模式的延迟时间
l msgTxHold:msgTxHold和
msgTxInterval的乘积决定LLDP报文中
信息在邻接设备中的保存时间。

可选TLV的设置 详细信息参见表1-8

LLDP报文统计 支持

Shutdown报文 支持

快速发送模式 支持

邻接设备数目 l 网元最大支持32个邻接设备
l 每个端口最大支持4个邻接设备

基于LLDP协议显示基站连接关系和基站 支持
信息

表 1-8 TLV 详细信息


TLV 必 Sub Type 华为RTN设备传递的内容 华为NodeB传递的内容
选/
可选

Chass 必选 4:MAC 网元MAC地址


is ID address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TLV 必 Sub Type 华为RTN设备传递的内容 华为NodeB传递的内容


选/
可选

Port 必选 5:Interface 指示端口编号的字符串


ID name

Time 必选 - 本设备信息在邻接设备上的生存时间
To 说明
Live 当端口工作模式从可以发送LLDP报文切换到不能发送LLDP
报文的模式时,会发送TTL为0的LLDP报文(即shutdown报
文),通知邻接设备存储的LLDP失效。

Port 可选 - 端口类型+端口号 端口类型+端口号+端口IP


Descri +Interface 地址分配方式+S1接口的
ption IP地址+OM IP地址+X2接
口的IP地址

Syste 可选 - “Huawei RTN” Huawei RAN


m
Name

Syste 可选 - “Huawei RTN 380H” Huawei RAN + 站型


m
Descri
ption

Syste 可选 - Bridge Router


m
Capab
ilities

Mana 可选 4:IPV4 网元IPv4地址 OM IP地址


geme address
nt
Addre 6:MAC 只接收和解析该参数 -
ss address

IEEE 可选 01:Port 端口VLAN ID(即端口默 只接收和解析该参数


802.1 VLAN ID 认VLAN ID)
Organ
izatio 可选 02:Port 只接收和解析该参数 只接收和解析该参数
nally and Protocol
Specif VLAN ID
ic 可选 06: 只接收和解析该参数 OMCH VLAN ID
TLVs Managemen
t VID

可选 07:Link 链路聚合组聚合支持能力 + 链路聚合组配置状态 + 链


Aggregation 路聚合组ID

IEEE 可选 1: 自协商支持能力 + 自协商使能状态 + 端口MAU类型


802.3 MAC/PHY
Organ Config/
izatio Status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TLV 必 Sub Type 华为RTN设备传递的内容 华为NodeB传递的内容


选/
可选

nally 可选 4: 端口支持的最大帧长度
Specif Maximum
ic Frame Size
TLVs

End 必选 - 标识LLDPDU结束,无具体内容
of
LLDP
DU

1.4.4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支持LLDP解决方案的版本变更情况。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7C10 初始版本。

1.4.5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LLDP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自身限制

表 1-9 自身限制
项目 限制要求

LLDP协议组网 由于端口组播地址只支持Nearest bridge,因此网元和用


户设备应该直连或仅通过PI转接。
说明
如果网元和用户设备是通过以太网交换机或其他通信设备转
接,则基站和网元之间是不能交互LLDP协议的。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1 网络管理特性

受影响特性

表 1-10 受影响特性
特性 影响

LAG 和邻接设备间可以有1个或者多个LLDP端口,如果这些
端口配置了LAG,从端口按照主端口的配置信息进行发
送。

互斥特性
无。

1.4.6 规划原则
规划LLDP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端口工作模式的规划原则
l 通常情况下,启用LLDP端口工作模式设置为“TxRx”。
l 如果启用LLDP的端口和邻接设备是单向以太网连接,则根据业务方向设置工作模
式为“Tx”或“Rx”。
l 不启用LLDP端口的工作模式设置为“Disable”。

端口组播地址的规划原则
由于端口组播地址只支持Nearest bridge,因此OptiX RTN 380H和用户设备应该直连或
仅通过PI转接。

LLDP 报文发送参数的规划原则
l OptiX RTN 380H与华为传送网设备对接时,建议各种报文发送参数均使用默认
值。
l OptiX RTN 380H与CX600或ATN设备对接时,LLDP报文VLAN需要设置为0。
l 与其他设备对接时,参数需要保持一致。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2 微波特性

关于本章

介绍OptiX RTN 380H支持的各种微波特性。

2.1 1+1 HSB


1+1 HSB是1+1保护配置的一种模式。1+1 HSB通过对每跳微波链路两端的OptiX RTN
380H进行1+1热备份实现保护。
2.2 交叉极化干扰抵消
XPIC(Cross-polarization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是配合CCDP(co-channel dual-
polarization)使用的一种技术,两项技术相配合,可以在同等信道条件下将传输容量提
高一倍。
2.3 物理链路聚合
物理链路聚合PLA(Physical Link Aggregation)是一种直接根据物理层带宽进行负载分
担,从而实现链路聚合的技术,可以有效改善微波传输以太网业务的带宽和可靠性。
2.4 自动发信功率控制
ATPC(Automatic Transmit Power Control)是无线传输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该功能能
够降低发信机对相邻系统的干扰和残留误码率。
2.5 AMAC
自适应调制和自适应波道带宽(AMAC)是一项根据信道质量自动调整工作模式的技
术,包括自适应调制模式(AM),和自适应波道带宽(AC)两部分功能。
2.6 CPRI/OBSAI
OptiX RTN 380H支持透明传输CPRI(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业务和OBSAI
(Open Base Station Architecture Initiative)业务。

2.1 1+1 HSB


1+1 HSB是1+1保护配置的一种模式。1+1 HSB通过对每跳微波链路两端的OptiX RTN
380H进行1+1热备份实现保护。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2.1.1 介绍
1+1 HSB保护可以提高微波链路的可靠性。

定义
1+1 HSB是1+1保护配置的一种模式,对两端的设备进行1+1热备份实现保护。
一个带1+1 HSB保护配置的微波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主用通道、备用通道以及负责向主
用通道和备用通道发送/接收业务的业务接入单元。正常情况下,在发送端,备用微波
通道处于静默状态,业务接入单元接入的业务通过主用通道发送到接收端。接收端的
主用和备用通道都接收业务,但业务接入单元只接收来自主用通道的业务。当检测到
某一侧的主用通道(如右侧的主用通道)发生故障时,该侧的主用通道被静默,备用
通道解除静默。业务通过备用通道进行发送,业务接入单元只接收来自备用通道的业
务。
当RTN 300参与这个1+1 HSB系统时,两个RTN 300分别作为主用和备用通道,使用其
它设备配合充当业务接入单元。为了协商微波通道的主备状态,两个RTN 300之间必须
通过级联接口进行级联通信。

图 2-1 1+1 HSB 保护

系统配置
根据充当业务接入单元的设备类型不同,RTN 300 1+1 HSB的系统配置可以分为两种类
型:使用分光器和LAG模式。
l 分光器模式:由分光器充当业务接入单元的系统配置。
示例中,分光器和两个RTN 300网元以及一个带合路器的单极化天线组成一个1+1
HSB系统。
由于分光器双发但同一时刻只能接收其中一路光信号,系统通过始终关断当前备
用的RTN 300接入端口来保证业务的正常发送和接收。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 主用RTN 300处于主用状态时,主用RTN 300接入端口打开而备用RTN 300的


接入端口关闭。
– 备用RTN 300变为主用状态时,主用RTN 300接入端口关闭而备用RTN 300的
接入端口打开。
示例中系统保护接入的一路GE光业务,通过扩展接入链路的数量,支持保护多路
接入的GE光业务。保护多路接入的GE光业务时,每路GE光业务需要配置一个分
光器。
说明

1+1 HSB级联接口只能是COMBO接口(3号口)或COMBO(e)接口(6号口)。

图 2-2 1+1 HSB 保护(分光器模式)

l LAG模式:由IDU或支持LACP协议的客户设备充当业务接入单元的系统配置。
示例中使用IDU充当业务接入单元,和两个RTN 300网元以及一个带合路器的单极
化天线组成一个1+1 HSB系统。
系统中,IDU和主备RTN 300网元通过LAG来保证IDU始终向当前主用的RTN 300
发送/接收业务。
– 当主用RTN 300处于主用状态时,主用RTN 300 LAG的系统优先级自动变为最
高,使IDU和主用RTN 300建立的LAG工作。
– 当备用RTN 300变为主用状态时,备用RTN 300 LAG的系统优先级自动变为最
高,使IDU和备用RTN 300建立的LAG工作。
RTN 300部署的这种特殊LAG被称为E-LAG,其详细描述请参见3.3.2 E-LAG。
示例中系统保护接入的一路GE光/电业务,通过扩展接入链路的数量,支持保护多
路接入的GE光/电业务。保护多路接入的GE光/电业务时,每路业务需要分别建立
对应的LAG,并根据RTN 300的主/备状态进行同步切换。

图 2-3 1+1 HSB 保护(LAG 模式)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2.1.2 规格
介绍1+1 HSB特性的相关规格。
1+1 HSB的规格如表2-1所示。

表 2-1 1+1 HSB 的规格


项目 规格

保护类型 恢复式
非恢复式

倒换恢复时间 5~12分钟

反向倒换 支持

1+1级联接口 支持指定COMBO或者COMBO(e)接口
为1+1级联接口

1+1主备网元配置同步 支持

配置类型 l 分光器模式(即使用分光器的场景)
l LAG模式(即与RTN 900 IDU或支持
LACP协议客户设备组网的场景)

GE/10GE业务接入数量 l LAG模式:支持最大4路以太网业务
接入,接入业务类型可以是电信号或
光信号
l 分光器模式:支持最大3路GE/10GE业
务的接入,接入业务类型只能是光信

2.1.3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支持1+1 HSB解决方案的版本变更情况。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6C00 初始版本。

2.1.4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1+1 HSB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自身限制

表 2-2 自身限制
项目 限制要求

LAG模式下E-LAG,级联口,业务口要 l 将参与1+1保护的以太网端口配置为
求 静态、非负载分担、非恢复模式、只
包含1个成员端口的LAG。
l OptiX RTN 380H设置的同一个E-LAG
中的成员端口的接口类型必须相同
(即都是电口或者光口),“工作模
式”都设置为“自协商”。
l 主用和备用OptiX RTN 380H之间通过
1+1级联接口连接。此时,不能配置
任何以太网业务。只有参与1+1保护
的以太网接口才能接入和配置业务,
级联接口和其他以太网接口均不能同
时接入和配置业务,否则1+1保护无
法配置成功。
l 连接主备网元的IDU或客户设备必须
创建系统优先级大于1000的LAG,
LAG成员端口接口类型必须相同且
“工作模式”为“自协商”。

分光器模式下,级联口和业务接入要求 l 只有参与1+1保护的光口才能接入和
配置业务,光口的速率可以是GE,也
可以是10GE,级联口和其他光口均不
能同时接入和配置业务
l 1+1级联接口只能是COMBO口(3号
口)或COMBO(e)口(6号口)。
l 1+1保护分光器模式的业务口只能为
自协商模式。

1+1主备网元配置同步 不同主控板的RTN 380H不支持1+1主备


网元配置同步。如果需要主备网元数据
同步,只能手动配置。

受影响特性

表 2-3 受影响的特性
特性 影响

时钟 使用1+1 HSB保护时,如果规划当前备网
元通过1+1级联口跟踪当前主网元的时
钟,需要将主备网元的级联口加入各自
的优先级列表,并且时钟协议必须修改
为标准SSM协议。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互斥特性
本特性和以下特性不能共存:
l CPRI
l PLA
l LPT

2.1.5 规划原则
规划1+1 HSB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规划原则如下:
l 如果保护类型选用恢复式,建议将等待恢复时间设置为5~12分钟范围内,推荐设
置为默认值10分钟。
l 建议将反向倒换使能,从而使得当信源端的主OptiX RTN 380H网元的业务发送方
向故障时,信宿端的OptiX RTN 380H及时通知信源端的备OptiX RTN 380H进行反
向倒换。
l 380H的级联端口可以选择COMBO口与COMBO(e)接口,推荐优先使用COMBO
口作为级联口。

2.2 交叉极化干扰抵消
XPIC(Cross-polarization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是配合CCDP(co-channel dual-
polarization)使用的一种技术,两项技术相配合,可以在同等信道条件下将传输容量提
高一倍。

说明
仅工作在增强模式下的RTN 380H支持该特性。

2.2.1 介绍
介绍XPIC的定义和目的。

波道配置方式
微波传输按照极化传输方式可分为:单极化传输和CCDP(Co-Channel Dual
Polarization)传输。
l 单极化传输是指在一个信道中采用水平极化波或垂直极化波传输一路信号。
多波道应用时,单极化传输有ACCP和ACAP两种方式。

图 2-4 单极化传输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l CCDP传输是指在一个信道中采用水平极化波和垂直极化波传输两路信号。
在理想情况下,CCDP的2个同频微波信号是极化正交信号,二者之间不会发生干
扰,接收机很容易恢复出这2个信号。但在实际工程条件下,无论两个信号的正交
性如何,总是要受天线XPD(Cross-Polarization Discrimination)和信道传输劣化的
影响,无法避免的会存在信号之间的干扰。
短距离传输时,交叉极化干扰比较小,接收机可以直接解调信号。长距离传输
时,交叉极化干扰比较大,会造成MSE劣化到解调门限之下,这时,就需要用到
XPIC技术,才能从被干扰信号中恢复出原始信号。

图 2-5 CCDP 传输

XPIC
XPIC是配合CCDP(Co-Channel Dual Polarization)使用的一种技术,用来消除CCDP中
两路极化波间的交叉干扰。XPIC配合CCDP使用后,发送端在一个信道中向接收端传
输两路极化方向正交的电磁波,接收端通过XPIC处理消除两路电磁波间的干扰,从而
恢复出两路原始信号。

图 2-6 XPIC 技术

XPIC技术的基本原理如下:
1. 发射端将两路同频信号分别用水平极化波和垂直极化波进行传输。
2. 由于信道传输劣化和天线XPD的影响,导致接收端的两路接收信号中存在交叉干
扰。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3. 接收机将收到的射频信号下变频为中频信号后,分为两路:
– 一路信号发送给本网元的Modem单元。
– 另一路信号发送给邻接网元的Modem单元,作为XPIC参考信号。
4. Modem单元对中频信号和XPIC参考信号分别进行滤波和A/D变换,在XPIC模块中
进行自适应的加权合并处理,抵消干扰并恢复出原始信号。

系统配置
配置一组XPIC时,每个XPIC站点需要2个RTN 380H网元。两个网元的XPIC接口需要使
用XPIC线缆连接,以传输XPIC信号;同时两个网元的COMBO口或GE口进行级联,以
传输时钟信号和XPIC管理控制信号。

图 2-7 XPIC 典型配置图(使用双极化直扣式天线和配套的 OMT)

2.2.2 规格
介绍设备支持的XPIC的规格。

XPIC 的规格
XPIC的规格如表2-4所示。

表 2-4 XPIC 的规格

项目 规格

工作模式 仅增强模式下才支持XPIC。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项目 规格

支持的带宽 125 MHz,250 MHz,500 MHz,750 MHz,1.0 GHz,


1.5 GHz,2GHz。

支持的XPIC组数 1组

邻接网元链路配置信息同 支持(包括:Link ID、带宽、调制模式、ATPC使能状


步 态、ATPC门限、极化方向、发送功率、频点、T/R间
隔、最大功率、接收功率、ATPC自动门限使能。)
说明
邻接网元指和本网元配置为一组XPIC的网元。

XPD(Cross-Polarization 支持15分钟和24小时性能统计。
Discrimination)性能统计

XPIC解耦 支持
说明
通过XPIC解耦功能,当一个极化方向因为收端故障或发端故
障导致链路中断时,可以对另外一个极化方向提供保护,使其
链路和业务在短暂中断后可以恢复正常工作。

XPIC使能时的业务吞吐量请参见微波工作模式和业务容量。

2.2.3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支持XPIC特性的版本变更情况。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8C00 初始版本。

2.2.4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XPIC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自身限制

表 2-5 自身限制

特性 限制要求

工作模式 仅限主控为SLE2MXXI5的RTN 380H,且在增强模式下才支持


XPIC。

COMBO接口/ COMBO接口/COMBO(e)口可以作为XPIC工作组中邻接网元的
COMBO(e)口 级联接口,用于传输XPIC管理信号和时钟信号。

对接 当两个OptiX RTN 380H与华为VRP V5平台的路由器对接时,


不支持E-LAG模式,建议采用分光器对接。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4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特性 限制要求

发射功率 XPIC组中两个邻接网元的最大发射功率应该一致。

配置同步 XPIC工作组中发起配置同步网元设置的发送功率应小于邻接网
元对应微波工作模式下的最大发送功率。

受影响特性

表 2-6 受影响特性

特性 影响

ATPC XPIC可以和ATPC配合使用,但一般情况下不推荐这样使用。
如果需配合使用,需注意以下事项:
l 一组XPIC的水平极化方向链路和垂直极化方向链路应配置
相同的ATPC参数(ATPC使能、ATPC调整门限)。
l 设置ATPC上下门限差值尽可能小,建议为5dB。

AM XPIC可以和AM配合使用,但一般情况下不推荐这样使用。如
果需要配合使用,需注意以下事项:
l XPIC的水平极化方向链路和垂直极化方向链路AM参数
(AM使能、保证容量调制模式、全容量调制模式)必须完
全相同。
l XPIC的水平极化方向链路和垂直极化方向链路配置的发射
功率不能超出RTN 380H在全容量调制模式下的发射功率范
围,以保证AM切换时发射功率不发生变化。
不支持AMAC。

LAG XPIC可以和链路聚合组配合使用。配置XPIC时,网元不会自
动创建相应的链路聚合组,需手工创建。

PLA XPIC可以和PLA共存,此时XPIC级联信号和PLA级联信号建
议共用一根线缆。

互斥特性
本特性和以下特性不能共存:

l 1+1 HSB
l CPRI/OBSAI

2.2.5 规划原则
规划XPIC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l 当采用CCDP波道配置方式时,必须启用XPIC功能。
l 当需要超大带宽(大于10G)或配置PLA时,可规划XPIC。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4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l 确保一组XPIC中水平极化方向链路和垂直极化方向链路的发射频率、发射功率、
T/R间隔、ATPC参数(ATPC使能、ATPC调整门限)、波道间隔、调制模式、AM
参数(AM使能、AM保证容量调制模式、AM全容量调制模式)等信息相同。

2.3 物理链路聚合
物理链路聚合PLA(Physical Link Aggregation)是一种直接根据物理层带宽进行负载分
担,从而实现链路聚合的技术,可以有效改善微波传输以太网业务的带宽和可靠性。

2.3.1 介绍
介绍PLA的定义和目的。

物理链路聚合
物理链路聚合PLA是一种直接根据多条微波链路的物理层带宽进行负载分担,从而实
现链路聚合的技术。

PLA组是按照链路带宽进行流量分配从而实现负载分担的,不依赖于二层或三层业务
流的组成情况,所以也可以称为L1 LAG。

PLA还可以实现成员链路间的保护,如果一条链路中断了,可以按优先级将业务调度
到可用链路,确保高优先级业务的传送。

图 2-8 物理链路聚合

负载分担问题
要在小管道上传送大带宽,基本的方法是将多条小管道聚合成一条逻辑上的大管道,
这就是链路聚合。链路聚合时,首先面临怎样在成员链路间进行负载分担的问题。

传统的基于802.1ad协议的空口LAG,使用Hash算法将业务报文分配到各条链路上,适
用于包含相当多业务流的数据流量。通常LAG的Hash算法依赖于MAC地址、IP地址、
MPLS标签或者这些特征的组合。

大部分情况下Hash算法可以在各条链路上实现负载分担,部分链路的负载可能会不均
衡。但在极端情况下,Hash算法可能会完全不起作用。例如,如果2+0空口LAG用于传
输两个服务器之间的业务流,因为MAC地址和IP地址都是相同的,所以流量只会分配
到一条链路上,达不到聚合的效果。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4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图 2-9 空口 LAG 的负载分担问题

基于带宽的负载均衡
PLA功能通过高速逻辑电路实现,可以根据链路带宽,按比例将业务流分配到PLA成员
链路上,实现负载均衡。

PLA功能的负载分担机制不受以太网帧类型和包长的影响,也不需要保证各条微波链
路的以太网带宽相同。甚至在各条链路的以太网带宽发生不同变化时,仍然能够保证
各条链路的以太网带宽利用率基本相同。

图 2-10 PLA 实现基于带宽的负载均衡

系统配置
RTN 380H通过双网元级联实现两条成员链路的PLA。

PLA配置需要指定主、从网元,并通过某个业务接口级联PLA信号。对于RTN 380H,
只有COMBO口可以用于级联PLA信号。

根据业务接入方式的不同,PLA的系统配置可以分为三种方式:

l 单网元接入方式
该配置方式在主网元接入业务,可以实现对微波链路的保护,但不能实现设备保
护。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4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图 2-11 单网元接入方式示例

l E-LAG接入方式
– 该配置方式在主从网元上均配置业务接入口,并配置跨网元的E-LAG。该方
式不仅可以实现对微波链路的保护,还可以实现设备保护和接入链路的保
护。
– E-LAG方式要求业务源(业务源可以是IDU或用户设备)提供两个接入端口
并支持静态LAG,以便和RTN 380H一侧的E-LAG配合,实现设备保护倒换
时,以太网接入链路的同步倒换。

图 2-12 E-LAG 接入方式示例

l 分光器接入方式
– 该配置方式的主从网元均使用以太网光接口作为业务接入口。该方式不仅可
以实现对微波链路的保护,还可以实现设备保护。正常情况下,从网元的业
务光口不发光,如果主网元故障,从网元会激活光口并接入业务。
– 分光器接入方式不需要配置LAG。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4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图 2-13 分光器接入方式示例

倒换条件
业务故障触发PLA倒换:
l MW_LOF
l MW_RDI
l MW_BER_EXC
l MW_BER_SD
l MW_LIM
硬件故障触发PLA倒换:
l HARD_BAD
l 级联线故障
l 业务口故障
l 设备掉电
l 设备硬复位

2.3.2 原理描述
PLA可以根据以太网带宽的变化调整业务流量。此外,PLA的链路保护倒换和设备保护
倒换的原理是不同的。

说明
本节以E-LAG接入方式为例介绍PLA的实现原理。
l 其他配置方式的链路保护倒换原理与此类似。
l 分光器接入方式的设备保护倒换不需要E-LAG协议,由PLA协议控制主从网元业务端口的开
启和关闭。
l 单网元接入方式不支持设备保护倒换。

倒换前
l 发送方向
a. 如图2-14所示,由于主网元的LAG系统优先级最高,而从网元的LAG优先级
低于主网元,因此业务源所在的IDU将以太网业务发送到主网元的业务端
口。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4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b. 主网元的PLA模块按照流量均衡算法将业务信号均匀地分到主网元的微波端
口和从网元。
c. 主网元所在微波链路的以太网业务信号在主网元的复接单元和开销信号组成
微波帧后,通过调制等处理过程后向外发送。
d. 从网元通过级联接口接收到分配到从网元的以太网业务信号,在从网元的复
接单元和开销信号组成微波帧后,通过调制等处理过程后向外发送。
说明

主从网元间传输的GE业务信号不仅包括PLA报文,还包括带内DCN和主从通信协议
报文。通信协议的主要作用包括:
l 建立心跳连接,使网元快速检测出和邻接网元间的通信状态。
l 传输网元状态和以太网带宽信息,使PLA模块能够及时调整流量分配。
l 传输PLA有关的配置信息,使网元能够检查和邻接网元间配置信息的一致性。

图 2-14 PLA 工作原理(倒换前)


Master FO Master FO

P M M P
L U U L
GE GE
A X X A
Antenna Antenna
GE GE
IDU IDU

P M M P
L U U L
A X X A

Slave FO Antenna Antenna Slave FO

Ethernet service

l 接收方向
a. 远端主网元的复接单元分离出以太网业务信号后传递给PLA模块。
b. 同时,远端主网元的PLA模块从级联接口接收从远端从网元的复接单元分离
出的以太网业务信号。
c. 两路业务信号在远端主网元进行帧对齐、解封装处理后,还原出一路以太网
业务信号,再经业务端口传送到IDU。

说明
PLA模块中有接收缓冲区,可以保证接收端的以太网报文顺序与发送端的以太网报文顺序一
致。

链路保护倒换后
当PLA组中的某一条链路故障时,负责分发调度的PLA模块将不再向故障链路发送业务
信号,而是只将业务信号分发到非故障链路上进行传送。由于此时只能通过非故障链
路传送业务,所以PLA组的实际传送带宽会相应减少。

如图2-15所示,当主网元检测到微波链路故障时,主网元的PLA模块不再向微波端口分
发业务信号,而是只将业务信号分发到从网元上进行传送。

当链路故障解除后,PLA模块自动使业务恢复在PLA的主、从网元的微波链路上传送。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4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图 2-15 链路保护倒换原理(倒换后)
Master FO Master FO

P M M P
L U U L
GE GE
A X X A
Antenna Antenna
GE GE
IDU IDU

P M M P
GE L U U L GE
A X X A

Slave FO Antenna Antenna Slave FO

Ethernet service

设备保护倒换后(网元失效)
以主网元失效为例来介绍设备故障时的处理方式。

说明
从网元失效时会触发链路保护倒换而非设备保护倒换。

如图2-16所示,当从网元检测到NB_UNREACHABLE告警,且收到远端网元发送的主
网元所在链路故障的通知时,发起设备保护倒换。倒换后,主、从网元的LAG系统优
先级发生交换,从网元的LAG系统优先级变为最高,因此业务源所在的IDU将以太网
业务发送到从网元的业务端口。从网元的PLA模块将接收到的以太网业务信号发送到
从网元的微波端口,在复接单元和开销信号组成微波帧后,通过调制等处理过程后向
外发送。
当主网元生效后,主、从网元不进行恢复倒换。从网元的PLA模块会按照流量均衡算
法将业务信号按照主、从网元进行分发调度,如图2-17所示。

图 2-16 设备保护倒换原理(倒换后)
Master FO Master FO

P M M P
L U U L
GE GE
A X X A
Antenna Antenna
GE GE
IDU IDU

P M M P
GE L U U L GE
A X X A

Slave FO Antenna Antenna Slave FO

Ethernet service Master radio link fault notice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4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图 2-17 设备保护倒换原理(故障解除后恢复)
Master FO Master FO

P M M P
L U U L
GE GE
A X X A
Antenna Antenna
GE GE
IDU IDU

P M M P
GE L U U L GE
A X X A

Slave FO Antenna Antenna Slave FO

Ethernet service

2.3.3 规格
介绍设备支持的PLA的规格。
PLA的规格如表2-7所示:

表 2-7 PLA 的规格


项目 规格

PLA组数 1

系统配置方式 E-LAG接入方式

分光器接入方式

单网元接入方式

保护类型 链路保护

设备保护(E-LAG接入方式和分光器接入方式)

业务接入端口数 4

级联口模式 l 1 Gbit/s
l 2.5 Gbit/s
l 10 Gbit/s

PLA配置一致性校验 l 邻接网元配置一致性校验
l 微波链路两端配置一致性校验

PLA组最小激活链路 支持
数设置

2.3.4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PLA特性的版本变更情况。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4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6C00 初始版本。

2.3.5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PLA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自身限制

表 2-8 自身限制

项目 描述

主从网元 l 配置PLA时,主、从网元上的业务端口数量、端口号、
对应端口的光/电类型必须相同。
l 配置PLA时,需保证主、从网元上的级联接口的端口
号、端口类型必须相同。
l 主、从网元的级联接口上不能配置以太网业务和保护。

空口容量 组成PLA的两条微波链路的空口容量不能相差10倍以上,
否则可能导致业务中断。

设备级保护 需要进行设备保护时,必须配置E-LAG或使用分光器。
在E-LAG接入方式时,主/从RTN 380H需要分别配置一个
只有主端口的非负载分担、非恢复式的静态LAG。对端业
务设备(IDU或用户设备)上需要配置非负载分担的、非
恢复式的静态LAG,且LAG的系统优先级取值建议大于
1000。

级联PLA 配置级联PLA时,需要先配置远端设备(离网关网元较
远),再配置近端设备。

受影响特性

表 2-9 受影响特性

特性 描述

AM PLA支持和AM共存,PLA各成员的Hybrid/AM属性、调制
模式可以不同。

DCN 由于PLA的备用微波链路无法传输带内DCN,因此配置
PLA时必须将PLA各成员的微波链路使能带外DCN。

XPIC 一个XPIC的两个成员可以组成一个PLA组,以实现两个极
化方向间的以太网业务保护。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4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特性 描述

LPT PLA支持和LPT的共存,可以在整个PLA故障的情况下触
发LPT倒换,也可以通过设置“最小激活链路阈值”的方
式,使PLA在部分成员故障时,也触发LPT倒换。

互斥特性
本特性和以下特性不能共存:
l 1+1 HSB
l LAG(微波链路)
l LPT(当配置分光器模式和LAG模式级联PLA时)

2.3.6 规划原则
规划PLA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l 根据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系统配置方式:
– 如果用户设备可以提供2个接入端口,而且支持静态LAG,建议使用E-LAG配
置方式,以实现设备保护。
– 如果用户设备只能提供一个光口,建议使用分光器配置方式,以实现设备保
护。
– 如果用户设备只能提供一个电口,建议增加支持静态LAG的交换机或其他设
备,使用E-LAG配置方式。
– 如果只需要微波链路保护,不需要设备保护,则使用单网元接入方式。
l 主、从网元上的级联接口的端口号必须相同。
l 主、从网元上的业务端口的数量、端口号、业务配置必须相同。

2.4 自动发信功率控制
ATPC(Automatic Transmit Power Control)是无线传输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该功能能
够降低发信机对相邻系统的干扰和残留误码率。

2.4.1 介绍
介绍ATPC的基础知识。

ATPC是一种根据接收端检测到的收信功率来调整发射端发信功率的方法。

通过ATPC功能,能够使发信机的发射功率在ATPC控制范围内根据接收端接收电平的
变化而自动调整,使接收端的接收电平保持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从而达到降低发信
机对相邻系统的干扰和残留误码率的目的。

在ATPC使能的情况下:

l 当接收端的收信电平小于等于ATPC调整上下门限间的中心值2dB时,会通知发送
端增加发射功率,使收信电平达到ATPC调整上下门限间中心值的±2dB范围内。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5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l 当接收端的收信电平大于等于接收端ATPC调整上下门限间的中心值2dB时,会通
知发送端减小发射功率,使收信电平达到ATPC调整上下门限间的中心值的±2dB
范围内。

图 2-18 RSL 与 TSL 的变化关系


TSL/RSL

TSL

Up-fading

2dB
门限中心值 RSL
2dB
Down-fading

2.4.2 规格
介绍ATPC特性的相关规格。

表 2-10 ATPC 的规格

项目 规格

ATPC控制范围 上限为OptiX RTN 380H最大发射功率


下限为OptiX RTN 380H最小发射功率

ATPC调整步进 根据实际接收功率与ATPC调整上下门限
间的中心值的差值自动调整,单次最大
调整步进为10dB,最小调整步进为1dB

ATPC最大调整速度 30dB/s

最大发射功率设置 支持

ATPC自动门限使能 支持

2.4.3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支持ATPC特性的版本变更情况。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5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6C00 初始版本。

2.4.4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ATPC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自身限制

表 2-11 自身限制
项目 限制要求

ATPC调整 l 如果发送端的实际发射功率达到了设置的最大发射
功率,此时不再调整。
l 设置的最大发射功率不超过OptiX RTN 380H的额定
最大发射功率。
l 如果没有设置最大发射功率,则发射功率增加到
OptiX RTN 380H的额定最大发射功率后,就不能再
向上调整。

受影响特性

表 2-12 受影响特性
特性 影响

AMAC AMAC可以和ATPC配合使用,但一般情况下不推荐这
样使用。如果需配合使用,需注意以下事项:
l 设置ATPC下门限大于规划的全容量调制模式下的灵
敏度加上至少14dB。
l 设置ATPC上门限为下门限值加上至少5dB。
l 同时使能AM Booster和ATPC功能时,AM Booster功
能不生效。

XPIC XPIC可以和ATPC配合使用,但一般情况下不推荐这样
使用。如果需配合使用,需注意以下事项:
l 一组XPIC的水平极化方向链路和垂直极化方向链路
应配置相同的ATPC参数(ATPC使能、ATPC调整门
限)。
l 设置ATPC上下门限差值尽可能小,建议为5dB。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5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互斥特性
无。

2.4.5 规划原则
规划ATPC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l 一跳微波链路两端的ATPC参数设置应保持一致。
l 受快衰落影响严重的地区,建议不使能ATPC功能。
l 将ATPC上下门限间的中心值设置为所期望的接收功率值。
l ATPC上门限和下门限的差值不得小于5dB。
l 可以通过设置OptiX RTN 380H的最大发射功率和功率门限来限制OptiX RTN 380H
的发射功率。
l 建议不使能ATPC自动门限。

2.5 AMAC
自适应调制和自适应波道带宽(AMAC)是一项根据信道质量自动调整工作模式的技
术,包括自适应调制模式(AM),和自适应波道带宽(AC)两部分功能。

2.5.1 介绍
介绍AM和AMAC的基础知识。

AM
AM是一项根据信道质量自动调整调制模式的技术。采用自适应调制时,在相同的波道
间隔下,调制模式不同,微波的业务容量也不同,调制模式越高,传送的业务容量越
高。
l 在信道质量良好时(如晴天),设备采用高调制模式,尽力传送更多的用户业
务,以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和频谱利用率。
l 当信道质量恶化时(如雷雨、大雾天气),设备采用低调制模式方式,优先保证
可用带宽内优先级较高业务的传送,如果空口容量不足导致某些低优先级队列拥
塞,则这些队列的部分或全部业务就被丢弃了。这样可以提高链路的抗干扰能
力,保证高优先级业务的链路可用度。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5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图 2-19 AM 示意图

AM 工作原理
AM主要通过Modem单元中的AM引擎实现的。此处仅以一个业务方向AM下切为例说
明AM的实现原理:
1. 如图2-20所示,发送端的复接单元将调度到微波端口的业务复接为微波帧,微波
帧经发送通道发送到接收端。
2. 接收端的接收通道完成中频信号的接收处理,同时还监测接收到的信噪比SNR
(signal to noise ratio)来监测接收信号的质量。
说明

在当前工作的调制模式下,如果接收到的SNR值低于阈值时,则认为接收信号质量劣化;
如果接收到的SNR值高于阈值时,则认为接收信号质量好。
3. 接收端的接收通道输出接收信号质量指示信号给AM引擎。
4. 接收端的AM引擎将切换指示信号放在微波帧中通过发送通道发送给发送端。
5. 发送端的Modem单元处理中频信号时,提取出切换指示信号并发送给AM引擎。
6. AM引擎将切换指示信号发送给复接单元,指示在第n帧后复接单元和Modem单元
同步完成调制模式的切换。
7. 此时,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的微波帧中也会插入切换指示信号。接收端检测到微
波帧中的指示信号后,也会在第n帧后同步完成各个单元调制模式的切换,从而实
现基于信号帧边界的发送/接收两端调制模式的同步切换。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5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图 2-20 AM 工作原理

当AM下切后,发送端根据切换后低调制模式下的微波帧带宽丢弃低优先级的以太网业
务,将切换后低调制模式下高优先级的以太网业务调度到微波端口。如图2-21所示。

图 2-21 AM 下切后

当接收端的Modem单元检测到SNR高于向高调制模式切换的门限时,通知发送端做调
制模式向上切换,微波帧带宽变大,增加的带宽可以用于传送更多容量的以太网业
务。

AMAC
AMAC是AM的增强功能,即当最低调制模式为BPSK时,如果信道质量持续劣化时,
设备则可以通过减小波道带宽,降低信道质量劣化对信号的影响。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5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图 2-22 AMAC 示意图

AMAC特别适合于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如图2-23所示,当调制模式切换到BPSK时,
因为在某频率上的信号衰落较大,设备无法恢复出原始业务信号,所以信道仍然无法
有效的传输业务。通过AMAC功能减少使用的波道带宽,可以改善接收信号的频谱曲
线,设备能很好的恢复出业务信号,保证部分业务的正常传输。

图 2-23 AMAC 波道带宽变化对信号影响示意图

AM Booster
AM Booster可以说是一项提升全容量调制模式下发射功率的技术。
在启动AM功能的前提下,如果不使能AM Booster,全容量调制模式下的发射功率受限
于全容量调制模式模板。如果使能了AM Booster,全容量调制模式下的发射功率只受
限于保证容量调制模式模板。从而可以提高发射功率。如图2-24所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5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图 2-24 AM Booster 示意图

2.5.2 规格
介绍AMAC特性的相关规格。

表 2-13 AMAC 的规格


项目 规格

工作在普通模式的OptiX RTN 380H支持 l BPSK


的调制模式 l QPSK
l 16QAM Strong
l 16QAM
l 32QAM
l 64QAM
l 128QAM
l 256QAM
说明
250MHz/500MHz支持BPSK-256QAM。
750MHz/1GHz/1.5GHz/2GHz支持
BPSK-128QAM。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5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项目 规格

工作在增强模式的OptiX RTN 380H支持 l BPSK


的调制模式 l QPSK
l 8PSK
l 16QAM
l 32QAM
l 64QAM
l 128QAM
l 256QAM
l 512QAM
l 1024QAM
说明
62.5 MHz/125MHz/250MHz支持
BPSK-1024QAM。
500MHz/750MHz支持BPSK-512QAM。
1GHz和1.5GHz支持BPSK-256QAM。
2GHz支持BPSK-128QAM。

切换影响 l 切换时,发送频率、接收频率和波道间
隔都不会改变。
l 当调制模式下切时,在丢弃低优先级业
务的同时,高优先级业务不会因为模式
切换产生损伤。

切换方式 采用Step By Step的方式逐级进行

切换速度 满足100dB/s信道快衰落的要求

AMAC l 工作在普通模式的OptiX RTN 380H支


持在BPSK模式下进行2G->1G-
>500M,1.5G->750M,1G->500M-
>250M或500M->250M的波道带宽切
换。
l 工作在增强模式的OptiX RTN 380H支
持在BPSK模式下进行2G->1G-
>500M,1.5G->750M,1G->500M-
>250M或500M->250M->125M,250M-
>125M->62.5M,125M->62.5M的波道
带宽切换。

2.5.3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支持AMAC特性的版本变更情况。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5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8C00 初始版本。

2.5.4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AMAC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自身限制

表 2-14 自身限制

特性 限制要求

AM Booster AM Booster只有在全容量调制模式下才支持功率提升,中间调制模式
下功率不会提升。
普通模式下RTN 380H才支持AM Booster。

传输的以太 启用AMAC功能时,建议对传输的以太网业务配置QoS,以保证微波
网业务 链路工作在较低调制模式时,优先传输高优先级的以太网业务。

受影响特性

表 2-15 受影响特性

特性 影响

XPIC XPIC可以和AM配合使用,但一般情况下不推荐这样使用。如果需要
配合使用,需注意以下事项:
l XPIC的水平极化方向链路和垂直极化方向链路AM参数(AM使
能、保证容量调制模式、全容量调制模式)必须完全相同。
l XPIC的水平极化方向链路和垂直极化方向链路配置的发射功率不
能超出RTN 380H在全容量调制模式下的发射功率范围,以保证AM
切换时发射功率不发生变化。
仅支持AM,不支持AMAC。

ATPC AMAC可以和ATPC配合使用,但一般情况下不推荐这样使用。如果需
配合使用,需注意以下事项:
l 设置ATPC下门限大于规划的全容量调制模式下的灵敏度加上至少
14dB。
l 设置ATPC上门限为下门限值加上至少5dB。
l 同时使能AM Booster和ATPC功能时,AM Booster功能不生效。

CPRI/ 传输CPRI/OBSAI的微波不支持AMAC功能。
OBSAI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5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互斥特性
无。

2.5.5 规划原则
规划AM和AMAC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AM 和 AMAC 使能状态的规划原则
l 如果要求微波链路传输的各种类型的业务均达到相同的可用度要求,则建议不使
用AMAC功能,并根据可用度要求和业务的最大容量确定固定的调制模式。
l 如果微波链路传输的各种类型的业务有不同的可用度要求(即允许在信号恶劣情
况下,损失部分以太网业务带宽),则建议使用AM和AMAC功能。

AM 和 AMAC 属性的规划原则
l 保证容量调制模式下的微波链路空口带宽要大于高优先级业务的总带宽,链路可
用度要满足高优先级业务的可用度要求。
l 全容量调制模式下的微波链路带宽要大于所有业务的总带宽,链路可用度要满足
低优先级业务的可用度要求。

2.6 CPRI/OBSAI
OptiX RTN 380H支持透明传输CPRI(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业务和OBSAI
(Open Base Station Architecture Initiative)业务。

2.6.1 介绍
介绍CPRI/OBSAI的基础知识。

应用
CPRI和OBSAI是RRU和BBU之间传输数据的两种协议报文。OptiX RTN 380H对两种协
议报文均支持透明传输。这样,OptiX RTN 380H就可以替代光纤传输分布式基站BBU
与RRU之间的CPRI/OBSAI信号,实现RRU拉远。以CPRI为例:

图 2-25 OptiX RTN 380H 替代光纤实现 BBU 与 RRU 拉远方案一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除了上述应用外,还包括以下几种应用,如图2-26、图2-27、图2-28、图2-29。无论采
用哪种方案,RRU和BBU之间的总时延和总信噪比必须满足无线设备的要求。

图 2-26 OptiX RTN 380H 替代光纤实现 BBU 与 RRU 拉远方案二

图 2-27 OptiX RTN 380H 和长距离光纤实现 BBU 与 RRU 拉远方案

图 2-28 OptiX RTN 380H 和波分设备实现 BBU 与 RRU 拉远方案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图 2-29 BBU 与 RRU 之间连接两跳 OptiX RTN 380H 微波链路方案

说明
380H最多可支持3路不同速率的CPRI/OBSAI信号接入。

OptiX RTN 380H 透传 CPRI 业务的原理


OptiX RTN 380H传输CPRI业务的方式包括两种:整体透传和净荷透传。

l 整体透传
整体透传是指OptiX RTN 380H不解析CPRI接口中的任何数据,从CPRI接口收到
CPRI帧后完整的封装到微波帧中进行传输。对端OptiX RTN 380H接收到信号后,
从微波帧中提取出CPRI帧后通过CPRI接口发送出去。

图 2-30 整体透传

l 净荷透传
净荷透传是指OptiX RTN 380H从CPRI接口收到CPRI帧后,先从中解析出净荷数
据,然后封装到微波帧中进行传输。对端OptiX RTN 380H接收到微波帧后,从微
波帧中提取出CPRI净荷数据并还原为CPRI帧,然后由CPRI接口发送出去。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图 2-31 净荷透传

说明
OptiX RTN 380H传输OBSAI业务时仅支持整体透传,传输方式和CPRI的整体透传方式类似。

2.6.2 规格
介绍CPRI/OBSAI特性的相关规格。

表 2-16 CPRI 的规格

项目 规格

CPRI透传接口 l COMBO接口
l 10GE1接口
l 10GE2接口

CPRI接口速率 l option 2: 1228.8 Mbit/s


l option 3: 2457.6 Mbit/s
l option 4: 3072.0 Mbit/s
l option 5: 4915.2 Mbit/s
l option 6: 6144.0 Mbit/s
l option 7: 9830.4 Mbit/s
l 2*option 5: 2*4915.2 Mbit/s
说明
支持不同速率接口的CPRI业务的混合传输。

时延抖动 单跳时延小于45us,时延抖动小于16ns。

频率精度 <0.002ppm(5s)

CPRI光口内(外)环回 支持

PRBS测试 支持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表 2-17 OBSAI 规格
项目 规格

OBSAI接口 l COMBO接口
l 10GE1接口
l 10GE2接口

OBSAI接口速率 每路OBSAI的速率支持i*768Mbps i={2,4}


说明
当速率总和低于8G,支持任意速率obsai业务混合传输

时延抖动 单跳时延小于45us,时延抖动小于16ns。

频率精度 <0.002ppm(5s)

OBSAI光口内(外)环回 支持

PRBS测试 支持

2.6.3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CPRI/OBSAI特性的版本变更情况。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9C00 新增支持2路option5 CPRI业务传输。仅


支持压缩模式。

V100R007C00 新增支持OBSAI。

V100R006C00 初始版本。

2.6.4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CPRI/OBSAI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自身限制

表 2-18 自身限制
项目 限制要求

微波链路跳数 BBU和RRU之间最多支持两跳微波链路
透明传输CPRI/OBSAI业务。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项目 限制要求

业务 l 网元同时只能传输一种业务,CPRI业
务、OBSAI或者以太网业务(如E-
Line、QoS、LAG等)。CPRI业务跟
以太网业务两种传输方式切换、或
OBSAI业务跟以太网业务两种传输方
式切换时,网元会硬复位。CPRI业务
跟OBSAI业务两种传输方式切换时,
网元则不会复位。

对接设备 l 对接的无线设备必须严格遵守CPRI/
OBSAI标准,否则会有对接风险。
l 多端口CPRI/OBSAI应用时,对接的
380H,只能在相同端口上下业务。

受影响特性

表 2-19 受影响特性

特性 影响

物理时钟 通常情况下,传输CPRI/OBSAI业务的微
波链路不建议配置时钟跟踪。

互斥特性
l CPRI
– XPIC
– OBSAI
– 1+1 保护
– AMAC
– PLA
– IEEE 1588V2
l OBSAI
– XPIC
– CPRI
– 1+1 保护
– AMAC
– PLA
– IEEE 1588V2

2.6.5 规划原则
规划CPRI/OBSAI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2 微波特性

规划原则如下:
l COMBO接口、10GE1接口和10GE2接口都支持CPRI/OBSAI。CPRI/OBSAI接口安
装的光模块类型要和对接接口的光模块类型相同,且使用的光纤类型、光模块类
型要和传输距离相匹配。
l 对接的OptiX RTN 380H,需要设置相同速率,相同微波带宽和调制模式,需要在
相同端口上下业务。
l 规划CPRI/OBSAI业务时必须首先获取无线设备对CPRI/OBSAI链路的时延和信噪
比的要求,并保证每段CPRI/OBSAI链路的时延/信噪比劣化情况相加后,都不超
过无线设备的要求。例如,无线设备要求BBU和RRU之间时延小于100us,而BBU
到最远的RRU间的CPRI链路由一段WDM承载的长距光纤链路和一跳微波组成。
那么WDM引入的传输时延+长距光纤时延+微波设备引入的时延要小于100us。信
噪比也要按照这种方式去评估是否满足要求。
l OptiX RTN 380H在传输CPRI/OBSAI业务时,需要通过某一侧OptiX RTN 380H网
元的P&E口连接到PI,由PI的GE口连接外部DCN或者共站OptiX网元的网管口,打
通DCN通道。如图2-32所示。

图 2-32 OptiX RTN 380H 承载 CPRI/OBSAI 业务时的 DCN 通道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3 以太网特性

关于本章

介绍OptiX RTN 380H支持的以太网相关特性。

3.1 QinQ
介绍OptiX RTN 380H支持的QinQ(802.1Q in 802.1Q)特性。
3.2 以太网环保护
以太网环网保护(ERPS)适用于环形物理网络,它可以对以太网环上的E-LAN业务提
供保护。
3.3 链路聚合组
链路聚合组(LAG)是指将多条连接到同一设备的链路捆绑在一起,以便于增加带宽
和改善链路的可靠性。聚合的链路可以当作是一条逻辑链路。
3.4 服务质量
QoS是指通信网络在不同需求下能保证提供不同的可预期的带宽、延迟、延迟抖动、丢
包率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使用户或应用的请求和响应满足可预知的服务级别。
3.5 HQoS
HQoS即层次化QoS(Hierarchical Quality of Service),是一种通过多级队列调度机
制,解决Diffserv模型下多用户多业务带宽保证的技术。
3.6 ETH-OAM
ETH-OAM可以使用以太网OAMPDU对业务路径的连通性、性能进行检测、监视,而
不影响业务。
3.7 带宽通告
在OptiX RTN 380H与华为ATN/CX系列路由器对接组网时,可以通过带宽通告功能,使
路由器感知到微波空口带宽的变化,从而可以根据带宽进行QoS或负载分担等处理。

3.1 QinQ
介绍OptiX RTN 380H支持的QinQ(802.1Q in 802.1Q)特性。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3.1.1 介绍
介绍QinQ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 QinQ
QinQ是一种基于802.1q封装的二层隧道协议,它将用户私网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标签封装在公网VLAN标签中,报文带着两层VLAN标签穿越服务商的骨干
网络,从而为用户提供二层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隧道。

内层VLAN标签称为C-VLAN,外层VLAN标签称为S-VLAN。

图 3-1 QinQ 的应用

QinQ 的收益
QinQ技术的主要作用如下:

l 利用QinQ技术,VLAN ID数目可增加到4094×4094个。
l 用户和运营商网络可以各自独立灵活地规划VLAN资源。
l 使以太网业务规模由LAN扩展到WAN。

C-TAG 和 S-TAG
为了标识以太网报文中携带的SVLAN,QinQ在802.1Q定义的tagged帧格式基础上,定
义了C-TAG和S-TAG。

C-TAG即802.1Q header。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图 3-2 C-TAG

S-TAG的TPID默认为0x88A8,并可修改。同时,还增加了指示S-TAG帧优先级的字
段。

图 3-3 C-TAG+S-TAG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图 3-4 仅 S-TAG

QinQ 的应用
以太网报文从用户网络进入运营商网络前,以太网帧格式可能是untagged帧或tagged
帧。进入运营商网络后,则可能是只带S-TAG的报文或携带了C-TAG和S-TAG的报文。
以太网报文从用户网络进入运营商网络时,基于PORT或PORT+CVLAN封装一层S-
TAG,并在网络中基于S-VLAN(E-Line)或S-VLAN和目的MAC地址(E-LAN)进行
报文转发。基于E-Line转发报文时,还可以交换SVLAN。
报文离开运营商网络时,以太网报文剥离S-TAG进入用户网络。

图 3-5 QinQ 的应用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7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3.1.2 参考标准和协议
介绍和QinQ特性相关的标准和协议。

与QinQ特性相关的参考标准和协议如下:

IEEE 802.1ad: Virtual Bridged Local Area Networks Amendment 4: Provider Bridges

3.1.3 规格
介绍设备支持的QinQ的规格。

QinQ特性的相关规格如表3-1所示。

表 3-1 QinQ 特性的规格

项目 规格

QinQ Type域的设置 支持,默认值为0x88A8

S-VLAN ID范围 1~4094

基于QinQ的E-Line业务最大数目 512

QinQ Link最大数目 1024

QinQ link承载的业务流类型 PORT


PORT+CVLAN
PORT+SVLAN

QinQ操作类型(基于QinQ的E-Line) 添加S-VLAN标签(UNI到NNI)
剥离S-VLAN标签(NNI到UNI)
交换S-VLAN标签(UNI到UNI,NNI到
NNI)

802.1ad网桥最大数目 8

网桥挂接的逻辑端口类型 PORT
PORT或PORT+CVLAN
PORT+SVLAN

QinQ操作类型(基于802.1ad网桥的E- 基于端口添加S-VLAN(UNI端口)
LAN) 基于端口和C-VLAN添加S-VLAN(UNI
端口)
基于端口和S-VLAN挂接端口(NNI端
口)

3.1.4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QinQ特性的版本变更情况。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7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6C00 初始版本。

3.1.5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QinQ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自身限制

表 3-2 自身限制

项目 限制要求

VLAN数量 所有以太网业务配置的VLAN数量不能超
过1024。超过该值时,VUNI端口必须是
PORT形式且需要配置VLAN过滤列表来
限制E-LAN业务从该端口输出的报文。

受影响特性
无。

互斥特性
无。

3.1.6 规划原则
规划QinQ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l 基于业务需求规划SVLAN和QinQ业务类型(E-Line或E-LAN)。
l QinQ link(即传输带S-VLAN的以太网报文的链路)两端接口要设置相同的QinQ
type域,建议按照协议都设置为0x88A8。

3.2 以太网环保护
以太网环网保护(ERPS)适用于环形物理网络,它可以对以太网环上的E-LAN业务提
供保护。

3.2.1 介绍
介绍ERPS的基础知识。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7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什么是 ERPS
ERPS(Ethernet Ring Protection Switching)是基于APS(Automatic Protection
Switching)协议和保护倒换机制的以太网环保护协议。ERPS作用于以太网二层的以太
网环拓扑,对以太网环上的E-LAN业务提供保护。
OptiX RTN 380H支持ERPS V1和V2两个协议版本,不仅能够保护单一环上的以太网业
务,而且能够保护多环互联网络上的以太网业务。本文以单环的以太网保护为例。
环形网络采用ERPS后,正常情况下,主节点阻塞环上自己某一侧的端口,使业务只通
过另外一侧的端口进行传输,从而避免业务形成环路。当环上某段链路或某个网元发
生故障后,主节点解除其上端口的阻塞,使无法通过故障点传输的业务通过该端口进
行传输,从而实现环网保护的功能。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7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图 3-6 ERPS 保护倒换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7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ERPS 保护实例
保护实例是ERPS保护的基本单位。保护实例定义了ERPS保护环上的以太网环链路
(Ring link)、RPL(Ring Protection Link)、RPL Owner、控制VLAN、目的MAC地
址以及各个以太网环节点中的东向(E)和西向(W)环端口。
l RPL是当以太网环处于Idle时其业务通道被阻塞(Blocked)的以太网环链路。一个
以太网环上只有一条RPL。
l RPL Owner是位于RPL某一端的以太网环节点。当以太网环处于正常状态时,RPL
Owner上的RPL连接端口(RPL connection point)被阻塞以防止业务通道形成环
路。一个以太网环上只能有一个RPL Owner。
l 环端口是位于以太网环节点上的以太网环链路连接端口。环端口可以是以太端
口,也可以是微波端口。
l 通常,定义沿着图中逆时针方向上同一个以太网环节点的业务发送端口为东向
(E)环端口,业务接收端口为西向(W)环端口。
l ERPS通过特定的R-APS(Ring APS)报文传送倒换请求和链路状态。R-APS报文
使用的MAC目的地址固定为:01-19-A7-00-00-01。
l 在R-APS报文中携带了VLAN ID,该VLAN ID不能与以太网业务报文的VLAN ID
相同,这就实现了R-APS报文和以太网业务报文在相互隔离的VLAN通道中传输。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7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图 3-7 ERPS 保护实例

ERPS 倒换机制
正常情况下,ERPS环上的以太网业务就是按照保护实例建立后的路径进行转发。
如果以太网环上发生故障,ERPS倒换机制如下:
l 当非RPL链路故障时,ERPS通过转发R-APS(SF)报文通知故障信息,以太网环
上所有接收到R-APS(SF)报文的环节点,清空各自的转发地址表。当RPL Owner
接收到R-APS(SF)报文时,还将解阻塞RPL连接端口。这样,以太网环上各节
点重新学习并建立新的转发地址表,按照倒换后的路由转发以太网业务。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7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链路故障恢复后,以太网环将重新恢复倒换至原先的状态。

l 当RPL链路故障时,ERPS通过转发R-APS(SF,DNF)报文,将链路当前状态通
知整个环网,告知所有节点不清空转发地址表。环上虽然存在包含DNF标识的SF
消息,但实际上以太网业务的转发未受影响。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7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当RPL链路故障恢复后,以太网环将重新恢复至原先的状态。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7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3.2.2 参考标准和协议
介绍和ERPS相关的标准和协议。
与ERPS特性相关的参考标准和协议为:
ITU-T G.8032/Y.1344:Ethernet Ring Protection Switching(2010版)

3.2.3 规格
介绍OptiX RTN 380H支持的ERPS的规格。
ERPS规格如表3-3和表3-4所示。

表 3-3 ERPS V1 的规格


项目 规格

以太网环保护实例 支持的ERPS东/西 以太网业务端口


向端口类型 微波端口
说明
OptiX RTN 380H不支持以太网相交环。

R-APS通道的控制 1~4094
VLAN 说明
不能同业务报文的VLAN ID重复。

ERPS成环检测 支持

ERPS协议版本 V1

定时器 Holdoff timer 可设置

WTR timer 可设置

Guard timer 可设置

R-APS报文 报文发送间隔 可设置

实体级别 可设置

Type域设置功能 支持0x8809(传送模式)和0x8902(标
准模式)。
缺省值:0x8809(传送模式)。

表 3-4 ERPS V2 的规格


项目 规格

以太网环保护实例 RPL Owner节点 一个ERP上只能有一个环节点是RPL


Owner,与其相邻的一个环节点可以指
RPL邻居节点 定为RPL邻居节点。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7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项目 规格

支持的RPL端口、 FE/GE端口
RPL邻居端口、 IP微波端口
RPL下一个邻居端
口和东/西向端口类

R-APS通道的控制 1~4094
VLAN 说明
不能同业务报文的VLAN ID重复。

ERP拓扑类型 l 单环网络
l 多环互联网络

恢复模式 l 恢复式
l 非恢复式

ERP模型 l 不带R-APS虚通道
l 带R-APS虚通道

R-APS虚通道的 1~4094
VLAN 说明
l R-APS虚通道使用的VLAN不能与其部署的环上的业务VLAN相
同。
l R-APS虚通道使用的VLAN不能与其部署的环上的R-APS通道的
VLAN相同。

外部倒换 l 清除倒换
l 强制倒换
l 人工倒换

定时器 Holdoff timer 可配置

WTR timer 可配置

WTB timer 不可单独设置,其取值固定比Guard


timer大5秒。

Guard timer 可配置

R-APS报文 报文发送间隔 可配置

实体级别 可配置

Type域设置功能 支持Ox8809(传送模式)和Ox8902(标
准模式)
缺省值:Ox8809(传送模式)

3.2.4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支持ERPS特性的版本变更情况。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8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7C10 初始版本。

3.2.5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ERPS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自身限制

表 3-5 自身限制

项目 限制要求

ERPS节点 一个网元只能作为ERPS的一个节点。

ERPS协议版本 支持V1和V2协议版本。

只支持ERPS V1的节点和 支持ERPS V2的节点可以和只支持ERPS V1的节点混合


支持ERPS V2节点的混合 组成ERPS保护的单环网络,此时RPL Owner必须为支
组网 持ERPS V2的节点,且环上所有ERPS实例的协议版本
均需要设置为Ver1。

受影响特性

表 3-6 受影响特性

特性 影响

LAG LAG可以与ERPS保护共存。

互斥特性
本特性和以下特性不能共存:

l 1+1 HSB
l ETH PWE3

3.2.6 规划原则
规划ERPS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3.2.6.1 ERPS V1
对于单环网络,可以采用ERPS V1或ERPS V2对环网上的以太网业务进行保护。本例中
以ERPS V1为例进行描述。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8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ERPS 组网的规划原则
l 当OptiX RTN 380H组成环网时,可采用ERPS对环网上的以太网业务进行保护。
l ERPS环网上应使用E-LAN业务。
l 多个ERPS环网不能共享环端口。

ERPS 实例的规划原则
l 将ERPS的协议版本设置为Ver1。
l 一个ERPS环网上各网元的ERPS ID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l 建议以逆时针方向将环节点发送业务的端口规划为东向环端口,接收业务的端口
规划为西向环端口。
l 一个以太网环上只能有一个环节点是RPL Owner。
l 选取的RPL Owner应使环网上各条链路的业务流量大致均匀。因此建议不选择汇
聚节点作为RPL Owner,而通常选择接入业务的网元作为RPL Owner。
l 控制VLAN不能同以太网业务的VLAN ID重复。各个环节点使用的控制VLAN应相
同。
l 建议将RPL Owner的东向端口设置为RPL端口。
l R-APS通道的控制VLAN不能同ERP上以太网业务的VLAN ID重复。ERP上各个环
节点使用的控制VLAN应相同。

ERPS 协议参数的规划原则
l 各个环节点使用的ERPS协议参数应相同。
l 三个定时器中Guard timer和WTR timer建议使用默认值,Hold off建议根据具体场
景设置大一些。

3.2.6.2 ERPS V2
对于多环互联网络,采用ERPS V2对环网上的以太网业务进行保护

ERPS V2 的规划顺序
ERPS V2的规划较ERPS V1复杂,可以遵循如下的规划顺序:
1. 规划整个ERPS V2网络中的主环和子环。
2. 规划主环上的ERPS实例和协议参数。
3. 规划子环上的ERPS实例和协议参数。
4. 可选: 如果子环使能了R-APS虚通道功能,则将子环的R-APS虚通道通过VLAN交
换表部署到相连的主环上。

ERPS 组网的规划原则
l ERPS环网上应使用E-LAN业务,ERPS不支持对专线业务保护。在应用ERPS时,
ERPS环网不能和专线配合进行保护,否则可能会引起ERPS环网风暴等风险。

ERPS 实例的规划原则
l 一个网元最大支持8个ERPS实例。
l 建议从1开始依次为各个ERP环分配唯一a的ERPS ID。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8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说明
a:建议同一个ERP环上的各网元的ERPS ID保持相同,方便数据配置和管理。
l 对于主环,建议沿着逆时针方向,将环节点发送业务的端口规划为东向环端口,
接收业务的端口规划为西向环端口。
l 对于子环,建议沿着逆时针方向,将环节点发送业务的端口规划为东向环端口,
接收业务的端口规划为西向环端口。在一个互联节点上,一个子环只会存在一个
东向或西向端口。
l 任何一个主环和子环上均只能有一个环节点是RPL Owner,与其相邻的一个环节
点为RPL邻居节点。建议将RPL Owner的东向端口设置为RPL端口,RPL邻居节点
的西向端口设置为RPL邻居端口,沿着逆时针方向,RPL Owner的上游节点的东向
端口和RPL邻居节点的下游节点的西向端口设置为RPL下一个邻居端口。
说明

l 建议不要选择业务的汇聚节点作为RPL Owner和RPL邻居节点,以确保汇聚节点的东西向端
口在正常情况下均可收发业务。
l 建议不要将互联节点规划为子环的RPL Owner,这是因为子环在互联节点上只存在一个环端
口。
l 主环和子环上都需要规划R-APS通道的控制VLAN,控制VLAN不能同ERP上以太
网业务的VLAN ID重复。同一个ERP上各个环节点使用的控制VLAN应相同。对于
整个ERPS网络,建议各个ERP环上的R-APS通道使用相同的控制VLAN。
l 根据需要规划ERPS倒换的恢复模式,通常情况下建议使用默认值。

ERPS 协议参数的规划原则
l 各个环节点使用的ERPS协议参数应相同。
l 所有定时器参数和MEL建议都使用默认值。

R-APS 虚通道的规划原则
子环的R-APS虚通道作为业务部署在与子环相连的主环上。
l 拆分带R-APS虚通道的ERP时,主环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相应的,如果需要规
划多个主环,则必须采用带R-APS虚通道的ERP。
l 子环的R-APS虚通道的R-APS报文是被作为一个业务在ERP上转发的。所以规划时
需要关注:
– 子环所在的两个互联节点上的R-APS虚通道状态已经使能。
– 部署在相连主环上的R-APS虚通道会因为所部属环上的ERPS阻塞机制而自动
避免成环。
– R-APS虚通道使用的VLAN不能与其部署的环上的业务VLAN相同。
– R-APS虚通道使用的VLAN不能与其部署的环上的R-APS通道的VLAN相同。
– 需要在两个互联节点上配置子环到所部属环的虚通道VLAN交换表。
– 子环的ERPS倒换时间可能会因为R-APS报文要通过一个较长的R-APS虚通道
而变长。

3.3 链路聚合组
链路聚合组(LAG)是指将多条连接到同一设备的链路捆绑在一起,以便于增加带宽
和改善链路的可靠性。聚合的链路可以当作是一条逻辑链路。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8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3.3.1 介绍
介绍LAG的基础知识。

定义与分类
链路聚合允许一条或多条连接到同一设备的以太网链路聚合在一起形成链路聚合组
(LAG),以便MAC用户将链路聚合组看作是一条链路。
LAG按聚合类型划分为手工聚合和静态聚合两种形式,按负载分担类型划分为负载分
担和非负载分担两种方式。

图 3-8 LAG 类型

手工聚合由用户手工创建聚合组,不运行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协


议。端口存在UP和DOWN两种状态,根据端口物理状态(UP和DOWN)、工作模式和
速率来确定是否进行聚合。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8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图 3-9 手工聚合

静态聚合由用户创建聚合组,要运行LACP协议。聚合组通过LACP协议确定各端口的
状态。端口存在Selected、Standby和Unselected三种状态。与手工聚合相比,静态聚合
对聚合的控制更加准确和有效。

图 3-10 静态聚合

负载分担LAG的各成员链路上同时都有流量存在,它们根据负载分担算法进行流量分
配。采用负载分担后可以给链路带来更高的带宽。当聚合组成员发生改变或者部分链
路发生故障时,流量会自动重新分配。

图 3-11 负载分担的 LAG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8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非负载分担LAG只有一条成员链路有流量存在,其它链路则处于Standby状态。这实际
上提供了一种“热备份”的机制,当LAG中的激活链路失效时,系统将处于Standby状
态的链路中选出一条做为激活链路,以保证链路可用性。

图 3-12 非负载分担的 LAG

图 3-13 激活链路失效

主端口和从端口
组成LAG的端口分成主端口和从端口两种类型。
主端口是端口聚合形成的逻辑端口,它代表整个LAG组参与业务配置。一个LAG中有
且只能有一个主端口,除LAG被删除的情况外,主端口不能退出所属的LAG。删除
LAG后,该LAG上的业务仍然保留在主端口上。
从端口是除去主端口以外的其他端口。从端口不能参与业务配置,可在LAG中被添加
或删除。

3.3.2 E-LAG
当1+1 HSB进行主备网元倒换时,需要通过E-LAG配合实现GE接入链路的主备倒换。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8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什么是 E-LAG
E-LAG(Enhanced LAG)是一个通过LACP协议实现跨设备链路聚合的一种机制。通
过该特性,可以将以太网链路的可靠性从端口级提高到设备级。
当两个OptiX RTN 380H组成1+1 HSB时,主/备OptiX RTN 380H分别配置一个只有主端
口的静态LAG,这两个LAG通过主/备OptiX RTN 380H间的1+1 HSB保护协议互传就形
成了一个跨设备的E-LAG。连接这两个设备的IDU(也可以是用户设备)只需要配置一
个普通的非负载分担的非恢复式静态LAG,就可以配合OptiX RTN 380H的1+1 HSB实
现GE接入链路的主备倒换。

图 3-14 E-LAG 的应用

实现原理
说明
下面将以发送端为例描述E-LAG的实现原理,接收端的实现原理和发送端是一致的。

1. E-LAG倒换前
NE1通过1+1 HSB保护组的配置,被确立为主网元。正常情况下,保护协议将NE1
的LAG系统优先级设置为最高,NE2的LAG系统优先级小于NE1。同时,需要手
工预先将IDU的LAG系统优先级设置得远低于NE1和NE2(为保证这一点,要求
IDU的LAG系统优先级取值大于1000)。这样,根据LACP协议规则,NE1和IDU
之间的链路状态确立为Selected,而NE2和IDU之间的链路状态确立为Unselected。
这样IDU的业务就只向NE1传输。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8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图 3-15 E-LAG 倒换前的主备状态

2. E-LAG故障倒换
当1+1 HSB发生设备倒换时,NE1和NE2对调LAG的系统优先级,保护协议将NE2
的LAG系统优先级设置为最高。这样,根据LACP协议的重新协商,NE1和IDU之
间的链路状态确立为Unselected,而NE2和IDU之间的链路状态确立为Selected。这
样,IDU就只向NE2传输业务。

图 3-16 E-LAG 的倒换过程

E-LAG 的特性依赖和限制
l GE接入链路两端的各个端口的端口ID和端口类型(光口/电口)必须相同,工作模
式都必须设置为自协商。
l 对端IDU(或用户设备)必须配置非负载分担的静态LAG,恢复类型为非恢复,
且LAG的系统优先级取值建议大于1000。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8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3.3.3 参考标准和协议
介绍和LAG相关的标准和协议。

与LAG相关的标准和协议为IEEE 802.3ad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 access method and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s》。

3.3.4 规格
介绍设备支持的LAG的规格。

LAG的规格如表3-7所示:

表 3-7 LAG 的规格

项目 规格

聚合组最大组数 5

LAG的端口类型 微波端口
GE端口

负载分担类型 负载分担
非负载分担

聚合组最大从端口数 4

最小激活链路数可设置 支持

聚合组类型 手工聚合
静态聚合

负载分担模式(仅对负载分担有效) l 自适应算法
l 源MAC
l 目的MAC
l 源和目的MAC地址
l 源IP
l 目的IP
l 源和目的IP地址
l MPLS标签
说明
OptiX RTN 380H只支持网元级的负载分担算
法。

恢复模式(仅对非负载分担有效) 恢复式
非恢复式

倒换恢复时间 0~30min,默认值为10min

LACP协议报文透传标识 不透传(默认值)
透传LACP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8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项目 规格

支持透传LACP协议报文的业务类型 E-Line业务
E-LAN业务

3.3.5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支持LAG特性的版本变更情况。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6C00 初始版本。

3.3.6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LAG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自身限制

表 3-8 自身限制
项目 限制要求

LAG成员端口 l 支持GE光口和GE电口组成一个LAG组。
l 支持微波端口和GE端口组成一个LAG组,但此时存
在如下限制:
– 必须以微波端口为主端口,GE端口为从端口。且
从端口工作模式必须设置为1000M全双工或者自
协商模式。
– 配置LAG组后,不能再修改从端口的工作模式、
最大帧长等参数。

LACP协议报文透传 l 一个物理端口仅允许创建一条LACP协议报文透传业
务。
l 启用协议报文透传功能的E-Line业务和E-LAN业务仅
用于协议报文的透传,不承载其他以太网业务。

对接 两个OptiX RTN 380H不能采用E-LAG与VRP V5平台的


华为路由器对接。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9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受影响特性

表 3-9 受影响特性

特性 影响

ERPS LAG可以与ERPS保护共存。

互斥特性
本特性和以下特性不能共存:
l PLA

3.3.7 规划原则
规划LAG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l 聚合组类型应与对端设备的配置保持一致,建议两端设备均配置为静态聚合。
l 聚合组的负载分担类型应与对端设备的配置保持一致。用于保护的聚合组建议两
端设备均配置为非负载分担模式,用于提高带宽的聚合组建议两端设备均配置为
负载分担模式。
l OptiX RTN 380H支持的负载分担算法包括:基于MAC地址分配(基于源MAC地
址、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和基于IP地址分配(基于源IP地
址、目的IP地址、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MPLS标签)。选择算法时需注意:
– 负载分担算法建议采用自适应算法。
– 如果LAG传输的以太网报文包括IP报文,则对这些报文采用基于IP地址的负
载分担算法进行分配。
如果LAG传输的以太网报文不是IP报文,则对这些报文采用基于源MAC地址
的负载分担算法进行分配。
– OptiX RTN 380H只支持网元级的负载分担算法。
l 建议两端设备的主/从端口的设置保持一致。
l 链路聚合组的系统优先级只有在静态聚合模式下才生效,建议配置为默认值。
l 与LPT共存时,如果需要在LAG的部分IP微波链路故障时,就快速触发LPT关断其
成员GE端口,通知第三方设备切换到备份网络,则将“最小激活成员数”配置为
聚合的链路数。
l 当两端LAG设备通过中间网络穿通LACP协议时,LACP“报文接收超时周期”建
议设置为“短周期”。其他情况下,使用“长周期”模式以避免误倒换。

3.4 服务质量
QoS是指通信网络在不同需求下能保证提供不同的可预期的带宽、延迟、延迟抖动、丢
包率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使用户或应用的请求和响应满足可预知的服务级别。

3.4.1 介绍
介绍QoS的基础知识。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9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3.4.1.1 了解 QoS
在介绍一系列QoS基础知识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QoS。

什么是 QoS
QoS(Quality of Service)是指通信网络在不同需求下,能保证提供的有区别且可预期
的带宽、延迟、延迟抖动、丢包率等方面的服务水平。

图 3-17 QoS

QoS 处理流程
图中给出了以太网业务报文在启用了QoS的网元中的一个处理流程。
l 在Ingress处,QoS主要对入端口流进行流分类和流量监控。
l 在Egress处,QoS主要对出端口流进行拥塞避免、流量整形和队列调度。

图 3-18 QoS 处理流程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9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QoS 模型
图中给出了Native ETH的QoS模型中各个应用点支持的QoS技术。

图 3-19 QoS 模型

3.4.1.2 流分类
流分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DiffServ,根据各种报文的优先级,将特定端口中的不
同的业务标记成不同的PHB服务等级的简单流分类;另外一种是对特定业务按照一定
的匹配规则进行的复杂流分类。

简单流分类(DiffServ)
图中定义了一个DiffServ域(也称DS域),边缘节点通过识别进入DS域的报文所携带
的CoS(Class of Service)信息,将不同类型的业务流量映射到不同的PHB(Per-Hop
Behavior)服务等级。
内部节点则基于PHB服务等级进行流量控制,并向下一跳的DS边缘节点转发。

CoS 和 PHB
刚才提到的CoS信息,其实就是以太网帧中的优先级比特,它用于标识不同类型的业务
流。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9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在业务的入方向,OptiX RTN 380H根据端口信任的CoS类型,将报文分别映射到不同


的PHB服务等级。没有携带端口信任的CoS信息的报文将被默认映射到BE(Best
Effort)服务等级。

图中给出的,是入方向报文优先级与PHB服务等级的默认映射关系。

在业务的出方向,OptiX RTN 380H根据PHB服务等级和端口信任的CoS信息的映射关


系,对应修改各条流中的报文所携带的CoS信息。

图中给出的,是出方向PHB服务等级与报文优先级的默认映射关系。

这种把携带不同CoS信息的报文调度到不同PHB服务等级中的流分类方法,就称为简单
流分类。

复杂流分类
复杂流分类相比简单流分类,提供了更多的匹配项和更加丰富的QoS处理手段。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9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3.4.1.3 CAR
CAR(Committed Access Rate)是流量监管技术中的一种,它对流量在一定时段的速率
进行评估,将未超出速率限制的报文设置为高优先级,超过速率限制的报文进行丢弃
或降级处理,从而限制进入到网络内部的流量。

应用
图中形象的反应了某时段内的流经过CAR处理后的流量变化情况。
其中,标记为“红色”的报文直接被丢弃,而标记为“黄色”和“绿色”的报文均通
过了流量监管。我们也可以将标记为“黄色”的报文根据设置做其他流控处理。

原理
CAR通过如下一些规则来实现流量监管。
l 根据预先设置的匹配规则来对报文进行分类,对于不匹配的报文,直接发送;而
对于匹配的报文,则会进入令牌桶中进行处理。
l CAR采用令牌桶算法中的双令牌桶三色算法。
l 该算法使用两个令牌桶Tc和Tp,并根据报文通过令牌桶的情况,为报文“染
色”。
l Tp令牌桶放置令牌的速率为PIR,桶的容量为PBS。
l Tc令牌桶放置令牌的速率为CIR,桶的容量为CBS。
l 如果报文获得了Tp和Tc令牌,报文“染”为绿色,并被直接转发。
l 如果报文获得了Tp令牌却没有获得Tc令牌,报文“染”为黄色。
l 如果报文没有获得Tp令牌,报文“染”为红色。这些报文将直接被丢弃。
l 颜色被标记为“黄色”的报文,通过流量监管,但会根据设置的“黄色”报文的
操作进行处理。操作类型包括:
– Pass:转发报文。
– Discard:丢弃报文。
– Re-mark:重标记报文。Re-mark是将报文映射到重新指定的优先级队列后再
转发出去。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9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3.4.1.4 拥塞避免
拥塞避免是指通过监视网络资源(如队列)的使用情况,在拥塞发生或有加剧的趋势
时主动丢弃报文,通过调整网络的流量来解除网络过载的一种流控机制。

OptiX RTN 380H支持尾丢弃和WRED(Weighted Random Early Detection)两种拥塞避


免算法。

尾丢弃
在缓冲队列装满之后到达的报文将被全部丢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尾丢弃。

WRED
WRED算法是在网络拥塞时优先丢弃黄色和红色报文,保证高优先级的绿色报文通
过。

l 假设在T0时刻,“Buffer queue length”已经超过“Red Min. Th.”。这时,待进入


队列的红色报文将会被概率性的随机丢弃。
l 在T1时刻,“Buffer queue length”已经超过“Yellow Min. Th.”。这时,待进入队
列的黄色和红色报文将会被概率性的随机丢弃。
l 在T2时刻,“Buffer queue length”已经超过“Green Min. Th.”。这时,待进入队
列的绿色、黄色和红色报文将会被概率性的随机丢弃。
l 在T3时刻,“Buffer queue length”已经超过“Red Max. Th.”。这时,待进入队列
的所有红色报文将会被全部丢弃,其他绿色和黄色报文将会被概率性的随机丢
弃。
l 在T4时刻,“Buffer queue length”已经超过“Yellow Max. Th.”。这时,待进入
队列的所有红色和黄色报文将会被全部丢弃,待进入队列的绿色报文将会被概率
性的随机丢弃。
l 在T5时刻,“Buffer queue length”已经达到“Green Max. Th.”。这时,待进入队
列的所有报文将会被全部丢弃。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9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3.4.1.5 队列调度
介绍队列调度的基础知识。

OptiX RTN 380H支持SP(Strict-Priority Queue)、WRR(Weighted Round Robin)和SP


+WRR三种队列调度方式。

SP
在队列调度时,SP调度算法严格按照优先级从高到低的次序优先发送较高优先级队列
中的报文,当较高优先级队列为空时,再发送较低优先级队列中的报文。这样,将关
键业务的报文放入较高优先级的队列,将非关键业务的报文放入较低优先级的队列,
可以保证关键业务的报文被优先传送,非关键业务的报文在处理关键业务数据的空闲
间隙被传送。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9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严格优先级队列调度算法使用全部的资源来保护高优先级业务的服务质量,但如果高
优先级队列中长时间有报文存在,则低优先级队列中的报文将始终得不到服务。

WRR
WRR算法为每个队列分配了一个权重值,并按照权重值为每个队列分配服务时间片。
端口在每个服务时间片发送相应队列的报文,如果该服务时间片对应的队列中没有报
文,则将后续的每个时间片对应报文提前一个时间片进行发送,这样就保证了在链路
拥塞情况下,各队列按权重值分配资源。

与SP队列调度算法相比,WRR队列调度算法中的队列之间轮流调度,保证每个队列都
得到一定的服务时间,不会出现低优先级队列中的报文将始终得不到服务的情况。

SP+WRR
SP+WRR既能满足高优先级业务如语音业务的绝对优先权,同时又结合了WRR队列分
配权重的优势,避免SP算法中低优先级业务可能长时间得不到调度的缺点。

l 当比WRR队列优先级高的队列(CS7、CS6、EF队列)中有报文时,按照SP算法
发送这些报文,WRR队列中的报文不会被发送。
l 当比WRR队列优先级高的队列中没有报文时,按照WRR算法发送WRR队列
(AF4、AF3、AF2、AF1队列)中的报文。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9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l 当WRR队列以及比WRR队列优先级高的队列中都没有报文时,按照SP算法发送比
WRR队列优先级低的队列(BE队列)中的报文。

3.4.1.6 流量整形
流量整形(Traffic Shaping)可以限制流出网络的某一连接的流量与突发,使这类报文
以比较均匀的速率向外发送。
流量整形采用单令牌桶双色算法,令牌桶放置令牌的速率为PIR,桶的容量为PBS。
l 如果报文获得令牌,则报文直接转发出去。
l 如果进入报文没有获得令牌,报文进入缓冲队列。
l 如果缓冲队列中的报文获得令牌,报文直接转发出去。否则,仍停留在缓冲队列
中。
l 缓冲队列长度达到规定门限后,通过相应的拥塞避免算法丢弃报文。

3.4.2 参考标准和协议
介绍和QoS相关的标准和协议。
QoS遵循的协议和标准包括: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9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l IETF RFC 2309: Recommendations on Queue Management and Congestion Avoidance


in the Internet
l IETF RFC 2597: Assured Forwarding PHB Group
l IETF RFC 2598: An Expedited Forwarding PHB
l IEEE 802.1p: Traffic Class Expediting and Dynamic Multicast Filtering

3.4.3 规格
介绍OptiX RTN 380H支持的QoS的规格。

表 3-10 QoS 的规格


项目 规格

DiffServ 支持的 4
DiffServ域数

支持应用 以太网接口
DiffServ的端 微波端口

端口信任的报 CVLAN优先级
文CoS类型 SVLAN优先级
DSCP
MPLS EXP
说明
l RTN 380H可以设置Egress方向DSCP反映射使能状态(默认
是使能)。
l 使能时,可以根据Diffserv映射关系,修改离开端口的报
文的DSCP值。
l 不使能时,即不会修改离开端口的报文的DSCP值。
l RTN 380H可以设置端口的PHB反映射使能状态(默认是使
能)。
l 使能时,可以根据Diffserv映射关系,修改离开端口的报
文的优先级。
l 不使能时,即不会修改离开端口的报文的优先级。
l MPLS NNI口都是固定使用报文的Tunnel EXP值,进行
Ingress方向的队列优先级映射,不会根据用户配置的“信任
类型”而改变。
l 二层端口信任IP-DSCP的时候,支持识别IPV4/IPV6/IPV4
over MPLS/IPV6 over MPLS的DSCP。
l 端口封装类型为“Null”的UNI端口,只支持信任DSCP或
MPLS EXP。当端口信任MPLS EXP时,报文在端口入方向
根据MPLS EXP值映射到PHB队列,在端口出方向不修改报
文的MPLS EXP值。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0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项目 规格

PHB服务等级 l CS7
l CS6
l EF
l AF4(AF41、AF42、AF43)
l AF3(AF31、AF32、AF33)
l AF2(AF21、AF22、AF23)
l AF1(AF11、AF12、AF13)
l BE
说明
l 默认映射到AF11/AF21/AF31/AF41队列的报文,是绿色报
文。
l 默认映射到AF12/AF22/AF32/AF42队列的报文,是黄色报
文。
l 默认映射到AF13/AF23/AF33/AF43队列的报文,是红色报
文。
说明
支持手工指定非信任报文对应的PHB服务等级(缺省映射到BE)。
这里所述的非信任类报文即指无法根据diffserve域映射关系映射
到PHB服务等级的报文。

PHB反映射使 支持

复杂流 复杂流分类的 端口的Ingress方向


分类 应用点

复杂流分类方 具体请参见表3-11
式和相关的
QoS操作

流量监 CAR的应用点 复杂流分类的CAR



CAR对报文的 “绿色”报文通过
处理方式 “红色”报文直接丢弃
“黄色”报文可以选择如下处理:
l 通过
l 丢弃
l 再标记
– 将“黄色”报文重新染色为“绿色”报文
– 将“黄色”报文映射到重新指定的PHB服务等级

CAR的参数 支持设置CIR、CBS、PIR、PBS。

拥塞避 尾丢弃 微波端口和以太网接口都支持尾丢弃



WRED 微波端口和以太网端口都支持WRED。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0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项目 规格

队列调 出端口队列数 8
度 量

队列调度方式 SP
WRR
SP+WRR
说明
以太网接口和微波端口默认的队列调度方式为SP+WRR算法,
队列优先级顺序为CS7>CS6>EF>AF4~AF1>BE,其中AF4~
AF1为WRR队列。

WRR的权重分 AF4、AF3、AF2、AF1队列默认采用WRR调度方式,每
配方式 个AF队列的权重默认值(25%)可以修改。

流量整 出端口队列流 支持设置PIR和PBS。


形 量整形
出端口流量整

QoS相 性能统计 基于流分类的收发包计数、流量性能统计和拥塞丢包统


关的性 计
能统计 基于出端口队列的收发包计数、流量性能统计和拥塞丢
包统计

表 3-11 复杂流分类
支持的匹配项 支持的QoS处理

CVLAN ID l 根据ACL(Access Control List)的设置允许通


过/丢弃流。
CVLAN priority
l 将流映射到新的PHB服务等级。
SVLAN ID l 在Ingress方向,对流通过CAR(Committed
Access Rate)进行限速。
SVLAN priority
说明
DSCP值 仅支持识别IPV4报文的DSCP。不支持识别IPV6 DSCP,
也不支持识别IP over MPLS的DSCP。
CVLAN ID + CVLAN priority

SVLAN ID + SVLAN priority

源IPv4地址

目的IPv4地址

源MAC地址

目的MAC地址

协议类型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0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支持的匹配项 支持的QoS处理

协议类型(TCP或UDP)+源端口

协议类型(TCP或UDP)+目的端
口号

协议类型(ICMP)+ICMP报文类
型编码

3.4.4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支持QoS特性的版本变更情况。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6C00 初始版本。

3.4.5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QoS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自身限制

表 3-12 自身限制
项目 限制要求

WRR 配置SP+WRR算法时,WRR队列需要保持连续,不能在WRR队列中间
插SP队列。

CAR 配置CAR的再标记功能(remark)时,需要指定再标记报文的流量映
射的PHB服务等级。只能对“黄色”报文进行再标记,且必须标记成
绿色。
创建基于端口的CAR时,需创建PORT+C/SVLAN(设备实现方式是当
VLANID=0时无论wildcard设置为多少,都是匹配所有VLANID的报
文)的流匹配规则并实施CAR。

尾丢弃 尾丢弃的门限取值范围为0~131072(单位:256 bytes),推荐配置为


2500~20000(单位:256 bytes)。
l 配置为低于2500或高于20000(单位:256 bytes)时,都可能会导致
队列的SP/WRR调度算法的精度达不到预期要求。
l 不能配置为0,否则会导致业务中断。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0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项目 限制要求

WRED 百分比模式下的WRED策略,其队列长度的取值范围为38~131072
(单位:256 bytes),推荐配置为2500~20000(单位:256 bytes)。
配置为低于2500或高于20000(单位:256 bytes)时,可能会导致队列
的SP/WRR调度算法的精度达不到预期要求。

受影响特性

表 3-13 受影响特性
特性 影响

LAG 使能了端口Shaping的端口不能再作为链路聚合组的从端口。(默认情
况下,端口不使能端口Shaping。)
对于已成功创建的链路聚合组,从端口会自动复制主端口的如下QoS
策略:
l 端口信任的报文CoS类型
l 端口Shaping
l 队列Shaping
l 队列调度算法
l 拥塞避免报文丢弃策略

DCN OptiX RTN 380H的带内DCN报文VLAN优先级值默认为6,默认调度映


射到出端口的CS6队列。

互斥特性
无。

3.4.6 规划原则
规划QoS前,首先应该了解各种典型业务的QoS需求特点,其次明确运营商的QoS需求
并收集网络资源现状。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0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熟悉典型业务的 QoS 需求特点

表 3-14 典型业务的 QoS 需求特点

业务 QoS需求特点 QoS规划应考虑
类型

语音 l 带宽需求小(一般单个NodeB的 l 网络规划时需要对话音业务带宽
业务 带宽需求小于5Mbit/s) 需求进行估计和预留设计
l QoS要求高(要求低延迟,低抖 l 在无线侧NodeB和RNC设备上,
动,低丢包率) 需要将话音业务报文标记为高优
l 话务收敛由NodeB和RNC完成, 先级
移动回传网络提供类似管道的传 l 在OptiX RTN 380H移动回传网络
输 内部提供高优先级调度保证(建
议语音业务映射至EF队列)

数据 l 带宽需求大 (单个NodeB带宽需 l 对于数据业务,末端接入层带宽


业务 求可达20Mbit/s) 不收敛,汇聚层根据收敛比进行
l 业务种类多,不同业务的QoS需 带宽预留
求差异较大 l 针对不同类型业务,在NodeB和
l 对实时性要求高的业务(如可视 RNC设备上标记相应的优先级
电话、在线游戏等)要求低延 (需低于话音业务优先级)
迟,低抖动,低丢包率 l 在OptiX RTN 380H接入NodeB处
l 对实时性要求低的业务(如上网 进行流量监管
业务)可以统计复用,允许较大 l 在OptiX RTN 380H移动回传网络
的收敛比 内部提供高优先级调度保证(建
议数据业务映射至AF1、AF2、
AF3、AF4队列)

控制 l 带宽需求小 l 网络规划时需要对控制和管理类
报文 l QoS要求高(要求低延时、低抖 带宽需求进行估计和预留设计

管理 动、无丢包) l 在无线侧NodeB和RNC设备上,
报文 需要将控制和管理报文标记为高
优先级
l 在OptiX RTN 380H移动回传网络
内部提供高优先级调度保证(建
议控制和管理报文映射至CS7、
CS6队列)

明确 QoS 需求
重点明确如下需求:

l 业务是否需端到端保证带宽。
l 业务是否需限制带宽。
l 低优先级业务是否需保证最低带宽。
l 各业务的优先级规划。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0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收集网络资源现状
重点收集如下网络资源现状:

l 各业务优先级的划分方式。
l 无线侧是否已给出业务优先级与转发优先级之间的映射关系。
l 传输网络是否包括第三方网络(租用网络)及第三方网络可提供的带宽。
l OptiX RTN 380H组成的网络可提供的带宽及需要接入并承载的业务带宽。
l 其它特殊网络现状,如端口同时承载携带优先级信息和不携带优先级信息的业
务。

规划 QoS 方案
如果业务需端到端保证带宽,需要考虑如下方面:

l 根据业务优先级划分方式选择流分类(Diffserv简单流分类或复杂流分类)
l 建议传输网络节点按照无线侧给出的报文优先级值与转发优先级之间的映射关系
来配置Diffserv(如无线侧未给出映射关系,需与无线侧讨论确定映射关系),从
而更好地满足无线侧对不同优先级业务处理方式的需求。
– CS7、CS6队列拥有绝对的高优先级,任何时候均首先调度CS7、CS6队列中
的报文。 CS7、CS6建议保留给管理报文和网络控制报文使用(这些报文要求
绝对优先调度,且所需带宽极小)。
– 要避免SP队列的优先级业务占用了所有带宽,不能把带宽需求大且时延要求
低的业务映射至高优先级SP队列(如EF队列)。建议将带宽需求小,时延要
求高的语音业务映射至EF队列。
– 建议将数据业务映射至AF1、AF2、AF3、AF4队列,配置WRR调度算法,其
中调度权重可控制这类业务间的带宽比例。
l 如传输网络需要穿越第三方网络,应确保第三方网络能够提供的带宽不小于需要
保证的带宽之和。
l 如OptiX RTN 380H组成的网络能提供的带宽小于需要保证的带宽之和,应对现网
进行扩容(扩容后的带宽不小于需要保证的带宽之和)。

如果业务需要限制带宽,需要考虑如下方面:

l 如需根据业务类型限制进入RTN传输网络的业务带宽,应对通过复杂流分类方式
划分出的各条流进行限速(Ingress)
l 如需根据业务的转发优先级(业务所处的队列)限制带宽,应考虑规划对端口队
列进行Shaping。
l 若租用的第三方网络可提供的带宽小于其与OptiX RTN 380H对接处的以太网端口
带宽,为了业务的QoS在第三方网络上得到保证,需在OptiX RTN 380H的以太网
端口配置Shaping,使OptiX RTN 380H出口带宽与租用的第三方网络带宽匹配。
l 为了最大限度实现空口链路带宽共享,如非必要,不建议在OptiX RTN 380H的微
波端口侧配置端口Shaping。

如果低优先级业务需保证最低带宽,以避免低优先级业务长时间得不到调度和转发的
情况,可以规划对高优先级业务所处的端口队列进行Shaping处理,或通过配置队列调
度模式实现。

如果考虑拥塞避免,推荐OptiX RTN 380H的微波端口配置WRED拥塞丢弃策略,确保


高优先级的业务得到更好的保证。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0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3.5 HQoS
HQoS即层次化QoS(Hierarchical Quality of Service),是一种通过多级队列调度机
制,解决Diffserv模型下多用户多业务带宽保证的技术。

3.5.1 介绍
介绍HQoS的定义、应用与模型等基础知识。

定义
HQoS即层次化QoS(Hierarchical Quality of Service),是一种通过多级队列调度机
制,解决Diffserv模型下多用户多业务带宽保证的技术。

目的
传统的Diffserv QoS技术是基于端口进行调度,单个端口只能区分业务优先级,无法区
分用户。只要属于同一优先级的流量,使用同一个端口队列,不同用户的流量彼此之
间竞争同一个队列资源,无法对端口上单个用户的单个流量进行区分服务。
DSL论坛TR-059建议的接入侧HQoS技术,数据流细分为用户和业务队列,并且采用分
层调度技术,对不同用户和业务数据分别进行带宽保证和优先级调度,很好地解决了
用户接入侧多个用户和业务之间抢占带宽问题。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0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图 3-20 HQoS 相比 QoS 的优势

O&M CS6 CIR=10M PIR=10M


BTS
Voice EF CIR=70M PIR=70M Port
NodeB
Video AF CIR=90M PIR=100M
eNodeB 1
BTS Internet BE CIR=150M PIR=400M
Signalling eNodeB 2
Voice QoS

NodeB
Voice
Video
FE/GE
Internet
RNC
eNodeB 1
Voice Regional Packet
Video Network
Internet
FE/GE
eNodeB 2 aGW
Voice
Video
Internet HQoS

BTS GSM
CIR=20M CIR=20M
Voice EF PIR=20M PIR=20M

Voice EF CIR=20M PIR=20M


NodeB UMTS
Video AF CIR=30M PIR=100M CIR=100M CIR=100M
PIR=150M PIR=150M
Internet BE CIR=50M PIR=150M
Port

Voice EF CIR=20M PIR=20M


eNodeB 1
Video AF CIR=30M PIR=100M CIR=100M
PIR=400M LTE
Internet BE CIR=50M PIR=400M
CIR=200M
PIR=400M
Voice EF CIR=20M PIR=20M
eNodeB 2
Video AF CIR=30M PIR=100M CIR=100M
PIR=400M
Internet BE CIR=50M PIR=400M

Level 5 Level 4 Level 3 Level 1&2

如图3-20所示,OptiX RTN 380H通过HQoS对其承载的以太网业务进行5级调度,以实


现对不同用户,不同业务的服务质量进行精细化控制。
l Level 5:细分用户的各种业务(如语音、视频、Internet流量等),控制用户的带
宽在各个业务类型之间的分配。
l Level 4:识别每个用户,并限制其带宽。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0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l Level 3:识别多个用户组成的用户组(如不同类型的基站构成了不同的用户
组),并限制其带宽。
l Level 2:基于出端口队列进行限速。
l Level 1:基于出端口进行整体限速。

Native Ethernet 业务(端口承载)的 HQoS 模型

图 3-21 端口承载的 Native Ethernet 业务的 HQoS 模型


HQoS
Ingress port V-UNI V-UNI group Egress port
application point

Limit the
HQoS Apply the V- Apply the port
Apply the Apply the bandwidth Apply the DS
configuration UNI egress policy
DS domain port policy for the V- domain
policy
UNI group

Queue
ACL scheduling DS mapping
HQoS in the egress
technologies Congestion direction
CAR Avoidance
DS mapping
in the ingress CoS Traffic Traffic Traffic Traffic
direction shaping shaping shaping shaping
Ethernet CS7
packets of CS6
user A Complex EF
Simple AF4
traffic traffic AF3
V-UNI
class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AF2
AF1
BE
V-UNI
group
Ethernet
CS7
packets of CS6 Ethernet
user B Simple Complex EF packets
traffic traffic AF4 V-UNI
class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AF3
AF2
AF1
BE

Ethernet
CS7
packets of CS6
user C Simple Complex EF
traffic traffic AF4 V-UNI V-UNI
class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AF3 group
AF2
AF1
BE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0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Native Ethernet 业务(QinQ 承载)的 HQoS 模型

图 3-22 QinQ 承载的 Native Ethernet 业务的 HQoS 模型(UNI-NNI)


UNI NNI

HQoS Ingress port QinQ Egress port


application point

HQoS Apply the Apply the Apply the Apply the DS Apply the port
configuration DS domain port policy QinQ policy domain policy

Queue
DS mapping ACL scheduling DS mapping
HQoS in the ingress in the egress
technologies direction Congestion
CAR Avoidance direction
Traffic Traffic
CoS shaping Traffic
shaping
shaping
Ethernet CS7
packets of CS6
user A EF
Simple Complex AF4
traffic traffic QinQ
AF3
class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AF2
AF1
BE
Ethernet CS7
packets of CS6 QinQ
user B Simple Complex
EF packets
AF4 QinQ
traffic traffic AF3
class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AF2
AF1
BE
Ethernet CS7
packets of CS6
user C EF
Simple Complex AF4
traffic traffic QinQ
AF3
class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AF2
AF1
BE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1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图 3-23 QinQ 承载的 Native Ethernet 业务的 HQoS 模型(NNI-UNI)


NNI UNI

HQoS Ingress port V-UNI V-UNI group Egress port


application point

Apply the V- Limit the


HQoS Apply the Apply the bandwidth Apply the DS Apply the port
configuration port policy UNI egress domain policy
DS domain policy for the V-
UNI group

DS mapping ACL Queue DS mapping


HQoS in the ingress scheduling in the egress
technologies direction Congestion direction
CAR
Avoidance
CoS Traffic Traffic Traffic Traffic
shaping shaping shaping shaping
QinQ CS7
packets of CS6
user A EF
Simple Complex AF4
traffic traffic V-UNI
AF3
class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AF2
AF1
BE V-UNI
group
QinQ CS7
packets of CS6
EF Ethernet
user B Simple Complex packets
AF4 V-UNI
traffic traffic AF3
class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AF2
AF1
BE

QinQ CS7
packets of CS6
user C EF
Simple Complex AF4 V-UNI
traffic traffic V-UNI
AF3 group
class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AF2
AF1
BE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1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ETH PWE3 业务的 HQoS 模型

图 3-24 ETH PWE3 业务的 HQoS 模型(Ingress 节点)


UNI NNI

HQoS
Ingress port PW Tunnel Egress port
application point

HQoS Limit the Apply the DS Apply the port


Apply the Apply the Apply the
configuration tunnel domain policy
DS domain port policy PW policy
bandwidth

DS mapping Queue
in the ingress ACL scheduling DS mapping
HQoS in the egress
direction Congestion
technologies CAR direction
Avoidance
CoS Traffic Traffic Traffic
shaping shaping shaping Traffic
Ethernet shaping
CS7
packets of CS6
user A Complex EF
Simple traffic traffic AF4 PW
classification AF3
classification AF2
AF1
BE

Tunnel
Ethernet
CS7 MPLS
packets of CS6 packets
user B Complex EF
Simple traffic AF4
classification traffic AF3
PW
classification AF2
AF1
BE

Ethernet
CS7
packets of CS6
user C Complex EF
Simple traffic AF4
classification traffic PW Tunnel
classification AF3
AF2
AF1
BE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1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图 3-25 ETH PWE3 业务的 HQoS 模型(Transit 节点)

NNI NNI
QoS
application point Ingress port Egress port

QoS Apply the Apply the DS Apply the port


configuration DS domain domain policy

DS mapping DS mapping
QoS in the ingress in the egress
technologies direction direction

Traffic
shaping

MPLS
packets MPLS
Simple traffic packets
classification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1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图 3-26 ETH PWE3 业务的 HQoS 模型(Egress 节点)


NNI UNI

HQoS
application point Ingress port V-UNI V-UNI group Egress port

Limit the
HQoS Apply the V- Apply the port
Apply the bandwidth Apply the DS
configuration UNI egress
DS domain for the V- domain policy
policy
UNI group

DS mapping in Queue DS mapping


the ingress scheduling in the egress
direction Congestion direction
Avoidance
Traffic Traffic Traffic Traffic
HQoS shaping
shaping shaping shaping
technologies

CS7
MPLS CS6 Ethernet
packets EF packets
Traffic AF4 V-UNI
V-UNI group
classification AF3
AF2
AF1
BE

3.5.2 原理描述
介绍HQoS的分层调度模型。

HQoS在用户接入侧和网络承载侧将用户和业务进行细分,分配不同优先级队列资源,
颗粒度从细到粗依次为流队列、用户队列、用户组队列、端口队列、端口间队列模
型,分层次进行调度,保证用户接入侧和网络承载侧能够精确控制每用户每一种业务
的带宽和转发优先级。

图 3-27 HQoS 的分层调度模型

说明

OptiX RTN 380H支持的HQoS将FQ定义为流级别,对应于用户的不同类型的业务流(如语音、视频


等)。SQ定义为用户业务,一个用户对应于一个VUNI或QinQ。GQ定义为用户组,一个用户组对应
于一个VUNI组。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1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FQ(Flow Queue)
一个FQ队列用于暂存一个用户的某个指定优先级业务数据流,每个FQ队列可以配置
Shaping限制该队列最大带宽。 每用户数据流可以划分为8个优先级,即每用户的数据
流量最多可以占用8个FQ队列。不同用户之间不能共享FQ。

FQ队列属性:

l 队列优先级、队列权重
l 队列Shaping速率PIR
l 报文丢弃策略:尾丢弃或WRED。

SQ(Subscriber Queue)
一个SQ代表一个用户(例如一个VLAN),每个SQ可以分别配置CIR和PIR。

l 每个SQ固定包含8种FQ业务优先级队列,8个FQ共享该SQ带宽。如果部分FQ空
闲,则其他FQ可以占用空闲的带宽。
l SQ能够调度所属的8个FQ队列,每个FQ队列可以配置为SP或WRR调度算法。
– 优先级为BE、EF、CS6和CS7的FQ队列默认采用SP调度算法。
– 优先级为AF1、AF2、AF3、AF4的FQ队列默认采用WRR调度算法,调度权重
默认为1:1:1:1。

GQ(Group Queue)
可以将多个用户定义为一个用户组GQ。例如,可以将共享总带宽的SQ映射到一个
GQ,或将所有金牌级SQ映射到一个GQ。一个GQ可以绑定多个SQ,但一个SQ最多只
能映射到一个GQ。

GQ作为调度器,对多个SQ队列进行调度。

1. 先采用DRR算法在SQ之间调度小于CIR的那部分流量,不同SQ之间采用DRR调
度。
2. 如果存在剩余带宽,再采用DRR算法调度超过CIR但小于PIR的那部分流量(即
EIR)。CIR和EIR之间采用SP调度算法,优先保证CIR带宽,超过PIR流量被丢
弃。如果GQ能够获得PIR带宽,则GQ下每个SQ CIR带宽都可以得到保证,且最大
可以获得PIR带宽。

CQ(Class Queue)
每个端口有8个优先级队列,也称为CQ队列。

CQ队列属性:

l 队列优先级、队列权重
l 队列Shaping速率PIR
l 报文丢弃策略:尾丢弃或WRED。

Port
每个Port包含8个CQ队列,CQ队列之间按SP+WRR进行调度,可以配置PIR对端口流量
进行限速。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1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举例说明
为了帮助理解,下面举例说明FQ、SQ、GQ及其关系。

假设一栋楼有20个家庭,每个家庭购买的带宽是20M,则只需要为每个家庭创建一个
SQ,设置CIR和PIR均为20M即可,满足了保证每个家庭20M带宽的要求,同时这里的
PIR也是限定用户最大可使用的带宽为20M。但随着VoIP、IPTV业务的开通,加上已有
的个人上网HSI业务,运营商推出了新的带宽套餐,带宽仍然为20M,其中包含了
VoIP,IPTV等增值业务。这样,每个家庭可以使用VoIP电话,机顶盒看电视
(IPTV),同时还使用电脑上网冲浪(HSI)。

此需求的HQoS配置方法是:

l 配置3个FQ,对应3种业务(VoIP、IPTV、HSI)
l 配置20个SQ,分别对应20个家庭用户。每个SQ配置CIR和PIR,CIR保证带宽,
PIR限定最大带宽。
l 配置1个GQ对应一栋楼,将20个用户的带宽汇总,将20个用户视为“用户组”,
整合20个用户的总带宽作为GQ的PIR,让这20个用户实现带宽共享。20个用户相
对独立,但是总带宽又受到GQ的限制。

分层模型为:

l FQ用于对用户的各种业务进行细分,控制用户的业务类型和带宽在各个业务之间
的分配。
l SQ用于区分用户,对每个用户的带宽进行限速。
l GQ用于区分用户组,对20个SQ的流量进行整体限速。

3.5.3 参考标准和协议
介绍和HQoS相关的标准和协议。

HQoS遵循的协议和标准为DSL Forum TR-059(2003):DSL Evolution - Architecture


Requirements for the Support of QoS-Enabled IP Services

3.5.4 规格
介绍设备支持的HQoS的规格。

HQoS的规格如表3-15所示。

表 3-15 HQoS 的规格

层次化策略和带宽限制 作用点 规格

Port策略 Ingress方向 复杂流分类


ACL
CAR

Egress方向 端口队列调度
端口WRED丢弃策略
端口队列Shaping
端口Shaping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1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层次化策略和带宽限制 作用点 规格

PW策略 Ingress方向 PW流队列Shaping


PW流队列调度
PW流队列WRED丢弃策略
PW Shaping

Tunnel Ingress方向 Tunnel Shaping

QinQ策略 Ingress方向 QinQ流队列Shaping


QinQ流队列调度
QinQ流队列WRED丢弃策

QinQ Shaping

VUNI策略 Egress方向 VUNI流队列Shaping


VUNI流队列调度
VUNI流队列WRED丢弃策

VUNI Shaping

VUNI Group Egress方向 VUNI Group限速

说明

l 设备支持的Port策略的最大数量是256个。
说明
每个端口默认对应一个端口策略,支持与对应端口策略绑定与解除绑定,不支持端口策略增删。
l 设备支持的PW策略的最大数量是128个。
l 设备支持的QinQ策略的最大数量是128个。
l 设备支持的VUNI Egress策略的最大数量是256个。
l 设备支持的WRED策略的最大数量是32个。
l 设备支持的VUNI组限速、Tunnel限速、PW队列、VUNI队列、QinQ队列的数量合计最大不超过96
个。
l 设备支持的VUNI组限速的数量+Tunnel限速的数量合计最大不超过32个。
l 设备支持的Tunnel限速的最大数量是32个。
l 设备支持的VUNI队列的最大数量是64个。
l 设备支持的PW队列的最大数量是96个。
l 设备支持的QinQ队列的最大数量是64个。

3.5.5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HQoS的版本变更情况。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1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特性更新记录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8C00 新增支持基于PWE3的HQoS。

V100R007C10 初始版本。

3.5.6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HQoS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自身限制

表 3-16 自身限制

项目 限制要求

HQoS l 对同一个以太网端口或中频端口,同时配置PW策略/
VUNI策略/QinQ策略和端口策略,此时对于PW/
VUNI/QinQ中的报文,只有PW策略/VUNI策略/QinQ
策略生效,此时端口策略不生效。
l 同一个端口上的VUNI才能加入到同一个VUNI组。
l 队列调度和拥塞避免只能针对端口队列/PW流队列/
QinQ流队列/VUNI流队列生效。对于PW之间、QinQ
之间、Tunnel之间、VUNI之间、VUNI Group之间,
没有优先级调度关系,只能设置单个PW、QinQ、
Tunnel、VUNI、VUNI Group的CIR/PIR来保证带
宽。

受影响特性

互斥特性
HQoS业务不支持同负载分担LAG的耦合。

3.5.7 规划原则
规划HQoS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HQoS 在微波网络中的应用点
如图3-28所示,微波业务接入点和汇聚点支持配置HQoS,在网元的UNI侧和NNI侧都
可以配置HQoS。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1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图 3-28 HQoS 在微波网络中的应用点

Last Mile Microwave Access Aggregation MBB core

NodeB

RNC

aGW

eNodeB

UNI NNI NNI UNI


HQoS HQoS

HQoS HQoS

Level 5: FQ
Level 4: SQ Level 5: FQ
Level 3: GQ
Level 4: SQ
Level 2: CQ Level 3: GQ
Level 1: Port Level 2: CQ
Level 1: Port

表 3-17 流量限制原则

分层调度 流量限制原则

FQ定义为流级别 一个FQ队列,对应于用户的一种类型的业务流(如语音、视频
等)。
l CS7/CS6/EF这些默认的SP队列的CIR和PIR的值需设置相等,
避免高优先级的业务始终占据业务带宽,导致低优先级的业
务始终得不到调度。
l AF1/AF2/AF3/AF4这些队列的CIR不可设置,只需设置PIR。
l BE队列的CIR值设置为0,且PIR大于等于CIR。

SQ定义为用户业 一个用户对应于一个VUNI或PW或QinQ。
务 PW限速/QinQ限速/VUNI限速:PIR必须大于等于CIR。CIR是用
户购买的承诺带宽,会始终得到保证。超出CIR而又低于PIR的部
分为允许客户的突发流量。

GQ定义为用户组 一个用户组对应于一个VUNI组或Tunnel。
业务 l Tunnel限速:CIR大于等于Tunnel中承载的所有PW的CIR之
和,PIR大于等于Tunnel中承载的任意一个PW的PIR。
l VUNI组限速:CIR大于等于VUNI组中承载的所有VUNI的CIR
之和,PIR大于等于VUNI组中承载的任意一个VUNI的PIR。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1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分层调度 流量限制原则

CQ 配置端口队列Shaping时:
l CS7/CS6/EF这些默认的SP队列的CIR和PIR的值需设置相等,
避免高优先级的业务始终占据业务带宽,导致低优先级的业
务始终得不到调度。
l AF1/AF2/AF3/AF4这些队列的CIR和PIR的值可以设置为不
同。
l BE队列的CIR值必须为0,且PIR大于等于CIR。

Port 端口Shaping主要应用于租用带宽的场景。当租用的带宽小于端
口速率时,需要对端口使用端口Shaping。
说明
规划网络时,必须确保端口最小可用带宽大于端口所有挂接业务的CIR之
和+10Mbit/s。其中10Mbit/s的带宽是端口传输非HQoS协议报文所预留
的。

HQoS 的典型应用场景:RAN Sharing


RAN Sharing场景根据用户需求分配独立的带宽,在各个业务的CIR得到保证的前提
下,同一个用户的不同业务之间能够带宽复用,同时各用户内部根据带宽配置和调度
策略独立进行QoS处理。

图 3-29 RAN Sharing


Customer 1:
Data&Voice RNC
NodeB Regional Packet
Customer 2: Network
Data&Voice

HQoS

Voice EF CIR=20M PIR=20M


Customer 1 Customer 1
Video AF1 CIR=30M CIR=100M CIR=100M
PIR=200M PIR=200M
Internet AF2 CIR=50M

Port
Voice EF CIR=10M PIR=10M
Customer 2 Customer 2
Video AF1 CIR=20M CIR=60M CIR=60M
PIR=100M PIR=100M
Internet AF2 CIR=30M

Level 5(FQ) Level 4(SQ) Level 3(GQ) Level 2&1(CQ&Port)


QinQ Queue QinQ Link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2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表 3-18 RAN Sharing 的 HQoS 规划


规划项 规划原则(假设业务通过PW/ 规划原则(假设业务通过QinQ
目 Tunnel承载) Link承载)

规划业 l 使用两条不同的PW来承载不同 使用两条不同的QinQ Link来承载不


务 用户的业务。 同用户的业务。
l 根据需要,使用一条Tunnel来承
载同一个运营商的2条ETH
PWE3业务,或者使用2条Tunnel
来分别承载。

规划 l 创建复杂流分类:标识VoIP业务 l 创建复杂流分类:标识VoIP业务
HQoS 和数据业务,并分别映射到不同 和数据业务,并分别映射到不同
的优先级队列。 的优先级队列。
l 创建和应用PW策略:对用户的 l 创建和应用QinQ策略:对用户
不同的流队列(VoIP业务和数据 的不同的流队列(VoIP业务和数
业务)分别进行限速和队列调 据业务)分别进行限速和队列调
度。 度。
l 对PW进行限速。 l 对QinQ Link进行限速。
l 对Tunnel进行限速。 l 根据需要对出端口队列进行队列
l 根据需要对出端口队列进行队列 调度和限速以及对端口进行限
调度和限速以及对端口进行限 速。
速。

HQoS 的典型应用场景 2:多类型基站共享带宽


多类型基站接入场景根据每个基站分配带宽。每个基站内部根据业务分配带宽和根据
优先级进行调度,端口支持整体限速。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2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图 3-30 多类型基站共享带宽
BTS
Signalling
Voice
E1/
STM-1
NodeB
Voice BSC
Regional TDM
Video
Network
Internet

eNodeB 1
Voice FE/GE RNC
Video
Internet Regional Packet
Network
eNodeB 2 FE/GE
Voice aGW
Video
Internet HQoS

BTS GSM
CIR=20M CIR=20M
Voice EF PIR=20M PIR=20M

Voice EF CIR=20M PIR=20M


NodeB UMTS
Video AF CIR=30M PIR=100M CIR=100M CIR=100M
PIR=150M PIR=150M
Internet BE CIR=50M PIR=150M
Port

Voice EF CIR=20M PIR=20M


eNodeB 1
Video AF CIR=30M PIR=100M CIR=100M
PIR=400M LTE
Internet BE CIR=50M PIR=400M
CIR=200M
PIR=400M
Voice EF CIR=20M PIR=20M
eNodeB 2
Video AF CIR=30M PIR=100M CIR=100M
PIR=400M
Internet BE CIR=50M PIR=400M

Level 5(FQ) Level 4(SQ) Level 3(GQ) Level 2&1(CQ&Port)


PW Queue PW Tunnel

表 3-19 多类型基站共享带宽的 HQoS 规划


规划项目 规划原则(假设业务通过PW/Tunnel承载)

规划业务 l 使用四条不同的PW来分别承载四个基站(BTS、NodeB、
eNodeB1、eNodeB2)的业务。
l 使用不同的Tunnel承载不同用户组的业务(如一个移动运营商
的业务作为一个用户组由一条Tunnel承载,或者同一移动运营
商的GSM业务、UMTS业务、LTE业务分别作为三个用户组由
三条Tunnel承载)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2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规划项目 规划原则(假设业务通过PW/Tunnel承载)

规划HQoS l 创建复杂流分类:标识不同的业务类型(如语音、信令、流媒
体、上网业务等),并映射到不同的优先级队列。
l 创建和应用PW策略:对每个基站的不同的流队列(语音、信
令、流媒体、上网业务)分别进行限速和队列调度。
l 对PW进行限速。
l 对Tunnel进行限速。
l 根据需要对出端口队列进行队列调度和限速以及对端口进行限
速。

3.6 ETH-OAM
ETH-OAM可以使用以太网OAMPDU对业务路径的连通性、性能进行检测、监视,而
不影响业务。

3.6.1 介绍
介绍ETH-OAM的基础知识。

3.6.1.1 了解 ETH-OAM
ETH-OAM是一种基于以太网二层的协议,它通过特定的OAM报文来实现以太网的
OAM操作。ETH-OAM协议作为低速率协议,所占用的网络带宽很小,通常不会对链
路所承载的业务造成影响。

应用
l 以太网业务OAM关注端到端以太网链路的维护。它的应用是以业务为基础的,对
网络中同一业务流流经的各个网络段进行分段管理。
l 以太网端口OAM关注“最后一公里”的两台直连设备之间的点到点以太网链路维
护。它的应用不针对具体的业务,它通过OAM自动发现、链路性能监控、远端环
回、自环检测来完成以太网点到点链路的维护。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2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IEEE 802.1ag 协议定义的管理架构


OptiX RTN 380H提供的以太网业务OAM采用IEEE 802.1ag协议定义的管理架构。该架
构通过定义维护域、维护联盟、维护点实现对业务流进行分段、分层管理。
维护点MP(Maintenance Point)分为MEP(Maintenance association End Point)和MIP
(Maintenance association Intermediate Point):
l MEP
MEP定义了MA的起始和终结的位置,是OAM报文的发起和终结点,它与业务相
关。
l MIP
MIP不能发起OAM报文,它可以响应MEP发起的LT测试。
维护域MD(Maintenance Domain)指需要进行OAM的一个网络。
以太网业务OAM通过以“维护域”为单位的端到端的检测方法,实现对以太网的维
护。从OAM的角度讲,“维护域”可以理解为一个服务实例上的所有MP的集合,这些
MP包括MEP和MIP。
维护联盟MA(Maintenance Association)可以认为是一个与业务相关联的域。
在运营商的网络中,通常一个VLAN对应一个业务实例。从OAM的角度讲,一个或多
个MA可以对应一个VLAN。通过划分MA可实现对某个VLAN业务实例的故障检测。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2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维护实体级别
以太网业务OAM通过在OAM协议报文中加入维护实体级别(Maintenance Domain
Level)字段,实现分层管理。
目前,协议支持0~7共8个层次级别的划分,“0”层次管理域级别为最低,“1~7”
级别依次递增。8个维护实体级别用于区分不同的MD层级。

3.6.1.2 以太网业务 OAM


介绍以太网业务OAM的基础知识。
以太网业务OAM支持的各项操作以及应用场景如下表所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2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表 3-20 以太网业务 OAM 的各项操作及其应用场景


操作名称 操作解释 应用场景

CC(Continuity Check) CC通过MEP之间定期互发 l 实时检测链路的单向连


CCM(Continuity Check 通性。
Message,连续监测报文) l 使用CC不能精确地检
来检测各MEP之间的连通 测出网络中哪段链路出
性,这种检测称为连通性 现了故障,需要通过LT
检测或CC。 功能进一步定位。
说明
只有MEP能够启动和响应连
通性检测。

LB(Loopback) LB可以实现由源端MEP到 l 实时检测双向连通性。


维护域内任一MEP之间链 l 和CC相比,LB实现的
路状态的检测。 是一次性检测,每次检
说明 测都需要人工下发命
只有MEP能够发起LB测试以 令。
及作为测试的终结点。
l 使用LB不能一次性检
测出网络中哪段链路出
现了故障。

LT(Link Trace) LT在环回测试的基础上进 l 定位故障点。


一步强化了故障定位的能 l 和LB相比,LT测试的
力,能够实现一次定位故 链路上所有的MP都会
障网络段。 响应LTM消息帧,根据
说明 这些响应消息可以判断
只有MEP能够发起LT测试以 出源MEP到目的MEP所
及作为测试的终结点。
经过的所有MIP。

LM(Loss Measurement) LM用于测量以太网业务在 需要测量以太网业务的丢


一对MEP之间的丢包率。 包率时使用。
LM具有两种工作模式:
l 双端(Dual-Ended)
LM
l 单端(Single-Ended)
LM。
说明
OptiX RTN 380H只支持单端
LM。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2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操作名称 操作解释 应用场景

DM(Delay DM用于测量基于VLAN的 需要检测以太网业务时延


Measurement) E-Line业务在一对MEP之 性能时使用。
间传输时产生的时延。
DM具有两种方式:
l 单向DM(One-way
DM)
l 双向DM(Two-way
DM)
说明
OptiX RTN 380H只支持双向
DM。

3.6.1.3 以太网端口 OAM


介绍以太网端口OAM的基础知识。
以太网端口OAM支持的各项操作以及应用场景如下表所示。

表 3-21 以太网端口 OAM 的各项操作及其应用场景


操作名称 操作解释 应用场景

自动发现 两端设备通过定时交互的 l 用于识别网络中的设备


“信息OAM PDU(OAM 及其OAM能力。
Protocol Data Unit)”,获 l 如果发现失败,会上报
取对端对IEEE 802.3ah 相应告警。
OAM协议的支持能力。
l OAM自动发现成功是
实现链路性能监控和远
端环回的基础。只有当
OAM自动发现成功
后,才能在端口上进行
链路性能监控和环回操
作。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2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操作名称 操作解释 应用场景

链路性能监控 链路性能监控功能对链路 l 实时监测链路业务性


的误码性能(错帧或者错 能。
误信号)进行监控。在本 l 能够对链路性能进行精
端监测到误码越限时,用 确的定量分析和监控。
“事件通知OAM PDU”
将相应的误码事件传递给 l 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在网
对端,对端上报相应的告 管上设置链路性能事件
警。 的窗口值和门限值,从
而及时得知链路性能劣
化越界。
说明
为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性能统计,链路性能监
控具体细分为错帧事件
监控、错帧秒事件监
控、错帧周期事件监
控。

远端环回 本端的OAM实体可以向远 通过比较本端发送的报文


端OAM实体发送“环回控 数量和环回到本端的报文
制OAM PDU”报文来要 数量去检测从环回发起端
求对方进行环回,通过分 到环回响应端链路的双向
析环回的数据,实现故障 性能和故障。
定位和链路性能测试。

自环检测 以太网端口使能自环检测 l 检测端口环回。


功能后,可以检测到一个 l 组网过程中一旦出现了
端口发送的报文又从本端 环网就会被检测到并上
口接收到的自环情况。 报相应告警提醒用户。

3.6.2 参考标准和协议
介绍和ETH-OAM相关的标准和协议。
与ETH-OAM特性相关的参考标准和协议如下:
l IEEE 802.1ag: Virtual Bridged Local Area Networks — Amendment 5: Connectivity
Fault Management
l IEEE 802.3ah: Media Access Control Parameters, Physical Layers,and Management
Parameters for Subscriber Access Networks
l ITU-T Y.1731: OAM 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for Ethernet based networks

3.6.3 规格
介绍ETH-OAM特性的相关规格。
ETH-OAM特性的相关规格如表3-22和表3-23所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2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表 3-22 ETH-OAM 特性的规格(以太网业务 OAM)


项目 规格

OAM操作 CC
LB
LT
AIS激活
LM
DM

维护域最大数目 16

维护联盟最大个数 16

MEP和MIP维护点最大个数 16

维护点类型 标准维护点(IEEE 802.1ag Draft 8.0)

CC测试发送周期 3.3ms
10ms
100ms
1s(设备默认值)
10s
1min
10min

表 3-23 ETH-OAM 特性的规格(以太网端口 OAM)


项目 规格

OAM操作 自动发现
链路性能监控
远端环回
自环检测

错帧事件监控 支持

错帧秒事件监控 支持

错帧周期事件监控 支持

OAM模式 主动模式
被动模式

3.6.4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支持ETH-OAM特性的版本变更情况。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2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6C00 初始版本。

3.6.5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ETH-OAM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自身限制

表 3-24 自身限制

项目 限制要求

MEP和远端MEP MEP只能响应同一个MA中其他MEP发起的OAM操作。
对于OptiX RTN 380H,需要将其他发起OAM操作的
MEP设置为远端维护点。

LM和DM l OptiX RTN 380H只支持单端LM。


l OptiX RTN 380H只支持双向DM。
l OptiX RTN 380H只有基于VLAN的E-Line业务a支持
LM、DM功能。
说明
a:基于VLAN的E-Line业务是指业务流为PORT+CVLAN
(源)到PORT+CVLAN(宿),PORT+SVLAN List
(源)到PORT+SVLAN List(宿)的Native Ethernet E-Line
业务。
l 使能带宽通知功能之前要先使能端口的OAM自动发
现功能。
l 当同时使能多个以太网端口的带宽通知功能时,端
口会上报相同的微波带宽信息。

受影响特性
无。

互斥特性
无。

3.6.6 规划原则
规划ETH-OAM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以太网业务 OAM 的规划原则


l 正确规划MD、MA和MP是应用以太网业务OAM的前提。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3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l 规划MD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 MD Name是区分MD的唯一标识,不同的MD,MD Name不能重复。
– MD支持嵌套和相切,高级别的MD内可以嵌套低级别的MD,但不支持交
叉。
– 建议端到端测试以太网业务时,在传送网边缘节点统一规划一个MD,MD级
别为4。而测试传送网内部节点间以太网测试时,使用的MD的级别小于4。
l 规划MA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 一个MA必须且只能归属于某一个MD。
– 同一个MD下的MA Name必须不同,不同的MD下的MA Name可以相同。
– MA必须和业务相关联。
– 同一个MA内的所有MEP发送CCM周期必须相同。CCM发送周期设置越短,
CC检测出链路故障的时间就越短,但占用的网元的资源和带宽越大。建议
CCM发送周期设置为默认值1s。
l 规划MP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 在进行CC、LB测试时,只需要在业务端点设置MEP。在进行LT测试时,还
需要在选取一些业务流经的以太网端口作为MIP。
– 一个OAM测试涉及所有MEP和MIP必须归属同一个MA。
– 一个OAM测试涉及所有MEP和MIP的MAC地址不能相同。
– 同一个MA下,每个MP的ID必须唯一。
– 当ETH-OAM流经分组交换单元,MEP的方向设置为Ingress;否则,MEP的方
向为Egress。
– MEP所在网元需配置远端维护点列表,所有和该MEP交互的远端MEP必须配
置在该列表中。
l 规划OAM操作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 选择合适的OAM操作。
– 进行LB/LT测试时,可以采用MP ID或MAC地址来标识宿维护点。
– 使用MP ID标识宿维护点时,必须先激活CC。

以太网端口 OAM 的规划原则


l 自动发现和远端环回功能只能由主动端发起。两端设备的OAM模式可以都是主
动,也可以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但不能都是被动。
l 选择合适的OAM功能。
l 使用自环检测功能不需要使能OAM自动发现。

3.7 带宽通告
在OptiX RTN 380H与华为ATN/CX系列路由器对接组网时,可以通过带宽通告功能,使
路由器感知到微波空口带宽的变化,从而可以根据带宽进行QoS或负载分担等处理。

3.7.1 介绍
介绍带宽通告的基础知识。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3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定义
带宽通告是指OptiX RTN 380H可以监视空口带宽,通过Y.1731报文通告给对接的路由
器,使路由器可以感知到微波传输带宽的变化并做相应QoS处理。

目的
由于使用了AM调制技术,微波链路空口带宽是动态变化的。在微波设备和路由器对接
组网且微波设备作为二层透传设备时,如果微波链路空口带宽动态调整后路由器仍旧
按照原来的速率发送业务,则可能导致微波口空带宽不足而引起丢包。因此,微波设
备可以通过带宽通告功能让对接的路由器动态感知到微波空口带宽的变化,从而可以
在路由器上统一进行流量分配和调度。

图 3-31 带宽通告示意图

报文格式
带宽通告报文通常称为BN(Bandwidth Notification)报文,其报文格式是基于Y.1731协
议的,既可以周期性发送,也可以非周期性发送。BN报文包含MEG级别、微波链路带
宽以及带宽通告报文发送周期等信息。带宽通告报文通告方向为反向通告,与ETH-
OAM中的连通性检测报文发送方向相反。

图 3-32 带宽通告报文 PDU

如图3-32所示,带宽通告报文主要字段说明如下:
l MEL:对接路由器的MEP点的MEG级别。
l Vesion:固定为0。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3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l OpCode:固定为32。
l TLV Offset:固定为13。
l Flags:带宽通告报文发送周期。可设置周期为1s,10s和1min。
l Normal Bandwidth:标称带宽。由波道间隔、调制模式、 LICENSE、保护组、
1588 V2等配置所决定的微波链路能传输的带宽。
l Current Bandwidth:当前带宽。微波链路当前实际能传输的最大带宽。
l Port ID:使用时,用于识别带宽所属端口,对于同一个MEG下所有链路,该值必
须唯一。不使用时固定为0。
l End TLV:固定为0。

组网场景
OptiX RTN 380H的带宽通告支持的组网场景如下:

l 单跳微波单链路场景
如图3-33所示,NE1和NE2之间只有一条微波链路,NE2通过以太网端口和路由器
设备对接。
a. NE2的微波端口进行带宽检测,带宽为B1。
b. NE2将带宽检测结果通过带宽通告报文BN-1发送给路由器。
c. 路由器根据报文BN-1携带的信息判断是否做QoS处理。

图 3-33 单跳微波单链路场景

l 单跳微波多链路场景
如图3-34所示,NE2通过以太网端口和路由器设备对接。
a. NE2的微波端口将多条链路带宽汇总进行带宽检测,汇总带宽为B1。
b. NE2将带宽检测结果通过带宽通告报文BN-1发送给路由器。
c. 路由器根据报文BN-1携带的信息判断是否做QoS处理。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3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图 3-34 单跳微波多链路场景

l 多跳微波单链路场景
如图3-35所示,NE1和NE4之间有多跳微波链路且中间节点无上下业务,NE4通过
以太网端口和路由器设备对接。
a. NE2和NE4分别检测各跳微波链路的带宽,带宽为B1和B2。
b. NE2和NE4分别将带宽检测结果通过带宽通告报文BN-1和BN-2发送给路由
器。
c. 路由器选择两个报文中带宽较小的报文携带的信息判断是否做QoS处理。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3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图 3-35 多跳微波单链路场景

3.7.2 原理描述
OptiX RTN 380H对微波链路空口带宽的变化进行监控,并使用基于Y.1731协议的带宽
通告报文通告给对接路由器。

图 3-36 带宽通告原理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3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如图3-36所示,OptiX RTN 380H(NE2)的微波端口和对接路由器分别配置Egress


MEP点MEP1和MEP2,并且MEP1点已经使能带宽通告功能。带宽通告实现原理如下:
1. NE2通过带宽检测模块实时监视并更新发送方向的空口带宽信息。
2. 带宽检测模块将空口带宽信息上报给MEP1。
3. MEP1将带宽信息通过带宽通告报文发送给MEP2。当前带宽低于标称带宽时,
MEP1会立即将包含带宽变化信息的带宽通告报文发送给MEP2。
– 如果网管设置为周期性发送带宽通告报文,则当前带宽等于标称带宽时,
MEP1也会根据设置的周期向对接路由器发送带宽通告报文。
– 如果网管设置为非周期性发送带宽通告报文,则当前带宽等于标称带宽时,
MEP1不会发送带宽通告报文给MEP2。
4. MEP2接收到带宽通告报文后,提取报文中的带宽信息,并通知控制管理模块。
5. 控制管理模块根据收到带宽通告报文中所含的当前带宽信息和标称带宽信息判断
是否需要做QoS处理。

3.7.3 参考标准和协议
介绍和带宽通告相关的标准和协议。
ITU-T Y.1731: OAM 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for Ethernet based networks

3.7.4 规格
介绍带宽通告特性的相关规格。

表 3-25 带宽通告的规格
项目 规格

业务类型 l Native以太网专线业务
l Native以太网专网业务

组网类型 l 单跳微波单链路场景
l 单跳微波多链路场景(1+1/non-load sharing
LAG/PLA/XPIC)
l 多跳微波单链路场景(中间节点无上下业务)
l Super Dual Band场景

MEP点类型 只有Egress类型的MEP点可以发起带宽通告

支持的端口 l 微波端口

带宽通告报文是否周期性 l 周期性发送(默认值),则使能带宽通告功能后一直
发送 按照该周期发送,如果当前带宽小于标称带宽立即发
送带宽通告报文。带宽恢复后仍然固定周期发送带宽
通告报文。
l 非周期性发送,则当前带宽小于标称带宽时周期性发
送带宽通告报文,带宽恢复后停止发送。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3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项目 规格

带宽通告报文发送周期 带宽检测报文周期性发送时支持设置:
l 1s(默认值)
l 10s
l 60s

带宽检测报文Holdtime 0~10s,默认值为0。带宽变化时,等待HoldTime时长后
再发送带宽通告报文可以防止AM快速调整时带宽抖动。

带宽检测报文包长 64字节

3.7.5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带宽通告的版本变更情况。

特性更新记录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7C10 初始版本。

3.7.6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带宽通告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自身限制

表 3-26 自身限制

项目 限制要求

MEP l 只有Egress MEP可以发起带宽通告。MIP维护点透传带宽通告报


文。
l MEP是基于业务粒度的,而实际通告的带宽是基于端口(含保护
组)粒度的。若相同物理链路上配置了多条业务,只有一条业务
上的MEP可以使能带宽通告功能。
l OptiX RTN 380H的Client MEP Level和VLAN需要和对接路由器设
置为一致。

组网场景 RTN+ATN/CX组网,对于RTN网元,组网场景要求如下:
l 单跳微波单链路场景
l 单跳微波多链路场景(1+1/non-load sharing LAG/PLA/XPIC)
l 多跳微波单链路场景(中间节点无上下业务)
l Super Dual Band场景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3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3 以太网特性

项目 限制要求

业务 l 业务为Native以太网专线和专网业务才能使用带宽通告功能。
l 由于每个微波端口带宽通告报文会向其他所有专网端口转发,对
于专网业务,规划带宽通告时一个网桥内应该只挂接2个端口。
l 由于RTN带宽通告到对接路由器会有延时,因此在带宽调整过程
中有可能会丢包。
l 基于QinQ的专线业务和802.1ad的专网业务,如果端口封装类型
为“QinQ”则不支持使能带宽通告功能。

软复位 带宽报文为周期发送时,如果OptiX RTN 380H发生软复位或者其他


异常导致带宽通告报文超过3.5个周期未能发送至对接路由器,对接
路由器则不会根据微波口空带宽做限速。

受影响特性

表 3-27 受影响特性

特性 影响

1+1/non-load l 带宽通告时OptiX RTN 380H汇总各链路带宽,并将总带宽通告到


sharing 路由器。对于保护组,只需要在主端口创建MEP即可。
LAG/PLA l 微波端口只能配置非负载分担LAG。

RTN设备和路 使用带宽通告功能时,RTN设备和路由器以太网端口LAG只支持非
由器以太网端 负载分担LAG。
口LAG

ETH OAM 带宽通告报文只是基于Y.1731报文格式,带宽通告功能不受ETH


OAM的协议类型是1ag还是Y.1731的影响,不依赖于CC连通性检测
结果。

互斥特性
负载分担LAG

3.7.7 规划原则
规划带宽通告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l 仅在RTN设备与ATN/CX对接且做透传使用时,才部署带宽通告。
l 在需要使用带宽通告功能的端口上配置Egress MEP。
l RTN设备的Client MEP与对接路由器端口的MEP级别一致。
l 若相同物理链路上配置了多条业务,只有一条业务上的MEP可以使能带宽通告功
能,因此仅需选择任一条业务配置Egress MEP并使能带宽通告功能。
l 配置带宽通告后,RTN设备上不需要在空口配置端口Shaping。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3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4 MPLS 特性

关于本章

介绍MPLS tunnel相关的特性。

4.1 MPLS基础
全面介绍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的基础知识。
4.2 MPLS OAM(Y.1711)
全面介绍MPLS OAM(Y.1711)特性。
4.3 MPLS-TP OAM
全面介绍MPLS-TP OAM特性。
4.4 MPLS APS
全面介绍MPLS APS(Automatic Protection Switching)特性。
4.5 LSP Ping/Traceroute
全面介绍LSP Ping/Traceroute特性。

4.1 MPLS 基础
全面介绍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的基础知识。

4.1.1 介绍
介绍MPLS tunnel的定义、目的以及相关概念。

4.1.1.1 了解 MPLS
在介绍MPLS基础知识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MPLS Tunnel。

定义
MPLS是一种在IP路由和控制协议的基础上,向网络层提供面向连接的一种交换技术。
MPLS在不同类型的链路层中采用短而定长的标签封装分组,并根据封装的标签实现分
组交换。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3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MPLS采用双平面的结构,分为控制平面(Control Plane)和转发平面(Forwarding
Plane)。控制平面基于无连接服务,拥有强大灵活的路由功能,可以满足各种新应用
对网络的要求。控制平面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标签的分配、标签转发表的建立、标签交
换路径的建立、拆除等工作。转发平面也称为数据平面(Data Plane),是面向连接
的,可以支持以太网等二层网络。转发平面的主要功能是对IP包进行标签的添加和删
除,同时依据标签转发表对收到的分组报文进行转发。

目的
在分组传送领域中,MPLS技术的主要应用是构建MPLS tunnel以承载PWE3传送的各种
类型的业务(Ethernet),实现业务在分组网络中的端到端传输。MPLS在分组传送领
域的典型应用如图4-1所示,两个NodeB和RNC之间的业务分别通过MPLS承载的PW1
和PW2进行传输。

图 4-1 MPLS 的典型应用

4.1.1.2 MPLS 网络结构


MPLS网络是指由LSR(Label Switching Router)互联形成的网络区域,也被称为MPLS
域。LSR是指可以进行MPLS标签交换和报文转发的网络设备,也称为MPLS节点。
MPLS网络结构如图4-2所示。在MPLS网络中,位于网络边缘的LSR被称为LER(Label
Edge Router),位于网络内部的LSR称为Core LSR。LER有一个或多个非LSR的相邻节
点,而Core LSR的所有相邻节点都是LSR。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4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图 4-2 MPLS 网络结构图

每个LSR都采用16字节的LSR ID来作为LSR在MPLS网络中的唯一标识。LSR ID有两种


结构,一种是基于IPv4地址的结构,另一种是基于IPv6地址的结构。

说明
目前OptiX RTN 380H设备的LSR ID只支持基于IPv4地址的结构。

4.1.1.3 标签交换路径
在MPLS网络中,LSR对具有相同特征的分组采用相同标签交换机制进行转发。这些具
有相同特性的分组被称为FEC(Forwarding Equivalence Class),而一个FEC在MPLS网
络中经过的路径称为标签交换路径LSP(Label Switched Path)。

LSP 和 LSR
LSP是一条单向路径。如图4-3所示,LSP经过的LSR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l Ingress
LSP的起始节点,主要功能是给报文压入一个新的标签,封装成MPLS报文进行转
发。一条LSP只能有一个Ingress。
l Transit
LSP的中间节点,主要功能是根据标签转发信息表进行标签交换和MPLS报文的转
发。一条LSP可能有多个Transit。
l Egress
LSP的末节点,主要功能是弹出标签,恢复成原来的报文进行相应的转发。一条
LSP只能有一个Egress。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4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图 4-3 Ingress、Transit 和 Egress

LSP中LSR的相对位置,相邻的LSR还被称为上游或下游,如在图4-4的LSP中,LSR A
的下游是LSR B;LSR B的上游是LSR A、下游是LSR C;LSR C的上游是LSR B、下游
是LSR D。LSR D的上游是LSR C。

图 4-4 LSR 的相对位置

LSP 类型
LSP根据划分标准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表4-1所示。

表 4-1 LSP 类型一览表

划分标准 LSP类型 定义

建立方式 静态LSP 根据数据配置建立的


LSP。

动态LSP 由标签发布协议建立的
LSP。

方向 单向LSP 具有某个特定方向的
LSP。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4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划分标准 LSP类型 定义

双向LSP 两条路径相同,方向相反
的一对LSP。

调度属性 E-LSP 表示MPLS tunnel通过EXP


信息来标记报文调度优先
级,每个E-LSP最大支持8
个BA。

L-LSP 表示MPLS tunnel通过


MPLS Label标签值来判断
报文调度优先级每个L-
LSP只支持一个BA。

LSP模式 Uniform Egress节点在剥离MPLS


tunnel标签时,根据标签中
的EXP信息更新用户报文
的调度优先级。

Pipe Egress节点在剥离MPLS
tunnel标签时,不更新用户
报文的调度优先级。

说明
RTN 300设备建立方式不支持动态LSP、LSP模式不支持Uniform。

LSP 和 MPLS tunnel


MPLS tunnel是指Ingress节点到Egress节点在MPLS网络中的逻辑通道。MPLS tunnel主
要强调的是这条逻辑通道的配置信息以及根据配置信息生成的LSP。
对于静态LSP,由于配置的就是LSP,因此MPLS tunnel和LSP是等价的。用于标识
MPLS tunnel的tunnel ID实际上就是标识LSP的LSP ID。

4.1.1.4 MPLS 报文的承载方式


OptiX RTN 300采用以太网帧承载MPLS报文。

以太网帧承载 MPLS 报文
以太网帧承载MPLS报文的方式如图4-5所示。

图 4-5 以太网帧承载 MPLS 报文的方式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4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l Destination address:目的MAC地址是通过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学习


获取得到的对端接口的MAC地址。
l Source address:源MAC地址固定为端口MAC地址。
l 802.1q header:OptiX RTN 380H根据以太网端口的TAG属性决定出端口的以太网
帧是否携带802.1q header。当端口属性为“Access”时,以太网帧不携带802.1q
header;当端口属性为“Tag aware”时,MPLS报文携带的802.1q header中的
VLAN ID为通过网管设置的Tunnel VLAN ID,如果没有设置Tunnel VLAN ID,则
802.1q header中的VLAN ID为发送MPLS报文的NNI端口的默认VLAN ID(缺省为
1)。
l Length/Type:固定为0x8847。OptiX RTN 380H在检测到以太网帧的Length/Type为
该值时,就认为该报文为承载MPLS报文的以太网帧。网元不会根据设置的TAG属
性和LSP的VID来对入端口的MPLS报文进行检测。
l MPLS packet:由MPLS标签和三层用户报文组成,具体格式请参见4.1.1.5 MPLS
标签。
l FCS(Frame Check Sequence):用于检验以太网帧的正确性。
说明

ARP:用于将网络层的IP地址(或称逻辑地址)映射为数据链路层的MAC地址(或称物理地
址)。默认情况下(UNI端口Tag属性为“Tag ware”),通过NNI端口发送和接收的ARP协议报
文中携带VLAN,VLAN ID为该NNI端口的默认VLAN ID。因此两端NNI端口的Tag属性和默认
VLAN ID必须相同。
FE、GE和微波接口均采用以太网帧承载MPLS封装的分组报文。

4.1.1.5 MPLS 标签
MPLS技术支持在不同的链路层中采用短而定长的标签封装分组报文,并支持MPLS标
签嵌套,形成标签栈。

标签的格式
OptiX RTN 380H支持通过以太网承载MPLS封装的分组报文,封装采用的标签如图4-6
所示。

图 4-6 MPLS 标签

l Label:20比特,标签值。
l EXP:3比特,用于扩展用途。EXP在OptiX RTN 380H中用于对MPLS报文进行优
先级分类,作用和IEEE 802.1q协议规定的VLAN优先级类似。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4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l S:1比特,栈底标识。MPLS支持多层标签,即标签嵌套。S值为1时表明为最底层
标签。
l TTL:8比特,和IP分组中的TTL(Time To Live)意义相同。

标签栈
标签栈(Label stack)是指标签的排序集合。MPLS报文支持同时携带多个标签,靠近
二层首部的标签称为栈顶标签或外层标签;靠近IP首部的标签称为栈底标签或内层标
签。理论上,MPLS标签可以无限嵌套。

图 4-7 MPLS 的标签栈

标签栈按后进先出(Last In First Out)方式组织标签,从栈顶开始处理标签。

标签空间
LSR分配标签的数值范围称为标签空间(Label Space),标签空间分为以下两类:

l 全局标签空间(Per-Platform Label Space)


整个LSR使用一个标签空间,即整个LSR中使用的所有的标签值不能重复。
l 接口标签空间(Per-Interface Label Space)
为LSR的每个接口指定一个标签空间,即一个接口使用的所有标签值不能重复,
但不同接口使用的标签值可以重复。

OptiX RTN 380H设备只支持全局标签空间,整个网元使用的所有入标签不能重复,所


有出标签也不能重复。

4.1.1.6 VLAN 子接口


当LSP需要穿越L2网络或和Native Ethenert业务在同一个端口混合传输时,需使用
VLAN子接口功能。启用VLAN子接口功能后,承载MPLS封装的分组的以太网帧为携
带有指定VLAN的tagged帧。

VLAN子接口有如下两种典型应用场景:

应用场景:LSP 穿越 L2 网络
如图4-8所示,为了让LSP穿越L2网络,NE2、NE3和NE5上用于传输LSP的端口都启用
VLAN子接口功能,并指定VLAN子接口占用的VLAN ID。需保证VLAN子接口占用的
VLAN ID和L2网络中其他业务携带的VLAN ID不相同。这样,当LSP穿越L2网络时,
不会和L2网络中已存在的业务发生冲突。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4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图 4-8 LSP 穿越 L2 网络的场景

说明

l 在LSP穿越L2网络的方案中,如果两条LSP是通过不同的端口进入L2网络且L2网络采用网桥
方式传输报文,由于两条LSP的MPLS报文携带相同的SA(都为系统MAC地址),为避免网
络震荡,这两条LSP也要携带不同的VLAN ID,L2网络的网桥也必须采用IVL方式学习MAC
地址。
l 使用VLAN子接口功能时,向下一跳MPLS节点发送的ARP报文也会携带和LSP相同的VLAN
ID,从而使ARP报文也顺利穿越L2网络。

4.1.2 原理描述
在MPLS网络中,LSR按照一套统一的转发机制,使具有相同特征的分组报文通过同一
条LSP进行传输。

报文转发的基本概念
l NHLFE(Next Hop Label Forwarding Entry)
下一跳标签转发表项NHLFE是LSR转发报文的核心。每个NHLFE包含下一跳地
址、接口地址、标签操作类型、接口的链路层协议等内容。其中标签操作类型包
括Push(添加一层标签)、Pop(弹出一层标签)、Swap(交换标签)和Null(不
改变标签)。
l FTN(FEC to NHLFE)
FTN是指将FEC映射到相应的NHLFE。只有Ingress节点支持该操作。
l ILM(Incoming Label Map)
ILM是指将MPLS标签映射到相应的NHLFE。只有Transit和Egress节点支持该操
作。

报文转发基本流程
MPLS报文转发流程如图4-9所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4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图 4-9 MPLS 报文转发流程

各节点具体的处理过程如下:

Ingress 节点处理流程
对于Ingress节点NE A,其NHLFE表项如表4-2所示:

表 4-2 NE A 的 NHLFE 表项

LSP ID 出接口 下一跳 出标签 标签操作

101 PORT 1 PORT 2 20 Push

NE A中MPLS报文的转发处理流程如下:

1. 接收分组报文,根据分组报文所属FEC查找到对应的LSP ID。
2. 根据LSP ID查找对应的NHLFE表项,得到出接口、下一跳、出标签和标签操作类
型,Ingress节点的标签操作类型为Push。
3. 为分组报文加上MPLS标签,然后将封装好的MPLS分组报文发送给下一跳。

Transit 节点处理流程
对于Transit节点NE B,其NHLFE表项如表4-3所示:

表 4-3 NE B 的 NHLFE 表项

LSP ID 出接口 下一跳 出标签 标签操作

101 PORT 3 PORT 4 21 Swap

NE B中MPLS报文的转发处理流程如下: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4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1. 根据入接口接收到的MPLS报文中的标签值查找到对应的LSP ID。
2. 根据LSP ID查找对应的NHLFE表项,得到出接口、下一跳、出标签和标签操作类
型,Transit节点的标签操作类型为Swap。
3. NHLFE表项中的出标签值为21,因此用新标签21替换旧标签20,然后将替换完标
签的MPLS分组报文发送给下一跳。
说明
如果标签值大于等于16,则标签操作类型为Swap。如果标签值小于16,属于特殊标签,需要根
据标签值进行相应特殊处理。

NE C中MPLS报文的转发处理流程与NE B类似。

Egress 节点处理流程
对于Egress节点NE D,其NHLFE表项如表4-4所示:

表 4-4 NE D 的 NHLFE 表项

LSP ID 出接口 下一跳 出标签 标签操作

101 - - - Pop

NE D中MPLS报文的转发处理流程如下:

1. 根据入接口接收到的MPLS报文中的标签值查找到对应的LSP ID。
2. 根据LSP ID查找对应的NHLFE表项,得到标签操作类型为Pop。
3. 弹出MPLS标签,继续转发报文。

4.1.3 参考标准和协议
介绍和MPLS基础知识相关的标准和协议。

与MPLS相关的参考标准和协议如下:
l IETF RFC 3031: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Architecture
l IETF RFC 3032: MPLS Label Stack Encoding

4.1.4 规格
介绍设备支持的MPLS的规格。

MPLS特性的相关规格如表4-5所示。

表 4-5 MPLS 特性的规格

项目 规格

承载LSP的端口类型 l FE/GE/2.5GE/10GE
l IP微波端口

最大MPLS tunnel数 512(一条双向Tunnel记为两条)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4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项目 规格

LSP类型 建立方式 静态Tunnel

方向 单向Tunnel
双向Tunnel

调度属性 l E-LSP
l L-LSP

LSP模式 Pipe

全局标签空间大小 32768

LSR ID格式 基于IPv4地址结构的LSR ID

VLAN子接口 支持

网元最大支持VLAN子接口数 64

ARP 静态表项最大数量 256

动态表项最大数量 每端口64

老化时间设置 支持

MPLS APS 支持
说明
详细信息请参见MPLS APS特性中的4.4.4 规
格。

MPLS OAM(Y.1711) 支持
说明
详细信息请参见MPLS OAM(Y.1711)特性
中的4.2.4 规格。

MPLS-TP OAM 支持
说明
详细信息请参见MPLS-TP OAM特性中的4.3.4
规格。

LSP Ping/Traceroute 支持
说明
详细信息请参见LSP Ping/Traceroute特性中的
4.5.4 规格。

QoS l 支持设置LSP带宽
l 支持根据EXP映射PHB服务等级

4.1.5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MPLS的版本变更情况。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4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特性更新记录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8C00 初始版本。

4.1.6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MPLS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自身限制

表 4-6 自身限制

项目 限制要求

静态MPLS tunnel可承载业 静态MPLS tunnel可以承载ETH PWE3业务。


VLAN子接口 l VLAN子接口绑定的MPLS tunnel不能配置VLAN


ID。
l VLAN子接口所在物理端口的端口模式必须为“混
合”。
l 该端口TAG属性必须为“TAG aware”或者
“Hybrid”。TAG属于为“Hybrid”时,PVID不和
端口上的VLAN子接口的VID相同。
l 该端口同时传输Native Ethernet时,端口不能创建基
于802.1d和802.1ad网桥的E-LAN业务。
l 创建基于802.1q网桥的E-LAN业务时,使用的VID不
能和端口上的VLAN子接口的VID相同。
l 不能作为ETH PWE3或QinQ业务的UNI端口。

级联保护 配置了级联保护(1+1保护/PLAPLA/EPLA)和MPLS业
务(三层口,混合接口)不共存。

受影响特性

表 4-7 受影响特性

特性 影响

QoS NNI(MPLS)端口只支持根据MPLS标签的EXP值实现
QoS的DiffServ域的映射关系。

LAG 链路聚合组支持基于MPLS标签的负载分担算法。

VPLS VPLS业务不支持L-LSP。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5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互斥特性

4.1.7 规划原则
规划MPLS tunnel时规划基于静态LSP的MPLS tunnel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MPLS 基本属性的规划原则
l 同一个网络中各个MPLS节点的LSR ID必须唯一。
l LSR ID不能和网元IP在同一个网段,也不能和MPLS接口IP在同一个网段。
l LSR ID的取值范围为1.0.0.1~223.255.255.254,不能使用广播地址、网络地址和
127.0.0.0/8、192.168.0.0/16、192.169.0.0/16网段内的IP地址。
l MPLS标签空间应根据网元所在标签子网所分配的标签范围来设置。设置的标签空
间应覆盖所分配的标签范围。

MPLS 接口属性的规划
MPLS接口有如下几种类型:

l 以太网接口或IF_ETH接口
l VLAN子接口

以太网接口或IF_ETH接口作为MPLS接口时,规划原则如下:

l 以太网接口或IF_ETH接口必须采用三层模式。
l 以太网接口的MTU应大于可能传输的最大以太网帧帧长,建议设置为1620。
l 以太网接口或IF_ETH接口的TAG属性一般情况下都配置为Tag aware,此时MPLS
接口发送的承载MPLS的以太网帧为tagged帧,tagged帧携带的VLAN ID为端口设
置的默认VLAN ID(缺省为1)。如果对端MPLS设备要求承载MPLS的以太网帧
为untagged帧,则需要将MPLS接口的TAG属性设置为Access。通常情况下,MPLS
设备对承载MPLS的以太网帧类型没有要求。

VLAN子接口作为MPLS接口时,规划原则如下:

l VLAN子接口所在的以太网接口或IF_ETH接口必须采用混合模式。
l VLAN子接口所在的以太网接口的MTU应大于可能传输的最大以太网帧帧长,建
议设置为1620。
l 一个物理接口中的所有VLAN子接口使用的VLAN以及该接口中传输的Native ETH
业务使用的VLAN都不相同。

MPLS 接口 IP 地址的规划原则
l 一跳MPLS链路两端的接口IP地址必须在同一个网段。
l MPLS接口IP地址不能和网元IP在同一个网段,也不能和LSR ID在同一个网段。
l 同一个网元各个MPLS接口IP地址不能在同一个网段。
l MPLS接口IP的取值范围为1.0.0.1~223.255.255.254,不能使用广播地址、网络地
址和127.0.0.0/8、192.168.0.0/16、192.169.0.0/16网段内的IP地址。
l MPLS接口IP的规划应采用网络地址长度最大的原则。即对一跳点到点MPLS链
路,采用长度为30位的网络地址。在这种情况下,网段内只有4个主机地址,除掉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5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广播地址和网络地址后的两个主机地址分配给MPLS链路两端。而对点到多点的
MPLS链路,可以根据链路数量选取稍短的网络地址长度。

MPLS Tunnel 的规划原则


l MPLS Tunnel的规划应当在业务规划设计之后。
l 必须采用静态MPLS Tunnel。
l 在无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建议有SS-PW业务的两个网元间在一个方向上只规划一
条工作MPLS Tunnel。即建议两个PE间所有PWE3业务都共用一条工作MPLS
Tunnel。
l 对MS-PW业务,必须保证T-PE与S-PE间在一个方向上至少有一条工作MPLS
Tunnel。
l 在有保护需求的情况下,为工作MPLS Tunnel配置一条保护Tunnel,两条Tunnel的
路径尽量不重合。
l 当各个PE都支持双向MPLS Tunnel的情况下,优先使用双向MPLS Tunnel。如果某
个PE只支持单向MPLS Tunnel时,则只能使用单向MPLS Tunnel。
l 每条MPLS Tunnel的名称和ID在MPLS网络中唯一。
l 采用单站配置方式时,建议按照MPLS Label设置Tunnel ID。
l 每条MPLS Tunnel在各个网元配置的名称和ID都相同。
l 在无特殊要求的情况下,MPLS Tunnel的调度方式设置为E-LSP,EXP值设置为
none。
l 在无CES CAC校验和PW带宽限制的需求时,MPLS Tunnel不设置带宽。
l 当MPLS Tunnel需要穿越L2网络时,可根据L2网络的要求配置MPLS Tunnel的
VLAN ID。

ARP 协议规划
l 通常情况下,各个MPLS接口使用ARP协议产生的动态表项即可获取下一跳接口IP
与MAC地址间的关联。
l 当动态表项无法获取下一跳接口IP与MAC地址间的关联时(如穿越L2网络时,
ARP报文可能无法传输到下一跳MPLS节点),则需要配置静态表项。
l ARP老化时间建议设置为默认值。

标签规划原则
说明

当采用U2000端到端配置MPLS tunnel和PWE3业务时,可采用U2000自动分配的标签,而不使用下面
描述的规划原则。
l 同一个网元中MPLS标签和PW标签是共享标签资源的,因此MPLS标签和PW标签
要统一规划。
l 每条双向Tunnel按照两条单向Tunnel来分配MPLS标签。
l PW Ingress/Egress标签设置相同。
l 对SS-PW,两端PE的PW标签值需相同。
l MS-PW按照多段SS-PW的标签来分配,每段SS-PW的标签不能相同。
l 建议采用人为划分子网的形式进行标签分配。分配方法如下:
– 依据网络结构人为划分子网以有效分配网络资源。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5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对移动回传网络,通常采用三层结构:骨干层、汇聚层和接入层。若干个接
入节点通过一个或两个汇聚网元接入汇聚层。而若干个汇聚网元从属于某一
或两个骨干层网元。对这样一种情况,所有骨干层网元划分一个子网。每个
或某对骨干网元和其接入的汇聚网元划分一个子网,每个或某对汇聚网元和
其接入的接入网元划分一个子网。每个子网间允许有网元重叠。
说明

如果低层次网元先将业务汇聚到同层的某个网元后接入高层次网元,则划分子网时,高层
次网元就不会出现在它所连接的低层次子网中。
– 每个高层次子网中标签范围覆盖其接入的低层次子网的标签范围。
– 一个高层次子网连接的每个低层次子网的标签范围是不同的。
– 在一个子网内,MPLS标签分配有两种方式:每跳MPLS链路使用相同的
MPLS标签和每跳MPLS链路使用不同的MPLS标签。优先使用前一种标签分
配方式。
– 在一个子网内,共用标签空间。即子网内每一条PWE3业务或MPLS Tunnel使
用的标签值都不相同。
– 当MPLS Tunnel从一个子网转入另外一个子网时,可根据不同子网的Label范
围变换标签值。
说明

如果MPLS Tunnel在一个子网内部终结,或在子网所连接的高层次子网终结时,由于Label
范围是重叠的,这样就不需要变化标签值。
– 网络所有网元应预留一个共用标签范围,供局向不确定或特殊局向的业务
(如从一个低层次子网到另一个低层次子网)使用。

4.1.8 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对应用MPLS Tunnel时经常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解答常见问题对应用基于静
态LSP的MPLS Tunnel时经常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解答。
[问] OptiX RTN 300是否支持动态MPLS tunnel?
[答] OptiX RTN 300不支持动态MPLS tunnel。

4.2 MPLS OAM(Y.1711)


全面介绍MPLS OAM(Y.1711)特性。

4.2.1 介绍
介绍MPLS OAM(Y.1711)相关基础知识。

4.2.1.1 了解 MPLS OAM(Y.1711)


介绍MPLS OAM(Y.1711)的定义和传送网应用MPLS OAM(Y.1711)的目的。

定义
MPLS OAM(Y.1711)是ITU-T Y.1711定义的检测和定位MPLS网络内部故障、监控
MPLS网络性能的一种OAM机制。它通过特定的MPLS OAM报文对数据平面上的LSP
(Label Switched Path)进行检测。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5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MPLS OAM(Y.1711)有如下特点:
l MPLS OAM(Y.1711)报文仅在MPLS层进行处理,不影响到其他层。
l MPLS OAM(Y.1711)报文使用业务通道传送,但所占用的网络带宽很小,通常
不会对承载的业务造成影响。

目的
MPLS OAM(Y.1711)可以快速检测LSP的连通性。设备可以利用OAM的检测状态触
发保护倒换。
如图4-10所示,MPLS OAM(Y.1711)通过Ingress节点发送检测报文,Egress节点检测
缺陷实现对LSP的连通性检测。

说明
与MPLS-TP tunnel OAM相比,MPLS OAM(Y.1711)主要应用于由OptiX RTN、PTN以及MSTP
+设备构建的MPLS网络。

图 4-10 MPLS OAM(Y.1711)的典型应用

4.2.1.2 CV/FFD
为持续检测LSP的缺陷,Ingress节点在被检测的LSP上周期性发送检测报文CV或FDD两
种检测报文。CV报文的发送周期固定是1秒一次而FDD报文的发送周期是可以设置
的。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5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CV
由于CV报文发送周期较长而且不可调整,因此适合对检测要求不高的LSP进行连通性
检测。
Ingress节点以1秒为一个周期发送CV报文,Egress节点以3秒为一个周期检测接收到的
CV报文的个数以及报文内容。Ingress节点在发送该报文前会对报文封装一层该LSP的
标签。CV报文的格式如图4-11所示。

图 4-11 CV 报文格式

主要字段的说明如下:
l Label:取值为14,表示该报文为OAM报文。
l TTL(Time To Live):取值为1,以此来保证MPLS OAM(Y.1711)报文不被传
递到其所监控的LSP宿端之外的LSR。
l Function Type:取值为0x01,表示OAM报文类型为CV报文。
l TTSI(Trail Termination Source Identifier):源宿连接标识。TTSI由LSP的Ingress
节点的LSR ID和LSP ID构成,用于在网络中唯一标识一条LSP。
l BIP 16(Bit Interleaved Parity):16位的比特交叉奇偶校验。如果接收方发现报文
的BIP 16不正确,将丢弃此OAM报文。当持续发生由于BIP 16错误导致报文被丢
弃时,设备应该向网管系统通报。
l Reserved:全部置0,表示保留字节。
l Padding:全部置0,表示填充字节。

FFD
由于FFD报文发送周期较短且可以调整,因此适合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LSP进行连通性
检测。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5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Ingress节点以一定周期发送FFD报文,Egress节点以3倍的发送周期作为检测周期检测
接收到的FFD报文的个数以及报文内容。 Ingress节点在发送该报文前会对报文封装一
层该LSP的标签。FFD报文的格式如图4-12所示。

图 4-12 FFD 报文格式

FFD报文和CV报文格式的区别如表4-8所示。

表 4-8 FFD 报文和 CV 报文格式区别


字段 CV报文 FFD报文

Function Type 取值为0x01,表示OAM报 取值为0x07,表示OAM报


文类型为CV报文。 文类型为FFD报文。

Frequency 无 FFD报文多了频率字段,
表示能够支持多种发送间
隔。

4.2.1.3 LSP 缺陷类型


当Egress节点根据检测周期内收到的CV/FDD报文数量和报文内容不及预期时,Egress
节点将上报LSP缺陷。ITU-T定义了9种MPLS OAM检测到的缺陷类型。

缺陷类型
正常情况下,Egress节点在任意一个检测周期内应该收到2~4个携带预期TTSI的
CV/FFD报文,同时没有收到携带非预期TTSI的CV或FFD报文。
如果收到的CV/FFD报文数量和内容与预期不相符合,Egress节点将上报LSP缺陷。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5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OptiX RTN 380H支持的LSP缺陷类型(Defect Type)如表4-9所示。

表 4-9 LSP 缺陷类型

缺陷类型 取值 含义 产生条件

非 dServer 0x010 MPLS网络层之下的任何服 由服务层上报给MPLS


MPLS 1 务层产生的缺陷。 OAM(Y.1711)处理。
层缺

MPLS dLOCV 0x020 连通性检测报文丢失缺 如果没有收到FDI,并且在


层缺 1 陷。 一个检测周期内没有收到
陷 携带预期TTSI的CV或FFD
报文,将产生此类缺陷。

dTTSI_ 0x020 TTSI不匹配缺陷。 在一个检测周期内收到携


Mismatc 2 带非预期TTSI的CV或FFD
h 报文,同时没有收到携带
预期TTSI的CV或FFD报文
时,将产生此类缺陷。

dTTSI_ 0x020 TTSI错误混合缺陷。 在一个检测周期内既收到


Mismer 3 携带非预期TTSI的CV或
ge FFD报文,也收到携带预
期TTSI的CV或FFD报文
时,将产生此类缺陷。

dExcess 0x020 CV或FFD报文超速缺陷。 在一个检测周期内收到5个


4 及其以上携带预期TTSI的
CV或FFD报文时,将产生
此类缺陷。

其他 dUnkno 0x02F 未定义或未知的特殊缺 例如在一个检测周期内接


wn F 陷。 收到的连通性检测报文的
类型、周期与期望值不同
时将产生此类缺陷。

说明

OptiX RTN 380H支持设置SD门限值和SF门限值,当OAM报文丢包率超过所设置的门限值时,也


会上报告警。
MPLS层缺陷如果同时满足产生条件,上报的优先级为dTTSI_Mismatch > dTTSI_Mismerge >
dLOCV > dExcess。

检测机制
Egress节点检测报文的方式有两种:自适应方式和人工方式。
l 自适应方式:检测周期为3倍接收到的CV/FFD报文所携带的周期。当Egress节点接
收到第一个CV/FFD报文后,会自动记录报文类型和发送周期,并以此作为连通性
检测的起点。
l 人工方式:检测周期为3倍手动设置的周期。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5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4.2.1.4 BDI
当Egress节点检测到LSP缺陷后,可通过某条反向LSP发送BDI报文通知Ingress节点。

BDI 报文格式
Egress节点在发送BDI报文前会对报文封装一层该LSP的标签。BDI报文的格式如图4-13
所示。

图 4-13 BDI 报文格式

主要字段的说明如下:

l Label:取值为14,表示该报文为OAM报文。
l TTL(Time To Live):取值为1,以此来保证MPLS OAM(Y.1711)报文不被传
递到其所监控的LSP宿端之外的LSR。
l Function Type:取值为0x03,表示OAM报文类型为BDI报文。
l 缺陷类型(Defect type)和缺陷位置(Defect location):
– 缺陷类型用于指示产生的缺陷种类,请参见4.2.1.3 LSP缺陷类型。
– 缺陷位置表示产生缺陷的节点的LSR ID。
l TTSI:源宿连接标识。TTSI由LSP的Ingress节点的LSR ID和LSP ID构成。在OptiX
RTN 380H中,BDI报文不需要使用TTSI,TTSI全部置0。
l BIP 16:16位的比特交叉奇偶校验。如果接收方发现报文的BIP16不正确,将丢弃
此OAM报文。当持续发生由于BIP16错误导致报文被丢弃时,设备应该向网管系
统通报。
l Reserved:全部置0,表示保留字节。
l Padding:全部置0,表示填充字节。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5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BDI 报文应用场景
BDI报文的应用场景如图4-14所示,当Egress节点检测到LSP缺陷后,使用携带缺陷信
息的BDI报文,通过设置的反向通道将缺陷通知Ingress节点。

图 4-14 BDI 报文应用场景

4.2.1.5 FDI
为了抑制上层LSP因为本LSP的缺陷产生关联告警,Egress节点可以在产生缺陷时,向
上层LSP上插FDI报文。

FDI 报文格式
检测到缺陷的节点在发送FDI报文前会对报文封装一层该LSP的标签。FDI报文的格式
如图4-15所示。

图 4-15 FDI 报文格式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5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FDI报文和BDI报文格式的区别如表4-10所示。

表 4-10 FDI 报文和 BDI 报文格式区别


字段 BDI报文 FDI报文

Function Type 取值为0x03,表示OAM报 取值为0x02,表示OAM报


文类型为BDI报文。 文类型为FDI报文。

FDI 报文应用场景
为了实现更加快速的故障定位和保护倒换,OptiX RTN 380H有如图4-16所示FDI的应用
场景。Transit节点在使能FDI后,当入端口的链路发生故障时,会下插一个FDI报文给
所有经过该端口的LSP,LSP的Egress节点接收到FDI报文后就会上报告警。此时,如果
配置了正确的MPLS APS,会直接触发保护倒换而不需要等待Egress节点在一个检测周
期内检测到LSP缺陷。

图 4-16 FDI 报文应用场景

4.2.2 原理描述
MPLS OAM通过Egress节点检测在检测周期内收到的CV/FDD报文数量和报文内容实现
LSP连通性检测。CV/FDD报文由Ingress节点周期性发送。
图4-17展示了通过MPLS OAM(Y.1711)检测LSP连通性的原理。其中LSP1为检测对
象,LSP2为传输BDI报文的反向LSP。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6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图 4-17 MPLS OAM(Y.1711)连通性检测原理

检测原理如下:
1. 使能Ingress节点和Egress节点的OAM功能后,Ingress节点周期性的发送CV报文或
者FFD报文,Egress节点等待接收报文。
2. CV报文或者FFD报文在Transit节点透明传输。
3. 报文沿LSP1到达Egress节点。Egress节点检查接收到的报文的类型、频率、TTSI等
信息,判断报文是否正确,并统计检测周期内收到的报文数量,从而对LSP的连通
性进行监控。
4. Egress节点如果检测到缺陷,会根据缺陷类型上报不同的告警,同时将携带缺陷信
息的BDI报文通过LSP2发送给Ingress节点,使Ingress节点及时获知缺陷状态。

4.2.3 参考标准和协议
介绍和MPLS OAM相关的标准和协议。
与MPLS OAM(Y.1711)相关的标准和协议如下:
l ITU-T Recommendation Y.1710:Requirements for Operation & Maintenance
functionality for MPLS networks
l ITU-T Recommendation Y.1711:Operation & Maintenance mechanism for MPLS
networks

4.2.4 规格
介绍设备支持的MPLS OAM(Y.1711)的规格。
MPLS OAM(Y.1711)特性的相关规格如表4-11所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6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表 4-11 MPLS OAM(Y.1711)特性的规格

项目 规格

MPLS OAM(Y.1711)最大数目 64
说明
MPLS OAM(Y.1711)、PW OAM(Y.
1711)、MPLS-TP tunnel OAM和MPLS-TP
PW OAM共享OAM资源。

OAM检测报文类型 CV
FFD

OAM检测报文发送 CV 1s
频率
FFD l 3.3ms
l 10ms
l 20ms
l 50ms
l 100ms
l 200ms
l 500ms

OAM检测方式 l 自适应方式
l 人工方式

LSP缺陷类型 l dLOCV
l dTTSI_Mismatch
l dTTSI_Mismerge
l dExcess
l dUnknown
l dServer

OAM丢包越限检测 支持SD和SF两个门限设置

BDI 支持设置反向通道,以便LSP缺陷时通过
该通道回送BDI。

FDI缺陷通告使能设置 支持

4.2.5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MPLS OAM_Y.1711的版本变更情况。

特性更新记录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8C00 初始版本。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6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4.2.6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MPLS OAM(Y.1711)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自身限制

受影响特性

表 4-12 受影响特性
特性 影响

MPLS APS MPLS OAM(Y.1711)是实现MPLS APS的缺陷检测机


制之一。

PW OAM(Y.1711) MPLS OAM(Y.1711)、PW OAM(Y.1711)、MPLS-


MPLS-TP tunnel OAM TP tunnel OAM和MPLS-TP PW OAM共享64个OAM资
源。
MPLS-TP PW OAM

MPLS-TP tunnel OAM l 在同一条Tunnel中,MPLS OAM(Y.1711)不能和


MPLS-TP Tunnel OAM共存。
l 支持从MPLS OAM(Y.1711)到MPLS-TP tunnel
OAM的平滑升级。

互斥特性

4.2.7 规划原则
规划MPLS OAM(Y.1711)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由于MPLS-TP OAM的功能更强、通用性更好。MPLS OAM(Y.1711)通常只用于不支
持MPLS-TP OAM的MPLS网络。
l MPLS OAM(Y.1711)有两大应用场景:
– 为MPLS APS提供快速故障检测手段。
– 为重要MPLS Tunnel提供持续性故障检测手段。
说明

由于网元支持的MPLS OAM(Y.1711)资源有限而且和PW OAM是共享资源的,因此应在保证


MPLS APS以及PW APS的需求之后,根据剩余的MPLS OAM(Y.1711)数量选择重要MPLS
Tunnel进行持续性故障检测。其他MPLS Tunnel的故障可通过LSP Ping/Traceroute进行检测。
l 应用MPLS OAM(Y.1711)时,只需要在Ingress和Egress节点使能MPLS OAM(Y.
1711)功能。
l 当MPLS OAM(Y.1711)是为MPLS APS提供快速故障检测手段时,Ingress节点的
报文检测类型应设置为FFD报文。FFD报文发送周期通常设置为3.3ms。如果MPLS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6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tunnel传输报文的延时抖动超过3.3ms时,则将报文发送周期设置为大于延时抖动
的一个值。
l 当MPLS OAM(Y.1711)是为重要MPLS Tunnel提供持续性故障检测手段时,
Ingress节点的报文检测类型通常设置为CV报文。如果对报文检测周期有特殊的要
求,也可以使用FFD报文并定义报文检测周期。
l 当单向MPLS Tunnel应用MPLS OAM(Y.1711)时,应配置其反向的Tunnel,以便
Egress节点向Ingress节点发送BDI报文。
l 建议Egress节点采用自适应方式检测报文。如果需要防止Ingress节点配置的故障检
测报文类型或报文发送周期与预期不一致时(如Ingress和Egrees的配置由不同的人
员完成),可采用固定检测周期方式。这样,当Ingress节点和Egress节点配置不一
致时,会出现告警。
l 建议MPLS OAM(Y.1711)的SD和SF门限都设置为默认值0。仅在需要将误码率
作为判断MPLS Tunnel故障的标准之一时,才设置SF和SD门限。
l 如无特殊需求,各个网元的FDI使能状态都保持默认开启状态。

4.2.8 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对应用MPLS OAMMPLS OAM(Y.1711)时经常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解
答。

[问] MPLS OAM(Y.1711)和LSP Ping/Traceroute的差异有那些?

[答] 主要差异如表4-13所示:

表 4-13 MPLS OAM(Y.1711)和 LSP Ping/Traceroute 的差异

项目 MPLS OAM(Y.1711) LSP Ping/Traceroute

实现原理 基于源端发送CV/FFD报 基于交互MPLS echo


文,宿端检测缺陷 request和MPLS echo reply
报文

应用场景 检测单向连通性 l 检测双向连通性


l 定位具体故障点

使用前提 链路两端均需使能MPLS l 除Ingress节点设置LSP


OAM(Y.1711) ping/Traceroute功能
外,其他节点无需设
置。
l 使用IPv4 UDP应答方式
时,LSP各节点必须能
够相互使用DCN通信,
且通信协议为IP协议。

4.3 MPLS-TP OAM


全面介绍MPLS-TP OAM特性。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6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4.3.1 介绍
介绍MPLS-TP OAM相关基础知识。

4.3.1.1 了解 MPLS-TP OAM


介绍MPLS-TP OAM的定义与传送网应用MPLS-TP OAM的目的。

定义
IETF和ITU-T针对现有传送网使用MPLS技术传送分组业务的情况,定义了一个协议
集,即MPLS-TP(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Transport Profile)。MPLS-TP兼容现有
MPLS标准,并针对传送网特有情况进行了相应扩展。
通过MPLS-TP技术:
l MPLS能够在现有传送网络中部署,并采用现有传送技术的操作维护方式。
l 传送分组业务时,传送路径可预知。

MPLS-TP OAM是在MPLS-TP中定义的OAM机制。MPLS-TP OAM包含下面两种技术


方案:
l 基于BFD扩展的技术方案
l 基于ITU-T Y.1731扩展的技术方案
说明

本专题的MPLS-TP OAM特指基于ITU-T Y.1731扩展的MPLS-TP OAM。

目的
相比于MPLS OAM(ITU-T Y.1711),MPLS-TP OAM(ITU-T Y.1731)作为IETF和
ITU-T两大标准组织均认可的标准,许多数据通信产品和分组交换产品均已支持MPLS-
TP OAM,这为实现由分组交换设备与数据通信设备共同组成的分组交换网络端到端
OAM提供了基础,如图4-18所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6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图 4-18 MPLS-TP OAM 应用于分组交换设备与数据通信设备共同组成的分组交换网络

通过MPLS-TP OAM,设备可以满足电信级数据传送需求。

4.3.1.2 MPLS-TP OAM 协议模型


在MPLS-TP OAM协议模型中,网络可以分为三层:Section层、Tunnel层和PW层。
MPLS-TP的每一个网络层次都可以通过相应的OAM组件实现该层的OAM管理。
MPLS-TP协议模型如图4-19所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6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图 4-19 MPLS-TP 协议模型

在MPLS-TP OAM层次中:
l MPLS-TP Section是Tunnel的服务层。
l Tunnel是Section的客户层,同时也是PW的服务层。
l PW是Tunnel的客户层,同时也是Service的服务层。

4.3.1.3 MPLS-TP OAM 组件


MPLS-TP的OAM组件包括ME(Maintenance Entity,维护实体)、MEG(ME Group,
维护实体组)、MEP(MEG End Point,维护实体组端点)和MIP(MEG intermediate
point,维护实体组中间点)。

ME
MPLS-TP OAM操作均基于ME进行。ME可以看成一对MEP点之间接受管理的维护节
点。

MEG
同一个MEG包含的各个ME满足以下条件:
l 各个ME存在于同一个管理域中。
l 各个ME拥有同样的MEG Level。
l 各个ME属于同一条传送路径。
在MPLS-TP OAM报文中,MEG通过MEG ID来标识。MEG ID包含以下三种模式: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6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l ICC (ITU Carrier Code,ITU运营商编码)模式


ICC模式是Y.1731定义的标准格式,如图4-20所示。

图 4-20 基于 ICC 模式的 MEG ID 格式

ICC模式的MEG ID包含两个字段:ICC和UMC(Unique MEG ID Code,唯一MEG


ID)。ICC由ITU-T标准组织统一分配,1~6个左对齐的字节组成,每个的运营商
有唯一的标识;UMC在ICC之后,由运营商自行分配,7~12个字节组成,以
NULL结尾,以完整组成13个字节的MEG ID值。
运营商网络中每个MEG有唯一的标识。
l IP模式
IP模式是华为公司自行定义的一种模式。

表 4-14 基于 IP 模式的 MEG ID 格式

通道类型 MEG ID

单向 Source Node IP Address (4 bytes) + Tunnel ID (4 bytes)


Tunnel

双向 Smaller Node IP Address (4 bytes) + Bigger Node IP Address (4 bytes)


Tunnel + Tunnel ID (4 bytes)

PW Smaller Node IP Address (4 bytes) + Bigger Node IP Address (4 bytes)


+ Smaller PW ID (4 bytes) + Bigger PW ID (4 bytes) + PW Type (2
bytes)

如表4-14所示,Node IP Address就是网元的Node ID。Smaller Node IP Address/PW


ID是源端和宿端节点的Node IP Address/PW ID中,值较小的一个;Bigger Node IP
Address/PW ID是源端和宿端节点的Node IP Address/PW ID中,值较大的一个。宿
端PW ID和Node IP Address通过单独的配置项配置。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6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综上所述,IP模式的MEG ID值就是Node ID与Tunnel/PW ID的组合,IP模式的


MEG ID值是系统自动生成的,不需要人工设置和修改。
l 自定义模式
运营商自行定义的MEG ID格式,MEG ID的长度不能超过96比特。
自定义格式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可以在OpitX设备和采用私有MEG ID格式的第三
方设备对接时使用。

MEP 和 MIP
l MEP是MEG的源节点和宿节点,是OAM报文的发起点和终结点。
在一个MEG中,MEP成对存在,本端MEP之外的另一个维护点称为远端维护点
(Peer MEP)。
– 在Tunnel层,只有Ingress节点和Egress节点可以作为MEP。
– 在PW层,只有终结PW标签的PW T-PE(PW Terminating Provider Edge)节点
可以作为MEP。
l MIP是一个MEG中一对MEP之间的中间节点。MIP从不主动发起OAM报文,但在
某些功能中可以响应和转发MEP发起的OAM报文。
– 在Tunnel层,只有Transit节点可以作为MIP。
– 在PW层,只有MS-PW中实现PW标签交换的PW S-PE(PW Switching Provider
Edge)节点可以作为MIP,单跳PW中无PW S-PE节点。
MEG中MEP和MIP的位置如图4-21所示。

图 4-21 MEG 中 MEP 和 MIP 的位置示意图

l MEP和MIP统称MP(MEG Point)。在OAM报文中,MP通过MP ID来标识;同一


个MEG中,每个MP的MP ID必须唯一。
当MEG ID采用ICC模式或自定义模式时,MP ID在OAM PDU占用2个字节,因为
第一个字节的最高3位固定为全0,因此MP ID的占用13个比特,取值范围为1~
8191。
当MEG ID采用IP模式时,MEG内的各个MEP/MIP的MP ID值都是系统自动生成
的,不需要人工设置和修改。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6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4.3.1.4 MPLS-TP OAM 功能


MPLS-TP OAM支持主动OAM和按需OAM两大类型的OAM操作,包括10种OAM操作
功能:连续性检测(CC)、远端故障指示(RDI)、告警指示信号(AIS)、环回(LB)、踪迹
(LT)、丢包测量(LM)、时延测量(DM)、客户信号故障指示(CSF)、锁定(LCK)和
测试(TST)。
MPLS-TP OAM功能的介绍如表4-15所示。

表 4-15 MPLS-TP OAM 功能的介绍


OAM类型 OAM操作

主动OAM (Proactive) 故障管理 连续性检测(CC)

远端故障指示(RDI)

告警指示信号(AIS)

客户信号故障指示(CSF)

锁定(LCK)

按需OAM (On 故障管理、定位 环回(LB)


Demand)
链路跟踪(LT)

性能监测 丢包测量(LM)

时延测量(DM)

测试(TST)

MPLS-TP OAM功能的应用场景如表4-16所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7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表 4-16 MPLS-TP OAM 功能的应用场景


操作名称 功能解释 应用场景

连续性检测(CC) 一对MEP周期性互相发送 实时检测链路的单向连通


和接收CCM(Continuity 性。
Check Message,连续监测
报文)来检测MEP之间的
连通性。
在如下情况,CC会产生相
应的告警:
l LOCV:连续3.5个检测
周期没有收到CCM。
(检测周期可以人工设
置也可以采用自适应方
式。自适应方式下,检
测周期需根据接收到
CCM报文的发送周期来
确定。)
l UNEXPMEG:接收到的
CCM报文中包含非预期
的MEG ID。
l UNEXPPER:接收到不
在设定的检测周期内的
CCM报文。
l UNEXPMEP:接收到的
CCM报文中包含非预期
的MEP ID。
l SF:检测到丢包率超过
了设置的SF门限。
l SD:检测到的丢包率超
过了设置的SD门限。

远端故障指示(RDI) 当本端MEP检测到故障 l 实时回告远端故障。


时,设备向远端MEP通告 l 必须在应用CC的情况下
故障,远端MEP产生RDI告 使用。
警。

客户信号故障指示 当本端MEP检测到AC接入 实时向对端通告AC接入侧链


(CSF) 侧故障时,设备向远端 路故障。
MEP通告故障,远端MEP
产生CSF告警。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7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操作名称 功能解释 应用场景

告警指示信号(AIS) 当服务层检测到故障时,通 l 在Transit节点使能该功


过向客户层的ME下插AIS 能,当Transit节点的
报文,来抑制客户层OAM MPLS接口检测到服务层
报文检测到的告警上报。客 故障时,设备抑制Tunnel
户层的MEP收到AIS报文后 产生LOCV告警。
会产生AIS告警。 l 在S-PE节点使能该功能,
当S-PE节点检测到Tunnel
故障时,设备抑制PW产
生LOCV告警。

环回(LB) 测试一个MEP节点和一个 按需检测链路的双向连通


MIP节点之间,或一对MEP 性。
节点之间的双向连通性。
说明
l 如果发起到某个MIP的LB
测试,指定的TTL(Time
To Live)必须等于两点间
的跳数。
l 如果发起到远端MEP的LB
测试,则指定的TTL必须
大于或等于两点间的跳
数。

链路跟踪(LT) 测试一个MEP节点和一个 l 按需检测链路的双向连通


MIP节点之间,或一对MEP 性,并定位故障。
节点之间的双向连通性。 l 使用LB不能精确地检测出
并对二者之间的存在的故障 网络中哪段链路出现了故
进行定位。 障,需要通过LT功能进一
步定位。
l LT测试是由一系列由近及
远的LB测试实现的,用于
一个MEP节点与一个MIP
节点之间,或者一对MEP
节点之间的故障定位。

丢包测量(LM) 通过将一对MEP之间的发 按需测量MPLS Tunnel或


送/接收报文数量进行统 MPLS PW的丢包率。
计,测量MEP间的丢包情
况。
LM包括近端丢包数和远端
丢包数。近端丢包数表示本
端MEP接收方向的丢包统
计值;远端丢包数表示本端
MEP发送方向的丢包统计
值。
LM有单端(Single-Ended)
和双端(Dual-Ended)两种
方式。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7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操作名称 功能解释 应用场景

时延测量(DM) 一对MEP之间通过发送和 按需测量MPLS Tunnel或


接收含有DM信息的OAM报 MPLS PW的时延和时延抖动
文,测量两个MEP之间的 率。
时延和时延抖动。
DM有单向(One-way)和
双向(Two-way)两种方
式。

锁定(LCK) LCK功能用于MEP在服务 当服务层进行会导致业务流


层管理性锁定以及在随后的 中断的维护操作(如阻断性
数据业务流中断后,向客户 TST)时,抑制客户层的
层的对端MEP进行通告, LOCV告警。
抑制客户层的LOC告警。

测试(TST) TST功能是一种单向的按需 按需测量MPLS Tunnel或


检测方式,用来对MPLS MPLS PW的丢包率。
Tunnel或MPLS PW进行丢
包测试等性能测量。
TST包括非阻断测试(in-
service)和阻断测试(out-
of-service)两种检测方式。
阻断测试方式会中断业务。

4.3.1.5 MPLS-TP OAM 报文格式


MPLS-TP中,Tunnel层的OAM报文格式和PW层的OAM报文格式是不同的。

MPLS-TP Tunnel OAM 报文格式


MPLS-TP Tunnel OAM报文通过G-ACH (Generic Associated Channel Header)在Tunnel中
传输,如图4-22所示。

图 4-22 MPLS-TP Tunnel OAM 报文格式

MPLS-TP Tunnel OAM报文包括: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7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l MPLS标签
MPLS标签是OAM报文封装的第一层标签;其中EXP字段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从而使OAM报文可以按照不同优先级进行转发。在LB/LT测试时,还会利用MPLS
标签中的TTL字段来传输TTL。
l GAL (Generic Associated Channel Label)标签
GAL标签值固定使用13。
l ACH (Associated Channel Header)头部
ACH头部的内容符合RFC 5586中的定义,该值可以通过网管进行修改。
l OAM PDU
OAM PDU的内容符合Y.1731中的定义,PDU分为OAM PDU头部和OAM PDU净荷
区域两部分。OAM PDU头部是各种OAM PDU都共有的部分;净荷部分是各种
OAM PDU单独使用的部分。

MPLS-TP PW OAM 报文格式


MPLS-TP PW OAM报文通过G-ACH (Generic Associated Channel Header)在PW中传输,
如图4-23所示。

图 4-23 MPLS-TP PW OAM 报文格式

MPLS-TP PW OAM报文包括:

l MPLS标签和PW标签
MPLS标签和PW标签是OAM报文封装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标签;其中MPLS标签中
的EXP字段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从而使OAM报文可以按照不同优先级进行转
发。在LB/LT测试时,还会利用PW标签中的TTL字段来传输TTL。
l GAL标签
GAL标签值固定使用13。
说明

OptiX RTN 380H还支持GAL标签值为14的OAM报文。


l ACH头部
ACH头部的内容符合RFC 5586中的定义。
l OAM PDU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7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OAM PDU的内容符合Y.1731中的定义,PDU分为OAM PDU头部和OAM PDU净荷


区域两部分。OAM PDU头部是各种OAM PDU都共有的部分;净荷部分是各种
OAM PDU单独使用的部分。
说明

PW封装OAM报文时,通常情况下只需要G-ACH,不需要GAL;如果PW没有携带控制字,则需
要GAL。

4.3.2 原理描述
MPLS-TP OAM通过维护点MP之间的OAM报文交互来实现故障定位和性能监测。

4.3.2.1 CC
CC检测用于检测MEG中的任意一对MEP之间的单向连通性。
CC通过一对MEP之间定期互发CCM (Continuity Check Message)报文实现。

图 4-24 CC 检测示意图

如图4-24所示,激活MEP1的CC检测后,MEP1向外发送CCM报文;处于同一维护域的
MEP2定时接收来自MEP1的CCM报文。当链路出现故障,宿端MEP2在3.5倍超时时间
内接收不到CCM报文,宿端MEP2就上报LOCV告警,直到链路恢复正常。

4.3.2.2 RDI
本端MEP检测到故障时,向远端MEP通告故障,使远端MEP产生RDI告警。
RDI是CCM报文中的一个标志位,通过反向通道发送给远端MEP。其工作原理如下:
l 当本端MEP通过CC检测到链路故障后,立即将发送给远端MEP的CCM报文中的
RDI标志位设置为1,向远端MEP告知链路故障。
l 当链路故障清除后,本端MEP将CCM报文中的RDI标志位设置为0,向远端MEP告
知链路故障已恢复。
说明

l 只有使能CC功能后,RDI功能才生效。
l RDI功能只能应用于双向连接中。对于单向Tunnel,需要先指定反向Tunnel。

本端MEP向对端MEP发送RDI报文包括两种情况:
l 本端MEP检测到OAM告警,如LOCV、UNEXPMEG、UNEXPMEP或
UNEXPPER。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7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l 本端MEP接收到AIS报文。
以本端MEP检测到LOCV告警为例,如图4-25所示,MEP2检测到LOCV告警,通过反
向通道向MEP1发送RDI报文;MEP1收到RDI报文后,上报RDI告警。

图 4-25 RDI 回插示意图

说明

本端MEP接收到AIS报文后,本端MEP向对端MEP发送RDI报文的过程请参见4.3.2.3 AIS。

4.3.2.3 AIS
当服务层检测到故障时,通过向客户层的ME下插AIS报文,来抑制客户层OAM报文检
测到的告警上报。客户层的MEP收到AIS报文后会产生AIS告警。
AIS分为Tunnel AIS和PW AIS。PW AIS的实现和Tunnel AIS类似,下面以端口故障触发
的Tunnel AIS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图 4-26 端口故障触发 Tunnel AIS 的场景示意图

如图4-26所示,设备在LSR A和LSR D上创建了MEP,标识为MEP1和MEP4;LSR B和


LSR C是中间节点,标识为MIP2和MIP3。
端口故障:
1. 当LSR A的端口发生故障,链路Tunnel 1中断。
2. LSR B检测到ETH_LOS告警,并通知Tunnel 3按照配置的周期开始下插Tunnel AIS
报文,该报文在LSR D终结。
3. LSR D终结收到的Tunnel AIS报文后,开始上报AIS告警,并抑制Tunnel LOCV告
警。
4. LSR D反向发送RDI为1的Tunnel OAM CCM报文,并向上游上报Tunnel RDI告警,
直到送达LSR A。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7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端口故障恢复:
1. 当链路Tunnel 1故障恢复时,LSR B的ETH_LOS告警消失,Tunnel 3停止向下游下
插Tunnel AIS报文。
2. 当LSR D超过3.5个指定周期未收到Tunnel AIS报文时,LSR D停止上报AIS告警。
3. 当LSR D停止上报AIS告警,LSR D反向发送RDI为0的Tunnel OAM CCM报文,该
报文沿着反方向向上游传递。
4. 当LSR A收到RDI为0的Tunnel OAM CCM报文,停止上报Tunnel RDI告警。
说明

如果端口启用误码检测功能,则当端口检测的误码越限时,也会产生AIS告警。

4.3.2.4 LB
LB用于测试一个MEP节点和一个MIP节点之间或者一对MEP节点之间的双向连通性。
LB测试在MEP节点发起,LB的目的可以是MEP节点,也可以是MIP节点。
LB测试的工作原理如下:
1. 源端的MEP节点发出一个LBM(Loopback Message)报文给目的节点。LB的目的
节点为MIP时,必须指定准确的TTL;LB的目的节点为MEP时,则要求TTL大于
等于到达目的节点的跳数,否则LBM报文会在未到达目的节点之前被提取并丢
弃。
2. 目的节点收到LBM报文后,校验报文携带的目的MIP ID(或者目的MEP ID)是否
和本节点的MIP ID(或者MEP ID)一致。如果不一致则丢弃该报文;如果一致且
存在反向通道则回复LBR(Loopback Reply)报文。
3. 如果源端的MEP节点在指定的时间内收到目的节点响应的LBR报文,则认为LB测
试的目的节点可达,LB测试成功。
说明

在TTL值和MIP ID(或者MEP ID)都设置正确的情况下,如果源端MEP节点在指定时间没有收


到目的节点响应的LBR报文,则证明链路故障,可采用LT定位具体的故障节点。

如图4-27所示,在LSR A上发起对中间节点LSR C的LB测试。


1. LSR A发送LBM报文时,必须指定到达LSR C的TTL值等于2、MIP ID为LSR C的
MIP ID。
2. LBM报文到达LSR B后,报文中的TTL值自动减1,由于TTL值不等于0,报文被当
作业务报文继续向LSR C传递。
3. LBM报文到达LSR C后,报文中的TTL值自动减1,由于TTL值等于0,LSR C对
LBM报文进行处理,校验LBM报文携带的目的MIP ID是否和自己的MIP ID一致。
如果一致,LSR C通过反向通道向LSR A回复LBR报文;如果不一致,LBM报文将
被丢弃。
4. LSR A在指定的时间内收到响应的LBR报文时,认为LB测试的目的节点可达,给
出测试结果。

图 4-27 LB 测试示意图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7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4.3.2.5 LT
LT测试是由一系列由近及远的LB测试实现的,用于获取一个MEP节点与一个MIP节点
之间,或者一对MEP节点之间的邻接关系,并且能对二者之间的故障(包括链路故障
和设备故障)进行定位。
LT测试的工作原理如下:
1. 源端MEP节点开始发起第一次LB测试,报文携带的TTL值为1,目的MIP ID(或者
目的MEP ID)为离源端MEP节点最近的节点的MIP ID(或者MEP ID)。如果源
端MEP节点收到本次LB测试的目的节点响应的LBR报文,则认为第一跳可达。
2. 源端MEP节点继续发起第二次LB测试,报文携带的TTL值为2,目的MIP ID(或者
目的MEP ID)为离源端MEP节点次近的节点的MIP ID(或者MEP ID)。如果源
端MEP节点收到本次LB测试的目的节点响应的LBR报文,则认为第二跳可达。
3. 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某一跳不可达,或者到达LT测试的目的节点。源端MEP节点
将可达节点按由近到远的顺序列出,获得从源端MEP节点到目的节点的最远可达
路径信息。
如图4-28所示,由LSR A发起目的节点LSR D的LT测试。
1. LSR A向距离LSR A最近的LSR B发起LB测试(TTL=1,SN=1),如果LSR A收到
LSR B返回的LBR报文,则认为LSR A到LSR B之间的链路正常,将LBM中SN的值
自动加1;如果此时LSR A无法收到LSR B返回的LBR报文,则认为LSR A到LSR B
之间的链路故障。
2. LSR A向距离LSR A次近的LSR C发起LB测试(TTL=2,SN=2),如果LSR A收到
LSR C返回的LBR报文,则认为LSR B到LSR C之间的链路正常,将LBM中SN的值
自动加1;如果此时LSR A无法收到LSR C返回的LBR报文,则认为LSR B到LSR C
之间的链路故障。
3. LSR A向LSR D发起LB测试(TTL=3,SN=3),如果LSR A收到LSR D返回的LBR
报文,则认为LSR C到LSR D之间的链路正常,将LBM中SN的值自动加1;如果此
时LSR A无法收到LSR D返回的LBR报文,则认为LSR C到LSR D之间的链路故
障。
4. LSR A将可达节点按由近到远的顺序列出,获得到达目的节点LSR D的路径信息。

图 4-28 LT 测试示意图

4.3.2.6 LM
如果需要在一个指定的时间段内,对Tunnel和PW的丢包数量进行统计,可以使用LM
检测功能。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7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说明

LM有两种工作模式,双端(Dual-End)LM和单端(Single-End)LM。目前,OptiX RTN设备仅
支持单端LM。如需了解双端LM的相关内容,请参考ITU-T Y.1731 OAM 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for Ethernet based networks。

单端 LM 检测
单端LM一般用作按需监控的OAM,即通过手工触发检测。在此模式下,本端MEP在
预先设定的时间内周期性地向在同一ME中的对端MEP发送带有LM请求信息(LMM)的
报文,并接收对端MEP回应的带有LM回复信息(LMR)的报文。

说明

LM在两个端点MEP进行,度量的数据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l 本端丢包率:本端MEP接收方向(对端MEP向本端MEP发送方向)的丢包统计。
l 对端丢包率:本端MEP发送方向(本端MEP向对端MEP发送方向)的丢包统计。
为了计算MEP收、发方向的丢包,每个MEP本地均需维护两个基本的计数器:
l TxFCl:记录当前向对端MEP发送的报文数。
l RxFCl:记录当前从对端MEP接收的报文数。

说明

MIP透传携带LMM、LMR的报文,同时,MIP不需要支持LM功能。

单端LM检测过程如图4-29所示。

说明

以下以PE1设备的MEP为例介绍单端LM的检测过程,PE2设备的MEP检测过程与之相同。

图 4-29 单端 LM 检测过程

1. 本端MEP(PE1)周期性地向对端MEP(PE2)发送LMM。LMM携带如下信息:
– TxFCf:当前LMM发送时本地计数器TxFCl的值。
2. PE2接收到LMM时需回应一个LMR。LMR携带如下信息:
– TxFCf:从LMM中拷贝的TxFCf值。
– RxFCf:收到LMM时PE2本地计数器RxFCl的值。
– TxFCb:PE2发送LMR时本地计数器TxFCl的值。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7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3. PE1接收到PE2发送的LMR。通过以下计算公式计算得出对端和本端丢包度量。
– Frame Lossfar-end = |TxFCf[tc] – TxFCf[tp]| – |RxFCf[tc] – RxFCf[tp]|
– Frame Lossnear-end = |TxFCb[tc] – TxFCb[tp]| – |RxFCl[tc] – RxFCl[tp]|
说明

l TxFCf[tc]、RxFCf[tc]和TxFCb[tc]分别表示当前收到对端发来的LMR中的TxFCf、RxFCf
和TxFCb值,RxFCl[tc]表示收到该报文时本地RxFCl中的计数,tc表示收到LMR的当前
时间。
l TxFCf[tp]、RxFCf[tp]和TxFCb[tp]分别表示收到上一个对端发来的LMR中的TxFCf、
RxFCf和TxFCb值,RxFCl[tp]表示收到上一个报文时本地RxFCl中的计数,tp表示收到
上一个LMR的时间。

FLR 检测
在一个点对点的连接上,具有相同CoS等级的MEP之间传输报文的丢包率称为FLR
(Frame Lost Ratio)。在LM检测时间内,本端MEP检测报文的丢包数,并记录总报文
数。
FLR的计算公式如下:
FLR=丢包数/总发送报文数

4.3.2.7 DM
如果需要在一个指定的时间段内,对链路的双向业务帧时延和抖动进行统计,可以使
用双向延时(Two-way DM)检测功能。

说明

DM有两种工作模式,Two-way DM和One-way DM。目前,OptiX RTN设备仅支持Two-way


DM。如需了解One-way DM的相关内容,请参考ITU-T Y.1731 OAM 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for
Ethernet based networks。

Two-way DM 检测
Two-way DM一般用作按需监控的OAM,即通过手工触发检测。在此模式下,本端
MEP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内周期性地向在同一ME中的对端MEP发送携带DM请求信息
(DMM)的报文,并接收对端MEP回应的携带DM回复信息(DMR)的报文。

说明

MIP透传携带DMM、DMR的报文,同时,MIP不需要支持DM功能。

Two-way DM检测过程如图4-30所示。

说明

以下以PE1设备的MEP为例介绍Two-way DM的检测过程,PE2设备的MEP检测过程与之相同。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8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图 4-30 Two-way DM 检测过程

1. 本端MEP(PE1)周期性地向对端MEP(PE2)发送DMM。DMM携带以下信息:
– TxTimeStampf:发送DMM的时间。
2. PE2接收到DMM时需回应一个DMR。DMR携带以下信息:
– TxTimeStampf:从DMM中拷贝的TxTimeStampf。
– RxTimeStampf:接收到DMM的时间。
– TxTimeStampb:发送DMR的时间。
3. PE1接收到PE2发送的DMR。通过以下计算公式计算得出报文时延。
– Frame Delay = RxTimeb – TxTimeStampf (RxTimeb为本端MEP接收到DMR
的时间)
该报文时延包括对端节点处理DM报文所消耗的时间,时延值仅用于计算报文
抖动。
– Frame Delay = (RxTimeb–TxTimeStampf)–(TxTimeStampb–RxTimeStampf)
该报文时延排除了对端节点处理DM报文所消耗的时间,时延计算更精确。

FDV 检测
FDV测量在一个点对点连接上,具有相同CoS等级的MEP之间传输报文的时延变化。在
DM检测时间内,本端MEP检测报文时延,并记录最大时延(Frame Delaymax)与最小
时延(Frame Delaymin)。

FDV的计算公式如下:
FDV = ∣Frame Delaymax–Frame Delaymin∣

4.3.2.8 CSF
当AC接入侧故障时,CSF功能让本端MEP向远端MEP通告故障,使远端MEP产生CSF
告警。
本端配置PW OAM的CSF使能后,如果本端AC侧出现故障,则开始往远端发送PW
OAM的CSF报文,远端收到CSF报文后上报MPLS_PW_CSF告警。
本端AC侧出现的故障包括:
l ETH_LOS
l IEEE 802.3ah协议发现失败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8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l BD_STATUS

图 4-31 CSF 故障传递示意图

如图4-31所示。MEP1为本端MEP,MEP2为远端MEP。
当NodeB和MEP1之间的接入侧AC链路故障时:
1. MEP1检测到ETH_LOS或IEEE 802.3ah协议发现失败或BD_STATUS告警,开始按
指定周期往MEP2发送PW CSF报文。
2. MEP2收到PW CSF报文后,上报MPLS_PW_CSF告警。
当NodeB和MEP1之间的接入侧AC链路故障恢复时:
1. MEP1停止发送PW CSF报文。
2. MEP2超过3.5个周期没有收到PW CSF报文时,认为CSF传递故障结束,NodeB和
MEP1之间的接入侧AC链路故障恢复,清除MPLS_PW_CSF告警。

4.3.2.9 LCK
LCK功能用于MEP在服务层管理性锁定以及在随后的数据业务流中断后,向客户层的
对端MEP进行通告,抑制客户层的LOC告警。
LCK支持Tunnel和PW层的锁定,下面分别就各种场景进行详细原理描述。

对承载 SS-PW 的 Tunnel 进行 LCK 操作

图 4-32 对承载 SS-PW 的 Tunnel 进行 LCK 操作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8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如图4-32所示,在LSR A和LSR B上针对Tunnel创建了MEP,标识为MEP1和MEP2。


对承载SS-PW的Tunnel进行LCK操作实现原理:
1. 在LSR A上的MEP1执行对Tunnel的LCK操作。
2. LSR A上的MEP1上报MPLS_Tunnel_LOCK告警。

对承载 MS-PW 的 Tunnel 进行 LCK 操作

图 4-33 对承载 MS-PW 的 Tunnel 进行 LCK 操作

如图4-33所示,在LSR A和LSR B上针对Tunnel 1创建了MEP,标识为MEP1和MEP2;


在LSR A,LSRB和LSRC上针对MS-PW创建了MEP,标识为MEP3,MIP5和MEP4。
对承载MS-PW的Tunnel进行LCK操作实现原理:
1. 在LSR B的MEP2上执行对Tunnel1的LCK操作。
2. MEP2上报MPLS_Tunnel_LOCK告警。
3. MEP2向MEP4发送PW LCK报文。
4. LSR C的MEP4接收到PW LCK报文后,抑制PW2的MPLS_PW_LOCV告警并上报
MPLS_PW_LCK告警。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8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对 PW 进行 LCK 操作

图 4-34 对 PW 进行 LCK 操作

如图4-34所示,在LSR A和LSR B上针对PW创建了MEP,标识为MEP1和MEP2。


对PW进行LCK操作实现原理:
1. 在LSR A上的MEP1执行对PW的LCK操作。
2. MEP1上报MPLS_PW_LOCK告警。

4.3.2.10 TST
TST功能是一种单向的按需检测方式,用来对MPLS Tunnel或MPLS PW进行丢包测试
等性能测量。
TST包括非阻断测试(in-service)和阻断测试(out-of-service)两种检测方式。阻断测
试方式会中断业务。
TST支持对MPLS Tunnel或MPLS PW进行丢包测试,下面分别就各种场景进行详细原
理描述。

MPLS Tunnel 的 TST 操作

图 4-35 MPLS Tunnel 的 TST 操作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8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如图4-35所示,在LSR A和LSR B上针对Tunnel创建了MEP,标识为MEP1和MEP2。


对Tunnel进行TST操作实现原理如下:
1. 在LSR A上的MEP1执行对Tunnel的TST操作。
2. MEP1向LSR B的MEP2发送Tunnel TST报文,发包计数(Tx_TST_CNT_A)依次
增加。
3. MEP2接收到Tunnel TST报文后,収包计数(Rx_TST_CNT_B)依次增加。
4. 当LSR A停止TST操作后停止发送Tunnel TST报文,分别查看Tx_TST_CNT_A和
Rx_TST_CNT_B的值,则(Tx_TST_CNT_A - Rx_TST_CNT_B)/Tx_TST_CNT_A
的值即为丢包率。

对 PW 进行 TST 操作

图 4-36 对 PW 进行 TST 操作

如图4-36所示。在LSR A和LSR B上针对PW创建了MEP,标识为MEP1和MEP2。


对PW进行TST操作实现原理如下:
1. 在LSR A上的MEP1执行对PW的TST操作。
2. MEP1向LSR B的MEP2发送PW TST报文,发包计数(Tx_TST_CNT_A)依次增
加。
3. MEP2接收到PW TST报文后,収包计数(Rx_TST_CNT_B)依次增加。
4. 当LSR A停止TST操作后停止发送PW TST报文,分别查看Tx_TST_CNT_A和
Rx_TST_CNT_B的值,则(Tx_TST_CNT_A - Rx_TST_CNT_B)/Tx_TST_CNT_A
的值即为丢包率。

4.3.2.11 从 MPLS OAM 平滑演进到 MPLS-TP OAM


RTN 380H支持从MPLS OAM(Y.1711)平滑演进到MPLS-TP OAM(Y.1731)。
如图4-37所示,一条连接LSR A到LSR B的Tunnel,可以从MPLS OAM(Y.1711)平滑
演进到MPLS-TP OAM(Y.1731),实现步骤如下。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8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图 4-37 Y.1711 平滑演进到 Y.1731 示意图

1. LSR A和LSR B采用的都是Y.1711的MPLS OAM。


2. LSR A升级成MSTP-TP OAM后,LSR A根据Node ID和Tunnel ID自动生成IP格式
的MEG ID、MP ID和Peer MP ID,并向LSR B发送CCM报文。CCM报文周期等于
或约等于设置的FFD/CV周期。
LSR B能够识别来自LSR A的CCM报文,并检测MEG ID和MP ID的组合是否与预
期的TTSI一致。如果一致,则等同于收到一次携带预期TTSI的CV/FFD报文。这样
就保证了在Tunnel正常时,LSR B不会因没有收到FFD/CV报文产生OAM告警。
LSR A同样能够识别LSR B发送来的FFD/CV报文,并检测报文中的TTSI是否和预
期的MEG ID和MP ID的组合一致。如果一致,则等同于收到一次携带预期MEG
ID和MP ID的CCM报文。这样保证了反向Tunnel正常时,LSR A不会因收到不会因
没有收到CCM报文产生OAM告警。
3. LSR B也升级到MSTP-TP OAM后,两端都按照MPLS-TP CC检测机制进行连通性
检测。这样就实现了从MPLS OAM(Y.1711)到MPLS-TPOAM(Y.1731)的平滑
演进。

4.3.3 参考标准和协议
介绍和MPLS-TP OAM相关的标准和协议。

与MPLS-TP OAM特性相关的标准与协议如下: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8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l ITU-T Y.1731 OAM 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for Ethernet based networks
l ITU-T G.8110.1 Architecture of MPLS-TP Layer Network 2011.02(Consent)
l ITU-T G.8113.1 Operations,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 mechanism for MPLS-TP
networks(G.tpoam) 2011.02(Consent)
l ITU-T G.8131 Linear protection switching for MPLS transport profile(MPLS-TP)
network 2011.02(Draft)
l Draft-ietf-mpls-tp-oam-analysis 2011.06
l Draft-bhh-mpls-tp-oam-y1731 2010.08

4.3.4 规格
介绍MPLS-TP OAM特性的相关规格。
MPLS-TP OAM特性的相关规格如表4-17所示。

表 4-17 MPLS-TP OAM 特性的规格


项目 规格

OAM最大个数 64
说明
MPLS OAM(Y.1711)、PW OAM(Y.
1711)、MPLS-TP tunnel OAM和MPLS-TP
PW OAM共享OAM资源。

MPLS-TP OAM层次 l MPLS tunnel


l PW

支持的OAM操作 l CC
l RDI
l AIS
l CSF(仅支持PW的CSF)
l LB
l LT
l LM
l DM
l LCK
l TST(仅支持丢包率检测;支持业务
阻断和非阻断两种方式;仅支持PW和
双向Tunnel的TST)

MEG Level 0~7(默认值为7)

MEG ID格式 l ICC


l IP格式
l 自定义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8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项目 规格

CCM发送周期 l 3.3ms
l 10ms
l 100ms
l 1s(默认值)
l 10s
l 1min
l 10min

CCM检测方式 l 自适应方式
l 人工方式

OAM报文优先级设置 支持

MPLS-TP tunnel OAM报文格式 基于G-ACH格式(GAL=13)

MPLS-TP PW OAM报文类型 l 基于G-ACH格式(GAL=13或


GAL=14)
l 是否携带GAL标签可设置

OAM报文中Channel Type设置 支持

4.3.5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MPLS-TP OAM的版本变更情况。

特性更新记录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8C00 初始版本。

4.3.6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MPLS-TP OAM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自身限制

表 4-18 自身限制

项目 限制要求

MPLS-TP section OAM MPLS-TP OAM不支持。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8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项目 限制要求

LM l LM工作的模式仅为单端。
l 即使该PW的GAL值设置为13,其LM报文采用的
GAL标签也可以设置为14。
l 丢包数统计可能存在误差,误差在5个包以内。

DM MPLS-TP OAM仅支持Two-way DM。

LCK/TST TST丢包测试仅支持全0和全0带CRC的测试方案。

CSF MPLS-TP OAM仅支持承载E-Line业务的PW进行CSF操


作,并且仅支持基于端口触发CSF。接收CSF信号的
MEP也只支持上报CSF告警而不支持下插AIS的操作。

LT测试 LT测试采用一系列由远及近的LB实现而不是基于LTM
实现。

控制字方式的PWE3业务 对控制字方式的PWE3业务使用MPLS-TP PW OAM时,


PW OAM报文可以不携带GAL标签。否则,PW OAM
报文必须携带GAL标签。

受影响特性

表 4-19 受影响特性

特性 影响

MPLS APS 当Transit节点检测到端口误码时,会下插AIS告警;当


Egress节点检测到端口误码越限时,会触发APS倒换。

l MPLS OAM(Y.1711) 支持从MPLS OAM(Y.1711)/PW OAM(Y.1711)到


l PW OAM(Y.1711) MPLS-TP OAM的平滑演进。

VPLS VPLS业务挂接的PW不支持CSF。

MPLS APS和PW APS MPLS APS和PW APS均支持基于MPLS-TP OAM触发倒


换。

互斥特性

4.3.7 规划原则
规划MPLS-TP OAM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OAM 组件的规划原则
l 使用MPLS-TP OAM时,需为各网元设置唯一的运营商标识。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8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l 当MPLS tunnel/PW涉及的网元均为华为设备且都支持IP格式的MPLS-TP OAM组件


时,建议优先采用IP格式的MPLS-TP OAM组件,以避免规划MEG ID、MP ID的
麻烦。
l 如果不满足上述条件或有特殊要求,则建议采用ICC这种标准格式的MPLS-TP
OAM组件。此时,需按以下原则规划MEG和MP:
– 同一个运营商下各个MEG的MEG名称(UMC)不能相同。
– 同一条MPLS Tunnel/PW的所有MP必须属于同一个MEG。而不同的MPLS
Tunnel/PW属于不同MEG。
– 同一MEG下,各个MP的MP ID不能相同。
l MEG Level建议设置为7。
l 建议对每条MPLS Tunnel的Ingress/Egress节点创建MEP,对Transit节点创建MIP。
l 对控制字方式的PWE3业务使用MPLS-TP PW OAM时,PW OAM报文可以不携带
GAL标签。否则,PW OAM报文必须携带GAL标签。

OAM 操作的规划原则
l 参考4.3.1.4 MPLS-TP OAM功能,选择合适的OAM操作。
l 当使用MPLS-TP OAM CC触发MPLS APS/PW APS倒换时,CCM发送周期建议规
划为3.3ms。如果传输报文的延时抖动超过3.3ms时,则将报文发送周期规划为大
于延时抖动的一个值。
l 当MPLS-TP OAM CC仅用于检测连通性时,CCM发送周期建议规划为1s。
l CCM报文的优先级建议为7,以保证报文的优先转发。
l 当用LB测试到某个MIP节点的双向连通性时,必须按照MEP到MIP的跳数设置
TTL。
l 当用LB测试到远端MEP节点的双向连通性时,TTL必须大于等于到远端MEP的跳
数。

4.3.8 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对应用MPLS-TP OAM时经常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解答。

[问] MPLS OAM(Y.1711)/PW OAM(Y.1711)和MPLS-TP tunnel OAM/MPLS-TP


PW OAM的主要差异有哪些?

[答] 主要差异如表4-20所示:

表 4-20 MPLS OAM(Y.1711)/PW OAM(Y.1711)和 MPLS-TP tunnel OAM/


MPLS-TP PW OAM 的主要差异

项目 MPLS OAM(Y. MPLS-TP tunnel OAM/


1711)/PW OAM(Y. MPLS-TP PW OAM
1711)

应用场景 主要应用于由分组交换设 应用更为广泛,可以应用


备(如OptiX RTN、PTN 于分组交换设备(如OptiX
以及MSTP+)构建的分组 RTN、PTN以及MSTP+)
交换网络 与数据通信设备(如CX)
共同组成的分组交换网络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9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项目 MPLS OAM(Y. MPLS-TP tunnel OAM/


1711)/PW OAM(Y. MPLS-TP PW OAM
1711)

支持的OAM操作类型 MPLS OAM(Y. 基于ITU-T Y.1731扩展,


1711)/PW OAM(Y. 可以支持更丰富的tunnel和
1711)只能通过CV/FFD、 PW的OAM操作。
BDI和FDI分别实现tunnel
和PW的连通性检测

4.4 MPLS APS


全面介绍MPLS APS(Automatic Protection Switching)特性。

4.4.1 介绍
介绍MPLS APS的基础知识。

4.4.1.1 了解 MPLS_APS
介绍和MPLS APS的定义与传送网应用MPLS APS的目的。

定义
MPLS APS是基于APS协议实现的一种保护MPLS Tunnel的功能。通过该功能,当工作
Tunnel故障的时候,业务可以倒换到预先设定的保护Tunnel,从而实现业务的保护。
OptiX RTN 380H支持的MPLS APS有如下特点:
l MPLS APS是Tunnel级别的端到端的保护。
l 工作Tunnel和保护Tunnel具有相同的Ingress节点和Egress节点。
l MPLS APS通过MPLS OAM(Y.1711)或MPLS-TP OAM实现缺陷检测,通过
Ingress节点和Egress节点交互APS协议报文实现保护倒换。

目的
MPLS APS的目的是为了提高Tunnel传输业务的可靠性。
如图4-38所示,MPLS OAM检测到工作Tunnel故障时,业务倒换到保护Tunnel,从而保
证了业务的传输。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9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图 4-38 MPLS APS 的典型应用


Transit

Working Tunnel
Ingress Egress

Protection Tunnel

Transit

Protect switching

Transit

Working Tunnel
Ingress Egress

Protection Tunnel

Transit
Service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4.4.1.2 保护类型
MPLS APS可以按照保护机制、倒换方式和恢复模式划分类型。

保护机制
按照保护机制,可以分为1+1保护和1:1保护。

l 1+1保护
正常情况下,发送端将业务双发到工作Tunnel和保护Tunnel上,接收端选收工作
Tunnel上的业务。当工作Tunnel出现故障时,接收端选收保护Tunnel上的业务,从
而实现业务的倒换。
l 1:1保护
正常情况下,业务通过工作Tunnel进行传输,保护Tunnel处于空闲状态。当工作
Tunnel出现故障时,业务通过保护Tunnel进行传输。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9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说明
OptiX RTN 380H仅支持1:1保护双端恢复式。

倒换方式
按照倒换方式,可以分为单端倒换和双端倒换。

l 单端方式
指发生倒换时,只有一端进行倒换,而另外一端维持状态不改变。
l 双端方式
指发生倒换时,两端同时进行倒换。

恢复模式
按照恢复模式,可以分为恢复模式和非恢复模式。

l 恢复模式
恢复模式下,工作Tunnel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业务会自动倒换回工作Tunnel。从
工作Tunnel恢复正常到业务倒换回工作Tunnel这段时间被称为等待恢复时间WTR
(Wait To Restore)。为避免工作Tunnel不稳定而引起频繁倒换,WTR一般为5~
12分钟。
l 非恢复模式
非恢复模式下,即使工作Tunnel恢复正常,业务也不会自动倒换回工作Tunnel,除
非保护Tunnel失效或者通过外部命令进行倒换。

4.4.1.3 倒换条件
MPLS APS可以由本地SF、SD触发倒换,也可以由本地外部倒换命令触发倒换。在双
端方式中,本端网元还根据远端网元的通知进行倒换。

说明

如果同时存在两个倒换条件,高优先级的倒换将抢占低优先级的倒换。

表 4-21 MPLS APS 的倒换条件

倒换条件 优先 说明

清除倒换(外 从 清除倒换可以清除其他所有的外部倒换。
部倒换) 上
锁定保护通道 到 锁定保护通道不允许业务从工作Tunnel倒换到保护
(外部倒换) 下 Tunnel。若业务已倒换到保护Tunnel,即使工作Tunnel未
恢复正常,该命令也会强制将业务恢复到工作Tunnel。因

此,如果已经发生保护倒换,再执行锁定保护通道命令可
由 能会中断业务。

SF-P(自动倒 SF-P(Signal Fail for Protection)指保护Tunnel处于失效状
换) 到 态。如果保护Tunnel失效,保护Tunnel承载的业务会自动
低 倒换回工作Tunnel。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9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倒换条件 优先 说明

强制倒换(外 如果倒换处于锁定保护通道或者SF-P状态,将不发生强制
部倒换) 倒换。
强制倒换将工作Tunnel承载的业务强制倒换到保护
Tunnel。强制倒换到保护Tunnel之后,无论工作Tunnel是
否正常,业务将不会倒换回工作Tunnel,除非发生更高优
先级的倒换。

SF倒换(自动 如果倒换处于锁定保护通道、SF-P或者强制倒换状态,将
倒换) 不发生SF倒换。
SF倒换是由MPLS OAM(Y.1711)或MPLS-TP OAM检测
机制触发的倒换。SF倒换触发条件请参见表4-22。

人工倒换(外 如果倒换处于锁定保护通道、SF-P、强制倒换或者SF倒换
部倒换) 状态,将不发生人工倒换。
人工倒换分为人工倒换到工作和人工倒换到保护两种。
l 如果是人工倒换到保护,则将工作Tunnel承载的业务倒
换到保护Tunnel。
l 如果是人工倒换到工作,则将保护Tunnel承载的业务倒
换到工作Tunnel。

恢复倒换(自 恢复倒换仅在恢复模式下有效,当工作Tunnel因为SF倒换
动倒换,仅在 到保护Tunnel后,如果在等待恢复时间范围内恢复正常,
恢复模式下有 业务会由保护Tunnel倒换回工作Tunnel上。
效) 从工作Tunnel恢复正常到恢复倒换的时间内,倒换状态为
等待恢复状态。恢复倒换后,倒换状态变为正常状态。

练习倒换(外 用于检查设备能否正常执行APS协议,实际不发生倒换操
部倒换) 作,不影响业务。

表 4-22 MPLS APS SF 倒换的触发条件


倒换条件 检测机制 条件说明

单板软件或硬件故障 MPLS OAM(Y.1711) 缺省条件

单板硬复位 缺省条件

MPLS_Tunnel_Excess 缺省条件

MPLS_Tunnel_LOCV 缺省条件

MPLS_Tunnel_MISMATC 缺省条件
H

MPLS_Tunnel_SF 缺省条件

MPLS_Tunnel_FDI 可选条件

MPLS_Tunnel_BDI 可选条件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9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倒换条件 检测机制 条件说明

MPLS_Tunnel_SD 缺省条件

MPLS_Tunnel_LOCV MPLS-TP OAM 缺省条件

MPLS_Tunnel_UNEXPME 缺省条件
G

MPLS_Tunnel_UNEXPME 缺省条件
P

MPLS_Tunnel_RDI 缺省条件

MPLS_Tunnel_AIS 缺省条件

MPLS_Tunnel_SF 缺省条件

MPLS_Tunnel_SD 缺省条件

端口误码越限 可选条件
(MAC_FCS_EXC和
MAC_EXT_EXC)

说明

可选条件需要通过设置才能成为MPLS APS SF倒换条件。默认情况下,这些告警是不作为倒换


条件的。

4.4.1.4 倒换影响
在倒换时间内,业务中断。

4.4.2 原理描述
MPLS APS通过MPLS OAM实现缺陷检测、通过Ingress和Egress节点交互APS报文实现
保护倒换。

4.4.2.1 单端方式
MPLS APS保护类型为单端方式时,仅在检测到故障的LSP方向进行保护倒换。

倒换前
l Ingress节点和Egress节点均通过工作Tunnel发送业务报文。
l Ingress节点和Egress节点同时从工作和保护Tunnel中接收业务报文。由于保护
Tunnel中实际没有业务报文发送,因此Ingress节点和Egress节点实际接收到的业务
报文都来自工作Tunnel。
l Ingress节点和Egress节点均通过MPLS OAM或者MPLS-TP OAM检测各条MPLS
tunnel的连通性。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9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倒换中
图4-39展示了正向工作Tunnel故障时,Egress网元进行单端倒换的过程。

图 4-39 1:1 单端保护实现原理(Egress 网元倒换前后)


Ingress Egress Ingress Egress
Forward working Forward working
tunnel tunnel
Forward protection Forward protection
tunnel tunnel

Reverse Reverse
Switching
working tunnel working tunnel
Reverse protection Reverse protection
tunnel tunnel

Service Forward working tunnel label


Reverse working tunnel label Reverse protection tunnel label

倒换过程如下:

1. 当Egress节点检测到故障时,将原来通过反向工作Tunnel发送的业务报文改为通过
反向保护Tunnel发送。同时,Egress节点向Ingress节点发送BDI或者RDI报文。
2. Ingress使能BDI倒换的情况下,进行Ingress节点的单端倒换,即将原来通过正向工
作Tunnel发送的业务切换为通过正向保护Tunnel发送。
3. Ingress节点和Egress节点同时从工作和保护Tunnel中接收业务报文,而倒换后,业
务报文都是通过保护Tunnel进行发送,因此Ingress节点和Egress节点实际接收到的
业务报文都来自保护Tunnel,如图4-40所示。

图 4-40 1:1 单端保护实现原理(Ingress 网元倒换后)


Ingress Egress
Forward working
tunnel
Forward protection
tunnel

Reverse
working tunnel
Reverse protection
tunnel

Service
Forward protection tunnel label
Reverse protection tunnel label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9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倒换后
如果MPLS APS类型为1:1单端恢复式,在工作Tunnel恢复正常一段时间(WTR)后,
保护Tunnel承载的业务会倒换回工作Tunnel。

4.4.2.2 双端方式
MPLS APS保护类型为双端方式时,不仅在检测到故障的LSP方向进行保护倒换,在其
反向LSP上也同步进行保护倒换。

倒换前
l Ingress节点和Egress节点通过保护Tunnel交互APS协议报文,获得对端状态,以便
在工作Tunnel故障时源宿两端可以通过配合共同完成保护倒换、倒换延迟、等待
恢复功能。此时,APS协议报文中的请求状态参数为“无请求”。
l 各条Tunnel均通过MPLS OAM或者MPLS-TP OAM检测连通性。

倒换中
图4-41展示了正向工作tunnel故障时双端倒换的工作原理。

图 4-41 1:1 双端保护实现原理


Ingress Egress Ingress Egress
Forward Forward
working tunnel working tunnel
Forward Forward
protection tunnel protection tunnel

Reverse Reverse
Switching
working tunnel working tunnel
Reverse Reverse
protection tunnel protection tunnel

Service Forward working tunnel label Forward protection tunnel label


Reverse working tunnel label Reverse protection tunnel label

倒换过程如下:

1. 当Egress节点检测到故障时,会同时完成倒换和桥接的动作。
– Egress节点将从正向工作Tunnel接收的业务倒换到正向保护Tunnel。同时,
Egress节点通过APS协议报文向Ingress节点发送桥接请求。
– Egress节点修改FEC对应的MPLS Tunnel。即将原来对应反向工作Tunnel的
FEC,修改为对应于反向保护Tunnel的FEC。从而使FEC中的报文封装反向保
护tunnel的MPLS标签,实现将业务桥接到反向保护Tunnel。同时,Egress节点
通过APS协议报文向Ingress节点发送倒换请求。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9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说明

l 桥接是指将正常状态下向工作Tunnel发送的业务切换为向保护Tunnel发送。
l 倒换是指将正常状态下从工作Tunnel接收的业务切换为从保护Tunnel接收。
2. Ingress节点接收到APS协议报文中的请求后,进行相应的处理。
– Ingress节点接收到桥接请求后修改FEC对应的MPLS Tunnel。即将原来对应正
向工作Tunnel的FEC,修改为对应于正向保护Tunnel的FEC。从而使FEC中的
报文封装正向保护tunnel的MPLS标签,实现将业务桥接到正向保护Tunnel。
– Ingress节点将从反向工作Tunnel接收的业务倒换到反向保护Tunnel上。
3. 倒换过程结束。此时,正向工作Tunnel和反向工作Tunnel承载的业务均通过相应的
保护Tunnel进行传输。

倒换后
如果MPLS APS类型为1:1双端恢复式,在工作Tunnel恢复正常一段时间(WTR)后,
保护Tunnel承载的业务会倒换回工作Tunnel。

4.4.3 参考标准和协议
介绍和MPLS APS相关的标准和协议。

与MPLS APS相关的标准和协议如下:

l ITU-T Recommendation Y.1720:Protection switching for MPLS networks


l ITU-T Recommendation G.8131:Linear protection switching for transport MPLS(T-
MPLS) networks

4.4.4 规格
介绍设备支持的MPLS APS的规格。

MPLS APS特性的相关规格如表4-23所示。

表 4-23 MPLS APS 特性的规格

项目 规格

MPLS APS保护组最大组数 32
说明
MPLS APS和PW APS共享保护组资源。

支持的MPLS APS保护类型 l 1:1双端恢复式


l 1:1双端非恢复式
l 1:1单端恢复式
l 1:1单端非恢复式

缺陷检测机制 MPLS OAM(Y.1711)


MPLS-TP tunnel OAM

等待恢复时间 1min~12min

拖延时间 0ms~10000ms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9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项目 规格

设置RDI倒换使能 支持
说明
仅MPLS APS保护类型为1:1单端恢复式和1:1
单端非恢复式时支持该功能。

4.4.5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MPLS APS的版本变更情况。

特性更新记录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8C00 初始版本。

4.4.6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MPLS APS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自身限制

表 4-24 自身限制

项目 限制要求

保护Tunnel不承载额外业 MPLS APS中的保护Tunnel不承载额外业务,未发生倒


务 换时不占用带宽。

受影响特性

表 4-25 受影响特性

特性 影响

LAG 当开启端口误码检测功能时:
l 非负载分担LAG:如果激活链路检测到端口误码越
限时会触发APS倒换,而非激活链路检测到端口误
码越限则不触发APS倒换。
l 负载分担LAG:任何链路检测到端口误码越限都能
够触发APS倒换。

HSB/FD/SD 当主用链路检测到端口误码越限时会触发APS倒换,而
备用链路检测到端口误码越限则不会触发APS倒换。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9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特性 影响

MPLS-TP tunnel OAM MPLS APS可使用MPLS-TP tunnel OAM作为缺陷检测机


制。

互斥特性
PW APS

4.4.7 规划原则
规划MPLS APS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l 工作Tunnel和保护Tunnel的Ingress和Egress节点是相同的。
l 工作Tunnel和保护Tunnel的路径应尽量不重合。
l 如果环网上有多组MPLS APS保护的MPLS Tunnel,建议一半保护组的工作Tunnel
配置在上半环,另外一半保护组的工作Tunnel配置在下半环。这样,一方面环网
上的流量比较均匀,另外一方面也避免环网的一跳MPLS链路中断就导致所有
MPLS APS保护组都发生倒换。
l 当MPLS APS的缺陷检测机制为MPLS OAM(Y.1711)时:
– 工作Tunnel和保护Tunnel的都需要启用MPLS OAM(Y.1711)。启用的MPLS
OAM(Y.1711)的报文检测类型应设置为FFD报文。FFD报文发送周期通常
设置为3.3ms。如果MPLS tunnel传输报文的延时抖动超过3.3ms时,则将报文
发送周期设置为大于延时抖动的一个值。
– 在无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建议使用1:1双端恢复式的保护类型。如果需要使用
1:1单端倒换,则使能BDI倒换。
l 当MPLS APS的缺陷检测机制为MPLS-TP tunnel OAM时:
– 正确规划运营商标识、MEG和MP。
– CCM发送周期建议规划为3.3ms。如果传输报文的延时抖动超过3.3ms时,则
将报文发送周期规划为大于延时抖动的一个值。
– 工作Tunnel和保护Tunnel的都需要启用MPLS-TP tunnel OAM。
l 如无特殊要求,倒换恢复时间和拖延时间都建议设置为默认值。

4.4.8 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对应用MPLS APS时经常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解答。

[问] MPLS APS倒换失败应如何处理?


[答] 处理步骤如下:
1. 检查MPLS APS保护组的数据配置,链路两端保护组的数据配置应该一致。
2. 若不一致,修改MPLS APS保护组配置。两端配置一致后重新去激活、激活两端
APS保护组。

[问] MPLS APS为什么要求使用3.3ms的FFD/CCM?


[答] 因为MPLS APS使用发送周期为3.3ms的FFD/CCM报文后,LSP缺陷的检测时间变
短了,从而可以保证倒换时间小于100ms。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问] 删除MPLS APS保护组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 删除MPLS APS保护组时需要先在两端去激活保护组后再删除保护组。

4.5 LSP Ping/Traceroute


全面介绍LSP Ping/Traceroute特性。

4.5.1 介绍
介绍LSP Ping/Traceroute的定义和传送网应用LSP Ping/Traceroute的目的。

定义
LSP Ping/Traceroute是两种检测和定位MPLS网络内部故障、监控MPLS网络性能的
OAM操作。它通过类似于IP网络中的Ping/Traceroute机制实现对LSP的检测。

目的
LSP Ping用于检测正向LSP和反向LSP的双向连通性。

如图4-42所示,LSP Ping通过源端发送请求报文,宿端返回应答报文来检测LSP的连通
性。

图 4-42 LSP Ping 的典型应用


Ingress Transit Transit Egress

……
NE1 NE2 NE N-1 NE N
Request

Reply

正向LSP
反向LSP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LSP Traceroute除了可以检测正向LSP和反向LSP的双向连通性外,还可以用于了解LSP
的具体路由信息或用于定位LSP的具体故障段。

如图4-43所示,LSP Traceroute通过源端发送请求报文,该LSP所有节点依次返回应答
报文实现逐段检测LSP的连通性,因此可以了解LSP的具体路由信息和定位故障段。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图 4-43 LSP Traceroute 的典型应用


Ingress Transit Transit Egress

……
NE1 NE2 NE N-1 NE N

Request

Reply

……
Request

Reply

Request

Reply

正向LSP
反向LSP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使用LSP Ping/Traceroute的优势在于:

l 和IP Ping/Traceroute相比,LSP Ping/Traceroute可以定位出IP Ping/Traceroute无法定


位的LSP故障,例如标签不匹配或者硬件错误等。
l 和MPLS OAM(Y.1711)的CV/FFD报文检测单向连通性相比,LSP Ping/
Traceroute检测的是LSP的双向连通性,LSP Traceroute还可以定位故障点。同时,
LSP Ping/Traceroute还可以检测丢包率和时延。

4.5.2 原理描述
LSP Ping/Traceroute操作均是通过MPLS "echo request"和"echo reply"报文实现的。

4.5.2.1 LSP Ping


LSP Ping操作是通过Ingress节点和Egress节点交互MPLS "echo request"和"echo reply"报
文实现的。

MPLS echo request和MPLS echo reply是以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报文格式发


送的。MPLS echo request和MPLS echo reply报文中携带了时间戳和TTL(Time To
Live)信息。

l 时间戳中包含了报文的发送时间点和接收时间点。通过时间戳,可以获得LSP的时
延信息。
l IP报文头中的TTL=1,以此来保证检测报文不被传递到其所监控的LSP宿端之外的
节点。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图4-44展示了使用LSP Ping操作检测正向/反向LSP双向连通性的原理。

图 4-44 LSP Ping 检测原理


Ingress Transit Transit Egress

……
NE1 NE2 NE N-1 NE N
MPLS echo request

MPLS echo reply

Forward LSP
Reverse LSP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检测原理如下:
1. Ingress节点根据LSP Ping参数构造UDP报文格式的MPLS echo request报文并封装一
层LSP标签。Ingress节点根据设置的报文数量、发送间隔参数发送报文,报文中携
带发送时间戳。
2. 每个Transit节点对MPLS echo request报文进行转发,转发流程和普通的MPLS数据
报文转发流程一致。
说明

如果Transit节点转发MPLS echo request报文失败,则会直接返回带有错误码的应答消息同


时上报网管。
3. Egress节点收到MPLS echo request报文后,构造相应的MPLS echo reply报文,并添
加接收时间戳。Egress节点按照设置的反向LSP回送MPLS echo reply报文。
说明

如果采用IPv4 UDP方式应答,则Egress节点和transit节点是根据DCN的IP路由表寻址Ingress
节点,从而完成MPLS echo reply报文的回送。
4. Ingress节点成功收到Egress节点返回的MPLS echo reply应答报文后,双向连通性检
测结束。同时Ingress节点将根据返回的应答报文所携带的信息判断出丢包率和时
延信息,并上报网管。

4.5.2.2 LSP Traceroute


LSP Traceroute操作是通过Ingress节点和Egress节点以及所有的transmit节点交互MPLS
"echo request"和"echo reply"报文实现的。
MPLS echo request和MPLS echo reply是以UDP报文格式发送的。MPLS echo request和
MPLS echo reply报文中携带了时间戳,TTL(Time To Live)和下一跳信息。
l 时间戳中包含了报文的发送时间点和接收时间点。通过时间戳,可以获得LSP的时
延信息。
l IP报文头中的TTL=1,以此来保证检测报文不被传递到其所监控的LSP宿端之外的
节点。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图4-45展示了使用LSP Traceroute操作检测正向/反向LSP双向连通性的原理。

图 4-45 LSP Traceroute 检测原理


Ingress Transit Transit Egress

...
NE1 NE2 NE N-1 NE N

MPLS echo request


TTL=1
. MPLS echo reply
.
.
.
.
. MPLS echo request
TTL=N-2
MPLS echo reply

MPLS echo request


TTL=N-1
MPLS echo reply

Forward LSP
Reverse LSP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检测原理如下:

1. Ingress节点根据LSP Traceroute参数构造UDP报文格式的MPLS echo request报文并


封装一层LSP标签。Ingress节点根据设置的报文数量、发送间隔参数发送报文,报
文中携带发送时间戳。MPLS echo request报文的目的节点由LSP标签中的TTL值决
定。TTL值为N,表示请求报文的目的节点为该LSP的第N+1个节点。第一次发送
请求报文时,LSP标签中的TTL=1,表示Ingress节点的下一跳(Transit节点或
Egress节点)即为请求报文的目的节点。
2. 如果请求报文的目的节点为Transit节点,该Transit节点接收到MPLS echo request报
文后查找该LSP的下一跳信息、构造相应的MPLS echo reply报文并添加接收时间
戳。Transit节点按照设置的反向LSP回送MPLS echo reply报文。
3. Ingress节点每次接收到Transit节点返回的MPLS echo reply报文后将LSP标签中的
TTL值累加1,并重新发送MPLS echo request报文。
4. 当Egress节点收到MPLS echo request报文时,构造相应的MPLS echo reply报文,并
添加接收时间戳。Egress节点按照设置的反向LSP回送MPLS echo reply报文。
说明

如果采用IPv4 UDP方式应答,则Egress节点和transit节点是根据DCN的IP路由表寻址Ingress
节点,从而完成MPLS echo reply报文的回送。
5. Ingress节点成功收到Egress节点返回的MPLS echo reply应答报文后不再发送请求报
文,双向连通性检测结束。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说明

Ingress节点每次收到LSP各节点返回的MPLS echo reply应答报文,会根据报文内容向网管上报该


节点类型,该节点的下一跳信息,LSP状态和时延信息,因此可以定位LSP故障点。

4.5.3 参考标准和协议
介绍和LSP Ping/Traceroute相关的标准和协议。
与LSP Ping/Traceroute相关的标准和协议如下:
IETF RFC 4379:Detecting MPLS Data Plane Failures

4.5.4 规格
介绍设备支持的LSP Ping/Traceroute的规格。
LSP Ping/Traceroute特性的相关规格如表4-26所示。

表 4-26 LSP Ping/Traceroute 特性的规格

项目 规格

LSP Ping 设置发送的MPLS echo 支持


request报文个数

发送的MPLS echo request 64~1400


报文长度

发送MPLS echo request报 100ms~10000ms


文的时间间隔

设置发送的MPLS echo 支持
request报文MPLS标签的
EXP值

设置发送的MPLS echo 支持
request报文MPLS标签的
TTL值

应答模式 l 不应答
l 应用控制通道(仅双向tunnel支持)
l 通过封装了MPLS echo reply的IPv4
UDP报文进行应答
说明
l 不应答表示LSP Ping操作的目的节点不返
回响应报文,直接上报事件。
l 应用控制通道表示通过反向通道进行应
答。

等待应答超时时间 500ms~60000ms

源端上报响应事件 支持

源端上报响应超时事件 支持

源端上报统计结果事件 支持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项目 规格

LSP 发送的MPLS echo request 84~1400


Traceroute 报文长度

设置发送的MPLS echo 支持
request报文MPLS标签的
EXP值

设置发送的MPLS echo 支持
request报文MPLS标签的
TTL值

应答模式 l 不应答
l 应用控制通道(仅双向tunnel支持)
l 通过封装了MPLS echo reply的IPv4
UDP报文进行应答
说明
l 不应答表示LSP Traceroute的目的节点不用
返回响应报文,直接上报异常事件。
l 应用控制通道表示通过反向通道进行应
答。

等待应答超时时间 500ms~60000ms

源端上报响应事件 支持

源端上报响应超时事件 支持

源端上报结束事件 支持

4.5.5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LSP Ping/Traceroute的版本变更情况。

特性更新记录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8C00 初始版本。

4.5.6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LSP Ping/Traceroute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自身限制

表 4-27 自身限制

项目 限制要求

IPV4 UDP应答方式 LSP各节点必须能够通过DCN相互通信,且通信协议为


IP协议。

执行LSP Ping/Traceroute操 Ingress节点或者双向Tunnel的Egress节点才能执行LSP


作的节点类型 Ping/Traceroute操作。

应用控制通道应答方式 仅限双向MPLS tunnel。

受影响特性

互斥特性

4.5.7 规划原则
规划LSP Ping/Traceroute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l LSP Ping用于检测MPLS Tunnel是否故障。


l LSP Traceroute用于定位MPLS Tunnel的故障。
l 双向MPLS Tunnel的LSP Ping/Traceroute应答方式建议设置为应用控制通道,即使
用反向通道传送应答报文。
l 单向MPLS Tunnel的LSP Ping/Traceroute应答方式建议设置为IPv4 UDP报文应答,
即通过DCN的IP协议栈获取的路由传送应答报文。这就要求Ingress节点和Egress节
点间DCN必须采用IP协议栈进行DCN互通。
l 使用LSP Ping/LSP Traceroute时,可根据MPLS Tunnel承载的业务情况,设置报文
长度和MPLS EXP值,其他参数都建议使用默认值。

4.5.8 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对应用LSP Ping/Traceroute时经常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解答。

[问] MPLS OAM(Y.1711)和LSP Ping/Traceroute的差异有那些?

[答] 主要差异如表4-28所示:

表 4-28 MPLS OAM(Y.1711)和 LSP Ping/Traceroute 的差异

项目 MPLS OAM(Y.1711) LSP Ping/Traceroute

实现原理 基于源端发送CV/FFD报 基于交互MPLS echo


文,宿端检测缺陷 request和MPLS echo reply
报文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4 MPLS 特性

项目 MPLS OAM(Y.1711) LSP Ping/Traceroute

应用场景 检测单向连通性 l 检测双向连通性


l 定位具体故障点

使用前提 链路两端均需使能MPLS l 除Ingress节点设置LSP


OAM(Y.1711) ping/Traceroute功能
外,其他节点无需设
置。
l 使用IPv4 UDP应答方式
时,LSP各节点必须能
够相互使用DCN通信,
且通信协议为IP协议。

[问] 为什么建议每次只对一个LSP执行Ping或Traceroute操作?
[答] 如果同时对多个LSP执行Ping或者Traceroute操作有可能超出CPU的处理能力,此时
不能保证在指定时间间隔内收发报文,将会导致Ping或Traceroute操作超时。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5 PWE3 特性

关于本章

介绍和PWE3相关的特性。

5.1 PWE3基础
全面介绍PWE3(Pseudo Wire Emulation Edge-to-Edge)的基础知识。
5.2 ETH PWE3
全面介绍ETH PWE3特性。
5.3 PW OAM(Y.1711)
全面介绍PW OAM特性。
5.4 PW APS/FPS
PW APS/FPS是基于APS协议实现的一种保护PW的功能。通过该功能,当工作PW故障
的时候,业务可以倒换到预先设定的保护PW,从而实现业务的保护。
5.5 PW Ping/Traceroute
全面介绍PW Ping/Traceroute特性。

5.1 PWE3 基础
全面介绍PWE3(Pseudo Wire Emulation Edge-to-Edge)的基础知识。

5.1.1 介绍
介绍PWE3的定义、应用和相关的基本概念。

5.1.1.1 了解 PWE3
介绍PWE3的定义和传送网应用PWE3技术的目的。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定义
PWE3是指在分组交换网络PSN(Packet Switched Network)中尽可能真实地模仿ATM/
IMA、Ethernet、TDM等业务的基本行为和特征的一种二层业务承载技术。
通过PWE3技术可以将传统的网络与分组交换网络互连起来,从而实现资源的共用和网
络的拓展。

目的
采用PWE3技术的目的是通过PSN网络统一传输ATM、Ethernet、TDM等各种类型的业
务。PWE3的典型应用如图5-1所示,NodeB和RNC之间的Ethernet、ATM、TDM业务分
别在NE1和NE2进行PWE3仿真后,通过NE1和NE2之间的虚链路PW(Pseudo Wire)进
行传输。

图 5-1 PWE3 的典型应用


Ethernet, ATM, TDM Ethernet, ATM, TDM

PSN
NodeB
RNC
PW1
PW2
NE1 MPLS tunnel NE2

NodeB RNC
Ethernet, ATM, TDM Ethernet, ATM, TDM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5.1.1.2 PWE3 的网络参考模型


在PWE3的网络参考模型中,PE(Provider Edge)之间通过PW连接,PE和CE
(Customer Edge)之间通过AC(Attachment Circuit)相连
PWE3的网络参考模型如图5-2所示,根据CE接入的业务需求,在PE1与PE2之间建立一
条或多条PW通道,多条PW通道可以承载在一条或多条PSN tunnel上,从而实现Native
service在PSN网络上的传送。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1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图 5-2 PWE3 网络参考模型

Emulated service

PW

Native PSN tunnel Native


service service

PE1 PE2
PW1
CE1 CE2
PW2

AC AC

AC: Attachment Circuit CE: Customer Edge


PE: Provider Edge PW: Pseudo Wire

说明

本网络参考模型中的PW由一条PSN tunnel承载,即SS-PW(Single-Segment PW)。

上述网络参考模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如下:

CE
CE是发起或终结业务的设备。CE不能感知正在使用的是仿真业务还是本地业务。

PE
PE是向CE提供PWE3的设备。PE位于运营商网络的边缘,通过AC与CE相连。

在PWE3的网络参考模型中,当两个PE之间建立PW后,AC和PW的映射关系即确定,
此时CE设备上的二层业务可通过PSN网络进行传输。

AC
接入链路AC是连接CE和PE的物理或虚拟电路。AC可以是以太网端口、VLAN、或
TDM链路等。

PW
虚链路PW是在PSN上承载PE间仿真业务的一种机制。PWE3建立的是一个点到点通
道,通道之间互相隔离,用户二层报文在PW间透传。

PW的建立分为使用信令协议和不使用信令协议两种方式,不使用信令协议建立的叫做
静态PW,使用信令协议建立的叫做动态PW。

说明

OptiX RTN 380H设备只支持静态PW。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1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Tunnel
隧道Tunnel是在网络上透明承载信息的一种机制,用于承载PW。一条Tunnel上可以承
载多条PW。Tunnel是一条本地PE与对端PE之间的通道,用于PE之间的数据透传。
PSN tunnel有多种形式,OptiX RTN 380H只支持MPLS tunnel。本手册中,在无特别强
调时,PWE3都是特指基于MPLS tunnel(即LSP)。

5.1.1.3 PWE3 的协议参考模型


OptiX RTN 380H采用的协议参考模型附加了Native业务的预处理部分。
PWE3的协议参考模型如图5-3所示。

图 5-3 PWE3 协议参考模型

Forwarder Pre-processing

Emulated
Native Service Service
Processing (TDM,ATM, Emulated Service
Ethernt,etc)

Payload
Encapsulation Pseudo Wire

Service
Interface PW
(TDM,ATM, Demultiplexer
Ethernet,etc) PSN Tunnel,
PSN & PSN Tunnel
Physical
Headers

To CE To PSN
Physical Physical

在协议模型中,PWE3的预处理部分包括本地业务处理(Native Service Processing)和


转发器(Forwarder),PWE3协议的处理部分包括封装(Encapsulation)和解复用
(Demultiplexer),上述几个层次的主要功能如下:

本地业务处理(Native Service Processing)


对通过AC上送的本地业务在进行PWE3仿真前,对业务净荷进行的各种处理,如QoS
等。

转发器(Forwarder)
转发器负责将AC上送的业务净荷映射到相应的PW,该映射关系可以通过业务配置来
指定,也可以通过某种动态机制实现。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1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封装层(Payload Encapsulation Layer)


封装层提供对业务的实时处理,将PW上传输的数据封装成标准格式的PWE3报文。除
此之外,封装层还可以实现添加、提取定时信息、报文排序等功能。

解复用层(PW Demultiplexer Layer)


解复用层的主要作用是将一条或多条PW映射到一条PSN tunnel上进行传输。

5.1.1.4 PWE3 的封装格式


PWE3的具体封装格式和仿真业务的类型有关,但基本格式是一样的。

PWE3的通用封装格式如图5-4所示,报文由MPLS标签、控制字CW(Control Word)和
Payload三部分组成。

图 5-4 PWE3 的封装格式


0 20 23 24 31bit

Tunnel label EXP S TTL

EX TT
S
PW label P
EXP S L
TTL

Control Word
Laye 2
r PDU
Payload

MPLS label
Control word
Payload

MPLS 标签
MPLS标签中包括Tunnel标签和PW标签,分别用于标识Tunnel和PW。Tunnel标签和PW
标签的格式相同,具体请参见4.1.1.5 MPLS标签。

控制字
控制字是一个4字节的封装报文头,在MPLS分组交换网络里用来传递报文信息。

控制字用于报文顺序检测、报文分片和重组等功能。控制字的结构和PWE3承载的业务
类型和采用的封装模式有关,如5.2.1.2 以太网封装模式所示。

Payload
Payload表示PWE3报文承载的各种业务的净荷。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1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5.1.1.5 MS-PW
通常所说的PW都是由一条PSN tunnel承载的,这种PW被称为SS-PW(Single-Segment
PW)。如果PW由多条PSN tunnel分段承载,则这种PW被称为MS-PW(Multi-Segment
PW)

MS-PW 的网络参考模型
MS-PW的网络参考模型如图5-5所示。

图 5-5 MS-PW 的网络参考模型

Emulated service

MS-PW
PSN PSN
Native tunnel tunnel Native
service 1 2 service

T-PE1 PW1 S-PE1 PW3 T-PE2

CE1 CE2

PW2 PW4

AC AC

PW switching point

T-PE: Terminating Provider Edge S-PE: Switching Provider Edge

说明
PSN tunnel有多种形式,OptiX RTN 380H只支持MPLS tunnel。本手册中,在无特别强调时,
PWE3都是特指基于MPLS tunnel(即LSP)。

在上述网络参考模型中,T-PE1和T-PE2在CE1和CE2之间建立起PWE3,其PW由两段
PSN tunnel分段承载,两段PW共同组成MS-PW。
用于承载PW的两段tunnel——PSN tunnel 1和PSN tunnel 2分别存在于两个不同的PSN域
中。其中,PSN tunnel 1用于T-PE1到S-PE1的连接,PSN tunnel 2用于S-PE1到T-PE2的
连接。PSN tunnel 1中承载的PW1、PW2和PSN tunnel 2中承载的PW3、PW4在S-PE1节
点处分别完成PW label的交换。

MS-PW 的应用
和SS-PW相比,MS-PW可以实现的主要功能如下:
l 节约tunnel资源。
l 穿越不同的PSN网络。
l 便于实现tunnel的分段保护。

下面通过对比SS-PW和MS-PW的组网应用场景,说明MS-PW更易于实现tunnel的分段
保护。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1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当设备采用如图5-6所示的SS-PW方式组网时,PE1和PE2之间的业务通过MPLS tunnel 1
中承载的PW1进行传送。MPLS tunnel 1和MPLS tunnel 2之间配置有1:1保护,但当
MPLS tunnel 1和MPLS tunnel 2分别在P设备的不同侧出现断路故障时,无法实现保护。

图 5-6 SS-PW 方式的组网应用


SS-PW MPLS tunnel 1

PW1 PW1

PE1 P PE2
PW1 PW1

MPLS tunnel 2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说明

PW对于PSN网络中的运营商设备(称为P设备)是不可见的,P设备只能根据tunnel进行透明传
送。

当设备采用如图5-7所示的MS-PW方式组网时,T-PE1和T-PE2之间的业务通过MPLS
tunnel 1中承载的PW1和MPLS tunnel 2中承载的PW2进行传送。MPLS tunnel 1和MPLS
tunnel 3之间配置有1:1保护,MPLS tunnel 2和MPLS tunnel 4之间配置有1:1保护。当
MPLS tunnel 1和MPLS tunnel 2分别在S-PE设备的不同侧出现断路故障时,仍然可以实
现保护。

图 5-7 MS-PW 方式的组网应用


MS-PW

MPLS tunnel 1 MPLS tunnel 2


PW1 PW2

PW1 PW2
T-PE1 S-PE1 T-PE2
MPLS tunnel 3 MPLS tunnel 4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5.1.1.6 VCCV
VCCV(Virtual Circuit Connectivity Verification)是IETF RFC5085协议定义的一种端到
端的PW故障检测与诊断机制,简单的说VCCV是PW ingress结点和egress结点之间发送
连接验证消息的控制通道。RTN 380H支持采用控制字作为控制通道类型、LSP Ping作
为验证手段的VCCV。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1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VCCV定义了在PE之间交互的一系列消息来验证PW的连通性。为了确保VCCV的报文
和PW中的数据报文经过的路径一致,VCCV的报文就必须与PW的封装方式相同且通过
与PW报文相同的隧道。

VCCV使用的报文格式包括以下两种格式:

基于控制字的 VCCV 报文

图 5-8 基于控制字的 VCCV 报文格式


0 20 23 24 31bit

Tunnel label EXP S TTL

EX TT
S
PW label P
EXP S L
TTL

0001 Version Reserved Channel type


Laye
MPLS echor message (IPv4 UDP)

基于控制字的VCCV报文中的控制字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l 控制字头部:固定为0001。
l Version:固定为0。
l Reserved:固定为0。
l Channel type:当净荷采用IPv4封装类型时,通道类型为0x0021;当净荷采用IPv6
封装格式时,通道类型为0x0057。

净荷部分为采用IPv4 UDP封装的MPLS Echo报文。

基于 OAM Alert Label 的 VCCV 报文

图 5-9 基于 OAM Alert Label 的 VCCV 报文格式


0 20 23 24 31bit

Tunnel label EXP S TTL

EX TT
S
PW label P
EXP S L
TTL

Label : 1 (OAM Alert Label) EXP S TTL: 1

MPLS echo packet (IPv4 UDP)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1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基于OAM Alert Label的VCCV报文格式中主要字段的取值如下:


l Label:取值为1,表示该报文为VCCV报文。
l TTL(Time To Live):取值为1,以此来保证MPLS OAM报文不被传递到其所监
控的LSP宿端之外的LSR。
净荷部分为采用IPv4 UDP封装的MPLS Echo报文。
由于VCCV是通过扩展LSP Ping实现的,其实现原理可参见4.5.2 原理描述。

5.1.2 原理描述
SS-PW和MS-PW在转发机制上有所不同。

5.1.2.1 SS-PW 的报文转发过程


SS-PW在报文转发过程中PW标签不发生改变。
SS-PW的报文转发过程如图5-10所示。

图 5-10 SS-PW 的报文转发过程

PSN
MPLS tunnel
AC PW1 PW1 AC

CE1 PE1 P PE2 CE2


(NodeB) A B (RNC)

Payload
PW label
A Tunnel label A
B Tunnel label B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说明

PW对于PSN网络中的运营商设备(称为P设备)是不可见的,P设备只能根据tunnel进行透明传
送。

本端PE设备(PE1)的报文转发过程如下:
1. 从AC中提取CE1设备传输过来的本地业务报文。
2. 对进行PWE3仿真前的业务净荷进行各种预处理。
3. 转发器将业务净荷映射到相应的PW。
4. 将PW上传输的数据封装成标准格式的PWE3报文,包括生成控制字,为数据打上
PW label和Tunnel label(Tunnel label A)。
5. 将PW映射到MPLS tunnel中进行传输。
P设备的报文转发过程如下: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1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当PE1传输至PE2的PWE3报文经过P设备时,报文中的Tunnel label发生交换,由Tunnel
label A变为Tunnel label B。

远端PE设备(PE2)的报文转发过程如下:

1. 从MPLS tunnel中将解复用出PW。
2. 将PW解封装,去掉Tunnel label(Tunnel label B)、PW label以及控制字。
3. 从PW中提取业务净荷。
4. 将业务净荷恢复为本地业务报文。
5. 转发器选定转发报文的AC,将该业务报文转发给对端CE2设备。

5.1.2.2 MS-PW 的报文转发过程


MS-PW在报文转发过程中PW标签会在S-PE处进行交换。

MS-PW的报文转发过程如图5-11所示。

图 5-11 MS-PW 的报文转发过程

PSN
Tunnel 1 Tunnel 2
AC AC
PW1 PW2

CE1 T-PE1 A S-PE1 B T-PE2 CE2


(NodeB) A B (RNC)

Payload
A PW label A
B PW label B
A Tunnel label A
B Tunnel label B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在MS-PW中,报文在T-PE上的转发机制和SS-PW中的PE完全相同。但是当报文在S-PE
上转发时,不仅要做Tunnel label的交换,还要做PW label的标签交换。

S-PE设备(S-PE1)的报文转发过程如下:

当PE1传输至PE2的PWE3报文经过P设备时,报文中的Tunnel label发生交换,由Tunnel
label A变为Tunnel label B;报文中的PW label发生交换,由PW label A变为PW label B。

5.1.3 参考标准和协议
介绍和PWE3基础知识相关的标准和协议。

与PWE3相关的参考标准和协议如下:
l IETF RFC 3916: Requirements for Pseudo-Wire Emulation Edge-to-Edge (PWE3)
l IETF RFC 3985: Pseudo Wire Emulation Edge-to-Edge (PWE3) Architecture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1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l IETF RFC 5085: Pseudowire Virtual Circuit Connectivity Verification (VCCV): A


Control Channel for Pseudowires
l IETF RFC 5254: Requirements for Multi-Segment Pseudowire Emulation Edge-to-Edge
(PWE3)

5.1.4 规格
介绍设备支持的PWE3的规格。
PWE3特性的相关规格如表5-1所示。

表 5-1 PWE3 特性的规格


项目 规格

最大PW数 512

承载体类型 MPLS tunnel

PW建立方式 静态PW

PW业务类型 ETH PWE3

MS-PW 支持

VCCV 支持

PW APS 支持
说明
详细信息请参见PW APS特性中的5.4.5 规格。

PW OAM(Y.1711) 支持
说明
详细信息请参见PW OAM(Y.1711)特性中
的5.3.4 规格。

MPLS-TP OAM 支持
说明
详细信息请参见MPLS-TP OAM特性中的4.3.4
规格。

PW Ping/Traceroute 支持
说明
详细信息请参见PW Ping/Traceroute特性中的
5.5.4 规格。

HQoS 支持

5.1.5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PWE3的版本变更情况。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1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特性更新记录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8C00 初始版本。

5.1.6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PWE3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自身限制

受影响特性

表 5-2 受影响特性

特性 影响

MPLS tunnel 网元支持MPLS tunnel承载的PWE3。

互斥特性

5.1.7 规划原则
规划PW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PW 的规划原则
l 必须采用静态PW。
l 在无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建议都使用SS-PW。
l 当PW资源不足、多个环网需要分段保护时,使用MS-PW。
l 建议PW标签和MPLS标签统一规划,具体细节请参见MPLS基础中的标签规划原
则。
l 建议按照PW标签值设置PW ID。
l 无特殊要求时,建议不限制PW的带宽。

VCCV 的规划原则
l 建议对需要进行持续性故障检测的PW启用VCCV功能。
l PW两端VCCV配置应相同。
l 当PWE3业务采用控制字时,优先选用控制字方式的VCCV。
l 当PWE3业务不使用控制字时,使用Alert label方式的VCCV。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2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5.1.8 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对使用PW时经常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解答。
[问] OptiX RTN 380H提供的PWE3技术是否支持RFC 4623描述的切片和重组?
[答] :OptiX RTN 380H不支持RFC 4623描述的切片和重组。

5.2 ETH PWE3


全面介绍ETH PWE3特性。

5.2.1 介绍
介绍和ETH PWE3相关的基础知识。

5.2.1.1 了解 ETH_PWE3
介绍ETH PWE3的定义和传送网应用ETH PWE3技术的目的。

定义
ETH PWE3是一种在分组交换网络中通过PWE3机制模拟以太网业务的基本行为和特征
的技术,使以太网业务可以通过分组交换网络承载。

目的
ETH PWE3的目的是通过分组交换网络传输以太网业务,典型应用如图5-12所示。

图 5-12 ETH PWE3 的典型应用

PSN

PW

CE1 AC AC
LSP PE2 CE2
(NodeB) PE1
(RNC)

Native Native
Ethernet ETH PWE3 Ethernet
service service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Ethernet frame ETH PWE3 packet

5.2.1.2 以太网封装模式
以太网帧封装成PW报文时,控制字是可选的。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2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报文格式
ETH PWE3报文的格式如图5-13所示,由MPLS标签、控制字和Payload三部分组成。

图 5-13 ETH PWE3 报文格式


0 20 23 24 31bit

Tunnel label EXP S TTL

EX TT
S
PW label P
EXP S L
TTL

0000 Reserved Sequence number

Payload
(Ethernet Frame)

MPLS label
Control word (Optional)
Payload

MPLS 标签
MPLS标签中包括Tunnel标签和PW标签,分别用于标识Tunnel和PW。Tunnel标签和PW
标签的格式相同,具体请参见4.1.1.5 MPLS标签。

控制字
ETH PWE3报文的控制字是可选的,长度为4字节,包括如下字段:
l 0000:必须填充全0,长度为4bit。
l Reserved:保留位,长度为12bit。
l Sequence number:表示ETH PWE3报文发送的序列号,长度为16bit。初始值随机
产生,每发送一个报文增加1。

Payload
Payload表示ETH PWE3报文中封装的以太网帧,每个ETH PWE3报文中只能封装一个
以太网帧。具体的封装方式与设置的PW封装模式有关。

5.2.1.3 业务分界标签和 PW 封装模式


业务分界标签和PW封装模式用于指示以太网报文外层C/S-VLAN TAG在报文转发过程
中的处理方式。

业务分界标签
业务分界标签用于指示用户接入方式,即AC上以太网业务的封装模式。业务分界标签
有以下两种类型: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2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l User
业务分界标签为“User”时,说明用户接入方式为“Ethernet”。该接入方式下,
CE发送到PE的以太网帧头中不带P-TAG(Provider-TAG)。如果此时帧头中有
VLAN TAG,则它只是用户报文的内部VLAN TAG称为U-TAG(User-TAG)。PE
设备不识别和处理U-TAG。
l Service
业务分界标签为“Service”时,说明用户接入方式为“VLAN”。该接入方式
下,CE发送到PE的以太网帧头中携带有运营商为区分用户而添加的P-TAG
(Provider-TAG)。PE设备将根据PW封装模式识别和处理P-TAG。
说明

P-TAG的结构与S-TAG的结构是一致的。

PW 封装模式
PW封装模式用于指示以太网帧封装到PW时,是否添加P-TAG。PW封装模式有以下两
种类型:

l Raw模式
该模式下:
– 当业务分界标签为“User”时:在入PW方向,PE将从AC接收到的以太网帧
原封不动地封装进PW;在出PW方向,PE将解封装后的以太网帧发送到AC
上。
– 当业务分界标签为“Service”时:在入PW方向,PE设备将从AC接收到以太
网帧去掉最外一层标签(即P-TAG)后封装进PW。在出PW方向,PE将解封
装后的以太网帧重新添加P-TAG后发送到AC上。
l Tag模式
该模式下:
– 当业务分界标签为“User”时:在入PW方向,PE将从AC接收到以太网帧添
加一层P-TAG标签后封装进PW,添加的P-TAG标签被称为“请求VLAN”;
在出PW方向,PE将解封装后的以太网帧去掉添加的P-TAG后发送到AC上。
– 当业务分界标签为“Service”时:在入PW方向,如果存在P-TAG,则PE将从
AC接收到的以太网帧用P-TAG代替U-TAG后再封装进PW。在出PW方向,PE
将解封装后的以太网帧用U-TAG代替P-TAG后再发送到AC上。

应用场景一(添加 S-VLAN)
在如图5-14所示的NodeB回传业务网络中:

l RNC具备处理S-VLAN的能力,并为每个NodeB分配了一个S-VLAN来区分各
NodeB的业务。
l NodeB只具备处理C-VLAN的能力,每个NodeB上的不同类型的业务使用C-VLAN
来区别。

因此,需启用请求VLAN功能为不同NodeB的业务添加S-VLAN,以实现传输过程中对
业务的隔离。

NE1和NE2上分别需作如下设置:

l NE1的PW1封装模式为Tag模式,请求VLAN值为100;PW2的封装模式为Tag模
式,请求VLAN值为200。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2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l NE2的PW1、PW2封装模式为Raw模式。
l NE1和NE2的业务分界标签都为“User”。

NE1和NE2对业务的处理过程如下:
l 在业务上行方向,当NodeB 1的业务从NE1进入PW1时,由于PW封装模式为Tag模
式,NE1会对业务添加请求VLAN(即S-VLAN)100;当业务在NE2出PW1时,由
于PW封装模式为Raw模式,NE2在解封装时会透传S-VLAN(100)。同样,
NodeB 2的业务从NE2中出PW2时,也会携带S-VLAN(200)。此时,可实现对同
一端口PORT1中业务的隔离。
l 在业务下行方向,当RNC的业务从NE2进入PW1时,由于PW封装模式为Raw模
式,NE2会将S-VLAN原封不动地封装进PW1;当业务在NE1出PW1时,由于PW
封装模式为Tag模式,NE1在解封装时会剥离业务携带的S-VLAN。同样,NodeB 2
的业务从NE1中出PW2时,也会剥离S-VLAN。

图 5-14 PW 封装模式的典型应用
PW1: tagged mode
Request VLAN: 100 PW1: raw mode

PORT 1
C-VLAN: 100-200
PSN S-VLAN: 100
NodeB 1 AC
AC PW1

PW2 AC
AC NE1 LSP RNC
NE2
S-VLAN: 200
C-VLAN: 100-200
NodeB 2
PW2: tagged mode PW2: raw mode
Request VLAN: 200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应用场景二(交换 VLAN)
在如图5-15所示的NodeB回传业务网络中,需要进行基站归属调整,相同VLAN业务调
整到归属同一个RNC,需要启动业务分界标签功能,进行VLAN交换以实现在RNC中
进行业务区分。
NE1和NE2上分别需作如下设置:
l NE1的PW1、PW2封装模式均为Raw模式,业务分界模式为“User”。
l NE2的PW1封装模式为Raw模式,业务分界模式为“User”。
l NE2的PW2封装模式为Tag模式,请求VLAN值为200,业务分界模式为
“Service”。
NE1和NE2对业务的处理过程如下:
l 在业务上行方向: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2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 当NodeB 1的业务从NE1进入PW1时,由于PW封装模式为Raw模式,业务分
界模式为“User”,NE1会将接收到的以太网业务原封不动地封装进PW;当
业务在NE2出PW1时,同样,由于PW封装模式为Raw模式,业务分界模式为
“User”,NE2将解封装后的以太网业务透传至RNC。
– 当NodeB 2的业务从NE1进入PW2时,由于PW封装模式为Raw模式,业务分
界模式为“User”,NE1会将接收到的以太网业务原封不动地封装进PW;当
业务在NE2出PW2时,由于PW封装模式为Tag模式,业务分界模式为
“Service”,NE2将解封装后的以太网业务用U-TAG代替P-TAG(即,修改以
太网的C-VLAN为200)后,发送至RNC。
l 在业务下行方向:
– 当RNC的业务从NE2进入PW1时,由于PW封装模式为Raw模式,业务分界模
式为“User”,NE2会将接收到的以太网业务原封不动地封装进PW;当业务
在NE1出PW1时,同样,由于PW封装模式为Raw模式,业务分界模式为
“User”,NE2将解封装后的以太网业务透传至NodeB 1。
– 当RNC的业务从NE2进入PW2时,由于PW封装模式为Tag模式,业务分界模
式为“Service”,请求VLAN值为100,则将从RNC接收到的以太网帧用P-
TAG代替U-TAG(即,修改C-VLAN为100)后,再封装进PW。当业务在NE1
出PW2时,由于PW封装模式为Raw模式,业务分界模式为“User”,NE1将
解封装后的以太网业务透传至NodeB 2。

图 5-15 PW 封装模式的典型应用
PW1: PW1:
User or Raw mode User or Raw mode

PORT 1
C-VLAN: 100
PSN C-VLAN: 100
NodeB 1 AC
AC PW1

PW2 AC
AC NE1 LSP RNC
NE2
C-VLAN: 200
C-VLAN: 100
NodeB 2
PW2:
PW1:
Service, Tag mode
User or Raw mode
Request VLAN ID: 100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5.2.1.4 ETH PWE3 的 QoS


不同类型的以太网业务具有不同的PHB服务等级,封装成PW报文后,PW报文会继承
原有的PHB服务等级。

OptiX RTN 380H对ETH PWE3的QoS处理方式如下:

l Ingress节点
ETH PWE3报文的PHB服务等级可以人工指定。报文在离开网元时,由出端口所在
DiffServ域定义的PHB服务等级与EXP的映射关系确定报文携带的EXP值。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2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l Transit节点
报文在进入网元时根据入端口所在DiffServ域定义的EXP与PHB服务等级确定报文
的PHB服务等级,报文在离开网元时再由出端口所在DiffServ域定义的PHB服务等
级与EXP的映射关系确定报文携带的EXP值。
说明

当MPLS tunnel采用人工指定的EXP值时,ETH PWE3报文的EXP固定,不受上述DiffServ域的影响。

5.2.1.5 基于 PW 承载的 E-Line 业务


在E-Line业务中,可以通过一条PW承载某个以太网端口的以太网业务,这种以太网业
务被称为基于PW承载的E-line业务。

业务模型
基于PW承载的E-Line业务模型如表5-3所示。

表 5-3 基于 PW 承载的 E-Line 业务模型

业务模型 业务流 业务方向 端口模式 端口封装类型 业务说明

模型一 PORT+CVLAN UNI到NNI 二层(源) 802.1Q(源) UNI侧某个端


(源) 三层(宿) -(宿) 口根据TAG属
PW(宿) 性对接入的携
带特定C-
VLAN的报文
进行处理后,
将报文传送到
NNI侧,通过
PW进行传输。

模型二 PORT+SVLAN UNI到NNI 二层(源) QinQ(源) UNI侧某个端


(源) 三层(宿) -(宿) 口根据QinQ类
PW(宿) 型域对接入的
携带特定S-
VLAN的报文
进行处理后,
将报文传送到
NNI侧,通过
PW进行传输。

模型三 PORT(源) UNI到NNI 二层(源) Null、802.1Q UNI侧某个端


PW(宿) 三层(宿) 或QinQ(源) 口透传或根据
-(宿) TAG属性或
QinQ类型域对
接入的报文进
行处理后,将
报文传送到
NNI侧,通过
PW进行传输。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2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业务模型一的典型应用
业务模型一的典型应用场景如图5-16所示。NodeB 1和RNC之间存在以太网业务service
1,NodeB 2和RNC之间存在以太网业务service 2,两条业务携带不同的C-VLAN ID,
均需要通过PSN网络传输。
对于NE1,在UNI侧,service 1由port 1接入,service 2由port2接入;在NNI侧,service 1
和service 2分别由两条不同的PW承载,以实现业务的传输和隔离。
NE2对业务service 1和service 2的处理与NE1相同。

图 5-16 业务模型一的典型应用
Service 1 Service 1
Port: 1(802.1Q) Port: 1(802.1Q)
VLAN ID: 100 VLAN ID: 100
PSN
NodeB 1
AC AC
PW1

AC PW2 AC
NE1 LSP NE2 RNC

UNI NNI NNI UNI


NodeB 2
Service 2 Service 2
Port: 2(802.1Q) Port: 2(802.1Q)
VLAN ID: 200 VLAN ID: 200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业务模型二的典型应用
业务模型二的典型应用场景如图5-17所示。NodeB 1和RNC之间存在QinQ业务service
1,NodeB 2和RNC之间存在QinQ业务service 2,两条业务携带不同的S-VLAN ID,均
需要通过PSN网络传输。
对于NE1,在UNI侧,service 1由port 1接入,service 2由port2接入;在NNI侧,service 1
和service 2分别由两条不同的PW承载,以实现业务的传输和隔离。
NE2对业务service 1和service 2的处理与NE1相同。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2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图 5-17 业务模型二的典型应用
Service 1 Service 1

Port: 1(QinQ) Port: 1(QinQ)


S-VLAN ID: 100 S-VLAN ID: 100
PSN
NodeB 1
AC AC
PW1

AC PW2 AC
NE1 LSP NE2 RNC

UNI NNI NNI UNI


NodeB 2
Service 2 Service 2
Port: 2(QinQ) Port: 2(QinQ)
S-VLAN ID: 200 S-VLAN ID: 200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业务模型三的典型应用
业务模型三的典型应用场景如图5-18所示。NodeB 1和RNC之间存在以太网业务service
1,NodeB 2和RNC之间存在以太网业务service 2,service 1携带多种C-VLAN,service 2
携带多种S-VLAN,两条业务均需要通过PSN网络传输。

对于NE1,在UNI侧,service 1由port 1接入,service 2由port2接入;在NNI侧,service 1


和service 2分别由两条不同的PW承载,以实现业务的传输和隔离。

NE2对业务service 1和service 2的处理与NE1相同。

图 5-18 业务模型三的典型应用
Service 1 Service 1

Port: 1 (802.1Q) Port: 1 (802.1Q)

PSN
NodeB 1
AC AC
PW1

AC PW2 AC
NE1 LSP NE2 RNC

UNI NNI NNI UNI


NodeB 2
Service 2 Service 2

Port: 2(QinQ) Port: 2(QinQ)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2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5.2.1.6 基于 PW 承载的 E-LAN 业务


基于PW承载的E-LAN业务通过基于VLAN的逻辑通道连接不同地点的VSI,使各个站
点间的连接效果像在一个LAN中一样。这样的E-LAN业务等同于VPLS业务。

业务模型
基于PW承载的E-LAN业务模型如表5-4所示。

表 5-4 基于 PW 承载的 E-LAN 业务模型


业务模型 Tag类型 学习模式 UNI逻辑端口 UNI端口封装 NNI逻辑端口
类型 类型 类型

模型一 Tag-Transparent SVL PORT Null PW

模型二 C-Aware SVL/IVL PORT+VLAN 802.1Q PW


list
PORTa

模型三 S-Aware SVL/IVL PORT+SVLAN QinQ PW


list
PORTa

说明

a: 需配置VLAN过滤表。

业务模型一的典型应用
业务模型一的典型应用场景如图5-19所示,传输网络需要承载由NE2和NE3接入的A业
务,A业务在汇聚节点NE1实现汇聚和交互。由于不需要进行业务隔离,因此在汇聚节
点NE1创建Tag-Transparent的VSI并通过PW进行VSI间的连接。

图 5-19 业务模型一的典型应用
NE 2

Port 1
PW1 User A2

NE 1
PSN
PW1 E-Line

Port 1
User A1

VSI NE 3
PW2
PSN

Port 1
PW2 User A3

E-Line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2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业务模型二的典型应用
业务模型二的典型应用场景如图5-20所示,传输网络需要承载由NE2和NE3接入的G和
H两种业务,两种业务在汇聚节点NE1实现汇聚和交互。由于G和H两种业务采用了不
同的VLAN规划,因此在NE1针对不同的VLAN分别创建C-Aware的VSI。这样G和H两
种业务完全隔离而且不符合VLAN规划的报文也无法通过VSI转发。

图 5-20 业务模型二的典型应用
NE 2
E-Line

PW1 VLAN 100 Port 1


User G2

NE 1
PW1
VSI PW2 VLAN 200 Port 2
PSN
Port 1 User H2
VLAN 100
User G1 PW2
E-Line

Port 2 PW3
VLAN 200 NE 3
User H1
PW4 E-Line
PW3 Port 1
VSI PSN VLAN 100
User G3

PW4
VLAN 200
User H3
Port 2

E-Line

业务模型三的典型应用
业务模型三的典型应用场景如图5-21所示,传输网络需要承载由NE2和NE3接入的G和
H两个运营商的业务,接入的两个运营商业务通过相同的CVLAN来标识以太网业务类
型,因此需要在NE2和NE3配置E-Line业务且配置的PW为业务分界标签为“User”的
PW封装模式为Tag模式的PW,从而为各个运营商的业务封装相应的S-VLAN。则在
NE1接入的运营商业务已经封装了S-VLAN,因此需要配置S-Aware的VSI来实现报文转
发。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3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图 5-21 业务模型三的典型应用
NE 2

Add S-VLAN tag Strip S-VLAN tag

S-VLAN(300) C-VLAN(100) Data(G) C-VLAN(100) Data( G)

S-VLAN(400) C-VLAN(100) Data(H) C-VLAN(100) Data(H)

NE 2

PW1(tagged mode) E-Line


Request VLAN:300 VLAN 100 Port 1
User G2

NE 1

PW1(raw mode)
VSI VLAN 100 Port 2
PSN
Port 1 User H2
SVLAN 300
User G1
PW2(raw mode) PW2(tagged mode) E-Line
Request VLAN:400

Port 2 PW3(raw mode)


SVLAN 400 NE 3
User H1
PW3(tagged mode) E-Line
Request VLAN:300 Port 1
VSI PSN VLAN 100
PW4(raw mode) User G3

PW4
VLAN 100
User H3
PW3(tagged mode) Port 2
Request VLAN:400
E-Line

NE 3

Add S-VLAN tag Strip S-VLAN tag

S-VLAN(300) C-VLAN(100) Data(G) C-VLAN(100) Data( G)

S-VLAN(400) C-VLAN(100) Data(H) C-VLAN(100) Data(H)

5.2.1.7 基于 PW 承载的 E-Aggr 业务


在E-aggr业务中,可以将多个以太网端口业务通过一条PW进行传输,或者将多条PW承
载的以太网业务汇聚到一个以太网端口,这种以太网业务被称为基于PW承载的E-Aggr
业务-。

业务模型
基于PW承载的E-Aggr业务模型如表5-5所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3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表 5-5 基于 PW 承载的 E-Aggr 业务模型


业务模型 汇聚方式 业务流 端口模式 端口封装类型 业务说明

模型一 多个UNI端口 PORT+VLAN 二层(源) 802.1Q或QinQ 将UNI侧多个


汇聚到一条PW (源) 三层(宿) (源) 端口中携带特
PW(宿) -(宿) 定VLAN的报
a 文汇聚到NNI
侧,通过PW进
行传输,以实
现以太网业务
的多点到单点
的业务汇聚。

模型二 多条PW汇聚到 PW(源) 三层(源) -(源) 将NNI侧多个


一个UNI端口 PORT+VLAN 二层(宿) 802.1Q或QinQ PW上传输的业
(宿) (宿) 务汇聚到一个
UNI侧特定端
口中,以实现
以太网业务的
多点到单点的
业务汇聚。

模型三 一个UNI端口 PORT+VLAN 二层(源) 802.1Q或QinQ 将UNI侧一个


汇聚到一条PW (源) 三层(宿) (源) 端口中携带特
PW(宿) -(宿) 定VLAN的报
文汇聚到一条
PW中进行传
输,并实现
VLAN交换。
通过该方式可
以实现ETH
PWE3业务
VLAN交换的
功能。

说明
a:在模型一中,所有UNI端口的“封装类型”必须相同。

业务模型一和业务模型二的典型应用
业务模型一的典型应用如图5-22中的NE1和NE2,业务模型二的典型应用如图5-22中的
NE3。
在图5-22中,NodeB 1和RNC之间存在以太网业务service 1,NodeB 2和RNC之间存在以
太网业务service 2,NodeB 3和RNC之间存在以太网业务service 3,NodeB 4和RNC之间
存在以太网业务service 4,以上四个业务均通过PSN网络传输。其中,service 1和
service 2在NE1处汇聚,service 3和service 4在NE2处汇聚,承载service 1和service 2的
PW1和承载service 3和service 4的PW2在NE3处汇聚。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3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图 5-22 业务模型一和模型二的典型应用
Service 1
Port: 1
VLAN ID: 100 Service 1
NodeB 1
AC Port: 1
Service 2 VLAN ID: 100
Port: 2 PSN Service 2
VLAN ID: 200 AC Port: 1
PW1
VLAN ID: 200
NE1 LSP1
Service 3 AC
NodeB 2
Port: 1 NE3 Service 3 RNC
PW2
VLAN ID: 300 Port: 1
LSP2 VLAN ID: 300
AC
Service 4
NodeB 3
NE2 Port: 1
AC
VLAN ID: 400
Service 4
UNI NNI NNI UNI
Port: 2
NodeB 4 VLAN ID: 400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对于NE1,在UNI侧,service 1由port 1接入,service 2由port2接入;在NNI侧,service 1


和service 2汇聚到同一条PW上承载,以实现业务多点到单点的汇聚。
NE2对业务service 3和service 4的处理与NE1相同。
对于NE3,在NNI侧,承载service 1和service 2的PW1与承载service 3和service 4的PW2
汇聚;在UNI侧,service 1、service 2、service 3、service 4均通过同一个端口port1向外
传输,以实现业务多点到单点的汇聚。

业务模型三的典型应用
业务模型三的典型应用如图5-23中的NE1。
在图5-23中,NodeB 1和NodeB 2上的业务service 1和service 2携带有相同的VLAN ID,
承载service 1的PW1和承载service 2的PW2在NE3处汇聚。因此,为了实现业务的隔
离,需要在NE1对service 1进行VLAN交换,将service 1携带的VLAN ID由100转换为
200。
对于NE1,在UNI侧,service 1由port 1接入;在NNI侧,service 1汇聚到PW1上承载,
并通过配置VLAN转发表以实现业务VLAN交换的功能,使得service 1通过携带不同的
VLAN ID实现了和service 2之间的隔离。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3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图 5-23 业务模型三的典型应用
VLAN Forwarding
Service 1 Service 1
Port: 1 PW: 1
VLAN ID: 100 VLAN ID: 200

PSN Service 1
Port: 1
AC
NodeB 1 PW1 VLAN ID: 200
NE1
LSP1
AC
NE3 Service 2 RNC
PW2
AC
Port: 1
LSP2 VLAN ID: 100
Service 2
NodeB 2 Port: 1 NE2
Service 2
VLAN ID: 100
PW: 2
UNI NNI VLAN ID: 100 NNI UNI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5.2.1.8 E-Aggr 业务中的 VLAN 交换表


在E-aggr业务中,可通过配置VLAN交换表来变换以太网业务报文携带的VLAN ID。
VLAN转发表的应用如图5-24所示。NodeB 1的业务service1和NodeB 2的业务service 2携
带的VLAN ID相同,两条业务进入PSN网络后分别通过PW1和PW2承载,PW1和PW2
在NE3汇聚到同一个端口后传输到RNC。
为了避免两条业务汇聚到同一端口后VLAN ID冲突,需要在NE3对service 2汇聚前后的
VLAN ID进行转换。因此,在NE3中配置VLAN转发表,对service 2进行VLAN ID的转
换。这样,当service 2经过NE3时,VLAN ID由100变为200。此时,service 2通过携带
不同的VLAN ID实现了和service 1之间的隔离。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3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图 5-24 E-Aggr 业务模型图(应用 VLAN 转发表)


Service 1 Service 1
PW: 1 Port: 1
Service 1 VLAN ID: 100 VLAN ID: 100
Port: 1
VLAN ID: 100 PSN
AC
NodeB 1 PW1
NE1 Port 1
LSP1
AC
NE3 RNC
PW2
AC
LSP2
NNI UNI
Service 2
NodeB 2 NE2
Port: 1 Service 2 Service 2
VLAN ID: 100 PW: 2 Port: 1
VLAN ID: 100 VLAN ID: 200
UNI NNI
VLAN Forwarding

VLAN Forwarding Table on NE3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Source Source Sink Sink
Interface VLAN ID Interface VLAN ID
PW 2 100 Port 1 200
PW 1 100 Port 1 100

E-Aggr Service Information Table on NE3


Source Sink Sink
Interface Interface VLAN ID

PW1, PW2 Port 1 100,200

5.2.2 原理描述
介绍ETH PWE3的实现过程。
如图5-25所示场景中,PE设备对以太网业务进行仿真处理。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3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图 5-25 ETH PWE3 业务的实现原理

PSN

PW

CE1 AC AC
LSP PE2 CE2
(NodeB) PE1
(RNC)

Native Native
Ethernet ETH PWE3 Ethernet
service service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Ethernet frame ETH PWE3 packet

本端PE设备(PE1)的报文转发过程如下:

1. 从AC中提取CE1设备传输过来的以太网帧。
2. 将以太网帧封装成标准格式的PWE3报文。
3. 将PWE3报文映射到LSP中进行传输。

远端PE设备(PE2)的报文转发过程如下:

1. 从LSP中解复用出PW。
2. 从PW承载的PWE3报文中提取以太网帧。
3. 将以太网帧通过AC转发给对端CE2设备。

5.2.3 参考标准和协议
介绍和ETH PWE3相关的标准和协议。

与ETH PWE3相关的参考标准和协议如下:

IETF RFC 4448: Encapsulation Methods for Transport of Ethernet over MPLS Networks

5.2.4 规格
介绍设备支持的ETH PWE3的规格。

ETH PWE3特性的相关规格如表5-6所示。

表 5-6 ETH PWE3 特性的规格

项目 规格

不同业务类型支持的最大业务数 E-Line业务:512
E-Aggr业务:128
E-LAN业务(VPLS业务):8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3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项目 规格

业务分界标签 User
Service

PW封装模式 Raw模式
Tag模式

业务流类型 PORT
PORT+CVLAN
PORT+SVLAN

MS-PW 支持

PW OAM(Y.1711) 支持

MPLS-TP PW OAM 支持

PW APS 支持

VCCV 支持

PW Ping/Traceroute Supported
说明
只支持Alert Label方式的PW Ping/Traceroute。

说明

l 所有E-line、E-LAN、E-Aggr的UNI端口共用的VLAN总数不超过1024。

5.2.5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ETH PWE3的版本变更情况。

特性更新记录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8C00 初始版本。

5.2.6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ETH PWE3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3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自身限制

表 5-7 自身限制

项目 限制要求

封装模式为Tag的PW l 请求VLAN的T-PID值是基于网元进行设置的。
l E-Aggr业务不支持封装模式为Tag模式的PW。

UNI端口模式 ETH PWE3的UNI端口模式必须是“二层”。

业务分界标签为 仅支持PORT+single VLAN<->PW的E-line业务。


“Service”的ETH PWE3
业务

VPLS 参见下表。

表 5-8 VPLS 业务限制

项目 限制要求

S-Aware模式下的MAC地 VPLS挂接PORT形式的UNI端口时,必须使用SVL学习
址学习模式 模式。

广播报文抑制功能 NNI端口不支持。

挂接端口中的VLAN数 VUNI端口中的VLAN数量不能超过1024。超过该值
时,VUNI端口必须是PORT形式且需要配置VLAN过滤
列表来限制VSI从该端口输出的报文。

受影响特性

表 5-9 受影响特性

特性 影响

ETH OAM 当ETH PWE3使用以太网业务OAM时,只能在UNI端口


创建MEP或MIP,而不能在NNI端口创建MEP或MIP。

MPLS-TP PW OAM l VPLS业务挂接的PW不支持MPLS-TP PW OAM中的


CSF。
l 如果ETH PWE3不使用控制字,则使用的MPLS-TP
PW OAM报文必须携带GAL。

互斥特性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3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5.2.7 规划原则
规划ETH PWE3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以太网业务的规划原则
l 当通过PSN网络传输以太网业务时,需使用ETH PWE3业务。
l 请根据5.2.1.5 基于PW承载的E-Line业务、5.2.1.6 基于PW承载的E-LAN业务和
5.2.1.7 基于PW承载的E-Aggr业务中的业务模型来规划业务。

承载以太网业务的 PW 参数的规划原则
l 两端PE的PW参数设置要相同。
l 参见PWE3基础中的标签规划原则,规划PW的类型、PW ID、PW带宽和PW标
签。
l PW的封装模式通常采用Raw模式。当某一侧的AC比另外一侧的AC传送的以太网
帧多封装一层标签时,可将该侧的PW封装模式设置为Tag模式,并按要求设置请
求VLAN和T-PID。具体示例请参见5.2.1.3 业务分界标签和PW封装模式。
l 当ETH-PWE3使用控制字时,优先选用控制字方式的VCCV。
l 当ETH-PWE3不使用控制字时,选用Alert label方式的VCCV。

5.2.8 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对应用ETH PWE3时经常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解答。
[问] ETH PWE3是否支持PW Ping/Traceroute和VCCV?
[答] :支持。
[问] 如何计算ETH PWE3业务的传输效率?
[答] :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ETH PWE3业务传输业务净荷的传输效率:
ETH PWE3业务传输效率=以太网帧长度/(以太网帧长度+PWE3开销长度+以太网二层
开销长度)
l 以太网帧长度
– 对untagged帧,以太网帧长度=18+以太网净荷长度。
– 对tagged帧,以太网帧长度=22+以太网净荷长度。
– 对QinQ帧,以太网帧长度=26+以太网净荷长度。
l PWE3开销长度=MPLS标签长度+PW标签长度+CW长度
– MPLS标签、PW标签、CW均为4个字节。
– 如果ETH-PWE3使用控制字,则PWE3开销长度为12字节。
– 如果ETH-PWE3不使用控制字,则PWE3开销长度为8字节。
l 以太网二层开销长度=以太网帧头长度+FCS长度
– 对untagged帧,以太网帧头长度为14个字节。
– 对tagged帧,以太网帧头长度为18个字节。
– FCS长度为4个字节。
– 缺省情况下,承载MPLS报文的以太网报文为tagged帧,因此以太网二层开销
长度为22个字节。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3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因此,缺省情况下,ETH PWE3业务传输效率为:
l 如果ETH PWE3使用控制字,则ETH PWE3业务传输效率=以太网帧长度/(以太网
帧长度+34)
l 如果ETH PWE3不使用控制字,则ETH PWE3业务传输效率=以太网帧长度/(以太
网帧长度+30)

例如:采用ETH PWE3传输64字节的以太网业务时,如果使用控制字,则净荷传输效
率为:64/(64+34)=65.3%。

说明

l 上述公式计算的是净荷传输效率,没有考虑以太网帧前面的共20字节的前导码和帧间隙,这
20个字节在ETH PWE3中被省去了。
l ETH PWE3业务通过微波或以太网链路传输时,其传输效率还需要考虑物理链路传输以太网
帧的效率。

5.3 PW OAM(Y.1711)
全面介绍PW OAM特性。

5.3.1 介绍
介绍和PW OAM相关的基础知识。

5.3.1.1 了解 PW OAM(Y.1711)
介绍PW OAM(Y.1711)的定义和应用PW OAM(Y.1711)的目的。

定义
PW OAM(Y.1711)是检测和定位PW故障、监控PW性能的一种OAM机制。本文所描
述的PW特指MPLS tunnel承载的PW,它通过特定的PW OAM(Y.1711)报文对PW进行
单向连通性检测。

PW OAM(Y.1711)有如下特点:

l PW OAM(Y.1711)报文仅在PW层进行处理,不影响到其他层。
l PW OAM(Y.1711)报文使用业务通道传送,但所占用的网络带宽很小,通常不
会对承载的业务造成影响。

目的
PW OAM(Y.1711)通过CV/FFD快速检测PW的连通性。设备可以利用OAM的检测状
态来触发保护倒换,实现快速故障检测和业务保护。

如图5-26所示,PW OAM(Y.1711)通过源端(PE1)发送检测报文,宿端(PE2)检
测缺陷来实现对PW的连通性检测。

说明
与MPLS-TP PW OAM相比,PW OAM(Y.1711)主要应用于由OptiX RTN、PTN以及MSTP+设
备构建的PWE3网络。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4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图 5-26 PW OAM(Y.1711)的典型应用

Transmitting packets Detecting faults

PSN
NodeB
RNC
PW1
PW2
PE1 LSP PE2

NodeB RNC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5.3.1.2 PW OAM(Y.1711)报文
OptiX RTN 380H持的PW OAM报文包括CV/FDD报文和BDI报文。

CV/FFD
CV(Connectivity Verification)报文和FFD(Fast Failure Detection)报文都用于连通性
检测,两者的区别在于,CV报文的发送周期较长且固定为1s,而FFD报文的发送周期
较短且可以调整。因此,CV报文适合对检测要求不高的PW进行连通性检测,而FFD报
文适合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PW进行连通性检测。

CV报文和FFD报文由本端PE以一定的周期产生。远端PE以3倍的报文发送周期为检测
周期检测接收到的CV报文或者FFD报文的个数以及报文内容。

本端PE在发送CV/FFD报文前会对报文封装两层标签:PW标签和承载该PW的LSP标
签。除此之外,PW OAM(Y.1711)中的CV/FFD报文和MPLS OAM中的CV/FFD报文
格式相同,详细信息请参见4.2.1.2 CV/FFD。

BDI
BDI(Backward Defect Indication)报文用于通告PW缺陷信息。当远端PE检测到PW缺
陷后,使用BDI报文,通过设置的反向通道将缺陷信息通知本端PE。

远端PE在发送BDI报文时,首先会封装两层标签:PW标签和承载该PW的LSP标签。除
此之外,PW OAM(Y.1711)中的BDI报文和MPLS OAM中的BDI报文格式相同,详细
信息请参见4.2.1.4 BDI。

5.3.1.3 PW 缺陷类型
OptiX RTN 380H支持的PW缺陷类型是MPLS OAM缺陷类型的子集。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4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缺陷类型
正常情况下,远端PE在任意一个检测周期内应该收到2~4个携带预期TTSI的CV/FFD报
文,同时没有收到携带非预期TTSI的CV或FFD报文。

如果收到的CV/FFD报文数量和内容与预期不相符合,远端PE将上报PW缺陷。

OptiX RTN 380H支持的PW缺陷类型(Defect type)如表5-10所示。

表 5-10 PW 缺陷类型

缺陷类型 取值 含义 产生条件

PW层 dLOCV 0x020 连通性检测报文丢失缺 如果在一个检测周期内没


缺陷 1 陷。 有收到携带预期TTSI的CV
或FFD报文,将产生此类
缺陷。

dTTSI_ 0x020 TTSI不匹配缺陷。 在一个检测周期内收到携


Mismatc 2 带非预期TTSI的CV或FFD
h 报文,同时没有收到携带
预期TTSI的CV或FFD报文
时,将产生此类缺陷。

dTTSI_ 0x020 TTSI错误混合缺陷。 在一个检测周期内既收到


Mismerg 3 携带非预期TTSI的CV或
e FFD报文,也收到携带预
期TTSI的CV或FFD报文
时,将产生此类缺陷。

dExcess 0x020 CV或FFD报文超速缺陷。 在一个检测周期内收到5个


4 及其以上携带预期TTSI的
CV或FFD报文时,将产生
此类缺陷。

其他 dUnkno 0x02F 未定义或未知的特殊缺 例如在一个检测周期内接


wn F 陷。 收到的连通性检测报文的
类型、周期与期望值不同
时将产生此类缺陷。

说明

OptiX RTN 380H支持设置SD门限值和SF门限值,当OAM报文丢包率超过所设置的门限值时,也


会上报告警。
PW层缺陷如果同时满足产生条件,上报的优先级为dTTSI_Mismatch > dTTSI_Mismerge >
dLOCV > dExcess。

检测机制
远端PE检测报文的方式有两种:自适应方式和人工方式。
l 自适应方式:检测周期为3倍接收到的CV/FFD报文所携带的周期。当远端PE接收
到第一个CV/FFD报文后,会自动记录报文类型和发送周期,并以此作为连通性检
测的起点。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4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l 人工方式:检测周期为3倍手动设置的周期。

5.3.2 原理描述
PW OAM(Y.1711)通过正向PW的远端PE节点检测在检测周期内收到的CV/FFD报文
数量和报文内容实现PW单向连通性检测。CV/FFD报文由本端PE周期性发送。

图5-27展示了通过PW OAM(Y.1711)检测LSP连通性的原理。PW是双向的,所以不
需要手工创建反向PW。

图 5-27 PW OAM(Y.1711)连通性检测原理

PW

PE1 PE2

Packet transmission direction


CV/FFD

BDI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检测原理如下:

1. 使能本端PE节点(PE1)和远端PE节点(PE2)的OAM功能后,PE1以固定速率,
周期性的发送CV报文或者FFD报文。
2. 报文沿被检测的PW到达远端PE节点(PE2)。PE2检查接收到的报文的类型、频
率、TTSI等信息,判断报文是否正确,并统计检测周期内收到的报文情况,从而
对PW的连通性进行监控。
3. 远端PE如果检测到缺陷,会根据缺陷类型上报不同的告警,同时将携带缺陷信息
的BDI报文通过反向PW发给本端PE节点,使本端PE及时获知缺陷状态。

5.3.3 参考标准和协议
介绍和PW OAM(Y.1711)相关的标准和协议。

与PW OAM(Y.1711)相关的标准和协议如下:

l ITU-T Recommendation Y.1710:Requirements for Operation & Maintenance


functionality for MPLS networks
l ITU-T Recommendation Y.1711:Operation & Maintenance mechanism for MPLS
networks

5.3.4 规格
介绍设备支持的PW OAM(Y.1711)的规格。

PW OAM(Y.1711)特性的相关规格如表5-11所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4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表 5-11 PW OAM(Y.1711)特性的规格
项目 规格

PW OAM(Y.1711)最大数目 64
说明
MPLS OAM(Y.1711)、PW OAM(Y.
1711)、MPLS-TP tunnel OAM和MPLS-TP
PW OAM共享OAM资源。

OAM检测报文类型 CV
FFD

OAM检测报文发送 CV 1s
频率
FFD l 3.3ms
l 10ms
l 20ms
l 50ms
l 100ms
l 200ms
l 500ms

OAM检测方式 l 自适应方式
l 人工方式

设置OAM检测报文中携带的TTSI信息 支持

PW缺陷类型 l dLOCV
l dTTSI_Mismatch
l dTTSI_Mismerge
l dExcess
l dUnknown

SD/SF门限检测 支持

5.3.5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PW OAM_Y.1711的版本变更情况。

特性更新记录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8C00 初始版本。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4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5.3.6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PW OAM(Y.1711)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自身限制

受影响特性

表 5-12 受影响特性
特性 影响

PW APS PW APS使用PW OAM(Y.1711)或MPLS-TP PW OAM


作为缺陷检测机制。

l MPLS OAM(Y.1711) MPLS OAM(Y.1711)、PW OAM(Y.1711)、MPLS-


l MPLS-TP tunnel OAM TP tunnel OAM和MPLS-TP PW OAM共享64个OAM资
源。
l MPLS-TP PW OAM

MPLS-TP PW OAM l 在同一条PW中,PW OAM(Y.1711)不能和MPLS-


TP PW OAM共存。
l 支持从PW OAM(Y.1711)到MPLS-TP PW OAM的
平滑升级。

互斥特性

5.3.7 规划原则
规划PW OAM(Y.1711)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l PW OAM(Y.1711)有两大应用场景:
– 为PW APS提供故障检测手段。
l 应用PW OAM(Y.1711)时,只需要在两个PE节点使能PW OAM(Y.1711)功
能。两端PE的PW OAM(Y.1711)配置应相同。
l 为PW APS提供故障检测手段时,PW OAM(Y.1711)的报文检测类型应设置为
FFD报文。FFD报文发送周期通常设置为3.3ms。如果PW传输报文的延时抖动超过
3.3ms时,则将报文发送周期设置为大于延时抖动的一个值。
l 为LPT提供服务网络的快速故障检测时,PW OAM(Y.1711)的报文检测类型应设
置为FFD报文,FFD报文发送周期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l 建议采用自适应方式检测PW OAM(Y.1711)报文。如果需要防止两端PE配置的
故障检测报文类型或报文发送周期与预期不一致时(如两端PE的配置由不同的人
员完成),可采用固定检测周期方式。这样,当两端PE节点配置不一致时,会出
现告警。
l 建议PW OAM(Y.1711)的SD和SF门限都设置为默认值0。仅在需要将误码率作
为判断PW故障的标准之一时,才设置SF和SD门限。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4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5.3.8 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对应用PW OAM(Y.1711)时经常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解答。

[问] MPLS OAM(Y.1711)和PW OAM(Y.1711)的差异有那些?

[答] 主要差异如表5-13所示:

表 5-13 MPLS OAM 和 PW OAM 的差异

项目 MPLS OAM(Y.1711) PW OAM(Y.1711)

检测对象 LSP PW

OAM发起端报文处理 添加一层LSP标签 添加两层标签,一层为PW


标签,一层为承载该PW的
LSP标签

反向通道 LSP是单向的,需要手工 PW是双向的,自动创建反


创建反向通道 向通道

FDI缺陷通告功能 支持 不支持

相关告警 l MPLS_TUNNEL_BDI l MPLS_PW_BDI


l MPLS_TUNNEL_Exces l MPLS_PW_Excess
s l MPLS_PW_LOCV
l MPLS_TUNNEL_LOC
l MPLS_PW_MISMATC
V
H
l MPLS_TUNNEL_MIS
l MPLS_PW_MISMERG
MATCH
E
l MPLS_TUNNEL_MIS
l MPLS_PW_SD
MERGE
l MPLS_PW_SF
l MPLS_TUNNEL_SD
l MPLS_PW_UNKNOW
l MPLS_TUNNEL_SF
N
l MPLS_TUNNEL_OAM
l MPLS_PW_OAMFAIL
FAIL
l MPLS_TUNNEL_UNK
NOWN
l MPLS_TUNNEL_FDI

5.4 PW APS/FPS
PW APS/FPS是基于APS协议实现的一种保护PW的功能。通过该功能,当工作PW故障
的时候,业务可以倒换到预先设定的保护PW,从而实现业务的保护。

OptiX RTN 380H支持的PW APS/FPS有如下特点:

l PW APS/FPS是PW级别的端到端的保护。
l 工作PW和保护PW通过不同的Tunnel承载且具有相同的本端PE和远端PE。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4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l PW APS通过PW OAM(Y.1711)或者MPLS-TP PW OAM实现缺陷检测,通过PE


之间交互APS协议报文实现保护倒换。
l PW FPS通过MPLS-TP PW OAM实现缺陷检测,通过PE之间交互APS协议报文实
现保护倒换。
l PW APS采用双端倒换,PW FPS采用单端倒换。

5.4.1 介绍
介绍和PW APS/PW FPS相关的基础知识。

5.4.1.1 了解 PW APS/PW FPS


PW APS/PW FPS都可以用来保护PW承载的业务,但应用场景是不同的。

PW APS 的应用场景
如图5-28所示,PW OAM(Y.1711)或者MPLS-TP PW OAM检测到工作PW故障时,业
务倒换到保护PW,从而保证了业务的传输。

图 5-28 PW APS 的典型应用


PE2

Working PW

PE1 PE4

Protection PW

PE3

Protect switching

PE2

Working PW
PE1 PE4

Protection PW

PE3
Service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4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实际应用中,OptiX RTN 380H还有和MC-PW APS(Multi-chassis PW APS)配合使用


实现PW APS的场景,如图5-29所示的PE1。其中,PE2和PE3为支持MC-PW APS的分
组设备,它们通过DNI-PW(Dual Node Interconnection PW)实现跨设备通信。对于
PE1而言,PE2和PE3看做一个分组设备。

图 5-29 PW APS 的典型应用


MC-PW APS

PW APS PE2
Working PW

DNI-PW
PE1

Protection PW PE3

Packet equipment supporting MC-PW APS

Packet equipment supporting PW APS

说明

OptiX RTN 380H不支持MC-PW APS。

PW FPS 的应用场景
如图5-30所示的Mixed VPN场景中,MPLS-TP PW OAM检测到工作PW故障时,业务倒
换到保护PW,通过保护PW将业务传输到L3VPN网络中,从而保证了业务的传输。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4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图 5-30 PW FPS 的典型应用

Working
PW FPS PW

L3VPN network

Protection
PW

Protect switching

PW FPS

L3VPN network

Protection
PW

Service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Router

说明
PW FPS只负责本端发送方向的业务倒换。而在接收方向,PW FPS同时接收工作和保护PW承载
的业务。因此,在工作PW故障时,L3VPN网络需要将业务切换到保护PW。

5.4.1.2 保护类型
PW APS支持1:1保护双端恢复式,PW FPS支持1:1单端恢复式。

保护机制
按照保护机制,可以分为1+1保护和1:1保护。
l 1+1保护
正常情况下,发送端将业务双发到工作PW和保护PW上,接收端选收工作PW上的
业务。当工作PW出现故障时,接收端选收保护PW上的业务,从而实现业务的倒
换。
l 1:1保护
正常情况下,业务通过工作PW进行传输,保护PW处于空闲状态。当工作PW出现
故障时,业务通过保护PW进行传输。
说明
OptiX RTN 380H设备只支持1:1保护。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4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倒换方式
按照倒换方式,可以分为单端倒换和双端倒换。
l 单端方式
指发生倒换时,只有一端进行倒换,而另外一端维持状态不改变。
l 双端方式
指发生倒换时,两端同时进行倒换。
说明
PW APS支持双端倒换,PW FPS支持单端倒换。

恢复模式
按照恢复模式,可以分为恢复模式和非恢复模式。
l 恢复模式
恢复模式下,工作PW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业务会自动倒换回工作PW。从工作
PW恢复正常到业务倒换回工作PW这段时间被称为等待恢复时间WTR(Wait To
Restore)。为避免工作PW不稳定而引起频繁倒换,WTR一般为5~12分钟。
l 非恢复模式
非恢复模式下,即使工作PW恢复正常,业务也不会自动倒换回工作PW,除非保
护PW失效或者通过外部命令进行倒换。

5.4.1.3 倒换条件
PW APS/PW FPS可以由本地SF、SD触发倒换,也可以由本地外部倒换命令触发倒换。
在双端方式中,本端网元还根据远端网元的通知进行倒换。

说明

如果同时存在两个倒换条件,高优先级的倒换将抢占低优先级的倒换。

表 5-14 PW APS/FPS 的倒换条件


倒换条件 优先 说明

清除倒换(外 从 清除倒换可以清除其他所有的外部倒换。
部倒换) 上
锁定保护通道 到 锁定保护通道不允许业务从工作PW倒换到保护PW。若业
(外部倒换) 下 务已倒换到保护PW,即使工作PW未恢复正常,该命令也
, 会强制将业务恢复到工作PW。因此,如果已经发生保护
倒换,再执行锁定保护通道命令可能会中断业务。

SF-P(自动倒 高 SF-P(Signal Fail for Protection)指保护PW处于失效状
换) 到 态。如果保护PW失效,保护PW承载的业务会自动倒换回
工作PW。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5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倒换条件 优先 说明

强制倒换(外 如果倒换处于锁定保护通道或者SF-P状态,将不发生强制
部倒换) 倒换。
强制倒换将工作PW承载的业务强制倒换到保护PW。强制
倒换到保护PW之后,无论工作PW是否正常,业务将不会
倒换回工作PW,除非发生更高优先级的倒换。

SF倒换(自动 如果倒换处于锁定保护通道、SF-P或者强制倒换状态,将
倒换) 不发生SF倒换。
SF倒换是由PW OAM(Y.1711)或者MPLS-TP PW OAM
检测机制触发的倒换。当工作PW失效时业务倒换到保护
PW。SF倒换触发条件请参见表5-15。

人工倒换(外 如果倒换处于锁定保护通道、SF-P、强制倒换或者SF倒换
部倒换) 状态,将不发生人工倒换。
人工倒换分为人工倒换到工作和人工倒换到保护两种。
l 如果是人工倒换到保护,则将工作PW承载的业务倒换
到保护PW。
l 如果是人工倒换到工作,则将保护PW承载的业务倒换
到工作PW。

恢复倒换(自 恢复倒换仅在恢复模式下有效,当工作PW因为SF倒换到
动倒换,仅在 保护PW后,如果在等待恢复时间范围内恢复正常,业务
恢复模式下有 会由保护PW倒换回工作PW上。
效) 从工作PW恢复正常到恢复倒换的时间内,倒换状态为等
待恢复状态。恢复倒换后,倒换状态变为正常状态。

练习倒换(外 用于检查设备能否正常执行APS协议,实际不发生倒换操
部倒换) 作,不影响业务。

表 5-15 PW APS/FPS SF 自动倒换的触发条件

检测机制 倒换条件 条件说明

PW OAM(Y.1711) 单板软件或硬件故障 缺省条件

单板硬复位 缺省条件

MPLS_PW_Excess 缺省条件

MPLS_PW_LOCV 缺省条件

MPLS_PW_MISMATCH 缺省条件

MPLS_PW_MISMERGE 缺省条件

MPLS_PW_SF 缺省条件

MPLS_PW_BDI 可选条件

MPLS_PW_SD 缺省条件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5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检测机制 倒换条件 条件说明

MPLS-TP PW OAM MPLS_PW_LOCV 缺省条件

MPLS_PW_UNEXPMEG 缺省条件

MPLS_PW_UNEXPMEP 缺省条件

MPLS_PW_SF 缺省条件

MPLS_PW_SD 缺省条件

MPLS_PW_RDI 缺省条件

MPLS_PW_AIS 缺省条件

说明

可选条件需要通过设置才能成为PW APS/FPS SF倒换条件。默认情况下,这些告警是不作为倒换


条件的。
PW OAM(Y.1711)不是PW FPS的检测机制,相关告警不会触发PW FPS。

5.4.1.4 倒换影响
在倒换时间内,PW承载的业务中断。

5.4.1.5 PW APS 捆绑
当有多对PW需要进行保护倒换且每对PW的工作PW通过同一条LSP承载,每对PW的保
护PW也是通过同一条LSP承载,此时可采用PW APS捆绑技术,使这些PW根据其中一
对PW的状态一起进行保护倒换。

实际应用中,OptiX RTN 380H需要支持大量PW APS,可能存在如下问题:


l 如果每一个PW APS都启动一个状态机则系统的资源和能力不足以支撑所有的PW
APS。
l 当PW故障时,通过同一条LSP承载的其他PW也可能故障,各PW先后发生倒换导
致总的倒换时间较长。

PW APS捆绑指通过共用一个APS的状态机来处理多对PW的保护倒换。所有被捆绑到
一个PW APS保护组的PW对称为保护组从属对。

PW APS捆绑的主要优点如下:

l 保护组从属对与PW APS保护组共享一个状态机资源,因此减少了系统资源消耗。
l 当PW APS保护组的工作PW发生故障时,不仅该PW APS保护组发生保护倒换,从
属于该保护组的所有保护组从属对都同时发生保护倒换,因此提升了倒换效率。
说明

当保护组从属对的工作PW发生故障时,不会发生保护倒换。

如图5-31所示以两条PW为例说明了使用PW APS捆绑应用场景。其中,工作PW1和保
护PW1为PW APS保护组,工作PW2和保护PW2为保护组的从属对。当工作PW1故障
时,工作PW1和工作PW2承载的业务同时倒换到对应的保护PW上。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5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图 5-31 PW APS 捆绑应用场景


MC-PW APS

Slave protection pair

PW APS
LSP PW1
king
Wor
PW2
king
Wor
DNI-PW

Prote
ction
PW1
Prote
ction

Protect switching
MC-PW APS

PW APS
PW1
LSP king
Wor
P W2
king
Wor
DNI-PW

Prote
ction
Prote
ction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Third-party packet transmission Service


equipment

5.4.1.6 双发 ARP 缓存
在双归属场景下,应用PW APS/FPS时,需要节点使用双发ARP缓存功能。
当主PW故障时,PW端口对应的VPN实例的UNI端口也故障,此时,UNI端口的ARP表
项清除。当主PW恢复时,如果ARP双发功能没有配置,UNI端口将主动下发ARP请求
以恢复ARP表项。该过程将持续数秒,造成PW回切时间被延长。配置双发ARP缓存,
当主PW恢复时,网元主动双发ARP缓存至UNI端口,不需要重新进行ARP解析,从而
减少回切的过渡时间。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5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PE 1 proactively transmits ARP


entries to the UNIs on both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Ws,
and the ARP entries are
buffered on the UNIs.

en tries
ARP

PE 1

L3VPN network

ARP
entrie
s

说明
在接收方向,PE1会固定接收工作和报文PW上的所有报文,不需要进行ARP双收的设置。

5.4.2 原理描述(PW APS)


PW APS通过PW OAM(Y.1711)或者MPLS-TP PW OAM实现缺陷检测,通过PE设备
之间交互APS协议报文实现保护倒换。
当PW APS保护类型为双端倒换方式时,网元不仅在检测到故障的方向进行业务的保护
倒换,而且在其反方向同步进行业务的保护倒换。

倒换前
l 本端PE和远端PE通过保护PW交互APS协议报文,获得对端状态,以便在工作PW
故障时源宿两端可以通过配合共同完成保护倒换、倒换延迟、等待恢复功能。此
时,APS协议报文中的请求状态参数为“无请求”。
l 各条PW均通过PW OAM(Y.1711)或者MPLS-TP PW OAM检测连通性。

倒换中
图5-32展示了正向工作PW故障时双端倒换的工作原理。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5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图 5-32 1:1 双端倒换实现原理


Local PE Remote PE Local PE Remote PE
Forward Forward
working PW working PW
Forward Forward
protection PW protection PW

Reverse Reverse
Switching
working PW working PW
Reverse Reverse
protection PW protection PW

Service Forward working PW label Forward protection PW label


Reverse working PW label Reverse protection PW label

倒换过程如下:
1. 当远端PE检测到故障时,会同时完成倒换和桥接的动作。
– 远端PE将从正向工作PW接收的业务倒换到正向保护PW。同时,远端PE通过
APS协议报文向本端PE发送桥接请求。
– 远端PE将向反向工作PW发送的业务报文封装为反向保护PW的PW标签,实现
将业务桥接到反向保护PW。同时,远端PE通过APS协议报文向本端PE发送倒
换请求。
说明

l 桥接是指将正常状态下向工作PW发送的业务切换为向保护PW发送。
l 倒换是指将正常状态下从工作PW接收的业务切换为从保护PW接收。
2. 本端PE接收到APS协议报文中的请求后,进行相应的处理。
– 本端PE接收到桥接请求后将向正向工作PW发送的业务报文封装为正向保护
PW的标签,实现将业务桥接到正向保护PW。
– 本端PE将从反向工作PW接收的业务倒换到反向保护PW上。
3. 倒换过程结束。此时,正向工作PW和反向工作PW承载的业务均通过相应的保护
PW进行传输。

倒换后
如果PW APS类型为1:1双端恢复式,在工作PW恢复正常一段时间(WTR)后,保护
PW承载的业务会倒换回工作PW。

5.4.3 原理描述(PW FPS)


PW FPS通过MPLS-TP PW OAM实现缺陷检测,但不通过APS协议实现保护倒换。

倒换前
l PE节点间通过工作PW发送业务报文。
l PE节点同时从工作和保护PW中接收业务报文。由于保护PW中实际没有业务报文
发送,因此PE节点实际接收到的业务报文都来自工作PW。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5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l PE节点均通过MPLS OAM报文检测各条PW的连通性。

倒换中
图5-33展示了PW故障时,PE节点进行FPS倒换的过程。

图 5-33 FPS 倒换实现原理

PE1 PE2 PE1 PE2


Forward working
Forward working
PW
PW
Reverse working Reverse working
PW PW
L3VPN L3VPN
Forward protection network Forward protection network
Switching
PW PW
Reverse protection Reverse protection
PW PW

PE3 PE3

Service Forward working PW label Forward protection PW label


Reverse working PW label Reverse protection PW label

倒换过程如下:

1. 当PE2检测到工作PW故障或收到RDI告警后,通知L3VPN网络进行VPN路由切
换,将到PE1的业务改为通过PE3发送,即通过保护PW发送。
2. 当PE1检测到工作PW故障或收到RDI告警后,进行FPS倒换,业务通过保护PW发
送,即向PE3发送。

倒换后
如果PW FPS类型为1:1单端恢复式,在工作PW恢复正常一段时间(WTR)后,保护
PW承载的业务会倒换回工作PW。

5.4.4 参考标准和协议
介绍和PW APS/PW FPS相关的标准和协议。

与PW APS/FPS相关的标准和协议如下:

l ITU-T Recommendation Y.1720:Protection switching for MPLS networks


l ITU-T Recommendation G.8131:Linear protection switching for transport MPLS(T-
MPLS) networks

5.4.5 规格
介绍设备支持的PW APS/PW FPS的规格。

PW APS/PW FPS特性的相关规格如表5-16所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5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表 5-16 PW APS/PW FPS 特性的规格


项目 规格

PW APS/PW FPS保护组最大组数 32
说明
MPLS APS和PW APS/PW FPS共享保护组资
源。

支持的PW APS保护类型 l 1:1双端恢复式


l 1:1双端非恢复式

支持的PW FPS保护类型 l 1:1单端恢复式


l 1:1单端非恢复式

PW缺陷检测机制(PW APS) l PW OAM(Y.1711)


l MPLS-TP PW OAM

PW缺陷检测机制(PW FPS) MPLS-TP PW OAM

保护倒换时间 < 100ms

等待恢复时间 1min~12min,默认值为1min

拖延时间 0ms~10000ms,默认值为0ms

PW APS捆绑倒换功能 支持

ARP双发缓存功能 PW FPS支持

ARP双发规格 l 每条业务可以发送5个ARP表项。
l 能够保证20条PW FPS保护的ETH
PWE3业务的ARP双发。

5.4.6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PW APS的版本变更情况。

特性更新记录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8C00 初始版本。

5.4.7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PW APS/PW FPS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5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自身限制

表 5-17 自身限制

项目 限制要求

缺陷检测机制 l PW APS可以使用PW OAM(Y.1711)或MPLS-TP


PW OAM作为缺陷检测机制。
l PW FPS可以使用MPLS-TP PW OAM作为缺陷检测
机制。

保护PW PW APS/PW FPS中的保护PW不承载额外业务,未发生


倒换时不占用带宽。

PW类型 只支持静态PW。

受影响特性

表 5-18 受影响特性

特性 影响

MPLS APS 如果MPLS Tunnel配置了MPLS APS保护,在此MPLS


Tunnel中承载的PW不能再配置PW APS/PW FPS保护。

互斥特性

5.4.8 规划原则
规划PW APS/FPS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l PW APS有两大应用场景:
– 仅对MPLS Tunnel中重要PW提供保护。
– 配合支持MC-PW的设备实现双归属保护。
l PW FPS主要应用在Mixed VPN的双归属保护。
l 工作PW和保护PW的路径应尽量不重合。
l 如果有多条需要保护的PW,且这些PW的主用路径和保护路径都相同,则选取一
条PW配置为PW APS保护组,其他PW配置为PW从属保护对。
l 当PW APS的缺陷检测机制为PW OAM(Y.1711)时:
– 启用的PW OAM(Y.1711)的报文检测类型应设置为FFD报文。FFD报文发送
周期通常设置为3.3ms。如果PW传输报文的延时抖动超过3.3ms时,则将报文
发送周期设置为大于延时抖动的一个值。
– 工作PW和保护PW的都需要启用PW OAM(Y.1711)。
l 当PW APS/FPS的缺陷检测机制为MPLS-TP PW OAM时: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5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 正确规划MEG Level、MEG ID格式和MP。


– 激活Ingress节点的CC。CCM周期通常设置为3.3ms。
– 工作PW和保护PW的都需要启用MPLS-TP PW OAM。
l 在无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建议使用1:1恢复式的保护类型。
l 如无特殊要求,倒换恢复时间和拖延时间都建议保持为默认值。

5.4.9 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对应用PW APS/PW FPS时经常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解答。

[问] PW APS和MPLS APS的差异有哪些?

[答] 主要差异如表5-19所示:

表 5-19 MPLS APS 和 PW APS 的差异

项目 MPLS APS PW APS

保护对象 LSP PW

检测机制 l MPLS OAM(Y.1711) l MPLS OAM(Y.1711)


l MPLS-TP Tunnel OAM l MPLS-TP PW OAM

应用场景 用于源/宿网元相同的两条 主要有两个应用场景:


LSP实现MPLS APS l 用于源宿网元相同的两
条PW实现PW APS
l 和MC-PW APS配合使
用实现PW APS

5.5 PW Ping/Traceroute
全面介绍PW Ping/Traceroute特性。

5.5.1 介绍
介绍PW Ping/Traceroute的定义和传送网应用PW Ping/Traceroute的目的。

定义
PW Ping/Traceroute是两种检测和定位PW故障、监控PW性能的OAM操作。它通过类似
于IP网络中的Ping/Traceroute机制实现对PW的检测。

和VCCV一样,OptiX RTN 380H支持基于控制字和Alert Label两种形式的PW Ping/


Traceroute。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5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目的
PW Ping用于检测SS-PW(Single-Segment PW)和MS-PW(Multi-Segment PW)的双向
连通性。
如图5-34所示,PW Ping通过本端PE(PE1)发送请求报文,远端PE(PE3)返回应答
报文来检测PW的连通性。

图 5-34 PW Ping 的典型应用

PSN

LSP
PW PW

PE1 PE2 PE3

Request

Reply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PW Traceroute通过检测MS-PW每一跳PW的连通性从而了解MS-PW的具体路由信息或
定位MS-PW的具体故障段。
如图5-35所示的MS-PW,PW Traceroute通过本端T-PE1(Terminating PE1)发送请求报
文,该PW的所有S-PE(Switching Provider Edge)和远端T-PE2依次返回应答报文实现
逐跳检测PW1和PW2的连通性,因此可以获得MS-PW的具体路由信息和定位故障段。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6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图 5-35 PW Traceroute 的典型应用

PSN

LSP
PW1
PW PW2

T-PE1 S-PE T-PE2

Request

Reply

Request

Reply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使用PW Ping/Traceroute的优势在于:
l 和IP Ping/Traceroute相比,PW Ping/Traceroute可以定位出IP Ping/Traceroute无法定
位的PW故障,例如标签不匹配或者硬件错误等。
l 和PW OAM(Y.1711)的CV/FFD报文检测单向连通性相比,PW Ping/Traceroute检
测的是PW的双向连通性,PW Traceroute还可以定位MS-PW故障段。同时,PW
Ping/Traceroute还可以检测丢包率和时延。

5.5.2 原理描述
PW Ping/Traceroute操作均是通过MPLS "echo request"和"echo reply"报文实现的。

5.5.2.1 PW Ping
PW Ping操作是通过Ingress节点和Egress节点交互MPLS "echo request"和"echo reply"报
文实现的。
MPLS echo request和MPLS echo reply是以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报文格式发
送的。MPLS echo request和MPLS echo reply报文中携带了时间戳和TTL(Time To
Live)信息。
l 时间戳中包含了报文的发送时间点和接收时间点。通过时间戳,可以获得PW的时
延信息。
l IP报文头中的TTL=1,以此来保证检测报文不被传递到其所监控的PW宿端之外的
节点。
SS-PW和MS-PW实现原理完全相同,都是通过本端PE发送请求报文,远端PE返回应答
报文实现的。现仅以SS-PW为例描述PW Ping的实现过程。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6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图5-36展示了使用PW Ping操作检测PW双向连通性的原理。

图 5-36 PW Ping 检测原理

PSN

LSP
PW PW

PE1 P PE2

MPLS echo request

MPLS echo reply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检测原理如下:
1. 本端PE(PE1)启动PW Ping测试,为MPLS echo request报文添加上PW标签和LSP
标签后将报文发送出去。本端PE(PE1)根据PW Ping参数构造UDP报文格式的
MPLS echo request报文并封装PW标签和LSP标签。本端PE根据设置的报文数量、
发送间隔参数发送报文,报文中携带发送时间戳。
2. P节点对MPLS echo request报文进行转发,转发流程和普通的PWE3数据报文转发
流程一致。
说明

如果P节点转发MPLS echo request报文失败,则会直接返回带有错误码的应答消息同时上报


网管。
3. 远端PE(PE2)收到MPLS echo request报文后,构造相应的MPLS echo reply报
文,并添加接收时间戳。远端PE通过反向PW回送MPLS echo reply报文。
说明

如果采用IPv4 UDP方式应答,则P节点和远端PE是根据DCN的IP路由表寻址本端PE,从而
完成MPLS echo reply报文的回送。
4. 本端PE成功收到远端PE返回的MPLS echo reply应答报文后,双向连通性检测结
束。同时本端PE将根据返回的应答报文所携带的信息判断出丢包率和时延信息,
并上报网管。

5.5.2.2 PW Traceroute
PW Traceroute操作是通过Ingress节点和Egress节点以及所有的transmit节点交互MPLS
"echo request"和"echo reply"报文实现的。
MPLS echo request和MPLS echo reply是以UDP报文格式发送的。MPLS echo request和
MPLS echo reply报文中携带了时间戳,TTL(Time To Live)和下一跳信息。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6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l 时间戳中包含了报文的发送时间点和接收时间点。通过时间戳,可以获得PW的时
延信息。
l IP报文头中的TTL=1,以此来保证检测报文不被传递到其所监控的PW宿端之外的
节点。

图5-37展示了使用PW Traceroute操作检测MS-PW双向连通性的原理。

图 5-37 PW Traceroute 检测原理

PSN

LSP
PW1
PW PW2

T-PE1 S-PE T-PE2

MPLS echo request


TTL=1
MPLS echo reply

MPLS echo request


TTL=2
MPLS echo reply

Packet transmission equipment

根据实际应用,此处仅以两跳PW为例进行描述。检测原理如下:

1. 本端T-PE(T-PE1)根据PW Traceroute参数构造UDP报文格式的MPLS echo request


报文并封装PW标签和LSP标签。本端T-PE根据设置的报文数量、发送间隔参数发
送报文,报文中携带发送时间戳。MPLS echo request报文的目的节点由PW标签中
的TTL值决定。第一次发送请求报文时,PW标签中的TTL=1,表示本端T-PE的下
一跳(S-PE)即为请求报文的目的地。
2. S-PE接收到MPLS echo request报文后会查找该PW的下一跳信息、构造相应的
MPLS echo reply报文并添加接收时间戳。S-PE通过反向PW回送MPLS echo reply报
文。
3. 本端T-PE接收到S-PE返回的MPLS echo reply报文后将PW标签中的TTL值累加1,
并重新发送MPLS echo request报文。
4. 当远端T-PE(T-PE2)收到MPLS echo request报文时,构造相应的MPLS echo reply
报文,并添加接收时间戳。远端T-PE(T-PE2)通过反向PW回送MPLS echo reply
报文。
5. 本端T-PE成功收到远端T-PE返回的MPLS echo reply应答报文后不再发送请求报
文,双向连通性检测结束。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6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说明

本端T-PE每次收到MPLS echo reply应答报文,会根据报文内容向网管上报该节点类型,该节点


的下一跳信息,PW状态和时延信息,因此可以定位PW故障段。

5.5.3 参考标准和协议
介绍和PW Ping/Traceroute相关的标准和协议。
与PW Ping/Traceroute相关的标准和协议如下:
IETF RFC 4379:Detecting MPLS Data Plane Failures

5.5.4 规格
介绍设备支持的PW Ping/Traceroute的规格。
PW Ping/Traceroute特性的相关规格如表5-20所示。

表 5-20 PW Ping/Traceroute 特性的规格

项目 规格

PW Ping 设置发送的MPLS echo 支持


request报文个数

发送的MPLS echo request 64~1400


报文长度

发送MPLS echo request报 100ms~10000ms


文的时间间隔

设置发送的MPLS echo 支持
request报文MPLS标签的
EXP值

设置发送的MPLS echo 支持
request报文MPLS标签的
TTL值

应答模式 l 不应答
l 应用控制通道
l 通过封装了MPLS echo reply的IPv4
UDP报文进行应答
说明
l 不应答表示PW Ping操作的目的节点不返
回响应报文,直接上报异常事件。
l 应用控制通道表示通过反向通道进行应
答。

等待应答超时时间 500ms~60000ms

源端上报响应事件 支持

源端上报响应超时事件 支持

源端上报统计结果事件 支持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6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项目 规格

控制通道类型 l 控制字
l Alert Label

PW 发送的MPLS echo request 84~1400


Traceroute 报文长度

设置发送的MPLS echo 支持
request报文MPLS标签的
EXP值

设置发送的MPLS echo 支持
request报文MPLS标签的
TTL值

应答模式 l 不应答
l 应用控制通道
l 通过封装了MPLS echo reply的IPv4
UDP报文进行应答
说明
l 不应答表示PW Traceroute的目的节点不用
返回响应报文,直接上报异常事件。
l 应用控制通道表示通过反向通道进行应
答。

等待应答超时时间 500ms~60000ms

源端上报响应事件 支持

源端上报响应超时事件 支持

源端上报结束事件 支持

控制通道类型 l 控制字
l Alert Label

5.5.5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PW Ping/Traceroute的版本变更情况。

特性更新记录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8C00 初始版本。

5.5.6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PW Ping/Traceroute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6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5 PWE3 特性

自身限制

表 5-21 自身限制
项目 限制要求

IPv4 UDP应答方式 PW各节点必须能够通过DCN相互通信,且通信协议为


IP协议。

受影响特性

表 5-22 受影响特性
特性 影响

MS-PW MS-PW不支持控制字方式的PW Traceroute。

5.5.7 规划原则
规划PW Ping/Traceroute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l PW Ping用于检测SS-PW是否故障。
l PW Traceroute用于定位MS-PW的故障。
l 应答方式建议设置为应用控制通道,即使用反向通道传送应答报文。
l 使用PW Ping/Traceroute时,可根据PW承载的业务情况,设置报文长度值,其他参
数都建议使用默认值。

5.5.8 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对应用PW Ping/Traceroute时经常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解答。
[问] 为什么建议每次只对一个LSP或PW执行Ping或Traceroute操作?
[答] 如果同时对多个LSP或者PW执行Ping或者Traceroute操作有可能超出CPU的处理能
力,此时不能保证在指定时间间隔内收发报文,将会导致Ping或Traceroute操作超时。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6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6 时钟特性

6 时钟特性

关于本章

介绍OptiX RTN 380H涉及的时钟基础知识、支持的时钟特性和提供的时钟同步解决方


案。

6.1 物理层时钟同步方案
通过物理层时钟同步方案,RTN设备可以从数据码流中提取出时钟信息,从而实现时
钟同步。
6.2 IEEE 1588v2
全面介绍IEEE 1588v2特性。
6.3 ITU-T G.8275.1
全面介绍ITU G.8275.1特性。

6.1 物理层时钟同步方案
通过物理层时钟同步方案,RTN设备可以从数据码流中提取出时钟信息,从而实现时
钟同步。

6.1.1 介绍
介绍物理层时钟同步方案的基础知识。

时钟同步
广义的时钟同步包括频率同步和时间同步。一般情况下说到时钟同步时,是指频率同
步。

频率同步是指信号之间的频率或相位上保持某种严格的特定关系,信号在其相对应的
有效瞬间以同一平均速率出现,以维持通信网络中所有的设备以相同的速率运行,即
信号之间保持恒定相位差。

时钟同步是同步通信的基础。与异步通信方式相比,同步通信方式不需要使用字节同
步前导码,可以更有效的利用信道带宽。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6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6 时钟特性

l 对传送网,为了对传输的数字信号进行精确的采样,需要实现时钟同步。时钟同
步可以保证同一通信网中的所有数字设备工作于同一个标称频率上,将滑码、突
发误码、相位突跳、抖动、漂移等对数字通信系统带来的损伤因素降至最小。

图 6-1 时钟同步示意图

l 对移动通信等业务网,除了信号传输需要时钟同步外,通信业务也需要时钟同
步。例如,时钟不同步会导致通信中掉话、小区切换失败等故障。

物理层时钟同步
物理层时钟同步是指直接从物理信号中恢复时钟频率的方法。物理层时钟同步是最常
用、最可靠的时钟同步方式。
数字信号在线路或链路上传输时,均采用了线路编码或扰码等措施,减少连续的“0”
或“1”编码的数量。这样,信号码流中就携带了丰富的时钟信息。通过锁相和滤波等
技术,可以提取出物理信号码流的时钟信息作为同步参考源。
微波链路、同步以太网链路、SDH线路等都可以提供定时信息。例如,千兆以太网采
用8B/10B的编码,即使是全0和全1的原始数据,也可以转换为“0”和“1”均衡的线
缆编码。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6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6 时钟特性

图 6-2 时钟信息与线路编码

时钟源
时钟源是指携带有定时基准信息的信号源。网元通过锁相环使本地时钟的相位锁定到
该信号的定时信息,从而实现时钟同步。
RTN 300支持的时钟源类型有:
l 微波时钟源:从微波链路信号码流中提取定时信息。
l 以太网时钟源:从同步以太网信号码流中提取时钟信息。
网元可以设置多个时钟源,并且根据时钟源在时钟源优先级表设置的优先级实现保
护:在高优先级时钟源失效时,选用低优先级时钟源。

图 6-3 时钟源选择与保护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6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6 时钟特性

时钟源组和 SSM 保护
时钟跟踪关系应该是链型或树型的,不能成环或者互锁。在环形组网或双环组网、
Mesh组网等复杂的组网中,可以使用SSM协议避免时钟成环。SSM保护是指ITU-T G.
781规定的SSM协议(Synchronization Status Message)实现的时钟保护。SSM协议定义
了时钟信号的等级和状态等信息。当有多个可用源时,时钟设备可以选择等级最高的
时钟源,并且沿同步源方向反向通知上游站点来自本网元的时钟质量为“不可用于同
步”(Do Not Use,DNU),避免时钟互锁。

OptiX RTN 380H支持ITU-T G.8264新增的时钟源组特性。在LAG、EPLA、1+1保护以


及两设备间配置多于1个时钟源等场景下,可以使用时钟源组防止时钟成环。

6.1.2 参考标准和协议
介绍和时钟相关的标准和协议。

与时钟同步特性相关的参考标准与协议如下:

l ITU-T G.781:Synchronization layer functions


l ITU-T G.8261/Y.1361:Timing and Synchronization aspects in Packet Networks
l ITU-T G.8262:Timing characteristics of synchronous Ethernet Equipment slave clock
(EEC)
l ITU-T G.8264:Distribution of timing through packet networks

6.1.3 规格
介绍设备支持的物理层时钟规格。

表 6-1 物理层时钟的规格

项目 规格

时钟运行模式 l 跟踪模式
l 保持模式
l 自由振荡模式

时钟源 l 微波链路时钟
l 同步以太网时钟

时钟源组 最大支持32组时钟源,每组成员最大16个
说明
仅在标准SSM协议下支持时钟源组。

同步以太网 支持。GE接口支持同步以太网。
说明
使用SFP电模块的以太网接口,或者以太网接口工作在半双工
模式时,不支持同步以太网功能。

外时钟接口 不支持

时钟同步精度 50ppb

时钟链最大长度 20个节点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7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6 时钟特性

项目 规格

SSM协议和扩展SSM协议 支持

6.1.4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支持物理层时钟同步特性的版本变更情况。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7C10 新增基于ITU-T G.8264时钟源保护组特性。

V100R006C00 初始版本。

6.1.5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物理层时钟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自身限制
无。

受影响特性

表 6-2 受影响特性
特性 影响

1+1保护 l 级联1+1 HSB保护时,必须开启SSM


协议。

CPRI 通常情况下,传输CPRI业务的微波链路
无需配置时钟跟踪。

PLA 配置PLA时,必须开启SSM协议。

互斥特性
无。

6.1.6 规划原则
规划物理层时钟同步方案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网络基准时钟的规划原则
l 建议在回传网络中心站点配置BITS,由BITS充当基准时钟,通过外时钟接口向传
送网络注入基准时钟,BSC/RNC跟踪中心站点的业务时钟。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7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6 时钟特性

l 如果没有配置BITS或BITS只向BSC/RNC注入基准时钟,则将来自BSC/RNC的业
务时钟作为回传网络的基准时钟。
l 当规划了LAG、或1+1保护,且两个设备间的配置多于一个时钟源时,需要规划时
钟源组。

链形/树形网络中时钟规划原则
l 网元选择来自上游网元的业务时钟作为时钟源。
l 网络中的每条时钟链不能超过20个。超过20个网元的时钟长链,必须使用BITS进
行时钟补偿。

环形网络中的时钟规划原则
l 如果环形网络上的节点数量小于20个时,启用标准SSM协议或扩展SSM协议。
不建议组成超过20个节点的环网,特殊情况下如果环形网络上的节点数量大于20
个小于40个时,则以环上注入时钟的网元为中心,将环上其余的网元均分为两个
时钟链并按照链形/树形网络进行时钟规划。
l 当环形网络只在一个节点注入时钟时,建议使用SSM协议;当环形网络在多个节
点注入时钟等复杂组网时,建议使用扩展SSM协议。
l 使用SSM协议时,注入时钟的节点选择注入时钟为时钟源,环网其他节点选择东
西向时钟作为时钟源,其中短路径方向的时钟源优先级高于长路径方向的时钟源
优先级。
l 使用扩展SSM协议时,需要分配时钟源ID。分配时钟ID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 扩展SSM不支持从外时钟源中自动提取时钟ID,所有外时钟源需分配时钟
ID。
– 所有接入外时钟源的节点,其内部时钟源需分配时钟ID。
– 所有由链或环网进入另一环网的节点,其内部时钟源需分配时钟ID。
– 所有由链或环网进入另一环网的节点,其进入环网的线路时钟源需分配时钟
ID。
– 除上述四种情况外,其他时钟源不分配时钟ID(即时钟ID默认为0)。
– 时钟ID只用来标明某个定时基准,没有优先级等任何差别,因此给一个时钟
源分配的时钟ID是1还是15没有区别。

基站时钟的规划原则
基站设备与OptiX RTN 380H连接时,通过同步以太网接口获取参考时钟。

6.2 IEEE 1588v2


全面介绍IEEE 1588v2特性。

6.2.1 介绍
本节介绍IEEE 1588v2的应用和基本原理。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7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6 时钟特性

IEEE 1588v2
IEEE 1588v2是测量和控制系统网络的精密时钟同步协议标准(v2表示Version 2)。
IEEE 1588也称为PTP协议(Precision Time Protocol),可提供亚微秒级的时间同步精
度。

l CDMA、TD-LTE等移动网络需要实现高精度时间同步,传统上是通过GPS设备获
取。海量部署GPS花费大,卫星信号也可能会被阻挡。
l 通过在传送网设备中嵌入IEEE 1588v2功能,可以实现微秒级的高精度全网时间同
步,从而可以取代GPS,为基站提供时间信号。

图 6-4 IEEE 1588v2 的应用

频率同步与时间同步
时钟设备的同步包括频率同步(也称为时钟同步)和时间同步。IEEE 1588v2协议主要
用于时间同步,也可以用于频率同步。

l 频率同步
两个实现了频率同步的设备,其时钟脉冲频率相同,并保持一个恒定的相位差。
l 时间同步
两个实现了时间同步的设备,其时钟脉冲不仅频率相同,而且相位相同(或差值
足够小),并且所表征的时刻跟踪到同一个时标。
常用的时标有UTC(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协调世界时)和TAI
(International Atomic Time,国际原子时)。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7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6 时钟特性

图 6-5 频率同步与时间同步

确定时钟主从层次
时间同步时,从时钟跟踪主时钟。所以一个时钟同步网络的时钟跟踪关系就是一棵
树,根节点就是Grandmaster。
支持1588协议的时钟设备也称为PTP设备。PTP设备可以分为OC、BC、TC和TC+BC四
类。
l OC节点只有一个PTP端口,它仅属于某一个时钟域且处理本时钟域的IEEE 1588v2
报文,如果收到其他时钟域的IEEE 1588v2报文则做丢弃处理。
l BC节点有多个PTP端口,它也仅属于某一个时钟域且处理本时钟域的IEEE 1588v2
报文,如果收到其他时钟域的IEEE 1588v2报文则做丢弃处理。
l TC节点不属于某个时钟域,可以处理和转发IEEE 1588报文,但不与其他PTP设备
同步。
l TC+BC节点是TC和BC的组合,既支持同步时间,也支持透传时间。

RTN产品支持通过静态选源和BMC算法确定时钟主从层次。
l 静态选源即人工指定跟踪关系。
l BMC算法根据时钟质量、链路跳数等,自动产生一棵时钟跟踪树。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7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6 时钟特性

图 6-6 时钟主从层次

时钟偏差与时间同步
对从时钟来说,任一时刻对应于一个本地时间TS1,如果知道主时钟对应的本地时间
TM1,则可以知道两者之间的时间偏差offset=TS1-TM1。从时钟使用offset对本地时间
进行校准,则可以实现时间同步。

图 6-7 时钟偏差与时间同步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7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6 时钟特性

度量时间偏差和传输时延
假设从时钟Slave Clock和主时钟Master Clock之间的时间偏差是offset,主从时钟间报文
传输的时延是delay。
则可以通过两个报文的收发过程来获得时间偏差和传输时延。

图 6-8 时延度量

一般意义上的过程如下:
1. 主时钟在t1时刻发送Sync报文。
2. 从时钟在t2时刻接收到Sync报文,可知t2=t1+offset+delay。
3. 从时钟在t3时刻发送Delay_Req报文。
4. 主时钟在t4时刻接收到Delay_Req报文,可知t4=t3–offset+delay。
5. 主时钟通过Delay_Resp报文,将t4时刻的信息告诉从时钟。
6. 因此,通过这两个方程:

t2=t1+offset+delay
t4=t3-offset+delay

从时钟可以计算出时间偏差和报文的传输时延: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7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6 时钟特性

offset=(t2-t1-t4+t3)/2
delay=(t2-t1+t4-t3)/2

报文发送和接收的时刻,也称为时间戳。Sync报文和Delay_Req报文都带有发送时间
戳。

说明

以上描述的是测量时间偏差和时延的基本原理,具体到IEEE 1588v2协议来说,有以下特点:
l PTP设备通过硬件来生成时间戳,所以可以实现微秒(us)级精度的时间同步。
l 如果测量的是主时钟和从时钟之间整个路径的时延,称为E2E时延测试,或Delay方式。
l 测量的是相邻的PTP设备之间单个链路的时延,称为P2P时延测试,或PDelay方式。
l TC设备仅转发报文,并把报文的驻留时间记录在转发的报文中。驻留时间是报文在设备上处理和
转发消耗的时间。
l 如果链路收发两个方向的时延不一致,则还需要进行传输偏差补偿。

全网时间同步
全网时间同步方案可以使PTP设备同步到同一个时间基准,从而使业务设备也同步于该
时间基准。
全网时间同步网络的特点如下:
l PTP设备均为OC节点或BC节点。
l 时间在PTP节点间是逐跳恢复和传递的。
l PTP节点支持时钟选源和保护倒换。
如果BC2-BC3的PTP链路中断了,则BC3可以倒换到BC4-BC3的PTP链路上获得时
间同步。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7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6 时钟特性

图 6-9 全网时间同步方案

时间透传
当多个时间域需要共用某个PTP网络时,就需要透传1588v2时间。
PTP网络透传1588v2时间时,从时钟通过1588v2报文恢复主时钟的时间,但是中间的
TC节点并不同步于所透传的时间信号。
TC节点仅对透传的1588v2报文进行转发和处理:
l E2E TC节点在报文的校正域中加上报文在本节点的驻留时间。
l P2P TC节点除了在报文的校正域中加上驻留时间外,还加上上游链路的传输时
延。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7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6 时钟特性

图 6-10 E2E TC 和 P2P TC

RTN网元实现时间透传时,有两种方式:TC模式和TC+BC模式。
l RTN网元工作在TC模式时,支持在以太网端口间透传1588v2时间。
在一个网元内透传时间时,驻留时间是从Ingress端口到Egress端口的时延。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7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6 时钟特性

图 6-11 TC 模式

l RTN网元工作在TC+BC模式时,不仅支持以太网端口间透传1588v2时间,还支持
穿越微波链路透传1588v2时间。
穿越一跳微波链路透传1588v2时间时,驻留时间是报文穿越整跳链路的总时间。
这种情况下,一跳链路的两个RTN网元通过微波链路实现时间同步,成为一个时
间同步岛。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网元当作一个“大”TC节点。
l 图 6-12 TC+BC 模式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8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6 时钟特性

时间透传网络的特点如下:
l 时间透传路径上的RTN设备均工作在TC+BC模式下。
l RTN设备通过的以太网接口向下游提供透传的时间信息。
l RTN设备支持透传多路时间信号。透传1588v2报文时,需要创建相应的以太网业
务以实现报文转发。

图 6-13 时间透传方案

6.2.2 参考标准和协议
介绍和1588v2相关的标准和协议。
与IEEE 1588v2相关的标准和协议如下:
IEEE 1588v2: IEEE Standard for a Precision Clock Synchronization Protocol for Networked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Systems

6.2.3 规格
介绍设备支持的IEEE 1588v2规格。
IEEE 1588v2特性的相关规格如表6-3所示。

表 6-3 IEEE 1588v2 特性的规格

项目 规格

时钟模型 l OC
l BC
l TC
l TC+BC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8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6 时钟特性

项目 规格

PTP端口 以太网接口
微波接口

时钟选源 BMC算法 支持
算法
静态选源 支持

报文封装格式 l Ethernet封装
l IP封装

VLAN处理 l 不带VLAN(802.3)
l 带VLAN(802.1q)

全网时间 微波接口 支持
同步方案
以太网接口 支持

时间透传 以太网接口 支持TC/BC模式


方案
(TC+BC 微波接口 支持BC模式
方案)

时延度量 以太网接口 Delay方式/PDelay方式(E2E/P2P模式)

微波接口 PDelay方式(P2P模式)

单双步模 以太网接口 l 支持One-step方式


式 l 支持Two-step方式

微波接口 支持One-step方式

时间同步精度 <1μs

1588v2频率同步 不支持

6.2.4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支持IEEE 1588v2特性的版本变更情况。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6C00 初始版本。

6.2.5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IEEE 1588v2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8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6 时钟特性

自身限制

表 6-4 自身限制

项目 限制要求

PTP节点 在实施IEEE 1588v2时间同步的时候,


PTP节点间应该实现频率同步。

微波端口时延度量方式 微波端口固定采用P2P时延度量方式。

受影响特性

表 6-5 受影响特性

特性 影响

LAG 应用1588v2时间透传方案时,需要注
意:
l TC端口与TC端口对接时,建议不使
用LAG组的端口作为TC端口。如果需
要使用LAG组的端口作为TC端口,则
LAG组的所有端口都需要配置为TC端
口。如果LAG组是负载分担的,需要
确保LAG组的各成员链路的线缆长度
相同,或者将所有成员链路按同一个
目标长度做时延补偿。
l TC端口与BC端口对接时,建议不使
用LAG组的端口作为TC端口。如果需
要使用LAG组的端口作为TC端口,则
必须工作在非负载分担模式。

1+1保护 1+1保护组中的工作备用链路不支持
1588v2时间同步。

互斥特性
ITU-T G.8275.1

6.2.6 规划原则
规划1588v2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网络基准时钟的规划原则
l 建议在回传网络中心站点配置BITS,由BITS充当基准时钟。BITS跟踪GPS时钟并
接收GPS时间信息。
l 当BITS不支持1588v2功能时,BITS通过外时钟接口向回传网络中心站点注入时
钟,通过外时间接口向回传网络中心站点注入时间信息。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8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6 时钟特性

l 当BITS支持1588v2功能时,BITS配置为充当Grandmaster clock的PTP网元并通过
FE/GE接口连接回传网络中心站点,从而通过同步以太接口向中心站点注入时
钟,通过1588v2协议向中心站点注入时间信息。

时钟同步方案的规划原则
l 1588v2频率同步方案实现的时钟的性能比物理层同步方案差。如无特殊要求,建
议回传网络中各网元采用物理层时钟同步(包含同步以太网)解决方案实现时钟
频率同步。
l 回传网络各网元采用全网时间同步方案实现时间同步。

PTP 网元属性的规划原则
l 在全网时间同步方案中,OptiX RTN 380H的时钟模式设置为BC。
l 在1588v2时间透传方案中,OptiX RTN 380H的时钟模式设置为TC+BC。
l 各PTP网元均使能PTP时间校准功能。
l 两个网元之间的频率保持同步,以保证两个网元之间的时间同步功能正常。

PTP 端口属性的规划原则
l 传输1588v2报文的链路两端,PTP端口属性配置应相同。
l 建议PTP端口都采用One-step模式。
l 对于BC端口,如果是OptiX RTN 380H设备之间相互连接的PTP端口,建议PTP报
文采用不带VLAN的以太网封装。对于用于连接外部PTP设备的PTP端口,根据外
部PTP设备的要求设置PTP报文封装形式和VLAN属性。
l 对于TC端口,根据1588v2透传业务的要求,设置PTP报文封装形式和VLAN属
性。
l 在无特殊要求时,建议PTP端口预选状态配置为缺省值“MASTER+SLAVE”。
l 当PTP端口可以收到多个PTP网元的1588v2报文时,可以通过设置参考源ID使PTP
端口和特定的PTP网元交互1588v2报文。
l PTP各种报文周期和超时系数建议都使用缺省值。

PTP 时钟子网的规划原则
l 建议各PTP网元的时钟域都采用缺省值0。
l 每跳链路的上游网元需要自行产生PTP时间,因而需要设置该网元的BMC参数。
建议除了将时钟源优先级2设置为1外,其他参数均保持缺省值。其他情况下,网
元的BMC参数都保持缺省值。

6.3 ITU-T G.8275.1


全面介绍ITU G.8275.1特性。

6.3.1 介绍
介绍ITU G.8275.1的应用和基本原理。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8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6 时钟特性

定义
ITU G.8275.1是基于IEEE 1588v2定制的电信网PTP Profile,典型应用场景为移动回传网
络。根据ITU G.8275.1的电信网定制应用,华为公司在IEEE 1588v2协议基础上做了修
改和限制,ITU G.8275.1和IEEE 1588v2主要差异为:
l ITU G.8275.1只支持全网时间同步,不支持时间透传。
l ITU G.8275.1要求使用物理层时钟同步。
l ITU G.8275.1的选源算法和时钟优先级做了定制和优化。
说明

建议在学习ITU G.8275.1特性之前,可以先学习IEEE 1588v2特性。

目的
在传送网中,可以通过ITU G.8275.1实现微秒级的高精度全网时间同步,从而取代GPS
等复杂授时设备,为3G基站、LTE基站等需要高精度时间的设备进行授时。一个使用
ITU G.8275.1为CDMA2000或TD-SCDMA等3G基站提供时间同步的例子如图6-14所
示。

图 6-14 使用 ITU G.8275.1 为 3G 基站提供时间同步


RNC BITS

NodeB NodeB NodeB

Time
PTP node
synchronization

6.3.2 参考标准和协议
介绍和ITU-T G.8275.1相关的标准和协议。
与ITU-T G.8275.1相关的标准和协议如下: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8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6 时钟特性

l ITU-T G.8275/Y.1367: Time and phase distribution through packet networks


l ITU-T G.8275.1/Y.1369.1: Precision time protocol telecom profile for phase/time
synchronization with full timing support from the network

6.3.3 规格
介绍设备支持的ITU-T G.8275.1规格。
ITU-T G.8275.1特性的相关规格如表6-6所示。

表 6-6 ITU-T G.8275.1 特性的规格


项目 规格

时钟模型 T-BC

PTP端口 以太网接口
微波接口

时钟选源 BMCA算法 支持
算法
静态选源 支持

报文封装格式 Ethernet封装

VLAN处理 不带VLAN(802.3)

全网时间 微波接口 支持
同步方案
以太网接口 支持

时延度量 以太网接口 Delay方式(E2E)

微波接口 PDelay方式(P2P模式)

单双步模式 l 支持One-step方式
l 支持Two-step方式

时间同步精度 <1μs

频率同步 支持

6.3.4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ITU-T G.8275.1的版本变更情况。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7C10 初始版本。

6.3.5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ITU-T G.8275.1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8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6 时钟特性

自身限制

表 6-7 自身限制

项目 限制要求

PTP节点 在实施ITU-T G.8275.1时间同步的时候,


PTP节点间应该实现频率同步。

微波端口时延度量方式 微波端口固定采用P2P时延度量方式。

受影响特性

表 6-8 受影响特性

特性 影响

1+1保护 1+1保护组中的工作备用链路不支持ITU-
T G.8275.1时间同步。

互斥特性
IEEE 1588 V2

6.3.6 规划原则
规划ITU-T G.8275.1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网络基准时钟的规划原则
l 建议在回传网络中心站点配置BITS,由BITS充当基准时钟。BITS跟踪GPS时钟并
接收GPS时间信息。
l 当BITS不支持ITU-T G.8275.1功能时,BITS通过外时钟接口向回传网络中心站点
注入时钟,通过外时间接口向回传网络中心站点注入时间信息。
l 当BITS支持ITU-T G.8275.1功能时,BITS配置为充当Grandmaster clock的PTP网元
并通过FE/GE接口连接回传网络中心站点,从而通过同步以太接口向中心站点注
入时钟,通过ITU-T G.8275.1协议向中心站点注入时间信息。

时钟同步方案的规划原则
l ITU-T G.8275.1频率同步方案实现的时钟的性能比物理层同步方案差。如无特殊要
求,建议回传网络中各网元采用物理层时钟同步(包含同步以太网)解决方案实
现时钟频率同步。
l 回传网络各网元采用全网时间同步方案实现时间同步。

PTP 网元属性的规划原则
l 在全网时间同步方案中,OptiX RTN 380H的时钟模式设置为T-BC。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8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6 时钟特性

l 各PTP网元均使能PTP时间校准功能。
l 两个网元之间的频率保持同步,以保证两个网元之间的时间同步功能正常。

PTP 端口属性的规划原则
l 传输ITU-T G.8275.1报文的链路两端,PTP端口属性配置应相同。
l 建议PTP端口都采用One-step模式。
l 对于BC端口,如果是OptiX RTN 380H设备之间相互连接的PTP端口,建议PTP报
文采用不带VLAN的以太网封装。
l PTP端口预选状态配置为缺省值“MASTER+SLAVE”。
l 当PTP端口可以收到多个PTP网元的ITU-T G.8275.1报文时,可以通过设置参考源
ID使PTP端口和特定的PTP网元交互ITU-T G.8275.1报文。
l PTP各种报文周期和超时系数建议都使用缺省值。

PTP 时钟子网的规划原则
l 建议各PTP网元的时钟域都采用缺省值24。
l 每跳链路的上游网元需要自行产生PTP时间,因而需要设置该网元的BMC参数。
建议除了将时钟源优先级2设置为1外,其他参数均保持缺省值。其他情况下,网
元的BMC参数都保持缺省值。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8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7 维护特性

7 维护特性

关于本章

介绍OptiX RTN 380H支持的各种维护特性。

7.1 IP报文染色统计
IP报文染色统计是一种对点到点IP业务流进行丢包统计的测量方法。
7.2 TWAMP Light
全面介绍TWAMP Light的特性。

7.1 IP 报文染色统计
IP报文染色统计是一种对点到点IP业务流进行丢包统计的测量方法。

7.1.1 应用
IP报文染色统计是一种IP网络性能统计技术,它通过直接对业务报文进行标记的方法实
现对IP报文精确的丢包测量。
在网络出现丢包时,IP报文染色统计可以在不断业务的情况下精确定位出丢包的位
置。
IP报文染色统计可以应用于以下组网场景:
l Native以太网业务,包括以太网专线、专网、和专线+专网混合组网

如图7-1所示,业务流1和业务流2经NE11分别流向NE31和NE41,各节点部署的测量实
例和绑定的业务流如表7-1所示。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8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7 维护特性

图 7-1 IP 报文染色统计的应用

表 7-1 业务流

节点类型 部署的测量实例 绑定的业务流 报文处理

上行节点NE11 l 测量实例1 l 业务流1 对转发的报文进行


l 测量实例2 l 业务流2 染色和计数。

中间节点NE21 测量实例1 业务流1 对转发的报文进行


计数。

下行节点NE31 测量实例1 业务流1 对转发的报文进行


计数和复位。
下行节点NE41 测量实例2 业务流2

由上述部署,可以计算出业务流在各段上的丢包数。
l 对于业务流1,可以计算出如下分段的丢包数:
– NE11与NE21之间
– NE21与NE31之间
– NE11与NE31之间
l 对于业务流2,可以端到端计算出NE11与NE41之间的丢包数。

7.1.2 基本概念
应用IP报文染色统计时,需要先了解和特性相关的基本概念。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9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7 维护特性

图 7-2 IP 报文染色统计的测量模型

测量实例
测量实例定义了节点角色、作用点和测量对象。一个测量实例只能对一条业务流进行
单方向的丢包统计。

节点角色
各节点的动作和功能如下表所示。

表 7-2 节点角色
节点角色 节点位置 节点动作 节点功能

上行节点 报文统计的发起点 染色&统计 负责对该节点上行


方向报文进行染色
和对染色报文计
数。

只统计 负责要检测的染色
位是否可用。

中间节点 报文统计的中间点 只统计 负责对该节点上行


方向的染色报文进
行计数。

下行节点 报文统计的结束点 统计&恢复 负责对该节点下行


方向的染色报文进
行计数和复位。

只统计 负责要检测的染色
位是否可用。

作用点
作用点是测量实例绑定的业务接口。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9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7 维护特性

l 上/下行节点
– 可以绑定在VUNI作用点。需要指定报文方向、业务、端口、VLAN。
– 可以绑定在QinQ作用点。需要指定报文方向、业务、QinQ。
l 中间节点
– 可以绑定在VUNI作用点。需要指定报文方向、业务、端口、VLAN。
– 可以绑定在QinQ作用点。需要指定报文方向、业务、QinQ。

测量对象
测量对象是符合特定匹配规则的IPv4业务流,匹配规则如下表所示。

表 7-3 基于 IP 报文染色统计的业务流的匹配规则

类型 支持的匹配项 说明

L2 CVLAN ID l 一条业务流只能使用L2匹配规则
或L3匹配规则
CVLAN priority
l L2匹配规则可以自由组合
CVLAN CFI l L3匹配规则可以自由组合
SVLAN ID

SVLAN priority

SVLAN DEI

源MAC地址

目的MAC地址

Ethernet Type

L3 源IPv4地址

目的IPv4地址

协议类型

源端口号

目的端口号

ICMP报文类型编码

测量周期
IP报文染色统计的测量周期包括两种:固定时长和手动启停。
l 固定时长:当设置“自动停止时间”,再手动设置“运行状态”为“启动”后,
系统开始在“自动停止时间”时长内持续进行测量,时长结束后,测量自动结
束。
l 手动启停:设置“运行状态”为“停止”或“启动”,可以随时终止或启动测
量。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9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7 维护特性

报文染色位
在测量丢包过程中,上行节点会将目标流报文的染色位设置为1,下行节点会将目标流
报文的染色位还原为0。
本产品支持IPv4报文头部的如下字节作为报文染色位:
l TOS(Type of Service)域的bit3、4、5、6、7
l Flags的bit0作为染色位(默认使用)

图 7-3 染色位

说明

在启用IP报文染色统计功能之前需要检查设置的染色位是否可用。
在上行节点启用只统计模式,如果能统计到报文数,则表示设置的染色位已经被占用,需要重新
选择。如果统计结果为0,则表示设置的染色位可用。

7.1.3 原理描述
通过在源端口对业务流进行染色和统计,在宿端口对业务流进行统计和染色复位,可
以测量业务流的丢包情况。
下图是典型的染色统计网络,业务报文从NE11进入网络,经过NE21转发,然后从
NE31离开网络。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93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7 维护特性

图 7-4 IP 报文染色统计

1. NE11、NE21和NE31创建IP报文染色统计功能实例。
2. 在各节点启用只统计模式检查染色位是否被占用。如果被占用,需要重新选择可
用的染色位。
3. 测量周期的起始时刻。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94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7 维护特性

– t1:NE31的启动时间。为了避免染色报文被漏统计,下行节点NE31在t1时刻
率先启用实例开始对染色报文进行统计和复位。
– t2:NE21的启动时间。如果需要在中间节点统计,则需要在中间节点启用实
例开始对染色报文进行统计,且早于上行节点。
– t3:NE11的启动时间。在上行节点NE11启用实例开始对报文进行染色和统
计。
4. 测量周期的结束时刻。
– t3+T:NE11的结束时间。上行节点NE11停止对报文染色和统计,得到测量周
期内的染色报文数“Rx1”。
– t2+T+T':NE21的结束时间。中间节点停止对染色报文的统计,得到测量周期
内接收到的染色报文数“Rx2”。中间节点的统计时间必须大于上行节点的统
计时间。
– t1+T+T”:NE31的结束时间。下行节点NE31停止对染色报文的统计和复
位,得到测量周期内接收到的染色报文数“Tx”。为了避免染色报文被漏统
计,下行节点的统计时间必须大于中间节点和上行节点的统计时间。
5. 由上述数据可以计算出业务流在各个路段上的丢包数。
– NE11到NE31端到端的丢包数=Rx1-Tx
– NE11与NE21之间的丢包数=Rx1-Rx2
– NE21与NE31之间的丢包数=Rx2–Tx

7.1.4 参考标准和协议
与IP报文染色统计相关的标准和协议为华为私有协议。

7.1.5 规格
介绍设备支持的IP报文染色统计的规格。

IP报文染色统计的规格如表7-4所示。

表 7-4 IP 报文染色统计的规格

项目 规格

流分类类型 请参考7.1.2 基本概念的表7-3

业务类型 l Native以太网业务,包括以太网专线、专网、和专线
+专网混合组网

测量实例数 l 一个测量实例只能绑定1条业务流。
l 单网元最多支持5个测量实例。

报文类型 只支持IPv4报文。

报文染色位 支持TOS域的bit3~bit7或Flags的bit0作为染色位。

统计方向 仅支持单向统计。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95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7 维护特性

7.1.6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支持IP报文染色统计特性的版本变更情况。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7C00 初始版本。

7.1.7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IP报文染色统计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自身限制

表 7-5 自身限制
项目 限制要求

染色位 l 在启动染色统计功能之前需要保证业务流的染色位
可用,即染色位为0。
l 中间节点和下行节点的报文染色位必须与上行节点
选择一致,否则会导致IP报文保留位漏复位。
l 当染色位配置错误,导致染色位漏复位,会导致IP
报文保留位被修改。
– 如果下游的网络设备校验了IP报文的保留位,则
可能存在业务中断的风险。
– 如果下游设备使用保留位做QoS调度,则可能导
致下游设备QoS调度异常或者发生丢包。
– 如果是专网场景,业务报文可能广播到多个端
口,需要在每个端口配置报文染色统计,防止上
行节点被修改的报文未恢复。

报文类型 l 不支持UNI口透传的外部MPLS报文。
l NULL端口不支持统计TPID为非0x8100的VLAN报
文。

广播报文统计 如果匹配到广播报文,则可能导致统计多包。

配置顺序 l 建议下行节点的统计周期大于中间节点的统计周
期,中间节点的统计周期大于上行节点。
l 各节点IP报文染色统计功能的启动顺序按照下行节
点,中间节点,上行节点依次启动。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96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7 维护特性

受影响特性

表 7-6 受影响特性
项目 限制要求

LAG 只支持在主端口配置测量实例。统计的是整个LAG组的
染色报文。

互斥特性

7.2 TWAMP Light


全面介绍TWAMP Light的特性。

7.2.1 介绍
介绍TWAMP Light的定义和目的。

定义
TWAMP Light是TWAMP(Two-Way Active Measurement Protocol)协议的轻量级架构。
与TWAMP标准框架相比,TWAMP Light简化了建立性能测量会话的控制协议,以实现
对网络任意位置的双向IP性能测量。
在传统IPRAN网络中,对应IP网络的性能统计一直缺乏有效、轻便、通用的OAM性能
统计工具。目前业内对于IP网络的性能统计工具通常是采用私有特性,例如NQA
(Network Quality Analysis)、IPFPM(IP Flow Performance Monitoring),但是前者问
题是不通用,无法与其他厂商对接,部署也不轻便。后者对网络设备要求极高,场景
有限,部署复杂。为了解决该问题,IETF IPPM(IP performance monitoring)工作组提
出一系列协议来解决该问题,TWAMP就是在这个工作组提出一个IP网络OAM性能统
计工具。
TWAMP是IPPM工作组IP网络性能统计协议,它定义了一种跨网络的标准性能统计方
法。协议自身定义两种架构:标准框架、轻量级架构(TWAMP Light架构)。 如图所
示,轻量级架构更加简单易用:

项目 标准框架(TWAMP架 轻量级架构(TWAMP
构) Light架构)

自发包 不具备 具备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97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7 维护特性

项目 标准框架(TWAMP架 轻量级架构(TWAMP
构) Light架构)

是否需要借助测试仪 Client、Sender必须由网络 不需要借助测试仪。


内一台性能比较强的设备 TWAMP Light架构是将反
或测试仪来充当,由该设 射端的控制层移到发射
备主动发起性能统计业务 端,这样TWAMP整体框
的建立,统计数据生成维 架的控制模块可以集中部
护。 署,反射端的能力要求被
大大降低,有助于反射端
的快速部署。

目的
TWAMP Light作为实现IP链路检测技术之一,不仅可以实现对网络质量监控(时延、
抖动、丢包率),而且部署简单,使用方便。与其他测量技术相比,主要优点如下:
l 与NQA相比:TWAMP具有统一的检测模型,统一的报文格式,部署方式简单。
l 与TP-OAM相比:TWAMP能够部署在IP/MPLS等网络。
l 与IPFPM相比:TWAMP可获得性、可部署性较强,无需时钟同步。
TWAMP主要适用以下场景:
l 能够在网管能力欠缺的环境下,快速、灵活的部署IP整网的性能统计。
l 能够在缺乏时钟同步的IP网络中,部署性能统计。

7.2.2 原理描述
TWAMP Light的测量功能通过Controller和Responder之间的报文交互实现。
TWAMP Light的性能统计包括按需统计和连续统计两种方式。
l 按需统计:指有限的时间内为了诊断而由人工干预发起的性能检测,可以实现在
诊断期间单次的性能检测。
l 连续统计:指连续、不间断发生的统计动作。
TWAMP Light性能统计需要先建立统计业务,再进行性能统计。
1. 统计业务建立

图 7-5 TWAMP Light 统计业务建立过程图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98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7 维护特性

如图7-5所示,Controller作为发起端,Responder作为反射端。
a. Controller端的Client角色创建统计会话。
b. Responder端创建反射端统计会话。
c. Controller端的Sender角色启动性能统计测试,然后,Controller端根据配置的
发包频率和报文模板向Responder端发送TWAMP-Test测试报文。
d. Responder端反射TWAMP-Test报文。
2. 性能统计
TWAMP Light定义了两个方向的TWAMP-Test报文:
– Test-request报文:Controller发送给Responder的报文
– Test-response报文:Responder反射给Controller的报文

图 7-6 TWAMP Light 性能统计图

如图7-6所示,在完成统计业务建立后,TWAMP-Test协议作为发送和接收性能测
量的探帧,使用预先设置好的统计会话的IP地址、UDP端口号。Controller发送
TWAMP-Test报文,Responder收到该报文后,反射报文给Controller。Controller负
责收集TWAMP测量的统计信息。详细性能统计过程如下:
a. Controller端收到反射的TWAMP-Test报文后,根据报文中的序列号、时间戳,
计算出双向的丢包、时延以及抖动等性能统计量。
n 时延
由TWAMP-Test报文携带的时间戳产生,Controller在发送探帧时携带发送
时间戳t1,Responder在应答探帧时携带接收时间戳t1’和应答时间戳
t2’,Controller在收到应答探帧时记录接收时间戳t2,最终单个周期的时
延数据通过四个时间戳来计算。
Delay1 = t2 - t1- ( t2’ - t1’)
n 抖动
依赖相邻周期的时延数据绝对值计算得来。 由上一个时延计算公式得
知,相邻周期的时延值为Delay2 = t4 - t3 - ( t4’ - t3’)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99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7 维护特性

Jitter = | Delay2 — Delay1 |


n 丢包率
Controller在发送探帧时会携带发送序列号,Responder不会独立生成序列
号,直接复制Controller的序列号作为应答序列号,最终丢包率通过收发
报文数据计算得来。
丢包率 = 丢包个数/发送报文总数
b. Controller端将上述计算出的性能统计数据上报给网管,客户可以通过网管界
面得到相关统计数据。
不同的统计方式上报网管方式不同:
n 连续统计:测试结果通过性能监视PM(Performance Monitoring)上报给
网管
n 按需统计:测试结果通过MIB上报给网管

7.2.3 参考标准和协议
介绍与TWAMP Light相关的标准和协议。
与TWAMP Light相关的标准和协议如下:
IETF RFC 5357: A Two-Way Active Measurement Protocol (TWAMP)

7.2.4 规格
介绍设备支持的TWAMP Light的规格。
TWAMP Light特性的相关规格如表7-7所示。

表 7-7 TWAMP Light 特性的规格


项目 规格

工作模式 反射器

支持的反射器端数量 8

大流量反射端实例数 1

单个测试时带宽上限 250M

业务类型 二层转发业务(E-Line)

7.2.5 特性更新说明
介绍TWAMP Light的版本变更情况。

特性更新记录
版本 特性更新

V100R007C10 初始版本。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00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7 维护特性

7.2.6 特性依赖和限制
介绍TWAMP Light的特性限制和特性间的依赖关系。

自身限制

表 7-8 自身限制
项目 限制要求

端口 反射端口Linkdown时也可进行测试。

QoS耦合 端口流量限速(port shapping)对反射端的反射端口不起作


用。

受影响特性

表 7-9 受影响特性
项目 限制要求

LAG 可支持反射端UNI口配置有LAG。网络侧端口配置有
LAG时,只能测试其中一条物理链路性能。

互斥特性
2544免仪表测试

7.2.7 规划原则
规划TWAMP Light时,应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
l 产品支持作为TWAMP Light的反射器,支持在L2的场景下使用。
l LACP和BPDU协议透传的专线业务是不支持TWAMP Light的。

7.2.8 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对应用TWAMP Light时经常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解答。
[问] 反射端接口IP的设置原则是什么?
[答] :只有当和基站在同一网段时,才能有IP路由。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01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8 不同类型的 RTN 380H 的特性差异

8 不同类型的 RTN 380H 的特性差异

RTN 380H有两种类型:系统板为MXXI5的RTN 380H,系统板为MXUI5的RTN 380H。

表 8-1 不同类型的 RTN 380H 的特性差异


特性名称 系统板为MXXI5的RTN 380H 系统板为MXUI5的
RTN 380H
增强模式 普通模式

波道带宽 2GHz/1.5GHz/ 2GHz/1.5GHz/ 2GHz/1.5GHz/


1GHz/750MHz/ 1GHz/750MHz/ 1GHz/750MHz/
500MHz/250MHz/ 500MHz/250MHz 500MHz/250MHz
125MHz/62.5 MHz

AM和 AMAC OptiX RTN 380H支 OptiX RTN 380H支 支持在BPSK模式下


AMAC 持在BPSK模式下进 持在BPSK模式下进 进行2G->1G-
行2G->1G->500M, 行2G->1G->500M, >500M,1.5G-
1.5G->750M,1G- 1.5G->750M,1G- >750M,1G-
>500M->250M或 >500M->250M或 >500M->250M或
500M->250M- 500M->250M的波 500M->250M的波
>125M,250M- 道带宽切换。 道带宽切换。
>125M->62.5M,
125M->62.5M的波
道带宽切换。

AM 不支持 支持 支持
booster

XPIC接口 支持 支持 不支持

XPIC 支持 不支持 不支持

HQoS 支持 支持 支持

MPLS 支持 支持 支持

PWE3 支持 支持 支持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02


OptiX RTN 380H 无线传输系统
特性描述 8 不同类型的 RTN 380H 的特性差异

特性名称 系统板为MXXI5的RTN 380H 系统板为MXUI5的


RTN 380H
增强模式 普通模式

Super Dual Band l 支持作为从设备 支持作为从设备和 支持作为从设备和


和RTN 900配合 RTN 900配合组成 RTN 900配合组成
组成Super Dual Super Dual Band解 Super Dual Band解
Band解决方案。 决方案 决方案
l 支持作为主设备
和RTN 320//RTN
310配合组成全
室外Super Dual
Band解决方案。
l 支持作为主设备
和第三方常规频
段微波链路组成
Super Dual Band
解决方案。

文档版本 02 (2019-01-30)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0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