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学习的重要性及怎样进行学习 

一、为什么要学习
学习可以获得知识。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我们的自
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方法论都是从学
习中来。整个人类,无论是什么人种,无论信仰什么,无一不是走
先求学后就业之路,在学校学习各种知识成为唯一的学习途径,这
几乎成为人类生活的定势。上小学时学汉语拼音 b、p、m、f;数学是
从识数到加减乘除;然后扩展到地理、历史,靠着这种一点一滴的
积累,一个人渐渐地有了知识。
学习能够开阔视野。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
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习历史知识,
就会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得到人类社会兴衰、统分的启示。学习自
然科学知识,就会知道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学习哲学知识,能
够给人以智慧。总之,如果一个人爱学习,那么,他就能够获得古
今中外的许许多多的知识,进而变得学识渊博、视野开阔。
学习能够丰富人生经验。每个人的一生只有一条轨迹,即:从
生到死。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如果误入歧途,定会造成终生遗憾,
但世间没有后悔药可吃,没有回头路可行。那么,怎样保证只走正
路不走邪道,学习是很好的选择。在这方面,只要知道古今中外的
几个名人的经历就足够了。
学习是生存的一项紧迫任务。当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在近 100 年的时间里,人类的发明创造远远超过了过去 1000 年的总
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知识更新周期
的缩短、创新频率的加快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孕育出
新的生产方式、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不加强学习就难以跟上
形势的发展。
学习是人生的永恒主题。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中国有句古话:
活到老学到老。如果把它翻译成英语,首先要把这句话的意思翻译
成符合英国人表述的意思,它的译意应该是“不要因为老而不学
习。”事实上,没有哪个人会说,我以前学习的那些知识够我用一
辈子了。从职务需要、岗位需要、角色需要出发,如果设定一个必
须达到的完美标准,那么,无论是谁,他都只能向这个标准看齐,
并不断靠近它,但他永远不可能与这一标准重合。比如说,作为领
导干部,对照新时期中央提出的能力标准(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
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
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心理调适能力)衡量,方方面面的
差距还是比较大的。缩小这些差距,只有通过学习。从另一个角度
看,学习能够及时校正人生方向,确保人生不走弯路。一些步入歧
途的人,都与忽视学习有关系。
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与客户之间相处,如果能
明白忍与不忍的区别,那么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你会处理的很好、
很到位。二者的区别在于,在发生矛盾时,不忍只能发泄眼前的怨
气,忍却能得到长远的回报。
在对待金钱上,如果我们懂得,人生,失去了金钱、资用,会
有再来的时候;失去人格、道德,却不容易恢复。我们认识的一些
人中,虽然在法律上没有被宣判,但在人们的心中,他早已得到了
宣判。所以做生意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尤其要控制自己的私欲。
举一个来自非洲的故事。一个非洲部落的酋长对三个村民说:你们
自己在地上立一根标杆,在太阳升起来时,从标杆处出发,太阳落
山时再回到标杆跟前来,那么以标杆为中心,以你们到达的最远的
地方为半径划个圆,这块土地就是你们自己的了;但是,如果在太
阳落山时不能回到标杆跟前来,那么,就得不到土地。按照酋长的
要求,第一个人走了一截路,感到累了,于是坐下来休息,休息好
后继续往前走,感到累了后,又坐下来休息,这样走走停停,估计
时间差不多了,他往回返,在太阳还没落山时回到标杆前,他得到
一块很小的土地。第二个人立好标杆后,开始出发,他边走边想,
我多走一步,得到的土地就会比少走一步多许多。所以,他一刻不
停地向前走,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他有时甚至以跑带走,等到该
往回返时,他的体力已经耗费得差不多了,根本无力回到出发点。
结果,这个人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得到。轮到第三个人,他在太阳升
起时从标杆处出发,在太阳落山时刚好返回来,结果他得到的土地
最多。原来,在前一天晚上,他根据自己的体力和行走的速度,做
了周密的计划,所以,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这个故事说明,第一,人的吃苦精神很重要,一个吃不了苦、
受不了累的人,他即使有所收获,那也是极其有限的;第二,人们
在追求目标时必须控制自己的欲望。过分的贪婪,将把人送上不归
路,无论这期间他付出了多少、多么艰辛;第三,智慧是帮助人们
取胜的关键因素。孙子说:“以虞待不虞者胜”,毛主席说:“不
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
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机遇总是
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古今中外,有识之士一致认为,只有有准备
地做事,才能成功。
许多事情,虽发生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人身上 ,
但对我们的启示作用都是一样的。但是不学习,我们就无法得到。
二、学什么
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无论你学习的能力有多么强大,都不可
能触及它的每一点。所以,在学习中应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学习的
内容和主攻方向。本人认为,最基本的要求是:
学点儿历史知识。无论什么人,从事什么专业,身居何种岗位,
都应该学点历史。学习历史,是要我们明白自己是处在历史长河中
一个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绝大多数人既是微不足道的,也
是不可或缺的。在有限的时光里,我们审视自己是谁、能做些什么、
怎样去做。从较深层次看,学习历史的意义可以用苏格拉底的一句
话来表述,他说:“最有希望成功的人,不是那些才华横溢的人,
而是那些善于观察走在自己前面的人。”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
师。
学点儿哲学知识。哲学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
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思想对各个领域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学习哲学的意义在于,当我们在生活中为某一问题而困惑时,“哲
学”会告诉你解决的方法。比如,对于蚂蚁的力量,我们有时说:
“蚂蚁撼树谈何易”;有时又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可见,
蚂蚁虽然摇不动大树,但却可以导致一座大堤的溃决。这一道理给
我们的启示是,有时我们的力量是极其微弱的,有时却又是十分强
大的,形成这种悬殊的原因是我们面对的对象不同。或者说,我们
做这方面的事可能得心应手,但做其他的事就会感到力所能及。这
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扬长避短,防止盲目行事。哲学知识在处理
爱情婚姻家庭中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这种知识告诉我们,爱情婚
姻家庭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因此,处理好这种关系必须
遵循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比如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
关心,以及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等等。在遇到矛盾时,如
果双方能够认识到每个人本身既有成人的一面,又有孩子的一面,
并且他们各自都在不断地成熟、生长,那么我们就可能变得更容易
接受另一个人。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更为理性的态度去处理那些生
活中经常发生的无足轻重的问题。我们许多人往往怀着对爱的渴望
步入婚姻的殿堂,但在这之前,如果能够明白“任何人的婚姻都是
一次痛苦的收获,你结婚的誓言实际上就是对痛苦的承诺”这一生
活哲学,那么他(她)将来的生活可能会更幸运一些。亚里士多德
说:人既不能懦弱,也不能鲁莽,而要勇敢。不够勇敢叫懦弱,太
过勇敢叫鲁莽。既不要挥霍,也不要吝啬,而要慷慨。不够慷慨叫
吝啬,太过慷慨叫挥霍。
学点儿业务技能。当今社会的高度分工要求每个人都需要有自
己的业务技能,有一技之长。比方说,如果我们计算机使用操作过
得硬,就不愁找不到饭吃;如果能治某种绝症,那么你的收入就会
像涛涛江水奔流而来,你根本用不着害怕失业。就是当领导,也是
需要有点业务知识的,领导干部的业务知识主要体现在会不会当领
导,特别是企业的领导,如果没点领导知识,那是要误己害人的。
三、怎样学习
效法古人,刻苦读书。我的结论是,两千多年前的人,在认识
论、方法论方面一点也不比现在的人缺少智慧。中华民族是热爱学
习的民族。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学不可以已。” 《增广贤
文》中讲到:“能学则庶民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民”。
民间还有许多关于学习的过程是多么地艰辛的比喻,如:“宝剑锋
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
舟”,等等。历史上,记载勤奋、刻苦求学的故事也有许多,凿壁
偷光、头悬梁、锥刺骨都是家喻户晓的典故。凿壁偷光的典故出自
一部记载西汉佚事传闻的笔记体小说《西京杂记》,卷二:“匡衡
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
光而读之。” “头悬梁、锥刺骨”是《三字经》中的两句话,讲两
个刻苦读书终有所获的故事。其一,晋朝有一个叫孙敬的人,读书
到了深夜,为了不让自己瞌睡,就用绳子系住自己的头发,悬在屋
梁上,如果打盹低头时,绳索就会将他拉醒。后来官至卿相。其二,
战国时的苏秦,想在秦为官,因为遭到商鞅的忌妒,回家后又受到
亲人的冷落,于是就勤奋苦读《韬略》、《阴符》等兵法之书,每
当深夜昏昏欲睡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后再
读书。后来官至卿相。真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闻名天下
知”。
带着思考学,将学与思结合起来。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
学习的深化;思考比学习更重要。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
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它表明,一味的读书,
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
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成为书呆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
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陷入想当然的境地。只有把
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
“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
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
的。
下面,再了解一番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比孔子小 82 岁。出身于雅典城不远的一个石匠兼雕刻匠家庭,曾经

自幼随父学艺,后来,当过兵,曾经三次参战。大约在 40 岁左右苏

格拉底出了名,并进人五百人会议。大约公元前 399 年,苏格拉底


因“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的罪名
被判有死罪。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但他
决心服从国家的法律,拒不逃走。后来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 7O 岁。
苏格拉底的教学生的思考方法很独特,他教学生从不给他们现
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
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
行。他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

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
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
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
非正义的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
样做是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
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
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
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
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们收回了自己原来的
主张。这种教学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
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指导
意义。
苏格拉底有许多格言,如: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
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我们的需要是
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告诉我你的
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
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
幸福,唯有神知道;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等
等。
苏格拉底的风范。在教学方面,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
收取学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
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因此苏格拉底
一生都很清贫。
四、结束语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转型时期。应该说,通过近年来
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人们的物质生活普遍地得到改善,然而,
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许多人的精神生活开始出现问题,就像平
静的湖面吹过一阵风,泛起层层涟漪。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不
陷入困惑之中,有的甚至步入歧途。因此,解决信仰、精神方面的
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大多人面前的紧迫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
倍学习。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