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3

学校代码 10530 学 号 201330131850

分 类 号 TU441 密 级 公开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
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学 位 申 请 人 刘 小 清

指 导 教 师 陈 铖 副教授

学 院 名 称 土木工程与力学 学院

学 科 专 业 结 构 工 程

研 究 方 向 岩 土 工 程

二〇一六年六月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arse grained soil with the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Candidate Liu Xiaoqing

Supervisor Associate Professor Chencheng

College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Program Structural Engineering

Specializatio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De gre e Master of Engineering

Unive rs it y Xiangtan University

Date June, 2016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依然保持较高的速度在发展。为缓解交通压力,使交通适应快
速发展经济的需要,国家大力发展高铁事业,“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外交名
片。作为高铁路基填料的粗粒土要适应高速行驶列车对路基沉降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苛刻
要求,其自身的力学性质和稳定性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这也是当今国内外学
者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影响粗粒土力学性质和稳定性的因素较多,颗粒级配就是其中一种影响因素。颗粒
级配不但影响粗粒土受静载下的受力及变形性能,而且对其受循环荷载下的累计永久变
形有较大影响,而粗粒土的永久变形是与高铁路基质量的一个关键控制因素—沉降量是
直接相关的。粗粒土作为一种无粘结的离散材料,运用离散元方法来研究其力学性质是
恰当和必要的。本文运用离散元软件 PFC3D 来模拟研究粗粒土的力学性质,主要研究内
容如下:
(1)参考 Akke S.J.suiker 所做的高铁路基粗粒土填料的三轴压缩试验,运用其实
验中的颗粒级配,建立模拟粗粒土大三轴试验的 PFC3D 数值模型。对比室内试验和模拟
试验结果,标定了模型的细观参数,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有效性。
(2)采用已经标定的模型细观参数,运用 PFC3D 软件的内嵌 fish 语言开发了级配
生成程序,生成了不同级配的粗粒土模型并模拟三轴试验,探究静载作用下级配对粗粒
土受力及变形性能的影响。
(3)分析了循环荷载作用下,级配对路基粗粒土永久累计永久变形影响。

关键词:粗粒土;离散元法;级配;循环荷载;永久变形

I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ABSTRACT

China’s economy developed with a high speed in recent years. Recent years, China has
set off a new upsurge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To alleviate traffic pressure, making traffic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hina improves the technology of high
speed railway. "Chinese high-speed railway" has become a foreign calling card of the Chinese.
As a coarse grained soil of high speed railway subgrade filler to adapt to the demanding
requirements of the high-speed train traveling on the subgrade settlement and stability,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tability of its own research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nd urgent,
which is today's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a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There ar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tability of coarse grained
soil and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s.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ffects not only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deformation performance of coarse
grained soil under static loading, but also the accumulated permanent deformation under
cyclic loading, and permanent deformation of coarse grained soil is directly related to settling
volume which is a key controlling factors to the quality of high speed railway subgrade. It is
appropriate and necessary to us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to study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arse grained soil as a kind of non-cohesive discrete material. In this paper, the discrete
element software PFC 3D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arse grained soil.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1) referencing Akke S.J.suiker's three axial compression test on high speed railway
subgrade filler of coarse grained soil, using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in the experiment, the
PFC3D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simulate the coarse-grained soil three axis test. Contrasting the
laboratory test and simulation test results, the calibration of microscopic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has been made, and verified the validity of the numerical model.
(2) the calibrated model parameters, gradation generator was developed by means of the
software PFC 3D fish language embedded, generate different gradation of coarse grained soil
model and Simulation of triaxial test, to explore the static load lower pairing coarse grained
soil under impact force and deformation performance.
(3) analyzed the gradation of coarse grained soil subgrade cumulative permanent
deformation effect under cyclic loading.

Keywords: coarse grained soil,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cyclic
loading, permanent deformation

II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第 1 章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1.2.2 粗粒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4
3D
1.2.3 PFC 软件以及离散元方法的应用现状 ......................................................... 4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5

第 2 章 PFC3D 理论及颗粒级配生成法、细观参数标定的技术开发 ..................................... 8


2.1 引言 ............................................................................................................................. 8
2.2 概述 ............................................................................................................................. 8
3D
2.3 PFC 基本理论 ............................................................................................................ 8
2.3.1 PFC3D 模型的基本假定 ..................................................................................... 8
2.3.2 计算原理 .......................................................................................................... 9
2.3.3 作用力与位移的关系 .................................................................................... 10
2.3.4 力与运动关系 ................................................................................................ 13
2.3.5 接触本构模型 ................................................................................................ 13
2.3.6 细观计量原理 ................................................................................................ 17
2.3.7 循环加载技术 ................................................................................................ 18
2.4 颗粒级配生成法 ....................................................................................................... 19
2.4.1 常规颗粒生成方法 ........................................................................................ 19
2.4.2 颗粒级配生成方法 ........................................................................................ 21
2.5 细观参数标定概述 ................................................................................................... 22
2.5.1 标定原则 ........................................................................................................ 22
2.5.2 粗粒土细观参数标定过程 ............................................................................ 23
2.6 本章小结 ................................................................................................................... 26

第 3 章 铁路路基填料室内三轴压缩试验的仿真模拟 ........................................................ 27
3.1 引言 ........................................................................................................................... 27
3.2 室内三轴试验简介 ................................................................................................... 27
3.3 粗粒土三轴压缩应力—应变关系概述 ................................................................... 28
3.4 试验结果分析 ........................................................................................................... 30
3.4.1 静载作用下粗粒土的体积应变与偏应变、应力比与偏应变关系 ............ 30
3.5 数值模型生成 ........................................................................................................... 31
III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3.5.1 数值模型生成过程 ........................................................................................ 31


3.5.2 细观参数标定及模型验证 ............................................................................ 32
3.6 不同颗粒级配下,粗粒土常规三轴试验的颗粒流模拟 ....................................... 35
3.6.1 不同级配粗粒土数值模型的生成 ................................................................ 35
3.6.2 不同颗粒级配下,粗粒土强度特性的颗粒流模拟分析 ............................ 36
3.6.3 不同颗粒级配下,粗粒土变形特性的颗粒流模拟分析 ............................ 37
3.6.4 不同颗粒级配下,粗粒土颗粒间力链变化规律的颗粒流模拟分析 ........ 38
3.7 本章小结 ................................................................................................................... 39

第 4 章 循环荷载作用下粗粒土力学特性的颗粒流模拟 .................................................... 41
4.1 引言 ........................................................................................................................... 41
4.2 不同级配粗粒土模型生成及循环加载过程 ........................................................... 41
4.3 应力比与偏应变特性的变化规律 ........................................................................... 42
4.4 体积应变与偏应变特性的变化规律 ....................................................................... 44
4.5 轴向塑性累积永久变形与循环加载次数的关系 ................................................... 46
4.6 本章小结 ................................................................................................................... 47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 ................................................................................................................ 48
5.1 结论 ........................................................................................................................... 48
5.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49

参考文献 .................................................................................................................................. 50

致 谢 ...................................................................................................................................... 5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4

IV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表目录

图 1.1 高速铁路路基 .................................................................................................................1

图 1.2 我国的高铁布局 .............................................................................................................1

图 1.3 世界高铁格局 .................................................................................................................2

图 1.4 我国的高铁规划 .............................................................................................................2

图 1.5 影响因素分类 .................................................................................................................3

图 1.6 文章撰写方案 .................................................................................................................6

图 2.1 运动法则及力与位移关系 .............................................................................................9

图 2.2 PFC3D 中实体接触关系图............................................................................................. 11

图 2.3 颗粒与墙接触法线方向确定 .......................................................................................11

图 2.4 一点处的接触力与重叠量关系 ...................................................................................16

图 2.5 粘结模型之平行粘结 ...................................................................................................17

图 2.6 伺服原理示意图 ...........................................................................................................18

图 2.7 实现 PFC 循环加载技术图..........................................................................................27

图 3.1 粗粒土颗粒级配信息图 ...............................................................................................28

图 3.2 大三轴试验仪器 ...........................................................................................................29

图 3.3 三轴试验应力关系图 ...................................................................................................30

图 3.4 不同围压下粗粒土应力比-偏应变关系曲线..............................................................31

图 3.5 不同围压下粗粒土体应变-偏应变关系曲线..............................................................32

图 3.6 级配生成法过程 ...........................................................................................................31

图 3.7 室内试验与数值试验的应力比-偏应变关系曲线 .....................................................32

图 3.8 室内试验与数值试验的体应变-偏应变关系曲线 .....................................................33

图 3.9 高围压下,室内试验与数值试验的应力比-偏应变关系曲线 .................................35

图 3.10 高围压下,室内试验与数值试验的体应变-偏应变关系曲线 ...............................35

图 3.11 五种不同级配的数值模型 .........................................................................................36

图 3.12 围压 10.3kPa,不同级配模型的体应变-偏应变、应力比-偏应变关系曲线 ........37

V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图 3.13 围压 41.3kPa,不同级配模型的体应变-偏应变、应力比-偏应变关系曲线 ........37

图 3.14 围压 68.9kPa,不同级配模型的体应变-偏应变、应力比-偏应变关系曲线 ........37

图 3.15 不同围压下数值模型位移场变化图 .........................................................................38

图 3.16 不同围压下数值模型颗粒应力链的分布 .................................................................40

图 4.1 九种不同级配的数值模型 ...........................................................................................43

图 4.2 循环加载条件下,典型应力比-偏应变关系曲线 .....................................................44

图 4.3 循环加载条件下,不同级配数值样本应力比-偏应变关系曲线 .............................46

图 4.4 循环加载条件下,典型体应变-偏应变关系曲线 .....................................................47

图 4.5 循环加载条件下,不同级配数值样本体应变-偏应变关系曲线 .............................48

图 4.6 轴向塑性变形与循环加载次数关系曲线 .................................................................. 49

表 2.1 室内试验宏观参数 .......................................................................................................18

表 2.2 程序参数 .......................................................................................................................19

表 2.3 程序参数代码 ...............................................................................................................21

表 2.4 参数设定值 ...................................................................................................................22

表 3.1 数值模拟参数设置表 ...................................................................................................33

表 3.2 数值模型的级配信息表 .............................................................................................. 38

表 4.1 循环加载数值模型级配信息表 ...................................................................................42

VI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是人口大国,现在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促使了人口的
‘大转移’,快速发展的经济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出行交
通方式逐步改变,进入 21 世纪以来,高速铁路(图 1.1)的修建蓬勃发展,给人们的出
行带来了便捷,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如今,高铁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国际名片,
‘高铁外交’也有力的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高铁的修建丰富了我国的交通形式,
缓解了国内的交通压力,促进了我国人员、物资的流动,但目前我国的高铁建设还处于
初期阶段,还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特别是在北京、广州、深圳、长沙这样的人口密
集城市,每当春节和各个节假日期间,
‘一票难求’的现象还相当突出。中国举办的“APEC
峰会”预示着我国未来将与日韩、中亚、南亚等周边国家进行更为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高铁无疑将会成为连接中国与亚洲大陆各国之间的纽带,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
的提出,加快高铁建设已成为国家实现大战略的迫切需求。
现阶段,我国的高铁线路布局是“四纵四横”(图1.2),四纵四横布局连接了我国
几个主要的经济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国家的高铁总建设里程是世界第一位的,
而且远超美国等发达国家(图1.3)。根据国家关于发展高铁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高
铁(客运)建设里程将超过1.2万公里,加上城际铁路,二者总里程将超过1.6公里。届
时,多数省会城市将与周边的城市形成“半小时”或“一小时”城市圈(图1.4),这样
的便利交通,无疑会给经济发展增加更为强劲的动力。

图 1.1 高速铁路路基 图 1.2 我国高铁布局[1]

1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图 1.3 世界高铁格局[1] 图 1.4 我国的高铁规划

铁路路基的填料一般用的是粗粒土[2],因此,粗粒土的成了学者们的主要研究对象
之一。对于粗粒土力学性质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展的较早,这和铁路起源于外国相关,
国外对于粗粒土研究的试验也有专门的规范。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对便利交
通的要求强烈,但我国铁路建设相对于外国较晚,没有专门针对研究粗粒土力学性能试
验的规范和标准,对铁路路基粗粒土填料也是缺乏比较合理的评价指标以及检测标准,
这些将不利于我国铁路事业特别是高铁事业的安全及合理有序的发展。我国山地众多,
粗粒土分布广泛,粗粒土本身就有许多优良工程特性[3]。粗粒土通常由岩石分化碎裂而
成,是‘碎裂的小岩石’,因此粗粒土有良好的压实性能、较高的抗剪强度和较大的承
载能力。粗粒土的分类有比较多的标准,在我国的《GBT50145-2007 土的工程分类标准》
中,定义粗粒土是颗粒粒径在 0.075mm 和 60mm 间的土粒含量(质量百分数)大于 50%
的土。我国的高铁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而蓬勃发展,高铁的快速和完全平
稳运行和其路基土填料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本文将高铁路基粗粒土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其在静载下的受力及变形性质以及在循环荷载下的永久变形性质。
火车在铁轨上来往飞驰,火车通过铁轨对路基的作用通常是动荷载,这种荷载在实
际情况下是十分复杂的,试验中必须将这种荷载加以简化才好研究,因此就有学者将这
种荷载称为循环荷载[4],其大小和方向呈周期性变化。路基粗粒土填料正是经受着循环
荷载的作用。影响粗粒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质的因素较多,首先是循环荷载的
特征,比如循环荷载的大小、频率以及荷载持续的时间等。另外就是粗粒土本身的性质,
如颗粒所属岩石种类的性质、颗粒的排列、孔隙率含水率等。影响火车安全稳定运行的
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路基的沉降,也就是路基粗粒土填料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永久变形情
况:其沉降量的大小、沉降量随时间或循环加载次数的关系等。现在铁路施工中对路基
沉降量的要求近于苛刻,因此,对铁路路基粗粒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永久变形情况的研
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内外学者对影响粗粒土力学性质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而且大多数是用
传统的试验方法,最常见的是三轴试验。虽然三轴试验等传统方法普及较广,而且近年
来三轴仪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其效率较低,耗费较多的时间和资源,试验条件的改变
不够灵活。有很多试验用常规的试验仪器是做不了的,特别是要想从细观层面来研究粗
粒土受力及变形机理时,常规试验就只能望洋兴叹了。粗粒土由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
不同块体的土颗粒组成,具有较高的离散性,离散元数值模拟是近年发展起来一种研究
方法,该方法能够克服常规试验的上述不足,而且用来研究粗粒土这样的具有高离散性
的材料是十分适宜的,而且,该方法能够从细观角度对影响粗粒土力学性质的因素进行
研究,比如颗粒的滑动、破碎、相互移动都可以在离散元软件中直观的表现出来。
本文采用 PFC3D 软件,建立模拟粗粒土三轴试验的三维数值模型,利用该软件的内
嵌 fish 语言编写程序,模拟生成不用颗粒级配的粗粒土三轴试验样本模型,模拟静载及
循环加载三轴试验,探讨颗粒级配对在静载下粗粒土的受力及变形性质及在循环荷载作
用下粗粒土的永久变形性质的影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000 年以前,国内学者主要是通过传统的三轴试验来研究粗粒土力学性质的。影响
粗粒土力学性质的因素有以下几个:粗粒土颗粒的力学性质,也即是粗粒土颗粒所属岩
类的力学性质;外部因素,主要是粗粒土所处的状态,如围压和加载条件等;细观因素,
如粗粒土颗粒形状、颗粒排列、空隙、级配等。粗粒土颗粒的力学性质可以通过研究粗
粒土颗粒所属岩类的性质来获得,影响粗粒土力学性质外部因素可以通过常规三轴试验
来研究。而细观因素对粗粒土力学性质的影响研究通过室内试验往往是无法实现的。因
此,少部分学者已经开始通过大量的数值试验来研究细观因素对粗粒土力学性质的影
响,不仅丰富了研究手段,还对目标材料的认识解释得更加深入和全面。

粗粒土力学性质影响
因素

粗粒土颗粒力学性质 细观因素 外部因素


(粗粒土颗粒所属岩 (颗粒形状、颗粒排 (围压、加载条件等)
石性质) 列、空隙、级配等)

图 1.5 影响因素分类

3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1.2.2 粗粒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粗粒土泛指冲洪积砂卵石、采挖堆石、砾质土以及各种软岩分化料。目前,在高速
铁路填方路基中,填料一般采用粗颗粒填料,根据郭庆国[3](1998)在文献中的结论,
粗颗粒是指粒径5mm以上的颗粒。几十年来,专家学者们已经习惯于借助传统的室内试
验来研究粗粒土的强度及变形特性[4-21]。国外学者Indraratna B对于粗粒料的研究偏向于
采用变化中等及较低围压的三轴试验[22-23]。Ahad[24](1998)研究了粗粒土最大粒径对抗
剪强度的影响;
秦红玉等[25](2004)对组成土石坝的粗粒土中添加不同含量的泥岩,并对每个样本
进行三轴试验,得到了泥岩含量对粗粒土强度影响的规律;姜景山等[26](2009)改变了
大型三轴试验的围压以及粗粒土的密度,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了二者对粗粒土受力
及变形性质的影响;张嘎等[27](2004)对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
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讨论了循环荷载作用下接触面受力变形的规律和机理;程
展林等[28](2007)通过CT三轴试验,研究了土颗粒间的位置排列和粒间作用对粗粒土
的力学性质的影响;冯大阔等[29](2009)通过实验研究,分析了粗粒土与结构的接触面
间的相互作用现象,总结了在常刚度法向边界条件下二者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周健等
[30]
(2013)利用空心圆柱仪对砾石土进行三轴压缩、扭剪、三轴–扭剪联合3种单调加
载路径试验以及应力主轴旋转路径试验,研究了应力路径对砾石土力学性质的影响;邓
国栋等[31](2014)采用大型动三轴仪对高速铁路路基粗粒土填料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应
力水平、固结围压、振动频率以及振动次数对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同时,一些
学者通过改变粗粒土中某颗粒级配段粗粒的含量来研究粗粒含量对粗粒土力学及变形
性质的影响。王瑞甫等[32](2014)利用单轴压缩蠕变试验,探讨粗粒土中细颗粒含量与
蠕变参数之间的关系。石熊等[33](2014)通过向素土中掺加不同比例的碎石,对改良后
的高铁路基粗粒土进行大型三轴剪切试验,结果表明级配改良后的粗粒土压实特性显著
提高,各主要检测指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1.2.3 PFC3D 软件以及离散元方法的应用现状

土木工程中的岩土数值算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方向:基于连续介质理论的有限元
法和基于非连续介质理论的离散元法。
粗粒土具有复杂的细观结构,其力学表现受众多细观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粗粒土颗
粒的高离散性,所以用传统的有限元软件来模拟研究粗粒土具有局限性。粗粒土在受力
下颗粒会产生移动、旋转、破碎等细观效应,这些事有限元无法解决的。离散元方法正
是切合这种对离散体力学特性研究的需求而应运而生。
进入 21 世纪,学者引入了离散元方法来模拟研究粗粒土的性质。耿丽等[34](2011)
对排土场粗粒土进行室内三轴固结排水试验,以此试验结果为基础,基于三维离散元颗
粒流理论,从细观角度出发,得到按级配生成的粗粒土圆柱形数值模型,改变围压,模

4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拟三轴试验,对比了模拟试验与室内试验的粗粒土应力—应变关系,并通过改变细观参
数对比研究各参数对粗粒土力学性质的影响;徐肖峰等[35](2013)通过大型直剪试验和
离散元模拟方法研究了粗粒含量对粗粒土宏观及细观性质的影响机理;董辉等[36](2015)
采用颗粒离散单元方法,对影响堆积碎石土宏观变形特征的细观参数进行虚拟试验敏感
度分析。
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利用颗粒流数值方法来研究砂土、粘性土坡以及堆石体的力
学性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早期,学者们运用离散元软件 PFC 研究边坡的稳定性,
罗勇[37-38](2007)利用二维和三维的 PFC 软件,运用试算方法,联系宏观参数和细观参
数,以此来达到标定细观参数的目的,并分析了边坡在荷载作用下变形失稳及通过观察
位移场变化直观的表现了边坡剪切破坏的过程。朱焕春[39]运用 PFC 软件模拟了运用矿
山崩落法采矿过程。除了粘性土边坡,学者们还将 PFC 软件运用到沙土的研究当中,朱
小可[40](2007)利用 PFC2D 软件,设计了三轴试验的循环加载模型,分析了砂土在周期
性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表现;蒋明镜[41](2009)建立了砂土剪切试验的三维 PFC 模型,
从细观角度分析了砂土的剪切特性;同济大学周健[42-43](2012)是较早的将 PFC 软件引
入国内的先行者,他从二维和三维两个角度,运用 PFC 软件中细观参量的计量算法,分
析了细观参量(配位数、粘结个数等)及颗粒本构特性对土体结构破坏的影响程度。马
刚等[44-45](2010-2013)利用 PFC 软件的内嵌 fish 语言,开发了新的程序,该程序使基
本的颗粒小球形成簇体,更加符合现实的土体颗粒,并模拟了颗粒破碎对堆石体力学性
质的影响,该方法揭示了堆石体在实验中力学变化的细观机理,具有重大意义。铁路路
基粗颗粒填料的选择优化是高速铁路填方路基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而颗粒级配
优化又是粗颗粒填料选择优化中的重要一项。但是针对铁路路基中的粗粒土填料进行研
究的并不多见,尤其是利用离散元法研究颗粒级配对高铁路基粗粒土受力及变形性质的
研究尚属少见。
以上例子表明,离散元 PFC 软件能够被用来模拟研究砂土、粗粒土等,而且用它来
对室内试验进行仿真模拟也是相当有效的。本文利用 PFC3D 软件模拟三轴试验,研究粗
粒土在静载下的受力及变形性质和在循环荷载下的永久变形特性是合适的。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选取铁路路基粗粒土填料展开研究,利用离散元方法,借鉴前人建立颗粒流模
型的经验,生成了数值试验模型模拟三轴试验。在此基础上,重新编程,开发出一种级
配生成程序,利用该程序能使生成的粗粒土颗粒流模型的颗粒级配与室内试验的颗粒级
配一致,并且能够根据需要生成任意指定级配的粗粒土模型试样。参考室内三轴试验结
果,标定了粗粒土颗粒流模型的细观模型参数,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采用标定的细观
参数,研究颗粒级配对高铁路基粗粒土强度与变形性质的影响,为高铁路基粗粒土级配

5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选择提供一定依据,也为研究粗颗粒填料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表现奠定了一定基础。
本文假定不考虑颗粒破碎以及颗粒形状,用球形颗粒模型代表粗粒土颗粒。
本文的撰写方案图如下: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

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大尺寸三轴试验 建立同级配的三

轴数值仿真模型

宏观参数 参数标定 细观参数

初步分析级配对粗
进行五种不同级配下粗粒
粒土静载下受力及
土的静载模拟研究
变形性质影响

进行九种不同级配下粗粒
土的循环加载模拟研究

分析级配对粗粒土永久变形影响 结论与展望

图 1.6 文章撰写方案

PFC3D 作为一种新颖的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作为后来的学者,不仅要研究并开发
它的实用性,还要验证它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虽然前面提到颗粒流程序不仅可以解决很
多现实土工试验目前不能规避的复杂困难、
克服原状试验易受周围条件影响等弱点,PFC
还能提供从微观角度观测土颗粒细观变化方面的信息。
本文的创新点有以下几点:

6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本文通过对 PFC3D 的内置 FISH 语言进行二次开发,生成了与室内试验土样级


配一致的粗粒土模型,建立了粗粒土室内大尺寸三轴试验的数值模型。
(2)用曲率系数和不均匀系数表征粗粒土的级配特性,比较系统的研究了二者对
粗粒土力学性质影响的规律及在循环荷载下对粗粒土永久变形量的影响规律,给出了粗
粒土较好力学表现对应的曲率系数和不均匀系数的建议值,对实际工程中粗粒土级配的
选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7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第 2 章 PFC3D 理论及颗粒级配生成法、细观参数标定的技术开发

2.1 引言
目前,已有部分学者运用离散元方法来研究颗粒土的性质[46-50]。本文运用颗粒流软
件 PFC3D 软件研究颗粒级配对高铁路基粗粒受力及变形性质的影响,将从宏细观双重角
度,研究级配对粗粒土受力及变形影响的机理。PFC3D 软件能够方便的改变细观参数,
重复演算参数的影响,运用多种手段直观反映试验结果并可对试验过程中样本的变化情
况进行监控并可用视频生动展现,本章将着重介绍 PFC3D 的基本理论、颗粒级配生成方
法及细观参数标定方法的技术开发。

2.2 概述
PFC 颗粒流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 PFC2D(主要用于平面应力应变),另一类是 PFC3D
(主要用于三维球体颗粒的三维受力分析)。顾名思义,PFC 离散元法是专门研究不连
续土颗粒、散体材料或流动颗粒体的方法。介于粗粒土本身的离散性质,PFC 恰好用来
研究粗粒土的各项力学性质。与室内土工试验相比,PFC 还在应用上更加灵活多变,提
取数据上也较室内试验更加快捷,能够提取各个阶段想要的数据。在进行室内试验的动
态过程中,试样变化的情况有时候学者们会遗漏,不能实时对其进行监控,但 PFC 软件
在计算软后,输入一些命令或能够重现实验的动态过程。随着人们对 PFC 的不断运用,
其技术和理论将会朝着实际工程应用上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2.3 PFC3D基本理论

2.3.1 PFC3D 模型的基本假定

颗粒流方法在模拟过程中有如下假定:
(1)基本单元为刚性球体,刚性球体单元是最基本的单元,不可再分;
(2)颗粒之间的接触为点接触,接触间可以有接触强度(视接触类型而定);
(3)接触的两个实体间的重叠量很小,与颗粒大小相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计,颗粒间的
接触力与颗粒的‘重合量’相关(接触类型不同,接触力的计算方法不同),接触力分
为法向接触力和切向接触力;
(5)颗粒与墙的接触为线接触,墙无质量。
(6)在 PFC2D 中,基本单元为圆盘,在 PFC3D 中,基本单元为刚球。可以通过簇或块
逻辑机理生成任意形状的颗粒集合体。

8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实际工程中的道路路基填料,如岩石、粗粒土、碎石土、砂土等,它们内部变形大
部分是颗粒之间的相对移动、滑动或者一些交界面的张开或者闭合产生,而不是颗粒自
身的变形影响的。因此,用颗粒球或颗粒球组成的簇来代替土颗粒或石块是有现实合理
性的。再者,由于忽略了非主要因素,最先进的数值模型计算出的结果也不一定能达到
想要的理论值。
在颗粒流数值模拟过程中,组成单元包括颗粒球体单元、和由颗粒组成“墙”单元,
这些“墙”单元赋予速度后,能够达到宏观上给集合体压实的效果,在模拟过程中充当
施加应力、围压的作用。对球体而言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均满足运动方程;相对“墙”
单元来说,因为它施加在“墙”单元上的作用力不妨碍“墙”单元的运动,因此作用力
不符合运动方程。换句话说,在颗粒流模型中只有球颗粒—“墙”接触模型和球颗粒—
“墙”两种接触模型。

2.3.2 计算原理

在 PFC 中,模型的计算运行过程是颗粒发生移动、转动、滑动甚至分离而后从新组
合的过程。若从接触的角度来说,那么模型的计算运行过程就是旧的接触破坏新的接触
形成的过程。颗粒流程序中,颗粒、墙体以及接触都是单独的数据单元,颗粒、墙体和
接触是离散的基本数据单元,但它们又是相互关联的,每个数据单元都会有与之相关的
同种或异种数据单元的地址信息,比如,一个颗粒数据单元就会有与之接触的颗粒以及
它们之间接触的地址信息。
颗粒流程序的计算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计算是一步一步(step)进行的,
即通常所说的时步计算。每一步,颗粒以及墙体的位置、相对位移会被监控到,然后通
过事先选定的本构关系将相对位移计算转化成力,在力的作用下,通过运算法则,又将
计算转化成颗粒的位移,在下一时步里又重复这一过程,从而形成循环,当监测的某一
参数达到循环结束条件时,循环结束。在 PFC 中,程序通常是监控样本的不平衡力,将
不平衡力达到某一数值作为循环结束的条件。所以,颗粒流计算的原理是两大法则:力
与位移法则和运动法则,力与位移法则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由本构关系确
定,运动法则就是牛顿运动定律。PFC3D 软件的循环计算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 2.1 运动法则及力与位移关系

9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2.3.3 作用力与位移的关系

在 PFC3D 中,接触力 Fi 是法向力 Fi n 与切向力 Fi 的合力。接触力 Fi 表达式如下:


s

Fi  Fi n  Fi s (2.1)

法向力 Fi n 由如下公式表示为

Fi n  K nU n ni (2.2)

式中 K n —接触点处的法向刚度,属于割线模量;

R  A  R  A  d (对颗粒 — 颗粒单元)
Un  (2.3)
 R b   d(对颗粒 — 墙单元)

A
R

 
—颗粒 A 的半径;

ni —为接触面上的单位法向向量,如图 2.3(a)所示,其表达式为

xiB  xiA
ni  (颗粒—颗粒) (2.4)
d

式中 xi A 、 xiB  —分别是颗粒实体 A 和 B 的中心位置向量。

d —两颗粒中心点的距离。 d 表示为

d | xiB   xi A | x   x  x   x  


i
B
i
A
i
B
i
A
(对颗粒—颗粒) (2.5)

接触点的位置表达为

 B    A 1 n 
 xi   R  2 U ni (对颗粒 — 颗粒)
C    
xi   (2.6)
 1 
 xib    R b   U n n(对墙单元 — 颗粒)
  2 
i

10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颗粒单元—颗粒单元接触 (b)颗粒单元—墙单元接触

图 2.2 PFC 3D 中实体接触关系图

在颗粒流模拟中,实体的接触关系(实体指的是颗粒单元和墙单元)如图 2.3。对
于颗粒—颗粒接触,如图 2.3(a)所示,接触面单位法向量 ni 的方向与两球心连线重合。
墙体单元和颗粒单元作为 PFC 中两种不同的实体,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如图 2.3(b),
对于这两种不同单元接触,颗粒单元球心到墙单元的垂直距离为 d,接触法向量 ni 的方
向过颗粒单元球心垂直于墙单元。方向是颗粒中心映射到墙体所构成的区域,其方法如
图 2.4 所示。AB、CD 表示两面二维的墙,墙的与颗粒接触的一侧被划分成 5 个区域,
如果颗粒位于 1、3、5 区域,颗粒与墙体接触与一点,则 ni 的方向为接触点指向颗粒中
心的方向。如果颗粒处在 2、4 区域里,那么 ni 的方向就垂直于墙面,指向颗粒中心。
对于三维情况,则 A、B、C 表示垂直于纸面的线,AB、CD 表示三维墙体。当颗粒处
于 1、3、5 区域时, ni 的方向垂直于线 C 指向颗粒球心。颗粒处于 2、4 区域时, ni 的
方向垂直于墙面 BC 或 AB 指向球心。

图 2.3 颗粒与墙接触法线方向的确定

PFC3D 程序里,程序运行是一步一步进行的,ni 和 xic  是时刻变化的,即接触位置是

11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s
随着程序运行时步(step)变化的。 Fi 是模型全局坐标中的切向力向量,其由计算两个
旋转来实现的,其中一个是一条交界线,它是由新旧交界面共有的。 Fi s 可由(2.7)式
确定:

F i
s
rot.1

 Fjs  ij  eijk ekmn nm老nn新  (2.7)

(2.7)中 nm老  是前一时步接触面上的单位法向向量。

第二个是新的法线向量的法向, Fi s 可表示为

F  i
s
rot.2
  
 Fi s rot.1 ij  eijk k t  (2.8)

其中  k 表示接触实体的平均角速度(相对于新法线方向),可由下式确定

k 
2

1  1 
 j   j  n j ni
2
 (2.9)

 i  表示颗粒体 的旋转速度,可由(2.10)式表示


l

 A, B, (对颗粒 — 颗粒)


 1
, 2   (2.10)
b, w,(对颗粒 — 墙体)

计算接触点处,颗粒单元 A 的速度及颗粒单元 b 的速度如式(2.11)

Vi  x  x 
C
i 2

i
C
1

 2 2
 2 1
 
 xi   eijk j  xkC   xk   xi   eijk j  xkC   xk 
1 1
  (2.11)

上式中 xiY  表示颗粒体 j 的平动速度。


i

V jn 和 V js 是接触速度在接触平面内的两个分量—法向速度和切向速度,切向速度
V js 用式(2.12)表示为
Vi s  Vi  Vi n  Vi  V jn n j ni (2.12)

切向作用力可用公式 2.13 表示为


Fi s  k s U is (2.13)

k s —切向刚度;
U is —切向位移增量。其可用(2.14)表示为
U is  Vi s t (2.14)

t 是一个计算步时。
切向作用力可以表示为

Fi s  Fi s|老|  rot .2
 Fi s (2.15)

12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式中前一时步的切向作用力表示为 Fi s|老| 。
每一计算时步末,有

Fi    Fi    Fi 
1 1


Fi    Fi    Fi
2 2


1 
1 C 
M i  M i  eijk x j  x j Fk  1
  (2.16)
2 2
 2

M i   M i   eijk x jC   x j  Fk 

在公式 2.16 中, Fi   、 M i  分别代表实体 i 的力和弯矩。


1 1

2.3.4 力与运动关系

PFC3D 中颗粒的运动遵循牛顿第一定律,每一个颗粒的运动决定于颗粒所受的不平
衡力以及不平衡力矩,模型中颗粒运动的状态可以由颗粒上任一点处的角速度与线速度
来描述。颗粒运动的不平衡力与平动的关系可由公式 2.17 确定。

F  m x  g
i i i
 (2.17)

公式 2.17 中不平衡力表示 Fi ;
m —总质量;
g i —加速度。
不平衡力与旋转运动的关系可用公式 2.18 表示。
M i  Hi (2.18)

式中
M i 表示不平衡力矩;
H i 表示角动量。

2.3.5 接触本构模型

颗粒与颗粒或者颗粒与墙通过他们接触处的力相互作用。‘接触’被用来表示它们
之间的这种作用,在 PFC 里,每一个接触包括两个实体(要么是颗粒球—颗粒球,要么
是颗粒球—墙)以及出现的一个点,在该点处,有力的作用。接触模型是用来描述两个
实体在接触处的力学行为的。很多颗粒组成的被模拟的材料,该材料会表现出复杂的宏
观力学行为(本构关系非线性),这种宏观非线性本构关系是通过基本单元相互作用关
系也就是基本单元的接触本构模型来实现的。接触模型包括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1、
接触刚度模型。该模型表现的是接触处接触实体的相对位移 与二者间产生的接触力
的关系,相对位移与接触力的关系是线性的;2、滑动或分离模型。该模型是描述接触
处两实体是否会发生相对位移的条件即接触处法向力与切向力的关系;3、粘结模型。
该模型描述的是接触失效及两实体不发生接触的强度条件即法向力与切向力的限值。

13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1、刚度模型
该模型表现的是接触处接触实体的相对位移与二者间产生的接触力的关系,相对位
移与接触力的关系是线性的。法向刚度是割线模量,表示为
Fi n  K nU n ni (2.19)

其中, K n 表示接触点处的法向刚度;
U n 表示接触点处法向位移量(颗粒与墙或颗粒与颗粒之间的变形重叠量)。
切向刚度又叫剪切刚度,表示为
Fi s  k s U is (2.20)

其中, k s 表示切向刚度,是切线模量;
U is 表示切向的位移增量
接触刚度模型中的刚度按照选取的刚度模型不同,其值的计算方式各有差异。在
PFC3D 软件中,有两种刚度模型较为常见,其中一种是线性刚度模型,另外一种是赫兹
—明德林模型,该模型通常是采用简化的形式。决定线性接触模型中刚度的因素有两个,
n s
分别是法向刚度 k 和切向刚度 k ,这两个刚度的单位都是[力/位移],这两个实体通过
串联接触方式作用。法向刚度是割线刚度,表示如下

kn[ A ] kn[ B ]
K  [ A]
n
(2.21)
kn  kn[ B ]

切向刚度是切线刚度,表示如下

ks[ A ] ks[ B ]
k  [ A]
s
(2.22)
ks  ks[ B ]
n n
上两式中的[A]、[B]代表接触中的两个不同的实体。其中, k 是切线刚度, K 是割线
刚度,二者相等,因为
dF n d  K U 
n n

k 
n
n
 n
 Kn (2.23)
dU dU
2、滑动模型
滑动模型是接触的两个实体的固有性质。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当接触的两个实体处于
有接触力作用下,不直接限制法向强度而是限制切向力来确定两实体是否滑动的机制,
该机制提供了两接触实体间产生相互滑动的可能。该模型一直被激活,一种情况下除外:
两实体间出现了接触粘结—在这种情况下,接触粘结模型行为接替滑动模型行为。滑动
模型与摩擦系数  有一定的联系,  的取值要去小值。非法向强度准则是通过检验重
叠量获得的,它的计算式如(2.3)式,重叠量小于或等于零。滑动条件下接触的检验是
通过计算最大允许切向接触力,其计算式如下
s
Fmax   Fi n (2.24)
14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如果切向力大于最大允许切向接触力,那么滑动将发生,下一时步,通过(2.25)式切
向力大小将设置为最大允许切向接触力的大小。

Fi s  Fi s  Fmax
s
Fi s  (2.25)

3、粘结模型
当模拟颗粒间没有粘结的材料时,颗粒间的本构模型用接触模型即可满足要求,但
是要模拟颗粒间有粘结的材料时,就要用到另外的颗粒间的本构模型:接触粘结模型以
及描述颗粒间具有胶结的平行粘结模型。形象的描述这两种粘结模型,可以认为两实体
间有了如同‘胶水’一样的粘结物将两个实体连接起来。接触粘结‘胶水’被视作是作
用在两个实体相接触点处很小范围的区域,平行粘结用形象的来理解可以认为是两颗粒
接触间存在一定厚度和半径的圆柱粘结‘胶水’。接触粘结的两颗粒间只有力的作用,
而平行粘结的两颗粒间还有力矩的作用。颗粒接触处的作用力超过接触强度时,粘结才
破坏,在此期间,两种粘结方式可以共存,接触粘结的存在会对滑动模型起抑制作用。
粘结只存在颗粒之间,颗粒与墙间不存在这种接触关系。
(1)接触粘结模型
接触粘结可以设想为一对弹簧(或一点处的‘胶水’),这一对弹簧作用在两个颗
粒的接触点处的法向和切向且其刚度都是常数。这一对弹簧有其对应的法向和切向的张
拉强度。当有接触粘结时,滑动模型是不能同时存在的。这两种模型虽然都有控制切线
强度的机制,但它们具有一定差异,滑动模型中,两颗粒间的切线力是要小于切向强度
的,要是大于切线强度,则两颗粒发生错动,接触破坏。在接触粘结模型中,该模型对
切线力的控制的机制是可以使接触处两颗粒出现张拉的情况的。这些力通过公式(2.19)
n
计算得到,此时的 U <0,即颗粒没有重叠。此种情况下,在两颗粒间加入接触粘结,
就如同将两颗粒给‘捆绑’了起来,但此时接触间法向的拉力不能比法向强度大,否则,
接触将失效,两颗粒将脱离。
n
接触粘结的大小由两个参数进行控制,它们是法向的粘结强度 Fc 和切向粘结强度
Fc s ,它们的单位都是[力]。通常情况下,粘结强度就是控制力的限制,大于粘结强度
时,接触破坏,但在接触粘结中,法向和切线的粘结强度有一定的关系。两颗粒间存在
接触粘结,且处于相互张拉的状态,此时法向的接触力不小于法向粘结强度,则接触将
失效,接触间将不存在接触力。若此时切向力不小于切向强度,那么接触粘结也会破坏,
要是此时切向力小于摩擦力,那么此时接触不失效,接触力也不会改变。颗粒接触点处,
法向力和切向力分量与其相对位移的本构关系如图 2.5 所示。任意时刻,接触粘结模型
n
和滑动模型不可能同时起作用,它们只能单独存在起作用。在图 2.5 中, F 是法向接
n n n s
触力, F >0 表示张拉。U 是法向相对位移,U >0 表示颗粒发生了重叠。 F 是总切
s s
向接触力值,U 是总切向相对位移值,U 是通过量测相对接触粘结形成时接触点的位
置而得到的。

15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a)法向接触力 (b)切向接触力

图 2.4 一点处的接触力与重叠量关系

(2) 平行粘结模型
平行粘结体现的是接触的两个实体的另外一种力学行为或者硕士接触两实体的另
外一种接触的本构行为,这种本构行为类似一块有限大小的圆柱饼状的粘性材料,该材
料存在于两个接触的颗粒间。平行粘结模型允许接触粘结模型和滑动模型同时存在,它
既能传递力又能传递力矩(接触粘结只能传递接触点处的力),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本构
模型,其模型如图 2.6 所示。平行粘结模型也可以想象为一系列均匀分布在颗粒接触平
面位置的圆盘形区域内的弹簧,这些弹簧有切线分布也有法向分布,它们的刚度都是常
数,圆盘形区域的中心在两个颗粒的接触点处。
平行粘结模型常用来模拟具有粘性物体,比如粘性土和水泥。本文所研究的是粗粒
土,通常我们认为粗粒土颗粒间没有如同粘性土或水泥颗粒间那样的粘性,但鉴于本文
是用球形颗粒模拟粗粒土,没有考虑粗粒土的形状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而现实工程和
室内试验中粗粒土形状各异的粗糙表面会形成粘紧咬合现象,而这样的颗粒是可以传递
力矩的,所以,本文模拟时给模型样本设置了一定大小的平行粘结强度。

16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2.5 粘结模型之平行粘结

2.3.6 细观计量原理

室内试验中的土样的基本土力学参数可以通过土工试验测得,但 PFC 软件中,样本


的参数不能直接测得,需要用程序编写‘测量器’来实现参数的量测。在 PFC 中,样本
的参数量测是在事先选定的一定测量区域内进行的。在 PFC2D 里,这一区域被称为测量
圆,而在 PFC3D 里,这一区域被称为测量球。测量球内可以量测的参数有配位数、孔隙
率、应力和应变率。
因为测量球是一定的区域,它不包括样本的所有颗粒,所以被能被测量球量测到的
颗粒是整个样本颗粒的一部分。我们把能被测量球量测到的颗粒称作有效量测颗粒,它
们有如下特点:颗粒的形心(球心)坐标在测量球内。
1、配位数
配位数是测量球内每一颗粒的平均接触数,用 Cn 表示,其计算式如下

n (b)
c
Cn  N
(2.26)
N
其中, N 表示有效量测颗粒的数目;
nc( b ) 表示颗粒的接触数。
2、孔隙率
测量球内,空隙的体积与测量球体积之比称为孔隙率,用 n 表示,其计算式如下
V void V sphere  V ball V ball
n  sphere   1  sphere (2.27)
V V sphere V
17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其中, V void 表示测量球内的空隙的体积;


V b a l表示测量球内有效量测颗粒的体积;
l

V s p h e表示测量球的体积。
r e

本文的应力和应变的计算是基于墙的计算方法,即采用力与面积的比来定义应力,
墙的尺寸改变来定义应变,具体见下文。因此此处对应力和应变率的测量方法不做叙述。

2.3.7 循环加载技术

室内大型三轴试验通过控制压力室的水压来保持试件的围压不变,而在 PFC 模拟过


程中,是通过给侧面的圆柱形墙体施加速度来实现的,为了保持如同室内试验的恒定围
压,PFC 模拟过程中引入了伺服控制(servo-control)算法来满足这一要求。在 PFC 软
件里,给试样加力是通过给墙体施加速度来实现的,如图 2.7 所示,但是由于墙体是无
质量的,所以就不能实现速度与力的转化,即不能通过给墙施加速度来实现给其施加指
定大小的力。伺服算法通过不断监测侧墙所受颗粒的反力而不断调整墙体的速度,根据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保持侧墙所受颗粒对其作用力等于所要预先施加的围压,从而
实现了围压恒定的目的。

图 2.6 伺服原理示意图(箭头代表墙的速度)

伺服机制的指导思想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颗粒对侧墙的反力等于墙施加的
力。其难点是控制墙的速度保证墙受到颗粒合力等于需要施加的围压。PFC3D 软件提供
了这种伺服机制:量测侧墙受到的反力,求出其与目标围压的差值,在将力的差值转化
( w)
成位移,从而求出墙体在下一时步需要的速度。如下式所示, u 表示墙的速度

u ( w)  G  measured   required   G (2.28)

上式中,  表示量测到的颗粒作用在墙上的应力, 
measured required
表示需要施加到墙
上的围压,G 是增量参数,通过 G 建立了量测到的墙上应力与所需施加的围压的应力差
与墙速度之间的关系。
一个时步内,通过墙的运动,作用在墙上的最大反力增量为

18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F ( w)  kn( w) Nc u ( w) t (2.29)
( w)
N c 表示墙上的接触个数, kn 是接触的平均刚度,因此,墙上应力变化量为
kn( w ) N c u ( w ) t
 ( w)
 (2.30)
A
A 是墙的面积。为了稳定,墙上的应力变化量必须小于墙上测量应力与所需施加围
压差值的绝对值。通常情况下,我们引入一个松弛系数  ,则稳定条件为
|  ( w) |  |  | (2.31)
把公式(2.28)和公式(2.30)代入公式(2.31),整理得到下式
kn( w ) N c G  t
   (2.32)
A
增量系数 G 通过下式求得

A
G (2.33)
kn N c t
( w)

国内模拟常规三轴试验施加围压的方式基本上都是采用该伺服算法,PFC 里伺服程
序就是根据以上推导过程而编写的。本文所采用的也是该算法,并且模拟了三种不同围
压下的大型三轴试验,具体见后文。

2.4 颗粒级配生成法

2.4.1 常规颗粒生成方法

在 PFC3D 软件中,用户手册里提供了两种颗粒生成的算法:半径扩张法和颗粒排斥
法。半径扩张法用到了 PFC3D 中内嵌 fish 语言的 generate 命令,它可以在指定的空间里
生成指定数量的球颗粒,但是生成的颗粒球不能发生重叠。半径扩张法能够生成指定孔
隙率、指定粒径范围的颗粒集合体。颗粒排斥法用到了 PFC3D 中内嵌 fish 语言的 ball 命
令,它可以在一定空间里生成一定数目可以相互重叠的颗粒球。
1、半径扩大算法
半径扩大算法如下:
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半径放大倍数 m ,半径放大倍数将导致孔隙率的定量改变。事
先给定的孔隙率 n ,其定义为

n  1  Vp V (2.34)

其中, V p 表示所有球颗粒的体积之和;
V 表示颗粒充斥空间的体积。
因此有

19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4
nV  V    R 3 (2.35)
3

R 3
 3V 1  n  4 (2.36)

R 表示颗粒的半径。 no 表示‘老’的孔隙率,则新的孔隙率为 n

R 3


1 n
(2.37)
R 3
0
1  no

Ro 是老的半径,假如我们对所有的球颗粒用相同的半径放大倍数,那么对所有球颗粒
有 R  mRo ,并且有

1 n
m3  (2.38)
1  no

或者
1

 1 n  3

m  (2.39)
 1  no 
上式提供了一个为了将初始孔隙率改变成指定孔隙率而所有颗粒球半径必须放大的放
大倍数。最初给定一个放大倍数 m ,运用公式(2.38)就可以得到初始孔隙率:

no  1  1  n  m3 (2.40)

然后,运用最初的尺寸均匀性假定和公式(2.36)就可以估算平均颗粒半径 R
1

 3V
1  no 
3

R (2.41)
 N 4 
其中, N 是颗粒的个数。最大和最小粒径可以通过他们的比值做如下定义

RLO  2 R 1  r 
(2.42)
RHI  rRLO
通过上述算法,只要颗粒球的空隙率、颗粒放大倍数、颗粒个数、最大和最小粒
径比给定,就可以在一定空间里生成孔隙率一定、颗粒数目特定的颗粒体。
2、 颗粒排斥算法
颗粒排斥算法的执行过程采用的是 ball 命令,ball 命令可以生成指定位置、指定大
小的颗粒球。Ball 命令只能一次生成一个球,所以生成颗粒集合体需借助循环语句,
其生成的颗粒允许重叠。颗粒排斥算法一般分为两个阶段:颗粒生成阶段和排斥阶段。

20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颗粒生成阶段采用的是 ball 命令在给定的空间里生成位置随机的颗粒球。期间颗粒球


粒径分布采用的[0,1]分布,即颗粒球粒径在最大粒径和最小粒径范围内按[0,1]分布统
计规律分布。由于颗粒生成阶段生成的颗粒球的位置是随机的,就会有大量的球颗粒
相互重叠,重叠量对应的是力,重叠量越大,对应的接触力也就越大,若不在进行加
载试验前对其解压,那么就会出现颗粒球‘射穿’墙面的情况,且颗粒大量重叠也不
符合所要模拟土体的真实情况。颗粒排斥的做法是先将四周的墙面的刚度设置得很大
—防止计算时颗粒射穿墙面,然后对整个颗粒集合体设置本构关系进行计算,检测最
大不平衡力,当最大不平衡力小于给定的忍耐系数时,计算结束,此时颗粒球就分开
了且充满了整个墙围成的空间了。颗粒体达到平衡收敛的时间一般较长,特别是当颗
粒很多的时候,颗粒集合体达到平衡收敛的时间就更长。通常在这个计算过程中会事
先设置一个摩擦系数,这样会缩短颗粒集合体达到平衡收敛的时间,但这样做会使颗
粒间存在剪切力,使颗粒体在初始阶段存在了内锁力,所以通常要视情况权衡时间和
附加剪切力的影响来决定是否设置摩擦系数。颗粒排斥法满足设定空隙率的方法是没
生成一个颗粒后遍历检测已经生成的颗粒来计算当前的孔隙率直至孔隙率达到预定孔
隙率。从这个角度来说,该方法虽然利于控制,但是运算效率较低。

2.4.2 颗粒级配生成方法
颗粒级配对土体的受力及变形性质有较大的影响,国内有许多学者做过不同大小
颗粒含量对土体力学性质影响的实验[33]。在运用颗粒流模拟土体的过程中,以上两种
传统的颗粒集合体生成方法只能保证最大和最小颗粒粒径与现实相符,却不能保证生
成的颗粒集合体级配符合现实土体的颗粒级配。以往许多学者在用 PFC 软件模拟土体
时,都忽略了级配对土体力学性质的影响。本文着眼于研究级配对粗粒土力学性质的
影响,总结了以上两种常规方法的优劣,在其基础上开发出能够模拟粗粒土级配的颗
粒生成方法。
颗粒级配生成法是基于颗粒排斥法而开发出来的,其主要思想是分段模拟,积少
成多,不断趋近。做法是:1、求级配曲线解析式。运用曲线拟合的方法求出粗粒土级
配曲线的解析式,即颗粒粒径与颗粒累计百分含量的关系式。此处,由于粗粒土颗粒
是由同种岩石分化得到的,所以可以假定每个土颗粒的密度是相同的,则颗粒粒径与
颗粒累计百分含量(质量)关系式也就是颗粒粒径与颗粒累计(体积)百分含量关系
式。2、分段。级配生成法是采用分段生成颗粒的,分段数可以事先给定。从级配曲线
上可知土体的最大和最小粒径,当分段数给定后,就可以得到将土体最大和最小粒径
按分段数等分的每一等分段的分界粒径,并且可以根据每等分段的分界粒径和级配曲
线解析式得到每一等分段的颗粒体积含量。3、一段生成。每一等分段颗粒可以用颗粒
排斥方法生成,其生成循环终止条件是该段颗粒体积含量。4、生成全体颗粒。在一段

21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生成颗粒循环外加一层外部循环,即可实现全体颗粒的生成。与颗粒排斥方法一样,
空隙率的控制是采用每生成一个颗粒就检查当前孔隙率的方法。
求级配曲线解析式时实际上是默认了颗粒粒径是连续分布的,但实际情况是土体
颗粒的粒径不是连续分布的。但是,实际情况是高铁路基粗粒土的颗粒粒径分布较均
匀,即没有出现粒径断层现象(从其级配曲线(见下文)可以看出,),因此,可以
假定高铁路基粗粒土粒径分布连续。从理论上讲,分段数越大,则生成的颗粒集合体
的级配就越接近所模拟土体的级配,但分段越多,生成的颗粒数目越多,由于 PFC 的
很多算法都是采用遍历算法,所以对电脑的要求很高(这也是 PFC 不能作为大型岩土
计算软件的原因)。另外,由于颗粒是球形,颗粒越多,孔隙率就越难保证,因此,
分段数不是越大越好。有上可知,该算法不适用与颗粒粒径突变土体,即土体夹杂砾
块土体。由于该算法采用了颗粒密度相同的假设,所以该算法不适用于杂填土。

2.5 细观参数标定概述

2.5.1 标定原则

在实际的工程中,土体的材料属性和物理力学性质是用室内试验测得的一系列参数
表征的,通常我们把表征土体材料属性和物理力学性质的参数叫做宏观参数。在颗粒流
程序中,我们通过设置程序中的参数,使模拟的颗粒体样本的受力及变形特性与实际的
土体一致。然而颗粒流程序中的材料属性和物理力学参数并不是与宏观参数一一对应,
不能在程序中直接赋值。不像传统的有限元软件(如 ABAQUS、ANSYS)那样,只要
在程序中设置与宏观参数相同的参数值就能保证数值样本的力学响应与现实的材料的
力学响应一致。颗粒流程序中是设置颗粒间的接触参数赋予颗粒间一种接触本构关系,
通过位移关系和运动原理使颗粒产生运动和颗粒间力从而形成颗粒集合体的受力及变
形响应,颗粒集合体的受力变形响应与需要模拟的土体受力变形响应一致,则事先设置
的接触参数及其他材料属性参数即是我们需要的细观参数,要是选定的一组细观参数的
颗粒集合体的受力变形响应与现实模拟的土体受力变形响应不一致,则需重新改变细观
参数,重新试验,这一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参数标定过程。宏观参数是模拟样本是否能
代表现实土体的依据,我们对模拟样进行模拟试验,当其宏观参数与现实土体的宏观参
数一致时,其对应的细观参数即是我们所需要的细观参数。参数的标定过程即是不断改
变模拟样本的细观参数使其宏观参数不断趋近现实土体宏观参数的过程。
在颗粒流程序中,虽然细观参数和现实土体的宏观参数无法直接对应,但是细观参
数和宏观参数是相关的。通过反复的模拟试验,进行参数的敏感性分析,从而找到影响
宏观参数相应的细观参数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与规定宏观参数相匹配的细观
参数。
材料的宏观参数如下:

22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2.1 试试试验宏观参数

参数名称 代码

变形模量(Pa) Ec
等效内摩擦角 
峰值强度(Pa) f
粘结强度(Pa) Cu
PFC 中细观参数如下:

表 2.2 程序参数

参数名称 代码

平行粘结的法向刚度 kn
法向刚度与切向刚度比 kn / ks
— —
法向刚度与切向刚度比(平行粘结) kn / ks
颗粒之间的摩擦系数 

法向强度(Pa) c

切向强度(Pa) c
— —
法向强度与切向强度比(平行粘结)  c / c
半径乘子系数(平行粘结) 
接触粘结的法向强度(Pa) c
接触粘结的切向强度(Pa) c
法向强度与切向强度比率  c / c

平行粘结的切向刚度(Pa/m) ks

2.5.2 粗粒土细观参数标定过程

PFC 模型参数的标定是一个极为费时的过程,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方法,只有
定性的参考。一般方法是经过反复的改变细观参数进行模拟试验,对比模拟试验的宏观
参数和和室内试验结果来确定模型参数。耿丽[34]、祁阳[49]分析了颗粒流细观参数对粗粒
土强度的影响,标定了粗粒土三轴试验模型的细观参数。本文所要标定的细观参数的初
值参考了其标定成果,在其基础上,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经过反复试算,标定模拟三
轴试验的细观参数,这些参数是与室内试验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相关的宏观参数相对应
具体方法如下:(1)颗粒弹性模量 Ec 和法向强度和切向刚度比 kn/ks 的标定。在 PFC3D
的。
软件中,颗粒弹性模量 md_Ec 和刚度比 kn/ks 是模型的弹性模量(宏观弹性模量)的主
要决定因素。在颗粒级配及 kn/ks 的值一定时,模型的宏观模量 E 与细观模量 md_Ec 线
性相关, md_Ec 增大,E 相应增大。进行模拟试验,改变 md_Ec 的取值,把模拟试验

23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与室内试验所得到的弹性模量进行对比,如果二者的差在一个允许的范围内,则选取此
时的细观模量为模型的参数。通过调整刚度比 kn/ks 的大小来标定泊松比,泊松比与刚
度比呈线性关系。md_Ec、kn/ks 的值确定后,由公式 kn=4Rec(PFC3D 中的公式)推出
kn 的值,最后根据 kn/ks 的大小推出 kn 的值。
(2)颗粒间粘结强度  c (法向粘结强度)、  c (切向粘结强度)的确定。材料的峰
值强度主要由颗粒间粘结强度  c (法向粘结强度)和  c (切向粘结强度)确定。当围
压不同时,且  s / m (粘结强度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及  c /  c 为定值,粘结强度均值
正比于材料的峰值强度。 c /  c 一般比值取 1,其取值较大材料将发生塑性破坏,反之,
材料将表现出脆性。弹性参数确定后,不断进行模拟试验,当室内试验与模拟试验的峰
值强度一致是,即可确定法相粘结强度。由强度比值 c /  c 确定即可确定切向粘结强度。
(3)标定摩擦系数。摩擦系数,只与峰值强度有关,需进行大量的模拟试验来确定其
大小。
建立模型的宏观参数和细观参数的关系时需要进行大量的模拟试验,且这一过程是
一个循环趋近的过程。本文建立的三轴数值仿真所用到的细观参数如下表 2.3:

表 2.3 程序参数代码

参数含义 PFC 程序代码

颗粒弹性模量 md_Ec

颗粒密度 md_dens

土颗粒法向刚度 kn

土颗粒切向刚度 ks

法向刚度与切向刚度比 md_knoverks

摩擦系数 md_fric

孔隙率 _et3_poros

本章采用参数敏感性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参数的标定。参数敏感性分析即通过大量模
拟试验改变参数值,找出数值模型某一宏观参数与细观参数的相关规律,根据这一规律
来确定某一宏观参数对应细观参数的大致范围,然后再在这一范围内确定一组细观参数
使该组细观参数确定的数值模型宏观参数与室内试验同一宏观参数一致。在本文中,参
数标定采用的是先调整参数  ,使数值模拟三轴试验和室内三轴试验的应力—应变关系
24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曲线峰值强度大致相同,然后改变 k n / k s 的大小,使模拟试验和室内试验的应力比—偏
应变关系走势大致一致,最后调整其他细观参数使模拟曲线更加拟合相应的室内试验曲
线。初步标定的参数如表 2.4,其正确性将在第三章详细介绍。

表 2.4 参数设定值

参数含义 标定值

颗粒间杨氏模量 Ec (MN/m) 4.5


密度  (kg/m )
3
2.467
法向刚度与切向刚度比 k n / k s 2.6
摩擦系数  0.3
孔隙率 n (%) 35

离散元模拟技术是基于离散元方法的,离散元方法是将材料看成是有一个个独立单
元组成,单元间通过接触相互作用,所研究的材料具有高离散性,故而该方法不但可以
研究应力的发展过程还可以研究裂缝的发展过程。用离散元方法是切合实际情况的。
PFC
软件作为以离散元法为基础的应用软件,其模拟具有可靠性的基础是标定细观参数,使
模型能够有效反映材料的真是力学表现。图 2.5 反映的是建立粗粒土三轴试验的模型,
并以此模型为基础标定粗粒土三轴试验的细观参数过程。

25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生成墙

生成颗粒

循环运算,生成无摩

擦各向同性样本

启用伺服机制,

等压固结

设置参数,实现各向同性

初始状态,加压试验

不符合 模拟试验数据与室

内试验数据对比

符合

设置参数,进行其

他试验

图 2.7 实现 PFC 循环加载技术图

2.6 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 PFC 软件的相关内容,介绍了颗粒生成算法,由此引出新建立的颗粒级
配模型生成法,讲述了 PFC 的相关原理,重点介绍了参数标定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本章
的介绍为后文的理解和阅读做了铺垫。

26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3 章 铁路路基填料室内三轴压缩试验的仿真模拟

3.1 引言
Akke S.J.suiker[51]对高速铁路路基填料粗粒土实施了一系列的室内三轴压缩试验,
描述了粗粒土的宏观应力比—偏应变性质,得出了在单调荷载作用下粗粒土的剪胀性变
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本章建立了粗粒土三维数值模型,并根据室内试验结果标定了细
观参数,对五种不同级配的粗粒土数值模型进行模拟室内三轴试验,研究了颗粒级配对
粗粒土拟静力状态下的力学性质的影响。

3.2 室内三轴试验简介[51]
该实验采用大尺寸三轴试验仪,试样高度 H=645mm ,直径 D=254mm ,试验用粗
粒土颗粒的粒径范围是 5mm~38mm。该实验为排水实验,径向变形通过绑设在距试样
两端 1/3 及 1/2 高度处的三个测量仪器测得,径向变形取三个量测值的平均值,体积变
形由轴向变形和径向变形算得。
试样直径和最大颗粒粒径比为 6.68,试样尺寸与平均颗粒半径之比为 60.09。根据
刘海涛等[52](2009)的结论:当试样尺寸与平均颗粒半径之比大于 40 时,试样尺寸对粗粒
土抗剪强度没有影响,根据试验规范[53](2007)中关于三轴试验的规定,三轴试验的试样
的径向尺寸和所试验粗粒土颗粒的最大粒径的比值应大于或等于 5,试样尺寸的选取消
除了尺寸效应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试样级配曲线如图 3.1 所示。粗粒土颗粒级配图如下。

图 3.1 粗粒土颗粒级配信息图

试验制样时,为了将三轴试验中级配不均匀的粗粒土混合均匀,在做实验时将试样

1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9 层装料振实,得到如下图般的试样,这个试验的过程采用应变控制。为了研究高速铁
路路基填料应力应变性质,将进行围压分别为 10.3kPa、41.3kPa 和 68.9kPa 的常规大型
三轴排水压缩试验。测试使用仪器如图 3.2。

图 3.2 大三轴试验仪器

3.3 粗粒土三轴压缩应力—应变关系概述

28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3.3 三轴试验应力关系图

图 3.3 中, 1 代表最大主应力, c 是围压, p 代表的是加压杆施加的额外应力, 3


是最小主应力。用应力比率  q / p 来描述材料的力学性质时具有较小额摩擦误差[50],因
此用偏应力 q 和静水应力不变量 p 来描述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应力变量如下:

 3
q  sij sij
 2 (3.1)
 p  1  kk
 3

上式中  kk 是应力张量。

偏应力张量为:

s ij   ij  p ij (3.2)

 ij 是克罗内克符号,偏应变  和体积应变  vol 的表达式如下:

 2
   ij ij
 3 (3.3)
  vol   kk

上式中  kk 代表应变张量,偏应变张量如下:

1
 ij   ij   vol ij (3.4)
3

公式(3.1)、(3.2)、(3.3)、(3.4)可简化如下:

29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 q |  1   3 |  p

 1 1 (3.5)
 p  3 ( 1  2 3 )   c  3  p

 2
  |  1   3 |
 3 (3.6)
  vol   1  2 3

公式(6)中  1 、  3 分别代表轴向和径向的应变。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静载作用下粗粒土的体积应变与偏应变、应力比与偏应变 关系
图 3.4、3.5 分别是围压分别为 10.3kPa、41.3kPa、68.9kPa 时,室内三轴实验的应力
比  q / p 与偏应变  、体应变  vol 与偏应变  的关系曲线。从图 3.4 可以看出,随着偏应
变的增加,应力比值增大,最终趋于稳定,偏应变在 0~1%的范围内,应力比增加很快,
偏应变在 1%之后,应力比的增幅几近于零。
不同围压下的应力比-偏应变曲线的形状走势相同,随着围压的增大,应力比-偏应
变曲线的稳定峰值降低。从图 3.5 可以看出,不同围压下,体应变与偏应变的关系曲线
的走势基本一致,各围压下的粗粒土都是先发生剪缩变形然后发生剪胀变形,围压对粗
粒土变形的影响是改变剪缩转到剪胀时的  值,也就是说,随着围压的变大,粗粒土的
体积变化变缓。

图 3.4 不同围压下粗粒土应力比-偏应变关系曲线

30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3.5 不同围压下粗粒土体应变-偏应变关系曲线

从宏观上来看,在做实验前,高铁路基填料粗粒土颗粒之间较松散,它们之间有较
大的孔隙。而实验开始后伴随着外部荷载的不断增强,土颗粒之间必然会从开始懂得相
互挤密转变到互相填充,故会在加载前期出现体缩的现象,此时此刻土颗粒之间的咬合、
摩擦等约束将增强,反映在宏观上粗粒土抗剪强度增大,偏应力增大;但随着应力的持
续增大,高铁路基填料土颗粒之间的约束也将同时增强,土颗粒之间发生相对移动是很
困难的。因此当外界荷载在增加到试样快要屈服破坏时,就会给粗粒土颗粒之间带来相
互移动和翻滚的条件,细观上此时粗粒土颗粒的运动范围将要超过相邻的土颗粒,宏观
上则出现试样的体积变大。本章采用离散元方法建立一个颗粒流数值模型,模拟计算得
到的结论与试验结论基本吻合,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建数值模型是可靠性和正确性。

3.5 数值模型生成

3.5.1 数值模型生成过程

编写程序,生成符合试验土样颗粒级配的数值模型。首先,将级配曲线分段,得到
分段点的粒径及对应的质量累计百分数,两个分段点对应的质量累计百分数差即为粒径
区间段土样占整个土样的质量百分数。然后,分段生成。基本土粒的密度相同,质量含
量即是体积含量,以体积量为控制参数,以类似半径膨胀法的方法随机生成每个区段所
对应的土体颗粒,这些颗粒的位置可以重叠。最后,基于动力学基本原理,运行程序,
颗粒相互排斥充斥整个空间形成土样模型。级配生成法的基本过程如图 3 所示,最终生
成的是符合试验土样颗粒级配的颗粒流数值模型,其中相同级配段的颗粒用同种颜色表
示,此模型尺寸与室内试验一致,高 645mm,直径 254mm。

31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图 3.6 级配生成法过程

3.5.2 细观参数标定及模型验证

耿丽[33](2011)分析了颗粒流细观参数对粗粒土强度的影响,标定了粗粒土三轴试
验模型的细观参数,本文参考了其标定方法及徐金明等[54](2010)标定细观参数的方法,
首先调节摩擦系数,通过与试验曲线比较,确定数值模型的强度峰值;然后通过调整法
向切向刚度比,通过数值拟合的方法,进一步标定与室内三轴试验结果相对应的细观参
数;最终选取一组最能成功拟合室内试验结果(如图 3.7 所示)的细观参数(见表 3.1)。
颗粒流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室内三轴试验结果相比,前者应力比最大值之差为后者应力比
最大值的 0.5%,稳定后二者应力比值基本相等。同时,对比两者的体应变和偏应变的
关系曲线,如图 3.8 所示,两条曲线走势一致,基本吻合,数值模型的有效性和细观参
数的可靠性得到验证。

图 3.7 室内试验与数值试验的应力比-偏应变对比曲线

32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3.8 室内试验与数值试验的体应变-偏应变对比曲线

表 3.1 颗粒流数值模拟参数设置表

参数含义 PFC3D 程序代码 参数取值

颗粒弹性模量(Pa) md_Ec 1.03×107

颗粒密度(kg/m3) md_dens 2450

摩擦系数 md_fric 0.26

粘结强度标准差与均值比 md_scoversm 4

法向粘结强度(Pa) md_add_cbondn 0.1×106

切向粘结强度(Pa) md_add_cbonds 0.1×106

土颗粒法向刚度(Pa) cb_kn 7.2×104

法向刚度与切向刚度比 cb_knoverks 1.1

接触粘结法向力的平均值(N) cb_sn_mean 1.35×105

接触粘结切向力的平均值(N) cb_ss_mean 1.35×105

在上文的基础上改变围压,分别考虑围压为 41.3kpa 和 68.9kpa 两种情况,其颗粒流


模拟结果与真实的室内试验结果如图 3.10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偏应变  的增加,
体应变与偏应变的关系曲线的走势基本一致,各围压下的粗粒土都是先发生剪缩变形然
后发生剪胀变形,随着围压的变大,粗粒土的体积变化变缓。模拟试验与室内试验对应
的试验曲线具有相似的形状和基本走势,规律基本一致。
高围压(相对于 10.3kpa 时)下,模拟试验和室内试验的应力比-偏应变关系曲线达
到稳定后,二者的曲线稳定值基本相等,但后者的应力比出现‘降峰’现象。同一偏应
变下,两者对应的体应变相差较大,其造成原因有如下几点:1、室内三轴试验时,粗
33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粒土的外面被一层橡皮膜包裹,在加压过程中,橡皮膜变形不是协同的,即沿试件高度
方向上,橡皮膜在试件半径方向上的变形是不一致的,也即室内试件会发生‘腹胀’现
象,而数值模拟试验的侧壁变形是协同的,即侧壁的径向变形不随试件的高度而改变。
橡皮膜和数值模型的侧壁对粗粒土的约束有差别。2、室内试验中土颗粒的形状是假设
为不规则的,数值模拟试验中土颗粒是假设为球形的。3、室内试验加载板对粗粒土试
件存在‘套箍’效应,而数值模拟试验为刚性加载,这种‘套箍’效应的体现为球颗粒
与墙之间的切向力。由于存在上述原因,围压的加大会放大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结
果的差别。

图 3.9 高围压下,室内试验与数值试验的应力比-偏应变对比曲线

图 3.10 高围压下,室内试验与数值试验的应力比-偏应变对比曲线
34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6 不同颗粒级配下,粗粒土常规三轴试验的颗粒流模拟

3.6.1 不同级配粗粒土数值模型的生成

采用 3.5 节的模型生成方法以及标定的细观参数,生成其他四种不同级配的粗粒土
颗粒流数值模型,其级配信息见表 3.2,生成的颗粒流模型见图 3.11。其中,样本 1 代
表的是 3.5 节所描述的室内三轴试验的颗粒流模型,每种颜色代表一段级配,此五个样
本的模型尺寸和颗粒粒径范围与室内试验一致。样本生成后,选取三种不同的围压
(10.3kPa、41.3kPa 和 68.9kPa)进行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的颗粒流模拟。计算结果如图
3.12、3.13、3.14 所示。

表 3.2 数值模型级配信息表

Sample 1 Sample 2 Sample 3 Sample 4 Sample 5

d10 /mm 15 20 6 7 6
d30 /mm 20 27 20 18 28

d 60 /mm 25 30 22 36 35

Cu 1.67 1.50 3.67 5.14 5.83

Cc 1.07 1.22 3.03 1.29 3.73

Sample 1 Sample 2 Sample 3 Sample 4 Sample 5

图 3.11 五种不同级配的数值模型

35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3.6.2 不同颗粒级配下,粗粒土强度特性的颗粒流模拟分析

(a)体应变-偏应变关系曲线 (b)应力比-偏应变关系曲线

图 3.12 围压为 10.3kPa,不同级配模型的体应变-偏应变、应力比-偏应变关系曲线

(a)体应变-偏应变关系曲线 (b)应力比-偏应变关系曲线

图 3.13 围压为 41.3kPa,不同级配模型的体应变-偏应变、应力比-偏应变关系曲线

(a)体应变-偏应变关系曲线 (b)应力比-偏应变关系曲线

图 3.14 围压为 68.9kPa,不同级配模型的体应变-偏应变、应力比-偏应变关系曲线

36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如图 3.12、图 3.13 和图 3.14 所示,分别描述了围压等于 10.3kPa、41.3kPa 和 68.9kPa


三种情况下,以上五个粗粒土样本模型数值试验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偏应变
的增加,各围压下的粗粒土都是先发生剪缩变形然后发生剪胀变形,随着围压的变大,
粗粒土的体积变化变缓。在围压相同的情况下,体应变  vol 的变化过程中,样本 1、2 的
增长幅度小于样本 3、4。样本 5 随着围压的增大,表现出较大的体缩性。同一围压下,
随着偏应变  的增长,样本 1、2 应力比  q / p 的增长幅度大于样本 3、4、5,样本 2 出
现后期‘赶超’现象,即先期的应力比增幅小于其他样本,而后期的应力比增幅大于其
他样本。随着围压的增长,各样本的应力比-偏应变变化规律大致相同,样本 2 的先期
应力比增幅随着围压增大而相对于其他样本较大,后期赶超现象减弱。

3.6.3 不同颗粒级配下,粗粒土变形特性的颗粒流模拟分析

如图 3.15 所示,围压等于 10.3kPa 时,样本 1 两端的颗粒密集分布,位移带最长,


说明样本 1 在两端加载板附近有较多小球产生了较大的运动,同样的加载条件下,样本
1 最易被压缩,故而加载初期样本 1 的体缩现象最为明显,如图 3.13(a)所示。样本 2
的位移场分布最为稀疏且位移矢量模量较其他样本小,说明在加载过程中样本 2 的颗粒
移动较小,比较能保持最初的颗粒组构,表现出较大强度,故而出现了如图 3.13(b)
所示的“强度赶超”现象。并且,粗粒土中颗粒位移场的分布规律遵从其不均匀系数的
大小排列顺序,即样本 2 的位移场最为稀疏,随着不均匀系数的增大,样本中部位置颗
粒的运动越活跃,位移场分布越均匀。粗粒土的颗粒模型中其颗粒位移场分布越均匀,
说明颗粒的移动范围越大;位移场疏密程度越均匀,说明发生相互错动的颗粒范围越广
泛,颗粒原先的结构越容易被改变,体变也越大。随着围压的加大,颗粒的位移场分布
变得越均匀,在位移场中部,发生径向位移的范围变小,颗粒的轴向运动明显。并且由
于围压的加大,颗粒移动变得困难,体变速率明显变小。从图 3.15 可以看出,样本 1
体现出较好的受力性能,样本 5 体现出较大的压缩性,表明较大曲率系数(1、3 之间,
靠近 3)与较大不均匀系数组合后粗粒土的强度越高,但是其压缩性也相应地增大。
从表 3.2 可以看出,样本 3、4、5 的有效粒径和中值粒径及限制粒径的差距较样本
1、2 大得多。有效粒径与中值粒径及限制粒径差距很大,表明土体中的细小颗粒所占比
例较大。同一围压下,样本 3、4、5 的位移场较样本 1、2 均匀,围压加大,位移场分
布越均匀,样本两端位移集中区域变小,说明颗粒相互错动明显,粗粒土容易发生体缩
变形,其强度增高。细小颗粒占的比例过大,粒度分布连续性差,将会导致空隙空间分
布‘不均匀化’,粗粒土中容易出现较大空隙,将不利于空隙的有效填充,不利于致密土
颗粒骨架的构建,因此就出现了如样本 4 这样级配良好的粗粒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反而
不如其他级配不良的样本。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在 1 和 3 之间,随着曲率系数的减小,
可以近似得出粗粒土变形性能增强的结论。由此可知,要想得到较致密的粗粒土填料,
有效粒径与中值粒径及限制粒径的差距不宜过大。

37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σc =10.3kPa

σc =41.3kPa

σc =68.9kPa
Sample 1 Sample 2 Sample 3 Sample 4 Sample 5

图 3.15 不同围压下,数值模型位移场变化图

3.6.4 不同颗粒级配下,粗粒土颗粒间力链变化规律的颗粒流模拟分析

如图 3.16 所示,土颗粒间存在拉应力和压应力,它们分别用红色力链和黑色力链表
示。力链可以形象直观的显示颗粒间的应力分布情况以及强弱变化规律,从图 3.16 可以
看出,围压的增大,会使颗粒间的拉应力链变少,相应的压应力链就变多。这种变化可
以反映出现实土颗粒间应力的变化规律,即加大围压会使粗粒土颗粒相互靠的更为紧
密,土体的空隙也就相应的减少,土体更加密实。在同一围压下,随着不均匀系数的增
大,拉力链减少,压力链增多,且级配越接近良好级配条件,其力链分布越均匀,这说
明级配越好,颗粒的挤压效果越显著,力的传递和分配也越均匀。

38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σc=10.3kPa

σc=41.3kPa

σc=68.9kPa

Sample 1 Sample 2 Sample 3 Sample 4 Sample 5

图 3.16 不同围压下,数值模型颗粒应力链的分布图

3.7 本章小结
本章以铁路路基粗粒土填料的大尺寸室内三轴压缩实验为研究对象,运用离散元软
件 PFC3D 的内嵌编程语言开发了颗粒级配模型生成程序,生成了一个符合室内试验粗粒
土级配并能模拟其细观力学性质的数值模型。通过颗粒流数值模拟试验,进一步验证本
文建立的数值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主要结论如下:
(1)采用颗粒流方法模拟分析了粗粒土的强度与变形特性,建立了符合材料真实
级配曲线的颗粒流数值模型,通过与室内三轴试验结果比较,验证了本文所建颗粒流数
值模型的正确性与有效性。该方法能够灵活改变试验条件,方便而有效地开展不同试验
条件下的数值模拟。
(2)选取五种不同的颗粒级配,分别建立其相应的颗粒流模型,模拟分析了颗粒
级配对粗粒土力学性质的影响:曲率系数对粗粒土的强度与变形特性影响较大,当其有
效粒径与中值粒径及限制粒径的差距过大时,粗粒土中颗粒填充及组合致密性较差,强
度与变形性能下降。
(3)通过颗粒流程序,分析了颗粒的运动变化规律和颗粒间应力链的变化规律,
较好地描述了粗粒土的细观力学性质。随着围压的增加,颗粒位移场的分布变得均匀,
在位移场中部,颗粒发生径向位移的范围变小,颗粒的轴向运动明显,体变速率降低。

39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颗粒间的挤压错动明显,颗粒变得越来越紧密,粗粒土样本变得更为密实。较大曲率系
数(1、3 之间,靠近 3)与较大不均匀系数组合后粗粒土的强度与变形性能较好,但此
种级配的粗粒土压缩性增大。不均匀系数增大,拉力链减少,压力链增多,且级配越接
近良好级配条件,其力链分布越均匀,颗粒的挤压效果越显著,力的传递和分配也越均
匀。
(4)本文的研究,没有考虑粗粒土颗粒形状的影响,而事实上粗粒土颗粒具有随
机的形状,颗粒间除了存在摩擦力外还存在较大的“咬合”力。此外,在粗粒土颗粒接
触处,由于颗粒形状不同,容易产生应力集中,会出现某点的接触力极大,颗粒受压产
生破碎,颗粒破碎后,粗粒土中应力将产生重分布,势必也会影响粗粒土的强度与变形
性质。所以,综合考虑颗粒破碎、颗粒形状以及颗粒级配的共同作用将是今后研究粗粒
土细观力学性质的一个主要方向。

40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4 章 循环荷载作用下粗粒土力学特性的颗粒流模拟

4.1 引言
本章采用第三章的模型细观参数,生成多种不同级配的粗粒土数值模型,对这些模
型进行循环荷载条件下三轴试验。随着荷载的施加,颗粒的位置发生变化,颗粒间相互
错动和挤压,在荷载施加方向样本被压缩,在径向样本发生膨胀,样本的体积将发生膨
胀。当荷载卸去,试样将不能保持这一压缩状态[54],试样的部分变形恢复,还有部分变
形将不能恢复,产生“不可逆变形”。本章通过模拟循环加载条件下的三轴试验,分析
循环荷载下颗粒级配对粗粒土永久变形性质的影响。

4.2 不同级配粗粒土模型生成及循环加载过程
在 PFC 模拟试验中,“加载”过程是通过对上下两块“板”施加速度来实现的,
而不能直接在“板”上施加力。因为在 PFC 中,“板”或称之为“墙”是没有质量属
性的。“墙”的加载有两类:主动加载和被动加载。在三轴试验的模拟试验中,对上下
两板的加载以及对颗粒施加重力属于主动加载,而稳定围压的施加则是被动加载即先检
测墙所受颗粒挤压力的大小然后计算与目标围压的差值,最后通过伺服机制动态的补偿
这个差值以达到围压稳定的目的。
采用 3.5.2 节的级配生成方法以及标定的细观参数,生成其他 8 种不同级配的粗粒
土颗粒流数值模型,其级配信息见表 2,生成的颗粒流模型见图 4.1。其中,样本 1 代表
的是模拟室内试验所建立的颗粒流模型,每种颜色代表一段级配,此 8 个样本的模型尺
寸和颗粒粒径范围与室内试验一致。样本生成后,进行常规三轴循环加载试验的颗粒流
模拟。

表 4.1 循环加载数值模型级配信息表

group I II III

sample 1 2 3 4 5 6 7 8 9

d10 /mm 15 10 6 10 8 6 7 6 5

d30 /mm 20 25 24 20 22 19 16 20 19

d 60 /mm 25 30 35 37 29 22 36 31 26

Cc 1.07 2.1 2.8 1.07 2.1 2.8 1.07 2.1 2.8

Cu 1.67 3.67 5.14

41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Sample 1 Sample 2 Sample 3

Sample 4 Sample 5 Sample 6

Sample 7 Sample 8 Sample 9

图 4.1 九种不同级配的数值模型

4.3 应力比与偏应变特性的变化规律

如图 4.2 所示的是样本 8 在循环加载 100 次过程中的典型应力比-偏应变关系曲线。

42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中一个加卸载过程形成一个滞回圈,随着循环加载次数的增加,滞回圈产生了‘移动’,
且‘移动’的幅度慢慢减小,形成明显的滞回圈密集带,说明样本受力、变形趋于稳定。
循环加载过程产生的一部分变形会在荷载卸除过程中恢复,也会留下一部分不可逆变
形。将滞回圈顶点与应力比-偏应变关系曲线与  轴交点的连线斜率定义为动弹性模量
Ed,滞回圈的‘移动’即是动弹性模量的改变。将循环加载过程中(即滞回圈所在范围)
应力比和偏应变变化范围值分别用 ΔS 和 ΔK 表示,定义动力安定性系数 Sd。

Sd  S K (4.1)

滞回圈所处带的应力比和偏应变范围即样本的 S d 的大小取决于单个滞回圈的形状和滞
回圈的‘移动’即 Ed 的改变,单个滞回圈对应的动力安定性系数 Sd 越小,滞回圈沿-q/p
轴移动的越小,则样本的 Sd 越小,反之越大。由公式(3.5)~(3.6)可知,样本的 Sd
越小表明较大的附加轴向应力对应的附加轴向变形较小,即样本抵抗动力作用的性能越
好,该级配下的粗粒土越适合做路基填料。

图 4.2 循环加载条件下,典型应力比-偏应变关系曲线

结合表 4.2,如图 4.2、4.3 所示,不均匀系数越大,样本的动弹性模量的变小幅度越


大即滞回圈沿-q/p 轴负向移动越明显,单个滞回圈对应的动力安定性系数 Sd 越大,则样
本的 Sd 越大,样本抵抗动力作用能力越差,不可逆变形越大;不均匀系数较小(小于 5),
随着曲率系数的增大,滞回圈沿-q/p 轴负向移动越明显,单个滞回圈对应的 Sd 越大,则
样本的 Sd 越大,样本抵抗动力作用能力越差,不可逆变形越大;不均匀系数较大(大于
5),随着曲率系数的增大,滞回圈沿-q/p 轴负向移动幅度越小,单个滞回圈对应的 Sd
越小,则样本的 Sd 越小,样本抵抗动力作用能力越好,不可逆变形越小。
样本 7 加载循环还未到达 100 次就发生了破坏(其应力比-偏应变关系曲线混乱,未
给出),即抵抗动力作用的能力最差,样本的 Sd 最大,不可逆变形最大。样本的动力安
定性系数 Sd 反映了样本抵抗动力作用的能力,也与样本的不可逆变形量的大小相关:样
43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本的动力安定性系数 Sd 越小,样本不可逆变形越小。由以上分析可知,高铁路基粗粒土
级配宜选择较小曲率系数(1~3 之间,1 附近)和较小不均匀系数(小于 5,靠近 1)或
较大曲率系数(1~3 之间,3 附近)和较大不均匀系数(靠近 5)的组合。

图 4.3 循环加载条件下,不同级配数值样本应力比-偏应变关系曲线

4.4 体积应变与偏应变特性的变化规律
如图 4.4 所示的是样本 8 在循环加载 100 次过程中的典型体应变-偏应变关系曲线。
静载段有较为明显的体缩和体胀现象。从静载阶段进入循环加载阶段,初始几次循环加
44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载存在相对于静载段的体缩现象,随着循环加载次数的增加,样本表现为体胀,体应变
-偏应变关系曲线呈现疏密相间的现象。稀疏段表明样本的平均单次循环加载体应变较
大,其组构较为稀松;密集段则表明样本的平均单次循环加载体应变较小,其组构较为
密实。疏密相间现象表明循环加载使样本的颗粒排列结构发生改变并不断向更为密实的
颗粒排列结构发展。

图 4.4 循环加载条件下,典型体应变-偏应变关系曲线

如图 4.5 所示,曲率系数较大(1~3 之间,靠近 3)时,随着不均匀系数的增大,样


本的体缩现象减弱,体胀现象变得明显,表明样本的粒度分布范围越大,级配越好,土
体的结构性越好,抵抗动力作用的能力越强。曲率系数较小(1~3 之间,靠近 1)时,
随着不均匀系数的增大,样本的体缩现象变得明显,体胀现象减弱,表明土样缺少中间
粒径的土颗粒,级配不良,土样的结构性变差,土体抵抗动力作用的能力下降(样本 7
破坏)。

45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图 4.5 循环加载条件下,不同级配数值样本体应变-偏应变关系曲线

4.5 轴向塑性累积永久变形与循环加载次数的关系
如图 4.6 所示是几个具有典型颗粒级配数值样本进行三轴循环加载试验时轴向塑性
累积永久变形与循环加载次数的关系曲线,数值样本的颗粒级配用不均匀系数与曲率系
数的组合来体现,样本 1 具有偏小曲率系数及不均匀系数组合的颗粒级配,其轴向累积
永久变形随循环加载次数的增加基本不变,该种级配粗粒土路基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沉降
几乎不发生,表现出对循环荷载的稳定性。样本 9 具有偏大曲率系数及不均匀系数组合
的颗粒级配,其表现和样本 1 类似,随着循环加载次数的增加,其轴向塑性变形变化较
小,但其整体塑性变形量较样本 1 大,说明其同条件下的密实性较样本差,该种级配粗
粒土路基稳定性较差。样本 8 对应曲线呈台阶状,说明在循环加载过程中土体结构出现
了重组过程,土体结构变得越来越紧密。曲率系数小,说明土中中间粒径的土颗粒含量
少,样本 8 的曲率系数小于样本 9,通过比较图 6 中样本 8、9 对应的曲线,可以得出中
间粒径的土含量较多有利于土体颗粒结构的稳定性。从以上分析可知,具有较小曲率系
数和不均匀系数组合的颗粒级配的粗粒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具有该
种粗粒土路基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累积永久变形较小,即沉降量较小,路基具有更好抵
抗动载的稳定性。
46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4.6 轴向塑性变形与循环加载次数关系曲线

4.6 本章小结
本章运用 PFC3D 软件来探究粗粒土在循环荷载下的变形特性,从细观角度探究了颗
粒级配对粗粒土力学性质的影响和变化规律,着重分析了体积应变  vol 、偏应变  、应
力比  q / p 等对粗粒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强度与变形特征的影响,探讨并分析了粗粒
土循环力学特征机理。
主要得出以下的结论:
(1)选取九种不同的颗粒级配,分别建立其相应的颗粒流模型,模拟分析了颗粒级
配对粗粒土受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永久变形的影响:不均匀系数越大,粗粒土的永久变形
越大;不均匀系数较小(小于 5),随着曲率系数的增大,粗粒土的永久变形越大;不
均匀系数较大(大于 5),随着曲率系数的增大,粗粒土的永久变形越小。可以用粗粒
土的动力安定性系数 Sd 反映其抵抗动力作用的能力:粗粒土的动力安定性系数 Sd 越小,
其永久变形越小,反之越大。高铁路基粗粒土级配宜选择较小曲率系数(1~3 之间,1
附近)和较小不均匀系数(小于 5)或较大曲率系数(1~3 之间,3 附近)和较大不均匀
系数(靠近 5)的组合。
(2)曲率系数较大(1~3 之间,靠近 3)时,随着不均匀系数的增大,粗粒土体胀
明显,动力抵抗性增强;曲率系数较小(1~3 之间,靠近 1)时,随着不均匀系数的增
大,粗粒土体缩明显,动力抵抗性下降。
(3)具有较小曲率系数和不均匀系数组合的颗粒级配的粗粒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
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具有该种粗粒土路基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累积永久变形较小,即沉
降量较小,路基具有更好抵抗动载的稳定性。

47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本文运用离散元法,建立了粗粒土的三维颗粒流数值模型,同时对建立的 PFC3D 三
轴模型的细观参数进行标定。通过对高速铁路路基粗粒土填料进行的大尺寸室内三轴压
缩试验数据与模拟试验结果相比较,进一步验算本文所建数值模型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并分析了粗粒土的应力比—偏应变、体应变—偏应变特征,探讨了粗粒土在静载及循环
荷载作用下的剪胀规律。接下来,在本文所建立的三维颗粒流数值模型的基础上,利用
PFC 3D 软件,编制了粗粒土级配模拟程序及粗粒土循环加卸载的数值模拟程序,用曲率
系数和不均匀系数表征粗粒土级配,研究了颗粒级配对粗粒土力学性质的影响及粗粒土
在循环荷载作用下颗粒级配对其永久累积变形的影响。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基于离散元方法,本文建立了一个粗粒土的三维颗粒流数值模型,准确地标
定了表征粗粒土细观力学性质的相关细观参数。计算结果表明,离散元模拟结果和室内
三轴压缩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粗粒土呈现出较大的体缩和体胀性,同时在不同围压下,
分别比较了路基粗粒土在颗粒流数值模拟试验与室内三轴压缩试验下的应力—应变曲
线,其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进一步验证了本文建立的粗粒土三轴颗粒流数值模型的有效
性。
(2)选取五种不同的颗粒级配,分别建立其相应的颗粒流模型,模拟分析了静载
下颗粒级配对粗粒土力学性质的影响:曲率系数对粗粒土的强度与变形特性影响较大,
当其有效粒径与中值粒径及限制粒径的差距过大时,粗粒土中颗粒填充及组合致密性较
差,强度与变形性能下降。
(3)通过颗粒流程序,分析了颗粒的运动变化规律和颗粒间应力链的变化规律,
较好地描述了粗粒土的细观力学性质。随着围压的增加,颗粒位移场的分布变得均匀,
在位移场中部,颗粒发生径向位移的范围变小,颗粒的轴向运动明显,体变速率降低。
颗粒间相互错动,导致颗粒间的空隙越来越小,颗粒接触越来越紧密,粗粒土变得更为
密实。较大曲率系数(1、3 之间,靠近 3)与较大不均匀系数组合后粗粒土的强度与变
形性能较好,但此种级配的粗粒土压缩性增大。不均匀系数增大,拉力链减少,压力链
增多,且级配越接近良好级配条件,其力链分布越均匀,颗粒的挤压效果越显著,力的
传递和分配也越均匀。
(4)选取九种不同的颗粒级配,分别建立其相应的颗粒流模型,模拟分析了颗粒
级配对粗粒土受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永久变形的影响:不均匀系数越大,粗粒土的永久变
形越大;不均匀系数较小(小于 5),随着曲率系数的增大,粗粒土的永久变形越大;
不均匀系数较大(靠近 5),随着曲率系数的增大,粗粒土的永久变形越小。可以用粗
48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粒土的动力安定性系数 Sd 反映其抵抗动力作用的能力:粗粒土的动力安定性系数 Sd 越
小,其永久变形越小,反之越大。高铁路基粗粒土级配宜选择较小曲率系数(1~3 之间,
1 附近)和较小不均匀系数(小于 5)或较大曲率系数(1~3 之间,3 附近)和较大不均
匀系数(靠近 5)的组合。曲率系数较大(1~3 之间,靠近 3)时,随着不均匀系数的增
大,粗粒土体胀明显,动力抵抗性增强;曲率系数较小(1~3 之间,靠近 1)时,随着
不均匀系数的增大,粗粒土体缩明显,动力抵抗性下降。较小曲率系数和不均匀系数组
合的颗粒级配的粗粒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具有该种粗粒土路基在循
环荷载作用下的累积永久变形较小,即沉降量较小,路基具有更好抵抗动载的稳定性。

5.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离散元方法的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在静载及循环荷载状态
下的力学性质的影响。虽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但是采用颗粒流程序所建立的三
维数值模型,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完全真实的模拟高速铁路路基填料的强度和变
形特征。鉴于作者的科研水平有限,且对 PFC3D 软件的运用尚有跟进之处,对一些问题
还可进一步研究:
(1)本文的研究,没有考虑粗粒土颗粒形状的影响,而事实上粗粒土颗粒具有随
机的形状,颗粒间除了存在摩擦力外还存在较大的“咬合”力。虽然加入一定的平行粘
结来模拟这种“咬合”力,但这种咬合最好是用不同颗粒形状来模拟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2)在粗粒土颗粒接触处,由于颗粒形状不同,容易产生应力集中,会出现某点
的接触力极大,颗粒受压产生破碎,颗粒破碎后,粗粒土中应力将产生重分布,势必也
会影响粗粒土的强度与变形性质。所以,综合考虑颗粒破碎、颗粒形状以及颗粒级配的
共同作用将是今后研究粗粒土细观力学性质的一个主要方向。
(2)第三章中,在不同围压下粗粒土三轴模拟试验的应力比—偏应变关系曲线还
不够完美,曲线变化较急促、走势较陡,显得不够真实,侧面反映本文的细观参数标定
不够精确,有待改进。

49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参考文献

[1] 秦伟.高铁的中国式选择[M].北京:装备制造,2013.
[2] 朱飞雄.TBI0621-2009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3] 郭庆国.粗粒土的工程特性及应用[M].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
[4] 张茜,邓辉,等.粗粒土大型剪切试验剪切带变形特征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5,23(1):30-37.
[5] 程展林,丁红顺,吴良平.粗粒土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7,29(8):1151-1158.
[6] 梁彬,朱俊高.粗粒土复杂应力路径试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河海大学,2007.
[7] 王正宏,李生林.土工试验规程 SL237-1999[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8] 杜俊,侯克鹏,等.粗粒土压实特性及颗粒破碎分形特征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3,34(S1):155-162.

[9] 杨 松 , 程 俊 勇 , 等 . 粗 粒 土 粒 径 变 化 对 强 度 和 压 缩 特 性 的 影 响 [J]. 云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2014,29(4):562-565.
[10] 李进昭,徐金明,黄大勇.考虑细观组分实际分布的花岗岩变形破坏过程颗粒流模拟[J].工程地质学
报,2015,23(S):84-90.
[11] Massarsch, K.R. and Fellenius, B.H. Vibratory Compaction of Coarse-Grained Soils [J].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2002, 39(3): 695-709.
[12] Jovicic, V. and Coop, M.R. Stiffness of Coarse-Grained Soils at Small Strains [J]. Geotechnique, 1997,
47(3): 545-561.
[13] Horpibulsuk, S., Rachan, R., Katkan, W. and Nagarai, T.S. Strength Development in Cement
Stabilized Coarse Grained Soils [C]. Geotechnical Special Publication, n 152, Ground Modification
and Seismic Mitigation - Proceedings of the Geo Shanghai Conference, 2006: 51-56.
[14] Maksimovic, M. Nonlinear Failure Envelope for Coarse-Grained Soils [C].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1989, 1:731-734.
[15] Sivakugan and Nagaratnam. Inadequacy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Coarse-Grained Soils [J].Geotechnical
Testing Journal, 1990, 13(2): 134-137.
[16] Goel, M.C. Evaluation of Shear Strength of Coarse Grained Soils [J]. In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1978, 8(3): 141-151.
[17] Ayers, P.D. Moisture and Density Effects on Soil Shear Strength Parameters for Coarse Grained Soils
[J]. Transactions of the ASAE, 1987, 30(5): 1282-1287.
[18] Indrawan, I.G.B., Rahardjo, H. and Leong, E.C. Effects of coarse-grained materials onproperties of
residual soil[J]. Engineering Geology, 2006, 82(3): 154-164.
[19] Vinson, T.S. and Jahn, S.L. Latent Heat of Frozen Saline Coarse-Grained Soil [J].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1985, 111(5): 607-623.
[20] Vardoulakis, I., and Sulem, J. ~1995. Bifurcation analysis in geomechanics, Blackie, London.
[21] Wu, Q.B. and Zhu, Y.L.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salt expansion for coarse grain soil under constant
temperature [J].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 34(2): 59-65.

50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2] Indraratna B, Wijewardena L S S, Balasubramaniam A S.Large-scale triaxial testing of greywacke


rockfill [J].Geotechnique, 1993, 43(1): 37-51.
[23] Indraratna B, Ionescu D, Christie H D. Shear behavior of rail way ballast based on large-scale triaxial
tests [J].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mental Engineering, ASCE, 1998, 124(5): 439-448.
[24] Ahad Bagherzadeh-khalkhalia Mirghasemi A A.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direct shear tests for
coarse-gained soils [J]. Particuology, 2009, 7 (1): 83-91
[25] 秦 红 玉 , 刘 汉 龙 , 高 玉 峰 , 等 . 粗 粒 料 强 度 和 变 形 的 大 型 三 轴 试 验 研 究 [J]. 岩 土 力
学,2004,25(10):1575-1580.
[26] 姜 景 山 , 刘 汉 龙 , 程 展 林 , 等 . 密 度 和 围 压 对 粗 粒 土 力 学 性 质 的 影 响 [J]. 长 江 科 学 院 院
报,2009,26(8):46-50.
[27] 张 嘎, 张 建民 . 循 环 荷载 作 用下 粗 粒土 与 结构 接 触面 变 形特 性 的试 验 研究 [J]. 岩 土工 程 学
报,2004,26(02):253-259.
[28] 程展林,丁红顺,吴良平.粗粒土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7,29(8):1151-1158.
[29] 冯大阔,张嘎,张建民,等.常刚度条件下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三维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J].岩土工
程学报[J],2009,31(10):1571- 1577.
[30] 周健, 王子寒, 张姣, 等. 不同应力路径下砾石土力学特性的宏细观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
报,2013,8(32):1721-1729.
[31] 邓国栋, 张家生, 王启云, 等. 高速 铁路 粗粒土 填料 动力参 数试 验研究[J]. 铁道科 学与 工程学
报,2014,2(11):76-84.
[32] 王瑞甫.细粒含量对粗粒土蠕变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14,1(5):1-3.
[33] 石熊,张家生,刘蓓,等.高速铁路粗粒土填料级配改良试验[J].中南大学报,2014,45(11):3964-3970.
[34] 耿丽,黄志强,苗雨.粗粒土三轴试验的细观模拟[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1,28(4):24-30.
[35] 徐肖峰,魏厚振,孟庆山,等.粗粒含量对砾类土直剪过程中强度与变形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J].工程地质学报,2013,21(2):311-317.
[36] 董辉, 马一跃, 傅鹤林, 等. 颗粒离散元模拟堆积碎石土变形的参数灵敏度分析[J]. 计算力学学
报,2015,2(32):192-200.
[37] 罗 勇 , 龚 晓 南 , 连 峰 . 三 维 离 散 颗 粒 单 元 模 拟 无 黏 性 土 的 工 程 力 学 性 质 [J]. 岩 土 工 程 学
报,2008,30(2):292-297.
[38] 罗勇.土工问题的颗粒流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7.
[39] 朱焕春.PFC 及其在矿山崩落开采研究率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9):1927-1931.
[40] 朱小可.松砂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及离散元模拟[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工
业大学,2007.
[41] 蒋 明 镜 , 王 富 周 , 朱 合 华 . 单 粒 组 密 砂 剪 切 带 的 直 剪 试 验 离 散 元 数 值 分 析 [J]. 岩 土 力
学,2010,31(01):0253-0259.
[42] 周健,王家全,曾远,等.土坡稳定分析的颗粒流模拟[J].岩土力学,2009,30(01):86-91.
[43] 周健,杨永香,刘洋.循环荷载下砂土液化特性颗粒流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2009,30(04):1083-1089.
[44] 马 刚 , 周 伟 , 常 晓 林 . 堆 石 体 三 轴 剪 切 试 验 的 三 维 细 观 数 值 模 拟 [J]. 岩 土 工 程 学
报,2011,33(05):746-754.
[45] 周 伟 , 刘 东 , 马 刚 . 基 于 随 机 散 粒 体 模 型 的 堆 石 体 真 三 轴 数 值 试 验 研 究 [J]. 岩 土 工 程 学
报,2012,34(04):748-756.

51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46] 邵磊,迟世春,张勇.基于颗粒流的堆石料三轴剪切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3,34(03):0711-0720.
[47] 黄 茂 松 , 孙 海 忠 , 钱 建 固 . 粗 粒 土 的 非 共 轴 性 及 其 离 散 元 数 值 模 拟 [J]. 水 利 学

报,2010,41(02):0173-181

[48] 刘一鸣,杨和春,等.考虑转动阻抗的粗粒土离散元模拟[J].岩土力学,2013,34(S1):486-494.
[49] 齐 阳 , 唐 新 军 , 李 晓 庆 . 粗 粒 料 工 程 力 学 性 质 的 细 观 模 拟 [J]. 南 水 北 调 与 水 利 科 技
学,2014,12(04):1672-1683.
[50] Cundall P A, St rack O D L. A Discrete Numerical Model for Granular Assemblies [J].Geotechnique,
1979, 29(1): 47-65.
[51] Akke S.J Suiker,Ernest T. Selig. Static and Cyclic Triaxial Testing of Ballast and Subballast [J].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mental engineering ASCE (2005).
[52] 刘海涛,程晓辉.粗粒土尺寸效应的离散元分析[J].岩土力学学报,2009,30(S):0287-0295.
[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水电水利工程粗粒土试验规程(DL/T5356—2006)[S].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54] 徐金明,谢芝蕾,贾海涛.石灰岩细观力学特性的颗粒流模拟[J].岩土力学,2010,31(S2):390-395.

52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 谢

时间在我们不经意间就溜走了,现在已经是我研究生生涯的最后一两个月了。回想
我大学以来的心路历程,感慨确实是太多太多。经过三年的研究生科研生活,我有忧伤
也有欣喜,忧伤的是时间似乎太快,还是比较享受学校的时光,欣喜的是这几年在导师
的指导下,自己确实是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从中收获良多。首先,我要感谢我的
父母,他们的支持让我走到今天。其次,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陈铖副教授对我的悉心
教导。陈老师学术功底扎实,对学生循循善诱,其学术、人品都对我有较深影响。在陈
老师的教导下,我找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顺利的完成了学术研究任务,发表了几篇有
质量的论文。
同时,我要感谢我的女朋友程仁在我背后的默默支持,感谢我的室友秦篁、杨龙刚
和阳舒文对我生活上的照顾和学术上建议,感谢我的同门吴凯、向静静、刘清清、康家
惠、周雨梅对我学术上的帮助。
最后,谢谢各位评审专家对我论文的评审及建议!

作者:刘小清
2016 年 6 月于湘潭

53
颗粒级配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 陈铖,刘小清,罗正东,宁志强. 颗粒级配对粗粒土强度与变形特性影响的研究[J].工程地质学


报,已录用。(CSCD 核心)
[2] 刘小清,陈铖,宁志强. 级配对粗粒土力学特性影响的颗粒流模拟研究[J].路基工程,已录用。
[3] 陈铖,吴凯,刘小清. 高速铁路填方路基粗粒土细观力学性质的离散元模拟[J].路基工程,已录

用。
[4] Cheng Chen, Xiaoqing Liu, Lingwei Kong, Zhiqiang Ning. Numerical Modelling the Effect of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n Permanent Deformation of Unbound Granular Materials [J]. ASCE Geotechnical

Special Publication (GSP). (EI 收录,已录用)


[5] Cheng Chen, Lingwei Kong, Xiaoqing Liu. A Fuzzy Set Plasticity model for Cycle Loading of Granular
soil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vement Research and Technology.(EI 收录,已录用)

5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