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DO I :10.19484/j .

cnki .
1000 -
8934.
2005.
06.
002
第 21 卷  第 6期
          
自 然 辩 证 法 研 究           Vol .21, N o .6
2 0 05 年  6月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Jun.
, 2005

文章编号 :
1000 -8934( 2005) 06 -0005-06

突现理论 :
历史与前沿
———复杂性科学与哲学的考察

范冬萍  张华夏
( 华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哲学所, 广东 广州 510631)
  摘要 :
在穆勒两种因果关系学说的基 础上, 哲学 家刘易斯 ( Lewes) 正 式提出 了突现 概念 。 英国 突现主 义学派 进
一步将突现的理念和层级进化的观点发展成一个哲学体系 。 当代复 杂系统突现 论 、各 种新突现 论的哲学学 派, 继 承
了英国突现主义学派的核心观点, 而在系 统层次突现的起源和机制的探索上具有新突破 。
关键词 :
突现 ;
整体论 ;
复杂性 ;
依随性
中图分类号 :
N 031  文献标识码 :
A

  “突现”已成为当代复杂性科学和哲学研究的一 its part s are useful in meet ing to the ty pe just de-
个前沿和热点问题 。 以研究复杂性著称的美国圣菲 scribed ) 亚里士多 德运用这 个原理 与芝诺进 行论
研究所已明确提出 : “复杂性, 实质上就是一门关于 战 。大家知道, 芝诺提出四个运动悖论来证明运动
突现 的 科 学 …… 就 是 如 何 发 现 突 现 的 基 本 法 是不可能的 。其中第一个悖论就是因为运动者到达
〔1〕
则 。” 甚至将突现作为一个“圣菲主题”和“圣菲理 目标之前, 必须走到运动者与目标之间的距离的一
念”〔2〕 。一本著名的国际杂志《突现 :
在组织与管理 半, 而为了走到这一半, 又必须走到这一半的一半,
中的复杂性论题》, 在其发刊词中特别阐述了“为什 如此类推, 他必须走完无限个时空点, 而无限是走不
么要起用突现这个刊名 ?” 近几年, 国外的哲学杂志 完的 。 亚里士多德反驳道 :
是的, 那整体可以分割为
发表了大批关于突现问题的哲学论文 。 然而, 无论 无限的部分, 但空间一段距离是个整体, 整体大于部
是对于突现的概念还是突现的理论, 学界都未能形 分和, 整体是连续的 、两个时空点之间是联结的 、整
成一种共识 。因此, 本文试图追寻并理清突现概念 体是跨越限度的, 因而这里是有限的 。 所以运动是
和理论的历史脉络, 以探究复杂性科学和哲学研究 可能的 。对于这个回答, 黑格尔拍案叫好, 他说“这
中关于突现的新理论 。 个答复是不错的, 包含了一切” 〔3〕 。
“格式塔变换”这个概念是德国诗人哥德最早提
1  整体论的两个命题 出来的, 指的是“ 超越原始的混沌而达 到隐德来希
追溯突现论, 似乎无法不联系整体论 。 现代复 ( 生命 原理 ) 发 展 的终 点” 。 后来 演 变为 Christian
杂性科学和哲学家们在讨论突现问题时, 常常追溯 von Ehrenf els 的“完形心理学” 。 他提出, 人们的知
整体论的两个主要命题 :①亚里士多德的“整体不等 觉并不是通过感觉的总和而产生的, 而是突然整体
于部分和”, ②哥德的“格式塔变换” 。 地出现的 。 从一个花瓶突然转换到两个面对面的人
“整体不等于部分和”或“整体大于部分和”这句 头面孔, 那些感觉材料都是一样的, 为什么会有不同
话经常被引用, 然而, 这句话到底出自何处 ? 许多研 于感觉的知觉呢 ? 那是“整体大于部分和” 。
究者却不甚了了 。 我们现查明, 它出自亚里士多德 整体论的这两个命题, 常被用来作为突现论的
著作 的 多 处 。 其 中 之 一, 是 亚 里 士 多 德 《论 题》 通俗表 达 。 但新 突现 论者 Jeff rey Goldstein 认 为 :
( T opic) 一书第五卷第 13 章 。他写道 : “一般说来, “这里的整体是预先给定的, 不象新突现论所主张那
所有的方式都表明, 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 适合于 样, 突现是在时 间中动态地建 构起来的”〔4〕 。 他指
上述的描述类型” 。 ( In general, too, all the w ay s of 出了整体论的一个致命弱点 : 不能从整体是怎样形
showing that the w hole is not the same as the sum of 成的这个动态的观点来研究突现 。这点也表现在著

收稿日期 :
2005 -02 -22
基金项目 :
颜泽贤主持“ 突现论 :
复杂性科学的哲学 研究” ( 04BZ X016)
作者简介 :
范冬萍( 1965 -) , 女, 广东韶关人,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教授 、科技哲学在职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
向:
复杂性科学哲学, 系统管理 ; 张华夏( 1933 -) , 广东东莞人, 中山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山西大学教授 , 主要研究方向 :
科学哲
学 、系统哲学 。
5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 21 卷  第 6 期

名的英国突现主义学派中 。 是说, 在突现出现之前, 即使我们对支配它的组成部


分的特征及其规律有完备的认识, 也不能预言它的
2  英国突现主义学派
出现 。M org an 说 :“新关系与旧关系的区别, 就在于
在近代, 突现论思想可以追溯到穆勒的两种因 它所具有的特殊性质的不可预测性 。 在它们成为事
〔6〕
果关系学说 。穆勒认为, 存在两种因果关系, 一种是 实而为我 们观 察到 之前, 我们 无从 预先 推测” 。
“合成因果关系”, 即由同质的原因以合力的原则导 这个说法与 Broad 的下列说法是等价的 。Broad 说,
致其结果, 这个结果等于诸种同质原因分别作用的 “在我们发现这个跨层次( 突现) 规律之前必须等待,
总和( 例如力的合成就是这种情况) , 这种因果关系 直到碰见一个高层次对象的具体例子为止, 它事先
由所谓同质定律所支配 ; 另一种因果关系称为“异质 无法从我们在低层次里发现的规律的任何组合中推
〔7〕
效应”( heteropathic effect ) , 其特征是多因共同作用 导出来” 。 所以, Alex ander 说, “突现性质的存在
产生的结果不等于各个原因单独作用的总和, 这种 是经验事实强加给我们的东西, 或者说得好听一些,
因果关系由“异质定律”所支配 。 ( 例如氢氧化合成 是研究者以一种对`自然的虔诚心' 来加以接受的东
〔8〕
水, 水就不是氢 、氧分 别作用的总和) 。 1875 年, 哲 西, 它无可解释” 。
学家 L .H .Lewes 继承了穆勒的思想, 将后一种因 ( 3) 高低层次之间存在着两种因果关系  一方
果关系称为“突现”( emergence) , 由此正式开了英国 面, 高层次由低层次经组合而产生, 它不能脱离低层
突现主义学派的先河 。 次事物而独立存在 。用 M organ 的话来说 : “没有心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突现主义学派的 主要代 灵是不包含生命的, 没有生命是不包含物质的” 。这
表人物有 S .Alexander ( 代 表作 : 《时间 、空 间与 神 就是今天我们称之为上向的因果关系 。 另一方面,
性》 1922) , C .L .M org an ( 代 表作 :
《突现 进化 论》 高层次具有低层次所不具有的性质并对其组成部分
1923) , C .B .Broad( 《大 脑及其 在自然 中的位 置》 ( 低层) 有支配作用 。Morgan 说 :“生命阶段所内含的
1925) , J .C .Smuts( 《 整体论与进化》 1926) 。 他们 ( 物理化学) 物质 、事物亦因生命这种新现象而呈现其
以“突现”为核心概念建构了一个包含世界观 、认识 活动的新异状态, 其活动与生命未出现之前相比迥然
论和方法论的连贯的哲学体系 。 可以说, 目前在复 不同”〔9〕 这正是我们称之为的下向因果关系 。
杂性科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复杂系统突现论及各哲 ( 4) 过程本体论和关系实在论的观点  大多数
学学派的基本论点, 都可以在英国突现主义学派中 英国突现主义者持这种观点, 认为, 新的关系的出现
找到相应的观点 。 或者说, 英国突现主义学派的一 和新的过程的出现是突现的本质 。 Morgan 说 : “若
些萌芽思想在新突现论学派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而 要问所谓突现出来的究竟 是什么东西 ? 我的回答
它的一些错误和局限性在新突现论中得到某种程度 是: 新种类的关系” 。“我的主张, 即我们哲学思考最
的修正 。 因此, 在研究当代新突现理论时, 英国突现 重要之点就在于, 我的理论以关系或结构为中心”,
主义学派是不可忽略的 。 具体说来, “一个电子就是关系或结构的实例 。 一个
英国突现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是 : 有机体乃至一个人也是关系与结构的实例”〔10〕 。从
( 1) 世界不同种类的层级是按事物的组织复杂 这个观点看, 事物的实体不过就是关系的纽结, 不同
程度由低到高而划分的  按 M org an 的说法, 最基 层次的事物有不同类型的关系与结构, 显然, 不同层
本的层级是物理物质 、生命与心灵三大层次 。 每一 级就有不同类型的实体和不同类型的因果力 。
大层级中还可再划分为若干小的层级, 例如物质层 从当代复杂系统理论的观点看, 上述英国突现
级可进一步划分为电子 、原子核 、原子 、分子和有机 主义的四个论点大致上是正确的, 当代的新突现论
物等, 而心灵的层级又 可划分为感觉 、知觉与 理智 也确实接受了这些观点的合理内核 。但他们认为,
等 。每一个层次都具有某些基本的 、不可还原的性 英国突现主义的主要局限性在于, 他们将突现看作
质与规律, 它是从低层级性质中突现出来的 。 从一 是不必解释也不可解释的现象 。 为什么存在突现 ?
个层级到一个更高的层级的发展被称为突现进化, 在英国突现主义学派看来, 你只要采取自然崇拜的
它由跨层次的“突现规律” 所支配 。 C .D .Broad 对 态度承认这个 自然界强加给我们的经 验事实便是
这个问题做了比较彻 底的阐述 : “高层次 B 具有低 了 。它是一个黑箱, 是永远打不开的, 我们只能从它
层次聚合体 A 所不具有的性质, 并且这些性质是不 的输入与输出来观察它 。虽然他们承认突现是一种
可从 A 性质以及 B 复杂性结构中通过任何在低层 进化, 但却认为, 这个从部分突现出整体的过程是一
〔5〕
次中支配自身的组成规律中演绎出来 。” 个离散的跳跃的过程, 中间没有什么步骤和连贯的
( 2) 新奇性或奇异性是突现的一种性质  也就 过程可供我们追寻 。
6
                                          突现理论 :
历史与前沿

而成, 他必须完成 111 个分部组件 。 而乙不分层, 一


3  复杂系统突现论
气呵成, 直接将 1000 个零件组装成钟表 。 西蒙通过
随着复杂性科学研究的深入, 新的突现理论发展 概率计算得到的结果是 : 乙完成一只钟表要用的时
起来 。其在研究进路上有一个关键性的突破 : 揭示突 间平均为甲的四千倍 。 他由此得出一个结论 : “如果
现产生的机制 。 正如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 学者 F . 存在着稳定的 中间形式, 复杂系统 由简单系统( 分
Heylighen 所指出, “迄今为止, 对于什么是突现性质的 层) 进化而来的过程要比不存在稳定的中间形式的
描述或什么是突现存在的条件, 都没有满意的理论对 情况快得多 。 在前一情况下, 复杂系统结果将是等
此加以解释” 。 我们需要“从传统的静态的观点, 转换 级层次性”, “进化的趋向是由复杂形式中一旦出现
到动态的进化的观点来看待它, 将`一种突现性质是 的稳定性提供的, 这无异于就是最适者生存, 即稳定
如何表现的' ( How can a property be emergent ?) ”问题 者生存”〔12〕 。这就是说, 有多层级突现的系统是最
转换为“一种突现性质是如何产生的( How can a prop- 适者, 自然选择淘汰了那 些没有层级突现 的系统 。
erty becomes emergent ?) 问题”〔11〕 。 自然选择原理可解释各种突现现象, 包括自然界各
在过去 20 年中, 系统科学家和哲学家将突现视 种物质结构层次的突现, 生命大分子的突现, 生命有
为复杂系统的一种性质, 并对这种性质的特点和生 机体及其群体的突现, 人类的突现, 科学 、技术与文
成原因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尽管目前尚无统一的定 化的突现, 各种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突现等 。 美
义, 但 Ralph Stacey 在《组织中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国心理学家坎贝尔将这种解释各种突现的自然选择
( 1996) 一书中对突现的定义颇具代表性 。 他认为 : 机制概括为 : “盲目的多样性与选择的保存”原理 。
突现是复杂系统中的行动者行为的总体模式( global ( 2) 自组织机制  有一个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
patterns) 的产物 。这些行动者按照它们自己的局域 的注意, 就是自然选择的发生必须有一个前提, 即系
性的( local) 行为规则相互作用着, 并不企图达到这 统的多样性构型( configurat ion) 或总体模 式( global
个行为的总体模式 。 在突现中, 总体式样是不能从 pat terns) 必须已经存在 。选择并不是创造各种不同
产生它的局域行为规则中预言到的 。 换言之, 总体 的突现系统, 而是对已经形成的系统进行选择 。 那
模式是不可还原为个体的行为的 。 可见, 这个定义 么, 作为自然选择基本单元的系统及其型构或初始
与英国突现学派的观点似乎没有原则的区别, 但却 系统及其性状是怎样形成的呢 ? 它们只是完全随机
指明了当代突现问题的研究主 要是复杂系统 的突 组合的结果吗 ? 对此, 系统科学家和生物学家斯图
现 。 复杂系统突现论的关键性突破在于对系统层次 亚特·考夫曼曾作过一个仔细的计算, 计算过那些无
突现的起源和机制的探索和揭示 。 生命的大分子, 以恰到的好处相互凑合在一起成为
目前, 关于复杂系统突现机制的研究主要有以 一个活的最简单的生命体 的概率有多大 。 我们知
下三个方面 : 道, 氨基酸有 20 种, 要随机排列碰出一个含 200 个
-200
( 1) 自然选择机制新探索  为什么会有突现呢 ? 氨基酸的实际细菌酶的概率为 20 。 为了计算方
-200
麻省理工学院米底亚实验室 M .Resnick 和 B .Sil- 便, 就算它是 10 吧 。 可是要复制一个最简单的
verman 在《探索突现》一文中想起了 200 年前威廉· 细菌, 选出一个酶还不够, 必须聚集 2000 种起作用
佩利( William Paley ) 与达尔文( Darw in) 的争论 。 威 的酶, 于 是 通过 偶然 组 合, 组 合出 细 菌的 概 率为
-200 ×2000 -400000
廉·佩利在《为设计进行辩护》一文中争辩道 : 复杂的 10 =10 。可是地球的历史只有 45 亿
有组织的客体不能自发地突现出来 。如果你在海边 年, 就算有 40 亿年时间供生命创造, 尝试创造生命
看到一只钟表, 你肯定会假定它是由钟表匠制作出 的次数按冒伯特·夏皮罗《起源》一书中计算也只有
51
来的 。但达尔文反驳道 : 你错了, 复杂的有组织的客 2.5 ×10 。 以这么少的尝试次数而成功概率又是
400000
体能够突现, 它是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而突现的, 虽 10 分之一这 么少 。 因此, 按考夫 曼的说法, 它
然进化不是创造出一只表, 但它能创造出钟表匠, 即 的可能性“就可以跟一阵龙卷风刮过垃圾站, 用其中
更加 复 杂和 美 妙 的结 果 。 诺贝 尔 奖 获得 者 西 蒙 破铜烂铁装配起一架波音 747 相提并论”〔13〕 。 考夫
( Herbert A .Simon) 沿着这个思路探索复杂系统层 曼等人认为, 为了解释生命的起源, 解释复杂系统的
级突现的一个根源, 即通过自然选择实现复杂系统 突现, 必须有一个自组织机制来补充自然选择机制 。
的各个层级的突现 。 他用钟表匠组装钟表做比喻 。 而所谓自组织就是系统在远离平衡态和输入负熵的
假定甲 、乙二人都用 1000 个零件装钟表, 每装 100 条件下, 通过涨落或噪声以及系统元素之间的自催
个零部件, 有一次受干扰的机会, 使组装需要重头来 化 、交叉催化和超循环等形式的非线性协同相互作
做 。 甲分三层进行组装, 每个部件由 10 个零件组装 用, 使系统发生分叉和突变, 从而重新组织自己的实
7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 21 卷  第 6 期

体 、过程和力, 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的过程 。 者的出现和新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式样的出现 。图琴


依据这个 自组 织原 理, Mark Badau 和 T .O' 说: “一个元系统跃迁是新控制层级的突现, 常常伴
Connor 曾指出, 正是自组织的非线性作用, 使宏观 随着先前存在的许多系统的整合 。 ” 他又说 :“一个
系统的构型或式样对初始条件具有极度敏感性, 于 元系统跃迁是一个物理过程, 是一个创造新的行动
是由微观状态的全部相互作用是不可能预测到这种 者的特殊类型的行动 。 我们将把这种行动称为一种
突现构型或突现式样的, 即使对于决定论规律来说 突现( emergence) 。 行动者进入存在, 又走 出存在 。
也是如此 。这 是突现的不可预 测性的一个重 要机 有一个哲学上的老问题 : 怎样区分简单的( 量的) 变
〔14〕
制。 根据自组织原理, 《突现》杂志的主编 Jeff rey 化和真正有新事物突现的情况 ? 即突现到底是什么
Goldstein 则特别 注意复杂系统 发展过程中的 分叉 意思 ? 在我们的理论里这个直觉性的要领被形式化
形成的诸种不同吸引子之间的作用 。 他认为, 这些 为一个新的行动者进入存在了 。 一个行动可以导致
〔15〕
吸引子并非在格式塔意义上预先给定的 。当动态系 新行动者的突现 。”
统发生分叉时, 新的吸引子就会产生, 这表示系统在 元系统跃迁的概念, 初看起来好象是一件不十
量上和质上将发生变化 。 这些新的吸引子会主导整 分复杂的事情 。但是图琴用它解释了几乎所有的从
个系统, 因而导致一些前所未有的新东西的突现 。 单细胞生物通过元系统跃迁成为多细胞, 再进一步
( 3) 元系统跃迁与控制机制  从控制论的进路 通过多次元系统跃迁而专门化, 成为组织 、器官 、有
对突现的机制进行研究, 将是一个新的视角 。 其实, 机体的现象 。它们是通过体液与神经系统加以控制
自维纳创立控制论, 控制论的视野就不仅仅局限在 的 。人类大脑的突现, 个人组成社会 、军队的出现等
工程控制领域 。 其中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将复杂性研 等都是元系统跃迁的结果 。 在《科学 的现象》 一书
究与人的行为 、认知 、甚至心理联系起来 。 例如, 美 中, 图琴揭示了生物与文化进化的元系统跃迁之主
籍前苏联物理学家 、计算机科学家 V .
图琴提出的元 要阶梯, 从器官的表观运动到人类文化的运作 : 对位
系统跃迁理论, 就是一种较好地说明了突现现象是 置的控制就是运动, 对运动的控制就是应激性( 简单
怎样产生的控制理论 。 反射) , 对应激性的控制就是反射, 对反射的控制就
所谓元系统, 就是由被控系统 S 与控制系统组 是联想( 条件反射) , 对联想的控制就是人类思想, 对
成的新系统 。 即 S′=C′*S 。这里 S 通常是可复制自 思想的控制就是文化 。 这样图琴便称进化最重要的
己的系统, 因此, S 是一个系统的类, 由 n 个系统 S 1 , 事件是元系统跃迁, 它是“进化的量子”, 而进化是元
S 2 …S n 组成 。C′是什么 ?它代表一种控制机制, 不但 系统跃迁的“量子阶梯” 。 可见, “元系统跃迁”既在
控制 S i 的功能, 而且控制 S i 的繁殖 。S′是什么, 它是 结构上说明了系统的等级层次性, 又在功能上凸显
一个新的系统, 创造了一种新的活动类型和作用方 了高层次对低层次的一种控制关系 。
式, 不同于 S 的活动类型 。A′叫做倒数第二层活动 。 4  新突现论哲学学派
因此, 元系统的精确具体定义为 S′=C′*( S 1 +S 2 +
Λ+S n ) 。 在纯粹哲学本体论的领域里, 突现理论也出现
所谓元系统跃迁, 就是由 S 转变到 S′ ,即 S ※ 了新的突破, 形成了几个不同的新学派 。
,或
S′ ( 1) 依随突现论( supervenience emergentism)  
S ※ S′= C′*( S 1, S 2 , S 3 ΛΛ) “依随性”( supervenience) 这个哲学概念在上世纪 70
年代 开始 流 行起 来 。 首先 是 道 德哲 学 家 R .M .
其行为方式的跃迁为 :
A′= A 的控制 。其图式
Hare 在讨论一个人的道德善与他的心理素质之间
如下 :
的关系时指出, 如果有两个人在心理素质与行为方
式上完全相同, 则我们没有理由说其中一个人是善
的, 另一个人是不善的, 这并不是说可以从一个人的
心理素质与行动的描述中导出这个人的道德的善,
而是说道德的善依随于个人的自然特征 。 这事实上
是讨论了心理层次与社会价值层次之间的关系 。稍
后, 著名分析哲学家戴维森( D .Davidson) 将这个概
念引进心智哲学 。 戴维森指出“精神特征在某种意
义上是依赖于或依随于物理特征的 。 这种依随性指
这里无论 S′还是 A′都是一种突现 :
新的行动 的是不可能有两种事件在物理方面相同, 而在心理
8
                                          突现理论 :
历史与前沿

方面是不同的”, 这事实上讨论的是心理层次与神经 P im ( x ri ) , 这里 P m 为性质 m , 上标 i 为 i 层次, x r 为 i


生理层次之间的关系 。由此, 一个重要的哲学领域 : 层的一 个 实体 r, 另 一 个同 层 的实 体 x s 具有 了
依随哲学很快便发展起来了 。 那么, 依随关系有什 P in ( x is) 的性质 。在上述二表达式后面加上一个时间
么本体论特征 ? 其逻辑特征是什么 ? 它是如何说明 ( t 1 ) 就表示这些实体性质展示为事件 。因果关系以
层次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便成了分析哲学 、心智哲学 、 及其他熔合关系是事件之间的关系 。如果这种熔合
科学哲学的热门话题 。本文并不准备在此分析依随 关系用熔合算子 *来表示, 则 i 层的这两个实体和
性的模态逻辑表达式, 而是关注这样一个问题 :
依随 两个事件的熔合可表示为 :
关系强调上一个层次依附于下一个层次, 但它也同 i i i i
[ P m ( x r) ( t 1 ) *P n ( x s) ( t 1 ) ] ※
时强调上一个层次是从下一个层次中突现出来, 具 [ P im *P in] [ ( x ir ) +( x is) ( t′
1 )]
有与下一个层次不同的“新颖性”, 并且从低一个层 这个产生出来的 i +1 层的事件可表示为上式右端
次的描述中不能推出也不能预言高一个层次的新特
的另一种表示 :
性 。 正像不能从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中推出道德现象 1
P i+ i i
l [ ( x r ) +( x s ) ] ( t′
1)
及其规律, 不能从物理现象及其规律推出心理现象
当然上式的实体仍可分析, 将 x i+1 i
r 分析为 x r +
及其独特规律一样 。 可见, 突现性和突现论与依随 1
x is 。但这个整体性质 P i+ i i
l 已不再依随于P m 与P n 了 。
性和依随规律不但是相容的, 而且从后者的概念分
这当然是一个整体主义的突现论 。有人说这种观点
析与逻辑分析中可得到前者的坚实的本体论基础和
是笛卡尔的二元论, 争论正进行 。
逻辑基础 。 因此, 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哲学家们
至此, 通观突现论的发展历史, 我们可以得到一
纷纷用依随关系来 讨论突现问题 。 其代表人 物有
个较清晰的突现论发展脉络 。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
Brian Mclaughlin 和 Jacgw on Kim 。 例如 M claughlin
了“整体不等于部分和”, 格式塔心理学强化这个命
写道 : “如果 P 是 W 的一种性质, 则 P 是突现的, 当
题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穆勒划分了两种因果关
且仅当 ①P 以规律必然性依随于 W 的组成部分的
系, 一种为合成因果, 相当于整体等于部分和, 一种
性质 。②将 W 的组成部分的性质与具有 P 的 W 的
是异因 效应, 相 当于 整体不 等于 部分 和 。 哲 学家
性质联系起来的某些依随原理是基本的规律”〔16〕 ,
Lewes 将后者起名为“突现”, 从而正式提出了突现
即不能由其他规律推出 。
概念 。 在这个概念基础上, 特别是 20 世纪初的活力
( 2) 因果突现论  依随关系不同于因果关系, 依
论与还原论的论争, 又促生了一个突现进化论的哲
随关系大多数是共时的 。 例如加速度的变化依随速 学学派 。他们将突现的理念和层级的进化发展为一
度的变化, 速度的变化依随位置的变化就是共时的,
个哲学体系, 解决了一些本体论和认识论以及心物
后者并非前者的原因 。 T .
O' conno r 从 2000 年开始
关系的问题 。 然而, 由于生物学还原方法在科学研
反对依随突现论, 主张因果突现论 。他认为, 如果突 究上的巨大进展, 又由于逻辑经验论和分析哲学的
现在本体论上是基本的, 则它的出现必须容许因果 兴起, 这些带有某种神秘性和自然崇拜色彩的英国
解释 。先前的突现性质可以因果地决定后起的突现 突现主义学派没落了 。 随着系统科学的兴起, 特别
性质, 而且整体的突现性质可以具有一种因果力( 下 是当代复杂性科学研究的深入, 以及逻辑经验论的
向因果关系) 来影响组成整体的部分 。 所以依据他 没落和本体论的复兴, 突现理论又以一种新的 、更加
的非依随性的因果动力学的突现观点, 还原主义是 精致的面目和形态呈现在科学哲学家面前 。突现理
错误的, 依随突现论也是错误的 。 近来, 有许多哲学 论将产生新的突破, 同时也将带来了新的 、更加激烈
家支持这种观点 。 的纷争 。对此, 我们将密切关注, 紧密跟踪 。
( 3) 熔合突现论  熔合突现论, 主要是 由 Paul
参考文献
Humphreys 提出的 。他的主要论点是一个整体的组 〔1〕〔2〕 米歇尔·沃德罗普 .复杂 ——— 诞生于秩 序与混沌边缘 的
成要素之间的本质关系或相互作用是一种熔合的关 科学[ M] .
北京 :
北京三联书店, 1997 .
115, 342 -343 .
系 。作为组成 元素的部分一旦 熔合成整体的 新层 〔3〕 黑格 尔 .哲 学史 讲 演 录 ( 第 一卷 ) [ M] .北 京 :三 联 书 店,
1956 . 288 .
次, 这些元素就失去了某些因果力, 失去某种性质, 〔4〕 Jeff rey G oldst ein .Emergence as a Const ruct :History and Is-
成为新的整体因果力, 为整体的性质所代替 。 这种 sues [ J] .EMERGNCE :The Journal of Complexity i n Man-
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1999 .
V ol .1 .52 .
整体的因果效应, 不能再借助部分的分离因果效应
〔5〕〔7〕 C D Broad .The Mind and Its Place in Nature[ M] .Lon-
来表示 。按照他的表示法, 低层次 i 的事件 是它的 don :Rou tledge & K egan Paul, 1925 .77 -78, 79 .
本层 次 性 质 在 时 间 中 的 展 开, 所 以 其 性 质 为 〔6〕〔9〕〔10〕摩根 . 突创进化论[ M] . 商 务印书馆, 1938 . 70, 17 -

9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 21 卷  第 6 期

18, 75 . 2003 .
57 .
〔8〕 S Alexander .Space, Time and Deity ( V ol 2 ) [ M] .London : 〔14〕 Timot hy O' Connor .Hong Yu Wong .Emergen t Properties
M acmillan, 1920 .47 . [ A] .Stanford Encycl opadia of Philosophy[ C] .2002 .7 of
〔 11〕 F Heylighen .Self-organizat ion, Emergence and t he A rchitec- 19 .
t ure of Complexity [ A] .Transdi scipli nary Research Group 〔15〕 V F Turchin .A Dialogue on M etasyst em Transition [ J] .
[ C] .Free U ni versit y of Brussels . World Futures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volution, 1999 .V ol .
〔12〕赫伯特·A 西蒙 . 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 M] . 北 京:解放军出 45 . 1 -4 .22 .
版社, 1985 .
184, 190 . 〔16〕B M claughli n .Emergence and Supervenience[ J] .Intellectu-
〔13〕斯图亚特·考夫曼 . 宇宙为 家[ M ] .
长沙 :湖南科技 出版社, al, V ol .
2 .39 .

The Theory of Emergence :A History and the Frontiers


——— A Perspective of Science of Complexity and P hilosophy

FAN Dong-ping, ZHANG H ua-xia


( S chool of Public A dminist ration, Sout h China N ormal University, Guangz hou 510631, China)

John M ill drew a distinction betw een “ t wo modes of the conjoin t act ion of causes” .G eorge Henry Lew es coined the t erm emergence based
Abstract:
on M ill' s idea.Briti sh emergent ism developed the notion of emergence and the theory of hierarchical evolution and f ormed a system of philosophy .Con-
t emporary t heories of emergence inherit t he core view s of Briti sh emergentism and make a breakt hrough in the origin and m echanism of emergence .
Key words :emergence;holism ;complexity ;supervenience
( 本文责任编辑  刘孝廷)

  ( 上接第 4 页) 行本领域研究 已经成为这些学科中的 一个重要特


复杂的实在观, 承认存在本质, 但是反对只存在 征 。这也给科学哲学研究提出了新问题, 即在多大
一个不变的本质, 假定存在本质间的替换和变迁, 因 程度上复杂性概念及其研究提出了与以往学科不同
此, 复杂的实在观是一种多元论的实在观, 但它不是 的东西, 由于复杂性的涌现, 未来科学哲学是否可以
多元并存的实在观, 而是演化过程 的多元实在观 。 有异于物理学的基础 ?
因此, 这就不违背本质的定义或者直观的意义 。 这 参考文献
种本质观, 是非本质观, 但不是反本质观 。 〔1〕 约翰·霍根 . 科 学的终结[ M] .
孙 雍君等 译 .
呼和 浩特 :
远方
复杂的实在观, 是与认知过程关联的“认识 -本 出版社, 1997 .
329 .
〔2〕 M ichael R Lissack . Com plexi ty :t he Science, it s V ocabulary,
体”实在观 。它以认识为载体反观实在的复杂测度,
and it s Relation to O rganizations[ J] .Emergence, 1999 ( 1 ) :
让我们正视无法脱离主体认识的实在, 只能是视阈 110 -126 .
中的实在, 是经验的实在 。在这个意义上, 复杂的实 〔3〕 N Rescher .Complexi ty :A Philosophi cal Overview[ M]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 T ransacti on Publishers, 1998 .
9.
在观又是经验主义的实在观, 是依赖于认知测度的
〔4〕 吴彤 . 论复杂性概念研究及其意义[ J] .中国人民大学学 报,
实在观 。 但是它又把测度架构在关于相同对象的两 2004( 5) :2 -9 .
个不同理论认识的比较上, 虽然无法避免相对主义 〔5〕 Eric B D en .
Complexity S cience :
a Worldview Shif t[ J] .
Emer-
的阴影, 但是却巧妙的避开了认识主体的干扰 。 形 gence, 1999.1( 4) : 5-19 .
〔6〕 D J Watt s, S H St rogatz .
Collecti ve Dynami cs of“ Small-w orld”
成了局域和定段的复杂测度的客观绝对性 。 N etw ork s[ J] .Nature, 1998( 393) : 440 -442 .
最后, 复杂性研究起源于各个学科, 是一个综合 〔7〕 A-L Barabasi, R A lbert .
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
w orks[ J] .
Science, 1999( 286) :509 -512 .
和交叉学科研究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研究 。尽管复杂
〔8〕 吴彤 . 复杂网络研究的哲学意义[ J] . 哲 学研究, 2004( 8) :58
性研究仍然在物理学领域中行进的最好, 但是生物 -63, 70 .
学 、生态学 、认知科学借用复杂性概念和研究范式进

On Complex Reality

WU Tong
( Instit ute of Science, Technology & Societ y, S chool of t he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Tsinghua U ni versit 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ions of complex reality in view s in recent complexity research on w hich philosophical view s of basic are realism about
bot h “ structure-relat ion”, “condition-process ” , and “ hist ory-context” .The conceptions of reality w orld been enriched by complexity studies .
Key words :complexity ;reality ;
evolution

( 本文责任编辑  刘孝廷)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