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www.nature.com/scientificreports

打开
人格解体障碍作为内感受信
号的系统性下调
Fedal  Saini  1,8,  Sonia  Ponzo2,3,8,  Francesco  Silvestrin4,5,  Aikaterini  Fotopoulou6
和  Anthony  S.  David7*

人格解体障碍  (DPD)  是一种精神病理学状况,其特征是感觉与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分离, 它被理解为由内
感受性传入神经的下调引起。 然而,
驱动这种“内感受性沉默”的确切机制尚待阐明。 在这里,我们在主动推理
框架内提出了  DPD  的计算和神经生物学上合理的模型。 具体而言,我们将  DPD  描述为由内感受和外感受流集
成的皮质层级的较高级别的内感受处理中断引起的。 尽管在外部环境中没有可感知的威胁, 但我们模拟了一个代理人在
高内感受激活情况下的行为。 模拟显示了类似的情况,如果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 将如何导致内感受信号的下调, 同时使
外感受信号不受影响。 这种内感受沉默会迫使代理人过度依赖外感受信息, 并最终导致  DPD  现象。
最后,
我们的模拟表
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复接触类似情况会导致代理人越来越多地脱离身体反应, 即使面对不太触发的情况, 这也解释了
一次人格解体事件如何导致慢性  DPD。

人格解体障碍  (DPD)  是一种精神病理学状况, 其特征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主观体验(人格解体) 的质量持续和令人痛苦


地改变,并伴有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改变(现实解体)。  DPD  症状学的主要特征是情绪麻木(即“去情感化” 1‑3 ),

及与自己身体分离的感觉4。 轻度和短暂的  DPD  发作是一种常见现象, 生活中的患病率估计为  74% ,
并且通常由压力和
疲劳引起  5。
更严重的  DPD  形式可能与先前的焦虑和恐慌症病史6‑8  相关, 人格解体症状通常伴随精神疾病, 例如创伤
后应激障碍、 精神分裂症、 恐慌症和抑郁症  5  ,9 .  尽管这种超然的感觉非常生动,
但患者区分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的能力
仍然完好无损。
,

近年来已经进行了几次解释  DPD  病因学的尝试  10。 由  Sierra  和  David11  开发的一个模型表明, DPD  可能是由于


对主观情感体验的认知控制增加而产生的。 这个想法是基于对情绪刺激的前脑岛  (AI)  激活减少的观察, 以及与健康对照
组相比, DPD  患者的侧前额叶激活增加  12,13。
脑岛是接收有关身体内部状态信息的皮层区域, 被认为是情绪和身体意
识处理的关键区域  14。 相反,外侧前额叶皮质主要参与情绪和行为调节15‑17、 抑制控制  18、 19以及目标适当的反应选择
20、
21,
并被认为对脑岛施加抑制控制。 正如  Sierra  和  David  的模型所提出的, 在  DPD  中,
外侧前额叶皮质对脑岛采用
过度抑制控制, 抑制情绪体验并产生主观的“不真实感” 11  (第  11  页)。

99).因此,DPD  患者表现出对负面情绪刺激的自主反应,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
这些反应迟钝  22,
并且与外侧前额叶激活呈
负相关  23,从而支持

1个

学院精神病学、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所,
伦敦  SE5  8AF,
英国。 2  Flo  Health,
伦敦国王

英国伦敦。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健康信息学研究所。
3个

4  Thrive  Therapeutic  Software  Ltd.,
英国伦敦。

东英吉利大学,
5个

诺里奇研究园, 诺里奇, 诺福克  NR4  7TJ,


英国。 英国伦敦大
6个

学学院临床、 教育和健康心理学研究系心理学与语言科学系。
7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脑科学学院心理健康研究所。  8  这些作者做出了同等贡献: Fedal  
Saini  和  Sonia  Ponzo。  *电子邮件: anthony.s.david@ucl.ac.uk

科学报告| (2022)  12:22123 |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2‑22277‑y 1个

卷号:
(0123456789)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www.nature.com/scientificreports/

额叶区域发挥抑制作用的假设。 在自愿消极情绪抑制任务期间, 健康个体也观察到了这种额岛抑制机制, 因此表明  


DPD  中表现出的情绪分离可能是健康控制机制病理增强的结果  24。
两项案例研究25、26  和两项试验  27、
28通过
报告在外侧前额叶皮层传递抑制性磁刺激后  DPD  症状立即暂时减轻, 证明了额岛抑制回路的方向性和因果关系。
有趣的是, 对同一前额区域的兴奋性磁刺激已被证明会在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中引起  DPD  症状  29。

对这种情绪分离的一种可能的候选解释是, 在  DPD  患者中,
与传入的内感受信号相关的信息被抑制。 内感受,
即对自己身体状态的感觉  14, 在情绪调节  30、
31、
社交能力  32‑34、动机  35、
36、
决策制定  37‑43、
依恋33以及觉醒
43、
饥饿  44和疼痛  45的自我监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有形的自我意识。 鉴于它在精神和身体健康的几个方面的
关键作用, 它的破坏与几种精神疾病有关, 包括人格解体(参见  46的评论)。

当前论文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计算和神经生物学模型, 该模型是由于皮质层级较高水平的内感受处理中断而引起
的人格解体。我们将从描述自由能原理下的参考、 预测编码和主动推理的理论框架开始。 然后, 我们将回顾调查内感
受的预测编码说明及其在  DPD  中的作用的相关文献。
最后, 我们将概述我们提出的导致  DPD  的候选机制的生成模
型,
并通过模拟代理在  DPD  情节中的行为来说明这种机制。

预测编码和主动推理。 预测编码  (PC)  和自由能原理下的主动推理  47、
48  下的预测编码  (PC)  和主动推理理论框架
已证明可用于概述  DPD  中内感受处理的潜在中断。 该说明背后的核心思想是大脑充当贝叶斯推理机(其他脑功能
概率说明共享的概念, 例如  49‑51)。
生物代理无法直接访问外部世界的状态, 甚至无法直接访问其自身有机体的
状态,但必须遵循贝叶斯规则  52, 通过将嘈杂的感官证据(以下称为观察) 与预测相结合来推断这些(隐藏的) 状
态。
要做出预测,一个人必须对环境有一些结构性知识, 或者换句话说, 它的内部模型。 我们称这些生成模型是因为它
们指定(以概率方式) 隐藏状态如何生成观察结果。 这些模型有两种类型的未知数: 时变的、 特定情况的潜在变量
(即上述隐藏状态) 和更缓慢变化(如果有的话)、 可生成的模型参数。 我们把从观察推断中推导出隐藏状态值的
过程和更新模型参数的过程称为学习。 因此,
每当代理遇到刺激(无论其形式如何) 时,它都必须通过结合观察本身
和先验知识来推断其原因(隐藏状态), 并更新其内部模型以在未来做出更好的预测。 这发生在处理层次结构的
所有级别,层次结构级别越高, 来自不同流的信息就越多。 在这个框架中, 感知不过是在低层级执行的推理  52。

这个想法的一个流行实现是自由能原理  (FEP)53, 它将所有大脑活动定义为试图最大化称为变分自由能  (VFE)  
的量; 请注意, 在  FEP  文献中,
VFE  的符号经常被颠倒,
并且作者经常提到  VFE  最小化。我们选择保留机器学习文献
中的符号54。 这意味着大脑将执行某种类型的近似贝叶斯推理, 称为变分推理(请参阅  50以了解大脑为何无法准
确执行的讨论推论, 必须求助于近似值。 我们不会在这里详细讨论  FEP(参见  53的讨论,
参见  55的重要概述)。为
了我们的目的, 只要说最小化  VFE  等同于最小化长期惊喜(即调整一个人的内部模型以更好地解释当前和未来的
观察)。 PC  是这一原则的算法实现, 有一些假设,
最重要的t  是具有高斯形式的生成模型56,57。 在这个框架中,推
理可以看作是自上而下预测和自下而上预测误差的相互作用56、 57,
大脑的核心目标是调整预测, 以便它们能够有
效地抑制(或“解释掉”) 预测误差认知层次的所有层次。 可以证明, 一旦假设具有高斯形式的生成模型, 最大化  
VFE  确实等同于最小化预测误差。

PC  的神经生物学现实实现(例如,58,59)
将其建模为“表示单元” (编码大脑试图推断的某个变量的值)和
“误差单元” (表示方差加权差异)
之间的相互作用自上而下预测和自下而上信号之间(即预测误差; 请注意,
该领
域的一些工作不涉及方差, 而是指其倒数, 精度)。信号方差是  PC  中的一个关键量,因为它调节信息集成中不同信
息源的相对权重。

它同时适用于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例如,“我对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的信任程度如何?”) 和来自不同等级级
别的信息(例如,“我对我的先验证据和感官证据的信任程度如何?”)。 此外,
信号方差被认为与许多精神疾病
有关60、
61,
在本文中我们将论证它也可能在  DPD  中发挥核心作用。

在标准  PC  账户中  56,
关于感官观察的预测代表了对隐藏状态的信念。
一旦遇到观察, 预测将最初对应于先验(即, 刺激暴露之前的信念)。 推理涉及更新这些信念, 直到达到先验和感官
证据(可能来自不同渠道) 之间的最佳折衷。 然而, 人们不一定会更新信念以使其与感官观察相匹配。 许多生物代理
人(当然包括人类) 可以通过对环境采取行动来改变自己的观察结果。 换句话说, 他们可以修改他们的观察结果,使
它们与他们的预测相符, 而不是相反。在  FEP  中,
这个想法被称为主动推理  57。
在这里,隐藏状态的先验被概念化为
偏好或目标  47, 而其中一些

科学报告| (2022)  12:22123  |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2‑22277‑y 2个

卷:.(1234567890)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www.nature.com/scientificreports/

图  1.  PC  和主动推理的示意图。
当代理(左)与外部环境(右)交互时,
它会预测它将遇到的刺激。
在大多数情况下,

些预测不会与输入的观测值完全一致, 因此两者之间会存在差异(也称为预测误差)。
智能体可以通过改变其信念来减少
这种差异, 或者通过对环境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观察以符合其预测来减少这种差异。

可能容易发生变化(例如, 环境目标),
与生存相关的目标可能是硬连线的(例如,安全与危险、
吃饱与饥饿的偏好)。 在任何
一种情况下, 在这种概念化中实现目标(或首选状态) 等同于通过行动修改感官观察以实现一个人的预测(见图  1)。  
Priors  over  actions(以下简称策略)
代表习惯,
其参数可以随时间更新(即,它们受学习影响),相当于  priors  over  
hidden  states。

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一个人遇到危险的动物。如果有人认为“危险程度”是一种隐藏状态,那么任何人都希望它的价值较
低是有道理的。因此,它的先验与低值相关的概率较高,与较高值相关的概率较低。因此,
预测(即“我很安全”)和感官证据
(“附近有一只危险的动物”) 之间存在不匹配。
解决不匹配的方法有两种:(a)
更新信念(并简单地接受处于危险中)或(b)
采取行动改变感官观察并使其与偏好相匹配(即采取行动以摆脱危险离开)。 在这两种选择中,无论是从常识的角度还是从
数学的角度来看,第二种选择显然更可取。事实上,如果我们假设处于危险中的先验(偏好)低于逃跑的先验(这是一个合理
的假设),那么改变信念以使其与先验不一致会导致较低的  VFE。

然而,在实践中,事情可能比这更复杂。
在我们的例子中,一个人如何确定他们能够跑过危险的动物? 换句话说,
某个动作
产生某种效果的概率是多少? 这给主动推理模型增加了一层复杂性,因为这些概率本身就是信念,可以更新并随上下文变化。
在本文中,我们考虑了一种极端情况:我们假设我们的模拟代理将零概率分配给任何行动(我们将其称为“政策”) 导致的
观察结果的任何变化。 换句话说,
智能体隐含地假设无论它做什么,它都无法改变它的观察结果,因此它的情况被认为是不可
避免的。然后,我们将解离作为一项政策包括在内,尽管没有直接改变观察结果,但通过增加与观察结果相关的方差来影响它
们的处理方式。

DPD  中的预测编码和互感。 近年来,
已经提出了  PC  对内感受的解释62‑64 ,
它遵循  PC  在其他感觉方式中的相同原则,
指出
对身体内部状态的期望以自上而下的预测信号的形式部署, 这意味着抑制(“解释掉”) 内感受性预测错误。
这些过程被认为
在前岛叶  (AI)  中达到顶峰,
并且在成功实施后,将在意识层面作为情感或存在感提供。

在这种情况下, 有人提出  DPD  可能源于对内感受信号的过度但无差别的抑制  63。 然而,虽然这个模型提供了一个有用的


起点,但  DPD  中似乎普遍抑制内感受处理的潜在机制仍有待解释。 正如文献中经常报道的那样,  8  DPD  症状可能是由于强
烈的经历, 例如严重的压力、 惊恐发作或吸毒, 这在有高度特质焦虑、 惊恐发作和童年创伤史的个体中更为常见65,  66.在最
近的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的预测编码概念化中, , 预测的结果,
Gatus  并导致其他感觉方式的权重过高。
及其同事  10提出,这些障碍可能是创伤经历引起的不精确的内感受性
另一种解释是由  Ciaunica  及其同
事提出的  67。他们将  DPD  描述为由于“体感衰减” (即自我产生的感觉在背景中“透明地” 处理的现象) 失败而引起, 这导致
自我分离。

在这种情况下,
精度加权似乎系统地对自先验不平衡,
无法在获得新信息时灵活地更新内部模型。

根据内感受抑制假说,
我们提出人格解体是试图应对以异常高的生理激活为特征的情况(如在

科学报告| (2022)  12:22123  |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2‑22277‑y 3个

卷号:
(0123456789)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www.nature.com/scientificreports/

图  2.制定分离政策的先验概率随时间的演变,
与观察无关。
出于纯粹的说明目的,
我们在这里展示了  1000  
个连续  DPD  事件的效果。

上述条件) 并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计算和神经生物学层面概述了一个候选机制,认为  AI  中内感受预测错误单元
的前额抑制可能导致阻止内感受信号在皮质层级的更高层次上被处理, 最终导致迟钝的、无实体的自我感知(“内感受
性沉默”)。 必须注意的是,我们并不是建议在后脑岛水平抑制内感受信号,而是这种沉默机制发生在更高层次的层次结
构  (AI)。

我们说明了这如何在使用主动推理算法的模拟中发生,
表明在感知到没有替代方案的情况下, 模拟代理将脱离其异常
的内感受信号。
我们还展示了,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出现,
代理将如何相应地更新其习惯,从而使人格解体事件更容易触发并且持续时间
更长。我们对可能导致异常生理激活的可能机制保持不可知论(尽管参见  68  对此的主动推理说明)并使用该情况作为
我们的起点。

结果在这
里,
我们报告了我们的模拟结果。
有关数学符号,
请参阅“方法”
部分。

习惯养成。我们首先让我们的主体体验相互矛盾的内感受性和外感受性观察,以模拟人格解体习惯的发展。换句话说,通
过向它提供异常高的内感受性观察(信号危险)和非威胁性外感受性观察(信号安全), 我们强迫我们的代理人重复人
格解体事件,这反过来又使它分配越来越高的先验概率πd到解离政策(见图  2)。

DPD  情节。
然后我们在模拟中引入了一个时间分量, 内感受观察迅速上升到异常水平(与µ2  一致,发出不需要的更高杠
杆状态的信号), 稳定下来然后慢慢恢复正常, 而外感受观察保持稳定在非警报级别(与µ1  一致)。行动与  c  成比例地
发挥作用,  cd总是非常接近  0  或非常接近  1,
显示一种开启行为(见图  3) ,
这使得策略抽样变得不必要。
,

我们用αd的值从  1  到  50  进行模拟,代表前  50  个  DPD  事件,
并调整观察值和事后推断的隐藏状态以反映真实的心
率(此处用作内感受信息流的示例).结果(图  3a) 显示当心率(观察值) 增加到某个阈值以上时,其推断值(隐藏状态)
如何停止反映并下降到正常的安全信号水平。 心率从所有更高级别的处理中有效地减少, 因为它的推断值几乎完全由自上
而下的预测决定。 如果我们将此概括为更多(可能是所有) 身体感觉通道, 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 即身体本身从高级
认知中分离出来, 我们认为, 有意识的体验会产生  DPD  症状。 模拟还显示分离习惯的发展如何降低触发  DPD  发作的阈值
心率值。也就是说, 在早期发作期间需要更高的心率来启动分离发作, 而在反复发作的分离发作后,低得多的心率阈值足以
触发分离发作(图  3c)。 最后, 模拟的发作持续时间也不同(图  3b), 随着过去发作次数的增加, 解离持续的时间越来
越长,这反映了

科学报告| (2022)  12:22123  |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2‑22277‑y 4个

卷:.(1234567890)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www.nature.com/scientificreports/

一种)

(兹)

心 赫

时间(au)

二)
C)

(au)





HR  






过去的剧集数 过去的剧集数

图  3.为了便于说明, 我们绘制了将所有值转换为类似于真实心率  (HR)  的结果。  (a)  DPD  事件的模拟, 关于内感受低级隐


藏状态(在本例中为  HR) 的推断以红色绘制,观察结果(即实际  HR) 以蓝色绘制。 我们任意选择代理人一生中的第一个  
DPD  情节来说明感受性沉默。 随着心率开始快速上升, 智能体脱离它,
将其从更高级别的推理中切断(“内感受沉默”)。  
(b)情节持续时间绘制为代理人经历的过去  DPD  情节数的函数。 试剂用于解离的次数越多, 解离的时间就越长。  (c)触发  DPD  
事件所需的最小  HR, 绘制为代理人经历的过去  DPD  事件次数的函数。随着  agent  经历的  episode  越来越多,触发新的  
episode  就越容易。

疾病的典型病程(慢性患者经历更长时间的发作  69)。
我们在图  4  中说明了一致和不一致的内感受和外感受信息流之间的区
别。

讨论本论文的
目的是提供一种人格解体模型,作为内感受预测错误的下调(此处称为内感受沉默), 从而产生无形的自我。我们模拟了一个
代理人的行为,该代理人受到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高度心理生理激活的情况。具体而言, 代理人暴露于高水平的内感受信号(出
于说明目的,
概念化为图中心率增加)可能被解释为存在迫在眉睫的威胁。然而,增强的内感受信号流伴随着外感受信号, 可以有
意义地解决,因为没有感官可感知的威胁。这两个“不相干”
的前馈流会导致预测误差急剧增加。 在我们的模拟中,人工代理有
效地抑制了自下而上的内感受预测错误,而外感受预测错误不受影响。这种内感受性沉默会导致这样一种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
身体不再是体验外部世界的物理媒介。因此,作为自我的现象学体验特征的“透明性”现在是缺乏的,并将导致人格解体现象。

最后,
反复暴露于类似情况导致我们的代理人更倾向于体验人格解体事件,即使是在触发较少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也就是说,
我们的代理人越来越脱离身体反应,
甚至相对无害的内感受刺激也会引发分离反应,这种反应会持续更长时间。

重要的是要注意,用于我们模拟的数学模型是一个可能的现实世界场景的非常简化的版本, 它并不是为了完全捕捉  DPD  的
复杂性,而只是为了说明一种可能的解离机制。  PC  和主动推理框架。
我们的出发点(发出安全信号的外感观察和发出危险信
号的内感观察)本身就是一种简化。

实际上,
内感受激活必须有一个触发器,
它本身就是观察的一部分。

科学报告| (2022)  12:22123  |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2‑22277‑y 5个

卷号:
(0123456789)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www.nature.com/scientificreports/

图  4.在(A)  中,
内感受信息与外感受信息一致(看到兔子时心率低)。 这些信息流中没有一个被认为是嘈杂的,最终的
身体表征是由内感受和外感受信息组成的。 在(B)  中,
内感受信息与外感受信息不一致(看到兔子时心率加快)。因此,
内感受流将被认为是嘈杂的, 最终的身体表示将仅使用外感受信息来构建。

因此,
生理激活将是对个人已经学会与危险相关联的预测威胁的准备性反应。 触发和生理唤醒之间的联系可能起源的一
个例子是虐待儿童。孩子可能会对危险的成人产生自动的生理反应, 身体接触可能是触发因素。遭受来自看护者的暴力很
容易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同一名看护者对孩子的生存负有责任(而且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他们提供食物、 住所
等),而反击或收费很可能会危及这种情况.另一方面,孩子需要(或者,使用与上述相同的语言,他们的偏好)有一个他们
可以依赖的可靠和有爱心的照顾者与他们造成的伤害不相容。 因此,他们只能将解离作为应对这种情况的唯一选择。 至关
重要的是,由于生理反应本身不受解离的影响,因此在存在上述触发因素的情况下, 这种情况会不断出现,在本例中为身体
接触,即使它本身出现在无害的情况下。这让我们回到了起点,高生理激活以无害的外部观察形式发出危险信号(例如, 来
自爱人的温柔爱抚)。然后是感知不可避免性的问题,我们在模拟中为简单起见假设了这一点。 如前所述,遭受照顾者的虐
待很可能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一定转化为所有连续的身体接触经历。 因此,
对不可避免性的感知本身必须与触
发器相关联地学习,导致个人(错误地)将他们无法反击/收费的能力概括为他们被触及的所有情况。

当然,
这只是一个例子,
但却是一个非常相关的例子,
因为已经表明许多患有  DPD  的人都有童年创伤史65,66。
然而,

样的情况可能会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
对此的探索超出了本文的范围。

如上所述,我们认为内感受沉默机制发生在  AI  层面。
事实上,虽然后脑岛被认为整合了多模态感官信息,从而产生了隐
含的“当下”身体意识,但人工智能中的感官信息处理最终形成了一个更明确、 更具叙述性和“色彩丰富”的身体 意识。
这种抑制机制的现象学后果将是一种人格解体的感觉, 尽管在当下被认为可能属于自己的身体,但并不适合更广泛和历史
上连贯的自我意识。这也可以解释人格解体体验的非妄想特征; 考虑到后脑岛水平的感觉处理仍然完好无损,个人理解这
种脱离自己身体的感觉并不真实, 尽管它表面上很生动, 因此被认为“类似于梦”。

我们提出外感受和内感受信息整合的过程发生在岛叶中, 岛叶是  DPD  中涉及的关键神经区域之一。
看着方程式。  
(27), 这两个术语都可以理解为由它们的方差加权的预测误差的集合(即逆精度), 在预测编码的神经生物学模型中,

对应于错误神经元(其活动代表方差加权预测误差) 具有反复抑制连接(其突触强度表示与特定预测误差相关的方差
56、 59)。我们建议由等式的第一项表示的内感受误差神经元(表示内感受观察与来自更高感觉区域的预测之间的差异)
位于前脑岛。 重要的是,这些误差神经元不仅由它们的方差加权,而且由与不同策略相关的概率(c)  以及这些策略的效果
(θ)  加权。

当分离发生时,内感受预测错误被该策略的效果有效抑制(随着内感受信息通道的θ增加)。 在大脑中,这种方差(或精
度)调节可能通过从前额叶皮层中的表征神经元到  AI  中的(内感受)
错误神经元的调节连接发生。
从数学上讲,这会通过
加法(或减法,取决于它们是兴奋性连接还是抑制性连接) 效应影响错误神经元的活动,
但为了数学上的简单性和综合性,
我们在模型中对效应进行了乘法运算。

科学报告| (2022)  12:22123  |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2‑22277‑y 6个

卷:.(1234567890)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www.nature.com/scientificreports/

感官多模态预测误差解释的过程最终会导致身体自我的统一表征70,  71。 最近对啮齿动物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
证据支持后岛叶在整合内感受和外感受信息中的作用  72  以及  AI  在计算用于预测内感受和外感受状态之间未来相互
作用的持续内感受表示中的作用  73  (讨论见  74 ).我们的假设也符合以下证据,即由于岛叶皮层和高阶额叶结构之间
的结构断开,可能会出现自我障碍  75‑77。

我们的模型代表了主动推理框架内先前概念化(例如, 63)
的理论和计算进步。 与  Gatus  及其同事  10  一致,我们
提出  DPD  的产生是由于抑制内感受信号(被认为不可靠) 而其他感觉方式保持不变。 正如我们的模拟所示, 为了解释
由不连贯的信息流产生的预测误差, 多感觉整合过程依赖于来自内感受(例如, 外感受、 本体感受) 以外的方式的感觉
输入。  Ciaunica  及其同事67  最近提出的另一个说法假设  DPD  可能是“过度思考” 过程的结果, 否则这些过程将在
后台发生(例如, 没有成为关注的焦点)。 作者认为,自我衰减对于完整的代理意识至关重要, 因此这种过度思考会导
致对自己的行为和看法过度施加控制(透明度丧失)。 这最终会导致自我意识的分裂, 因此患有  DPD  的个体会表现出
“作为体验主体的‘我’与作为我意识对象的‘我’之间的分离” (67,  p.  8).虽然对这个丰富而有趣的模型的广
泛讨论超出了当前论文的范围, 但我们认为这两个模型是兼容的, 也许每个模型都提供了对解离过程不同阶段的见解。
正如  Ciaunica  及其同事所建议的那样, “过度思考” 的解释可能是自我意识分离的根源, 但另一种可能性是, 这种过
度思考本身是由我们模型预测的那种冲突情况引起的, 导致个人试图“考虑” 内感受预测, 他们无法根据外感受或更综
合的关于感觉唤醒来源的预测更自动地解释掉, 如上面提到的滥用示例。

在神经生物学层面, 谷氨酸和血清素的可用性增加与  DPD  相关。
使用  NMDA  受体激动剂,如大麻素或氯胺酮, 已被证明会诱发人格解体发作甚至慢性人格解体障碍  8 ,  9 。 同样,
娱乐
性使用致幻剂, 例如麦角酰亚胺  (LSD)、
裸盖菇素和二甲基色胺  (DMT),
以及  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  
短暂性和慢性DPD78   相关。因此, (MDMA),
人格解体可能代表对由 与
谷氨酸和血清素能通路活性增加引起的过度情绪体验的反应。 据推测, 我们提出的感受性沉默是人格解体的核心, 可能
代表一种试图抵消这种强烈体验的尝试, 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复出现时。 这种解释也符合表明  DPD  与自主神经
活动低下而非过度相关的证据, 表明情绪处理的选择性抑制  22,  79。

内感受中断的临床表现也为我们的概念化提供了支持。  DPD  患者表现出改变的神经生理学80  和心脏  81皮质和
脑干表征,表明处理内感受信号有困难。 同样,
与对照组相比, 患有功能性神经障碍的个体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解离行为,
并且在内感受任务中的准确性较低  82。此外,
在功能性癫痫发作的个体中观察到内感受准确性受损以及伴随的高内感
受敏感性,通常是由解离状态引起的  83。
正如  Palser  及其同事提出的那样,具有高特质内感受敏感性的个体在未能正
确地将内感受信号归因于情绪状态时可能更容易产生焦虑。 因此,
具有这种特征的人可能更容易出现  DPD  症状。

我们的假设也符合行为数据。在体感范式中, 研究具有低和高  DPD  特征的受试者是否会不同地处理与自我相关的
信息(即观看自己脸上传递的触摸)与其他人相关的信息(即观看别人脸上传递的触摸), 作者发现高特质  DPD  组
的自我处理和其他处理之间没有差异  85。
在高特质  DPD  个体中观察到的自我与他人区别的损害可能与无法区分来自
自己身体的信号(例如,内感受)
和在他人身体上观察到的信号(例如, 外感受)
有关。因此,
DPD  患者可能倾向于将所
有感觉信息的原因归因于外部来源,而不是将与自我相关的信号作为经验主体来处理。

结论我们提出了
一个理论模型来解释预测编码和主动推理框架下的  DPD。 在我们的模型中,人格解体现象是由内感受预测错误(内
感受沉默) 的下调引起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模拟了暴露于来自两个不同信息流的冲突信息的代理的行为: 内感受信
息流, 表示存在迫在眉睫的威胁, 外感受信息流表示不存在此类所谓的威胁。 通过更新其策略, 代理将下调传入的内感
受预测错误, 计算仅依赖外感受信息的身体自我。 这个过程会产生一个无形的自我,因此会产生类似于人格解体的现象
学。 当重复时, 这种异常的内感受沉默过程将导致习惯更新, 从而更频繁地触发人格解体事件, 尽管触发情况较少。  
Tis  模型代表了对  DPD  的理解和表征向前迈进了一步,这可能会开辟新的治疗途径。例如, 包括外感受和内感受组件
在内的多感觉范式的操作可用于康复环境, 以恢复平衡的多感觉整合过程(示例参见  86、
87)。
同样,重复集中暴露于
内感受性任务

科学报告| (2022)  12:22123  |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2‑22277‑y 7

卷号:
(0123456789)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www.nature.com/scientificreports/

(例如经验抽样方法或生态内感受任务;
例如参见  88,89 )
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减弱内感受沉默。

方法我们开发
了一个具有N个感觉通道的模拟代理,它从这些通道接收有关外部世界(外部感受通道)和它自己的有机体(内部感受通道)的信息。
在模拟
过程中,它呈现了一系列观察结果。
通过反转其生成模型,智能体推断出较低级别的连续隐藏状态(每个感觉通道一个)和集成的较高级别离
散隐藏状态(通过整合所有较低级别隐藏状态的信息获得)的值,以及给定感官证据、
习惯和偏好的最佳策略。选择策略后,它会相应地更新其
习惯。
在本节中,我们将描述生成模型并概述主动推理算法。

生成模型。
在我们代理的生成模型中,
观察值o和较低级别隐藏状态s在时间点t的联合概率为:

p(ot,st  |  o1:t−1,s1:t−1,  φ) (1)

其中φ是一个向量,
指定代理对K个更高级别的隐藏状态中的任何一个处于活动状态的偏好(表示为概率)  (见下文)。
为简单起见,
我们假
设代理人认为观察和状态不会自发地(即,在没有行动的情况下)
随时间变化,
从而消除了时间依赖性:

p(ot  |  o1:t−1,s1:t,  φ)  =  p(ot  |  st,  φ) (2)

p(st  |  s1:t−1,  φ)  =  p(st  |  φ) (3)
我们在其中考虑了

p(ot,st)  =  p(ot  |  st,  φ)p(st  |  φ) (4)

删除时间索引

p(o,s)  =  p(o  |  s,  φ)p(s  |  φ) (5)

重要的是要强调这里φ并不反映信念, 而是代理对其更愿意处于的更高级别状态的偏好(例如,
“安全” 与“危险”,
“饱” 与“饥饿”
等.),
我们将其视为代表高斯混合的混合系数的分类分布。 按照标准做法54,
我们然后引入一个新的具有  K  个元素的二元变量z ,
其值必须满
足zk  ∈  {0,  1}和k=1zk  =  1。

其概率分布指定为:

p(z  |  φ)  = φzk
k (6)
k=1

推断z的值等同于推断代理发现自己处于何种综合状态。
观察值o和较低的隐藏状态s都是具有高斯似然的连续变量。
为简单起见,
我们让
我们的智能体假设信息通道彼此独立,并期望每个通道的值以具有高斯噪声的sn为中心,
因此

钾 否

p(s  |  z)  = N(sn  |  µk,n, )  kσ(s)2
,n zk
(7)
k=1  n=1

p(o  |  s)  = N(上|  SN,)
σ(o)2
n (8)
n=1

在我们的模型中,策略被视为隐藏状态, 代理对它们进行推理以选择执行哪一个。
和以前一样,
我们引入一个新的具有  M  个元素的
二元变量c ,
其值必须满足cm  ∈  {0,  1}和

m=1cm  =  1其概率分布指定为:

p(c)  = π厘米
米 (9)
米=1

其中πm表示制定策略m  的先验概率。我们允许代理人改变其对π  的信念, 但不改变φ  的信念,
因为前者代表习惯,
而后者代表避免某些情况
并寻求其他情况的自然偏好。 因此,
我们仅在π上放置  Dirichlet  先验:

p(π)  =  Dir(π  |  α) (10)

我们试图用我们的模拟捕捉的场景是在明显没有威胁的情况下异常的生理激活,
导致内感受和外感受信息之间的不一致。  “fight”

“fight”
的正常反应不会产生任何效果,
因为没有什么可战斗或逃跑的

科学报告| (2022)  12:22123  |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2‑22277‑y 8个

卷:.(1234567890)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www.nature.com/scientificreports/

观察
z φ
隐藏状态

可更新参数
μ
固定参数

σ(s)2 π

θ C

σ(o)2

图  5.生成模型中因果依赖关系的图形表示。
箭头方向指定因果关系的方向性。

远离。
因此,唯一有效的策略是分离, 形式化为内感受隐藏状态和内感受观察的似然映射方差的增加, 允许自上而下的
预测信号支配感官证据(“内感受沉默”)。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复杂性, 我们将代理建模为对政策的影响有一定的了
解(尽管在生物代理中这种知识是隐含的或无意识的)。 重要的是要指出, 这个假设是在生成模型的结构中形式化的,
而不是通过固定模型的参数。 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 在异常生理活动(例如惊恐发作) 期间, 可能的并行有效策略可以说
是寻求帮助,即对社会信息(触觉、视觉或听觉; 和无论是在成人  90还是发育时间尺度  91)。这种行动方案的替代性、
定期可用性,例如社会支持或心理治疗,很可能是预防或治疗人格解体障碍发展的关键因素, 但这个问题超出了本模型
的范围;在这里,我们只是假设此社交选项不可用。 在我们的模型中, 只有当情况被认为接近不可避免时, 人格解体事件
才会发生,至少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即, 在分离习惯养成之前)。土司

米 否
厘米
p(o  |  s,  c)  = N(在|  sn,  θm,nσ(o)2 )
n (11)
m=1  n=1

其中θm,n  >  1∀m  ∈  d  ∧  ∀n  ∈  i用于内感受通道中的分离策略(i代表内感受感觉流和d分离策略)
和θm,n  =  1∀m  ∈/  d  ∨  ∀n  ∈/  i用于所有
其他政策和渠道。
因此,
接头(图形模型见图  5 )
变为:
p(o,s,  z,  c,π)  =  p(o  |  s,  z,  φ,  c,π)p(s  |  z,  φ)p(z  |  φ)p(c  |  π)p(π )
米 否 钾

=  方向(π  |  α) π厘米
米 N(on  |  sn,  θm,nσ(o)2 n
) 厘米 φzk
k N(sn  |  µk,n, ) σ(s)2
zk

n=1 k,n
米=1 n=1 k=1
(12 )

主动推理。
为了推断隐藏状态,
智能体最大化变分自由能  (VFE):

VFE  =  Eq(s,z,c,π)   lnp(o,s,  z,  c,π) (13)


q(s,  z,  c,π)

其中q(·)是近似后验。 请注意, 我们将策略视为隐藏状态, 结果是使用通用算法进行推理和动作选择。 可以通过迭代评估最优解q*(z)、  q*(c)、  


q*(π)和q*(s)来优化  Tis,
直到通过期望最大化  (EM)  循环收敛。这需要交替进行  E  步骤,
其中人工代理估计z  =  E[z]和c  =  E[c]  的值,
然后将其用于后
续  M  步骤以估计s和π  的最优值。

科学报告| (2022)  12:22123  |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2‑22277‑y 9

卷号:
(0123456789)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www.nature.com/scientificreports/

E步。
在此步骤中,
代理确定哪个集成隐藏状态更有可能处于活动状态以及采取哪个操作。
可以通过评估找到最佳解决方案54

(z)  =  Eq(s,c,π)  lnq  lnp(o,s,   z,  c,π)  
q(s,  z,  c,π) (14)

(c)  =  Eq(s,z,π)  lnq  lnp(o,s,   z,  c,π)  
q(s,  z,  c,π) (15)

从中可以看出

ρk
zk  = 钾 (16)
j=1ρj


(sn  −  µk,n)  
2个
+  σ2 n
lnρk  =  lnφk  − (17)
2σ(s)2  
n+1个 k,n

ρm
厘米=
(18)
Mv  =  1ρv


1个
(on  −sn)  
2个
+  σ2  n
lnρm  =  ψ(αm)  −  ψ −N ln(θm,nσ(o)2 )  
+
αv
2个
n (19)
v=1 n+1个
2θm,nσ(o)2  n

zk和cm分别表示集成隐藏状态k处于活动状态和策略m被执行的估计概率。 这里sn和σ2是q (sn)  的均值和方差,  α是q (π)的更新参数


(见  M  步骤),  ψ(·)是  digamma  函数。
对于  E  步骤的第一次迭代,
n 模型将这些值初始化为其先验值:

s  =  µγ (20)

2σ =  σ(o)2 (21)

α  =  α (22)

其中γ是首选的高级隐藏状态的索引。

M步。  z和c的估计值现在可用于评估

(π)  =  Eq(s,z,c)  lnq  lnp(o,s,   z,  c,π)  
q(s,  z,  c,π) (23)

(s)  =  Eq(z,c,π)  lnq  lnp(o,s,   z,  c,π)  
q(s,  z,  c,π) (24)

代理可以从中直接更新

αm  =  αm  +cm (25)

其中αm是  αm  的近似后验值。
另一方面,
估计隐藏状态的最优后验值sn  =  E[sn]需要部署梯度上升循环,
其中迭代评估sn的值直到收敛。
这里
我们使用牛顿法, 所以

∂q*(sn)  
∂sn  
sn  ←  sn  −
∂2q*(sn)  
(26)
∂s2n

科学报告| (2022)  12:22123  |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2‑22277‑y 10

卷:.(1234567890)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www.nature.com/scientificreports/


∂q*(sn)   (上‑  sn)厘 ‑K (sn  −  µk,n)  
= 米 zk  σ(s)2  k,n (27)
∂sn 米=1 θm,nσ(o)2  n k=1

∂2q*(sn)   厘米 zk
= ‑M −K  
(28)
∂s2
n σ(s)2  
米=1 θm,nσ(o)2  n k=1 k,n

为了评估σn ,
我们使用拉普拉斯近似,
因此精度(逆方差)
由下式给出

∂2q*(sn)  
τn  =  − (29)
∂s2
n

1个

σn  = (30)
τn

这些值然后用于在下一个  E  步骤中重新评估c和z 。

习惯更新。重复  EM  算法,
直到所有推断值c 、  z、  α和s  (全部四舍五入到小数点后  6  位)
收敛。
其中,
只有α用于更新,
因为其他代表偶然
状态。图斯:
α  ←  α (31)

代表习惯更新。

模拟。
对于我们的模拟,
我们设置(任意)
N  =  10

我  =  1:7

米=  3

α  =  [100,  100,  1]

d  =  3

σ(o)2  =  25  ∀n  ∈  n
n

σ(s)2  =  100  ∀k  ∈  K  ∧  ∀n  ∈  n  k,n

K  =  2

µ1,n  =  20  ∀n  ∈  n

µ2,n  =  80  ∀n  ∈  n

φ1  =  0.99

φ2  =  0.01

on  =  80  ∀n  ∈  i

on  =  20  ∀n  ∈/  i

θd,n  =  100  ∀n  ∈  n

θm,n  =  1  ∀n  ∈  n  ∧  ∀m  ∈/  m

其中n和m分别是包含所有通道(从1到N) 和策略(从1到M) 索引的向量。


这意味着我们的模拟代理有  10  个感觉通道,
其中  7  个是内感受通道,
3  个是外感受通道。
它有  3  个可用的策略,
但更倾向于执行其中的  2  
个(非解离策略)。它可能会发现自己处于两种可能的更高级别状态, 其中第一种(“安全”) 比另一种更受青睐

科学报告| (2022)  12:22123  |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2‑22277‑y 11

卷号:
(0123456789)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www.nature.com/scientificreports/

(“危险”)。这两个状态分别与较低级别隐藏状态的低  (20)  和高  (80)  平均值相关联。如果制定了分离策略d ,
则代理
将增加较低级别内感受状态si  的方差。我们在每次模拟开始时将所有s初始化为  20, 反映了生理过度激活开始之前相对
平静的起点。我们进行了两个模拟: 第一个模拟了习惯的形成,完全如上所述, 第二个模拟了一个实际的人格解体事件, 代
理人暴露在一组不断变化的观察中(外感受观察固定为20 , 内感受观察从20, 迅速上升到80,
稳定下来,然后慢慢下降到
20)。
在后者中,在第一个时间点之后,  σ和s被初始化为算法在前一个时间点收敛的值, 而不是先前的值。我们不需要对
动作进行采样,因为有趣的是,  c的估计值总是非常接近0或非常接近1  (参见“结果” 部分)。

数据可用性在当前研究
期间没有生成或分析数据集。

收稿日期:
2022  年  6  月  13  日;
接受日期:
2022  年  10  月  12  日

参考
1.  Medford,  N.  情绪和虚幻的自我: 人格解体障碍和去情感化。 表情。 修订版4,  139–144  (2012)。
2.  Sierra,  M.、Baker,  D.、Medford,  N.  和  David,  AS  解开人格解体综合症: 一项探索性因素分析
剑桥人格解体量表。 心理学家。 医学。  35,  1523–1532  (2005)。
3.  Simeon,  D.  等人。 解构人格解体: 症状群的进一步证据。 精神病学研究。  157、 303–306  (2008  年)。
4.  Sierra‑Siegert,  M.  人格解体: 对被忽视综合症的新看法。 人格解体  New  Look  Negl。 综合症。  https://doi.组织/10.1017/CBO9780511730023  
(2009)。
5.  Lee,  WE,  Kwok,  CHT,  Hunter,  ECM,  Richards,  M.  &  David,  AS  英国出生队列中人格解体综合症的患病率和童年前因。 社会。 精神病学流行病
学。  47、 253–261  (2012  年)。
6.  Michal,  M.  等人。 人格解体和社交焦虑。  J.  神经。 精神。 迪斯。  193,  629–632  (2005)。
7.  Sierra,  M.,  Medford,  N.,  Wyatt,  G.  &  David,  AS  人格解体障碍和焦虑: 一种特殊的关系?。 精神病学研究。
197,  123–127  (2012)。
8.  Simeon,  D.,  Guralnik,  O.,  Knutelska,  M.,  Yehuda,  R.  &  Schmeidler,  J.  人格解体障碍中的基础去甲肾上腺素。 精神病学
水库。  121,  93–97  (2003)。
9.  Sierra,  M.、 Senior,  C.、
Phillips,  ML  和  David,  AS  对去人格化的厌恶和快乐感知的自主反应
化障碍。 精神病学研究。  145、 225–231  (2006  年)。
10.  Gatus,  A.,  Jamieson,  G.  &  Stevenson,  B.  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障碍的过去和未来解释: 预测编码的作用。
正面。
哼。神经科学。  16,  744487  (2022)。

11.  Sierra,  M.  &  David,  AS  人格解体: 自我意识的选择性损害。 意识。 科恩。  20,  99–108  (2011)。


12.  Medford,  N.  等人。 人格解体障碍中的情绪记忆: 一项功能性  MRI  研究。 精神病学研究。 神经影像学148,
93–102  (2006)。
13.  菲利普斯, ML  等。 人格解体障碍: 没有感觉的思考。 精神病学研究。 神经影像学108,  145–160  (2001)。
14.  Craig,  AD  你感觉如何? 内感受: 对身体生理状况的感觉。 纳特。 神经科学牧师。  3,  655–666
(2002)。
15.  Langner,  R.、 Leiberg,  S.、 Hofstaedter,  F.  和  Eickhof,  SB  走向人类自我调节系统: 情绪和行为控制的共同和独特的神经特征。 神经科学。 生物行为。
修订版90,  400–410  (2018)。
16.  Morawetz,  C.,  Bode,  S.,  Derntl,  B.  &  Heekeren,  HR  Te  effect  of  strategies,  goals  and  stimulus  material  on  the  neural  mechanisms
情绪调节: fMRI  研究的荟萃分析。 神经科学。 生物行为。 修订版72,  111–128  (2017)。
17.  Sakagami,  M.  &  Pan,  X.  腹外侧前额叶皮层在决策中的功能作用。 当前。 意见。 神经生物学。  17、 228–233  _
(2007)。
18.  Aron,  AR,  Fletcher,  PC,  Bullmore,  ET,  Sahakian,  BJ  &  Robbins,  TW  停止信号抑制因右侧损坏而中断
人类的额下回。 纳特。 神经科学。  6,  115–116  (2003)。
19.  Cieslik,  EC,  Mueller,  VI,  Eickhof,  CR,  Langner,  R.  &  Eickhof,  SB  树监督注意力控制的关键区域:
来自神经影像学荟萃分析的证据。 神经科学。 生物行为。 修订版48、 22–34  (2015  年)。
20.  Chatham,  CH  等人。 认知控制在反应抑制中反映了情境监控, 而不是运动停止。 公共科学图书馆一号7,
e31546  (2012)。
21.  Levy,  BJ  &  Wagner,  AD  认知控制和右腹外侧前额叶皮层: 反射重定向、 运动抑制和动作更新: 认知控制和右腹外侧前额叶皮层。 安。纽约科学院。 科
学。  1224,  40–62  (2011)。
22.  Sierra,  M.  等人。 人格解体障碍的自主反应。 拱。  Gen.  Psychiatry  59,  833  (2002)。
23.  Owens,  AP,  David,  AS,  Low,  DA,  Mathias,  CJ  &  Sierra‑Siegert,  M.  心血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异常
人格解体障碍对身体和情绪刺激的反应。 正面。 神经科学。  9,  89  (2015)。
24.  Tabibnia,  G.、 Satpute,  AB  和  Lieberman,  MD  公平的阳光面: 对公平的偏好会激活奖励回路(和
无视不公平会激活自我控制电路)。 心理学家。 科学。  19,  339–347  (2008)。
25.  Jiménez‑Genchi,  AM  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人格解体: 病例报告。 中枢神经系统光谱。  9、
375–376  (2004)。
26.  Keenan,  JP、 Freund,  S.  和  Pascual‑Leone,  A.  重复经颅磁刺激和人格解体障碍。 一件事
学习。 过程。 文摘东方心理学家。 副教授。  70,  78  (1999)。
27.  Jay,  E.‑L.、 Sierra,  M.、 Van  den  Eynde,  F.、 Rothwell,  JC  和  David,  AS  使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测试人格解体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模型。 大脑刺激。  7,  
252–259  (2014)。
28.  杰伊, E.‑L。 等。 腹外侧前额叶皮层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人格解体
混乱: 连续的病例系列。 精神病学研究。  240、 118–122  (2016  年)。
29.  Geerts,  P.‑J.,  Lemmens,  GMD  &  Baeken,  C.  人格解体症状的发生在加速  HF‑rTMS  之后
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左  DLPFC: 病例报告。 大脑刺激。  8,  681–682  (2015)。
30.  Füstös,  J.,  Gramann,  K.,  Herbert,  BM  &  Pollatos,  O.  关于情绪调节的体现: 内感受意识促进重新评估。 社会。 科恩。 影响。 神经科学。  8,  911–917  
(2013)。
31.  Kever,  A.、 Pollatos,  O.、 Vermeulen,  N.  和  Grynberg,  D.  内感受敏感性促进了先行和以反应为中心
情绪调节策略。 人。 个人。 不同。  87、 20–23  (2015  年)。
32.  Bird,  G.  &  Viding,  E.  Te  self  to  other  model  of  empathy: 提供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移情障碍
在精神病, 自闭症和述情障碍中。 神经科学。 生物行为。 修订版47,  520–532  (2014)。
33.  Quattrocki,  E.  &  Friston,  K.  自闭症、 催产素和内感受。 神经科学。 生物行为。 修订版47,  410–430  (2014)。

科学报告| (2022)  12:22123  |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2‑22277‑y 12

卷:.(1234567890)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www.nature.com/scientificreports/

34.  Stevens,  S.  等人。 言语预期之前和期间社交焦虑中的心跳感知。 行为。


水库。三。  49,  138–143  (2011)。
35.  Schmidt,  AF、 Eulenbruch,  T.、
Langer,  C.  和  Banger,  M.  内感受意识、减少压力的预期和自我报告的饮酒行为。 酒精酒精。  48,  472–477  (2013)。

36.  Verdejo‑Garcia,  A.,  Clark,  L.  &  Dunn,  BD  内感受在成瘾中的作用:
批判性评论。
神经科学。
生物行为。
牧师36,
1857–1869  (2012)。
37.  邓恩, BD  等。倾听你的心声: 内感受如何塑造情感体验和直觉决策。 心理学家。
科学。  21,  1835–1844  (2010)。
38.  Paulus,  MP  奖赏和渴望的神经基础 稳态的观点。 对话临床。 神经科学。  9,  379–387  (2007)。
39.  Paulus,  MP,  Tapert,  SF  &  Schulteis,  G.  内感受和联觉在成瘾中的作用。 药效学。 生化。 行为。  94,
1–7  (2009)。
40.  Paulus,  MP  &  Stein,  MB  焦虑和抑郁中的互感。 大脑结构。 功能。  214,  451–463  (2010)。
41.  Paulus,  MP  &  Stewart,  JL  Interoception  和毒瘾。 神经药理学76,  342–350  (2014)。
42.  Shah,  P.,  Catmur,  C.  &  Bird,  G.  从心到心: 连接内感受、 情绪和心智理论。 皮质93,  220–223
(2017)。
43.  Werner,  NS,  Jung,  K.,  Duschek,  S.  &  Schandry,  R.  增强的心脏感知与决策的好处相关。
心理生理学46,  1123–1129  (2009)。
44.  赫伯特, BM  等。 短期食物剥夺对内感受意识、 感觉和自主心脏活动的影响。
生物学。
心理学家。  89,  71–79  (2012)。
45.  Pollatos,  O.、 Füstös,  J.  和  Critchley,  HD  关于疼痛的普遍体现: 内感受敏感性如何调节皮肤
我们的痛觉。 疼痛153,  1680–1686  (2012)。
46.  Khalsa,  SS  等人。 内感受和心理健康: 路线图。 生物学。精神病学认知。 神经科学。 神经影像学3,  501–513  (2018)。
47.  Friston,  K.  等人。 主动推理和学习。 神经科学。 生物行为。 修订版68,  862–879  (2016)。
48.  Friston,  K.  &  Kiebel,  S.  自由能原理下的预测编码。 哲学家。 反式。  R.  Soc。  B  364,  1211–1221  (2009)。
49.  Aitchison,  L.  &  Lengyel,  M.  Te  Hamiltonian  大脑:
兴奋抑制神经回路的有效概率推理
动力学。
公共科学图书馆计算机。
生物学。  12,  e1005186  (2016).
50.  Gershman,  SJ  &  Beck,  JM  复杂概率推理。 电脑。 模拟大脑行为。  453、 474–486  (2017  年)。
51.  Ma,  WJ,  Beck,  JM,  Latham,  PE  &  Pouget,  A.  贝叶斯推理与概率人口代码。 纳特。神经科学。  9,  1432–1438  年
(2006)。
52.  Knill,  DC  &  Pouget,  A.  Te  Bayesian  brain: 不确定性在神经编码和计算中的作用。 趋势神经科学。  27,
712–719  (2004)。
53.  Friston,  K.  Te  自由能原理: 一个统一的大脑理论?。 纳特。 神经科学牧师。  11,  127–138  (2010)。
54.  Bishop,  CM  模式识别。 马赫。 学习。  128,  453–470  (2006)。
55.  Gershman,  SJ  自由能原理告诉我们关于大脑的什么信息?  arXiv  预印本arXiv:1901.07945  (2019)。
56.  Friston,  K.  皮层反应理论。 哲学家。 反式。  R.  Soc。  B  360,  815–836  (2005)。
57.  Friston,  K.,  FitzGerald,  T.,  Rigoli,  F.,  Schwartenbeck,  P.  &  Pezzulo,  G.  主动推理:过程理论。 神经计算。  29,  1–49
(2017)。
58.  Bastos,  AM  等人。 用于预测编码的规范微电路。 神经元76,  695–711  (2012)。
59.  Bogacz,  R.  用于建模感知和学习的自由能框架教程。  J.  数学。 心理学家。  76,  198–211  (2017)。
60.  Adams,  RA,  Stephan,  KE,  Brown,  HR,  Frith,  CD  &  Friston,  KJ  Te  精神病的计算解剖学。 正面。 精神病学
4,  47  (2013)。
61.  Friston,  K.  等人。 选择的解剖学: 多巴胺和决策。 哲学家。 反式。  R.  Soc。  B  369,  20130481  (2014).
62.  Barrett,  LF  &  Simmons,  WK  大脑中的内感受预测。 纳特。 神经科学牧师。  16,  419–429  (2015)。
63.  Seth,  AK,  Suzuki,  K.  &  Critchley,  HD  意识存在的内感受预测编码模型。 正面。 心理学家。  2、 395
(2012)。
64.  Seth,  AK  &  Tsakiris,  M.  成为一台野兽机器: selfood  的躯体基础。 趋势认知科学。  22,  969–981  (2018)。
65.  Hunter,  EC,  Sierra,  M.  &  David,  AS  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的流行病学。 社会。 精神病学流行病
米奥尔。  39,  9–18  (2004)。
66.  Simeon,  D.,  Guralnik,  O.,  Schmeidler,  J.,  Sirof,  B.  &  Knutelska,  M.  儿童人际创伤在人格解体障碍中的作用。  AJP  158,  1027–1033  (2001)。

67.  Ciaunica,  A.,  Seth,  A.,  Limanowski,  J.,  Hesp,  C.  &  Friston,  KJ  我想多了 所以我不是: 一个积极的推理帐户


人格解体障碍中自我意识和能动性的改变。 意识。 科恩。  101、 103320  (2022)。
68.  Paulus,  MP,  Feinstein,  JS  &  Khalsa,  SS  一种内感受精神病理学的主动推理方法。 安奴。临床牧师。心理学家。
15,  97–122  (2019)。
69.  Hunter,  ECM,  Phillips,  ML,  Chalder,  T.,  Sierra,  M.  &  David,  AS  人格解体障碍: 认知‑行为概念化。行为。
水库。三。  41,  1451–1467  (2003)。

70.  Seth,  AK  内感受推理、 情感和具身自我。 趋势认知科学。  17,  565–573  (2013)。


71.  Allen,  M.  &  Friston,  KJ  从认知主义到自创生: 迈向具身思维的计算框架。 综合
195,  2459–2482  (2018)。
72.  Gehrlach,  DA  等人。 后岛叶皮层的厌恶状态处理。 纳特。 神经科学。  22,  1424–1437  (2019)。
73.  Livneh,  Y.  等人。 岛叶皮层当前和未来生理状态的估计。 神经元105,  1094‑1111.e10  (2020)。
74.  Allen,  M.  揭示内感受推理的神经生物学。 趋势认知科学。  24、 265–266  (2020  年)。
75.  Besharati,  S.  等人。 心理化身体: 偏瘫的失认症的空间和社会认知。 大脑139,  971–985  (2016)。
76.  Kirsch,  LP  等人。 超越此时此地更新信念: 偏瘫失认症中的反事实自我。 脑通讯
门3、 fcab098(2021)。
77.  Pacella,  V.  等人。 偏瘫的失认症是一种三方脱节综合征。  Elife  8,  e46075  (2019)。
78.  Simeon,  D.  人格解体障碍: 当代概述。  CNS  药物18,  343–354  (2004)。
79.  Mula,  M.,  Pini,  S.  &  Cassano,  GB  神经生物学和人格解体在情绪和焦虑症中的临床意义: 批判性重新评估。  J.影响。
混乱。  99,  91–99  (2007)。

80.  舒尔茨, A.  等人。 人格解体/现实感丧失障碍中心跳诱发电位的改变模式: 神经生理学


身体信号的皮层表征受损的证据。 精神病。 医学。  77,  506–516  (2015)。
81.  舒尔茨, A.  等人。 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障碍中惊吓的心脏调节发生改变: 受损的证据
气压传入神经流量的脑干表征。 精神病学研究。  240,  4–10  (2016)。
82.  Pick,  S.  等人。 功能性神经障碍中的解离和内感。 科恩。
神经精神病学25,  294–311  (2020)。
83.  Koreki,  A.  等人。 特质和状态内感受异常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解离和癫痫发作频率相关
功能性发作。 癫痫61,  1156–1165  (2020)。
84.  Palser,  ER,  Fotopoulou,  A.  &  Kilner,  JM  改变运动参数会破坏元认知准确性。 意识。科恩。  57、
33–40(2018  年)。
85.  Adler,  J.,  Schabinger,  N.,  Michal,  M.,  Beutel,  ME  &  Gillmeister,  H.  镜子里的我吗?人格解体调节触觉镜像机制。
神经心理学85,  148–158  
(2016)。
86.  Crucianelli,  L.、Metcalf,  NK、 Fotopoulou,  AK  和  Jenkinson,  PM  身体愉悦很重要: 触觉速度调节身体
橡胶手错觉期间的所有权。 正面。 心理学家。  4,  703  (2013)。

科学报告| (2022)  12:22123  |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2‑22277‑y 13

卷号:
(0123456789)
Machine Translated by Google
www.nature.com/scientificreports/

87.  Suzuki,  K.、 Garfnkel,  SN、 Critchley,  HD  和  Seth,  AK  跨外感受域和内感受域的多感官整合调节橡皮手错觉中的自我体验。 神经心理学51,  2909–


2917  (2013)。
88.  Plans,  D.  等人。 测量内部感受: 相位调整任务。 生物学。 心理学家。  165、 108171  (2021  年)。
89.  Ponzo,  S.,  Morelli,  D.,  Suksasilp,  C.,  Cairo,  M.  &  Plans,  D.  测量内感受:心脏海拔检测任务。 正面。
心理学家。  12,  712896  (2021)。
90.  Ciaunica,  A.、
Roepstorf,  A.、 Fotopoulou,  AK  和  Petreca,  B.  无论我身边的什么 透明的感官和
“第二层皮肤”: 对人格解体案例的启示。 正面。 心理学家。  12,  1219  (2021)。
91.  Fotopoulou,  A.  &  Tsakiris,  M.  心理平衡:内感受推理的社会起源。 神经精神分析19,
3–28  (2017)。

作者贡献F.Sa.  SP  将模型
概念化并撰写手稿。  F.Si.设计了模型的计算方面, 运行了模拟,并为手稿撰写做出了贡献。  AF  和  ASD  在手
稿的所有阶段提供了反馈。 所有作者都审阅了手稿的最终版本。

竞争利益作者声明没有竞
争利益。
附加信息信件和材料请求应发送
至  ASD
转载和许可信息可在www.nature.com/reprints  上找到。
出版商说明施普林格·自然  (Springer  Nature)  对已出版地图中的管辖权主张和机构隶属关系保持中立。

开放获取本文已根据知识共享署名  4.0  国际许可证获得许可, 该许可证允许以任何媒体或格式使用、 共享、



编、
分发和复制, 只要您对原作者和来源给予适当的信任, 提供知识共享许可的链接, 并说明是否进行了更改。本
文中的图像或其他第三方材料包含在文章的知识共享许可中, 除非在材料的信用额度中另有说明。 如果材料未包含在文章的  
Creative  Commons  许可中,
并且您的预期用途不被法律法规允许或超出允许的用途, 您将需要直接从版权所有者那里获得
许可。 要查看此许可证的副本, 请访问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  作者  2022

科学报告| (2022)  12:22123  |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2‑22277‑y 14

卷:.(123456789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