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有些作者通过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场景的刻画或人际关系的交往,来突出

文章的反讽主题。文章标题也能是反讽的手段,比如标题是《幸福》,主题却是字面
上所能理解的含义的相反,通常需要从文中内容及语境中了解其用意。

本文标题是《天才》。
——“天才”,顾名思义,是指天生有特殊的智慧和才能的意思。
——天才是存在的,但天才不是天赋的,主要靠后天的社会实践和主观努力。
——作者不是真正的赞扬文中的人物是天才,故它有“讽刺”的意思。

阅读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孩子是个考试天才。孩子的母亲是个教师,父亲是个局长。孩子还在肚子里时,
父母就给他制定了宏伟的计划,上名牌大学,出国留学。为了养成孩子爱学习的习惯 ,
从幼儿园开始,父母就开始实施他们的计划,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孩子玩游戏 ……
孩子也争气,照着他们的计划成长着。孩子小学、初中、高中一直都是班上的第一名。
       高考成绩出来了,孩子考得非常好,全省的高考状元。
       记者闻讯后涌进了他的家,面对记者提问孩子不知道说啥。孩子的母亲化解了尴
尬的场面,“孩子这几天累了,有啥问题就问我吧,我是他的代言人。”
       很快,孩子收到了北京某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孩子拿着通知书傻笑了半天,
然后就发呆。
       母亲说:“我带你出去玩。”“没意思。”母亲又说:“那你在家看电视。”
“没意思。”母亲说:“那就玩游戏。”孩子还是说:“没意思。”
       后来孩子整天坐在那里发呆,母亲问他话,他就呆呆地望着母亲一言不发。
       连续几天孩子都是这样,母亲想是不是孩子身体不舒服,就带孩子去医院,一检
查啥都正常。母亲偷偷咨询了几个教育专家和心理医生,他们说孩子可能得了考试综
合症,只有考试才能提起他的精神。就像一个战士,没仗可打他们内心就很寂寞。
       回家后,母亲说:“你今天想吃啥?我给你做。”
       孩子木然地望着母亲无语。
       母亲又重复一遍,孩子依然木然地望着母亲。
       母亲毕竟是个教师,她用笔在纸上写道:你今天想吃啥?A 包子 B 米饭 C 面条 D
稀饭。
       孩子接过纸条,突然来了精神,双目炯炯有神,他在 “D 稀饭”后边打了一个
“√”。
       母亲非常高兴,看来孩子一切正常,她又在纸上写道:你今天心情如何? A 好 B
非常好 C 一般 D 糟糕。
       孩子高兴地在“C 一般”后边打了一个“√”。
       吃完饭后,孩子坐在房间发呆。母亲见时间不早了,就说, “孩子,睡觉去
吧。”孩子木然地望着母亲,好像根本没听见母亲说啥。母亲在纸上写道:你想在的
任务是:A 睡觉 B 不得不睡觉 C 一定睡觉 D 还是睡觉。
       孩子陷入沉思,最后笑了笑,在“A 睡觉”的后面打了个“√”,然后就乖乖地睡
觉去了。
       开学报到的日子快到了,母亲就开始给孩子准备行李,她突然想到孩子长这么大,
他从没做过家务从没洗过衣服……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从没跟陌生人打交
道,这如何是好?

1
       母亲失眠了。第二天,孩子把房间翻得很乱,把床都掀了起来,母亲问,“孩子,
你在找啥?”母亲见孩子没反应,她立即在纸上写道,“问答题:你在找啥?”
       孩子在纸上写道:“我做了一个梦,他们都在找童年,我不知道童年是啥东、西,
我醒来后就找童年……”
       母亲眼里有泪,她转身悄悄擦了。
  刘万里《天才》

母亲说:“我带你出去玩。”“没意思。”母亲又说:“那你在家看电视。”“没意
思。”母亲说:“那就玩游戏。”孩子还是说:“没意思。”
1. 上面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何在? [4 分]

2. 最初“母亲问他话,他就呆呆地望着母亲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答案设计成选择
题后,孩子则“突然来了精神,双目炯炯有神”。这种神态变化形成的对比,揭示了
什么?[4 分]

3. 母亲在纸上写 A 睡觉 B 不得不睡觉 C 一定睡觉 D 还是睡觉,意思接近,可孩子只


在 A 打了个“√”,这在暗示着什么呢? [3 分]

4. 为什么作者安排孩子梦到“他们都在找童年”? [4 分]

5. 小说结尾写道:“母亲眼里有泪,她转身悄悄擦了。”请发挥想象,揣摩母亲此
时的心里活动。

6. 小说以《天才》为题,有哪些妙处? [6 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