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2

001年第2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22001


(总第14
6期)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 &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
146

新马早期华人社会的民间信仰初探
聂 德 宁
(厦门大学 南洋研究院‚福建 厦门 3
610
05)

摘 要:东南亚华人社区流行的华人信仰‚其源头就是历史上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普遍存在
的民间信仰。在新加坡和马来亚地区早期华人社会组织机构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民间信仰具有独
特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信仰也广泛根植于新马早期华人
的社会生活之中。
关键词:新马地区;华人社会;民间信仰
K3
中图分类号: 3;
C91
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
8-0
460(2
001)0
2-0
127-0
8

在东南亚华侨、
华人聚居的国家或地区‚ 华人信仰(Chinese reli-
中国民间信仰通常被统称为:
gion)‚[1](P147)并被列入“通俗信仰”(Popular religion)的范畴。[2](P304)在中国的历史上‚
民间信仰
是以上古泛灵崇拜为基础‚
并融合儒、
释、道三教成分的一种综合性的宗教信仰‚
其信仰和崇拜的
对象既有儒、
释、道三教的神 ‚
又有神仙、
精灵、
鬼怪、
先贤、
祖先、
英雄等。在东南亚华人中流行
的“通俗信仰”也是儒、
释、道三教等因素构成的一种极具调和性的宗教信仰‚其源头就是历史上
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普遍存在的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与新加坡、
马来亚(简称:
新、马‚
下同)早期
华人社会的形成发展有何种内在的联系‚
这是本文所要考察和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新、马华人早期的民间信仰

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明清以来‚闽粤沿海地区就不断有大批的人民浮海过洋移居到
东南亚各地。他们向海外迁徙的同时‚也把家乡的民间信仰和习俗传播到了海外的聚居地。
换言之‚中国民间信仰在新马地区的传播‚与闽粤移民在该地区的活动亦步亦趋、相辅相成。
历史上闽粤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以闽南和
粤东地区的侨乡社会所盛行的信仰而言‚既有对传统的神、佛、祖先、精灵、鬼怪等类的信仰‚又
有对专保一方平安的地方保护神的崇拜。据著名社会学家陈达先生的考察‚闽粤地区民间信
仰的对象‚除祖先崇拜外‚大多来源于道教和佛教的通俗方面‚虽具有佛教、道教的形式‚但却
少有其宗教上的真义。至于祖先崇拜‚则是受到了儒教的影响。[3](P270)

● 2
收稿日期:00
0-0
6-2 6
作者简介:聂德宁(19
60-)‚男‚满族‚福建福州人‚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127·
在新、马各地传播最为广泛的中国民间神 ‚当首推土地神。对土地神的崇敬‚在新、马华
侨、华人当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尤其是早期前往马来亚各地的华侨‚他们所到之处‚首先面
对的就是当地热带的湿热气候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所以‚他们对于能庇护一方水土安宁的土地
神更是崇敬有加。传播到马来亚各地的土地神‚来源于闽粤各地‚因而亦有各种各样的称谓。
大抵福建漳泉‚广东潮州籍的华侨有称之为“本头公”者‚客家籍的华侨称之为“大伯公”‚至于
“福德正神”则是各地华侨对土地神通用的尊称。[4]
马来西亚现存最早的土地神庙是槟城的海珠屿“大伯公庙”。该庙原来只是一座神坛‚由客
到清嘉庆四年(1
籍嘉应州五属人士建造‚ 799年)才建庙立碑。新加坡最早的土地神庙是福建(漳
8
泉)籍人士于130年前后兴建的恒山亭‚主神祀大伯公。其次是由广东广、惠、肇人士集资兴建
的“海唇福德祠”‚ 8
该庙内154年的重修碑记曾载:
“兹我广、
惠、肇府人等‚
羁旅于此‚
环居一埠‚

立福德神‚
建庙以壮神威‚ ” [5](P70-79)如同在闽粤沿海地区人们还将土地神供奉在自
由来久矣。
新马地区也有不少华人在家庭里供奉着“唐番土地神位”。[6](P111)
家宅院一样‚
早期前往马来半岛的华人移民也带去了他们家乡的地方守护神 (乡土神)。历史上闽粤
沿海各地均有以本地的先贤、义士作为保一方平安的地方守护神明来崇拜的。以闽南沿海地
区而言‚自宋代以来就陆续出现了广泽尊王、保生大帝、清水祖师、天上圣母等四位地方守护神
。据载:
“广泽尊王、南安人‚保生大帝、同安人;清水祖师、安溪人‚天上圣母、莆田人‚皆闽产
” [7] 在马来亚和新加坡福建籍华侨聚居的地方‚大多有了奉祀上述地方守护神明的宫庙。
也。
同样‚来自广东各地的华侨也将其奉祀的地方守护神传播到东南亚各地‚如潮州人所崇拜的
(玄天)上帝、安济圣王等等‚客家人所奉祀的四仙爷、谭公爷等。
随着闽粤各地前往马来亚的华侨人数的日益增多‚并且在当地生息繁衍‚逐渐形成了华人
聚居的社区。他们彼此间守候相望‚相互依存‚患难与共。于是‚在闽粤大地上广为崇奉地位
比土地公及一些地方性的守护神明要高得多的神 ‚如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观世音‚救苦救
难的天妃娘娘‚以及忠勇仁义的关帝圣君等菩萨神仙也随之南来‚成为早期新、马各地的华侨
普遍尊崇、共同奉祀的神灵。
在新、马各地以观音菩萨作为主神来奉祀的“观音寺”、“观音庙”、“观音亭” 及“观音堂” 等
比比皆是‚即使是在其他名目的华人庙宇中‚也大多供奉有观音的神位‚尤其是那些由闽粤各
地的华侨共同兴建的庙宇‚大多以观音菩萨为主神。如槟城广福宫‚是当地的闽粤华侨于清嘉
庆五年(1
800年)共同兴建的‚据道光四年(1
824年)的《
重建广福宫碑记》所载:“ 广福宫者‚闽
” [8](P38)
粤人贩商此地‚建祀观音佛祖者也‚以故宫名广福。
海神天妃‚福建人称之为天上圣母、妈祖、妈祖婆或苏玉娘娘‚海南人则称之为天后圣母、
天后元君或婆祖。[9] (P335-336) 自宋代以来‚妈祖就为闽粤沿海居民奉为航海者的保护神。
早期的闽粤华侨大多是乘船漂洋过海前往新、马各地的‚一旦他们能够到达目的地‚都会觉得
是受到了海神天妃的庇佑。所以‚对天后圣母的崇奉在新、马华人聚居地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和普遍性‚举凡早期闽粤移民聚居之处均建有供奉天后圣母的天后宫或妈祖宫。此外‚其他名
目的华人庙宇亦大多以天后圣母作为奉祀的主神。由此可见‚对海神妈祖的崇祀‚是当时众多
海外华人的一大精神寄托。
三国历史人物关羽是中华民族心目中忠勇仁义的化身‚历史上中国各地都有奉祀武圣的
关帝庙。如同在闽粤沿海地区把关帝作为财神来崇奉一样‚早期新、马各地的华侨‚尤其是华
·128·
侨商人‚无不将关帝作为财神来供奉。在新、马各地的华侨商家通常将“关帝”或“山西夫子”的
神像及神位供奉在家里或店铺里‚每逢初一、十五焚香祭拜‚以求生意兴隆‚发财致富。在新马
地区‚关帝还被作为乡土守护神来奉祀。例如‚ 1
822年建立的新加坡“ 应和会馆” 及“ 宁阳会
馆”‚均以武帝作为主神祀奉。[10](P184)
祖先崇拜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习俗之一‚也是民间信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华人家庭里所供奉的只及三代尊亲(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遗像或牌位。[11] 至于一
般华人祖先的牌位‚通常是存放在寺庙和会馆的神龛中供奉。有些人数较多的姓氏‚则建有宗
祠或家庙来供奉其祖先的神主牌位。如建于光绪四年(1 87
8年)的新加坡保赤宫就是陈姓的
大宗祠‚供奉陈氏入闽始祖“开漳圣王”陈元光。在一些同乡本族较为集中的地方‚则建有家庙
以祀奉其祖先。如槟城的林、杨、邱、李、谢、黄、胡、梁、陈等姓氏‚都建有宗祠或家庙‚每年“春
秋祭祠、祭墓‚与中国同”。[12](P1b)
早期南渡的华人移民基本上把他们在中国祖居地的一整套宗教信仰原封不动地带往新、
马地区。其信仰和崇拜的对象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神 的崇拜‚尤其是对那些能庇护平安
的守护神 的崇拜;二是对自然力量(类似神秘主义的事物)的崇拜;三是对祖先的崇拜。[13]
(P1) 除了儒、释、道三教的神 以及闽粤沿海各地的守护神明以及华人各姓氏的先祖神灵之
外‚随着华人移民的足迹而传播到新、马各地还有:城隍爷、灶王、雷公、阎王、齐天大圣、天公、
地母等中国民间普遍尊崇的俗神‚以及各行业的“行神”‚即所谓的“三十六行祖师”。

二、民间信仰与新、马华人早期的社会组织机构

9世纪以至2
在整个1 0世纪初的新、马华人社会里‚方言组织、宗亲团体以及秘密会社构
成了华人社会结构的三大支柱。这三类组织皆起源于中国‚随着华人在海外环境中生存的需
要而发展并形成自己的特点。作为华人的自治机构‚它们各自在新、马早期华人社会的形成发
展中发挥了积极而又重要的功能和作用。[14] (P317-319) 在新、马早期的华人社会里‚行帮的
表现较东南亚其他地区突出。新、马早期的华人社会是由福建(漳泉)、潮州、广肇、客家、海南
五大方言组织(或称五大帮派)构成的。一般认为‚方言缘、地缘、血缘和业缘是新、马早期华人
行帮(或帮派)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15] 然而实际上‚除上述诸因素之外‚神缘也是构成
新、马早期华人行帮制度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换言之‚民间信仰在新、马早期华人社会的形
成、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中国的男子‚普遍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支配‚即: (一)由一国、一
省、一县以至一乡的国家系统(政权); (二)由宗祠、支祠以至家长的家族系统(族权);
(三)由阎
罗天子、城隍庙王以至土地菩萨的阴间系统以及由玉皇大帝以至各种神怪的神仙系统---总
称之为鬼神系统(神权)”。[16] (P31) 可见‚在中国农村传统的自治制度中‚族权与神权的产生
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与祖先崇拜及鬼神崇拜息息相关。
以族权与神权为基础的村社自治组织是为中国封建政府所认可的国家机构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所以‚祠堂与神庙可谓是中国传统村社组织机构的核心。中华民族聚族而居的历史传
统在早期海外的华人移民群体中也有所体现‚成为海外华侨、华人聚居的一种形式。血缘、地
缘和业缘是海外华人社会生活的纽带‚而其所尊奉的先祖神灵、乡土守护神以及各行业的祖师
·129·
爷又融合于血缘、地缘和业缘之中。所以‚早期前往新、马地区的闽粤移民往往以祠堂、神庙为
核心来重新构筑其在当地的社会组织机构。
在新、马地区‚华人早在移居当地之初就兴建了众多的神庙和祠堂。对于华人社会来说‚
这些庙宇祠堂‚不仅是祀神祭祖之所在‚同时也是华人社会内部团结、互助精神的象征。因为
神庙、祠堂的兴建‚本身就是群策群力的结晶。除了作为祀神祭祖的场所之外‚还具有联络乡
谊、互助互济的作用。正是由于神庙、祠堂具有藉慰心理和服务现实的双重功能‚从而使之产
生强大的凝聚力把来自同一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华人移民群体团结在一起‚成为当地华人社会
的权力中心‚并且为日后各种华人社团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6
始建于173年的马六甲青云亭是马来亚最古老的华人庙宇‚倡建者为马六甲第一任华人
甲必丹郑扬芳及第二任甲必丹李为经。在荷兰人统治马六甲时代‚青云亭亭主均被荷印殖民
9世纪初英国人统治马六甲后‚取消了甲必丹制度。于
当局任命为当地的华人甲必丹。到1
是‚以青云亭为核心的马六甲华人社会‚便自行推举首领‚以“青云亭主” 作为华人社会自治组
织的领袖来行使甲必丹同样的职责。所以‚青云亭的亭主实际上是马六甲华人社会的最高首
领。此外‚在青云亭的名下还设有义山、义学、慈善堂和议事堂等附属机构‚负责华人的丧葬、
教育、医疗以及诉讼等各方面的事务。马六甲最早的华人会馆(福建会馆)就是从青云亭产生
发展而来的。
槟城华人庙宇中香火最盛者‚首推广福宫‚即所谓“香火庙堂”之属。该宫由闽粤两省人士
所共建‚是两省人士共同的组织‚也是槟城最早的华人社团。正如该庙同治元年(1
862年)重
“居则祈福延禧‚共逐家庭之乐;有事则解纷排难‚同消雀角之争。
修碑文所载: ” [17] (P381-389)
其组织机构的管理层是由槟城闽粤两帮各推选出人数对等的董事组成‚为当地的闽粤两省移
8
民排难解纷‚直到181年槟城平章会馆的建立。平章会馆与广福宫毗连‚
“合闽粤二省人共一
会馆‚中国天津有闽粤会馆‚海外唯槟榔屿也。平章会馆‚凡屿中有事‚集众议焉”。[18] (P6b-
7a) 在组织机构权力分配上‚平章会馆同广福宫一样‚大总理和副大总理的职位由闽粤两帮代
表轮流担任‚其下由闽粤两帮各设置总理十二人‚以维持两帮的势力均衡。
7
在槟城早期的华人社会结构中‚血缘宗亲团体也有其特殊的地位。槟榔屿自186年开埠
以来‚闽粤沿海之民移居此地者络绎不绝‚人口与日俱增。据清光绪十六年(1
890年)新加坡
总领事左秉隆的报告‚华民在槟榔屿及其附近属地者‚“ 共约十万”。[19] (P33-42) 不少华人家
族已在当地繁衍了数代‚并建立起了各自的宗亲团体。这些华人的血缘宗亲组织均以宗祠或
家庙为核心‚并以公司的形式来进行管理。例如槟城邱、杨、谢三姓族人‚他们建造的祠堂‚均
为宗祠兼神庙合二为一的大型建筑。如邱氏龙山堂‚中为正顺宫‚右为诒谷堂‚堂之中祀奉邱
“凡族之神福赛会‚以及新婚诸事‚概于是堂”。[20] (P610) 他们在祠堂中不
姓先祖大使爷香火‚
“堂内应元宫‚奉祀保
仅供奉祖先的牌位‚同时也祀奉其祖居地的地方守护神。如杨氏植德堂‚
生大帝、使头公祖”。[21](P90-91)
8
新加坡自119年开埠以来‚从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前来移居此地的华人日益增多‚并在新
加坡建造了他们各自的庙宇。诸如:福建漳泉籍人士创建的天福宫‚广东潮州籍人士兴建的粤
海清庙‚广、客两籍人士合建的海唇福德祠‚琼籍人士建立的天后宫等。庙宇的创立是新加坡
开埠初期的产物‚也是当时华人社会活动的核心‚各籍华人建立的神庙与其后各自设立的会馆
大多融为一体‚是合二为一的组织机构。
·130·
8
福建漳泉籍移民在新加坡最早的神庙是恒山亭‚建于128年。恒山亭是办理新加坡漳、
泉乡侨丧葬祭奠的祠庙。随着从漳、泉两府所属各地前来新加坡的移民的不断增多以及新加
坡本地贸易的日渐兴盛‚以丧葬祭奠为主要服务功能的恒山亭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于道光二十年(1
于是‚一座规模更大、功能更为齐全的天福宫便应运而生‚ 840)告成。宫殿巍
峨‚
蔚为壮观。即以中殿祀圣母(妈祖)神像‚特表尊崇。于殿之东堂祀关圣帝君‚于殿之西堂
” [22] (P57-62) 天福宫落成
祀保生大帝‚复于殿之后寝堂祀观音大士‚并为我唐人会议事之所。
后‚新加坡福建人的总机构亦由恒山亭迁移到该庙。出任天福宫首任大董事的是祖籍漳州海
0
澄来自马六甲的侨生陈笃生‚他为天福宫的兴建捐资374.
77元‚名列各捐资人士之首。到
1
850年左右‚陈笃生之子陈金钟出任福建会馆第一任主席‚会馆就设在天福宫内。
8
广东潮州籍移民在新加坡开埠之初就建立了粤海清庙。据载‚该庙兴建于128年前后‚
系两庙相连的建筑‚左为“天后宫”‚右为“上帝宫”。天后宫供奉天上圣母‚上帝宫供奉玄天上
帝(即北帝‚又称“上帝公”)。粤海清庙虽为潮籍人士所建‚但新加坡的广东各属人士均至拜
奉‚每年阴历十一月‚例有演戏酬神之举‚在广东各属人士居住的街道轮流演戏。至“神游” 之
广、肇、惠、茶阳、嘉应、琼州各属人士均参加游行‚盛极一时。[23] (P351) 早在粤海清庙建立
日‚
8
之初‚潮籍人士就创立了万世顺公司‚以奉天上圣母;到145年又创立义安公司‚以奉玄天上
帝‚
并设立义山“泰山亭”‚兴办学校‚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社会慈善、教育等公益事业‚在新加
坡的华人社会里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新加坡开埠初期‚广、客两帮亦有“海唇福德祠”与“绿野亭”两个组织机构。海唇福德祠
8
约建立于120年左右‚是新加坡早期广、惠、肇方言群体与嘉应、丰(顺)、永(定)、大(埔)客属
方言群体(简称广、客七属)的共同核心组织。[24] 在海唇福德祠建立之后‚广、客七属人士即
设立“青山亭”和“绿野亭”义山‚作为安葬其先人尸骨之地。曾经是广、客两帮核心组织的海唇
0世纪的7
福德祠‚直到2 0年代仍由一个由广、客两帮代表组成的董事会管理。
8
来自海南琼州的华人移民也于157年建立了琼州天后宫‚是专门祀奉天后圣母、南天水
0
尾圣娘及昭烈18兄弟诸水神的庙宇。在新加坡早期的华人庙宇中‚天后宫是琼籍人士的福
8
利慈善机构‚琼籍人士的义山也由天后宫于162年出资购置设立‚俗称“海南山”。[25] 天后宫
早期的组织无固定专责的人员‚只是从琼帮商号和个人慷慨奉献者中推举若干人来主持宫务。
9
天后宫与琼州会馆一直是合二为一的组织‚直到132年‚由于英国殖民政府的法令规定‚除神
庙及宗教团体之外‚所有社团均得注册。于是‚天后宫及琼州会馆遂分为两个组织。
在新、马早期的华人社会里‚不仅闽、粤、潮、客、琼五大方言群体的组织机构脱胎于他们各
自创立的神庙‚即使是以地缘或业缘为主体的同乡会馆或同业组织‚在其创立之初也大多是神
8
庙兼会馆或行会的一种组织形式。创立于123年的新加坡应和会馆乃嘉应州五属的同乡组
织。该馆之正厅奉礼关圣帝君‚馆之侧有“五城福地”‚其主要的职责在于料理邑人的身后葬事
及办理祭祀迎神事宜。[26](P171-175)至于那些业缘性的同业公会‚在马来西亚最早的华人业
8
缘社团是成立于132年的槟城“庇能打金行”。该行以明朝工部尚书胡靖为其金银首饰行业
8
的祖师爷‚最初名为胡靖古庙。[27] (P45-46) 新加坡现存最早的业缘组织为创立于168年的
“北城行”‚是土木建筑行业的同业公会组织。该行最初在新加坡的小坡地方建造庙宇式的神
坛供奉鲁班先师‚故该行又有“鲁班庙”之称。[28](P1-2)
帮权的力量来源于方言群体或是地缘性的组织‚而神权的运用对帮权的控制是非常重要
·131·
的一种方法‚崇拜某一地方守护神明是与之相关的移民群体的精神表征。在1 9世纪的新、马
华人社会‚华人首领和社会精英的主要活动和表现‚是以闽粤各地方言群体属下的神庙、义山、
会馆、宗祠、以及行会组织为核心。积极参加庙宇活动是进入华人社会领导层必备的条件之
一‚即使那些接受过西方教育的“海峡侨生”也是如此。例如‚新加坡天福宫大董事陈笃生是出
生于马六甲的侨生‚其父亲陈月中曾支持英国伦敦布道会在马六甲的宣教活动‚可作为儿子的
陈笃生却对基督教采取一种保留的态度‚这与他作为天福宫的大董事有着直接的关系。换言
之‚他不可能既是基督徒又是祭拜妈祖的天福宫大董事‚只能在二者之间选择后者‚以示他与
大多数华人的信仰没有差别。[29](P169-171)

三、民间信仰与新、马早期华人的社会生活

在中国历史上‚民间信仰对人们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以及社会的组织和意识都产生极大的
作用和深远的影响‚由此产生和发展而来的各种民间风俗习惯和民间文化‚是构成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信仰也广泛地根
植于新、马早期华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不仅关注现世‚同时也注重前世和来世。道教的阴阳、儒教的中庸‚
以及佛教的轮回学说‚丰富和完善了民间信仰的内容和形式。[30](P5-6)一般认为影响华人既
深且远的宗教是儒、道、释三教‚在早期新马的华人社会里‚形而上学的宗教观念被简化和世俗
化‚形成一种非常现实的宗教观。这种宗教观的出发点是祈求神明保佑‚包括生前死后。在生
求保平安‚万事如意‚死后求神明引进天国。由于民间信仰的宗教观属于泛神论‚所以‚儒、释、
道三教的神 皆被赋予同样的使命‚普遍地被膜拜‚这是民间信仰的一大特征。这种世俗的宗
教观在新、马早期的华人社会也被普遍奉行。
新、马早期华人社会的风俗习惯‚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或多
或少地有受到来自民间信仰影响的痕迹。在新、马地区‚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
阳和冬至‚是华人普遍奉行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初衷不外有三个方面:其一纪
念祖先的亡灵‚其二为祭祀神 ‚其三则是创立公众节假日。[31] (P10) 就祖先崇拜而言‚华人
家庭在重大的喜庆节日里都有祭拜祖先的风俗‚因为人们相信‚这一代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
是前一代人行善积德所带来的;而这一代人的孝行‚可作为下一代人的榜样。至于华人之所以
奉祀天神、地神、财神等神 ‚主要的目的也在于祈求合家平安、事业兴旺。正是由于民间信仰
的包容性和多样化‚使得华人社会长期保持着淳朴、守信、勤俭持家、 长幼有序、 性格坦诚、坚强
不息‚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互助、
乐善好施、 和睦相处的良好习俗。[32](P43)
以诚待人、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庙宇是公众事业的坚固根基‚在公众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社会
功能‚这种情形在新、马的华人社会中不仅如此‚且有强化之势。所以‚早期新、马地区的华人
社团、会馆以及旧式学校‚大多脱胎于当地的华人庙宇。
新、马早期华人庙宇的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主持慈善公益活动和开办华人学堂校舍等
方面。在马六甲的青云亭‚其名下拥有义山、义学、慈善堂、议事堂等福利机构和组织‚负责当
地漳、泉华侨的生、老、病、死。在早期新加坡的华人社会里‚来自闽粤沿海各地的华人都有各
自负责其生前福利和死后丧葬的宫庙。福建(漳泉)籍人士有“天福宫”和“恒山亭”‚广、肇与客
·132·
家籍人士有“海唇福德祠”及“绿野亭”‚潮州籍人士有“粤海清庙”和“泰山亭”‚而琼州籍人士则
有“琼州天后宫”与“海南山”。至于由华人庙宇开办的学堂和书院‚在新加坡首推“天福宫” 于
1
849年开设的“崇文阁”、以及1
854年创办的“萃英书院”。
民间信仰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保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
具有其独特的作用。遍布于新、马各地的华人宫、观、寺、庙‚不仅是中华民族移居海外的历史
遗迹‚而且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于海外的历史见证。首先‚作为民间信仰活动中心的庙宇、
祠堂‚本身就是极具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杰作‚其中的一些庙宇、祠堂的建筑之宏伟、工艺之精
湛‚
令人叹为观止‚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供人们参观和游览。其次‚华人庙宇、祠堂中的装饰
和各种神像雕塑‚大多是用中国材料和传统工艺雕塑而成‚具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至于
华人庙宇、祠堂中保留下来的众多金、石、木刻的铭文、碑记及牌匾‚以及寺庙的条规、账簿等文
书资料‚则更具文物和历史价值‚成为人们凭吊、观摩和研究的主要对象。其三‚民间信仰中的
各种迎神、酬神祭祖活动‚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仪规范和戏剧、音乐、舞蹈、武术等各种的
传统艺术‚是早期新、马华人社会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内容。逢年过节、迎神赛会‚上百年来一
直是新、马各地华侨、华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结束语

9世纪新、马华人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来看‚民间信仰代表了其主导的宗教方向‚这
从1
与历史上闽粤沿海地区流行拜神、敬鬼的风气是一脉相承的‚而这一风俗被当时移居新、马的
绝大多数的华人移民带往他们的聚居地‚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得以保持和发扬。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民间信仰在新、马早期华人的宗教中是一独特趋势的典型。源于具
有广泛基础的中国宗教信仰中的各种因素被前往新、马的华人移民选择出来并加以制度化‚这
种选择的基础取决于其能够在各种社会因素发挥复杂而又相互的作用。[33] (P164-167) 英国
殖民当局所实施“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以及华人移民群体中地缘观念的根深蒂固和帮群的普
遍存在‚使得来自各地的华人移民将其原有的生活习惯及其所膜拜的地方神明带到海外‚并将
其聚居区尽可能安排得像已经离别的家乡一样。所以‚庙宇的创立不仅是新、马早期华人社会
的产物‚同时也是当时华人社会活动的核心‚在早期的华人社会里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TAN CHEE BENG.The Baba of Melaka: Culture and Identity of a Chinese Peranakan Community in Malaysia
[M] .Selangor‚1
988.
[2]WOLFGANG MOESE.Chinese Regionalism in West-Malaysia and Singapore [M] .Vol.1‚Hamburg‚1 9
79.
[3]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 [M]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8.
[4] 饶宗颐.谈伯公 [J ] .南洋学报‚ 19
52‚ 8‚(2).
[5] 咸丰四年(1 854年)重修大伯公庙众信捐题芳名碑记 [ A ] .陈荆和‚陈育崧.新加坡华文碑铭集录 [Z ] .香
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部‚ 1971.
[6] 陈铁凡.南洋华裔文物论集 [M] .台北:燕京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 978.
[7] 杨浚.总序 [A] .四神志略 [Z ] .光绪丁亥(1 887年)冠悔堂募刊本。
[8] 邝国祥.槟城散记 [M] .吉隆坡:世界书局‚ 1958.
[9]WOLFGANG MOESE.Chinese Regionalism in West-Malaysia and Singapore [M] .Vol.1‚Hamburg‚1 9
79.
·133·
[10] 道光二十八年(1 848年)重建宁阳会馆碑记 [A] .陈荆和‚陈育崧.新加坡华文碑铭集录 [Z ] .香港:香港中
文大学出版部‚ 1971.
[11] 陈铁凡.马六甲徐氏家庙文献三跋 [J ] .亚洲文化(新加坡)‚ 19 92‚(16).
[12] 力钧.槟榔屿志略·卷7:风俗志 [Z ] .光绪辛卯(1 891年)双镜庐集字排印本.
[13]LEON COMBER.Chinese Magic Superstitions in Malaya [M] .Singapore‚1 9
57.
[1
4]YEN CHING-HWANG.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and Malaya 1 8
00-1 9 11[ M ]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
986.
[1
5] 陈育崧.新加坡华文碑铭集录绪言 [A] .陈荆和‚陈育崧.新加坡华文碑铭集录 [Z ]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
出版部‚ 1971.
[16]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A] .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合订本)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17] 张少宽.槟榔屿早期的华人福帮寺庙 [A] .槟州华人大会堂特刊编辑委员会.槟州华人大会堂庆祝成立
一百周年纪念特刊 [C ] .马来西亚:槟州‚ 1 983.
[18] 力钧.槟榔屿志略·卷6:建置志 [Z ] .光绪辛卯(1 891年)双镜庐集字排印本.
[19] 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 [A]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华侨史研究室.晚清海外笔记选 [Z ] .北
京:海洋出版社‚ 1983.
[20] 咸丰元年辛亥(1 851年)槟城龙山堂碑 [A] .in WOLFGANG MOESE.Chinese Regionalism in West-Malaysia
and Singapore [ M ] .Vol.2‚Hamburg‚1 979.
[21] 陈达.浪迹十年 [M] .上海:商务印书馆‚ 1 946.
[22] 道光三十年(1 85 0年)建立天福宫碑记 [C ] .陈荆和‚陈育崧.新加坡华文碑铭集录 [Z ] .香港:香港中文大
学出版部‚ 1971.
[23] 潘醒农.马来亚潮侨通鉴 [Z ] .新加坡:南岛出版社‚ 19
50.
[24] 诸家.石叻古迹 [J ] .南洋文摘(新加坡)‚ 1973‚14‚(1 1).
[25] 吴华.狮城掌故 [J ] .南洋文摘(新加坡)‚ 1973‚14‚(5).
[26] 道光二十四年(1 844年)重建应和馆碑 [A] .陈荆和‚陈育崧.新加坡华文碑铭集录 [Z ] .香港:香港中文大
学出版部‚ 1971.
[27] 温汝良.庇能打金行与金银业发展史略 [A] .槟州中华总商会.槟州中华总商会钻禧纪念特刊 [C ] .马来
西亚:槟州‚ 19 78.
[28] 吴华.新加坡华族会馆志:第三册 [Z ] .新加坡:南洋学会‚ 1 97
7.
[29] 庄钦永.新呷华人史新考 [M] .新加坡:南洋学会‚ 1 990.
[30]DE GROOT‚J. J.M.Buddhist Masses for the Dead at Amoy [M] .Leyden‚1
884.
[31]DOROTHY & LEON COMBER.Chinese Festivals in Malaya[M] .Singapore‚1 95
8.
[3
2]J. D.VAUCHAN.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Chinese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 M ] .Singapo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 97 4.
[33]ELLIOTT‚ALAN‚J.A.Chinese Spirit-Medium Cults in Singapore [M] .Singapore‚1 9 55.

[责任编辑:陈双燕]

On the Folk Religion of the Early Chinese Community in Singapore and Malaya

NIE De-ning

Abstract: The Chinese religion popular in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the Southeast Asia is a composite religion consti-
tuted by the elements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It originated in the folk religion that was ubiquitous in the
coastal area in China.The Chinese folk religion played a special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om-
munities in Singapore and Malaya in the early days.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e folk religion took
root in social life among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and Malaya.Therefore the factors of the folk religion merit our attention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the Southeast Asia‚especially in Singapore and Malaya.
Key words: Singapore and Malaya‚Chinese community‚folk religion

·13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