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2020 年第 3 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No.3,2020

第 45 卷 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General No.228


( 总第 228 期) ( Social Sciences) Vol.45

习近平政治话语的认知隐喻研究
周志远
( 浙江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摘 要: 认知隐喻研究关注人们如何创造概念、交流思想和思维运作。从分析隐喻的多模态呈现,再到
隐喻的具身认知视域,经历了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体验哲学等多学科交互融合的研究趋势。习近平
政治话语具有隐喻的典型特征。文章从政治隐喻、多模态隐喻、具身隐喻三个视角,探究习近平政治话语的隐
喻特征、话语架构认知模式以及所蕴涵的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理念,并认为习近平政治话语的阐释需要实现
三个转向。
关键词: 政治话语; 认知隐喻; 多模态隐喻; 具身隐喻
中图分类号: H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5035( 2020) 03-0060-06

政治话语是以政治交际为载体,研究政治交际中的言语行为。政治话语具有宣传政治理念、形成舆
论导向、建构民众心理的重要作用。同时,政治话语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态和价值观,本质上反映
[1]
了该国的执政理念。 国内外学者对政治话语的研究经历了从注重话语的形式与结构向注重话语的功
[2]
能与认知的转变,呈多维视角和认知研究两大趋势。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对习近平政治话语的
[3]
特征和风格、意识形态及其创新实践开展了大量研究 ,比如从认知建构视角研究中国政治话语体系,
[4] [5]
从文化语用路径研究习近平全球领导力话语建构 , 从修辞风格视角研究习近平话语特征。 这些话
语研究有助于厘清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范畴 、新观点。然而,从语言学尤其是认知隐喻视角
[6]
对习近平话语进行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见 ,只见从体验哲学视角研究习近平话语隐喻的英译研究 。 论
文所使用的语料来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和人民网三个途径。 本文试图从政治
隐喻、多模态隐喻及具身体验隐喻的认知隐喻视角出发 ,通过系统梳理“习式 ”话语,既要探究、分析和
总结习近平话语的认知隐喻风格及特点 ,更要从中探索习近平隐喻性话语的中国治理和全球治理体系
方案中的价值取向。

一、政治隐喻

政治隐喻是在认知语 言 学 框 架 下 探 讨 政 治 话 语 。 自《我 们 赖 以 生 存 的 隐 喻 》( Lakoff & Johnson


1980) 一书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以来,隐喻就成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议题。 隐喻的概念性是认知语
言学隐喻观最为根本的结论,即我们赖以行为和思考的概念系统大多是以隐喻的方式建构的 。 从运作
机制来看,本体和喻体间的互动是通过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 、整合来实现,该过程以类比为基础。 可

收稿日期: 2019-11-03
作者简介: 周志远( 1972—) ,男,浙江兰溪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 浙江省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项 目“语 言 哲 学 视 阈 下 的 认 知 隐 喻 研 究———以 习 近 平 关 于 浙 江 发 展 的 话 语 为 例 ”
( 18NDJC264YB)

60
以说,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 。作为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
念,隐喻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Lakoff & Johnson 运用体验哲学和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石,以认知为着力
[7]
点,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人类感知、思维的方式和体验、行动的工具。 此外,概念隐喻理论
又影响和改变了人们对隐喻本质的认识 ,同时也引发了隐喻研究的社会转向,成为应用语言学、社会科
[8]
学、人文科学的研究工具之一。 隐喻使用有助于解释复杂的政治主张,唤醒听众的内心情感,从而实
[9]
现特定的交际目的。Jeffery 等认为隐喻为政治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 政治话语中的隐喻 ( 即
政治隐喻) 是隐喻思维对政治现实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的重要工具,它能够生动而形象地表达特定的
政治思想和政治立场,通过人们熟悉的概念映射到抽象、陌生的政治概念,达到说服、感染和激励的目
的,即政治隐喻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的烙印 。
( 一) 习近平政治隐喻的体验性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领袖人物都善于运用政治隐喻。 马克思曾把革命形容为“世界历史前进的火
车头”; 毛泽东曾提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科学论断; 邓小平以“不管黑猫白猫,能捉
到老鼠就是好猫”隐喻改革开放进程中“发展才是硬道理”。习近平政治隐喻往往借助具体有形的事物
来表达陌生抽象的治国理政和全球治理理念 。 他的政治隐喻以生活物品、大自然为主,大量运用动植
物、食物、人体等作为始源域,系统性地投射到国家、政党、民族、生态和市场经济等目标域上。习近平善
于利用身体体验和人类社会、政治间的相似性与关联性,激活了更高层级的政治架构,从而实现政治隐
喻的认知功能。习近平的政治隐喻善于使用创新性隐喻来彰显始源域与目标域的关联性 。以习近平在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创新性隐喻为例: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
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 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
掀翻大海”。始源域“大海”与目标域“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 13 亿多人口的大市场,有 960 多万平方公
里的国土”的相关性不大。然而,习近平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切身体验创造了该“大海之喻 ”,凸显了
始源域和目标域在能见度( vision) 方面的一致,从而激发听众充分认识到中国经济拥有巨大的发展韧
性、潜力和回旋余地,也能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保持乐观的评价 、推理及情感联想。
( 二) 习近平政治话语的结构隐喻与本体隐喻倾向
政治隐喻的理解加工开始于始源域 ,并经历 3 个步骤: ( 1) 从始源域找到和抽取关联意义; ( 2) 将始
源域的该意义映射到目标域; ( 3) 通过把抽取的意义与目标域特征相匹配来核实目标域意义。 习近平
政治隐喻多见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 ,还通过创新隐喻彰显其重要、抽象、难以理解的思维模式和治国理
[10]
政概念,有效实现了政治语篇中创新隐喻的编码效力 、解码效力、情感效力、人际效力等语用功能。 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例,习近平善于使用各种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 。( 见下页表 1)
同时,习近平善于通过延伸各种词语的意思 ,引导读者进行动态的、连续的认知隐喻创新联想,建构
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贴近民众生活的、强化读者对抽象政治概念充分认知和理解的政治隐喻,如在
亚洲博鳌论坛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将亚洲发展的困难和挑战这一复杂 、抽象的问题隐喻为“一道道的
坡、一道道的坎”,并在此基础上,连续性地使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和“海纳百川,有容
乃大”这一民族文化特色的隐喻来强化“共同、均衡发展和开放包容 ”的政治理念。 再如,习近平 2020
年第四次浙江之行使用 “硬核力量”“水是湿地的灵魂”“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创新性地隐
喻浙江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在浙江的优势地位 ,乡村全面
振兴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中的优先地位 。连续性、动态性的隐喻不仅大大拓展了原来词语的意义 ,而且在
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充实了习近平的治国理政和全球治理思想 ,形成“习式”风格的政治话语。

61
表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政治隐喻的分类
始源域 映射过程 目标域

症结,毛病,病变,顽症,痼疾,猛药去疴,刮骨疗伤,病根,良药, 加强党性修养,坚定
疾病隐喻 软骨病,
钙,对症下药,养血润燥,化淤行血,固本培元,壮筋续骨, 理想信念、践行根本
重典治乱,刮骨疗毒,壮士断腕。 宗旨、
加强道德修养。

国家,同胞,命运共同体,携手,中华儿女,当家作主,血脉,勠力
同心,共命运,主人,血肉,一家人,大家庭,心连心,同呼吸,侨胞, 实 现 中 国 梦、共 建
家庭隐喻
心心相印,万众一心,唇齿相依,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邻居, 人类命运共同体
伙伴。

钉钉子,门面,窗口,后院,角落,隔离墙,推拉门,弹簧门,玻璃门 科 学 的 思 想 方 法、
建筑隐喻
建设,基础,构建,巩固,夯实,工程师。 正确的工作作风

战略,挑 战,统 筹,突 破,部 署,战 线,武 器,主 力 军,领 军,武 装,


实现 中 华 民 族 伟 大
战争隐喻 攻坚战,
奋战,夺取,大军,制高点,战斗力,防线,排头兵,主战场,
复兴和繁荣富强
生力军,角斗场,持久战,硬仗,谋略。

源泉,涓涓细流,主流,潮流,大海,池塘,河,漩涡,交汇 / 融,同舟 深 化 改 革,扩 大 开


水隐喻 共济,流 动,共 渡,涌 现,过 渡,注 入,百 舸 争 流,源 远 流 长,奔 流 放,责 任 共 担,合 作
不息,深水区,渠道。 共赢

( 三) 习近平政治隐喻的认知特征
习近平话语中的政治隐喻具有两个显著特征 : 表层结构激活深层结构; 隐喻显性凸显。这是一种有
意识的隐喻话语运用策略。
在表层结构激活深层结构中,习近平所使用的政治隐喻先通过故事 、比方、谚语、隐喻等激活心理认
同的表层架构; 然后通过与受众大脑中的价值观、情感和道德系统相契合达到符合认知规律的深层架
构,比如:
( 1)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长江、尼罗河、亚马逊河、多瑙河昼夜不息、奔腾向前,尽管会出现一
些回头浪,尽管会遇到很多险滩暗礁,但大江大河奔腾向前的势头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 2019 年 11 月 5
日,习近平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
( 2) 建设好党的组织体系这座大厦,要让组织体系的经脉气血畅通起来 ,让党支部强起来。 要落实
党支部工作条例,按照“增加先进支部、提升中间支部、整顿后进支部 ”的思路,抓两头带中间,推动后进
赶先进、中间争先进、先进更前进。( 2019 年 11 月 1 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中
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在例( 1) ( 2) 中,“回头浪”“险滩暗礁”“大厦”“经脉气血”等词激活的是“大江大河”“建筑物”的表
层概念隐喻。表层架构与深层架构相互依存。离开深层架构,表层架构所架构的事物缺乏生命力。 在
表层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回头浪”“险滩暗礁”“大厦”“经脉气血”激活的是“中国向全世界宣示中国继
续扩大市场开放的决心与信心”“建设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的深层架构。
在隐喻显性凸显这一特征中,习近平政治话语中的政治隐喻,始源域有时会涉及到名言典故以及人
民群众的实践智慧,与目标域的相关性并不大,不具有相似性,因此隐喻的显性程度容易凸显。比如:
( 3)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激荡,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逆转。“欲粟者务时,欲治
者因势”。我们要牢牢把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大势,从“上海精神 ”中发掘智慧,从团结合作中获
62
取力量,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 。( 2019 年 6 月 14 日,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
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的讲话 )
( 4)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前进路上奋力奔跑,跨过许多沟沟坎坎,越过不少激
流险滩,很辛苦、也很充实,有付出、更有收获。( 2019 年 2 月 3 日,习近平在 2019 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
的讲话)
在束定芳看来,话语的常规性程度越低,与目标域关联性越小,其隐喻性程度就越高,越容易凸
[11]
显。 其认知理据表现为始源域中的概念与目标域相应概念的语义相似性减弱 ,通过凸显始源域概念
扬升语义,由心理可及性较强的始源域概念映射到心理可及性较弱的目标域概念 ,实则凸显后者。

二、多模态隐喻认知
既然认知隐喻不是简单的语言现象 ,而是重要的思维认知机制,那么隐喻现象就不应只局限于单一
的语言符号。换言之,图片、视频、声音、非言语性声响、肢体动作等模态也能完成对隐喻意义认知的建
构。多模态隐喻指的是始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由不同的模态来呈现的隐喻 ,此类隐喻具有动态性、叙事
[12]
性、鲜活性等鲜明特征。 多模态隐喻分析是基于社会符号学的一种将图片 、声音和文字等多模态符号
[13]
手段融合分析的框架。 在多模态符号系统中,不同模态相互作用,共同建构意义。 概念隐喻和视觉隐
[10]
喻是多模态隐喻的理论基石,凸显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二元研究范式。 多模态隐喻
相比语言隐喻拥有以下优势: 多模态隐喻的始源域与目标域具有天然多模态性 ,图像、声音和手势具有
语言匮乏的感知即时性; 多模态隐喻拥有更多确定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相似性的方式 ; 多模态隐喻的
跨文化接受程度和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 多模态始源域的情感吸引力更为强烈。 显然,图像也能够建构
意义,多模态隐喻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概念隐喻建构方式以及始源域 、目标域和映射项相互关系如何转化
[14]
为非语言环境进行理论化。 在 Kress 提出的视觉设计语法理论体系中,图像能够发展成为再现意义、
[15]
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讲话时首次提出“中国梦 ”,并提出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
的论述。该话语可以表述为“追寻中国梦是进行一场旅行”的隐喻。 该表述虽然是静态元素,但是在多
个纪录片中,如《中国梦》《百年潮·中国梦》《中国梦 · 中国路》《劳动铸就中国梦 》等,大量的图像、视
频、语音和文字在相互协同作用下,共同表征出动态的多模态隐喻场景 。通过各种视频、语音手段,中国
梦的理念反复重现,抽象概念变得清晰可见,逐渐固化为我们头脑中的一种心智结构和路径图式,从而
进一步组织成更为复杂抽象的经验 ,中国梦的隐喻认知得以形成。
以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为例,把多模态隐喻认知运用到习近平的扶贫攻坚的语篇中来 ,通过图像与
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更多的言语过程、动作过程、行为过程、概念过程、叙事过程在目标域中映现出来。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也体现了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和发展思想。 图像与文字融合在一
起的多模态表征,为受众提供了更加有效、清晰和亲切的领导人形象。阅读者可以在多重维度联想出丰
富的隐喻意义,并在阅读者思维中产生“移情 ”效果,体现了多模态信息表达的完整性和便捷性。 扶贫
隐喻的多模态表征方式验证了习近平行动多于语言 、实干多于空谈,身体力行地践行“国家富强、民族
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执政理念。

三、具身隐喻认知
隐喻思维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认知方式,正是在这一思维方式的参与下,人们营造出“其言非其
[16]
意”式的隐喻性话语。 隐喻思维是大脑、外部环境和认知互动的结果。这说明我们既要关注大脑内部
的隐喻认知活动,也要关注大脑外部的语境要素,也就是身体语境、百科知识语境、社会语境等要素对隐
63
喻认知所产生的影响。具身认知主张身体、动作和环境在认知过程中通过动态的互动 ,构成了我们认知
的基本素材。具身隐喻认知的始源域来自于人类的身体体验 ,源于体认的、体察的、体悟的始源域为需
要推理、概括、感知的目标域提供了“体认 ”基础。 近年来,伴随具身认识的新思潮,阿瓦 · 诺伊的感觉
[15]
运动理论对这一现象作出了颇具影响的论述 。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认知主体的器官所形成的信
息,它是一切认识活动的起点和源泉 ; 知觉是人们对事物的各种感觉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认识之后所
[17]
获得的整体印象。 诺伊的“感觉运动权变”理论是具身体验观的典型代表,这一理论认为知觉是感知
主体在环境中行动的结果。知觉的形成离不开感觉运动,隐喻性话语的意义建构需要身体的运动感知 。
诺伊认为知觉经验中存在着双重特征维度的内容 : 其一是“事实维度 ”,即关于“事物之如是 ”,也即知
觉现象的恒常性特征; 其二是“视角维度 ”,即关于“事物之所见 ”,也即事物从知觉者的视角看起来如
[18]
何或者是如何显象的。 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 5) 我们再次举行高峰论坛,就是希望同各方一道,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让共建“一带一路 ”
走深走实,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2019 年 4 月 27 日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
峰会上的开幕词)
( 6)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
因成是诗以寄》)
例( 5) 中,工笔画,亦称“细笔画”,属中国画技法类别的一种。“工笔画”顾名思义就是用工整严谨
的技法来描绘对象,比较客观地再现物体,有时候一幅工笔画要画几个小时 ,甚至几天,大幅的工笔画费
时更久。另外,工笔画要求的是写实,画家功底不高的话,很容易露出破绽,工笔画主要注重形体准确细
腻,整齐规矩,运用工整细致的笔法描述对象,如果有一处败笔,就很容易被欣赏者发现。习近平通过对
“工笔画”的上下文语境以及百科知识的利用 ,在知觉内容双重性作用下越过对“工笔画 ”这一表述的事
实维度的感知而形成视角维度的知觉内容———“一带一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
成果。例( 6) 中,刘禹锡表面上是表达“没有陈叶就不会有新叶,没有前波就不会有后波 ”的自然现象。
他通过具身体验,经历了关于感知对象 ( 新 叶、后 波 ) 的 从 事 实 维 度 的 感 知 进 而 形 成 认 知 维 度 的 知
觉———新旧事物不是截然对立、毫无关联的。新事物中包含了旧事物中的优秀成分 ,旧事物中孕育了新
事物的某些基因,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习近平通过创造性的具身体验,通过对“新叶、后波 ”的上下
文语境以及百科知识的利用,经历了对感知对象 ( 新叶、后波 ) 从事实维度的感知进而形成认知维度的
知觉———形象生动地隐喻中国的改革开放如“新叶”“后波 ”一样,冲破一切阻力,以锐不可当的气势不
断向前推进。可见,绝大多数的语言表达都不是对物理世界“一五一十 ”的刻画,汉语隐喻性话语更是
[16]
如此,故对它的理解要从发话者当时的“事物之看起来如何”的视角进行。
具身认知隐喻是习近平以受众经验 、心智状态和认知方式为基础生成的话语 ,因为能够让受众感同
身受、切身体会、唤起共鸣,所以习近平话语能够彰显“平易近人 ”的认知效果,也能够体现习近平立党
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越是“高大上 ”的治国施政理念,习近平越是能通过最日常化、具体化、形
象化、生活化的具身语言被民众感知、体认和领悟,越是能内化为人们精神的知觉追求 。

结 语
政治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通过概念隐喻,建构话语的共同经验和认知,从而使民众能更
好地理解政治语篇和政治家们的执政理念 ,并藉此构建共同的意识形态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 多模态
隐喻基于语言及图像等符号资源 ,通过外化表征,在多种模态中协同作用以触发政治话语的解析机制。
具身隐喻认知经历了从事实维度的对象感知到视角维度的内容知觉 ,从而实现了对事物的认识从感性
走向知性和理性。
64
因此,习近平的政治话语的深度解读需要实现三个转向 : 1. 政治话语的阐释方式实现了从纯语言特
征向隐喻思维的转向,习近平政治话语展示的不仅仅是独特的语言风格 ,彰显的更是丰富的认知与深刻
的思维。2. 政治话语的研究层次实现了从单一维度向多模态的转向 ,习近平政治话语的解读需要从动
态、立体化的多模态隐喻认知视域展开 。3. 政治话语的认知方式实现了从感知到知觉的具身体验转向 ,
反映出意义建构是一个具身体验的过程 ,习近平政治话语既有感性渗透更有理性说服 。
综上所述,通过对习近平政治话语的认知隐喻阐述 ,我们能够进一步读懂其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
思想和新战略,领悟其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以及中国气派的创新话语体系 。此外,认知隐喻的阐释方式
也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习近平关于全球治理的总体思想和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

参考文献:
[1]张胜利,丁晓强.文风与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构建[J]. 深圳社会科学,2019( 1) : 5.
[2]汪少华,张薇. 论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认知建构: 以习近平 2017 年瑞士两场演讲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7( 5) :
141-146.
[3]徐中意. 认识情态在政治话语中的认知功能研究[J].外语研究,
2018( 1) : 26-30.
[4]何刚.全球领导力话语建构的文化语用路径: 以习近平讲话为范本[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9( 5) : 5-7.
[5]柳晓,石超. 修辞视角下习近平“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路”的隐喻研究[J].外国语言与文化,
2018( 3) : 137-138.
[6]曹灵美,王宏. 习近平话语中的中国特色隐喻及英译研究: 体验哲学视角[J].语言与翻译,
2017( 8) : 65-68.
[7]LAKOFF G,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96.
[8]CAMERON L,MASLEN R. Metaphor analysis[M]. London: Equinox,
2010: 127.
[9]JEFFERY M,ALBERT N. Metaphor: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M].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 Publishers,
1996: 70.
[10]陈风华,胡冬梅.多模态隐喻研究 20 年( 1998—2017) : 理论、实践与进展[J].外国语文,
2018( 5) : 109.
[1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79.
[12]赵秀凤.多模态隐喻构建的整合模型: 以政治漫画为例[J].外语研究,2013( 5) : 5-6.
[13]FORCEVILLE C,URIOS-APARISI E. Multimodal metaphor [M].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2009: 69.
[14]TAY D. Metaphor construction in online motivational posters[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7( 112) : 97-112.
[15]KRESS G,LEEUWEN T V.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59.
[16]文旭,华鸿燕.具身认知视域下汉语隐喻性话语的工作模型[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8( 4) : 6-12.
[17]苏丽.现象学视角下感觉运动理论之反思[J].哲学研究,
2016( 1) : 77-82.
[18]NOE A. Action in perception[M]. Cambridge: MIT Press,2004: 76.

A cognitive metaphoric study of Xi Jinping’s political discourse

ZHOU Zhiyuan
(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

Abstract: Cognitive Metaphor study focuses on how people can create concepts,exchange ideas and
thinking operation. From multimodal demonstration to embodied cognition,there exists an integration study
trend combin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system-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embodied philosophy. From these polit-
ical metaphor,multi-modal metaphor and embodied metaphor,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etaphor characteris-
tics,discourse construction cognition model and the implied national and global governance idealism. Mean-
while,this study provides three transitions for elaborating Xi Jinping’s political discourse.
Key words: political discourse; cognitive metaphor; multi-modal metaphor; embodied metaphor

( 责任编辑 廖向东)
6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