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社会科学版

SHEHUI KEXUEBAN

庄子与卢梭的自由观比较

  孙旭鹏,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摘要: 庄子与卢梭作为中西方哲学上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上既有契合之处,也存在着明显分歧。 契合之处


在于,二者都以追寻“ 自由”为目标,并且认同“自然”,批判“ 文明”;分歧之处在于,二者实现“ 自由” 的
途径不同:庄子立足于“个体”,认为“ 自然” 即是“ 自由”,卢梭则诉诸“ 社会”,认为人类必将走出“ 自
然”,“自由”只能依靠社会契约来实现。 庄子与卢梭的自由观充满着个体与社会的张力:庄子关注“ 个
体”的同时饱含着对“社会” 的隐忧,卢梭诉诸“ 社会”的同时也倾注了对“ 个体” 的关怀。 通过比较庄子
与卢梭的自由观,有助于我们加深“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促进个体自由与社会进步。
关键词: 庄子; 卢梭; 自然; 文明; 自由; 个体; 社会
作者简介: 孙旭鹏,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西哲学比较和政治哲学。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谏议制的儒家思想基础研究” (13BZX04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
费专项资金资助和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 荀子的礼法观与现代法治精
神”(KYLX_0070)
收稿日期: 2015-
12-
10

中图分类号: B223.
5; B565.
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7023(2016)02-
0040-
06

  庄子( 公元前 369 年—公元前 286 年),中 们更好地理解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个


国先秦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卢梭(1712—1778 体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促进个体自由与社会进
年),法国启蒙运动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 步。
现代共和主义的鼻祖。 尽管庄子与卢梭二人的
思想产生于不同的国度,且生活时间的跨度达 一、“自然”之“自由”
二千余年,然而其关注的核心问题却具有惊人
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人如何“自由”的问题。 庄子与卢梭都表达了对“ 自然” 的肯认,对
在追寻人何以“ 自由” 的过程中,二人都将 “文明” 的批判,并认为处于“ 自然” 状态中的人
目光投向了人的“ 自然” 状态,庄子和卢梭都认 是自由的,而在“ 文明” 状态中的人则是被奴役
为“自然”状态中的人是自由的,“ 文明” 则将人 的。
置于奴役之下。 不同的是,庄子认为顺应 “ 自 首先,庄子和卢梭都认为处于“ 自然” 状态
然”即得“自由” ,这种“ 自由” 立足于个体的精 中的人是真实的,而“ 文明” 状态中的人充斥着
神自由;卢梭则认为人类必然要走出“自然” 进 虚伪。 庄子多次表达了对“ 真人” 的期许:“ 古
入“社会”,“ 自由” 只能在社会中依靠建立“ 社 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訢,其入不
会契约”来实现。 庄子与卢梭的自由观充满着 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
“个体” 与“ 社会” 的张力:庄子将“ 自由” 诉诸 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 是之谓不以
“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 社会”,然而规 心捐道,不以人助天。 是之谓真人。 (枟 庄子・
避“社会”不代表“社会”不存在,其面对的问题 大宗师枠 ) 在庄子看来“ 不以人助天” 就是“ 真
是,个体的自由在严酷的社会之中如何可能;卢 人”,郭象对“不以人助天” 注解曰:“ 真人知用
[1]235
梭将“自由”寄托于“社会” ,试图将“个体”融入 心则背道,助天则伤生,故不为也。” 其实,
“社会”以获得“ 自由”,其面对的问题是,作为 “不以人助天”就是要顺应“ 天”,而“天”从本质
“公意”形成的“ 社会” 如何不伤害到个体的自 上就是“自然”,“ 天即自然,而自然的不可改易
[2]
由。 通过比较卢梭与庄子的自由观,有助于我 是因为它存在着‘ 真’ 性” 。 卢梭同样肯定了

 
40
第 30 卷 第 2 期
总第一三八期

“自然”状态下人的真实性:“ 纯粹的人啊! 无 如此描绘处于“ 自然” 之中的人:“ 原始人的想


论你身处何方,无论你有何种思想,请看你们的 象力描绘不出任何图景,他的内心没有任何要
历史吧! 我相信我曾读过它,不是在你爱说谎 求。 他仅有的需求轻易就能满足,他没有必需
的同类写作的书中,而是在自然中,自然是永远 的知识使他产生更多的需求,他不能预见任何
不会说谎的。 源于自然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如 事情,也没有任何好奇心。 ……由于没有任何
果偶有虚假,那一定是我不小心将自己的意见 搅扰,他心里完全只考虑现在的感受,丝毫不为
[3]51
掺杂进去了。”
[3]34
卢梭认为处于“ 自然” 状态的 将来打算,即使是不远的将来。” 卢梭同样认
人是真实的、不会说谎的。 与此同时,庄子和卢 为,“ 自然” 状态中的人是很容易满足的,并且
梭都认为“ 文明” 状态中的人是虚伪的。 枟 庄 只生活在当下,没有任何需要忧虑的事情。 相
子・ 庚桑楚枠 曰:“ 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 反的是,处于“文明” 状态的人却充斥着焦虑之
光也;性者, 生之质也。 性之动,谓之为;为之 情。 庄子这样描写处于忧思焦虑状态的人们:
伪,谓之失。” 成玄英对“ 为之伪,谓之失” 一句 “ 大知闲闲, 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 小言 詹詹。
疏解曰:“ 感物而动,性之欲也。 矫性伪情,分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与接为构, 日以心

外有为,谓之丧道也。”
[1]806
这里的“ 矫性伪情” 斗。 缦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显然就包含有虚伪之意,庄子认为人类在“ 文 (枟 庄子・ 齐物论枠)“ 在无休止的争斗、算计、冲


[7]104

明”状态下,会违背本性出现虚伪的情况。 卢 突和焦虑中,真正的生命被淹没了” ,而这


正是“ 文明” 状态下人的普遍状况。 卢梭则讲
梭更是一阵见血地指出“ 文明” 的虚伪性:“ 怀
道:“ 所有这些,加上熬夜、不节制、各种情欲的
疑、猜忌、恐惧、冷酷、戒备、仇恨与背叛永远会
放纵、身体疲劳、精神衰竭,和各种生活条件下
隐藏在礼义那种虚伪一致的面孔下边,隐藏在
数不清的痛苦和焦虑掺杂在一起,使人们难享
被我们夸耀为我们时代文明的依据的那种文雅 [3]43
[4]24 片刻安宁。” 由此可见,“ 文明” 状态下的人
的背后” 。 卢梭认为“ 文明” 状态中的道德
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
充满了虚伪性,“ 科学和艺术虽然日臻完美,道
[5] 再次,庄子和卢梭都认为处于“ 自然” 状态
德却渐渐地消逝” 。
中的人是素朴无争的,“ 文明” 状态下的人则充
其次,庄子和卢梭都认为处于“ 自然” 状态
斥着战争。 庄子这样描绘处于“ 自然” 状态的
中的人是知足无虑的,而“ 文明” 状态中的人是
“至德之世”:“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
充满焦虑的。 “ 自然” 状态中的人没有产生过
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同乎无知,其德不
多的欲望,在精神上是安宁的。 在枟 庄子・ 让
离;同乎 无 欲, 是 谓 素 朴; 素 朴 而 民 性 得 矣。”
王枠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枟 庄子・ 马蹄枠)处于“自然” 中的人是“ 素朴”
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 余立于宇宙
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单纯而没有争斗的,正
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
如许建良先生所认为的那样,在“ 至德之世” 中
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 素朴是 民众 的共 同 特 性
[8]287
。 卢梭也同样认
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吾 为:“ 然而事实上,再没有比自然状态中的人更
何以天下为哉! 悲夫,子之不知余也!” 遂不 温和的了,自然给他们定立的位置,距离动物的
受。 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愚昧和文明人不幸的智慧同样遥远。 ……天然
舜想要把治理天下的重任交给善卷,而善 的同情心约束着他不去做任何伤害他人的事
卷却满足于在一种“自然” 状态中“ 心意自得”, 情,甚至在他受到伤害的时候也不会想到要报
不愿意做天下之王。 正如德国汉学家鲍吾刚所 复。”
[3]90
卢梭也认为“ 自然” 状态中的人是温和
认为的那样:“ 早期道家并不认为,相对庞大人 的,没有争斗的。 “文明” 状态则不然,枟 庄子・
类共同体而言是种拯救的那种幸福,可以通过 则阳枠中以寓言的形式揭露了战争给人类造成
单一之人的努力而为大众获得,相反,是要靠无 的伤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
数个体通过赐予所有人的自然力量来获得自身 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
[6]50
的解放。” 其实,庄子认为顺从“ 自然” 就会 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成玄英疏解曰:“ 蜗之
知足无忧,无需再去做额外的努力。 卢梭同样 两角,二国存焉,蛮氏触氏,频相争战,杀伤既其

  41
社会科学版
SHEHUI KEXUEBAN

[1]884
不少,进退亦复淹时。 此起譬也。” 由此可 文本中并没有出现“ 自由” 这两个字眼,却多次
见战争造成的伤害之巨。 卢梭则更为直接地 使用“ 逍遥” 这一表达,其实在庄子那里, “ 逍
说:“战争中的一天杀死的人数和攻占一座城 遥”就是他眼中的“自由”。 枟 庄子枠中第一篇即
池所使用的暴力,比在自然状态中所有时代整 为枟逍遥游枠,由此可见其对“ 逍遥” 之境的重
个地球杀害的人和使用的暴力还要多得多。 这 视。 郭象对“逍遥”注解曰:“ 夫小大虽殊,而放
就是将人类分裂成不同的社会造成的首要后 于自得之场,则物任自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
[3]102 [1]1
果。” 卢梭更明确地指出战争是人类步入社 逍遥一也,岂容胜负其哉!” 郭象的注解可谓
会文明之后的产物。 精当,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庄子“ 逍遥” 的真义,
总之,庄子和卢梭都认为处于“ 自然” 状态 那就是“物任自性”。 “ 物任自性” 首先突出了
的人是真实的、知足无虑的、素朴无争的,从本 一个“自” 字,也就是说要实现“逍遥”、实现“ 自
质上讲,此即为一种“自然”之“自由”状态。 由”只能从自身出发,而不假外求;其次又突出
了一个“ 性” 字,“ 性” 即为“ 生”,“ 独立之性字
二、“ 自由”如何实现
[9]9
为先秦遗文所无,先秦遗文皆用生字为之” ,
“性” 显然是内在于人的,属于人的精神层面。
既然庄子和卢梭都认为“ 自然” 状态是“ 自 由此可见,庄子追求的“ 自由” 从本质上讲,便
由”的,为什么还要讲如何实现“ 自由” 的问题 是一种立足于个体的精神自由。 可以这样讲,
呢,保持“自然” 状态不就可以了吗? 这正是问 庄子“自由” 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切断与
题的关键,其实庄子和卢梭在谈论“ 自然” 的时 外在的 社会 联系 为代价 的,其 关注 的 中 心 是
候,自身已经处于“ 文明” 状态中,或者说正是 “自我”,是“精神”,这从他实现“ 自由” 所采用
由于“文明”对人的桎梏,才引发出对“ 自然” 的 的方式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下面我们就分别
向往。 因此“自由” 便不是实然的状态,而只是 来谈一下庄子实现“ 自由” 的两种途径:“ 坐忘”
一种“应然”的建构。 正是在立足于“自然”、对 和“无情”。
“自由” 的建构过程中, 庄子与卢梭出现了分 首先,我们来看庄子的“ 坐忘”。 枟 庄子・
歧。 大宗师枠 中讲:“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
庄子认为人类能够返回到那种“ 自然” 状 于大通,此谓坐忘。”杨国荣先生认为:“‘ 忘’ 的
态,当然这种返回不是说人类真的回到原始状 特点是有而无之,亦即将已融合于主体精神世
[10]123
态,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返回,实现的是一种个体 界并入主其中的内容加以消除。” 质言之,
精神自由。 而卢梭更具客观性,认为人类与生 庄子强调“ 坐忘” 就是要排除外在事物对内在
俱来的“自我发展的能力”,注定要脱离“ 自然” 精神的干扰,并认为这样就能够实现一种精神
状态,进入“ 文明” 状态,甚至“ 自然” 状态是否 上的自由。 刘笑敢先生一语中的:“ 堕肢体与
真实存在过,卢梭也没有给出过肯定的答复,而 离形即 忘 身, 黜 聪 明 与 去 知 即 忘 神, 简 言 之,
是给出了我们这样的提醒:“ 因为我们无从正 ‘坐忘’ 即形神兼忘,与道合一,或曰与宇宙万
[11]153
确地识别,在人类的真实本性中,哪些是原始 物合一。” 很显然,这种“ 与道合一” 的境界
的,哪些是后来发展的;我们也无从正确把握一 即为“逍遥” ,即为“ 自由”,并且完全是一种立
个不再存在、也许从来没有存在过、将来也可能 足于个体精神的“ 自由”。
永远不会存在的状态。 然而,只有把握这种状 其次, 我 们 看 一 下 庄 子 的 “ 无 情”。 枟 庄
[3]23
态,我们才能对人类的现状做出正确判断。” 子・ 德充符枠 中讲:“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 有
也就是说,卢梭将“ 自然” 状态更多地是作为一 人之形,故 群 于 人, 无 人 之 情, 故 是 非 不 得 于
种假设,其目标最终指向的是“ 人类的现状”。 身。” 陈鼓应先生认为:“枟德充符枠 这段‘ 无人之
因此,在卢梭看来,“自由” 不可能到预设的“ 自 情,故是非术得于身’ 的‘ 情’,乃是指世间人群
然”状态去找寻,而只能在文明社会内部来建 纠葛于 主 观 的 是 非 判 断 而 产 生 的 ‘ 负 累’ 之
[12]
立,那就是通过建立一种社会契约的共同体,在 情。” 显然,所谓的“负累” 之情主要还是指向
这种社会共同体中来实现人类的“自由”。 个体在精神层面所受到的束缚,庄子认为只要
庄子是如何看待“ 自由” 的呢,在枟 庄子枠 的 做到“无人之情”就可以实现“ 是非不得于身”,

 
42
第 30 卷 第 2 期
总第一三八期

获得一种精神层面的自由。 王夫之对庄子这种 述建立“ 社会契约” 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要


精神自由给予了精当的阐发:“ 夫人有憎有忌, 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
有合有离,而于游者两忘而乐与之嬉,唯游者之 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13]128
不以为事耳!” 这里的“ 游者” 即为“ 无情” 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得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
之人,忘记了任何的感情纠结,自觉地与外在社 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其本人,并且仍然像
[14]19
会拉开了距离,从而实现了一种精神自由。 以往一样自由。” 卢梭这里的“ 自由” 显然就
我们通过庄子考查实现“ 自由” 的两种方 是一种社会状态下的自由,是通过“ 每个结合
式(“坐忘” 和“ 无情”),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者及 其 自 身 的 一 切 权 利 都 全 部 转 让 给 集
[14]19
庄子的“ 自由” 之路是一条立足于个体的精神 体” 来实现的。 卢梭通过将社会状态的“ 自
解脱之路,而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社会问题。 由”与自然状态的“ 自由” 进行对比,得出了社
与庄子的“自由” 观相比,卢梭的“ 自由” 观 会状态下的“自由” 更为可贵的结论,因为它使
更为复杂,其中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涵:其一是 人类获得了一种道德的挺立:“ 我们还应该在
人类处于“自然” 状态下的天然自由;其二是人 社会状态的收益栏内再加上道德的自由,惟有
类依靠契约关系获得的社会自由。 与庄子不同 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因
的是,卢梭虽然也对“ 自然” 状态的自由表达了 为仅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而惟有服
向往之情,然而其用力的重心却是通过社会契 从人 们 自 己 为 自 己 所 规 定 的 法 律 , 才 是 自
[14]26
约的建立来获得一种社会自由。 卢梭认为由于 由。” 人类在社会状态中实现了一种“ 自己
种种原因,人类必然要走出 “ 自然” 状态, “ 自 为自己所规定” 的“ 自由”,这与卢梭前面所指
由”也只有在社会状态中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出的人类具有“ 自我发展的能力” 形成了遥相
卢梭认为人类必然要 走出 “ 自 然” 状 态。 呼应,“ 自我发展的能力” 既是人类失去自然状
卢梭认 为人 类与 动物 的不同 之处 在 于, 人 有 态下“自由”的罪魁祸首,同时也是人类实现社
“自我发展的能力”,“ 正是这种能力,借助于时 会状态下“自由”的根本动力。
间的发展,将人类从安宁无知的原始状态中驱 通过对比庄子与卢梭实现“ 自由” 的途径,
[3]49
逐出来” ,这是从内在本性方面来阐发人必 我们可以发现,庄子认为顺应“ 自然” 即得“ 自
然走出“ 自然” 状态。 正是因为人具有其他动 由”,立足于个体的精神自由,从而在一定程度
物所不具备的“ 自我发展的能力”,所以人就不 上规避了社会问题,表现出个体与社会相分离
可能永远存在于“ 自然” 状态。 接着卢梭从人 的倾向;卢梭则遵循着“ 自然—社会” 的途径,
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层面又做出了这样的假设: 认为“自然”状态必然失去,人类的“ 自由” 只能
“我设想,人类曾达到过这样一种境地,当时自 在社会状态下通过建立“ 社会契约” 来实现,蕴
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在阻力 含着将个体与社会相结合的倾向。
上已经超过了每个个人在那种状态中为了自身
所能运用的力量,于是,那种原始状态便不能继 三、“个体”与“社会” 的张力
续维持;并且人类如果不改变其生存方式,就会
[14]18
消灭。” 这是从外部环境来说明人必然要走 庄子与 卢梭 的自由 观中 始终 充满 着 “ 个
出“自然”状态。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其实在 体” 与“ 社会” 之间的张力。 在庄子那里,“ 自
卢梭那里,“ 自然” 状态更多地是一种假设,卢 由”的实现立足于“个体”,从某种程度上是“ 个
梭研究专家涂尔干一针见血地指出:“ 正是自 体”从“ 社会” 中的逃逸,其目的是为了“ 个体”
[15]74
然的原因,使人们构成了社会。” 也就是说, 免受“社会” 的戕害,这类似于柏林所讲的“ 消
卢梭认为人类必然要进入社会状态,其对“ 自 极自由” :“ 我们一般说,就没有人或人的群体
[16]168
然”状态的一切探讨,最终指向的是人类社会。 干涉我的活动而言,我是自由的。” 在卢梭
既然人类必然要走出 “ 自然” 状态, 那么 那里,“ 自由”的实现则趋向于“社会”,通过“ 社
“自由”就只能在社会状态中来实现,卢梭认为 会契约”的建立,“个体” 融入“ 社会” 之中,并且
通过建立“社会契约”,形成一种“ 公意” 的“ 共 获得了“自己为自己所规定” 的“ 自由”,这类似
同体”,就可以实现人的“ 自由”。 卢梭这样阐 于柏林所讲的“ 积极自由”:“ 我希望我的生活

  43
社会科学版
SHEHUI KEXUEBAN

与决定取决于我自己,而不是取决于随便哪种 那么就必须增殖它们的数目并防止它们之间的
[16]180
外在的强制力。” 其实,庄子在关注“ 个体” 不平等,就像梭伦、努玛和塞尔维乌斯所做的那
[14]36 -37
的同时,饱含着对“ 社会” 的隐忧;卢梭在诉诸 样。” 也就是说形成众多的个别意见来相
“社会”的时候,也无时不倾注着对“ 个体” 的关 互制约,从而达成“ 公意”。 这种方案的可行性
怀。 是存在极大疑问的,因为卢梭讲过:“ 人民总是
在庄子那里,“个体” 与“ 社会” 之间的张力 愿意自己幸福,但是人们并不总是能看清楚幸
[14]35
在于:“个体”的“自由”在严酷的“社会”之中如 福。” 于是,在众多看不清“幸福” 的“个人意
何可能。 尽管庄子认为通过“ 坐忘”、“ 无情” 等 见”的纷扰中,如何达成“ 以公共利益为归依”
方式可以实现个体精神上的“ 自由”,然而在严 的“公意”,在卢梭那里就成为一个难解的谜。
酷的社会面前,这条“ 自由” 之途却显得异常艰 庄子想通过对“ 社会” 的规避,来实现“ 个
险。 庄子借楚国狂人之口表达对当时社会的看 体”的“自由”,现实却是,严酷的社会始终如阴
法:“ 天下有道, 圣人成焉; 天下无 道, 圣 人生 影一样笼罩在“ 个体” 之上; 卢梭想通过建立
焉。 方今之时, 仅免刑焉。 福轻乎羽,莫之知 “社会契约”来保障“ 个体”的“ 自由”,然而社会
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枟 庄子・ 人间世枠 ) 共同体之路却布满了荆棘。 一个有趣的现象就
在这个“ 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的社会中,人的 是,现实生活中的卢梭却如庄子一般,充满了对
生命况且朝不保夕,个体的精神自由又将安附? 社会关系的厌恶之情,向往一种个体精神的自
正如郭沫若先生认为的那样:“ 庄子在事实上 由之境:“ 试图在世人当中寻求我明知寻求不
[17]158
也并不是完全忘情于世道的人。” 就连庄子 到的幸福,这个念头我早已放弃;我强烈的想象
自己也感慨:“ 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 力已经飞越了我刚刚开始的生命拓展的空间,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枟 庄子・ 人间世枠) 既然 仿佛到了一块陌生的土地,想找到一个可以安
[18]26
“个体”注定无法摆脱“社会”,而当时的社会现 安稳稳休息的宁静之地。” 由此我们可以得
实又是如此险恶,因此一方面庄子将“自由” 寄 出这样的结论:实现“ 自由” 的过程,始终伴随
托于个体的精神层面,另一方面又期待着一种 着的是“个体”与“ 社会” 之间的张力。
理想的“至德之世”。 在“ 个体” 与“ 社会” 的纠 当把目光转向当前社会,如何更好地处理
结中,庄子最终倾向于“ 个体”,实现一种精神 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依然是我们在不断探讨的
上的“ 自 由”, 从 而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规 避 了 “ 社 重大问题。 对庄子与卢梭的自由观进行比较研
会”,然而规避“社会”不代表“社会” 不存在,因 究,通过中西思想的对话,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全
此在庄子“个体” 与“ 社会” 之间存在一个解不 新的启发:庄子的自由观提醒我们要充分尊重
开的结,那就是:在生命朝不保夕的社会,人的 个体的自由,卢梭的自由观提醒我们社会制度
精神自由有何依靠? 的建设是个体自由不可缺失的保障。 我们需要
在卢梭那里,“个体” 与“ 社会” 之间的张力 做的是,充分汲取二者自由观的有益之处,在不
在于:“公意” 所形成的“ 社会” 如何不伤害到 断完善社会制度的进程中促进个体的自由发
“个体”的“ 自由”。 卢梭认为作为“ 公意” 的对 展,保持个体与社会关系的适度张力,防止个体
立面是“众意”,并对“公意”和“众意”做出了区 与社会关系的过度紧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良
分:“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 性互动。
于私 人 的 利 益, 众 意 只 是 个 别 意 志 的 总
四、结语
[14]35
和” 。 并认为现实中当存在有派别集团存
在时,“众意”就有代替“公意”的风险:“ 当这些
集团中有一个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超过了其他 庄子和卢梭作为中西哲学上的重要代表人
一切集团的时候……这时,就不再有公意,而占 物,二者都表现出了对“ 自由” 的共同关注,并
[14]36
优势的意见便只不过是一种个别的意见。” 且都是从“自然”这一原点出发,来寻求“ 自由”
如果“公意”被代表个别意见的“ 众意” 所取代, 之途。 然而,在从“ 自然” 到“ 自由” 的过程中,
显然“自由”就成为镜花水月,卢梭对此给出我 二者出现了较大分歧:庄子认为“ 自然” 即“ 自
们的解决方案是:“ 但如果有了派系存在的话, 由”,寻求的是个体 精神 之自 由; 卢梭 则走 出

 
44
第 30 卷 第 2 期
总第一三八期

“自然”面向“社会”,寻求的是社会共同体之自 [8]许建良:枟先秦道家的道德世界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由。 庄子与卢梭的自由观充满着“ 个体” 与“ 社 出版社 2006 年版。
会”的张力,这也在某种意义上提示我们:“ 个 [9] 傅 斯 年: 枟 性命 古 训辨 证枠, 上 海: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体”注定“社会” 之中的“ 个体”,“ 社会” 也注定 2012 年版。


[10]杨国荣:枟庄子的思想世界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是“个体”所构成的“社会”,只有实现个人与社
版社 2009 年版。
会的良性互动,个人的自由才有保障,社会也才
[11]刘笑敢:枟庄子哲学及其演变枠 ( 修订版),北京:中国
能不断进步。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12]陈鼓应:枟庄子论情:无情、任情与安情枠,载枟 哲学研
参考文献:
究枠2014 年第 4 期。
[1](清)郭庆藩:枟庄子集释枠,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
[13](清) 王夫之:枟 老子衍;庄子通;庄子解枠,王孝鱼点
局 2012 年版。
校,北京:中华书局 2009 年版。
[2]赵东栓:枟 庄子与卢梭的浪漫主义自然观枠,载枟 北方
[14](法) 卢梭:枟社会契约论枠,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
论丛枠2001 年第 5 期。
书馆 2003 年版。
[3](法)卢梭:枟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枠,高修娟译,上海:
[15](法) 爱弥尔・ 涂尔干:枟 孟德斯鸠与卢梭枠,李鲁宁、
生活・ 读书・ 新知书店 2014 年版。
赵立玮、付德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4](法)卢梭:枟论科学与艺术枠,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人
[16](英) 以赛亚・ 柏林:枟 自由论枠,胡传胜译,南京:译
民出版社 2007 年版。
林出版社 2011 年版。
[5]李蕾:枟 卢梭的幸福哲学探析枠,载枟 华中科技大学学
[17]郭沫若:枟十批判书枠,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
报(社会科学版)枠2014 年第 2 期。
[18](法) 卢梭:枟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枠,李平沤译,北
[6](德)鲍吾刚:枟中国人的幸福观枠,严蓓雯、韩雪临、吴
京:商务印书馆 2012 年版。
德祖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
[7]王博:枟 庄子哲学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uang -tzu and Rousseau’s Freedom Views


SUN Xu -peng
( School of Humanitie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 China)

Abstract: Chuang -tzu and Rousseau are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There are a lot in common, also obvious differences on their thoughts.The common is that they pursue “free-
dom” as the goal, and recognize “nature”, criticize “civilization”; the differences lie in the two ways of reali-
zing “freedom”: Chuang -tzu bases on “ individual”, “ nature” is “ freedom”.Rousseau resorts to “ socie-
ty”, going out of “ nature”, relying on “social contract” to achieve “freedom”.Chuang -tzu and Rousseau’
s freedom views are filled with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 individual” and “ society”.Chuang -tzu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while worrying about the “society”, while Rousseau resorts to “society” while taking
care of “individual”.By comparing Chuang -tzu and Rousseau’s freedom views, we can deepen comprehen-
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of “individual” and “society”, promoting individual freedom and social progress.
Key words: Chuang -tzu; Rousseau; nature; civilization; freedom; individual; society
责任编辑 吴兰丽

  4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