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0

胡 锐

西北工业大学

2020 年2月17日
 徐斌,热处理设备,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2版 (2016年3
月11日):1-22

 胡汉才,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8月第3版,2013年2月第7次印刷:79--122
箱式热处理炉

台车式热处理炉
连续式热处理炉

正火热处理炉生产线
概 述
一、热处理设备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热处理装备大多数为50年代到70年代的仿苏产品。工业发
达国家上世纪60年代就已基本淘汰了空气加热炉,普及了少氧化或
无氧化热处理工艺。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大型企业的设备更
新速度显著提高,但迄今空气加热炉仍占热处理设备的40%以上,
可控气氛炉和真空炉的比例不足15%。近年来,先进热处理设备有
了快速发展。
(1)热处理设备的现状是:
➢周期式炉多,连续式炉少;
➢效率低.能耗大;
➢空气炉多,气氛炉少,
➢工件氧化脱碳严重,质量不易保证,自动化程度低;人为
因素影响大,质量不稳定;
(2)热处理炉的发展趋势
➢以电能为源的炉子增多,油和煤气为热源的热处理炉比例逐渐减少。
➢对产品表面质量的要求更为严格,可控气氛热处理炉仍占重要地位。
➢炉衬趋向使用轻质材料,在电阻炉上应用非金属炉用耐热构件和发热
元件的比例逐渐增加。
➢ 微机和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发展加速了热处理工艺的自动化, 并有
与其它工序组成全自动热处理线的趋势。

二、热处理炉的分类
按热能的来源分: 电阻炉
燃料炉
按工作温度分: 低温炉(≤650℃)
中温炉(650℃1000℃)
高温炉(>1000℃)
按炉膛介质分:自然介质炉
浴炉(盐浴炉)
可控气氛炉
真空炉
按生产用途分:退火炉
正火炉
淬火炉
渗碳炉
回火炉
氮化炉
按电源频率分:工频炉
中频炉
高频炉
超音频炉
第一章 热处理电阻炉
特点:
➢ 热处理电阻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 工作温度范围宽,容易准确控制温度;
➢ 炉膛温度均匀,便于使用可控气氛;
➢ 容易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

一、热处理电阻炉的基本类型
(1)周期式热处理电阻炉
适用于: 多品种,多工艺,小批量生产。
主要有: 箱式炉、井式炉、台车式炉、罩式炉
箱式炉:用于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固体渗碳
井式炉:外形为圆形,一般置于地坑中,用于细长工件加
热,以减少加热过程中变形
台车式炉:用于大型和大批量铸件的退火、正火、回火处理
罩式炉:用于钢丝、钢管、铜带、铜线及硅钢片的退火处理
(2)连续式电阻炉
适用于:大批量生产,不宜改变工艺 。
炉子分为加热区、保温区、冷却区,且分区供电控温。
二、炉膛尺寸确定(以箱式电阻炉为例)
要求:考虑物料的形状、尺寸、装料方式、生产率。炉膛的热
交换、温度均匀性、减少热损失、电热元件的安装等。
(1)炉底面积
工件与前后左右炉墙的距离
应为100150mm;有效面积F1
(装料面积)为炉膛总面积的
70%85%,大型炉上限;炉底
宽度B与长度L之比保持在2/3
1/2范围内。

p
F1 = ; F = F1 /(70% ~ 80%)
p0
1 2 1 2
L= F /( ~ ) ; B = ( ~ )L
2 3 2 3

P—炉子生产率(kg/h)。
(2) 炉膛高度
装料上方一般保持200300mm。对长周期退伙炉和渗碳
炉,炉膛应高些;对淬火炉和正火炉及强制气流循环的炉
子,炉膛应低点;对井式炉,工件距电热体的距离一般为
100 200mm,工件至炉顶和炉底的距离为150 250mm。
三、炉体结构设计
(1)炉底
箱式电阻炉的炉底通常是在炉底外壳钢板上用硅藻土砖
砌成方格子状(中间填充保温材料);然后平铺12层保温
砖,再铺1层轻质粘土砖;其上安装支撑炉底板或导轨的重
质粘土砖和电热元件搁砖。
(2)炉墙
炉墙的厚度由传热计算确定。
首先炉壳和保温层之间有一层510mm石棉板。
中低温炉墙一般为二层:
第一层保温层(保温材料);
第二层耐火层(轻质粘土砖);
高温炉一般为三层:
第一层保温层(保温材料)
第二层过渡层(轻质砖)
第三层耐火层(重质砖或高铝转)
(3)炉顶
有平顶和拱顶两种形式,热处理炉大都采用拱顶。 拱顶采用
轻质楔形砖砌筑,上砌轻质保温制品;拱角砖采用重质异型砖砌
筑。
(4)炉门
炉门包括:炉门洞、炉门框、炉门。

四、功率确定
有两种方法:热平衡法、经验法。
(1)主要的能量支出
对连续式炉子,蓄热是一次性的,设计时可以忽略。对周期
式炉子,升温阶段能量消耗最大,设计以升温阶段所需功率为功
率计算依据。
①加热工件所需要的热量Q件
② 加热辅助构件所需的热量Q辅
③加热控制气体所需的热量Q控

④通过炉衬的散热损失Q散
⑤炉门开启时的散热损失Q辐
⑥溢气或吸气热损失
开启炉门或炉子有缝隙时,如果是可控气氛炉,则炉压
为正,Q溢;如果是燃料炉,则Q吸,对于一般的箱式电阻炉,
通常是开启炉门时以加热吸入的冷空气所需热量为
Q吸。
⑦砌体蓄热量Q蓄
对双层砌体可按下式计算

⑧ 不宜精确计算的热损失,如电热元件的引出端漏气、导
热,炉子缝隙的吸气等热损失。箱式炉一般为10%20%
(2)炉子总功率Q总
① 连续作业电阻炉的Q总

炉子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炉衬损坏,散热损失加大,电压
波动、电热元件老化等引起炉子功率下降,所以炉子功率要有
一定的储备,其安装功率为
②周期作业电阻炉Q总
周期作业炉按加热阶段作为热平衡计算时间单位时,其
热损失为
Q总=Q件+Q辅+Q散+Q蓄+Q它
空炉升温时间为
一般空炉升温时间38小时。在计算Q蓄时,所用的温度为额
定温度下已处于稳定态的耐火层和保温层的温度,这比炉子升温
时实际耐火层、保温层的平均温度要高得多,故计算求得的升温
时间t升比实际测得的要长。

五 功率的分配、接线方法
1 功率分配

(1)箱式电阻炉
(2)井式电阻炉
(3)连续式电阻炉

2 接线方法
六 电热体选择、计算
1 电热体选择
(1)金属电热体
a 铁铬铝系:这类材料电阻率大,电阻温度系数小,功率稳
定,耐热性好,抗渗碳,耐硫蚀,价格便宜,应用广泛。
其缺点是塑形差,高温加热后晶粒粗大,脆性大。
b 镍铬铝系:这类材料高温加热不脆化,具有良好的塑形和
焊接性,便于加工和维修,抗渗氮。其缺点是
电阻率小,电阻温度系数较大,不抗硫蚀,价格贵。
c 钨钼系:为难熔金属,电阻率高,可以在2000-2400℃下
温度长期工作,但易氧化,必须在真空下或惰
性气氛保护下工作,已发生韧脆转变,价格昂高。

(2)非金属电热体
a 硅碳类:这类电热元件材料电阻率大,通常制成带状、棒
状,可在氧化性介质1350℃下长期工作。其缺点是易老
化、脆性大、强度低,安装使用中需避免碰撞,并需配
调压器。成分主要是SiC。
b 硅钼系:电阻率高,可以在1500-1600℃ 温度下长期工作,
但易变形,质地脆,不易搬运转炉,价格高。
c 碳系: 石墨、碳粒和各种碳质制品都属于碳系电热元件。常
用于1400℃~2500℃中性气氛或真空中,最高可达3600℃。
其热膨胀系数小,电阻率大,易加工,耐急冷急热性好,
加工低廉。

2 电热体计算
(1) 电热体表面负荷
(2)电热体尺寸计算
➢ 金属电热体计算
式中:
丝状电热体
1

带状电热体

安装尺寸及结构
➢非金属电热元件
七 电热体的安装
1.电热元件的安装原则
2. 电热体的安装
1)丝状电热体的安装
2)绕制在陶瓷管上的安装
3)带状电热体的安装
4)硅碳棒电热体的安装
八 真空热处理炉
8.1 真空概念
1. 真空:在给定的空间内低于一个大气压力的气体状态。

2. 真空度:真空状态下气体的稀薄程度,用压力表示:
 单位:1标准大气压≈ 1.013×105 Pa = 9.7×10-1 Kg/cm2
 1bar(巴)= 105 Pa = 0.9869 标准大气压
 1 Torr ≈ 133Pa = 1mmHg

3.真空区域及实现手段

 低真空 (1.33 ×103 Pa~ 13.3 Pa) : 机械泵或加机械增压泵(大炉膛)


 中真空(13.3~1.3 ×10-2 Pa ):机械泵+机械增压泵
 高真空( 1.3×10-2 Pa~ ×10-4 Pa ):机械泵+机械增压泵油扩散泵
 超高真空(> 10-4 Pa ):在上述基础上再加分子泵或离子泵
4、蒸汽

✓ 永久气体:在临界温度以上的气体,不能通过等温压缩发生液化。

✓ 蒸汽:在临界温度以下的气体,靠单纯增加压力即能使其液化。

✓ 饱和蒸汽压Ps:在汽、液共存的条件下,蒸发和凝结现象同时存在,若蒸发率等

于凝结率,则处于饱和状态,此时空间蒸汽的压力称为对应平衡温度下的饱和蒸

汽压。

✓ 物质的饱和蒸汽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真空加热条件下金属元素的蒸发:

Zn、Mg、Mn、Al、Cr等的饱和蒸气压较高,易蒸发,造成表面合金元素的贫乏。

✓ 为保证工件的光亮度,又要使合金元素少蒸发,可将炉内先抽到较高的真空度,

随即充入高纯氩气或氮气,使炉内压力维持在200-26.6Pa下加热,便可得到两

全其美的工艺效果。
8.2 真空泵
✓ 真空泵:利用机械、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的方法对被抽容器进
行抽气而获得真空的器件或设备。
✓ 抽速从每秒零点几升到每秒几十万、数百万升。极限压力(极限真
空)从粗真空到10-12Pa以上的超高真空范围。
✓ 机械真空泵:是利用机械运动(转动或滑动)以获得真空的泵。
1、机械真空泵
变容真空泵:利用泵腔容积的周期变化来完成吸气和排气以达到抽气目的
的真空泵。

(1)往复式真空泵: 利用泵腔内活塞往复运动,将气体吸入、压缩并排出。

(2)旋转式真空泵:利用泵腔内转子部件的旋转运动将气体吸入、压缩并排出。

1)油封式真空泵:利用真空泵油密封泵内各运动部件之间的间隙,减少泵内有
害空间的一种旋转变容真空泵。

2)液环真空泵:带有多叶片的转子偏心装在泵壳内。工作液体通常为水或油,
所以亦称为水环式真空泵或油环式真空泵。

3)干式真空泵:它是一种泵内不用油类(或液体)密封的变容真空泵。

4)罗茨真空泵:泵内装有两个相反方向同步旋转的双叶形或多叶形的转子。转
子间、转子同泵壳内壁之间均保持一定的间隙。
2.动量传输泵:依靠高速旋转的叶片或高速射流,把动量传输给气体或气
体分子,使气体连续不断地从泵的入口传输到出口。

分子真空泵:利用高速旋转的转子把动量传输给气体分子,使之获得定向速度

,从而被压缩、被驱向排气口后为前级抽走的一种真空泵。

(1)牵引分子泵:气体分子与高速运动的转子相碰撞而获得动量,被驱送到泵的
出口。

(2)涡轮分子泵:靠高速旋转的动叶片和静止的定叶片相互配合来实现抽气的。
这种泵通常在分子流状态下工作。

(3)复合分子泵: 是由涡轮式和牵引式两种分子泵串联组合起来的一种复合型的
分子真空泵。
8.3 真空热处理炉的分类(Kg/cm2)
密封
8.4 真空热处理炉组件
1.加热元件
2.隔热元件
3.炉体结构
4.真空系统
5.冷却系统
6、真空测量计
1、绝对真空计和相对真空计
绝对真空计:直接测量气体的压强;
相对真空计:通过与气体压强有关的物理量来间接测量压强。
2、常用真空计分类
1)静态变形真空计:利用与真空相连的容器表面上受到大气压的作用,以产生弹性
变形来测量压强。
2)静态液体真空计:利用U形管两端的液面差来测量压强。
3)压缩式真空计:在U形管基础上,应用波义尔定律,即将一定的气体经过压缩,使
其压强增加,根据体积和压强的关系计算出被测气体的压强。此类真空计使用普遍
,是一种绝对真空计。
4)热传导真空计:利用真空中气体分子多少与热传导有关的原理,常用的有电阻真
空计和热偶真空计。
5)电离真空计:其原理是利用气体稀薄时的电离现象,以离子电流与气体压强成正比
测量离子电流,即可间接测出气体的压强。常用的有热阴极电离真空计,冷阴极磁
控放电真空计及放射真空计等。
6)气体放电真空指示器:利用气体辉光放电的辉光厚度或颜色与压强有关的性质作
成的指示器。此指示器仅能定性测量。
7)其它 还有利用气体的热辐射或内摩擦现象而制成的辐射真空计,动态真空计及声
学真空计等。
九.感应热处理设备
表面热处理可以提高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和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
组织水平。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感应热处理。它适用机械化大生产,可通过计
算机控制实现无人操作。

§ 9—1感应热处理的基本原理
将工件放在感应器中,当感应器
中通过中、高频交变电流时,在其内部
产生交变磁场,由交变磁场激发的感应
电势将在工件的内部产生与加热电流方
向相反的感应电流,这种电流又称涡流。
因为工件材料的电阻很小,所以不大的
感应电势便造成强度很大的涡流,从而
释放出大量的焦耳热,使工件表面层温
度迅速升高,将工件加热。
(一)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为

d
e = − (V) (9 — 1)
dt
式中:
d
— 是磁通对时间的变化率,
dt
d
负号表示感应电动势方向与 方向相反。
dt
(二)中、高频电流的特点

1.集肤效应
由于工件内存在着电动势,从而产生闭合电流,称之为涡流
。涡流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由工件表面向心部呈指数规律衰减,距
离表面为χ处的强度为

2  f
I x = I 0 exp( −  x) (A)(9 — 2)
c 
式中:I0—表面的涡流强度(A); c—光速(m / s);
 ρ—工件材料的电阻率(Ω﹒mm2/m);
 μ—工件材料的导磁率(H/m);(亨利/米)
χ—距工件表面的距离(c m); f —电流的频率(Hz)。
交流电流通过导体时,在导体表面电流最大,越向内部电流密度
越小的现象称为集肤效应。电流频率越高,集肤效应越显著。在工
程上规定,当涡流强度从表面向内层

降低到其数值等于表面最大涡流强度的0.368倍时,该处
到表面的距离就称做电流透入深度。

2.邻近效应
两个通过交流电流的导体彼此相距
很近时,则每个导体内的电流将重
新分布,如图9—2所示。
电流瞬时方向相反时,则最大电流密度就出现在两导体相邻
的一面; 当导体内电流的瞬时方向相同,则最大电流密度将
出现在两导体相背的一面。
这种电流向一侧集中的现象叫邻近效应。导体内电流的频
率越高,导体间距越小,邻近效应越明显。

3.圆环效应

当交变电流通过环形导体时,电流
在导体横截面上的分布将发生变化,
此时电流仅仅集中在圆环的内侧,这
种现象叫圆环效应。圆环的曲率半径
越小,径向宽度越大,圆环效应也越
显著。
4.尖角效应
当感应器与工件间的距离相同,在工件尖角处的加热
强度远较其它光滑部位强烈,往往会造成过热,这种现象
称为尖角效应。尖角效应是由于磁力线易于集中在尖角处,
感应涡流较大的缘故。

§9—2 感应热处理设备的选择

(一)、感应热处理设备的分类及特点

感应加热可用于淬火、回火、正火、调质、透热等。 感应
加热设备的分类:按变频方式分为电子管变频设备、机式变频设备
、半导体(可控硅)变频设备和工频设备
1. 按工作频率的不同,分为:高、超音频、中频、工频感应加热
设备。

(1) 工频感应加热设备。

感应器直接与供电网路连接,频率为50 Hz,淬硬层深度可大
于10mm,适用于大型工件(例如冷轧辊)的表面淬火、大中型工件

或毛坯的穿透加热。

(2) 中频感应加热设备。

通常是指500~10000Hz的变频设备,它是将50Hz的工频交流电
转换成上述频率范围,淬硬层深度在5mm左右。适用于中小型工
件的表面淬火和毛坯的穿透加热、金属的熔炼等。
(3)高频感应加热设备。

利用电子管振荡器将工频转换成100~300kHz或更高频率的一
种变频设备。利用这种高频电流电源设备将高频电流输入感应器中
加热工件,淬硬层在3 mm以下,适用于大多数工件的表面淬火、
金属的熔炼等。为了使中等模数齿轮、凸轮轴的凸轮实现沿轮廓淬
火又出现频率为20~70kHz的超音频感应加热设备和高频与超音频
双频输出的设备。

88
89
2、按用途分以下几类
(1)感应熔化设备

用途:主要应用于熔炼钢、铁、铜、铝及合金等,具有熔化
效率高,节电效果好,金属成份均匀,烧损少,温升快,温
度容易控制等特点,适合各种金属熔炼场合
(2)感应加热设备

用途:锻前加热:应用于齿轮、齿圈、半轴连杆、轴承、卸
扣、索具等产品锻前加热工艺;在线加热:管道防腐喷涂、
棒料蓝脆下料、钢(丝)管在线调质等工艺;局部加热:U型栓
折弯、滚筒热装配、钢管弯管等生产加热工序
(3)感应调质设备

中频透热炉
(二)、感应加热设备频率的选择
根据集肤效应,工程上规定当Ix降至I0 的 1/e=0.368
(e=2.718)处的电流深度为电流透入深度,用δ表示,在钢铁材料
中,热态电流的透入深度比冷态电流透人深度大几十倍,钢铁材料
在800~900℃范围内的透入电流深度为:

500
热 = (mm) (9 — 3)
f
感应加热时,频率越高,电流透入深度δ热越小,则淬硬层深度
χ也越浅。反之,加热设备频率f 越小,δ热越大.则χ越深。如果δ热
<<χ,加热时热量只集中于表层,要靠热传导传热,加热速度慢,
生产率低,过渡层大,但设备功率可以小。如果δ热≥χ,加热快,表
面辐射损失小,过渡层浅。
根据经验,设备频率应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即

1.5  10 4
2.5  10 5
 f  (9 — 4)
 2
 2

按(9— 4)式可计算出不同的电流频率和淬硬层深度关系如表9—2所示。
(二)、感应加热设备功率的确定

在生产上,感应加热设备的功率计算有多种方法,有额定功率、输出功率
和总功率等。在这里给出工件单位面积功率P0的概念,其表达式为:

P 
P0 = 2
( kW / cm ) (9 — 5)
F
式中:P—设备的总功率(kw) ;
η —设备的效率(%);
F —工件的加热面积(cm2 ) 。
工件单位面积功率是计算工件加热总功率和选择设备的依据。它与淬硬层
深度、工件大小、加热时间、电流频率和加热方式等因素有关,其大小直接影响
工件的加热速度和淬硬层深度,对尺寸较小的工件,宜采用单位面积功率大一些
,反之宜小一些。此外,加热方式对单位面积功率的选择也有影响,如表9—3所
示。
可以根据表9—3所推荐的工件单位面积功率及工件的加热面积按(9—5)式求
得设备的总功率。

表9—3 单位面积功率P0(kw/cm2)
局部一次加热 移动连续加热
设备类型 范围 常用 范围 常用
中频 0.2~2.0 0.8~1.5 1.0~4.0 2.3~3.50
高频 0.5~4.0 0.8~2.0 1.0~4.0 2.0~3.50
在选择设备的总功率时,设备的效率应将变压器效率、感应器效率和回路
线传输效率等考虑进去,且总功率满足工艺要求。
十.可控气氛、化学热处理炉
井式气体渗碳炉 罩式化学热处理炉(渗氮炉)
可控气氛热处理炉
作业
 热处理炉如何分类的?
 热处理电阻炉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 箱式热处理电炉的炉膛尺寸如何确定
 箱式热处理电炉的结构包括哪些?
 热处理炉的功率确定包括哪几部分?
 周期式热处理炉功率分配方案是什么?
 热处理电阻炉加热元件有哪些?
 金属和非金属电加热元件的尺寸如何计算?
 真空热处理炉分为那几个系统?
 感应热处理中高频电流的特点?
 可控气氛热处理的特点是什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