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0

法籍華語學習者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之

對比分析

胡瑞雪*

摘 要

本文旨在考察法籍華語學習者的拒絕言語行為模式及探討其拒絕策略的選

擇、頻率、順序、內容與臺籍華語母語者的差異,亦透過社會地位和社會距離的

作用來檢視兩者在拒絕策略選用的差異,以期在往後的華語教學上提供華語教師

教授法籍人士使用拒絕言語行為時應注意的面向,並建議將來學習華語的法籍人

士有效掌握富文化內涵的拒絕言語行為。

本文主要以 Beebe 等學者 (1990) 及筆者根據受試者問卷答覆的內容,統整

成本研究的拒絕策略分類。針對臺籍華語母語者、法籍華語學習者共兩組的拒絕

策略做對比研究,主要以言談篇章完成任務法 (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簡稱

為 DCT) 收集語料。

在禮貌策略方面,臺籍華語母語者和法籍華語學習者在表達拒絕言語行為

時,皆傾向使用間接策略,以期降低威脅對方顏面。整體來看,兩組受試者的間

接拒絕言語行為之禮貌策略使用頻率前三高依次皆是: 【理由】
、【遺憾、道歉】、

【勸阻】等策略;第四高的分別是【變通方式】和【陳述原則】。就採取禮貌策

略的數量來說,法籍華語學習者較臺籍華語母語者多,即法籍學習者偏好採用多

種策略達到拒絕對方的要求。

關鍵詞:拒絕言語行為、拒絕策略

*
銘傳大學華語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

31
法籍華語學習者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

壹、序言

「拒絕」乃針對請求、邀請、提供、建議等一種言語行為的負面回應 (Cohen,

1996),本文以請求言語行為的負面回應為研究範圍。儘管在西方語用學界經過

數年來的耕耘,言語行為的研究如請求、恭維、道歉及拒絕等皆有所成果

(Blum-Kulka & Kasper, 1989; Beebe et al., 1990; Holmes, 1986)。然而相較於請求言

語行為的研究,目前國內學術界針對拒絕言語行為的探討仍較缺乏。

近年來法國學習華語的人數漸增,法國政府及民間企業對於華語人才的需求

及培養,在未來還是呈現正向成長 (李賀斐,2010)。鑑於以往文獻的不足及法

國華語學習的蓬勃,本文將研究主要對象設定為法籍華語學習者,藉此探討其拒

絕言語行為,在策略選用、順序和內容方面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所產生的差異,亦

透過社會地位和社會距離的作用來檢視兩者在拒絕策略選用的差異。

因此,本研究範圍包含拒絕言語行為的差異表現、社會變項的因素。主要探

討以下問題:

(1)臺籍華語母語者的拒絕言語行為,在策略選用、順序和內容方面與法

籍華語學習者之間所產生的差異?

(2)臺籍華語母語者在社會地位和社會距離的影響下,其拒絕策略選用與

法籍華語學習者之間所產生的差異?

然而,研究社會上不同族群所使用的語言能發揮多方面的價值,陳昌來
(2007)認為能發揮的價值有以下幾個面向:

(1)助於了解社會發展變化的情況原因。

(2)能為語言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3)能為語言教學提供理論與資料。

(4)能加強個人語言修養,提高語言應用水準。
(5)能應用在治安上的語言識別有極大的幫助。

32
中原華語文學報 2015, 16, 31-80

因此,本文重要性如下:

由於前人相關研究結果皆顯示:學習者母國文化影響,造成其語用策略與第

一語母語者產生差異。透過前述不同兩組研究對象的交叉比對,如此的研究面向

以便於提供研究者較精確地判斷目標語學習者與第一語母語者之間的差異。

本中介語語用研究重點在於考察第一語母語者與第二語學習者在拒絕策略

的相異點。因此,本文對比兩組受試者。

研究臺籍華語母語者、法籍華語學習者兩組研究對象的拒絕言語行為,在策

略選用、順序和內容方面與之間所產生的差異,亦透過社會地位和社會距離的作

用來檢視兩者在拒絕策略選用的差異。其結果可提供華語文教師在教學背景知識

上提供一項參考內容,亦可提供華語文學術界作為參考。

貳、文獻探討

拒絕言語行為的研究焦點大致可分為兩個方向:考察特定文化及比較跨文化

群體的拒絕言語行為。本段分以下兩段回顧前人文獻。

一、特定文化的拒絕言語行為

在特定文化的拒絕言語行為研究方面,前人的文獻主要在語用策略及語言形

式的探討。例如Turnbull 和 Saxton (1997) 以英語電話交談中請求及拒絕為研究

主題,提出透過不得已等情態結構表達拒絕的心境,可彌補顏面受威脅的功能,

主張心理因素對語用的重要影響。亦有以性別文化為出發點的相關文獻:如Ang

和 Kuo (2002),發現新加坡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受個體和集體主義價值觀影響;

33
法籍華語學習者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

又如彭漪、袁俊娥(2006)、言志峰(2007)兩篇文章皆利用問卷調查中國學生

的拒絕行為,且有類似的研究結果。兩者皆發現女性使用的拒絕策略平均數比男

性多且更委婉禮貌,而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在於男、女性在社會中被期待扮演的

性別角色。

此外,謝佳玲等(2004)藉著電子郵件和電話對談,研究臺灣學生的拒絕言

語行為,設定情境主題是找工作。他們認為利用電子郵件溝通感受到的距離感比

電話更強烈,會越傾向保持禮貌。如此「跟對方關係越疏遠,會越傾向保持禮貌」

的結論與Wolfson (1988) 的「互動突出理論1」相違背,所以更值得藉由本文來

印證該理論的普遍性。

二、跨文化的拒絕言語行為

就文化對比的層面而言,雖已有學者對漢法讚美、請求、感謝、道歉等言語

行為進行對比分析 (Wang, 2009; 孟筱敏,2006; Meng, 2006; Sun, 2006; Pu, 2003;

Sun, 1987)。在筆者考察的文獻中,針對法籍華語學習者的拒絕中介語語用及漢

法拒絕言語行為的議題則是有待開發及研究的狀態。

相關研究人員比較了不同社群的拒絕言語行為,結果發現,雖然拒絕策略是

通用的,所使用拒絕策略的頻率和策略的內容則因文化差異而有所不同。關於不

同文化之間在拒絕策略頻率上的差異,Bresnahan 等人(1994)、Liao (1994) 、

Liao 和 Bresnahan(1996)發現臺灣人較少拒絕家人,美國人較少拒絕朋友;而

Liao 和 Bresnahan (1996) 發現臺灣人用“正面說詞” (positive opinion) 的

百分比比美國人還低。Stevens (1993)、Nelson等人(2002)藉由角色扮演收集語

料,比較埃及的阿拉伯人和美國人的拒絕言語行為,後者發現兩組不但採用類似

1
Wolfson (1988) 將親疏等級從親到疏排列,即熟人、朋友、陌生人,此三者之間的言語禮貌行
為以倒 U 字型呈現,因為在互動當中,中間的禮貌程度最高,亦最突出;因此稱為「互動突
出理論」(bulge model of interaction)。

34
中原華語文學報 2015, 16, 31-80

的拒絕策略,而且其使用頻率亦相似。此外,亦有其他跨文化的相關研究及結果:

Al-Issa (2003) 比 較 阿 拉 伯 母 語 者 、 英 語 學 習 者 和 英 語 母 語 者 的 拒 絕 ;

Bardovi-Harlig與 Hartford (1991) 比較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母語者的拒絕;Kinjo

(1987)、Saeki 與 O’Keefe (1994)研究英語和日語的拒絕,前者發現日本人似

乎比美國人更開放且更直接;而其他研究結果則顯示美國人比德國人和華人直接

(Beckers, 1999; Chen, 1996; 王愛華,2001)


。關於拒絕策略的內容,研究顯示,

與美國人相比,韓國人、德國人和沙烏地阿拉伯人解釋拒絕的原因往往較含糊

(Al-Shalawi, 1997; Beckers, 1999; Lyuh, 1992)


。然而,Liao和Bresnahan(1996)、

大崎由紀子(2011)發現,臺灣人解釋拒絕的原因比美國人和日本人更具體。

Shih (1986) 對比華語和英語的拒絕言語行為之後發現:華語母語者偏好使

用非公開策略 (off-record strategy),如編理由與藉口等;英語母語者則傾向採用公

開策略 (on-record strategy),如道歉等。Hsieh (2006) 收集電話語料對比 Turnbull

和 Saxton (1997),之後亦同 Shih (1986) 得到一樣的結論。

上述跨文化的宏觀對比研究,由於以語義類型分析為主,聚焦於考察兩種語

言在間接程度的差異,結論傾向泛化。因此帶動後來相關學者從事微觀特定情境

的探討,例如朱躍及李佳玉(2004)以中國人和美國人商品交易的特定情境作探

討,發現買方拒絕賣方的請求皆符合「合作原則」 (cooperative principle) 並採

用多種間接拒絕策略來緩和賣方受拒時的顏面威脅。又如,謝佳玲(2010)則以

臺灣大學生拒絕其研究助理透過電話或電子郵件所提供的工讀機會為特定情境

作探討。她發現在電郵中偏好先說明阻因再拒絕,而電話中則呈現順序不定的狀

態;此外亦發現內在阻因多用來拒絕勞心的請求,外在阻因拒絕勞力的請求;其

結論則是語言、語體和語境的互動。

35
法籍華語學習者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

參、研究方法與實施步驟

本文以 Beebe 等學者(1990)及筆者根據受試者問卷答覆的內容,統整成

本研究的拒絕策略分類,分析臺籍華語母語者與法籍華語學習者如何運用其拒絕

策略來減輕被拒絕、威脅對象的面子。

一、研究對象

為了避免傾向社會某一族群,以促使本研究更具客觀性,研究對象來自不同

社會身份的臺籍華語母語者 (Taiwanese native Mandarin speakers,簡稱 TM) 44

名、及母語法語的法籍華語學習者 (French learners of Mandarin Chinese,簡稱

FM) 39 名2;其中 FM 的華語程度皆在中級以上。透過檢視各組有效問卷個別

之份量:TM 43 份,FM 23 份。取樣的方法採用「非機率取樣」(non-probability

sampling),乃依筆者的主觀判斷、或依客觀條件的方便來取樣,因不涉及機率

原則,故稱為非機率取樣,又稱為「便利取樣」(convenience sampling) (吳明清,

1991),再由筆者親自進行語料收集與分析。

本研究受試者有男有女,年齡層約 18 到 50 歲以上,不限社會身份且依「便

利取樣」。由於法國社會提倡終身學習,華語學習者的年齡層分布較廣,除了一

般在學學生年齡層所屬的族群之外,亦包括在職的熟齡族群或退休的長青族群;

其性別的分布也呈現不平均的狀態。儘管許多研究已證實年齡與性別這兩種社會

變項影響人類語言的使用 (Romaine, 1984; Holmes,1985;Tannen, 1994;

Ehrlich,1997; Downes,1998),但礙於上述原因,本文未將年齡與性別納入社會變

2
為了追求更客觀的研究結果,本研究對象 FM 限定其母語為法語的用意,乃是為了避免華裔
法籍華語學習者成為本研究對象。問卷的特色除了匿名之外,亦請受試者填寫基本資料,如性
別、年齡、母語、第二語、教育程度、職業、華語學習歷時等,但由於版面限制無法呈現受試
者本身背景。另外,由於法籍人士個人主義色彩十分濃厚,導致本研究樣本收集過程歷盡艱辛,
花了將近半年的時間,實屬不易。

36
中原華語文學報 2015, 16, 31-80

項。

二、語料收集

本研究兩組受試者透過 DCT 的方式收集 990 共計筆語料。言談篇章完成

任務法 (DCT) 是產出 (production) 研究在考察外語學習者或母語者言語行為

常用的研究方法 。此法源 於 Levenston 和 Blum-Kulka (1978) 的詞 彙簡 化

(lexical simplification) 研究,而後者則是率先把此法運用在言語行為研究的學者

(Kaspet & Dahl, 1991:221)。

為了有效收集語料,此法在形式方面的特徵有二 (Beebe et al.,1990):

(1)先敘述情境,其中包括交際雙方的社會距離、社會地位、情境地點和

事件。

(2)呈現發話者的語句,接著必須由受話者回覆,以完成另一段對白。

本研究問卷編製即採言談篇章完成任務法 (DCT),在執行時則由發話者提

出請求、邀請等言語行為,受話者再回應,但交際雙方只有單輪對話,無任何協

商機會。而問卷題目則採開放式,用意在於讓研究對象不受任何因素干擾,無拘

束地依個人價值觀或經驗來回覆問題,這樣收集到的語料較之「封閉式」
(closed)

如選擇題、是非題,所得到的選項統計資料更貼近真實語料。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 DCT 問卷編製以「封閉式」 (close-ended)的方式,要求研究

對象使用華語或法語應答3。問卷分為中文正體字版、簡體字版和法文版,共設

3
「封閉式」指發話者提出請求、邀請等言語行為,受話者再回應,但雙方之間只有單輪對話,
無協商空間或過程。

37
法籍華語學習者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

計了五個情境,每個情境皆要求研究對象拒絕對方的請求。拒絕的對象依照兩項

社會變因,即社會距離和社會地位共分為六種:陌生人、普通關係、親密關係;

上對下、平輩、下對上。問卷中的五個情境分別如下:

(1)請求參加愛心募款餐會(代號為S1)。

(2)請求幫忙搬行李(代號為S2)。

(3)請求借新相機(代號為S3)。

(4)請求保守秘密(代號為S4)。

(5)請求與異性交往(代號為S5)。

上述請求情境皆是在校園生活或日常生活中可能發生、常見的情境,選擇原

因如下:
(1)以一般受試者經歷過的情境,以防受試者對請求的真實性懷有疑慮,

而影響研究結果的信度與效度。
(2)本文設計不同的請求情境,以便考察不同類

型標的對拒絕模式的影響。

然而,採用開放式題目的用意在於讓研究對象不受任何因素干擾,無拘束地

依個人價值觀或經驗來回覆問題,這樣蒐集到的語料較之「封閉式」
(closed)如

選擇題、是非題,所得到的選項統計資料更貼近真實語料。

四、實施步驟

收集語料的實施步驟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找尋合適的受試

者,再進行 DCT 問卷填寫。第二階段則將收集的語料進行編碼、分析與統計。

(一)DCT 問卷填寫

1. 找尋本地及法籍受試者

38
中原華語文學報 2015, 16, 31-80

研究者利用朋友管道找尋合適的法籍受試者。本地受試者則以筆者本系學生

及親友為主要受試者。

2. 填寫個人基本資料

問卷施測前,受試者需先填寫個人基本資料,如國籍、性別、母語、年齡、

第二語及教育程度等4。

3. DCT問卷填寫

問卷施測前,說明施測的注意事項,期望受試者以平常的態度拒絕問卷內容

中的請求。再說明情境、說話及受話者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距離。

(二)語料編碼方式

本研究的重點在於中級以上 FM 拒絕言語行為表達模式的分析,為便於後

續研究分析,將語料加以編碼,編碼原則如下:

1. 依研究對象分類:

臺籍華語母語者代號為 TM;法籍華語學習者代號為FM;序號皆從 01 開

始。

2. 依問卷中設計的情境分類:

情境 1 請求參加愛心募款餐會,代號為 S1;情境 2 請求幫忙搬行李代號

為 S2,以此類推。

3. 依問卷中發話者對受話者的相對權勢分類:

4
由於版面限制,上述個人基本資料無法在附件中呈現,關於中文正體字版問卷內容請參考附件
一。

39
法籍華語學習者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

受話者的年紀較發話者年長或位高者代號為 P1 5 ;兩者同是平輩代號為

P2;受話者是年幼者或位低者代號為 P3。

4. 依問卷中發話者對受話者的社會距離分類:

發話者與受話者的關係較為親密代號為 D1;兩者的關係普通代號為 D2;

兩者的關係陌生代號為 D3。

實際編碼為 FM01S1P1D1 即代表法籍華語學習者編號 1、第 1 個請求情

境、本身即是受話者年紀較長或位高者,與發話者的關係較為親近。而本問卷設

計了 5 個拒絕請求情境,而每個情境又因受試者與其拒絕對象的相對社會地位

有高對低、平等、低對高;相對社會距離區分為親近、普通及陌生,如表1。

表1 拒絕情境設計表

社會變項
編碼 情境描述
社會地位 社會距離

S1P1D2 學弟妹請求參加愛心募款餐會 上對下 普通


S1P2D2 同學請求參加愛心募款餐會 平等 普通
S1P3D2 老師請求參加愛心募款餐會 下對上 普通
S2P1D3 不認識的學弟妹請求搬行李 上對下 陌生
S2P2D3 不認識的同學請求搬行李 平等 陌生
S2P3D3 不認識的老師請求搬行李 下對上 陌生
S3P1D1 弟妹請求借新相機 上對下 親近
S3P2D1 好朋友請求借新相機 平等 親近
S3P3D1 阿姨請求借新相機 下對上 親近
S4P1D2 學弟妹請求保守秘密 上對下 普通
S4P2D2 同學請求保守秘密 平等 普通

5
關於社會地位,東西方持不同的觀點。對西方人來說,社會地位指的是不對稱的社會力量
(Brown & Levinson, 1987:77)。對華人來說,年紀較長及職位較高者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Shih,
「長幼有序」是儒家思想的「五倫」之一,而《弟子規》中提到「稱尊長,勿呼名」、
1986:40)。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以上皆呈現傳統華人尊敬年長者、重視年長者和年幼
者之間的先後尊卑;因此有「兄姐」 、「學長姐」等表示尊敬的稱呼語。因此,本文情境問卷設
計中「兄姐對弟妹」 ,或「學長姐對學弟妹」的關係,即符合 Shih (1986:40)「上位對下位」的
社會地位關係。

40
中原華語文學報 2015, 16, 31-80

S4P3D2 老師請求保守秘密 下對上 普通


S5P1D3 不認識的學弟妹請求交往 上對下 陌生
S5P2D3 不認識的同學請求交往 平等 陌生
S5P3D3 不認識的老師請求交往 下對上 陌生

(三)語料分析

本文主要以 Beebe 等學者 (1990) 及筆者根據受試者答覆的內容,統整成

本研究的拒絕策略分類,再將中心言語行為分成直接拒絕言語行為( direct

。直接拒絕言語行為包括直截
refusals)以及間接拒絕言語行為(indirect refusals)

了當地使用否定詞,如;不、不行、不可以、不要等表達拒絕之意,或是使用語

義上表示否定的能力和意願 (negated ability and willingness) 之詞語,即表達

不願意或是沒有能力答應請求,如:不能、沒辦法等。間接拒絕言語行為則是透

過另一個言語行為來達到拒絕言語行為的施行。

此外,拒絕策略的計算,把單一策略視為獨立項目的方式,而拒絕言語行為

中所使用的策略有時是多項的,故拒絕策略的總數並不等於所收集語料的總數。

(四)敘述統計

敘述統計最基本的目的在於彙總與描述一群統計資料的特徵,而其彙總與描

述的方式不外利用統計表、統計圖或統計量數。而這些資料又可分為質的資料

(qualitative data) 與量的資料 (quantitative data):

(1)質的資料:依據資料的屬性或類別之尺度區分的資料

(2)量的資料:依據數字尺度所衡量的資料

而本研究主要做質的資料,質的資料可以用長條圖、圓形圖、次數分配、相

對次數分配做為研究之圖表,本研究分析主要以長條圖與次數分配為分析的圖

41
法籍華語學習者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

表,針對長條圖與次數分配進行如下說明:

(1)長條圖 (bar chart)

又稱為條圖,是由若干平行條狀的矩形所構成,以長條 (即每一矩形) 的長

矩 (或高度) 代表統計量數或百分比的大小。

(2)次數分配 (frequency distribution)

是將資料依數量大小或類別而分成若干組,並計算各組的資料個數 (次

數),次數分配表是將變數相同 (屬於同一類別者) 逐一歸併彙總而得,適用於質

的資料或規模不大的資料。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策略分類

本研究兩組受試者的拒絕言語行為策略乃根據 Beebe 等 (1990) 及筆者根

據受試者問卷答覆的內容,統整成本文的拒絕策略分類。

為了呈現策略的主次層次架構,分為直接策略、間接策略及輔助策略。以下

界定每項策略的語意特徵、形式特徵,並列舉母語者和學習者語料,以證明分類

的合理性,如下:

(一)直接策略

本文直接策略指的是答話者直接表達拒絕請求之意,分為【行事句式】
、【非

行事句式】與【緩和否定】
。【非行事句式】又分為〔直接說不〕
、〔否定意願〕
、〔否

定能力〕。

42
中原華語文學報 2015, 16, 31-80

1.【行事句式】:語料含行事動詞

例如(1)不好意思,請容我拒絕。(TM08S5P3D3)

(2) 抱歉!我拒絕。(FM13S5P1D3)

2.【非行事句式】:

 〔直接說不〕:拒絕者使用「不」、「不行」、「不可以」等。

例如(1)不行,我下週要用。(TM07S3P1D1)

(2)不好,我自己要用。(FM01S3P1D1)

 〔否定意願〕:拒絕者透漏自己動力的欠缺。

例如(1)我才不要借你!(TM28 S3P1D1)

(2)教授,我不要跟您交往。(FM06S5P3D3)

 〔否定能力〕:拒絕者否定自己應允對方請求的能力。

例如(1)那天我奶奶 90 大壽要家庭聚餐,所以無法參加,抱歉!(TM07S1P3D2)

(2)對不起不能參加不過我願意募款。(FM01S1P2D2)

3.【緩和否定】:

拒絕者採用情態詞來緩和較易威脅對方顏面的〔直接說不〕
、〔否定意願〕
、〔否

定能力〕等策略。

例如(1)下週末可能沒辦法去。(TM20S1P3D2)

(2)可惜我可能沒辦法去。(FM06S1P2D2)

(二)間接策略

43
法籍華語學習者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

間接策略屬低度協商空間的言外行為,亦可配合直接策略、輔助策略。請求

者需加以推測,才能得知其意。本文間接策略及語料例證如下:

1.【道歉、遺憾】:

(1)可是我現在很趕時間,真的很抱歉。(TM11S2P1D3)

(2)真的很抱歉,我有重要考試,下次吧!(FM23S1P1D2)

2.【理由】:

分為外在阻因及內在阻因。外在阻因表示外在因素而造成阻礙,劃分為二:

忙碌及其他原因。內在阻因表示自我原因而造成阻礙。

 〔外阻忙碌〕:

(1) 對不起,教授。我要去辦事情,我打電話請我同學來幫你。(TM06S2P3D3 )

(2)不好意思我實在太忙,沒這個時間。(FM03S1P1D2)

 〔外阻其他原因〕:

(1)可是我得工作耶!可能沒辦法。(TM09S1P1D2)

(2)不好意思我週末已經有另外的安排了。(FM03S1P2D2)

 〔內在阻因〕:

(1)我手痛。(TM42S2P1D3)

(2)對不起我的背部不舒服,沒辦法舉重。(FM01S2P3D3)

3.【變通方式】:

(1)請另外找人吧!(TM04S2P1D3)

(2)那我幫你叫計程車好不好。(FM01S2P1D3)

44
中原華語文學報 2015, 16, 31-80

4.【未來或過去的條件應允6】:

(1)我都還沒用過耶!等我用過再借你啦!(TM08 S3P1D1)

(2)對不起,我那天晚上有事,被取消的話我一定會過來。(FM04S1P1D2)

5.【保證應允7】:

(1)我下週有事,下次有機會再參加。(TM19S1P1D2)

(2)對不起,但那天晚上我已經有事了。下一次吧。(FM04S1P2D2)

6.【陳述原則】:

(1)可能無法,因為這關係到大家的權益,對大家都不公平。(TM13 S4P1D2)

(2)如果你不弄壞我的照相機,我就借你。可是我怎麼會知道?(FM19

S3P3D1)

7.【哲學說詞】: 不,抱歉,但真相終究會水落石出。(FM23S4P3D2)然而,

TM 無採用。

8.【勸阻策略】: 分為以下五個小策略

 〔威脅或不良後果〕:

(1)教授,這樣真的不太好,我必須要報告。(TM03 S4P3D2)

(2)對不起,我想借你。如果發生意外,我們就麻煩了。(FM04 S3P2D1 )

 〔使具罪惡感〕:

(1)你覺得作弊真的是好事嗎?(TM12S4P1D2)

6
根據 Beebe 等 (1990)【未來或過去的條件應允】的英文原文為”set condition for future or past
acceptance”。
7
根據 Beebe 等 (1990)【保證應允】的英文原文為”promise of future acceptance”。因此,【未來
或過去的條件應允】和【保證應允】的差別在於:前者的應允是歸因於未來或過去的條件,而
後者則是歸因於未來無條件的應允。

45
法籍華語學習者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

(2)我不明白為什麼我要這樣做?(FM12S4P1D2)

 〔批評〕:

(1)差別待遇,最不可取。(TM01S4P3D2)

(2)這種行為真差,對你對我們不好。(FM04S4P1D2)

 〔請求幫助或引起同理心〕:

(1)我想我沒辦法,如果幫你就是害你。(TM33S4P2D2)

(2)老師,別為難我。(FM04S4P3D2)

 〔解套策略〕:

(1)可以啊!打滿分且不用上課!(TM42S5P3D3)

(2)好吧,我裝作不知道。(FM09S4P1D2)

9. 【非實質拒絕】: 分為以下兩個小策略。

 〔模糊回答〕:

(1)我的報告有點多,需要看情況,再與您聯絡。(TM04 S1P3D2)

(2)好的!(面帶微笑,但瞧不起對方的眼神) (FM08S4P1D2)

 〔缺乏熱情〕:

(1)很抱歉,這不關我的事。(TM35S4P2D2)

(2)這是一個笑話?(FM17S5P1D3)

10.【避免決定】: 分為以下八個小策略。

 〔沉默〕: (保持沉默) (TM39S4P2D2) 而 FM 則無採用。

46
中原華語文學報 2015, 16, 31-80

 〔不回應〕: (不回答) (TM41S4P2D2) 而 FM 則無採用。

 〔直接離開〕:(離開) (TM41S5P3D3) 而 FM 則無採用。

 〔轉移話題〕:

(1)我現在想用功讀書,教授也請你認真上課吧!(TM13 S5P3D3)

(2)老師,真不好意思,我最近很忙,不是打工就是複習,可能沒辦法。不

過希望有機會上老師的課。(FM04S5P3D3)

 〔開玩笑〕:

您請客嗎?(用幽默的語氣) (FM11S1P3D2) 而 TM 則無採用。

 〔重複〕:

(1)為什麼要幫你保密?那當初就不要作弊啊!(TM27S4P2D2)

(2)我不明白我怎能保守這個秘密。(FM06S4P1D2)

 〔拖延〕:

我考慮。(TM02S4P2D2) 而 FM 則無採用。

 〔規避〕:

(1)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保守。(TM04S4P3D2)

(2) 跟你不熟,我也不確定將來會有想跟你交往的一天。(FM06S5P2D3)

11.【語碼轉換】: 分為以下兩個小策略。

 〔句間轉換〕: Who are you? (TM39S5P2D3) 然而,FM 則無採用。

 〔句內轉換〕
: 師生戀不是我的 type. (TM39S5P3D3) 然而,FM 則無採用。

47
法籍華語學習者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

(三)輔助策略

Beebe 等 (1990) 提出獨立存在卻無法構成拒絕的相關言語行為應納入輔

助策略。輔助策略置於核心行為前後,可緩和顏面威脅(謝佳玲等,2004)。本

文輔助策略及語料例證如下:

1.【正面說詞】:

(1)哇,這麼有愛心真棒。可是下週末我有約了。(TM11S1P1D2)

(2) 對不起不能參加不過我願意募款。(FM01S1P1D2)

2.【躊躇標記】:

(1)嗯,可能沒辦法喔!(TM31S1P2D2)

(2)嗯,抱歉,我已經有約。(FM14S1P1D2)

3.【感謝詞語】:

(1)我有男朋友,謝謝! (TM09S5P1D3)

(2)老師謝謝您的邀請,我好想去但那天晚上我已經安排事情了。(FM04S1P3D2)

4.【稱呼】:

(1)老師,不好意思,我週末有事。(TM37S1P3D2)

(2)老師謝謝您的邀請,我好想去但那天晚上我已經安排事情了。(FM04S1P3D2)

5.【祝福語】:很可惜我不能參加。祝你愉快! (FM08S1P2D2) 然而,TM 則無採

用。

48
中原華語文學報 2015, 16, 31-80

二、整體策略選用頻率

透過語料切分和策略歸納,再統計策略選用總數,得出每項策略選用頻率;

例如 TM 使用直接策略共計 220 次,除以其策略使用總數 1275 次,得出選用

頻率 17.25%。就採用直接拒絕策略的比例來看,FM 23.96% (202/843) 多於 TM

17.25% (220/1275)。因此,FM 比 TM 較具有以訊息呈現的方式採用直接策略來

表達拒絕。從圖 1 明顯得知兩組間接策略的選用頻率明顯高於直接策略。無論是

TM 或 FM 在表達拒絕言語行為時,皆傾向使用間接策略來表達或暗示,比例各

為 72.71% (927/1275) 和 64.65% (545/843) 。這符 合了 Brown 和 Levinson

(1987) 所指出當言語行為在本質上會威脅對方顏面時,為了使交談順利進行

並維持彼此的友善關係,就得採取禮貌策略來降低威脅的程度。然而,通常間接

迂迴的拒絕方式被視為比直接拒絕有禮貌,例如:

(1)直接 a. 無法參加。(TM01S1P1D2)

b. 不好。(FM01S3P1D1)

(2)間接 a. 我有約了。(TM11S1P1D2)

b. 不好意思,現在有課。(FM05S2P2D3)

在輔助策略選用頻率方面,FM 10.2% (86/843) 高於 TM 9.96% (127/1275)。

由此可推斷出 FM 雖常採用較多的直接策略,但亦可能同時採用較多的輔助策略

來彌補對方顏面。而 TM 則選擇採用較多的間接策略婉拒對方,而少用直接策略

與輔助策略。

49
法籍華語學習者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

圖 1 整體策略統計圖

三、次、小策略選用頻率

依照不同的情境,則有不同的策略選用。儘管國籍、種族的不同,但從相同

或數據接近的選用頻率,仍然可呈現出跨文化的普遍性。如表 2,TM 和 FM 在

所有直接策略當中有相同的選用偏好: 〔直接說不〕和〔否定能力〕8。然而,

TM 比 FM 在【行事句式】與【緩和否定】的選用頻率高。

在間接策略方面,除了第四種請求保密的情境,無論是 TM 或 FM 皆以

【勸阻策略】 為其主要的手段之外,其他的情境兩組皆偏向採取【理由策略】,

其選用頻率分別為 36.16% (461/1275) 和 26.93% (227/843)。而兩組在【理由策略】

中又以除了忙碌原因之外的〔外阻其他原因〕的選用頻率最高。兩組頻率第二高

的皆是【道歉、遺憾策略】,其選用頻率分別為 17.65% (225/1275) 和 19.93%

(168/843),FM 高於 TM,可見無論東西方皆善用此策略來彌補對方顏面。此外,

值得一提的是 TM 的【語碼轉換策略】,〔句間轉換〕0.16% (2/1275) 與〔句內

轉換〕0.47% (6/1275);然而 FM 並未使用。

輔助策略方面,TM 使用最多【稱呼策略】5.18% (66/1275),FM 在此策略

的選用頻率佔 2.73% (23/843),以此表達對請求者的尊敬;FM 則是以【感謝詞

語策略】 2.85% (24/843) 選用頻率最高。此外,FM 也採用【祝福語策略】 0.47%

(4/843),然而 TM 並未使用。

8
本文以【】表次策略,以〔〕表小策略。

50
中原華語文學報 2015, 16, 31-80

表 2 次、小策略選用頻率統計表
策略 TM FM
直接策略 220 (17.25%) 202 (23.96%)
行事句式 3 (0.24%) 1 (0.12%)
非行事句式 177 (13.88%) 196 (23.25%)
直接說不 93 (7.29%) 144 (17.08%)
否定意願 13 (1.02%) 12 (1.42%)
否定能力 71 (5.57%) 40 (4.75%)
緩和否定 40 (3.14%) 5 (0.59%)
間接策略 927 (72.71%) 545 (64.65%)
道歉、遺憾 225 (17.65%) 168 (19.93%)
理由 461 (36.16%) 227 (26.93%)
外阻忙碌 106 (8.31%) 54 (6.41%)
外阻其他原因 244 (19.14%) 88 (10.44%)
內阻自我原因 97 (7.61%) 85 (10.08%)
自我原因+外阻其他原因 14 (1.1%) 0 (0%)
變通方式 56 (4.39%) 28 (3.32%)
未來或過去的條件應允 4 (0.31%) 3 (0.36%)
保證應允 8 (0.63%) 11 (1.3%)
陳述原則 10 (0.78%) 34 (4.03%)
哲學 0 (0%) 1 (0.12%)
勸阻策略 109 (8.54%) 56 (6.64%)
威脅不良後果 21 (1.65%) 20 (2.37%)
使具罪惡感 16 (1.25%) 10 (1.19%)
批評 67 (5.25%) 20 (2.37%)
請求幫助或引起同理心 1 (0.08%) 4 (0.47%)
解套策略 4 (0.31%) 2 (0.24%)
非實質拒絕 17 (1.34%) 2 (0.24%)
模糊回答 15 (1.18%) 1 (0.12%)
缺乏熱情 2 (0.16%) 1 (0.12%)
避免決定 15 (1.18%) 15 (1.77%)
沉默 4 (0.31%) 0 (0%)
不回應 3 (0.24%) 0 (0%)
直接離開 1 (0.08%) 0 (0%)
轉移話題 1 (0.08%) 4 (0.47%)
開玩笑 0 (0%) 1 (0.12%)

51
法籍華語學習者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

重複 2 (0.16%) 4 (0.47%)
拖延 2 (0.16%) 0 (0%)
規避 2 (0.16%) 6 (0.71%)
語碼轉換 8 (0.63%) 0 (0%)
句間轉換 2 (0.16%) 0 (0%)
句內轉換 6 (0.47%) 0 (0%)
輔助策略 127 (9.97%) 86 (10.2%)
正面說詞 15 (1.18%) 16 (1.9%)
躊躇標記 26 (2.04%) 19 (2.25%)
感謝詞語 20 (1.57%) 24 (2.85%)
稱呼 66 (5.18%) 23 (2.73%)
祝福語 0 (0%) 4 (0.47%)
未拒絕 1 (0.08%)9 10 (1.19%)10
總和 1275 (100%) 843 (100%)

四、拒絕策略選用順序

拒絕言語行為較其他言言語行為採取更多複合式的策略,大部分的拒絕語料

具有兩種以上的策略。本段主要統計 TM 與 FM 在單項、雙項、三項、多項的

策略組合頻率,然後從頻率最高的策略組合再作檢視11。

由表 3 得知,TM 策略組合的傾向依序是雙項策略 39.69% (256/645)、單項

策略 35.97% (232/645)、三項策略 17.05% (110/645) 和多項策略 7.13% (46/645)。

FM 跟 TM 一樣,雙項策略 40.58% (140/345) 是頻率最高的策略組合;其他依序

9
一名 TM 表示:在校園中若拒絕不認識的教授請求幫忙提行李的話,會令他良心不安,因此未
拒絕此項請求 (TM01S2P3D3)。
10
兩 名 FM 表 示 : 不 可 能拒 絕 別人 考試 作弊 請 求 保 守 秘密 (FM02S4P1D2, FM02S4P2D2,
FM02S4P3D2, FM03S4P1D2, FM03S4P2D2, FM03S4P3D2)。其中 FM03 表示: 從道德觀點角度
來講,我認為不應該告發別人。是個人,不過同時也代表法國人一般的觀點。作弊又不害別人
的利益,只是為了自己好而已。從小就一直被灌輸不告發别人的相關教育,也許跟宗教或者人
權概念有關,也許是因為當法國被德軍占领告發抗德和告發猶太人的人被視為是叛徒小人有
關。一般法國人比較鄙視告發。一名 FM 則表示: 在校園中若拒絕不認識的教授請求幫忙提行
李的話,會令他良心不安,因此未拒絕此項請求 (FM07S2P3D3)。此外,一名 FM 表示: 在校
園中若拒絕不認識的學弟妹、同學、教授請求幫忙提行李的話,皆令他良心不安,因此未拒絕
這些請求 (FM08S2P1D3, FM08S2P2D3, FM08S2P3D3)。
11
礙於版面限制,各項策略組合之表格無法於本文中呈現。

52
中原華語文學報 2015, 16, 31-80

為三項策略 25.8% (89/345)、單項策略 15.65% (54/345) 及多項策略 15.07%

(52/345)。

表 3 策略組合統計表
策略組合 TM FM
未拒絕 1 (0.16%) 10 (2.9%)
單項 232 (35.97%) 54 (15.65%)
雙項 256 (39.69%) 140 (40.58%)
三項 110 (17.05%) 89 (25.8%)
多項 46 (7.13%) 52 (15.07%)
總計 645 (100%) 345 (100%)

(一)臺籍華語母語者 (TM)

由統計得知,TM 偏好的拒絕語義公式:

(1)【道歉、遺憾】+〔外阻其他原因〕,使用頻率 5.27% (34/645)。

(2)
【道歉、遺憾】+〔外阻其他原因〕+〔否定能力〕
,使用頻率 1.09% (7/645)。

(3)〔外阻其他原因〕,使用頻率 9.92% (64/645)。

(二)法籍華語學習者 (FM)

由統計得知,FM 偏好的拒絕語義公式:

(1)【道歉、遺憾】+〔外阻忙碌〕,使用頻率 5.22% (18/345)。

(2)
〔直接說不〕+【道歉、遺憾】+〔內阻自我原因〕
,使用頻率 2.03% (7/345)。

(3)〔內阻自我原因〕,使用頻率 3.77% (13/345)。

53
法籍華語學習者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

從上述分析來看,每個拒絕語義公式皆包含〔外阻忙碌〕
、〔外阻其他原因〕、

〔內阻自我原因〕其中一項的【理由策略】,然而【理由策略】的內容乃依照不

同的情境而有差異 (Chang, 2009)。

五、拒絕策略之內容

依照不同的情境,則有不同的策略選用內容。在間接策略方面,除了第四種

請求保密的情境,無論是 TM 或 FM 皆以【勸阻策略】為其主要的拒絕手段之

外,其他的情境兩組皆偏向採取【理由策略】。因此,本段以每個情境分別探討

兩組受試者在【理由策略】與【勸阻策略】內容的差異。另外,本段除了呈現策

略分類中的次策略,如【理由策略】
、【勸阻策略】外,亦呈現次策略下的小策略,

如〔外阻忙碌〕、〔外阻其他原因〕、〔內阻自我原因〕。

(一)請求參加愛心募款餐會

【理由策略】在本研究區分為三個小策略:
〔外阻忙碌〕
、〔外阻其他原因〕、

〔內阻自我原因〕。圖 2 呈現兩組受試者在第一情境「邀請愛心募款餐會」的內

外阻因頻率統計圖,顯然雙方皆偏好外在阻因;TM 98.28% (114/116),FM 82.69%

(43/52)。〔內阻自我原因〕,TM 1.72% (2/116),FM 17.31% (9/52)。

外在阻因又分為:〔外阻忙碌〕、〔外阻其他原因〕,如圖 3;得知 TM 偏好

以〔外阻其他原因〕作為理由 50.86% (59/116) ,如家庭聚會(TM22S1P3D2);

FM 則多採取〔外阻忙碌〕作為理由 44.23% (23/52)。

54
中原華語文學報 2015, 16, 31-80

圖 2 邀請愛心募款餐會之內外阻因頻率統計圖

圖 3 邀請愛心募款餐會外在阻因之內容異同

(二)請求搬行李

在請求搬行李的情境下,兩組受試者皆傾向外在阻因拒絕請求者,具跨文化

的普遍性,如圖 4 所示。而外在阻因中,TM 多以〔外阻其他原因〕像必須上課

(TM12S2P3D3)作為理由;而 FM 則主要以〔外阻忙碌〕作為理由,如圖 5

所示。
〔內阻自我原因〕像腳受傷(TM02S2P3D3)
、背部不舒服(FM01S2P3D3)

等,TM 11.48% (14/122),FM 21.67% (13/60)。

55
法籍華語學習者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

圖 4 請求搬行李之內外阻因頻率統計圖

圖 5 請求搬行李外在阻因之內容異同

(三)請求借新相機

在請求借新相機的情境下,TM 偏好〔外阻其他原因〕作為理由,如相機很

貴 ( TM06S3P1D1 )、 相 機 壞 了 ( TM01S3P2D1 )、 媽 媽 叫 我 好 好 保 管 相 機

(TM01S3P3D1)等。而 FM 則偏好〔內阻自我原因〕作為其拒絕的理由,如

我 還 不 知 怎 麼 用 它 (FM05S3P3D1) 、 剛 剛 買 自 己 都 沒 用 過 , 有 點 捨 不 得

(FM03S3P2D1)。

56
中原華語文學報 2015, 16, 31-80

圖 6 請求借新相機之內外阻因頻率統計圖

圖 7 請求借新相機外在阻因之內容異同

(四)請求保守秘密

在請求保守秘密的情境下,兩組皆偏好【勸阻策略】為其主要的拒絕手段。

【勸阻策略】之下分為五個小策略,如圖 8;其中【批評策略】是兩組最偏好的

小策略;TM 69.15% (65/94) 高於 FM 41.3% (19/46);例如:差別待遇最不可取

(TM01S4P3D2) 、對自己做不對的事要負責(FM01S4P1D2)
。次偏好的小策略,

前者是〔使具罪惡感策略〕,後者則是〔威脅不良後果策略〕。

圖 8 請求保守秘密勸阻策略之小策略使用頻率統計圖

57
法籍華語學習者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

(五)請求與異性交往

在請求與異性交往的情境下,兩組皆偏好以【理由策略】外在阻因之下的〔外

阻其他原因〕作為主要的拒絕手段;例如:我有男朋友了 (TM020S5P2D3) 、不

好意思我女朋友會吃醋的(FM03S5P3D3)。〔外阻忙碌〕的小策略 FM 高於

TM,如圖 9。此外,TM 亦採用比較特殊的拒絕方式,即〔內阻及外阻其他原

因〕的小策略;例如:我們不熟啊 (TM034S5P2D3),FM 卻無此偏好,如圖 10。

圖 9 請求交往外在阻因之內容異同

圖 10 請求交往之內外阻因頻率統計圖

六、社會變項

本段藉由各種情境中社會地位和社會距離等社會變項因素,以檢視兩組受試

者的策略選用是否因為文化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58
中原華語文學報 2015, 16, 31-80

(一)社會地位

社會地位影響拒絕策略的選用 (Al-Issa, 2003; Beebe et al., 1990; Chang,

2009),然而本文所謂的社會地位指的是除了對話雙方有所權力差距之外,亦把

年齡的差距納入;屬於傾向華人文化觀的社會地位。本段探討兩組受試者的策略

選用差異。

1. 臺籍華語母語者 (TM)

從表 4 得知,TM 面對下位者與平輩偏好使用直接策略中的〔直接說不〕

3.37% (43/1275) , 2.75% (35/1275) 與 〔 否 定 能 力 〕 1.65% (21/1275) , 1.8%

【道歉、
(23/1275);間接策略以【理由策略】12% (153/1275),12.78% (163/1275)、

遺憾策略】5.73% (73/1275),5.02% (64/1275) 等策略;輔助策略則以【躊躇標記】

0.55% (7/1275),0.94% (12/1275) 的使用頻率最高。然而,面對上位者,TM 則

偏好使用直接策略中的【緩和否定】1.49% (19/1275) 與〔否定能力〕2.12%

(27/1275);間接策略亦以【理由策略】12.47% (159/1275)、【道歉、遺憾策略】

6.9% (88/1275) 為主;輔助策略則以【稱呼策略】4.78% (61/1275)的使用頻率最

高。總之,TM 對下位者較直接,慣用採取較多威脅顏面的直接策略,如〔直接

說不〕
;對上位者則較間接,慣用採取較模稜兩可的【緩和否定】
,而表示【道歉、

遺憾策略】的使用頻率較高。另外,TM 對上位者慣用的【稱呼策略】比對下位

者與平輩明顯地高出許多,印證了華人偏好使用稱謂以表示尊敬的特殊文化,即

Gu (1990) 禮貌概念中的稱謂原則。

59
法籍華語學習者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

表 4 社會地位變項下臺籍華語母語者次、小策略選用頻率統計表
策略大類 策略次類 策略小類 上對下 平輩 下對上
行事句式 2 (0.16%) 0 (0%) 1 (0.08%)
直接說不 43 (3.37%) 35 (2.75%) 15 (1.18%)
直接策略 非行事句式 否定意願 3 (0.24%) 6 (0.47%) 4 (0.31%)
否定能力 21 (1.65%) 23 (1.8%) 27 (2.12%)
緩和否定 12 (0.94%) 9 (0.71%) 19 (1.49%)
道歉、遺憾 73 (5.73%) 64 (5.02%) 88 (6.9%)
願望 0 (0%) 0 (0%) 0 (0%)
外阻忙碌 41 (3.22%) 37 (2.9%) 28 (2.2%)
外阻其他原因 73 (5.73%) 82 (6.43%) 89 (6.98%)
內阻自我原因 29 (2.27%) 32 (2.51%) 36 (2.82%)
理由
自我原因+其他
10 (0.78%) 12 (0.94%) 6 (0.47%)
藉口
理由加總 153 (12%) 163 (12.78%) 159 (12.47%)
變通方式 26 (2.04%) 20 (1.57%) 10 (0.78%)
未來或過去的
1 (0.08%) 0 (0%) 3 (0.24%)
條件應允
保證應允 2 (0.16%) 3 (0.24%) 3 (0.24%)
陳述原則 4 (0.31%) 2 (0.16%) 4 (0.31%)
哲學 0 (0%) 0 (0%) 0 (0%)
威脅不良後果 10 (0.78%) 7 (0.55%) 4 (0.31%)
間接策略
使具罪惡感 4 (0.31%) 7 (0.55%) 5 (0.39%)
批評 21 (1.65%) 18 (1.41%) 28 (2.2%)
勸阻策略 請求幫助或引
0 (0%) 1 (0.08%) 0 (0%)
起同理心
解套策略 1 (0.08%) 0 (0%) 3 (0.24%)
勸阻策略加總 36 (2.82%) 33 (2.59%) 40 (3.14%)
模糊回答 3 (0.24%) 7 (0.55%) 5 (0.39%)
非實質拒絕
缺乏熱情 1 (0.08%) 1 (0.08%) 0 (0%)
沉默 1 (0.08%) 2 (0.16%) 1 (0.08%)
不回應 1 (0.08%) 1 (0.08%) 1 (0.08%)
直接離開 0 (0%) 0 (0%) 1 (0.08%)
避免決定 轉移話題 0 (0%) 0 (0%) 1 (0.08%)
開玩笑 0 (0%) 0 (0%) 0 (0%)
重複 1 (0.08%) 1 (0.08%) 0 (0%)
拖延 1 (0.08%) 1 (0.08%) 0 (0%)

60
中原華語文學報 2015, 16, 31-80

規避 1 (0.08%) 0 (0%) 1 (0.08%)


避免決定加總 9 (0.71%) 13 (1.02%) 10 (0.78%)
句間轉換 1 (0.08%) 1 (0.08%) 0 (0%)
語碼轉換
句內轉換 2 (0.16%) 1 (0.08%) 3 (0.24%)
正面說詞 4 (0.31%) 6 (0.47%) 5 (0.39%)
躊躇標記 7 (0.55%) 12 (0.94%) 7 (0.55%)
感謝詞語 5 (0.39%) 6 (0.47%) 9 (0.71%)
輔助策略
稱呼 5 (0.39%) 0 (0%) 61 (4.78%)
祝福語 0 (0%) 0 (0%) 0 (0%)
輔助策略加總 21 (1.65%) 24 (1.88%) 82 (6.43%)
未拒絕 0 (0%) 0 (0%) 1 (0.08%)
總和 409 (32.08%) 397 (31.14%) 469 (36.78%)

2. 法籍華語學習者 (FM)

從表 5 得知,FM 面對下位、平輩及上位者皆偏好採取〔直接說不〕與〔否

定能力〕
;間接策略以【理由策略】
、【道歉、遺憾策略】為主。然而,
〔直接說不〕

的使用頻率從對平輩、下位到上位者有逐漸降低的趨勢;FM 對平輩最為直接;

此外,FM 跟 TM 一樣,面對下位比上位直接。在【理由策略】的選用頻率從

對平輩、下位到上位者亦有逐漸降低趨勢的一致性。FM 對平輩所使用的【道歉、

遺憾策略】亦高於上位及下位者。FM 面對下位、上位者在輔助策略上以【感謝

詞語】的使用頻率最高;對平輩則偏好採取【躊躇標記】
。可見,FM 異於 TM;

前者對平輩的拒絕意圖比對上位及下位者還明顯,採用〔直接說不〕的頻率最高;

後者對平輩比下位者還有禮貌,拒絕上位者比拒絕下位、平輩更講究言語上措辭

的禮貌原則。

表 5 社會地位變項下法籍華語學習者次、小策略選用頻率統計表
策略大類 策略次類 策略小類 上對下 平輩 下對上
行事句式 1 (0.12%) 0 (0%) 0 (0%)
直接策略 直接說不 46 (5.46%) 55 (6.52%) 43 (5.1%)
非行事句式
否定意願 5 (0.59%) 4 (0.47%) 3 (0.36%)

61
法籍華語學習者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

否定能力 12 (1.42%) 13 (1.54%) 15 (1.78%)


緩和否定 2 (0.24%) 1 (0.12%) 2 (0.24%)
道歉、遺憾 46 (5.46%) 63 (7.47%) 59 (7%)
願望 0 (0%) 0 (0%) 0 (0%)
外阻忙碌 20 (2.37%) 11 (1.3%) 23 (2.73%)
外阻其他原 27 (3.2%) 32 (3.8%) 29 (3.44%)

內阻自我原 29 (3.44%) 36 (4.27%) 20 (2.37%)
理由

自我原因+其 0 (0%) 0 (0%) 0 (0%)
他藉口
理由加總 76 (9.02%) 79 (9.37%) 72 (8.54%)
變通方式 7 (0.83%) 5 (0.59%) 16 (1.9%)
未來或過去的 1 (0.12%) 1 (0.12%) 1 (0.12%)
條件應允
保證應允 3 (0.36%) 6 (0.71%) 2 (0.24%)
陳述原則 11 (1.3%) 10 (1.19%) 13 (1.54%)
哲學 0 (0%) 0 (0%) 1 (0.12%)
威脅不良後 8 (0.95%) 4 (0.47%) 8 (0.95%)
間接策略 果
使具罪惡感 3 (0.36%) 7 (0.83%) 0 (0%)
批評 14 (1.66%) 2 (0.24%) 4 (0.47%)
勸阻策略 請求幫助或 1 (0.12%) 1 (0.12%) 2 (0.24%)
引起同理心
解套策略 1 (0.12%) 1 (0.12%) 0 (0%)
勸阻策略加 27 (3.2%) 15 (1.78%) 14 (1.66%)

模糊回答 1 (0.12%) 0 (0%) 0 (0%)
非實質拒絕
缺乏熱情 1 (0.12%) 0 (0%) 0 (0%)
沉默 0 (0%) 0 (0%) 0 (0%)
不回應 0 (0%) 0 (0%) 0 (0%)
直接離開 0 (0%) 0 (0%) 0 (0%)
轉移話題 0 (0%) 1 (0.12%) 3 (0.36%)
避免決定
開玩笑 0 (0%) 0 (0%) 1 (0.12%)
重複 2 (0.24%) 1 (0.12%) 1 (0.12%)
拖延 0 (0%) 0 (0%) 0 (0%)
規避 0 (0%) 4 (0.47%) 2 (0.24%)

62
中原華語文學報 2015, 16, 31-80

避免決定加 4 (0.47%) 6 (0.71%) 7 (0.83%)



句間轉換 0 (0%) 0 (0%) 0 (0%)
語碼轉換
句內轉換 0 (0%) 0 (0%) 0 (0%)
正面說詞 8 (0.95%) 3 (0.36%) 5 (0.59%)
躊躇標記 4 (0.47%) 8 (0.95%) 7 (0.83%)
感謝詞語 12 (1.42%) 2 (0.24%) 10 (1.19%)
輔助策略
稱呼 1 (0.12%) 0 (0%) 22 (2.61%)
祝福語 1 (0.12%) 1 (0.12%) 2 (0.24%)
輔助策略加總 26 (3.08%) 14 (1.66%) 46 (5.46%)
未拒絕 3 (0.36%) 3 (0.36%) 4 (0.47%)
總和 270 (32.03%) 275 (32.62%) 298 (35.35%)

(二)社會距離

社會距離指的是存在於人與人間社會等級或文化差別所構成形上的距離,亦

是影響拒絕策略的變因之一。本段以陌生、普通、親密三種不同的社會距離來分

析兩組受試者的策略選用分布與頻率。

1. 臺籍華語母語者 (TM)

由表 6 得知,面對陌生人,TM 偏好採取〔直接說不〕與〔否定能力〕;間

接策略以【理由策略】
、【道歉、遺憾策略】為主。面對普通關係者,TM 則偏好

採取〔否定能力〕與【緩和否定】;間接策略同樣以【理由策略】、【道歉、遺憾

策略】為主。面對親密關係者,TM 同樣慣於採取〔直接說不〕與〔否定能力〕;

間接策略則以【理由策略】、【勸阻策略】居多。

然而,面對親密關係者,TM 慣於採取直接策略 8.23% (105/1275),比陌生、

普通關係者 4.71% (60/1275),4.31% (55/1275) 高出許多。相對地,TM 面對親

密關係者採用【道歉、遺憾策略】2.75% (35/1275) 比陌生、普通關係者 10.35%

63
法籍華語學習者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

(132/1275),4.55% (58/1275) 則少很多。

表 6 社會距離變項下臺籍華語母語者次、小策略選用頻率統計表
策略大類 策略次類 策略小類 陌生 普通 親密
行事句式 2 (0.16%) 0 (0%) 1 (0.08%)
直接說不 31 (2.43%) 4 (0.31%) 58 (4.55%)
直接策略 非行事句式 否定意願 4 (0.31%) 4 (0.31%) 5 (0.39%)
否定能力 14 (1.1%) 34 (2.67%) 23 (1.8%)
緩和否定 9 (0.71%) 13 (1.02%) 18 (1.41%)
道歉、遺憾 132 (10.35%) 58 (4.55%) 35 (2.75%)
願望 0 (0%) 0 (0%) 0 (0%)
外阻忙碌 51 (4%) 55 (4.31%) 0 (0%)
外阻其他原因 110 (8.63%) 59 (4.63%) 75 (5.88%)
內阻自我原因 46 (3.61%) 2 (0.16%) 49 (3.84%)
理由
自我原因+其
28 (2.2%) 0 (0%) 0 (0%)
他藉口
理由加總 235 (18.43%) 116 (9.1%) 124 (9.73%)
變通方式 32 (2.51%) 4 (0.31%) 20 (1.57%)
未來或過去的
1 (0.08%) 0 (0%) 3 (0.24%)
條件應允
保證應允 0 (0%) 4 (0.31%) 4 (0.31%)
陳述原則 1 (0.08%) 0 (0%) 9 (0.71%)
間接策略
哲學 0 (0%) 0 (0%) 0 (0%)
威脅不良後果 1 (0.08%) 0 (0%) 20 (1.57%)
使具罪惡感 0 (0%) 0 (0%) 16 (1.25%)
批評 2 (0.16%) 0 (0%) 65 (5.1%)
勸阻策略 請求幫助或引
0 (0%) 0 (0%) 1 (0.08%)
起同理心
解套策略 2 (0.16%) 1 (0.08%) 1 (0.08%)
勸阻策略加總 5 (0.39%) 1 (0.08%) 103 (8.08%)
模糊回答 2 (0.16%) 9 (0.71%) 4 (0.31%)
非實質拒絕
缺乏熱情 1 (0.08%) 0 (0%) 1 (0.08%)
沉默 2 (0.16%) 0 (0%) 2 (0.16%)
避免決定 不回應 1 (0.08%) 0 (0%) 2 (0.16%)
直接離開 1 (0.08%) 0 (0%) 0 (0%)

64
中原華語文學報 2015, 16, 31-80

轉移話題 1 (0.08%) 0 (0%) 0 (0%)


開玩笑 0 (0%) 0 (0%) 0 (0%)
重複 0 (0%) 0 (0%) 2 (0.16%)
拖延 0 (0%) 0 (0%) 2 (0.16%)
規避 1 (0.08%) 0 (0%) 1 (0.08%)
避免決定加總 9 (0.71%) 9 (0.71%) 14 (1.1%)
句間轉換 1 (0.08%) 1 (0.08%) 0 (0%)
語碼轉換
句內轉換 4 (0.31%) 1 (0.08%) 1 (0.08%)
正面說詞 2 (0.16%) 13 (1.02%) 0 (0%)
躊躇標記 4 (0.31%) 6 (0.47%) 16 (1.25%)
感謝詞語 18 (1.41%) 2 (0.16%) 0 (0%)
輔助策略
稱呼 31 (2.43%) 18 (1.41%) 17 (1.33%)
祝福語 0 (0%) 0 (0%) 0 (0%)
輔助策略加總 55 (4.31%) 39 (3.06%) 33 (2.59%)
未拒絕 1 (0.08%) 0 (0%) 0 (0%)
總和 536 (42.04%) 288 (22.59%) 451 (35.37%)

2. 法籍華語學習者 (FM)

由表 7 得知,不管是面對陌生人、普通及親密關係者,FM 在直接策略方面

皆偏好採取〔直接說不〕與〔否定能力〕。然而,面對陌生人、普通及親密關係

者,FM 在間接策略方面皆偏好採取以【理由策略】
、【道歉、遺憾策略】為主。

透過策略選取分析得知,相對於面對親密關係者,為了替對方保留顏面,FM 拒

絕陌生人及普通關係者的時候,慣於增加採取【道歉、遺憾策略】的頻率 8.3%

(70/843),4.63% (39/843),而減少〔直接說不〕7% (59/843),1.19% (10/843)。

表 7 社會距離變項下法籍華語學習者次、小策略選用頻率統計表
策略大類 策略次類 策略小類 陌生 普通 親密
行事句式 1 (0.12%) 0 (0%) 0 (0%)
直接說不 59 (7%) 10 (1.19%) 75 (8.9%)
直接策略 非行事句式 否定意願 9 (1.07%) 1 (0.12%) 2 (0.24%)
否定能力 19 (2.25%) 15 (1.78%) 6 (0.71%)
緩和否定 3 (0.36%) 2 (0.24%) 0 (0%)
間接策略 道歉、遺憾 70 (8.3%) 39 (4.63%) 59 (7%)

65
法籍華語學習者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

願望 0 (0%) 0 (0%) 0 (0%)


外阻忙碌 21 (2.49%) 23 (2.73%) 10 (1.19%)
外阻其他原因 35 (4.15%) 25 (2.97%) 28 (3.32%)
內阻自我原因 41 (4.86%) 11 (1.3%) 33 (3.91%)
理由
自我原因+其他 0 (0%) 0 (0%) 0 (0%)
藉口
理由加總 97 (11.51%) 59 (7%) 71 (8.42%)
變通方式 12 (1.42%) 4 (0.47%) 12 (1.42%)
未來或過去的 1 (0.12%) 2 (0.24%) 0 (0%)
條件應允
保證應允 0 (0%) 9 (1.07%) 2 (0.24%)
陳述原則 8 (0.95%) 2 (0.24%) 24 (2.85%)
哲學 0 (0%) 0 (0%) 1 (0.12%)
威脅不良後果 1 (0.12%) 0 (0%) 19 (2.25%)
使具罪惡感 2 (0.24%) 0 (0%) 8 (0.95%)
批評 7 (0.83%) 0 (0%) 13 (1.54%)
勸阻策略 請求幫助或引 1 (0.12%) 0 (0%) 3 (0.36%)
起同理心
解套策略 0 (0%) 0 (0%) 2 (0.24%)
勸阻策略加總 11 (1.3%) 0 (0%) 45 (5.34%)
模糊回答 0 (0%) 0 (0%) 1 (0.12%)
非實質拒絕
缺乏熱情 1 (0.12%) 0 (0%) 0 (0%)
沉默 0 (0%) 0 (0%) 0 (0%)
不回應 0 (0%) 0 (0%) 0 (0%)
直接離開 0 (0%) 0 (0%) 0 (0%)
轉移話題 4 (0.47%) 0 (0%) 0 (0%)
避免決定 開玩笑 0 (0%) 1 (0.12%) 0 (0%)
重複 1 (0.12%) 0 (0%) 3 (0.36%)
拖延 0 (0%) 0 (0%) 0 (0%)
規避 1 (0.12%) 0 (0%) 5 (0.59%)
避免決定加總 7 (0.83%) 1 (0.12%) 9 (1.07%)
句間轉換 0 (0%) 0 (0%) 0 (0%)
語碼轉換
句內轉換 0 (0%) 0 (0%) 0 (0%)
正面說詞 6 (0.71%) 8 (0.95%) 2 (0.24%)
躊躇標記 7 (0.83%) 6 (0.71%) 6 (0.71%)
輔助策略
感謝詞語 7 (0.83%) 10 (1.19%) 7 (0.83%)
稱呼 10 (1.19%) 5 (0.59%) 8 (0.95%)

66
中原華語文學報 2015, 16, 31-80

祝福語 1 (0.12%) 3 (0.36%) 0 (0%)


輔助策略加總 31 (3.68%) 32 (3.8%) 23 (2.73%)
未拒絕 4 (0.47%) 0 (0%) 6 (0.71%)
總和 332 (39.38%) 176 (20.88%) 335 (39.74%)

七、小結

就本文研究問題之回應如下:

(一)TM 的拒絕言語行為,在策略選用、順序和內容方面與 FM 之間所產生

的差異?

1. 策略選用

拒絕言語行為與所屬的文化關係十分密切。在直接策略方面,雖然 FM 的

使用比例高於 TM,但 FM 亦多傾向搭配具緩和威脅顏面的多種策略及輔助策

略。

在禮貌策略方面,兩組受試者在表達拒絕言語行為時,皆傾向使用間接策

略,以期降低威脅對方顏面。整體來看,兩組受試者的間接拒絕言語行為之禮貌

策略使用頻率前三高依次皆是: 【理由策略】
、【道歉、遺憾策略】
、【勸阻策略】;

第四高的分別是【變通方式】和【陳述原則】;而上述的策略皆佔兩組所有間接

策略約九成的使用頻率。然而,FM 和 TM 之間的主要差異是:FM 慣用【道

歉、遺憾】+〔外阻忙碌〕
,而非 TM 的【道歉、遺憾策略】+〔外阻其他原因〕。

就採取禮貌策略的數量來說,FM 較 TM 多,即前者偏好採用多種策略達到拒

絕對方要求,而又不傷對方顏面。

67
法籍華語學習者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

2. 策略順序

在禮貌策略方面,FM 最偏好與次偏好的拒絕公式是【道歉、遺憾】+〔外

阻忙碌〕及〔直接說不〕+【道歉、遺憾】+〔內阻自我原因〕。而 TM 最慣用

與次慣用的拒絕公式是【道歉、遺憾】+〔外阻其他原因〕及【道歉、遺憾】+

〔外阻其他原因〕+〔否定能力〕。根據策略選用和順序得知 FM 較少採用〔外

阻其他原因〕和〔否定能力〕。

3. 策略中之阻因內容

在策略中的阻因內容方面,除了第四情境「請求保守秘密」,兩組受試者的

策略選用內容表現具跨文化的普遍性;兩組受試者皆偏好【勸阻策略】中的〔批

評策略〕為其主要的拒絕手段。而 TM 和 FM 在其他四種情境的阻因內容較具

差異。在「請求參加愛心募款餐會」的情境下,FM 在外在阻因方面多採取〔外

阻忙碌〕作為理由,TM 則多採用〔外阻其他原因〕
。在〔內阻自我原因〕方面,

FM 使用此策略的頻率高於 TM。在「請求搬行李」的情境下,兩組受試者皆最

慣用【理由策略】中的外在阻因,但 FM 以〔外阻忙碌〕作為主要理由,而 TM

則多採取〔外阻其他原因〕。在「請求借新相機」的情境下,FM 以〔內阻自我

原因〕為主要拒絕策略,不像 TM 多採用外在阻因中的〔外阻其他原因〕
。在「請

求與異性交往」的情境下,兩組受試者一樣皆偏好以【理由策略】外在阻因之下

的〔外阻其他原因〕作為主要的拒絕手段。FM 不像 TM 採用比較特殊的拒絕

方式,即〔內阻及外阻其他原因〕的小策略。另外,FM 使用〔內阻自我原因〕

頻率高於 TM。

(二)TM 在社會地位和社會距離的影響下,其拒絕策略選用與 FM 之間所產

生的差異?

68
中原華語文學報 2015, 16, 31-80

1. 社會地位

(1)法籍華語學習者

FM 對平輩最直接,不像 TM 對下位者最為直接。就策略選用來說,FM 面

對下位、平輩及上位者皆偏好採取〔直接說不〕與〔否定能力〕
;間接策略以【理

由策略】
、【道歉、遺憾策略】為主;面對下位、上位者在輔助策略上以【感謝詞

語】的使用頻率較高;對平輩則偏好採取【躊躇標記】。

(2)台籍華語母語者

TM 面對下位者與平輩偏好使用直接策略中的〔直接說不〕與〔否定能力〕;

間接策略以【理由策略】
、【道歉、遺憾策略】 為主;輔助策略則以【躊躇標記】

的使用頻率最高。然而,面對上位者,TM 則偏好使用直接策略中的【緩和否定】

與〔否定能力〕;間接策略亦以理由策略】、【道歉、遺憾策略】為主;輔助策略

則以【稱呼策略】的使用頻率最高。

在影響禮貌策略的社會地位方面,兩組受試者在拒絕上位者皆比拒絕下位、

平輩皆更講究言語上措辭的禮貌原則。TM 拒絕上位者比拒絕平輩更講究言語上

措辭的禮貌原則、而拒絕平輩比拒絕下位者更講究言語上措辭的禮貌原則。此

外,FM 在面對下位、平輩及上位者皆偏好採取〔直接說不〕
、〔否定能力〕
、【理

由策略】
、【道歉、遺憾策略】
。然而,TM 與 FM 最大的不同在於面對上位者偏

好使用直接策略中的【緩和否定】。

2. 社會距離

(1)法籍華語學習者

不管是面對生疏、普通及親近關係者,FM 在直接策略方面皆偏好採取〔直

接說不〕、〔否定能力〕。然而,面對生疏、普通及親近關係者,FM 在間接策略

69
法籍華語學習者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

方面皆偏好採取【理由策略】、【道歉、遺憾策略】。

(2)臺籍華語母語者

面對陌生人,TM 在直接策略方面偏好採取〔直接說不〕與〔否定能力〕;

間接策略則多使用【理由策略】、【道歉、遺憾策略】。面對普通關係者,TM 則

偏好採取〔否定能力〕與【緩和否定】;間接策略同樣以【理由策略】、【道歉、

遺憾策略】為主。面對親近關係者,TM 同樣慣於採取〔直接說不〕與〔否定能

力〕;間接策略則以【理由策略】、【勸阻策略】居多。

在影響禮貌策略的社會距離方面,TM 與 FM 的禮貌策略和親疏關係之間

的關係符合 Wolfson (1988:32) 互動突出理論中以倒 U 字型呈現,表示對待中間

普通關係者具有最高的禮貌程度;對待親近者與生疏者則採用較直接的方式。兩

組受試者皆是對親近者較直接,對關係普通和生疏者較間接,然而其策略選用卻

有所差異。面對陌生人時,兩組受試者的直接與間接策略皆相同,在直接策略方

面偏好採取〔直接說不〕與〔否定能力〕,間接策略皆以【理由策略】、【道歉、

遺憾策略】為主。然而,面對普通關係者,TM 在直接策略上偏好採取〔否定

能力〕與【緩和否定】
,FM 則慣用〔直接說不〕與〔否定能力〕
;而兩組受試者

的間接策略皆以【理由策略】
、【道歉、遺憾策略】為主。面對親近關係者,TM

慣於採取〔直接說不〕與〔否定能力〕、【理由策略】、【勸阻策略】;FM 除了

【勸阻策略】以【道歉、遺憾策略】來取代之外,其他選用的策略與 TM 相

同。至於社會地位方面,兩組受試者在拒絕上位者比拒絕下位、平輩皆更講究言

語上措辭的禮貌原則。

70
中原華語文學報 2015, 16, 31-80

伍、結語

從研究結果可以發現,TM 在使用拒絕策略,隨著社會的變遷及美式文化的

影響,一些傳統的拒絕模式似乎漸漸地在我們的記憶中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外來

的拒絕策略,所採用的詞語與方式並非完全符合傳統中華文化的拒絕模式:

(1)單項策略逐漸取代三項或多項策略,因此拒絕策略的使用有明顯簡化的現

象。

(2)語碼轉換的使用。

然而,FM 在整體策略方面,多數 FM 在表達拒絕言語行為時所採用的策

略尚未掌握正確,因此仍有改善的空間。然而,多數 FM 常用的拒絕公式【道

歉、遺憾】+〔外阻忙碌〕
,其中〔外阻忙碌〕的語料長度不足、過於直接,且忙

碌的原因應進一步說明較能顯現出拒絕者的誠意。其次,
〔直接說不〕+【道歉、

遺憾】+〔內阻自我原因〕亦有改善的空間,學習者的失誤多發生在〔直接說不〕

過於直接;而〔內阻自我原因〕則端賴不同情境而定。另外,〔內阻自我原因〕

亦有改善的空間;學習者的失誤多發生在〔內阻自我原因〕語料長度不足、過於

直接。

以社會地位的觀點來看,面對地位較低者的請求時,多數 FM 皆過於直接。

面對平輩者的請求時,FM 的失誤亦對平輩太直接、【理由】策略的使用欠妥,

尤其是理由內容的長度,表達出對交談對象的欠缺信任感及缺乏誠意。若以社會

距離的觀點來看,FM 對關係親近及疏遠者較為直接、理由簡略而非正式,而面

對關係普通者則減少使用〔直接說不〕的策略。然而,在面對上位及關係生疏者

時,FM 語用失誤的產生有降低的情形。因為,FM 在面對上位者時,使用較高

頻率的【稱呼】策略,並且充實【理由】策略的內容及提高其合理性。當其面對

關係生疏者時,採用〔否定能力〕、【理由】策略、【道歉、遺憾】則有較頻繁的

71
法籍華語學習者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

傾向。

由於研究投入的時間及人力有限,本文僅探討考察 FM 的拒絕言語行為模

式及探討其拒絕策略的選擇、頻率、順序、內容與 TM 的差異,亦透過社會地

位和社會距離的作用來檢視兩者在拒絕策略選用的差異。後續研究再以法籍法語

母語者作為對比的基準組,依此判斷 FM 所產生的語用失誤是否來自於語用遷

移。

在教學應用方面,筆者認為語用教學勢在必行,強調先瞭解學習者的中介語

現象,建議採用「跨文化對比教學」結合「歸納式教學」及「建構式戲劇教學」

等方法,透過語義公式的呈現融入角色扮演,以達成目標語語用的學習成效。

72
中原華語文學報 2015, 16, 31-80

參考文獻

大崎由紀子。(2011)。現代漢語拒絕言語行為之中介語分析─以日籍學習者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

王愛華。 (2001)。英漢拒絕言語行為表達模式調查,外語教學與研究,33(3),
178-185。

朱躍、李佳玉。
(2004)
。中英商業購物中「拒絕」言語行為對比研究,外語教學,
25(1):15-18。

言志峰。
(2007)
。漢語拒絕言語行為的性別差異研究,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科
版),4,125-129。

吳明清。
(1991)
。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賀斐。(2010)。華語文教學法國市場研究報告,2010 第三屆華語文教學國際
研討會暨工作坊論文集(頁 420-430)。臺北:文鶴 。

孟筱敏。(2006)。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對中法致謝語的分析。浙江大學學
報,36(3),154-160。

陳昌來。(2007)。社會語言學。應用語言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彭漪、袁俊娥。(2006)。漢語拒絕言語行為的跨性別差異,江西金融職工大學
學報,19,129-131。

謝佳玲、陳靜怡、胡家榮。
(2004)。華語拒絕行為探討:如何說「不」。臺
灣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 73-86)。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謝佳玲。(2010)。華語拒絕請求的策略分析:語體與語境的作用。臺灣華語文
教學研究,1,111-137。

Al-Issa, A. (2003). Sociocultural transfer in L2 speech behaviors: Evidence and


motivating fac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7, 581-601.

Al-Shalawi, H., (1997). Refusal strategies in Saudi and American culture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Ang, R. P. & Kuo, E. C. (2002). Effects of gender and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on


directness of refusal. South Pacific Journal of Psychology 14: 76-80.

Bardovi-Harlig, K. (2001) Evaluation the empirical evidence: Grounds for instruction

73
法籍華語學習者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

in pragmatics. In G. Kasper & K. Rose (Eds.), 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pp. 13-32).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rdovi-Harlig, K. & Hartford, B. S. (1991). Saying “no” in English: native and


nonnative rejections. In L. F. Bouton and Y. Kachru. (eds.), Pragmatics and
Language Learning, Monograph Series, Vol. 2. Pp. 41-58.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Beckers, A., How to say “no” without saying “no”: a study of the refusal strategies of
Americans and German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issussuppi.

Beebe, L. M., Rakahashi, T., Uliss-Weltz, R. (1990). Pragmatics transfer in ESL


refusals. In R. C. Scarcella, E. S. Andersen & S. D. Krashen (Eds.), Developing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 series on issues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pp. 55-73). New York, NY: Newbury House.

Blum-Kulka, S. & Kasper, G. (1989).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Requests and


apologies. Norwood, NJ: Ablex.

Bresnahan, M., Cai, D. A. & Rivers, A. (1994). Saying no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strategies of refusal.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1:52-76.

Brown, P., & Levinson, S. C. (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ng, Y.-F. (2009). How to say no: An analysis of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 and
pragmatic transfer. Language Science, 31,477-493.

Chen, H., (1996).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ragmatics


in refusa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Cohen, A. D. (1996). Developing the ability to perform speech acts.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8, 253-267.

Cohen, A. D. (1996). Investigating the production of speech act sets. In S.M. Gass & J.
Neu (Eds.), Speech act across cultures: Challenges to communica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 (pp. 21-43). New York, NY: Mouton de Gruyter.

Downes, W. (1998). Language and society (2nd ed.). London, England: Fontana.

Ehrilich, S. (1997). Gender as social practice.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4), 421-446.

74
中原華語文學報 2015, 16, 31-80

Gu, Y.(顧曰國)(1990).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14, 237-257.

Holmes, J. (1985). Sex difference and miscommunication: Some data from New
Zealand. In J. B. Pride (Ed.), Cross-cultural encourters: Communication and
mis-communication (pp. 24-33). Melbourne, Australia: River Seine.

Holmes, J. (1986). Compliments and compliment response in New Zealand English.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28 (4), 485-508.

Hsieh, Chia-Ling. (2006). Different pragmatic orientations, different


conceptualizations of politeness: A crosscultural inquiry into refusing strategies.
Proceedings of the 31st International LAUD Symposium, Series A: General and
Theoretical Paper No. 682 (pp.1-25). Essen, Germany: LAUD Linguistic
Agency.

Kinjo, H. (1987). Oral refusals of invitations and requests in English and Japanese.
Journal of Asian Culture 11:85-106.

Liao, C.-C. (1994). A Study on the Strategies, Maxims, and Development of Refusal in
Mandarin Chinese. Taipei: Crane.

Liao, C.-C. & Bresnahan, M. I. (1996). A contrastive pragmatic study on American


English and Mandarin refural strategies. Language Sciences, 18, 703-727.

Levenston, E & Blum-Kulka, S. (1978) Discourse completion as a technique for


studying lexical features of interlanguage. Working Papers in
Bilingualism,15,13-21.

Lyuh, I., (1992). The art of refusal: comparison of Korean and American cultur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Nelson, G. L., Batalb, M. & Bakary, W. (2002). Directeness vs. indirectness: Egyption
Arabic and US English communication sty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6, 39-57.

Nelson, G. L., Carson, J., Batal, M. A. & Bakary, W.E. (2002).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Strategy use in Egyptian Arabic and American English refusals.
Applied Linguistics, 23(2), 163-189.

Romaine, S. (1984). The social system. Glencoe, IL: Free press.

Saeki, M. & O’Keefe B. J. (1994). Refusals and rejections: Designing messages to


serve multiple goals.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1.1:67-102.

75
法籍華語學習者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

Shih, Y.-W. (1986). Conversational politeness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aipei,
Taiwan: Crane.

Stevens, P. B. (1993) The pragmatics of “No!”:Some strategies in English and Arabic.


Ideal 6:87-112.

Tannen, D. (1994). Gender and discourse.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urnbull, W. & Saxton, K. L. (1997). Modal expression as facework in refusals to


comply with requests: I think I should say ‘no’ right now. Journal of Pragmatics
27.2:145-181.

Wolfson, N. (1988). The bulge: A theory of speech behavior and social distance. In J.
Fine (Ed.) Second language discourse: A textbook of current research. (pp.
21-38). Norwood, N.J.: Albex.

Meng, X. (2006). 交際中的漢法致歉語比較. Etudes Françaises, 3, 74-79.

Martinet, A. (1955). É conomie des changements phonétiques. Bern, Switzerland: A.


Francke AG Verlag.

Pu, Z. (2003). Politesse en situation de communication sino-français: Malentendu et


compréhension, Paris: L'Harmattan.

Sun, B. (2006). Les compliments de Français et de Chinois. Mémoire de Maîtrise non


publié, Université des Etudes Etrangères du Guangdong, Guangdong, Chine.

Sun, S. (1987). Un cas d'interférence culturelle: L'Expression des relation de politesse


en français et en chinois. Thèse de Doctorat non publiée. Université Stendhal de
Grenoble, Grenoble, France.

Wang, M. (2009). Une étude comparative sur les formules de remerciment et


d'excuse en chinois et en français. Mémoire de Maîtrise non publié, Université
des Etudes Etrangères du Guangdong, Guangdong, Chine.

76
中原華語文學報 2015, 16, 31-80

附錄 1

拒絕言語行為之問卷設計

1. 你是某大學三年級的學生,你的學弟或學妹想請求你參加學校為罹癌同學所
舉辦的愛心募款餐會,你不想參加。

學弟或學妹:想請求你一起參加下週末為罹癌同學所舉辦的愛心募款餐會,希望
你能共襄盛舉?

2. 你是某大學三年級的學生,你的同學想請求你參加學校為罹癌同學所舉辦的
愛心募款餐會,你不想參加。

同學:想請求你一起參加下週末為罹癌同學所舉辦的愛心募款餐會,希望你能共
襄盛舉?

3. 你是某大學三年級的學生,你的老師想請求你參加學校為罹癌同學所舉辦的
愛心募款餐會,你不想參加。

老師:想請求你一起參加下週末為罹癌同學所舉辦的愛心募款餐會,希望你能共
襄盛舉?

4. 你是某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剛開學時你在校園裡遇到一位你不認識的學弟或
學妹正要把 50 公斤的行李搬到宿舍,他(她)要求你幫忙搬行李到宿舍。
(距離
約 20 分鐘)

學弟或學妹:學長(學姊),我的行李很重,可以幫一下忙嗎?
5. 你是某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剛開學時你在校園裡遇到一位讓你感到陌生的同
學正要把 50 公斤的行李搬到宿舍,他(她)要求你幫忙搬行李到宿舍。
(距離約
20 分鐘)

同學:同學,我的行李很重,可以幫一下忙嗎?

6. 你是某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剛開學時你在校園裡遇到一位不認識的老師正要
把 50 公斤的行李搬到宿舍,他(她)要求你幫忙搬行李到宿舍。(距離約 20 分
鐘)

老師:同學,我的行李很重,可以幫一下忙嗎?

7. 你的弟弟或妹妹最近要出國旅行,想向你借你剛買的新相機。由於相機很貴,
你自己都還沒動用過,請問你如何拒絕?

弟弟或妹妹:下星期我要出國旅行,你剛買的新相機借我好嗎?

77
法籍華語學習者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

8. 你的好朋友最近要出國旅行,想向你借你剛買的新相機。由於相機很貴,你
自己都還沒動用過,請問你如何拒絕?

好朋友:下星期我要出國旅行,你剛買的新相機借我好嗎?

9. 你常見面的阿姨最近要出國旅行,想向你借你剛買的新相機。由於相機很貴,
你自己都還沒動用過,請問你如何拒絕?

阿姨:下星期我要出國旅行,你剛買的新相機借我好嗎?

10. 你是某大學三年級的學生,你的學弟或學妹在考試的時候作弊,當時不小心
被你發現了,學弟或學妹拜託你保守秘密,但你不想替他(她)保守秘密。

學弟或學妹:可以請你保守這個秘密嗎?

11. 你是某大學三年級的學生,你的同學在考試的時候作弊,當時不小心被你發
現了,同學拜託你保守秘密,但你不想替他(她)保守秘密。

同學:可以請你保守這個秘密嗎?

12. 你是某大學三年級的學生,你的老師在考試之前告訴某同學考試題目,當時
不小心被你發現了,老師拜託你保守秘密,但你不想替他(她)保守秘密。

老師:可以請你保守這個秘密嗎?

13. 你(妳)某大學三年級的學生,你(妳)在圖書館裡遇到一位你不認識的學
妹(學弟)喜歡你(妳),想跟你(妳)交往,但你並不喜歡她(他)。

學妹(學弟):可以跟你(妳)交往嗎?

14. 你(妳)是某大學三年級的學生,你在圖書館裡遇到一位讓你感到陌生的異
性同學喜歡你(妳),想跟你(妳)交往,但你並不喜歡她(他)。
異性同學:可以跟你(妳)交往嗎?

15. 你(妳)是某大學三年級的學生,你(妳)在圖書館遇到一位你不認識的異
性老師喜歡你(妳),想跟你(妳)交往,但你並不喜歡她(他)。

異性老師:可以跟你(妳)交往嗎?

78
中原華語文學報 2015, 16, 31-80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efusal Strategies between French Learners of

Mandarin Chinese and Taiwanese Native Mandarin Speakers

Jui-Hsueh Hu*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various models of refusal speech acts among two target groups:

French learners of Mandarin Chinese and Taiwanese native speakers of Mandarin

Chinese. The refusal responses were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ir options, frequencies,

sequences and contents of their semantic formulas.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regarding their refusal strategies as determined by social status and social

distance, is also examined. The difficulties of refusal speech acts encountered by

French learners of Mandarin Chinese were then generalized and indicated that

Mandarin instructors of native French speakers should focus on the different reasons

for the pragmatic failure of French learners and that they should assist these learners

in mastering refusal speech acts that rely on abundant cultural information. The

present study classified refusal policies according mainly to the research of Beebe et

al. (1990). Specifically, the current study collected discourse completion

questionnaires from Taiwanese native Mandarin speakers and French learners of

Mandarin Chinese and compared their responses to determine how refusal policies

diff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is study emphasized the dissimilarities of refusal

strategies between native Mandarin speakers and second-language Mandarin learners.

Therefore,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egarding

politeness strategies, Taiwanese native Mandarin speakers and French learners of

Mandarin Chinese, in expressing refusal speech acts, tend to use an indirect strategy

to reduce the risk of causing the interlocutor to lose face. Overall, the indirect refusal

*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Ming Chuan University.

79
法籍華語學習者與臺籍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

speech acts of the aforementioned participant groups are most commonly followed by

the use of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excuse explanation, excuse,” a “statement of

regret,” and an “attempt to dissuade the interlocutor.” Less commonly used strategies

include a “statement of alternative” and “statement of principle.” Regarding the

quantity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French learners of Mandarin Chinese employ more

politeness strategies than Taiwanese native Mandarin speakers do, and they prefer to

use a wider variety of strategies to refuse requests.

Keywords: refusal speech act, refusal strategy

8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