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

運用LEAP模型輔助評估臺北市2050淨零排放路徑

范姜仁茂1、張原道2、盧世昌3、劉銘龍4

1.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專員
2.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股長
3.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副局長
4.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局長

摘要

臺北市於 2021 年地球日宣示與國際同步追求 2050 淨零排放目標,藉由長


期 能 源 替 代 規 劃 系 統 模 型 (Long-range Energy Alternatives Planning System,
LEAP),啟動規劃淨零關鍵策略和評估淨零路徑,為地方政府以科學模型輔助
淨零政策之首例。臺北市以住商、運輸、廢棄物部門為主要排放來源,而就
未來能源使用評估結果,2050 年全市電力與天然氣需求分別成長 15%與
12%,在 2050 年人口 201 萬人、住宅數 90.5 萬,以及 GDP 成長 2.1%等基準
情境下,2050 年淨排放量將達 1,226 萬噸,其中住商部門排放量 947 萬噸、運
輸部門 254 萬噸、廢棄物部門 20 萬噸。淨零路徑評估結果,未來 30 年臺北市
將分別從智慧零碳建築、綠運輸低碳交通、全循環零廢棄等 3 大核心路徑,推
動住商、運輸及廢棄物部門深度減碳工作,加上碳匯提升,並結合國家能源
轉型措施與公私協力、公民參與,穩健邁向零碳臺北。

關鍵字:淨零排放、LEAP、智慧零碳建築、綠運輸、全循環零廢棄

1
一、前言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影響加劇,各國遭遇氣候風險日益嚴重。自 2015 年巴
黎協定後,2021 年人類對抗氣候變遷邁入新里程碑,聯合國 COP 26 氣候峰
會各國簽署格拉斯哥氣候協議 (Glasgow Climate Pact),人類社會需在本世紀
中葉前達成淨零排放,而歐盟和美、日等貿易大國也正逐漸將淨零排放融入
國際經貿規則中,如實施碳關稅。身為地球村一員的臺灣,勢必受到衝擊,
必須儘早因應。
臺北市在 2021 年地球日宣示 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與全球共同確保氣候
安全,同時希望在全球淨零排放浪潮下,將減碳挑戰化為產業與能源轉型驅
動力,從而掌握城市氣候轉型契機,以帶動城市綠色經濟成長,創造優質就
業機會,建構宜居永續城市。
為邁向零碳臺北,臺北市除持續檢視 2030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進
展,也率全國之先提出 2050 淨零碳排放路徑。臺北市主要碳排結構分為住
商、運輸、廢棄物三大部門,住商部門需朝向智慧零碳建築發展、運輸部門
以低碳綠運輸為推動路徑、廢棄物部門則需落實全循環零廢棄。
為確保未來排放量能達設定之減量目標,臺北市檢視各部門既有減碳措
施和未來規劃加強實施減碳方案,藉由長期能源替代規劃系統模型 (Long-
range Energy Alternatives Planning System, LEAP),推估各階段期程的能源需求
及碳排放量,擬定淨零路徑,並據以作為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研訂
基礎,推動攸關未來 30 年臺北市氣候轉型與城市競爭力的無悔政策。

二、LEAP評估淨零路徑方法
1. LEAP 模型

臺北市使用 LEAP 模型進行淨零路徑評估。LEAP 模型是由瑞典斯德哥爾


摩環境研究院 (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 SEI) 研發,為能源、環境及
氣候變遷等整合型的評估模型,其可設定與能源相關的環境參數(如溫室氣體
排放係數、空污排放係數),模擬減緩策略下溫室氣體與空污之共同效益。
目前計有 197 個國際研究機構/政府單位使用此模型,4,000 多位使用者運
用 LEAP 模型模擬低碳發展策略、提交 UNFCCC 報告之決策依據、國家自定
預期貢獻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on Climate Change, NDCs) 參考
資料等。LEAP 模型架構 (Heaps, 2020) 如圖 1 所示,其具備政策、時間、空
間三種尺度的適切性。

2
圖 1 LEAP 模型架構(Heaps, 2020)

2.臺北市的 LEAP 模型建構

臺北市淨零排放模擬工具,係運用 LEAP 與工研院所建置之 LEAP 支援模


組 (圖 2),包括建築物與車輛存量等評估模組,搭配臺北市在地資料,以建
置 LEAP 模型的資料庫及淨零路徑評估模型,並利用模型所模擬的結果,提
供 2050 淨零規劃路徑之決策參考(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21;臺北市政府環
境保護局,2021)。

3.社會經濟參數推估

(1)人口

臺北市人口預測主要採用國際間慣用之年輪組成法(Cohort-Component
Method),以 2019 年年底男、女性單一年齡戶籍人口數做為基期,結合出
生、死亡及社會遷移增加等假設,配合年齡逐年遞增,推估出未來男、女性
各年齡人口數。
臺北市過去總人口最高峰在 1990 年,達 272 萬人,於 2019 年底降至
264.5 萬人,未來人口將持續減少,至 2050 年總人口數降為 201 萬人 (圖 3)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2020)。
3
圖 2 臺北市 LEAP 整合評估模型系統模組

(2)住宅數

臺北市住宅數預測以「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住宅統計-房屋稅籍住宅
類數量」之近十年(2009 年至 2019 年) 住宅數為基底,計算過去各年住宅數
變化量,並考量土地開發趨向飽和,以指數模型推估未來各年宅數變化量,
再依此計算未來各年住宅數。
根據內政部住宅統計資料顯示,臺北市 2009 年住宅數 85.2 萬,至 2019 年
增加至 89.9 萬,但各年成長幅度已逐漸趨緩,模擬顯示未來住宅數將持續成
長並趨向平緩,至 2050 年住宅數約為 90.5 萬(圖 3)。

(3)國民生產毛額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臺北市 GDP 預測主要依據 2021 年行政院 2050 年淨零路徑規劃所推估


GDP,並搭配臺北市 2016 年進行之工商普查產業結構,結合時間序列方法,
推估臺北市不同行業別未來 GDP 與附加價值率變化,再配合可計算一般均衡
模型 (TAIGEM)所推估未來我國各年 GDP 總值,進行臺北市未來各年 GDP
推估。2020 年臺北市服務業經濟成長較 2019 年增加 2.5%,預估至 2050 年服
務業經濟成長較 2049 年增加 2.1% (圖 4)。

4
圖 3 臺北市 2020 年至 2050 年人口及住宅數

圖 4 臺北市 2020 年至 2050 年服務業 GDP 成長率

4.主要部門溫室氣體排放推估

(1)住宅部門

以各行政區為統計單元,包含其人口、戶數、住宅數、住宅面積及電器
持有率等資料,結合各項耗能設備建置,包含各項設備能效及建築外殼能效
等資料,推估未來能源需求及溫室氣體排放量,各項設備及其能源需求推估
方法如表 1 所示。
5
表 1 住宅耗能設備項目及能源需求推估方法
類別 設備 能源需求推估 燃料別
樓地板面積 x 照度需求 x 使用率 x 電力、NG、
照明 燈具
設備能效 LPG
樓地板面積 x 冷氣能力需求 x 使用 電力
冷氣
率 x 設備能效
空調
電扇、空氣濾清 電力
住宅數 x 設備持有數 x 設備能耗率
器、除濕機
人口數 x 熱水需求 x 使用率 x 設備 電力、NG、
熱水器
能效 LPG
衛生
洗衣機、烘衣機、 電力
住宅數 x 設備持有數 x 設備能耗率
吸塵器
冰箱、電鍋、開飲 電力
機、微波爐、電磁 住宅數 x 設備持有數 x 設備能耗率
廚房 爐
住宅數 x 烹飪需求 x 使用率 x 設備 電力
瓦斯爐
能效
電視、電腦、音 電力
視聽 響、數位影音光碟 住宅數 x 設備持有數 x 設備能耗率

電力、NG、
資訊 機上盒、網路設備 住宅數 x 設備持有數 x 設備能耗率
LPG
樓地板面積 x 照度需求 x 使用率 x 電力
公共空照明燈具
設備能效

電梯 住宅數 x 設備使用能耗率 電力

(2)服務業部門

主要運用人口與服務業經濟成長等社經參數假設,推估不同能源用戶與
服務業之營業面積,進一步估算空調、照明、冷凍冷藏、電器與熱能等設備
的能源服務需求,並搭配設備效率,估算不同能源的耗用與溫室氣體排放,
如表 2 所示。

6
表 2 服務業耗能設備項目及能源需求推估方法
燃料別 項目 設備別 能源單位 能源服務需求 備註
電力 空調 儲冰主機、中央空 冷 度 需 求 行 業 樓 地 板 面
調 主 機 - 離 心 式 、 (kcal) 積×單位面積所
中央空調主機-容 需冷房能力×年
積式、窗型冷氣 使用時間
機、箱型冷氣機及
其他空調
照明 LED、T-5、T-8、 照 度 需 求 行 業 樓 地 板 面
省電燈泡(管)、其 (lmh) 積×照度需求×
他 年使用時間
冷凍 冷凍櫃及冰箱 電 力 需 求能 源 消 費 量
冷藏 (kWh) ×(1+ 服 務 業
GDP 成長率)
其他 事 務 設 備 、 電 扶 電 力 需 求 能 源 消 費 量 ×
用電設 梯、升降梯及排風 (kWh) (1+服務業 GDP
備 扇等設備 成長率)
熱 能 熱水 鍋爐等之熱水 熱 水 用 熱 能 源 消 費 量 教育服務業使
( 柴 (kcal) ×(1+ 服 務 業 用 就 學 人 口
油、燃 GDP 成 長 率 或 數、其他行業
料油、 人口成長率) 使用服務業
液化石 GDP
油氣及 發電 發電機 發電機用熱 能 源 消 費 量 教育服務業使
液化天 機 (kcal) ×(1+ 服 務 業 用 就 學 人 口
然氣) GDP 成 長 率 或 數、其他行業
人口成長率) 使用服務業
GDP
其他 其他 能 源 需 求 能 源 消 費 量 教育服務業使
燃料設 (kcal) ×(1+ 服 務 業 用 就 學 人 口
備 GDP 成 長 率 或 數、其他行業
人口成長率) 使用服務業
GDP

7
(3)運輸部門

臺北市運輸 LEAP 模型區分旅客運輸(載人)與貨運(載貨)。旅客運輸區分


公路、捷運 (包括臺北捷運、桃園機場捷運)、高鐵、台鐵,公路旅運又分小
客車、機車、市區客運及國道客運;貨運則分公路、台鐵。
藉由蒐集各運具既有及新技術效率、市場設備量(或市場占比)等資料,另
外依據模擬 2050 年全國延噸公里與載貨的運輸結構,配合臺北市運輸結構的
現況資訊調整,評估臺北市 2020 年至 2050 年延人公里與延噸公里的趨勢(如
圖 5 與圖 6),最後估算運輸部門各燃料與電力需求,進一步推估溫室氣體排
放。

圖 5 全國與臺北市 2020 年至 2050 年延人公里趨勢推估

圖 6 全國與臺北市 2020 年至 2050 年延噸公里趨勢推估

8
(4)廢棄物部門

參考國發會中度發展人口數,及應用臺北市統計資料庫之能源耗用,推
估廢棄物部門之燃料燃燒能源使用與非燃料燃燒廢棄物處理量,並依照焚化
售電率、廚餘回收率、廢水接管率等各式參數,模擬廢棄物部門燃料燃燒與
非燃料燃燒之溫室氣體排放量(圖 7)。

圖 7 廢棄物部門溫室氣體排放推估流程

三、基線排放量(BAU)推估結果
1.基準情境能源使用

各部門基準情境能源需求推估結果如圖 8 及 9,顯示未來臺北市在無推動
任何減碳策略下,依據經濟與人口變化,能源需求由 2020 年 2,737 千公秉油
當量,增加至 2050 年 3,050 千公秉油當量,成長 11%;其中服務業能源需求
成長 33%。燃料使用主要來自電力與天然氣需求成長,分別成長 15%與
12%。

9
圖 8 2050 年基準情境之各部門能源需求

圖 9 2050 年基準情境之燃料別能源需求

2.基準情境排放量推估結果

臺北市基準情境係假設未來技術維持在 2019 年之情境下,推估臺北市溫


室氣體排放量,經加計燃料燃燒及非燃料燃燒排放量預估結果,顯示臺北市
2050 年溫室氣體淨排放量約 1,226 萬公噸 (圖 10),較 2020 年淨溫室氣體排
放量成長約 8.5%,主要係因臺北市以服務業為經濟發展主要推動力,未來在
經濟保持穩健成長下,若不採取積極減量措施,溫室氣體排放將呈現上升趨
勢。

10
圖 10 基準情境溫室氣體淨排放量預估

四、臺北市2050淨零排放路徑評估結果

臺北市積極落實溫室氣體減量,2020 年排放量已降至 1,138.8 萬噸,較基


準年 (2005 年)降低 12.9 %。臺北市為金融與服務業中心,因此住商及運輸部
門為主要排放來源,分別占全市排放量之 74.6 %及 20.6 %,其餘廢棄物及農
林部門占比約 5%以下。從能源使用的碳排放而言,臺北市約 72%排放來自電
力使用造成的間接排放;汽柴油使用的直接排放相對較少,佔 19.2%。因此
臺北市的減碳和節電息息相關,且排碳量深受國家電力排碳係數影響。
為達 2050 淨零排放,未來將近 30 年須減碳 1,226 萬噸,淨零排放非單獨
仰賴城市自身或市政府公部門可克竟全功。經由蒐羅公民參與意見、專家諮
詢及各局處研提深度減碳策略,整體臺北市淨零排放路徑如圖 11 所示,主要
分為智慧零碳建築、綠運輸低碳交通、全循環零廢棄三項核心路徑,加上碳
匯擴增下,結合中央力量,及公私部門協力合作,邁向淨零。

各部門依據其排放來源擬訂不同之路徑,以達到 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

1.智慧零碳建築路徑

BAU 情境下,推估 2050 年住商部門排碳量約 947 萬噸,約佔淨排碳量之


77%。住商部門減量路徑係結合建築物能效管理、能源使用效率提升及使用
再生能源/氫能。相關策略推動進程以「由公而私」、「先新後舊」及「先示
11
範後要求」三項原則落實,並要求新建築/商業建築/公有建築使用至少 55%再
生能源或氫能,以達零碳建築(圖 12) 。

圖 11 臺北市淨零排放路徑

2030年 2040年 2050年


建築物能效管理 ⚫建築能效盤查、揭露 -- --

建 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 符合零碳建築規範
⚫符合能效第1級 ⚫ 符合能效第1+級註

築 使用再生/新能源 -- ⚫ 使用10%再生能源/氫能 ⚫ 使用55%再生能源/氫能

建築物能效管理 ⚫總量管制及排放交易 ⚫ 建築能效盤查、揭露 --



有 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 ⚫ 商業建築符合能效第1級
⚫ 商業建築符合能效第1+級
建 ⚫ 一般建築符合能效第1級

築 ⚫ 導入再生能源使用 ⚫ 擴大再生能源使用 ⚫商業建築使用再生/氫能55%


使用再生/新能源 ⚫ 氫燃料電池示範 ⚫ 擴大氫燃料電池使用 ⚫ 一般建築使用再生/氫能20%

建築物能效管理 --
公 ⚫建築能效盤查、揭露 --
有 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 年翻修3%樓地板面積 ⚫ 年翻修3%樓地板面積
--
建 使用再生/新能源 ⚫ TOD/EOD/公宅淨零示範 ⚫ 符合能效第1+級
築 總量管制/排碳許 ⚫ 導入再生能源 ⚫ 擴大再生能源
⚫ 公有建築使用再生/新能源55%
⚫ 燃料電池示範 ⚫ 燃料電池使用

圖 12 住商部門淨零排放推動路徑

12
2.綠運輸低碳交通路徑

2050 年運輸部門 BAU 排碳量約 254 萬噸,約占淨排碳量 21%。臺北市綠


運輸推動路徑,係以擴大綠運輸使用、建構友善綠運輸使用環境及導入電動
(氫能)車輛為主軸。相關策略推動進程以「先補助後管制」、「先大型車後
小型車」及「先電動後氫能」三項原則落實 (圖 13)。

圖 13 運輸部門淨零排放推動路徑

3.全循環零廢棄路徑

在 BAU 情境下,2050 年廢棄物部門推估碳排放 20 萬噸,約占淨排放量


之 1.6%,臺北市以「全循環零廢棄」為目標,進行未來 30 年廢棄物管理政策
及處理設施規劃,逐步將焚化廠轉型為高效率綠能發電廠,搭配廚餘生質能
厭氧消化發電廠、灰渣精細篩分水洗廠、資收物細分類廠等設施,建構綠能
循環園區,將各類廢棄物進入相對應之處理設施,轉換為再生能源及可再生
利用資源。未來搭配碳捕捉利用(儲存)CCU(S)技術發展,逐步減少廢棄物處
理過程碳排,達成 2050 淨零排放目標(圖 14)。

圖 14 廢棄物部門淨零排放推動路徑

13
4.農林部門碳匯路徑

碳匯來源為未來臺北市達到淨零排放之碳抵減重要基礎,農林部門碳匯
推動路徑,係以落實既有林木管理、新植林木,以增加林木碳匯,並保育濕
地,以抵減其他部門無法再減量之溫室氣體排放(圖 15)。

圖 15 農林部門淨零排放推動路徑

五、結語

臺北市運用 LEAP 模型評估城市淨零路徑,創下地方政府以科學模型輔助


規劃及評估淨零關鍵策略首例。藉由模型豐富的參數資料庫,在地方政府缺
乏各部門相關基礎數據時,能夠從資料庫合理適度援用或推估所需,協助市
府相關局處研提淨零策略,從而完成 2050 淨零路徑評估。
臺北市也以淨零路徑作為基礎,進一步提出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
例,並於 2022 年 6 月市議會三讀通過,各部門後續除應落實各項深度減碳作
為外,將根據自治條例,導入碳預算制度,因此未來需要定期滾動檢討路
徑,更細緻採用科學模型,推估設定各部門在不同期程的允許排碳量,逐步
落實淨零排放目標。

誌謝

臺北市 2050 淨零排放路徑由彭振聲副市長督導推動,臺北市政府各機關協助


研擬淨零排放策略,另由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執行
LEAP 模型推估,特致謝意。
14
參考文獻

1. Heaps, C. G. 2020. LEAP: The Low Emissions Analysis Platform in 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 Somerville, MA, USA.
2.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21),溫室氣體減量成效技術評估應用專案工作計
畫。
3.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2020),臺北市 109-138 年人口推估報告。
4. 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2021),110 年度臺北市溫室氣體盤查管理及國際
交流計畫。

1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