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返回上海⽔务海洋

请输⼊关键词 搜索

⾸  页 机构简介 政策法规 新闻中⼼ ⽹上办事 便民服务

⾸页 > 上海市海洋监测预报中⼼ 政策法规

上海市海洋“⼗四五”规划
时间:2021-12-08   来源:  作者:

为进⼀步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推进上海市海洋⼯作,根据《上海市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四个五年规划和⼆〇三五
远景⽬标纲要》《上海市⽔系统治理“⼗四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三五”发展回顾

“⼗三五”期间,着⼒加强海洋资源科学保护和集约节约利⽤,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完善海洋灾害防御体系,为全市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撑。

海洋资源管控扎实有效。出台《上海市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实施⽅案》,修订《上海市海域使⽤⾦征收管理办
法》。严格实施海岸线分类保护,实现⼤陆⾃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12%的约束性指标。严格审批项⽬⽤海,推进不动产登记和海
域管理⼯作有序衔接,截⾄2020年底,共计审批项⽬⽤海55宗、确权⽤海⾯积5540公顷,征收海域使⽤⾦6.78亿元。下放浦东
新区和临港新⽚区海域使⽤审批事项。开展海域海岛⽇常监管、⽤海项⽬动态监视监测、疑点疑区核查监测。持续开展海洋基础
调查和专项调查,完成围填海现状调查,组织实施新⼀轮⼤陆海岸线修测,基本掌握重点海域空间资源情况、地形地貌变化和⽣
态环境状况。建成市区两级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和上海市海岛综合管理平台并投⼊业务化运⾏。探索适宜本地特点的海洋
⽣态修复保护技术,完成⾦⼭城市沙滩⻄侧、⼤⾦⼭岛、奉贤滨海、南汇东滩等区域⽣态综合整治修复⼯程,海洋⽣态保护修复
初⻅成效。持续实施⽔⽣⽣物增殖放流,保护海洋⽣态。

海洋经济发展平稳有序。海洋⽣产总值从2015年的6759亿元到2019年⾸次突破万亿元,2020年达到9707亿元,占全市国内
⽣产总值的25.1%,占全国海洋⽣产总值的12.1%。基本形成了以临港和⻓兴岛双核引领,杭州湾北岸产业带、⻓江⼝南岸产业
带、崇明⽣态旅游带协调发展,北外滩、张江等特⾊产业集聚的“两核三带多点”海洋产业布局。海洋先进制造业发展成效显著,
23000TEU超⼤型集装箱船、⼤型液化天然⽓运输船等海洋产品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天鲸号”⼤型绞吸疏浚装备研发与产业化
项⽬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加强海洋经济顶层设计,推进上海全球海洋中⼼城市建设,根据新华—波罗
的海国际航运中⼼发展指数排名,2020年上海位列全球第三。浦东新区和崇明(⻓兴岛)分别获批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
城市和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推进⻓三⻆海洋经济⾼质量⼀体化发展,沪苏浙两省⼀市多地海洋经济主管部⻔签署合作备忘录,
五个涉海产业园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完成上海市第⼀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形成全市涉海单位名录7494家。成功举办“世
界海洋⽇暨全国海洋宣传⽇”系列活动、“全球海洋·中⼼城市”、海洋科普宣传等活动。

海洋灾害防御保障有⼒。成功抵御多个登陆本市、影响较⼤台⻛的侵袭,确保了⼈⺠群众⽣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平稳有序运
⾏。制订《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局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的意⻅》⼯作⽅案>的实施⽅
案》。落实《上海市处置海洋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完成海洋灾害观测预报、海洋事故监测评估等应急预案修订。持续开展重点
海域、岸段和海岛观测基础设施建设,进⼀步提⾼海洋观测能⼒。初步形成预报业务体系,推进精细化预警报能⼒建设,有效提
升海洋预警报能⼒。完成芦潮港站、⾼桥站、⽯洞⼝站、⾦⼭嘴站4个代表站警戒潮位核定。完成海洋灾害承灾体调查、市区两
级⻛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险评估与区划。组建市区两级海洋灾害信息员队伍,定期开展灾情统计与上报,完成重⼤海洋灾害
调查与评估。开展海洋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和应急演练。在⾦⼭区设置了本市⾸个沿海警戒潮位现场标志物。

“⼗三五”期间海洋发展规划指标和重点任务基本完成,但对标全球海洋中⼼城市建设及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
在⼀定差距。海洋产业发展能级尚需提升,协调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抓⼿有待强化;海洋资源瓶颈约束⽇益突出,海洋⽣态保护
和修复有待加强;海洋防灾减灾能⼒尚需提⾼,海洋灾害防御⼯作体系有待完善;“关注海洋”的意识还不强,“认知海洋、经略
海洋”的综合管控能⼒有待提升。

⼆、“⼗四五”⾯临形势

海洋发展⾯临新机遇新挑战,海洋经济加速从传统向创新体系转变,海洋资源开发不断由近及远、由浅到深,陆海统筹和可
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我国已进⼊由海洋⼤国向海洋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四五”时期,上海强化“四⼤功能”、深化“五个
中⼼”建设、要加快形成国内⼤循环的中⼼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
⼤都市,上海海洋发展⾯临重⼤战略机遇。

中央关于推进建设海洋强国的意⻅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四五”规划》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
⽣态环境健康优美,海洋安全保障有⼒,涉海综合实⼒强⼤的中国特⾊海洋强国”总体⽬标,并明确要求沿海城市作为责任主体
要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对“⼗四五”期间上海海洋⼯作指明了新⽅向。

《上海市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四个五年规划和⼆〇三五年远景⽬标纲要》提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际⼤都市”“提升全球海洋中⼼城市能级,发展海洋经济,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加强⻓江⼝、杭州湾北岸等重要湿地、海岸
带及佘⼭岛保护和⽣态修复”,“⼤⼒实施新城战略”,对“⼗四五”期间上海海洋发展提出了新任务。

践⾏“⼈⺠城市⼈⺠建,⼈⺠城市为⼈⺠”的重要理念,落实《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提升上海城
市软实⼒的意⻅》要求,满⾜⼈⺠⽇益增⻓的美好⽣活需要,提升⼈⺠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彰显城市海洋软实⼒,弘扬
城市精神品格,对“⼗四五”期间上海海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三、“⼗四五”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把握“⼀带⼀路” “⻓三⻆⼀体化”发展机遇,围
绕“五个中⼼”建设,以推动经济⾼质量发展、创造⾼品质⽣活、实现⾼效能治理为导向,提升海洋产业能级和核⼼竞争⼒,切实
保护和利⽤海洋资源,加强海洋⽣态⽂明建设,增强海洋灾害防御能⼒,提升全球海洋中⼼城市能级,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

(⼆)基本原则

1.陆海统筹,区域联动

统筹陆域、海域空间布局,促进陆海空间布局、产业发展、要素配置、资源开发、⽣态环境保护等⽅⾯全⽅位协同发展。以
科技创新推进海洋经济⾼质量发展。以区域协调发展为重点,利⽤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服务区域⼀体化发展。

2.⽣态优先,绿⾊发展

严格围填海管控,严守⽣态红线,坚持依法管海,坚持⽣态⽤海,加强海洋⽣态保护,发展海洋碳汇,构建绿⾊友好、⽣态
和谐的海洋环境。

3.以⼈为本,安全韧性

坚持⼈⺠⾄上、⽣命⾄上,始终把确保⼈⺠群众⽣命安全放在⾸位,充分发挥⽔务海洋体制优势,加强海洋灾害全过程⻛险
管理,不断提⾼海洋灾害防御综合能⼒。

(三)规划⽬标

到“⼗四五”末,海洋资源管控科学有效、海洋⽣态空间品质不断提⾼、海洋经济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海洋灾害防御能⼒⼤幅
增强、⺠⽣共享⽔平进⼀步改善,全球海洋中⼼城市能级稳步提升。

海洋资源管控科学有效。强化海域海岛监督管理,提⾼数字化治理⽔平。进⼀步摸清全⺠所有海洋资源资产家底,有效保护
和集约利⽤海洋资源。与陆域、流域相协同的海洋资源利⽤、⽣态保护机制更加健全。

海洋⽣态空间品质不断提⾼。全⾯落实海洋⽣态红线保护管控,⼤陆⾃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12%(约束性指标),海洋(海
岸带)⽣态修复⾯积不低于50公顷(约束性指标),海洋⽣态质量持续改善,海洋碳汇能⼒和海洋绿⾊发展⽔平不断提升。

海洋经济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全市海洋⽣产总值达到1.5万亿元左右(预期性指标),⾼端海洋装备、海洋⽣物医药等海洋新
兴产业规模不断壮⼤。海洋科技⽀撑引领作⽤进⼀步提升,海洋创新要素不断集聚,新增海洋科技创新功能性平台不少于3个
(预期性指标)。

海洋灾害防御能⼒⼤幅增强。海洋灾害观测预报⽔平不断提升,新建海洋观测浮标8套(约束性指标)。海洋灾害⻛险防控
能⼒不断增强,海洋灾害应急处置⽔平进⼀步提升。新建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社区)不少于5个(预期性指标),提升公众海
洋灾害防御意识。

⺠⽣共享⽔平进⼀步改善。公众亲海空间进⼀步拓展,整治修复亲海岸线6公⾥以上(预期性指标),满⾜公众对⾼品质滨
海空间的需求。新增海洋意识教育基地不少于3个(预期性指标),提⾼公众海洋意识。

上海市海洋“⼗四五”规划主兵指标。
序号。指标。 指标属性。規划值。

⼤陆⾃然岸线保有率。 约束性。 >12%∞


绿⾊⽣态。
海洋(海岸带)⽣态修复⾯积。约束性。 ≥50公项。

1.5万亿元
3. 经济规模。全市海洋⽣产总值。 预期性。
左右ゃ

4р 科技创新。新增海洋科技创新功能性平合。 预期性。 >3↑。

新建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社
5p 预期性。 251。
灾害防御。区)。

6р 新建海洋观测浮标。 约束性。 8套ゃ

整治修复亲海岸线。 預期性ゃ >6千⽶。


⺠⽣共享。
8a 新增海洋意识教育基地。 预期性。 >3

指标定义和测算⽅法:1.海洋⽣产总值(GOP):海洋⽣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海洋经济⽣产总值的简称,指涉海常住单位在⼀定时期内海洋
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是海洋产业及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之和。2.海洋科技创新功能性平台:以专业的科研能⼒研发海洋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提
供智库服务、促进成果孵化、辐射带动海洋产业发展。3.⼤陆⾃然岸线保有率:⼤陆⾃然岸线⻓度占⼤陆岸线总⻓度⽐例,以百分⽐计。4.海洋
(海岸带)⽣态修复⾯积:实施海域⽣态修复⼯程的海域,以⾯积范围测算。5.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社区):在海洋灾害管理的各个阶段采取措
施降低灾害⻛险和减轻灾害损失的具有示范性的区域。6.海洋观测浮标:锚泊在特定海区对⽔⽂、⽓象等要素进⾏定点、⾃动、⻓期、连续观测并
定时发送资料的浮标。7.亲海岸线:具有亲海功能,不需依据特殊⼿段即可到达,可供公众亲海、嬉⽔、游憩的⽣态或⽣活岸线。8.海洋意识教育
基地:具有丰富的海洋教育资源和显著的海洋宣教功能,⾯向全社会开展海洋意识宣传教育的活动场所。

四、“⼗四五”主要任务

(⼀)⾼⽔平保护利⽤海洋资源

1.加强海洋资源空间管控

坚持陆海统筹,统筹⽣态⽣产⽣活空间布局、资源供给、⽣态环境保护,协同编制上海市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规划,纳⼊
国⼟空间规划“⼀张图”,推进基于⽣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实施海岸线分类分段精细化管控,强化岸线两侧陆海统筹管控。
严守海洋⽣态保护红线,严格管控围填海,加快妥善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节约集约利⽤海域资源,优化调整⽤海结构,实
施海域分类分区管控。保护和合理利⽤海岛资源,加强⽆居⺠海岛严管严控。探索按照海域⽔⾯、⽔体、海床、底⼟分别设⽴使
⽤权。加强⾦⼭三岛⾃然保护区及重要滨海湿地等⽣态空间保护。拓展⾃然、⽣态、开放、游憩的公众亲海韧性空间,服务构建
世界级海湾⽣活区。

2.系统开展海洋调查监测

建⽴健全海洋基础调查技术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海洋综合调查、专项调查和应急调查⼯作机制,强化调查全过程质量
管控。加强海洋综合调查,常态化开展海岸带、海域、⽆居⺠海岛及低潮⾼地基础调查、海洋⽣态预警监测、海上⻛电⽤海⽣态
影响后评估,动态掌握和分析评估海洋资源家底、海洋⽣态家底、海底地形地貌特征、滨海湿地植被资源、海底冲淤过程和地形
演变趋势等状况,研究⽣态保滩护岸措施。提升海洋突发事件、海洋灾害应急调查监测能⼒。

3.强化海域资源集约节约利⽤

持续深化海洋⾏政审批“放管服”及“⼀⽹通办”改⾰⼯作,优化审批流程,提⾼审批效率。完善海域海岛权属管理和有偿使⽤
制度、⽆居⺠海岛使⽤⾦征收和管理规定。探索建⽴海砂采矿权和海域使⽤权“两权合⼀”招拍挂出让机制。围绕统筹推进⾃然资
源资产产权制度改⾰,实施海洋⾃然资源资产清查,建⽴核算评价制度,开展实物量统计和价值量核算。开展海洋资源所有权委
托代理机制试点,编制市区两级代理履⾏所有者职责的海洋⾃然资源清单,协同开展海域、⽆居⺠海岛确权登记,依据委托代理
权责依法⾏权履职。⽀撑国际航运中⼼建设,积极保障海上交通通道、海缆、东海⼤桥⼆桥、液化天然⽓站线扩建,⾦⼭、奉
贤、南汇、东海⼤桥区域海上⻛电场等重⼤战略、重要基础设施、旅游亲海和⽣态保护项⽬⽤海。研究海洋综合保障基地建设⽅
案并适时建设。

4.提升海域海岛监管数字化⽔平

综合运⽤5G、⼈⼯智能、遥感监测、⽆⼈机、⽆⼈船等多种技术⼿段,健全⽴体化监管体系,有效提⾼监管⽔平。完善海域
海岛海岸线监视监控、预报监测、灾害应急处置等设施设备及动管基地建设,进⼀步提升监管能⼒。加强平台建设和信息汇聚,
对核⼼业务进⾏重构和流程再造,构建海洋数字化综合监管场景,丰富海洋管理专题屏建设场景,依托“⼀⽹统管”强化与涉海⾏
业单位的业务协同。加强市区两级分⼯协作,完善海域海岛监督管理、执法信息联动机制,形成监管⼯作合⼒。

5.统筹推动海洋绿⾊低碳发展

发展海洋碳汇,构建海洋碳汇调查监测评估业务化体系,定期开展海洋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掌握海域碳源碳汇格
局;加强海洋固碳机制、增汇途径等碳汇技术研发;识别和划定蓝碳⽣态系统增汇适宜区,以海洋⽣态保护修复等为载体提升海
洋固碳能⼒,推进蓝碳增汇,开展海洋⽣态修复碳汇关键技术示范应⽤和成效监测评估;协同构建海洋碳汇计量核算体系,研究
开展蓝⾊碳汇交易试点。推进海洋产业绿⾊低碳发展,⿎励发展海洋清洁能源、开发深远海资源,⽀持海洋可再⽣能源开发利
⽤,初步建成⻓江⼝外北部、⻓江⼝外南部、杭州湾及深远海域海上⻛电基地布局。推动海洋⽣产⽅式绿⾊低碳转型,⿎励通过
技术⾰新降低传统海上作业能耗。

6.积极推进海洋⽣态保护修复

以“双重”规划为引领,严格保护⾃然岸线,逐步修复受损退化的⽣态系统,着⼒提升海岸带⽣态服务功能、滨海湿地⽣态品
质和碳汇能⼒,构建陆海⼀体、⽣态减灾协同的海岸空间,提升海域海岛⽣态功能。推动市区两级落实海洋⽣态保护修复责任,
探索建⽴海洋⽣态保护修复项⽬储备和资⾦投⼊机制。建⽴完善海洋⽣态修复评估制度,加强涉海涉岛规划衔接,编制出台海洋
⽣态保护修复⾏动⽅案。坚持保护优先、系统修复的原则,开展海洋⽣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实施“蓝⾊海湾”、海岸带⽣态保护修
复⼯程,重点推进佘⼭岛领海基点、临港滨海、⾦⼭滨海湿地、奉贤华电灰坝岸段海洋⽣态保护修复项⽬,开展⾦⼭三岛潮间带
海洋⽣态保护修复项⽬前期⼯作并适时启动建设。

(⼆)⾼质量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1.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

以实施临港新⽚区、崇明⻓兴岛国家海洋经济创新示范⼯作为契机,推进构建以新型海洋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为主导的现
代海洋产业体系。重点⽀持⾯向未来的新型海洋产业,协同推进深远海资源勘探开发、深潜器、海⽔利⽤、海洋⻛能和海洋能等
⾼端装备研发制造和应⽤;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海洋产业深度融合,⽀持发展海洋信息服务、海底数据中⼼建设及业务化运⾏。
推动建设全国规模最⼤、产业链最完善的船舶与海洋⼯程装备综合产业集群。建设海洋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实施重点涉海企业联
系制度,强化政策、⾦融等产品和信息供给,协同研究海洋产业发展政策,⿎励⾦融机构和涉海企业探索设⽴海洋产业发展投资
基⾦,引导市场要素集聚,形成⼀批创新能⼒强的涉海⻰头企业,培育壮⼤⼀批“专精特新”涉海中⼩微企业。

2.优化蓝⾊经济空间布局

完善“两核⼀廊三带”的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助⼒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和能级提升。提升两核——临港新⽚区、崇明⻓兴岛两⼤
海洋产业发展核,集聚发展⾼端海洋产业集群,引导海洋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打造上海提升全球海洋中⼼城市能级核⼼承载
区,提升国际化⽔平和辐射能⼒。培育⼀廊——依托陆家嘴航运⾦融、北外滩和洋泾现代航运服务、张江海洋药物研发、临港海
洋研发服务等地发展基础,加强调查研究,⽀撑海洋产业政策规划编制和实施,培育海洋现代服务业发展⾛廊。优化三带——杭
州湾北岸产业带、⻓江⼝南岸产业带、崇明⽣态旅游带。依托临港、奉贤、⾦⼭发展海洋装备研制、海洋药物研发、海洋特⾊旅
游,优化提升杭州湾北岸产业带发展能级;依托吴淞、外⾼桥等地发展邮轮产业、船舶制造、航运服务,推动⻓江⼝南岸产业带
转型升级;依托崇明世界级⽣态岛建设,⼤⼒发展海岛旅游、渔港经济。

3.提升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充分发挥临港新⽚区、崇明⻓兴岛国家海洋经济创新示范效应,聚焦“政产学研⾦服⽤”,协同推动涉海科研院所、⾼校、企
业科研⼒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建海⼯装备创新联盟、海洋新能源产业联盟,推进海洋产业基
础⾼级化、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服务海洋“制造”向“智造”“创造”转型。⽀持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科技创新院⼠⼯作
站、海洋装备及材料研究中⼼、海洋综合试验场等功能平台建设,重点突破海洋智能装备、深远海勘探开发、极地考察、海洋新
材料、海洋⽣物医药等领域“卡脖⼦”技术,推动北⽃技术、⽣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创新技术和成果应⽤于海洋
资源保护开发。

4.拓展海洋开放合作领域

积极融⼊“⻓三⻆区域⼀体化发展”战略,协同推进⻓三⻆区域海洋产业⾼质量发展,加强沿海城市海洋经济沟通协调,引导
海洋产业园区开展涉海企业技术交流、资本对接、海洋科创平台跨区域共建共享,共同举办海洋⽂化交流活动。发挥海洋城市⻔
户功能,积极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全球海洋治理,参与中欧蓝⾊伙伴关系等重⼤海洋国际合作项⽬,开展相关战
略、规划、机制研究,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上海智慧”。加强海洋科教合作,参与“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年”
中国⾏动。依托中国国际进⼝博览会论坛、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等平台,引导涉海企业参与海洋⾼技术领域国际竞争与合作。

5.提升海洋经济运⾏监测和研判能⼒

加强市、区两级海洋经济运⾏监测与评估能⼒建设。深⼊推进统计部⻔、涉海管理部⻔数据共享共⽤,建⽴海洋经济活动单
位名录库定期更新机制、本市海洋经济统计调查制度,持续完善海洋⽣产总值核算技术⽅法,重点推进区级海洋⽣产总值核算,
探索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标准体系,提升海洋经济运⾏监测信息化⽔平。强化海洋经济分析研判和发展政
策措施研究,及时、准确把握海洋经济发展趋势,推进海洋经济信息产品供给。构建现代海洋城市发展评价体系,编制发布上海
现代海洋城市发展蓝⽪书。

(三)⾼标准提升海洋灾害防御能⼒

1.推进海洋观测站⽹建设

编制海洋观测⽹中⻓期规划,基本形成由岸基、海基和空基组成、覆盖重点海域、岸段和海岛的海洋观测⽹,增强海洋⽴体
感知能⼒。推进重点海域的海上浮标、海床基观测系统和X波段雷达建设,扩⼤海洋观测范围,增加观测站分布密度,提升观测
精度。推进⽆⼈机和卫星遥感观测,增强空中动态观测能⼒。完善海洋观测站常态化运维机制,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保
障海洋观测系统正常运⾏。

2.强化海洋预警预报服务能⼒

强化海⾯⻛、浪、潮、流等基础要素预报,⼤⼒拓展⽬标精细化预报,深化灾害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报。继续探索⽬标精
细化预报服务,⾯向重点滨海旅游区、危化品码头等环境⻛险⼤的关键⽬标,提供精细化预报产品,满⾜社会⺠⽣服务需求。建
设海洋应急预警报辅助系统,应对海上突发事故。

3.加强海洋灾害⻛险防控能⼒

逐步完善统⼀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海洋灾害防御⼯作机制,强化沿海各级政府海洋灾害防御主体责任。牢固树⽴综
合减灾理念,加强海洋灾害防御和防汛防台业务协同,深化海洋同防汛、应急、海事、⽓象等部⻔协调合作。探索海洋灾害⻛险
和隐患发现识别应对技术⽅法,开展海洋灾害⻛险普查,更新海洋灾害承灾体数据库,全⾯摸清海洋灾害⻛险隐患底数和防灾减
灾救灾能⼒现状,建⽴海洋灾害隐患管控清单和定期排查巡查机制。深化海洋灾害⻛险评估与区划,加强⻛险区划成果在相关规
划中的应⽤,研究完善沿海区域防御措施,提升临港新⽚区和⻓兴岛等重点区域防御能⼒;研究海洋重点防御区管理制度,探索
划定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积极应对全球⽓候变化,开展海平⾯上升等缓发性海洋灾害致灾机理研究,提出应对措施。探索海洋
灾害巨灾保险在海洋灾害⻛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的应⽤。

4.提升海洋灾害应急处置能⼒

开展⾚潮、咸潮等突发性海洋事件应急监测,健全海洋灾害应急处置预案体系。加强沿江沿海海洋灾害监测、调查、评估和
预警,建设完善海洋灾害防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海洋观测、预警发布、灾情报送、⻛险评估与区划等业务系统,实现与防
汛防台系统数据共享,不断提⾼海洋灾害防御⽀撑能⼒。健全海洋灾害调查与评估⼯作机制,建⽴“市-区-镇”三级灾情信息员
队伍,提升灾情统计报送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探索建设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社区),建⽴市区两级海洋灾害应急救灾物资储备
机制,在沿海社区、渔港、旅游区等⼈⼝聚集区设⽴海洋灾害警报信息接收和播发设施,合理设置沿海警戒潮位现场标志物。加
强海洋灾害⻛险的宣传教育,定期组织海洋灾害防御演练、技能培训、知识宣传,提升公众⾃救互救能⼒。

(四)⾼效能服务重点区域发展

1.服务临港新⽚区⾼品质发展

推进临港新⽚区依托海洋创新园等载体,瞄准全球海洋科技发展前沿,围绕“海洋+智造”主线,聚焦海底探测与开发、极地
海洋、海洋智能装备、海洋⽣物医药等领域,着⼒打造蓝⾊产业集群。⿎励临港新⽚区⽣命蓝湾发展海洋⽣物医药,探索建⽴海
洋基因库。依托⾼校、临港海洋⾼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协调推进国家海底观测⽹临港基地、海上试验场等海上设施建设。聚焦海
洋基础数据及海洋产业数据,⽀持建设全球海洋⼤数据平台。做好东海⼤桥⻛电场⼆期升级扩建4万千瓦、三期10万千瓦、南汇
60万千瓦海上⻛电场⼯程⽤海保障。开展⽹格化⻛暴潮、灾害性海浪等灾害预警报系统建设,为重点保障⽬标提供精细化预报服
务。探索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划定先⾏先试。加强陆海统筹,实施滨海海洋⽣态保护修复,构建⾼品质亲海岸线,打造南汇新城
“湖海相融,开放共享”的滨海⽣活空间。

2.服务⻓兴海洋装备岛创新发展

协调推进崇明(⻓兴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聚焦海⼯装备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协调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海
洋装备协同创新园建设,打造海洋装备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端船舶、海洋⼯程装备产业,提升海洋装备智能制造⽔平。以深海
重载作业集成攻关⼤平台为依托,服务现代化海洋装备研究中⼼建设,不断增强船舶海⼯装备领域共性基础技术、核⼼关键技
术、前瞻先导性技术等研发能⼒。探索创新海洋产业投融资体制,⿎励政府⽀持的融资担保机构、涉海企业设⽴海洋产业发展投
资基⾦;积极争取有关部⻔⽀持,探索设⽴海洋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资⾦。提升横沙渔港,推进国际渔业贸易中⼼建设。打造⾼⽔
平低碳岛,加快构建绿⾊低碳发展体系。

五、保障措施

(⼀)完善协调推进机制

依托⻓三⻆区域合作发展机制框架,加强沿海城市政府部⻔海洋事务沟通协商,深化⻓三⻆区域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创新、
海洋资源保护利⽤、海洋灾害防御等领域的战略合作。加强与涉海部⻔、沿海区的业务协作和资源信息共享,对综合性强、涉及
⾯⼴的重⼤海洋事项进⾏协同处置、联合推动,形成发展合⼒。

(⼆)创新资⾦筹措机制

探索建⽴海洋⽣态保护修复、海洋资源管控等项⽬储备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及市区各类专项资⾦⽀持。拓展投融资渠道,逐
步建⽴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涉海项⽬投⼊机制。⿎励⾦融机构加⼤对海洋公共基础设施等项⽬的信贷⽀持。研究海
洋⽣态保护修复和海洋资源管控等相关资⾦⽀持政策。

(三)加强⼈才建设和科技⽀撑

依托⾼等院校、国家驻沪涉海机构和研究院所,注重创新型、应⽤型、技能型⼈才培养,打造⾼素质、专业化的海洋专业⼈
才队伍,助⼒建设⽔务海洋发展智库。加强海洋经济运⾏监测评估、海域海岛资源调查评估、海洋⽣态修复、海洋灾害防御等重
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积极争取国家重⼤海洋类科技项⽬落户上海,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集聚和发展。

(四)强化海洋教育和公众宣传

举办“世界海洋⽇暨全国海洋宣传⽇”系列活动,加强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建设,依托涉海展馆开展海洋主题展览,推动海洋知
识进学校、进课堂,⽀持举办海洋主题论坛。充分利⽤互联⽹、新媒体等各类媒介,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海洋、认识海洋,积极
引导公众为海洋发展建⾔献策。

返回上⼀级

Copyright 2020 Shanghai Water Authority (Shanghai Municipal Oceanic Bureau)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上海⽔务海洋 上海市⽔务局(上海市海洋局)

地址:上海市江苏路389号 邮政编码:200050 电话:52397000 ⼯作时间:周⼀⾄周五 9:00-17:30 (国定假期除外) 沪ICP备 05024668-1


沪公⽹安备 31010502002866号政府⽹
站标识码 310000006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