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https://baike.baidu.

com/item/%E8%AF%B8%E8%91%9B%E4%BA%AE/21048

诸葛亮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诸葛亮(181 年~234 年 10 月 8 日 [1] ),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


县)人 [2]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3-6]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


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
六年(211 年),攻取益州。 [7]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 年),刘
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
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
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
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 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 54 岁
[8] 。刘禅追谥他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桓温追封他为武兴王。 [9]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
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F%B8%E8%91%9B%E4%BA%AE

评价

主条目:對諸葛亮的評價

《唐诗三百首注疏》中的杜甫《蜀相》,民国二十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其中“出师未
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为千古佳句

诸葛亮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与发明家,在三方面均有極大的贡献。 蜀汉统
治地区的百姓对诸葛亮极为追思,三国志称为“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
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即使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人追思
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
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因为其出色的治国才能与高尚的品德,十分受百姓爱戴,直到唐
朝时(诸葛亮之后五百余年),蜀地尚有民众自发祭祀诸葛亮的习惯。

当时的人对诸葛亮评价极高,即使是敌国曹魏。诸葛亮在蜀汉广受官员与百姓的尊敬与爱
戴,谯周并不赞同北伐,但诸葛亮去世后却首先前去吊丧表示哀悼。季汉辅臣赞称赞其
“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
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
未夷。”诸葛亮去世后,朝廷并未立庙,但百姓每年均会自发拜祭诸葛亮。敌国方面,贾
诩评价诸葛亮善治国,傅干评价为“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司马懿评价其行军布
阵为“天下奇才”。在魏灭蜀之战,钟会入汉中时,仍令士兵不得于诸葛亮墓旁樵采,还
亲往祭拜。东吴人士亦对诸葛亮有极高评价,张俨在默记里将诸葛亮与司马懿这二位当世
俊杰作了详尽对比,论述道:“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托身明主,或收功于蜀汉,
或册名于伊、洛……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
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
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
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
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
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后时代的绝大多数统治者,文臣与武将都对诸葛亮有着极高的评价,尤其是其杰出的政治,
军事才能和高尚的品格。唐诗与宋诗中有大量赞颂诸葛亮的诗篇。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
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李商隐的“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
常为护储胥”,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皆为千古名句。诸葛亮在
社会各个阶级都广受欢迎。前蜀高祖王建于永平二年(912 年)封诸葛亮为安国王。

少数人也对他的北伐提出过批评,认为北伐未能取得重大战果,是不顺应天命的行为。比
如司马光评价为“诸葛亮自负才能,逆天而行,自取败之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