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第12卷第4期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01.12。No.4

2010年7月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Jul.201 0

流亡中的知识分子:重读萨义德
顾 华,马 新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

摘 要:流亡的反思、知识分子的再现和业余者的世俗性是萨义德主体文化批评理论的三个
重要组成部分。流亡是知识分子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流亡赋予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建构的立

场;知识分子的再现是考量其学术立场是否公正和判断其职责是否履行的关键;“业余性”是知识
分子再现的全新角度和有效手段,文学批评应该立足于“世俗性”。萨义德的经典作品对于在全球
化、后现代语境下的知识分子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萨义德;流亡;知识分子;业余主义
中图分类号:1 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10)04—0368—04

爱德华・萨义德(1935--2003)算得上是后殖 知识分子的职责并再现知识分子,以“业余者”的
民研究领域最负盛名的理论家了。对中国学界来 姿态投入到学术研究与理论阐发中去,最终写出
说,他为人熟知的主要原因是其著述的《东方学》。 了《东方学》和《文化与帝国主义》这样的鸿篇巨
萨义德作为文化、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的重要性 制。

基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对于后殖民主义发
展所起的奠基人作用,主要通过《东方学》和《文化 一、反思流亡
与帝国主义》来体现;二是他所坚持的文本与批评
家的“现世性”,有关知识分子作为批评家应当扮 如果把萨义德的个人生活和特殊的学术与文
演的角色的论述,以及他对于流亡的反思。如果 化定位也看做“文本”的话,那么流亡、双重身份的
对作为知识分子的萨义德重新作一番探究,那么 生活、对身份始终如一的质问、对巴勒斯坦解放事
他有关“流亡”的论述就是开始的最佳位置。萨义 业充满热情的辩护就是萨义德所阐述的主题,其
德关于流亡与流亡知识分子的论述对于我们了解 中重中之重就是流亡。在《流亡的反思及其他论
他的学术立场、他对流散文学的看法以及如何看 文》中,萨义德开宗明义地告诉读者:“流亡不可思
待权力与知识的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 议地使你不得不想到它,但经历起来却又十分可
国内学界关于此议题的研究却明显不足。其实, 怕。它是强加于个人与故乡、自我与其真正家园
从出生于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后裔到执教美国著 之间不可弥合的裂痕”【1j173。虽然流亡者的生活
名学府的教授,命运的颠沛流离一开始就使萨义 在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往往被笼罩上种种英雄
德成为了“流亡者”。从他的第一部作品《康拉德 的、浪漫的、光荣的甚至是胜利的光环,但这些只
与自传小说》到《流亡的反思及其他论文》,萨义德 是为了克服远离亲友所导致的巨大悲伤而做的一
一直都在关注流亡与知识分子的关系。要想更好 些努力。流亡对于萨义德本人来说,是一种既真
地了解萨义德的学术立场、初衷和贯穿始终的个 实又有隐喻意义的情境。他出生于耶路撒冷,幼
人视角,就必须领会他对于流亡、知识分子、知识 年离家前往埃及,随后辗转到美国求学并最终定
分子再现的看法,正是因为流亡赋予了他独特的 居纽约。这种流亡带来的精神创伤始终萦绕在他
作为“局外人”的意识与眼光,让他关注到诸多和 的心头。萨义德毫不否认流亡带给个人生活的不
他经历类似的流亡知识分子,思考自己如何履行 幸,但是他又说:“我必须把流亡说成是一种特权,

收稿日期:2009—12—24

作者简介:顾华(1976一).女,新疆奎屯人,东北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族裔文学、认知语言学及外语教学研究。

万方数据
第4期 顾 华等:流亡中的知识分子:重读萨义德 369

只不过是针对那些主宰现代生活的大量机构的一 建的方式往往是“把自己看做是成功的意识形态
种不得不作出的选择”E1儿84。萨义德的卓尔不群 或复原民族的一部分”[1]178。在萨义德看来,巴
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将这种痛苦转化为一种强大 勒斯坦人和犹太人都是流亡者,但正是因为流亡

动力——既想在帝国的中心求生存,又想发出自 者的这种不安全感,使得流亡变成了一个充满嫉
己批判的声音。所以,他提倡以一种积极的态度 妒的状态,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流亡者被流亡者给
来面对流亡,即“庆祝流亡”。流亡的乐趣在于把 放逐了——以便在流亡者手中缓解这种事实上被
“整个世界都作为一个新的国度”,因为“多数人主 连根拔起的过程”[1]178。在萨义德的~生中,巴
要知道一种文化、一种环境、一个家,流亡者至少 勒斯坦是个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他以流亡者的
知道两个,而这个多重视野产生一种多维并存的 视角审视了巴以之间的冲突,认为西方世界对于
知觉”E11186。 巴勒斯坦与巴勒斯坦人民的忽视,一方面源于犹
萨义德号召流亡者“跨越边界,打破思想与经 太复国主义思想的盛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长期
验的樊篱”…184,因为流亡的生活是“游牧的”、 以来对于伊斯兰教、阿拉伯世界的有意无意的东
“去中心的”、“对位的”,一旦流亡者习惯了这种生 方主义式“误读”。这恐怕也就是为什么他在《东
活,“它撼动的力量就再度爆发出来”【1]186。萨义 方学》之后又写了《巴勒斯坦问题》、《报道伊斯兰》
德认为流亡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力同样是巨大的。 等著作,完成“中东三部曲”的原因。显而易见,是
人们对于现代文学的流亡主题是如此的熟悉,以 流亡促使萨义德开始思考西方社会对于巴勒斯坦
至于他们不禁以为现代就意味着精神的孤单与隔 及伊斯兰、阿拉伯世界的认知方式,并朝着自己的
离,是焦虑和疏远的时期。他还指出:“现代西方 又一理论高峰——《文化与帝国主义》——迈进。
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流亡者、移民和难民的作 “应当说,以萨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批评家关于
品。”E1]173在他看来,约瑟夫・康拉德、詹姆斯・乔 ‘流亡’、‘流动身份’的概念,有助于打破民族主义
伊斯和西奥多・阿多诺等人是流亡者的先驱。在 疆界,阐释文化认同与语境之间的关联性,化解文
当今的时代里,各种各样远离故土、流落他乡的知 化认同的危机。特别是,有助于民族知识分子在
识分子如萨尔曼・拉什迪、V.S.奈保尔,正在把康 全球化与文化多元主义的时代,灵活地选择和穿
拉德最初所尝试的那扇门开得更大。“流亡是促 越于本土和西方、现代与传统、地方性与世界性、
使知识分子保持活力和批判精神的最佳状 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等等之间,在争取国际问文
态。”E21萨义德在其著作中所使用的“流亡”(exile) 化平等关系与争取国内知识分子身份之间形成良
其实和当前学界流行的术语“流散”(diaspora)一 性关系。’’[2]

词含义相同,也正是在萨义德等后殖民理论家的
启发下,来自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们主动或被动 二、再现知识分子
地实践着流散理论,在自己的经历中寻找、挖掘丰

富的写作资源,使得流散写作越来越受到关注。 1993年萨义德应英国广播公司的邀请作了
萨义德的流亡经历对于他及其后来的后殖民 瑞思系列演讲。第二年这些演讲稿以《知识分子
文化理论的主体性建构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论》之名结集出版。萨义德通过演讲这种大众传
因为流亡/流散让他这样的来自第三世界的知识 媒的方式把自己对于知识分子的见解传递给英语
分子(包括霍米・巴巴与斯皮瓦克)开始反思自己 世界。这些演讲涉及到了诸多他所关心的议题,
的文化位置,从亲身经历中寻找理论研究的素材, 如知识分子的角色、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再现的政
以自己独特的理论视角看待诸如权力、知识等问 治与伦理、人文主义的关怀等等,其中最值得探讨
题,并对这些问题有了清醒与深刻的认识。不仅 的就是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观。在这本知识分子
如此,萨义德还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巴勒斯 “再现”知识分子的书中,萨义德详细阐述了知识
坦和以色列的关系。在他眼中,流亡与民族主义 分子与再现的关系。从他的学术生涯早期开始,
有着本质的联系。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流亡 萨义德就在关注这些问题。他在《东方学》里列举
“基本上是一种断裂的状态”,因为流亡者与“他们 了两类知识分子:一类以安东尼奥・葛兰西、米歇
的根、他们的土地、他们的过去”之间被割裂开了, 尔・福柯为代表;另一类是为数众多的东方学家。
于是流亡者“迫切须要重建他们破碎的生活”,重 萨义德认为,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东方学家人为的

万方数据
370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2卷

想象与建构中,东方以西方的“异己”和“他者”的 惊奇与乐趣,不断从边缘走向边缘。“永远不对权
形象出现。在不断地传播有关东方神秘、落后、野 威妥协,永远在边缘审视和发言,并且,永远有勇

蛮的信息过程中,知识的实质就是“再现”,是将意 气参与到活生生的历史之中。这是萨义德一直推
识形态概念具体化的过程,是让一定的能指代表 崇的‘流亡知识分子’的使命,也是真正的知识分
所指。因此,知识分子的立场对于“再现”来说至 子的使命。”【4 J尽管也有人质疑,作为受西方教
关重要。在与占统治地位的强权文化的对抗中, 育、操持着精英话语的知识分子,萨义德能否真的
知识分子能否再现公正,代表边缘人、受压迫者与 批判地看待西方的强权政治和霸权文化,但他一
被殖民者,取决于他们能否保持中立。 直以圈外人的身份和边缘的状态保持着与现实和
在《知识分子论》里,萨义德集中篇幅讨论了 主流的疏离,并始终对自己的身份持批判的态度
知识分子在再现中应持的立场,他说:“知识分子 与立场。他认为,再现知识分子不是要巩固一种
为民喉舌,作为公理正义及弱势者/唇迫害者的代 身份,加强身份认同,而是要不断地对自我的身份
表,即使面对艰难险阻也要向大众表明立场及见 进行怀疑,对固有的身份进行解构。这种宁做自
解;知识分子的言行举止也代表/再现自己的人 我放逐的局外人、永不安稳的谔谔之人的精神也
格、学识与见地”【3 J11。萨义德指出,知识分子可 贯穿了他的一生。在回忆录《格格不入》中,萨义
以分为所谓的“圈内人”与“圈外人”。他提倡知识 德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我生命里有这么多不和
分子做“圈外人”和隐喻的“流亡者”。对于隐喻意 谐音,我已学会不必处处人地皆宜,宁取格格不
义的知识分子而言,流亡就是“无休无止,东奔西 入”bj。萨义德关于再现知识分子的观点,对于
走,一直未能定下来,而且也使其他人定不下来。 我们重新审视他的理论发展脉络、厘清其发展过
无法回到某个更早、也许更稳定的安适自在的状 程,定义其理论的主体性构建,都具有一定的指导
态”,他们“永远无法完全抵达,永远无法与新家或 意义。因为萨义德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正是按照
新情境合而为一,,[3148。非同一般的生活赋予了 这样的知识分子观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的职
流亡知识分子独特的视角与立场。“作为流亡者 责,体验着作为学术界的“圈外人”与“流亡者”的
的知识分子倾向于以不乐为荣,因而有一种近似 经历,并且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立场与价值观。
消化不良的不满意,别别扭扭、难以相处,这种心 “萨义德对知识分子的考量里包含着对真理、正
态不但成为思考方式,而且成为一种新的、也许是 义、自由的热爱,他那种不依附权威、不献媚政治、
暂时的、安身立命的方式。”[3】48—49流亡者的双重 完全以心中的原则去行动的精神,正是当代知识
视角在萨义德的眼中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新思维模 分子所缺失的精神品质。”【6 J
式,所以他向那些安于现状、唯唯诺诺、迁就权势
的知识分子呼吁,“即使不是真正的移民或放逐 三、世俗的业余者
者,仍可能具有移民或放逐者的思维方式,面对阻
碍却应该去想象、探索,总是能离开中央集权的权 在《知识分子论》里,萨义德问了几个问题:
威,走向边缘”[3]57。至此,萨义德已经完成了从 “人如何诉说真理?什么真理?为了何人?在何
关注个人流亡经历到关怀知识分子流亡心灵的超 地”[3]76。他认为在世俗的世界里,知识分子只能
越。他号召知识分子拥有流亡者的视角,从边缘 借助世俗的工具,在意见与言论自由上的毫不妥
审视中心。这与他“庆祝流亡”的思想一脉相承, 协是必不可少的。那种处于专业位置,服侍权势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主动地寻求“流亡”, 并从中获得奖赏的知识分子,是根本无法运用批
以流亡者的视角进行学术研究,从而获得独特的 判和独立的分析和判断精神的。要维持知识分子
见解。 的相对独立,“业余性”显得至关重要,即“对于某
萨义德曾说过:“知识分子扮演的应该是质 个事物的喜爱”,“很投入某事却是非专业的”r7|。
疑,而不是顾问的角色,对于权威与传统应该存 具体说来,就是“不为利益或奖赏所动,只是为了
疑,甚至以怀疑的眼光看待。”【3儿03他鼓励知识分 喜爱和不可抹杀的兴趣,而这些喜爱与兴趣在于
子打破诸如种族、国家、团体、阶级的界限,超越意 更远大的景象,越过界线和障碍达成联系,拒绝被
识形态的疆界和所谓的“家园”带来的束缚,勇敢 某个专长所束缚,不顾一个行业的限制而喜好众
地再现那些无法再现自己的人,享受流亡带来的 多的观念和价值”L3j67。早在《世界、文本与批评

万方数据
第4期 顾 华等:流亡中的知识分子:重读萨父德 371

家》中,萨义德就指出世界、文本与批评家应该“三 作用就是提醒西方社会,殖民主义曾经存在并且
位一体”。上世纪70年代的文学批评陷入了迷宫 还在继续;他们的任务就是不断划清与拓宽后殖
般的文本分析,批评家们纷纷撤回到“象牙塔”里, 民社会给他们的“领地”。从再现知识分子到“业
使用着越来越专门化的术语,仿佛生活在一个与 余性”,萨义德对于知识分子的使命与任务始终保
世隔绝和无忧无虑的世界里。萨义德对此深感忧 持了高度的关注。“业余性”提供了再现知识分子
虑,他认为批评家应该用“世俗批评”来替代这种 的指导性方法与策略,对于人文科学研究领域形
专门化的批评,这也是批评家“现世性”的表现。 成的专门化、精英化倾向进行了“反驳”,对于当今
“业余性”则是对“世俗批评”的进一步阐发和延 的学术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永远保持一份远离
伸。的确,工业的高度发达会使知识的生产越来 权威的业余心态,关注中心而不进入中心,保持着
越专门化、规范化,而对权威的尊重,与大众机构 一份清明通透和自由。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分
的结盟,话语的术语化,也将使知识分子越来越专 子应有的操守。”【61

业化,其结果便是知识分子无所适从,最终导致知 综上所述,萨义德本人就是后殖民语境下的
识向权力、权威靠拢,并被权力所控制。萨义德通 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正是流亡赋予了他局外人
过《东方学》向我们展示了东方学家是如何恪守行 的角色,让他一生与西方世界格格不入,独特的流
业规范,使规范成为教条,而这些教条又反过来巩 亡者视角让他反思与知识分子相关的问题。他对
固东方学、服务权威,使东方学成为了一种“谋生 于流亡知识分子的论述是他整个学术生涯的初衷
之道”。因此,萨义德指出:“今天的知识分子应该 与立场所在,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其理论体系建
是个业余者,认为身为社会中思想和关切的一员, 构、阅读其理论著作的有效方式。他的知识分子
有权对于甚至最具技术性、专业化行动的核心提 论不仅在深层意义上捍卫了西方知识分子的传
出道德的议题,,[3171。萨义德的许多作品都体现 统,而且为当今的知识分子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着这种“业余性”,它们跨越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把 即在后现代、全球化的语境下,知识分子究竟应该
文学批评与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及历史、话语 如何公正地再现自己与他人,如何坚持知识分子
分析、歌剧、音乐、艺术史等相结合,而《东方学》就 的原则,如何有所作为、对权势说真话。重读萨义
是其中的最佳范例,他去世后出版的《论晚期风 德的经典之作对于广大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同
格》也是这种“业余批评”的有益尝试。 样是发人深省的。

萨义德认为,“世俗的知识分子的角色就是提
参考文献:
供另类:另类的来源、另类的阅读、另类的证据呈
现”[8]299。因为“知识分子不是专业人士,为了奉 [1]Said W E.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M].
Cambrl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承、讨好极有缺憾的权力而丧失天性”,难有“另类
[2] 张跣.“流亡”及其二律背反——试论萨义德关于流亡知识
的、更有原则立场的知识分子,使得他们事实上能
分子的理论[J].外国文学,2007(5):107—111,
对权势说真话”[3]82。对权势说真话的方式就是 [3] 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
有效介入,直接投入到核心的核心,而不是退却。 2002.

最该受指责的就是知识分子的逃避,即明知是正 [4]郝岚.流亡者的流亡之思——再读萨义德[J].东方丛刊,
2006(2):231.
确的、困难的、有原则的立场而不予采取,明显表
[5]萨义德,格格不入[M].彭准栋,译.北京:三联书店,
现出一种被腐化的心态。知识分子的介入并不是 2004:357.
要登上高山或讲坛,然后在高处振臂疾呼、慷慨陈 [6] 王代莉.知识分子的流浪和业余精神——读萨义德《知识
词,而是要在最能被听到的地方发表自己的意见, 分子论》[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8上):

而且要能影响到正在进行的实际过程。具体到后 135.

【7]Ashcroft B,Ahluwalia P.Conversation with Edward Said[J].


殖民语境下的知识分子,他们应该有胆量有能力
New Literatures Review,2002,32:3—22.
“反写”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萨义德很欣赏拉什
[8]薇思瓦纳珊.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M],单德
迪,认为他“能以世界的语言来写作,而且把那个 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语言翻转过来对抗它本身的权威和巩固的来 (下转第376页)
源”18J89。而萨义德、拉什迪等后殖民知识分子的

万方数据
376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2卷

作。但是他的尝试尚未开始,却因为溺水身亡而 可能的精神王国,是它的主角努力以赴的精神目
终结。精神是易碎的,即使没有现实世界的触碰, 标,不管他最终达到了抑或没有达到。黑塞最终
她也会因为自身的纤弱而不堪对影一面湖水,谁 在人性的恶面前采取一种和解的态度,他最后还
能保证她不会自伤其身而化作一滴泪水?更何况 是认同歌德对人性恶的态度。
一次巨大的尘世冒险?当黑塞向我们宣道精神世
参考文献:
界的美妙奇特时,他并没有因此而隐瞒这个世界
先天的孱弱和其中暗藏的欺骗。 【1]黑塞.感激歌德【M]∥世界文学编辑部.布拉格一瞥.高
中甫,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00.
值得说明的是,克乃西特的死仅仅是一个传
[2]埃里希・奥尔巴赫.摹仿论——西方文学中所描绘的现实
闻,黑塞让自己的主人公的生命消失在传闻中。
[M].吴麟绶,周新建,高艳婷,译.石家庄:百花文艺出版
他没有回答我们关于“精神”的询问,是因为他和 社,2002:502—504.
我们一样缺少回答的勇气吗?不是的,这个故事 [3] 张佩芬.黑塞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克乃西特从2200年的卡斯塔利亚消失之后, 2006:286.

[4]黑塞.荒原狼[M].李世隆.刘泽圭,译.桂林:漓江出版
又化作三个形象——“呼唤风雨的大师”、“忏悔长
社.1997.
老”和“印度王子”,从远古飘忽而至,娓娓诉说另
[5]黑塞.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M].杨武能,译.上海:上海
一个世界的传奇。“上帝把绝望遣送给我们,并不 译文出版社,2007.
是想杀死我们;上帝送来绝望是要唤醒我们内心 [6]黑塞.玻璃珠游戏[M】.张佩芬,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的生命。”【6J443黑塞的每一部小说都假定了一个 社,2007.

Hesse’S Acceptance and Reconsideration to Goethe’S Education Spirit


WANG J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Abstract:In his education novels,Hesse explored continuously the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to the growth
of human’s spirit.Hesse’s educational view mainly resulted from Goethe’S,i.e.,the Germany classical
view of humanistic education.Therefore,Here’S education novels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outcome of an

implicit dialogue between Goethe and himself to a certain extent.Goethe’S classical humanistic view of
education is mainly a kind of practice of spiritual significance.with an obvious lack of the realities of the

society.So,on the one hand,Hesse believed that Goethe’S classical view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human spirit in his education novels.But On the other hand,he reflected On

the deficiency of unreality in the educationalidea of Goethe.


Key WOrds:Hesse;Goethe;education novel;classical humanistic spirit

(责任编辑:刘晓萍)

(上接第371页)

An Intellectual in Exile:Re—reading Said

GUHua.MA Xin
(Foreign Studies College,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 1 10819,China)

Abstract:Reflections on exile,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s and secularism of the amateurs are the
three major parts of Said’S cultural critical theory.Exile is the origin and the power for intellectuals’
creation and entitles them to have unique thinking style and standpoint of theory construction.

Representations of intellectualsare the key tO cheek whether their standpoint is impartial and to judge
whether their duty is properly performed.Amateurism is a brand new perspective and an effective mode to

represent intellectuals.Literary criticism should be rooted in secularism.Said’S literary can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intellectuals’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ory constr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


Key words:Said;exile;intellectuals;amateurism

(责任编辑:刘晓萍)

万方数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