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第 31 卷 增 1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Vol.31 Supp.

1
2012 年 5 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May,2012

一类双排桩支护结构内力计算
范秋雁 1,许胜才 2,崔 峰 3
(1. 广西大学 资源与冶金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2. 广西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3. 广西基础勘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广西 南宁 530023)

摘要:由于支护空间受到限制等原因,一类双排桩支护型式设计为前后排桩之间没有土体,形成只有后排桩挡土
的空间门架式结构,国内外目前尚无此类双排桩支护结构内力计算方法。针对这类双排桩,把前后排桩看作是竖
放的弹性地基梁,用土弹簧模拟基坑开挖面以下的土抗力,根据弹性地基梁的挠曲微分方程对双排桩进行分段,
建立各自的内力方程。利用幂级数法结合桩端边界条件求出开挖面以下桩身的内力及变形,然后由连系梁中间截
面的变形协调条件,建立力法方程,求解出连系梁中间截面的内力,进而求出前后排桩各截面的内力。结合工程
实例对这一类型式的双排桩支护结构进行计算并与实测值作对比分析,提出对这一类双排桩支护结构设计有参考
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桩基础;双排桩;弹性地基梁;内力计算;幂级数法
中图分类号:TU 4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15(2012)增 1–3152–07

CALCULATION FOR A TYPE OF RETAINING STRUCTURE


WITH DOUBLE-ROW PILES
FAN Qiuyan1,XU Shengcai2,CUI Feng3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Metallurgy,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530004,China;
2.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530004,China;
3. Guangxi Foundation Investigation Engineering Co.,Ltd.,Nanning,Guangxi 530023,China)

Abstract:For the reason that the retaining space suffers from the restraint,a type of retaining structure with
double-row piles is designed as the structure without soil solum between the pre-row pile and post-row pile,to
form the soil-retaining spatial door-frame structure in the post-row pile. At present,there is no calculation method
for internal force of such kind of retaining structure with double-row piles. For this type of double-row piles,the
pre-row pile and the post-row pile are both considered as elastic foundation beam placing upright. The soil spring
is employed to simulate the soil resistance under excavation surface. The sections of double-row pile are divided
on the basis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elastic foundation beam deflection to establish internal force equations of
sections. The power series method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internal force and deformation of the pile body below
the excavation surface with the boundary condition of pile tip. Under the deformation compatibility condition of
middle section of coupling beam,a equation of force method is established to get the internal force of middle
section of coupling beam;and then the internal forces of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e pre-row pile and the post-row pile
are obtained. Finally,combining with the engineering examples,this type of retaining structure with double-row
piles is calculated an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d statistics. Some valuabl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design of this type of retaining structure with double-row piles.
Key words:pile foundations;double-row piles;beam on elastic foundation;calculation of internal force;power
series method

收稿日期:2011–01–26;修回日期:2011–03–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72190);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GXNSFA013005)
作者简介:范秋雁(1961–),男,博士,1982 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矿井建设工程专业,现任教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
qiuyan@gxu.edu.cn
第 31 卷 增1 范秋雁等:一类双排桩支护结构内力计算 • 3153 •

力,并对不同的布桩形式给出了相关的计算关系式。
1 引 言 由于其概念明确、计算简单,现阶段被较多的设计
者使用;郑 刚等[3]假定桩间土体为连接前后排桩的
随着基坑支护难度不断加大,双排桩的运用越 弹簧,开挖面以下前排桩按竖向的文克勒地基模型
来越多。它是由 2 排平行的钢筋混凝土桩及桩顶连 考虑,并在前排桩的桩端加一竖向弹簧模拟对前排
系梁构成的空间门式刚架支护结构体系。它属于悬 桩竖向位移的约束,最后利用杆系有限元法计算桩
臂类支护结构的一种,但与单排悬臂支护结构相比, 的内力。黄 凭等[4]在计算土压力时作了一剪切滑裂
具有:较大侧向刚度,可以有效控制基坑的侧向变 面,滑裂面以上和以下土体分别以滑动土体和稳定
形;桩身内力分布均匀合理,造价相对较低等优点。 体处理,根据弹性地基梁的变形方程分段列出各段
因此,在深基坑开挖中,特别是对基坑变形有严格 桩体挠曲微分方程,最后结合各段桩体在连接处的
要求的工程中,双排桩支护越来越受到技术人员的 变形及受力的协调、连续性及假定边界条件计算求
青睐。 解。
双排桩前后排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在使用这 基于文克勒假定的计算模型,是目前双排桩支
种支护结构时,要求基坑周边有一定的空间,才能 护结构计算中认可度比较高的一种,本文将运用该
很好地发挥其作用。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基坑工 计算模型对图 1(a)型式的双排桩支护结构进行分析
程在密集建筑地区越来越多,双排桩的使用也面临 和计算。在计算时把前后排桩看作是竖放的弹性地
着许多挑战,如基坑周边所能利用的空间过于狭窄, 基梁,并在桩端增加了竖向弹簧模拟竖向位移对桩
的影响。根据弹性地基梁的挠曲微分方程对双排桩
导致双排桩的布置形式和一般的双排桩布置形式有
进行分段,建立各自的内力方程。利用“m”法结
所不同。这一类布置的双排桩在前后排桩之间没有
合桩端边界条件求出开挖面以下桩身的内力及变
土体,也即只有后排桩挡土的空间门架式结构(见
形,然后由连系梁中间截面的变形协调条件,建立
图 1(a)),而一般的双排桩布置形式是前后排桩都受
力法方程,可求解出前后排桩各截面的内力。
到土压力的作用(见图 1(b))。

2 双排桩受力分析及计算模型
基坑周
边建筑
物 2.1 双排桩土压力计算模型

对于本文所描述的这一类双排桩,基坑开挖面

以上只有后排桩受到侧向土压力作用,其分布按朗
肯主动土压力确定,后排桩开挖面以下土压力则按
规程[5]假定,呈矩形分布。基坑开挖面以下的土抗
力用土弹簧模拟,为了模拟土体对双排桩竖向位移
的约束作用,在前后排桩桩端加一竖向弹簧[6]。土
(a) 空间门架式结构 (b) 一般布置形式 压力计算模型如图 2 所示。
图1 两类双排桩对比图 为了计算此类双排桩,作以下基本假定:
Fig.1 Comparison diagram of two types of double-row piles (1) 桩与连梁均为弹性构件;
(2) 忽略桩身轴向变形,只考虑弯矩对变形产
目前对双排桩土压力的计算,都是基于一般布 生影响;
置形式的双排桩进行的。在考虑前后排桩的土压力 (3) 将土体视为弹性介质,土的应力–应变符
[1]
分布时主要有几种观点:较早的是刘 钊 提出的计 合文克勒假定,土的地基反力系数由“m”法确定;
算模型按文克勒假定,以结构力学中门式刚架分析 (4) 桩端只受竖向弹簧的约束作用,桩端不能
为基础,考虑桩土共同作用,运用弹性地基梁和结 承受集中弯矩与集中剪力。
[2]
构力学分析方法求出双排桩结构内力;何颐华等 2.2 土压力的计算
根据双排桩前后排桩之间的滑动土体占桩后滑动土 基坑开挖面以上土压力按朗肯主动土压力计
体总量的体积比例来确定前后排桩所受到的侧压 算,计算公式为
• 3154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 年

3 双排桩内力及变形的求解

根据节 2.1 基本假定,可由力法建立变形协调


方程,结合桩端边界条件,即可求解桩的内力和变
ph 形。对图 2 所示计算模型进行受力分析,经分解并
引入截面未知力,各内力符号规定为:横向位移 yx
顺 y 轴正方向为正值,转角  x 逆时针方向为正值,
弯矩 M x 当左侧纤维受拉时为正,横向剪力 Qx 顺 y
轴正方向时为正。
双排桩受力分析如图 3 所示。由图 3 可知,开
挖面以上可建立弯矩及剪力方程,开挖面以下可建
图 2 双排桩土压力计算模型 立前后排桩的挠曲微分方程。
Fig.2 Calculational model for soil pressure of double-
row piles -Q0
F0 -F0

Px  ( K a  x  K a q  2c K a )b (1) Q0 M0 -M0

式中: Px 为主动土压力计算值, K a 为土的主动土


压力系数, 为土的重度,c 为土的黏聚力,q 为地
面超载,b 为双排桩桩距。
前排桩开挖面以下土压力为
Fah Fbh
Pa  mb0 ( x  h) y (2) Mbh
Mah Qbh
后排桩开挖面以下总土压力 Pb 为 Qah
ph

Pb  mb0 ( x  h) y  ph (3a)

其中,
ph  ( K a  h  K a q  2c K a )b (3b)
式中: ph 为后排桩在基坑底面处的主动土压力;b0
为单桩的计算宽度,按表 1[7]选取;m 为地基系数比
(a) 前排桩 (b) 后排桩
例系数,可由试验确定或按规程[5]中的经验公式计
图3 双排桩受力分析图
算求得。当桩入土深度范围内有多种土层时,可由
Fig.3 Force analysis of double-row piles
地基系数图形面积与换算后的面积相等求得,如当
h 深度内存在 2 层不同土时,m 的计算公式[7]如下: 3.1 方程的建立
m h  m2 (2h1  h2 )h2
2
前排桩基坑开挖面以上的弯矩及剪力方程分别为
m 1 1
(4)
hm2 M a ( x)  F0 x  Q0 L  M 0 
 (5)
式中: hm 为计算土层厚度之和; h1 , h2 分别为基坑 Qa ( x)  F0 
深度范围内 2 个不同土层的厚度。
前排桩基坑开挖面处桩的弯矩和剪力分别为
表1 桩的计算宽度 [7]
M ah  F0 h  Q0 L  M 0 
Table 1 Calculational widths of pile [7]  (6)
Qah  F0 
桩径(或桩宽) 矩形桩 圆形桩
前排桩基坑开挖面以下桩的挠曲微分方程为
b≤1 m b0  1.5b  0.5 b0  0.9(1.5b  0.5)
d4 y
b>1 m b0  b  1 b0  0.9(b  1) EI 4  mb0 ( x  h) y  0 (7)
dx
第 31 卷 增1 范秋雁等:一类双排桩支护结构内力计算 • 3155 •

后排桩基坑开挖面以上的弯矩及剪力方程为 收敛得很小,可以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
M b ( x)   F0 x  Q0 L  M 0  M ( px )  (2) 求解式(10)
 (8) 对于后排桩,在基坑开挖面处引入桩身截面位
Qb ( x)   F0  Q ( px ) 
移 ybh ,转角  bh 、弯矩 M bh 及剪力 Qbh 为边界条件,
后排桩基坑开挖面处桩的弯矩和剪力分别为 同式(7)求解过程,求解式(10)得
M bh   F0 h  Q0 L  M 0  M ( ph )  M bh
 (9) yb  ybh f 0 ( x)   bh f1 ( x)  f 2 ( x) 
Qbh   F0  Q( ph )  2 EI
后排桩基坑开挖面以下桩的挠曲微分方程为 Qbh p
f3 ( x)  h f 4 ( x) (13a)
6 EI 24 EI
d4 y
EI 4  mb0 ( x  h) y  ph  0 (10) M bh
dx b  yb  ybh f 0( x)  bh f1( x)  f 2( x) 
2 EI
3.2 方程的求解 Qbh p
f3( x)  h f 4( x) (13b)
对于式(5),(6)和(8),(9),未知量为 F0 , Q0 和 6 EI 24 EI
M 0 ,可通过最后建立整体力法方程而求解。式(7)  M
M b  EIyb  EI  ybh f 0( x)  bh f1( x)  bh f 2( x) 
和(10)是四阶变系数微分方程,对于本文的双排桩  2 EI
支护结构内力计算可以采用幂级数法求解,此法求 Qbh p 
f3( x)  h f 4( x)  (13c)
解过程思路清晰,精度高,能给出通解表达式。 6 EI 24 EI 
(1) 求解式(7)  M
Qb  EIyb  EI  ybh f 0( x)  bh f1( x)  bh f 2( x) 
根据初参数法,引入边界条件,设在基坑开挖  2 EI
面处桩身截面位移为 yah ,转角 ah 、弯矩 M ah 及剪 Qbh p 
f3( x)  h f 4( x)  (13d)
 6 EI 24 EI 
力 Qah 。令 y   an x n ,代入式(7),结合边界条件,
n 0 (3) 由基本假定可知,非嵌岩长桩底端只受竖
经计算求解得[4] 向土弹簧的约束作用,前后排桩端弯矩和剪力均为
M Q 0,由此可建立下列 4 个方程:
ya  yah f 0 ( x)  ah f1 ( x)  ah f 2 ( x)  ah f3 ( x) (11a)
2 EI 6 EI
 M
M Q M a ( H )  EI  yah f 0 ( H )  ah f1 ( H )  ah f 2 ( H ) 
a  ya  yah f 0( x)  ah f1( x)  ah f 2( x)  ah f3( x)  2 EI
2 EI 6 EI
Qah 
(11b) f3( H )   0 (14a)
6 EI 
 M
M a  EIya  EI  yah f 0( x)  ah f1 ( x)  ah f 2( x)   M
 2 EI Qa ( H )  EI  yah f 0( H )  ah f1( H )  ah f 2 ( H ) 
 2 EI
Qah 
f3( x)  (11c) Qah 
6 EI  f3( H )   0 (14b)
6 EI 
 M
Qa  EIya  EI  yah f 0 ( x)  ah f1( x)  ah f 2 ( x)   M
 2 EI M b ( H )  EI  ybh f 0( H )  bh f1 ( H )  bh f 2 ( H ) 
 2 EI
Qah 
f3( x)  (11d) Qbh p 
6 EI  f3( H )  h f 4( x)   0 (14c)
6 EI 24 EI 
其中,
k
  M
( A)k (n!) (5i  n  4) Qb ( H )  EI  ybh f 0 ( H )   bh f1( H )  bh f 2 ( H ) 
   2 EI
f n ( x)  ( x  h)n   i 1
( x  h)5k  n 
(5k  n)!  Qbh p 
k 1
 f3( H )  h f 4 ( x)   0 (14d)
(n  0,, 1 2,3,4) 6 EI 24 EI 

mb  联解式(14a)~(14d),可得
A 0 
EI  yah 
(12) M ah Q
在式(12)中,k 值越大,结果的精度越高。经计 [ f 2( H )  f 2( H ) ]  ah [ f3( H )  f3( H ) ]
 2 EI 6 EI (15a)
算,级数收敛很快,当取 k = 6 时,级数的一般项就 f0 ( H )  f0 ( H )
 
• 3156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 年

Mah Q 将式 (6) , (8) 代入式 (15) ,然后将式 (15) 代入


[ f2 (H )  f2 (H ) ]  ah [ f3 (H )  f3(H ) ]
ah   2EI 6EI 式(17),再将式(17)代入式(18),得到一个未知参数
f1 (H )  f1(H )
为 F0 , M 0 , Q0 的三元一次方程组,通过对此方程
(15b)
组的求解,可求出 F0 , M 0 , Q0 的值,且级数 k 值
M Q
ybh    bh [ f 2 ( H )  f 2 ( H ) ]  bh [ f 3 ( H )  取值越高,计算结果越逼近解析解。解式(18)得
 2 EI 6 EI
(1 p  3 ) 12  2 13
p  ( 2 p  6 )  22  5  23
f 3( H ) ]  h [ f 4( H )  f 4 ( H ) ] [ f 0( H ) 
24 EI  ( 3 p  8 )  32  33  7
F0  (19a)
f 0 ( H ) ] (15c) 11  1 12  2 13
 21  4  22  5  23
 M bh Q
bh    [ f 2 ( H )  f 2 ( H )  ]  bh [ f 3 ( H )   31  32  33  7
 2 EI 6 EI
11  1 (1 p  3 ) 13
ph 
f 3( H )  ]  [ f 4 ( H )  f 4 ( H )  ] [ f1 ( H )   21  4 ( 2 p  6 )  23
24 EI 
 31 (3 p  8 )  33  7
f1( H )  ] (15d) M0  (19b)
11  1 12  2 13
其中,  21  4  22  5  23
f1 ( H ) f  ( H )  31  32  33  7
 ,  0
f1( H ) f 0 ( H )
11  1 12  2 (1 p  3 )
(4) 求连系梁中间截面位移  21  4  22  5 ( 2 p  6 )
由以上计算可知,对于前排桩,在基坑开挖面  31  32 ( 3 p  8 )
的桩身截面位移为 yah ,转角为 ah 。对于后排桩在 Q0  (19c)
11  1 12  2 13
基坑开挖面的桩身截面位移为 ybh ,转角为  bh 。忽  21  4  22  5  23
略桩的轴向变形,在桩端加一竖向弹簧代替竖向抗  31  32  33  7
[6]
力,据分析,在软土地区,弹簧刚度 可取为:k0≥
其中,
1  105 kN/m 。
6h[ f 2( H )  f 2( H ) ]  2[ f 3( H )  f 3( H ) ]
通常双排支护桩桩顶竖向位较小,如果桩周为 1  
6 EI [ f 0( H )  f 0( H ) ]
硬土层,前后排桩竖向抗力主要为侧摩阻力,则弹
簧刚度[8]可取为 6h 2 [ f 2( H )  f 2( H )  ]  2h[ f 3( H )  f 3( H )  ]
d
2 6 EI [ f 0( H )  f 0( H )  ]
k 0  ( H  h ) m   (16)
2 f 2( H )  f 2( H ) h[ f 2( H )  f 2( H )  ]
2  
式中:d 为桩径。 EI [ f 0( H )  f 0( H ) ] EI [ f 0( H )  f 0( H )  ]
因此,由基坑开挖面处前后排桩的截面位移引
3 
起的连系梁中间截面的相对位移为
 F  yah  ah h  ybh   bh h   f (H )  f2(H ) h[ f2(H )  f2(H ) ] 
 2  
  2EI[ f0(H )  f0(H ) ] 2EI[ f0(H )  f0(H ) ] 
 M  ah   bh  (17)
  f3(H )  f3(H ) h[ f3(H )  f3(H ) ] 
Q  (ah   bh ) L  2Q0 / k0  M ( ph )    
 6EI[ f0 (H )  f0 (H ) ] 6EI[ f0(H )  f0(H ) ] 
 
(5) 建立力法方程求解 F0 , M 0 , Q0
ph [ f4(H )  f4(H ) ] hp [ f (H )  f4(H ) ]
在连系梁中间截面处,未知力为 F0 ,M 0 ,Q0 , Q( ph )   h 4
24EI[ f0(H )  f0(H ) ] 24EI[ f0(H )  f0(H ) ]
根据以上条件,可列出结构力学力法方程为
6h[ f 2( H )  f 2 ( H )  ]  2[ f3( H )  f 3( H )  ]
11 F0  12 M 0  13Q0  1 p   F  0  4 
 6 EI [ f 0( H )  f 0 ( H )  ]
 21 F0   22 M 0   23Q0   2 p   M  0  (18) f 2( H )  f 2 ( H ) 
 5 
 31 F0   32 M 0   33Q0   3 p  Q  0  EI [ f 0( H )  f 0 ( H )  ]
第 31 卷 增1 范秋雁等:一类双排桩支护结构内力计算 • 3157 •

[ f 2( H )  f 2 ( H )  ]M ( ph ) 基坑顶设置一级放坡,高度 2.5 m。根据场地岩土工


6   
2 EI [ f 0( H )  f 0 ( H )  ] 程勘察报告,场地土层自上而下分布如表 2 所示。
[ f3( H )  f 3( H )  ]Q ( ph ) p [ f ( H )  f 4 ( H )  ]
 h 4
6 EI [ f 0( H )  f 0 ( H )  ] 24 EI [ f 0( H )  f 0 ( H )  ] 表2 基坑土层物理力学参数
[ f 2( H )  f 2 ( H )  ]L
2
2 Table 2 Physico-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foundation layers
7  
EI [ f 0( H )  f 0 ( H )  ] k0 层号 土层名称 层厚/m 重度/(kN·m 3) 黏聚力c/kPa 内摩擦角 /(°

)
1 杂填土 16.2 19.3 12 12
[ f ( H )  f 2 ( H ) ]LM ( ph )
8  2  2 淤泥 2.3 18.0 5 5
2EI [ f 0( H )  f0 ( H ) ] 3 圆砾 25.0 22.0 – 32
[ f3( H )  f3( H ) ]LQ( ph ) Lph [ f 4( H )  f 4 ( H )  ]

6 EI [ f 0( H )  f0 ( H ) ] 24EI [ f 0( H )  f0 ( H ) ] 在基坑西侧临近 2 栋 8 层楼建筑,其基础形式
把 F0 , M 0 , Q0 回代式(5),(8),可求出基坑开 为静压桩基础,距基坑约 5 000 mm。由于不能采用
挖面以上桩身弯矩和剪力。把 F0 , M 0 , Q0 回代 喷锚及桩锚等方案,所以采用双排桩支护。前排桩
位于基坑内配楼无工程桩区域,后排桩桩间设置搅
式(11)和(13),可求得基坑开挖面以下桩身各截面位
拌桩止水帷幕。双排桩桩径 1 000 mm,桩距 2 700
移、转角、弯矩及剪力,进而也可求得基坑开挖面
mm,排距 4 000 mm,桩长 21 700 mm;连梁截面
以上桩身各截面的位移和转角。
高 1 000 mm,宽 1 000 mm。
由于计算过程复杂,影响因数多,难以从级数
为观测支护结构受力情况,在制作支护桩钢筋
形式表达的解中分析这一类双排桩的内力变化规
笼时把振弦式钢筋测力计焊接到主筋上,在钢筋笼
律,本文将在后面结合工程实例求解出具体数值后
两边对称布置,每边各 6 个钢筋计,竖向间距为 3 m。
再加以分析。
基坑开挖至 10 m 时,按本文计算方法,并参考刘国
3.3 程序设计
彬和王卫东[9]研究中把钢筋计轴力换算为弯矩的公
依据上面的求解过程利用 FORTRAN90 语言编
式,得到内力计算结果和监测结果对比,如图 5 所
制计算程序进行求解计算,程序结构框架图见图 4。
示。由于钢筋计的布设原因,实测数据都在桩顶 4 m
开始 以下。

输入参数:基坑深度、桩体和支 5 双排桩结构内力分析
护结构参数、土层参数

结合上文工程实例分析可知双排桩的桩身弯矩
调用求解连系梁中间截面内力 分布有以下特点:采用竖向弹性地基梁理论建立的
子程序,计算出 F0,M0,Q0
计算模型,考虑了桩土共同作用,较好地反映了双
调用“m”法求解桩身
排桩受力情况;从图 5 可以看出,前排桩的反弯点
位移和内力的子程序 位置较之后排桩要高一些,其产生的原因为前排桩
在开挖面以上缺少土压力的作用,在剪力的作用下,
输出结果 弯矩很快向另一边转化。前排桩在开挖面以下存在
一个弯矩极值,但并不是最大值,最大值发生在桩
结束 顶和连系梁相接的刚结点处。所以,在选取前排桩
配筋控制截面时应当以桩顶处截面作为验算依据,
图4 程序结构框架图
Fig.4 Frame diagram of program structure
并在结点处适当配置加密筋。后排桩桩顶弯矩较前
排桩要小很多,可以看出前排桩相对于后排桩起到
4 工程实例 类似内支撑的效果。在土压力作用下,在基坑开挖
面附近出现反弯点,正负弯矩绝对值相差不大,配筋
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拟在南宁市 时选取最大内力值作为控制截面进行配筋。前后排
汇春路新建北部湾国际港务大厦,主楼高 29 层,裙 桩的弯矩由于反弯点的存在,正负弯矩分布均匀,
楼高 5 层,设二层地下室,为框架–剪力墙结构。 其绝对值相比单排的情况要小得多,这充分显示了
场地地面高程为 75 m 左右。基坑开挖深度为 10.2 m, 双排桩抵抗变形的优越性;一般的双排桩支护结构
• 3158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 年

弯矩/(kN·m) 为合理,可以用作实际工程的设计计算。
-2 000 -1 000 0 1 000 2 000 3 000 (2) 本文分析的双排桩与一般的双排桩相比有
0
所不同:一是双排桩受到的土压力不同;二是前排
2
桩弯矩最大值出现的位置不同。这些不同点应在结
4
构设计中加以注意。
6
(3) 黄 凭等[4]在计算双排桩内力时直接假设前
8
后排桩桩顶弯矩和剪力相等,与实际情况往往有些
10 偏差。而本文则是根据结构力学力法原理,在作基
桩深/m

实测值
12 本假设时充分考虑了双排桩各种内力的影响,求解
计算值
14 的桩身内力更符合实际情况,得到的弯矩计算值更
16 为合理。
18 (4) 本文运用弹性地基梁的挠曲微分方程结合
20 力法方程求解双排桩,全面考虑双排桩各种内力的
22 影响,结果较为精确。
2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a) 前排桩
弯矩/(kN·m) [1] 刘 钊. 双排支护桩结构的分析及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3 000 -2 000 -1 000 0 1 000 2 000 1992,14(5):76–80.(LIU Zhao. Study of analysis and test of retaining
0 structure with double-row pile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2 Engineering,1992,14(5):76–80.(in Chinese))
[2] 何颐华,杨 斌,金宝森,等. 双排护坡桩试验与计算的研究[J]. 建
4
筑结构学报,1996,17(2):58–66.(HE Yihua,YANG Bin,JIN
6 Baosen,et al. A study of the test and calculation of double-row fender

8 piles[J].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1996,17(2):58–66.(in Chinese))


[3] 郑 刚,李 欣,刘 畅,等. 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双排桩分析[J].
10 建筑结构学报,2004,25(1):99–106.(ZHENG Gang,LI Xin,LIU
实测值
桩深/m

12 Chang,et al. Analysis of double-row piles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计算值
pile-soil interaction[J].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2004,25(1):
14 99–106.(in Chinese))
16 [4] 黄 凭,莫海鸿,陈俊生. 双排桩支护结构挠曲理论分析[J]. 岩石
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增 2):3 870–3 875.(HUANG Ping,
18
MO Haihong,CHEN Junsheng.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double-row
20 piles retaining structure deflec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9,28(Supp.2):3 870–3 875.(in Chinese))
2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编写组. JGJ120—99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
24 规程[S]. 北京:中国建筑工出版社,1999.(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b) 后排桩 Compilation Group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GJ120 — 99
图 5 前、后排桩桩身弯矩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taining and protection of building
foundation excavations[S]. 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Fig.5 Bending moments of pre-row and post-row piles
Press,1999.(in Chinese))
[6] 杨 晶.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数值分析[硕士学位论文][D]. 天津:天
前、后排桩之间存在土体,前后排桩都受到土压力 津 大 学 , 2003.(YANG Jing. The numerical analysis of retaining
作用,前排桩的弯矩最大值出现在弯矩极值处,与 structure with double-row piles[M. S. Thesis][D]. Tianjin:Tianjin
University,2003.(in Chinese))
本文所计算的前排桩弯矩最大值发生在与连梁相接
[7] 高大钊. 深基坑工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76.(GAO
刚结点处的情况是明显不同的,所以配筋时前排桩 Dazhao. Engineering of deep foundation excavations[M]. Beijing:
要注意控制截面的选取,加强结点处的配筋。 China Machine Press,1999:76.(in Chinese))
[8] 胡人礼. 桥梁桩基础分析和设计[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87:90–92.(HU Renli. Analysis and design for pile foundation of
6 结 论 bridge[M]. Beijing:China Railway Publishing House,1987:90–
92.(in Chinese))
[9] 刘国彬,王卫东. 基坑工程手册[M]. 2 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1) 本文建立了一类双排桩之间无土形式的结
版社,2009:1 118.(LIU Guobin,WANG Weidong. Handbook for
构内力计算新的解析方法。从工程实例的计算结果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M]. 2nd ed. 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
和实测结果对比可以看出,本文建立的计算模型较 and Building Press,2009:1 118.(in Chines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