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第 39 卷 第 6 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Vol.39 No.

6
2020 年 6 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June,2020

干湿循环作用下压实黄土动强度性质试验研究
王铁行 1,郝延周 1,汪 朝 1,程 磊 2,李江乐 1
(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2.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摘要:为了解干湿循环作用下压实黄土动强度的变化规律,对不同干湿循环路径的试样开展土动三轴试验和扫描
电镜试验,得到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压实黄土的动强度和微观结构图像。结果表明:压实黄土的动强度和动强度
指标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先减小再逐渐增大,受干湿循环幅度影响,曲线的转折点明显不同;动强度指标劣化度
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先增大再减小,甚至出现负值;临界干湿循环次数 nc 是压实黄土整体结构损伤和整体结构强
化的界限,不同干湿循环幅度的临界干湿循环次数不同。干湿循环过程中土样的宏观与微观结构特征表明,增湿
过程孔隙数量不断增多和减湿过程土样表面及内部出现裂隙导致了压实黄土结构损伤和动强度降低;土颗粒结构
向镶嵌结构发展,孔隙结构向均匀小孔隙演化和基质吸力使土样趋于密实是结构强化和动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土力学;压实黄土;干湿循环;动强度;临界干湿循环次数;微观结构
中图分类号:TU 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15(2020)06–1242–10

Experimental study on dynamic strength properties of compacted


loess under wetting-drying cycles

WANG Tiehang1,HAO Yanzhou1,WANG Zhao1,CHENG Lei2,LI Jiangle1


(1.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55,China;2. College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Zhengzhou,Henan 450046,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ynamic strength change law of compacted loess caused by wetting-drying
cycles,a series of wetting-drying cycles tests,soil dynamic triaxial tests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ests
were carried out under different wetting-drying cycle paths,and the dynamic strength and microstructure images
of compacted loess were obtain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ynamic strength and dynamic strength index of
compacted loess decrease first and then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wetting-drying cycles,and that the
turning points of the  d -n , cd-n and d -n curves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wetting-drying amplitude. The degradation degree of the dynamic strength increases first and then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wetting-drying cycles,and even has a negative value. The critical wetting-drying cycles
number nc is the limit of the whole structure damage and the whole structure strengthening of compacted loess,
and changes with the wetting-drying amplitude. The macro and micro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samples in the
process of wetting-drying cycles indicate that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pores in the humidifying process and the
cracks on the surface and in the inside of samples during dehumidification lead to the structural damage and
strength reduction of compacted loess. The main reasons for structure strengthening and strength increasing are

收稿日期:2019–10–12;修回日期:2019–12–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78309);河南省科技厅项目(172102310459)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Grant No. 51078309) and Found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Henan
Province(Grant No. 172102310459)
作者简介:王铁行(1968–),男,博士,l990 年毕业于重庆大学资源环境工程系,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黄土、冻土工程理论和实践方法
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wangtx@xauat.edu.cn。通讯作者:郝延周(1982–),男,现为博士研究生。E-mail:30010508@hncj.edu.cn
DOI:10.13722/j.cnki.jrme.2019.0945
第 39 卷 第6期 王铁行等:干湿循环作用下压实黄土动强度性质试验研究 • 1243 •

that soil particle structure develops to mosaic structure,pore structure develops to uniform small pore and matrix
suction makes soil sample tend to be dense.
Key words:soil mechanics;compacted loess;wetting-drying cycles;dynamic strength;critical wetting-drying
cycles number;microstructure

如,陈存礼等[17]通过动三轴试验,研究了饱和击实
1 引 言 黄土的动模量、阻尼比、动强度、动孔压及抗液化
特性;李又云等[18-19]通过动三轴试验分别研究了不
降水、蒸发等气候变化和地下水位升降使黄土 同地区压实黄土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受含水率、固
填方工程地表浅层土体受到反复干湿循环的影响。 结应力比、干密度及围压等因素的影响规律;刘保
干湿循环会使岩土体的力学性质发生不可逆转的变 健等[20]得出了动强度松弛随湿度、围压、激振频率
化[1],对岩土体的微细观结构造成一定的损伤,引 和初始应变变化的关系;杨利国等[21]探讨了初始应
起强度的劣化[2-3]。黄土地区大多处于地震多发且烈 力对压实黄土动强度特性的影响。以上对压实黄土动
度较高的区域,干湿循环作用下压实黄土的动强度 强度问题研究时均未考虑干湿循环的影响。
问题研究对黄土地区大规模的填方地基、路基和边 为研究干湿循环作用下压实黄土动强度的变化
坡等工程防震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规律,本文对不同路径的压实黄土干湿循环试样开
目前,不少学者对干湿循环作用下土的静力特 展了动三轴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结合试验数据,
性进行了研究。干湿循环导致土体强度和变形模量 分析了压实黄土动强度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变化规
[4]
明显降低,且在第一次干湿循环后的衰减最大 ; 律,以及受干湿循环幅度的影响。通过总应力法计
[5]
袁志辉等 通过研究发现干湿循环对原状黄土与压 算出动强度指标,分析了动强度指标的劣化规律;
[6]
实黄土的抗剪强度均会产生劣化效应;王 飞等 根据定义的劣化度分析了强度指标劣化的差异。最
认为割线模量与干湿循环次数呈指数减小,与初始 后通过干湿循环过程中试样的宏观和微观特征揭示
[7]
压实度呈指数增大关系;刘宏泰等 通过三轴压缩 了干湿循环作用下压实黄土的动强度劣化机制。
和三轴渗透试验,得出干湿循环作用使重塑黄土强
度逐渐衰减和渗透性增强的规律;胡长明等[8]建立 2 试验方案
了考虑干密度、干湿循环幅度、干湿循环下限含水
量压实黄土干湿循环强度劣化模型,通过该模型分 2.1 试样制备
析了压实黄土填方边坡稳定,并揭示了强度劣化的 试验所用黄土土样取自西安市某基坑,属于 Q3
[9]
微观机制;张芳枝和陈晓平 研究发现吸湿–脱湿 马兰黄土,其物理性质指标如表 1 所示。
循环过程不仅使非饱和土的有效内摩擦角降低,而
表1 黄土的主要物理特性指标
且对吸力内摩擦角值产生一定影响。干密度对干湿
Table 1 Main indicators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loess
循环强度劣化效应影响明显[10-12],还受干湿循环幅
液限 塑限 颗粒组成/%
度等因素的影响[8
,13]
。受土的类型、结构和矿物成 WL/% WP/% >0.075 mm 0.075~0.01 mm 0.01~0.005 mm <0.005 mm
分以及干湿循环路径和干湿循环幅度等影响,干湿 30.8 18.6 3.72 52.18 15.44 28.66
循环作用下土所表现出的力学性状还有待进一步深
入研究。 通过室内标准击实试验测定土的最大干密度
干湿循环作用下土体的动力特性研究较少。刘 为 1.73 g/cm3,最优含水率为 18.9%。将现场土层
文化等[14]通过动三轴试验,得出干湿循环后粉质黏 中取得的原状黄土土样自然风干,用橡皮锤捶碎,
土的临界循环动应力以及动强度明显增大;唐剑 然后过 2 mm 孔径筛,配制成含水率 w = 18.9%的
[15]
潇 对干湿循环过程中石灰改良土的动力特性进 土样,密封放置 48 h 以上使水分分布均匀。将土样
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干湿循环使改良土的疲劳 分 4 层竖向压实,制备干密度为 1.70 g/cm3(压实度
强度降低,且在经历 2 次干湿循环后趋于稳定;赵 为 98.2%),土样尺寸为直径 39.1 mm、高 80 mm 的
[16]
明龙等 研究了干湿循环条件下水泥改良土疲劳 干湿循环试样,干湿循环后用于动三轴试验,干密
强度衰减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趋于稳定。 度误差≤0.02 g/cm3。分别将干密度为 1.70 g/cm3 的
对压实黄土的动力特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 环刀试样进行干湿循环,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的的
• 1244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0 年

土样沿竖直向切削成长 5 mm、宽 5 mm 和高 10 mm
的试样进行风干,用于扫描电镜试验。
2.2 干湿循环试验方案
自然状态下地表浅层压实黄土中降水入渗、水
分蒸发等增、减湿过程近似为一维水分迁移,土体
裂隙的发育特征受含水量梯度的影响显著[22]。为使
图1 动三轴试验系统及部分干湿循环试样
干湿循环作用对压实黄土强度劣化充分发挥,将分
Fig.1 Dynamic triaxial test system and some dry-wet cycling
别设置 4 种干湿循环路径(见表 2):18.9%→饱和→ samples
18.9% 、 18.9% → 12.9% →饱和→ 12.9% 、 18.9% →
2.3 动三轴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方案
6.9%→饱和→6.9%、18.9%→0.9%→饱和→0.9%,
动三轴试验采用英国 GDS 公司生产的土动三
4 种干湿循环路径对应的试验编号分别为 a,b,c,
轴试验系统(见图 1),采用应力控制加载方式。动强
d,4 种循环路径在干湿循环过程中下限含水率分别
度试验采用正弦波,振动频率为 1 Hz,固结围压取
相差 6.9%,a,b,c,d 四种干湿循环路径对应的干
100,200,300 kPa,固结比取 Kc = 1.5。达到干湿
湿循环幅度分别为:4.1%,10.1%,16.1%和 22.1%,
循环次数的试样先进行排水固结,固结完成标准为
以模拟压实黄土浅表层施工完成后不同深度处降水
5 min 内轴向变形不大于 0.002 mm[23],固结完成后
饱和(或地下水位上升)、蒸发(或地下水位下降)、再
关闭排水阀,对试样施加动应力,直到试样破坏终
饱和、再蒸发的增湿和减湿循环过程。试样饱和过
止试验。加载过程为:按预估的动强度值增加 5~
程采用抽真空饱和法,试验测得饱和后试样的饱和
10 kPa 或减少 5~10 kPa 设置一级动荷载施加在试
度均大于 98%,且含水率相差不超过 0.1%;减湿过
样上进行循环加载,一个固结比和一个侧应力条件
程 a,b,c 循环路径采用烘箱低温(40 ℃)烘干法,
下共对 4 个土样分别施加四级动荷载。
d 循环路径采用烘箱高温烘干 (105 ℃ )法。试样增
扫描电镜试验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土样进行
湿或减湿后用保鲜膜密封放置在保湿缸中 24 h 以
微观图像采集,分别将干湿循环达到要求循环次数
上使试样中含水率达到均匀分布。为了保证试样在
的环刀试样削成底面尺寸为 5 mm×5 mm,高为 10
干湿循环过程中不受人为破坏的影响,将试样制备
mm 的样品,烘干后沿高 5 mm 处掰断取较平整新
好后用保鲜膜包裹并用胶带轻松缠绕(见图 1),另
鲜断面,吹去表层扰动颗粒,放入真空仪中,采集
外,此方法有利于土中水分只能通过试样的两端进
放大 1 000 倍、5 000 倍的 SEM 图像。
行迁移,近似模拟水分的一维迁移。试样的饱和及
2.4 动三轴试验试样破坏标准
减湿的含水量通过控制其质量来实现,精度控制在
土的动强度是指在一定动荷载振动次数下产生
±0.1 g。干湿循环次数设置为 0,1,3,6,9,12
某一破坏应变所需的动应力[24]。动强度的破坏标准
次,干湿循环达到要求次数后由饱和减湿到统一试
可在动应变幅 2.5%~10%范围确定[25]。王兰民[26]
验含水率 18.9%,以利于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通
认为破坏动应变取 3%比较合理。本文取破坏动应
过对保湿缸中密封放置 24 h 以上达到干湿循环次数
变 3%作为破坏标准。动强度确定方法:按照破坏
且试验含水率为 18.9%的试样选取上、中、下三个
标准,将一定固结比的一个侧向固结应力条件下得
位置进行含水率测定,试样中含水率分布均匀。
到的动强度值  d 和对应的破坏振次 Nf 绘制  d -lgN f
表2 压实黄土干湿循环方案 曲线,根据曲线确定某一破坏振次的动强度值。
Table 2 Wetting-drying cycles scheme of compacted loess

试验 干密度 d / 初始含
循环路径 循环次数 n 3 试验结果分析
编号 (g・cm-3) 水率/%

18.9%→饱和→
a 1.70 18.9
18.9%
0,1,3,6,9,12 3.1 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压实黄土的动强度
18.9%→12.9%→ 对不同干湿循环路径和达到不同干湿循环次数
b 1.70 18.9 0,1,3,6,9,12
饱和→12.9%
的压实黄土试样进行动三轴试验,结合破坏标准取
18.9%→6.9%→
c 1.70 18.9
饱和→6.9%
0,1,3,6,9,12 同一破坏振次 Nf = 12(相当于地震震级为 7 级[24])的
18.9%→0.9%→ 压实黄土动强度,建立动强度与干湿循环次数 n 的
d 1.70 18.9 0,1,3,6,9,12
饱和→0.9%
关系如图 2 所示。
第 39 卷 第6期 王铁行等:干湿循环作用下压实黄土动强度性质试验研究 • 1245 •

280 280
3 = 100 kPa 260 3 = 100 kPa
260
3 = 200 kPa 3 = 200 kPa
240 3 = 300 kPa
240 3 = 300 kPa
动强度 d /kPa

动强度 d /kPa
220
220
200
200
180
180
160
160 140

140 120
0.0 1.5 3.0 4.5 6.0 7.5 9.0 10.5 12.0 13.5 0.0 1.5 3.0 4.5 6.0 7.5 9.0 10.5 12.0 13.5
干湿循环次数n/次 干湿循环次数n/次
(a) a 干湿循环路径 (b) b 干湿循环路径

280 300
3 = 100 kPa
3 = 100 kPa = 200 kPa
260 280 3
3 = 200 kPa 3 = 300 kPa
240 3 = 300 kPa 260
动强度 d /kPa

220 动强度 d /kPa 240

200 220

180 200

160 180

140 160

120 140
0.0 1.5 3.0 4.5 6.0 7.5 9.0 10.5 12.0 13.5 0.0 1.5 3.0 4.5 6.0 7.5 9.0 10.5 12.0 13.5
干湿循环次数n/次 干湿循环次数n/次
(c) c 干湿循环路径 (d) d 干湿循环路径
图2 不同干湿循环路径压实黄土动强度变化规律
Fig.2 Changes of  d under different wetting-drying cyclic paths

由图 2 可知,压实黄土的动强度随干湿循环次 环以后斜率由负值变为正值,b,c 路径为第 6 次,


数的变化规律为先减小后逐渐增大,强度劣化主要 d 路径为第 3 次。
集中在干湿循环前 6 次,其中前 3 次动强度劣化剧 干湿循环幅度和下限含水率对压实黄土动强度
[5,7-8]
烈,表现为曲线斜率较大,这与袁志辉等 中静 的劣化程度具有一定影响。随着干湿循环幅度的逐
力强度的劣化规律一致;当干湿循环次数继续增加 渐增大和下限含水率的逐渐减小,a,b,c,d 四种
时,各路径的动强度相对于最小动强度有增大的趋 干湿循环路径中动强度劣化达到最小值的干湿循环
势,其中 c,d 干湿循环路径中动强度增大幅度较大, 次数分别为 9,6,6,3 次。在  3 = 100 kPa 围压下,
特别是 d 干湿循环路径中当固结围压为 200 和 300 不同干湿循环路径压实黄土动强度劣化的最大程度
kPa 时动强度超过对应试样的初始动强度,这与刘 分别为:a 干湿循环路径为 21.5%,b 干湿循环路径
[14]
文化等 研究的粉质黏土受干湿循环作用后动强 为 30.1%,c 干湿循环路径为 29%,d 干湿循环路径
度增大的结论相同。 为 18.9%;其中 b,c 干湿循环路径动强度劣化最明
固结围压对压实黄土的动强度影响明显,围压 显,d 干湿循环路径动强度劣化相对较小。
采用总应力法[20
, 22]
越大动强度越大;围压对干湿循环作用下压实黄土 对不同干湿循环路径和达
的动强度变化规律的影响不大,同一干湿循环路径 到不同干湿循环次数土样的动强度值求动力抗剪强
条件下不同固结围压的压实黄土的动强度变化规律 度指标 cd 和 d ,即动黏聚力和动内摩擦角。动黏聚
近似。 力 cd 和动内摩擦角 d 与干湿循环次数 n 的关系曲线
压实黄土的动强度变化受干湿循环路径的影响 如图 3 和 4 所示。由图 3 和 4 可知:压实黄土动黏
显著。不同干湿循环路径中动强度与干湿循环次数 聚力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
的关系曲线前段斜率逐渐减小;a 路径在第 9 次循 大,具有明显的转折点,转折点与干湿循环路径有
• 1246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0 年

56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次试验只进行了 12 次干
a路径
54 湿循环,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继续增大,压实黄土
b路径
52 c路径
d路径 动强度及其指标不可能无限制增大或减小,不同干
50
动黏聚力cd/kPa

48 湿循环幅度的试样分别在达到各自某一循环次数 n
46 后,压实黄土的孔隙和颗粒结构基本达到稳定,动
44 强度的指标趋于稳定值。由于本文试样干湿循环次
42
数限制,动强度指标趋于稳定值所对应的某一循环
40
38 次数 n 无法确定,这需要在后续的工作中继续研究。
36 3.2 干湿循环作用下压实黄土动强度指标的劣化度
0 2 4 6 8 10 12 14
干湿循环次数n/次   为定量研究本次试验干湿循环 12 次过程中压
图3 不同干湿循环路径动黏聚力的变化规律 实黄土的动强度指标劣化的规律,对动强度指标与
Fig.3 Changes of cd under different wetting-drying cyclic 干湿循环次数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计算分析,
paths 计算式为
21.0 cd0  cdn
a 路径
b 路径
DRcd 
 100%                     (1)
20.5
c 路径
cd0
20.0 d 路径   dn
19.5 DRd  d0  100% (2)
d0
动内摩擦角 d /kPa

         
19.0
18.5 式中: DRcd , DRd 分别为动黏聚力劣化度和动内
18.0 摩擦角劣化度(%),当 0<DR<1 时,动强度指标表
17.5 现为劣化,当 DR<0 时,动强度指标表现为强化;
17.0
cd0 , d0 分别为干湿循环为 0 次的初始动黏聚力和
16.5
初始动内摩擦角(kPa); cdn , dn 分别为干湿循环 n
16.0
0 2 4 6 8 10 12 14 次的动黏聚力和动内摩擦角(kPa)。
干湿循环次数n/次
按式 (1) 和 (2) 定义的动强度参数指标劣化度对
图4 不同干湿循环路径动内摩擦角的变化规律
不同干湿循环作用次数压实黄土的动黏聚力和动内
Fig.4 Changes of d under different drying-wetting
cyclic paths
摩擦角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图 5 和 6 所示。
由图 5 可知:a,b,c,d 路径的动黏聚力劣化
关。a 路径的动黏聚力在干湿循环第 9 次以后开始 度均随干湿循环次数先增大至峰值后逐渐减小,有
逐渐增加,但增大幅度不大;c,d 路径在干湿循环 趋于一致的趋势。最大劣化度分别出现在干湿循环
第 3 次以后开始逐渐增大,前 3 次的干湿循环对动 第 9 次、第 6 次、第 3~4 次、第 2~3 次。动黏聚
黏聚力分别降低 15.6 和 17.7 kPa,曲线较陡;b 路 力劣化度与干湿循环次数 n 的关系曲线的斜率从 a,
径在干湿循环第 6 次以后开始逐渐增大,前 6 次的 b,c,d 路径依次增大。
干湿循环使动黏聚力降低 11.6 kPa。 36
a路径
压实黄土的动内摩擦角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 32 b路径
c路径
除 a 路径外均表现出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的趋 28 d路径
动黏聚力劣化度/%

势,a 路径则表现为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动内摩 24

擦角逐渐增大,b 路径的动内摩擦角在干湿循环至 20
16
第 9 次时超过初始值。
12
干湿循环幅度对动黏聚力和动内摩擦角的影响
8
显著。动黏聚力的劣化程度随干湿循环幅度的增大
4
而增大,相同干湿循环次数下,动黏聚力劣化从小
0
到大依次为 a,b,c,d。动内摩擦角的劣化程度随 0 2 4 6 8 10 12 14
干湿循环次数n/次  
干湿循环幅度的增大而减小,相同干湿循环次数下,
图5 不同干湿循环路径动黏聚力的劣化度
动内摩擦角的劣化从小到大依次为 d,c,b,a,与 Fig.5 Deterioration degrees of cd under different
动黏聚力的劣化规律相反。 wetting-drying cyclic paths
第 39 卷 第6期 王铁行等:干湿循环作用下压实黄土动强度性质试验研究 • 1247 •

16 增大,最大动内摩擦角劣化度逐渐减小;最大动黏
a 路径
12
b 路径 聚力劣化度明显比最大动内摩擦角劣化度大,图 7
c 路径
8
d 路径 中表现为直线位于上部;干湿循环幅度(A = 4.1%)
动黏内摩擦角劣化度/%

4
越小,压实黄土的动黏聚力最大劣化度和动内摩擦
角最大劣化度相差不大,随着干湿循环幅度的逐渐
0
0 2 4 6 8 10 12 14 增大,压实黄土的动黏聚力最大劣化度和动内摩擦
-4 干湿循环次数n/次
角最大劣化度相差逐渐增大。
-8

-12
4 干湿循环动强度劣化机制
-16  
图6 不同干湿循环路径动内摩擦角的劣化度
4.1 干湿循环动强度劣化原因分析
Fig.6 Degradation degrees of d under different
wetting-drying cyclic paths 压实黄土在压实施工完成后初始结构基本形
成,在后期运营中受自然、人为因素影响如受水的
动内摩擦角的劣化度除 d 路径外均随干湿循环 作用和荷载(静、动)作用,其初始结构发生变化。
次数的增加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由图 6 可知当 在受水和荷载的反复作用后,压实黄土的结构特征
动内摩擦角劣化度小于 0 而出现负值时,说明动内 演化过程为 3 个阶段:先发生结构损伤,再发生结
摩擦角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增大,对土的
构强化,最后趋于相对稳定结构。
结构强化贡献较大。对比分析压实黄土的动黏聚力
干湿循环 12 次过程中,压实黄土的动强度及
劣化度和动内摩擦角劣化度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关系
动强度指标出现先减小再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 (见
可以明显得出动黏聚力的劣化度明显大于动内摩擦
图 2~4),变化趋势有明显的转折点。将该转折点
角的劣化度。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文试验中试样干
对应的干湿循环次数称为临界干湿循环次数 nc,当
湿循环次数限制,针对 n>12 的更高干湿循环次数
干湿循环次数 n≤nc 时,压实黄土的动强度及动强
作用下压实黄土的动强度指标劣化规律还需要在后
度指标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大而减小,土样主要
续的工作中继续研究。
表现为强度劣化,即结构损伤阶段;当干湿循环次
动强度指标的劣化规律受干湿循环幅度的影响
数 n>nc 时,压实黄土的动强度及动强度指标随着
较大,分别取不同循环路径的最大动黏聚力劣化度
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土样主要变现为
和最大动内摩擦角劣化度,分别建立其与干湿循环
强度强化,即结构强化阶段。不同干湿循环幅度对应
幅度 A 的关系如图 7 所示。
的临界干湿循环次数 nc 不同,图 2 中 a 路径 nc = 9,
36 b 路径 nc = 6,c 路径取 3~6 范围平均值 nc = 4.5,d
路径 nc = 3。
27
在结构损伤阶段的增湿过程中,水分入渗使土
劣化度/%

cd的最大劣化度
体内部孔隙数量不断增多,总孔隙率增大;在风干
18
2
DRcdmax = 6.757+1.308A,R = 0.927 过程中,水分蒸发使土中出现干缩现象,干缩会使
d 的最大劣化度
2
土样表面和内部出现裂隙(见图 8);孔隙数量增多和
9 DR dmax = 13.262-0.630A,R = 0.951
裂隙的发育是导致压实黄土发生结构损伤和强度降

0
低的主要因素;另外,土样体积含水率不断减小,
3.5 7.0 10.5 14.0 17.5 21.0 24.5 基质吸力的增加增大了土中毛细区收缩膜作用在颗
干湿循环幅度A/%
粒间的压应力 [27] ,压应力使土颗粒间孔隙间距减
图7 最大劣化度与干湿循环幅度的关系
小,孔隙比减小;在此过程中,干缩导致的结构损
Fig.7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ximum deterioration
伤效应大于压应力的强化效应。土样的损伤效应受
degree and wetting-drying cycle amplitude
干湿循环幅度的影响比较显著,当干湿循环幅度较
由图 7 可知,最大动黏聚力劣化度和最大动内 小时(a 路径),增减湿对土样造成的损伤程度相对比
摩擦角劣化度与干湿循环幅度 A 呈近似线性变化, 较低,对应干湿循环次数较大(9 次),土样表面裂隙
随着干湿循环幅度的增大最大动黏聚力劣化度逐渐 发育不明显,如图 8 中 a 路径的试样;随着干湿循
• 1248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0 年

环幅度的增大,损伤作用加剧,损伤程度提高,试 3.2
样表面及内部的裂隙增多,如图 8 的 b 路径和 c 路 3.0

径的试样,最大劣化度对应的干湿循环次数逐渐减 2.8
2.6

轴向固结应变 /%
少(b 路径 6 次,c 路径 3~6 次,d 路径 3 次)。总之,
2.4
增减湿一方面会使土的动强度降低,另一方面使土 2.2 a 路径
的动强度提高,但整体结构损伤效应大于强化效应, b 路径
2.0 c 路径
土的动强度总体表现为降低。 1.8 d 路径
1.6 3c = 300 kPa
k c = 1.5
1.4
1.2
0 2 4 6 8 10 12 14
干湿循环次数n/次  
图9 不同干湿循环路径轴向固结应变的变化规律
Fig.9 Changes of axial consolidation strain under different
wetting-drying cyclic paths
a 路径 b 路径

与动强度临界干湿循环次数一致。这说明在试样固
结之前,其结构损伤或强化已经形成,验证了上述
原因分析的合理性,固结围压对动强度随干湿循环
次数变化规律影响不大。
4.2 干湿循环作用下压实黄土的微观结构演化
c 路径 d 路径 通过对干湿循环作用 0,3,6,9 和 12 次后的
图8 第 6 次干湿循环减湿后不同循环路径试样表面裂隙特征 压实黄土样进行电镜扫描试验得到 SEM 图像,限
Fig.8 Surface crack characteristics of samples under different 于篇幅,本文只列出干湿循环 b 路径的 SEM 图像
cyclic paths after the 6th wetting-drying cycle 如图 10 所示。对 a,b,c,d 路径的 SEM 图像分析
dehumidification
可知:干湿循环为 0 次时,干密度为 1.70 g/cm3 的
在结构强化阶段,基质吸力对土颗粒的反复作 压实黄土骨架颗粒为集粒,呈凝块状;颗粒间以线–
用使土颗粒间孔隙减小,孔隙比降低。干湿循环幅 面、面–面的镶嵌接触为主;颗粒间以中、小孔隙
为主,大孔隙含量相对较少;土颗粒棱边、棱角相
度越大,如图 8 中 d 路径是第 6 次干湿循环土样的
对比较明显。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颗粒间的
表面裂隙特征,干湿循环次数超过临界干湿循环次
线–面接触减少,面–面接触增加;土中孔隙由大、
数 nc = 3,土样表面的裂隙发育程度相对 b 和 c 路
中孔隙逐渐向中、小孔隙演化。当干湿循环次数小
径较低。干湿循环次数增大使土样整体结构强化效
于临界干湿循环次数时,不同路径的 SEM 图像中
应大于损伤效应,因此,图 2~4 中 4 个循环路径在
有微裂隙发育,微裂隙发育是干湿循环过程中压实
动强度及动强度指标达到临界干湿循环次数对应的
黄土的动黏聚力逐渐减小的原因;土颗粒棱边、棱
最小值后开始相对逐渐增大,d 路径在 200 和 300 kPa
角逐渐减少是压实黄土动内摩擦角减小的原因。当
围压条件下甚至出现动强度超过初始动强度的现象。
干湿循环次数大于临界干湿循环次数时,基质吸力
干湿循环达到一定次数后的试样在动强度试验
的压密作用和颗粒对大、中孔隙和裂隙的充填减小
之前进行了排水固结,为进一步验证上述原因分析
了孔隙率和提高了颗粒间的联结作用及咬合作用,
的合理性,对不同达到干湿循环次数的试样在同一
使动黏聚力和动内摩擦角增大。
固结围压  3c = 300 kPa 条件下排水固结时产生的轴
向应变进行统计,建立轴向固结应变与干湿循环次
数的关系如图 9 所示。由图 9 可以明显得出,随着
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压实黄土试样的轴向固结应
变并非一直增大,表现出与动强度随干湿循环次数
变化相同的规律,也存在临界干湿循环次数 nc,不
同干湿循环幅度对应的轴向应变临界干湿循环次数 (a) 0 次(1 000 倍) (b) 0 次(5 000 倍)
第 39 卷 第6期 王铁行等:干湿循环作用下压实黄土动强度性质试验研究 • 1249 •

37.0 a 路径
b路径
36.5
c 路径
36.0 d路径

35.5

孔隙率/%
35.0
34.5
(c) 3 次(1 000 倍) (d) 3 次(5 000 倍)
34.0
33.5
33.0
32.5
0 2 4 6 8 10 12
干湿循环次数n/次
图 11 不同干湿循环路径孔隙率变化规律
(e) 6 次(1 000 倍) (f) 6 次(5 000 倍) Fig.11 Changes of porosity under different wetting-drying
cyclic paths

团粒内部孔隙数量增加,总孔隙率增大。风干过程
中土发生干缩,干缩使土中裂隙和微裂隙发育,增
大了压实黄土的孔隙率。当干湿循环次数达到临界
干湿循环次数时,土中微小颗粒不断填充大、中孔
(g) 9 次(1 000 倍) (h) 9 次(5 000 倍)
隙,同时干缩导致土体体积减小,土中孔隙率出现
降低的趋势。
为进一步分析土中孔隙随干湿循环次数的演
化,将压实黄土中孔隙按像素面积分为 5 类:微孔
隙(<50 像素面积,即小于 0.646 μm2)、小孔隙(50~
200 像素面积,即 0.646~2.583 μm2)、中孔隙(200~
(i) 12 次(1 000 倍) (j) 12 次(5 000 倍)
800 像素面积,即 2.583~10.331μm2)和大孔隙(>
图 10 b 路径不同干湿循环次数的 SEM 图像
Fig.10 SEM images of different wetting-drying cycles 800 像素面积,即大于 10.331 μm2)。将五类孔隙在
number under b-path 干湿循环过程中孔隙面积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分析如
图 12 所示。从图 12 可以明显看出,随着干湿循环
为进一步揭示压实黄土动强度劣化的机制,对 次数增加,大孔隙不断减少并向中、小孔隙演化,
a,b,c,d 路径不同干湿循环次数放大 1 000 倍的 中孔隙向小孔隙和微孔隙不断演化。4 个干湿循环
SEM 图像进行定量化处理[28]。研究黄土的微观结 路径中除 c 路径在 n = 3 和 6 时大孔隙稍有增加外,
构,最重要的是研究其孔隙特征[29],孔隙率和孔隙 其余均逐渐减少,其中 d 路径减少幅度最大。中孔
大小对压实黄土动强度具有显著影响。为使定量分 隙在 a,b,c,d 干湿循环路径中均表现出孔隙数量
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选取土样截面 3 个区域进行
24 微孔隙
微观参数平行测定。选取像素阈值为 50,200,800 22 小孔隙
面积像素(50 面积像素相当于孔隙面积为 0.646 μm2) 20 中孔隙
18 大孔隙
对 SEM 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得到孔隙率和孔隙
16
孔隙面积比/%

面积比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变化。 14
由图 11 可以明显得出,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 12
10
加,压实黄土的孔隙率开始增大,当干湿循环次数 8
达到各路径的临界干湿循环次数时孔隙率达到最 6
4
大,之后逐渐减小。增湿过程中水的作用使微小颗 2
粒填充粒间大孔隙、中孔隙中,初始结构发生损伤, 0
0 3 6 9 12
大、中孔隙不断向中、小孔隙演化,使孔隙数量增 干湿循环次数n
加;另外随着团粒表面微小颗粒和可溶盐被冲刷, (a) a 干湿循环路径 
• 1250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0 年

 
24 应的干湿循环幅度对压实黄土的结构损伤程度最
微孔隙
22 小孔隙 大,其次为 a 路径,最小的是 d 路径,证明了上述
20 中孔隙
18 大孔隙
不同干湿循环路径压实黄土动强度劣化程度从大到
16 小分别为:b,c,a,d 的正确性,从孔隙特征角度
孔隙面积比/%

14
12
揭示了干湿循环作用下动强度劣化的微观机制。
10
8
6
5 结 论
4
2
本文通过干湿循环试验、土动三轴试验和扫描
0
0 3 6 9 12 电镜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干湿循环幅度和不同干
干湿循环次数n  
湿循环次数作用下压实黄土动强度劣化规律,得出
(b) b 干湿循环路径
以下结论:
24
微孔隙
22 (1) 压实黄土的动强度和动强度指标随着干湿
小孔隙
20 中孔隙 循环次数的增大先减小再逐渐增大。动强度劣化程
18 大孔隙
16 度受干湿循环路径影响显著,其中 b,c 循环路径动
孔隙面积比/%

14 强度劣化程度最高,d 路径最小。动内摩擦角与动
12
10
黏聚力的劣化规律相反。动黏聚力的劣化度明显大
8 于动内摩擦角的劣化度。动强度指标最大劣化度与
6
干湿循环幅度的关系呈近似线性关系。
4
2 (2) 压实黄土先发生结构损伤,再结构强化,最
0 后趋于相对稳定。存在临界干湿循环次数 nc,n<nc
0 3 6 9 12
干湿循环次数n 时,压实黄土的整体损伤效应大于强化效应,土的
(c) c 干湿循环路径 动强度降低;n>nc 时,整体结构强化效应大于损伤
24 效应,动强度逐渐增大,d 路径甚至超过初始动强度。
微孔隙
22 小孔隙
20 (3) 干湿循环幅度对压实黄土的动强度影响显
中孔隙
18 大孔隙 著,不同干湿循环幅度的临界干湿循环次数 nc 不同,
16
孔隙面积比/%

14
其中 a 路径 nc = 9,b 路径 nc = 6,c 路径取 3~6 范
12 围平均值 nc = 4.5,d 路径 nc = 3,临界干湿循环次
10
数随干湿循环幅度的增大而减小。
8
6 (4) 造成压实黄土结构损伤和动强度降低的主
4
要原因是增湿使孔隙数量不断增多,干缩使土样表
2
0 面和内部出现裂隙,总孔隙率增大;土颗粒结构向
0 3 6 9 12
镶嵌结构发展,孔隙结构向均匀小孔隙发展和基质
干湿循环次数n

(d) d 干湿循环路径 
吸力使土样趋于密实导致了结构强化和动强度提
图 12 不同孔隙类型的面积比变化规律 高。孔隙类型的演化规律揭示了干湿循环作用下动
Fig.12 Changes of area ratio of different pore types 强度劣化的微观机制。

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大而增多,分别在各自临界干湿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循环次数时达到最多,之后逐渐减少。小孔隙和微
[1] GUAN G S,RAHARDJO H,CHOON L E . Shear strength equations
孔隙的数量在干湿循环过程中不断增大。孔隙数量
for unsaturated soil under drying and wetting[J].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的不断增多和干湿循环过程中裂隙和微裂隙的发育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0,136(4):594–606.
是动强度及动强度指标劣化的主要原因;达到临界 [2] PIRES L F,BACCHI O O S,REICHARDT K. Gamma ray computed
tomography to evaluate wetting/drying soil structure changes[J].
干湿循环次数之后均匀小、微孔隙的不断增多和裂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Section B:
隙的不断闭合使动强度逐渐提高。对比分析 4 个干 Beam Interactions with Materials and Atoms,2005,229(3):443–456.
湿循环路径的孔隙演化规律可以得出,b,c 路径对 [3] TANG C S,CUI Y J,SHI B,et al. Desiccation and cracking behaviour
第 39 卷 第6期 王铁行等:干湿循环作用下压实黄土动强度性质试验研究 • 1251 •

of clay layer from slurry state under wetting-drying cycles[J]. effect of dry-wet cycle on fatigue strength of cement modified soil[J].
Geoderma,2011,166(1):111–118. China Railway Science,2005,26(2):25–28.(in Chinese))
[4] WANG D Y,TANG C S,CUI Y J,et al. Effects of wetting-drying [17] 陈存礼,杨 鹏,何军芳. 饱和击实黄土的动力特性研究[J]. 岩土力学,
cycles on soil strength profile of a silty clay in micro-penetrometer 2007,28(8):1 551–1 556.(CHEN Cunli,YANG Peng,HE Junfang.
tests[J]. Engineering Geology,2016,206:60–70. Research 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aturated compacted loess[J].
[5] 袁志辉,倪万魁,唐 春,等. 干湿循环下黄土强度衰减与结构强 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07,28(8):1 551–1 556.(in Chinese))
度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2017,38(7):1 894–1 902.(YUAN [18] 李又云,谢永利,刘保健. 路基压实黄土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J].
Zhihui,NI Wankui,TANG Chun,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5):1 037–1 046.(LI Youyun,XIE
structure strength and strength attenuation of loess under wetting- Yongli,LIU Baojia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drying cycle[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17,38(7):1 894– roadbed compaction loess[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1 902.(in Chinese)) Engineering,2009,28(5):1 037–1 046.(in Chinese))
[6] 王 飞,李国玉,穆彦虎,等. 干湿循环条件下压实黄土变形特性 [19] 刘亚明,王家鼎,谷天峰. 循环荷载下压实黄土动力特性的试验研
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2016,37(8):2 306–2 312.(WANG Fei, 究[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5,42(3):108–112.(LIU Yaming,
LI Guoyu,MU Yanhu,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deformation WANG Jiading,GU Tianfeng.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compacted
characteristics of compacted loess subjected to drying-wetting cycle[J]. loess under cyclic loads[J].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2015,
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16,37(8):2 306–2 312.(in Chinese)) 42(3):108–112.(in Chinese))
[7] 刘宏泰,张爱军,段 涛,等. 干湿循环对重塑黄土强度和渗透性 [20] 刘保健,张晓荣,程海涛.应变控制下压实黄土的动三轴试验研
的影响[J].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0,(4):38–41.(LIU Hongtai, 究[J]. 岩土力学,2007,28(6):1 073–1 076.(LIU Baojian,ZHANG
ZHANG Aijun,DUAN Tao,et al. The influence of alternate dry-wet Xiaorong,CHENG Haitao. Study on compacted loess under strain
on the strength and permeability of remolded loess[J]. Hydro-Science control at dynamic triaxial test[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07,
and Engineering,2010,(4):38–41.(in Chinese)) 28(6):1 073–1 076.( in Chinese))
[8] 胡长明,袁一力,王雪艳,等. 干湿循环作用下压实黄土强度劣化 [21] 杨利国,骆亚生,李 焱,等.初始应力条件对压实黄土动强度
模型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8,37(12):2 804– 影响的研究[J].岩土力学,2010,31(1):87–91.(YANG Liguo,
2 817.(HU Changming , YUAN Yili , WANG Xueyan , et al. LUO Yasheng,LI Yan,et al.Research on effect of initial stress
Experimental study on strength deterioration model of compacted conditions on dynamic strength of compacted loess[J].Rock and Soil
loess under wetting-drying cycles[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2010,31(1):87–91.(in Chinese))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8,37(12):2 804–2 817.(in Chinese)) [22] 曹 玲,王志俭,张振华. 降雨-蒸发条件下膨胀土裂隙演化特征
[9] 张芳枝,陈晓平. 反复干湿循环对非饱和土的力学特性影响研究[J]. 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35(2):413–421.(CAO
岩土工程学报,2010,32(1):41–46.(ZHANG Fangzhi,CHEN Ling,WANG Zhijian,ZHANG Zhenhua.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Xiaoping. Influence of repeated drying and wetting cycles on cracking process of expansive soil under rainfall infiltration and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unsaturated soil[J]. Chinese Journal of evapor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0,32(1):41–46.(in Chinese)) 2016,35(2):413–421.(in Chinese))
[10] NOWAMOOZ H,MASROURI F. Influence of suction cycles on the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编写组. SL237—1999 土工试验规程[S].
soil fabric of compacted swelling soil[J]. Comptes Rendus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Compilation
Geoscience,2010,342(12):901–910. Group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L237—1999 Specification of
[11] SITHARAM T G. Micromechanical modeling of granular materials: soil test[S]. Beijing:China Planning Press,1999.(in Chinese))
effect of confining pressure on mechanical behavior[J]. Mechanics of [24] 谢定义. 土动力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42–
Materials,1999,31(10):653–665. 143(XIE Dingyi. Soil dynamics[M]. 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
[12] KHOLGHIFARD M,AHMAD K,ALI N,et al. Collapse/swell 2011:142–143.(in Chinese))
potential of residual laterite soil due to wetting and drying-wetting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编写组. GB/T 50269—2015 地基动力特
cycles[J]. National Academy Science Letters,2014,37(2):147–153. 性 测 试 规 范 [S]. 北 京 : 中 国 计 划 出 版 社 , 2015.(The National
[13] 程富阳,黄 英,周志伟,等. 干湿循环下饱和红土不排水三轴试 Standard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T 50269—2015 Code
验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2017,25(4):1 017–1 026.(CHENG for measurement methods of dynamic properties of subsoil[S].
Fuyang,HUANG Ying,ZHOU Zhiwei,et al. Undrained triaxial test Beijing:China Planning Press,2015.(in Chinese))
of saturated laterite under drying-wetting cycle[J]. Journal of [26] 王兰民. 黄土动力学[M]. 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17–19.(WANG
Engineering Geology,2017,25(4):1 017–1 026.(in Chinese)) Lanmin.Loess dynamics [M]. Beijing:Seismological Press,2003:
[14] 刘文化,杨 庆,唐小微,等. 干湿循环条件下粉质黏土在循环荷 17–19.(in Chinese))
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 水利学报,2015,46(4):425– [27] FREDLUND D G,RAHARDJO H . Soil Mechanics for Unsaturated
431.(LIU Wenhua,YANG Qing,TANG Xiaowei,et al.Experimental Soils[M].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93:178–181.
study o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ilt clay subjected to [28] LIU C,SHI B,ZHOU J,et al. Qua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drying-wetting cycles under cyclic loading[J]. Journal of Hydraulic microporosity by image processing , geometric measurement and
Engineering,2015,46(4):425–431.(in Chinese)) statistical methods:application on SEM images of clay materials[J].
[15] 唐剑潇. 干湿循环后路基石灰改良土的动力特性及应用[硕士学位论 Applied Clay Science,2011,54(1):97–106.
文][D]. 天津:天津大学,2007.(TANG Jianxiao.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29] 谷天峰,王家鼎,郭 乐,等. 基于图像处理的 Q3 黄土的微观结
and application of lime-improved subgrade soil after dry-wet 构变化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30(增 1):
3 185–3 192.
cycling[M. S. Thesis][D]. Tianjin:Tianjin University,2007.(in Chinese)) (GU Tianfeng,WANG Jiading,GUO Le,et al.Study of Q3 loess
[16] 赵明龙,王建华,梁爱华. 干湿循环对水泥改良土疲劳强度影响的 microstructure changes based on image Processing[J].Chinese Journal
试 验 研 究 [J]. 中 国 铁 道 科 学 , 2005 , 26(2) : 25 – 28.(ZHAO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1,30(Supp.1):3 185–3 192.
Minglong,WANG Jianhua,LIANG Aihua.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in Chines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