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02

一


、 '


彎無 异 毒 评









 ; ""

視 浮式 細究 生 学号

洋 觀齡 雌 啥

皆  学 锭柄解
. '

' ‘

Si



. ' '


、 、

, ,

、 : '

、 


 、
、 、 ’ 、、


V 



>
- 、
\

、 、

、  ,
又 气 ,



心义

或 卷

游棘

六 巧皆 肝 成癸私  心 货


' 、

V子
' , .


. . . ' ’ 、


、 ,

‘ * 三
 ,
 :
、 ‘



。 


, '


巧矿 抑 、

抓 r


*:

餐
、 "





、 ?
? "
. 、?


V V V

:  \
- 、
八 、 、 1


皆 、
? ;
 、

或 \
^  护心 、










狐 ;



博 ±等 勝 文 古做燃戴 辑


缉 八 皆

 皆 户 心





v .

Mm

m \ 



r 4 



: 、

: ; ;
: :
: 、

: 、

祭夺

^



* ■

,   
、 ’

X  、



叫 :
‘ ’

、 -
: ; 、 ' :


;: \
- 




、 '
. 、
、、 , ,

纔毅 知 絲 明 化薄窗嗦 讀巧 ^ 心

. ' ;

^ ? .


/ 感 軒

義批 怖 占撕 如 娩 S ea West 化紛碱v h the W 的TDy na s y 聲




、 :
: J

 !


;、
於 



. '

姑 如



 



V  
一 、 "

V 苦、
’ 、

每 C


、 ,



1 、

雖 彎於 游  

’ 、

’ ‘

’ -

' ^

 乃





. '

: . : 、 :

; ?

, I

' 呼 . 、 。 


: 、 ^



: . . ,

. ; ; 兴 托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 、
? 巧 ’


, \ 、 、




L - > 、 - ,


? 、 、 、

  
. * ) ! 輯 藏 V ?


, 、 J ; \

备 w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妓
; ‘ ,

巧 T 巧
、 - 吟

- '


- ^


把 苗 : V : 

、 、  :

、 ;

、 > — ‘ R \

氧 方

次 产

- :


- ; : :

 , :

: , . :

: { 、 

 V '

' -

. k 、 ’

、 ‘




" . 、

心 ^
、 .


’ :


. ^


v ?





‘ 巧 心





’ 、



棘 仁

请  指 刪 其 记
; ;

教 巧 y :

昂 ; 與

; ;

' 、 ;


; 、

、 巧

品 Y

' '


、 




、 ’


. :


学 兰

V ; 东

: 究 方 向 巧

: 礙

祭 六





一 k -


柏 款

梦 > 扣 扣 相

‘ 、

V —

 . :

; ,


, 、

; : "

這 料
、 .


‘ .

' ’

逝 T 柳
大 定 委 员 參

东 范



, >


; 

^  ; i 

撕 巧 巧


年 月




: 、 、


、 ‘
‘ :

兴 

, \





、 、


? 、

、 .

? ;

护 气 
、 、


 给

‘ L 、

. ' , 、 , ‘

、 、 、 ' 、

? <

、 務 冷 \

^ 、

 坤
W 發 


’ ;


: \ '

/ 护

 取 \

山 沪 说


知 巧

吗 殺 C


、 

. 1 ?

: : 

 >


嫌 歡 減 撫 據 纔 澡

r y


' 輿 氣  


学校代码:10200 研究生学号:201010150
分类号: K20 密 级:无

博士学位论文

明代海西女真研究
The Study of Sea-West Jurchen in the Ming Dynasty

作者: 张雅婧
指导教师:刁书仁 教授
学科专业:中国史
研究方向:东北民族民俗学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年 月
摘 要
明初广义上的海西地域,应沿袭元代的海西地域。明代海西女真的源流:明
初的野人与女真(狭义)当指不同族群而言,但随着二者的逐渐融合,“野人女
真”、
“女真野人”、“野人”成为广义女真的代称。宣德正统年间,先后形成了“兀
者等卫集团”与“考郞兀四十五卫集团”,前者应为“海西女真”的雏形,并随
着这两个集团的分化、融合,海西女真正式形成。至嘉隆万时期,明人所称的“海
西女真”,主要指“南关、北关” ,其外延至“扈伦四部”。 “扈伦四部”由“兀者
等卫集团”演化形成。同一时期,在明人观念中出现了“女真三分法”,即“建
州女真”、“海西女真”与“野人女真”。
扈伦四部的社会组织形态与族群认同:扈伦四部同为纳喇哈拉,是带有“血
缘意识”痕迹的盟约团体;扈伦四部的社会组织为“部族”,四部进入“国”的
发展阶段;“部国”是由“王城”(hecen)、“城”(hoton)、“寨”(gasan)
所组成。女真所居之城可分为土城、木城、石城或王城、商城、战城及临时之城;
四部中有“王城”、“副城”、
“卫城”系统;王、带兵首领、王的亲党居于王城内,
兵士聚于王城外。四部的王位继承制为“双储继承制”,表现为“双系双王”与
“单系双王”两种模式。扈伦四部的族群认同,即通过对纳齐布录文献记载的分
析,可知婚姻及共同居住、结为兄弟是获得族群认同的方式;而将纳齐布录事迹
的英雄化,“那拉”氏的历史记忆成为了扈伦四部族群的历史记忆,共姓那拉成
为扈伦四部族群认同的表达方式。
明廷对海西女真的政策:明廷对女真首领的授官,即通过对永乐年间、宣德
至天顺年间、成化至弘治年间、正德至嘉靖年间,明廷对女真首领授官情况的考
察,可以看出明廷对于女真首领的授官表现出官职由低而高、人数由少至多的趋
势,表明明廷对于女真授官政治权威性的下降。女真对明廷的朝贡,通过对各时
期——永乐年间,女真朝贡政策基本确立;正统至成化年间,明廷对于女真朝贡
的限制;弘治年间开始,“朝贡”成为女真利益诉求的途径;正德年间,明廷通
过“朝贡”来安抚女真;至嘉靖年间女真朝贡逐渐开始失控——情况的梳理,进
而揭示女真的“朝贡”,已经由女真对明忠顺的象征意义,转化为女真向明攫取
财富的方式。抚赏制的核心是贡赏,其中包括正赏(职赏)、回赏(回赐)、加赏;
除外,还有市赏、宴赏及对“传报夷情”或“招抚夷人”女真的赏赐;永乐年间,
女真抚赏制就已经具备雏形。
海西女真对明廷政策的应对:辽东边疆社会具有“汉夷”混杂的特征,“海
西女真”为明内边疆;明廷内附政策的优厚待遇吸引了女真“内附辽东”,宣德、
正统年间的“兀者等卫”集团采取了“内附辽东”与“地近辽东”相结合的居处
模式;景泰年间,海西女真众多卫份“内附辽东”,为“海西女真”的形成提供
了基础。宣德至景泰年间,海西女真犯边为偶然之事;成化年间,海西女真犯边
开始成为其向明廷表达不满及诉求的途径;弘治至正德年间,明廷对于海西女真

I
犯边基本以“安抚”为主;嘉靖年间,在明廷“代理人”哈达部王台的约束下,
少有海西女真犯边。“王台执王杲事件”的原因是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因“贡市”
利益而发生分化;这一事件后,辽东女真局势发生变化。敕书对女真而言,具有
政治及经济双重意义;海西南北关的敕书之争,始于哈达、叶赫二部的兴盛,终
于哈达部的灭亡;敕书之争表明明廷对女真政策的失效。

关键词: 明代 海西女真 扈伦四部

II
Abstract
The board concept of Sea-West region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succeed by the
concept in Yuan Dynasty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ea-West Jurchen in the
Ming Dynasty : Wild Men or Jurchen was not the same ethnic group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hese two ethic groups, Wild Man-Jurchen, Jurchen-Wild Man, Wild
Man became the generalized concepts of Jurchen .During Xuade Period to Zhengtong
Period, Group Including Wuji-Garrison and Group Including Kaoliangwu-Garrison
formed successively. The former was the rudiment of Sea-West Jurchen.With these
two groups’ differentiation and fusion, Haixn Jurchen formed officially .During
Jiajing Period to Wanli Period, Sea-West Jurchen called by people in the Ming
Dynasty referred to South Strategic Pass and North Strategic Pass and expended to
Four Tribes of Hulun which evolved by Group Including Wuji-Garrison. At the same
time, it was a view which divided Jurchen to three parts that Jianzhou Jurchen,
Sea-West Jurchen and Wild Man Jurchen.
Social organization form and ethnic identity: Four Tribes of Hulun was Nara Hala
that was a covenant community with blood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residue.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Four Tribe of Hulun was tribe and clan. Four Tribe of Hulun
was into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state formation .Tribe-State was comprised by
capital city ,general city and village .Cities of Jurchen could classified as “city by
soil”, “city by wool ”and “city by stone” or as “capital city”, “city for bussiness”,
“city for war”and “temporary city”.“Capital city”, “vice city”and“guard city”formed a
system. King and king’s family, chief lived in capital city .Soldiers gathered outside
capital city. Succession to the throne in Four Tribes of Hulun was a bilateral
succession system which has two formations ,double lineage double king and single
lineage double king .Ethnic identity of Four Tribes of Hulun obtained by the way of
marriage, living-together and becoming sworn bothers knew by analysis of the text
about Nacibulu. Nacibulu herioized , history of Nara Hala group became the history
of witch ethnic group called Four Tribes of Hulun .Nara Hala became the expression
of ethnic identity of Four Tribes of Hulun.
Strategy to Sea-West Jurchen from Ming Dynasty: Ming Dynasty granted Jurchen
chiefs. Viewed on four periods--Yongle Period,Xuande to Tianshun Period,Chenghua
to Hongzhi period,Zhengde to Jiajing Period –during which Ming Dynasty granted
Jurchen chiefs, we could see a trend that the positions from lower to higher ,the
number from less to more, which mean declining of political authority from Ming
Dynasty granting .Jurchen presenting tribute to Ming Dynasty was a change from a

III
symbol which mean that Jurchen surrendered to Ming Dynasty to a way by which
Jurchen got wealth. We saw it by observation each period’s situation: during Yongle
Period , the strategy about Jurchen presenting tribute basic established; Zhengtong to
Chenghua Period ,the strategy became limitation; Hongzhi Period, presenting tribute
became a way of interest demands; Zhengde Period, presenting tribute moreover
became a way by which Ming Dynasty pacified Jurchen; Jiajing Period ,presenting
tribute was gradually out of control. The core of Pacifying by Award was bestow after
presenting tribute which including major bestow for office position, reward to
tribute ,extra bestow, in addition by bestow from market, banquet as award and
reward cause of convey message or placating Jurchen or Mongol .Yongle Period ,
Pacifying by Award was basically formed .
The reation of Sea-West Jurchen for strategy from Ming Dynasty: The characteristic
of Liaodong boundary society was countrymen and foreigner hybrid .Sea-West
Jurchen was inner boundary for Ming Dynasty. The strategy case for attraction
Jurchen to affiliate which has favorable treatment played an effect. During Xuande
period to Zhengtong Period, Group Including Wuji- garrison took a living mode that
one part affiliated to Ming Dynasty and lived in Liaodong, the other part did not
affiliate and lived approach Liaodong .During Jingtai Period, lots of Jurchen garrisons
in Sea-West region affiliated in Liaodong that providing a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Sea-West Jurchen .During Xuande Period to Jingtai Period, it was a accident that
Sea-West Jurchen invaded frontier. During Chenghua Period, it was a way by what
Sea-West Jurchen expressed dissatisfaction and demands .During Hongzhi Period to
Zhengde Period, it was that Ming Dynasty mainly pacified Sea-West Jurchen when
they invaded frontier .During Jianjing Period,the chief of Hada Tribe named Wang
Tai as an agent for Ming Dynasty constrained Sea-West Jurchen so invading
frontier by them rarely occurred. It was a thing that Wang Tai caught Wang Gao
because of Jianzhou Jurchen and Sea-West Jurchen became differentiated for infesters
from tributary and marker .After that , situation in Liaodong about Jurchen charged .A
special kind of certificates had both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significance for Jurchen.
Fight for the certificates beyond South Strategic Pass and North Strategic Pass started
when Hada Tribe and Yehe Tribe was prosperous ended with Hada Tribe perished.
Fight for the certificates mean that the strategy from Ming Dynasty for Sea-West
Jurchen for strategy from Ming Dynasty did not work anymore. .

Key words: Ming Dynasty, Sea-West Jurchen, Four Tribes of Hulun

IV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 录............................................................................................................................. V
绪 论.............................................................................................................................. 1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现状......................................................................................... 1
二、本课题研究内容..................................................................................................8
(一)“海西女真”族群的形成过程及社会组织等情况............................. 8
(二)“海西女真”族群在其形成过程中与明廷的互动关系................... 11
第一章 海西女真源流.....................................................................................................14
一、海西的地域与族群............................................................................................14
(一)海西地域.................................................................................................15
(二)海西地域的族群.................................................................................... 18
二、明代女真的划分与海西女真的形成.............................................................. 22
(一)明代女真三分法的提出........................................................................22
(二)海西女真的初步形成............................................................................24
三、忽剌温考略........................................................................................................ 33
(一)永乐年间的“忽剌温”地面............................................................... 33
(二)《朝鲜王朝实录》中的“忽剌温兀狄哈”........................................35
(三)忽剌温与乌拉部.................................................................................... 38
四、扈伦四部世系与相关海西卫分...................................................................... 40
(一)乌拉、哈达世系及其分派................................................................... 40
(二)辉发世系与相关卫分............................................................................46
(三)叶赫先世与塔鲁木卫............................................................................50
五、明人视域中的海西女真................................................................................... 52
(一)嘉隆万时期明人视域中的海西女真及其形成..................................52
(二)明人记载的山夷与江夷........................................................................57
(三)“女真三分法”中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61
小 结......................................................................................................................... 62
第二章 扈伦四部的社会组织形态与族群认同...........................................................64
一、扈伦四部的部族组织....................................................................................... 64
(一)扈伦四部的哈拉.................................................................................... 64
(二)扈伦四部的“部(aiman)”与“国(gurun)”.............................. 67
二、扈伦四部中的城................................................................................................69
(一)城的分类及功用.................................................................................... 70
(二)扈伦四部中诸城的空间分布............................................................... 71
(三)扈伦四部王城的功用............................................................................73
三、扈伦四部中的“双储继承”制...................................................................... 74
(一)扈伦四部世系与“双储继承”制.......................................................74
(二)“双储继承”制的表现形式................................................................. 78

V
(三)“双储继承”制与叔侄争位................................................................. 80
四、扈伦四部的族群认同与历史记忆.................................................................. 81
(一)关于扈伦始祖纳齐布禄的记载...........................................................81
(二)对相关文献记载的文本分析............................................................... 83
(三)纳齐布录事迹的英雄化及以“那拉氏”为中心的族群认同与历史
记忆......................................................................................................................86
第三章 明代的海西女真政策........................................................................................ 92
一、明代的奴儿干都司............................................................................................92
(一)奴儿干都司的设置................................................................................92
(二)奴儿干都司巡抚活动及后期情况.......................................................95
(三)奴儿干都司与女真卫所的关系...........................................................98
二、明廷对女真首领的授官................................................................................. 100
(一)永乐年间女真首领的授官................................................................. 100
(二)宣德至天顺年间女真首领的授官.....................................................104
(三)成化至弘治年间女真首领的授官.....................................................110
(四)正德、嘉靖年间女真授官的失控.....................................................114
三、明代女真的朝贡..............................................................................................118
(一)永乐年间女真朝贡政策的基本确立.................................................119
(二)正统至成化年间明廷对女真朝贡的限制........................................122
(三)弘治至嘉靖中期女真朝贡的“异化”............................................ 124
四、明廷的女真抚赏制......................................................................................... 129
(一)抚赏制的核心——贡赏..................................................................... 130
(二)其它形式的抚赏.................................................................................. 132
(三)抚赏制的形成...................................................................................... 134
小结........................................................................................................................... 136
第四章 海西女真对明政策的应对..............................................................................138
一、明代辽东边疆社会与海西女真的内附........................................................138
(一)辽东边疆社会与内边疆..................................................................... 139
(二)明廷的女真内附政策与海西女真内附............................................ 143
二、海西女真犯边..................................................................................................149
(一)宣德至景泰年间海西女真犯边.........................................................150
(二)成化年间海西女真犯边..................................................................... 153
(三)弘治至嘉靖年间海西女真犯边.........................................................155
三、“王台执王杲”事件与明代女真政策对海西、建州关系的影响............157
(一)“王台执王杲”事件始末................................................................... 157
(二)明廷女真政策下的海西与建州女真................................................ 162
(三)万历初年辽东女真局势的变化.........................................................165
四、海西南关、北关的敕书之争与明后期女真政策的失效.......................... 168
(一)敕书的政治、经济意义..................................................................... 168
(二)南关、北关之间的敕书之争.............................................................170
(三)敕书之争与明廷女真政策的失效.....................................................175
小 结.......................................................................................................................178
结 语.......................................................................................................................... 179
参考文献..........................................................................................................................181

VI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 论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现状
明人记载中将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部分。清人则
言有“满洲五部、扈伦四部、长白山二部及东海三部”。然而在提及“满族先世
女真”时,时人多将目光放在“建州女真”之上。这主要是受“建州女真是满族
形成的主体”这样一种主流意见的影响。建州女真在“满族”形成过程中的主导
作用是无可否认的。不过,“海西女真”在人口数量及社会、历史影响上,都不
弱于建州女真。故对“海西女真”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明代女真”的基本
状况。
然而,学界关于“海西女真”的研究一是数量较少;二是缺少综合、系统的
研究,仅有对个别相关问题的讨论。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明代女真史研
究自身的不足。国内的明代女真史研究基本依附于清入关前史研究,但二者实际
上应分属两个不同领域。清入关前史为清史研究的一部分,是为断代史。而明代
女真史为女真史研究的一部分,是为民族史。①虽然二者在某些具体研究问题上
有重合的地方并已经取得重要的成就,但二者的研究重点并不一致。清入关前史
的研究重点为建州女真统一诸部、新民族共同体——满洲的形成、“后金”国家
政权的建立。明代女真史的研究重点本应为明代女真与辽金女真的关系、明代“女
真”源流、明代“女真”是否能称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得
到回答,就无法进一步研究早期明代女真的社会制度等诸问题。在明代女真研究
宏观框架欠缺的情况下,
“海西女真”研究很难兴盛。原因之二,是“海西女真”
概念界定的不准确。“海西女真即是扈伦四部”的说法通行于学界。笔者并非完
全反对这种说法,但问题是扈伦四部——哈达部、乌拉部、叶赫部、辉发部的主
要活动时期,仅为嘉靖中期至万历末期,若将“海西女真”直接认定为扈伦四部,
就无法动态的考察“海西女真”的源流演变。故长期以来,学界只能考察扈伦四
部的某些具体问题,如扈伦四部的世系、地望、兴亡等。
实际上在关于“海西女真”或“扈伦四部”这些具体研究上,前人已作一些
较为详实的研究,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具言之:

第一,海西地域与海西女真起源的相关研究
国内最先提及海西地域与海西女真起源的为孟森先生。孟森《明元清系通


参见孙进己、孙泓:《女真民族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 14 -16 页。

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记》①的前编中有《海西女真》一节,其中提出:
“扈伦为野人女真,即今黑龙江
之呼伦”,后“转为海西女真”,且“海西西界为金山”,“兀者诸卫皆在海西”。
蒋秀松在《海西与海西女真》②一文中认为海西地区指上自伊通河口、下至依兰
的松花江中游地区。而明人所说的“海西女真”,不仅指上述地区的女真人也包
括位于开原以北和黑龙江流域海西诸卫的女真。同时,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区别
在于据中国远近、是否建官赐敕以及朝贡有常。此外,他还认为明人记述中海西
女真有“江夷”、“山夷”之分,是就其自然情况而论;“生女真”和“熟女真”
之分是就社会发展情况而论。杨茂盛在《关于海西、海西江与海西女真》③一文
中认为,海西之地为元代岭北行省以东、大海以西,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全部东北
地区。所谓海西江,即金代混同江,即今松花江及黑龙江下游。海西女真概念则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明初继承了“海西女真”的广义概念,把黑龙江流域直至库
页岛上的卫所,均冠以“海西”二字。狭义概念,即今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贾

敬颜在其《海西与海西女直》 一文中认为,
“海西”即大海以西,此海谓日本海
连同它的北部鄂霍次克海而言。到了明中晚期,才将“海西”的范围限制在忽兰
河流域,甚至向南推广到辽河的北段,海西女直的范围也随之缩小为扈伦四部。
这种说法,动态的理解了海西地域,笔者认为极有价值。
日本学者亦对此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田清在《明初的满洲经略》中考
察了明代海西诸卫的设立,指出忽剌温女真南下后,明称之为海西女真,又因其
发祥地为忽剌温,清初的《太祖实录》及《开国方略》等称之为扈伦、呼伦,朝
鲜方面则一直称为忽剌温、火剌温。⑤白鸟库吉最初认为海西为鲸海(日本海)
以西;后又改变此说,认为海西系女真语阿什的音转,其地以金朝发祥地阿勒楚
⑥ ⑦
喀为中心,东到三姓,西到伯都讷地区。 河内良弘《明代女真史研究》 中专有
一节《兀者卫相关研究》,否定了白鸟库吉“海西系女真语阿什的音转”这一说
法,但对于明代海西地域范围的认定基本与之相同。同时,河内良弘认为,兀者
卫是兀狄哈的一支部族,通过对婚姻、葬俗等文化情况的考察,认为兀者卫与赫

哲有着共同的先祖。增井宽也《明代的野人女真与海西女真》 一文中考察了扈
伦诸部的渊源,认为明代将海西女真作为女真独立的部分是就扈伦四部而言的,
文献记载中“建州、海西、野人”女真三分法,不会早于万历年间,并指出“江
夷”分布于野人女真及海西女真之中。今西春秋《海西女真境域考》⑨一文中考


孟森:《明元清系通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版。

蒋秀松:《海西与海西女真》,《民族研究》 ,1981 年第 5 期。

杨茂盛:《关于海西、海西江和海西女真》 ,《学习与探索》,1989 年第 6 期。

贾敬颜:《海西与海西女直》,《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 年第 1 期。

(日)和田清:《东亚史研究(满洲篇)》,东洋文库论丛第三十七,1956 年,第 343-345 页。

(日)白鸟库吉《关于海西女真》 ,《塞外民族史研究(下)》,东京:岩波书店,1986 年版,第 435-437
页。

(日)河内良弘:《明代女真史研究》,《东洋史研究丛刊》46,京都:同朋舍,1992 年版。

(日)增井宽也《明代的野人女真与海西女真》 ,《大垣女子短大研究纪要》 ,1996 年。

(日)今西春秋著、刁书仁译:《海西女真境域考》, 《长白学圃》,1990 年第 6 期。

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扈伦四部地域:哈达部为哈达河(清河)中游以东发源地附近与柴河中游以东之
地;辉发部为柳河、辉发河流域含下游附近地区;乌拉国,从乌拉街以北至辉发
河的松花江流域与拉发河流域,及吉林以西的双阳附近;叶赫国由叶赫河流域在
东北伊丹附近与伊通河、伊丹河等上游地带及东辽河上游和扣河流域。关于“海
西地域”与“海西女真起源”的相关问题仍有研究的需要。

第二,扈伦四部世系及相关女真卫所的研究
据孟森先生考证,明后期扈伦四部是由兀者、塔山等卫女真人南下而形成的。
日本学者和田清则指出,塔山与塔鲁木卫即后之乌拉部及叶赫部的前身,而园田
一龟却提出辉发为江边之弗提卫的说法。董玉瑛在《关于肥河卫和呕罕河卫的几
个问题》一文中首先提出明末辉发部出自肥河卫与呕罕河卫,其说法得到张士尊
及赵东升的同意。①丛佩远在《扈伦四部世系考索》②一文中考索了四部主要首领
的世系表,认为乌拉、哈达出自塔山左卫,辉发出自弗提卫,叶赫出自塔鲁木卫。
扈伦四部的形成不是三卫的简单南移,而是在南下中吸收其他成分而成。扈伦四
部与三卫世系并不完全相合,是因为女真首领新旧势力的替换。衣兴国在《辉发
部世系考——兼与丛佩远同志商榷》③一文中就辉发世系的具体人物问题提出与
丛佩远不同的看法。李澍田、张云樵在《明末海西女真叶赫部的卫属、都城及世

系的考订》 中认为叶赫女真源自塔鲁木卫,达喜穆鲁卫说为讹误。提出叶赫东、
西两城,为逞加奴、仰加奴兄弟时期所建,而叶赫珊延府城为祝孔革时期所筑,
并详考叶赫世系。张云樵、衣作华在《叶赫逸史拾零》⑤一文中,涉及了叶赫世
系、卫属、境域等问题。赵东升,那炎在《〈开原图说海西夷南关枝派图说〉补
⑥ ⑦
正与考释》 中考订补正了哈达世系。赵东升的《扈伦四部世系匡谬》 以《乌拉
哈萨虎见勒后辈档册》、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为蓝本,考证了扈伦世系、哈达和
乌拉世系、叶赫世系。丛佩远与张晓光合著的《乌拉哈萨虎贝勒后辈档册与满文
谱图初探》⑧介绍了当时新发现的乌拉族谱,这是扈伦研究的重要史料。可见,
对于乌拉、哈达及辉发的来源学界存在不同意见。同时,考订扈伦四部世系是为
了将其与明代史料中所记载的女真卫所相联系,以确定扈伦四部主体的来源及其
早期活动。诸家学者虽对扈伦四部世系考订详尽,然而对于扈伦四部前身的早期
活动却少有提及。


董玉瑛: 《关于肥河卫和呕罕河卫的几个问题》, 《史学集刊》1985 年第 4 期。张士尊、赵毅: 《明辉发部
先世南迁考》,《明史研究第 8 辑》2003 年。赵东升《明末辉发部世系考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
年第 5 期。

丛佩远:《扈伦四部世系考索》,《社会科学战线》1984 年 2 期。

衣兴国:《辉发部世系考——兼与丛佩远同志商榷》 ,《社会科学战线》 ,1990 年第 2 期。

李澍田、张云樵:《明末海西女真叶赫部的卫属、都城及世系的考订》 ,《北方文物》 ,1993 年第 1 期。

张云樵、衣作华:《叶赫逸史拾零》,《文史知识》,1990 年第 2 期。

赵东升,那炎:《〈开原图说海西夷南关枝派图说〉补正与考释》, 《满族研究》,2000 年第 1 期。

赵东升:《扈伦四部世系匡谬》,《满族研究》,1991 年第 4 期。

丛佩远、张晓光:《乌拉哈萨虎贝勒后辈档册与满文谱图初探》,《满族研究》,1986 年第 3 期。

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叶赫部族属问题
叶赫部族属问题是扈伦四部研究中存有争论之处——有蒙古说和女真说。丛
佩远在《叶赫部族族属试探》①中认为叶赫部原为海西女真中的塔鲁木卫,在定
居于开原东北称叶赫部后,虽然吸收了一部分蒙族成员,但叶赫部始终是由女真
族首领所领导的、以女真族为主体的女真部落。那启明、韩启昆《锡伯族叶赫那

拉氏的由来》 介绍了新发现的锡伯族叶赫那拉氏族谱,谱中记述其先祖是“蒙
古人”,因而其认为叶赫部是蒙古人。以上两种说法都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四,扈伦四部的形成、兴亡及相互关系等问题

丛佩远的《扈伦四部形成概述》 认为扈伦四部南迁的原因:一是明朝政府
统治政策和辽东地区经济条件的吸引。二是西北部蒙古势力东渐的推动,扈伦四
部正是由塔山左卫、塔鲁木卫和弗提卫的一支在海西女真民族迁徙中形成的,氏
族同姓、地域毗邻、军事联盟、贸易伙伴等关系,是扈伦四部联合的纽带。李健

才在《明代扈伦四部》 一文中讨论了海西女真经济情况并阐释了扈伦四部的重

要史实。那炎在《扈伦四部和海西女真》 中认为海西女真的哈达部,被目为“盖
金完颜氏正派”,其余皆是海西女真支派,而海西女真纳喇部的首领,扈伦国的
缔造者是纳齐布禄。扈伦国解体分为四个军事集团,为叶赫、哈达、乌拉、辉发
四部。张云樵有《叶赫研究(上)一一叶赫的崛起及其为争夺女真最高统治权的战
⑥ ⑦
争》 、
《叶赫研究(下)一一叶赫在争夺统一女真诸部一斗争中的失败及灭亡》 两
篇文章,从军事方面解读叶赫部的兴起与灭亡的历史。前文论述了叶赫的产生及
崛起,重点讨论了为争夺女真最高统治权叶赫与哈达及明廷的战争;后文论述了
古勒山之战等战争是导致叶赫部灭亡的关键性战役,指出古勒山之战是叶赫与建

州力量对比的转折点。刁书仁在《哈达部兴衰考论》 一文中考察了哈达部兴衰,
认为哈达部发端于速黑忒时,兴盛于嘉靖十二年(1533)、十三年(1534)至万
历十年(1558)王忠、王台时期,并提出近汉地农业发达、控制敕书、占据贸易
关口专“居停之利”、忠顺明朝是其兴盛原因。李欣、金基浩的《叶赫部史初探》

讨论了叶赫的形成、发展及灭亡的历史,认为叶赫的发展是明朝和蒙古共同支


丛佩远:《叶赫部族族属试探》,《北方文物》,1983 年第 2 期。

那启明、韩启昆:《锡伯族叶赫那拉氏的由来》 ,《满族研究》 ,1996 年第 4 期。

丛佩远:《扈伦四部形成概述》,《民族研究》,1984 年第 3 期。

李健才:《东北史地考略》,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年版。

那炎:
《扈伦四部和海西女真》, 《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
文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民族出版社,1998 年版。

张云樵:《叶赫研究(上)一一叶赫的崛起及其为争夺女真最高统治权的战争》,《松辽学刊》,1984 年 03
期。

张云樵:《叶赫研究(下)一一叶赫在争夺统一女真诸部一斗争中的失败及灭亡》, 《松辽学刊》,1984 年 04


刁书仁:《哈达部兴衰考论》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 ,1990 年第 2 期。

李欣、金基浩:《叶赫部史初探》 ,《满族研究》
,1986 年第 3 期。

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持的结果。邱广军在《扈伦四部之间关系论略》 一文中论述扈伦了四部在其形
成和发展过程中,彼此之间形成了既依赖又冲突、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这种关
系在削弱了四部力量的同时,为建州女真的崛起创造了条件,最终打破了明朝以
东夷制北虏的基本国策。邱广军在另一文《哈达、叶赫“构兵”不息原因浅析》

中指出,哈达与叶赫战争不断的原因是:一方面由于明朝“以夷制夷”的羁縻
政策,另一方面因为双方发展过程中的利益之争。而前者是两部纷争的根本原因,
使双方在战争中互相削弱,最终走向同灭亡。雷广平在《叶赫部落探微》③一文
中认为叶赫是引发明蒙战争的导火索,这一点极有价值。赵东升的《谈叶赫部历

史的几个问题》 论述了明代叶赫的地望,明廷与女真贡市的目的,叶赫灭亡的

原因及明民族歧视政策等问题。郝素娟在《论哈达衰亡原因》 一文中认为哈达
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与内争是导致哈达灭亡的根本原因。关于扈伦四部的兴亡的
著述还有庄福林《试论叶赫部的灭亡及其原因》⑥、薛柏成《论叶赫衰亡的历史
⑦ ⑧
启示》 、雷广平《辉发部兴衰考略》 、李婧《浅析建州女真统一战争下的叶赫
⑨ ⑩
部族》 等。此外,孙守朋、范剑飞的《辉发都城及辉发部的历史》 简要叙述了
辉发都城的建立和辉发部的兴亡,认为王机褚建立辉发城是辉发国形成的重要标
志。

第五,海西女真的对外关系
日本学者河内良弘的《明代女真史研究》有《忽剌温兀狄哈朝觐朝鲜》一章,
其中专门分析了忽剌温与朝鲜的外交、贸易关系。他认为从忽剌温兀狄哈于公元
1432 年入侵闾延后,忽剌温兀狄哈及周边诸部族就不断侵犯朝鲜北部边境。其
后从呕罕河、肥河卫人开始,忽剌温兀狄哈各势力不断去朝鲜“朝贡”,实际上
是希望从朝贸易输入马匹再转卖到辽东马市。公元 1440 年,忽剌温兀狄哈再次
入侵闾延,忽剌温与朝鲜“朝贡”走近尾声。那炎、赵东升的《海西女真与朝鲜
的关系》11一文对海西女真与朝鲜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讨论了朝鲜对“城底野
人”的政策和乌拉部与朝鲜的边界纠纷、乌碣岩之战的影响等问题。赵东升的《扈
伦四部的对外关系初探》12探讨了海西女真同明朝、蒙古、朝鲜、东海女真、建
州女真的关系,并指出扈伦四部与明廷的关系,往往可以成为该部兴亡盛衰的关


邱广军:《扈伦四部之间关系论略》,《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 年第 9 期。

邱广军:《哈达、叶赫“构兵”不息原因浅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第 6 期。

雷广平:《叶赫部落探微》,《社会科学战线》,2000 年第 3 期。

赵东升:《谈叶赫部历史的几个问题》,《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 年第 4 期。

郝素娟:《论哈达衰亡原因》,《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 年第 6 期。

庄福林:《试论叶赫部的灭亡及其原因》,《满族研究》,1997 年第 1 期。

薛柏成:《论叶赫衰亡的历史启示》,《满族研究》,1998 年第 1 期。

雷广平:《辉发部兴衰考略》,《社会科学战线》
,1999 年第 3 期

李婧:《浅析建州女真统一战争下的叶赫部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8 年 9 月第 2 期。

孙守朋、范剑飞:《辉发都城及辉发部的历史》,《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第 5 期。
11
那炎、赵东升:《海西女真与朝鲜的关系》,《满族研究》,2001 年第 2 期。
12
赵东升:《扈伦四部的对外关系初探》,《满族研究》,1994 年第 2 期。

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键。郝素娟的《论扈伦四部与建州女真联姻的特点与影响》①指出扈伦四部与建
州女真联姻次数最多,是其它女真各部所不及。论述了联姻给双方带来了不同影
响——使建州强大,海西却走向灭亡。刁书仁在《试论努尔哈赤征乌拉之战》②一
文中认为从努尔哈赤征乌拉之战可分两个阶段,从万历二十一年(1593)古勒山之
战至万历三十五年(1607)的乌碣岩之役为政治怀柔阶段;从乌碣岩之役至万历四
十一年(1613)乌拉灭亡为武力征服阶段。文中深刻分析了战争持续二十年间的原
因,建州与乌拉军事力均衡或者乌拉的军事实力强于建州,建州、乌拉与明三者
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及建州内部矛盾使得努尔哈赤征必须小心谋划。乌拉战争的
胜利后,为其统一东海、黑龙江女真奠定了基础,也为灭叶赫、伐明作了充分准

备。陈陶然的《试析努尔哈赤对乌拉部采取的斗争策略》 在分析了乌拉与建州
建州女真的矛盾后,也认同上述观点。高庆仁、纪桂秀的《努尔哈赤与东哥格格

——兼述建州女真统一海西女真的历程》 指出叶赫贝勒以东哥格格为筹码进行
“婚姻外交”,使女真各部酋长之间因争婚而产生错综复杂的斗争,努尔哈赤以

此为借口发动统一海西各部的战争。陈问津的《李成梁与海西女真南北二关》 分
析了李成梁对南、北二关的不同态度,揭示明朝在辽东边防政策上的失误。

第六,扈伦四部地望与主城的研究
关于扈伦四部城的研究,其中多是研究叶赫古城遗址及相关内容的文章。张

云樵的《明扈伦四部之一的叶赫部早期居城之所在》 否认了叶赫部最早建立的
城池就是叶赫东西城的说法,认为叶赫部最早居城为叶赫珊延府城,叶赫古城遗
址为叶赫东城、叶赫西城、叶赫珊延府城三城。杨立新的《叶赫古城考略》⑦则
实地考察叶赫古城址,辨别叶赫东城、西城,认为西城不在龙首山而在旧城山城,
其位于四平市梨树县叶赫满族镇境内,同时认为叶赫珊延府城故址,位于梨树县
的最南端,地处四平市梨树县叶赫满族镇境内。李欣的《叶赫古城考》⑧除考订
叶赫三城外,还针对叶赫的城址及出土文物的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庄福林的

《叶赫部界限考》 界定了叶赫部两都城在威远堡东北九十里,并考订其四方界

限。庄福林的《叶赫部地名考》 则论证了叶赫城及叶赫山城“张”(“璋”、
“章”)
地地望、克伊特城、尼雅罕寨、额赫峰、二丸山和寿山等地名。庄福林、韩凤在


郝素娟:《论扈伦四部与建州女真联姻的特点与影响》,《满族研究》,2006 年第 2 期。

刁书仁:《试论努尔哈赤征乌拉之战》,《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7 年第 2 期。

陈陶然:《试析努尔哈赤对乌拉部采取的斗争策略》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 年第 2 期。

高庆仁、纪桂秀:《努尔哈赤与东哥格格——兼述建州女真统一海西女真的历程》, 《满族研究》,2002 年
第 2 期。

陈问津:《李成梁与海西女真南北二关》,《吉林大学学报》,1992 年 第 4 期。

张云樵:《明扈伦四部之一的叶赫部早期居城之所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3 年第 1 期。

杨立新:《叶赫古城考略》,《北方文物》,1993 年第 4 期。

李欣:《叶赫古城考》,《社会科学辑刊》,1990 年第 4 期。

庄福林:《叶赫部界限考》,《满族研究》,1993 年第 3 期。

庄福林:《叶赫部地名考》,《满族研究》,1998 年第 1 期。

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叶赫部史上的“张”地地望辨》 一文中认为叶赫部史上的“张”地在今吉林
省东丰县境,而非黑龙江,并提出“主孔革”与“竹孔革”不是同一人的观点。
赵东升的《南北关史迹寻踪》②通过对明代扈伦四部的遗迹的调查考证,对北关
叶赫部和南关哈达部的兴亡作初步的论述。孙守朋、徐立艳的《珊延府城在叶赫

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及影响》 则论述了珊延府城建立的目的是获得商业利益,
其是叶赫部前期的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和战略要地,该城为叶赫部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叶赫部强盛后另筑东西两城后,珊延府城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有影
响。此外,李澍田还有《哈达古城探疑》④一文对“哈达城”与“王杲城”之间
的关系作出了探讨。

第七,海西女真的经济活动
增井宽也的《明末海西女真与贡敕制》⑤从海西女真利用敕书进行朝贡、马
市贸易的角度考察了海西哈达和叶赫两国的权力构造。他认为敕书的拥有权属于
诸贝勒,而具体是管理和行使敕书、负责贡市的是地方上的小寨主,他们附属于
拥有敕书的诸贝勒。董玉瑛在《明代海西女真的经济生活》⑥中认为明代海西女
真地区的农业、狩猎、采集和商业,都比较发达。其中兀者部落,是以农业经济
为主,有村屯城寨,过着定居生活的部落。海西地区的手工业,冶铁、造船较突
出。以貂皮、人参为代表的狩猎和采集的产品,大多用之与内地交换。

第八,关于扈伦四部的研究专著
研究“扈伦四部”的专著有两类:一是对于乌拉部历史的讲述,如赵东升、
⑦ ⑧
宋占荣合著的《乌拉国简史》 、尹郁山的《乌拉史略》 。二是相关研究的论文
⑨ ⑩
合集。如,庄福林的《叶赫研究》 及赵东升的《扈伦四部研究》 。

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关于海西女真诸问题引起了
部分中国学者的研究兴趣,其具体著述笔者曾在上文提及。从此时而后,关于海
西女真的研究逐渐沉寂。近期,关于海西女真的研究更是鲜人问津。


庄福林、韩凤:《叶赫部史上的“张”地地望辨》,《满族研究》,1999 年第 1 期。

赵东升:《南北关史迹寻踪》,《满族研究》,2004 年第 4 期。

孙守朋、徐立艳:《珊延府城在叶赫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及影响》,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第 4 期。

李澍田:《哈达古城探疑》,《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8 年第 2 期。

(日)增井宽也:《明末海西女真与贡敕制》,《立命馆文学》,总第 579 期。

董玉瑛《明代海西女真的经济生活》, 《社会科学战线》,1980 年第 4 期。

赵东升、宋占荣:《乌拉国简史》 ,吉林省永吉县委县志办公室,1992 年版。

尹郁山:《乌拉史略》,
《乌拉史略•扈伦研究》,长白丛书研究系列之十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版。

庄福林:《叶赫研究》,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赵东升:《扈伦四部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年版。

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二、本课题研究内容
通过对于前人研究的归纳可知,“海西女真”研究呈现出一种“微观化”、
“碎片化”的研究趋势,未将“海西女真”作为一个独立的族群整体加以研究。
对于“海西女真”族群起源的探讨尚不能令人满意,对于“海西女真”族群形成
过程的研究则基本空白,亦缺少单独对“海西女真”社会组织及族群认同方面的
研究。故笔者将海西女真作为一个独立的族群加以考察。
本课题有两个中心议题:一是,“海西女真”族群的形成过程及社会组织等
情况,此为前两章探讨的主要内容。二是,“海西女真”族群在其形成过程中与
明廷的互动关系,此为后两章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海西女真”族群的形成过程及社会组织等情况
第一章对海西女真的概念及源流进行统观。这是民族史的传统研究范畴。在
实际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此问题的“繁杂”程度超出预料。故笔者从五个不
同方面对此问题加以探讨。
其一,探讨元明时期的海西地域与族群。海西为元代已有的行政地理概念。
元代的海西地区大致包括嫩江中下游、东北流松花江直至黑龙江入海口地区;也
包括牡丹江中上游地区以及乌苏里江上游地区。元代关于海西的地理概念为明代
继承,上述地区也就成为了明代最初广义上的海西地区。明代的海西地域是一个
逐渐收缩的概念,
《明实录》中曾将“海西”、
“奴儿干”、
“海西外苦夷”地并称。
后来明代海西地区主要指东北流松花江流域而言,即是狭义的海西地区。
就元代海西地域的族群分布而言:女真与水达达主要分布于东流松花江地
区,而吾者野人与乞列迷则主要分布于黑龙江中下游地区。而“水达达”之称为
元代特有的民族称谓——其与生女真混居通婚,血统文化相互融合,很可能与“忽
剌温兀狄哈”有一定的渊源。最初明广义的海西地域中,所谓的“女真(狭义)”
与“野人”当指不同族群而言。随着野人与女真的融合,“野人女真”、“女真
野人”、“野人”就成为“广义的女真”的代称。
其二,就明代女真的划分、海西女真的形成及其与女真卫所的关系这两个问
题进行研究。明人将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应发生于嘉靖至万
历年间。而在此之前,明人观念只有“建州女真诸卫”及“海西各卫”两部分。
前者形成为建州女真,后者则演变为“海西女真”与“野人女真”两部分。
宣德、正统年间先后形成了以兀者卫、呕罕河卫、肥河卫为核心的“兀者等
卫”集团及以弗提卫、考郎兀卫为核心的“考郎兀四十五卫”集团。“兀者等卫”
集团是海西女真形成的雏形。成化至嘉靖初期,是海西地域女真卫分快速变化的
时期。随着这两个集团中的分化与重组,“海西女真”逐渐形成。

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其三,探讨“忽剌温”的概念。永乐年间的“忽剌温”地区是指松花江中下
游与黑龙江下游流域而言。则“忽剌温地面”不能与所谓“忽剌温江”流域等同。
宣德、正统年间,朝鲜史料中的“忽剌温兀狄哈”主要指肥河卫、呕罕河卫及兀
者诸卫等,即与“兀者等卫集团”是同一概念。万历后期,所谓的“忽剌温”则
专指乌拉部而言。
其四,对扈伦四部世系及与其相关的海西卫分进行探讨。乌拉部由永乐年间
所设之兀者前卫衍变而来。乌拉先世至第四代时,从中分离出哈达部。三代祖佳
玛喀子都里吉与速黑忒分别为乌拉及哈达部分派后的始祖。乌拉部的都里吉都督
继承兀者前卫,哈达部的速黑忒则另置塔山前卫。
辉发部则由永乐年间所设的肥河卫及呕罕河卫衍变而来。辉发部从二代祖—
—瑠臣、贝臣开始,其世系与肥河卫、呕罕河承袭,可相对应。至弘治年间答吉
禄(又称罔吉奴、旺吉奴,哈合察孙、逞得革子)时,其可能未承袭肥河卫官职
而承袭弗提卫官职。
叶赫先世,从三代祖兴尔噶尔时起,才以“塔鲁木卫指挥”或“都指挥”的
名义朝贡,其时已为成化末期。兴尔噶尔子竹孔革于正德至嘉靖初期执掌塔鲁木
卫,故叶赫部先世尚不能追溯到塔鲁木卫初任首领。
其五,从不同角度探讨明人视域中的海西女真,指出嘉隆万时期,明人所称
的“海西女真”主要是指“海西南关、北关”而言,其概念可外延至“扈伦四部”。
首先,探讨从“兀者等卫集团”至“扈伦四部”的演变过程。蒙古也先的南
迫及脱脱不花祸乱辽东,促使了“兀者等卫”集团中的核心势力的转移及分化。
从景泰年间起,肥河、呕罕河二卫的地位逐渐上升,兀者卫的地位随之下降。兀
者卫在兀者诸卫中的领导地位,也逐渐为兀者前卫所取代。弘治至嘉靖时期,从
兀者前卫中分裂出乌拉与哈达二部。至正德年间,塔鲁木卫首领竹孔革(叶赫部
逞加奴、仰加奴之祖)始与肥河卫的加哈察发生联系。至嘉靖年间起,塔山前卫
与塔鲁木卫发生密切联系——从此时起哈达、叶赫二部就开始了其即联合又争斗
的特殊关系。南关哈达与北关叶赫的兴盛,是因其分别控制开原南北的广顺关与
镇北关,即控制住了整个海西女真“朝贡互市”的通道。则嘉靖年间哈达部、叶
赫部、乌拉部、辉发部都已进入明人的视域中。
其次,对“山夷”“江夷”的概念进行了梳理。《明实录》中记载的山寨、
山场等称谓是指肥河卫与呕罕河卫而言,《朝鲜王朝实录》中的松花江三寨则是
指“兀者诸卫”而言。关于“山夷”与“江夷”的概念,明人诸家记载各异。笔
者认为,这表明了“海西女真”形成与演变的复杂性。当以《辽东志》中对“海
西”女真、
“江夷”、
“山夷”概念的理解最为简明:
“海西女真”专指北关叶赫部、
南关哈达部而言,而乌拉部与辉发部则并未被称为“海西女真”。所谓山夷当指
辉发部而言,江夷当指乌拉部而言。

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再次,对明人将女真划分为三部的标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明人将女真划分
为三部,其中“建州女真”概念是清楚的。而“海西女真”与“野人女真”之间
的划分并不能简单的以“一年一贡”及“朝贡不常”及是否“授官置卫”为界定
标准:二者皆为“海西地域的女真卫分”,原本皆有向明朝贡的权力。实际上,
明廷视域中的“海西女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掌握整个海西女真 1000 道敕书
——即与明“贡市”之权;并对明廷表示服从与“忠顺”。如王忠、王台叔侄势
力强盛,
“海西”的 1000 道敕书皆在其掌控之下,故明廷称海西女真为“故都督
王台所部”。而后哈达、叶赫分掌海西敕书,则明廷称“海西为南关、北关”。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
“海西各卫”
(即广义海西地域中的女真卫分)、
“兀者等
卫集团”——即“忽剌温兀狄哈”
、“扈伦四部”都可以归为广义的海西女真概念。
而“海西即南关(哈达)与北关(叶赫)”可视为狭义的海西女真概念。

第二章,从社会组织形态与族群认同等角度来考察“扈伦四部”的内部联系。
主要从扈伦四部的社会组织——族(hala)与部(aiman)、扈伦四部诸城的空间
分布、扈伦四部的继承制、扈伦四部的族群认同,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观察。
对此,笔者首先从扈伦四部的社会组织形态方面加以考察。扈伦四部同为纳
喇哈拉,是带有“血缘意识”痕迹的盟约团体,其有共同的地域及活动。扈伦四
部的社会组织可称为“部族”,“纳喇哈拉”为其“族名”,“乌拉、哈达、辉发、
叶赫”为其“部名”,
“族”表示同一集团,
“部”表示“族”的分派。同时,
“乌
拉、辉发、叶赫”为已“筑城称王”的“部国”,而王台时期的“哈达国”则可
称为“汗国”。从空间分布上来看,
“部国”是由“王城”
(hecen)、
“城”
(hoton)、
“寨”(gasan)所组成。中心“主城”加上外围的“寨”可以视为一个组织单
位:“城寨系统”。所谓的“部国”有的由单个“城寨系统”组成。有的则为王
城与多个“城寨系统”组成。也有可能存在这样的“部国”——由双套“王城加
多个城寨系统”组成。
从扈伦四部“国”的概念中可知,要想深入理解扈伦四部社会组织情况,对
于扈伦四部“城”的探讨就成为必要。女真人的城,从建筑材料来区分,可分为
土城、木城、石城等。从功用方面而言,又可分为王城、商城、战城及临时之城。
而明代女真中的“王城”或“大城”往往具有混合功用。扈伦诸部中有多个“城”,
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及作用不尽相同。乌拉只有“乌拉大城”一个王城,其余诸城
是于乌拉河的两岸沿河鳞次而设。除“乌拉大城”外,“宜罕山城”亦是乌拉部
重要的军事壁垒。辉发是以“扈尔奇山城”为中心,以“辉发峰”为副城,兼有
“辉发河城”等卫城。哈达亦是以“哈达新城”为王城,“哈达旧城”为副城,
以“哈达石城”为卫城。而叶赫的东西二城同为“王城”,“叶赫珊延府城”则
为卫城。扈伦四部的王城一般有三道城垣,将王城中分为四层,依次为:外城—

1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兵士聚集场所、中城——诸将所居、内城——“王”的亲党所居、内城中单独
设置的“王”的居处。对于扈伦诸国而言王城是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及军事壁垒,
亦是财富聚集的场所。
扈伦四部的世系传承中存在一种“双储继承”制。“双储继承”制是一种王
位继承制度。当在“两头政长”中出现“共主”或“汗王”时,“双储继承”的
历史痕迹往往会被掩盖。“双储继承”制有两种表现形式:“双系双王”与“单
系双王”制。“单系双王”制为“双储继承”制的一般形式。从理论上而言,“双
储继承”制是一种有序的继承制度,其具有父子相继、储位预立、嫡长继承的特
点。然而,在实际传承中“双储继承”是“叔侄争位”事件发生的原因。
“扈伦四部”可视为同一族群,然而扈伦四部没有共同的“祖源记忆”。那
么,扈伦四部“族群认同”的形成就成为了一个相对重要的问题。扈伦四部作为
一个族群是以扈伦族(乌拉前身)为源头,以“那拉氏”为核心形成的。在扈伦
四部族群的形成过程中,叶赫与辉发二部保留了关于其祖先姓氏的记忆——即
“祖源记忆”,使得扈伦四部缺乏族群认同的根基情感。故扈伦后人在记录其先
祖事迹时,将其塑造成为“英雄首领”。将族群成员对于纳齐布录“英雄首领”
的崇拜与认同转变为对于“那拉”姓氏的认同。而关于“那拉”氏的历史记忆也
就成为关于扈伦四部族群“过去”的历史记忆,共姓那拉就成为了扈伦四部族群
认同的表达方式。

(二)“海西女真”族群在其形成过程中与明廷的互动关系
笔者注意到,海西女真形成与消亡的时间范围是从明初至万历四十七年

(1619) ,则海西女真的形成、发展必然会受到明廷女真政策的影响。故第三
章探讨“明代的海西女真政策”;第四章探讨“海西女真对明政策的应对”。
第三章从奴儿干都司的设立、明廷对女真首领的授官、女真朝贡制度、抚赏
制四个方面来探讨明廷对女真的政策与女真对明政策的影响,以此观察女真与明
的关系变化。
明廷于永乐年间设置奴儿干都司的主要目的是统辖广义海西地区的诸多女
真卫所,以保证明廷对于该地区的统治。奴儿干都司为广义海西地区诸女真的上
级机构,其设置标志着女真卫所与明廷的隶属关系。宣德末期奴儿干都司的主要
活动基本停止后,奴儿干都司仅在名义上仍为女真诸卫所的上级管辖机构,而非
实际掌控“海西地区”。形成这种情况是因为兀者卫在女真卫所中的特殊地位影
响及奴儿干都司机构组织的非独立性,故其势力无法深入到女真部族之中。
明廷对于女真首领的授官有一个明显的官职由低而高、人数由少至多的过
程。这表明明廷对于女真授官政治权威的下降,即明廷对于女真管控力的衰退。


笔者此处认定的海西女真灭亡时间,是以叶赫部的灭亡为标准。

1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明廷对于女真的授官时,原本试图按官职的高低建立一种明
廷统辖、女真“自相统属”“以夷制夷”的秩序,却没有收到效果。在诸多原因
中不能忽视女真方面的因素:得到明廷官职的女真首领并非时时“忠顺”于明廷,
而明廷的授官在女真首领看来是一种获得政治权威及财富的途径。故在明廷授官
政策宽松之时,女真首领以“朝贡”为手段“乞官”、“乞升”。在明廷政策收紧
之时,部分女真首领则以“寇边”为手段引起明廷注意。这些都说明了在明廷与
女真的关系中,女真并非完全被动。
永乐年间的女真来朝标志着其对女真对明廷的归属,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朝贡”的重点在于“朝”而非在于“贡”。正统至成化年间,明廷对于女真朝
贡采取限制:正统年间,明廷对于女真朝贡的人数、次数、时间等方面加以规定,
并提出女真朝贡必须以印信或敕书为凭。天顺至成化年间,明廷进一步对女真朝
贡的具体人数作出规定。明廷对于女真朝贡限制标志着明廷对女真态度的转变,
明廷对于女真的看法逐渐由“内夷”或“属夷”转为“外夷”。此时,明与女真
关系的主导权尚完全掌握在明廷手中。从弘治年间开始,“女真朝贡”的性质开
始发生变化。此时,女真开始以“朝贡”作为其利益诉求的途径。正德年间,女
真朝贡人数的泛滥、朝贡凭证的管理松懈都表示此时明廷通过“朝贡”来安抚女
真。至嘉靖年间,女真朝贡逐渐开始失控,主要表现为敕书的混乱、女真中“阻
贡”与抢夺“赏赐”事件的出现、部分女真首领开始公开对明廷的赏赐表示不满,
明廷并无有效手段来处理这些问题。此外,女真首领常以“擒犯边夷人”或“侦
报虏情”名义,向明廷请求加赏。同时,敕书的争夺与兼并越加严重,对此明廷
基本采取姑息的态度,这使得敕书演变成为女真从明廷处领取“赏赐”的凭证。
敕书性质的转变同时标志着朝贡性质的转变:朝贡成为女真领取“赏赐”的途径。
赏赐折银,使得女真人将其视为“年例金币”。故“朝贡”由女真忠顺的象征转
变为女真获得财富的方式。同时在明与女真的关系中,明廷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
日本学者将“朝贡贸易”与“马市贸易”联合考察,易使人将明与女真的关
系理解为一种以“贸易交换”为主的关系,而将明廷给予女真的“赏赐”作为一
种制度进行考察,则更容易理解“贡市”的本质。抚赏制的核心是“贡赏”,即
明廷在女真朝贡时予以的赏赐,其中包括“正赏(职赏)”、
“回赏(回赐)”、
“加
赏”。除“贡赏”之外,还有“市赏”、
“宴赏”及对“传报夷情”或“招抚夷人”
女真的赏赐。抚赏制的源头为明朝予以来归、招抚、来朝女真人的赏赐。永乐年
间,女真抚赏制就已经具备雏形。则“抚赏”是明廷对“属夷”的财物资助,目
的是为了羁縻女真。而“朝贡”与“马市”则为抚赏制提供了主要场域。
第四章探讨“海西女真对明政策的应对”,即在明廷女真政策的影响下,海
西女真是如何应对的。具体而言,本章分为四部。第一部分,从“辽东边疆社会”
的视角来考察明代内附政策对海西女真聚集的影响。第二部分,探讨不同时段“海

1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西女真犯边”的情况,来说明不同时期明与海西女真的关系。第三部分,通过对
“王台执王杲”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的考察,来探讨明、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之
间复杂的关系。第四部分,通对“南北关敕书之争”来说明明廷女真政策是如何
失效的。
辽东边疆社会具有“汉夷”混杂的特征,“海西女真”被囊括于辽东边疆社
会之中,这种局面的形成与明廷女真内附政策直接相关。明廷关于女真内附的优
厚待遇吸引了众多女真首领前来内附。宣德、正统年间的“兀者等卫”集团采取
了“内附辽东”与“地近辽东”相结合的居处模式,这样既可以得到一定的利益,
又可保持部族的相对独立。景泰年间,众多海西女真卫份“内附辽东”,为“海
西女真”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海西女真虽被明廷视为“朝贡内附”的“属夷”,然而宣德至嘉靖年间,屡
有海西女真犯边之事。从海西女真犯边的原因与明廷的处置的不同,可以看出不
同时期明与海西女真的关系:宣德至景泰年间,海西女真虽偶有犯边之事,但其
基本听从明廷号令并得明廷信用。成化年间,犯边开始成为海西女真向明廷表达
不满及诉求的手段,此时明廷海西女真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紧张。弘治至正德年
间,明廷对于海西女真犯边基本以“安抚”为主,此时明廷对于女真控制力逐渐
下降。至嘉靖年间,明廷通过扶植“代理人”的方式来辖控女真,在哈达部王台
的约束之下,少有海西女真犯边。
“王台执王杲事件”表现出“贡市”对于女真的重要影响,建州女真与海西
女真因“贡市”利益而发生分化。这一事件后,辽东女真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王台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利益的同时,失去了女真诸部的信任,而建州女真与
明廷的关系开始复杂化。此后,女真中对贡市主导权的争夺愈发激烈。
海西南关、北关敕书之争的本质是经济利益与霸权之争,表明明廷此时已经
无力控制女真中的敕书分配,这说明了明廷女真政策的失效。明廷扶植哈达为其
管理女真的代理人,然而哈达部在敕书之争中以失败灭亡告终。同时,明廷的抚
赏被女真视为“年例金币”,对于明廷而言此后这笔支出成为“资夷”之患。南
关、北关敕书之争后,叶赫与建州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女真霸权争夺。

1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海西女真源流

一些著述中直接称“海西女真即是扈伦四部”①,这种说法对海西女真概念
的理解有简单化的趋势。日本学者和田清在《东亚史研究(满洲篇)》中称“塔
山卫与塔鲁木卫为后来乌拉部与叶赫部的前身”,
“所谓扈伦国即是忽剌温女真”,
“随着忽剌温女真的发展,其逐渐南下,被明人称为海西女真……清初的《太祖
实录》、
《开国方略》等称其为扈伦而朝鲜的记录中则始终以忽剌温、火剌温等名

称之”。 和田清将女真卫所、扈伦国、忽剌温女真、海西女真这些概念联合起来
考察,有助于深入理解“何为海西女真”这一问题。然而对于明代海西女真具体
所指为何,学界至今尚有许多混淆不清之处。故“何为海西女真”—即对“海西
女真”相关概念的梳理,是本章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海西的地域与族群

关于明代的海西地域与海西女真已有学者加以讨论。 这一问题之所以被学
者从不同角度反复探讨,盖因万历《明会典》中称“居海西等处者曰海西女真”。
为了理清所谓“海西女真”的出处,学者必先探讨何为“海西”之地。关于这一
问题,从日本学者白鸟库吉起,就形成两种说法。白鸟库吉最初认为,海西为渤
海或日本海以西;后又改变此说,认为海西系女真语阿什的音转,因此海西之地
是以金朝发祥地阿勒楚喀为中心,东到三姓,西到伯都讷地区。④白鸟库吉的两
种说法均为中国学者所接受及引鉴⑤,特别是后种说法对中国学者的影响尤为深
远。有许多中国学者认为“海西地区”大致指松花江中下游地区而言,而处于这

一地区的女真人就是海西女真。
李健才先生对上述看法提出了不同意见,其著作《明代东北》中称:“元代

这种说法来源于魏源的《圣武记》并为许多学者所采纳。
《东亚史研究(满洲篇)》,东洋文库论丛第三十七,1955 年版,第 343-345 页。

(日)和田清:

中外学者关于明代的海西地域与海西女真有以下著述: (日)白鸟库吉: 《关于海西女真》 ,
《塞外民族史研
究(下)》,东京:岩波书店,1986 年版。贾敬颜: 《海西与海西女直》,《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 年第 1
期,第 5 页。蒋秀松: 《海西与海西女真》,《民族研究》,1981 年第 5 期,第 31 -38 页。杨茂盛: 《关于海
西、海西江和海西女真》, 《学习与探索》,1986 年第 6 期,第 134-137 页。
(日)白鸟库吉:《关于海西女真》,第 435-437 页。


贾敬颜先生在《海西与海西女直》一文中称“海西与辽东并称。海西即大海以西,此海谓日本海连同它
北部鄂霍次克海而言”《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 年第 1 期,第 5 页。笔者基本同意此种说法。同时,杨
茂盛在其《关于海西、海西江和海西女真》一文中也认为“元代已有关于海西的概念” ,而“海西辽东道管
辖的范围,正是今日本海以西的广大地区”, “则海西之地当为元代岭北行省以东、大海以西包括库页岛在
内的全部东北地区”, “元代‘海西’和唐代‘海东’是一个概念”,《学习与探索》,1989 年第 6 期,第
134 页。

莫东寅先生认为: “在今吉林扶余县北、松花江大屈折后的江南岸以及哈尔滨以东、阿什河流域一带的是
海西女真。海西指乌龙江,就是松花江的下游,是元代的旧称” 。参见莫东寅: 《满族史论丛》,北京:人民
出版社,1958 年版,第 1 页。

1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海西的范围决不是仅指今松花江流域,更不是仅指今以阿城为中心、东到依兰、
西到扶余这一地区。”
“明在黑龙江两岸设立的卫所,常冠以‘海西’某某卫。如:
在黑龙江上游北岸的海西卜鲁丹河卫(在今苏联境内的博罗穆丹河)、黑龙江中游
北岸的海西脱木河卫(在今苏联境内的结雅河支流托姆河流域)、黑龙江下游的海
西奴儿干卫(在今苏联境内亨滚河口的对岸特林地方)、海西囊哈尔卫(在今库页
岛西岸)、海西哈儿分卫(在今苏联境内黑龙江下游右岸阿纽依河口)、海西葛林
河卫(在今苏联境内黑龙江下游左岸葛林河流域)、海西依木河卫(在亨滚河支流
依木河流域),以及在松花江下游的海西弗提卫(今黑龙江省富锦县)、海西考郎
兀卫(今黑龙江省同江县乐业乡突斯克古城)等等,都说明海西女真各卫,不仅分

布在松花江流域,而且还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一带。” 笔者同意上述意见。
然而,前辈学者的研究并不能明确解答笔者“何为海西女真”的疑惑,故笔
者重新梳理关于海西地域的相关问题。同时,海西地域为那些族群的活动地域,
也引起了笔者的兴趣。

(一)海西地域
海西为元代已有的行政地理概念。
《元史》记载:
“(至元)二十年(1283),……

以女直之地,置海西辽东道” ,即“立海西辽东提刑按察司,按治女直、水达
③ ④
达部” 。此外元代还曾设海西辽东道巡防捕盗所 。《明实录》记载有故元“海
西右丞”⑤、“海西宣慰司同知”⑥的官职名。
元代各道多以山河方位命名,海西与辽东并列,则“海西”之称当指元朝北
部海疆以西,即日本海与鞑靼海峡以西。元代“辽东海西道”所辖史载不明;然
而,其设置是为了“按治女直、水达达部”,而根据“女真、水达达”所居之地,
可推测出海西地区的大致范围。元代的“女真、水达达”地,最先归开元路管辖,
开元路为开元府路的简称。《元史》记载:元中统二年(1261)八月,设立“开元
女直水达达等处宣抚司”,以“贾文备为开元女直水达达等处宣抚使”,即“开元

府路女真水达达等处宣抚使”。 中统三年(1262),又“割辽河以东隶开元路”

。开元路辖境最广之时,“开元、南京、水达达”三万户府都在其治下⑨。后又


李健才:《明代东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 60-61 页。

(明)宋濂等:《元史》卷 86,《志第三十六·百官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 年版,第 2180 页。

(明)宋濂等:《元史》卷 12,《本纪第十二·世祖九》,第 254-255 页。

(明)宋濂等:《元史》卷 42,《本纪第四十二·顺帝五》,至正十一年夏四月庚子,“罢海西辽东道巡
防捕盗所,立镇宁州”,第 891 页。镇宁州治所于今黑龙江省阿城附近。

《明太祖实录》卷 153,洪武十六年四月己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年版,第 2400
页。

《明太祖实录》卷 193,洪武二十一年八月癸亥,第 2898 页。

(明)宋濂等:《元史》卷 4,《本纪第四·世祖一》,第 73 页;卷 165,《列传第五十二·贾文备》,第
3869 页。

(明)宋濂等:《元史》卷 5,《本纪第五·世祖二》,第 85 页。

(明)宋濂等:《元史》卷 16,《本纪第十六·世祖十三》,至元二十七年冬十月癸巳,“从辽阳行省
言,以乃颜、合丹相继叛,诏给蒙古人内附者及开元、南京、水达达等三万人牛畜、田器”,第 352 页。

1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从原开元路中析出水达达路。据谭其骧先生推测,水达达路“约当始建于至元二

十三年(1285)稍前” 。据《新元史》记载:开元路“其地置开元、南京二万
户府。至元四年(1267),改辽东路总管府。二十三年,又改开元路,领咸平府。
后析咸平为散府,俱隶辽东道宣慰司”②。可见开元路当属“海西辽东道”中的
辽东地区;水达达路当属海西地区。如上文所说,元代先有“水达达万户府”,
后设“水达达路”,关于其辖地,《元史·地理志》记载:
合兰府水达达等路,土地旷阔,人民散居。元初设军民万户府五,抚镇
北边。一曰桃温,距上都四千里。一曰胡里改,距上都四千二百里、大都三
千八百里。有胡里改江并混同江,又有合兰河流入于海。一曰斡朵怜。一曰脱斡
怜。一曰孛苦江。各有司存,分领混同江南北之地。其居民皆水达达、女直
之人,各仍旧俗,无市井城郭,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故设官牧民,随
俗而治,有合兰府水达达等路,以相统摄焉。有俊禽曰海东青,由海外飞来,

至奴儿干,土人罗之,以为土贡。

水达达路 ,“其居民皆水达达、女真之人”;其地设有桃温等五万户府。桃
温万户府,因桃温水(今汤旺河)而名,其辖地是今汤旺河流域,治所位于汤旺
河南岸今黑龙江省汤原县香兰镇北 1 公里处的固木纳古城。胡里改万户府,由金
胡里改路而来,亦因胡里改江(今松花江支流牡丹江中下游)而名,治所位于牡
丹江口右岸下方,今黑龙江依兰县喇嘛庙。斡朵里万户府,治所位于依兰县城马
大屯,牡丹江口左岸上方。脱斡怜军民万户府,治所位于今黑江省桦川县万里河
通古城(又称宛里古城)⑤。孛苦江万户府,以孛苦江而得名。孛苦江,清称布
库河,位于今乌苏里江与黑龙江合流处之东北,南流注入今苏联远东的博朗湖后

入黑龙江。孛苦江万户府治所,位于今黑龙江省富锦市西南古城。 则《元史》
中记载的水达达、女真分布的中心地为黑龙江省依兰县一带以东地区至同江市以
西的松花江下游地区。
然元代水达达路的分布地域十分广阔,远超上述松花江下游等地区。《经世

大典》记有“女直水达达路脱脱禾孙站一十八处” ,其中分布于嫩江以东的黑
龙江省龙江县至爱辉附近的驿站有:吉落站(黑龙江省龙江县附近)、牙落站(黑
龙江省齐齐哈尔北哈里驿)、碾站(黑龙江省富裕县娘年驿)、苦怜站(黑龙江省


谭其骧:《长水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 311 页。

柯劭忞:《新元史》卷 27,《志十四·地理志二》 ,上海:开明书局,1935 年版,第 118 页。

(明)宋濂等:《元史》卷 59,《志第十一·地理二》,第 1400 页。

谭其骧先生指出:合兰府隶属于开元路,其不得与水达达为同一路之名。 《经世大典》作“女直水达达路”,
水达达路为其简称。合兰府即原金合懒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 年),并入开元路,其治所在今朝鲜咸境
南道咸兴城南五里处。参见《长水集(下)》 ,第 311 页。

脱斡怜所在众说不一:有说脱斡怜即在今洮儿河;也有说其地在黑龙江下游,治所在清代地图上的多林河
河口附近。

参见中央民族学院编辑组东北小组:《<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北地区资料汇编》,1979 年内部发行,第
210-214 页。
(明)解缙等:《永乐大典》卷 19422,《站赤七》,中华书局,1986 年。

1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讷河县南拉哈驿)、奴速站(黑龙江省讷河县)、迭邻站(黑龙江省嫩江县南衣拉
克驿站)、海里温站(黑龙江省嫩江县东北喀尔它里鸡驿)、和伦站(黑龙江省嫩
江县东活鲁尔驿)、呆母鲁站(黑龙江省嫩江县东北木古母里驿)、阿余站(黑龙
江省嫩江爱辉西南厄育勒驿)。分布于松花江中游的黑龙江省阿城至通河之间的
驿站有:海吴站(黑龙江省阿城东北 25 里海沟镇)、鹿鲁吉站(黑龙江省宾县西
蜚克图镇)、甫丹迷站(黑龙江省宾县西北乌河口古城)、孛牙迷站(黑龙江省木
兰县白杨木河沿)、撚站(黑龙江省木兰县东浓河镇附近)、令散站(黑龙江省通
河县附近)、吾纳忽站(黑龙江省通河县东乌拉浑河口祥顺山附近)、胡帖干站(黑

龙江省通河东大古洞村)。
学界认为女真水达达路“除《元史》地理志所录五万户府外,还有失宝赤、
塔海、兀者吉烈迷等万户府,又有征东元帅府。”②《析津志》中又记有“阿余站
失宝赤万户(府)(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西南)”、“忽帖罕站塔海万户(府)(黑

龙江省通河县东北大古洞村)”。 《元史》中记载,至正十五年(1355)八月“立

吾者野人、乞列迷等处诸军万户府于哈儿分之地” ,哈儿分在今俄罗斯境内阿
钮依河入黑龙江处附近。而征东元帅府是为征讨“骨嵬”而设,以“女真、水达
达”组成“签军”;
《辽东志》记“奴儿干都司,先名远三万户府,前代无考,元为

征东元帅府”。

此外,水达达路辖下还有阿速古千户所 、鲸海千户所、失怜千户所、牙兰
千户所等。阿速古千户所,以“阿速江”而得名,位于乌苏里江上游西岸。鲸海
千户所,位于黑龙江入海口的近海处。木答哈千户所,位于乌苏里江上游东岸。
失怜千户所,位于锡林河流域。
由此可见,元代的水达达路主要包括嫩江中下游、东北流松花江直至黑龙江

入海口地区;也包括牡丹江中上游地区以及乌苏里江上游地区。 元代海西地区
即大体指这一广大地区。
元代关于海西的地理概念为明代继承,上述地区也就成为了明代最初广义上


关于上述“女直水达达路脱脱禾孙站一十八处”的所在地,笔者均引自于佟冬主编: 《中国东北史》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年,第 170-171 页。

见中央民族学院编辑组东北小组:《<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北地区资料汇编》 ,第 210 页。

中央民族学院编辑组东北小组:《<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北地区资料汇编》,第 212-213 页。

(明)宋濂等:《元史》卷 44, 《本纪第四十四·顺帝七》,第 926 页。

(明)毕恭等修、任洛等重修:《辽东志》卷 9,《外志》,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一册,沈阳:辽
沈书社,1985 年版,第 470 页。

(明)宋濂等:《元史》卷 33, 《本纪第三十三·文宗二》记: “(天历二年)五月丁巳朔,水达达路阿速
古儿千户所大水”,第 734 页。

《<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北地区资料汇编》的编者对水达达路的认识如下:“从《元史》有关记载以及《经
世大典》、 《析津志》关于站赤的记载来看,其管辖范围亦相当明确,即(1)自东流松花江依兰县以下与黑龙
江下游流域直至库页岛,是女直水达达路的主要地区,包括今依兰一带的三万户和奴儿干地区的“远三万
户”等 (2)乌苏里江左右之地,自今尼满河、穆棱河以北属本路,以南属开元路;(3)今肇东、肇源以北及
齐齐哈尔市以东属本路,其南属开元路。中央民族学院编辑组东北小组: 《<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北地区资料
汇编》,第 210 页。笔者基本同意上述看法,并认为《开元新志》中记载“其脑温江,上自海西,下至黑龙
江,谓之生女直,受野人所辖”,脑温江指今嫩江,称其“上自海西”,则海西地区应包括嫩江流域。

1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海西。朱元璋给故元海西右丞阿鲁灰的敕谕中记述了其辖地之广,“今尔所守

之地,东有野人之隘,南有高丽之险,北接旷漠,惟西抵元营”。 明洪武年间,
明廷曾“命俺得迷失等往辽东海西等处,招抚夷民,各赐衣物。”②
明代《辽东志》对海西西路站和东路站记载可为补证。海西西路,第一站肇
州,即今肇东八里城,在松花江上游流域一带的江北;终点站兀良河,即今归流
河上游乌兰河。海西东水陆城站第一站底失卜站,即拉林河北岸的石家崴子古城
(一说大半拉子城,或花园屯古城,均在拉林河畔);终点站满径,在苏联阿姆
贡河北岸莽阿臣屯。③
明代的海西地域是一个逐渐变化的概念,其所指逐渐收缩。镌刻于永乐十一

年的《敕修永宁寺记》记有“自海西抵奴儿干及海西外苦夷诸民” 之句,则此
时明人理解“海西”已不包括奴儿干地区及“海西外苦夷”地,即黑龙江地区及
库页岛。《抚安东夷记》中记“开原东北至松花江海西一带,今之野人女真分为
二百七十余卫所”,
“而松花江东北一月之程,所谓黑龙江之地,则又立奴儿干都

司” 。《辽东志》则记:“建州东濒松花江,风土稍类开原。上有河曰稳秃(今
吉林市温德河),深山多产松木,国朝征奴儿干,于此造船,乘流至海西,装载
赏赍,浮江而下,直抵其地”。⑥朝鲜文献《龙飞御天歌》中提到“海西江”,称

斡朵里、火儿阿、托温“三城相次沿江(海西江)” 。这些文献中的海西地区主
要指东北流松花江地区,即是明代狭义的海西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
《明实录》中称黑龙江下游流域的卫所时也加“海西”,如海
西奴儿干卫、海西哈儿分卫、海西哈儿蛮卫、海西葛林卫等,所采用的正是广义
的海西地域概念。

(二)海西地域的族群
元代的海西为“女真、水达达”的主要分布地区。⑧元代女真与水达达并称


《明太祖实录》卷 153,洪武十六年四月己亥,第 2400 页。

《明太祖实录》卷 190,洪武二十一年五月壬辰,第 2872-2873 页。

(明)毕恭等修、任洛等重修:《辽东志》卷 9, 《外志》中记载的海西路站及东路站站名: “海西西陆城
站:肇州、龙头山、哈剌场、洮儿河、台州、尚山、札里麻、寒寒寨、哈塔山、兀良河。海西东水陆城站:
底失卜站、阿木河站、海胡站、尚京城(金人故居)、札剌奴城、鲁路吉站、伏答迷城站、海留站、扎不剌
站、哈三城哈思罕站、伯颜迷站、能站、兀剌忽站、克脱亨站、斡朵里站、半山站、托温城、满赤奚站、
阿陵站、柱邦站、弗思木城、古佛陵站、奥里迷站、弗踢奚城、弗能都鲁兀站、考郎古城、可木站、乞列
迷城、乞勒伊城、莽吉塔城”。见(明)毕恭等修、任洛等重修:《辽东志》卷 9,《外志》金毓黻主编:
《辽海丛书》第一册,第 471 页。

关于《敕修永宁寺记》的资料,笔者均转引自杨旸主编: 《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 ,郑州:中州书
画出版社,1982 年版,第 54-60 页。

(明)马文升: 《抚安东夷记》,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3 册 史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47 页。

(明)毕恭等修、任洛等重修:《辽东志》卷 9,《外志》,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一册,第 468
页。

韩国学文献研究所编:《龙飞御天歌》卷 7,第 52 章,亚细亚文化社刊,1972 年版,第 677 页。

有学者认为女真水达达指女真中以捕鱼为生的部族,也有学者认为女真、水达达为二族名。前者如日本学
者箭内亘、中国学者杨茂盛等;后者如谭其骧等。笔者同意后说,认为《元史》的女真、水达达当指两个

1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是因为海西地区为“女真旧土” ,女真与水达达混居于此。
“水达达”之称最早
见于南宋人彭大雅撰写的《黑鞑事略》
(为 1232 年至 1233 年的北使行记),书中
记:蒙古“残虐诸国”,其“已争而未竟者”中有“西南曰解速益律于(原文小
注:水鞑靼也)”;蒙古因害怕征诸国耗时过长,致“残金种类又毓盛”,故对“已
争而未竟者”中的“高丽、万奴、狗国、水鞑靼、木波皆可置而不问”。书中提
到的“水鞑靼”即可能是元代的“水达达”。姚大力先生认为“水达达之名,不
见于元以前的文献材料。在金代,它很有可能与兀者一起,被其南面的女真人统
称为兀的改人”,
“到元代,又按活动地域进一步将兀的改人分为两类,沿江滨水

居住者为水达达,出没深山者则为兀者。但有时兀的改这个名称,仍见使用。”
笔者基本同意上述看法。
海西地区主要族群除女真及水达达外,还有“吾者野人”及“乞列迷”。
“吾
者”,又作兀者、斡拙。乞列迷,又作乞烈宾、吉列灭、吉列迷。
《鲁国公札剌尔
公神道碑》载:“辽阳女真之东,斡拙、吉列灭二族之人数入寇内地,宜遣近臣

谕之”。 《元史》顺帝至正六年(1346)四月,“辽阳为捕海东青烦扰,吾者野
人及水达达皆叛”④。至正十五年(1355)八月,
“立吾者野人、乞列迷等处诸军
万户府于哈儿分之地”。⑤
就元代的海西而言,女真与水达达主要分布于东流松花江地区,而吾者野人
与乞列迷则主要分布于黑龙江中下游地区。需要指出的是,“水达达”之称只出
现于新旧《元史》。这说明元人试图将与女真混居的水达达与黑龙江中下游其他
族群相区分。
《异域志》中用大野人与小野人之称来表示这种区分,其记载称:“大
野人,国有大山林,男子奶长如瓠,曾被鞑靼追赶至,将奶搭在手上奔走。会人
言,食叶,即野人同”“小野人,在女真之北,性狠戾,不畏生死,以杀死为吉
祥,病终为不利,父子相杀,以为常焉。种类以黥面为号”。而同书“女真”条
又记女真“所惧者惟野人,与野人为亲者,即刺其面”。⑥由北可知“小野人”与
女真通婚,以黥面为号。所谓的“小野人”可能即是水达达。同书中所记“大野
人”,则可能是指黑龙江流域的吾者野人及以列迷。《元史》之所以将“水达达”
单独划分,可能因为“水达达”长期与生女真混居通婚,血统文化相互融合,已
不同于黑龙江下游的吾者及以列迷。⑦
明代继承了元代的一些具体的族群称谓,如洪武二十一年(1388)改开元为

不同的族群。
柯劭忞:《新元史》卷 120,《列传第十七·硕德传》载“女真旧土有水达达万户府”,第 265 页。


姚大力:《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 450-451 页。

(元)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 25,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1323 册 集部,第 343 页。
《新元史》卷 120,

柯劭忞: 《列传第十七·硕德传》载: “硕德奏:辽东韩拙、吉烈灭二部数入寇” ,第 265
页。

(明)宋濂等:《元史》卷 44, 《本纪第四十四·顺帝七》,第 926 页。

(元)周致中:《异域志》,《女真》,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 11-12 页。

在上文论述“女真水达达”地时主要是指“女真水达达路”而言,则其中除“女真、水达达”主要分布地
——松花江流域也包括则“兀者野人及乞列迷地域”。

1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开原,“置兀者野人、乞列迷、女真军民万户府,二十二年罢府设卫(三万卫)”

;而没有水达达之称。
《明实录》中常有“海西野人女真”、
“海西女真野人”的
表达方式。此处的海西是指广义的海西地域,而“女真”与“野人”起初则是指
居于广义海西地域的不同族群而言。
明人所称的“女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女真,指金代女真之后,居于
北流松花江两岸的女真人。广义女真,为泛称除金裔女真人外还包括因与女真有
历史渊源且语言、习俗相近的通古斯诸族。如明洪武二十一(1388)年时沿元旧
制,设“兀者野人、乞列迷、女真军民万户府”,其中的“女真”就是狭义。万
历年间成书的《开原图说》记载:“东北夷唯女真一种,曰建州、曰毛怜、曰海

西、曰野人兀者” ,称“东北夷唯女真一种”则是用“女真”泛指东北诸族,
将“非金裔女真人”的“野人兀者”等归入广义女真中。万历《明会典》载:
“盖
女真三种:居海西等处者为海西女真,居建州、毛怜等处者为建州女真,……其

极东为野人女真” ,也是指广义女真而言。
《大明一统志》记载广义女真的分布

范围极广,称“女真,东濒海,西接兀良哈,南领朝鲜,北至奴儿干、北海” 。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明朝后期国力衰弱及经略范围缩小,与其发生接触的“女真”
主要指活动地域与明边相近的“建州女真”及“海西南关(哈达部)及北关(叶
赫部)”而言,明廷对于其他女真部族的了解未必详尽,故明人对于女真诸部族
的划分与记载未必与当时女真诸部族内部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与之相较,朝鲜方
面记载与划分可能更详密。
《朝鲜王朝实录》中有“皇帝(指永乐帝)敕谕女真、
吾都里、兀良哈、兀狄哈等,招抚之,使贡献”的记载⑤。可见明初朝鲜方面曾
将女真、斡朵里(吾都里)、兀良哈、兀狄哈划分为不同部族。朝鲜方面称:
“兀
⑥ ⑦
良哈乃野人中平民,斡朵里乃大金支裔也” ,“兀良哈以下皆为野人” 。由此
可知,朝鲜方面将“女真”诸族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包括女真、斡朵里(吾
都里)、兀良哈等;另一部则为骨看兀狄哈、忽剌温兀狄哈、愁滨江兀狄哈、具

州兀狄哈等诸种兀狄哈 。
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中,
“野人”是指野蛮、尚未服教化之民。故有学者认为,


(明)毕恭等修、任洛等重修:《辽东志》卷 1, 《地理志沿革》,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一册,第
354 页。
(明)冯瑗辑:《开原图说》卷下,“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初辑 5 册,台北:正中书局,

1989 年版,第 443 页。



(明)申时行等修:(万历) 《明会典》卷 107,《朝贡三·东北夷》,中华书局,1989 年版,第 579 页。
(明)李贤、彭时等:《大明一统志》卷 89,天顺五年御制序刊本。


《朝鲜太宗实录》卷 5,太宗三年六月辛末,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影印本。

《燕山君日记》卷 50,燕山君九年九月辛巳。

《北路纪略》,《朝鲜史料中的东北史料》,李澍田主编:《长白从书》四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年,
第 391 页。

见《朝鲜端宗实录》卷 13,端宗三年三月己巳。《龙飞御天歌》中则先将“斡朵里豆漫、火儿哈豆漫、托
温豆漫”划归为女真,然后又提到兀良哈,再后则提到的诸种兀狄哈中的嫌真兀狄哈(具州兀狄哈) 、南突
兀狄哈(速平江兀狄哈的一直)、阔儿看兀狄哈(骨看兀狄哈) 。见韩国学文献研究所编:《龙飞御天歌》
卷 7,第 52 章,第 676-682 页。

2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野人”是明代对女真的蔑称,则“野人”
“野人女真”
“女真野人”都指女真而
言;也有学者认为野人女真是指女真中社会发展落后的部分。然,笔者认为明前
期所言的女真多指狭义的女真,起初野人与女真则分指不同的族群。
《开元新志》
中记载:“其脑温江,上自海西,下至黑龙江,谓之生女直,受野人所辖,略事

耕种,土俗居处,稍类建州” ,这段资料说的极清楚:嫩江、东流松花江、黑
龙江下游有生女真和野人两个不同部族,前者受后者管辖。上文所引之《异域志》
中也明确记载女真与野人的不同。镌刻于宣德八年(1433)的《重修永宁寺记》
中记:“唯奴尔干国远万里之表,道万余里,人有女真或野人、吉列迷、苦夷”。
从以上资料中可见“野人”“女真”在明前期分指不同族群。
成书于 19 世纪的朝鲜文献《北路纪略》中的“边胡”条将女真与野人分列,
且有按文曰:
女真、野人是两种,而俱三国之末。则其来已久矣。三国之末,虽曰野
人多据平壤以北,女真多据安边以北,而鸭绿江边亦有女真旧居,豆漫江边
亦有野人旧居,其种类之迁徙往来,今未可详也。及我国初,二种共服,豆
漫猛安皆女真之种,而其兀良哈以下,意皆为野人之种。北路胡警迄于屡百
年,而中宗、明庙、宣庙之时,皆称野人,而未见女真之名。然国初,如斡
朵里居会宁地者,是女真部落也。岂女真、野人之种,后来遂不能复辩,而

通称野人欤。或女真遂微而只有野人中欤。当俟博考。
由以上论述可知,明前期的“野人”与“女真(狭义)”为完全不同的族群。
“野人”之称源自《金史》。
《金史》中记 “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列迷、

兀的改诸野人之境” ,镌刻于永乐十一年(1413)的《敕修永宁寺记》中记:
“东北奴儿干国,道在三译之表,其民曰吉列迷及诸种野人杂居焉”。丛佩远先
生指出,
“野人”是兀的改、兀的哥、兀狄哈等一系列同音异写词汇的意译。
“野
人”之称,“从词意上已可知它不是某一族专有的族称,而是泛指山野之人、野

蛮人或当时尚不太了解其具体情况的落后的部落或部族”。
然说明代“野人”是对女真的泛称及蔑称也有其道理。随着野人与女真(狭
义)彼此融合,明廷已经不按其原本的“族种”相称,而是经常混称其为:“女
真”
(广义)、
“野人”
“野人女真”
“女真野人”等。此外,
《朝鲜王朝实录》中“兀
狄哈”即为明朝史料中的“野人”,而《朝鲜王朝实录》中所称的“野人”则确
实是对女真(广义)的贬低。而明廷与朝鲜王朝之间关于女真的文书交流频繁,
故明廷也经常沿用朝鲜方面的说法。同时随着明朝对女真地区经略的重视,“野


(明)陈循等: 《寰宇通志》卷 116,
《女真风俗》
,郑振铎主编:
《玄览堂丛书续集》,第 79 册,国立中央
图书馆影印,1947 年版。

《北路纪略》,《朝鲜文献中的中国东北史料》,李澍田主编:《长白从书》四集,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年,第 391 页。

(元)脱脱等:《金史》卷 24,《志第五·地理上》,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 549 页。

丛佩远:《元代的野人、吾者野人、女直野人与北山野人》,《史学集刊》,1988 年第 3 期,第 13-20 页。

2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人”之称中固有“未归向化”的政治意义也愈来愈浓厚。明中后期的“野人女真”
的意思也变成了去“中国远甚,朝贡不常”因而王化未到的“远夷”。
综上所述,海西为元代已有的行政地理概念。元代的海西地区大致包括嫩江
中下游、东北流松花江直至黑龙江入海口地区;也包括牡丹江中上游地区以及乌
苏里江上游地区。元代关于海西的地理概念为明代继承,上述地区也就成为了明
代最初广义上的海西地区。明代狭义的海西地区,主要指东北流松花江流域而言。
就元代的海西而言,女真与水达达主要分布于东流松花江地区,吾者野人与乞列
迷则主要分布于黑龙江中下游地区。最初明代广义的海西地区中,所谓的“女真
(狭义)”与“野人”当指不同族群而言。随着“女真”与“野人”的融合,所
谓的“野人女真”、“女真野人”、“野人”之称就成为“广义的女真”的代称。
明中期以后的“野人女真”的意思则演变成“去中国远甚,朝贡不常”的“远夷”。

二、明代女真的划分与海西女真的形成
上文已讨论了海西地域及族群,并指出海西地域有广义与狭义之别。《明实
录》中经常称分布于广义海西地区的女真卫所为“海西某卫”或“海西女真某卫”
等。但是这些所谓“海西卫分”的“女真”,与万历《明会典》中“居海西等处
者为海西女真”并非完全相同的概念。故笔者就明代女真三分法的提出、“海西
女真”的形成及其与女真卫所的关系这两个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明代女真三分法的提出
《明会典》载:“盖女真三种:居海西等处者为海西女真,居建州、毛怜等
处者为建州女真,各卫所外,又有地面,有站,有寨,建官赐敕,一如三卫之制。
其极东为野人女真,野人女真去中国远甚,朝贡不常。海西、建州,岁一遣人朝
贡。”①从中可知,《明会典》中将女真(广义)划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
人女真三种。笔者将这种对女真的划分简称为“女真三分法”。

在提到明代女真的划分时,学者多赞同此种划分方法。 对于“女真三分法”
的划分依据及其分布,诸家学者多有论述。关于明代女真的划分依据,徐中舒先
生曾言:“明代记载中区分女真为三种:其居海西者曰海西女真,居建州、毛怜
处者曰建州女真、极东最远者曰野人女真。曰海西、曰建州,皆就其居处言,曰野

人,则就其文化言” 。学者多同意这种以居处及文化高低划分女真的意见,如日
本学者稻叶岩吉先生也曾言:“海西及建州女真原来就没有种族上的差别,唯有
野人女真则不然。野人可以解释为野蛮的意思,也就是用野蛮来表示他们生活程


(明)申时行等修:(万历)《明会典》卷 107,《朝贡三·东北夷》,第 579 页。

孙进己曾在其著作《东北民族源流》中对这种划分提出质疑: “这种划分并不是按民族共同体划分的,而
是一种按地区的大概划分,非常不科学”。参见孙进己: 《东北民族源流》,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第
200 页。然而在明代女真史的研究中,尚难以找到能替代“女真三分法”的划分方法。

徐中舒:《明代女真族的社会形态》,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本)》第二分册,1936 年,第 190 页。

2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度而加以区别。” 关于明代女真的分布,王钟翰先生提出:永乐元年(1403)设
置女真卫所后,女真分布可分作两方面来谈。其一为松花江流域方面的“海西女
真”,而“建州卫也可以放在海西女范围之内”;其二为黑龙江流域方面的“东海
女真”(旧称野人女真),而“野人女真”“有时也与海西女真混为一谈,把它当

作海西女真一样看待”。 莫东寅先生则将明代的女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来谈论其
分布:前期海西女真分布“在今吉林扶余县(伯都纳)北、松花江大曲折以后的
江南岸及哈尔滨以东、阿什河流域一带”,建州女真分布在“今长白山北部、牡
丹江、绥芬河等流域”以至“乌苏里江支流穆陵河地方;野人女真分布“今松花
江同江县以北、黑龙江南北岸”
。在后期,海西女真—即清初之扈伦四部,已居住
“吉林以南”之地;建州女真,即清初之满洲部和长山部,已“居住在辽沈之东,
自浑河到朝鲜附近之地”,野人女真,即清初之东海部则“逐渐迁入海西、建州
的旧地”。③然而,以上研究均未深入探讨这种划分女真的方法是何时形成的、是
否符合整个明代的情况等问题。
万历后期,明人才明确记载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成书
于万历二年(1574)的《殊域周咨录》记载:“本朝永乐元年,遣行人刑枢,偕
知县张斌往谕奴儿干,至吉烈迷诸部落招抚之。于是海西女直、建州女直、野人

女直诸酋长悉境来附” 。《明神宗实录》万历十七年九月辛亥条载:“今之呼女
真者,凡三种。其一曰海西女真,则故王台之属,今开原南北两关之夷是也。其
一则东方诸夷为卫所甚众,而建州领之,其名曰建州女真,今努尔哈赤之属是也。
其极东曰野人女真,野人女真去边远,岁因海西入市于开原,虽不入贡,亦不为

边患。” 以上关于“女真三分法”的史料,皆为明后期晚出。
“女真三分法”在正德《明会典》中并没有记载。正德《明会典》载:“永
乐元年,女真野人头目来朝,设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并千百户镇抚,赐印及诰。
又置兀者卫。海西建州毛怜等处,有卫、有地面、有千户所、有站,皆遣人入贡。
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毛怜卫,每卫每年许一百人。建州寄住毛怜达子,

每年十二人。海西各卫,并站所、地面,每年每所不过五人。” 正德《明会典》
大体完成于弘治十五年(1502),经修改增订后于正德四年(1509)颁行;万历
《明会典》大体成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经修改增订后颁行于万历十五年
(1587)。
“女真三分法”正德《明会典》不载,只为万历《明会典》所载,则“女


(日)稻叶岩吉: 《建州女真的原地及其迁住地》,载《满洲历史地理》第二卷,东京:丸善株式会社,1940
年,第 547 页。

王钟翰:《明代女真人的分布》, 《王钟翰清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 年版,第 734-792 页。王钟翰先生
在著述中首先将女真人的分布与女真卫分的设立联合起来考察。

莫东寅:《满族历史论丛》,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年,第 1-2 页。

(明)严从简: 《殊域周咨录》卷 24,《女直》
,中华书局,2007 年版,第 733 页。

《明神宗实录》卷 17,万历十七年九月辛亥,日本内阁文库本。见《明代满蒙史料·明实录抄(满洲篇
四)》,京都大学文学部,1956 年,第 133 页。

(明)李东阳等撰:(正德) 《明会典》第二册,卷 99,《朝贡四·海西女真》,东京:汲古书院,1989
年版,第 371 页。

2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真三分法”的形成不会早于嘉靖中期。
在“女真三分法”出现之前,明人观念中曾将女真划分为“建州野人女真”
或“建州女真诸卫”及“海西野人女真”或“海西各卫”两部分。如毕恭在《辽
东志·序》中称辽东都司“东邻建州、海西野人女真并兀良哈三卫”①。又如,
上所引的正德《明会典》就将女真划分为以建州卫为核心的建州诸卫及以兀者卫
为核心的“海西各卫”。并明确记载建州诸卫中包括“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
右卫、毛怜卫及建州寄住毛怜达子”,建州诸卫为建州女真的前身。而“海西各
卫”所指为何则没有言明。笔者认为,明人的这种认识来源于其对女真地区的经
略。明廷于永乐元年(1403)设置建州卫以其为中心经略长白山及其以东图们江
流域、绥芬河一带,设置兀者卫并以其为枢纽经略东北流松花江以及黑龙江一带。
故明人形成了“建州诸卫”与“海西各卫”的概念。前者形成建州女真,后者则
演变为“海西女真”与“野人女真”两部分。
关于“海西女真”与“野人女真”的划分,学者多从地理分布范围及文化程
度高低来区别二者,这一点在上文已经谈到。除此之外,也有学者提出“野人女
真是被看作尚未完全接受明的统治的女真人”②,还有学者认为野人女真位于黑
龙江的“极东”
“甚远”之处,而是否“建官赐敕”及“朝贡有常”是海西女真与

野人女真的重要区分点 。然笔者认为,
“海西女真”与“野人女真”都曾接受明
朝的官职与封敕。则“女真三分法”中的“海西女真”是指明中后期,居于“辽
边”附近、诚心向化、为明藩篱,故与明朝关系极其密切的部分“海西女真卫分”
而言;除此之外的部分则统称之为“野人女真”。换言之,在明人的理解中“海
西女真”比“野人女真”更加“忠顺”。
综上明人将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应发生于明后期。而在
此之前,明人观念中只有“建州女真诸卫”及“海西各卫”两部分;前者形成为
建州女真,后者为则演变为“海西女真”与“野人女真”两部分。“海西女真”
与“野人女真”相比,对明更加“忠顺”与明朝的关系更加密切。则可推断女真
三分法的主要标准并非“族种”或“文化程度”而是明廷对女真的经略管理程度。
然而,“海西女真”究竟如何形成,就成为另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明)毕恭等修、任洛等重修:《辽东志》,《序》,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一册,第 348 页。

王钟翰:《明代女真人的分布》,《王钟翰清史论集》,第 750 页。

这一观点为蒋秀松先生在《海西与海西女真》一文中提出。同时就“何为海西女真”这一问题,蒋秀松
在文中是如此论述的: “明朝把海西地区(指上自伊通河口、下至依兰的松花江中游地区)的女真卫所和定
期经由海西南来朝贡的女真卫所统称海西卫分或海西女真。在《明实录》等文献中,我们往往看到,在这
些卫分上面常冠有“海西”字样。这样看来,尽管“海西女真”的称呼来源于作为地区之名的“海西”,但
实际上这部女真的划分或形成,却与海西卫分紧密关联,所以,与其说海西女真是就其居处言,不如说是
就其卫分言”。参见蒋秀松:《海西与海西女真》,《民族研究》,1981 年第 5 期,第 34 页。笔者赞同其将“海
西女真”与“海西卫分”联合起来考察的方法,然而对于将“海西女真”等同于“海西卫分”的说法,笔
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考察。

2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二)海西女真的初步形成
马文升《抚安东夷记》中记载:明廷“以开原东北至松花江海西一带,今之

野人女真,分为二百七十余卫所” 。
《辽东志》中则记载:建州“东北洎北率皆
海西四百余卫野人女直”②。这两段史料中的“野人女真”都是泛指女真,所谓
“二百七十余卫所”或“四百余卫”中包括“女真三分法中”的“海西女真”及
“野人女真”。宣德至成化年间,海西女真卫分中先后出现了“兀者等卫集团”
及“考郞兀四十五卫集团”。
“兀者等卫集团”是海西女真的雏形。成化至嘉靖中
期,海西地域中的女真诸卫发生分化重组,“考郞兀四十五卫集团”中的部分卫
分与兀者等卫集团相融合后,海西女真基本形成。

1.兀者等卫集团的形成
兀者等卫集团是以兀者卫、肥河卫与呕罕河卫为核心而形成的。
兀者卫是明廷招抚海西地区时首设的卫所,也是海西女真形成的源头。兀者
卫设立于永乐元年(1403)十二月,“忽剌温等处女直野人头目西阳哈、锁失哈
等来朝贡马百三十匹。置兀者卫,以西阳哈为指挥使,锁失哈为指挥同知,吉里
纳等六人为指挥佥事,余为卫镇抚千户百户所镇抚。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

。西阳哈为兀者卫首任指挥使。第二任指挥使为原指挥同知锁失哈,其于永乐
④ ⑤
三年(1405)升为指挥使 ;永乐十一年(1413)升为都指挥同知 、永乐十六年

(1418)时已为都指挥 。永乐年间,除兀者卫外,又陆续增设兀者左卫、兀者
右卫、兀者后卫、兀者前卫⑦,且有兀者托温千户所⑧、兀者隐勉赤千户所⑨、兀
者揆野木千户所⑩等千户所。兀者诸卫之中,兀者卫首领的官职一直高于兀者左
卫等,在兀者诸卫处于领导位置。
肥河卫与呕罕河卫是带有亲缘关系的卫分,二者经常联合行动。肥河卫设立
于永乐四年(1411)九月,
《明实录》载:
“秃河、石鲁山门等处,女直野人头目
哈合察等六十三人来朝,置肥河卫。命哈合察等为指挥、千百户,仍赐诰印、冠
11
带、袭衣及彩币有差” 。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肥河卫因设立于黑龙江宾县西
之蜚克图而得名。呕罕河卫设立于永乐六年正月,“女直野人头目必缠等百六十
人来朝。置秃都河、实山、忽里吉山、列门河、莫温河、阮里河、察剌秃山、呕


(明)马文升:《抚安东夷记》 ,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3 册 史部,第 247 页。

(明)毕恭等修、任洛等重修:《辽东志》卷 7, 《艺文·赵辅征讨建州诸夷纪略》 ,金毓黻主编:《辽海
丛书》第一册,第 456 页。

《明太宗实录》卷 26,永乐元年十二月辛巳,第 479 页。

《明太宗实录》卷 39,永乐三年春二月丁卯,第 649 页。

《明太宗实录》卷 143,永乐十一年九月丁丑,第 1703 页。

《明太宗实录》卷 200,永乐十六年五月甲戌,第 2087 页。

《明太宗实录》卷 28,永乐二年二月丙戌,第 508 页;卷 35,永乐二年冬十月辛未,第 610 页。(明)
申时行等修:《(万历)明会典》卷 124,《城隍二·东北诸夷》,第 645 页。

《明太宗实录》卷 35,永乐二年十月庚寅,第 615 页。

《明太宗实录》卷 40,永乐三年三月丁酉,第 661 页。

《明太宗实录》卷 45,永乐三年八月丙子,第 705 页。
11
《明太宗实录》卷 59,永乐四年九月辛巳,第 861-862 页。

2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罕河八卫命必缠等为指挥千百户,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 。学者多认为
呕罕河卫在倭肯河流域。必缠为呕罕河卫指挥,从同时设置呕罕河等八卫来看,
必缠可能是八卫共同首领。宣德八年(1433),“命肥河卫故指挥使哈哈缠子剌
令哈、呕罕河卫故指挥使必缠子乃胯各袭父职”②。
兀者等卫集团形成于宣德、正统年间,形成的主要原因为蒙古势力的逼迫。
永乐十一年(1413),明廷封东部蒙古的阿鲁台为和宁王。宣德三年(1428)后,
阿鲁台所部迫于瓦剌部的威胁,南迁至明宣府以西的大同、宁夏、甘肃边外一带
驻牧。此时,兀良哈三卫的活动中心已南迁,其分布情况大约为:“自大宁前抵
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颜;自锦、义历广宁至辽河,曰泰宁;自黄泥洼逾沈阳、

铁岭至开原,曰福余” 。宣德六年(1431)初,阿鲁台所部败于瓦剌脱欢部。
宣德七年(1432)九月,福余等三卫企图乘虚攻掠阿鲁台,为阿鲁台所败。“辽
东总兵官都督巫凯等奏:马忽山等卫指挥木答兀等来报,福余等三卫鞑军往掠阿
鲁台,为阿鲁台所败,尽收其家口、辎重、牛马、稼。三卫之人奔往海西,或在

辽东境外,招之不来” 。此后兀者等三卫与阿鲁台部及兀良哈三卫之间因争夺
生存空间而日渐关系紧张。宣德八年(1433)二月,“兀者、肥河等卫奏:‘和
宁王阿鲁台部众数经其地,恐其侵扰,欲以兵拒之’上曰:‘逐水草求活耳,拒
之非是。遣敕谕之曰:朕尝敕和宁王令戒饬部属,毋扰邻境。尔亦宜约束部下,

谨守地方,彼来扰则御之,不扰亦勿侮之’” 。同年三月,“嘉河卫指挥乃剌
秃等差指挥卜颜秃来奏:和宁王阿鲁台部属徙于忽剌温之地,迫近本境,恐其为
患。今以所部人民移居近边,乞赐优容”。明宣宗准其所请,并“敕和宁王阿鲁

台戒约部属毋作过愆以扰邻境” 。不久,和宁王阿鲁台身故。
正统年间,兀者等卫集团与兀良哈之间“仇杀不止”。正统九年(1444)九
月,“初肥河卫都指挥别里格奏,兀良哈拘杀其使人,朝廷许其报复。别里格遂
同呕罕河卫都督你哈答等,率众至格鲁坤迭连地与兀良哈头目拙赤、安出等战,
大败之。遣指挥咬失以状闻。上赐彩币奖谕之。时,兀者卫指挥莽剌随别里格往
诸部互市;格鲁坤迭连之战,达寇悉掠其所赍。莽剌忿其强暴,复请于朝,欲率
众追杀”⑦,明廷允准。盖因此时兀良哈头目拙赤、安出与瓦剌部联姻,威胁到
明廷边境。至正统十年(1445)二月,塔山等十七卫都指挥弗剌出等上奏:“累

被兀良哈三卫达贼扰害,欲率领人马前去复仇” 。正统十年(1445)九月,兵
部奏辽东总兵官都督同知曹义言:“海西肥河等卫女直都督剌塔、宁哈答、别里


《明太宗实录》卷 75,永乐六年正月甲戌,第 1033 页。

《明宣宗实录》卷 103,宣德八年七月乙亥,第 2315-2316 页。

(清)张廷玉:
《明史》卷 328,《外国九·朵颜》,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8504 页。

《明宣宗实录》卷 95,宣德七年九月己未,第 2145 页。

《明宣宗实录》卷 99,宣德八年二月辛亥,第 2232 页。

《明宣宗实录》卷 100,宣德八年三月戊寅,第 2251-2252 页。

《明宣宗实录》卷 121,正统九年九月壬寅,第 2441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26,正统十年二月庚戌,第 2514 页。

2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格遣其徒咬束等来报,欲于今秋率众往福余等卫报复私仇,已聚兵辰州” 。之
后,明廷怕事态扩大,引发辽东边境不宁,英宗皇帝特下敕谕阻止肥河等卫与兀
良哈三卫之间的相互仇杀。敕文云:
兀者都督剌塔等、肥河卫都督佥事别里格等、呕罕河卫都督佥事你哈答
及各野人女直卫分都指挥等官、头目曰:今得尔等奏,去年被兀良哈达子劫
掠尔女直人畜财物,近者尔往彼报复,得其达子人口,彼复追及。尔等将所
得达子人口遣还,就遣人往彼取原掠尔女直人口,遣人来奏。近者福余卫都
指挥安出等亦奏,欲复率部属来尔处报仇。朕以尔野人女直各卫与兀良哈达
子各卫皆朝廷开设,皆当以奉公守法为心;乃互相报复,不知悔过,岂保全
长久之道。已遣敕切责安出等不敢擅动人马,敢有近边者悉听官军剿杀。然
彼谲诈反复,素性不常,尔等宜整饬人马提备,如彼远遁境外,尔亦不必穷
追,朕以尔女直卫分,忠顺朝廷,始终无间,特谕知之。②
正统十二年(1447)秋七月,因“瓦剌复欲侵劫兀良哈部属”,明廷又敕谕
“海西野人女直卫分都督剌塔、别勒格、宁哈答,都指挥末朵斡、长安保及建州
三卫都督李满住、凡察、董山并各卫都指挥等官大小头目”,命其“戒饬所属头
目人民,但有虏寇来蛊诱者,即便擒拏送镇守官,具奏处治。侵犯者即并力剿杀,
③ ④
无失建立功名,忠报朝廷之意。” 此时,剌塔为兀者卫都督 ,别里格(别勒格)

为肥河卫都督同知、你哈答为呕罕河卫都督同知 。从中可见,宣德、正统年间
肥河、呕罕、兀者等卫是在抵御蒙古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联盟。
呕罕河、肥河、兀者等卫集团形成后,其主要活动地域已“地近辽东”。成
化三年(1467),总督辽东军务左都御史李秉曾提醒明廷:“建州虏寇,因结海西
女直抄掠边境。今海西虏使在京者审译之,皆云:部内惟呕罕河、兀者、肥河三

卫,附近建州,党比为寇。遂降敕切责,并付武忠往谕之” 。此时,建州女真
的活动范围已由绥芬河、图们江流域,迁至辽东都司东部边境以外的浑河(苏子
河)及婆猪江(浑江)一带,称呕罕河、兀者、肥河三卫“附近建州”,则可知其
活动范围与其相距不远。早在宣德、正统时期,《明实录》中就已有“辽东兀者
卫”的称谓⑦,充分说明此时的兀者卫的活动地域已在“辽边”附近。《辽东志》
中记载“建州,东濒松花江,风土稍类开原。江上有河曰稳秃,深山多产松木。
国朝征奴儿干于此造船,乘流至海西,装载赏务,浮江而下,直抵其地。有敕,


《明英宗实录》卷 130,正统十年九月甲申,第 2648-2649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35,正统十年十一月己丑,第 2687-2688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56,正统十二年七月庚戌,第 3046-4047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03,正统八年四月辛卯,第 2079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47,正统十一年十一月己卯,第 2892 页。

《明宪宗实录》卷 39,成化三年二月甲辰,第 781 页。

《明宣宗实录》卷 41,宣德三年四月丙子,第 1017 页;卷 42,宣德三年四月己丑,第 1028 页;卷 61,
宣德五年正月甲辰,第 1443 页;《明英宗实录》卷 72,正统六年二月壬申,第 1483 页。

2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令兀者卫都指挥琐胜哥督守” 。建州指元代建州,在今吉林市附近;稳秃河即
吉林市的温德河;造船之地也在今吉林市。而史料中的“兀者卫都指挥琐胜哥”
即《明实录》中的“锁失哈”,明朝命其督守吉林船厂,则其所部此时应该离吉
林不远。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忽剌温亏知哈兀者卫指挥佥事都儿也在介绍
本卫情况时言:“本卫管下人三百六十余户,军数一千余名。迤东三日程,有色
割儿大山,迤北平衍无人,迤西不知里数,有达么阿德处卫、朵忽论等卫,西南
间十日程,有开原卫,东南间三十日程,乃是朝鲜国会宁府”②。色割儿山当为
《大清一统志》中的塞赫哩山,据载:“塞赫哩山,在(吉林)城东北一百二十

里,周十里” 。开原卫,指辽东都司的开原城而言。则此时兀者卫可能位于今
吉林市西北、松花江西方,今九台县境内。
宣德年间,兀者卫、肥河卫及呕罕河三卫在朝鲜方面的记载中都被归为“忽
剌温族属”④,并称“婆猪江、忽剌温野人地面,境连辽东”⑤。《朝鲜王朝实录》

中记载“忽剌温地面方州” ,并称忽剌温地界据李满住地三四日程。
“方州”位
于辉发河流域。则此时的忽剌温地面即包括辉发河流域。
同时,从上文的论述中可知,嘉河卫、塔山卫等也在抵御阿鲁台部及兀良哈
三卫时加入这一联盟,成为兀者等三卫的附属。嘉河卫,设置于永乐四年(1406)
二月,《明实录》载“嘉河等处女直野人头目阿必察等百二十八人来朝贡马,命

置嘉河、哈密、斡难河三卫,兀的罕千户所” 。嘉河,
《大清一统舆图》作“察
巴刺河”,嘉河卫即设在今黑龙江省宾县东枷板河流域⑧。宣德八年(1433)三月,
嘉河卫指挥曾遣人向明廷奏称:
“和宁王阿鲁台部属徙于忽剌温之地,迫近本境”。
从中可知,此时的嘉河卫已经与兀者等三卫毗邻而处。塔山卫设置于永乐四年
(1406)二月,“女直野人头目塔刺赤、亦里伴哥等四十五人来朝,置塔山卫,以

塔刺赤等为指挥同知、卫所镇抚、千百户,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 。
同书亦记载,“海西挹娄夷种,自永乐初来归,置塔山(卫)”⑩。学者认为塔山
11
卫始设于呼兰河流域。 正统十一年(1446)设立的塔山左卫也是此集团的成员,


(明)毕恭等修、任洛等重修:《辽东志》卷 9,《外志》,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一册,第 468
页。

《朝鲜世宗实录》卷 84,世宗二十一年正月乙丑。

(清)穆彰阿、潘锡恩等纂: (嘉庆)
《大清一统志》卷 67 ,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3 册 史
部,第 149 页。

《朝鲜世宗实录》卷 78,世宗十九年九月甲辰条载, “忽剌温族属, 自古未闻执壤朝聘往来者也。即今都
督乃要昆、伐儿哥等遣使归顺,指挥毛多吾哈闻之,即自来朝”。 “都督乃要昆”为《明实录》中记载的呕罕
河卫的乃胯;“伐儿哥”为肥河卫的别里哥,毛多吾哈为兀者卫锁失哈孙。

《朝鲜世宗实录》卷 61,世宗十五年八月庚申。

《朝鲜世宗实录》卷 61,世宗十五年八月壬戌。

《明太宗实录》卷 51,永乐四年二月甲申,第 768 页。

参见(日)和田清:《东亚史研究(满洲篇)》,东洋文库论丛第三十七,第 343 页。

《明太宗实录》卷 51,永乐四年二月己巳,第 762 页。

《明神宗实录》卷 203,万历十六年九月戊寅,第 3805 页。
11
参见杨旸:《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第 306 页。

2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设女直塔山左卫给印,命塔山卫都指挥弗剌出掌印管事,从呕罕河卫都督你哈

答奏请也” 。
此外,与兀者卫有亲缘关系的成讨温卫、兀者右卫等也是此集团的重要成员。
《明实录》记载:正统八年(1443)四月,“设女直成讨温卫,改命兀者卫指挥
佥事娄得掌卫事。娄得都督剌塔(兀者卫都督)弟析居成讨温,请立卫给印以自
② ③
效,故有是命” 。兀者右卫设于永乐二年(1404),以那海为指挥同知 ,其与
兀者卫有亲缘关系。正统年间,兀者右卫与呕罕河卫关系密切。
《明实录》记载,
正统元年(1436)二月,明廷“以呕罕河卫头目卜儿格、沙笼哈、阿里、哈沙儿、

忽忽失剌,兀者右卫头目弗剌答俱为指挥佥事,从本卫都指挥乃胯等奏请也” 。
正统元年(1436)八月,兀者右卫弗剌答以“呕罕河等卫使臣”的身份来朝,朝
廷以“金织彩币归赐其都指挥乃胯(为呕罕河卫都指挥)等”⑤。
综上,宣德、正统年间形成了以兀者卫、呕罕河卫、肥河卫为核心的“兀者
等卫”集团,这一集团包括嘉河卫、塔山卫、塔山左卫等附属卫分及成讨温卫、
兀者右卫等亲缘卫份,是“海西女真”的雏形。

2.考郞兀四十五卫集团的出现
兀者等卫集团形成后,随之出现“考郞兀四十五卫”集团。正统八年(1443),
明廷敕谕随满河等十三卫指挥歹扎等、塔鲁木等四十五卫指挥别里哥等:“近者
辽东守将擒获贼寇至京,多是女直野人与兀良哈达子,已至之法矣。惟尔等往来
朝贡,而尔之同类又于边境为贼,何以取信朝廷,朕推天地大恩,凡尔等来朝者
仍加礼待,其为贼者自取灭亡,天道所必不容,大军一出,悔将何及?尔等其深

省之” 。景泰四年(1453)十二月,“海西亦儿古黑等四十四卫野人女直指挥

苦女等来朝,贡方物,赐宴及彩币等物” 。成化三年(1467)四月,明廷敕谕
考郎兀等四十四卫都督撒哈良等:“尔女直卫分乃我祖宗所设,世授尔以官职,
积年朝贡,所得赏赐亦已厚矣,正当感恩图报以全臣节,今乃背义忘恩,纵其部
下犯我边境”,“令其革心向化改过自新,即将原掠人畜一一送还,以赎前罪。
自今各安生理,依时朝贡,永享太平之福。”⑧。同月,“中军署都督佥事武忠
奉敕抚安海西呕罕河、兀者、肥河三卫,忠请降敕,并抚安考郎兀等四十五卫。
兵部奏如所言,降敕各卫晓谕其首领都督撒哈良等”,称“尔世受朝廷厚恩,在
边住牧,授以官爵,赉以赏赐,所当坚守臣节,保固藩篱。今乃不遵法度,构患


《明英宗实录》卷 146,正统十一年十月丁巳,第 2879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03,正统八年四月丙午,第 2089 页。

《明太宗实录》卷 35,永乐二年十月辛未,第 610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4,正统元年二月癸丑,第 259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1,正统元年八月丁卯,第 405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01,正统八年二月丁亥,第 2031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36,景泰四年十二月甲午,第 5145-5146 页。

《明宪宗实录》卷 41,成化三年四月己亥,第 831-832 页。

2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边方,朝廷本欲出兵追剿,但念中间善恶不同,若一概诛戮,则恐罪及无辜。故
特加宥降敕省,谕尔自今其守分安生、钤束部落、各保境土、永享太平之福,若
长恶肆奸窃掠不悛,朝廷必痛剿不宥,尚其省念毋贻后悔”①。
上述史料中所称的“塔鲁木等四十五卫”、“海西亦儿古黑等四十四卫”、
“考郎兀等四十四卫”或“考郎兀等四十五卫”当是同一集团。 “考郎兀等四
十五卫”中重要的卫分有塔鲁木卫、益实卫、考郞兀卫、弗提卫、忽儿海卫。
塔鲁木卫设置于明永乐四年(1406)二月,《明实录》载:“女直野人头目
打叶等七十人来朝,命置塔鲁木、苏温河、阿速江、速平江四卫,以打叶等为指

挥、镇抚、千百户等官。” 据学者考证,塔鲁木卫当在辽河开原县东,小清河

至达奇穆鲁山之间 。上文所提到的“塔鲁木等四十五卫指挥别里哥”,在正统
九年(1444)已经升为都督。至正统十年(1445),卜忽秃河卫指挥佥事巴真哥
上奏曾被兀良哈诸卫虏掠人马,而“去年七月间,同都督别里哥等率众往彼地面

杀败贼徒,将所获马遣人进贡,赐敕奖之,并赐彩币表里” 。“卜忽秃河卫”,

则设立于永乐十二年(1414) ,有学者认为在今吉林省延边朝鲜自治区境内布
尔哈通河流域⑥。
“海西亦儿古黑卫”当为“海西亦儿古里卫”,设置于永乐四年(1406)八
月。 “兀兰等处女直野人头目乞剌尼纽邻等来朝,置兀兰、亦儿古里、札木哈、

脱木、何福山五卫,以乞剌尼纽邻等为指挥,余为千户” 。亦儿古里卫可能在
呼兰附近⑧。
上文提到的“海西亦儿古黑等四十四卫野人女直指挥苦女”当指益实卫首领
苦女。正统六年(1441)十二月,“益实卫指挥佥事赛彻年老,以其子苦女代之”
⑨ ⑩
。景泰二年(1451)时,因蒙古也先部的侵扰,苦女率其故部于辽东来归。 益
11 12
实卫设置于永乐六年(1408)三月 。有学者认为,益实卫当在呼兰河流域 。
考郞兀卫设立于永乐五年(1407)三月,“黑龙江等处女直野人头目早哈、
虎失忽等百七十人来朝贡马。置考郎兀、亦速里河二卫。命早哈为指挥使、虎失

《明宪宗实录》卷 41,成化三年四月辛酉,第 850 页。

《明太宗实录》卷 51,永乐四年二月庚寅,第 769 页。

《<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北资料汇编》,第 252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26,正统十年二月戊申,第 2512 页。

《明太宗实录》卷 149,永乐十二年三月庚辰,第 1737 页。

杨旸:《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第 204 页。

《明太宗实录》卷 58,永乐四年八月戊子,第 646 页。

王钟翰:《明代女真人的分布》,《王钟翰清史论集》 ,第 771 页。

《明英宗实录》卷 87,正统六年十二月甲辰,第 1741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06,景泰二年七月壬子条载:“益实等卫野人指挥同知苦女等来归命于辽东,定辽
中等卫带管给房屋牛羊等物”,第 4423-4424 页;卷 207,景泰二年八月己巳条载,“益实卫野人指挥同
知苦女并故所镇抚兀顶哥阿都哈海三等,以被也先掳掠率家属来归。命苦女仍原职,阿都哈海三袭所镇抚。
于自在州居住,隶定辽中卫。暂支半俸,赐钞布彩叚衣服房屋器皿等物” ,第 4443 页。
11
《明太宗实录》卷 77,永乐六年春三月丁卯条载:“暖暖河等处女直野人头目普速等百二十人来朝置兀
鲁罕河、答罕山、木兴河、益实、者帖列山、乞忽、剌鲁、牙鲁、发帖九卫命普速等为指挥、千户。赐诰
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 ,第 1048-1049 页。
12
参见杨旸:《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第 305 页。

3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忽为指挥佥事,余各授官,赐印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 。日本学者和田清认
为,考郎兀卫当位于黑龙江与松花江交流处东的额图。“考郎兀等四十四卫都督
撒哈良”为考郎兀卫原都督同知哥哈(早哈)子,其于天顺七年(1463)十二月
“代其父职”②。
忽儿海卫与弗提卫是与考郞兀卫有亲缘关系的卫分。忽儿海卫于永乐七年

(1409)三月与葛林等其他十卫一同设置 。忽儿海卫,以忽儿海江即牡丹江而
得名,其位于牡丹江流域,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其治所据当在依兰县旧城。④弗
提卫于永乐七年五月由忽儿海卫改设。《明实录》记载:“瓦剌金河等处野人头
目塔失等二十三人来朝。改忽儿海卫为弗提卫,以塔失等为指挥千百户镇抚,赐

诰印袭衣及钞币有差” 。和田清认为,弗提卫治所位于今黑龙江省富锦县西古
城。永乐十三年(1415)十月,明廷重置忽儿海卫。“考郎兀卫指挥同知恼纳等
来朝。置忽鲁爱、渚冬河、札真兀、思哈里四卫。升恼纳为忽鲁爱卫指挥使”⑥。
忽鲁爱卫即忽儿海卫。关于改忽儿海卫为弗提卫,后又重置忽儿海卫的原因为“永
乐中海西野人都指挥恼纳、塔失叔侄争印。太宗皇帝令恼纳掌忽鲁哈卫、塔失掌
弗提卫,其人民各随所属”⑦。
此外,“黑龙江诸部野人”也是考郞兀四十五卫集团的控制范围。正统十二
年(1447)十一月,“考郎兀卫都指挥哥哈遣指挥撒赤哈奏,黑龙江诸部野人欲
入朝贡,乞以敕付撒赤哈令诣其地招之。上曰;‘黑龙江取辽东路甚远,朕不能
劳人以事远夷。其自愿来朝者,固不拒也。尔等以朕意告之。”⑧。天顺六年(1462)
时,敕谕弗提等卫都督察安奴等:“今遣都指挥佥事马鉴等赍敕并货物往尔处公

干,尔宜省谕奴儿干吉列迷、黑龙江各处人民照旧买卖。’”
从正统至成化初年间,这一集团先后在塔鲁木卫都督别里哥、弗提卫都督察
阿奴、考郞兀卫都督哥哈、撒哈良父子的领导之下。关于塔鲁木卫都督别里哥上
文已经讨论过。察阿奴,弗提卫首任指挥使塔失子,其于正统六年(1441)袭父
职,正统十三年(1447)升为都督佥事,天顺七年(1463)升右都督,成化元年
身故。哥哈为考郞兀卫第二任指挥使薛列子,其于正统三年(1438)袭职,正统
六年(1441)升都指挥佥事,十一年(1446)升都指挥同知,十三年(1448)升
都指挥使,天顺六年(1462)升为都督同知。撒哈良,于天顺七年(1463)替父
职;成化年间一直为都督同知。


《明太宗实录》卷 65,永乐五年三月己巳,第 919 页。

《明英宗实录》卷 360,天顺七年十二月丁亥,第 7153 页。

《明太宗实录》卷 89,永乐七年三月丁卯,第 1182 页。

(日)和田清:《明初之满洲经略》,《东亚史研究(满洲篇) 》,东洋文库论丛第三十七,东洋文库刊,
1955 年。

《明太宗实录》卷 92,永乐七年五月乙酉,第 1203 页。

《明太宗实录》卷 169,永乐十三年十月辛卯,第 1883-1884 页。

《明英宗实录》卷 83,正统六年八月丁丑,第 1644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60,正统十二年十一月癸丑,第 3120 页。

《明英宗实录》卷 338,天顺六年三月乙卯,第 6893 页。

3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弗提卫与考郞兀卫在这一集团中居于核心地位。正统至成化年间,塔鲁木卫
除都督别里哥外,没有其他都督级别的首领。弗提卫除都督察阿奴外,又继有右
都督帖思古。考郞兀卫除都督哥哈、撒哈良父子外,又有都督佥事阿古哈。撒哈
良于天顺七年(1463)替父职;成化年间一直为都督同知。
从上可知,正统至成化年间出现“考郞兀四十五卫”集团,考郞兀卫、弗提
卫居其核心地位,呼兰流域、牡丹江流域及同江至富锦一带的大部分地区是其主
要控制范围。

3.海西女真卫分的分化与重组
成化年间,海西地域中的女真卫份已基本分为两大部分:前者是以呕罕河、
兀者、肥河三卫为中心的兀者等卫集团,后者是以弗提、考郞兀卫为中心的考郞
兀等四十五卫集团。从《明实录》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明廷将这两大集团并
列看待:成化二年(1466)十一月,“考郎兀等卫野人女直都督撒哈良等、兀者

等卫野人女直都指挥宋哈答等,各来朝贡貂皮等物” 。成化三年(1467)四月,
“中军署都督佥事武忠,奉敕抚安海西呕罕河、兀者、肥河三卫忠请降敕,并抚
安考郎兀等四十五卫”。成化十一年(1475)正月,“建州右卫等女直都指挥卜
花秃等、海西成讨温、兀者等卫野人女直都督康尼等,考郎兀等卫野人女直都督

撒哈良等各来朝贡马及貂皮” 。
然而,兀者等卫集团与考郞兀四十五卫集团之间关系颇为复杂。成讨温卫由
兀者卫析出,本应为兀者等卫集团成员。弗提卫与考郞兀卫都是考郞兀四十五卫
集团成员。然成讨温与弗提卫关系密切,与考郞兀卫则为仇敌。天顺四年(1460),
明廷“升成讨温卫指挥同知娄得为都指挥同知”,即是因“弗提卫都督察阿奴等

奏保其效力年久乞升故也”。 成化十年(1474),“成讨温卫故都督娄得(娄得)
病死”的消息也由弗提卫右都督帖思古上报明廷,明廷“以彩缎香帛祭文付来使

领回祭之”。 娄得并非病死,而是“会同馆夷人考郎兀卫都指挥早哈与成讨温

卫都指挥娄得会饮争坐,早哈手刃娄得,毙之” 。发生这一事件的实际原因是考
郞兀卫都督阿哈与成讨温卫督娄得原本就“有仇”⑥,“会饮争坐”不过是导火
索而已。
成化至嘉靖初期,是海西地域女真卫分快速变化的时期。表现为原有核心卫
分地位的下降及首领世系的混淆。对此,明廷曾云:“永乐间,女直各卫授都督


《明宪宗实录》卷 36,成化二年十一月癸酉,第 705-706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37,成化十一年正月己卯,第 2579-2580 页。

《明英宗实录》卷 323,天顺四年十二月己丑,第 6694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24,成化十年正月辛亥,第 2379 页。

《明孝宗实录》卷 159,弘治十三年二月己亥,第 2858 页。

《明英宗实录》卷 341,天顺六年六月壬辰,第 6927 页。

3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等官,令率所部为中国藩篱。比来各官不能约束,以致边方多警” 。成化元年

(1465),发生兀者卫都督察安察的印信“为别部落所掠”的事件 ,说明兀者
卫势力的衰落。正德八年(1513),肥河卫“加哈义(即加哈察,为故肥河卫指
挥使哈哈缠孙,刺令哈子)暨(及)其子逞得革等求易赐敕”,明廷则恐其冒名

而来,认为“未可輙易宜” 。到嘉靖八年(1529)时,方有“肥河等卫应袭纳

木章等……来朝贡马” 。纳木章后为右都督,然其与都督加哈察的关系不明。
而呕罕河卫都督你哈答(呕罕河卫都督必缠孙,乃胯子)之后,继任两任都督尚
古、褚养加,也与你哈答的关系不明。海西弗提卫女直都督罔加奴原为肥河卫都
督加哈察孙。这些情况都说明海西女真卫分的分化与重组。此时,塔山前卫、塔
鲁木卫、弗提卫、兀者前卫逐渐成为海西女真卫分中势力较强者。所谓扈伦四部,
即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
综上,明人将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应发生于明后期。而
在此之前,明人观念只有“建州女真诸卫”及“海西各卫”两部分;前者形成为
建州女真,后者为则演变为“海西女真”与“野人女真”两部分。“海西女真”
与“野人女真”相比,对明更加“忠顺”与明朝的关系更加密切。宣德、正统年
间形成了以兀者卫、呕罕河卫、肥河卫为核心的“兀者等卫”集团,这一集团包
括嘉河卫、塔山卫、塔山左卫等附属卫分及成讨温卫、兀者右卫等亲缘卫份,是
“海西女真”的雏形。正统至成化年间出现“考郞兀四十五卫”集团,考郞兀卫、
弗提卫居其核心地位。随着这两个集团中的部分卫分相互融合之后,
“海西女真”
逐步形成。

三、忽剌温考略
中外学者专论“忽剌温”的文章仅有寥寥数篇⑤,尚不能完全解答笔者关于
“忽剌温”的一些疑问:学界通论“忽剌温之名得之于忽剌温水,即呼兰河”之
说是否可信、《朝鲜实录》中记载的忽剌温兀狄哈或忽剌温所指为何。故笔者就
此问题加以探讨

(一)永乐年间的“忽剌温”地面
《明实录》中的“忽剌温”多是地区名称。在《明实录》中首先出现忽剌温

《明孝宗实录》卷 75,弘治六年五月乙亥,第 1422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4,成化元年二月戊子,第 316 页。

《明武宗实录》卷 103,正德八年八月己亥,第 2124 页。

《明世宗实录》卷 106,嘉靖八年十月己卯,第 2514 页。

日本学者河内良弘《明代女真史研究》中专有一章《忽剌温兀狄哈之朝鲜来朝》,京都:同朋舍,1992
年版,第 267-337 页。中国学者贾敬颜: 《忽剌温与忽剌温野人》,《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 年第 1 期,第
6-7 页;蒋秀松: 《略述忽剌温野人对朝鲜的朝聘》, 《东北民族史研究(三)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年版,第 353-361 页;王崇时:《略说朝鲜<李朝实录>中的忽剌温野人》 ,《明史论集》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3 年,第 516-536。王冬芳:《地缘集团——忽剌温即乌拉部》,《东北史地》,2010 年第 4 期,第 71-75
页。

3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是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其记载“总兵官都指挥使周兴等率师至开元,闻西阳
哈在黑松林使指挥庄德领舟师顺脑温江下忽剌温戳卢口时,步军亦进至忽剌江,
分为三道”①。从《明实录》的记载中可知,兀者卫及兀者右卫都位于忽剌温地
区:永乐元年(1403)十二月,“忽剌温等处女直野人头目西阳哈、锁失哈等来
朝贡马百三十匹。置兀者卫,以西阳哈为指挥使,锁失哈为指挥同知,吉里纳等
六人为指挥佥事,余为卫镇抚、千户、百户所镇抚,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

。西阳哈管领的兀者卫当位于忽剌温地面。永乐二年(1404),明廷设立兀者
右卫,以“忽剌温头目女直指挥那海”为“兀者右卫指挥同知”③。除此之外,
永乐年间在“忽剌温等处”设立了奴儿干卫等卫。同年二月,“忽剌温等处女直
野人头目把剌答哈来朝,置奴儿干卫;以把剌嗒哈、剌孙等四人为指挥同知,古
驴等为千户所镇抚,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④。永乐四年(1406)
七月,“忽剌温三角等处女直野人头目吉里结纳者哥难等来朝,置双城、撒剌儿、
亦马剌、脱伦、卜颜五卫,以吉里结纳等为指挥千百户等官,赐诰印冠带袭衣及

钞币有差” 。
“忽剌温”地方诸卫今所在地⑥
卫名 所在地今地名
兀者卫 今黑龙江呼兰河中下游流域
兀者右卫 今黑龙江呼兰河西北通肯河流域
奴儿干卫 今黑龙江下游与阿姆贡河合流处对岸特林地方
双城卫 今俄罗斯滨海边区乌苏里斯克城,即绥芬河流域
撒剌儿卫 今黑龙江宾县南舍利河流域
亦马剌卫 今黑龙江省巴彦县以西及北野马山,属于哈尔滨市辖区
脱伦卫 今黑龙江省桦川县对岸都鲁河流域,即鹤岗市区域
卜颜卫 今黑龙江省木兰县白杨木河口,即哈尔滨市辖区,在巴
彦县东

从这些卫所的分布来看,则除呼兰河流域外,今松花江下游直至黑龙江下游
地区也是“忽剌温”地区。对此,王钟翰先生解释说:“其实明人用忽剌温一词
系泛指松花江与黑龙江下游而言,是不必局限于呼兰与哈尔滨一带的。”⑦
然而同是永乐初年《明实录》却记载,永乐三年(1405)三月,赐宴“女直


《明太祖实录》卷 239,洪武二十八年六月辛巳,第 3476 页。

《明太宗实录》卷 26,永乐元年十二月辛巳,第 479 页。

《明太宗实录》卷 34,永乐二年九月甲寅,第 601 页;卷 35,永乐二年十月辛未,第 610 页。

《明太宗实录》卷 28,永乐二年二月癸酉,第 504 页。

《明太宗实录》卷 57,永乐四年闰七月甲戌,第 840 页。

《<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北资料汇编》 ,第 246-247,255-256 页。王钟翰:
《明代女真人的分布》,
《王钟翰清
史论集》,第 769-771 页。

王钟翰:《明代女真人的分布》,《王钟翰清史论集》 ,第 762 页。

3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及奴儿干、黑龙江、忽剌温之地野人女直把剌答”等人于会同馆 ;永乐五年(1407)
十二月,“木兴河、忽剌温、松花江、忽吉里、秃儿河、阮兀都山、黑龙江等处
女直野人头目沉江纳儿等来朝,赐之袭衣”②。可见,此时所指的“忽剌温”地
面有所缩小,与“黑龙江”、“奴儿干”“松花江”等地并列。当专指呼兰河流域
一带而言。
从以上论述中可知,在《明实录》中并没有关于“忽剌温江”的记载。《辽
东志》则记载道:“忽剌温河,城(指开原城)北九百里,源出北山,南流入松
花江”③。据此史料,学者一般认为,忽剌温江为今黑龙江省之呼兰河,是《金
史》中提到的活剌浑水的异译。
然而,应该引起注意但是,“胡剌温”与“活剌浑水”是作为不同概念载入
《金史》。
《金史》中有关于“胡剌温猛安”、 “胡剌温屯”④的记载。
“胡剌温土温”
据《金史》的记载,胡剌温之地当位于金上京路⑤。关于活剌浑水,《金史》中

记载:金世祖时,“乌春、窝谋罕据活剌浑水” ,“会活剌浑水纥石烈部腊醅、

麻产起兵” 。而《金史》中的活剌浑水,当为符拉浑河。
综上,笔者认为,明代的“忽剌温地面”,不能与所谓“忽剌温江”流域相
等同。

(二)《朝鲜王朝实录》中的“忽剌温兀狄哈”
“忽剌温兀狄哈”之称首次出现于《朝鲜王朝实录》是永乐年间。永乐九年
(1411),东北面都巡问使申报:
“猛哥帖木儿之弟沙介来云:‘胡剌温兀狄哈,

将与他野人来侵。’”。
宣德七年(1432),发生了“忽剌温兀狄哈”入寇闾延事件。
《朝鲜王朝实录》

记载:世宗十四年(1432)冬,“野人四百余骑,突入延闾之境,剽掠人物” ;
李满住马上派人禀明朝鲜,到延闾作乱的为“忽剌温兀狄哈”⑩,并“将领本卫
人马三百余名,星夜前去,遇天使张都督、猛哥帖木儿,追至守定山口围住,尽

《明太宗实录》卷 40,永乐三年三月癸亥,第 668 页。



《明太宗实录》卷 74,永乐五年十二月丙申,第 1026 页。

(明)毕恭等修、任洛等重修:《辽东志》卷 1,《地理志》,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一册,第 361
页。

(元)脱脱等:《金史》卷 7,《本纪第七·世宗中》载,十二年五月甲戌“命赈山东东路胡剌温猛安民
饥” ,第 156 页;十六年十一月壬寅“尚书省奏,河北东路胡剌温猛安所辖谋克孛术鲁舍厮,以谋克让其
兄子蒲速列” ,第 165 页。金初,曾将原上京地方的大量人口内迁,则“山东东路胡剌温猛安”、“河北
东路胡剌温猛安”应为后迁入的猛安。

(元)脱脱等:《金史》卷 44,《志第二十五·兵制》载: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1184),
“以上京率、胡
剌温之地广而腴……迁速频一猛安、胡里改二猛安二十四谋克以实之,第 996 页。《金史》卷 120,《列
传第五十八·世戚·乌古论粘没曷传》载:“乌古论粘没曷上京胡剌温屯人也移屯河间” ,第 2619 页。

(元)脱脱等:《金史》卷 68,《列传第六·欢都传》,第 1592 页。

(元)脱脱等:《金史》卷 67,《列传第五·石显传》,第 1574 页。

《朝鲜太宗实录》卷 21,太宗十一年二月丙申。

《朝鲜世宗实录》卷 58,世宗十四年十二月甲午。

《朝鲜世宗实录》卷 58,世宗十四年十二月丙午。

3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行夺下男妇大小六十四口,差官送去本处,江界交付” 。然而,朝鲜政府则怀疑

“猛哥帖木儿相应作贼,绐天使以谓忽剌温” ,并认为“李满住诡言忽剌温兀狄
哈”③。朝鲜朝廷最后认定“忽剌温兀狄哈于本国,不曾相通,未知道路向背、山
川通塞,安能越二十余日之程,深入作贼”,指责李满住等“汝辈阳围兀狄哈,

而实与和好,或合胸相把,或相食酒肉。则汝等引而犯边无疑矣” 。朝鲜国通事
洪田探听到关于此事消息后,到斡木河地面报告云:
“朝鲜国闾延郡作贼人,忽剌
温兀狄哈但四十名,其余具系李满住管下。成群引路作贼,诈称忽剌温”,而“贼
人等面上,墨画剌形,回到本处地面,以雪水洗去墨画剌形”。⑤最后,朝鲜朝廷认
定“今来婆猪江住野人等,稔恶不悛,纠合同类野人四百余骑,于各人面上墨画剌
形,伪做忽剌温野人貌样,突入边郡江界、闾延等处,杀害军民男妇,刦掠人口牛马
财产”⑥,朝鲜以此为名讨伐婆猪江一带李满住部。宣德八年(1433)六月,辽
东总兵官都督巫凯将此事上奏朝廷,明廷认为“远夷争竞,是非未明,岂可偏听”,

“敕凯但谨边备而已” 。九月,
“皇帝敕书谕野人头目木答兀、沙笼加、得隆哥、
南卜哥、阿鲁古、秃鲁多额、勒肯革等:尔等能敬顺天道,归心朝廷,在于边境居
住,谨守法度,朕心嘉悦。比闻尔等,去年抢了朝鲜人口头畜,敕至,尔等即根寻追
取原抢人口头畜,交付百户王钦、舍人王武、同指挥佥事孟捏哥来、百户崔真等

领去,给还朝鲜国王,尤见尔等敬顺朝廷之美意” 。宣德九年(1434)十月,朝
鲜国王派人“往谕肥河等五卫都指挥佥事剌令哈等,令其着落忽剌温地面野人沙
隆哈等各名下,追取送还本国”⑨。
从忽剌温抢掠延闾事件来看,宣德年间,忽剌温兀狄哈此时已地处于朝鲜附
近,且与建州李满住部相距不远。且忽剌温兀狄哈的明显特征为其“墨画剌形”。
同时,应该注意到,朝鲜方面称其为“忽剌温兀狄哈”,而《明实录》中则称其

为“忽剌温野人” 。
从上文引用的资料可知,这些忽剌温兀狄哈头目与“肥河等五卫”相关。笔
者推测这五卫中包括肥河卫、呕罕河卫、兀者卫、兀者右卫、兀者左卫。此处的
“肥河等五卫”即是上文曾谈到的“兀者等卫集团”。
正统二年(1437),忽剌温兀狄哈始向朝鲜“朝聘”。最先“朝聘”的是呕罕


《朝鲜世宗实录》卷 59,世宗十五年一月壬戌。

《朝鲜世宗实录》卷 59,世宗十五年正月己巳。

《朝鲜世宗实录》卷 59,世宗十五年一月壬戌。

《朝鲜世宗实录》卷 59,世宗十五年二月己亥。

《朝鲜世宗实录》卷 59,世宗十五年二月乙亥。

《朝鲜世宗实录》卷 60,世宗十五年四月乙酉。

《明宣宗实录》卷 103,宣德八年六月癸未,第 2294 页。

《朝鲜世宗实录》卷 61,世宗十五年九月庚子。

《朝鲜王朝实录》卷 66,世宗十六年十月乙卯。

《明宣宗实录》卷 103,宣德八年六月癸未条载:“辽东总兵官都督巫凯奏:朝鲜国擅攻,建州卫请诘问
之。先是朝鲜国王奏,毛怜建州之人诈为忽剌温野人装束,凡四百余骑犯朝鲜边境劫杀军民。建州毛怜二
卫亦奏忽剌温野人头目木答兀等掠朝鲜人口,遇朝廷所差内官已追还之,朝鲜谓实建州所为故加以兵”,
第 2293-2294 页。

3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河卫及肥河卫。
《朝鲜王朝实录》记载:
“忽剌温兀狄哈呕罕卫指挥乃要昆及肥河

卫指挥伐儿哥等各遣人,奉书投化。” 上述资料中的乃要昆,当为《明实录》中
的乃胯,为呕罕河卫首任指挥使必缠子,其于宣德八年七月袭父职②;伐儿哥,
当为《明实录》中的别里格,为肥河卫第一任指挥使哈哈缠孙,第二任指挥剌令

哈子,其于正统元年袭父职 。在“都督乃要昆、伐儿哥等遣使归顺”后,“指

挥毛多吾哈闻之,即自来朝” 。《朝鲜王朝实录》记载“忽剌温兀狄哈毛多吾哈
来朝”时,称“我祖速时应哥谨事中国,诸酋长咸有归顺之心,遣其使介,我则
亲来矣”,并言其“自其祖速时应哥时管军,族属强盛”。⑤不久,又有“忽剌温都
督罗邑大遣指挥莫只等五人”,“来献土宜及马”,莫只称“我先酋长速时应哥敬
事皇帝,无有罪愆。前来毛多吾哈,速时应哥第七子之子也,我酋长罗邑大,速
‘此为薄物, 但表归顺之诚耳’”。⑥《朝
时应哥长子之子也。使我擎奉土宜以献曰:
鲜王朝实录》中称“罗邑大”为“兀者左卫都督”⑦;然正统年间,兀者左卫中

并没有都督级别的官职,则其可能为“兀者卫掌卫事都督佥事剌塔” 。而“毛

多吾哈”则可能为“兀者左卫指挥佥事柳温哥” 。正统三年(1438)十二月,
“忽剌温兀者右卫都指挥事桑吉塔等遣都里也等五人, 来献土宜”⑩。桑吉塔其
人在《明实录》中有记载:正统八年(1443)五月,明廷“升兀者右卫指挥使桑
11
吉塔为都指挥佥事”。 由此可知,正统二年至三年间,“忽剌温兀狄哈”中的
肥河卫、呕罕河卫、兀者卫、兀者左卫、兀者右卫都已经向朝鲜“朝聘”。
正统三年(1438),有“忽剌温吾鲁河卫指挥佥事双管奴等二人、剌郞吉卫
指挥舍笼哈所送指挥佥事多不落等三人、亦马何卫指挥杀杀所送付羊古等二人,
12
各献土宜” 。正统四年(1439),又有“忽剌温阮里河卫指挥其方可所遣子指
挥亏里应可、伊乙汉河卫指挥所同可所遣指挥仇乙好土、列门河卫指挥沙隆阿所
遣指挥大甫下、右城卫指挥失弄可所遣指挥阿罗孙、虚味河卫指挥者和所遣千户
阿古里、兀者右卫指挥波乙愁所遣指挥蒙古、兀列河卫指挥官音奴所遣多时应可、
13
弗朵兀河卫指挥阿古察所遣指挥班车献土物” 。正统二年至正统八年间,是女
真卫分往“朝聘”最为密集的时期,日本学者河内良弘根据《朝鲜王朝实录》的


《朝鲜世宗实录》卷 78,世宗十九年八月丁亥。

《明宣宗实录》卷 103,宣德八年七月乙亥,第 2315-2316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4,正统元年二月丁未,第 255 页。

《朝鲜世宗实录》卷 78,世宗十九年八月甲辰。

《朝鲜世宗实录》卷 78,世宗十九年八月癸卯。

《朝鲜世宗实录》卷 78,世宗十九年九月戊申。

《朝鲜世宗实录》卷 85,世宗二十一年六月癸巳。

《明英宗实录》卷 99,正统七年十二月壬辰,第 1987 页。

《明宣宗实录》卷 112,宣德九年八月己酉,第 2513 页。

《朝鲜世宗实录》卷 83,世宗二十年十二月辛酉。
11
《明英宗实录》卷 104,正统八年五月乙卯,第 2097 页。
12
《朝鲜世宗实录》卷 82,世宗二十年七月戊子。
13
《朝鲜世宗实录》卷 86,世宗二十一年九月丙辰。

3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记载,整理出 55 个向朝鲜“朝聘”的女真卫分 ,笔者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朝鲜王朝实录》的记载中多在这些卫分前冠以“忽剌温”字样,此处的
“忽剌温”是“泛指松花江与黑龙江下游而言”,是地域概念。这些卫分并非完
全等于是“忽剌温兀狄哈”。从这些女真卫分来“朝聘”开始,朝鲜已经有意将
其区别为“忽剌温族属”与“北方杂种”。如《朝鲜王朝实录》记载:
忽剌温族属,自古未闻执壤朝聘往来者也。即今都督乃要昆、伐儿哥等
遣使归顺,指挥毛多吾哈闻之即自来朝,曾未一月,忽剌温之归顺者,络绎不
絶,将一方杂种,无大无小,竞来朝聘,其势未有纪极也。自古未通北方部落,
向化自来,实为盛事,然未知部落强弱大小、道里远近险夷,一样待之,糜费财
谷,以填无穷之欲,是亦不可不虑也。大抵作事谋始,愼始虑终。今来忽剌温
使人所馆监护官、通事因闲访问忽剌温境内四方相距里数、道路远近迂直、
某职某人居某地、所率族属部党几户几人、某为酋长、某为次酋长、酋长之
数、部落强弱,则虽有不以实告者,参互前后各人所言,从多而籍之,虽或不中,
亦不大相远,而接待彼人,庶乎得宜。非独忽剌温,北方杂种,亦依上项,并皆
细知,明白置簿待之,实为便益。②
从中可知,正统年间,在朝鲜文献中被明确的称为“忽剌温兀狄哈”或“忽
剌温族属”的,只有肥河卫、呕罕河卫及兀者诸卫等。《明实录》中也随之出现
③ ④
“忽剌温乃胯” “忽剌温海西呕罕河卫都督察阿奴哥” 的表述方式。“忽剌温
兀狄哈”成为专指名称。此时《朝鲜王朝实录》中有记载称“忽剌温地面方州”

,并称忽剌温地界据李满住地三四日程。 “方州”位于辉发河流域。则此时的

忽剌温地面即包括辉发河流域地区。

(三)忽剌温与乌拉部
从正德至万历中期,《朝鲜王朝实录》及《明实录》中都极少有关于“忽剌
温兀狄哈”或“忽剌温野人”的活动记载。万历后期,“忽剌温”之称又再次出
现在《朝鲜王朝实录》及《明实录》中,此时的“忽剌温”则专指乌拉部。
“忽剌温”再次出现于《朝鲜王朝实录》记载中,是因其势力逐渐扩展至朝
鲜“藩胡”之中。朝鲜设“六镇”,令“藩胡”居住于朝鲜咸吉北道各边城周围,
以为本国屏障。然随着“藩胡”势力的壮大及其与他处女真人的往来,其自身已
渐为朝鲜的心腹之患。《朝鲜王朝实录》记载:万历二十二年十月,永建堡下“鸺
崖部落移居叛酋伊罗大,腹心巨酋易水,于其所居部落之北”“高筑石城,为贼

参见(日)河内良弘:《明代女真研究》中第七章《忽剌温兀狄哈的朝鲜来朝》
,东洋史研究丛刊之四十
六,同朋舍出版,1992 年,第 300-321 页。

《朝鲜世宗实录》卷 78,世宗十九年八月甲辰。

《明英宗实录》卷 76,正统六年二月癸巳,第 1511 页。

《明英宗实录》卷 357,天顺七年九月乙丑,第 7117 页。

《朝鲜世宗实录》卷 61,世宗十五年八月壬戌。

参见上节《明代女真的划分与海西女真的形成》。

3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渊薮。虏中最强如忽剌温、都叱洞、尼舍隐等处亏知介等,虽以百倍之兵攻围,
累日而不能陷入,每见败退。故据有此窟以来益肆凶谋,自为雄长,不复归化者
积有年纪”。后因饥馑、疾疫,“叛贼余孽投入煽乱,易水邃生匪茹之心,与伊
罗大中外缔结,啸聚远近诸种,至于接连忽剌温之贼。潼关守护农民连续抢掠,
永建、美钱相继围城,各境胡酋无不相随而动”。当朝鲜军队兵临城下时,“易

水以胡语大唱曰:请兵于忽剌温” 。后易水部落城破兵败。这说明此时“忽剌
温”的势力已经深入到“六镇藩胡”之中。为进一步扩展自身势力,万历三十三
年四月,“忽酋大军”攻朝鲜潼关城②;“忽酋大军”破城后,“焚烧杀掠之后
余存者,衙舍仓廪,民家无户,仓谷太半散失,军器则一簇不遗,城四门,门则

尽数撞破” 。破潼关之后,“忽剌温”将兵锋直指“六镇藩胡”。《朝鲜王朝
实录》载:“大概忽贼,即以件退为巢穴,以对会、钟,又据沙砦,以掣稳城,
必将取据县城,以敌两庆。其连络形势,以为雄置江外之计,不容但已,若县城
更为此贼所据,则其密迩,切迫之患,不但如件退、沙砦而已。此后之事,诚多

可虞。保全县城之策,在所汲汲,而但在我无如之何也已。” 。朝鲜方面为缓解
“忽剌温”的威胁,派兵袭击“件退”,却遭失败。此后,“藩胡等为忽酋所侵,
无有纪极,到今尤甚,不胜其苦,相继涣散,⑤。
朝鲜方面是从“归顺胡人”处得知,“忽温酋名夫者卓古、或称夫者汉、或
⑥ ⑦
单称卓古” ;而“忽温原系北酋,徒众本不满万” 。“夫者卓古之为忽温酋”
即是指乌拉部长布占泰而言,而入侵钟城等处的“忽贼”即是乌拉部。《朝鲜王
朝实录》所称的“忽剌温”、“忽酋”、“忽胡”、“忽贼”等,都是指乌拉部
而言。受朝鲜影响,《明实录》中亦称乌拉部为“忽剌温”或“海西卫夷忽剌温”


《朝鲜王朝实录》与《明实录》中多有关于“忽剌温”与建州女真努尔哈赤
所部、朝鲜之间关系的记载。原本“海西卫夷忽剌温与建州卫夷奴儿哈赤结为婚

姻,屡谋侵犯朝鲜” 。后,“建州卫胡酋老乙可赤(努尔哈赤)与忽剌温大战

于钟城乌碣岩,大破之” 。明廷兵部在言及三方情况时云:“朝鲜鸭绿江西为
奴儿哈赤,豆满江北为忽剌温;沿江则藩胡外蔽,用以侦报声息。自两酋缔婚,
忽酋侵及诸胡,胡方求救于奴。不虞其乘机为利,驱胡悉置水上,并诸部而有之,


《朝鲜宣祖实录》卷 56,宣祖二十七年十月乙卯。

《朝鲜宣祖实录》卷 186,宣祖三十八年四月庚申

《朝鲜宣祖实录》卷 186,宣祖三十八年四月壬子

《朝鲜宣祖实录》卷 201,宣祖三十九年七月戊寅。

《朝鲜宣祖实录》卷 208,宣祖四十二月己亥。

《朝鲜宣祖实录》卷 189,宣祖三十八年七月戊子。

《光海君日记》卷 14,光海君元年三月卯。

《明神宗实录》卷 446,万历三十六年五月己丑,第 8461 页;卷 421,万历三十四五月癸巳,第 7975 页。

《明神宗实录》卷 421,万历三十四五月癸巳条载,“海西卫夷忽剌温与建州卫夷奴儿哈赤结为婚姻,
屡谋侵犯朝鲜,朝鲜国王李昖遣陪臣尹炯具疏,请降敕谕禁二酋”,第 7975 页。

《朝鲜宣祖实录》卷 41,宣祖四十一年二月甲午。

3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且欲吞及忽酋。奴忽之间有回波部落,奴酋竟假朝鲜近道,兵劫回波,业折而入

于奴。是该国藩篱已撤,肩背受敌” 。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源于肥河卫及呕罕河卫的辉发部,《朝鲜王朝实录》中
称其为“回波”,而未称“忽剌温”。推测其原因如下:“忽剌温兀狄哈”即是
上文提到的“兀者等卫集团”,兀者卫原本是这一集团的核心及源头。正统年间,
海西女真卫分势力发生变化,兀者前卫地位上升。由兀者前卫演变而成乌拉部成
为万历年间势力强盛的“部落”,其势力远超辉发部,故以原本的“忽剌温”之
名称之。
综上所述,永乐年间的“忽剌温”地区是指松花江中下游与黑龙江下游流域
而言。故,“忽剌温地面”不能与所谓“忽剌温江”流域相等同。永乐年间,
“忽
剌温兀狄哈”之称出现朝鲜文献中。宣德、正统年间,朝鲜史料中的“忽剌温兀
狄哈”主要指肥河卫、呕罕河卫及兀者诸卫,即是上文提到过的“兀者等卫集团”。
“忽剌温”地面包括辉发河流域而言。正德至万历中期,史料中没有关于“忽剌
温”兀狄哈的记载。万历后期,所谓的“忽剌温”则专指乌拉部而言。同时,朝
鲜与明朝对于“忽剌温”的概念相互影响。如受朝鲜影响,正统年间肥河卫及呕
罕河卫被明廷称为忽剌温,万历年间乌拉部亦被称为忽剌温。朝鲜受明原本“忽
剌温”地域概念的影响,曾将松花江中下游及黑龙江下游流域的女真卫分前冠以
“忽剌温”字样。

四、扈伦四部世系与相关海西卫分

谢国桢先生在其著作《清开国史料考》中曾列有哈达与叶赫世系表 。建国

后探讨扈伦四部世系的文章有丛佩远先生《扈伦四部世系考索》 、赵东升先生
《扈伦四部世系匡谬》④及董玉瑛先生《明末辉发部首领的先世》⑤等,这些文章
对四部世系考订详尽。本文不再详考四部之世系,而侧重于将早期四部世系与海
西女真卫分中相关首领的承袭相对比,以期可以帮助了解扈伦四部主体部分的由
来、早期活动的时空范围及发展脉络等情况。

(一)乌拉、哈达世系及其分派
1.关于乌拉与哈达世系的记载
因乌拉、哈达两部同祖,故笔者将其合论。记载乌拉与哈达世系较详的有《清
太祖武皇帝实录》、
《满洲实录》及《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及近年来发现的《乌拉


《明神宗实录》卷 446,万历三十六年五月己丑,第 8461 页。

谢国桢:《清开国史料考》卷 1,《叙论·订补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第十五辑),台
北:文海出版社,1966 年,第 17 页。

丛佩远:《扈伦四部世系考索》,《社会科学战线》,1984 年第 2 期,第 200-212 页。

赵东升:《扈伦四部世系匡谬》,《满族研究》,1991 年第 4 期,第 29 页-35 页。

董玉瑛:《明末辉发部首领的先世》,《博物馆研究》,1983 年第 3 期。

4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萨尔虎贝勒后辈档册与满文图谱》 。笔者将上述资料中乌拉、哈达两部世系整
理列表如下。
表一:满文本《满洲实录》中载乌拉及哈达世系②:
nacibulu 纳齐布禄

sanggiyan dorhoci 商坚多尔和齐

giyamaka sojugu 嘉玛喀硕珠古

suitun 绥屯

dulgi 都尔机

gutei juyan 古对珠延 哈达部:kesine dudu 克锡纳都督

↓ ↓
tairan 太兰 wangju wailan 旺住外兰 cecemu 徹徹木

↓ ↓ ↓
buyan 布颜 bolkon 博尔坤 wan 万

↓ ↓
bugan 布干 bokdo 博克多 hurgan 扈尔汉 kangguru 康古噜 menggebulu 蒙格布禄


mantai 满泰

表二:乌拉萨尔虎贝勒后辈满文谱图中一至十代世系
高祖 naci bulu 那其布禄

二代 sayan dorahoci 上江多拉胡其


笔者关于《乌拉萨尔虎贝勒后辈档册与满文谱图》这一史料的认识来源于丛佩远、张晓光的《关于乌拉哈
萨尔虎贝勒后辈档册与满文谱图初探》 (载《满族研究》,1986 年第 3 期,第 47-55 页)一文及赵东升的《关
于乌拉哈萨尔虎贝勒后辈档册与满文谱图初探》的几点补充说明》 (载《满族研究》,1988 年第 3 期,第 69-79
页)及《乌拉哈萨尔虎贝勒后辈档册与满文谱图浅解》 (载赵东升: 《扈伦四部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
社,2005 年,第 155-170 页。原载《长白学谱》第六期,1990 年)二文。此资料满文谱图中一至十代世系,
是研究乌拉部(部分涉及到哈达部)早期世系的珍贵史料,文中所引满文人名的罗马字转写及汉译名来源于
丛佩远、张晓光《关于乌拉哈萨尔虎贝勒后辈档册与满文谱图初探》一文。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故宫博物院,1932 年)与《满洲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所记载之哈
达、乌拉两部的世系,除人名同音异写外,基本相同;且《满洲实录》有满文可以对照;故正文中引用《满
洲实录》作为主要资料之一。上表资料主要来源于《满洲实录》卷 1, “诸部世系”条。参见(日)今西春
秋译:《满洲实录:满和蒙和对译》 ,东京:刀水书房,1992 年版,第 30-36 页。

4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三代 coto 摄托(长子) giyama 佳妈喀(次子)

四代 dulhi 杜勒希(长子) jalahi 扎拉希(次子) sehede 舒和德(三子)suitun 随托(四子)

五代 hesanggo 厄和桑古 gusaasanggo 库桑桑古 guidui 古对

六代 taian 太安 tairan 太兰

七代 buyan 布彦

八代 buban 布干 burhi 布勒希 busantai 布三太 buyun 布云 usantai 乌三代 bukudun 布克敦

九代 budan 布丹 mantai 满泰 bujantai 布占太

第十代略

表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记载的乌拉、哈达两部世系①:
纳齐布禄

商坚朵尔和齐

嘉穆喀硕朱古

都尔希 绥屯(四子)
↓ ↓
古对珠延 克习纳
↓ ↓
太兰 彻彻木
↓ ↓
布颜 万

满泰 布瞻泰

从以上资料对比中可知,《乌拉萨尔虎贝勒后辈档册及满文图谱》的记载要
比《满洲实录》、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更为详尽;故笔者以此为主要依据考察乌

(清)鄂尔泰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 23,《乌拉地方纳喇氏》,沈阳:辽海出版社,1989 年版,第
295 页。

4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拉及哈达两部的世系。根据上述资料的记载,乌拉、哈达两部的共同始祖为纳齐
① ②
布禄;二代祖为商坚多尔和齐 ;三代祖为佳妈喀或称嘉玛喀硕珠古 。从三代以
下,诸书记载各异:《满洲实录》记“嘉玛喀硕珠古生绥屯,绥屯生都尔机,都
尔机生二子:长名克锡纳都督、次名古对珠延,克锡纳都督生彻彻木,彻彻木生
万(后为哈达国汗),古对珠延生太兰,太兰生布颜,尽收乌拉诸部,率众于乌

拉河洪尼处筑城称王” 。按《满洲实录》的记载,绥屯当为四代祖,都尔机当
为五代祖是哈达与乌拉分派前的最后共同先人;都尔机子克锡纳都督为分派后哈
达部先祖而另一子古对珠延为分派后乌拉部先祖。《八旗满州氏族通谱》记载:
“穆喀硕朱古卒,子都尔希继。都尔希卒,子古对朱颜继。古对朱颜卒,子太兰
继。太兰卒,子布颜继,尽服乌喇诸部,筑城于乌喇河岸洪尼地方,自称为贝
勒。……穆喀硕朱古第四子绥屯生克习纳都督,克习纳都督生彻彻木,彻彻木生
万,别为哈达部主④”。按《八旗满州氏族通谱》记载,三代祖佳妈喀为哈达与乌
拉分派前的最后共同先人;其子都尔希(都尔机)为分派后乌拉部的先祖,四子
绥屯为分派后哈达部的先祖。而《乌拉萨尔虎贝勒后辈档册满文图谱》则记佳妈
喀有杜勒希(都尔希)、扎拉希、舒和德、随托(绥屯)四子。则史料中佳妈喀、
克锡纳都督、绥屯之间的世系与承袭对于研究哈达与乌拉何时分为两派及其重
要。这一问题,笔者将在下文参考《明实录》中相关海西女真卫分中首领的活动
来进行考察。

2.乌拉先世与兀者前卫
因乌拉与哈达共祖,且明人记载中称:“南关(哈达)之夷酋速黑式,塔山前

卫左都督也” ,故有学者认为乌拉与哈达都来源于塔山左卫。然,将塔山左卫
首任掌卫事都指挥同知弗刺出的世系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扈伦先世相比较,
则“纳奇卜禄至瑞吞五代中,无一人可与弗刺出一名字相合”⑥。而《乌拉萨尔
虎贝勒后辈档册及满文谱图》中第三代的佳玛喀、第四代的都勒希(都尔机)、第

五代的库桑桑古皆与《明实录》兀者前卫初期首领的世系承袭相符合。
兀者前卫设置于永乐十五年(1417),第一任指挥为哈必答;《明实录》记
载:永乐十五年十二月,“苦烈河女直野人可郎加等来朝,奏愿于兀者前卫指挥


上江多拉胡其(sayan dorahoci)
,又作商坚朵尔和齐、上江朵里和气或尚延多尔和齐。而上江(Sayan)
意为白,可能为尊称,所以有资料又称其为“多拉胡其”。

关于乌拉三代《满洲实录》 、《八旗满州氏族通谱》记为仅有嘉玛喀硕珠古一人,而《乌拉萨尔虎贝勒后辈
档册满文图谱》则记为有佳妈喀、撮托二人。笔者认为以后者的记载较为可信。

《满洲实录》卷 1,第 22-23 页。

(清)鄂尔泰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 23,《乌拉地方纳喇氏》,第 295 页。

(明)张鼐:《辽夷略》 ,潘喆等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年
版,第 101 页。

丛佩远:《扈伦四部世系考索》,《社会科学战线》1984 年第 2 期,第 201 页。

乌拉先世与兀者前卫之间的关系,为赵东升先生在其论著中所指出。参见赵东升:《扈伦探踪》,《长白学
圃》1990 年第 6 期,第 187 页。

4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哈鼻答(哈必答)处同居” 。哈必答(哈鼻答)子加木哈,即佳玛喀,于正统八

年(1443)正月袭职 。加木哈子都里吉,即都勒希,于天顺二年(1458)正月
袭职③;成化八年(1472)九月,已升任为都指挥④;成化二十年(1484)十月,
升为都督佥事⑤;弘治六年(1493)五月之前,去世⑥。都里吉次子尚古,即库桑
桑古,其于弘治十四年(1501)因“求升都督不许,止升都指挥佥事”,而“怒

去,绝朝贡,时入为寇”。后尚古“悔改”入贡,明廷升其为都督。 正德二年
(1507)正月,因与忽鲁爱卫都指挥佥事苦出纳相仇,在率众攻围苦出纳村时,
被塞苦出纳射杀⑧。在此之后,兀者前卫首领与尚古承袭关系不明。⑨同时,从兀
者前卫的世系来看,兀者前卫第一任指挥哈必答,即有可能是二代祖“上江多拉
胡其”。
从以上论述中可知,乌拉先世来源于兀者前卫。

3.速黑忒与乌拉、哈达分派。
塔山前卫左都督速黑忒为哈达先祖。
《辽夷略》中记载:
“南关之夷酋速黑忒,
塔山前卫左都督也,故而生二子,长王忠,袭祖职。次曰克失音辰(即克锡纳的
异音)。王忠故而二子汪古罗、汪古六皆故,克失音辰之子王台袭职焉”⑩。《开
11
原图说》中的《海西夷南关枝派图》也与上述记载类同。 速黑忒之名,不见于
《满洲实录》之中。《乌拉萨尔虎贝勒后辈档册满文谱图》记为佳玛喀三子为舒
和德(即速黑忒同音异写)。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则记为“嘉穆喀硕朱古第三
子苏赫德(也是速黑忒同音异写)”12。塔山前卫出现于弘治十五年(1502),速
黑忒为第一任指挥,“塔山前等卫女直指挥速黑忒等各来贡,赐宴并彩缎、衣服
13 14
等物有差” 。正德十五年(1520),速黑忒已为都督佥事 ,明廷认为速黑忒“虽


《明太宗实录》卷 195,永乐十五年十二月己酉,“苦烈河女直野人可郎加等来朝,奏愿于兀者前卫指挥
哈鼻答处同居,从之,授千百户等职,赐赉如例”, 第 2051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00,正统八年正月癸未,第 2027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86,天顺二年正月丁亥,第 6133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08,成化八年九月戊午,第 2117 页。

《明宪宗实录》卷 259,成化二十年十月庚辰条载:“升兀者前卫都指挥同知都里吉为都督佥事。故事,
夷官授职二十五年始进一级。都里吉以都指挥佥事求升都督,兵部已议升都指挥同知。至是复申前请且邻
壤皆为奏保,而辽东守臣亦言其部落甚多,众心信服,遂升之”, 第 4381-4382 页。

《明孝宗实录》卷 76,弘治六年五月壬子载:“兀者卫野人女直都督佥事察安察等遣都指挥宋哈答等,
为兀者前卫故都督佥事都里吉乞祭” ,第 1471 页。

《明孝宗实录》卷 176,弘治十四年七月壬子,第 3211-3212 页。

《明武宗实录》卷 21,正德二年正月己亥,第 604 页。

《明神宗实录》卷 432,万历三十五年四月乙未载: “兀者前卫都督佥事歹统孙伏哈换给敕书” ,第 8159
页。
(明)张鼐:《辽夷略》,潘喆等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一)》,第 101 页。

11
(明)冯瑗辑:《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南关支派图》,“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初
辑 5 册,第 450 页。
12
(清)鄂尔泰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 23,《哈达地方纳喇氏》,第 303-304 页。
13
《明孝宗实录》卷 193,弘治十五年十一月壬辰,第 3564 页。
14
《明武宗实录》卷 194,正德十五年十二月庚戌,第 3640 页。

4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号强雄,颇畏法度”,
“彼处头目亦皆慑伏” 。嘉靖十年三月(1531),速黑忒已
为“女直左都督”,其“自称有杀猛克功,乞蟒衣、玉带、金带、大帽等物”,明
廷因“往年各夷疑阻速黑忒独至,顷又有功朝廷”而“诏赐狮子彩币一,袭金带、
大帽各一”②。明廷于嘉靖十三年(1534)三月赐速黑忒祭③。
《满洲实录》中所记载的“克锡纳都督”,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辽夷
略》、
《开原图说》诸书中都有记录。笔者认为“克锡纳都督”并非速黑忒子,
《八
旗满洲氏族通谱》称“穆喀硕朱古第四子绥屯生克习纳都督”的说法值得采信。
因此克锡纳未袭速黑忒都督职位,袭职者为速黑忒子王忠(
《满洲实录》中记为
旺住外兰)。
《明实录》中关于王忠(王中)的记载出现于嘉靖十九年(1540)三

月,因其抢夺帖列山等卫敕书,命部下冒名入贡,而被明廷“禁不许入贡”。 嘉
靖二十二年(1543),王忠已为都指挥佥事,明廷因其“侦报虏情有功”而“许
其入贡”及升“都督佥事”,并令其“约束部落入贡”。⑤《开原图说》记载:
“忠
自嘉靖初,始从混同江上建寨于靖安堡边外七十里地名亦赤哈达,以便贡市。亦

赤哈达在开原东南,故开原呼为南关也”。
哈达部来源塔山前卫,但是塔山前卫首领速黑忒与原塔山卫及塔山左卫首领
之间并没有血缘世系关系⑦。笔者下表将塔山前卫承袭与哈达世系相对应:

表四:哈达世系 佳玛喀

速黑忒(塔山前卫左都督) 绥屯
↓ ↓
王忠(都督佥事) 克什纳 彻彻木


王台(左都督 )

故笔者认为,乌拉、哈达分为两派,是从佳玛喀子都里吉与速黑忒开始。都
里吉都督继承了兀者前卫为分派后的乌拉先祖,速黑忒则另置塔山前卫为分派后
的哈达先祖。同时《乌拉萨尔虎贝勒后辈档册及满文图谱》中记载的佳玛喀有四


《明世宗实录》卷 12,嘉靖元年三月乙卯,第 425-426 页。

《明世宗实录》卷 123,嘉靖十年三月甲辰,第 2970 页。

《明世宗实录》卷 161,嘉靖十三年三月乙酉载“赐故塔山前卫左都督黑武、考郎尤卫都督同知章失、建
州左卫都督佥事撒哈等祭” ,第 3591 页。

《明世宗实录》卷 235,嘉靖十九年三月己未,第 4811 页。

《明世宗实录》卷 276,嘉靖二十二年四月辛酉,第 5409 页。

(明)冯瑗辑:《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南关支派图》,“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初
辑 5 册,第 451 页。

丛佩远先生在《扈伦四部世系考索》一文中详细考证了塔山卫及塔山左卫首领承袭情况。

(明)冯瑗辑:《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南关支派图》,“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初
辑 5 册,第 451 页。

4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子,长子都里吉及次子扎拉希属乌拉部,而三子速黑忒及四子绥屯当属哈达部。

(二)辉发世系与相关卫分
1.关于辉发世系的记载
《满洲实录》汉文本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记辉发世系基本相同。笔者
将满文本《满洲实录》记载中的辉发世系整理如下:
辉发世系表:
angguli 昂古里 singguli 星古力

liocen 瑠臣 beicen 贝臣

nalingga 纳领噶 naikuwan 乃宽

laha dudu 拉哈都督

ghacan dudu 噶哈禅都督

cineken darhan 齐纳根 达尔汉

wangginu 旺吉努
↓孙
Baindari 拜音达哩
除《满洲实录》及《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外,《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较为详
尽的记载了辉发世系①。《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辉发部始祖为星古礼、昂古礼,
而汉文本《满洲实录》及《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为星古礼一人,而满文本满洲
实录》则记为星古礼、昂古礼二人。笔者认为星古礼、昂古礼可能为兄弟或堂兄
弟。此外,《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贝臣仅一子即纳领噶耐宽;而《满洲实录》
记贝臣有二子:纳领噶、乃宽;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将在下文讨论。

1.辉发先世与肥河卫及呕罕河卫
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辉发部源于弗提卫②,有中国学者同意此说;另有学者
认为辉发部由呕罕河卫及肥河卫衍化而来。③笔者在此将呕罕河卫及肥河卫首领


(清)鄂尔泰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 24,《辉发地方纳喇氏》,第 312 页。

(日)和田清:《东亚史研究(满洲篇)》,第 458 页注 16。

丛佩远、衣兴国等学者同意前一种说法;参见丛佩远:《扈伦四部世系考索》及衣兴国: 《辉发部世系考
——兼与丛佩远同志商榷》(《社会科学战线》 ,1990 年第 2 期,第 203-232 页)。董玉瑛、赵东升等同意后
一种说法;参见董玉瑛《明末辉发部首领的先世》、 《关于肥河卫与呕罕河卫的几个问题》 (《史学集刊》,1985

4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承替及升袭情况与《满洲实录》中所记载中的辉发世系相比较。
按《明实录》的记载,肥河卫出现于永乐四年(1406),以哈合察(哈哈缠)
为指挥①。宣德八年(1433),哈哈缠子剌令哈袭父职②。正统元年(1436),都
指挥佥事剌令哈子别里格袭为指挥使③,并于正统二年(1437)袭父旧职,担任
④ ⑤
都指挥佥事 ,正统六年(1441)升为都指挥同知 ,正统十一年(1446)升为都
⑥ ⑦
督同知 。天顺元年(1457),别里格弟孛里格袭职 ;其于天顺四年(1460)正
月、成化元年(1465)一月、二月分别来朝⑧,成化三年(1467)十月,尚有其
活动记载。⑨成化十三年(1477),别里格子剌哈袭父职⑩;成化十四、十五年(1478、
11
1479)分别以都督同知、都督的身份来朝 ;成化十八年(1482),剌哈已为“肥
12 13
河等卫女直右都督” ,至成化二十、二十一年(1485、1486)尚来朝。 弘治元
年(1488),剌哈之子哈哈占(加哈察、加哈叉)袭父职14;弘治三年时(1490),
为右都督;其于弘治、正德年间多次来朝;直至正德八年(1513)七月,《明实
15
录》中仍有关于其活动的记载 。同年八月,哈哈占“子逞得革等求易赐敕”,
16
明廷因“恐冒名而来”而“未可輙易宜” 。至嘉靖元年(1522),明朝确认哈哈
占身故后,“诏以彩缎畀其使归祭之”17。嘉靖八年(1529),肥河卫的纳木章来
朝贡马,明廷称其为“肥河卫应袭纳木章”18,而纳木章与哈哈占的关系不明。
此后,至万历五年(1577),才又有“海西肥河等卫女直夷人都督同知台失”赴
19
京朝贡 。
呕罕河卫设置于永乐六年(1408),以必缠为首任指挥20。宣德八年(1433),

年第 4 期,第 15-23 页)及赵东升《扈伦四部世系匡谬》。



《明太宗实录》卷 59,永乐四年九月辛巳,第 862 页。

《明宣宗实录》卷 103,宣德八年七月乙亥,第 2315-2316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4,正统元年二月丁未,第 255 页。

《明英宗实录》卷 36,正统二年十一月丙午,第 705 页。

《明英宗实录》卷 86,正统六年十一月甲戌,第 1721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47,正统十一年十一月己卯,第 2892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85,天顺元年十二月己酉,第 6107 页。

《明英宗实录》卷 311,天顺四年正月丁未,第 6539 页;《明宪宗实录》卷 13,成化元年辛未,第 291
页;卷 14,成化元年二月己亥,第 324 页。

《明宪宗实录》卷 47,成化三年十月癸巳条载“升女直忽鲁爱卫指挥佥事失塔哈、朵林山卫指挥佥事扯
餋加为指挥同知,从肥河卫都督孛里格等奏请也”,第 969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26,成化十三年二月乙亥,第 2957 页。
11
《明宪宗实录》卷 179,成化十四年六月己未,第 3229 页;《明宪宗实录》卷 197,成化十五年十一月
丁酉,第 3465 页。
12
《明宪宗实录》卷 223,成化十八年正月丙戌,第 3837 页。
13
《明宪宗实录》卷 248,成化二十年春正月甲寅,第 4206 页;卷 273,成化二十一年十二月,第 4603-4604
页。
14
《明孝宗实录》卷 10,弘治元年正月丙戌,第 233 页。
15
《明武宗实录》卷 102,正德八年七月己巳,第 2105 页。
16
《明武宗实录》卷 103,正德八年八月己亥,第 2124 页。
17
《明世宗实录》卷 20,嘉靖元年十一月庚午,第 598 页。
18
《明世宗实录》卷 106,嘉靖八年十月己卯,第 2514 页。
19
《明神宗实录》卷 65,万历五年八月癸亥,第 1431 页。
20
《明太宗实录》卷 75,永乐六年正月甲戌,第 1033 页。

4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必缠子乃胯袭父职 ;正统元年(1436),由呕罕河卫都指挥佥事升为都指挥同
② ③
知 ;正统六年(1441),以其“进马请升”故,升都督佥事 。正统七年(1442),
乃胯卒后,其子你哈答袭职④;景泰元年(1450),你哈答由都督同知升右都督⑤;
天顺元年(1457),由右都督升左都督⑥;至成化元年(1465),在《明实录》

中仍有关于宁哈答的活动记载 。弘治二年(1489)二月,呕罕河卫来明朝贡的

都督为尚古;其与你哈答的关系不明 。正德八年(1513)六月、正德十二年(1517)
二月、嘉靖十六年(1537)正月,呕罕河卫来明朝贡者为左都督褚餋⑨。
关于《明实录》记载中的肥河卫、呕罕河卫承袭与辉发世系的比对,见下表:
肥河卫 呕罕河卫
哈合察(瑠臣) 必缠(贝臣)
↓父子 ↓父子
剌令哈(纳领噶) 乃胯(乃宽)
↓父子 ↓父子
别里格(?)→孛里格(?) 你哈答(?)
↓父子 兄弟 ↓不详
剌哈拉(拉哈都督) 尚古
↓父子 ↓不详
哈哈占(噶哈禅都督) 褚餋
↓父子
逞得革(齐纳根 达尔汉)
↓不详
纳木章
↓不详
台失
从上文论述可知,辉发部来源于肥河卫与呕罕河卫,二者是有亲缘关系的
卫分。瑠臣,即肥河卫第一任指挥哈合察,贝臣,即呕罕河卫第一任指挥必缠,
二者为兄弟。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贝臣生一子,为纳领噶耐宽;《满洲实


《明宣宗实录》卷 103,宣德八年七月乙亥,第 2315-2316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4,正统元年二月乙丑,第 273 页。

《明英宗实录》卷 76,正统六年二月丁亥,第 1501 页。

《明英宗实录》卷 99,正统七年十二月戊子,第 1985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87,景泰元年正月癸巳,第 3785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85,天顺元年十二月己酉,第 6107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3,成化元年正月乙亥,“呕罕河等卫都督宁哈答差女直都指挥锁奴指挥塔麻秃赴京
报,迤北孛来欲纠朵颜三卫于京近地方抢掠” ,第 302 页。

《明孝宗实录》卷 72,弘治二年二月戊戌条载:“弗提卫都督答只禄、亦把哈及呕罕河卫都督尚古各来
贡赐宴并衣服彩缎等物有差,三人复各陈父祖以来多效劳边塞乞加赏赉。命赐答只禄蟒衣亦把哈及尚古金
带冠帽各一事”,第 1347-1348 页.

《明武宗实录》卷 101,正德八年六月甲寅,第 2098 页;卷 146,正德十二年二月乙卯,第 2853 页;《明
世宗实录》卷 196,嘉靖十六年正月乙巳,第 4150 页。

4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录》记贝臣有二子为纳领噶、乃宽的说法都有失误。实际上是瑠臣生纳领噶,贝
臣生乃宽。同时,从《明实录》的记载来看,肥河卫与呕罕河从设立之初就一直
联合行动。如宣德八年(1433)六月,刺令哈与乃胯同时袭职后①,二人于宣德
九年(1434)正月一同朝贡②;正统九年(1444)九月,肥河卫都指挥别里格与
呕罕河卫都督你哈答一同,
“率众至格鲁坤迭连地,与兀良哈头目拙赤安出等战”
③ ④
。天顺元年(1457)十二月,孛里格升为右都督,而你哈答为左都督 。

3.辉发部与弗提卫
辉发部出自弗提卫之说来自于和田清。将弗提卫首领与辉发世系相比对,则
出现于《明世宗实录》嘉靖元年(1522)三月辛亥条提到的“海西弗提卫女直都
督罔加奴”⑤与《清实录》辉发世系“拜音达哩之祖父旺吉努”的名字同音。“罔
加奴”在《明实录》中又称“答只禄”。笔者认为,弗提卫都督答只禄与辉发世
系中的旺吉努为一人的可能性极大。

成化元年(1465),从弗提卫都督察阿奴故后 ,弗提卫的主要首领为右都
督帖思古与都督佥事塔失。右都督帖思古(又作帖塞苦、得塞兀、帖色古)⑦,其
于成化十六年(1480)年身故⑧。塔失后升至都督同知,于成化十八年(1482)

身亡 。帖思古与都督佥事塔失之后,弗提卫主要首领为右都督罔加奴(答吉禄)

与都督亦把哈 。
都督察阿奴之前,弗提卫的首领皆为同一父系血缘;而之后的情况则没有明
确记载。至弗提卫右都督帖思古时,弗提卫仍为“考郞兀等四十四卫集团”的重
要成员。成讨温卫都督娄得之死,即是由弗提卫右都督帖思古派人上报明廷,明
11
廷遂“命礼部以彩缎香帛祭文付来使领回祭之” 。而明廷赐“弗提卫都督同知
12
塔失祭及香币”,即是因考郎兀卫都督撒哈良奏请 。


《明宣宗实录》卷 103,宣德八年七月乙亥,第 2315-2316 页。

《明宣宗实录》卷 108,宣德九年正月丁亥,第 2409-2410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21,正统九年九月壬寅,第 2441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85,天顺元年十二月己酉,第 6107 页。

《明世宗实录》卷 12,嘉靖元年三月辛亥条载:“海西弗提卫女直都督罔加奴等贡马貂皮,赏金织衣彩
段绢钞有差。外,都督亦把哈另进一小豹子。上以非常贡却不受,仍以辽东都指挥宁宝等违例滥放,夺俸
一月命礼部通行各镇巡官知之”,第 423 页。

《明宪宗实录》卷 24,成化元年十二月癸未条载:“赐弗提卫故都督察阿奴祭。初,察阿奴来朝贡,卒
于路,至是考郎兀卫都督哥哈成等以祭”,第 466 页。

《明宪宗实录》卷 39,成化三年二月庚申条载:“弗提卫右都督帖思古奏讨金带大帽等物,礼部以非常
例宜不与。上曰待其有功如例与之”,第 794 页。

《明宪宗实录》卷 200,成化十六年二月己未,第 3507 页。

《明宪宗实录》卷 259,成化二十年十二月庚辰,第 4381-4382 页。

《明宪宗实录》卷 234,成化十八年十一月甲子条载:“泰宁等卫都督脱脱孛罗遣指挥拱吉剌歹等、海
西右城卫野人女直都指挥撒失哈等、渚冬河卫野人女直都指挥哈的纳等、弗提卫右都督答吉禄遣都指挥管
秃等各来朝贡马,赐宴并衣服彩段等物有差”,第 3988 页。《明宪宗实录》卷 249,成化二十年二月丙子
条载:“建州卫女直都督完者秃等、海西弗提等卫野人女直都督亦把哈等、亦迷阿等卫野人女直都督捏克
等,各来朝贡马及貂皮,赐宴并金织衣彩段等物有差”,第 4222 页。
11
《明宪宗实录》卷 124,成化十年正月辛亥,第 2379 页。
12
《明宪宗实录》卷 235,成化十八年十二月庚辰,第 4008 页。

4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然而,从都督答只禄时起,弗提卫开始与呕罕河卫联合行动。弘治六年(1493)
二月,“弗提卫都督答只禄、亦把哈及呕罕河卫都督尚古各来贡”,明廷“赐宴
并衣服彩缎等物有差”。他们“三人复各陈父祖以来多效劳边塞,乞加赏赉”,
明廷遂“命赐答只禄蟒衣,亦把哈及尚古金带冠帽各一事”。①辉发先世可分为
肥河卫系与呕罕河卫系。尚古为你答哈之后的呕罕河卫首领。肥河卫都督哈哈占
之后,其子逞得革是否袭职,纳木章与你答哈的关系,都不明确。原肥河卫系中
的罔加努很有有可能以弗提卫的敕书承职。即上述史料中,“弗提卫都督答只禄
及呕罕河卫都督尚古”一起“陈父祖以来多效劳边塞”,很有可能其分别来自辉
发先世的呕罕河卫系与肥河卫系。

(三)叶赫先世与塔鲁木卫
1.叶赫世系
关于叶赫世系,
《满洲实录》及《辽夷略》、
《开原图说》等著述中都有记载。
关于其世系,上述三书基本相同。故以《满洲实录》的叶赫世系列下表:
《满洲实录》中记载的叶赫世系:
Singgen darhan星根达尔汉

Sirke minggatu席尔克明噶图

Cirgani兴尔噶尔

Cukungge 楚孔格

Taicu 台出

Cinggiyanu清佳奴 yangginu仰加奴
↓ ↓
Bujai卜寨 narimbulu那林布禄

关于叶赫世系,《满洲实录》记楚孔格(竹孔革)子台出。而《开原图说》、
《辽夷略》及《万历武功录》中均记:竹孔革有二子——捏你哈、台出。笔者以
为后者说法准确。故笔者将竹孔革之后,叶赫部主要首领的传承列下表:
叶赫部主要首领的传承
祝孔革


《明孝宗实录》卷 72,弘治六年二月乙巳,第 1347-1348 页。

5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捏你哈 台出

仰加奴 逞加奴
↓ ↓
那林布禄 卜寨
↓弟 ↓
金台失 白羊骨

2.叶赫先世与塔鲁木卫
《辽夷略》记载:“北关(叶赫)酋曰祝孔革,塔鲁木卫都督佥事也”①。《开

原图说》中称叶赫部首领白羊骨为“塔鲁木卫都督佥事,系逞家奴嫡长孙” 。
叶赫部源自塔鲁木卫,为学界通论。然而,塔鲁木卫承袭并不能与叶赫世系完全
对应③。
叶赫三代祖先兴尔噶尔(又称的儿嗒你、的儿哈你)曾于成化十九年(1483),
以“海西塔鲁木等卫野人女直指挥”的名义“来朝贡马及方物”④;于成化二十
年(1484)十一月,又以“海西塔鲁木等卫野人女直都指挥”名义“来朝贡马及
貂皮⑤。后的儿你哈“以入寇被杀”⑥。至的儿哈你子竹孔革时,其与“海西贼首
老鼠、乃留等及都督加哈义”“屡犯边,阻各夷朝贡”⑦。在明廷的“怀柔”下,
正德八年(1513)六月,“都督加哈义等四人,虏酋老鼠、乃留、竹孔革等三人
率部落二千人亦入关,各修职贡”⑧。正德十四年(1519)五月,明廷“给赏海

西塔鲁木卫女直都督佥事等官人等竹孔革等衣服彩缎绢帛有差” 。则此时竹孔
革已经续为塔鲁木卫都督佥事。竹孔革之后,笼卜为“海西塔鲁等卫女直都指挥
佥事”⑩,其与竹孔革的关系不明。
综上所述,乌拉先世从二代祖——商坚多尔和齐起,其世系即可与兀者前

(明)张鼐:《辽夷略》,潘喆等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一)》,第 100 页。


(明)冯瑗辑:《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北关枝派图考》,“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
初辑 5 册,第 445 页。

景泰四年至成化十一年(1475),塔鲁木卫的首领为都指挥同知撒哈达。成化十一年(1475),其长子纳儿
乞卜袭父职,成化十四年其次子童哈亦袭父职。则兴尔噶尔(的儿哈你)与纳儿乞卜、童哈的关系不可考。
丛佩远先生认为“从(的儿哈你)与童哈等时代相同,又无袭职等情记载看来,很可能是塔鲁木卫内新崛
起之首领”。参见丛佩远先生《扈伦四部世系考索》,第 205-206 页。

《明宪宗实录》卷 247,成化十九年十二月庚辰,第 4184 页。

《明宪宗实录》卷 258,成化二十年十一月庚戌,第 4363 页。

《明武宗实录》卷 103,正德八年八月己亥,第 2124 页。

《明武宗实录》卷 86,正德八年正月戊子,第 2028 页。

《明武宗实录》卷 101,正德八年六月辛亥,第 2097-2098 页。

《明武宗实录》卷 174,正德十四年五月己亥,第 3362 页。

《明神宗实录》卷 46,万历四年正月己未,第 1049 页.

5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卫相对应。则乌拉部由永乐年间所设之兀者前卫衍变而来。乌拉先世至第四代时,
从中分离出哈达部。三代祖佳玛喀子都里吉与速黑忒分别为乌拉及哈达部分派后
的始祖。乌拉部的都里吉都督承袭兀者前卫,哈达部的速黑忒则另置塔山前卫。
都里吉都督,从天顺二年(1458)至弘治六年(1493)一直执掌兀者前卫。速黑
忒从弘治十五年(1502)至嘉靖十三年(1534)一直执掌塔山前卫。则哈达部执

掌的塔山前卫,是为弘治年间另立的新卫 。辉发先世可分为肥河卫系与呕罕河
卫系两部分,从二代祖——瑠臣、贝臣开始,辉发世系与肥河卫、呕罕河卫世系
可相对应。则辉发部是由永乐年间所设立的肥河卫、呕罕河卫衍变而来。然至弘
治年间,答吉禄(又称罔吉奴、旺吉奴,哈合察孙、逞得革子)时,其有可能未
承袭肥河卫官职而承袭弗提卫官职。叶赫先世,从三代祖兴尔噶尔时起,才以“塔
鲁木卫指挥”或“都指挥”的名义朝贡,其时已为成化末期。兴尔噶尔子竹孔革
于正德至嘉靖初期执掌塔鲁木卫。而叶赫部先世尚不能追溯到塔鲁木卫初任首
领。

五、明人视域中的海西女真
此处笔者对上文尚为交代清楚的一些问题作出归纳及概括,并对某些笔者尚
未说明的问题——海西山夷与江夷——作出论述。以期能对“何为海西女真”作
一个较为清晰全面的解答。
(一)嘉隆万时期明人视域中的海西女真及其形成
1.嘉隆万时期明人视域中的海西女真
万历《明会典》载:
“居海西等处为海西女真”,这种描述并不是一个清晰的
概念。不过,这种说法的提出说明在明人的视域中已将海西女真作为一个独立族
群来看待。
明人的记载中曾对“何为海西女真”这一问题作出过解答。《明神宗实录》
万历十七年(1589)九月辛亥条载:“海西女真,则故王台之属,今开原南北两
② ③
关之夷是也” ;《辽夷略》载:“海西夷,曰南关、曰北关” ;《东夷考略》中
“海西篇”载:“海西女真,则开原南北两关之夷,并故都督王台部也”④;《开
“海西即南关、北关”⑤。由上述记载可知,嘉隆万时期,明人认为
原图说》载:
海西女真主体为“北关、南关”
。海西北关,是扈伦四部中的叶赫部,海西南关,
是哈达部。同时,从明人将“海西女真”与“故王台之属”、
“故都督王台部”相


万历《明会典》中记载“塔山左卫,旧会典作塔山前”。塔山左卫设置于正统十一年,以原塔山卫指挥弗
剌出为塔山左卫的都指挥同知。弗剌出曾于景泰元年正月、十月入京朝贡。之后未见关于塔山左卫的记载。
故笔者认为,将塔山左卫与塔山前卫视为同一卫分的说法值得考量。

《明神宗实录》卷 17,万历十七年九月辛亥,日本内阁文库本。见《明代满蒙史料·明实录抄(满洲篇
四)》,第 133 页。
(明)张鼐:《辽夷略》,潘喆等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一)》,第 100 页。


(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海西》,潘喆等编:
《清入关前史料选辑(一)》 ,第 53 页。
(明)冯瑗辑:《开原图说》卷下,“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初辑 5 册,第 443 页。

5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联系来看,明人认识中的“海西女真”并不仅仅是指“海西南关、北关”而言。
王台极盛之时,其时“东尽灰扒、兀剌,南尽汤河、建州,北尽仰、逞二奴,
延袤几千余里”①,即所谓“叶赫、乌喇、辉发及满洲之浑河部,具属之”。②即
此时,扈伦四部与建州皆为王台所辖制。然此时,“海西”与“建州”实际上是
两部分,“抚顺开原以北,属海西,王台制之;河清南抵鸭绿江,属建州,兀堂

制之” 。故明人此时所称的“海西女真”概念的内涵核心是“海西南关、北关”,
其概念可外延至“扈伦四部”。
这样就引出两个相关联且必须关注的问题:明人视域中的海西女真是如何形
成的?“海西女真”与“扈伦四部”是否完全为同一概念?

2.“兀者等卫”集团中核心势力的转移
笔者上文曾经讨论过,“兀者等卫”集团出现于宣德、正统年间,兀者卫、
肥河卫、呕罕河卫为其核心卫分。“兀者等卫”集团在朝鲜文献中被称为“忽剌
温族属”,是以后“海西女真”的雏形。兀者等卫集团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
分最初以兀者卫为中心,是以后乌拉及哈达部形成的基础,另一部分以肥河卫、
呕罕河卫为中心,是以后辉发部形成的基础。
蒙古也先的南迫及脱脱不花祸乱辽东,促使了“兀者等卫”集团中的核心势
力的转移及分化。
“兀者等卫”集团原本是以兀者卫为领导核心。正统十年(1445),
兀者卫首领剌塔为都督,肥河卫首领别里格、呕罕河卫你哈答皆为都督佥事④。
正统十二年(1447),剌塔为都督,别里格(别勒格)及你哈答为都督同知。⑤之

后,剌塔又陆续获升为右都督、左都督。
从景泰年间起,肥河、呕罕河二卫的地位逐渐上升。景泰元年(1450),呕

罕河卫的你哈答由都督同知升右都督 ;天顺元年(1457),又由右都督升为左
都督。⑧。至成化元年(1465),在《明实录》中仍有关于你哈答的活动记载⑨。

天顺元年(1457),肥河卫别里格子剌哈袭父职为都督同知 ;成化十八年(1482)
11
升为“肥河等卫女直右都督” 。之后,剌哈之子哈哈占(加哈察、加哈叉)袭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王台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586 页。

《满洲实录》卷 1,第 22-23 页。
(明)张鼐:《辽夷略》,潘喆等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一)》,第 100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35,正统十年十一月己丑,第 2687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47,正统十一年十一月己卯,第 2892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90,景泰元年三月壬子,第 3903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87,景泰元年正月癸巳,第 3785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85,天顺元年十二月己酉,第 6107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3,成化元年正月乙亥,“呕罕河等卫都督宁哈答差女直都指挥锁奴指挥塔麻秃赴京
报,迤北孛来欲纠朵颜三卫于京近地方抢掠” ,第 302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26,成化十三年二月乙亥,第 2957 页。
11
《明宪宗实录》卷 223,成化十八年正月丙戌,第 3837 页。

5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父职 ;弘治三年(1490),升为右都督,其于弘治、正德年间多次来朝;直至

正德八年(1513)七月,《明实录》中仍有关于其活动的记载 。
而与之相对,则是兀者卫地位的下降。活跃于景泰至弘治年间的兀者卫首领
——“故兀者卫右都督剌塔子察安察”,其初袭职时,只授“都指挥佥事”职③。

后才逐渐升为都督佥事 。成化元年(1465)时,更是发生“兀者卫都督察安察”

的印信为“别部落所掠”之事 。
同时,兀者卫在兀者诸卫中的中心地位,逐渐为兀者前卫所取代。都里吉(又
称都尔机、都尔希、杜勒希),为兀者前卫第三任首领,亦是乌拉部的先祖。⑥其

于天顺二年(1458)正月,袭父加木哈职 ;成化八年(1472)九月,已为都指
⑧ ⑨
挥 ;成化二十年(1484)十月,升为都督佥事 ;弘治六年(1493)五月之前去
世⑩。成化十四年(1484),建州与海西女真联合犯边11,明廷命马文升招抚女真。
其时即有“兀者前等卫野人女真都里吉等三百余人”12听从招抚。这说明其时,
兀者前卫已经控制了兀者诸卫势力。而前文所说,“兀者卫都督察安察”的印信
为“别部落所掠”之事,也很可能是兀者前卫所为。
“海西兀者前卫都督都里吉次子尚古”,初“以舍人入贡”后,因明廷只“授
指挥”。此时兀者前卫势力强大,尚古并不甘心仅为“指挥”。故后来尚古“贡
骆驼并归被虏人口,求升都督”。然而明廷“不许止,升都指挥佥事”。这使得
“尚古怒去,绝朝贡,时入为寇”,并“仍率兵遮绝海西诸胡之入贡者”。尚古
上述所为,使得“诸胡并怒之”,后尚古后“悔过”入贡。但兀良哈的“泰宁卫
都督猛革忒本儿等闻之大怨边将,谓尚古阻其贡今反容入贡,遂入寇辽阳,既去,
仍留书于边,言诸胡所以侵犯者,实出于此”。不仅如此,“建州左右卫亦各遣
人来言,尚古若诛,则众怨俱解”。这说明其时,兀者前卫只有称为兀者诸卫的
领导才能与兀良哈及建州相提并论。而明廷称“今尚古既入贡,又不可诛戮”,
实际上是“恐结怨海西诸卫,更生他患”。13这更是说明其时,兀者前卫已经为
海西诸卫中的领导势力。


《明孝宗实录》卷 10,弘治元年正月丙戌,第 233 页。

《明武宗实录》卷 102,正德八年七月己巳,“海西肥河等卫女直右都督同知加哈察等、木塔等卫女直都
指挥同知纳儿乞卜等、哥吉河等卫女直都指挥使劄鲁哈等各贡马及貂皮”,第 2105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38,,景泰五年二月己丑,第 5181 页。

《明英宗实录》卷 359,天顺七年十一月庚辰,第 7151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4,成化元年二月戊子,第 316 页。

以乌拉、哈达二部分派后的情况而论,都里吉当为乌拉部第一代祖先。

《明英宗实录》卷 286,天顺二年正月丁亥,第 6133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08,成化八年九月戊午,第 2117 页。

《明宪宗实录》卷 259,成化二十年十月庚辰,第 4381-4382 页。

《明孝宗实录》卷 76,弘治六年五月壬子,第 1471 页。
11
参见第四章《海西女真犯边考》一节。
12
(明)马文升:《抚安东夷记》 ,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3 册 史部,第 250 页。
13
《明孝宗实录》卷 176,弘治十四年七月壬子,第 3211-3212 页。

5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哈达、叶赫二部的兴起
弘治至嘉靖时期,从兀者前卫中分裂出乌拉与哈达二部。上文所提到的兀者
前卫都督都里吉,即是分派后乌拉部的第一代祖先。而塔山前卫“都督”速黑忒
则为分派后哈达部的第一代祖先。二人同为兀者前卫首领佳玛喀子。最早关于塔
山前卫速黑忒的记载为弘治十五年(1502)。是年十一月,“塔山前等卫女直指

挥速黑忒等各来贡,赐宴并采段、衣服等物” 。而当时,“居松花江,据开原
北四百余里,为迤北江上诸夷人入贡必由之路”。 时速黑忒,“人马强盛,诸
部畏之”,为以后哈达部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其时有“开原城外山贼”猛克,“常
邀各夷归路,夺其赏,速黑忒杀之”,因此功劳,速黑忒得到明廷“狮子、彩币

一袭,金带大帽各一”的赏赐,并特授“左都督”官职 。从此,哈达部执掌女
真中最高的官职,并长期得到明廷的扶植。至其子王忠时,明廷以其“侦报虏情
有功”而“升中都督佥事,令约束部落入贡”,而“东夷诸种无不受其约束者,

无论近边各卫岁修职贡,惟中(忠,引者注)为政” 。
至正德年间,塔鲁木卫首领竹孔革(叶赫部逞加奴、仰加奴之祖)始与肥河
卫的加哈察建立联系。正德八年(1513)正月,“海西贼首老鼠、乃留等及都督
加哈叉、竹孔革等屡犯边,阻各夷朝贡”,明廷对此采取“先怀柔,徐议征讨”

的对策。 上文提到的加哈义(故肥河卫指挥使哈哈缠孙,刺令哈子),又称加
哈察或哈哈占,为当时肥河卫都督。在明廷“怀柔”政策之下,同年六月,“都
督加哈义等四人,虏酋老鼠、乃留、竹孔革等三人率部落二千人,亦入关各修职
贡”⑤。明廷对于此事的处理方式为:
兵部奏:海西卫夷人竹孔革等四人听抚入贡,輙求升袭并给印与敕,从
之,则示弱;不从,则兴怨。臣等会廷臣议以为,竹孔革之父的儿哈你本塔
鲁木卫指挥佥事,以入寇被杀。今竹孔革既悔罪归顺,宜免勘,暂准袭其父
职,以敕付辽东镇巡官收贮。俟一年以上不扰边境,方许给之。老鼠、乃留
旧无职事,未可輙授,宜于常赐外,量加赏赉,亦以五年为期,无所侵犯。
镇巡官议奏加哈义暨其子逞得革等求易赐敕,恐冒名而来,未可輙易。宜令
镇巡官勘实,如无职事亦如老鼠乃留例诏如议。仍令大通事省谕各夷知之。

从以上史料论述中可知,此时祝孔革虽为“塔鲁木卫指挥佥事的儿你哈子”,
然而,因其父入寇被杀而未能袭职,故其与肥河卫加哈义等联合犯边,以求承父
职。而此时,塔鲁木中的“虏酋老鼠、乃留、竹孔革等三人”已有部落“部落二


《明孝宗实录》卷 193,弘治十五年十一月壬辰,第 3564 页。

《明世宗实录》卷 123,嘉靖十年二月甲辰,第 2970 页。

《明世宗实录》卷 267,嘉靖二十二年七月辛酉,第 5409 页。

《明武宗实录》卷 86,正德八年正月戊子,第 2028 页。

《明武宗实录》卷 101,正德八年六月辛亥,第 2097-2098 页。

《明武宗实录》卷 103,正德八年八月己亥,第 2124 页。

5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千人”。其势力已经强盛。正德十四年(1519)五月,明廷“给赏海西塔鲁木卫

女直都督佥事等官人等竹孔革等,衣服彩缎绢帛有差” ,则此时竹孔革已正式
为塔鲁木卫都督佥事。
嘉靖元年(1522)三月,“女直通事王臣言,海西女直夷人阳顺阴逆,贡使
方出,寇骑即至”,故其奏请“海西都督速黑忒,虽号强勇,颇畏法度,彼处头
目亦皆慑伏。宜降敕切责,及差廉干官一员同往抚顺,节次犯边竹孔革等部落。
如无效将差去官并速黑忒治罪。”②从以后明廷论速黑忒“招抚边夷功”及竹孔
革于嘉靖三年(1524)再次朝贡的情况来看③,明廷令速黑忒“节次犯边竹孔革
等部落”的方法收到了效果。
故从嘉靖年间起,塔山前卫与塔鲁木卫发生了密切联系。或者说从此时起哈
达、叶赫二部就开始了其即联合又争斗的特殊关系。《开原图说》中称,“考北
关曾祖祝孔革,祖台出,皆南关所自出,受南关卵翼者世世矣”④。然竹孔革后
被速黑忒子王忠所杀,“祝孔革阻兵数反复,王中执而戮之,夺其贡敕及季勒寨”

。王忠之后,“(王)台继之,不能约束诸部。塔鲁木都督台出(速黑忒子)
者,即今北关酋金台失、白羊骨之祖,首叛之,日以争敕构兵”。⑥
南关哈达与北关叶赫的兴盛,是因其分别控制开原南北的广顺关与镇北关,
即是控制住了整个海西女真的“朝贡互市”的通道,对此《开原图说》中称“参
貂马尾之利,皆东夷所产。东夷有远自混同江来者,有远自黑龙江来者,或千余
里,或二三千里,非有近夷为居停主人,其何所依而重译焉。昔南关夷酋王忠,
建寨于靖安关外,以专其居停之利。北关效之,亦建寨于此,盍争其利也。⑦
从以上论述来看,嘉靖年间哈达部、叶赫部、乌拉部、辉发部都已进入明人
的视域中。然“扈伦”之称,实不见于明人记载而仅出于清代史料。
《满洲实录》

记载:“扈伦国之乌拉部、哈达部、叶赫部、辉发部” 。从《满洲实录》之后,
“扈伦四部”、
“扈伦四国”、
“扈伦诸部”就成为专称。从魏源《圣武记》始,
“扈
伦”才与“海西”相联系。《圣武记》卷一中记“扈伦国之部四:曰叶赫、曰哈

达、曰辉发、曰乌拉……海西亦谓之南关、北关,南关哈达、北关叶赫” ,而


《明武宗实录》卷 174,正德十四年五月己亥,第 3362 页。

《明世宗实录》卷 12,嘉靖元年三月乙卯,第 425-426 页。

《明世宗实录》卷 36,嘉靖三年二月庚子条载,“海西塔鲁木卫女直都督竹孔革等三百七十八人来朝贡
马,赐宴及彩币袭衣绢钞有差” ,896 页。

(明)冯瑗辑:《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北关支派图考》 ,“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
初辑 5 册,第 447 页。

(清)彭孙贻:《山中闻见录》卷 10,《东人志·海西》,《丛书集成续编》,第 278 册,台北:新文丰出
版公司,1989 年版,第 166 页。

(明)冯瑗辑:《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南关支派图考》 ,“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
初辑 5 册,第 452 页。

(明)冯瑗辑:《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北关枝派图考》 ,“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
初辑 5 册,第 446-447 页。

《满洲实录》卷 1,第 21 页。

(清)魏源:《圣武记》卷 1,《开创·开国龙兴记一》 ,长沙:岳麓书社,2011 年版,第 6-7 页。

5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同书卷二中则有“海西四国”之称。清人夏燮《明通鉴》中称:“海西卫有扈伦

四部,曰叶赫、曰哈达、曰辉发、曰乌拉,亦谓之南关北关” 。

(二)明人记载的山夷与江夷
在《明实录》中有“山寨”、“山场”、“海西山场”等称谓。明代诸家
笔记、私志如《抚安东夷记》及《辽东志》诸书中又有“山夷”(或“山寨夷”)
与江夷之称。笔者对这些称谓进行梳理,以厘清其与“海西女真”这一概念的关
系。
1、《明实录》中的山寨、山场等称谓
《明实录》中将肥河卫及呕罕河卫首领称为“山寨头目”或“山场都督”等。

宣德七年(1432)九月,“辽东总兵官都督巫凯奏:前有敕令海西地面都指挥
塔失、纳答等追取造船逃军五百余人,凡野人女直所匿者皆已追还。余山寨头目

剌令哈等多隐匿不还,请领兵追索” 。此处所称之“山寨头目剌令哈”为肥河
卫第二任首领。天顺六年(1462)六月,锦衣卫带俸都指挥佥事马鉴等奏,其“奉
命往女直地方买卖至开原候夷人接护过期不来。至本月初四日,始有山场女直都
督你哈答领四百余人带明甲弓箭到边,诈言迎接不依例脱卸盔甲弓箭。因参将曾
广诘问奔散,至晚入境掠去男妇六人。次日,广领军追至贼寨擒寨首三人。至十
四日,有成讨温卫一寨女直都督娄得领五十六人来迎,称说黑龙江野人与都督阿
哈仇杀,阿哈又与娄得有仇”④。此处所称的“山场女直都督你哈答”为呕罕河
卫第三任首领。至成化七年(1471)十二月,“辽东镇守太监叶达等奏:女直打

隆加云,近边山寨都督你赤、宁哈答、产察等欲纠众入寇开原”。 此条史料中
的“你赤”为何人不可考。宁哈答,即是上文所提到“你哈答”的同名异写。而

“产察”可能为“毛怜卫故都指挥佥事阿里子”,其后袭职指挥使 。此时,所
谓的“山寨”当是指呕罕河卫首领你哈答而言。
肥河卫及呕罕河卫为辉发部前身。此时,肥河卫及呕罕河卫与弗提卫尚未有
所关联:成化十年十一月,“弗提等卫右都督帖思古等遣人来奏:近者犯边皆山
场海西野人,无与本寨。恐官军一概征剿,请遣内外大臣至彼别白区处。”⑦,
从这一段的论述中可知,此时“弗提等卫”与“山场海西野人”——肥河卫及呕
罕河卫当为不同的集团。
从朝鲜方面的史料来看,弘治年间,“兀者诸卫”被称为“松花江三寨”,
肥河卫及呕罕河卫则被称为海西山场。《朝鲜王朝实录》中记载:

(清)夏燮:《明通鉴》卷 76,《纪七十六·神宗显皇帝》,岳麓书社,1999 年版,第 2120 页。

参见董玉瑛:《关于肥河卫与呕罕河卫的几个问题》, 《史学集刊》,1985 年第 4 期,第 15-23 页。

《明宣宗实录》卷 95,宣德七年九月甲申,第 2162 页。

《明英宗实录》卷 341,天顺六年六月壬辰,第 6927 页。

《明宪宗实录》卷 99,成化七年十二月壬午,第 1886 页。

《明宪宗实录》卷 273,成化二十一年十二月丁酉,第 4604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35,成化十年十一月己卯,第 2541-2542 页。

5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海西葛林卫女真指挥答罕出等五名,到市报说:“今年六月二十八日,
有黑龙江野人头儿主孔革领着二三百人说称要来开原地方上偷抢,又怕尔海
西山场并松花江三寨的人,先去开原报道,怕他人马赶杀不得抢时,我每说
抢尔三寨并山场的人回去。”又说:
“七月初一日,我每都督都里吉马牛的百

姓马忽等三十多人马,诈说辽河打鱼,要来汉人地上偷抢行间。
上述史料中提到的都督都里吉为兀者前卫首领。其时,兀者前卫已经为“兀
者等卫”集团中的首领,其下辖“兀者诸卫”势力与“肥河卫及呕罕河卫”势力,
故“松花江三寨”为“兀者诸卫”势力,“海西山场”则为“肥河卫及呕罕河卫”
势力。同时,史料中所提到了塔鲁木都督竹孔革,此时其尚未与兀者等卫集团发
生密切联系,其为不同的势力集团。
那么是否“松花江三寨”即为“江夷”;而“海西山场”即为“江夷”呢?
对于这一问题则需要仔细考察。

2.明人笔记及私志中的山夷与江夷
对于山夷与江夷的划分及其与海西的关系,诸家记载不尽相同。
《辽东志》引《东戍见闻录》记载:
自汤站东抵开原曰建州、毛怜、海西、野人兀者,皆有室庐,而建州为
最。开原北近松花江者曰山夷寨,亦海西种类;又北抵黑龙江曰江夷。俱有
室庐,而江夷为最。江夷之外,曰阿哈、曰娄得,自相雄长矣。②
此条史料应形成于正统年间。
嘉靖年间成书的《皇明四夷考》中记载:
自汤站东抵开原曰建州、毛怜、海西、野人兀者,皆有室庐,建州最强。
开原北近松花江者曰山夷,又北抵黑龙江曰江夷,亦有室庐,江夷为强。建
州毛怜本渤海氏遗孽,喜耕种,善绩纺,饮食衣服颇有华风。海西有山夷,
即熟女真完颜余种,亦务耕稼,妇女喜金珠,依山作寨,亦名山寨夷。江夷

居黑龙江即生女真数与熟女真仇杀。
嘉靖年间成书的《皇明九边考》记载:
建州毛怜则渤海大氏遗孽,乐住种,善缉纺,饮食服用,皆如华人,自
长白山迤南,可拊而治也。海西山寨之夷曰熟女直,完颜之后,金之遗也,
俗尚耕稼,妇女以金珠为饰,倚山作寨,聚其所亲居之,居黑龙江者,曰生
女直,其俗略同山寨,数与山寨仇杀,百十战不休。自乞里迷去奴儿干,三
千余里,一种曰女直野人;又一种曰北山野人,不事耕稼,惟以捕猎为生。


《朝鲜成宗实录》卷 256 卷,成宗二十二年八月己巳。

(明)毕恭等修、任洛等重修:《辽东志》卷 7,《艺文·卢琼东戎见闻录》,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
第一册,第 456 页。
(明)郑晓:《吾学编》卷 67,《皇明四夷考·上》,《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 12 册,史部杂

史类,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 年版,第 702 页。

5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诸夷皆善驰射。
万历年间成书的《开原图说》中记载:
东北四夷考载,东北夷唯女真一种,曰建州、曰毛怜、曰海西、曰野人
兀者,皆其分派。曰江夷、曰山夷,又派之余也。毛邻、野人兀者无所考。
建州今奴酋地。海西即北关、南关,业半供于奴酋。江夷止余卜占太一酋,

寄食金寨。山夷即灰扒、兀刺之属,俱吞噬于建州矣。
万历年间成书的《东夷考略》记载:
女真略有三种,自汤站东抵开原,居海西者为海西女真,居建州毛怜者
为建州女真,极东为野人女真。它种甚多,开原近松花江者曰山夷,又北抵
黑龙江者曰江夷,而江夷有灰拔、兀剌等族。建州毛怜裔出渤海,事耕种居
处饮食有华风。海西系黑水裔,其山寨依山作寨,即熟女真完颜种,江夷居
黑龙江,即生女真。③
从上文所引的诸家之说中可以看出,明人对于女真分派的理解不同,间有相
互抵牾或自相矛盾之处。笔者对上述说法中的“海西”
(女真)、
“山夷”、
“江夷”
一一进行梳理。
《辽东志》引《东戍见闻录》中的“海西”仅指海西南北两关——哈达与叶
赫而言。“山夷寨”指辉发部而言,而“江夷”则是指乌拉部而言。此处“山夷
寨”的概念来自于《明实录》中的“山寨”及《朝鲜王朝实录》中的“海西山场”;
“江夷”的概念来自于《朝鲜王朝实录》中的“松花江三寨”。史料中又称“江
夷之外,曰阿哈、曰娄得”,阿哈(又称早哈)为考郎兀卫都指挥早?,娄得为
成讨温卫。考郎兀卫与成讨温卫都是上文所提到的“考朗兀等四十四卫”集团中
的重要组成,故以“曰阿哈、曰娄得”指称女真分派的话,大致是指“考朗兀等

四十四卫”集团而言。
《皇明四夷考》记载中的前半部分与《辽东志》引《东戍见闻录》中的记载
相同,有可能其史源出处相同。后半部分则称,“海西有山夷,即熟女真完颜余
种,亦务耕稼,妇女喜金珠,依山作寨,亦名山寨夷。江夷居黑龙江即生女真数
与熟女真仇杀”,则这一记载前后部分是自相矛盾的。后半部分记载中称“海西
有山夷,即熟女真完颜余种”;明人明确记载其为“完颜种”者,为哈达部:
《开
原图说》“海西夷南关支派图说”中记载,“忠盖完颜氏正派,夷呼完颜氏为王,
故其后子孙以王为姓”。则此处所称之“山夷”有可能即是指“故海西王台所部”
而言。其中所称的生女真、熟女真概念与辽金时期不同,认为熟女真“开原北近
松花江者”、“亦务耕稼”,是根据社会条件及地理分布来分辨生熟女真的。而此


(明)魏焕:《皇明九边考》卷 2,《辽东镇·边夷考》,
《丛书集成续编》,第 241 册,第 670-671 页。
(明)冯瑗辑:《开原图说》卷下,“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初辑 5 册,第 443 页。


(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海西》,潘喆等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一)》 ,第 53 页。

关于考郞兀四十四卫集团,参见本章《明代女真的划分与海西女真的形成》一节。

5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处所提的“江夷居黑龙江即生女真”,即可能指后来明代三分法中的“野人女真”
而言。
《皇明九边考》中的记载与《皇明四夷考》后半部分的记载基本相同,故笔
者不再赘言。
《开原图说》中记载,《开原图说》中称“海西即北关、南关”是当时明人
对海西女真的一般理解。然而称“江夷止余卜占太一酋,寄食金寨。山夷即灰扒、
兀刺之属”,则有自相抵牾之处。卜占太即乌拉部贝勒布占泰,则所谓“江夷”
当是指乌拉部而言。而其后又称“山夷即灰扒、兀刺之属”,此处关于“山夷”
的概念可能来自“兀者等卫集团”。
《东夷考略》中则先提出了“女真三分法”;其后的记载则与《皇明四夷考》
基本相似。然而其称“江夷有灰拔、兀剌等族”。这又与《开原图说》中“山夷
即灰扒、兀刺之属”的说法完全矛盾。
“江夷”与“山夷”这一对概念有三层含义:一、
“山夷”即是“海西山场”
为肥河卫、呕罕河卫势力——辉发部前身,“江夷”即是“松花江山寨”为兀者
诸卫势力——哈达、乌拉两部前身。二、扈伦族分派后,称哈达部为山夷、辉发
部为江夷①。三、明人所谓的“江上远夷”——即是“女真三分法”中的“野人
女真”,有时也简称为“江夷”。
故上述明诸家记述中对于“山夷”、
“江夷”及其与“海西”女真的关系有着
多种理解。一、以“海西”指叶赫、哈达,山夷指辉发,江夷指乌拉。二、山夷
即是以王台所部哈达为中心的“海西”女真,江夷是指黑龙江生女真——即“女
真三分法”中的野人女真而言。三、“海西”指叶赫、哈达,山夷指“辉发、乌
拉”之属。这种说法实际上无法回答“江夷”所指。故又征引第二层概念,称乌
拉为江夷。此外,又有称“居海西等处者为海西女真”“海西系黑水裔,其山寨
依山作寨,即熟女真完颜种”;
“江夷有灰拔、兀剌”,
“江夷居黑龙江,即生女真”
的说法。
同时,明人在解释“山夷”与“江夷”的概念时,将其理解的“熟女真”、
“生女真”概念引入:熟女真为北近松花江、俗尚耕种、完颜种——因依山作寨
故称为山夷;而生女真为处于黑龙江者,故称江夷。实际上这种理解很可能是受
“女真三分法”的影响:海西女真的“向化”程度更深,岁一朝贡;而野人女真
则地处偏远,朝贡不常。
笔者认为当以《辽东志》中对“海西”女真、“江夷”、“山夷”概念的理解
最为简明:“海西女真”专指北关叶赫部、南关哈达部而言,而乌拉部与辉发部
则并未被称为“海西女真”。所谓山夷当指辉发部而言,江夷当指乌拉部而言


山夷、江夷之称,极有可能因哈达、乌拉在女真内部的自称而来。哈达与乌拉两部同祖,其于三代之后
分派。满语“乌拉”是大江的意思,而“哈达”则是山峰的意思。

6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三)“女真三分法”中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
上文曾经对于“女真三分法”的提出时间及线索作出过简单的论述。笔者在
此处探讨“女真三分法”中的划分标准,实际上这些标准有时并不能说明建州女
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之间的区别。

明廷认为“祖宗朝建州、海西诸夷世受抚驭,故进贡许一年一次” 。而“世
受抚驭”的建州女真及海西女真就与野人女真相区分。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皆为
“建官赐敕”、
“岁一朝贡”者,而野人女直则为“朝贡不常”者。就建州女真而
言,其概念内涵一直很清楚:“东方诸夷之为卫所者甚众,而建州领其名并毛怜

曰建州女真” ;
“在建州卫、毛怜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管辖下的女真人都叫

建州女真” 。故,女真三分法是可以理解的。《明会典》在定义女真三部分时,
主要是以大致的地域为区分的,其称“居海西等处者为海西女直。居建州毛怜等
处者,为建州女直”,“野人女直去中国远甚”。
实际上,“海西女真”与“野人女真”之间的划分,并不能简单的以“一年
一贡”,及“朝贡不常”及是否“授官置卫”为界定标准。
“女真三分法”中的“海
西女真”与“野人女真”皆为“海西地域的女真卫分”,原本皆有向明朝贡的权
力。
故三分法中对于“海西女真”、
“野人女真”的划分是明廷主观上的界定:明
中后期,对女真的人数采取限制,
“海西”女真的入贡人数限定为 1000,
“海西”
女真与明廷“贡市”凭证——敕书即为 1000 道。谁掌控了这 1000 道敕书,并对
明廷表示服从与“忠顺”,谁既是明廷视域中的“海西女真”。如王忠、王台叔侄
势力强盛,
“海西”的 1000 道敕书皆在其掌控之下,故明廷称海西女真为“故都
督王台所部”。而后哈达、叶赫分掌海西敕书,则明廷称“海西为南关、北关”。
即有朝贡权、且能为明廷“安抚边夷”者,即是明廷认定的“海西女真”。
综上,笔者认为,海西女真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海西女真卫分”、“兀
者等卫集团”、
“扈伦四部”都可以归为广义的海西女真概念。而“海西即南关(哈
达)与北关(叶赫)”可视为狭义的海西女真概念。


《明神宗实录》卷 530,万历四十三年三月丁未,第 9963 页。

(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 《总略•建夷》
,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437 册史部,第 36 页。

李健才:《明代东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 73 页。

6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小 结
海西女真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海西各卫”
(即广义海西地域中的女真卫
分)、
“兀者等卫集团”、
“忽剌温兀狄哈”、
“扈伦四部”都可以归为广义的海西女
真概念。而“海西即南关(哈达)、北关(叶赫)”可视为狭义的海西女真概念。
明代的海西女真之称来自于海西地域。海西为元代已有的行政地理概念。元
代的海西地区大致包括嫩江中下游、东北流松花江直至黑龙江入海口地区;也包
括牡丹江中上游地区以及乌苏里江上游地区。在元代的海西地域中,女真与水达
达主要分布于东流松花江,而兀狄哈与乞列迷则主要分布于黑龙江中下游。“水
达达”与女真混居通婚,其可能与以后的“忽剌温兀狄哈”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明初的野人与女真(狭义)当指不同族群而言,随着二者的融合,“野人女真”
“女真野人”“野人”就成为广义女真的代称。女真卫所设立后,明人的观念中
出现“建州女真诸卫”与“海西各卫”两部分,前者形成建州女真,后者则演变
为“海西女真”与“野人女真”。
宣德正统年间,形成了“兀者等卫集团”,兀者卫、肥河卫、呕罕河卫是其
核心。“兀者等卫集团”与《朝鲜王朝实录》中出现的“忽剌温兀狄哈”是同一
概念,其为海西女真的雏形。“兀者等卫集团”可分为“兀者诸卫势力”与“肥
河卫、呕罕河卫”势力。前者被称为“松花江三寨”,为乌拉、哈达部的前身;
后者被称为“海西山场”,为辉发部的前身。从景泰年间起,兀者卫在兀者诸卫
中的领导地位,逐渐为兀者前卫所取代。弘治至嘉靖时期,从兀者前卫中分裂出
乌拉与哈达二部,乌拉部继承兀者前卫,而哈达部另立塔山前卫。至正德年间,
塔鲁木卫首领竹孔革(叶赫部逞加奴、仰加奴之祖)始与肥河卫首领加哈察联合
行动。塔鲁木卫即是叶赫部的前身。至嘉靖初年,塔鲁木卫又与塔山前卫与发生
密切联系。此为从“兀者等卫集团”至“扈伦四部”的演变过程。
本章中亦有对“忽剌温”、“山夷”、“江夷”诸概念的考辩。永乐年间的
“忽剌温”地区是指松花江中下游与黑龙江下游流域而言。则“忽剌温地面”不
能与所谓“忽剌温江”流域相等同。宣德、正统年间,朝鲜史料中的“忽剌温兀
狄哈”与“兀者等卫集团”是同一概念。万历后期,所谓的“忽剌温”则专指乌
拉部而言。
明人记载中有“山夷”与“江夷”的概念。关于这一概念诸家记载各异。笔
者认为,这表明了“海西女真”形成与演变的复杂性。当以《辽东志》中对“海
西”女真、
“江夷”、
“山夷”概念的理解最为简明:
“海西女真”专指北关叶赫部、
南关哈达部而言,而乌拉部与辉发部则并未被称为“海西女真”。所谓山夷当指
辉发部而言,江夷当指乌拉部而言。

6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此外,本章亦对明人将明代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的时间
及原因加以研究。指出明人的这种划分方式应发生于嘉靖万历年间。其中“建州
女真”概念是清楚的。而“海西女真”与“野人女真”之间的划分并不能简单的
以“一年一贡”及“朝贡不常”及是否“授官置卫”为界定标准:二者皆为“海
西地域的女真卫分”,原本皆有向明朝贡的权力。明人所称的“海西女真”先是
指“故都督王台所部”,后又指“海西南北两关之夷”而言。实际上,明廷视域
中的“海西女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掌握整个海西女真 1000 敕书——即与明
“贡市”之权;并对明廷表示服从与“忠顺”。如王忠、王台叔侄势力强盛,
“海
西”的 1000 道敕书皆在其掌控之下,故明廷称海西女真为“故都督王台所部”。
而后哈达、叶赫分掌海西敕书,则明廷称“海西为南关、北关”。

6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扈伦四部的社会组织形态与族群认同
嘉隆万时期所指的海西女真,其概念可以外延为扈伦四部。在论及扈伦四部
之间的关系时,有学者认为:“氏族同姓、地域毗邻、军事联盟、贸易伙伴等种
种关系,把扈伦四部在一定时期里联合在一起,结成了联盟关系”,而扈伦四部

联盟“是一个不巩固的、松散的联盟”。 笔者同意扈伦四部之间为“氏族同姓、
地域毗邻、军事联盟、贸易伙伴”的看法,但是将这些关系并列,并没有道出扈
伦四部之间关系的本质——扈伦四部同为纳喇哈拉,是带有“血缘意识”痕迹的
盟约团体。这种盟约团体,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族群加以考察。故
本章就扈伦四部的部族组织、扈伦四部的城、扈伦四部的特殊继承制——“双储
制”、扈伦四部的族群认同这四个问题加以探讨,以阐述扈伦四部的内在联系及
共性。

一、扈伦四部的部族组织
当论及明代女真的社会组织时,学者多谈及哈拉及穆昆,认为哈拉是氏族社
会时的血缘组织,穆昆为其分支。②不过,
《满洲实录》对扈伦四部社会组织的记
载,可以提供理解明代女真社会组织的不同视角。在《满洲实录》中论及扈伦四
部时,出现“纳喇哈拉”、
“扈伦国”、
“乌拉部”或“乌拉国”等称谓,故本文尝
试厘定这一史料中的哈拉、部、国等概念,以期能大致描述出扈伦四部的社会组
织情况。

(一)扈伦四部的哈拉
1、纳喇哈拉
有学者认为,哈拉(hala)一词对译为汉文的“姓”,用以标识因出自同一祖先


丛佩远《扈伦四部形成概述》,《民族研究》1984 年第 2 期,第 16-17 页。

关于哈拉与穆昆,中外学者多有研究。中国学者莫东寅指出:哈拉、噶尔干、穆昆分别相当于明代女真人
的部落、胞族、氏族。(莫东寅:《满族史论丛》,人民出版社 1958 年,第 210 页)。日本学者三田村泰助在
《满珠国成立过程的考察》一文中提出,穆昆是由哈拉派生出来的血缘组织,是随着氏族制度逐步瓦解,
哈拉不再是社会组织的血缘实体,其社会职能为穆昆所取代。穆昆演变成具有明显的地缘关系特征的血缘
集团(《清朝前史的研究》,东洋史研究丛刊第十四,1956 年版,第 476-477 页)。现今学界基本认同三田
村泰助的看法。刘小萌先生在《满族的部落与国家》一书中指出:“哈拉是姓,而穆昆表示氏” “姓与氏具
有表述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姓表同祖,即同一血族,氏表分支,即同一血统内的亲疏远近。由姓(哈拉)
而及氏(穆昆),反映了血缘组织分枝繁衍的普遍规律,同时意味着血缘关系由近及远的变化” (刘小萌《满
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 19 页)。与上述认识有明显不同的
是俄国学者史禄国,其认为:哈拉(hala )原本是表示“氏族”概念的称谓,随着满族的扩展,哈拉“包罗
太广”,故又先后衍变出噶尔干(gargan )与穆昆(mukun)两个表示“氏族”概念的称谓。并指出“哈拉很像
是满族在十七世纪末强盛期来以前,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大概是它取代了古老的称谓(aiman) ”((俄)史
禄国著:《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 191 页)。然笔者认为
在《满洲实录》关于扈伦四部社会组织的记载中, “哈拉(hala) ”则可以理解为“部(aiman)”上层组织。

6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而具有相同血缘关系的人群。 然而,扈伦四部虽同为“纳喇哈拉”(nara hala),



却非源自同一血缘,是为“同姓而不同宗”者 。按《满洲实录》的记载,乌拉、
哈达两部同祖,其原哈拉为纳喇,叶赫部的原哈拉为土默特(tumetu)、辉发部
的原哈拉为益克得哩(ikederi)
。后,叶赫部灭居于璋地扈伦的纳喇哈拉,承其

地,故改称纳喇哈拉,其即是因继承了纳喇哈拉的旧部而改哈拉 。辉发部的先

祖是因投靠璋地纳喇哈拉的首领,而改为纳喇哈拉 。则扈伦四部共为“纳喇哈
拉”,并非表示实际存在的同宗血缘关系,而是表示诸部之间的联合关系。对此,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称“纳喇为满洲著姓,其氏族散处于叶赫、乌拉、哈达、

辉发各地。虽系一姓,各自为族” 。
这种联合仍是基于“血缘意识”之上而形成的。乌拉、哈达两部与辉发部及
叶赫部并非同宗血缘关系。辉发先祖昂古礼、星古里通过与纳喇姓的噶扬噶“杀
七牛祭天”仪式后,得以“改姓纳喇”。
“杀七牛祭天”的仪式表明昂古礼兄弟二
人与纳喇姓的葛扬葛土默特结为“兄弟”。叶赫部始祖与乌拉部始祖为“兄弟”,

同时叶赫部始祖与原纳喇姓是姻亲 。则通过结为“兄弟——亲家”,而形成“名
曰同姓”⑦的关系。这种情况在北方民族的历史中并非特例。如蒙古成吉思汗时
代有秃鲁合札儿、把阿秃儿与撒儿塔黑把阿秃儿兄弟“率领把儿忽惕部落”,
“成
为忙忽惕部落的义兄弟和亲家”,并互相交换誓约道“我们彼此将如同族(兀鲁

黑)人及亲兄弟一样” 。对于扈伦四部来说,其彼此之间都具有这种关系。如,
万历三十三年(1605),朝鲜方面在谈到叶赫与乌拉两部的关系时云:
“卓古与罗

参见刘小萌《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 19 页。

(清)鄂尔泰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首••凡例》,第 4 页。

关于叶赫改氏那拉,有叶赫始祖带兵灭“璋地那拉氏据其地”说(见《满洲实录》卷 1,第 24 页)及“带
兵入赘”说(见《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谱序》,道光三年(1823 年)抄本。又见《正白旗满洲叶赫那拉氏宗
谱》,北京图书馆编: 《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书·民族卷·37 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年版)道光三
年(1823 年)抄本的《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序》载:叶赫贝勒始祖星根达喇汉原系蒙古人,姓土默特氏。
初,明永乐年间,带兵入扈伦部招赘,遂有其地,因取姓曰纳兰氏,第 727 页。笔者基本同意后一说法。

满文本《满洲实录》卷 1, “诸部世系”载: ula aiman i da gebu hulun,hala nara;直译为:乌拉部
原名扈伦,姓纳喇。hadai gurun i wan han i hala nara,gurun I da gebu hulun;直译为:哈达国的万
汗姓纳喇, (哈达)国原名扈伦。yehei aiman i da mafa monggo gurun i niyalma,hala tumet,jang gebungge
bade tehe hulun I nara halai aiman be efulefi terei babe salifi nara hala oho;直译为:叶赫部
始祖蒙古国人,姓土默特,灭亡了居于称为璋的地方的扈伦的纳喇姓的部后,承其地,为纳喇姓。huifa i
gurun i da mafa hala ikederi ,sahaliyan ulai dalin tehe nimaca aiman I niyalma da mafa agguli
singguli sahaliyan ula ci gurime soki weceku be gajime jifi jarugebungge bade tefi jang gebungge
bade tehe hulun I gayangga tumetu gebungge niyalmai nara hala de dosime abka de nadan ihan meteme
nara hala oho。直译为:辉发国本姓益克得哩,萨哈连江岸住的尼马察部人,世祖昂古礼、星古礼,从萨
哈连江持祖先神位而来(并)居于称为扎鲁的地方后,投于居称为璋的地方的扈伦的称为葛扬葛土默特的
人的纳喇姓并杀七牛祭天以改为纳喇姓。参见(日)今西春秋译:《满洲实录满和蒙和对译》,东京:刀水
书房,1992 年版,第 30-42 页。

(清)鄂尔泰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 22,第 280 页。

关于叶赫那拉氏与乌拉那拉氏为“兄弟”,在“锡伯那拉氏家谱——咸丰八年原谱”中记载“始祖西恩达
尔嘎,原系蒙古人,入籍中国生二子。兄名那沁布普,弟曰那林布普”。叶赫那拉与乌拉那拉并非同一始祖,
这表明二者之间的“义兄弟”关系。见那启明、韩启昆:《锡伯族叶赫那拉氏的由来》 ,《满族研究》 ,1996
年第 4 期,第 66 页。关于叶赫部始祖与原纳喇姓是姻亲的说法,来源于“带兵入赘”说,参见注 2。

《朝鲜宣祖实录》卷 127,宣祖三十三年七月戊午条载“胡人之俗,名曰同姓,则甚为亲密,每事同心”。

(波斯)拉施特:《史集》卷 1,余大钧周建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第 67 页;第 263-264
页。

6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里,所居地方稍近,两酋原为四寸兄弟,最为亲厚” 。卓古是乌拉贝勒布占泰,
罗里是指叶赫贝勒金台失。二者并非同祖,而却称其为“四寸兄弟”。则扈伦四
部同为纳喇哈拉,是带有“血缘意识”痕迹的盟约团体。
作为盟约团体的“纳喇哈拉”有共同的地域并常联合行动。叶赫部与辉发部
改为纳喇哈拉都发生“璋”地。而所有“纳喇哈拉”至嘉靖年间都已聚居于辽河
上游流域至松花江中游流域之间。早在正德年间,叶赫部先祖塔鲁木卫都督竹孔
革及辉发部先祖肥河卫都督加哈叉就曾联合“犯边阻各夷朝贡”②。万历二十一
年(1593)六月,因“满洲国”势大,以叶赫部为首,
“纳喇哈拉”的四部劫“满
洲国”的户布察寨。九月,作为“纳喇哈拉”的四部联合科尔沁、锡伯、卦勒察

等又再次联合攻“满洲国”。
笔者认为扈伦四部共有的“纳喇哈拉”并非表同宗血缘关系,而是带有“血
缘意识”痕迹的盟约团体。这一团体有共同的地域及活动。

2.扈伦族与扈伦国
满文本《满洲实录》记“乌拉部原名扈伦,姓纳喇”、
“哈达国的万汗姓纳喇,
(哈达)国原名扈伦”④。可见《满洲实录》中此处尚未将乌拉部前身称为“扈
伦国”。笔者认为“扈伦”之称来源于乌拉部始祖的原本部族名称。据弓本《乌

拉哈萨虎贝勒后辈档册》的谱序中记载:“始祖大妈发倭罗孙姓氏” 。“倭罗
孙”即是扈伦。汉文本《满洲实录》中记载:“哈达国汗,姓纳喇,名万,本扈
伦族也”⑥。可见“扈伦”本用来标示其“部族”之称。

《满洲实录》中载,
“扈伦国”中有乌拉部、哈达部、辉发部、叶赫部。 此
条史料中的“扈伦国(gurun)”当为乌拉、哈达等“部”(aiman)的上层组织。
《满洲实录》中“扈伦国”这一概念的出现,是为了提高所谓“满洲国”的地位。
满洲本与乌拉、哈达、叶赫、辉发各部势力相当。而《满洲实录》记载 “扈伦
国”与“满洲国”对立,从文本的解读上就容易产生就“满洲国”的势力与整个
“扈伦四部”相当的理解。
笔者认为,所谓的“扈伦族”或“扈伦国”实际上与“纳喇哈拉”是指同一


《朝鲜宣祖实录》卷 189,宣祖三十八年七月戊子。

《明武宗实录》卷 96,正德八年正月戊子,第 2028 页。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 2,癸巳年六月甲申,第 38 页;癸巳年九月壬子,第 41 页.

参见上文注所引满文本《满洲实录》卷 1,“诸部世系”。

转引自丛佩远、张晓光《关于乌拉哈萨尔虎贝勒后辈档册与满文谱图初探》 (载《满族研究》1986 年第 3
期,第 51 页)。笔者认为“倭罗孙姓氏”说法可能为误译。《纳拉氏宗谱》中记载: “太祖倭罗孙·那哈拉·大
妈发·莫勒根·巴压·纳拉氏·纳齐布录”。故, “倭罗孙”为部族名称。
《满洲实录》卷 1,第 22 页。


“hulun gulun i ulai goloi aiman,hadai goloi aiman,yehei goloi aiman,hoifa goloi aiman”,直
译为“扈伦国的乌拉地方的部、哈达地方的部、辉发地方的部、叶赫地方的部” ;汉文记载为“呼伦(扈伦)
国中乌拉部、哈达部、辉发部、叶赫部”。《满洲实录》卷 1,第 22 页。参见(日)今西春秋译:《满洲实
录满和蒙和对译》,第 30 页。

6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人群而言。满文本的《满洲实录》中有“扈伦的纳喇哈拉”这样一种表述方式 。
二者相比,前者是从“部”的角度而言,后者是从“氏”的角度而言。即“部”
的名称及“氏”的名称都可以演化为“族称”使用。

3.纳喇哈拉与扈伦四部的部名
哈拉这一概念对于扈伦四部而言有两层涵意:其一,表示其原本的“族源”。
其二,表示其为同一群体,为其族群认同的标识。对于叶赫、辉发二部来说,旧
哈拉被保留——用以表示“族源”及血缘关系。同时采用新哈拉作为其“部族”
的名称——叶赫纳喇氏、辉发纳喇氏。对于乌拉、哈达二部来说,原本表示血缘
关系的“纳喇哈拉”中加入了新的“异血缘”成分,其“同源关系”就无法用“纳
喇哈拉”来标识。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其采取一组对应的名称——乌拉纳喇及哈
达纳喇(乌拉为江,哈达为山)——来标识其部族并表示其同源关系。
对于扈伦四部而言是“纳喇哈拉”为其“族名”,而“乌拉、哈达、辉发、
叶赫”为其“部名”,“族”表示同一集团,“部”表示“族”的分派。

(二)扈伦四部的“部(aiman)”与“国(gurun)”
1.扈伦四部中“部”与“国”的概念
《满洲实录》中有时称乌拉等为“国”,有时称其为“部”,首先是因为这两
个概念在某些时候词意可以相通。满文词汇中 aiman 与 gurun 都有部民、国人之
意②。其次,是因为乌拉等是由“部”发展成为“国”。故“部”有时作为通称出
现,其概念可以外延为“国”。
就“部”原本的概念而论,前苏联学者弗拉基米尔佐夫提出“中世纪蒙古人
的爱马克是近亲家族的结合,是部落的分支……乃是互有亲族关系的家族,从古
代氏族的分裂中产生出来的不同分支的联盟或结合体”③。满文 aiman 对应的蒙
文正是 aimak(爱马克),故这种解释也可以适应于“部”(aiman)。
“国”是“部”发展的高级阶段。“国”的主要特征如下:首先,要筑“王
城”,
“王城”表示占领一定的地域。
“王城”所能辐射掌控的范围皆为其“国土”。
是否建有“王城”,是“国”与“部”标志性的区别。如《满文老档》中称,额
赫库伦人的国“名为库伦国,实指一个城”,实际上当时“额赫库伦国”所辖的

人口至少有一万余。 其次,要有具备“贝勒(belie)”或“汗(han)”称号的共
同首领。得到各寨主(gasan ejen)或族长(mukun uju)的拥护是称“王”立“国”
的必要条件。如《满洲实录》中记载:彼时有三姓人,争为雄长,因见布库里雍


参见上文注所引满文本《满洲实录》卷 1,“诸部世系”。

gurun 一词有国人之意,参见长山:
《满语 gurun》,《满族研究》2012 年第 2 期,第 122-124 页。

(苏)弗拉基米尔佐夫著,刘荣焌译: 《蒙古社会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年译本,第 182
页。

《满文老档》卷 4,辽宁大学历史系,1978 年铅印本,第 28-29 页。

6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顺相貌非常,来历非凡,遂息讼,将其奉为“国主”。
《满洲实录》中的记载表明扈伦诸部由“部”发展为“国”的过程:“乌拉
部众皆从于布颜,布颜于乌拉河岸洪尼处筑城居住,擅称贝勒”,
“辉发部众从于
王吉努,王吉努于辉发河岸呼而奇山筑城居住,国名辉发”,
“叶赫部众皆从于扬
吉努、清佳努,兄弟各居一城后,哈达国人大半来投,清佳努、扬吉努擅称贝勒”

。从中可知,扈伦四部中的乌拉、叶赫、辉发由部发展成国都有收笼部众、筑
城称王的经过。
值得注意的是,王台时期的“哈达国”与乌拉等三国略有不同。乌拉等三国
是由部发展而来的,可称之为“部国”。王台时期的“哈达国”,因王台称汗则可
视之为“汗国”。初,王台叔王忠至哈达部“为部长”,其“自嘉靖初,始从混同
江上建寨于靖安堡边外七十里,地名亦赤哈答”③。王忠之后,王台为部长,其
对女真诸部“远者招徠,近者攻取”,“其势愈盛,遂自称哈达汗。彼时叶赫、

乌拉、辉发及满洲所属浑河部,尽皆服之” 。在《满洲实录》中,王台又被称
为“万汗”,其即是“哈达国”的国主,又是“扈伦四国”及“满洲所属浑河部”
的共主。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扈伦四部”皆已进入到“国”的发展阶段,故也
称其为“扈伦四国”——乌拉国、哈达国、叶赫国、辉发国。

2 .“部国”的组织形态
上文曾言,“国”有“汗国”与“部国”。“汗国”是由“人民皆其所部”的
“本国”及“听其号令”的“属国”及“属部”组成。关于“汗国”并非笔者讨
论的重点。此处笔者主要探讨“部国”。
关于“部”的组织形态,在《朝鲜王朝实录》中有条史料可以说明一些情况。
在朝鲜君臣讨论其对“近边胡人”的政策时,称“彼人所居,非如大都,而无城

郭,或二十余家,或三十余家,作屯聚居” 。即“部”中没有“王城”,其是由
多个“屯”——即是满语中的噶栅(gasan)组成的。满语中的噶栅(gasan),
汉译为村、屯、寨皆可。关于噶栅,康熙朝《御制清文鉴》中作如下解释:
“yaya
hoton hecen i tulergi falga falga tehengge be gasan sembi”⑥,即凡城外
诸族所居处称噶栅(笔者译)。刘小萌先生在其文章中提出“将噶栅解释为从属
于城堡的外围组织,反映的应该是较晚时期,即当明末满族社会兴建起武装城堡


《满洲实录》卷 1,第 6-7 页。

《满洲实录》卷 1,第 22-26 页。

(明)冯瑗辑:《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南关支派图》,“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初
辑 5 册,第 451 页。

《满洲实录》卷 1,第 23 页。

《朝鲜中宗实录》卷 61,中宗二十三年四月壬戌。

康熙朝《御制清文鉴》卷 12,转引自刘小萌:《明代女真的地缘组织——噶栅》,载《满族的社会与生活》,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年,第 35 页。

6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以后的状况”。 笔者认为此条史料可以反映“部国”空间组织形态的基本状况。
“国”(部国)是由“王城(hecen)”、“城(hoton)”、“寨(gasan)”所组
成。中心的“城”加上外围的“寨”可以视为一个组织单位——“城寨组织”。
上文所提到的“额赫库伦国”即是由一个“城寨组织”——以单一的“王城”为
中心,以“寨”为外围——所组成。而扈伦四国的情况则要相对复杂,以叶赫国
而论,其“部国”中至少就有璋城、吉当阿城、雅哈城、赫尔苏城、和敦城、喀
布齐拉城等“大小十九城”及其“克伊特城、尼雅罕村”等“大小二十余村”②。
则叶赫部的“部国”很可能是这样组成的:以王城为中心,以“城(hoton)寨
(gasan)组织”为依托。同时,应该注意到叶赫有“东城”、“西城”两座王城
(hence),其中皆有“贝勒”(belie)。故叶赫部可能有两套上述的组织。

综上,扈伦四部同为纳喇哈拉,是带有“血缘意识”痕迹的盟约团体,其有
共同的地域及活动。“扈伦”之称本用来标示其“部族”。《满洲实录》中关于
“扈伦国”的记载是容使人产生“满洲国”的势力与整个“扈伦四部”相当的理
解。“扈伦族”或“扈伦国”与“纳喇哈拉”指同一人群。对于扈伦四部而言,
“纳喇哈拉”为其“族名”,
“乌拉、哈达、辉发、叶赫”为其“部名”,
“族”表
示同一集团,“部”表示“族”的分派。
乌拉等三国是由部发展而来的,可称之为“部国”。王台时期的“哈达国”
则为“汗国”。“扈伦四部”皆已进入到“国”的发展阶段,故也称其为“扈伦
四国”——乌拉国、哈达国、叶赫国、辉发国。
从空间分布上来看,“部国”是由“王城”(hecen)、“城”(hoton)、
“寨”(gasan)所组成。中心“主城”加上外围的“寨”可以视为一个组织单
位:“城寨系统”。所谓的“部国”有的由单个“城寨系统”组成。有的则为王
城与多个“城寨系统”组成。也有可能存在这样的“部国”——由双套“王城加
多个城寨系统”组成。

二、扈伦四部中的城
上文在探讨“扈伦四部”中“国”这一概念时,指出“城”对于“国”而言
的重要意义。关于“扈伦四部”中的“城”,学界的探讨重点为“扈伦四部”中
诸“王城”原址遗迹的考察。而未将“扈伦诸部”中的“城”——包括“王城(hence)”
与“城(hoton)”视一个整体加以综合考量。故笔者以文献资料记载为主要依据
对扈伦四部中“城”的分类、功用、空间分布、形制等一些问题加以讨论,以期
加深对扈伦四部的社会情况的了解。


刘小萌:《明代女真的地缘组织——噶栅》 ,载《满族的社会与生活》,第 35 页。

《满文老档》卷 2,第 22 页;卷 8,第 58 页。

6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从史料记载来看,除“扈伦四部”中的“王城(hence)”之外,而与其余诸“城”
很可能大小、建制不一。然,关于其余诸“城”能得到的资料相对较少。故以整
个明代女真“城”的相关情况来进行探讨。

(一)城的分类及功用
从建筑材料来区分,女真的城可分为土城、木城、石城等。关于“土城”的
记载可以从朝鲜文献中找到。天顺五年(1461)正月,斡朵里向化李巨儿贴哈、
浪三波等向李朝请求称:
“臣族类住高岭等处者,效顺于国,今被兀狄哈等侵掠,
焚烧家舍不能自存,请于高岭城外附筑土城,出入耕种,以安其生”。朝鲜于同
年二月即允,言“斡朵里等力请作堡”,
“宜令斡朵里主之,我人助之,似自为之
者”。①关于“土城”的样式等问题,暂缺相关资料。不过,据《明实录》记载:
正德四年(1509)五月,“泰宁三卫女直都指挥佥事满蛮率其部落男妇二万有余,
欲附边墙,筑土圈潜住,以避北虏。守臣以闻,且言镇安等堡旧有土圈可容。”

此处所谓的“土圈”,可能即是“土城”。木城,在文献中又称“棘城”。成
化十年(1474)十一月时,“稳城、蒲春、庆源、训春各部竟相开始筑城,野人
请设堡以自卫”,朝鲜“令自备材木,所在官指挥并为造给”③。从朝鲜方面令
女真“令自备材木”可知,此处所建的城主要材料为木材。成化二十二年(1486)
七月,有斡朵里的“马千里等欲于越边掘地设栅以居”朝鲜方面拒绝了其入境居
住的要求,令其“据长城造棘城可也”。④从这条史料中可以看出,此时的“木城”
是“掘地设栅”,即城内建筑为“半地穴”式,并于城外设木栅栏。关于“石城”,
《朝鲜王朝实录》中记载:
“永建堡鸺岩部落……于其所居部落之北,石峰斗起,

高可百丈,三面如削,一面仅得接足之地,高筑石城,为贼渊薮。” 由此可知,
此时的“石城”为依山而建。
明代女真的城,又可分为王城、商城、战城及临时之城。当然,这种划分方
式主要从功用方面而言,实际上明代女真中的“王城”或“大城”往往具有混合
功用。王城即是各“国”政治经济中心及财富聚集之所,关于这一点笔者将于后
文重点讨论。商城,如哈达部王忠所立的“亦赤哈达”即是商城。《开原图说》
记载:“忠自嘉靖初,始从混同江上建寨于靖安堡边外七十里地,名亦赤哈达,


《朝鲜世祖实录》卷 23,世祖七年一月丁未;世祖七年二月乙未。

《明武宗实录》卷 50,正德四年五月戊戌条载,“泰宁三卫女直都指挥佥事满蛮率其部落男妇二万有余,
欲附边墙筑土圈潜住,以避北虏守。臣以闻且言镇安等堡旧有土圈可容。下兵部议,三卫为中国籓篱,彼
既有事告急,我当有以庇之。但狼子野心变化莫测,请令辽东镇巡官整兵防范,不可信其甘言,遽生怠玩。
兼遣人多方访探,果无诈情,听于墙外要害处照常藏避,不许践我境内,惊扰人心。其镇安等堡土圈,果
远离边墙基趾如故,许其老弱暂居。事宁,仍令远去住。仍遣抚夷通事犒劳宣谕朝廷恩威,使之感激。若
有诈,伪务在审处奏报。庶附夷有所倚赖边境不致,疏虞矣”,第 1142-1143 页。

《朝鲜成宗实录》卷 49,成宗五年十一月甲子。

《朝鲜太宗实录》卷 35,太宗十八年二月辛丑。

《朝鲜宣祖实录》卷 56,宣祖二十七年十月乙卯。

7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以便贡市。亦赤哈达在开原东南,故开原呼为南关也”。 战城,如上文提到的“永
建堡鸺岩部落”的石城,其主要功能即用于战争,因其地势险要,故“如忽剌温、
都叱洞、尼舍隐等处亏知介等,虽以百倍之兵,攻围累日而不能陷入,每见败退”

。临时之城,多为女真征战时所立的“据点”。萨尔浒之战后,为了巩固战果
及为迁都作准备。努尔哈赤于后金天命五年(1620)三月,“率领八旗兵,沿尼
堪的旧境在尚间崖、扎克丹、德立斡赫、温德恩四处修筑四城,在六天以内完成
了”。同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又“命达尔汉侍卫率兵六十人前去建造扎库木城,
当日采集石条,次日开始建造,于第四日建成返回界藩”。③从建城速度及当时
后金的兵力来看,这些城的规模都不会很大。而从建城后努尔哈赤又“返回界藩”
来看,这些城当为临时的“据点”。

(二)扈伦四部中诸城的空间分布
通过史料的记载可知,扈伦诸部中有多个“城”,扈伦四部中诸城在空间上
的分布及作用不尽相同。
乌拉部有宜罕山城、鄂谟城(鄂漠城)、金州城、逊扎泰城(孙扎泰城)、
伏尔哈城、郭多城等。④而乌拉贝勒布占泰贝勒所居的“王城”,在《满文老档》

称“乌拉大城” 。从努尔哈赤对于乌拉诸城的攻伐次序则大致可推断出诸城的
地位。万历三十六年(1608),努尔哈赤“令子阿尔哈图图们(褚英)及侄阿敏
台吉领兵五千往乌拉部,围宜罕山城,克之,杀千余人、获甲三百副尽收人畜而
回”。“宜罕山城”建立于“宜罕山”上,以易守难攻而闻名诸部。对于乌拉部
而言,此城是重要的军事屏障。努尔哈赤攻城时,为救此城,“乌拉布占泰与蒙
古科尔沁翁阿岱贝勒合兵出乌拉城约二十里”。此城被攻破后,对于乌拉布占泰
与蒙古科尔沁翁阿岱贝勒而言,与努尔哈赤交战则无险可据,故“遥见我兵(指
建州女真兵)之势难敌,遂回”。而“布占泰见其宜罕山城被克,大惧。遣使往

来欲守前好”。 乌拉宜罕山城被破之后,努尔哈赤再攻乌拉时,很容易就攻取
了乌拉河西岸诸城。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年(1612)九月二十二日,率兵三万从
“汗城”出发,七日后至乌拉地界,在“乌拉河的西岸前进,乌拉布占泰的兵在
河的东岸迎击”。实际上是,此时乌拉河西岸没有可以为军事壁垒的“战城”。
故努尔哈赤轻松夺取“乌拉河这边(西岸)的六城”,其中就有距“乌拉大城西
门二里”的金州城。“乌拉大城”对努尔哈赤而言,是不易攻破的“坚城”,故


(明)冯瑗辑:《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南关支派图》,“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初
辑 5 册,第 451 页。

《朝鲜宣祖实录》卷 56,宣祖二十七年十月乙卯。

《满文老档》卷 22,第 99 页。

(清)李桂林等纂: 《吉林通志》卷 24,《舆地志十二·城池》,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年版,第
432 页。《满文老档》卷 2,第 16 页。

《满文老档》卷 2,第 16 页。

《满洲实录》卷 3,戊申年三月,第 139 页。

7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努尔哈赤在其二子莽古尔泰台吉及四贝勒(皇太极)想要渡河进攻时,言“同
等的大国要一次灭亡能行吗?夺取郊外国土,仅留大村”,而“外面的村寨全被
消灭,仅留大城怎么生存呢?这样才能灭亡大国”。故其于已经占领的地方修整,
并于“乌拉河岸的鄂尔珲通的伊玛呼哈达筑城,驻军一千人”。后于第二年正月
时,率兵三万人,连取乌拉的逊扎泰城(孙扎泰城)、郭多城、鄂谟城(鄂漠城)
三城,兵锋又指向伏尔哈城。乌拉布占泰被迫率兵三万人出“乌拉大城”迎战而
被击溃。而后努尔哈赤“给残敌入城喘息时间”,直接攻城,占领城门。①则乌
拉诸城是于乌拉河的两岸沿河鳞次而设。乌拉诸城中“宜罕山城”依山而设,
“乌

拉大城”则是“两面靠山,一面临水” ,二者都为诸城中的“坚城”,是乌拉
部重要的军事壁垒。
史料中明确记载辉发有多壁城、辉发城、辉发峰城、辉发河城。关于多壁城,
《吉林通志》中记,“太祖乙未年(1595)夏六月攻克辉发部多壁城”③;《满
洲实录》中则记,“上(指努尔哈赤)率兵攻克辉发贝勒拜音达里所属之多璧城,

斩城守克充格、苏猛格二人而还” 。从努尔哈赤轻易取得多壁城,而未引起辉
发部的激烈反应来看,多壁城并非辉发部的“王城”。多壁意为孤,则辉发城多
壁城很可能为“孤悬之城”。有人认为多壁城“邻近建州地,是辉发部一座前哨

卫城,所以努尔哈赤从南面攻辉发,必经此城,遂攻取之” 。《吉林通志》记:
“辉发城,城南三百七十里,在吉林峰之上,周围二百步,西一门”,
“辉发峰城,
辉发峰西北,周围四里,南北各二门”,“辉发河城,在濒河山坡上,四面各二
十步,门一”。⑥从形制上来看,“辉发峰城”较其它二城大;而辉发因在“辉
发河边的扈尔奇山上筑城”而得名,则“辉发峰城”即是“扈尔奇山城”,为辉

发王城。而在吉林峰的“辉发城”为副城 ,“辉发河城”为卫城。则辉发诸城
以“扈尔奇山城”为中心,以“辉发峰”为副城,兼有“辉发河城”等卫城。
关于哈达部的城,只能在《盛京通志》及《吉林通志》中找到关于哈达新旧
城及哈达石城的记载。《盛京通志》中记载,哈达石城“在衣车峯之西南,周围
二百四十步,南一门”;哈达新城“在衣车峯之上,旧哈达贝勒自开原县界内旧
城迁居于此,故名”⑧。《吉林通志》中则记“伊徹(新也)峰在州境(伊通)
距吉林城西南五百餘里,其西南有哈逹新城,下有一石城”。⑨则所谓的“哈达


《满文老档》卷 2,第 14-16 页。

刘晓溪、傅佳欣:《明代辉发城与海西女真——从考古学视角的观察》,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14 年第 5 期,第 23 页。

(清)李桂林等纂: 《吉林通志》卷 24,《舆地志十二·城池》,第 432 页。

(清)李桂林等纂: 《吉林通志》卷 24,《舆地志十二·城池》,第 432 页;《满洲实录》卷 2,第 102 页。

雷广平:《辉发部兴衰考略》, 《社会科学战线》,1999 年第 3 期,第 181 页。

(清)李桂林等纂: 《吉林通志》卷 24,《舆地志十二·城池》,第 431 页。

辉发部由肥河卫及呕罕河卫衍化而来,则有可能“扈尔奇山城”为肥河卫系所有,而“吉林峰城”为呕罕
河卫系所有。

(清)雷以诚等修: 《盛京通志》卷 15,《城池》,咸丰二年刻本,第 9 页。

(清)李桂林等纂:《吉林通志》卷 18,《舆地志六·山上》,第 342 页。

7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新城”即是王忠所立的“亦赤哈达”。关于哈达新旧城,李健才先生认为“哈达
旧城在哈达石城的西南,哈达河北岸,即开原城东六十五里的南城子”而“哈达
新城在今开原东一百四十里的哈达河(今小清河)北岸的依车峰上(在旧哈达城
东)”。①从记载来看,“哈达新城”设立之后,原有的旧城并未弃置不用。可见
哈达诸城与上述辉发诸城的体系基本相同,以“哈达新城”为王城,“哈达旧城”
为副城,以“哈达石城”为卫城。
叶赫部的诸城名称在史料中保存相对较多,有张城(璋城)、阿奇兰城、克
特伊城、吉阿当城、乌苏城、雅哈城、赫尔苏城、和敦城、喀布齐城等②。在《吉
林通志》中有关于叶赫东城、叶赫西城、叶赫珊延府城的记载:“叶赫城,城(吉
林城)南二百二十五里(原注吉林城西四百九十五里),周围四里,东南二门……
此即叶赫所居之东城。叶赫山城为西城,与白石山半截塔山纳尔珲山俱相近。叶
赫山城,在叶赫城西北三里,周围四里,南北二门。明时于其地置北关互市”;
“叶赫珊延府城,旧志珊延作商坚。与叶赫城相距里许,周围一百六十步,门一”

。与辉发及哈达不同,叶赫的东西二城皆“周围四里”并有“二门”,其形制
规模基本相等,则很可能“叶赫”的东西二城,同为“王城”,“叶赫珊延府城”
则为卫城。
从上文可知,乌拉只有“乌拉大城”一个王城,其余诸城是于乌拉河的两岸
沿河鳞次而设。除“乌拉大城”外,“宜罕山城”亦是乌拉部重要的军事壁垒。
辉发是以“扈尔奇山城”为中心,以“辉发峰”为副城,兼有“辉发河城”等卫
城。哈达亦是以“哈达新城”为王城,“哈达旧城”为副城,以“哈达石城”为
卫城。而叶赫的东西二城同为“王城”,“叶赫珊延府城”则为卫城。

(三)扈伦四部王城的功用
扈伦四部的王城,一般有三道的城垣。如乌拉大城的“城址由内、中、外三
④ ⑤
道城垣构成” 。则辉发城“由内中外三道城墙构成” 。从关于叶赫东城的记载
可推测出三道城墙的样子,叶赫石城“其外大城以石,石城外为木栅,而内又为
木城,城内外大壕凡三道”⑥。三道城墙,一是起军事防御作用。如辉发贝勒拜
音达里为防御努尔哈赤的进攻,而“修筑三层城垣”⑦。二是将王城分为功用不


李健才:《东北史地考略》,吉林省文史出版社,1986 年,第 228 页。关于哈达旧城、新城、石城与“王
杲”城的关系,说法不一。有认为哈达新城为王杲城,亦有认为哈达石城为王杲城。笔者暂不对这一问题
加以讨论。

《满文老档》卷 2,第 21-22 页;卷 8,第 58 页。(清)李桂林等纂:《吉林通志》卷 24,《舆地志十
二·城池》,第 433-434 页。

(清)李桂林等纂:《吉林通志》卷 24,《舆地志十二·城池》,第 433 页。

陈相伟:《明代扈伦四部乌拉部故址—乌拉古城调查》,《文物》1966 年 2 期,第 28-35 页。

张满庭、莫东: 《辉发城调查简报》,《文物》,1965 年 7 期,第 35 页。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卜寨、那林孛罗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
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598 页。

《满文老档》卷 1,第 10 页。

7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同的三部分。从《建州记程图记》中记载,建州费阿拉城即分为外城与内城。内
城中,亲近及族类居之;而内城内,又设木栅,栅内奴酋居之。外城中,诸将及
族党居之。外城外居生者,皆军人云。①叶赫西城亦有类似的记载,“木城中为
八角明楼,则置其妻子资财所也。上下内外凡为城四层,木栅一层”。则可知,
王城中当分为四层由外而内依次为:外城——兵士聚集场所,中城——诸将所居,
内城——“王”的亲党所居,内城中又独立设置“王”的居处。
从上述记载来看,“王城”首先是政治中心,“王”及“将领”皆居于其中。
其次,王城为军事中心及军事壁垒。如上文曾言,努尔哈赤的三万兵处于“汗城”,
而布占泰的三万兵则处于“乌拉大城”。叶赫石城“其中间则一山特起,凿山坂

周,乃使峻绝,而垒石城其上”,故“其中坚,坚甚不可破” 。万历十六年(1588),
李成梁是以火炮相攻而使得叶赫逞加奴、养加奴投降。再次,是为财富聚集的场
所,如叶赫西城的八角明楼,即是置“资财所”。
从上文可知,扈伦四部的王城一般有三道的城垣,将王城中分为四层,依次
为:外城——兵士聚集场所、中城——诸将所居、内城——“王”的亲党所居、
内城中单独设置的“王”的居处。对于扈伦诸国而言王城是政治中心、军事中心
及军事壁垒,亦是财富聚集的场所。

三、扈伦四部中的“双储继承”制
笔者曾讨论过在明代女真部族中存在着一种“两头政长”制,即一个部族之
中同时存在着两位权力基本相等的酋长。这两位酋长一般为兄弟关系,其各领部
属,共享一部之名。在研究此问题时,笔者发现,海西女真尤其是扈伦四部中有
一种与“两头政长”密切相关的特殊继承制。笔者称之为“双储继承”制,即兄
弟二人可同时继承其父亲权位,“两头政长”为这一继承制的主要外在表现。故
笔者以扈伦四部为主要研究对象来探讨这一特殊的继承制度。

(一)扈伦四部世系与“双储继承”制
笔者曾对于扈伦四部的世系作出过简要的探讨,发现《满洲实录》中的“扈
伦诸部世系”主要记载的是扈伦四部“部长”或“国主”的承袭。从此种承袭中

则可以发现“双储继承”制的痕迹。

乌拉继承表


(朝鲜)申忠一:《建州纪程图记》,辽宁大学历史系校注本,1978 年版,第 17 页。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卜寨那林孛罗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
第 436 册 史部,第 598 页。

参见《扈伦四部世系与相关海西卫分》一节。本节所列出“扈伦诸部继承表”,主要记载曾“称王” (贝勒)
或为“部长”者。值得注意的是,在明代女真中,被部族称为“都督”者,即可能为“部长”。

主要资料来源于《满洲实录》卷 1。

7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都尔机(即《明实录》中记载的都儿机)

古对珠延

太安太兰

布颜

布干 博克多

满泰 布占太
则乌拉部中,太安与与太兰为古对珠延的继承者,布干与博克多为布颜的继
承者,满泰与布占太为布干的继承者。

哈达继承表①

速黑忒(塔山前卫左都督) 绥屯
↓ ↓
王忠(都督佥事) 彻彻木 克什纳
↓ ↓
博尔坤 王台(左都督)

虎儿罕 猛哥布录
哈达部中,彻彻木与克什纳为绥屯继承者,虎儿罕与猛哥布录(猛骨孛罗)
为王台继承者。


叶赫继承表
楚孔格

捏你哈 台出

仰加奴 逞加奴
↓ ↓


参见《扈伦四部的世系与相关海西卫分》一节。

(明)冯瑗辑:《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北关支派图》,“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初
辑 5 册,第 444-445 页。

7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那林布禄 卜寨
↓弟 ↓
金台失 白羊骨
则捏你哈与台出为楚孔格继承者,仰加奴与逞加奴为台出继承者。而那林布
禄与卜寨则分别为仰加奴、逞加奴的继承者,金台失、白羊骨分别为那林布禄与
卜寨的继承者。

关于辉发部继承,笔者分别将《满洲实录》中记载的辉发世系与肥河卫、呕
罕河卫承袭列表,以便于后文的对比说明。

《满洲实录》中记载的辉发部继承
昂古里 星古力

瑠臣 贝臣

纳领噶 乃宽

拉哈都督

噶哈禅都督

齐纳根 达尔汉

旺吉努
↓孙
拜音达哩

肥河卫、呕罕河卫承袭
肥河卫 呕罕河卫
哈合察(瑠臣) 必缠(贝臣)
↓父子 ↓父子
剌令哈(纳领噶) 乃胯(乃宽)
↓父子 ↓父子
别里格(?)→孛里格(?) 你哈答(?)
↓父子 兄弟 ↓不详

7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剌哈拉(拉哈都督) 尚古
↓父子 ↓不详
哈哈占(噶哈禅都督) 褚餋
↓父子
逞得革
↓不详
纳木章
↓不详
台失
从肥河卫、呕罕河卫承袭情况来看,哈合察(瑠臣)、必缠(贝臣)为星古
力的继承者。此后,哈合察(瑠臣)、必缠(贝臣)各有其世系传承。从哈合察
(瑠臣)与必缠(贝臣)始,剌令哈(纳领噶)与乃胯(乃宽)、别里格与你哈
答都是辉发部的“两头政长”。而辉发部的继承较乌拉、哈达稍有不同之处,为
“双世系”继承制,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在下文论述。
通过对以上扈伦诸部继承关系的探讨可以看出“双储继承”制的存在。从上
文论述来看,“双储继承”并非每代都会出现。首先,为史料记载的原因。关于
扈伦世系的史料记载有时会有混淆或错漏。如《满洲实录》中就将原本应为兄弟
嘉玛喀硕珠古与绥屯记为父子两代人。而实际上嘉玛喀硕珠古与绥屯即为扈伦部
的“两头政长”,是其父商坚多尔和齐的继承者。其次,当“两头政长”中一方
的势力较强,完全压制了另一方时,则较难发现“双储继承”的痕迹。如,努尔

哈赤与舒尔哈齐为建州女真中的“两头政长”。 努尔哈赤实力强于舒尔哈齐:
努尔哈赤麾下有兵万余名、马七百余匹、部将一百五十余名;舒尔哈齐麾下有兵

五千余名、马四百余匹、部将四十余名。 故万历二十三年(1595)努尔哈赤对
朝鲜自称为“女直国管束夷人之主”③,万历三十四年(1606)努尔哈赤被尊为

“淑勒昆都仑汗”。 万历三十九年(1611)努尔哈赤囚杀舒尔哈齐。因此,在
大部分史籍中难以见到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之间为“两头政长”的直接记载,从
而“双储继承”的资料则更难以见到。又如,哈达的王台为彻彻木之子,其堂叔
王忠为哈达部长,“后哈达部叛,旺住外兰(王忠)被杀,其子博尔坤杀父仇人,

请兄万(王台)为部长” 。则王台与博尔坤本应该为哈达部的“两头政长”。


刘小萌先生在《关于满族肇兴时期“两头政长”的撤废问题》(载刘小萌《满族的社会与生活》,北京图
书馆出版社,1998 年版,第 96-103 页)一文中首先提出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之间为“两头政长”,并对于
努尔哈齐与舒尔哈齐之间“两头政长”的兴废进行了探讨,认为“两头政长”是部落权力由涣散走向集中
的一种过渡形态。

《朝鲜宣祖实录》卷 69,宣祖二十八年十二月戊子;卷 71,宣祖二十九年正月丁酉。

(朝鲜)申忠一:《建州纪程图记》,辽宁大学历史系,1979 年,第 22 页。

“淑勒昆都仑汗”汉译“天聪汉”。此称号中的“淑勒”意为聪慧、聪明;“昆都仑”意为“恭敬”。此
尊号为蒙古喀尔喀五部王公奉上,表示其认可努尔哈赤的统治。

《满洲实录》卷 1,第 23 页。

7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然而,不久之后,王台独占了哈达部的权力,“其势愈盛,遂自称哈达汗”。 故
在史籍中绝少提及哈达部的“博尔坤”。需要强调的是,“双储继承”制是一种
王位(扈伦四部中的“部长”或称“贝勒”或称“汗”)继承制度。当在“两头
政长”中出现“共主”或“汗王”这种排他性的强权人物时,“双储继承”的历
史痕迹往往会被掩盖。

(二)“双储继承”制的表现形式
“双储继承”制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为“双系双王”制,即每一世代的“双
王”——“两头政长”为同宗(同一父系先祖),有两个系列的父子传承。一种
为“单系双王”制,即每一世代的“双王”为同父兄弟,“双王”中只有一位有
传承的权力。辉发部为其中“双系双王”制的代表。辉发部的“两头政长”其始
祖为星古礼,其后哈合察(瑠臣)、剌令哈(纳领噶)、别里格为一系,必缠(贝
臣)、乃胯(乃宽)、你哈答为另一系。乌拉部为其中“单系双王”制的代表。古
对珠延传其子太安、太兰,太兰子布颜传其子布干、博克多,布干传其子满泰、
布占太。叶赫部前期表现为“单系双王”,祝孔革传其子捏你哈、台出,台出传
其子仰加奴、逞加奴;后期表现为“双系双王”,仰加奴传其子那林布禄形成一
系,逞加奴传其子卜寨形成另一系。哈达部则与叶赫部相反,其前期表现为“双
系双王”。速黑忒与绥屯同为嘉玛喀子,速黑忒传子王忠,绥屯传子克什纳。后
其部族内部发生叛乱“克锡纳都督被族人巴岱达尔罕所杀”②。而王忠“逃至哈
达部为部长”,“后哈达部叛,旺住外兰(王忠)被杀,其子博尔坤杀父仇人,

请兄万为部长” 。即,博尔坤的继承权来自于其父王忠,王台的继承权则来自

其叔克什纳。 从王台独占哈达部的权力后,哈达部的“双储继承”制开始表现
为“单系双王”制。王台传子虎儿罕及猛哥布录,虎儿罕传其子歹商及吾把太。

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而言,“双储继承”制的一般形式应该为“单系双王”
制。同父兄弟是最为亲近的血缘关系,较堂兄弟或从堂兄弟的关系要更为密切。
同父兄弟共同为王,有利于部落的凝聚。在“双系双王”的继承制下,“两头政
长”多为“分部别居”。如辉发部从一开始就分为肥河卫与呕罕河卫。叶赫部有
“卜寨”寨与那林孛罗”寨两寨,或言其有金台失的“叶赫东城”及白羊骨(布
扬古)的“叶赫西城”。同时,笔者尚未找到在“单系双王”的继承制下,“两


《满洲实录》卷 1,第 23 页。

《满洲实录》卷 1,第 22 页。

《满洲实录》卷 1,第 23 页。

“双储继承”制中的“双王单世系”一般情况下继承权为父子相传,而王台的继承权来自其叔克什纳,则
可能是因为克什纳诸子在部族叛乱中皆被杀。

王台死后,其外妇子康古陆与其长子虎儿罕“争父业”被逐。虎儿罕死后,虎儿罕子歹商、王台幼子猛哥
布录、外妇子康古陆为哈达部中的主要势力。然而从世袭传承方面来看,虎儿罕与猛哥布录当为王台的继
承人。

7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头政长”“分部别居”的证据。辉发为“单系双王”制的代表。《满洲实录》关
于其世系的记载中,却将其表达为“单系双王”制:星古力传子瑠臣、贝臣,贝
臣传子纳领噶、乃宽。
应当指出的是,时局的变化及“两头政长”个人势力的强弱都是影响“双储
继承”制形式的因素。叶赫部由“单系双王”制转变为“双系双王”制的关键人
物为仰加奴、逞加奴兄弟。万历十二年,二人被明宁远伯李成梁以通贡市的名目
诱至开原关王庙擒杀。其后仰加奴子那林布录、逞加奴子卜寨继。时,明廷对叶
赫基本是压制的态度,这种“双系双王”更利于部族中的传承。从那林布录与卜
寨开始,叶赫的“二王”一起行动逐渐减少,在处理与明廷及哈达部的关系上也
开始有了不同的处理政见。哈达部“双系双王”制转变为“单系双王”制的关键
人物为王台。王台入主哈达部后,“远者招徕,近者攻取,其势愈盛,遂自称汗”,
则其权势强盛使其必然会传亲子虎儿罕及猛骨孛罗。
值得注意的是,“双储继承”制是一种父子相继的继承制。即“二王”的继
承权力来源其父亲。努尔哈赤在囚杀舒尔哈赤之前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依为
生之道的国人、僚友,并不是我们父亲专主的国人、僚友,而是兄我给的国人和
僚友”。①这正说明了“双储继承”的权力来自于父亲。
就扈伦四部的情况而论,“兄弟相继”的情况都值得探讨。如,肥河卫第三

任都督别里格后,其弟孛里格袭职 ,然而孛里格之后,仍是别里格子剌哈袭父
职继续为都督。又如,叶赫部的那林布录之后,其弟金台失继。因那林布录无子,
其福晋乌兰本欲立其六弟图莫土之子仇古禄(抽古六),故金台失杀福晋乌兰、图

莫土、仇古禄而得以顺利继位。
笔者认为,就“双储继承”制的一般形式——“单系双王”制来说,“双王”

中分为“父王”及“叔王” 。二者在政治上的权利基本相等。然,前者有传承
权而后者没有。关于这一点乌拉部的情况最为明显。佳妈喀之后,乌拉、哈达分
派,佳妈喀长子杜勒希与次子扎拉希同为乌拉部首领。杜勒希为“父王”,后传
其子古对朱延。而扎拉希为“叔王”,无传承。古对朱延传其子太兰、太安后。
太兰为“父王”传子布彦,太安为“叔王”无传承。布彦传子布干、博克多,布
干为“父王”传子满泰、布占太。
“双储继承”制是一种储位预立制。如,哈达王台因“擒获王杲功”求加授
⑤ ⑥
勋衔龙虎将军的同时,为其二子求升都督 。后王台二子俱升都督佥事 。“升都


《满文老档》卷 1,第 11 页。

关于肥河卫首领的袭职情况,参见《扈伦四部世系与相关海西卫分》一节。此外,别里格于正统元年袭为
指挥使,至正统十一年始升为都督同知。《明实录》中有时将都督秩别的女真官员都简称为都督。

赵东升《谈叶赫部历史的几个问题》,《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 年第 4 期,第 94 页。

笔者此处只是以“父王”、 “叔王”标识二者传承权力的不同。实际上具有传承权力的多为“双王”中的长
兄,然笔者尚不断定“长幼”是否为具有传承权力的决定因素。

刘效祖撰:《四镇三关志》卷 7, 《制疏考·总督侍郎杨兆仰仗天威擒获逆酋疏略》,王钟翰主编: 《四库禁
毁丛刊》 ,史部 10 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版,第 409 页。

7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督佥事”的二子即是王台所立的“双储”。又如,努尔哈赤生前曾设计使“同母

所生之二子执政” 。
“同母所生之二子”,指的是其长子褚英与次子代善。为此,
努尔哈赤赐给褚英与代善“国人过半”②,并多次派褚英与代善代其出征。褚英
与代善即为努尔哈赤所立之“双储”。③
“双储继承”制可以视为一种嫡长继承制。“双储继承”以嫡长先立为基本
原则。如努尔哈赤所立的褚英与代善,即为其元妻佟佳氏之长子与次子。哈达王
台的四子中,次子三暖兔早亡,康古陆为外妇生子,故只能传于嫡长子虎儿罕及
幼子纳齐布录。同时,所立“双储”必须是有部属能带兵的成年子。
从理论上来说,“双储继承”制是一种有序的继承制度:“双系双王”制与
“单系双王”制都是“双储继承”制的表现形式。其子“单系双王”为“双储继
承”制的一般形式。就其一般形式而论,“双王”——“父王”、“叔王”的权
力不同,只有“父王”有世系传承的权力。“双储”继承制是一种储位预立的嫡
长子继承制。此外,时局、个人威望、权力的强弱都会对“双储继承”制的表现
形式产生影响。

(三)“双储继承”制与叔侄争位
虽然“双储继承”制是一种有序的继承制度,但是其在实际传承中的最大
矛盾就是若“父王”先亡,其政治权力及传承权力该为“叔王”继承,还是其“嫡
长子”继承。这种矛盾造成了明代女真中“叔侄争位”事件。
永乐年间忽儿海卫“都指挥恼纳、塔失叔侄争印”与正统年间建州左卫中“凡
察、董山叔侄争印”事件即是“叔王”与“嫡长子”之间的权力争夺。建州左卫

的猛哥帖木儿与凡察之间为“两头政长”。 猛哥帖木儿遇有兴兵之事时,常“自

将中军,或分兵与凡察” 。猛哥帖木儿死后,因其子董山与其堂弟凡察争掌建州
左卫印,即是争夺猛哥帖木儿遗留的政治权力。明廷处理此事,“分建州左卫设
建州右卫,升都督佥事董山为都督同知,掌左卫事;都督佥事凡察为都督同知,

掌右卫事。董山收掌旧印,凡察给新印收掌” 。朝廷于永乐七年(1409)三月置
忽儿海卫时,以塔失为指挥。同年五月,
“海西野人都指挥恼纳、塔失叔侄争印”。

明廷把忽儿海卫一分为二,叔恼纳仍管忽儿海卫,而于北部析置弗提卫,命其


《明神宗实录》卷 41,万历三年七月辛未,第 929 页。

《满文老档》卷 3,第 20-21 页。

《满文老档》卷 3,第 20-21 页。

褚英后被努尔哈赤所杀。后金的权位继承制度发生变化,关于这一点笔者在此暂不进行讨论。

《朝鲜王朝实录》卷 82,二十年七月辛亥条记载: “凡察之母,……先嫁豆万(官名)挥厚,生猛哥帖木

儿。挥厚死后,嫁挥厚异母弟容绍(官名)而生凡察” 。则猛哥帖木儿与凡察既是同母异父的兄弟也是堂
兄弟。

《朝鲜世宗实录》卷 82,二十年七月辛亥。

《明英宗实录》卷 89,正统七年二月甲辰,第 1791 页。

《明英宗实录》卷 82,正统六年八月丁丑条载, “太宗皇帝令恼纳掌忽鲁哈卫,塔失掌弗提卫”,第 1644
页。

8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侄塔失掌之,“其人民各随所属” 。
明廷对于“叔侄争印”的处置缓解了“叔王”与“嫡长子”之间的权力争夺。
然而至明后期,辉发部拜音达里杀其七叔而自立,即说明叔侄权力争夺的激烈性。
这种“叔侄争位”有一种调和的处理方式,即“叔王”暂时继承、行使政治
权力,而传承权力仍归“嫡长子”所有。如上文提到的肥河卫都督别里格后,其

弟孛里格袭职 ,然而孛里格之后,仍是别里格子剌哈袭父职继续为都督。此后,
即是剌哈具有传承权力。
扈伦四部的世系传承中存在一种“双储继承”制。“双储继承”制是一种王
位继承制度。当在“两头政长”中出现“共主”或“汗王”时,“双储继承”的
历史痕迹往往会被掩盖。“双储继承”制有两种表现形式:“双系双王”及“单
系双王”制。“单系双王”制为“双储继承”制的一般形式。从理论上而言,“双
储继承”制是一种有序的继承制度,其具有父子相继、储位预立、嫡长继承的特
点。然而,在实际传承中“双储继承”是“叔侄争位”事件发生的原因。

四、扈伦四部的族群认同与历史记忆
——以关于扈伦先祖纳齐布录的文献记载为考察对象
扈伦四部是指乌拉部、哈达部、叶赫部、辉发部。有史料记载,乌拉部与哈
达部为是同一先始祖,为纳喇氏的纳齐布录(那齐卜禄)。叶赫始祖为土默特氏
的星根达尔汉,辉发始祖为益克得哩氏的昂古礼、星古礼二人。后,叶赫部与辉

发部均改氏纳喇。 但扈伦各部仍保有其原本的“祖源记忆”,作为同一族群,其
认同感并非完全来自于血缘关系。作为共同姓氏的“纳喇氏”成为扈伦四部界定
自身族群的工具。那么扈伦四部的同一族群认同是如何形成的?在文献记载中能
否发现扈伦四部共同“历史记忆”的痕迹?这就成为笔者比较关心的问题。而文
献中关于扈伦始祖纳齐布禄的记载可以为上述问题提供一些答案。

(一)关于扈伦始祖纳齐布禄的记载
关于扈伦始祖纳齐布禄的事迹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那拉氏宗谱》、
《乌
拉哈萨虎贝勒后辈档册》等文献中均有记载。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对纳齐布禄早期活动及其改氏纳喇的经过有着翔实记
述:
乌喇本国名,初名扈伦,其始祖名纳齐布录,独处辉发、乌喇两界之启


《明英宗实录》卷 82,正统六年八月丁丑,第 1644 页。

关于肥河卫首领的袭职情况,参见第一章《扈伦四部世系与相关海西卫分》一节。此外,别里格于正统元
年袭为指挥使,至正统十一年始升为都督同知。《明实录》中有时将都督秩别的女真官员都简称为都督。

《满洲实录》卷 1,第 24—26 页。

8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尔撒河源。有闻其墨尔根(勇士、善猎者之意)名,自虎密雅拉库河来访者。
纳齐布录留之为弟,名之曰德业库。居无几,德业库别去,传说其声誉,蒙
古可汗闻之,令兵百人往访,欲迎归,以女妻之,锡之户口产畜。纳齐布录
诳云:携父母偕往,遂登高峰不下,蒙古兵衣甲趋上,纳齐布录射之,矢无
虚发,兵不能上。问其姓,随口应之曰:纳喇氏。遂相传为纳喇氏云。蒙古
兵退,避居乌喇河滨。乌喇居人,讶上流有羽毛逐流而下,使二十人往觇焉,
纳齐布录赠以所猎获禽兽、皮肉、羽毛二十人归白其众,众迎归,奉为部主,
纳齐布录纳一女子,生商坚多尔和齐。后复还故处,不知所终。①
《那拉氏宗谱》中的记述与上述内容基本相同,其细节更为具体,在《那拉
氏宗谱》中纳齐布录被称为纳齐布:
粤稽我族先世起业,原据于满洲国长白山,居纳喇河滨,遂因以纳喇为
满洲著姓。赋国十二世,老祖讳纳齐布,移混同江西扈尔奇山以东启尔萨河
源处独自居焉。而纳齐布善猎,贤声不泯。虎密雅拉库河居人前往探访,恰
遇贤士纳齐布,问曰:
‘汝知贤士纳齐布否?’老祖纳齐布问曰:
‘汝访贤士
纳齐布何为?’其人答曰:‘欲食贤士所捕之禽肉,欲衣贤士所猎之兽皮,
甘为契友。’老祖答曰:
‘即我是也。我无妻子房舍,处于旷野,与修隐无异,
汝则焉能禁受?’其人答曰:‘是知无房舍而来者。’老祖纳齐布曰:‘汝既
至此,可为兄长。’其人未许,老祖纳齐布居为兄长。以来访者名曰得耶库,
欢欣得一手足,食以甘美禽兽肉,服以猞狸狲、虎皮,常为生业。得耶库日
尽会贤士老祖纳齐布两三次耳,心中惊恐,并苦于独居,遂逃去。将此贤名
闻于蒙古,蒙古差派札拉固奇(官名,来自蒙语达鲁花赤,满语作 jarsuci,
意译为审判官)率领百人,以捕牲资装而访。访遇,则曰:‘贤士居于此,
我等蒙古汗差令探访,会见时许以赐汝子嗣,并令掌管奴仆民等及牲畜各项,
因而奉差探访贤士’。老祖纳齐布诳曰:
‘如此我自然欣去,须往领吾父母。’
言讫,登高峰而坐,磨矢以待。何以迟久不至?伊寻视老祖处于高峰。札拉
固奇呼曰:
‘贤士速将汝父母领下。老祖答曰:
‘我父母已故,讬言欲逃出汝
等之手耶,我不与汝等同往蒙古。’令披甲趋上,老祖纳齐布凡所指处,矢
无虚发,射退蒙古,撤兵而回。老祖下高峰自思:我名传于遐迩,难以在此
久居。即之乌喇河上哨,于岸旁构舍二所,一所积聚禽羽,一所积聚兽毛,
付之中流,入西乡。其居人讶上流有羽毛逐流而下,因此亦知有一善猎者。
差人二十名沿江两岸,每岸以十名探访。寻访之士,见背负禽兽皮肉者,问
其详细,老祖纳齐布赠以所猎获禽兽皮肉羽毛。寻访二十人归告其众,众与
阖乡人等相商,欲聘请贤士——我等食贤士所捕之禽肉,请贤士食我等所获
之谷。议毕,前往聘请。聘至,乡人问于贤士纳齐布曰:‘汝欲娶美妇,则


(清)鄂尔泰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 23,《乌拉地方纳喇氏》,第 295 页。

8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娶美妇,伊夫另为娶妻;汝欲娶处女,则娶处女。老祖纳齐布答曰:‘如娶

妇,吾与其夫同居乎?’遂娶女焉。
《乌拉哈萨虎贝勒后辈档册》的谱序中的记述较多的保留了满文口语述事的
特点:
始祖大妈发倭罗孙姓氏。喜伯起,东夷发祥。莫勒根·巴压·那拉氏·那
其布禄,伊父母祖居希伯,后来喜伯将那其布禄招赘付马(据锦本为驸马)。
系喜伯王之女宫主为那其布为妻,所生一子一女由喜伯抱回绥远城哈达国为
万于(据锦本为单于),说曰胡称(弓本作“承”)为一国②,并王吉外郎保护
定国军挥发、牛头山,东京城一带等处。十二年,克获那其布禄。由喜伯并
德业库二人携带兵二十名,至哈达国高山步战。而喜伯指派人带领披甲百余
人,在山下问曰:“你何人也?希爵拉(据锦本为“希爱哈拉?”)。而那其
布禄答曰:
“那哈拉”。那其布禄步射穿杨箭,答曰:
“不能回”。故前奔乌拉
弘弥勒城原籍,设立乌拉国。布伦以后(锦本“后”字,弓本作“此”字)

你崖为乌拉国王。
《纳拉氏宗谱》的记载与《乌拉哈萨虎贝勒后辈档册》的记载极为相近,并
在语言上理顺了后者的含混抵牾之处,其记载较为精炼:
太祖倭罗孙·那哈拉·大妈发·莫勒根·巴压·纳拉氏·纳齐布录,伊
父母祖居锡伯。远祖为大金完颜氏。太祖少有勇力,善骑射,年十八,保锡
伯王,并娶锡伯王女为驸马。太祖屡建奇功,锡伯王赐以所得之纳喇部,为
部长。④

(二)对相关文献记载的文本分析
上述文本中对纳齐布录生平活动的梗概记载大致相同,都对纳齐布录的联姻
情况、结拜兄弟情况及因何称姓纳喇、如何成为乌拉部主等问题作出了说明。笔
者将文献中记载的这些情况整理列下表:
文献 联姻情况 结拜兄弟情 锡 伯 或 蒙 因 何 称 姓 如何成为乌
况 古的关系 纳喇 拉部主
文 献 蒙古可 有自虎 未 有 蒙 古 乌喇居
一 :《 八 旗 汗对纳齐布 密雅拉库河 关 于 纳 齐 兵问其姓, 人,众迎归,


赵丽静主编:《满族家谱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第 87 页。

按锦本为“说曰胡称一国”,弓本为“说曰胡承为一国”。丛佩远及张晓光在其《乌拉哈萨虎贝勒后辈
档册与满文谱图初探》 (《满族研究》,1986 年第 3 期,第 51 页)一文中认为,此处应为“说曰胡,称一国” 。
而赵东升先生根据其手中的另一版本认为此处应为“说曰胡承为一国” ,而“胡承即胡伦讹译,史称扈伦或
呼伦”。

关于弓本锦本参见丛佩远及张晓光在其《乌拉哈萨虎贝勒后辈档册与满文谱图初探》 (《满族研究》
,1986
年第 3 期,第 47-55 页)一文。正文中所引文字,以弓本中的原序为主抄录,其字句不通或与锦本中记载
有歧义之处,则于夹注中标出。

转引自赵东升: 《呼伦那拉姓氏考疑》,载赵东升:《扈伦四部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年,第 125
页。

8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满 洲 氏 族 录“欲迎归, 来访者。纳 布 录 与 锡 随 口 应 之 奉为部主。


通谱》 以女妻之”。 齐布录留之 伯 关 系 的 曰 : 纳 喇 纳齐布录纳
纳齐布 为弟,名之 记载。 氏。 一女子,生
录为乌拉部 曰德业库。 不 随 商坚多尔和
主后,纳一 居无几,德 蒙古,而避 齐。
女子,生商 业库别去 居乌拉河
坚多尔和 畔。
齐。
文 献 蒙古汗 虎密雅 未 有 居 纳 “ 西
二 :《 那 拉 差令探访, 拉库河得耶 关 于 纳 齐 喇河滨,遂 乡”居人,
氏宗谱》 会见时许以 库居人来 布 录 与 锡 因以纳喇。 欲聘请贤士
赐汝子嗣。 访,以纳齐 伯关系的 ——我等食
即是许纳齐 布为兄长。 记载。 贤士所捕之
布婚姻的意 拒 与 禽肉,请贤
思。 蒙古札拉 士食我等所
纳齐布 固奇等同 获之谷。议
于“西乡” 往蒙古。 毕,前往聘
居人处娶一 请。
处女为妻。

文 献 喜伯将 未记载 为 锡 喜 伯 故前奔


三 :《 乌 拉 那其布禄招 其与“德业 伯驸马,后 指派人带 乌拉弘弥勒
哈 萨 虎 贝 赘为驸马。 库”结拜。 拒绝回去。 领披甲百 城原籍,设
勒后辈档 而记“喜伯 未 有 关 于 余人,在山 立乌拉国。
册》 并德业库二 蒙 古 的 记 下问纳齐
人携带兵二 载。 布为何哈
十名,至哈 拉?那其
达国高山步 布禄回答
战”。 其为“那哈
拉”。
文 献 年 十 没有关 未 有 锡 伯 锡伯王
四 :《 纳 拉 八,保锡伯 于“德业库” 关 于 蒙 古 王 赐 以 所 赐以所得之
氏宗谱》 王,并娶锡 的记载。 的记载。 得之纳喇 纳喇部,为
伯王女为驸 部。 部长
马。

从上表中可见两种完全不同的叙述框架。第一种为《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与
《那拉氏宗谱》的记述:纳齐布录,独居于启尔撒河源,德业库听闻其名声来访,
与共居并结为兄弟。德业库离开后将纳齐布录的名声传至蒙古。蒙古许其婚姻,
欲其归顺蒙古,被纳齐布录拒绝。后被原乌拉部人迎归,奉为部主;并与原乌拉

8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部人通婚。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与《那拉氏宗谱》记载的区别在:
《八旗满洲氏
族通谱》记载纳齐布录因被蒙古兵问其姓而随口答曰“纳喇氏”。而《那拉氏宗
谱》中称因居纳喇河滨,而称纳喇。后一说法与《满洲实录》、
《清太祖实录》的
说法一致。第二种为《乌拉哈萨虎贝勒后辈档册》与《纳拉氏宗谱》的记载:纳
齐布录为锡伯驸马,而与蒙古无涉。《乌拉哈萨虎贝勒后辈档册》与《纳拉氏宗
谱》记载的分歧在于:前者记载纳齐布录与锡伯王女所生子女由锡伯抱回绥远城
哈达国为单于。而纳齐布录自己后脱离锡伯独立,并回到乌拉弘弥勒城原籍,设
立乌拉国。后者记载因纳齐布录于锡伯屡建奇功,锡伯王赐以所得之纳喇部,为
部长。
对笔者来说,很难确切辨别上述四则文献资料在何种程度上与史实相合。然
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扈伦四部族群或纳喇氏在记录或追述其祖源时所关注的
某些重要因素:
婚姻是获得族群内部认同的方式之一。外人或异族人只有通过娶某一部族的
女子为妻,得到“夫婿”的身份,才能成为部族成员,获得参与上层权力分配进
而成为部长或国主。在此种情况下,事实婚姻与名义婚姻都是异族人加入部族的
程序或仪式。如《那拉氏宗谱》中记:“乡人问于贤士纳齐布曰:‘汝欲娶美妇,
则娶美妇,伊夫另为娶妻;汝欲娶处女,则娶处女。老祖纳齐布答曰:
‘如娶妇,
吾与其夫同居乎?’遂娶女焉”。这段记载有可能经过后人的修改与美化。实际
上,乌拉部族人极有可能是询问纳齐布录是选择“娶处女”的事实婚姻,还是“娶
美妇”的形式婚姻。如若有“汝欲娶美妇,则娶美妇,伊夫另为娶妻”的处理方
式,就不会有纳齐布录“如娶妇,吾与其夫同居乎”的这种回答方式。在第一种
叙述框架中纳齐布录“娶一女为妻”,完成了加入部族的程序或仪式,才能成为
部主。
《满洲实录》中记载:满洲始祖布库里雍顺调停三姓之间的矛盾,
“三姓人
息讼,共奉布库里雍顺为主,以百里女妻之”①,也是娶妻入族后,成为部长或
国主的事例。在第二种叙述框架中,纳齐布录为锡伯驸马,则可以参与部族的权
力分配,故记载或是其后嗣得以为哈达国主,或是其得锡伯王所赐之纳喇部为部
长。
共同居住并结拜为兄弟也是族群内部认同的方式之一。通过结拜兄弟及共
居,二个不同氏族的人,就成为了同一部族内的“同姓兄弟”。在第一种叙述框
架中,纳齐布录与德业库原为不同地方居处的人,二人结拜,纳齐布录为兄,德
业库为弟。《满洲实录》中则记载了辉发始祖昂古礼、星古礼二人,投靠纳喇姓
的葛扬葛土默特,并杀七牛祭天,改姓纳喇。即是通过一定的仪式而结为同姓兄
弟,成为同一部族成员。在这种情况下,称为“兄”一方,往往拥有更高的地位
与权力,并可以保留原先的氏姓称号,而称为“弟”另一方,则需要改变原来的


《满洲实录》卷 1,第 8 页。

8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氏姓称号。如《纳拉氏宗谱》中记载“得耶库日尽会贤士老祖纳齐布两三次耳,
心中惊恐”,地位的不平等极有可能就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纳喇氏称号的来源在四则记载中都有提到,但却有着几乎完全不同的说法。
只有结合不同对纳齐布录的姓氏和称谓的记载来考察,才能厘清纳喇氏称号的来
源。《乌拉哈萨虎贝勒后辈档册》中记“始祖大妈发倭罗孙姓氏”意思是纳齐布
录的先祖为“倭罗孙姓氏”。纳齐布录的全称为“莫勒根·巴压·那拉氏·那其
“莫勒根·巴压”是“尊号”,① “莫勒根”意为贤者,
布禄”。 “巴压”意为尊贵
者,且多用于部主。那么,
“纳齐布录”是名,
“那拉氏”为其氏(哈拉)。而《纳
拉氏宗谱》有“太祖倭罗孙·那哈拉·大妈发·莫勒根·巴压·纳拉氏·纳齐布
录”的称谓,其中“太祖倭罗孙·那哈拉”意思是太祖为“倭罗孙·那”氏(满
文哈拉是氏的意思)。其中“倭罗孙”为原本的部族之名,当为“忽剌温”的异
写。金代有拿姓八氏,拿懒为其中之一。“那”氏即金代拿姓,而“纳喇”氏即
为金代的“拿懒”氏。
《乌拉哈萨虎贝勒后辈档册》中记载那其布禄称自己为“那
哈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则记载其自称“那拉哈拉”,是大姓与小姓的区
别。故,上述文献中对于纳齐布录姓氏的记载并不矛盾,记载表示:纳齐布录的
先祖是“倭罗孙”部,
“那”姓中的那拉氏。文献中,蒙古问其姓而纳齐布录“随
口应之曰:纳喇氏”;或锡伯问其何“哈拉”时,纳齐布录答曰“那哈拉”的记
述。则表明纳齐布录脱离了蒙古或锡伯的掌控,成为有着独立“氏”称的部族。

即“那拉”氏称谓的出现,标志着那拉氏部族的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种叙述框架中,
“纳喇”
(那拉)氏称谓来源应可追溯
到纳齐布录的先祖。而第二种叙述框架中,则有纳喇氏是改氏而来的痕迹在其中:
或称纳喇氏为纳齐布录“随口应之曰:纳喇氏”,或称那拉氏族人“居纳喇河滨,
遂因以纳喇为满洲著姓”。这两种叙述框架中究竟哪种叙述更接近真实,哪种叙
述是对历史记述的修改就成为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对此,笔者将在下文进行进
一步探讨。

(三)纳齐布录事迹的英雄化及以“那拉氏”为中心的族群认同与历史记忆
笔者认为将历史上记载的纳齐布录活动时代定为元末明初是恰当的。按乌拉
世系中的相关记载:其一代为纳齐布录,二代为商坚多尔和齐;三代祖佳妈喀、
撮托二人。乌拉起源于兀者前卫:二代祖商坚朵尔和齐即可能是兀者前卫第一位
指挥哈鼻答(哈必答),在《明实录》中活动于永乐十五年至正统八年。三代祖
佳妈喀即为兀者卫继任指挥、哈必答子加木哈,在《明实录》中活动于正统八年
(1443)至天顺二年(1458)。然在哈必答之前,
《明实录》中没有关于兀者前卫


在女真语中,“莫勒根”本有善射者、神射手、贤者之意,“巴压”则是尊贵之意。

明代女真的“氏”,除表明祖源及血缘关系外;部族首领家族的“氏”,更有标识整个部族、区分“自者”
部族与“他者”部族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8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及早期纳齐布录活动的记载 ,故笔者对于“纳齐布录建立扈伦国”这一说法持

有疑虑 。首先,明初,兀者诸卫集团是海西女真中最大的势力。兀者卫为其领
导中心,而兀者前卫立卫较晚,势力较弱。则若此时在海西女真中存在影响深远
地方部族势力,其头领当为兀者卫的第一任指挥脱脱哈或第二任指挥塔克失较为
合理。其次,第一种叙述框架中称纳齐布录早期独处于“启尔撒河源”(今吉林
永吉启尔撒河),这并非兀者前卫早期的活动范围。而是后期乌拉部的主要势力
范围。再次,关于同宗的哈达、乌拉两部如何分成二部,在《乌拉哈萨虎贝勒后
辈档册》中记载称:纳齐布录与锡伯王女所生之子女被抱回绥远城哈达国,成为
哈达国主。纳齐布录自己则脱离锡伯独立,回到乌拉弘弥勒城原籍设立乌拉国。
按照《乌拉哈萨虎贝勒后辈档册》的记载,乌拉、哈达分部应在明初。而实际上,
扈伦先世从三代佳玛喀以后,乌拉、哈达始分为两派:一子都里吉都督继承了兀
者前卫为分派后的乌拉先祖,另一子速黑忒则另置塔山前卫为分派后的哈达先
祖;此当为明成化弘治年间事。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文献中记载的扈伦先祖纳齐布录生平,并非完全真
实的史实,而是扈伦部族的后人,在清朝时修录其宗谱、族谱时,对先人口述的
家族历史等进行文字整理而成的。其时虽仍有关于其先祖纳齐布录生平事迹的记
忆传承,但因年代久远,很多细节之处已有遗误含混之处。后人在文字化时对进
行整理、润色及归纳,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叙述。这两种叙述虽在细节上不尽相
同,但在叙述框架上有类似之处。两种叙述都记录了纳齐布录成为一部之长的过
程。在描述纳齐布录活动时对于纳齐布录脱离蒙古或锡伯的记述,有可能是关于
加木哈或其父辈脱离“兀者卫”,自立兀者前卫过程的记述。
文献中关于纳齐布录活动事迹的记载将其塑造成为理想的首领:有贤善的声
名、善于狩猎、勇于争战、不畏强权、能得部众拥戴、有贵族身份。对于“强凌
弱、众暴寡”的女真社会而言,只有这样的首领才能保证部族的生存和发展。故
而,关于纳齐布录的记述与其说是真实的历史,不如说是对先祖英雄化的历史书
写。
那么,对于纳齐布录英雄化的历史书写对于扈伦四部意味着什么呢?扈伦四
部并非同一血缘世系,也就是说其彼此之间并没有事实存在的共同祖源记忆。其
族群认同就不一定通过“共同祖源记忆”的方式得以实现。将先祖塑造成为一个


关于《明实录》中没有关于早期纳齐布录活动记载的原因可能如下:一、明廷于永乐初年始建女真卫所,
并对女真首领授官,纳齐布录的活动时期极可能早于此时。二、明代女真人名称谓复杂,有音转、尊称等,
可能纳齐布录的活动以异名记载于之前兀者诸卫的活动之中。然无论是那种可能情况,均不影响笔者对于
“纳齐布录建立扈伦国”这一说法的怀疑态度。

关于纳齐布录,少有学者研究。仅有赵东升先生在其关于扈伦四部的研究中提出:纳齐布录为完颜氏后裔,
其先祖为金代完颜宗弼。完颜宗弼家族所居之洪尼地,即是今吉林市乌拉古城。纳齐布录即以原“乌拉地
方”为发详地建立了扈伦国。 (参见赵东升:《扈伦四部研究》,第 126 页)此外,对于“扈伦国”笔者与赵
东升先生也有不同之处。赵东升先生认为, “扈伦国”分化演变成为“扈伦四部之乌拉、哈达、辉发、叶赫”。
笔者则认为“扈伦国”或“扈伦族”仅可以理解为乌拉部的前身,扈伦四部的共同纽带是其同为“纳喇”
哈拉。

8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英雄化的首领形象,成为英雄化的祖先。女真社会中对于英雄首领的崇敬,使得
扈伦四部之间有着共通的情感认同。笔者注意到,《乌拉哈萨虎贝勒后辈档册》
提到纳齐布录子及王吉外郎“保护定国军挥发、牛头山,东京城一带等处”,加
上“纳齐布录”所处的“乌拉”地方;恰是后来整个扈伦四部的大致地域。如果
整个扈伦四部族群认可纳齐布录及其子曾掌控整个扈伦四部的地域。那么关于扈
伦四部的族群认同就通过这样一种逻辑方式得以实现:即在扈伦四部的生存地域
中,出现了英雄式的首领,他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取得了部
众的信任,并且达成了对于某一族群生存地域的管辖与统治。就扈伦四部而言,
对于“纳齐布录”个人伟业的认同,转变成为对于“开始”于纳齐布录的那拉姓
的认同,这种认同则是通过扈伦四部“皆姓那拉”的方式得以表达。在《满洲实
录》的记载中,辉发部与叶赫部改氏那拉的情况不尽相同,然二部改氏皆是其一
代先祖所为。这种记载自身与历史真实相符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记载
表明辉发与叶赫都认同以改氏那拉作为其部族历史记忆的源头。关于“那拉氏”
的历史就可以成为扈伦四部共同的历史记忆。同时,共姓“那拉”就成为了扈伦
四部的族群认同方式。
这里,笔者再重新探讨上文曾提出的问题:那拉氏是本应为纳齐布录先祖的
原本姓氏,而在某些文献记载中却保留“那拉氏是由纳齐布录改氏而来”的说法。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矛盾记载的原因在于:辉发、叶赫二部先祖都改氏那拉,若乌
拉、哈达二部的共同先祖也是改氏那拉的话,共氏“那拉”就更容易得到认同。
这样就表明,并非是辉发、叶赫二部抛弃旧姓氏,依附于“那拉”氏;而是在扈
伦四部族群的形成过程中,因为新族群认同的需要,扈伦四部共同选择了那拉氏
作为其族群认同的表达方式。
扈伦四部有着共同的对外称号—扈伦、活动地域与经济生活,形成了同一军
事联盟。①其被外界认为是一个清晰独立的群体,记载中努尔哈赤就曾言:
“我乃
满洲,尔乃扈伦”。乌拉、哈达、叶赫、辉发共姓“那拉”表明其对同一族群身

份的认同。故笔者将扈伦四部认定为同一族群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在于:在谈
到“族群认同”时,往往有学者强调“族群认同”的根基是其成员的“共同祖源
记忆”,差别只在于或认为这种“共同祖源记忆”是原生真实—有着共同的血缘

世系,或认为其是主观信仰—有着共同的历史传说。 然而在关于扈伦诸部的记
载中,言明了其血缘世系的不同,同时也没有共同的历史传说,即扈伦四部没有


丛佩远《扈伦四部形成概述》 ,《民族研究》1984 年第 2 期,第 16-17 页。

关于“族群”与“族群认同”的研究长期以来就是西方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近年来,这一领域也引
起了中国学者的广泛兴趣。受研究能力及本文主题的限制,笔者无意在此深入探讨关于族群及族群认同的
定义及理论。就笔者的理解来说,族群为某一历史时期中可以清晰界定的群体。首先,其可能有相同的体
质(人种)、语言、经济生活、文化风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要素中的几种。其次,这种界定可以得到
“他者”与“自身”——族群内部成员的双向认同。

关于族群认同理论,参见左宏愿的《原生论与建构论:当代西方的两种族群认同理论》(《国外社会科学》
2012 年第 3 期,第 107-114 页)。

8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共同的“祖源记忆”。那么,扈伦四部“族群认同”的形成为了一个相对重要的
问题。
通过研究笔者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扈伦四部作为一个族群是以扈伦族(乌
拉前身)为源头,以“那拉氏”为核心形成的。在扈伦四部族群的形成过程中,
叶赫及辉发二部保留了关于其祖先姓氏的记忆—即“祖源记忆”,使得扈伦四部
缺乏族群认同的根基情感。故扈伦后人在记录其先祖事迹时,将其塑造成为“英
雄首领”。将族群成员对于纳齐布录“英雄首领”的崇拜与认同转变为对于“那
拉”姓氏的认同。而关于“那拉”氏的历史记忆也就成为关于扈伦四部族群“过
去”的历史记忆。共姓那拉就成为了扈伦四部族群认同的表达方式。更甚一步的
说,关于“纳齐布录”的记述很有可能为了族群认同的需要而书写的历史记忆。

附 论
当“那拉”氏的历史记忆演变成为扈伦四部族群共同“过去”的历史记忆、
共姓那拉就成为了扈伦四部族群认同的表达方式后,改姓“那拉”的部族又会再
次为了族群认同的需要而改写其“祖源”历史记忆。如叶赫那拉氏的族谱中就保
留了这种被改写的祖源历史记忆。关于这一点,笔者不再进一步展开讨论,仅将

“锡伯那拉氏家谱——咸丰八年原谱” 附录于下,以兹证明。
附录:锡伯那拉氏家谱——咸丰八年原谱
始祖西恩达尔嘎,原系蒙古人,入籍中国生二子。兄名那沁布普,弟曰
那林布普。昆仲俩皆善射,蒙古汗闻其晓勇,慕名求邀,欲配公主招附马。
那沁布普意厌,独上山拒婚。蒙人闻之,欲掠捕。那沁布鲁张弓搭箭,曰:
“射尔等帽也”,箭发中其帽。蒙人慑退,那沁布晋见状谑道:
“那拉”!(蒙
语,
“过来”或“来”之意)蒙人愈加性恐,回禀蒙古之汗驸马抗赘出走之状。
汗问其姓氏,蒙人不知其姓,乃好汉惟呼“那位”告于汗,汗遂道乃姓那拉
矣。自此认姓那拉。那沁布鲁香越山至叶尔河畔,游猎禽兽,为城民注目,
遂邀,尊为城主。由是称姓叶赫那拉。胞弟那林布鲁,曾事哈达部落城主,
称姓哈达那拉。嗣后朝中为官,躬勤竭力,那拉氏得以敕封大性。此话书载
《万姓同谱》。②
后历辈,佐证缺籍。然三代宗谱中记述我之宗祖曾系盛京所辖岫岩镶蓝
旗柏都牛录乌克辛,姓那拉。先祖乃由盛京迁徒伊犁之乌克辛乌什巴也。维
嗣有三,长子念保,主莫昆达事,次子曾名双德、沙昆、达洪泰,笔帖式,
三子色尔布,亦主莫昆达。三乃祖先昆仲七,此乃四代先祖矣。(以下从略)


此资料转引自那启明、韩启昆:《锡伯族叶赫那拉氏的由来》,
《满族研究》,1996 年第 4 期,第 66 页。

为《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俗称。

8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小 结
本章主要是从社会组织形态与族群认同的角度来考察“扈伦四部”的内部联
系。
笔者首先对扈伦四部的社会组织形态加以考察。扈伦四部同为纳喇哈拉,是
带有“血缘意识”痕迹的盟约团体,有着共同的地域及活动。扈伦四部的社会组
织可称为“部族”,
“纳喇哈拉”为其“族名”,
“乌拉、哈达、辉发、叶赫”为其
“部名”,“族”表示同一集团,“部”表示“族”的分派。同时,“乌拉、辉发、
叶赫”为已“筑城称王”的“部国”,而王台时期的“哈达国”则可称为“汗国”。
从空间分布上来看,“部国”是由“王城”(hecen)、“城”(hoton)、“寨”
(gasan)所组成。中心“主城”加上外围的“寨”可以视为一个组织单位:“城
寨系统”。所谓的“部国”有的由单个“城寨系统”组成。有的则为王城与多个
“城寨系统”组成。也有可能存在这样的“部国”——由双套“王城加多个城寨
系统”组成。
从扈伦四部“国”的概念中可知,要想深入理解扈伦四部社会组织情况,对
于扈伦四部“城”的探考察就成为必要。女真人的城,从建筑材料区分,可分为
土城、木城、石城等。从功用方面而言,又可分为王城、商城、战城及临时之城。
明代女真中的“王城”或“大城”往往具有混合功用。扈伦诸部中有多个“城”,
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及作用不尽相同。乌拉只有“乌拉大城”一个王城,其余诸城
是于乌拉河的两岸沿河鳞次而设。除“乌拉大城”外,“宜罕山城”亦是乌拉部
重要的军事壁垒。辉发是以“扈尔奇山城”为中心,以“辉发峰”为副城,兼有
“辉发河城”等卫城。哈达亦是以“哈达新城”为王城,“哈达旧城”为副城,
以“哈达石城”为卫城。而叶赫的东西二城同为“王城”,“叶赫珊延府城”则
为卫城。扈伦四部的王城一般有三道城垣,将王城分为四层,依次为:外城——
兵士聚集场所、中城——诸将所居、内城——“王”的亲党所居、内城中单独设
置的“王”的居处。对于扈伦诸国而言王城是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及军事壁垒,
亦是财富聚集的场所。
扈伦四部的世系传承中存在一种“双储继承”制。“双储继承”制是一种王
位继承制度。当在“两头政长”中出现“共主”或“汗王”时,“双储继承”的
历史痕迹往往会被掩盖。“双储继承”制有两种表现形式:“双系双王”及“单
系双王”制。“单系双王”制为“双储继承”制的一般形式。从理论上而言,“双
储继承”制是一种有序的继承制度,具有父子相继、储位预立、嫡长继承的特点。
然而,在实际传承中“双储继承”是“叔侄争位”事件发生的原因。
“扈伦四部”可视为同一族群,然而扈伦四部没有共同的“祖源记忆”。那
么,扈伦四部“族群认同”的形成为了一个相对重要的问题。扈伦四部作为一个

9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族群是以扈伦族(乌拉前身)为源头,以“那拉氏”为核心形成的。在扈伦四部
族群的形成过程中,叶赫及辉发二部保留了关于其祖先姓氏的记忆—即“祖源记
忆”,使得扈伦四部缺乏族群认同的根基情感。故扈伦后人在记录其先祖事迹时,
将其塑造成为“英雄首领”。将族群成员对于纳齐布录“英雄首领”的崇拜与认
同转变为对于“那拉”姓氏的认同。而关于“那拉”氏的历史记忆也就成为关于
扈伦四部族群“过去”的历史记忆。共姓那拉就成为了扈伦四部族群认同的表达
方式。

9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明代的海西女真政策

海西女真的形成、发展必然会受到明廷女真政策的影响,故本章主要讨论明
代女真政策。明廷女真政策的“核心”是女真卫所的设置,此为明廷统辖女真地
区的基础。关于明代的女真卫所已有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笔者在此不再多言。

永乐年间设立的奴儿干都司为女真诸卫的上层机构,是为明廷直属机构。而明
廷对于女真首领的授官、女真于明的朝贡、明廷给予女真的抚赏基本上都是以女
真卫所为单位进行的。明廷设立奴儿干都司、对女真首领授官、确立朝贡制度、
予以抚赏等措施的目的是加强对于女真地区的管控。笔者就上述问题一一进行探
讨。

一、明代的奴儿干都司
关于奴儿干都司的研究是东北边疆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焦点为奴儿干都
司作为明代疆域统治一部分的重要性②及其与女真卫的关系。一般认为奴儿干都
司与女真卫没有直接的统辖关系。③笔者认为,这一看法尚有值得商榷之处。
(一)奴儿干都司的设置
明廷对女真的招抚主要有两个区域:一是松花江上游及牡丹江上游、图们江
南北、绥芬河流域地区。二是松花江中下游及黑龙江流域。永乐元年设立的建州
卫及兀者卫④,即是明廷在这两个区域“招谕野人”的枢纽。永乐二年(1404)
时奴儿干卫的设置,标志着明廷对女真的经略已深入到黑龙江下游。《明实录》
记载:永乐二年二月时,“忽剌温等处女直野人头目把剌答哈来朝,置奴儿干卫。

王钟翰先生在《明代女真人的分布》一文中,有《明代女真卫所简表》对于明代 368 个女真卫、20 个女
真所的设置时间、名称、别称、今所在地列表说明(参见王钟翰:
《王钟翰清史论集》,第 679-786 页)。滕
绍箴所著的《明代奴儿干都司女真诸卫研究概述与探索》(《民族研究》,1995 年第 2 期,第 58-66 页)一
文中对某些尚有疑问的女真卫位置加以研究。杨旸等著的《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中也对诸多女
真卫所的名称、设立的时间、今所在位置等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说明。同时,提出“明廷对奴儿干都司属下
卫所”实行有效的羁縻政策(参见杨旸等著:《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第 220 页-240 页)。蒋秀
松有《羁縻卫所与羁縻政策》一文,直接将明代的女真卫所定义为“羁縻卫所”(参见蒋秀松:
《东北民族
史研究(三)》,第 154-164 页)。

见郑天挺:
《明代在东北黑龙江的地方行政组织——奴儿干都司》,
《史学集刊》,1982 年第 3 期,第 28-33
页;李兴盛:《奴儿干都司的建立》
,《求是学刊》
,1982 年第 3 期,第 78-83 页。

见张士尊:
《奴儿干都司职能分析》,
《辽宁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5 期,第 46-49 页;蒋秀松、王兆兰:
《关
于奴儿干都司的问题》,《民族研究》,1990 年第 6 期,第 85-95 页。

《明太宗实录》卷 25,永乐元年十一月辛丑条载:
“女直野人头目呵哈出等来朝,设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
阿哈出为指挥使,余为千百户、所镇抚,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第 460 页;卷 26,永乐元年十二月
辛巳,第 479 页。

9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以把剌嗒哈、剌孙等四人为指挥同知,古驴等为千户所镇抚。赐诰印冠带袭衣及

钞币有差” 。同时,兀者左卫、兀者右卫、兀者后卫、兀者托温千户所也都是
设立于永乐二年。从永乐三年(1405)起,明廷设置的女真卫所逐年增多;至永
乐七年(1409)奴儿干都司设立之前,明廷已设立 100 余卫,至永乐末年时则增
至 170 余卫。诸女真卫所的设置成为后来奴儿干都司设立的基础条件。
永乐七年(1409)四月时,明廷始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明实录》记载:
“初,头目忽剌冬奴等来朝,已立卫。至是复奏其地冲要宜令元帅府,故置都司。
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佥事,统属其众,岁贡

海青等物,仍设狗站递送”。 同年六月,又“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经历司经历
③ ④
一员” ,以刘兴为经历 。但此时明廷只是任命了奴儿干都司的官员,康旺等都
指挥并未实至奴儿干地区。直至永乐九年(1411),明廷才“特遣内官亦失哈等,
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奴儿干都司”。⑤关于奴儿干
都司的治所,一般认为是在黑龙江与阿姆贡河汇合处右岸的特林地方。特林地方
下距黑龙江口一百五十公里,上距吉林船厂二千五百公里左右,地理位置十分关
键,故称“其地冲要”。
奴儿干都司从其官司级制而言,当为女真卫所的上级,其设置也是为了辖制
广义海西地区的女真诸卫所。宣德五年(1430)时,明廷“敕遣都指挥康旺、王
肇舟、佟答剌哈往奴儿干都司抚恤军民。又敕谕奴儿干、海东、囊阿里、吉列迷、
恨古河、黑龙江、松华江、阿速江等处野人头目哥奉阿、囊哈奴等,令皆受节制”

。所谓“奴儿干、海东、囊阿里、吉列迷、恨古河、黑龙江、松华江、阿速江
等处”正是广义的海西地区。永乐年间,除上文提到的康旺、佟答剌哈、王肇州
为奴儿干都司的“都指挥三员”,及永乐十一年(1413)升为兀者卫都指挥同知

的锁失哈外 ,其余女真首领所授官职最高不过指挥使或指挥同知。同时,奴儿
干都司有明廷驻军轮番戍守。永乐十二年(1414),明廷“命辽东都司以兵三百
往奴儿干都司获印。先尝与兵二百,至是都指挥同知康旺请益,故有是命。且敕
旺踰二年遣还”⑧。至洪熙元年(1425),随内官亦失哈等往奴儿干招抚的官军
仍有 1050 人之多。⑨宣德二年(1427)九月,明廷又差官军 3000 人往奴儿干都


《明太宗实录》卷 28,永乐二年二月癸酉,第 504 页。

《明太宗实录》卷 91,永乐七年四月己酉,第 1194 页。上述史料中所谓的“初,头目忽剌冬奴等来朝,
已立卫”是指永乐二年时奴儿干卫的设置。关于“剌冬奴”,见《明实录》卷 90,永乐七年四月癸巳条载:
“奴儿干鞑靼头目忽赖东奴等六十五人来朝,置伏里其乞勒尼二卫、敷答河千户所,命忽剌冬奴等为指挥
千百户,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 ,第 1190 页。

《明太宗实录》卷 93,永乐七年六月己未,第 1236 页。

《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转引自杨旸: 《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第 55 页。

《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转引自杨旸: 《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第 55 页。

《明宣宗实录》卷 69,宣德五年八月庚午,第 1615-1616 页。

《明太宗实录》卷 143,永乐十一年九月丁丑,第 1703 页。

《明太宗实录》卷 156,永乐十二年九月壬子,第 1795 页。

《明宣宗实录》卷 11,洪熙元年十一月丙申,第 309 页。

9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司①。《辽东志》中称康旺、王肇舟、佟答剌哈“间岁相沿领军”。
明廷设置奴儿干都司,是为了招抚其地,使其“岁贡海青等物”。对于奴儿
干都司的设立,《东夷考略》中称:“康旺、佟答剌哈、王肇州、锁胜哥四酋率
众降,始设奴儿干都司”②。康旺、佟答剌哈、王肇州是奴儿干都司的“都指挥
三员”③。锁胜哥,即是兀者卫指挥锁失哈。奴儿干都司取代了原来兀者卫的重
要地位,成为招抚广义海西地区的活动中心。其招抚行为则通过不断授官赐敕加
以巩固确立。永乐九年(1411),明廷就对奴儿干地区的诸头领“授以官爵印信,
赐以衣服,赏以布钞,依土立兴卫所,收集旧部人民。使其自相统属”④。永乐
十年(1412)八月,明廷设置“只儿蛮、兀剌、顺民、囊哈儿、古鲁、满泾、哈

儿蛮、塔亭、也孙伦可木、弗恩木十一卫” 。永乐十年(1412)十月时,“辽
海卫指挥王谨等百六十六人,奉命招谕奴儿干”,而“所招野人女直付羊古等,
悉授督罕河卫指挥千户等官”。⑥奴儿干地区,物产丰富,其地产海青、大鹰、黑
狐、貂鼠等物。明廷为了方便物资交通,于“奴儿干都司并各卫凡使命往来所经

之地”,重置“辽东境外满泾等四十五站” ,即海西东水路站。其后,奴儿干都

司都指挥康旺、王肇舟、佟答剌哈等多次朝贡。 其朝贡的主要物品,当为海东
青、貂鼠皮等“方物”。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宣德二年(1427)七月时,
朝鲜官员到夏店,见到指挥金声。金声言:“我与内官二人,入狗儿国,捕海青
五十七,贸易明鱼胶、豹皮、白黑狐皮、白鼠皮而来,海青太半死于路上,但进

二十八。” 此时,金声已经担任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佥事,所谓“狗儿国”当指黑
龙江下游地区饲养及役使犬类的族群,当是泛指奴儿干地区。
实际上,奴儿干都司并未成为常设机构。虽然上文提到永乐七年(1409)四
月 “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但在《永宁寺碑记》中却记载,永乐九年(1411)
明廷 “特遣内官亦失哈等,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
奴儿干都司”。⑩之后在《明宣宗实录》上再次出现了设立奴儿干都司的记载:
宣德三年(1428),明廷“命都指挥康旺、王肇舟、佟答剌哈往奴儿干之地,建
11
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并赐都司银印一、经历司铜印一”。 宣德六年(1431)十


《明宣宗实录》卷 31,宣德二年九月乙巳,第 810 页。

(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女直》,潘喆等编: 《清入关前史料选集(一)》 ,第 46 页。

(明)毕恭等修、任洛等重修:《辽东志》卷 9,《外志》,金毓黼主编:《辽海丛书》第一册,第 470
页。

《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转引自杨旸: 《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第 55 页。

《明太宗实录》卷 131,永乐十年八月丙寅,第 1618 页。

《明太宗实录》卷 133,永乐十年十月庚申,第 1631 页。

《明太宗实录》卷 133,永乐十年十月丁卯,第 1632 页。

《明太宗实录》卷 155,永乐十二年九月辛未,第 1787 页;卷 242,永乐十九年十月庚寅,第 2291 页;
卷 251,永乐二十年九月壬午,第 2351 页;《明宣宗实录》卷 12,洪熙元年十二月乙亥,第 324 页。

《朝鲜世宗实录》卷 39,世宗九年九月癸巳,第 21 页下。

上文曾言明廷于永乐七年设置奴儿干都司的职官建制,于永乐九年始至其地。
11
《明宣宗实录》卷 35,宣德三年正月庚寅,第 877 页。

9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月,明廷“复命(康旺)往奴儿干设都司”。 同时,《明实录》中称康旺等“累
使奴儿干招谕”或“频奉使奴儿干之地”,这些都可说明奴儿干都司不是明廷常
设机构。
奴儿干都司的主要官员多从辽东都司简派,可同时兼任奴儿干都司与辽东都
司官员,并于辽东都司领取俸禄。康旺、王肇舟原为东宁卫指挥、千户。宣德二
年(1427)升为都指挥佥事的金声,原为东宁卫指挥佥事。佟答剌哈,宣德二年
时已为奴儿干都司的都指挥同知,然其一直“于三万卫带支百户俸”②。并且奴
儿干都司的官员虽为流官,然朝廷特命其可世袭。宣德六年(1431),时任奴儿
干都司都指挥同知并于三万卫带支百户俸的佟答剌哈卒,其侄胜告袭。对此兵部
言:“都指挥流官不应袭”,而明宣宗以“怀抚远人、勿拘常例”之由,“特命
(胜)袭都指挥佥事,仍食百户俸”。③此后,康旺、王肇舟相继以老疾致仕,
皆其子袭职。宣德六年(1431)十月,“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康旺致仕,以其子

福代为本司都指挥同知”。 宣德八年(1433)八月,“以奴儿干都司都指挥同

知王肇舟老疾,命其子贵袭为都指挥佥事、食副千户俸”。
由上可知,永乐元年设立的建州卫与兀者卫,原本是明廷“招谕野人”的枢
纽。此后女真卫所逐年增多,至永乐七年奴儿干都司设立之前,已有 100 余卫。
永乐七年(1409)时,明廷开始设置奴儿干都司。从奴儿干都司的官司级制而言,
其当为女真卫所的上级机构,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辖制广义海西地区的女真诸
卫所。奴儿干都司有“招抚其地”,使其“岁贡海青等物”的职能,但并未成为
常驻机构。奴儿干都司的主要官员从辽东都司简派,应为流官。其后,明宣宗以
“怀抚远人、勿拘常例”之由,将奴儿干都司的主要官职变为世袭。
从这些情况来看,永乐年间,明廷设置奴儿干都司的本来目的是为了直接统
辖广义海西地区。

(二)奴儿干都司巡抚活动及后期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奴儿干都司的建立与亦失哈多次巡抚奴儿干地区的活动密切
相关。据《永宁寺碑记》载:“是以皇帝(明成祖)敕使三至其国,招安抚慰,
□□安矣。圣心以民安而未善,永乐九年春,特遣内官亦失哈等,率官军一千余
人,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奴儿干都司。……十年冬,天子复命亦失哈
等载至其国,自海西抵奴儿干及海西外苦夷诸民,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
宴以酒馈,皆踊跃欢忻,无一人梗化不率者”⑥。《重修永宁寺碑记》则载:“永


《明宣宗实录》卷 84,宣德六年十月乙未,第 1930 页。

《明宣宗实录》卷 80,宣德六年六月癸丑,第 1858 页。

《明宣宗实录》卷 80,宣德六年六月癸丑,第 1858-1859 页。

《明宣宗实录》卷 84,宣德六年十月乙未,第 1930 页。

《明宣宗实录》卷 105,宣德八年八月己卯,第 2355 页。

《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转引自杨旸: 《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第 55 页。

9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乐中,上命内官亦失哈等,锐驾大航,五至其国,抚谕慰安,设奴儿干都司,其

官僚抚恤,期民归化,遂捕海青方物朝贡。上嘉其来,赐爵给赏,劳慰还之” 。
亦失哈被称为“钦差内官”及“钦差都知太监”,表明其在招抚奴儿干地区及设
立奴儿干都司的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两碑的题名中可知,奴儿干都司的
主要官员康旺、佟答剌哈、王肇州也一同随往。
亦失哈巡抚奴儿干时,所费的人力物力极大。永乐九年(1411),随内官亦
失哈等往奴儿干的官军就有一千五十人。②宣德二年(1427),往奴儿干的官军
亦有三千人,朝廷“给行粮七石总二万一千石,宜循例于辽东都司支给,从之”

。《永宁寺碑记》中也有相似的记载:“永乐九年时,……赏以衣服,赐以布
钞,大赍而还”;永乐十年(1412),“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
馈”,“复以金银等物择地而建寺”。④
自宣德中期起,明廷巡抚奴儿干的活动逐渐减少。宣德四年(1429)十二月,
明廷“召内官亦失哈等还”,其原因是“初命亦失哈等,率官军往奴儿干,先于
松花江造船运粮,所费良重。上闻之,谕行在工部臣曰:造船不易,使远方无益,
徒以此烦扰军民”,故“遂敕总兵官都督巫凯、凡亦失哈所赍颁赐外夷段匹等物,
悉于辽东官库寄贮,命亦失哈等回京”⑤。宣德五年(1430)十一月,明廷“罢
松花江造船之役”。所谓“松花江造船之役”,是指“初命辽东运粮造船于松花
江,将遣使往奴儿干之地招谕”。而“罢松花江造船之役”是因为“总兵官都督
巫凯奏虏寇犯边。上曰虏觇知边实故来钞掠,命悉罢之”⑥。
宣德七年(1432),亦失哈最后一次巡抚奴儿干。到宣德十年(1435)正月,
明廷巡视奴儿干的活动基本停止。明廷对辽东总兵官都督佥事巫凯及掌辽东都司
都督佥事王真、镇守太监王彦等人下令,命其“凡采捕、造船、运粮等事悉皆停
止,凡带去物件,悉于辽东官库内寄收,其差去内外官员人等俱令回京,官军人
等各回卫所着役。尔等宜用心抚恤军士,严加操练,备御边疆,以副朝廷委任之
⑦ ⑧
重” 。宣德十年(1435)十月,亦失哈出任“镇守辽东太监” 。宣德末年,明
廷对奴儿干地区的巡抚活动的停止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巡抚奴儿干所费不赀。
二是蒙古虏寇犯边。
上文曾言,奴儿干都司不是常设机构,其主要官员从辽东都司简派,兼任奴
儿干都司与辽东都司内卫所官员。故自宣德时期起,奴儿干都司官员亦有驻守辽
境之责。宣德五年(1430),“鞑贼百余人入开原境内,又贼四十余人劫掠柴河


《重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转引自杨旸: 《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第 64 页。

《明宣宗实录》卷 11,洪熙元年十一月丙申,第 309 页。

《明宣宗实录》卷 31,宣德二年九月乙巳,第 910 页。

《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转引自杨旸: 《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第 55 页。

《明宣宗实录》卷 60,宣德四年十二月壬辰,第 1435 页。

《明宣宗实录》卷 72,宣德五年十一月庚戌,第 1682 页。

《明宣宗实录》卷 115,宣德十年正月甲戌,第 2597-2598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0,宣德十年十月乙卯,第 195 页。

9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等”,备御都指挥邹溶“遣都指挥佟答剌哈等率兵捕击,佟答剌哈遇贼遁” ,
辽东总兵巫凯奏其罪状,后佟答剌哈被罚五个月俸。正统三年(1438),康福(康
旺子)在《明实录》中曾被称为“守备铁岭卫奴儿干都司都指挥同知康福”。是
年六月时,明廷“宥守备铁岭卫奴儿干都指挥同知康福死罪,降充为事官,仍于

本处哨备”。而其获罪原因是“以福等失于哨,致贼入掠故也” 。
从宣德后期直至成化年间,奴儿干都司都指挥级别官员一直有承袭。奴儿干
都司都指挥同知佟答剌哈的职位,于宣德六年六月时由其侄佟胜承袭③。正统八
年(1443),因佟答剌哈之庶长男佟昱长成,故袭都指挥佥事,而佟胜则革闲。正统
十四年(1449),佟昱因战功升都指挥同知。天顺七年(1463),佟昱因战时“失机”,
故于次年(1464)正月降为三万卫指挥使佥事。成化三年(1467)九月时,因征建州
功,升都指挥佥事;成化十二年,身故。成化十三年(1477),
“命奴儿干都指挥
佥事佟昱子镇袭为指挥使,支百户俸优给”④;弘治八年(1495)时,佟镇因守

备不当,由辽东三万卫指挥使降为指挥同知 。另外,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康旺
子康福于宣德六年(1431)八月承父职任指挥同知,正统九年(1444),康福因
“斩获达贼献首有功”而升为都指挥。⑥景泰元年(1450)九月时,
“命故辽东铁岭
卫带俸达官都指挥使康福子宁袭为都指挥同知”;⑦天顺六年(1462)七月,
“命故
辽东铁岭卫带俸奴儿干都司都指挥同知康宁子显袭都指挥同知,食指挥佥事俸”;

成化四年(1468),因战时失机误事,“降备御辽东铁岭卫带俸都指挥使康显
为指挥使”⑨。从以上记载中可知:从宣德后期至成化年间,奴儿干都司的官职
一直有承袭,且其一般有守辽边之责,同时于三万卫、铁岭等卫带俸,最高为指
挥佥事俸。实际上,这一时期所谓的“奴儿干都司都指挥级别官员”已为虚职。
同时,应该注意从宣德末期巡抚奴儿干的活动停止后,文献中再也没有关于
奴儿干都司机构情况的记载,只有关于奴儿干都司职官驻守辽边及承袭情况的记
载。笔者认为此时明廷应该已经放弃了对于广义海西地区的直接统辖。但是明廷
从未正式宣布废除奴儿干都司,因此奴儿干都司在名义上仍为女真卫所的上级管
辖机构,故奴儿干都司名称一直保留在明朝的各种文献中,如嘉靖年间修的《辽
东志》、
《全辽志》等地方志书,正德、万历年官修的《大明会典》以及其它相关
史料中都有奴儿干都司这一机构的名称。⑩


《明宣宗实录》卷 73,宣德五年十二月壬午,第 1702 页。

《明英宗实录》卷 43,正统三年六月丁卯,第 840 页。

《明宣宗实录》卷 80,宣德六年六月辛亥,第 6 一 7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62,成化十三年二月乙亥,第 2957 页。

《明武宗实录》卷 4,弘治十八年八月甲子,第 134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17,正统九年六月庚寅,第 2364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96,景泰元年九月庚申,第 4162 页。

《明英宗实录》卷 342,天顺六年七月乙卯,第 6941 页。

《明宪宗实录》卷 58,成化四年九月戊午,第 1171 页。

(明)申时行等修:(万历)《明会典》卷 125《城隍二·东北诸夷》则记述,“奴儿干都司,卫三百八十
四,所二十四,站七,地面七,寨一”,第 645-647 页。 《大明一统志》卷 89 则称“设置都司一、卫一百八

9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三)奴儿干都司与女真卫所的关系
永乐至宣德初期,明廷通过设置都司职官、派官巡抚等方式加强对广义海西
地区的控制。奴儿干都司的设置有政治及经济上的双重意义。从政治上而言,标
志着明廷对广义海西地区的直接统辖——于“自相统属”的女真卫所之上设立直
属于明廷的上级机构。从经济上讲,便于明廷得到海东青、貂皮等“方物”。然
而自宣德中后期起,明廷逐渐减弱其对奴儿干都司的控制。至宣德末年,则几乎
完全停止了对广义海西地区的巡抚活动。
大规模巡抚活动的停止,表明明廷对放弃了对广义海西地区的直接统辖。奴
儿干都司仅在名义上还是女真卫所的上级管辖机构。这种情况的形成,有永乐至
宣德年间明廷国力的变化、巡抚广义海西地区所费不赀、蒙古虏寇犯边等诸多原
因。
奴儿干都司于经略女真地区所起的作用,则需要将其与建州卫、兀者卫的地
位性质相比较来进行讨论。
永乐年间设置的女真卫所或作为招抚中心及枢纽,具有辖地大、地位高、职
能多等特点;或对于明廷经略广义海西女真地区具有特殊意义。前者如上文曾提
到建州卫,永乐元年(1403)十一月时,“忽的河、法胡河、卓儿河、海剌河等

处女直野人头目哈剌等来朝”,明廷“遂并其地入建州卫” 。对于建州卫的地
位,孟森先生曾言“以故建州卫独设经历,实用都司之体相待,盖将以建州一卫,
为招抚女真之总枢矣”②。关于建州诸卫的情况,笔者不再多谈。③又如永乐元年
始设之兀者卫,其初设之时辖地极广,故永乐二年(1404),明廷在兀者卫辖地

中又分出兀者左卫、兀者右卫、兀者后卫 。而兀者卫都指挥锁失哈有举荐女真
卫所官员的权利;永乐十六年(1418),“兀者卫都指挥锁失哈,奏举野人头目
纳哈台失刺,堪任指挥佥事,从之。”⑤同时,在巡抚奴儿干都司的活动中,锁
失哈也有着极大的贡献,“国朝征奴儿干于此(元代建州,今吉林市一带)造船,
乘流至海西,装载赏赍,浮江而下,直抵其地,有敕令兀者卫都指挥锁胜哥(锁

十四”。另有史料则明言奴儿干都司与女真卫所的统属关系。如(明)杨道宾:《海建二酋逾期违贡疏》中
称“乃设奴儿干都司,统卫所二百有四、地面城站五十有八”。 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 453,中华
书局, 1962 年版,,4977 页;(明)姚希孟:《建夷授官始末》中称“置建州等卫一百八十四,设奴儿干
都司以统之”,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 501,第 5527 页。

《明太宗实录》卷 77,永乐六年三月辛酉,第 1044-1045 页。

孟森: 《明元清系通纪(一)》 ,《前编第四•建州卫地址变迁考》,第 65 页。

笔者认为,建州诸卫并非奴儿干都司的制辖范围。原因如下:一是,孟森先生曾言“以故建州卫独设经
历,实用都司之体相待,盖将以建州一卫,为招抚女真之总枢矣”。二是,正德《明会典》、万历《明会
典》及明人私志记载中都将建州诸卫作为女真卫所中的特殊部分。三是,《明宣宗实录》卷 69,宣德五年
八月庚午条中明确记载“敕遣都指挥康旺、王肇舟、佟答剌哈往奴儿干都司抚恤军民。又敕谕奴儿干、海
东、囊阿里、吉列迷、恨古河、黑龙江、松华江、阿速江等处野人头目哥奉阿囊哈奴等令皆受节制” ,第
1615-1616 页。其中没有建州诸卫所在地区。

《明太宗实录》卷 28,永乐二年二月丙戌,第 508 页;卷 35,永乐二年冬十月辛未,第 610 页。

《明太宗实录》卷 200,永乐十六年五月甲戌,第 2087 页。

9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失哈)督守” 。后者如奴儿干都司前身奴儿干卫,称其“地处冲要”,是因为
其为当时明廷经略广义海西地区的最远处。又如永乐七年(1409)所设置的弗提
卫,“弗提斤六城之地肥饶”,故“命指挥塔失往治弗提卫城池、令军民咸居城
中,畋猎孳牧从其便,各处商贾欲来居者,亦听仍命”。②即在弗提斤地区以弗
提卫治城为中心,并分布六城,其地肥沃,交通便利,并且是商贸中心之地。
随着明廷经略女真地区的渐广,明廷开始对于大小女真首领所辖地区都设置
卫所。从永乐四年(1406)至永乐六年(1408)是明廷设置女真卫所的高峰时期。
永乐四年(1406)设置了塔山卫、右城卫、嘉河卫、塔鲁木卫、吉河卫等 29 卫;
永乐五年(1407)则设置了喜乐温河卫、哥吉河卫、考郞兀等 30 卫;永乐六年
(1408)则设置了兴木山卫、益实卫、友贴等 30 卫。
明廷于永乐六年(1408)开始设置奴儿干都司机构,一是为了方便管理这些
数目众多的女真卫所,二是为了降低兀者卫等大卫的地位。但是奴儿干都司设立
后并未起到上述作用。奴儿干都司并非常设机构,而是辽东都司的派生机构。上
文曾言奴儿干都司的官员从辽东都司卫所内简派,且兼任奴儿干都司与辽东都司
卫所官员。从宣德时期起,奴儿干都司官员就有驻守辽境之责。同时,奴儿干都
司的士兵也由辽东都司各卫所派出;其所需粮饷及物资也由辽东都司筹办。这种
情况使得奴儿干都司并未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其势力无法深入到女真部族之
中。同时,从兀者卫首领锁失哈的官职来看,兀者卫在女真卫所中的地位一直没
有下降。永乐年间,兀者卫的锁失哈与奴儿干都司都指挥级别的康旺、佟答剌哈、
王肇州齐名。永乐十一年(1413),兀者卫首领锁失哈就已为都指挥同知。③而
永乐七年(1409),康旺始授奴儿干都司都指挥同知、佟答剌哈、王肇州始授都
指挥佥事。宣德二年(1427),康旺才升都指挥使,而佟答剌哈、王肇州才升都
指挥同知。这些情况使得奴儿干都司一直无法实际掌控海西地区。故明人在记载
奴儿干都司的职能时,只能简略的称:
“奴儿干都司……设都司都指挥三员康旺、

佟答剌哈、王肇州以镇抚之。间岁相沿领军,比朝贡往还护送,率以为常” 。

综上所述,明廷于永乐年间设置奴儿干都司的主要目的是统辖广义海西地区
的诸多女真卫所,以保证明廷对于该地区的有力统治。奴儿干都司为广义海西地
区诸女真的上级机构,故其设置标志着女真卫所与明廷的隶属关系。至宣德末期,
奴儿干都司的主要活动基本停止,奴儿干都司仅在名义上仍为女真诸卫所的上级
管辖机构。形成这种情况是因为兀者卫在女真卫所中的特殊地位影响及奴儿干都


(明)毕恭等修、任洛等重修:《辽东志》卷 9,《外志》,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一册,第 468
页。

《明太宗实录》卷 155,永乐十二年九月戊子,第 1789 页。

《明太宗实录》卷 143,永乐十一年九月丁丑,第 1703 页。

(明)毕恭等修、任洛等重修:《辽东志》卷 9,《外志》,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一册,第 470
页。

9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司机构组织的非独立性,故其势力无法深入到女真部族之中,不能实际掌控海西
地区。

二、明廷对女真首领的授官
永乐年间,明廷始设女真诸卫。万历《明会典》中称:“永乐元年,野人头
目来朝,其后悉境归附。九年始设奴儿干都司,建州、兀者等卫及千百户所,以
其酋长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赐敕印”。①明人诸多私志、笔
记也有相同的记述。如马文升的《抚安东夷记》中记载:“以开原东北至松花江
海西一带,今之野人女直分为二百七十余卫、所,皆赐印置官,官虽多寡不一,
皆选其酋长及族目授以指挥、千百户,间亦以野人之向正者为都指挥、都督统之,
为我藩屏”。②不过,实际情况并非如上述记载中所言,明永乐年间设置女真卫所
伊始,就授女真首领以“都督”、“都指挥”的官职。
从时间上来论,明廷对女真首领的授官有一个官职由低至高的过程。可以分
为永乐至洪熙年间、宣德至天顺年间、成化至弘治年间、正德至嘉靖年间四个基
本时段及万历年间一个特殊时段,而四个基本时间段为本文考察的主要内容。同
时,明廷所设置的女真卫分甚多,
《抚安东夷记》中称有 270 余卫,
《辽东志》中
则称有 400 余卫。故笔者只是以建州女真诸卫,海西卫分中的重要卫分及部分一
般卫分为考察对象,以期能得出明廷对于女真首领授官的大体趋势,借以考察不
同时期明与女真关系的演变。

(一)永乐年间女真首领的授官
1.奴儿干都司设置之前的授官情况
明廷于永乐元年(1403)设置建州卫及兀者卫,永乐二年(1404)设置奴儿
干卫及兀者左卫、兀者右卫、兀者后卫。从表一中可见,永乐初年,只有像建州
卫及兀者卫这样具有特殊地位的卫分首领阿哈出及西阳哈才被授予指挥使之职,
奴儿干卫及兀者左卫、兀者右卫、兀者后卫其首领则仅被授予指挥同知,或指挥
佥事之职。同时,一卫之中可以同时出现多名指挥级别的女真卫所官员。


表一:永乐元年(1403)至永乐二年(1404)女真卫分首领的授官
时间 卫名 女真首领初次授官情况 袭升情况
永乐元年十一月 建州卫 阿哈出为指挥使
永乐元年十二月 兀者卫 西阳哈为指挥使、锁失 永 乐 三 年 二
哈为指挥同知、吉里纳 月,升锁失哈


(明)申时行等修:(万历)《明会典》卷 107,《朝贡三·东北夷》,第 579 页。

(明)马文升:《抚安东夷记》
,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3 册 史部,第 247 页。

本节制表所用史料均来自《明实录》,笔者不再一一赘述。

10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等六人为指挥佥事。 为指挥使
永乐二年二月 奴儿干卫 剌嗒哈、剌孙等四人为
指挥同知
永乐二年二月 兀者左卫 脱脱哈为指挥同知
永乐二年十月 兀者右卫 那海为指挥同知
永乐二年十月 兀者后卫 义不扎尼为指挥同知,
罗卜滩咩哥毡为指挥佥

从永乐三年(1405)起,明廷所经略的女真地区渐广,其设置的女真卫也随
之增多。永乐三年,明廷设置失里绵卫、虎儿文卫、撒力卫、福山卫、屯河卫、
安河卫、毛怜卫共七个女真卫。永乐四年(1406)至永乐六年(1408)是明廷设
置女真卫的高峰时期。永乐四年,明廷设置塔山卫、右城卫、嘉河卫、塔鲁木卫、
吉河卫等 29 卫。永乐五年,明廷设置喜乐温河卫、哥吉河卫、考郞兀等 30 卫。
永乐六年,设置兴木山卫、益实卫、友贴等 30 卫。从表二中可见,从永乐三年
时起,明廷设置女真卫分时,女真卫的主官多授指挥使官职。

表二:永乐三年(1405)至永乐七年(1409)奴儿干都司设置前部分女真卫分
首领授官情况
时间 卫名 女真首领初次授官情况
永乐三年八月 屯河卫 可怜哥为指挥使
永乐三年二月 撒力卫 卯义为指挥佥事
永乐四年二月 几也吾卫 倒罗为指挥同知
永乐四年二月 嘉河卫 阿必察为指挥使
永乐四年二月 塔鲁木卫 打叶为指挥使
永乐四年七月 双城 吉里吉纳者为指挥使
永乐四年八月 兀兰卫 乞刺尼为指挥使
永乐四年八月 亦儿古里卫 纽部为指挥使
永乐四年九月 肥河卫 哈合察为指挥使
永乐四年十一月 札童 颜赤不花为指挥使
永乐四年十二月 木鲁罕山卫 火失刺为指挥
永乐五年正月 朵儿必河卫 官夫答兰为指挥
永乐五年三月 考郎兀卫 早哈为指挥使
永乐五年三月 亦速里河卫 虎失忽为指挥佥事
永乐六年正月 呕罕河 必缠为指挥使

10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永乐六年三月 兀鲁罕河卫 普速为指挥使


永乐六年二月 阿者迷 贾令哈为指挥使
永乐七年三月 葛林卫 秃木里为指挥使
永乐七年四月 伏里其卫 忽刺冬奴为指挥使

2.奴儿干都司设置之后女真首领的授官情况
从永乐三年(1405)起,明廷对于女真卫的主官多授指挥使官职。但从奴儿
干都司设置后,对于地位特殊的都儿干都司、建州卫、兀者卫的首领,明廷则开
始授予都指挥级别的官职(详见表三)。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忽儿海卫(即是忽
鲁爱卫)中除以恼纳为指挥使、脱赤为指挥同知外,出现了“苦出脱干等四十人
为指挥佥事”
(详见表四)。一方面说明,忽儿海卫是大卫,所辖极广。另一方面
说明,女真卫中首领授官并没有编制数目的限定。

表三:永乐年间女真首领授都指挥级别官职情况
时间 都司、卫名 女真首领初次授官情况 袭升情况
永乐七年(1409) 奴儿干都司 康旺为都指挥同知、王 宣德二年时,康旺
四月 肇州为都指挥佥事 升都指挥使、佟答
剌哈、王肇州升都
指挥同知。
永乐八年(1410) 建州卫 释家奴(阿哈出子)升
八月 都指挥佥事
永 乐 十 一 年 兀者卫 锁失哈升都指挥同知
(1413)九月

表四:奴儿干都司设置后至永乐年间部分女真卫分首领授官情况
时间 卫名 女真首领初次授官情况
永乐七年(1409)十月 乞勒尼卫 撒秃为指挥使
永乐八年(1410)十一月 喜申卫 干塔奴为指挥佥事
永乐八年(1410)十二月 毛怜卫 把儿逊为指挥使
永乐九年(1411)二月 督罕河卫 马吉你为指挥使
永乐十年(1412)八月 只儿蛮 准土奴为指挥使
永乐十一年(1413)十月 斡朵伦卫 脱亦脱为指挥同知,猛哥佛儿哥为指
挥佥事
永乐十二年(1414)九月 哈儿分卫 必里答哈为指挥同知,斡路阔为指挥
事佥事

10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永乐十三年(1415)十月 忽鲁爱卫 升恼纳为忽鲁爱卫指挥使,脱赤为指


挥同知,苦出脱干等四十人为指挥佥

永乐十三年(1415)十月 渚东河卫 长家为指挥同知
永乐十三年(1415)十月 札真卫 吉当哈为札真卫指挥同知
永乐十三年(1415)十月 兀思哈里卫 忽答思为指挥同知
永乐十四年(1416)八月 吉滩卫 牙速为指挥同知
永乐十五年(1417)二月 亦东河卫 哈刺苦出为指挥使

永乐十五年(1417)二月 亦迷河卫 叶哈为指挥使

就永乐年间的基本情况而言,初设女真卫时,仅有特殊地位的兀者卫、建州
卫首领为指挥使。后随着众多女真卫的设置,作为一卫主官的女真首领多授指挥
使。至奴儿干都司设置后,奴儿干都司、兀者卫、建州卫的首领皆为都指挥级别。
这意味着永乐年间明廷于女真“置卫授官”时,其职官制度大致于内地都司卫所
的情况相当,都司官员为都指挥级别,卫官员为指挥级别。①但女真卫首领多授
指挥使且一卫中有多名指挥级别官员的现象,表示出明廷对于女真卫首领授官上

的优待。 此外,永乐年间女真卫的官员并不能看出“承袭”制的存在,兀者卫
首任指挥使西阳哈之后,由原为指挥同知锁失哈升任。毛怜卫把儿逊于永乐九年
(1411)被朝鲜所杀后,明廷命原为建州卫指挥佥事的猛哥不花(建州卫首任指
挥阿哈出次子)为毛怜卫指挥使。
仁宗皇帝基本上继承了永乐年间的旧例。仁宗即位后不久,有“嘉河卫指挥
阿必察等遣女直头目咬纳等来朝,且奏乞授咬纳等本卫指挥”,仁宗皇帝对此言:
“一来朝遽授指挥,再朝当授何官?且有功者又何以赏之”,故而“不许”。③ “忽
石门指挥沙笼加率头目亦失哈等来朝,乞授亦失哈本卫指挥”,对此明仁宗谕之
曰:“今一来朝遽受指挥,有先帝时累累来朝今尚为千、百户者,其必不安矣。
彼既不安,汝得此职岂能自安,但永建忠诚,不患无官职也”。对此尚书吕震言:
“外夷人授之官,而非俸禄之费,似亦可与之”。而明仁宗反驳道:“先帝所授
外夷人官亦非有俸禄,何谓不轻授哉,吾授官职,以宠此徒,而又自轻之可乎?


明廷设立建州卫时,曾“设建州卫经历司,署经历一员”。对此,孟森先生言“以故建州卫独设经历,
实用都司之体相待,盖将以建州一卫,为招抚女真之总枢矣”。建州卫与兀者卫为明廷招抚女真的枢纽,
在永乐年间地位相当。参见《明太宗实录》卷 25,永乐元年十一月辛丑,第 460 页;孟森《明元清系通纪
(一)》,《前编第四•建州卫地址变迁考》,第 65 页。

明代卫指挥使司的官员建制为: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四人(正四品)、
卫镇抚二人(从五品)。然根据“卫”的大小、地位的不同,其官员建制不一定满员,而主官也不一定都为
指挥使。且极少出现像忽儿海卫那样有 40 人为指挥佥事的情况。

《明仁宗实录》卷 3 上,永乐二十二年十月甲辰,第 90 页。

10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且得一人而失众人亦不可也。” 由此可见,此时女真卫官职并不“轻授”,同
时女真卫的官员并无“俸禄”。
明仁宗时期,比较特殊的事件是明廷“升毛怜卫指挥使孟(猛)哥不花为右
军都督府佥事”②,而猛哥不花是首位得升任都督级别官职的女真首领。关于这
一事件将在下文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永乐洪熙年间授予女真卫首领的官职,虽有

一定的特殊性,但仍是“实授”的性质。

(二)宣德至天顺年间女真首领的授官
从宣德时期起,女真首领的授官主要发生二点变化:一是女真卫中大量都督

级别官职的出现;二是较小势力女真卫的主官也得以升授都指挥级别官职。

1. 宣德至天顺年间建州诸卫的授官情况
通过对毛怜卫猛哥不花升任都督事件的考察,可以看出明廷授女真首领都
督官职的缘起。宣德元年(1426)九月时,猛哥不花由“掌毛怜卫右军都督佥
事”升为“中军都督同知”并“仍掌毛怜卫”,明廷称其“初以土酋归顺,因
立毛怜卫命为指挥统其众。事太宗、仁宗咸尽勤诚累官至都督佥事。至是上嘉

之,故有是命” 。所谓“事太宗、仁宗咸尽勤诚,累官至都督佥事”,是指永
乐二十二年时,明廷以“嘉其从征迤北之劳”的名义,“升毛怜卫指挥使猛哥
不花为右军都督府佥事”⑥。
猛哥不花的升职,应该是“特升”。猛哥不花由“毛怜卫指挥使”升为“右
军都督佥事”“中军都督同知”,说明女真卫官职是与明廷军制有一定的联系。
升职后猛哥不花为建州女真,甚至整个女真中官职最高者,明廷很可能是通过
猛哥不花来辖控建州女真,扶植其作为管辖女真的“代理人”。同时,强调猛
哥不花“仍掌卫事”,说明女真卫首领官职的特殊性。
宣德元年正月时,明廷曾“命建州左卫指挥佥事猛哥帖木儿为都督佥事,

赐冠带” 。这很可能是因为是建州女真中势力强大的首领,不甘居于猛哥不花
之下,故明廷在没有因由的情况下亦升其为都督佥事。从此,建州诸卫首领陆
续得任都督级别的官职(关于建州女真诸卫官员任都督级别官职的情况,详见
表五)。这说明,建州女真中势力强盛者对于明廷授官的影响。同时,明廷试


《明仁宗实录》卷 3 下,永乐二十二年十月丙辰,第 113-114 页。

《明仁宗实录》卷 2 上,永乐二十二年九月癸酉,第 46-47 页。

永乐洪熙年间,明廷对于女真首领的授官,与内地都司卫所的级别职能大致相当,结合永乐年间设奴儿
干都司的目的,可得出此时明廷于女真首领的授官为“实授”,即也有“守土”之责。

此时,都督级别的官职指右都督、都督同知及都督佥事,而都指挥级别的官职指都指挥使、指挥同知、指
挥佥事。

《明宣宗实录》卷 21,宣德元年九月丁巳,第 353 页。

《明仁宗实录》卷 2 上,永乐二十二年九月癸酉,第 46-47 页。

《明宣宗实录》卷 13,宣德元年正月壬子,第 567 页。

10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图在女真授官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官职“层级制”,即在授官的女真首领中,
排出高低序列。如宣德九年时,建州左卫猛哥帖木儿任右都督职,毛怜卫撒满
答失里为都督佥事,建州卫李满住为都指挥佥事。正统七年时,毛怜卫撒满答
失里为右都督,建州左卫凡察为都督同知、建州右卫董山为都督同知、建州卫
李满住为都督佥事。天顺二年时,建州卫董山为右都督,建州左卫古纳哈为都
督同知、建州卫纳郎哈为都督同知,毛怜卫郎卜儿罕为都督佥事。
表五:宣德至天顺年间建州女真诸卫官员任都督级别官职的情况
时间 官职 卫名 女真首领名 原官职 其他
宣德元年 都督 建州 猛哥贴木儿 指挥佥事
(1426)正月 佥事 左卫
宣德元年 中军 毛怜 猛哥不花 右军都督佥事 因从永乐帝征
(1426)九月 都督 卫 蒙古有功
同知
宣 德 四 年 都督 毛怜 撒满答失里 猛哥不花子,袭
(1429)三月 佥事 卫 其父职
宣 德 八 年 右都 建州 猛哥贴木儿 都督佥事
(1433)二月 督 左卫
宣 德 九 年 都督 建州 凡察 都指挥佥事 宣德八年十月
(1434)正月 佥事 左卫 猛哥帖木儿死,
其弟凡察才得
升都指挥佥事
正 统 二 年 都督 毛怜 撒满答失里 都督佥事
(1437) 同知 卫
正 统 六 年 都督 建州 董山 指挥使 猛哥贴木儿子,
(1441)正月 佥事 左卫 于正统二年十
一月袭职为指
挥使
正 统 七 年 都督 建州 李满住 都指挥佥事
(1442)正月 佥事 卫
正 统 七 年 都督 建州 凡察 都督佥事 是时,分建
(1442)二月 同知 左卫 州左卫为建州
左卫及建州右
卫。
正 统 七 年 都督 建州 董山 都督佥事 正统六年正月
(1442)二月 同知 右卫 升为都督佥事

10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正 统 七 年 右都 毛怜 撒满答失里 都督同知 正统十年三月


(1442)三月 督 卫 时,李撒满答失
里奏愿居京自
效,上从之。从
此无关于李撒
满答失的活动
记载
正统十二年 都督 建州 李满住 都督佥事
(1447)正月 同知 卫
景 泰 二 年 都督 建州 纳郎哈 原都督同知凡
(1451)四月 同知 右卫 察孙,袭祖职
景 泰 六 年 都督 建州 古纳哈 建州卫事都督
(1455)十二 同知 卫 同知李满住子
月 代其父职
天 顺 二 年 右都 建州 董山 都督同知 言其故父猛哥
(1458)二月 督 左卫 帖木儿原任右
都督乞袭故也
天 顺 二 年 都督 毛怜 郎卜儿罕 指挥使
(1458)二月 佥事 卫
明廷“层级制”的授官意图与女真社会“多首领”、
“以强者为尊”的社会习
俗交互作用,使得明廷对于建州女真诸卫官职的升授表现出一种随意性与不确定
性。不过,从整体趋势上而言,这一时期,明廷对于建州女真诸卫主要首领所授
的官职逐渐提高:由都督佥事、都督同知至右都督。建州诸卫首领基本上都可得
任都督级别的官职,而右都督为当时建州诸卫女真首领的最高官职。

2.宣德年间海西女真卫分中的授官情况
与建州诸卫女真首领从宣德年间即得都督级别官职的情况恰好相反,宣德年
间海西重要卫分的首领只得授都指挥级别的官职。至正统年间,呕罕河卫、肥河
卫的女真首领才先后得任都督级别官职。至天顺年间,兀者卫、考郞兀卫、弗提
卫的首领终得都督级别的官职。关于宣德至天顺年间海西女真卫分中重要首领的
升职情况详见表六。

表六:宣德至天顺年间海西女真卫分中重要首领的升职情况
时间 升 授 官 卫名 女真首领名 原官职 其他

10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宣德八年(1433) 都 指 挥 佥 肥河卫 剌令哈 指挥使 首任指挥哈


六月 事 哈缠子,宣
德八年六月
袭父职为指
挥使。
宣德十年(1435) 都指挥使 弗提卫 塔失 都指挥佥事
宣德十年(1435) 都 指 挥 佥 兀者卫 莽剌、的各 指挥使
事 八哈答
正统元年(1436) 都 指 挥 同 呕 罕 河 乃胯 都指挥佥事 首任指挥哈
六月 知 卫 哈缠子,宣
德八年六月
袭父职为指
挥使。
正 统 二 年 都 指 挥 佥 肥河卫 别里格 指挥使 都指挥佥事
(1437) 事 剌令哈子,
正统元年袭
为指挥使。
此时袭父旧

正统四年(1439) 都指挥使 兀者卫 剌塔 都指挥同知
九月
正统六年(1441) 都督佥事 呕罕河 乃胯 都指挥同知 以 其 “ 进 马
二月 卫 请升”故
正统六年(1441) 都指挥使 兀者卫 察阿奴 都指挥使塔
十一月 失子,袭父

正统六年(1441) 都 指 挥 同 肥河卫 别里格 都指挥佥事
十一月 知
正统六年(1441) 都 指 挥 佥 考 郞 兀 哥哈 指挥使
十一月 事 卫
正统七年(1442) 都督佥事 兀者卫 剌塔 都指挥使
十一月
正统七年(1442) 都督佥事 呕罕河 你哈答 乃胯子,代
十二月 卫 父职
正 统 十 一 年 都指挥同 考 郞 兀 哥哈 都指挥佥事

10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446)正月 知 卫
正 统 十 一 年 都督同知 呕罕河 你哈答 都督佥事
(1446)十一月 卫
正 统 十 一 年 都督同知 肥河卫 别里格 都指挥同知
(1446)十一月
正 统 十 二 年 右都督 兀者卫 剌塔 都督同知
(1447)十一月
正 统 十 三 年 都督佥事 弗提卫 察阿奴 都指挥使
(1448)六月
正 统 十 三 年 都指挥使 考郎兀 哥哈 都指挥同知 郞兀卫第二
(1448)六月 卫 任指挥使薛
列子,其于
正统三年袭
职、正统六
年升都指挥
佥事、十一
年升都指挥
同知
正 统 十 四 年 都指挥使 益实左 木当加 指挥使
(1449)二月 卫
景泰元年(1450) 右都督 呕罕河 你哈答 都督同知

景泰元年(1450) 左都督 兀者卫 剌塔 右都督
三月
景泰元年(1450) 都督佥事 益实左 木当加 都指挥使
三月 卫
景泰五年(1454) 都 指 挥 佥 兀者卫 察安察 右都督剌塔
二月 事 子
天顺元年(1457) 左都督 呕罕河 你哈答 右都督

天顺元年(1457) 右都督 肥河卫 孛里格 都督同知别
里格弟,袭
兄职。
天顺二年(1458) 都督佥事 考郎兀 哥哈 都指挥使
正月 卫

10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天顺二年(1458) 都督同知 弗提卫 察安奴 都督佥事


正月
天顺二年(1458) 都 指 挥 同 兀者卫 察安察 都指挥佥事
二月 知
天顺五年(1461) 都指挥使 兀者卫 察安察 都指挥佥事
二月
天顺六年(1462) 都督同知 考郞兀 哥哈 都指挥使

天顺七年(1463) 都督佥事 兀者卫 察安察 都指挥使
十一月
天顺七年(1463) 都督同知 考郎兀 撒哈良 哥哈子,于
十二月 卫 天顺七年十
二月代父职

从正统十二年(1447)起,始有嘉河卫女真首领始得授都指挥佥事。至天顺
年间,得授都指挥佥事的情况增加。这说明。海西女真中一般卫分女真首领的授
官级别也得以提高。(详见表七)

表七:正统至天顺年间部分海西女真卫分首领升任都指挥级别官职的情况
时间 升授官职 卫名 首领名 原官职
正统十二年(1447)十一月 都指挥佥事 嘉河卫 捏列秃 指挥使
天顺二年(1458)正月 都指挥佥事 马英山卫 速木哈 指挥使
天顺二年(1458)正月 都指挥佥事 也孙伦卫 卜不剌 指挥使
天顺五年(1461)九月 都指挥佥事 温河卫 八真奴 指挥使
天顺六年(1462)正月 都指挥佥事 木答里山卫 把卜沙 指挥使

从上述论述可见,对于宣德至天顺年间的海西女真卫分而言:肥河卫等著名
大卫的主官从宣德年间开始升为都指挥级别。至正统六年(1441),呕罕河卫的
乃胯最先升为都督佥事,此后海西女真主要卫分中升任都督级别官职的女真首领
逐渐增加。至景泰、天顺年间,海西女真重要卫分的女真首领都已任都督级别官
职。从正统末年开始,一般女真卫首领也得以升授都指挥级别的官职。以“兀者
等集团”①为例,这一集团中官职最高者先后为呕罕河卫的都督佥事乃胯、兀者
卫的右都督剌塔、呕罕河卫的左都督你哈答。这些都说明了在这一集团中居于领


指宣德至正统年间形成,以兀者卫、肥河卫、呕罕河卫为核心,包括塔山卫、益实左卫等卫在内的集团。
详见第一章《明代女真的划分与海西女真的形成》一节。

10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导地位的女真首领官位的不断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从景泰年间起,海西卫分就同时存在“左都督”与“右都督”。
景泰年间左都督为兀者卫的剌塔、右都督为呕罕河卫的你哈答,天顺年间左都督
为呕罕河卫的你哈答、右都督为肥河卫的孛里格。这也说明了从景泰年间起,明
廷对于女真的授官已经达到“名义”上的最高职别。由此可见,经过土木之变后,
明廷希冀通过授女真以“高官”的羁縻手段来稳定东北边疆社会。
宣德至天顺时期,可以明显看出明廷对于女真首领授官级别的提高与所授都
督级别官职人数的增加。此时,虽所授“都督”甚多,但此时明廷对于女真的授
官尚称不上是“滥授”,其授为“都督”的女真首领皆为建州诸卫及海西卫分中
的“强酋”。这一时期,明廷对于女真卫首领的升、授虽未有明确规定,但仍能
看出父子、兄弟之间的承袭关系。袭父兄的同级旧职的情况较多,不过也存在“升
袭”及“降袭”的情况。这说明此时明廷对于女真首领“袭职”的规格并没有严
格的规定。

(三)成化至弘治年间女真首领的授官
1.成化年间明廷对女真首领的授官情况
成化初年,建州女真纠合女真诸部多次寇掠辽边。明廷征讨建州女真后,对
建州三卫女真首领的授官作出了调整。
首先,明廷降低了建州诸卫女真首领的授官级别。早在宣德年间,建州诸卫
的女真首领就已得授都督级别的官职。然而成化五年(1469)七月,建州左卫都
指挥佟那和札等上奏:“乞命都督董山子脱罗、李古纳哈侄完者秃,各袭其父、
伯之职事”,明宪宗不允,称:“虏酋背负恩义,罪当族灭,今首恶己诛,余皆
悔过向化。朕体上天好生之德,悉加宽宥,脱罗等既众人奏保,其授脱罗都指挥
同知,完者秃都指挥佥事,令统束本卫人民,依前朝贡,再犯不贷”①。此时,
建州女真的首领最高官职仅为都指挥级别。
其次,对建州三卫女真首领的袭职,明廷特做出了“各降一级授之”的规定。
成化七年(1371)二月,“建州三卫女直赵哈秃等十七人乞袭父都指挥等职,命
各降一级授之”,因“哈秃等皆董山余党也”②。成化八年(1472)正月,“建州
等卫都指挥佥事李斤山子斤升及指挥同知等官,凡察子逞家奴等三十二人乞袭代
父职。兵部臣言:‘凡察等尝从故都督董山谋逆,以罪拘死辽东,其子袭代者,
例降一级。’上命如例”③。
从上可见,因建州三卫入寇明边,故明廷对建州女真采取紧缩的授官政策,
这种紧缩的授官政策也延及海西女真卫分。加之也先之乱后,海西女真卫分中“诸


《明宪宗实录》卷 69,成化五年七月乙巳,第 1370-1371 页。

《明宪宗实录》卷 88,成化七年二月丁巳,第 1711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00,成化八年正月丁卯,第 1954 页。

11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酋多死,子孙以从乱故,尽失其赐敕,不得官,以舍人入贡” 。正统年间,海
西重要女真卫分中的官职多不得承袭,海西女真因“以舍人入贡”、“宴赏大减”
等缘故,皆“怨忿思叛”。后又因辽东边吏拣选马匹、貂皮等贡品,进一步引发
了女真的不满,导致海西女真联合建州三卫入寇。明廷为缓和与女真的关系,从
成化十四年(1478)起,转变了之前的态度,开始对女真首领授官采取较为宽容
的政策。《明宪宗实录》成化十四年七月癸亥条记载:
肥河等卫指挥使等官亦黑哈等十七人乞升职、益实卫指挥同知锁罗哥秃
乞更敕书、兀者等卫指挥同知等官木当哈等八人乞给敕书、葛称哥卫指挥佥
事罕加乞袭父职、弗朵秃河等卫都指挥佥事等官申克捏等二人乞兼给敕书印
记,诸夷皆兵部左侍郎马文升等奉敕招徕者。兵部言旧例年深者始升职,其
中查无授职之因者,宜谕遣之。但今诸夷入贡本非常期,特广其自新之路以
释彼疑惧之意耳。其欲升职者,宜各升一级,其欲袭职并敕书印记者,宜各

从所愿为便,报可。
从这条史料中可见:明廷对于乞升职的女真首领则“各升一级”;对于原无
敕书印信的女真首领重新给予敕书印记,即新授其官职,对于“欲袭职”者则“从
所愿”。
不过,这种举措在成化年间造成了极大的弊端,此后女真卫首领“乞官”、
“乞升”之事日多且渐成定例。成化四年(1368),就已经有“外夷入贡乞升职
者众”的情况,但明廷此时只对其中授官“年久日深”有敕书可凭的“童宽山等
卫指挥佥事阿哈里”等四人、有抚谕诸夷功的“秃纳河等卫指挥使者因哥”等三

人,“升一级”。 而成化十四年(1478)的事例,却打破了原有旧例。因此女
真首领求升官职者日多,且出现无官职者冒官的情况。成化十四年八月,又有“女
直朝贡求升职者四十九人”,其中“朵林山等卫指挥使等宫阿山革等十四人听升
一级”;而“立城等卫指挥使等官米希察等三十三人”,因“内阁底簿查无名”
是为冒官者,故明廷未许其升职的要求。不久,明廷重申其对女真官职袭升的规
定:
建州等卫都指挥等官广失塔等入贡,因乞官职事下兵部言:“此系常贡
之期,与初因招抚向化者不同。内亦惟失里木卫指挥佥事赛亦塔等八十四人
有诰敕可据,乞视天顺间斟酌升袭年限事例。自天顺四年至今及十八年者,
准升一级,虽无敕印而有招谕之功者,许袭旧职,其自成化十五年以后,非
因抚安而来有所求乞者,宜以二十五年为率,方许之。”命如议,赛亦塔等
升袭有差。④


(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 173,
《兵部三十七·女真》,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 年版,第 8428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80,成化十四年七月癸亥,第 3232-3233 页。

《明宪宗实录》卷 51,成化四年二月戊戌,第 1033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85,成化十四年十二月癸丑,第 3327-3328 页。

11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从中可见,明廷强调女真袭升需“有敕诰”可凭。同时对于升职提出明确的
年限要求:“自天顺四年至今及十八年者,准升一级”;自成化十五年(1479)
以后,“非因抚安而来有所求乞者,宜以二十五年为率,方许之”。此外,许“无
敕印而有招谕之功者”袭旧职。然而,女真首领未达到要求而乞官求升者依然不
绝。成化二十年(1484)二月,有“建州等卫左都督等官你哈答男尚古等四百五
十七人入贡乞官职”,其中就有“都指挥同知等官奴奴帖等三百八十人无敕可据,
兼授职年浅,例难升袭”。只有“尚古等七十七人,俱赍有授职原敕”,故“尚
古等九人,宜准令袭父原职。兀鲁罕河卫都指挥佥事等官火秃等六十六员,已满

二十五年之例,宜升一级,从之”。 由此可见,未达要求而请袭升者人数之众。
从上述记载中来看,明廷对于“无敕可凭”或“内阁底簿查无名”的女真首领,
虽未升授其职,然也并未明确否认其女真卫分官员身份。
明廷对女真首领授官的宽容策略,亦表现为对都督级别官职的轻易升授。成
化十九年(1483)正月,“成讨温卫女直都督佥事康尼,以两进海青乞升职并赐
蟒衣、玉带”,对此明宪宗称“朕于远物,素所不宝,但念远夷效顺,故勉受之。
康尼准升一级,视常赐外,加彩段二表里,亦足以答其意矣。蟒衣、玉带胡可滥
及其己之”②。成化二十年(1484)十二月,明廷“升兀者前卫都指挥同知都里
吉为都督佥事”。对此,明廷称“故事夷官授职二十五年始进一级。顷,都里吉
以都指挥佥事求升都督,兵部已议升都指挥同知。至是复申前请,且邻壤皆为奏
保,而辽东守臣亦言其部落甚多,众心信服,遂升之”③。成化二十三年(1487),
明廷“升考郎兀卫都指挥使阿古哈为都督佥事,以其贡白海青,援例陈乞也。”

上述所引诸例,皆为海西女真卫分中的首领。
同时,原本只得任都指挥级别官职的建州三卫首领,也得升都督级别官职。
成化十四年(1478)九月,原任建州左卫都指挥同知的脱罗“以在边有传报擒送
之功”而升二级,为都督佥事。⑤同月,“建州右卫指挥使剌哈既乞升为都指挥
同知。至是其同类复奏言:‘故都督剌郎哈(即纳哈郞)职无人继袭,而剌哈其
诸父也。为众所服,宜令袭职。’剌哈亦自 尝有擒送叛卒之功。事下兵部议,

宜俯从其请,遂命为都督佥事” 。成化二十年(1484)二月,明廷准建州卫左
都督你哈答之子尚古袭父原职⑦,为左都督。值得注意的是,成化后期,建州卫

中有左都督尚古及都督完者秃 ,而建州左卫中有都督剌哈、都督佥事脱罗及都


《明宪宗实录》卷 249,成化二十年二月甲戌,第 4221-4222 页。

《明宪宗实录》卷 236,成化十九年正月甲寅,第 4019 页。此外,《明宪宗实录》卷 213,成化十七年
三月乙酉条载:“海西成讨温等卫野人女直都督佥事康尼等,来朝贡马及海青、兔鹊、貂皮,赐宴并金织
衣彩等物。康尼等奏乞金带帽子,与之” ,第 3699 页。

《明宪宗实录》卷 259,成化二十年十二月庚辰,第 4381-4382 页。

《明宪宗实录》卷 276,成化二十二年三月癸丑,第 4646-4647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82,成化十四年九月壬申,第 3288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82,成化十四年九月己卯,第 3290-3291 页。

《明宪宗实录》卷 249,成化二十年二月甲戌,第 4221 页。

《明宪宗实录》卷 286,成化二十三年正月己巳条载:“建州卫女直都督完者秃等、建州左卫女直都督

11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督董重羊 。不难发现此时出现了一卫之中有两三都督的情况。
上述情况都说明了从成化十四年(1478)起,明廷对于女真首领的授官开始
出现“轻授”,尤其都督级别女真官员此时剧增。至弘治年间,明廷再次试图扭
转此种局面。
首先,是严格执行满二十五年方可升授的规定。弘治二年(1489)二月,“建
州左等五卫都督等官脱罗等二百五十九人奏,乞袭升”,其中只有“乃塔等十七
人”,因满“授职二十五年之数”而得升一级②。同年十二月,明廷“升塔麻速
等卫达官都指挥佥事阿木郎等二十四人各一级”,即因“以受职满二十五年,援

例乞升也” 。同时,明廷杜绝了成化年间轻授都督之事。弘治四年(1491),
有“海西野儿定何卫都指挥使加忽赤贡海青,因援考郎兀卫都指挥阿古哈例,乞
升都督”。兵部议奏,阿古哈升职,系一时特恩,不可援以为例,加忽赤止宜加
赏。从之。”④
其次,在弘治六年(1493)五月时,明廷对于女真卫首领的升袭进一步作出
了明确的规定:
大通事锦衣卫带俸指挥佥事王英言:永乐间女直各卫授都督等官,令率
所部为中国藩篱。比来各官不能约束,以致边方多警。今后各卫掌印都督若
历任无过所部未尝犯边者,仍许袭原职,否则止令袭指挥使,别选众所信服
者升都督。兵部覆奏,以各官承袭已久,一旦革去恐启衅端。此后海西建州
三卫女直,成化以后陈乞升者,指挥以下仍旧承袭,其都指挥以上至都督有
故者必审其部下无人犯边、子孙能继志者许其承袭,否则革去。求升之职,
自左右都督以下至都指挥佥事各递减一级,但曾求升一次者更不许陈乞。间
有能严辑部落还我卤掠,擒捕犯边夷人并归我汉人之逋逃者具奏升赏从之。

从上述资料中可知,明廷规定:一是指挥级别官职的承袭,准许女真官员子
孙直接袭其旧职。二是都督及都指挥级别官职的承袭则需考察其是否“部下无人
犯边”及忠顺于明廷。在此条件下,命女真官员子孙“递减一级”承袭,同时只
准其“求升一次”。三是明确对于女真卫官员特升的条件为归还被掠及逋逃汉人
及擒捕犯边夷人。
然而,弘治年间的规定并没有扭转局面。此时,明廷出现“掌卫事都督”的

剌哈等、海西顺民等卫女直都指挥牙忽奴等、泰宁等卫头目那孩等,各来朝贡马及貂皮。赐宴并衣服彩段
等物有差”。第 4841 页。

《明宪宗实录》卷 250,成化二十年三月戊子条载:“建州卫都督完者秃等累上书言:‘建州左卫都督
董重羊,忠顺效劳,实无反叛情,罪谪戍福建,乞宥之还。’兵部言:‘成化十一年,春重羊之妻伯吉,
尝入关,愿乞其夫同居内地,及建州头目人等,累以为请,情辞恳至,但一时招诱发遣者七十余众,非止
重羊一人,兼累有旨,不允。今完者秃复以为言,取旨裁处。’诏不允,取回”。第 4228-4229 页。

《明孝宗实录》卷 23,弘治二年二月壬寅,第 527-528 页。

《明孝宗实录》卷 33,弘治二年十二月丁未,第 728 页。

《明孝宗实录》卷 48,弘治四年二月乙卯,第 964 页。

《明孝宗实录》卷 75,弘治六年五月乙亥,第 1422-1423 页。

11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称谓,则可以推测此时不仅多数女真卫分中都出现了“都督”,且一卫之中有多
名“都督”的情况更加普遍。弘治年间,海西女真卫分中原有都督级别官职继承
的有兀者卫斡黑能、赤卜革,考郎兀卫的斡罗脱、打吉陆,弗提卫亦把哈,肥河
卫的加哈叉、呕罕河卫的尚古。新得任都督级别官职者,有野儿定河卫的加忽赤
与海西亦迷河的捏克。建州诸卫中的“都督”,则有建州卫的完者秃、弗剌答父
子及察哈察、尚古;建州右卫中有卜花土、剌哈、尚哈;建州左卫中有脱罗、董
重羊、锁鲁哈。
由上可知,成化至弘治年间是明廷对女真首领的授官情况发生剧烈变化的时
期。此时,女真首领开始主动“乞官”“乞升”,且事例日多,而明廷开始“轻
授”官职。这从侧面说明此时明廷的“授官”权威性的下降。

(四)正德、嘉靖年间女真授官的失控
正德及嘉靖年间,明廷对女真授官的失控,首先表现为敕书作为女真卫官员
升袭凭证,其作用逐渐遭到破坏。成化年间,明廷即规定“敕书”为女真升袭凭
证。然而,正德十四年(1519),就有“海西诸冬河卫女直都指挥佥事松吉答等,
冒其父祖故名来贡”及“兀者左卫指挥同知也克赤,原赐敕书字磨灭不可辩”事。

对此,明廷规定“父祖己故及衰老不任朝贡者,许其具奏袭替” 。至嘉靖年间,
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嘉靖元年(1522),女真通事王臣奏称:“夷人敕书多不系
本名,或伊祖父或借买他人或损坏洗改,每费审译”,对此明廷规定“宜令边官
审本敕亲子孙实名填注到京奏换”;而并称“夷人升袭自有旧例,往往具奏行边,

年久不报”,“宜再行定规到边催缴” 。嘉靖十二年(1533)三月,明廷又针对
女真授官失控的诸问题制定了详细的应对措施。《明实录》载“兵部议上女直海
西建州毛怜等卫夷人升袭事例”:
一、女直夷人自都指挥有功讨升都督职事者,巡抚官译审正身及查勘功
次无抢冒等弊,例应升授,然后具由连人咨报。否则就彼省谕阻回无滥送以
滋糜费。
一、来贡夷人除正敕外赍有年远旧敕者,该边巡抚官译审真正明白开写
何等旧敕例应换给,从实具由、连人咨报以凭查议。其有挪移抢夺不明情弊
径自阻回。
一、夷人奏称:援职二十五年之上例应升级者,巡抚官备查年数是否及
有无犯边情弊,果系应升具由连人咨报,有碍者径自阻回。
一、各夷奏称原授职敕书或被抢及水火无存者,审系招抚之数方行巡抚


《明武宗实录》卷 171,正德十四年二月辛巳条载:“海西诸冬河卫女直都指挥佥事松吉答等,冒其父
祖故名来贡,及兀者左卫指挥同知也克赤原赐敕书字磨灭不可辩。通事译奏其故,命礼、兵二部集议,请
移文辽东镇巡官省谕各夷,父祖己故及衰老不任朝贡者,许其具奏袭替。从之” ,第 3297 页。

《明世宗实录》卷 12,嘉靖元年三月乙卯,第 425-426 页。

11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查勘咨结议请定夺,不系招抚之年不许一概奏扰。
一、夷人并缴敕书,审果同卫同族尊幼绝嗣并敕书真正别无抢冒洗改情
弊,即行该边巡抚勘报,履行辨验,结查明白,不拘所缴敕书多寡,俱于原
授职事上量升一级,其或审有前弊,希图升职者,止与原授职事。其并缴敕
书,宜令责回,交还本夷收领。
一、都督系重职,其子孙袭替,仍照旧例查勘奏请。
一、夷人入关朝贡,必盘验明白,方许放进。其敕书内有洗改、诈伪字
样,即省谕阻回。守关人员朦胧验放者,治罪如律。
一、夷人奏有总敕,欲行分给袭替者,俱行巡抚查勘,具由咨报,以凭
奏请分给。
一、海西、建州、毛怜等卫朝贡夷人,查有情犯内地者,宜于宴赏之后,
礼、兵二部宣谕恩威,使之省戒,如无罪可指,不必每次申谕,自致轻亵。

从上述所引资料来看,明廷细化了敕书更换、补发、认定的规则,并重申了
对女真官员的升袭核查的重要性。同时强调“都督系重职,其子孙袭替,仍照旧
例查勘奏请”,这说明此时都督承袭情况也发生了混乱。
其次,表现为都督级别官职愈加泛滥。这种情况在嘉靖年间的海西女真中也
有发生(见表八),但尤为明显却是建州女真。其时,建州女真中有“都督”名
号者就有十数位(见表九)。这充分表明此时明廷所授予的“都督”已经基本不
再具有政治权威性。

表八:正德至嘉靖年间海西女真卫分中都督级别官职的授予情况
时间 升授官职 卫名 首领名 原官职
正德二年(1507)正月 都督 益实左卫 台束
正德十五年(1520)十二月 都督 塔山前卫 速黑忒
嘉靖元年(1522)之前② 都督佥事 肥河卫 加哈察
嘉靖元年(1522)之前 都督佥事 亦迷河卫 赛哈
嘉靖元年(1522)三月 都督 弗提卫 罔加奴、
亦把哈
嘉靖八年(1529)十二月 都督 呕罕河卫 褚羊哈
嘉靖十二(1533)年五月 都督 野而定河等卫 羊卜鲁、
额真哥
嘉靖十三年(1534)二月 左都督 呕罕河卫 褚养哈 都督


《明世宗实录》卷 148,嘉靖十二年三月壬子,第 3413-3414 页。

《明世宗实录》卷 20,嘉靖元年十一月庚午条载:“肥河卫都督佥事加哈察、亦迷河卫都督佥事赛哈死,
诏以彩段畀其使归,祭之” ,第 598 页。

11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嘉靖十八年(1539)五月之 都督 克默儿河卫 弗当哈



嘉靖十九年(1540)三月 都督佥事 朵林卫 额真哥
嘉靖二十二年(1543)七月 都督佥事 塔山左卫 王中 都指挥
佥事
嘉靖三十年(1551)三月 都督佥事 益实左卫 歹答力

表九:建州女真中的“都督”
时间 卫分 事件 备注
嘉 靖 二 年 都督同知撒鲁都等入贡 正德十五年(1520)时撒
建州卫

(1523)五月 鲁都已为都督同知
嘉 靖 三 年 都督扫撒等二百四十九人
(1524)二月 来朝贡马
嘉 靖 九 年 建州卫女直都督察哈等六 嘉靖七年(1528)建州右
(1530)二月 十一人进马朝贡 卫女直夷人都督察哈等二
百余人来朝贡马
嘉 靖 九 年 建州女直都督兀乞纳等百
(1530)五月 十九人入贡
嘉 靖 九 年 升建州卫夷人都指挥同知 嘉靖二十一年(1542)五
(1530)八月 卜剌答为都督佥事 月卜剌答又以海西可令河
等卫女直都督佥事的身份
贡马及方物
嘉 靖十七年 都督也隆奇等入贡
(1538)正月
嘉 靖十八年 诏赏辽东建州等卫女直都
(1539)二月 督等官撒哈答并察哈答等
金素衣服各折银有差
嘉 靖十八年 赐建州卫女直都督纳速、
(1539)五月 左卫都督佥事秃儿昆祭
嘉靖四十二年 建州女直夷人都督等官木
(1563)六月 力哈等入贡
左卫

嘉 靖 三 年 建州左卫女直都督章成等
建 州

(1524)六月 四十七人入朝贡马
嘉 靖 九 年 建州左等卫女直都督方巾 嘉靖八年(1529)二月、

11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530)四月 等各来朝贡马 九年二月(1530)方巾都


是以建州等卫都督身份来
朝贡马、入贡
嘉 靖十二年 建州左等卫女直都督锁鲁
(1533)三月 塔等来朝贡马
嘉 靖十三年 赐故建州左卫都督佥事撒
(1534)三月 哈等祭
嘉 靖十五年 建州左卫都督佥事松巾等
(1536)四月 皆以授职满三年,奏乞服
色六、帽、金带,诏如例
给之
嘉靖二十七年 建州左等卫女直都督干黑
(1548)二月 纳等各来贡马及方物
嘉靖三十一年 建州左等卫女直都督古鲁
(1552)六月 哥等来朝贡马
嘉靖三十一年 建州左等卫女直都督柳尚
(1552)七月 等来朝贡马
嘉靖三十五年 建州左等卫女直都督伏答
(1556)五月 失都指挥忙哈等各来朝贡
给赏如例
嘉 靖 二 年 升都指挥佥事牙令哈为都 因牙令哈历年效劳在边守
建州右卫

(1522)五月 督佥事 法
嘉 靖 三 年 升建州右卫都指挥佥事阿 因阿剌哈授任后屡进送人
(1524)五月 剌哈为都督佥事 口有功
嘉靖二十五年 赐故建州左、右卫都督佥
(1546)八月 事锁鲁答、察哈答祭如例
嘉靖二十九年 建州右等卫女直都督真哥
(1550)八月 等四十人入贡

正德至嘉靖年间,明廷对于女真的授官,是一个逐渐失控的过程。明廷已逐
渐无法控制女真官职的任、袭、升。此外,明廷对于女真所授官职的政治权威性
逐渐消失。从万历年间起,明廷对于女真的授官已经演变成了一种“名号”。此
时,女真首领中强有力者无论有无明廷授官,已皆称都督。只有“左都督”尚有
一定的政治统领意义,而“龙虎将军”则成为明廷予以女真首领的最高荣誉。

11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综上,明廷对于女真首领的授官明显地呈现出官职由低而高、人数由少至多
的趋势,这表明明廷对于女真授官政治权威力的下降,即明廷对于女真管控力的
衰退。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明廷对女真授官时,原本试图按官职的高低建立一种
由明廷统辖而由女真“自相统属”、
“以夷制夷”的秩序,却没有取得效果。在诸
多原因中,不能忽视女真方面的因素:即得到明廷官职的女真首领并非时时“忠
顺”于明廷,而明廷的授官在女真首领看来是一种获得政治权威及财富的途径。
故在明廷授官政策宽松之时,女真首领以“朝贡”为手段“乞官”、“乞升”。在
明廷政策收紧之时,部分女真首领则以“寇边”为手段引起明廷注意。这些都说
明了在明廷与女真的关系中,女真并非完全被动。

三、明代女真的朝贡
关于明代女真朝贡问题,中外学者均有研究。日本学者稻叶君山将女真向明
廷的朝贡,视为女真与明朝的官方贸易关系,在其著作中探讨了明代女真的“朝

贡及贡市”问题。 江岛寿雄也在其著作中将女真对明廷的朝贡定义为“朝贡贸
易”,着重论述了明廷对女真朝贡的制度规定及不同时期的特点。之后,日本学
者三田村泰助首先在其著作中提出“贡敕贸易制度”这一概念,简称“贡敕制”;

强调敕书是女真朝贡的凭证,故成为女真内部重要的财富象征。 “贡敕制”不

仅引起日本学者的研究兴趣。 其概念也部分为中国学者所接受。如,丛佩远先
生《明代女真的敕书之争》一文,论述了敕书对于明代女真政治、经济等各方面
的影响。④蒋秀松先生《明代女真的敕贡制》一文中,分三个时期系统论述敕贡
⑤ ⑥
制的发展过程。 栾凡先生有《敕书、朝贡、马市—明代女真经济的发展契机》
一文,认为敕书是女真人进京朝贡及马市贸易的凭证,在女真人的社会生活中占
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提出的是,中日学者对于明代女真朝贡性质有着不同的论调:
日本学者多强调“朝贡是贸易的代称”,将其视为贸易交换。而国内学者则普遍
认为:明代女真向明朝贡,为明代羁縻政策的一部分。如程妮娜先生在其《明代
女真朝贡制度研究》一文中指出,明代女真朝贡制度是由女真羁縻卫所朝贡制度
演变为敕书朝贡制度,而从女真朝贡制度运作过程看,政治功能占主导地位,经
济活动居次要地位,因此将女真朝贡活动简单地定位为女真朝贡贸易活动是不准

确的。 笔者深受前人研究的启发。希望通过探讨明廷不同时期女真朝贡政策的


(日)稻叶君山著、杨成能译:《增订满洲发达史》,奉天:萃文斋书店,1940 年版,第 144 页。

参见三田村泰助:《清代前史研究》,东洋研究丛刊十四,同朋舍书店,1965 年版,第 107-282 页。

日本学者增井宽也亦曾对贡敕制的问题加以讨论。参见(日)增井宽也: 《明末海西女真与贡敕制》, 《立
命馆文学》579 期,页 817-854。

丛佩远:《明代女真的敕书之争》 ,《文史》总第 26 辑,中华书局,1986 年,第 191-201 页。

蒋秀松:《明代女真的敕贡制》,《民族研究》1984 年 4 期,第 16-29 页。

栾凡:《敕书、朝贡、马市——明代女真经济的发展契机》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 年第
2 期,第 133—138 页。
程妮娜:《明代女真朝贡制度研究》,《文史哲》,2015 年第 2 期,第 90-109 页。

11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变化,来揭示明廷与女真关系的变化。

(一)永乐年间女真朝贡政策的基本确立
1.洪武年间对女真地区的经略
洪武年间,明廷开始经略女真地区。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故元辽阳行

省平章刘益“以辽东州郡地图,并藉其兵马钱粮之数”来降。 同年七月,明太

祖遣都指挥马云、叶旺等进军辽东,并于辽阳置定辽都卫指挥使司。 洪武八年
(1375),改定辽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③辽东都指挥使司下先后设复州、金州、
盖州、海州、定辽、东宁、沈阳、三万、铁岭、义州、辽海、广宁等卫。辽东诸
卫的设置为明统辖东北地区奠定了基础。洪武二十年(1387),明军进取金山等

地,故元海西右丞纳哈出势力降 ,扫清了明廷进取黑龙江地区的障碍。不久,
明廷欲立铁岭卫于朝鲜咸镜道南端的铁岭、立三万卫于斡朵里城,后因粮饷难继
等问题,改立铁岭卫于奉集堡、三万卫于开原。⑤洪武二十年(1387),明廷派俺

得迷失等,往辽东海西等处招抚夷民。 洪武年间,明廷对女真地区的经略为永
乐年间的女真来朝奠定了基础。

2.永乐年间的女真来朝
永乐年间,明廷在女真地区设立了诸女真卫所及奴儿干都司,对其地区实行
有效管辖。从明廷招抚女真的谕旨中,可见此时明廷对于女真的基本态度。洪武
三十五年(1402)十一月,明成祖继位之后,即遣使敕谕兀良哈鞑靼、野人诸部:
“朕命统承天位,天下一家,薄海内外,俱效职贡。近边将言,尔诸酋长咸有归
向之诚,朕用嘉之。特令百户裴牙失里赍敕谕尔:其各居边境,永安生业,商贾

贸易,一从所便,欲来朝者,与使臣偕至。” 此谕旨颁布后不久后,就先后有
“女直野人头目买里的平住等二十九人”及“女直野人归秃等二十二人”来朝,
明廷分别“赐之钞币”及“赐钞及织金苎丝袭衣”。⑧从中可见,最初女真来朝


《明太祖实录》卷 61,洪武四年二月壬午条载: “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以辽东州郡地图,并藉其兵马,
钱粮之数,遣右垂董遵、金院杨贤,奉表来降”,第 1192 页。

《明太祖实录》卷 67,洪武四年七月辛亥,第 1253-1254 页。

《明太祖实录》卷 101,洪武八年十月癸丑,第 1712 页。

《明太祖实录》卷 182,洪武二十年六月丁酉,第 2746 页。

《明太祖实录》卷 187,洪武二十年十二月庚午条载: “置辽东三万卫指挥使司,以千户侯史家奴为指挥
佥事”。第 2807 页;卷 189,洪武二十一年三月辛丑条载:“徙置三万卫于开元。先是,诏指挥佥事刘显
等,至铁岭立站,招抚鸭绿江以东夷民。会指挥佥事侯史家奴领步骑二千,抵干朵里立卫。以粮饷难继,
奏请退师。还至开元,野人刘怜哈等集众屯于溪塔子口,邀击官军,显等督军奋杀百余人,败之,抚安其
余众,遂置卫于开元”。第 2857-2858 页。

《明太祖实录》卷 190,洪武二十一年五月壬辰条载:“命俺得迷失等,往辽东海西等处招抚夷民,各赐
衣物”。第 2872-2873 页。

《明太宗实录》卷 14,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壬寅 ,第 262 页。

《明太宗实录》卷 20 下,永乐元年五月乙未条载:“女直野人头目买里的平住等二十九人来朝,赐之钞
币” ,第 370 页;卷 23,永乐元年九月癸未条载:“女直野人归秃等二十二人来朝,赐钞及织金兰丝袭

11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时,尚未有“贡马”及“方物”事。此时女真来朝对明廷而言,其意在于“薄海
内外,俱效职贡”,即表示女真对明廷的臣服。
永乐元年(1403)十一月,有“女直野人头目阿哈出等来朝”,明廷“设建
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以“阿哈出为指挥使,余为千、百户所镇抚”,并“赐诰

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 十二月,又有“忽剌温等处女直野人头目西阳
哈、锁失哈等来朝贡马百三十匹”,明廷“置兀者卫,以西阳哈为指挥使,锁失
哈为指挥同知,吉里纳等六人为指挥佥事,余为卫镇抚、千户、百户所镇抚,赐
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②。此为永乐年间,明廷最早设置的女真卫所。
至此,明廷将女真来朝与卫所设置紧密联系在一起。
永乐初期,明廷于女真来朝时,即依其部原居地设置卫所。根据《明实录》
记载可知:永乐年间设立的建州卫、毛怜卫、肥河卫、呕罕河卫、塔山卫、兀者
右卫等都是女真首领初次“来朝”时设置,并未有“贡马”或“方物”;而兀者
卫及考郞兀卫等在女真首领“来朝”“置卫”时,则有“贡马”。从中可知,对
于“明廷”而言,此时招抚女真“来朝”的主要目的并非“贡马”,而是设置女
真卫所,以表示明廷对女真地区的控制及女真首领对明廷的归附。
明廷招抚图们江一带女真首领时的敕谕更能说明此问题。建州卫设立后不
久,明廷即于永乐二年(1404),派千户王可仁招谕叁散、秃鲁兀等十一处女真,
其敕谕云:
敕谕参散、秃鲁兀等处女真地面官民人等知道。今朕即大位,天下太平,
四海内外,皆同一家,恐尔等不知,不相统属。强凌弱众暴寡,何有宁息之
时!今听朕言,给与印信,自相统属,打围放牧,各安生业,经商买卖,从

便往来,共享太平之福。
同年三月,明廷又命王教化的等取道朝鲜赴“东开原毛怜等处地面”,招谕
猛哥帖木儿④,其谕旨言:
使者回复言:尔能恭敬朕命,归心朝廷,朕甚嘉之。今再遣千户王敎化
的等,赐尔彩段表里。尔可亲自来朝,与尔名分赏赐,令尔抚安军民,打围
放牧,从便生理。其余头目人等,合与名分者,可与同来。若有合与名分,
在彼管事,不能来者,可明白开写来奏,一体给与名分赏赐。故敕。⑤
永乐三年(1405),明廷派百户金声等奉敕专至“毛怜地面”,招谕把儿逊、
著和、答失等,其谕旨言:

衣” ,第 420 页。

《明太宗实录》卷 25,永乐元年十一月辛丑,第 460 页。

《明太宗实录》卷 26,永乐元年十二月辛巳,第 479 页。

《朝鲜太宗实录》卷 7,太宗四年四月甲戌。

《朝鲜太宗实录》卷 9,太宗五年三月丙午条载:“朝廷使臣王敎化的等三人, 奉勑书至, 上迎于西郊, 至
无逸殿受勑。皇帝勑谕朝鲜国王: “东开原、毛怜等处地面万户猛哥帖木儿,能敬恭朕命,归心朝廷。今
遣千户王敎化的等,赍敕劳之,道经王之国中,可遣一使,与之同行。故敕。”

《朝鲜太宗实录》卷 9,太宗五年三月丙午。

12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朝廷遣百户金声到东北面。皇帝谕毛怜地面兀良哈万户把儿逊、着和、
答失等知道:朕今即位三年,天下太平,四海内外,皆同一家。恐尔等不知,
不相统属,强凌弱众暴寡,何宁息之有!今遣百户金声等,以朕意谕尔,并
赐尔彩币等物。尔等若能敬顺天意,诚心来朝,各立卫分给印信,授以名分
赏赐,俾尔世居本土,自相统属,打围牧放,各安生理;经商买卖,从便往

来,共享太平之福。故谕。
几道谕旨虽文辞不同,但都表达了同一意思:明廷对于诚心向化的女真首领
给予“印信”,并设立卫分,承认其“各统其属”的权力。然女真首领需“亲自
来朝”、“诚心来朝”,才可以得到明廷给予的“名分”。
女真卫所设置后,女真首领需以卫所官员的身份向明朝贡。朝贡者身份的转
变意味着其接受明廷的管辖,而“朝贡”就成为联系女真卫所,尤其是较远地区
的女真卫所与明廷之间的纽带。对于不来朝贡者,明廷视其对朝廷存有二心。在
这种情况下,女真朝贡的主要意义在于表示女真为明廷“属夷”,其本质是政治

上的隶属关系。即如史料中所称女真“悉境来归”、“莫不朝贡内属” 。

3.女真朝贡制度的雏形
永乐年间,女真“朝贡”,标志着女真对明朝统治的服从,故明廷大力招抚
女真,鼓励其来朝,此时明廷并未对女真朝贡的人数、次数及时间加以限制。这
种宽松的政策,得到了女真诸部拥护,使得女真卫所及奴儿干都司等行政建制得
以顺利完成。此后,女真卫所就成为“朝贡”的基本单位,而来朝者则从女真首
领转变为卫所官员。
与此同时,明朝对于女真朝贡的赏赐及护送制度也于永乐时期形成雏形。明
成祖曾谕后军都督同知朱崇等曰:“朕怀绥远人,凡鞑靼、女直野人来朝者,皆
赐赉之遣还。令所经郡县给廪馔厚待之,蛮夷不遵礼法,往往于经过之地掠人孳

畜财物,亦境内之人窥其所赍而剽夺之。自今悉遣人护送出”。 此所谓的“赐
赉”,主要有袭衣、钞币、绢布等,其中钞币是最主要及常见的“赐赉”。从《明
太宗实录》中的记载来看,女真来朝时,无论是否有“贡物”,明廷均有“赐赉”。
对于“贡马”,明廷会“偿其马直”④,对于“所贡物”,则“悉厚直酬之”⑤。


《朝鲜太宗实录》卷 9,太宗五年四月庚酉。

《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转引自杨旸主编:《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 ,第 54-60 页。

《明太宗实录》卷 63,永乐五年正月乙亥,第 905-906 页。

《明太宗实录》卷 25,永乐元年十一月丙子条载: “兀良哈头目哈儿兀反,遣其部属脱忽思等二百三十人
来朝贡马,命礼部赐钞币、袭衣并偿其马直,上马每匹钞五十锭,中马四十锭,下马三十锭,每疋仍与彩
币表里一”。第 450 页。这一记载虽是关于兀良哈的,但女真贡马极可能也依此办理。如,《明太宗实录》
卷 120,永乐九年冬十月乙卯条载:“女直野人头目咬纳等三百人来朝贡马,命咬纳等为木兰河卫指挥、千
百户镇抚,赐赍有差,仍酬其马直”。第 1521 页。同书卷 144,永乐十一年十月己巳条载:“毛怜卫指挥
使猛哥不花等来朝贡马,优赍遣还”。第 1712 页;甲戌条又载:“建州等卫都指挥李显忠、指挥使猛哥帖
木儿等来朝,贡马及方物,特厚赍之”。第 1712 页。然有时,记载中对于“贡马”是否酬值未有特殊的说
明,如《明太宗实录》卷 258,永乐二十一年四月丁巳条载:“忽刺温女直板察苦进马,赐钞币、织金苎丝

12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则此时明廷对女真入贡的赏赐已经分为“正赏”及“回赐”两部分。“正赏”为
来朝者皆有,
“回赐”为“贡马”或其他“贡物”的补偿。值得提出的,此时“贡
马”的“回赐”是远超其实际价值的。①则对于女真朝贡的赏赐实际上是一种经
济上的优抚。
从以上论述可知,永乐年间的女真来朝标志着女真对明廷的归属,具有重要
的政治意义,“朝贡”的重点在于“朝”而非在于“贡”。同时,明廷从此时形
成了对于女真朝贡者“抚赏”政策的雏形,这种政策的因袭对明与女真关系产生
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洪宣时期明廷也基本上沿袭了永乐年间的女真朝贡政策。

(二)正统至成化年间明廷对女真朝贡的限制
1.正统年间对女真朝贡的规定
永乐至宣德时期,明廷对于女真来朝,采取“抚赏”的政策。这种政策给明
廷带来了一定的财政负担。所以,明英宗即位之初,便发布敕告,称“朕今钦承祖

宗大位,一体祖宗安养军民之心,凡事皆从简省” 。在这种“简省”的执政支配
下,明廷对于女真朝贡的人数、次数、时间等方面均加以规定,并提出女真朝贡
必须以印信或敕书为凭。
宣德十年(1435),明廷意识到“四夷使臣,动以百数,沿途疲于供给”,并
“宜敕诸路总兵官,并都、布、按三司,继今审其来者,量遣正副使,从人一二十人
赴京,余悉留彼处,如例给待,庶免往复供送之费”。③然而这种规定极易引起女真
人的不满。辽东总兵官巫凯在上奏明廷边情八事时提到:“兀良哈三卫达子并海
西野人女直等远来朝贡,近奉敕撙节,止许二三人,多不过二十人,其余从人,悉
留关外。其间孽寇,蒙恩既久,一旦沮尼,必生疑惑。请自今外夷慕义,悉听来朝”

。明廷暂时同意巫凯“悉听来朝”的提议。然而,至正统二年(1437)十月,行
在兵部上奏:“兀良哈及鞑靼女直人等来朝贡者,进马或三五匹,动輙三四十人。
有回至中途复来者,多有不逞之徒诡冒其间,引诱为非。俱无公文照验,道经城
镇关隘,总兵、镇守等官略不谁何,一概纵放,所过凌辱驿传、骚扰军民,需索

袭衣等物”。第 2377 页。这种情况的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马值”已包括在“钞币、织金苎丝袭衣等物”


中。又如《明太宗实录》卷 221,永乐十八年正月丁丑条载: “女直头目完者帖木儿来朝贡马”。第 2189
页。就可能是有赏赐而未记载。

《明太宗实录》卷 94,永乐七年秋七月癸巳条载:“辽东自在、安乐二州鞑官指挥贾你等来朝贡方物,
赐钞及袭衣,所贡物悉厚直酬之” ,第 1250 页。
永乐元年兀良哈贡马时,除每匹赐“彩币表里”之外,若以银为等价物则此时上马值银 25 两,中马值银

20 两,下马值银 15 两(按钞一锭值银 0.5 两计算)


。参见《明太宗实录》卷 25,永乐元年十一月丙子条载:
“兀良哈头目哈儿兀歹遣其部属脱忽思等二百三十人来朝贡马,命礼部赐钞币、袭衣并偿其马直,上马每
匹钞五十锭,中马四十锭,下马三十锭。每疋,仍与彩币表里一”。第 450 页。而万历《明会典》记载则
明中后期,嘉靖六年前,贡马一匹仅“彩缎二表里、折钞绢一疋” ,嘉靖六年之后,马价也仅为“彩缎一疋、
折银三两”。 参见(明)申时行等修:(万历)《明会典》卷 107,《朝贡三·东北夷》,第 579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宣德十年二月甲寅,第 51 页。

《明英宗实录》卷 3,宣德十年三月丁酉,第 78 页。

《明英宗实录》卷 8,宣德十年八月己酉,第 155 页。

12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剽夺,其害非一,乞禁止之”。明英宗于是下诏辽东等处总兵等官,“今后外夷

以事来朝者,止许二三人或四五人,非有印信公文,毋辄令入境” 。这项规定
为明廷第一次对女真来朝的单次人数作出了限制,与此同时明廷还向女真各部强
调“非有印信公文,毋辄令入境”。
随后,明廷在女真朝贡次数上加以限制。正统四年(1439)八月,明廷因“辽东
境外女直野人诸卫,多指进贡为名,往往赴京营私,且当农务之时,劳扰军民供送”,
故明廷对女真朝贡次数按不同事由作出规定:“一,如系边报,不拘时月,听其
来朝。二,进贡袭职等事,许其一年一朝或三年一朝,不必频数。三,其有市易生

理,听于辽东开原交易,不必来京”。
同时,明廷明确规定了女真来朝时间。这一规定首先应用于辽东东宁卫及安
乐、自在二州寄住达官等,后扩展至女真诸部。“辽东东宁卫及安乐、自在二州
寄住达官人等,累年进贡,不限时月,多带家人,贪图赏赐,所过劳扰军民,妨废农

务”,故明廷规定“令今后皆候农隙之时进贡,毋容多带家人,仍踵前弊”。
明廷正统年间开始对女真朝贡限制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永乐至宣德年间,
明廷对于女真朝贡不加时间次数的限制,女真卫所首领“来京朝贡”一次,明廷
即给予一次“赏赐”,故女真来朝者中,有“进马或三五匹,动輙三四十人。有
回至中途复来者”,多次领取明廷赏赐。这样一来,给予女真的赏赐与护送的费
用,对于正统年间的明廷来说,已经成为一项沉重的负担。其二,是因为正统年
间,蒙古瓦剌也先部势力强盛,南迫明廷,而女真中时有与瓦剌相构犯边者。对
于女真犯边,明廷曾责问塔鲁木等四十五卫指挥别里哥等曰:“尔等往来朝贡,

而尔之同类又于边境为贼,何以取信朝廷?” 故明廷对于女真朝贡采取谨慎的
态度。
从以上论述中可知,正统年间,明廷对于女真来朝采取一种限制的策略。此
时,明廷对于招抚女真来朝亦是消极。早在正统元年(1436 年)时,有“古州地
面野人克里武奇、伏塔哈欲赴京师朝贡”,“但伺敕旨招抚”。对此明英宗认为,

“帝王之待夷狄,来者不拒可也,何必招抚?” 正统十二年(1447 年),考郎兀
卫指挥撒赤哈上奏,“黑龙江诸部野人欲入朝贡,乞以敕付撒赤哈,令诣其地招
之”。对此,明英宗则称“黑龙江去辽东路甚远,朕不能劳人以事远夷,其自愿

来朝,固不拒也”。

2.天顺至成化年间对女真朝贡人数的限制


《明英宗实录》卷 35,正统二年十月癸未,第 693 页。

《明英宗实录》卷 58,正统四年八月乙未条,第 1117-1118 页。

《明英宗实录》卷 76,正统六年二月戊寅,第 1489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01,正统八年二月丁亥,第 2031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3,正统元年正月己丑,第 243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60,正统十二年十一月癸丑,第 3120 页。

12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正统年间的也先之乱,使“辽东弗靖者数年”,“海西女真中之有名者”也

多死于此祸乱。 女真朝贡受到很大影响。明廷重新招抚女真后,女真来朝者又
日益增多。天顺八年(1464),会昌侯孙继宗、吏部尚书王翱等人议奏:
自古抚驭外夷,来则嘉其慕义,固不厌其多而拒之,亦不病其少而招之。
今野人女直,僻在东荒,永乐间相率归附,时月有期,名数有限。近年络绎
不绝,动以千计。彼所贪得者,宴赏之优厚,而豺狼之心亦何厌之有哉。若
不限其来数中国劳费实多,限之太狭则失其向化之心。合酌量事体,建州毛
怜等卫,卫许百人。海西兀者等卫,卫许三五人。不得重复冒名,审验然后

入关。
从这史料中可知,天顺八年(1464),明廷再次规范建州毛怜等卫入贡人数,
“卫许百人”,而海西兀者等卫“卫许三五人”。至成化五年(1469),明廷重申
“建州、毛怜等四卫,每卫岁不过百人”;同时又将海西兀者等卫的入贡人数扩

至“每卫岁不过四、五十人” 。成化十年(1474),因“命限建州等卫夷人入贡
名数,建州卫都指挥李哈答等乞增入贡人数,事下礼部议”,明廷又称“以成化
六年以前各卫入贡者岁不过八、九百人,至八年以后增至千二百余矣。乞照先年
议定之数,验放入贡”。即成化年间,明廷允许女真大约 1200 余人入贡。④
明廷对于女真朝贡人数的限制,使女真颇感不满。成化二年(1466 年)起,
发生了一系列女真抄掠明边事件。成化二年(1466)五月,有巡抚辽东左佥都御史
滕昭等奏,“虏寇累入开原境抢掠人畜”⑤。九月,建州女真董山寇辽。十一月,
毛怜等卫又侵扰玉湖等处。⑥成化三年(1467 年)二月,海西、建州女真又入掠鸦

鹘关,抄掠佛僧洞等处。
上述明廷对于女真朝贡的限制,标志着明廷对女真态度的转变。永乐年间“相
率归附”而设置的女真诸卫本是明廷的“内夷”或“属夷”。正统年间“尚未朝
贡”的女真被目为“夷狄”、“远夷”。然而,天顺年间已“朝贡内附”的女真
也被称为“外夷”,明廷认为其“豺狼之心亦何厌之有哉”。
由上文可知,女真朝贡标志着女真对明廷的态度,直接影响女真与明廷的关
系。而此时女真与明关系的主导权尚掌握在明廷手中。

(三)弘治至嘉靖中期女真朝贡的“异化”
1.弘治至正德年间明廷以“朝贡”安抚女真
从弘治年间开始,女真朝贡的意义开始发生新的变化,“朝贡”演变为女真

(明)马文升:《抚安东夷记》 ,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3 册 史部,第 248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0,天顺八年十月乙巳,第 226 页。

《明宪宗实录》卷 74,成化五年十二月己巳,第 1428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26,成化十年三月甲辰,第 2407 页。

《明宪宗实录》卷 30,成化二年五月庚寅,第 602 页。

《明宪宗实录》卷 36,成化二年十一月,第 719 页。

《明宪宗实录》卷 39,成化三年二月己亥,第 774 页。

12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诉求利益的途径。弘治六年(1493),弗提卫都督答只禄、亦把哈及呕罕河卫都督
尚古各来朝贡,除常赏之外,“三人复各陈父祖以来多效劳边塞,乞加赏赐”,
明廷“赐答只禄蟒衣,亦把哈及尚古金带、冠帽各一”①。弘治十一年(1498),
察安察乞赐蟒衣、金带等物,明廷“命以蟒衣一,赐之”②。弘治十四年(1501),
海西城讨温卫女直夷伍因住等来朝贡马时,“自以所贡马小乞免拣选”,其请求
得到明廷允准,“其所进马匹、方物请移文镇巡等官,不必拣选,以尽柔远之道”

。弘治十八年(1505)十月,毛怜卫女真林脱脱来朝,要求增贡,礼部覆议“听
每岁五人入关,从之”④。上述情况表明,“朝贡”原本是表示女真对明的归属,
而从此时开始,“朝贡”逐渐成为明廷安抚女真的手段。
正德年间,女真朝贡人数的泛滥与朝贡凭证的管理松懈都体现明廷意图通过
“朝贡”来安抚女真。正德四年(1509),海西察刺秃山卫女真指挥使的力吉借用
诸冬河卫印信,礼部言“借者、与者俱属违法,宜拘各夷究治,及裁其赏赐,以

示惩戒”,而最后的处置则是“姑宥之,给赏如例,无减”。 正德八年(1513),
“兵部侍郎石玠至开原,遣大通事马俊出境抚谕诸夷,兀者卫女直撒哈答等,先
受约束,弗朵克、木里吉、速塔儿河、石门菩兰城、哥吉河等夷五百余人俱来贡
马。都督加哈等四人,虏酋老鼠、乃留、竹孔革等三人率部落二千人亦入关,各
修职贡。兵部以闻。诏以玠抚谕有劳,并俊俱赐敕奖励,召玠还京,仍谕入贡诸

夷,常额外斟酌验放,不得过多,继今仍循旧例。” 正是因为“抚谕诸夷”的
需要,明廷才一次允许放入“二千人”入关,远超明廷规定的女真入贡人数。正
德十二年(1517)六月,有“辽东建州左等卫指挥张家奴等来朝贡马,时诸夷洗

改敕书,事觉,仍赏如例。” 正德十四年(1519),“海西诸冬河卫女真都指
挥佥事松吉答等冒父祖故名来贡”,明廷非但“未与责罚”,而且使其“具奏袭

替”。
上述事例都说明,此时明廷对女真关注的重点是女真是否来朝,而不是女真
来朝是否有违规,极尽对女真安抚之意。

2.嘉靖年间女真朝贡的失控
明廷通过“朝贡”安抚女真的政策弊端至嘉靖年间完全显现。
其一,敕书的混乱。此处所言的敕书系明廷给予女真卫所官员的官职凭证。
从正统二年(1437)时起,明廷要求女真入贡要有“印信公文”。后演变为敕书为


《明孝宗实录》卷 72,弘治六年二月乙巳,第 1347-1348 页。

《明孝宗实录》卷 145,弘治十一年十二月癸卯,第 2536 页。

《明孝宗实录》卷 170,弘治十四年正月丙辰,第 3081 页。

《明武宗实录》卷 6,弘治十八年十月丁巳,第 194 页。

《明武宗实录》卷 57,正德四年十一月乙酉,第 1278 页

《明武宗实录》卷 101,正德八年六月辛亥,第 2097-2098 页

《明武宗实录》卷 150,正德十二年六月癸亥,第 2919 页。

《明武宗实录》卷 171,正德十四年二月辛巳,第 3297 页。

12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女真人入贡的凭证。嘉靖元年(1522),明廷就已经意识到“夷人敕书多不系本
名,或伊祖父,或借买他人,或损坏洗改,每费审译”,故“宜令边官审本敕亲
子孙实名填注到京奏换”。①然而,嘉靖年间,抢夺、洗换、诈冒敕书之事层出
不穷。嘉靖十九年(1540),有“王中先与海西夷兀允住抢杀者帖列山等卫夷把
秃郎中等,夺其敕书三十五道,有把大者以兵为把秃等复仇。兀允住死,敕书留
王中处,中因令其部额克捏等冒敕中哈塔等名入贡耳”,明廷对此处理为“原抢
敕书,查给哈塔等,额克捏等贡马已充官用,赏赐仍给之,把大升正千户,仍赏
以银币。把秃郎中等部落从重赏劳,王中禁不许入贡”②。嘉靖三十一年(1552),
有“海西哈里山卫指挥使汪止灰男、阿刺卫指挥佥事台出、帖列指挥佥事兀纳哈、
毛怜卫指挥使家奴、指挥使尖勒羊、建州左卫指挥使鬼里、建州右卫指挥同知倪
元赤,各洗改敕书,以都指挥例得赏”③。嘉靖三十五年(1556),有“建州右
卫指挥同知撒麻哈、阿刺河卫都指挥佥事三赤哈诈冒敕书入贡”。④在上述事件
中,只有王中因以武力抢夺敕书,影响严重,故明廷给予“禁不许入贡”的处置,
而却因“贡马已充官用,赏赐仍给之”。其余事件中,明廷对“洗改敕书”及“诈
冒敕书”的女真人未见惩处,只是对查验放行的总兵、副总兵等人处以罚俸。
其二,女真中“阻贡”及抢夺“赏赐”事件的出现。嘉靖十年(1531)三月,
出现了“开原城外山贼”猛克,其“常邀各夷归路,夺其赏”,后又被速黑忒所

杀之事。 嘉靖二十一年(1542),发生了建州入寇事件,“建州右卫夷酋李撒赤
哈纠众入寇,都御史孙绘御之,多失亡,深入凤凰城”⑥。然而“建州卫夷,故
多忠顺”,入寇的原因是“迩因入贡时,近夷恃强先至,尽数入关,那磕等地远
稍迟,关将每以额满阻去。间有入贡,所得赐予,归途复为近夷所掠。是以怏怏,

甘心叛逆耳。” 于是,明廷采纳了给事中林庭坣的上言,对于“建州夷人宜稽

其卫所原额,令以次分番入贡”。
其三,部分女真首领公开对明廷“赏赐”表示“不满”。嘉靖四年(1525),
有“锁奴扯革者尤谷壑无厌,欲求增贡;咬纳等轻掷赏绢于地,悖慢尤甚”,对
此,明廷认为“不示惩戒,非所以尊中国而御四夷也”,对“锁奴扯革首为黯猾”,
以“不当复许入贡”处措;对咬纳,则认为其“语言状貌无异汉人,疑是边民被
掳,或叛入彼中者假充贡使,故敢倡引各夷轻视赏物”,如其“果系中土民人,

即问拟如律”,如非汉人则“毋令复入”。 嘉靖十一年(1532),有“建州左


《明世宗实录》卷 12,嘉靖元年三月乙卯,第 425-426 页

《明世宗实录》卷 235,嘉靖十九年三月己未,第 4811 页。

《明世宗实录》卷 389,嘉靖三十一年九月庚子,第 6844 页。

《明世宗实录》卷 433,嘉靖三十五年三月庚申,第 7461 页

《明世宗实录》卷 123,嘉靖十年三月甲辰,第 2970 页。
,第 48 页。

(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海西》,潘喆等编: 《清入关前史料选辑(一)》

《明世宗实录》卷 273,嘉靖二十二年四月癸末,第 5362 页。

《明世宗实录》卷 273,嘉靖二十二年四月庚子,第 5371 页。

《明世宗实录》卷 51,嘉靖四年五月甲子,第 1272 页。

12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卫都督方巾以钦赏金带独轻,忿恚,陛辞日,即御前投递番文”,明廷将此“言
状下礼部,行内监核实金株两本同,第累朝所制革呈胎有轻重耳”,于是礼臣“以
方巾鹜慢不可长,请革伴当三名,以示薄罚,且并治伴送官罪”。①上述情况表
明,此时明廷对女真朝贡已经不能完全控制掌握。

3.嘉靖年间女真朝贡性质的变化
明廷对于女真朝贡违规之处,最重的处罚不过是“禁其入贡”或“革其伴当”。
然而,这并不影响女真中势力强盛者以各种手段从明廷得到利益。
嘉靖年间,常有女真首领以“擒犯边夷人”或“侦报虏情”名义,向明廷请
求加赏。如嘉靖十年(1531),“女直左都督速黑忒自称有杀猛克功,乞蟒衣、
玉带”,明廷与之。②嘉靖十三年(1534),“毛怜卫夷人尚加秃、建州左卫都
督方巾擒犯边夷掜松革来献,诏授尚加秃千户,仍与方巾,各赐币有差”。③嘉
靖二十九年(1550)七月,“哈答、赛笼格,仍以杀边外夷人功,升袭都指挥佥

事” 。同样曾“冒贡害人,朝命绝其入贡”的王中,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
以“侦报虏情有功,乞许其入贡,仍加升赏”⑤。此时所谓的“犯边夷人”实际
上为当时女真内部争斗的牺牲品。而明廷因此给予的“升职”及“加赏”,则是
对于女真中势力强盛者的一种妥协。
嘉靖年间,女真中敕书的争夺与兼并从未停止。嘉靖三十年(1551)三月,
又有“益实左等卫都督佥事歹答力等入贡还,塔山卫部落要夺其敕”一事。此处
提到的“塔山卫部落”,即是指王忠所部。可知,王忠一直未停止对敕书的争夺
与兼并。在嘉靖十九年(1540)王中抢夺敕书时,明廷采取“禁入贡”惩处,而

此时只是对于“诏守臣谕(王忠)还之” 。这表示明廷采取一种姑息的态度。

后王忠悉得“自永乐来给海西诸夷自都督而下至百户凡九百九十九道”敕书 。
明廷的态度及举措使得敕书的性质发生转变。敕书原本是明廷给予女真卫所
官员的官职凭证,正统年间,明廷因女真入贡人数泛滥而规定朝贡时需以敕书为
入关凭证。故从正德年间开始发生敕书洗改、冒用事件。此时明廷的关注重点为
敕书是否与女真卫所官员的承袭相合,故其对于敕书与人名不和者,多“给换敕
书”。而女真关注的重点为敕书是入关朝贡的凭证,故女真诸部争夺敕书。嘉靖
年间,明廷对于女真中争夺敕书的态度由禁止转为姑息——默认了敕书在女真诸
部之中的转移,并对于王忠持有多数敕书表示默许。这种情况下,“敕书”作为
女真卫所官职凭证的作用就逐渐消失。因明廷规定“凭敕入贡”,同时对于入贡

《明世宗实录》卷 138,嘉靖十一年五月癸亥,第 3245 页。

《明世宗实录》卷 123,嘉靖十年三月甲辰,第 2970 页。

《明世宗实录》卷 185,嘉靖十五年三月戊辰,第 3914 页。

《明世宗实录》卷 363,嘉靖二十九年七月戊午,第 6474-6475 页。

《明世宗实录》卷 276,嘉靖二十二年七月辛酉,第 5409 页。

《明世宗实录》卷 371.嘉靖三十年三月甲辰,第 6635 页。

《明神宗实录》卷 203,万历十六年九月戊寅,第 3805 页。

12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女真人予以“职赏”及“回赐”,则“敕书”对女真人而言就成为了定期从明
廷领取“赏赐”的凭证。这又引起了新一轮女真中对于敕书的争夺。敕书性质的
转变意味着“朝贡”性质的转变:“朝贡”成为女真向明廷定获取“赏赐”的途
重要径。
与此同时,嘉靖年间的“赏赐折银”事,充分说明女真朝贡性质的转变。当
初,明廷给予朝贡女真人的赏赐本为织品、袭衣等,其中并没有银两。嘉靖元年
(1522),海西夷人速黑忒等请求“赏赐折银”。明廷将这一事件特殊处理,“不
为例,从其请”①。又有“海西塔木鲁等卫都指挥佥事竹孔革等”,向明廷请求

“赏赐银两”以使“买卖便益”。 嘉靖六年(1527),礼部言“诸番(包括女

真)既以近例,愿给币直”,故“令银币兼给,则夷人各得所欲”。 嘉靖六年,
“赏赐”折银成为定例,此时尚是银与织品兼赏。嘉靖九年(1530),“建州左
等卫女直都督方巾等各来朝贡马”且“方巾等请给价”,明廷“诏特从之”,并

称“不为例” ,这说明明廷对于女真“贡马”的“回赐”也开始折银。为此,
明廷于嘉靖十年(1531)时特意强调进贡“给赏”应“本折相兼,不可偏废”。

嘉靖十二年(1533)“海西野而定河等卫女直都督羊卜鲁、额真哥等朝贡,援
建州等卫女直都督锁鲁塔等例,愿折银赏费,礼部覆请。从之。”⑥嘉靖十六年
(1537),“诏赐海西女直都督歹童等金素芒丝衣三百四十八袭,暂准给价,从
各夷请也”。嘉靖四十三年(1563),明廷明文规定:“女直正赏彩段绢正,俱
准折给银两”⑦。女真要求“折银”盖因此时白银为贸易的主要等价物,白银代
替了丝织品成为女真财富的象征。
从上述记述中可知,从嘉靖年间,明廷给予女真的赏赐由“缎疋”“袭衣”
等,转变为“银币兼给”,后又转变为“俱准折给银两”。明廷对于“折银”的
态度从“不为例”转变为明文规定。这种转变是应女真人多次诉求而发生的。
“赏
赐”折银,使得女真人将朝贡赏赐视为其应得的“年例金币”,这样一来敕书同
时也被视为领取“年例金币”的凭证。
明廷以“朝贡”作为安抚女真的手段,使得朝贡的性质发生了改变:由当初
女真忠顺的象征转变为女真获得财富的方式。这从侧面说明了此时明廷对于女真


《明世宗实录》卷 12,嘉靖元年三月甲寅,第 426 页。

《女真馆来文》,李澍田主编:《海西女真史料》,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版,第 441-442 页。

《明世宗实录》卷 81,嘉靖六年十月丙辰条载“礼部言番僧及女直夷人例应一岁及三岁入贡者,不下五
千四百人,赏赐彩币不下五千五百余匹,诸番既以近例,愿给币直;而江西、湖广、河南三省不善织造,
若折解价银,数足相当,诚令银币兼给,则夷人各得所欲,且可使三省之民无带征起解之费。上从之”, ,
第 1799-1800 页

《明世宗实录》卷 112,嘉靖九年四月甲子条载:“建州左等卫女直都督方巾等各来朝贡马故事赐袭衣彩
叚等方巾等请给价诏特从之不为例”。第 2649 页。

《明世宗实录》卷 123,嘉靖十年三月己亥条载:“工部覆兵部尚书李承勋备边议:夷人进贡给赏段疋系
祖宗成法,然而夷性不一,海西诸夷专欲折银,而朵颜等卫又欲段疋。是以本折相兼,不可偏废”, 第
2964 页.

《明世宗实录》卷 150,嘉靖十二年五月丙午,第 3434 页。

(明)申时行等修:(万历) 《明会典》卷 111,《给赐二·外夷上》,第 594 页。

12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控制力的减弱。在明与女真的关系中,明廷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明廷洪武年间对女真地区的经略,为永乐年间的女真来朝奠定了
基础。永乐年间的女真来朝标志着女真对明廷的归属,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朝
贡”的重点在于“朝”而非在于“贡”,标志着女真对于明廷的顺服。此时,形
成了明廷对女真朝贡者“厚赍”政策的雏形,这种政策对明与女真关系产生深远
影响。
正统至成化年间,明廷对于女真朝贡采取限制。正统年间,对于女真朝贡的
人数、次数、时间等方面加以规定,并提出女真朝贡必须以印信或敕书为凭。天
顺至成化年间,明廷进一步对女真朝贡的具体人数作出规定。明廷对于女真朝贡
限制标志着明廷对女真态度的转变。明廷对于女真的看法逐渐由“内夷”或“属
夷”转为“外夷”。此时明与女真关系的主导权完全掌握在明廷手中。
从弘治年间开始,“女真朝贡”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弘治年间,女真开始
以“朝贡”作为其利益诉求的途径。正德年间,女真朝贡人数的殇滥、朝贡凭证
的管理松懈都表明此时明廷通过“朝贡”来安抚女真。至嘉靖年间,女真朝贡逐
渐开始失控,主要表现为敕书的混乱,女真中“阻贡”及抢夺“赏赐”事件的出
现,部分女真首领开始公开对明廷“赏赐”表示“不满”。对此,明廷并无有效
手段来处理这些问题。不仅如此,女真首领常以“擒犯边夷人”或“侦报虏情”
名义,向明廷请求加赏。同时,敕书的争夺与兼并越加严重,对此明廷基本采取
姑息的态度,这就使得敕书逐渐演变成为女真从明廷处领取“赏赐”的凭证。敕
书性质的转变意味着朝贡性质的转变,朝贡成为女真领取“赏赐”的途径。赏赐
折银,使得女真人将其视为“年例金币”。故“朝贡”由女真忠顺的象征转变为
女真获得财富的方式。同时在明与女真的关系中,明廷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

四、明廷的女真抚赏制
学界在论及明廷与女真的关系时,多从朝贡及互市的角度加以讨论,并对于
此有很多精辟的见解。①然笔者认为,明廷对于女真的“抚赏”,是其羁縻女真的


关于“朝贡”的相关研究,笔者在本章《明代女真的朝贡》一节已经论及故在此不再多言。关于“马市”
或“互市”,学界已从不同的角度与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最早探讨此问题的学者为日本的稻叶岩
吉,其将“朝贡”与“马市”都归为贸易形式。参见稻叶君山,杨成龙译: 《增订满洲发达史》 ,第 143-182
页。江岛寿雄秉承了稻叶岩吉的基本观点,对于辽东的马市贸易的制度及其起源、女真贡马的问题、辽东
马市的位置和地点、开原马市中的南关私市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参见江岛寿雄: 《明代女真史研究》,
福冈:中国书店,1999 年版,第 99-408 页。中国学者多探讨马市对女真社会的影响及其在整个经济活动
中的作用。如:杨余练的《明代后期的辽东马市与女真族的兴起》 ,
《民族研究》1980 年 5 期,第 27-32 页;
李漪云的《从马市中几类商品看明中后期江南与塞北的经济联系及其作用》, 《内蒙古师大学报》 ,1984 年 4
期,第 34-39 页;陈祺的《明代辽东马市及其历史影响》, 《东北师大学报》1987 年 1 期,第 47-52 页;栾
凡的《明代女真族的贸易关系网及社会效应》, 《北方文物》2000 年 1 期,第 73-76 页;栾凡的《敕书、朝
贡、马市——明代女真经济的发展契机》,《黑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1 年第 2 期,第 133 页-138 页;林
延清的《明代辽东马市与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 《黑水文明研究》第 1 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第 207-216 页。笔者此处所记与马市相关的著述并不全面,仅说明马市研究的热点。

12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主要手段,可以视为一种制度加以考察。
(一)抚赏制的核心——贡赏
贡赏主要是指对于女真朝贡者给予的正赏(即职赏)、回赏(即回赐)及加
赏。
1.正赏
所谓“正赏”是指明廷对“修贡职”来京朝贡的女真首领按官职给予的赏赐,
故又可称之为“职赏”。这种赏赐,只要是女真首领来朝,即可按人领取。
《明会
典》中对于“正赏”的规格及数目记载极详:
东北夷女直,进贡到京,都督每人赏彩缎四表里,折钞绢二疋。都指挥,
每人彩缎二表里,绢四疋,折钞绢一疋,各织金纻丝衣一套。指挥,每人彩
缎一表里,绢四疋,折钞绢一疋,素纻丝衣一套。以上靴袜各一双。千百户
镇抚舍人头目,每人折衣彩缎一表里,绢四疋,折钞绢一疋。奏事来者,每
人苎丝衣二件,彩缎一表里,折钞绢一疋,靴袜各一双。嘉靖十年奏准,女
直进贡赏赐,视敕书官职为隆杀。其有洗改职衔者、将应得赏赐减一等。原
无敕书者,止与舍人赏赐。各番夷仿此。四十三年题准,女直正赏彩缎绢疋,
俱准折给银两。①
上述记载,主要反映嘉靖及以后情况。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十一年
(1446),明廷对于“外夷赏赐”,就“已有定制”。按规定以舍人身份来朝者,
其正赏为“彩缎一表里、纻丝衣二件”②。据此推测,明廷在正统年间之前,就
已经形成了一套视女真朝贡者官职大小按级给予赏赐的制度。
从万历《明会典》中的记载可见,明廷对于女真来朝者的“正赏”之丰厚。
有史料记载嘉靖年间,建州女真不过数千人,岁以入贡百人为常。仅就正赏而言,
建州女真一年至少能从明廷处得到彩缎 100 疋,绢 400 疋。嘉靖四十三年(1564),
“题准女直正赏彩缎、绢疋,俱准折给银两”后,等于明廷增加了给予女真的实
际赏赐。明廷以“职赏”,吸引女真首领朝贡向化。而众多女真首领向明廷“乞
官”、“乞升”,“职赏”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是原因之一。
2.回赏
“回赏”在《明会典》中记为“回赐”,即明廷在女真朝贡时进献“贡物”
而给予的赏赐。


(明)申时行等修:(万历) 《明会典》卷 111,《给赐二·外夷上》,第 594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37,正统十一年正月癸巳条载:“建州右卫都督凡察男阿哈答奏:‘曩同兀者卫都
督剌塔男阿的纳、建州卫都督李满住男亦的哈来朝,人赐纻丝衣三件、彩缎二表里。今所赐视前少彩缎表
里一,乞足之。’上命礼部稽例以闻,尚书胡溁等言:‘旧例野人朝贡,人赏彩缎一表里、纻丝衣二件。
正统九年阿哈答系凡察男,初来朝贡,奏加赏彩缎二表里、纻丝衣三件。今阿哈答等复来朝贡,欲增赏如
初来例,难允。’上曰:‘外夷赏赐朝廷已有定制。今尔礼部乃任意增损,以启彼狼贪之心,罪本难容,
姑曲宥尔。自后宜悉如旧毋得擅有增损’”,第 2729 页。其中,建州右卫都督凡察男阿哈答、兀者卫都督
剌塔男阿的纳、建州卫都督李满住男亦的哈应是以舍人身份来朝。此处所谓的“舍人”,是指未授官或袭
职的女真头领。

13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回赐,进过马每匹,彩缎二表里、折钞绢一疋。貂鼠皮每四个,生绢一
疋。零者,每个布一疋。嘉靖六年题准,马价彩缎一疋,折给银三两。十三
年议准,俱与折给。①
一般而言,明廷给予女真的“回赐”,高于“贡品”的实际价值。以“贡马”
为例,永乐元年(1403),
“上马每匹钞五十锭,中马四十锭,下马三十锭”并“每

匹,仍与彩币表里一” 。永乐三年(1405)的马值为“上上等每马绢八匹、布
十二匹,上等每马绢四匹、布六匹,中等每马绢三匹、布五匹,下等每马绢二匹、
布四匹,驹绢一匹、布三匹。”③至永乐十五年(1417)时,因兀良哈等卫大旱,泰
宁卫“以马千匹来易米”,辽东总兵官都督刘江具奏,“虑朵颜、福余诸卫皆来,
则无以给之”,且称“旧定马价甚高,上上马一匹米十五石,绢三匹。下者米八
石,绢一匹”;因此“宜令所司更议马直”,后明廷新定马值为“上上马每匹米五
石,绢、布各五匹。上马米四石,绢、布各四匹。中马米三石,绢、布各三匹。

下马米二石,绢布各二匹,驹米一石,布二匹”。 以上虽然是良哈贡马的“马值”,

但对于女真来说也同样适用。除马匹外,明廷对女真“所贡物,悉厚值酬之” 。
正统元年(1436)十二月,行在礼部尚书胡濙上奏:“辽东野人女直进贡珍珠至
京,每人赏彩缎一表里、绢五疋;珍珠每二颗,赏绢一疋,此朝廷柔远人之盛意

也”。 可知,明廷除对“贡物”予以“回赏”之外,按进贡至京的人数给予另外
的赏赐。故,明廷对女真的回赐并非是一种变相的给价,而是抚赏的一部分,带
有“薄来厚赍”的意思。
3.加赏
“加赏”为明廷在女真首领朝贡之时,以“格外忠顺”、“有功劳”、“来贡宝
物”、
“听抚入贡”等名义给予女真首领的额外赏赐。宣德二年(1427),因毛怜

卫都督猛哥不花忠顺于明廷而加赐“金织纻丝衣一袭” 。正统九年(1444),
“阿哈答系凡察男初来朝贡”时,明廷就赐予其“彩缎二表里、纻丝衣三件”的

加赏。 成化元年(1465),“呕罕河等卫都督宁哈答,差女直都指挥锁奴、指挥
塔麻秃赴京报,迤比孛来欲纠朵颜三卫,于京近地方抢掠”,明宪宗命“于常例
外,加彩缎一表里以慰其劳”⑨。成化十六年(1480),“考郎兀卫都督同知撒哈
良来朝,贡宝物、殊角并貂狐皮”,明廷“命加赐金织纻丝袭衣一、银托碗一,

(明)申时行等修:(万历) 《明会典》卷 111,《给赐二·外夷上》,第 594 页。

《明太宗实录》卷 25,永乐元年十一月丙子条载: “兀良哈头目哈儿兀歹遣其部属脱忽思等二百三十人,
来朝贡马,命礼部赐钞币、袭衣并偿其马直,上马每匹钞五十锭,中马四十锭,下马三十锭。每疋,仍与
彩币表里一”,第 450 页。

《明太宗实录》卷 40,永乐三年三月甲寅,第 667 页。

《明太宗实录》卷 193,永乐十五年十一月乙卯,第 2039 页。

《明太宗实录》卷 94,永乐七年七月癸巳,第 1250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5,正统元年十二月癸未,第 504 页。

《明宣宗实录》卷 26,宣德二年三月丁未,第 684-685 页。

参见上文注所引《明英宗实录》卷 137,正统十一年正月癸巳条的记载。阿哈答以舍人身份入贡,因其初
次来朝,故较其正赏定额的“彩缎一表里、纻丝衣二件”,多得彩缎一表里、纻丝衣两件。

《明宪宗实录》卷 13,成化元年正月乙亥,第 302 页。

13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① ②
余如例” 。嘉靖年间,有“夷酋褚羊哈等听抚入贡”,“朝廷例外加赏”。 明
廷予以加赏的女真卫官员,实际上都是当时势力较为强盛的女真首领,所谓的“加
赏”实际上是明廷一种笼络女真的手段。
“贡赏”是抚赏制度的核心,而“职赏”、“回赏”、“加赏”都可视为“贡
赏”,即是以女真朝贡为前提所给予的赏赐。女真向明朝贡表明女真为明廷的属
夷,代表政治上的归顺之意。“贡赏”的本质是明廷以“薄来厚赍”形式给予归
顺女真首领的经济上优待,目的是吸引女真“向化”。

(二)其它形式的抚赏
1.市赏
明廷对于入马市贸易的女真人给予的抚赏可称之为市赏。《明代辽东档案汇
编》载有“抚赏夷人用银物清册”,其中记录了明廷对女真人的市赏情况:
(万历十二年三月)初十日,一起,镇北关进入买卖夷人卜寨差易八里
等四百八十名,抚赏过桌……分三厘八毫。桌面三张,折猪肉十斤十四两,
连酒,用银一钱七分五厘二毫;下程猪肉四十斤,用银五钱七分二厘;酒四
十壶,用银二钱六分六厘六毫;平花缎三匹,用银一两八钱;铧子三件,用

银一钱二分;许纸二百张,用银一钱□分;官锅三十八口;官盐二百斤。
(万历年间某年某月)二十五日一起,镇北关进入买卖夷人都督呈加奴
仰加奴等一千一百八十名,抚赏桌面酒肉等物,用银四十三两二分八……桌
面十五张,折猪肉五十四斤六两,连酒,用银八钱七分六厘;官锅四十口;
下程猪肉二百三十斤,用银三两二钱八分六厘;猪十六只,用银六两……酒
一百壶,用银六钱六厘六分六毫;平花缎四十二匹,用银二十五两……牛十
只,用银五两;酒四海,用银四钱;羊四只,用银一两六……官盐一千九百
五十斤。④
从以上资料中可见,对于入关的“买卖夷人”,明廷给予“抚赏桌面”,此为
下文所谈“宴赏”的内容。
“市赏”则为明廷给予买卖女真人的大量实物。
“市赏”
的内容十分丰富:丝织品、猪牛羊等牲畜、猪肉酒水等饮食、锅铧子等铁器、官
盐、纸张皆为抚赏物品。明廷对于入贡的女真人的人数、次数均有规定,然而对
于“买卖夷人”入关,明廷则没有明文限制。则市赏就成为女真人重要的物资来
源。对于市赏,明人张鼐分析道:“夷狄惟利是求,部落既众,市赏各有分地,
我之布帛、锅口等物皆彼虏中日用所需,而彼松木、马牛、毡革非与我市则无所
售,此其藉我边鄙以为生非一日矣,即一部思逞而各部亦决不相从。此亦事理之


《明宪宗实录》卷 200,成化十六年二月戊寅,第 3519 页。

《明世宗实录》卷 123,嘉靖十年三月庚寅,第 2950 页。

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 《明代辽东档案汇编》下册,沈阳:辽沈书社,1985 年版,
第 822 页。

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 《明代辽东档案汇编》下册,第 840 页

13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易见者” 。可见市赏即是明廷安定女真各部的重要手段之一。

2.宴赏
“宴赏”是指明廷对入关朝贡及贸易的女真人设宴安抚。女真入关后,边吏
即根据女真首领职位的高低及朝贡、买卖事由的不同予以“宴赏”。对此《辽东
志》中有详尽的记载:
一、抚赏海西朝京都督每名牛一只,大果卓一张;都指挥每名羊一只,
大果卓一张。一、供给海西买卖都督每名羊一只,每日卓面三张、酒三壶;
都指挥每名羊一只,每日卓面一张,酒一壶。一、部落每四名猪肉一斤、酒

一壶。一、赏赐传报夷情夷人白中布二匹,卓面二张,酒二壶。
女真赴京“朝贡”时,在途中有“公宴”。《辽东志》记载:“每岁十月初
一日起至十二月终止,陆续起送建州左、右、毛怜、海西等卫夷人,到司督令通

事,审验发馆随行,左等六卫俟月公宴。各夷赴京回还,亦行公宴伴送” 。朝
贡后,又有礼部于同文馆赐宴。
“宴赏”是对女真首领的优待,明廷以此来吸引女真“向化”。
3.对“传报夷情”或“招抚夷人”女真的赏赐
对于“沿边报事”的女真人,明廷也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这也是明廷抚赏
的一部分。《辽东志》中记载,对于“传报夷情夷人”的赏赐为“白中布二匹,
卓面二张,酒二壶”。④
明廷对为其“招抚夷人”的女真首领也以“钞、彩币、表里”等物作为赏赐。
如宣德五年(1430)二月,“屯河卫指挥佥事都伦帖木”因招抚“福余卫鞑靼指

挥佥事那米纳等来朝”而被赐“钞、彩币、表里等物” 。宣德八年(1433)七
月,因“益实等卫女直指挥使木当加等三十五人,奉命往福余等卫招抚”而“赐
彩币、表里等物有差”⑥。同年八月,因“弗提卫女直指挥同知佛家奴等十七人,

从中官亦失哈往奴儿干还,贡方物”,明廷“赐之彩币、表里、绢布有差” 。从
明廷给予“招抚夷人”的女真首领的赏赐来看,与上文所述的“贡赏”赏赐的实
物内容相同,其目的还是为了笼络女真。
关于抚赏制,在《辽东志》有很确切的解释,其书记载“辽土诸夷环落,性


(明)张鼐:《宝日堂初集》卷 3,《奏疏·谕修复河西疏》,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 ,集部 76 册,
第 51 页。

(明)毕恭等修、任洛等重修:《辽东志》卷 3,《兵食志·马市》,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一册,
第 402 页。

(明)毕恭等修、任洛等重修:《辽东志》卷 4, 《礼志·夷人入贡》,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一册,
第 408 页。

(明)毕恭等修、任洛等重修:《辽东志》卷 3,《兵食志·马市》,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一册,
第 402 页。

《明宣宗实录》卷 63,宣德五年二月戊子,第 1484-1485 页。

《明宣宗实录》卷 103.宣德八年七月乙丑,第 2311 页。

《明宣宗实录》卷 104,宜德八年八月甲午,第 2328 页。

13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多贪惏。故我以不战为土兵,羁縻为奇计。朝贡互市皆有抚赏外,又有沿边报事

及近边住牧换盐米讨酒食夷人旧规,守堡官量处抚待。”

(三)抚赏制的形成
1.“抚赏制”的源头
明太祖时期,明廷就对来归、来降的女真人给予一定的物资赏赐。洪武十五
年(1382),鲸海千户速哥帖木儿、木答哈千户完者帖木儿、牙兰千户皂化三人自
女真来归,向明廷奏报愿往其旧所部之地,谕其民使之来归。明太祖就赐其织金
文绮以为嘉奖。洪武十八年(1385),有女真高那日、捌秃、秃鲁不花三人“诣辽
东都指挥使司来归”,自言其“皆为野人获而奴之,不胜困苦,辽东乐土也,愿
居之。乞圣朝垂恩得以琉璃珠、弓弦、锡锻遗野人,则可赎八百余家,俱入辽东”。
明廷听闻此事,即“赐高那日等衣人一袭,琉璃珠五百,索锡五斤,弓弦十条”。

至洪武二十年(1387),“野人部将”西阳哈等百三十四人自辽东来降时,明

廷除“命赐衣各一袭”外,还“加赐白金千三百七十两” 。
明廷主动招抚女真时,往往伴有丰厚的物资赏赐。如洪武二十一年(1388),
明廷命俺得迷失等,往辽东海西等处招抚夷民,就“各赐衣物”。④永乐三年(1405)

三月,明廷第二次招抚猛哥帖木儿时,曾赐其“彩缎表里”以视隆宠 。永乐九
年(1411),明廷命太监亦失哈招抚奴儿干地区时,就对当地女真首领“赐以衣
服,赏以布钞,大赍而还”。永乐十年(1412),“天子复命内官亦失哈等载至其
国(指奴儿干而言)。自海西抵奴儿干及海西苦夷诸民,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给

以谷米,宴以酒馈,皆踊跃欢忻,无一人梗化不率者”。 明成祖以物资相赏赐的
招抚方式起到了作用。
此外,明成祖对于女真“来朝者”,皆有所赏赐。如永乐元年(1403)五月,
“女直野人头目买里的平住等二十九人来朝”,明廷“赐之钞币”。⑦同年九月,

“女直野人归秃等二十二人来朝,赐钞及织金兰丝袭衣。” 同年十二月,“忽剌
温等处女直野人头目西阳哈、锁失哈等来朝贡马百三十匹,置兀者卫。以西阳哈
为指挥使,锁失哈为指挥同知,吉里纳等六人为指挥佥事,余为卫镇抚、千户、
百户所镇抚,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⑨ 从永乐元年起,钞、币、袭


(明)毕恭等修、任洛等重修:《辽东志》卷 3,《兵食志·抚赏》,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一册,
第 402 页。

《明太祖实录》卷 175,洪武十八年九月甲申,第 2661 页。

《明太祖实录》卷 187,洪武二十年十二月癸亥,第 2805 页。

《明太祖实录》卷 190,洪武二十一年五月壬辰,第 2872-2873 页。

《朝鲜太宗实录》卷 9,太宗五年三月丙午。

《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转引自杨旸: 《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第 55 页。

《明太宗实录》卷 20 下,永乐元年五月乙未,第 370 页。

《明太宗实录》卷 23,永乐元年九月癸未,第 420 页。

《明太宗实录》卷 26,永乐元年十二月辛巳,第 479 页。

13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衣就是常见的“赏赐”。
通过上文可知,洪武、永乐年间,“抚赏制”就已初见端倪。

2.永乐年间“抚赏制”已具备雏形
永乐年间,女真抚赏制已具备雏形。永乐五年(1407)正月,都同知朱崇等
曰:“朕怀绥远人,凡鞑靼、女直野人来朝者,皆赐赍之,遣还,令所经郡县给
廪撰,厚待之”。②其中就包括了“贡赏”及“宴赏”的主要内容。不过此时并未
将“贡赏”中的“正赏”与“回赏”相区分。至永乐七年(1409)七月,又有“辽
东自在、安乐二州鞑官指挥贾你等,来朝贡方物,赐钞及袭衣,所贡物悉厚直酬
③ ④
之”。 可见,从此时起,“正赏”与“回赐”相区分。 至永乐九年(1411)十
月,又有“女直野人头目咬纳等三百人来朝贡马”。明廷命其为“指挥、千百户
镇抚”,并“赐赍有差,仍酬其马直”。⑤从“赐赍有差”中可知,此时“正赏”

也已经按照官职的高低给予。 不过,永乐年间明廷对于女真的“正赏”是否有
具体数量及规格上的定制则尚不可知。但从永乐元年明廷即对“马值”有所规定
来看,明廷对于“回赏”的数目则一直有明确的规定。
日本学者将“朝贡贸易”与“马市贸易”联合考察,易使人将明与女真的关
系理解为一种以“贸易交换”为主的关系。实际上“抚赏”制更能表现“贡市”
(朝贡与互市的合称)的本质,是明廷对“属夷”的财物资助,目的是为了羁縻
女真。而“朝贡”与“马市”则为抚赏制提供了主要场域。


“钞币”则是明廷的赏赐。“钞”可能是指大明宝钞,而“币”则指“彩币”而言,当是织品。从永乐
年间起,对来朝的女真首领赐钞币就逐渐成为一种惯例。后织品成为明廷赏赐的主要物品,嘉靖年间又逐
渐改为折银。

《明太宗实录》卷 63,永乐五年正月乙亥,第 905-906 页。

《明太宗实录》卷 94,永乐七年七月癸巳,第 1250 页。

实际上,早在永乐元年十一月时明廷对于“兀良哈头目”来朝贡马时,就“命礼部赐钞币、袭衣并偿其
马直”。参见《明太宗实录》卷 25,永乐元年十一月丙子,第 450 页。不过强调将对女真的赏赐分为“赐
赍”及“马值”则为正文中所述永乐七年七月事。

《明太宗实录》卷 120,永乐九年十月乙卯,第 1521 页。

“正赏”按官职高低给予早在永乐元年时就已有先例。永乐元年十二月时, “西阳哈、锁失哈等来朝贡马”,
设置兀者卫时,明廷对于不同官职的女真首领就已“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

13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小 结
明廷设立奴儿干都司、对女真首领授官、确立朝贡制度、予以抚赏等措施的
目的是加强对女真地区的管控。
永乐年间设置奴儿干都司是为了统辖广义海西地区的诸多女真卫所,以保证
明廷对于该地区的统治。奴儿干都司为广义海西地区诸女真的上级机构,其设置
标志着女真卫所与明廷的隶属关系。宣德末年,奴儿干都司的主要活动基本停止
后,奴儿干都司在名义上仍为女真诸卫所的上级管辖机构。形成这种情况是因为
兀者卫在女真卫所中的特殊地位影响及奴儿干都司机构组织的非独立性;故其势
力无法深入到女真部族之中,不能实际掌控海西地区。
明廷对于女真首领的授官有一个明显的官职由低而高、人数由少至多的过
程,这表明明廷对于女真授官政治权威力的下降,即明廷对女真管控力的衰退。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明廷对女真授官时,原本试图按官职的高低建立一种由明廷
统辖、女真“自相统属”“以夷制夷”的秩序,却没有收到效果。在诸多原因中
不能忽视女真方面的因素,即得到明廷官职的女真首领并非时时“忠顺”于明廷,
而明廷的授官在女真首领看来是一种获得政治权威及财富的途径。故在明廷授官
政策宽松之时,女真首领以“朝贡”为手段“乞官”、“乞升”。在明廷政策收紧
之时,部分女真首领则以“寇边”为手段引起明廷注意。这些都说明了在明廷与
女真的关系中,女真并非完全被动。
永乐年间的女真来朝标志着女真对明廷的归属,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朝
贡”的重点在于“朝”而非在于“贡”。正统至成化年间,明廷对于女真朝贡采
取限制:正统年间,对女真朝贡的人数、次数、时间等方面加以规定,并提出女
真朝贡必须以印信或敕书为凭。天顺至成化年间,明廷进一步对女真朝贡的具体
人数作出规定。明廷对于女真朝贡限制标志着明廷对女真态度的转变。明廷对于
女真的看法逐渐由“内夷”或“属夷”转为“外夷”。此时明与女真关系的主导
权尚掌握在明廷手中。从弘治年间开始,“女真朝贡”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此
时,女真开始以“朝贡”作为其利益诉求的途径。正德年间,女真朝贡人数的殇
滥、朝贡凭证的管理松懈都表示此时明廷通过“朝贡”来安抚女真。嘉靖年间,
女真朝贡逐渐开始失控,主要表现为敕书的混乱、女真中“阻贡”及抢夺“赏赐”
事件的出现、部分女真首领开始公开对明廷“赏赐”表示“不满”。明廷并无有
效手段来处理这些问题。此外,女真首领常以“擒犯边夷人”或“侦报虏情”名
义,向明廷请求加赏。同时,敕书的争夺与兼并也越加严重。对此明廷基本采取
姑息的态度,这使得敕书演变成为女真从明廷领取“赏赐”的凭证。敕书性质的
转变意味着朝贡性质的转变,即朝贡成为女真领取“赏赐”的途径。赏赐折银,
使得女真人将其视为“年例金币”。故“朝贡”由女真忠顺的象征转变为女真获

13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得财富的方式。同时在明与女真的关系中,明廷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
日本学者将“朝贡贸易”与“马市贸易”联合考察,易使人将明与女真的关
系理解为一种以“贸易交换”为主的关系,而将明廷给予女真的“赏赐”作为一
种制度进行考察,则更容易理解“贡市”的本质。抚赏制的核心是贡赏,即明廷
在女真朝贡时予以的赏赐,其中包括正赏(职赏)、回赏(回赐)、加赏。除贡赏
之外,还有市赏、宴赏及对“传报夷情”或“招抚夷人”的赏赐。抚赏制的源头
为明朝予以来归、招抚、来朝女真人的赏赐。永乐年间,女真抚赏制就已经具备
雏形。
“抚赏”是明廷对“属夷”的财物资助,目的是为了羁縻女真。而“朝贡”
与“马市”则为抚赏制提供了主要场域。
明廷初期的女真政策,更多的是对女真的“招揽”,即希望女真成为其“朝
贡内附”的属夷。故明廷初期的女真政策表现出一种宽容优抚的姿态,给予女真
大量的政治经济资源。而女真首领也相应的表现出了“忠顺”。然而,女真自身
对明廷的“诉求”内容及“诉求”方式引起明廷女真政策的调整与变化。在调整
与变化之中,明廷的女真政策所发挥的作用最终偏离了本意,演变成为女真社会
发展的“催化剂”。这种“催化”作用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活跃了女真社会的
经济,加速了女真部族财富积累与聚集。“抚赏制”使得女真得到明廷给予的大
量财富。“敕书”是为领取抚赏的凭证,敕书“兼并”,使得这笔财富聚集于少
数势力强大的女真首领手中。二,明廷对女真授官的“层级制”,加速了女真中
统一领导者的出现。最终使得女真社会从“不相统属”的分散状态演变为“称王
称汗”的聚集状态。但是,这种“催化”并没有改变女真社会最本质的那些方面:
“部族”社会组织形式、原本的价值取向及文化特征。

13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海西女真对明政策的应对

上一章探讨了“明代的海西女真政策”,本章内容与上一章相对应,探讨“海
西女真对明政策的应对”,即在明廷女真政策影响的下,海西女真是如何反应的。
具体而言,本章分为四部。第一部分,以“辽东边疆社会”的角度来考察明代内
附政策对海西女真聚集的影响。第二部分,梳理不同时期的“海西女真犯边”来
解读明与海西女真的关系。第三部分,通过对“王台执王杲”这一特殊的历史事
件的考察,来探讨明、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之间复杂的关系。第四部分,通过对
“南北关敕书之争”的考察来说明明廷女真政策是如何失效的。

一、明代辽东边疆社会与海西女真的内附
明人在谈到北关叶赫时称其为“盖东夷一种,屋居火食,差与内地同,而户

知稼穑,不专以射狩为生。故不忌其近我边疆”。 此虽就北关叶赫而言,然明人

所称之“海西女真”的情况应该与之相同。 所谓的“近我边疆”,当指以开原为
中心的辽东边疆而言。关于“海西女真”地近辽边,学界多用“南迁说”加以解
释。③“南迁说”即是对“海西女真”聚集、形成过程的解释。笔者认为可以从

“辽东边疆社会” 的视角来具体考察“海西女真”的聚集与兴起。


(明)冯瑗辑:《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北关支派图》,“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初
辑 5 册,第 446 页。

明人所谓的海西女真当指“南关哈达、北关叶赫”及“故王台所部”而言。此外,笔者认为“海西女真”
是以“兀者等卫集团”为雏形形成的。关于上述问题,参见第一章《明代女真的划分与海西女真的形成》
与《明人视域中的海西女真》二节。

丛佩远:《扈伦四部形成概述》一文中提出:“扈伦四部是由塔山左卫、塔鲁术卫和弗提卫的一支在海西
女真民族迁徙历史潮流中形成的”, “从三卫之迁徙,到四部之出现,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先后进入忽刺温江地区,其时“约当十五世纪末年或十六世纪初年”。第二阶段,相继来到松花江大曲折处
附近;当为“弘治至正德初年”。第三阶段,分别进入哈达、乌拉、叶赫、辉发等四河流域”;其时为嘉靖
十二年(1533)至万历初年。参见《民族研究》,1984 年第 3 期,第 8-17 页。蒋秀松在《海西女真的迁徙》
中提出:因忽剌温女真为海西女真的核心部分,故讨论海西女真的迁徙,首先要涉及忽剌温女真的南迁。
忽剌温女真南迁的明显标志则是兀者卫的南迁。在永乐年间, “在锁失哈执掌兀者卫事时,兀者卫就已经南
迁到建州一带”。至“明正统三年(1438)年以前,兀者卫的居址又有所移动”。此时“从地望上看,兀者
为居址当在今吉林市西北,松花江西方,今九台境内” 。同时,又提及“一些忽剌温部落或卫分”及“海西
女真其他部分”的迁徙。参见蒋秀松: 《东北民史研究(三)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年版,第 365
-370 页。张士尊、赵毅的《明辉发部先世南迁考》第一次系统的研究辉发部先世的南迁过程,得出伊姆河
流域一一蜚克图河流域—辽东东部山区一一辉发河流域的迁徙顺序。参见《明史研究》第 8 辑,合肥:黄
山书社,2003 年版,第 155-163 页。

关于边疆社会这一概念,来自于美国学者拉铁摩尔。拉铁摩尔在其著述中重新对边疆(Frontiers)与边
界(Boundary)的含义进行界定: “地区上所划的地理与历史的边界仅代表一些地带一一边疆一一边缘,长城
其本身是历代相传的一个政治努力的表现,它是要保持一条界线,以明确地包括在中国‘天下’一体的土
地和蛮夷之邦。不过事实上长城也有许多不同、交替变化、附加的线路,这些变化可成为各历史时期进退
的标志来进行研究。证明了线的边界概念是不能成为绝对地理的事实。政治上认定的明确边界,却被历史
的起伏演化为一个广阔的边缘地带”。在他看来,边疆与边界这两个概念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在完全适宜

13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辽东边疆社会与内边疆
1. 辽东地区在明代疆域中的特殊性
辽东之称与海西同样,曾作为元代的行政地理概念而存在。元朝曾有“海西
辽东道”、“辽东宣慰使司”等职司部门的存在。明代所谓的“辽东”,大致而言
当指辽东都司辖制管控地区。值得注意的是:辽东都司一直有着“招怀远人,靖
安边境”①的双重职能;除其下辖的 25 军卫外,奴儿干都司也受其辖控。②《辽
东志》释“辽东”时曰:“辽,远也,以其地远在九州之东,故名辽东,又兼辽
③ ④
西而言也” 。对于明廷而言,
“沧海之东,辽为首疆”。 故而,明人所言之“辽
东”有时并非是有着明确边界及区划的地理单位。毕恭在《辽东志·序》中从三
个方面来解释何为“辽东之地”:
其一,关于“辽东”军卫及都司的设置。
辽东之地,故汉襄平郡也。当元季时,有元平章刘益、高家奴分据是方。
洪武初,上遣使谕以天时人事,益等于是奉表来归。上复遣使诏谕益等授职
有差,设卫治于盖州。洪武四年以都指挥使马云、叶旺率兵渡海,自金州而
抵辽阳,设定辽都卫。既而分设定辽左等五卫,并东宁卫,金、复、盖、海
四卫于沿边。已而改设都指挥使司而统属之,招降纳附,开疆拓宇。复于辽
北分设沈阳、铁岭、三万、辽海四卫于开原等处。西抵山海,分设广宁及左
右中卫,义州、宁远、广宁左右中前后五屯卫于沿边。星分棋布,塞冲据险,
且守且耕。
其二,“辽东”的大致范围。
(辽东)东逾鸭绿而控朝鲜,西接山海而拱京畿,南跨凕渤而连青冀,北
越辽河而亘沙漠。

农耕的地区与完全适合游牧的地区之间出现了一块可以间杂两种生产方式的地区,这就形成了边疆地带。
在这一地带的两侧,分布着两种不同的社会模式,两种社会模式都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将影响通过过渡
地带扩展到对方。因而,过渡地带此时有着双重的任务一一“不但防止外面的人进来,也阻止里面的人出
去”。参见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163 页。
拉铁摩尔的边疆概念与明代辽东地区的情况十分契合,故笔者衍申出“辽东边疆社会”的概念,这一概念
主要是指位于明代辽东地区的具有“汉夷”混杂特征的社会。实际上,关于“辽东边疆社会”的问题早已
引起学者注意,如朱诚如的《明代辽东女真人与汉人杂居状况的历史考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4
年第 1 期,第 78-84 页;张士尊的《也论“辽土”与“辽人”—明代辽东边疆文化结构的多元倾向研究》,
《社会科学辑刊》,2006 年第 6 期,第 179-187 页。均为对这一问题的考察。笔者关于“辽东边疆社会”
的具体认识大部分来自于张士尊先生的文章。笔者正是受前人研究的启发,才注意到可以“边疆社会”的
视角来观察海西女真的聚集。不过,关于“辽东边疆社会”是一个复杂的议题,笔者只是以此作为考察“海
西女真”聚集的一个视角,即将明“边内”与“边外”视为同一整体来进行观察。

《明太宗实录》卷 26,永乐元年十二月甲申,第 480 页。

明洪武年间设置辽东都司为其经理东北事务的军政机构。永乐年间设置奴儿干都司,以便于招抚女真诸部
族、管理女真诸卫所。笔者认为,大致而言代的“奴儿干都司”辖地与元代的“海西”地域相当。宣德十
年,奴儿干都司的招抚活动基本停止,其相关的女真事务转由辽东都司管辖。关于辽东都司与奴儿干都司
之间的关系参见第三章《明代的奴儿干都司》一节。

(明)毕恭等修、任洛等重修:《辽东志》卷 1, 《地理志沿革》,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一册,第
354 页。

《明太祖实录》卷 103,洪武九年正月癸未,第 1739 页。

13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其三,“辽东”管控的地域与族群。
东北至奴儿干,涉海有吉列迷诸种部落,东邻建州、海西、野人女直,
并兀良哈三卫,永乐初相率来归入觐。太宗文皇帝嘉其向化之诚,乃因其地
分设卫所若干,以其酋长统率之。听其种牧放游猎,俾各安其生,咸属统内。

辽东作为边疆地带,在明朝的疆域管理体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首先,辽东边疆是明朝的边防重地。隆庆年间任兵部尚书的霍冀曾提及:
“辽
东全镇,延袤千有余里,北据诸胡,南扼朝鲜,东控徐福、真番之境,实神京左

臂”。 辽东边疆地带作为军事重镇,有着拱卫京师、防御北虏、监控朝鲜、管制
归附兀良哈三卫及女真的重要作用。其次,辽东边疆是明廷“疆理之制”中“华
夷杂糅”的特殊地带。明朝辽东巡抚王之诰曾言:
“我国家混一函夏,奄有万方,
穷卿遐壤,咸置长吏,星分棋列,遍于寰宇,乃辽独划去州邑,并建卫所而辖之
都司。何哉?边鄙瓯俗之俗,华夷杂揉之民,迫近胡俗,易动难安,非可以内地

之治治之也。” 即对于明廷而言,辽东地区为其管辖区域,施行特殊的治理方式,
是因为“辽防为难者,北于属夷,东于高丽,而又渡海归内地。故不设州县,编
民以卫所制之者,万户管千,千户管百,节制易明,逃跑可稽也;故不加有司、

设巡检,恃其卫所以束伍耳”。
辽东边疆地带“华夷杂糅”格局的形成,特殊历史环境是其原因之一。自东
汉以来,高句丽、渤海、契丹、女真、蒙古等先后统治辽东,遂使辽东地区原居
民的族属复杂多样。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元朝旧臣名祖“自辽东来归”时,
对明太祖讲述了辽东妇女的贞烈事迹:“石城高希凤,本中原固始县人,为乱兵
所杀,其妻刘氏被掠,骂不绝口,亦为所杀。希凤仲弟药师奴亦死于乱,妻李氏
携其子文殊、孤侄僧保往高丽避难,至中途,度不能两全,以其子差长,弃之,
独携侄以行。天下平定,李氏访得其子同归,守夫墓。希凤季弟伯颜不花,为纳
哈出所杀,其妻郭氏居浑滩自缢死于马枥。希凤侄子高塔失丁,被人诬陷而死,
其妻金氏与姑邢氏缴死”。又言:
“斡罗村有名军卒裴皮铁,病死,其妻李氏,女
直人,年二十二,停枢二年,昼夜哀临,比葬之日,陈祭辞枢毕,缴于屋西桑树
而死。”⑤从上文记载中可见,高希凤、裴皮铁之家族成员极有可能有着不同的族
属:高希凤为汉姓汉名,其为“中原固始县人”,其妻李氏则来自朝鲜地区(高
丽)。其弟伯颜不花及其侄高塔失丁则为蒙古名,而伯颜不花妻则所居之浑滩为
朝鲜地名。裴皮铁为汉姓汉民,而其妻则为女真人。只有高丽人、女真人、蒙古


(明)毕恭等修、任洛等重修:《辽东志》 ,《序》,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一册,第 348 页。

(明)兵部编:《九边图说》 ,《辽东镇图说》,“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初辑 5 册,第 6
页。

(明)李辅等修:《全辽志》,《叙》,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一册,第 496 页。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九边四夷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版,第 3875 页。

《明太祖实录》卷 144,洪武十五年四月丙午,第 2269-2271 页。

14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人、汉人在长期以来在辽东地区混居通婚,才可能形成上述复杂情况。
此外,在漫长的混居过程中,辽东地区原居民形成了自有的生产方式与文化
风俗。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有元朝旧臣名祖“自辽东来归”,明太祖向其询
问辽东风俗,名祖言:“辽东地遐远,民以猎为业,农作次之,素不知诗书。而
其俗尚礼。凡子丧其父、妻丧其夫,皆日至墓所拜哭奠酒浆,百日乃止;服衰三
年,不饮酒食肉、不理发、不游猎、不与人语戏,有以歉岁食肉者,乡人共诋之”
辽东原居民的文化有着多族文化混合的痕迹:如“尚礼”、“节义”文化价值取
向与中原极为相似,服丧期间“不理发、不游猎”与女真习俗相似,而“服衰三
年”则与朝鲜习俗相似。
而明廷对辽东地区实行“建卫所而辖之都司”的特殊治理方式,也是“华夷
杂糅”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辽东诸卫所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明廷于高丽、女真人居住地区设置卫所,即所谓的“编民以卫所制之
者”。洪武年间,辽东都指挥使司就曾“以辽阳高丽、女直来归官民,每五丁以

一丁编为军,立东宁、南京、海洋、草河、女直五千户所分隶焉”。 后,于洪武
十九年(1386)五月,“从左军都督耿忠之请,改置东宁卫,立左右中前后五所,
以汉军属中所。命定辽前卫指挥佥事芮恭领之”。洪武二十年(1387),金山战
役以后,故元海西右丞纳哈出降,扫除了明朝经略“女真旧地”的障碍。为经略
女真地区,明廷命指挥佥事刘显于鸭绿江以东设置铁岭卫。命指挥佥事侯史家奴
于松花江下游斡朵里地区(今依兰附近)设置三万卫,同时在三万卫治所兼置兀者
野人以列迷女直军民府。②洪武二十一年(1388),由于朝鲜抵制及粮饷困难,铁
岭、三万两卫皆撤回辽东建卫:铁岭卫置于“沈阳、开元两界古嚣州之地”、三
万卫置于开原。而兀者野人以列迷女直军民府则被撤销。洪武朝设置的东宁、三

万、铁岭诸卫中有大量的高丽、女真归附者 。
二是,从中原地区抽掉军卒北上来填充辽东军卫。如,定辽右卫以山东莱州
土军组成,定辽左卫以山东青州土军组成,沈阳中卫“以河南和山东校卒”组成。
另外,金州、复州、海州、辽海诸卫,以及辽西各卫均有部分人口来自中原军户。
关于辽东地区汉人、朝鲜人、女真人混居的情况,朝鲜崔溥于弘治元年
(1488),路经辽东,其在所著《漂海录》中有着明确的记载:
“山海关以东,其
人皆粗鄙,衣冠槛褛。海州、辽东等处,人半是中国,半是我国,半是女真。石
门岭以南至鸭绿江,都是我国人移住者,其冠裳、语音及女首饰,类与我国同”


东宁为元朝的东宁府,其地在平壤附近;南京为元朝开元路的南京万户府,其地在延吉附近;海洋为元
朝海洋千户所,在咸镜北道吉州附近;草河在辽东东部山区;女直即女真,主要活动在长白山区和鸭绿江
两岸。这些地区都是当时高丽、女真的活动地区。参见张士尊: 《也论“辽土”与“辽人”—明代辽东边疆
文化结构的多元倾向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06 年第 6 期,第 180 页。

(清)张廷玉:
《明史》卷 41,《志第十七·地理二》,第 957 页。

《明太祖实录》卷 239,洪武二十八年六月丁巳条载, “辽东卫镇抚张能言:‘辽东三万卫所部高丽、女
直归附者,常假出猎为患。’上命武定侯郭英徙其众于广宁西屯种” ,第 3482 页。

14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而《辽东志》中则称,“辽古东北大荒之境,自帝舜入版图,接青齐为营州,
夙被声教。周封箕子,又为过化之邦,习染醇美,远有端续。汉世以降,沦入东
夷,历辽金胡元,浸成胡俗。国家再造寰区,始移四方之民来实兹土,未几悉更
郡县,以为军卫,华人十七,高丽、土著、归附女直野人十三,嗜好乖尚,靡所

统一,既承平日久,煦濡侠深,礼乐文物,彬彬然矣。”
通过上文的论述可知,
“辽东边疆社会”,是指位于“辽东”地区,具有“汉
夷杂糅”特征的社会。③辽东“汉夷杂糅”格局的形成,受历史因素影响。辽东
诸卫—尤其是三万、铁岭等卫的设置意味着从明廷边政的角度而言,对于辽东“汉
夷杂糅”情况的认可。
女真地区对于明廷而言,一直可视为其“内边疆”④。
《明神宗实录》中记载:
“永乐初年女直来朝,其后海西、建州女直悉境归附,乃设奴儿干都司,统卫所
二百有四、地面城站五十有八,官其酋长,自都督以至镇抚。……自永乐九年女
直内附我,文皇帝即设奴儿干都司以羁縻之。……夫国家本藉女直制北虏,而今

已与北虏交通,本设海西抗建州,而今已被建州吞并”。 永乐年间,明廷设置
诸女真卫所及其上层机构奴儿干都司。这对于明廷而言,原有将女真地区划入疆
制的政治意图。至宣德年间国力收缩,明廷逐渐停止了奴儿干都司的相关活动。
不过,明廷从未正式废除奴儿干都司。此外,明廷亦从女真卫所官员中择其“向
化者”为都督、都指挥等,作为其管控女真的“代理人”。从政治理念上而言,
女真地区对于明廷而言是“藉女直制北虏”的藩屏。女真地区一直深受明廷的政
治影响,是为明廷的“内边疆”。至弘治年间,明廷对于女真地区实际控制力及
政治权威力开始逐渐衰退。弘治六年(1493)五月,有大通事锦衣卫带俸指挥佥
事王英言:“永乐间女直各卫授都督等官、令率所部、为中国藩篱。比来各官不
能约束,以致边方多警”⑥。至嘉靖年间,哈达部王台势力强盛,被明视为“海
西藩屏”。《万历武功录》对其评价道:“王台北服二奴,南制建州,令不得与
三卫西北诸酋合,以故北虏无东志,东夷亦无北意,此岂非保塞蛮夷哉”⑦。故
明廷称其“设海西抗建州”。而《明神宗实录》中则称:“近年王台、逞家奴等
皆得径至开原南城墙,混列杂处,安肆贸易,略无界限”⑧。从这条史料中可以


葛振家:《崔溥<漂海录>评注》,北京:线装书局,2002 年版,第 193 页。

(明)毕恭等修、任洛等重修:《辽东志》卷 1,《地理志·风俗》,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一册,
第 354 页。

关于辽东地区“汉夷”混杂的状况早以引起学者注意,如朱诚如: 《明代辽东女真人与汉人杂居状况的历
史考察》,《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4 年第 1 期,第 78-84 页;张士尊:《也论“辽土”与“辽人”—明代
辽东边疆文化结构的多元倾向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06 年第 6 期,第 179-187 页。

拉铁摩尔认为:“边疆民族有两类:一类接近中国,受汉族影响;另一类原离汉族,而不受其影响”。参见
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第 81 页。

《明神宗实录》卷 444,万历三十六年三月丁酉,第 8429-8431 页。

《明孝宗实录》卷 75,弘治六年五月乙亥,第 1422-1423 页。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温姐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593 页。

《明神宗实录》卷 46,万历四年正月丁未,第 1032 页。

14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得知,此时“海西女真”紧靠开原,与“汉地”“略无界限”。
通过上文可知,明代的“辽东边疆社会”中并没有明显的“汉夷”之界。“辽
东边疆社会”中囊括了“海西女真”。则下文探讨的问题为“海西女真”聚集于
“辽东边疆”的原因及大致过程。

(二)明廷的女真内附政策与海西女真内附
海西女真聚集于辽东边疆与明廷的女真政策息息相关。影响最为直接的是明
廷内附政策。①
1.明廷内附政策
明洪武时期对女真实行“招徕远人”的政策,对于女真人的来归及内附均采
取积极的态度。洪武十四年(1381),有“故元遗民六十九人自纳儿崖来归于女真
千户所”,明廷“诏以衣粮给之,遣归复州”②。洪武十五年(1382),有“故元
鲸海千户速哥帖木儿、木答哈千户完者帖木儿、牙兰千户皂化自女真来归”,言
“自佛出浑至乞列怜皆旧所部之地,愿往谕其民使之来归”③。洪武十七年(1384),
“兀者野人酋长王忽颜哥等十五人自辽东来归,赐绮、帛、布、钞有差”④。洪
武十八年,女真人高那日、捌秃、秃鲁不花等“诣辽东都指挥使司来归”,“自
言高那日乃故元奚关总管府水银千户所百户、捌秃秃鲁不花乃失怜千户”,其“部
人皆为野人获而奴之,不胜困苦,辽东乐土也,愿居之。乞圣朝垂王恩,得以琉
璃珠、弓弦、锡锐遗野人,则可赎八百余家,俱入辽东”。⑤值得注意的是,洪
武年间所记载的女真人“来归”,表明女真人对明廷顺服。而从上述记录来看,
洪武时期辽东地区为来归女真的主要安置地。
从永乐年间开始,明廷对于来归女真的赏赐、待遇、安置及管理等问题开始
逐渐制度化,同时也给予内附女真人一定的生活必需品。上文提到洪武十七年
(1384),兀者野人酋长王忽颜哥等十五人自辽东来归时,明廷就曾赐绮帛布钞有

差 。然而,这种赏赐只是明廷对女真“来归”政治态度的一种物资奖赏。从永
乐时起,明廷给予内附女真人以生活必需品。如永乐六年(1408)三月,“喜乐温


关于明代女真内附,学界已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就国内研究而言,有蒋秀松: 《明代内迁的女
真人》,《东北民族史研究》 (三) ,第 198 页-216 页;张大伟:
《明代辽东都司辖下安乐、自在二州之分析》,
《北方文物》,1998 年第 2 期,第 87-89 页;奇文瑛: 《论明朝内迁女真安置政策——以安乐、自在州为例》,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 年 2 期,第 51-56 页;张士尊:《明初辽东吸引少数民族南下定居政策述略》,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第 4 期,第 18-25 页;奇文瑛:《明代“安乐州住坐三万卫带俸”达官考》,
《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年版,第 531-542 页;奇文瑛: 《论明后期
辽东安乐、自在州的变化——兼及辽东行政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 年第 3 期,第 115-150 页。
以上诸学者的研究都偏重于从明廷制度的角度来考察。程妮娜:《明代辽东都司女真内迁与朝贡史事考》 ,
一文则注意到内迁至辽东都司境内的女真人“保留持了其在边外羁縻卫所时期的朝贡资格” (见《社会科学
辑刊》,2012 年第 6 期,第 166-174 页)。前人学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明太祖实录》卷 140,洪武十四年十一月癸卯,第 2203 页。

《明太祖实录》卷 142,洪武十五年二月己未,第 2235 页

《明太祖实录》卷 162,洪武十七年六月辛巳,第 2581 页。

《明太祖实录》卷 175,洪武十八年九月甲申,2661 页。

《明太祖实录》卷 162,洪武十七年六月辛巳,第 2581 页。

14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和钦真河等卫女直野人千户喜省奇来朝,自陈愿居京师,赐袭衣、彩币及牛羊、

薪米、居宅” 。不久,给予内附女真生活必须品成为定例。同年四月,“兀者
右等卫指挥使、千百户贾你等奏愿居辽东三万等卫,从之。赐之钞币、袭衣、鞍
马,其居室什器、薪米、牛羊,命所在官司给之。自后愿居边卫者,赐予准此例”

。这一定例在永乐之后得以保留和执行。洪熙元年(1425)十二月,有“弗提等
卫指挥同知察罕帖木儿等,率妻子五百七十二人来归,奏愿居京自效,赐以苎丝、
细绢、袭衣有差,仍命有司,给房屋器物如例”③。
明廷设自在、安乐二州为管理内附女真人事务的专门机构。洪武永乐年间的
来归女真人,多有提出“愿居京自效”或于辽东居住的请求。对此,明成祖发布
专谕调整安置策略:“朕即位以来,东北诸胡来朝,多愿留居京师(南京),以
南方炎热,特命于开原置快活、自在二城居之,俾部落自相统属,各安生聚,近
闻多有思乡土及欲省亲戚者,尔即以朕意榜之。有欲去者令明言于镇守官勿阻之”
④ ⑤
。快活、自在二城遂成为内附女真的主要聚居地点。 同年五月,明成祖又“命
于辽东自在、快活二城设自在、安乐二州,每州置知州一员、吏目一员”。六月,
“添设辽东自在、安乐二州同知、判官各一员”。⑥值得注意的是:安乐、自在
二州建置于开原,并非下辖县制的实际行政区域,而仅是管理内附女真人事务的
专门机构。
安乐、自在二州的建置是明朝永乐年间女真政策的一部分,其有两点主要作
用:首先是鼓励、引导内附女真于辽东地区集中居住。自明成祖即位以来,“东
北诸胡来朝,多愿留居京师(南京)”,对于明廷而言,内附女真首领若携带大
量女真户口留京居住,则会成为京师腹地的不安因素。故明成祖从政策上引导内
附女真留居于辽东地区,并且希望其“自相统属,各安生聚”集中居住以便于管

理。 其次,专设衙门管理内附女真事务,以将内附女真事务与辽东军卫系统相
分离。在安乐、自在二州设置之前,由辽阳东宁卫、开原三万卫、海州卫等兼管。
东宁等卫所中虽有大量女真人且有兼管内附女真事务的职能。然而其作为辽东重
镇卫所,主要职责还是戍守疆土。洪武后期,东宁等五千户所改为东宁卫左右中
前后五所,以及三万卫及铁岭卫实置于开原一线都说明了这一问题。故安乐、自
在二州的设置使得内附女真的管理事务与三万等卫的军政事务相分离;此后三卫

《明太宗实录》卷 77,永乐六年三月己末,第 1042 页。

《明太宗实录》卷 78,永乐六年四月乙酉,第 1053 页。

《明宣宗实录》卷 12,洪熙元年十二月甲午,第 341 页。

《明太宗实录》卷 78,永乐六年四月乙酉,第 1053 页。

日本学者江岛寿雄认为快活城、自在城是在开原北部由小土壁、木栏等围成的特殊地区,内迁女真于此
置屋居住。因为此时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故其事务极可能由三万卫、辽海卫兼管。

《明太宗实录》卷 79,永乐六年五月甲寅,第 1062 页;卷 80,永乐六年六月乙酉,第 1066 页

关于女真人内附后留居京师事,不仅发生于永乐朝,此后一直有关于女真人留居京师的记载。参见蒋秀松:
《明代内迁的女真人》,《东北民族史研究(三)》,第 198 页-216 页;程妮娜:《明代辽东都司女真内
迁与朝贡史事考》,《社会科学辑刊》,2012 年第 6 期,第 166-174 页。女真人原意留京师,一是可以得
到较为优厚的抚赏待遇。二是可以直接与明廷保持政治上的联系,可以为其部族谋取政治上、经济上的利
益。三是便于女真于京商贸活动的展开。受研究内容限制,本文主要探讨女真内附辽东之相关情况。

14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等卫只管理女真达官俸禄的发放问题。对此,《明英宗实录》的记载极为明确:
辽东总兵官都督佥事曹义奏,永乐间开原城设立安乐、自在二州,每州
额除官吏四名,专令抚安三万、辽海二卫,归降达官人等,其东宁卫归降达
官人等原无衙门官员管属,乞并自在州达官人等于安乐州管属。其自在州官
吏徒于辽东都司,在城设立衙门,抚安东宁卫并附近海州、沈阳中等卫归降
达官人等,庶为两便。章下吏部,移文左副都御史李浚覆审,乞如义言。从
之。①
明廷给予内附女真首领以官职身份及优厚待遇。嘉靖十五年(1536),广宁
卫抚住达官郎山向朝廷请求补赏时,曾对永乐年间的情况有所叙述:“郎山言:
先世海西女直也,永乐间纳款归附安插自在、安乐二州,以夷俗抚住,有官者岁
支全俸,无官者升闲良头目,月支米二石、布四匹、棉花一斤八两,土田居屋牛
车各物悉备,人给卫丁一名。”②明廷对于内附的女真首领“皆量授以官”,原
为女真卫所官员者,保留其原有的官职级别;无官职者,则新授予官职。《明实
录》中记载了原女真卫所官员内附情况:永乐九年(1411)九月,“建州卫千户
囊那哈等来朝,奏愿居辽东快活城,从之,赐予如例”③。不久,又有“建州等
卫指挥宁失加、乞塔河卫指挥失剌等来朝,奏愿居快活城,从之,赐予如例”④。
同年十月,有“木朿(剌)河等卫指挥把剌答哈等二十四人来朝,奏愿居辽东自

在、安乐州,……,从之,赐予如例” 。永乐十年(1412)十一月:“阿剌山
卫指挥伯塔木,愿居安乐、自在州,并从之,赐予如例”⑥。而《三万卫选簿》
中则记载原无官职的女真首领内附情况:永乐八年(1410),亦伦河卫野人头目
兀尝哈赴京升除兀鲁罕山卫正千户,“告愿安乐州住坐,三万卫带俸”。永乐九
年,海西女直头目康阿剌孙赴京进贡,“除万山卫指挥同知”,“造(告)愿自

在州住坐,辽海卫带俸”。 永乐十年,兀者地面女直头目乞猛奇赴京朝见,“升
兀者右卫指挥同知,告愿安乐州住坐,三万卫带俸”。⑧永乐十三年(1415),
海西卫阿卜赴南京,“(明廷)除授本卫指挥佥事,告愿安乐州住坐,三万卫带

俸”。 明廷对于内附的女真首领“皆授予官职”,实行“全俸优养”、“许令
任意牧猎”,⑩“不差不粮,亦不委任以事”11的优待政策。同时,允许其官职世


《明英宗实录》卷 102,正统八年三月甲戌,第 2063 页。

(明)田汝成: 《辽纪》,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四册,第 2579 页。

《明太宗实录》卷 119,永乐九年九月癸酉,第 1507 页.

《明太宗实录》卷 119,永乐九年九月丁亥,第 1511 页。

《明太宗实录》卷 120,永乐九年十月丁巳,第 1521 页。

《明太宗实录》卷 134,永乐十年十一月丙戍,第 1637 页。

《三万卫选簿》,《高钦》、《康永清》,《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 55 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第 212、137 页。

《三万卫选簿》,《李承芳》,《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 55 册,第 162 页。

《三万卫选簿》,《李孝忠》,《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 55 册,第 147 页。

《某某都司经历司卫安乐州辨明诬枉“达官”等事呈文》,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 《明
代辽东档案汇编》下册,第 859 页。
11
《明神宗实录》441,万历三十五年十二月癸未,第 3391 页。

14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袭。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女真人内附后,或保留原级别的官职,或新授官职。
而“在安乐州住坐者,于三万卫带俸;在自在州住坐者,于辽海卫带俸;在其他
卫住坐者,于所在卫带俸”①。问题在于内附后的女真首领身份是女真卫所官员,
还是辽东卫所官员?
笔者认为内附的女真首领保留了其女真卫所官员的职务。如《明宣宗实录》
中记载,宣德九年(1434)二月,“兀者卫指挥佥事猛可秃等三人,随内官亦失
哈,归自奴儿干,赐之彩币、表里、金织、纻丝、袭衣等物”②。而《敕修永宁
寺碑记》的题名里,猛哥秃(碑文作满秃)被记载为自在州百户。“自在州百户”
可以升任为“兀者卫指挥佥事”,则说明内附女真首领保留了其女真卫所的职责。
上文所说的永乐年间的情况也是如此。同时,内附首领的女真卫所官职依然可以
世袭。这一点在景泰年间尤为明显。《明英宗实录》记载:
景泰二年(1451)九月,“海西亦马刺卫故指挥佥事阿兰哈子写称哥来

归,命袭指挥佥事,于辽东自在州安置支俸”。
景泰三年(1452)十一月,“命来归呕罕河卫指挥同知阿里达仍原职,
故右城卫指挥佥事歹羊哈子兀里安赤,者贴列山卫指挥佥事拉不塔子牙郞加

袭父职,俱带俸辽东金州卫”。
景泰三年十一月戊,“海西弗提等卫故指挥歹出子满皮卜令哥并女直塔
莽加等三名,各率家属来归,命满皮卜令哥等袭父职,塔莽加升头目俱于辽
东复州卫带支半俸”。⑤
同时,内附女真首领亦为辽东卫所中的“达官”。《明实录》等文献中经常
出现“安乐州(或自在州)达官”或“安乐州(或自在州)归附、抚住、寄住达官”
等称谓。万历三十五年(1607)十二月,辽东巡按萧淳在陈事兵部时言:“辽镇
卫所指挥千百户等官,其制有三。自洪永年间,由各省直调拨,分隶各卫支俸管
事者,名曰汉官;高丽国夷人,归附总属东宁卫者,名曰土官;建州、毛怜等卫

夷人,降附安置安乐、自在二州者,名曰达官。” 这里所谓的“安乐州(或自在
州)达官”即是指于辽东诸卫带俸的内附女真首领,明廷将其为称“达官”。“达
官”领明廷的官俸,与其他辽东女真卫所的官员一样服从明廷的征调。文献记载:
“辽阳六卫及自在头目,皆永乐宣德间归附达官子孙,自备鞍马,报效杀贼,每

月支粮二石。春操夏种,自治生理,无有差役” 。
故笔者认为内附的女真首领,保留其原本女真卫所的官职,同时服从明廷的

参见程妮娜:《明代辽东都司女真内迁与朝贡史事考》,《社会科学辑刊》,2012 年第 6 期,第 167 页。

《明宣宗实录》卷 108,宣德九年二月壬申,第 2431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08,景泰二年九月戊戌,第 4467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23,景泰二年十一月庚申,第 4818 页。

《明英宗实录》卷 441,景泰三年十二月戊寅,第 4836-4837 页。

《明神宗实录》卷 441,万历三十五年十二月癸未,第 8390 页。

(明)田汝成:
《辽纪》,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四册,第 2576 页。

14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征调,为辽东诸卫所中的“达官”。明廷允许内附女真首领赴京朝贡,即能说明

其身份的双重性。 明廷设立女真卫所,授首领以官职,许其朝贡。在朝贡的过
程中,女真卫所官员得到了职赏及回赐,是明廷对女真的经济优抚。同时应该注
意到的是,女真卫所官员没有“官俸”,“职赏”即是其替代。而内附的女真首
领即可以得到“朝贡”的职赏,又可以领取“达官”的官俸。故此,出现了“辽
东东宁卫及安乐、自在二州寄住达官人等,累年进贡,不限时月,多带家人,贪
图赏赐”②的情况。内附女真首领身份的双重性,在明代文献的记载中得到了体
现:“故时各卫酋,每入贡,赏赐甚厚,有所征调,闻名即从,无敢违期”③。
2.海西女真于辽东边疆社会中的聚集
明廷的种种优待政策必然会吸引女真首领南下内附。从永乐年间开始,海西
女真诸卫中就陆续有首领内附。有学者统计过永乐年间内附女真的卫分、次数及
明廷安置地点等问题,提出永乐年间有 26 个海西女真卫分内附,且多数安置于

辽东地区。 这说明永乐年间,海西卫分的女真内附辽东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
笔者所关注的是,此时内附辽东的海西女真卫分中,是否有后来形成的“兀者等
卫”集团中的卫分。永乐六年(1408)四月,有“兀者右等卫指挥使、千百户贾
你等奏愿居辽东三万等卫,从之”⑤。永乐七年(1409)四月,又有“(札)肥

河等卫千户秃鲁忽等,自陈愿于三万卫及快活城居住,从之” 。永乐八年(1410)
七月,有“甫儿河卫千户我不加、兀者卫千户别里哥、兀当哈等诣阙,自陈愿居
辽东自在州。皇太子从之”。⑦永乐十年(1411)十一月,“肥河卫指挥佥事木
答哈奏愿居辽东东宁卫;阿剌山卫指挥伯塔木,愿居安乐、自在州,并从之”。

此外,还有上文所言的永乐十年时内附的兀者地面女直头目乞猛奇,其“升兀
者右卫指挥同知,告愿安乐州住坐,三万卫带俸”。从上述资料中可知,永乐年
间兀者卫、兀者右卫、肥河卫皆有女真首领内附辽东,而上述卫分正是“兀者等
卫”集团的成员。
那么,上述卫分中内附辽东的女真首领在本卫中的地位及其是否“带部内附”
就成为了需要讨论的问题。此时内附的女真首领指挥级别的官员有:兀者右卫指
挥使一人、肥河卫指挥佥事一人、后任命的兀者右卫指挥同知一人。此外还有兀
者右卫千户、肥河卫千户各一人。永乐年间,明廷对于女真授官尚未泛滥。此时,

关于内附女真首领的朝贡,参见程妮娜: 《明代辽东都司女真内迁与朝贡史市考》,《社会科学辑刊》,2012
年第 6 期,第 166-174 页。

《明英宗实录》卷 76,正统六年二月戊寅条载:“行在锦衣卫带俸都指挥佥事陈友等言,辽东东宁卫及
安乐自在二州寄住达官人等,累年进贡,不限时月,多带家人,贪图赏赐。所过劳扰军民、妨废农务。乞
敕辽东镇守总兵等官谕令今后皆候农隙之时进贡,毋容多带家人,仍踵前弊。从之”,第 1488-1489 页。

(明)严从简: 《殊域周咨录》卷 24,《女真·东北夷》 ,,第 734 页。

参见蒋秀松:《明代内迁的女真人》,《东北民族史研究》(三),第 201 页;程妮娜:《明代辽东都
司女真内迁与朝贡史事考》,《社会科学辑刊》,2012 年第 6 期,第 167 页。

《明太宗实录》卷 78,永乐六年四月乙酉,第 1053 页。

《明太宗实录》卷 90,永乐七年四月乙亥,第 1186 页。笔者认为,“札肥河”为“肥河”之衍误。

《明太宗实录》卷 106,永乐八年七月丁丑,第 1370 页。

《明太宗实录》卷 134,永乐十年十一月丙戌,第 781 页。

14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兀者右卫中指挥使已为最高官职。肥河卫除指挥察哈合之外,就数指挥同知为高
官。没有直接资料可以说明上述卫分的女真首领是否“带部内附”。不过洪熙元
年(1425)十二月,“弗提等卫指挥同知察罕帖木儿等率妻子五百七十二人来归,
奏愿居京自效。赐以纻丝 绢袭衣有差,仍命有司给房屋器物如例。”①从这条
史料中可见,弗提卫指挥同知察罕帖木儿在内附“居京自效”时,是率部内附的。
则于永乐年间内附辽东的兀者卫、兀者右卫、肥河卫首领也很可能是“带部内附”。
此外,笔者认为永乐年间,兀者前卫可能亦内附辽东。永乐十五年(1417)
二月,有“苦烈河女直野人可郎加等来朝,奏愿于兀者前卫指挥哈鼻答处同居。

从之,授千百户等职,赐赉如例”。 “苦烈河女直野人可郎加等”,“愿于兀
者前卫指挥哈鼻答处同居”,需要向明廷奏请,最大的可能性为兀者前卫内附辽
东,“苦烈河女直野人可郎加等”于兀者前卫处同居,即是“内附辽东”,故需
奏请。哈鼻答(哈必答)即是后来乌拉、哈达两部先祖。
此时,明廷对于“内附辽东”的女真首领,实行较为宽松的政策。如上文所
言,永乐六年(1408)四月,设立快活、自在二城时,明成祖“特命于开原置快活、
自在二城居之,俾部落自相统属,各安生聚,近闻多有思乡土及欲省亲戚去者,
尔即以朕意榜示之,有欲去者,令明言于镇守官员,勿阻之”。③永乐十六年(1418)
九月,明成祖言:“近辽东缘边官军,多出境市马,以扰夷人,其禁戢之。今后
非朝廷文书,而私出境者,处以重刑,其守臣不严管束者,论罪如律。若安乐、
自在等州,女直野人鞑靼,欲出境交易,不在此例”。④
通过上文的论述可知,从永乐年间开始,兀者卫、兀者右卫、兀者前卫、肥
河卫中都有女真首领“内附辽东”。这些都是宣德至正统年间形成的“兀者等卫
集团”中的重要卫分。笔者认为此时“兀者等卫集团”中“内附辽东”者为一卫
或一部中部分成员的内附。如,辉发部有肥河卫与呕罕河卫两系,此时只有肥河
卫一系有内附事。同时,带领肥河卫内附的女真首领为“肥河卫指挥佥事木答哈”,
而“肥河卫指挥哈合察”则没有内附。此外,先有“兀者右等卫指挥使、千百户
贾你等”,内附于“辽东三万等卫”,后又有“兀者地面女直头目乞猛奇”,“告
愿安乐州住坐,三万卫带俸”。故“兀者诸卫集团”中卫分的内附可理解为一种
持续地活动。实际上,永乐年间,“兀者等卫”集团的重要首领兀者卫都指挥锁
失哈、呕罕河卫指挥必缠一直没有“内附”。
通过不断的“内附”活动,“兀者等卫集团”开始聚集于辽东边疆地区:一
部分居于以开原为中心的辽东“边内”,一部分居于“边外”。值得注意的是,永
乐年间,辽东东段边墙尚未正式修筑,只是以军事堡垒为标示物来划分所谓的“边


《明宣宗实录》卷 12,洪熙元年十二月甲午,第 341 页。

《明太宗实录》卷 195,永乐十五年二月己酉,第 2051 页。

《明太宗实录》卷 78,永乐六年四月乙酉,第 1035 页。

《明太宗实录》卷 204,永乐十六年九月戊申,第 2103 页

14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内”、“边外”,则此时所谓的“边内”、“边外”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概念。同时女
真社会本就是一部之中,有大小首领,而大小首领则各领所属、分散居处。“兀
者等卫”集团“内附”的女真首领与未内附的女真仍存在着紧密的社会联系,
“边
内”与“边外”的居处模式为海西女真带来了利益与便利。从政治上而言,内附
女真首领成为“达官”,获得了更高的政治身份,并与明廷密切联系。而重要首
领并未内附,又可以保持其部族的相对独立性。从经济上而言,这种模式便于从
事贸易活动。
宣德至正统年间,
“兀者等卫集团”正式形成。
“兀者等卫集团”形成后,其
“地近辽边”。
“地近辽边”一是方便朝贡及获得抚赏,二是便于贸易活动的展开,
三是避免兀良哈与瓦剌的侵扰,寻求政治及军事上的庇佑。而此时“兀者等卫集
团”中“内附辽东”者主要有兀者前卫、兀者右卫、肥河卫、嘉河卫等。①而“地
近辽东”者主要有兀者卫、兀者左卫、呕罕河卫。通过“内附辽东”与“地近辽
东”这种组合模式,“兀者等卫集团”占据了大量明廷给予女真的经济、政治资
源。
景泰初年,蒙古脱脱不花汗“收捕野人女直”,率军三万进入海西地区,劫
掠海西地区的女真人口。女真各部为避祸,发生了大规模的内附。仅景泰二年
(1451)冬十月,就有“兀者卫指挥佥事四哥子亦令加、木束河卫指挥佥事长把
孙瓦劄、肥河卫指挥佥事牙失塔子木令加卜鲁、兀卫指挥佥事忙哥子速猛哥、兀
的河卫指挥佥事阿里哥子海撒、兀者右卫指挥佥事忽失苦子斗忒、古里河卫指挥
佥事锁鲁哈子土剌俱袭职”。而明廷将“亦令加等七人隶海州卫带管,俱给赐房

屋器物”。 此外,还有亦马刺卫的写称哥、呕罕河卫的阿里、右城卫的兀里安
赤、者贴列山卫的牙郞、海西弗提的满皮等女真首领内附辽东。景泰年间“内附
辽东”的这些女真首领极有可能依附于早先形成势力的“兀者等卫集团”,“兀
者等卫集团”因此而得以壮大发展成为“海西女真”。
综上,辽东边疆社会具有“汉夷”混杂的特征,“海西女真”被囊括于辽东
边疆社会之中,这种局面的形成与明廷女真内附政策直接相关。明廷对女真内附
的优厚待遇吸引了女真首领的内附。就宣德、正统年间的“兀者等卫集团”而言,
采取了“内附辽东”与“地近辽东”相结合的居处模式,这样既可以得到一定的
利益,又可保持部族的相对独立。景泰年间,众多海西女真卫份“内附辽东”,
为“海西女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海西女真犯边
海西女真对于明廷而言是“朝贡内附”的“属夷”。然而从宣德至嘉靖年间,


《明英宗实录》卷 157,正统十二年八月丁丑条载:“命故嘉河卫指挥佥事兀剌歹子得隆哥袭职,送辽
东自在州居住”,第 3060 页。得隆哥为嘉河卫的主要首领,故此时嘉河卫内附辽东。

《明英宗实录》卷 209,景泰二年十月丙戌,第 4501 页。

14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却屡有海西女真犯边之事。笔者拟就海西女真犯边的原因及明廷的处措等问题进
行探讨,以期能加深对明廷与海西女真关系的认识。

(一)宣德至景泰年间海西女真犯边
最早关于海西女真犯边的记载出现于宣德前期。宣德四年(1429)九月,辽
东总兵官都督巫凯上奏:“海西野人女直,数有寇边者,请发兵讨之”。明宣宗
拒绝了发兵讨伐的建议,并敕谕海西野人女真曰:
尔等野人女直受我皇祖太宗皇帝大恩,积有年矣。朕即位以来,上体皇
祖之心加意抚绥,屡敕边将毋肆侵扰。俾尔等安生乐业,有来朝者皆量授官
职赐赉遣还。朝廷之恩厚矣。今闻尚有不知感激思报,屡寇边境者。此愚之
甚也。盖其所得甚少,不知召祸甚大,非全身保家之计。今边将屡请发兵剿
捕,朕虑大军一出玉石难分良善之人必有受害者。兹特遣人赍敕谕尔宜互相
劝戒约束部属,各安尔土、朝贡往来、相通买卖、优游足给,岂不乐哉?若

仍蹈前过、恣意为非,大军之来悔将无及。
从明宣宗的敕谕中可知,所谓“海西野人女真,数有寇边者”中当有海西女
真卫分中的首领,其中就有“哥吉河卫指挥秃能哥”。《明实录》载:明廷“释
哥吉河卫指挥秃能哥等罪,遣归。时辽东总兵官都督巫凯以秃能哥等入境剿掠,
获三人,送京师……上命法司讯之。秃能哥等云,初入境求贸易耳,实非剽掠。
法司以闻,上曰:‘此或实情,剽掠则当有兵器。’命释之。敕凯曰:秃能哥等,
讯之,非盗,今遣之归,使远夷知朝廷不妄杀无辜也。”②可见此时明廷对所谓
“犯边”的海西女真采取较为温和的申斥而非出兵征讨或诛杀。
至正统七年(1442)十一月,又有“近者边将获到犯边贼寇二名”,其自供
称随兀者卫都指挥剌塔“抢劫义州”等处。此时,兀者卫都指挥使剌塔、指挥佥
事莽加二人“适到开原报说贼情”,故被“镇守等官拘送来京对理”。明廷对涉
及此事的兀者卫都指挥使剌塔等进行了安抚,称:“朝廷与尔辩明,已将贼徒监
候处决”,并“升兀者卫都指挥使剌塔为都督佥事、指挥佥事莽加为指挥同知,
赏赐衣服命还本卫管事”。此外,明廷又对剌塔表示信重,称“尔宜益效忠勤,
抚辑人民,安处边境,仍挨捕节次犯边贼解京,或遇各处犯边贼竭力擒杀。朝廷

赏功之典必不吝尔”。 次月,明廷敕谕兀者卫掌卫事都督佥事剌塔曰:
近辽东总兵镇守官累次解到犯边贼寇,内二人系女直野人,四人系朵颜
等卫头目及家下达子。廷臣边将俱请发兵剿捕,朕念各卫之人为恶者少为善
者多,锋镝之下猝难分辨。特遣指挥王息等同尔赍敕前去女直各卫同兀良哈
三卫,责令管事大头目挨捕犯边贼人、追要抢去人口头畜及将贼首遣人管押


《明宣宗实录》卷 58,宣德四年九月乙巳,第 1373-1374 页。

《明宣宗实录》卷 58,宣德四年九月壬戌,第 1389 页。

《明英宗实录》卷 98,正统七年十一月乙丑,第 1970 页。

15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随王息等赴京,其余随从贼人悉令各头目处治。朕以尔世守东陲、累效忠勤
兹,又传报声息,已加升赏。尔宜体朕眷待之心,宣布朝廷恩德抚善擒恶。
用副委托事完,仍同王息等来京,爵赏之典必不尔吝。其王息等至尔地方及
往福余卫等处,尔等须量拨军马护送往回,延途但有纤毫失,所即是尔等纵

容下人为恶,罪不轻恕尔等,其钦承朕命。
从这道谕旨中可以看出,明廷派锦衣卫指挥王息与剌塔同去宣谕女真各卫及
兀良哈三卫有极深的用意。其一,让剌塔参与处理“野人女真”二人犯边之事,
以表示朝廷对其的信任。其二,向海西女真卫分与兀良哈三卫表示剌塔仍服从明
廷。其三,征缴女真卫分及兀良哈三卫的马匹以供军用。
正统八年(1443)四月,“锦衣卫指挥佥事王息奉使兀良哈三卫还,奏原带
官军五十一人,并兀者等卫野人女直都督剌塔等一百一十九人,今俱还”,同时
“得马一百六十三匹进贡”②。随剌塔同去的兀者等卫集团首领俱因此而得朝廷
升赏,
“升兀者等卫都督佥事剌塔为都督同知、都指挥佥事木当哈为都指挥同知、
指挥同知莽加为指挥使、故指挥佥事范察子兀加哈袭为指挥同知,以使兀良哈功
也”③。以上记述表示,明廷对于以剌塔为首的兀者等卫集团基本采取安抚、信
用的态度。最明显的就是,明廷对兀者卫首领剌塔屡以“功赏之典”相笼络,剌
塔因此得授都督同知的高职。
明廷此种处理方式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从永乐年间招抚女真、设
置女真卫所开始,明廷对于“内属朝贡”的女真卫分就采取授予官职、予以赍赏
等较优容的政策。此政策在宣德年间基本得到继承。而此时所谓的“海西女真犯
边”并非大规模、有组织的行为,而只是小股散兵劫掠。故明廷不欲以此加罪于
“掌卫事”的女真首领,只是以敕谕申斥的方式来处理。其次,正统年间,蒙古
瓦剌部的也先势力强盛,南迫于明。此时“兀者等卫集团”已经形成,为女真中
的重要势力,兀者卫首领剌塔为这一集团的主要首领。故明廷对剌塔称“赏功之
典必不吝尔”,以授其高官的方式加以笼络。其目的是防止其与蒙古也先联合。
在这种情况下,犯边者是否为兀者卫剌塔所部就并非明廷关注的重点。
明廷的上述举措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正统十三年(1448),兀者卫首领剌塔
等将蒙古也先的招揽文书进呈朝廷以示其未与蒙古也先联合。明廷对此表示满意
及对兀者等卫集团的回护,称“念尔等素多忠谨,自以文书缴进不隐,其情悉置
不问。自今尔等宜严禁部属,毋与虏往来,或虏侵犯尔境,尔等备御不及,驰报
辽东总兵等官。为尔量度应援,务使尔等不致失所,尔等其敬慎之”。④


《明英宗实录》卷 99,正统七年十二月壬辰,第 1987-1988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03,正统八年四月辛卯,第 2079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03,正统八年四月乙未,第 2081-2082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72,正统十三年十一月庚寅条载:“敕谕兀者等卫都督等官剌塔、别里格等曰:近尔
等进瓦剌与尔等文书,朕览之,皆甘言诱语。且自古国家兴废皆出天命,今虏乃以元成吉思薛禅可汗事诱
尔,且元亡已百余年,当其亡时子孙奔窜草野,皆为人所辖。今其称为首领者,亦不过冒其名以胁部属耳,

15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土木之变后,明廷对于蒙古瓦剌的军事威慑力下降,女真亦暂时服从于蒙古
瓦剌。景泰元年(1450)五月,发生了大规范的女真犯边。镇守辽东总兵等官奏
报:“开原、沈阳等处达贼入境,抢掠人畜及攻围抚顺千户所城池。审知各贼乃
建州、海西野人女直头目李满住、凡察、董山、剌塔为北虏迫胁,领一万五千余

人来寇。官军追逐出境,又称欲增人马再来攻劫。” 六月,提督辽东军务左都
御史王翱上奏:“海西建州贼徒李满住剌塔等累入境肆掠,臣等议调官军分三路
先擒剿满住凡寨董山三寨,然后发兵问罪海西”②。十一月,明廷又“赏建州等
处杀贼有功官军一百二十七人”。③从各方面的记载来看,此时“一万五千余人
来寇”事件中,兀者卫的剌塔并非主谋或主力。所谓“为北虏迫胁”应该是听从
蒙古也先的号令所为。明廷方面称“建州卫都督李满住潜通胡虏、都督剌塔散兵
剽掠”。④故明廷出兵征讨时,其兵锋所指主要为建州女真。
景泰元年(1450)八月,蒙古也先等与明廷议和。十二月,瓦剌部的“脱脱

不花王亲领人马收捕野人女直”,率军三万进入海西。 兀者卫都督剌塔、肥河
卫都督别里格皆死于此事件。马文升对此评说:“海西野人女直之有名者,率死
于也先之乱,朝廷所赐玺书,尽为也先所取”⑥。从景泰二年(1451)起,《明
实录》中开始出现大量关于海西女真卫分中的首领承袭其父、祖官职的记载。景
泰五年(1454)二月,明廷命“故兀者卫右都督剌塔子察安察,袭为都指挥佥事”。

天顺二年(1458)二月,明廷又命“故兀者卫左都督剌塔子察安察,为都指挥
同知”⑧。通过明廷“故兀者卫右都督剌塔”或“故兀者卫左都督剌塔”的称谓,
可知明廷对兀者卫的态度仍是倚重。
从上述论述可知,宣德至景泰年间,海西女真犯边或为个别、零散现象或为
蒙古逼迫。同时,明廷对于海西女真犯边采取较为温和态度并未发兵征讨而只是
敕谕申斥。而正统年间的海西兀者等卫集团的首领剌塔更是得到了明廷的信任,

其属人尚皆不信,服况欲欺远方之别类者乎。我祖宗受天明命统御万方,尔女直野人皆自开国之初,设卫
授官,颁给印信,管治人民。尔等世受国恩,听朝廷节制,兹乃受虏文书于理,甚不当。况尔居东陲,虏
居北地,相去甚远,虏以文书遗尔,事必有因,论情固当究问。但念尔等素多忠谨,自以文书缴进不隐,
其情悉置不问。自今尔等宜严禁部属,毋与虏往来,或虏侵犯尔境,尔等备御不及,驰报辽东总兵等官。
为尔量度应援,务使尔等不致失所,尔等其敬慎之” ,第 3306-3307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92,景泰元年五月癸丑,第 4000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93,景泰元年六月癸未,第 4039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98,景泰元年十一月甲辰,第 4199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92,景泰元年五月戊午,第 4007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00,景泰二年正月丙午,第 4246 页;《朝鲜文宗实录》卷 5,文宗元年正月壬戌条载:
“脱脱兵三万,于腊月二十三四日间到海西,执不剌吹杀之,其部落降者不杀,不顺者皆杀之.指挥刺塔以
下一、二百,逃奔黑龙江、松林等处。建州卫李满住闻脱脱王杀掠海西人,奔窜山林。脱脱不穷追,还于海
西。今海西、建州等处一空”。

(明)马文升:《抚安东夷记》 ,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3 册 史部,第 248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38,景泰五年二月己丑条载“命故兀者卫右都督剌塔子察安察,袭为都指挥佥事,亦
马剌卫指挥佥事亦里伴哥子密希察、右城卫指挥同知阿哈力子白里革、苦出不花子亦秃、阿速江卫指挥同
知可里帖哥子兀都朵儿、必河卫指挥佥事阿里哥子温察、可伦河卫指挥使等笃子失连革、忽鲁爱河卫指挥
佥事阿剌卜花子索儿秃,俱袭职”。第 5181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88,天顺二年闰二月己未,第 6161 页。

15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这主要是因为明廷当时将兀者等卫视为“自开国以来役属中国”的“辽海藩屏”。

(二)成化年间海西女真犯边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从“海西野人女直之有名者,率死于也先之乱” 后,
海西女真与明廷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到了明英宗统治末期开始凸
显,天顺六年(1462),即有海西女真拒而不纳朝廷敕书的事件。《朝鲜王朝实
录》记载:“去年马鉴奉敕,将往海西,到开原卫,海西人拒而不纳。适海西人
猎开原长墙外,开原人杀之。因是,海西人连结建州卫,横逆不入贡。今武忠奉

敕往海西招抚,又往建州卫招抚。
” 关于这次事件的结果,尚没有资料可以说明。
但不难发见,从天顺年间起,海西女真就对明廷存有不满。至成化二年(1466),
“海西、建州等夷人结构三卫屡扰边疆,进贡使臣一个不至”④。
海西女真对明廷存有不满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因海西女真自也先之乱后,
海西女真“玺书尽为也先所取。其子孙以无授官玺书可征,不复承袭,虽岁遣使
入贡,第名曰舍人,以是在道不得乘传置,锡宴不得预上席,赏赐视昔又薄,皆
忿怨思乱”⑤。其二,是因“建州毛怜海西等诸部落野人女直来朝贡,边臣以礼

部定拟名数,验其方物,貂皮纯黑马肥大者,始令入贡。否则拒之”。 实际上,
这两点都表明此时明廷对于女真“抚赏”待遇的减少。
明廷认识到“若不更定其制,恐边患日甚一日,所系非轻”,故“礼部因请
敕戒辽东守臣,自后夷人入贡验数放入,不得过为拣择以启边衅”⑦。明廷的举
措未能解决海西女真的承袭问题。同时,建州女真对于明廷的赏赐“贪求无厌”。
故海西女真与建州女真并未停止犯边之举。成化三年二月(1467),“海西、建

州等虏入鸦鹘关抄掠佛僧洞等处”,明官兵此战失利。 三月,又有“建州、海
西女直入连山关、通远堡、开原、抚顺抢掠”⑨。在这次犯边中,海西女真积极
出兵。有文献记载:“海西卫千余兵,屯于白塔;毛怜卫千余兵,屯于连山;建

州卫五百余兵,屯于通远堡” 。
明廷对于犯边海西女真与建州女真态度不同。对于海西女真仍是以敕谕相责


《明英宗实录》卷 159,正统十二年十月辛酉条载:“敕提督辽东军务右都御史王翱等曰:‘瓦剌也先
以追捕仇人为名,吞噬诸部往者,既自北而西,又自西而东。今又东极海滨以侵女直。女直自开国以来役
属中国,一旦失之,是撤我辽海藩篱,唇亡齿寒,不可不虑已,敕女直卫分俾知提备’”。第 3092-3093
页。

(明)马文升:《抚安东夷记》 ,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3 册 史部,第 248 页。

《朝鲜世祖实录》卷 31, 世祖九年十月乙巳。

《明宪宗实录》卷 35,成化二年十月甲寅,第 698 页。

(明)马文升:《抚安东夷记》 ,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3 册 史部,第 248 页。

《明宪宗实录》卷 35,成化二年十月甲寅,第 698 页。

《明宪宗实录》卷 35,成化二年十月甲寅,第 699 页。

《明宪宗实录》卷 39,成化三年二月己亥,第 774 页。

《明宪宗实录》卷 40,成化三年三月戊寅,第 811 页。

《朝鲜世祖实录》卷 41,世祖十三年三月戊子。

15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而未征讨。其敕谕中称:
尔女直卫分乃我祖宗所设,世授尔以官职,积年朝贡所得赏赐亦已厚矣,
正当感恩图报以全臣节。今乃背义忘恩,纵其部下犯我边境,边将屡请起调
大军直捣尔境征剿。朕念尔处人民俱是朝廷赤子,中间有善有恶,不可一概
诛戮,特广天地之量姑置不究,仍降敕示尔。尔宜敬顺天道,深体朝廷好生
之德,戒谕部属,令其革心向化,改过自新,即将原掠人畜一一送还以赎前
罪。自今各安生理,依时朝贡,永享太平之福。若仍长恶不悛,大军一出,
追悔无及矣。尔其钦承朕命,毋怠毋忽。①
对于建州女真,明廷亦有敕谕相招抚,建州女直董山则对明廷 “扬言此还

即纠合海西野人抢掠边境” 。之后又屡有悖逆之举。明廷遂将董山拘留于辽东
广宁。后联合朝鲜出兵征讨建州并诛杀了建州李满住父子。③
这次海西女真犯边,是明廷给予海西女真的赏赐轻薄及明边吏拣选贡品所引
起的。此次犯边的主谋当为建州女真。故明廷以敕谕相责海西女真,以武力征讨
建州女真。从中可知,此时明廷对于海西女真的态度相对宽柔。
至成化十四年(1478)再次发生女真犯边事件,此次犯边是由海西女真引发
的。对于事件的起因,《抚安东夷记》中记载的极为详细:
先是海西兀者前卫都指挥散赤哈上番书,言开原验收夷人管指挥者,受
其珍珠、豹皮。兵部移文辽东守臣勘之,管指挥者惧,乃因本卫都督产察(系
散赤哈娃侄,引者注)入贡归,贿求产察言管实无所受。散赤哈闻之深怨产
察,声言聚众犯边。边将以情报守臣,守臣乃译番书招散赤哈来广宁面折,
散赤哈遂率所部十数余人欲由抚顺关进赴广宁。时参将周俊等守开原,恐散
赤哈至则真情毕露,乃遣使驰报广宁守臣,诡云:“海西人素不由抚顺关进,
恐熟知此道,启他日患”。守臣不虞其诈也,即召其使速阻之。时散赤哈已
入关,闻之大怒,折箭誓恨,复归至抚顺所。备御都指挥罗雄知事不协,具
酒食慰遣出关。时建州三卫女直亦欲报诛董山之怨,而全藉海西之势,缘此
遂留散赤哈于建,共来犯边,势渐昌炽。……(建州)三卫遂得纠合海西人
数千余,十四年正月乘虚入境,大掠凤集诸堡。④
此次女真犯边为“海西女真”与“建州女真”的联合行动。明边吏首先将矛
头对准了建州女真。成化十四年(1478)二月,明军称其“袭击建州三卫夷虏,
攻破虏寨五十三所,焚毁房屋二百余间,斩首二百级,获马一百二匹,并盔甲兵
器甚众,以捷闻。命赐赐奖励,升奏捷人各一级”⑤。然而,马文升揭露了此次


《明宪宗实录》卷 41,成化三年四月己亥,第 832 页。

《明宪宗实录》卷 42,成化三年五月癸巳,第 867 页。

关于成化三年明廷征讨建州女真事,参见刁书仁:《成化年间明与朝鲜两次征讨建州女真》,《史学集
刊》,1999 年第 2 期,第 35 页-39 页。

(明)马文升:《抚安东夷记》,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3 册 史部,第 248-249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75,成化十四年二月庚申,第 3163 页。

15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捷报的荒唐。他认为:女真犯边后,守将陈钺赴辽阳时“寇出已久矣”,且当时
“独近边土著虏人也僧格等十八人家,皆有使入贡未还,恐误催兵祸及拘留其使,
乃走抚顺所报诉云,犯边者皆海西人。陈(陈钺,引者注)与分守辽阳副总兵韩
斌意在扑剿夷人以掩罪,遂皆拘系沈阳卫,乃乘夜率者军袭各寨屠之,讫无所掠,

人畜精壮者间亦脱去。暨回遂捶死也僧格于狱,乃以捣巢之捷闻。”
此时,海西女真犯边之事仍未平息,而明边吏的滥杀更是造成了女真震动。
朝廷派遣马文升去靖安女真。马文升至边后,从三个方面入手收拾局面:其一,
以武力征讨为先,安抚为后。其派兵分路征讨,明军“斩首二百余级,生获数十
人及贼马器仗无算。而所斩者率多海西人马”,后“兵部以为虏人既抚安玉成,
只仍招抚以安地方,朝廷从之。海西人闻之且感且惧。都督产察等尽归降。乃一
体谕之,遣其酋入京”。②其二,复给海西女真中“失袭者”以官职敕书。马文
升“虑其尤踵舍人之怨,则检其先授官子孙之失袭者,皆令来见译审实,请兵部
于内阁验授官玺书依底籍明白,再遣东守臣勘实,令袭官者复十数人,夷愈感激”。

其三,马文升上奏处罚酿成此次边祸者。其上奏称:“比者建州、海西犯边,
诸夷俱已听抚效顺。盖辽东祸起自海西马牛、撤赤哈等数人,或因不得官职敕书,
或欲入贡被守关指挥等官索钱垢辱。参将周俊知之既久,不与转达处分,及逆谋
已成,又不能抚安解息,已酿成大祸,俱宜逮问。仍行辽东守臣,凡传报夷情有

所陈乞不平者,既宜招徕首恶之人,开喻释怨,或具文区处,从之。” 至此,
成化十四年间的海西女真犯边基本得以解决。
成化十四年(1478)的女真犯边,起于“海西马牛、撤赤哈等数人”,即海
西女真已为主谋和主力。此时,明廷对于海西女真犯边改变了态度,采取“抚剿
并举”的方法:即对海西女真先以武力征讨,后予以安抚。就成化年间而论,海
西女真的犯边之举是其向明廷表达不满及诉求的手段。然而,此时明廷对于海西
女真犯边的态度由宽柔转为严厉。对于海西女真犯边,已经采用征剿作为平息的
手段。明廷与“海西女真”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紧张。

(三)弘治至嘉靖年间海西女真犯边
弘治十四年(1501),因为明廷偏袒兀者前卫首领尚古而引起了一次大规模
的女真犯边。尚古为海西兀者前卫都督都里吉次子,曾以舍人入贡,授指挥。其
以骆驼进贡并且归还所虏人口,由此请求都督职,明廷不许,只升都指挥佥事。
为此,“尚古怒去,绝朝贡,时入为寇”并“率兵遮绝海西诸胡之入贡者,诸胡
并怒之”。后,尚古悔过“使五十骑叩边归款”,而“守臣贪功,遣百户至虏中


(明)马文升:《抚安东夷记》,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3 册 史部,第 249 页。

(明)马文升:《抚安东夷记》,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3 册 史部,第 250 页。

(明)马文升:《抚安东夷记》,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3 册 史部,第 250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85,成化十四年十二月甲午,第 3320 页。

15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招之,约为求升,尚古遂率五百骑入贡至开原,守臣验放尚古等五十人赴京”。
对此“泰宁卫都督革忒本儿等闻之大怨边将,谓尚古阻其贡,今反容人贡,遂入
寇辽阳,既去仍留书于边,言诸胡所以侵犯者实出于此”,同时“建州左右卫亦
各遣人来言,尚古若诛,则众怨俱解”。明廷以“今尚古既入贡,又不可诛戮”,
若如所请,遂造成结怨海西诸卫,“更生他患”。后明廷以罪查勘论处“招尚古

入贡”的官员。
从“尚古入贡”事件来看,此时女真已将“入寇”、“犯边”视为平常之事。
“犯边”成为女真逼迫明廷答应其要求的常用手段。对此,明廷并无严厉的举措,
没有如成化年间般兴大军征讨。这一方面表明明廷对于女真的“怀柔”之意,另
一方面则说明此时明廷已无力管控女真。
至正德八年(1513)正月,又有“海西贼首老鼠、乃留等及都督加哈义、竹

孔革等屡犯边,阻各夷朝贡事” 。对此,明廷采取“先怀柔徐议征讨”的态度,
命兵部左侍郎石玠前往“抚谕”。在明廷的“怀柔”下,同年六月,“都督加哈

义等四人,虏酋老鼠、乃留、竹孔革等三人率部落二千人亦入关,各修职贡” 。
然而“海西卫夷人竹孔革等四人,听抚入贡辄求升袭并给印与敕”。从中可知,
“犯边”对于海西女真而言已是惯用的一种谋求利益手段。对此,明廷认为“从
之则示弱,不从则兴怨”,表达了明廷对女真犯边无可奈何的心态。明廷最后“以
为竹孔革之父的儿哈你哈本塔鲁木卫指挥佥事,以入寇被杀。今竹孔革既悔罪归
顺,宜免勘暂准袭其父职,以敕付辽东镇巡官收贮,俟一年以上不扰边境,方许
给之”。对于旧无职事的老鼠、乃留,则“未可辄授”官职,只是“宜于常赐外
量加赏赉”,同时“亦以五年为期,无所侵犯,镇巡官议奏”可以加职。而“加
哈义暨其子逞得革等求易赐敕,恐冒名而来未可輙。易宜令镇巡官勘实,如无职
事亦如老鼠乃留例”。④
从上述史料中可见,此时明廷对于女真的要求都是斟酌量办,基本采取安抚
的方式。此时,明廷对于女真的“安抚”实际上是一种妥协:明廷此时以“赍赏”
“官职”笼络海西女真以换求其不再犯边。
实际上,明廷这种以“赍赏”“官职”相笼络的手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明
廷扶植海西女真中的哈达部,对其首领授予高官。明廷对塔山前卫都督速黑忒“赏
赐折银”的要求予以允准。同时明廷认为“海西都督速黑忒虽号强雄,颇畏法度,

彼处头目亦皆慑伏”,故令其“节次犯边竹孔革等部落” 。后速黑忒官至塔山
前卫左都督速黑忒。至速黑忒其子王忠时,明廷“升海西夷人都指挥佥事王中(忠,


《明孝宗实录》卷 176,弘治十四年七月壬子,第 3211-3212 页。

《明武宗实录》卷 96,正德八年正月戊子,第 2028 页。

《明武宗实录》卷 101,正德八年六月辛亥,第 2097-2098 页。

《明武宗实录》卷 103,正德八年八月己亥,第 2124 页。

《明世宗实录》卷 12,嘉靖元年三月乙卯,第 425-426 页。

15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引者注)为都督佥事,令约束部落入贡”。①
至王忠侄王台为都督时,其对明廷格外忠顺,约束女真,令其不得犯边。对
于女真中的“犯边者”王台常执送于明廷处置。嘉靖三十七年(1558)五月,“海
西夷都督王台等执紫河堡盗边夷酋台出等及所掠来献”并以此“为其部下求升
赏”。明世宗“嘉其忠顺,许之”②。嘉靖四十一年(1562)三月,有“开原边
外夷人忽失塔等盗边”,其为“都督王台部下哈乞纳所擒”,明世宗下诏斩忽失
塔等,并“令抚臣犒赏”王台。③隆庆末年至万历初年,建州女真首领王杲犯边,
兵败后投奔王台,亦被王台执送与明廷。王台自称为明“保塞吏”,而明廷亦授
王台左都督职、龙虎将军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明廷几乎失去了对于女真
的直接管控,只能通过扶植“代理人”的方式来辖控女真。
通过对不同时期海西女真犯边事件的梳理可知:宣德至景泰年间,海西女真
虽偶有犯边之事,但其基本听从明廷号令并得明廷信用。成化年间,犯边开始成
为海西女真向明廷表达不满及诉求的手段。此时明廷海西女真之间的关系已经开
始紧张。弘治至正德年间,明廷对于海西女真犯边基本以“安抚”为主,此时明
廷对于女真控制力逐渐下降。至嘉靖年间,明廷通过扶植“代理人”的方式来辖
控女真,在哈达部王台的约束之下,此时少有海西女真犯边。

三、“王台执王杲”事件与明代女真政策对海西、建州关系的影

所谓王台执王杲事件是指万历初年,建州王杲犯辽东兵败走脱后,投海西王
台。不料王台将其执送于明廷。明廷遂诛王杲而加赏王台。这一事件颇有值得研
究之处。海西王台与建州王杲分别为当时海西、建州的统领,王台为王杲“素所
善者”。则这一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及之后辽东局势的变化就成为值得探讨的问

题。

(一)“王台执王杲”事件始末
自嘉靖年间起,辽东出现了“海、建诸部日强,皆建国称汗”⑤的局面。所
谓海西女真中称汗者,当指哈达国汗王台。王台被称为“海西都督”,时“海西


《明世宗实录》卷 267,嘉靖二十二年七月辛酉,第 5409 页。

《明世宗实录》卷 459,嘉靖三十七年五月庚申,第 7765 页。

《明世宗实录》卷 507,嘉靖四十一年三月己亥,第 8366 页。

学界尚无关于“王台执王杲事件”事件的相关研究。关于王台,有刁书仁、张雅婧: 《海西王台称雄女真
考论——兼论明代女真统一的历史趋势》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 年第 4 期,第 89-93 页)一文。关于王
杲,有赵维和、沈泽慧:《清永陵喜塔拉氏家族史研究——兼论建州右卫王杲的兴衰》 (《满族研究》 ,2002
年第 2 期,第 35-39 页)赵维和:《试论建州右卫王杲》( 《满族研究》 ,2003 年第 4 期,第 44 页-47 页)及
任丽颖、孟凡云: 《论建州女真首领王杲犯边——以<清史稿·王杲列传>为中心》(《北方文物》,2011 年
第 1 期,第 65-69 页)等数篇文章。

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 5854 页。

15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益繁衍,尽服从台”且“共推戴台以为君长” 。王台势力强盛至“叶赫、乌拉、

辉发及满洲之浑河部,具属之” ;具体而言,“建州有王杲之酋、王兀堂之酋、
鹅头之酋、忙子胜之酋、李奴才之酋,毛怜有李碗刀之酋,与逞加奴、仰加奴,
并皆号为桀黠,台招致戏下,于是控弦之士凡万余人”③。所谓建州女真中称汗
者,指建州王杲而言。王杲被称为“建州都指挥使”、“建州都督”,时“建州

诸夷悉听杲调度” 。值得注意的是,王台为“东陲诸夷长者几三十年”,建州
为王杲所掌控时,也为王台的管属范围。

1.王台、王杲对明的态度
海西王台与建州王杲,对于明廷的态度确截然不同。海西王台是女真诸夷中
“最为忠顺者”。对于明廷而言,“开原孤悬,扼辽肩背,东建州、西恍惚太二
夷常窥辽塞,台介东西二夷间,捍蔽令不得合,最忠顺,因听袭祖速黑忒职,为

东陲诸夷长者几三十年” 。明人更有“台之忠于汉者,岂非百世一奇观哉”的

感叹 。嘉靖三十七年(1558)五月,女真首领台出袭扰明边柴河堡,王台遂率
众执台出及所掠人畜、财物献于明廷,嘉靖皇帝“嘉其忠顺”,对王台及部下予
以升赏。⑦嘉靖四十一年(1562)三月,有开原边外“夷人忽失塔等盗边”,被“都
督王台部下哈乞纳所擒”,“守臣以闻,诏斩忽失塔等,王台、哈乞纳令抚臣犒

赏” 。从上述事件中可见,海西王台与明廷关系密切,在女真人“犯边”时,
王台仍为明廷看守边疆,故王台被明称为“海西藩屏”。
建州王杲于明廷而言,为“屡犯边者”。
《清史稿》中大致记载了嘉靖年间王
杲犯边的过程:
“嘉靖间,
(王杲)为建州右卫都指挥使,屡盗边。三十六年十月,
窥抚顺,杀守备彭文洙,遂益患掠东州、惠安、一堵墙诸堡无虚岁。四十一年五
月,副总兵黑春帅师深入,王杲诱致春,设伏媳妇山,生得春,碟之。遂犯辽阳,
劫孤山,略抚顺、汤站,前后杀指挥王国柱、陈其孚、戴冕、王重爵、杨五美,

把总温采、于采、王守廉、田耕、刘一鸣等,凡数十辈”。 明人称“建州置卫,
盖自永乐时,旧矣,然未曾有倔强如杲者。……以杲而杀戮我汉将军,殆而辞蔴,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王台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584 页。

(清)王先谦:《东华录》 ,《天命一》,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369 册 史部,第 15 页。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王台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584 页。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王杲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606 页。王杲应为建州右卫都指挥使,而“都督”之称,并非为明廷所授。因其为建州女真首
领中势力最为强盛、声望最为隆重者,故被称为都督。

(清)彭孙贻:《山中闻见录》卷 10,《东人志·海西》,《丛书集成续编》,第 278 册,台北:新文丰出
版公司,1989 年版,第 166 页。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奴尔哈赤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
第 436 册 史部,第 604 页。

《明神宗实录》卷 459,嘉靖三十七年五月庚申,第 7765 页。

《明神宗实录》卷 507,嘉靖四十一年三月乙亥,第 8366 页。

赵尔巽:《清史稿》卷 222, 《列传九·王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 9124 页。

15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于戏悲夫” 。

2.王台对王杲与明边吏之间矛盾的调节
王台与王杲虽对明廷的态度不同,然其彼此之间关系密切。隆庆末年,王杲
与明发生矛盾时,即是王台从中斡旋调和。时,王杲所部“建州哈哈纳等三十人
款塞请降”,为明边吏收容。王杲索其所部时,明边“塞上闭关严谢绝,弗可得”。
王杲还归后,即“急治马一、鞍勒一送奉王台”,并对王台言说:
“幸许我入塞索
降人,即不复我与,我即以数万骑蹂汉禾稼也”。对此,“台不可”。然“杲强请
颇坚,乃微令以千余骑,从汛河迩南以至清河间也”。后,明游击曹簠、把总鲁
钝“引轻锐之卒捕伏道左”,
“斩首捕虏凡五级,夺获牛凡六十六角,马驴二十蹄”,
而“杲复遁走,走穹庐”。②不久,抚顺备御使贾汝翼“新到官管事,亢厉不可挠
以私”,因其待女真诸酋长较以前为苛刻、榜笞女真酋长“不下者十数人”、验马
“肥壮异它时”等原因,引起了以王杲为首的女真酋长不满。王杲即“约诸夷,

慎勿分散,复入塞”,称“必入汉,请易备御,我乃已”。 王杲因自度兵马不足,
而向王台借兵。王台对此予以拒绝,其对王杲云:“幸得为保塞吏,正颇忠贞,
有如一日。以马甲佐若等,即若等藉我稍愉快,我何面目复见汉太师马法(太师
马法,夷尊称汉边吏也)乎?若且休矣”。而王杲则言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
以备御故,我何能须臾忘此人也”。故王杲纠其部众寇略明边,
“掠人口二百五十
余及畜产甚多”。对于王杲掠边,明开原兵备派人往谕王台,令其约束王杲:
“亟
还我所卤略,毋侵害边境”④。
王台在斡旋时,偏袒于王杲。通过王台的调节,王杲向明边吏上告“贾备御

独抑损我秫糵他物,皆有状”,之后“台乃躬率杲盟于关市” 。王台的态度影响
了明廷对此事的处理:一,明廷“以抚顺东川等堡节经失事,革备御贾汝翼及张
承武职”⑥。二、明廷“许杲得出卤略除罪”,并许复市赏。后“建州夷首王杲尊
奉宣谕,约海西夷首王台送还所掳人口一百四十九名”,明廷于是加赏王台,对

王杲“免剿”,并“准其入贡”。 三、分守东宁道李鹗、开源兵备王之弼差官与
王杲盟约:“自(抚顺)南以至马根单堡,悉以属杲,自今杲毋略汉畜产,而汉亦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王杲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608 页。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王杲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604 页。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王杲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605 页。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王台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585 页。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王杲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605 页。

《明神宗实录》卷 6,隆庆六年十月甲戌,第 283 页。

《明神宗实录》卷 8,隆庆六年十二月丁丑,第 305 页。

15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毋受杲逃亡夷。有如先背约,受天不祥。” 值得注意的是,王杲于明边将盟约于
抚顺关时,“台即将一千骑诣抚顺关。已,杲亦以三干骑阻山而垒乎,时壬申九
月二十八日也”。②可见,王台虽不同意王杲略犯明边的举动,然实际上其出兵助
王杲声势,给予明廷压力。故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王杲与王台为“素所善者”,
其为王台的部属,遇事与王台相商,而王台亦偏帮于王杲。
从上述记载来看直至隆庆末年,王杲虽与明边臣之间屡有冲突,然而在王台
的调和及明廷“罢市”的威胁下,王杲“乃时时叩关,急急请罪”③。明廷对于
王杲的基本态度则是“先抚后剿”。故此时王杲与明边吏的矛盾得以解决。

3.王杲与明边吏之间矛盾的再次爆发
然而,至万历元年(1573)再次发生明边将纳建州所部降夷事件,使得王杲
与明廷的矛盾一发而不可收拾。
上文提到,明边将曾与王杲有盟约。这一盟约实际上并未得到明廷中央政府
的完全认可:巡按辽东御史朱文科奏称“分守东宁道李鹗、开原兵备王之弼差官
与杲歃血盟和,失宣布之体,有损国威”。④则明辽东地方官将与王杲的盟约只
能视为一时权宜之计。万历二年(1574)七月时,
“建州奈儿秃等四人款寨请降”,
明边吏再次收容,王杲所部“来力红追亡至塞上,守备裴承祖勿予”。来力红等
顺势“掠行夜者五人以去。承祖檄召来力红令还所掠,亦勿予”。“是时王杲方
入贡,马二百匹、方物三十包,休传舍”,故“承祖度王杲必不能弃辎重而修怨
于我,乃率三百骑走来力红寨”,而来红力寨女真“诸部围之,未敢动”⑤。
此时,王杲及其所部尚不欲与明决裂,“来力红、乔郞及王杲入谒,叩头跪
起皆如礼”。来力红更是详细辩解其行为只是往追逃人:“我为马法往问也,失
孛罗卜花”。然因此时“诸夷之众围者益多矣”,裴承祖断定王杲与来力红“诈
言忠顺”,故“呼左右亟兵之,多所捕斩”。实际上,上述行为很可能是明边吏
故意计划而为:“时总戎李成梁、副总戎杨腾、参将曹簠,亦将军抚顺所策应”。
王杲为避免事态的扩大,“乃帅其子若弟王太等国臣等三人叩关请和”。明边吏
对此置之不理,更有甚者“千户王勋及承祖苍头军,闻承祖被围急,乃逮夷人三
十九口系狱。把总刘承奕即出塞四十余里,直捣来力红”。对于明军的逼迫,“来
力红执承奕并承祖及百户刘仲文剑斩之,剑胸剮心,殊惨烈,时七月二十一日也”。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王台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585 页。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王台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584 页。

(明)张学颜: 《申伤边臣抚夷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 363,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版,
第 3908 页。

《明神宗实录》卷 6,隆庆六年十月己卯,第 240 页。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王杲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605 页。

16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至此,王杲与明廷的矛盾已经完全激化。因来力红杀明军官,明遂绝王杲所
部贡市,而王杲则纠结蒙古等进犯辽东:
王杲以贡市绝,部众坐困,遂纠土默特、泰宁诸部,图大举犯辽、沈。
总兵李成梁屯沈阳,分部诸将:杨腾驻邓良屯,王维屏驻马根单,曹簠驰大
冲挑战。王杲以诸部三千骑入五味子冲,明军四面起,诸部兵悉走保王杲寨。
王杲寨阻险,城坚堑深,谓明军不能攻。成梁计诸部方聚处,可坐缚。十月,
勒诸军具炮石、火器疾走围王杲寨,斧其栅数重。王杲拒守,成梁益挥诸将
冒矢石陷坚先登。王杲以三百人登台射明军,明军纵火,屋庐、刍茭悉焚,
烟蔽天,诸部大溃。明军纵击,得一千一百四级。往时剖承祖腹及杀承奕者
皆就馘,王杲遁走。明军车骑六万,杀掠人畜殆尽。
(万历)三年(1575)二月,王杲复出,计划集余众犯边,复为明军所
围。王杲以蟒褂、红甲授所亲阿哈纳,阳为王杲突围走,明军追之。王杲以
故得脱,走重古路,将往依泰宁卫速把亥。明军购王杲急,王杲不敢北走,
假道于王台。边吏檄捕送。七月,王台率子虎儿罕赤缚王杲以献,槛车致阙
下,傑于市。②
上述记载了王杲“犯辽东”及明廷对王杲的征剿。此次矛盾以王杲的败亡而
结束。然而,王台对于王杲的态度,在此次矛盾中发生了转变。

4.王台态度的转变
从上文记载中可以看出,从万历初年起,明边吏对于王杲所表示的“请和”
视而不见且采取了态度强硬的“剿灭”策略。在明廷态度的影响下,王台对于王
杲的态度及行为也有所变化:万历二年时,明官吏曾“令王台微捕杲及来力红。
旦日,台即送杲所卤军士八十四人,夷兀黑一人。兀黑,所为戮汉官夷也”③。
对于此事,《明实录》中记载,“逆酋王杲入犯六次,清河游击王惟屏督兵奋剿,

斩获首级五十三颗。海西夷王台送进王杲原掳军士八十二名,真夷一名” 。万
历三年王杲兵败突围后,“亟治马牛羊、貂皮、杂帛”,本“欲往依速把亥士蛮”。
因“会抚顺关质市夷逮杲急,杲不敢直走北虏,度生平唯王台相得甚欢,意欲假
台以为因缘,于是归台”。然而“台素忠顺,乃以七月初四日同子虎儿哈,往石

三头儿捕杲及家室二十七人请献见贺,兵宪即以杲系广宁”。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王杲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605 页。

赵尔巽:《清史稿》卷 222,《列传九·王杲列传》,第 9125-9126 页。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王杲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605 页。

《明神宗实录》卷 30,万历二年十月乙丑,第 733 页。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王杲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607 页。

16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从以上论述中可见,海西王台、建州王杲、明廷边吏之间表现出一种复杂的
多边关系:王杲虽“屡犯明边”,然其有时仍积极主动地向明廷表示“叩关”、
“请罪”、“请和”之意。不过,大多数时候其与明廷关系依然紧张。王台为女
真诸部的共同领袖;其始终对明“恭顺”,自称为明“保塞吏”。王台身份的双
重性使得其对王杲的态度和行为前后发生变化:王杲为王台属部,可以得到王台
的帮助。然而在明廷通缉王杲时,王台却执送王杲于明廷杀之。那么王台、王杲
与明廷之间不同关系的形成及王台对王杲前后态度变化的深层原因就成为笔者
下文亟待回答的问题。

(二)明廷女真政策下的海西与建州女真
笔者认为,海西王台对明“忠顺”及建州王杲对明“强硬”主要是明廷对女
真“经济优待政策”的结果。明廷对女真实行抚赏政策,对其有职赏、贡赏、市
赏等多种经济赏赐。此外,在明边市展开贸易,女真从边市中得到大量的生活必
需物资和经济财富。同时,抚赏政策及边市贸易皆是在女真向明朝贡、为明属夷
的基础上进行的。至明嘉靖年间,这些政策已经明显的影响了女真社会的发展。

1.海西、建州经济势力的不平衡
永乐四年(1406),明廷于开原设女真关市,天顺八年(1464)又增抚顺关
市。前者以待海西女真,后者以待建州女真。“关市”对于女真来说,是其入贡、
互市的必经之路。而控制“关市”即是控制了女真的命脉。
海西女真中哈达部的建立与其对“贡道”、“关市”的掌控密切相关。王台
祖父速黑忒“居松花江,据开原北四百余里,为迤北江上诸夷人入贡必由之路”,。

其时,有“开原城外山贼”猛克,“常邀各夷归路,夺其赏,速黑忒杀之”。 此
时速黑忒开始控制开原贡道,至王忠时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控制。王忠自嘉靖初,
“始从混同江上建寨于靖安堡边外七十里,地名亦赤哈答,以便贡市。亦赤哈答

在开原东南,故开原呼为南关也” 。同时,哈达部也开始了对敕书的强夺。嘉
靖十九年(1540),王忠杀者帖列山等卫夷把秃郎中等人,
“夺其敕书三十五道”,
并“令其部落额克捏等”冒名入贡,明廷对此“禁不许入贡验放”。③经过三代
人的经营,至王台时,“凡建州、海西、毛怜等一百八十二卫、二十五所、五十

六站,皆畏其兵威,于是悉得国初所赐东夷一千四百九十八敕” 。
敕书原是明政府颁给归顺女真酋长的官职凭证及身分证明,如无敕书,明廷


《明世宗实录》卷 123,嘉靖十年三月甲辰,第 2970 页。

(明)冯瑗辑:《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南关支派图考》,“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
初辑 5 册,第 451 页。

《明世宗实录》卷 235,嘉靖十九年三月己未,第 4811 页。

(明)王在晋: 《三朝辽事实录》 ,
《总略·南北关》,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7 册 史部,第
34 页。

16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不允许女真进入关市。敕书标志着与明朝贡及入市贸易的权力。海西王台掌控了
“国初所赐东夷一千四百九十八敕”,即是掌控了整个女真的经济命脉。王台将
其掌控“一千四百九十八敕”分配给其部属使用,故能得到整个女真的拥护。
而抚顺关的市贸很可能掌控于建州王杲手中。不过,抚顺关与开原南关的贸
易规模远不能相提并论。开原马市“无日不市”,其互市人数动辄数百,甚至千
余人。开原每批买卖夷人抽税有至百两之多者。相比之下,抚顺互市的人数每批
多者不过百,每次征税只有十两左右。起初,王杲手中只独立掌握“十八道敕书”。

2.王杲对于自身经济地位的谋求及明廷的反应
海西王台与建州王杲对于明廷的态度之所以大相径庭,是因为王台已经从明
廷的经济优待政策中得到了巨大的经济、政治利益;故其只要对明忠顺,就保持
其在女真中称雄的地位。但对于建州王杲而言,其经济与政治地位与其自身的实
力并不相当:王杲自称能召集“数万骑”入明边关,而归其直接所属的兵力就有
“三千余骑”。王杲所部在明边将裴承祖入来红力寨时,未得其命,即“不动”
明军,足以说明其威信。嘉靖年间,明廷对于女真的政策较为柔和,多采取“抚
安”政策。故在万历之前,建州王杲“犯边”,主要是为了扩大其在女真中的影
响力及引起明廷的重视,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政治利益:“建州夷首王杲恃朝廷

决不肯加诛,知边臣决不敢轻剿。又知边人互市规利,决不肯闭关” 。然而,
对于王杲“犯边”,明廷采取“益用罢贡市事”②的手段,使得王杲只有退让以
求开市。这实际上加深了王杲与明廷之间的矛盾。
王杲称其“吾不得志于汉东也,以备御故”的原因,即是“先是抚顺备御使

贾汝翼抑损抚赏糵酒及稷米,甚至榜掠酋长,皆有状” ,这损伤了王杲在抚顺
关市的利益。隆庆六年(1572),贾汝翼被罢、边将与王杲盟约、关市重开,王
杲与明廷的冲突一度平息。
万历二年(1574),王杲所部来力红向守备裴承祖追讨建州降夷奈儿秃等四
人,遂造成双方的再次冲突。其实,双方冲突的根源也是女真在马市的利益问题。
王杲所部来力红掠官兵尤清等,即是因“先是尤清验马,漫取杲金钱,弗称意,
多退归夷马,以故诸夷怨承祖幸中清计,遂乱于市”④。此次冲突中,明廷不听
王杲的请和而采取了异乎寻常的强硬态度:“本部因咨巡抚张学颜,会同总兵李
成梁,先将王杲绝其贡市。仍晓谕王台,以朝廷恩威,必难违犯。王杲等罪犯,
必难货纵。将谋作歹夷人及来力红等正身,一一绑献阙下,与杀死军数,务要相

(明)张学颜:《申伤边臣抚夷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 363, 第 3908 页。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王杲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606 页。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王台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584 页。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王杲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605 页。

16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当,乃许赎罪。仍为更置头目,复其贡市。”
明廷关闭抚顺马市,给王杲造成了巨大经济、政治压力。“当是时,杲所部
诸酋皆以绝市赏故,窘困往孤山为佣工,庶自给”②。因绝贡,建州女真中出现
归附王台,以图开市者。时有海西人加提哈亥、建州人张三桃义欲入市朝贡,而
此时“游击丁仿视抚御事,即好慰两人曰:必得王杲,而后市事可图也。倾台乃
帅建州人大疼克、三章、忙子、孛罗、卜花、色失、木同哈、那米纳等叩关,悲
号于将军鼓掌之上甚哀,大略与两人语同。制置使乃请开大疼克等市。”③明朝
“绝贡市”的态度,使得王杲与明廷无法和解。

3.王台对王杲态度变化的原因
王台对于王杲前后态度的变化也是由于“贡市”的利益。在抚顺市备御使贾
汝翼任职之前,原驻守“贡市”的官员皆与女真相勾结以牟利。如原任抚顺备御
齐可,“抚夷则私赂倍于往时,给赏则岁例加于旧额,昔以其一,今则二之。酋

首之纵横有自,用以其一,取则什之”。 又如抚顺统委官鲍禧“遣军人元守义
用牛换人参三千斤,蔑法不纳税银,转都市而获利无算。强抢夷板入城,不与平
值货物,致夷人勒给苔等进抢无时。私通杂虏入贡,盗买别卫敕书。索夷人来力

红等行贿有迹。今日贩貂,明日贩人参,明日贩松板。擅用官车而络绎不绝” 。
这样的边吏对于明廷来说是蠹虫,然对于女真而言则符合其利益。贾汝翼“新到
官管事,亢厉不可挠以私”,且验马“肥壮异它时”。其损害了全体女真的利益,
故王台才在此问题上偏帮王杲。
王杲与边吏盟约后,其行为损害了海西王台的“贡市”利益。“来力红,王

杲部夷也。万历初,誓贩貂皮、人参、松板以为利,结榖连骑,炫煌于道” 。

据记载,王杲一次交易的货物就达马五百匹、方物三十包。 明代朝贡制度,一
道敕书贡马一匹,可见此时王杲已有控制建州五百道敕书的权力。故在明廷晓谕
其“将谋作歹夷人及来力红等正身。一一绑献阙下”时,王台毫不犹豫地“送进

王杲原掳军士八十二名,真夷一名”。 随后,于万历三年(1575)七月初四,王


(朝)赵宪:《重峰先生文集》卷 12, 《朝天日记(下)》,
《韩国文集丛刊》第 54 册,首尔:景仁文化社,
1996 年版,第 393 页。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王杲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606 页。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王台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586 页。
《太函集》卷 93,

(明)汪道昆: 《族别将官功罪疏》,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1348 册 集部,
第 146 页。
《太函集》卷 93,

(明)汪道昆: 《族别将官功罪疏》,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1348 册 集部,
第 146-147 页。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来力红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610 页。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王杲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605 页。

《明神宗实录》卷 30,万历二年十月乙丑,第 733 页。

16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台又擒送王杲及家属二十七人至开原。

4.明边吏对王杲态度强硬的原因
万历初年,明边吏对王杲的强硬态度源自其经略辽东地区的需要。嘉靖年间,
明廷欲在宽甸地区修筑边堡。据《明史·张学颜列传》记载:“辽阳镇东二百余
里旧有孤山堡,巡按御史张铎增置险山五堡,然与辽镇声援不接。都御史王之浩
奏设险山参将,辖六堡一十二城,分守瑗阳。又以其地不毛,欲移置宽甸,以时
绌不果。”①。至万历年间,李成梁再次提出移置堡寨至宽甸的建议,兵部侍郎汪
道昆上疏“辽东善后六事”云:“张其哈刺佃子土沃可耕,且去瑗阳等处适中,
声援易及,宜移建孤山堡军于其地,又险山、宁东、江沿台、大佃子、新安等五
堡,地多不毛,军无可耕,出险山一百八十里亦得沃地,宽佃子、长佃子、双塔
儿、长岭散等五区,且当松子岭等处极冲之地,宜将五堡军移建各处,修建六堡”
② ③
,这一建议得到了明廷的采纳 。
嘉靖年间,宽甸地区是建州女真的活动范围,“长岭、张其哈刺佃子,东邻
兀堂,北傍王杲,乃诸夷必争之地”④。“宽甸六堡”的修建计划,将压缩建州
女真的活动范围,势必引起建州女真的反抗。嘉靖年间,建州王杲多次犯边杀明
官兵即是因此。隆庆末年明边吏与王杲约和时,即被迫相约“自(抚顺)南以至马
根单堡,悉以属杲”,故明廷的计划以“时绌不果”。明廷欲加强对辽东边疆地区
的管控,就必须清除建州女真王杲势力的阻挠。这就是万历初年明廷忽视王杲的
“求和”,坚决剿除王杲的原因。

(三)万历初年辽东女真局势的变化
从“王台执王杲”之后,辽东女真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1.王台获得明廷的扶植与失去女真诸部的信任
王台“执送王杲”后,即以此功绩向明廷求官职及加贡,此事在明人的奏疏
中有详细记载:
本月(万历三年七月)初四日,本道亲同唐朴出关,宣谕王台同其子虎儿哈、
往石等将王杲擒获进边。王台乞要比照西边求封,再封伊二子升为都督,外加贡
夷五百人。本道省令恭候朝廷处分,先厚加抚赏。……(王台)于七月初四日同
伊子虎儿哈、往石、三马头等将杲执至边,引官兵缚获入境,该道随重加搞赏,
王台等叩头回寨。⑤


(清)张廷玉等撰: 《明史》卷 231,
《张学颜传》,第 5855 页。

《明神宗实录》卷 16,万历元年八月丁巳,第 482 页。

关于宽甸六堡的修建,见《明神宗实录》卷 34,万历三年正月甲寅条,第 789 页。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王兀堂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605 页。

(明)刘效祖等编纂:《四镇三关志》卷 7,《制疏考·总督侍郎杨兆仰仗天威擒获逆酋疏略》,王钟翰主

16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王台的要求基本得到了满足。明廷“论擒获王杲功……以王台缚送首恶,忠

顺可嘉加授勋衔,二子俱升都督佥事,仍赏银币以示优奖” 。王台成为女真中
第一个“龙虎将军”,被明廷视为其统治女真地区的代理人。同时,王台获得了
抚顺关朝贡贸易的支配权,“抚顺一关,王杲就擒,各种衰弱,事属王台”②。
然而,
“王台执王杲”事件也使得王台失去了其在女真诸部中的信任与权威。
海西与建州之间本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因此王杲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奔王台,
却被出卖。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从此完全分裂。王杲之后,其二子“台与海怨王
台尝缚其父”,此后建州阿台、阿海脱离了王台的管辖,并犯辽边,后为李成梁

等追袭至古勒寨剿杀。 建州女真的另一首领王兀堂原本亦为王台所部,其代替
王杲掌控建州女真后,即脱离了王台的统属,“自抚顺、开原而北属海西,王台
制之;自清河而南抵鸭绿江属建州,王兀堂制之”④。就海西女真内部而言,仰
加奴、逞加奴兄弟自此而有异志,后其设立“北关”与王台之“南关”相抗。
“王
台执王杲”事件使得“其民多叛投叶赫,并先附诸夷皆叛”。后世称王台“为人

残暴”,“自戗其国”。

2.建州与明廷关系的复杂化
从王杲之后,建州女真与明廷的关系愈加复杂。王杲与明廷矛盾激化后,明
廷对建州女真采取“仍为更置头目,复其贡市”的策略。张学颜为了保证“宽甸
“巡塞上,抚定王兀堂诸部,听于所在贸易”⑥。明廷对建州女
六堡”计划实行,
真的安抚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选定较为“忠顺”王兀堂为明廷管控建州女真的
代理。二是开设宽奠、永奠互市之所。关于宽奠、永奠互市的开设原因史料中记
载颇详:“居亡何,台御史张学颜至其下,兀堂数十酋跪起,称:‘此是虏中住
牧处,今既修堡,塞我来道,我众不得入内围猎,又不敢进抢,日食将焉用之?’
兀堂愿以儿子为质,请以此所开市,易盐、米、布匹,必不敢以虏骑至塞下。台

御史恐挠大工,未许诺。其后堡成,始请于宽甸、永奠互市。” 从这段史料中
可知,明边吏与王兀堂就宽甸六堡的修筑问题达成默契:王兀堂以宽甸之地交换
与明廷贡市的权力。盖因其时抚顺关市贡之权已掌握于王台之手,故王兀堂所部
急需“贡市”。
然而,明廷对宽奠、永奠互市定义为:“盖东夷惟米、布、猪、盐,既无马

编:《四库禁毁丛刊》 ,史部 10 册,第 409 页。



《明神宗实录》卷 41,万历三年七月辛未,第 929 页。

《明神宗实录》卷 46,万历四年正月丁未,第 1032 页。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阿台阿海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
第 436 册 史部,第 605 页。

赵尔巽:《清史稿》卷 222,《列传九·王杲列传》,第 9127 页。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 3,乙亥九月丁未,第 45 页。

(清)张廷玉等撰: 《明史》卷 231,《张学颜传》,第 5855 页。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王兀堂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600 页。

16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匹,又非违禁它物,与开原、广宁、抚顺迥异。倘以市税之资为抚赏之费,于东

夷便,边人亦便。” “宽奠、永奠互市”与“开原、广宁、抚顺迥异”,有市
无关;其只是商品物资的贸易交换场所,没有验放女真朝贡及发放“贡赏”(主
要指朝贡后的“正赏”与“回赐”而言)的权力。同时,明廷修筑宽甸六堡目的
很明确:“夺虎穴以为内地之藩篱,据羊肠以塞东胡之孔道,山泽之利无穷,赡

养之资甚便” 。宽甸六堡之地为明廷牢据,此处后被明辽东经略熊廷弼称之为
新界:“惟孤山一堡,又逛东新、宽、大、永、长五堡一带为万历二年巡抚张学
颜、总兵李成梁所展之新界”③。对于王兀堂而言,既未达到“开马市入贡”的
目的,又失去了宽甸之地。故王兀堂所部之建州女真皆愤恨此事。
万历四年(1576)年七月时,有“夷人入市宽奠,参将徐国辅有弟国臣及苍
头军刘佐减价,强将市夷榜掠之数十,几死,以故诸市夷怀忿,欲报之怨”。明
廷在处理此事时,对王兀堂采取胁迫的态度:
“使千总陈加宠奉檄驰宽奠、瑷阳、
青河、抚顺之间,晓谕酋长王兀堂,令约束部落奉汉法,得贡市如初,不则当以
大兵捣若巢矣”。而“自是之后。诸夷皆绝迹关市下”。至八月即有“酋首伶马虎、
章金等三百余人牧马松子岭,不入市,声欲候秋深树叶落驰塞,乃先使部夷盗新
奠、永奠、长奠,少者三十,多者五六十辈,或自昼公行,或黑夜盗窃,无宁时”。
次年春,“王兀堂益忿宽甸既建城堡,屹然大观,竟不开贡道马市大赏,一殊易
我,乃与赵钦罗骨、未合章金等换箭发誓,必欲击宽奠、瑗阳诸城堡。于是大将
军李成梁亲提兵备宽奠”,而王兀堂“旋败盟伏诛”。④从此之后,宽甸之地的问
题成为明廷与建州女真之间的抵牾。明廷官员亦言:“宽甸属夷自王杲之后,抚

处失宜” 。

综上所述,王台执王杲事件的发生有着复杂的深层原因。王台从明朝的经济
优待政策中得到了巨大的经济、政治利益。故其需对明廷保持忠顺。而对于建州
王杲而言,其经济政治地位与其自身的实力并不相当。故在万历之前,建州王杲
“犯边”,主要是为了扩大其在女真中的影响力及引起明廷的重视,以获得更大
的经济、政治利益。对于王杲“犯边”,明廷采取“益罢贡市事”的手段,加深
了王杲与明廷之间的矛盾。隆庆六年(1572),王杲与明边吏盟约后,其在“贡
市”中所占的份额扩大,损害了海西王台的利益。故王台开始助明捕王杲及所部。
对于明廷而言,若想顺利修筑宽甸六堡,就必须清除建州女真王杲势力的阻挠。
故万历初年,明廷忽视王杲的“求和”,坚决剿除王杲。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王兀堂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600-601 页。

(明)张学颜: 《条陈辽东善后事宜疏》,陈子龙等修:《明经世文编》卷 363,第 3912 页。
(明)程开祜辑:《筹辽硕画》卷 1,《丛书集成续编》,第 240 册,第 87 页。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王兀堂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603 页。

《明神宗实录》卷 97,万历八年三月庚戌,第 1949 页。

16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王台执王杲”之后,辽东女真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王台获得更多经济
政治利益的同时失去了女真诸部的信任。而建州女真与明廷的关系开始复杂化。
明廷扶植王兀堂为其在建州女真中的代理人。王兀堂以宽甸之地交换与明廷贡市
的权力。然而,此时所开始的宽甸、永甸互市与开原等地的马市不同,只是商品
物资的贸易交换场所,没有验放女真朝贡及发放“贡赏”的权力;而宽甸六堡又
为明廷所牢据。这就引发了王兀堂“卒乃拥数千骑益挟我边吏,欲开马市入贡”,
后王兀堂“盟败伏诛”。
同时,“王台执王杲事件”表现出“贡市”对于女真的重要影响,建州女真
与海西女真因“贡市”利益而发生分化。此后女真中就开始了对“贡市”权力的
争夺。

四、海西南关、北关的敕书之争与明后期女真政策的失效
海西南关、北关分别是指哈达、叶赫二部而言。哈达部,“贡于明,入广顺
关,地近南,故谓之南关”①;叶赫部,
“其贡于明,取道镇北关,地近北,故明

谓之北关” 。具体而言,
“忠(指哈达部王忠,引者注)自嘉靖初,始从混同江
上建寨于靖安堡边外七十里,地名亦赤哈答,以便贡市。亦赤哈答在开原东南,

故开原呼为南关也” 。叶赫部台出(叶赫部逞加奴、仰加奴父,引者注)时起
立寨“在镇北关北,故开原人呼为北关”,其地“自寨至关(镇北关,引者注)

六十里,至堡(镇北堡,引者注)七十里,至开原城一百二十里” 。明后期,
南关与北关成为海西女真的代表。
《明神宗实录》中称:海西女真,
“今开原南北

两关之夷是也” 。然而,南关哈达与北关叶赫之间关系复杂,
“海西两关,互仇

构越四十年,自为刀俎,以归于尽” 。南关哈达与北关叶赫之间的关系,已有
学者进行了探讨,认为二者争斗根源是明朝“以夷制夷”的羁糜政策。⑦但笔者
认为,海西南关、北关之争集中表现为双方对明廷敕书的争夺,同时“敕书之争”
标志着明廷女真政策的失效。
(一)敕书的政治、经济意义
敕书对于女真而言,具有政治及经济上的双重意义。⑧敕书原本为明政府颁


赵尔巽:《清史稿》卷 223,《列传十·万列传》,第 9129 页。

赵尔巽:《清史稿》卷 223,《列传十·杨吉砮列传》,第 9135 页。

(明)冯瑗辑:《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南关支派图考》 ,“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
初辑 5 册,第 451-452 页。

(明)冯瑗辑:《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北关支派图考》 ,“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
初辑 5 册,第 446 页。

《明神宗实录》卷 17,万历十七年九月辛亥,日本内阁文库本。见《明代满蒙史料·明实录抄(满洲篇
四)》,第 133 页。
,第 61 页。

(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女直》,潘喆等编: 《清入关前史料选辑(一)》

邱广军: 《哈达、叶赫“构兵”不息原因浅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6 期,
第 70-72 页。

栾凡:《敕书、朝贡、马市——明代女真经济的发展契机》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 年第
2 期,第 133 页。

16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予归顺女真首领的官职凭证及身份证明,表示明朝认可女真首领支配本部事务政
治权利。女真首领只有与明建立政治联系、领取敕书,才能入关朝贡互市,得到
各种抚赏。女真朝贡时,明廷会按其官职的高低给与赏赐;同时“每一道(敕书)
验马一匹入贡”①,明廷予其马值。因此,敕书即成为女真从明廷获得财物的凭
证,亦是女真各部拥有财富的象征。敕书作为政治权利、尤其是经济财富的象征,
成为女真中实力强盛者的争夺目标。
明廷对于敕书的数量有着严格的规定。明廷规定“验放贡夷原有钦限”②,
“先是祖宗朝,建州、海西诸夷世受抚驭,故进贡许一年一次,每次贡夷数逾千

名。天顺、成化间,为其供费浩繁,量议裁减,嗣后仍复加至一千五百名” 。

万历《明会典》规定“海西每贡一千人,建州五百人” 。《满文老档》中记载,
天命四年(1619)努尔哈赤曾向明廷要求:
“抚顺敕书五百道,开原的敕书千道,
⑤ ⑥
给我的兵” 。因明廷规定“非有印信公文,毋辄令入境” ,即只有持有敕书才
许女真人入贡,故上述资料记载的入贡人数即是敕书的数目。
对入贡人数的限制及“持敕入贡”的规定引发了女真内部“争贡”与敕书滥
用。嘉靖初年,即有“夷人敕书多不系本名,或伊祖父、或借买他人、或损坏洗

改”等现象的发生 ,嘉靖十年(1531)又有海西夷“争以贡入,数溢其旧,几
至一倍,至有洗改敕书,易置别卫,概以听抚为名,混进徼赏者”⑧。对于上述
问题,明廷于嘉靖十二年(1533)作出了规定,《明实录》中记载“兵部议上女
直海西建州毛怜等卫夷人升袭事例”:
一、女直夷人自都指挥有功讨升都督职事者,巡抚官译审正身及查勘功
次无抢冒等弊,例应升授。然后具由连人咨报,否则就彼省谕阻回,无滥送
以滋糜费。
一、夷人奏称援职二十五年之上例应升级者,巡抚官备查年数是否及有
无犯边情毙,果系应升具由连人咨报。有碍者径自阻回。
一、来贡夷人除正敕外,赍有年远旧敕者,该边巡抚官译审真正明白,
开写何旧敕,例应换给,从实具由连人咨报以凭查议,其有挪移抢夺不明情
弊,径自阻回。
一、各夷奏称原授职敕书或被抢及水火无存者,审系招抚之数,方行巡
抚查勘咨结议请定夺。不系招抚之年,不许一概奏扰。
一、夷人并缴敕书审问,果同卫同族尊幼绝嗣并敕书真正别无抢冒洗改

(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歹商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591 页。

《明神宗实录》卷 394,万历三十二年三月丙辰,第 7422 页。

《明神宗实录》卷 530,万历四十三年三月丁未,第 9963 页。

(明)申时行等修:(万历) 《明会典》卷 107,《朝贡三·东北夷》,第 579 页。

《满文老档》卷 8,第 58 页。

《明英宗实录》卷 35,正统二年十月癸未,第 693 页。

《明世宗实录》卷 12,嘉靖元年三月乙卯,第 426 页。

《明世宗实录》卷 123,嘉靖十年三月庚寅,第 2950 页。

16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情弊,即行该边巡抚勘报覆行辨验结查明白,不拘所缴敕书多寡,俱于原授
职事上量升一级。其或当有弊希图升职者,止与原授职事,其并缴敕书谕令
赍回交还本夷收领。
一、都督系重职其子孙袭替仍照旧例查勘奏请。
一、夷人入关朝贡必盘验明白方许放进,其敕书内有洗改诈伪字样,即
省谕阻回。守关人员朦胧验放者治罪如例。
一、夷人奏有总敕欲行分给袭替者俱行巡抚查勘具由咨报以凭奏请分
给。①
从这段史料中可见,明廷对于女真中“并缴敕书”—即敕书兼并的情况已经
知之甚深。对此,明廷在某种程度上采取默许的态度:对于“旧敕”予以“换给”,
② ③
允许在“同卫同族”中“尊幼绝嗣” 情况下“并缴敕书”,甚至允许“总敕”
分给“袭替者”。对于女真中兼并敕书而“无抢冒、改洗、改敕书”情弊者,予
以“于原授职事上量升一级”的奖励;对于有情弊者,“止与原授职事”,并将
“并缴敕书”谕令交还本夷收领。对于挪移抢夺、洗改诈伪等情况,也只是于本
次朝贡时,将其“阻回”而已。
此时,明廷的关注重点在于都督级别的敕书,即升任或袭替都督职事者,其
敕书是否为“正身”、“无抢冒情弊”。至此,敕书开始分化为两类:一类为都
督级别的敕书,主要是政治权力的代表。另一类为普通级别的敕书,主要是经济
财富的代表。此时,女真中的“兼并敕书”,尚主要是针对第二类敕书而言。明
廷的上 述规定并不能阻止女真 争贡及 抢夺敕书等情况的发生。 嘉靖十九年
(1540),哈达王忠“先与海西夷兀允住,抢杀者帖列山等卫夷把秃郎中等,夺
其敕书三十五道”④。嘉靖二十二年(1543),给事中林廷坣上言:“建州卫夷
故多忠顺。迩因入贡时,近夷恃强先至,尽数入关。那磕等地远稍迟,关将每以
额满阻去。间有入者所得赐予,归途复为近夷所掠。”⑤
(二)南关、北关之间的敕书之争
南关、北关之间的敕书之争,始于哈达、叶赫二部的兴盛,终于哈达部的灭
亡。从哈达部与叶赫部建立之初,南关北关之间的敕书之争就已现端倪。塔山前
卫都督速黑忒(哈达部王台先祖,引者注)“居松花江,距开原四百余里,为迤

北江上诸夷入贡必由之路,人马强盛,诸部畏之” 。时,塔鲁木卫都督竹孔革
(叶赫四世先祖,引者注)阻贡夺敕,速黑忒前往“招抚”后,竹孔革始率部入

《明世宗实录》卷 148,嘉靖十二年三月壬子,第 3413-3414 页。

“尊幼绝嗣”中的“尊幼”即指女真首领的子嗣年幼不足以管辖部众的情况。

女真首领的授官是“层级制” ,其中包括:“都督级别”—左都督、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都指
挥级别”—都指挥、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 “指挥级别”—指挥、指挥同知、指挥佥事。此外,还有千
户、百户。以上是由官职由高至低的次序而言。则此处所谓的“总敕”当指女真首领中官职高、权势盛者
掌握其自身官职及下属官职的多道敕书。则“总敕”也表明此时敕书的兼并。

《明世宗实录》卷 235,嘉靖十九年三月己未,第 4811 页。

《明世宗实录》卷 273,嘉靖二十二年四月癸未,第 5362 页。

《明世宗实录》卷 123,嘉靖十年三月甲辰,第 2970 页。

17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贡。至速黑忒子王忠执掌哈达部时,其以“侦报虏情有功”,“升中都督佥事”,
明廷令其“约束部落入贡”①。后“祝孔革(竹孔革,引者注)阻兵数反复,王
中(王忠,引者注)执而戮之,夺其贡敕及季勒寨”②。王忠之后,“台(王台,
引者注)继之,不能约束诸部。塔鲁木都督台出者,即今北关酋金台失、白羊骨
之祖,首叛之,日以争敕构兵”。③
南关与北关之间的敕书之争,全面肇始于哈达王台与叶赫台出之间。王忠之
时,其悉得“自永乐来给海西诸夷自都督而下至百户凡九百九十九道”④;王忠
之后,“台(王台,引者注)以侄分六百九十九道,台出忠子婿,分三百道”⑤。
《三朝辽事实录·总略》中记载:“塔鲁木卫夷酋捏哈(祝孔革子、台出弟,引
者注)得敕三百道,建寨于开原东北镇北关外住牧,即所谓北关。盖今北关酋金

台失、白羊骨之祖也”。 则台出与捏哈共同建立北关,初北关得 300 道敕书。后
“逞、仰二奴父(指逞家奴、仰家奴父台出,引者注)强,则北关(敕书)多”。
⑦ ⑧
至此,南关与北关开始相峙。后,台出因“盗边”被王台执献于明。 王台又“以

女妻仰加奴(台出子,引者注)卵翼之” ,此即是王台兼并北关、收拢敕书之

举。后来,台出二子逞家奴、仰家奴“结婚北虏,兵锋益张” ,
“欺台老,日伺
其隙。会台子虎儿罕赤(又称虎儿罕)残暴,部夷虎儿干、白虎赤先后叛归仰加
奴,因尽夺季勒诸寨,构兀刺江上夷与虎儿罕赤相仇杀。于是仰加奴等十三寨,
惟把吉、把太五寨犹属罕(指王台,引者注),他如灰扒、兀刺及建州夷,皆云
翔不受约束,南关势渐蹙”,王台因此“以忧愤卒”。此时,原北关的 300 道敕书
应该重新为逞家奴、仰家奴所有。王台死后,逞家奴、仰家奴尚向虎儿罕“索北
关故敕七百道”,即是欲占有全部的 1000 道海西敕书。虎儿罕称:“吾父以二奴
故卒,用忧愤死,今尚问敕书乎?”不予其敕书。11从此,南关与北关的敕书之
争愈加激烈。
虎儿罕身故后,王台幼子猛骨孛罗袭父勋职为龙虎将军、左都督。同时,虎


《明世宗实录》卷 276,嘉靖二十二年四月辛酉,第 5409 页。

(清)彭孙贻:《山中闻见录》卷 10,《东人志·海西》,《丛书集成续编》,第 278 册,第 166 页。

(明)冯瑗辑:《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南关支派图考》,“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
初辑 5 册,第 452 页。

《明神宗实录》卷 203,万历十六年九月戊寅,第 3805 页。海西敕书应为 1000 道,除“左都督敕书”外,
余 999 道。关于这一点,详见后文。

(明)冯瑗辑:《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南关支派图考》,“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
初辑 5 册,第 453 页。

(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 ,
《总略·南北关》,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7 册 史部,第
34 页。

(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总略·建夷》,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7 册 史部,
第 39 页。

《明世宗实录》卷 459,嘉靖三十七年五庚申条载:“海西夷都督王台等,执紫河堡盗边夷酋台出等及所
掠来献,因为其部下求升赏上嘉其忠顺许之”。第 7765 页。
,第 54 页。

(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海西》,潘喆等编: 《清入关前史料选辑(一)》

(明)冯瑗辑:《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南关支派图考》,“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
初辑 5 册,第 452 页。
11
(清)彭孙贻:《山中闻见录》卷 10,《东人志·海西》,《丛书集成续编》,第 278 册,第 166 页。

17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儿罕子歹商亦袭职为都督佥事,二人共同执掌南关。万历十一年(1583),逞家
奴、仰家奴借蒙古兵攻猛骨孛罗及歹商,“猛骨孛罗与歹商以二千骑接战,不胜。
杀三百人,掳盔甲一百五十。二奴益借猛骨太、那木塞兵,尽焚猛骨孛罗室庐,
田禾而去”①。逞家奴、仰家奴攻击猛骨孛罗及歹商目的即是“挟请贡敕”, 仰
“必得敕书尽辖孟格布禄(猛骨孛罗)等然后已”②。万历十二年(1584),
家奴曾言:
宁远伯李成梁袒护哈达,以赐敕书为由,诱逞家奴、仰家奴至开原关王庙杀之。

然而南北关仍“终以敕书不平为争”④,北关卜寨(逞家奴子)、那林孛罗(仰
家奴子)“挟索贡敕,如二奴时”⑤。
不久,南关内部发生了权位之争,“敕书”亦为其争夺的目标。王台外妇子
康古陆,曾与虎儿罕争王台遗业,失败后被逼逃奔逞家奴处,逞家奴以女妻之。
虎儿罕死后,康古陆回到南关,“妻其父妾温姐(温姐为逞家奴、仰家奴妹,王

台妾,猛骨孛罗母,引者注),分海西业与兄子歹商、猛骨孛罗为三” 。康古
陆“以仇虎儿罕故,甘心歹商,为北关内应。因约歹商叛夷阿台卜花共攻歹商,

掠资畜。而猛骨孛罗以母温姐故,亦助康古陆,奸收歹商妻,协谋诱杀歹商” 。
而此事《山中闻见录》中有详细的记载:
那林孛罗借恍忽太五千骑围歹商。猛骨孛罗尽携其家室从那林孛罗往北
关居十八里寨。于是益图歹商,而康古陆诱歹商叛夷阿台卜花反攻歹商,掳
其资畜。那林孛罗(此处误,应是猛骨孛罗,引者注)掳歹商妻哈儿屯,奸
收之。猛骨孛罗部夷百余人亡抵于歹商。边吏议罢猛骨孛罗市赏,以所部夷
反,田产橐驼、马、牛、羊尽属歹商,猛骨孛罗不听。……猛骨孛罗竟从北
关夹攻歹商。⑧
从以上记载中可见,此时南关与北关之间、南关内部之间争斗不休。在这种
形式下明廷出面干涉,李成梁领兵攻卜寨及那林孛罗城寨,在兵威之下,卜寨及
“即欲与南关分敕入贡”⑨。李成梁在攻卜寨及那林孛罗之前,
那林孛罗出城投降,
曾“先使使者谕康古六、温姐及猛骨孛罗,令与歹商入贡,二酋坚不可,后乃击
破之,斩首捕虏至五百有奇。两酋始衿甲面缚请归降,唯恐后”⑩。从中可知,


(清)彭孙贻:《山中闻见录》卷 10,《东人志·海西》,《丛书集成续编》,第 278 册,第 167 页。

赵尔巽:《清史稿》卷 223,《列传十·杨吉砮列传》,第 9136 页。

《满洲实录》卷 1,第 25 页。

《明神宗实录》卷 203,万历十六年九月戊寅,第 3805 页。

(清)彭孙贻:《山中闻见录》卷 10,《东人志·海西》,《丛书集成续编》,第 278 册,台北:新文
丰出版公司,1989 年版,第 167 页。

(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卷 10,《辽东略》,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738 册 史部,第
555 页。

(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总略·建夷》,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7 册 史部,
第 38 页。

(清)彭孙贻:《山中闻见录》卷 10,《东人志·海西》,《丛书集成续编》,第 278 册,第 167 页。

(明)瞿九思: 《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卜寨 那林孛罗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 ,
第 436 册 史部,第 599 页。

(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康古六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589-590 页。

17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此时南关与北关之间、南关内部之间争斗的焦点依然在于敕书的分配上。
此时,明廷对南北关之间及南关内部之间敕书的数目进行分配,“兵备使成
逊因令北关卜寨、那林孛罗,南关猛骨孛罗、歹商面相结释憾,并请贡”①。在
南北关之间,采取“今无论强弱,与之平”的分配方式:“南关以五百,北关以
四百九十九②”。南关 500 道敕书中,分康古陆 181 道,猛骨孛罗 182 道,歹商
137 道。同时,明边吏“乃使歹商视康古六叔父,温姐视大王母为礼”。③不久之
后,康古陆死,其敕书为猛骨孛罗所有。
然而明廷的调节只是暂时平息了南北关之间的敕书之争。北关终未放弃其对
南关的图谋,故设谋杀歹商。据《东夷考略》记载:
是后,卜寨亦以女许歹商。那林孛罗妻则歹商姊也。而歹商酗酒好杀,
众稍贰。十九年正月往卜寨受室,因过视姊,中途那、卜二酋阴令部夷摆思

哈射商殪,乃归罪摆、白二夷,执摆夷以献。
北关谋杀歹商即是为了夺其手中的敕书。对此,明廷出面维护南关利益,因
“歹商子骚台住等并幼”而命将“
(歹商)所遗部夷并敕百三十七道暂属猛酋(猛
骨孛罗),并允许猛骨孛罗“补双贡”。实际上,此时歹商的 137 道敕书尽被北关

吞并。“自此以后,猛骨孛罗修贡唯谨,然南关势孤且益弱”。 万历二十七年,
“北关那林孛罗乃复纠虏,数侵猛酋”,“猛酋不支”,故欲与努尔哈赤联姻以便
向其借兵求援。而努尔哈赤“趁机杀猛骨孛罗,收其敕书三百六十三道。以原许
猛骨孛罗女妻其子吾儿忽答,以羁縻南关部落,验敕代贡”。⑥至此,海西南关、
北关之间的敕书之争,以南关的灭亡而结束。
南北关之间的敕书之争,即是经济利益之争,也是霸权之争。敕书是女真入
贡通市的凭证,敕书之争则是女真诸部对于贡市主导权的争夺。明廷在调节南北
关之争而“均两关敕”时,曾使使者谕北关卜寨、那林孛罗:“住若效顺开原,
朝廷并有赏。江上远夷以貂参之属至,必藉尔通,若布、帛、米、盐、农器,仰
给汉。耕田围猎,坐收木耳、松子、山泽之息为利大矣”⑦。故《开原图说》中
称:“故连年东夷之相构,虽争敕书,其实亦争此利也”⑧。
值得注意的是,在南北关的敕书之争中,明廷所重视的都督级别“敕书”也


(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海西》,潘喆等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一)》,第 57 页。其时,
康古陆已身故。

(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总略·建夷》,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7 册 史部,
第 34 页。

(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温姐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593 页。
(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海西》,潘喆等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一)》,第 57 页。

(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海西》,潘喆等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一)》,第 57 页。


(明)冯瑗辑:《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南关支派图考》,“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
初辑 5 册,第 454 页。。

(清)彭孙贻:《山中闻见录》卷 10,《东人志·海西》,《丛书集成续编》,第 278 册,第 168 页。

(明)冯瑗辑:《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北关支派图考》,“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
初辑 5 册,第 447 页。

17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演变成了南北关争夺的对象。上文曾言,从嘉靖十二年(1533)时,敕书开始分
为两类,其中“都督级别”的敕书代表政治权力,尚未成为“兼并抢夺”的目标。
隆庆末年至万历初年,海西、建州中各只存留一道具有特殊政治意义的敕书。前
文曾言有史料记载敕书数目为 1500 道,其中海西 1000 道,建州 500 道。而《三
“国初所赐东夷一千四百九十八敕”①,其中“盖
朝辽事实录·总略》中则记载:
自永乐来给海西诸夷自都督而下至百户,凡九百九十九道”②。
《万历武功录》也
记载:海西女真“敕书凡九百九十九道,南关凡六百九十九遣,北关凡三百道”

。同时,“建州三卫四百九十九道④”。诸记载中数目有差异者为海西敕书一道、

建州敕书一道。就此时的海西敕书而言,所谓“凡九百九十九道” 的敕书,都

已经失去了其政治意义,只有原为哈达所掌之“左都督敕书”尚有政治意义。 南
关北关之间的敕书之争,亦是争此“左都督敕书”。

逞家奴、仰家奴时,其势力强大,
“常率二万余骑,逐水草至上辽河” ,故
其欲尽得海西敕书 1000 道,其中就包括“左都督敕书”。逞家奴、仰家奴被诛杀
后,那林孛罗与卜寨在明廷的调节与威胁下,放弃了对敕书数目的要求。北关在

原有 300 道敕书的基础上,因“卜寨那林孛罗强”而“先已得八十道” 。这 80
道敕书,很可能得自于原为虎儿罕及歹商所部的“叛夷”。后那林孛罗“使部夷
兀苏六哈索南关敕书一百二十道”⑨。即北关此时希望占有 500 道敕书,其中包
括“左都督敕书”。明廷称在调解南关北关的敕书之争时“无论强弱与之平”且
“差缩其一,存右南关意”。 ⑩即明廷将左都督敕书予以南关。明万历十一年
(1583),辽东总督镇巡官右都御史周咏等言:“海西属夷猛骨孛罗初立,乞给
敕书一道,以便弹压诸夷。……上命猛骨孛罗准给敕书,约束部落”。11
左都督敕书之所以为北关所觊觎,即是因为其代表着女真中的霸主地位。起


(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总略·南北关》,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7 册 史部,
第 34 页。

《明神宗实录》卷 203,万历十六年九月戊寅,第 3805 页。

(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歹商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591 页。

(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总略·南北关》,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7 册 史部,
第 34 页。

《明神宗实录》卷 203,万历十六年九月戊寅,第 3805 页。

《明世宗实录》卷 123,嘉靖十年三月甲辰条载:“女直左都督速黑忒,自称有杀猛克功,乞蟒衣玉带、
金带、大帽等物。诏赐狮子彩币一袭、金带、大帽各一。猛克者,开原城外山贼也。常邀各夷归路夺其赏,
速黑忒杀之。速黑忒居松花江距开原四百余里,为迤北江上诸夷入贡必由之路,人马强盛,诸部畏之。往
年各夷疑阻速黑忒独至,顷又有功,朝廷因而抚之,示持赉之意。且遍谕在馆诸夷,即万里外有功必知,
知无不赉云”。第 2970 页。

(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逞家奴 仰家奴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
第 436 册 史部,第 594 页。

(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歹商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592 页。

(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歹商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第 591 页。

(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总略·建夷》,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7 册 史部,
第 39 页。
11
《明神宗实录》卷 140,万历十一年八月乙卯,第 2607 页。

17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初,明廷所授的女真都督,有着管辖其余女真诸卫之权责。故在女真中常有首领
自称“都督”者,如哈达中的“克什纳都督”、建州中的“阿古都督”。有了都
督“名号”,利于“号令诸夷”。随着明廷对女真授官的泛滥,女真中官职最高
者已经为“左都督”,王台更是女真中首位得授“龙虎将军”者。从名义上而言,
“左都督”是可以管辖其余女真的“名号”。故北关势力强盛之时与哈达争此“名
号”,表现为对左都督敕书的争夺。

(三)敕书之争与明廷女真政策的失效
南关、北关敕书之争的发生与其结果皆意味着明廷女真政策的失效。设卫授
官与经济优抚是明廷控制女真的重要政策。明廷对女真实行“以夷制夷”的方针,

设立女真卫所,“令其俾仍旧俗,自相统属” 。同时,对女真卫所的官员授予
不同级别的官职,择其中的“忠顺者”为“都督、都指挥”,作为其经略女真的

代理人。 此外,明廷对女真实行“以不战为上兵,羁縻为奇计,朝贡互市,皆
有抚赏③”的政策,对于“归顺”女真给予职赏、回赐、市赏、宴赏等各种抚赏,
以经济利益吸引女真“向化”。
明廷给予女真卫所官员的敕书即是明廷各项女真政策的体现。敕书原是明廷
颁与女真卫所官员的官职证明,同时也是女真卫所官员朝贡受赏的凭证。一道敕
书即表示明廷曾委任一名女真卫所官员。由此而言,洗改、争夺、兼并敕书行为
的本身即是对明廷政治权威的藐视,然而至嘉靖年间,明廷对于这些行为已无力
制止。至南关、北关的敕书之争时,明廷更是只能被迫认可女真敕书“以强弱分
多寡”的情况并承认敕书所有权可以转移④。李成梁“均两关敕”,“令猛骨孛
罗拨敕一百九十九道与那卜二酋,以和解两关”⑤。部分许可了北关卜寨、那林
孛罗重新分配敕书的要求。针对女真武力争夺兼并敕书的现象,冯瑗评价说:
“若
曰敕书原系南关有也,不知即南关、北关及建州今所验贡之敕,俱从攘夺而来,

不系原给之主名,相沿久矣,安能独责奴酋之夺南关哉” 。上述史料都说明了
明廷已经无力控制女真中敕书的分配,更显示出明廷对于女真卫所实际管控能力
的衰弱。
明廷用“以夷制夷”、扶植代理人的方式制控女真。然而到了弘治年间时这
一政策就逐渐失效。弘治六年(1493)五月,大通事锦衣卫带俸指挥佥事王英言:

《大明一统志》卷 89,天顺五年御制序刊本。


女真中的最高官职一直在提高,由指挥使至都指挥,又至左都督。关于这一点,参见第三章《明廷对女
真首领的授官》一节。

(明)毕恭等修、任洛等重修:《辽东志》卷 3,《兵食志·边略》,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一册,
第 402 页。

《明神宗实录》卷 203,万历十六年九月戊寅,第 3802 页。

(明)冯瑗辑:《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南关支派图考》,“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
初辑 5 册,第 453 页。

(明)冯瑗辑:《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南关支派图考》,“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
初辑 5 册,第 455 页。

17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永乐间女直各卫授都督等官,令率所部为中国藩篱。比来各官不能约束,以致
边方多警。今后各卫掌印都督若历任无过、所部未尝犯边者,仍许袭原职。否则
止令袭指挥使,别选众所信服者升都督。”①此时,明廷所授都督等官已经逐渐
失去了对其余女真诸卫首领的管控能力,故明廷考虑“别选众所信服者升都督”。
哈达王台势力强盛,且对明廷“恭顺”,故明廷选王台为其控制女真的代理人。
王台得授龙虎将军及左都督,其二子得授都督佥事。朝廷授予王台的“龙虎将军、
左都督”为当时女真卫所官员中的最高官职,是为“殊荣显秩”。然而,明廷授
予王台“龙虎将军、左都督”的勋职,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管控女真的权威力,此
时女真中“以强者为霸”。故王台年老时,叶赫的逞家奴、仰家奴“数有启疆之

志”,而王台所部“多叛逃叶赫,并先附诸夷皆叛” 。王台之后,明廷对于哈达
部的扶植也未收到实际效果:
制置使张佳胤、台御史周咏以檄示诸酋,令归虎儿罕,听约束如令。居
有顷,逞加奴与猛骨孛罗相攻击,制置使使使者,戒二奴不得欺侮王台诸子,

然后许入贡市如故约,二奴乃坚执不从。
至猛骨孛罗时,凭借其“左都督”、“龙虎将军”的身份,尚不能“弹压诸

夷”、“约束部落”。 即此时女真中的“左都督”对于北关及建州而言并没有实
际约束力。更甚者,因北关势大,猛骨孛罗亦曾依附于北关,“从纳林孛罗往北
关居十八里寨”。明廷只能放弃扶植猛骨孛罗,转为扶植歹商,命其为都督。然
而,明廷对女真政治权威力的下降,使其对哈达部的扶植显得无力:歹商为北关
所杀而猛骨孛罗为努尔哈赤所杀,哈达遂灭亡。哈达部的灭亡即标志着明廷扶植
女真代理人政策的破灭。明朝“本欲藉女直以制北虏,而今已与北虏交通,本设
海西以抗建州,而今已被建州吞并”⑤。
明廷无力控制女真中敕书的分配表明明廷“抚赏”政策的失效。明廷通过“抚
赏”给予女真大量的物资,使得诸夷因“恋我抚赏”而归顺于明廷。同时,通过
以敕书为凭证的方式,使得各个女真卫所官员皆能得到各种“抚赏”。然而,随
着明廷政治权威力的下降,敕书所代表的政治意味越来越弱,演变成了女真中财
富的象征。明廷的“抚赏”在女真人的观念中随之演变成了以敕书为单位发放的

“年例金币” 。同时,敕书的兼并使得明廷予以女真的抚赏掌握于少数女真首
领之手。如努尔哈赤原有建州的 500 道敕书,熊廷弼言:“自建州之势合,而奴


《明孝宗实录》卷 75,弘治六年五月乙亥,第 1422 页。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 3,乙亥九月丁未,第 45 页。

(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 11,《东三边·逞家奴 仰家奴列传》,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
第 436 册 史部,第 594 页。

《明神宗实录》卷 140,万历十一年八月乙卯,第 2607 页。

(明)杨道宾: 《海建二酋逾期违贡疏》,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 453,第 4978 页。

努尔哈赤在万历十六年遣人入贡时已 “执五百道敕书受年例金币”。参见《满洲实录》卷 2,戊子年四
月,第 72 页。

17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酋(指努尔哈赤)始强,自五百道之贡赏入,而奴酋始富”①。努尔哈赤得到南
关 363 道敕书后,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即以南关敕书 363 道入贡请赏②。此
时,建州努尔哈赤“敕书太隆”③,即明廷予以女真的抚赏大半落入努尔哈赤囊
中。对明廷而言,“抚赏”女真之举在不久之后就成为“资夷”之患。
综上,海西南关、北关敕书之争的本质是女真中经济利益及霸权之争。表明
此时明廷已经无力控制女真中的敕书分配。这说明了明廷女真政策的失败,明廷
扶植哈达为其管理女真的代理人,然而哈达部在敕书之争中以失败灭亡告终。同
时,明廷的抚赏被女真目为“年例金币”;对于明廷而言后成为“资夷”之患。
南关、北关敕书之争后,叶赫与建州之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女真霸权争夺。


(明)熊廷弼:《答友人 查勘辽地》,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 480,第 5287 页。

(清)海滨野史:《建州私志》,潘喆等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一)》,第 267 页。
(明)张鼐:《辽夷略》,潘喆等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一)》,第 102 页。

17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小 结
本章探讨“海西女真对明政策的应对”。
辽东边疆社会具有“汉夷”混杂的特征,“海西女真”被囊括于辽东边疆社
会之中,这种局面的形成与明廷女真内附政策直接相关。明廷关于女真内附的优
厚待遇吸引了女真首领的内附。宣德、正统年间的“兀者等卫”集团采取了“内
附辽东”与“地近辽东”相结合的居处模式,这样既可以得到一定的利益,又可
保持部族的相对独立。景泰年间,众多海西女真卫份“内附辽东”,为“海西女
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海西女真虽被明廷视为“朝贡内附”的“属夷”。然宣德至嘉靖年间,屡有
海西女真犯边之事。从海西女真犯边的原因与明廷的处措的不同,可以看出不同
时期明与海西女真的关系:宣德至景泰年间,海西女真虽偶有犯边之事,但其基
本听从明廷号令并得明廷信用。成化年间,犯边开始成为海西女真向明廷表达不
满及诉求的手段,此时明廷海西女真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紧张。弘治至正德年间,
明廷对于海西女真犯边基本以“安抚”为主,此时明廷对于女真控制力逐渐下降。
至嘉靖年间,明廷通过扶植“代理人”的方式来辖控女真,在哈达部王台的约束
之下,少有海西女真犯边。
“王台执王杲事件”表现出“贡市”对于女真的重要影响,建州女真与海西
女真因“贡市”利益而发生分化。这一事件后,辽东女真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王台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利益的同时失去了女真诸部的信任。而建州女真与明
廷的关系开始复杂化。此后,女真中就开始了对“贡市”主导权的争夺。
海西南关、北关敕书之争的本质是经济利益及霸权之争。表明此时明廷已经
无力控制女真中的敕书分配。这说明了明廷女真政策的失败,明廷扶植哈达为其
管理女真的代理人,然而哈达部在敕书之争中以失败灭亡告终。同时,明廷的抚
赏被女真目为“年例金币”;对于明廷而言后成为“资夷”之举。南关、北关敕
书之争后,叶赫与建州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女真霸权争夺。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观察,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在明廷的各种政策下,海西
女真往往是灵活处置,选择对自身壮大发展有利的部分加以利用。如海西女真在
明廷“内附政策”的吸引下,采取了附辽东”与“地近辽东”相结合的这样一种
利益最大化的居处模式。在明廷的“怀柔”政策之中,海西女真逐渐以“犯边”
作为表达不满及提出要求的手段。而明廷扶植的女真“代理人”,一旦违反了整
个女真的共同利益及价值观念,则会遭到失败。明廷给予女真的“贡市”“抚赏”
之利,分配方式也由明廷掌控转变为女真内部按“以强者为霸”的原则来分配。
或可以说,明廷女真政策对于海西女真的某些“具体事件”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然而仍没有能改变女真社会的本质。这一结论与上一章相同。

17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结 语
海西女真概念的流变有两条线索:一是从“兀者等卫集团”至扈伦四部的演
变过程。宣德正统年间,形成了“兀者等卫集团”,其可分为“兀者诸卫”势力
与“肥河卫、呕罕河”卫势力。前者为乌拉、哈达部的前身;后者为辉发部的前
身。从景泰年间起,兀者卫在兀者诸卫中的领导地位,逐渐为兀者前卫所取代。
弘治至嘉靖时期,从兀者前卫中分裂出乌拉与哈达二部,乌拉部继承兀者前卫,
哈达部另立塔山前卫。正德年间,塔鲁木卫首领竹孔革(叶赫部逞加奴、仰加奴
之祖)始与肥河卫首领加哈察联合行动,塔鲁木卫即是叶赫部的前身。至嘉靖初
年,塔鲁木卫又与塔山前卫发生密切联系。二是明廷按“经略意图”及“政治关
系”对女真的划分及定义。明廷于永乐元年(1403)设置建州卫以其为中心经略
长白山及其以东图们江流域、绥芬河一带,设置兀者卫并以其为枢纽经略东北流
松花江以及黑龙江一带。故明人形成了“建州诸卫”与“海西各卫”的概念。前
者形成建州女真,后者则包含了“海西女真”与“野人女真”。嘉靖至万历年间,
明廷视域中的“海西女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掌握整个海西女真 1000 道敕书
——即与明“贡市”之权;并对明廷表示服从与“忠顺”。如王忠、王台叔侄势
力强盛,
“海西”的 1000 道敕书皆在其掌控之下,故明廷称海西女真为“故都督
王台所部”。而后哈达、叶赫分掌海西敕书,则明廷称“海西为南关、北关”。
扈伦四部的社会组织可称为“部族”。
“纳喇哈拉”为其“族名”,
“乌拉、哈
达、辉发、叶赫”为其“部名”
,“族”表示同一集团,
“部”表示“族”的分派。
表示“族”的“那拉哈拉”并非同宗血缘关系,而是带有“血缘意识”痕迹的盟
约团体。就扈伦四部而言,皆已进入到“国”的发展形态,其标志是“筑城称王”,
即“王城”的出现。笔者将之称为“部国”。从空间上来说,
“部国”由“城(hoton)”、
“寨(gasan)”、“王城(hecen)”组成。“部国”中的王、带兵首领、王的
家族皆居于王城中,而城外则为兵士聚集场所。扈伦四部的王位继承制度可称之
为“双储继承”。“双储继承”制有两种表现形式:“双系双王”,即每一代的
“双王”为同宗,有两个系列的父子传承。“单系双王”制,即每一世代的“双
王”为同父兄弟,“双王”中只有一位有传承权。“单系双王”制为“双储继承”
制的一般形式。从理论上而言,“双储继承”制是一种有序的继承制度,其具有
父子相继、储位预立、嫡长继承的特点。扈伦四部作为一个族群是以扈伦族(乌
拉前身)为源头,以“那拉氏”为核心形成的。扈伦后人在记录其先祖事迹时,
将其塑造成为“英雄首领”。将族群成员对于纳齐布录“英雄首领”的崇拜与认
同转变为对于“那拉”姓氏的认同。而关于“那拉”氏的历史记忆也就成为整个
扈伦四部族群“过去”的历史记忆,共姓那拉就成为了扈伦四部族群认同的表达
方式。

17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从明初设置奴儿干都司、招抚女真来朝、于女真置卫授官等情况来看,明廷
的女真政策原本目的是将女真划入其有效的治理管辖范围内,即希望女真成为
“朝属内附”的属夷。为此,明廷对女真十分优待,“抚赏”即是明廷对“属夷”
的财物资助。然而,明廷的女真政策并未达到原本目的:奴儿干都司并未取代兀
者卫在“海西各卫”中的领导地位;女真的“朝贡”,由女真忠顺的象征转化为
女真获得“赏赐”财富的途径。明廷作为“羁縻之计”的抚赏,后来则被女真视
为理所应得的囊中之物。可见,明廷的女真政策加速了女真社会的发展,活跃了
女真社会的经济,增加了女真部族财富积累。最终使得女真社会从“不相统属”
的分散状态,演变为“称王称汗”的聚集状态。上述明廷对女真政策的失效,女
真自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明廷女真政策的制定与实行并不能脱离女真的
现实情况,甚至根据女真情况的变化与要求的提出,不断地进行调整。其次,在
明廷政策宽松之时,女真首领即以“朝贡”为手段谋求政治经济利益。如果明廷
未满足其要求,“犯边”就成为了更加激烈的手段。再次,女真对于明廷的政策
往往是灵活处置,选择对自身发展壮大有利的部分加以利用。如海西女真在明廷
“内附政策”的吸引下,采取了“内附辽东”与“地近辽东”相结合的这样一种
利益最大化的居处模式。故在明与女真的关系中,女真并非完全被动,明廷的女
真政策并未改变女真原有的社会规则。明廷扶植的女真“代理人”,一旦违反了
整个女真的共同利益及价值观念,则会遭到失败。明廷给予女真的“贡市”、
“抚
赏”之利,最终由女真内部按“以强者为霸”的原则来分配。明廷女真政策对于
海西女真的影响,并没有改变女真社会最本质的那些方面:“部族”社会组织形
式、原本的价值取向及文化特征。
通过上述研究,基本厘清了海西女真的概念及源流演变;并了解了明与海西
女真的关系中,女真并非“被动”,且明廷女真政策的影响尚不能改变女真社会
的本质。这样可以对海西真的形成及海西女真与明廷的关系形成一种轮廓式的理
解。然而,关于海西女真的相关问题,仍然有尚未解决的问题及进一步深化研究
的必要。如,兀者等卫集团具体何时进入辽东地区、哈达与叶赫是如何成为海西
女真的主导势力。在研究中,笔者从“明廷”与“海西女真”两方面来探讨二者
的关系,是否能从“明中央朝廷”、“明边臣”、“海西女真”三方面来探讨彼
此之间的关系。海西女真研究尚有可以继续进行的空间,此为笔者今后努力的方
向。

18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一、古籍
A.正史类
1.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
2.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 年。
3. [西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 年。
4. [刘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年。
5. [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 年。
6. [元]脱脱等:《辽史》,中华书局,1974 年。
7. [元]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 年。
8. [明]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 年。
9.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 年。
10.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 年。
11. 柯劭忞:《新元史》,上海:开明书局,1935 年。

B.实录、政书、官书类
1. 《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年。
2. 《万历邸钞》,南京:江苏古籍广陵刻印社,1991 年。
3. [明]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 年。
4. [明]解缙等:《永乐大典》,中华书局,1986 年。
5. [明]李东阳等撰:(正德)《明会典》,东京:汲古书院,1989 年。
6. [明]龙文彬:《明会要》,中华书局,1956 年。
7. [明]申时行等修:(万历)《明会典》,中华书局,1989 年。
8. [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 年。
9. [清]阿桂等:《钦定满洲源流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年。
10. [清]鄂尔泰等:《八旗通志》(初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年。
11. [清]纪昀等:《钦定八旗通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年。
12.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北京:故宫博物院,1932 年。
13. 《满洲实录》,中华书局,1985 年。
14. 《钦定满洲源流考》,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年。
15. 《清朝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年。
16. 《清太宗实录》,中华书局,1985 年影印本。
17.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中华书局,1985 年。
18. 辽宁大学历史系辑:《清太宗实录稿本》,《清初史料丛刊》第三种,1978 年。
19. 罗振玉编:《天聪朝臣工奏议》,辽宁大学历史系辑《清初史料丛刊》第四种,1980
年。

C.文集笔记及私史
1.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 年。
2. [元]苏天爵:《滋溪文稿》,中华书局,1997 年。
3. [元]周致中:《异域志》,中华书局,1981 年校注本

18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 [元]黄溍: 《金华黄先生文集》卷 25,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1323 册 集


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5. [明]陈建:《皇明从信录》,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 ,史部 1-2 册,北京:北京
出版社,2000 年。
6. [明]程开祜辑:《筹辽硕画》 ,《丛书集成续编》 ,第 240 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9 年。
7. [明]方孔炤:《全边略记》,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738 册 史部,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8. [明]海滨野史: 《建州私志》,潘喆等编: 《清人关前史料选辑》(一)》,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1984 年。
9. [明]何乔远:《名山藏》,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年。
10. [明]刘效祖:《四镇三关志》 ,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 ,史部 10 册,北京出版
社,2000 年。
11. [明]马文升:《抚安东夷记》 ,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3 册 史部,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12. [明]茅瑞征:《皇明象胥录》 ,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 ,史部 10 册,北京出版
社,2000 年。
13. [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 ,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436 册 史部,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14. [明]沈国元:《两朝从信录》 ,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356 册 史部,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15. [明]天都山臣: 《女直考》,王钟翰主编:《四库禁毁丛刊》 ,史部 36 册,北京出版社,2000
年。
16. [明]田汝成:《辽纪》,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四册,沈阳:辽沈书社,1985
年。
17. [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 ,潘喆等辑:《清入关前史料选辑(一)》,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1984 年。
18. [明]汪道昆: 《太函集》,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1348 册 集部,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2 年。
19. [明]王在晋: 《三朝辽事实录》,顾廷龙主编: 《续修四库全书》,第 437 册史部,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2 年。
20. [明]魏焕: 《皇明九边考》,《丛书集成续编》,第 241 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 年。
21. [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 ,中华书局,2007 年。
22. [明]于燕芳:《剿奴议撮》,中央国立大学图书馆,1928 年铅字本。
23. [明]张鼐: 《宝日堂初集》王钟翰主编: 《四库禁毁丛刊》 ,集部 76 册,北京出版社,2000
年。
24. [明]张鼐: 《辽夷略》,潘喆等辑: 《清入关前史料选辑(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4 年。
25. [明]郑晓:《吾学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 12 册,史部杂史类,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 年。
26. [清]福格:《听雨丛谈》,中华书局,1959 年。
27. [清]顾炎武:《日知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28.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29. [清]计六奇:《明季北略》,中华书局,1984 年。

18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0. [清]蒋良骐:《东华录》,中华书局,1980 年。
31. [清]彭孙贻:《山中闻见录》,《丛书集成续编》,第 278 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
年。
32. [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
33. [清]谈迁:《北游录》,中华书局,1997 年。
34. [清]谈迁:《国榷》 ,中华书局,1958 年。
35. [清]王先谦:《东华录》,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369 册 史部,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2 年。
36. [清]魏源:《圣武记》,长沙:岳麓书社,2011 年。
37. [清]夏燮:《明通鉴》,岳麓书社,1999 年。
38. [清]昭链:《啸亭杂录》,中华书局,1980 年。
39. 《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 年。
40. 丛佩远等辑:《曹廷杰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

D.地理志书
1. [明]毕恭等修、任洛等重修:《辽东志》,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一册,辽沈
书社,1985 年。
2. [明]兵部编:《九边图说》,“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初辑 5 册,台
北:正中书局,1989 年。
3. [明]陈循等:《寰宇通志》,郑振铎主编:《玄览堂丛书续集》,第 79 册,国立中央图
书馆影印,1947 年。
4. [明]冯瑗 辑:《开原图说》卷下,“国立中央图书馆”辑:《玄览堂丛书》初辑 5
册,正中书局,1989 年。
5. [明]李辅 修:《全辽志》,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一册,辽沈书社,1985 年。
6. [明]李贤、彭时等:《大明一统志》,天顺五年(1461)御制序刊本。
7. [清]阿桂等:《盛京通志》,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 年。
8. [清]何秋涛撰;黄宗汉等辑补:《朔方备乘》,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761-762 册 史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9. [清]李桂林等纂:《吉林通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年。
10. [清]穆彰阿、潘锡恩等纂: (嘉庆)《大清一统志》卷 67 ,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
全书》,第 433 册 史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11. [清]杨宾:《柳边纪略》,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三册,辽沈书社,1985 年。

E.档案、谱牒、史料集

1.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
2. 《重译满文老档》, 《清初史料丛刊第一种》,辽宁大学历史系,1979 年。
3. 关嘉禄、佟永功、关照宏译:《天聪九年档》,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年。
4. 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明代辽东档案汇编》 ,辽沈书社,1985
年。
5. 郑川水等:《明代辽东残档选编》,辽宁大学历史系,1979 年。
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译注:《满文老档》,中华书局,1990 年。
7. [清] 鄂尔泰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沈阳:辽海出版社,1989 年。
8. 《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谱序》,道光三年(1823)抄本。

18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9. 《正白旗满洲叶赫那拉氏宗谱》,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书·民族卷》
37 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年。
10. 李澍田等主编:《海西女真史料》,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F.朝鲜史籍
1. [朝]李肯翊著: 《燃藜室记述》,辽宁大学历史系辑:《清初史料丛刊》第十三种,1980
年。
2. [朝]李民寏:《建州闻见录》 ,辽宁大学历史系辑《清初史料丛刊》第九,1978 年。
3. [朝]申忠一: 《建州纪程图记》,辽宁大学历史系辑《清初史料丛刊》第十,1979 年。
4. [朝]赵宪:《重峰先生文集》 ,《韩国文集丛刊》第 54 册,首尔:景仁文化社,1996
年。
5. 《北路纪略》,《朝鲜文献中的中国东北史料》, 《长白丛书》四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5 年。
6. 《朝鲜王朝实录》,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影印本。
7. 葛振家:《崔溥<漂海录>评注》,北京:线装书局,2002 年。
8. 韩国学文献研究所编:《龙飞御天歌》,亚细亚文化社刊,1972 年。
9. 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编:《满蒙史料·朝鲜王朝实录抄》 ,景仁文化社,1982 年。
10. 王钟翰辑录:《朝鲜<李朝实录>中的女真史料选编》,辽宁大学历史系,1979 年。
11. 吴晗编:《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 年。

二、今人研究(按姓名拼音顺序)

A.国内相关著述
1. 白寿彝主编:《清史论文集》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年。
2. 波·少布主编:《黑龙江民族历史与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年。
3. 陈连开主编:《中国民族史纲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年。
4. 丛佩远:《中国东北史》第三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年。
5. 戴逸:《简明清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年。
6. 刁书仁:《明清东北史研究论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年。
7. 傅朗云,杨旸:《东北民族史略》,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年。
8. 干志耿,孙秀仁著: 《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年。
9. 高凯军:《通古斯族系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
10. 高文德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年。
11. 韩世明:《明代女真家族形态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
12. 何光岳:《女真源流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年。
13. 贾敬颜:《东北古代民族古代地理丛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出版社,1993 年。
14. 江应梁:《中国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年。
15. 蒋秀松:《东北民族史研究(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年。
16. 金毓黻:《东北通史》,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981 年。
17. 李德山、栾凡:《中国东北古民族发展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
18. 李德山:《东北古民族与东夷渊源关系考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
19. 李鸿彬:《满族崛起与清帝国建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年。
20. 李健才:《东北史地考略》(第三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年。
21. 李健才:《明代东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年。

18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2. 李林:《满族宗谱研究》,沈阳:辽沈书社,1992 年本。


23. 李澍田主编:《东疆史略》,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年。
24. 李洵、李澍田主编:《明史论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
25. 李洵:《下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
26. 李治亭主编:《东北通史》,《中国边疆通史丛书》,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
27. 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年。
28. 刘小萌,定宜庄:《萨满教与东北民族》,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年。
29. 刘小萌:《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年。
30. 刘小萌:《满族的社会与生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年。
31. 卢明辉编:《北方民族关系史论丛(第一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 年。
32. 栾凡: 《一种文化边缘地带的特有经济类型剖析——明代女真族的多元经济研究》,长
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
33. 罗贤佑:《元代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年。
34. 孟广耀:《北部边疆民族史研究(上)》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年。
35. 孟森:《满洲开国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
36. 孟森:《明元清系通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
37. 孟森:《清史讲义》 ,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
38. 莫东寅:《满族史论丛》,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年。
39. 清林:《黑龙江地名考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年。
40. 萨囊彻辰:《蒙古源流》,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年。
41. 孙进己、孙泓:《女真民族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
42. 孙进己:《东北民族史研究》 (东北亚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年。
43. 孙进己:《东北民族源流》,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4. 孙进已等著:《女真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年。
45. 孙文良:《满族的崛起与明清兴亡》,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年。
46. 谭其骧:《长水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年。
47. 滕绍箴:《满族发展史初稿》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年。
48. 王冬芳、季明明:《女真:满族建国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年。
49. 王绵厚:《东北古族古国古文化研究》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 年。
50. 王绵厚等著:《北方民族原始社会形态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 年。
51. 王明珂: 《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民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52. 王钟翰:《王钟翰清史论集》 ,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
53. 魏国忠:《东北民族史研究(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年。
54. 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
55. 萧一山:《清代通史》,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
56. 谢国桢:《清开国史料考》,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五辑),台北:
文海出版社,1966 年。
57. 薛柏成:《叶赫那拉氏家族史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年。
58. 薛虹:《薛虹学术论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 年。
59. 杨旸主编:《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郑州:中州书画出版社,1982 年。
60. 姚大力:《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
61. 尹郁山、赵东升: 《乌拉史略•扈伦研究》(长白丛书研究系列之十六),长春:吉林文
史出版社,1993 年。

18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2. 张碧波、董国尧:《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年。
63. 张德玉:《满族发源历史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 年
64. 赵东升、宋占荣:《乌拉国简史》,吉林省永吉县委县志办公室,1992 年。
65. 赵东升:《扈伦四部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66. 赵丽静等主编:《满族家谱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
67. 赵志忠:《满学论稿》,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年。
68. 郑天挺:《清史简述》,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
69. 郑天挺:《探微集》
,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
70. 中央民族学院编辑组东北小组:《<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北地区资料汇编》,1979 年内
部发行。
71. 周远廉:《清朝开国史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年。
72. 周远廉:《清朝兴起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年。
73. 庄福林:《叶赫研究》,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 年。

B.国内期刊、会议论文及博士论文
1. 陈福林、杨旸:《明朝对葛林卫的管辖》,《吉林大学学报》,1979 年第 3 期。
2. 陈祺:《明代辽东马市及其历史影响》 ,《东北师大学报》 ,1987 年第 1 期
3. 陈陶然:《试析努尔哈赤对乌拉部采取的斗争策略》,《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11
年第 2 期。
4. 陈问津:《李成梁与海西女真南北二关》,《吉林大学学报》,1992 年第 4 期。
5. 陈相伟:《明代扈伦四部乌拉部故址——乌拉古城调查》 ,《文物》 ,1966 年第 2 期。
6. 程妮娜: 《明代辽东都司女真内迁与朝贡史事考》, 《社会科学辑刊》,2012 年第 6 期。
7. 程妮娜:《明代女真朝贡制度研究》,《文史哲》 ,2015 年第 2 期。
8. 丛佩远、张晓光:《乌拉哈萨虎贝勒后辈档册与满文谱图初探》,《满族研究》,1986
年第 3 期。
9. 丛佩远:《扈伦四部世系考索》,《社会科学战线》,1984 年第 2 期。
10. 丛佩远:《扈伦四部形成概述》,《民族研究》,1984 年第 2 期。
11. 丛佩远:《明代女真的敕书之争》,《文史》总第 26 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
12. 丛佩远:《叶赫部族族属试探》,《北方文物》,1983 年第 2 期。
13. 丛佩远: 《元代的野人、吾者野人、女直野人与北山野人》, 《史学集刊》,1988 年第 3

14. 丛佩远柴营:《元代的吉里迷》,《北方文物》,1989 年第3期。
15. 刁书仁、张雅婧:《海西王台称雄女真考论——兼论明代女真统一的历史趋势》,《黑
龙江民族丛刊》,2013 年第 4 期。
16. 刁书仁:《试论努尔哈赤征乌拉之战》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 1987 年第 2 期。
17. 刁书仁:《成化年间明与朝鲜两次征讨建州女真》,《史学集刊》,1999 年第 2 期。
18. 刁书仁:《哈达部兴衰考论》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0 年第 2 期。
19. 刁书仁: 《景泰、天顺年间建州三卫女真与明朝、朝鲜的关系》 ,《史学集刊》2010 年
第 1 期。
20. 董玉瑛:《关于肥河卫和呕罕河卫的几个问题》 ,《史学集刊》,1985 年第 4 期。
21. 董玉瑛:《明代海西女真的经济生活》 ,《社会科学战线》1980 年第 4 期。
22. 董玉瑛:《明末辉发部首领的先世》,《博物馆研究》,1983 年第 3 期。
23. 高庆仁、纪桂秀:《努尔哈赤与东哥格格——兼述建州女真统一海西女真的历程》 ,
《满

18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族研究》, 2002 年第 2 期。
24. 郝素娟:《论哈达衰亡原因》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 年第 6 期。
25. 郝素娟: 《论扈伦四部与建州女真联姻的特点与影响》 ,《满族研究》,2006 年第 2 期。
26. 何天明:《试探元代女真与蒙古的关系》,《黑河学刊》,1991 年第 4 期。
27. 贾敬颜:《海西与海西女直》 ,《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 年第 1 期。
28. 贾敬颜:《忽剌温与忽剌温野人》,《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 年第 1 期。
29. 蒋秀松、王兆兰:《关于奴儿干都司的问题》,《民族研究》,1990 年第 6 期。
30. 蒋秀松:《海西与海西女真》 ,《民族研究》,1981 年第 5 期。
31. 蒋秀松:《扈伦四部形成概述》,《民族研究》,1984 年第 3 期。
32. 蒋秀松:《明代女真的敕贡制》,《民族研究》,1984 年第 4 期。
33. 金基浩:《叶赫部史初探》,《满族研究》,1986 年第 3 期。
34. 雷广平:《辉发部兴衰考略》 ,《社会科学战线》 ,1999 年第 3 期。
35. 雷广平:《叶赫部落探微》,《社会科学战线》,2000 年第 3 期。
36. 李鸿彬:《简论三万卫》,《社会科学战线》,1990 年第 1 期。
37. 李婧:《浅析建州女真统一战争下的叶赫部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 年 9 月
第 S2 期。
38. 李澍田、张云樵:《明末海西女真叶赫部的卫属、都城及世系的考订》,《北方文物》 ,
1993 年第 1 期。
39. 李澍田:《哈达古城探疑》,《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8 年第 2 期。
40. 李欣、金基浩:《叶赫部史初探》,《满族研究》 ,1986 年第 3 期。
41. 李欣:《叶赫古城考》,《社会科学辑刊》,1990 年第 4 期。
42. 李漪云:《从马市中几类商品看明中后期江南与塞北的经济联系及其作用》,《内蒙古
师大学报》,1984 年第 4 期。
43. 林延清: 《明代辽东马市与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 《黑水文明研究》第 1 辑,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年。
44. 刘世哲:《明代女真几种物产输出述议》,《民族研究》,1984 年第 6 期。
45. 刘世哲:《明中后期女真物产输入几种》,《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 年第 4 期。
46. 刘晓溪、傅佳欣:《明代辉发城与海西女真——从考古学视角的观察》,《东北师范大
学学报》,2014 年第 5 期。
47. 栾凡、杜燕萍:《明代女真的集聚与整合》,《东北史地》 ,2012 年第 3 期。
48. 栾凡:《敕书、朝贡、马市——明代女真经济的发展契机》,《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
学学报》,2011 年第 2 期。
49. 栾凡:《明朝的羁縻政策与文化边缘地区的文化嬗变——透视明代女真文化》,《社会
科学战线》,2002 年第 3 期。
50. 栾凡:《明代后期女真社会的民族结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 年第 3 期。
51. 栾凡:《明代女真族从事农耕的生产组织方式》 ,《北方文物》,1998 年第 3 期。
52. 栾凡:《明代女真族的贸易关系网及社会效应》 ,《北方文物》,2000 年第 1 期。
53. 栾凡:《明代女真族多元经济的特点及影响》,《黑龙江民族丛刊》 ,1998 年第 3 期。
54. 栾凡:《以羁縻论明末辽东之存亡》,《社会科学战线》,2011 年第 6 期。
55. 罗贤佑:《金、元时期女真人的内迁及演变》,《民族研究》,1984 年第 2 期。
56. 那启明、韩启昆:《锡伯族叶赫那拉氏的由来》 ,《满族研究》,1996 年第 4 期。
57. 那炎、赵东升:《海西女真与朝鲜的关系》,《满族研究》 ,2001 年第 2 期。
58. 那炎:《扈伦四部和海西女真》,《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
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民族出版社,1998 年。

18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9. 奇文瑛: 《论明朝内迁女真安置政策——以安乐、自在州为例》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2 年第 2 期。
60. 奇文瑛:《论明后期辽东安乐、自在州的变化——兼及辽东行政问题》,《中国边疆史
地研究》,2012 年第 3 期。
61. 奇文瑛:《明代“安乐州住坐三万卫带俸”达官考》,《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
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年。
62. 邱广军:《哈达、叶赫“构兵”不息原因浅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 年第 6
期。
63. 邱广军:《扈伦四部之间关系论略》,《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年第 9 期。
64. 邱树森:《元代的女真人》,《社会科学战线》,2003 年第 4 期。
65. 任丽颖、孟凡云:《论建州女真首领王杲犯边——以<清史稿·王杲列传>为中心》,
《北方文物》,2011 年第 1 期。
66. 孙守朋、范剑飞:《辉发都城及辉发部的历史》,《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 年第 5
期。
67. 孙守朋、徐立艳:《珊延府城在叶赫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及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学
报》,2005 年第 4 期。
68. 滕绍箴: 《明代奴儿干都司女真诸卫研究概述与探索》 ,
《民族研究》,1995 年第 2 期。
69. 王崇时:《元代东北女真族试探》,《延边大学学报》,1982 年第 4 期。
70. 王冬芳:《地缘集团——忽剌温即乌拉部》,《东北史地》 ,2010 年第 4 期。
71. 王明霞:《辉发部的历史与萨满文化》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 年第 5 期。
72. 肖瑶:《李成梁与晚明辽东政局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年。
73. 徐建竹:《论建州左卫的建立与变迁》 ,《社会科学辑刊》1983 年第 1 期。
74. 徐建竹:《明代建州卫新考》 ,《中国史研究》,1982 年第 4 期。
75. 徐中舒: 《明代女真族的社会形态》,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本)》第二分册,
1936 年。
76. 薛柏成:《论叶赫衰亡的历史启示》,《满族研究》,1998 年第 1 期。
77. 杨保隆:《浅谈元代的女真人》,《民族研究》,1984 年第 3 期。
78. 杨立新:《叶赫古城考略》,《北方文物》,1993 年第 4 期。
79. 杨茂盛:《关于海西、海西江和海西女真》,《学习与探索》,1989 年第 6 期。
80. 杨旸、傅朗云:《明代松花江流域卫所设置考略》,《黑龙江大学学报》,1983 年第 1
期。
81. 杨旸、吕昆: 《明政府对乌苏里江流域及东海滨地区的卫所设置和管辖》,《社会科学
辑刊》,1979 年第 1 期。
82. 杨旸:《明代亦儿古里卫的设置和管辖》,《社会科学战线》,1978 年第 1 期。
83. 杨余练:《明代后期的辽东马市与女真族的兴起》,《民族研究》,1980 年第 5 期。
84. 衣兴国: 《辉发部世系考——兼与丛佩远同志商榷》, 《社会科学战线》,1990 年 2 期。
85. 张炳旭:《明代女真商品经济发展之轨迹》,《满族研究》 ,2003 年第 3 期。
86. 张大伟: 《明代辽东都司辖下安乐、自在二州之分析》 ,
《北方文物》,1998 年第 2 期。
87. 张雷军:《元代边疆民族政策浅析》,《黑龙江民族丛刊》 ,1995 年第 2 期。
88. 张满庭、莫东:《辉发城调查简报》,《文物》,1965 年第 7 期。
89. 张士尊、赵毅: 《明辉发部先世南迁考》 ,《明史研究第 8 辑》,合肥:黄山书社,2003
年。
90. 张士尊:《明初辽东吸引少数民族南下定居政策述略》,《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第 4 期。

18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91. 张士尊:《奴儿干都司职能分析》,《辽宁大学学报》,2003 年第 5 期。
92. 张士尊: 《也论“辽土”与“辽人”——明代辽东边疆文化结构的多元倾向研究》 ,《社
会科学辑刊》,2006 年第 6 期。
93. 张云樵、衣作华:《叶赫逸史拾零》,《文史知识》,1990 年第 2 期。
94. 张云樵:《明扈伦四部之一的叶赫部早期居城之所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3
年第 1 期。
95. 张云樵:《叶赫研究(上)——叶赫的崛起及其为争夺女真最高统治权的战争》,《松辽
学刊》,1984 年第 3 期。
96. 张云樵:《叶赫研究(下)——叶赫在争夺统一女真诸部一斗争中的失败及灭亡》,《松
辽学刊》,1984 年第 4 期。
97. 赵东升,那炎《〈开原图说海西夷南关枝派图说》补正与考释》,《满族研究》,2000
年第 1 期。
98. 赵东升:《关于叶赫部首领的族属问题》,《满族研究》,1995 年第 4 期。
99. 赵东升:《扈伦四部的对外关系初探》 ,《满族研究》,1994 年第 2 期。
100.赵东升:《扈伦四部世系匡谬》,《满族研究》,1991 年第 4 期。
101.赵东升:《明末辉发部世系考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5 期。
102.赵东升:《明末乌拉部是否源于塔山左卫》,《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 年第 1 期。
103.赵东升:《南北关史迹寻踪》 ,《满族研究》,2004 年第 4 期。
104.赵东升:《谈叶赫部历史的几个问题》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 年第 4 期。
105.赵维和、沈泽慧:《清永陵喜塔拉氏家族史研究——兼论建州右卫王杲的兴衰》,《满
族研究》,2002 年第 2 期。
106.赵维和:《试论建州右卫王杲》,《满族研究》,2003 年第 4 期。
107.赵毅,栾凡:《文化边缘地区与边缘文化──明代女真地区文化特征探析》,《史学月
刊》,2000 年第 2 期。
108.郑天挺遗著: 《明代在东北黑龙江的地方行政组织——奴儿干都司》, 《史学集刊》 ,1982
年第 3 期。
109.朱诚如: 《明代辽东女真人与汉人杂居状况的历史考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4
年第 1 期。
110.庄福林、韩凤:《叶赫部史上的“张”地地望辨》,《满族研究》,1999 年第 1 期。
111.庄福林:《试论叶赫部的灭亡及其原因》,《满族研究》,1997 年第 1 期。
112.庄福林:《叶赫部地名考》,《满族研究》,1998 年第 1 期。
113.庄福林:《叶赫部界限考》,《满族研究》,1993 年第 3 期。
114.左宏愿: 《原生论与建构论:当代西方的两种族群认同理论》, 《国外社会科学》,2012
年第 3 期。

三、海外学者论著

A. 日本学者论著
日文原著:
1. [日]稻葉岩吉:《建州女直の原地及び其遷住地》,《滿洲歷史地理》第贰卷,東京:
丸善株式會社,1940 年。
2. [日]園田一亀:《明代建州女直史研究》,東京:國立書院,1948 年。
3. [日]園田一亀:《明代建州女直史研究》(続篇),東洋文庫論叢第 31,1953 年。

18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 [日]和田清:《東亞史研究:滿洲篇》 ,東京:東洋文庫論叢第三十七,1955 年。
5. [日]三田村泰助:《清朝前史の研究》 ,東洋史研究叢刊第 14,1965 年。
6. [日]白鳥庫吉:《塞外民族史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86 年。
7. [日]今西春秋訳:《滿洲実録:滿和蒙和對訳》 ,東京:刀水書房,1992 年。
8. [日]河內良弘: 《明代女眞史の研究》,東洋史研究叢刊第四十六,東京:同朋舍,1992
年。
9. [日]江嶋壽雄:《明代清初の女直史研究》,福岡:中国書店,1999 年。
10. [日]田中克己:《明末の野人女眞について》,《東洋学報》42 巻 2 号, 1999 年。
11. [日]增井寬也:《明代の野人女眞と海西女眞》,《大垣女子短大研究紀要》,1996
年 37 期、1997 年 38 期。
12. [日]增井寬也:《明末の海西女眞と貢敕制》,《立命館文学》,2003 年。
中文译著:
13. [日]稻叶君山著,杨成能译:《满洲发达史》,沈阳:萃文斋书店,1940 年。
14. [日]稻叶君山:《清朝全史》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年。
15. [日]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 年译本。
16. [日]田山茂:《明代蒙古制度》,商务印书馆 1987 年译本。
17. [日]河内良弘:《关于明代野人女真的阿速江卫》,《民族译丛》,1988 年第 1 期。
18. [日]三上次男:《金代女真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年。
19. [日]今西春秋著,刁书仁译:《海西女真境域考》,《长白学圃》,1990 年第 6 期。
20. [日]大间知三笃: 《北方民族与萨满文化----中国东北民族的人类学调查》,北京:中
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年。
21. [日]内田吟风等著,余大钧译: 《北方民族史与蒙古史译文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
社,2003 年。

B. 欧美及其他地区学者论著
1. [波斯]拉施特著,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卷1,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2. [苏联]麦利霍夫:《满洲人在东北(十七世纪)》,商务印书馆,1976 年。
3. [苏联]弗拉基米尔佐夫著,刘荣焌译:《蒙古社会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年。
4. [苏联]В·К阿尔先尼耶夫: 《林中人——乌德赫》,载郭燕顺等编《民族译文集》第
一辑,吉林社会科学院,1983年。
5. [苏联]斯特忍堡《鞑靼海峡的奥罗奇》,载郭燕顺等编《民族译文集》第一辑,吉林
社会科学院,1983年。
6. [苏联]史禄国著,吴有刚等译: 《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
版社,1984 年。
7. [苏联] E·N·杰列维杨科著,林树山,姚凤译:《黑龙江沿岸的部落》,长春:吉林
文史出版社,1987 年。
8. [法]勒内·格鲁塞着,蓝琪译:《草原帝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年。
9. [美]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年。
10. [美]朱学渊:《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
11. [美]拉铁摩尔着,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年。

19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致 谢
此篇博士论文是我在东北师范大学几年学习的总结,论文的完成标志着我在
东北师范大学学习生活的结束。此论文,有诸多不足之处,笔者对此抱有遗憾及
愧疚。若能在博士阶段的学习中更刻苦认真一些,当能不辜负导师的期望。
首先,对于诸多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表示由衷的敬佩与赞叹。建国伊始,
前辈学者在民族史、明清史等研究领域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后又有诸多学
者,在史学研究中奉献心血。使得吾辈后进学人,在学术上得其恩惠。
而最真挚的感谢,当予以我的博士生导师刁书仁先生。在我博士论文的写作
上,导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从论文的选题开始,老师就对选题的意义、文献的
选择范围等给与细致的指导。在具体的研究与写作过程中对于论文的整体框架组
织、具体的史料辨析,文字组织等诸多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在研究及写作中遇
到困难与停滞时,导师虽然心里极其着急,但依然鼓励帮助支持我,耐心指导。
尤为让弟子感动与不安的是,在论文最后定稿之时,导师于忙碌的日常工作中挤
出时间,仔细校对我文中的错漏之处。于治学而言,导师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其勤
勉的治学态度与严谨的治学规范。作为弟子,我常常想老师必是有对于学术事业
本身的执着与挚爱,才会几十年如一日地沉潜浅于学。作为弟子,在治学的努力
与认真上差老师远矣。在几年的学习中,老师的个人品质也深深地影响了我,老
师曾言,做人做事要“预立于前”,即提前将事情做好而不要拖沓于后,老师的
苦心之言,于我当为终身得益。
言及于此,我又想起了硕士学习期间的导师谢景芳先生。是谢老师引发了我
对于史学研究的兴趣与热情,并引领我走进了史学研究的门户。在博士学习期间
谢老师关心我的学习情况,对于弟子的不足之处都是温言相勉励。思及于此,两
位老师的恩义实难一一言述。
此外感谢东师大的刘晓东老师、李德山老师、傅家欣老师、孙力楠老师、费
驰老师、苗威老师对博士论文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从诸位老师身上我感受到了开
阔的学术视野与良好的治学氛围,东师大的这种境界,当为我以后终身求索。
更要感谢评阅博士论文及答辩委员会的诸位老师,其中肯的意见之后是诸位
老师对此问题的深刻洞察,所提出的意见使我受益匪浅。从诸位老师身上我感受
到了学术自身的尊严。
这些年来我安稳的求学生涯之后是父母的默默付出,家里的困难、母亲的病
痛,父母多不与我言说,其无非是为了让我能心无旁骛的学习。这些年我更是能
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之处。在博士学习期间,我寻觅到了我此生的爱人,并共

19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同开启了生活的另一阶段,感谢爱人田雨同学的宽容、理解与陪伴及在博士论文
上给与的帮助。
在博士学习期间,得到的同学情谊是我一生的珍宝。同门师兄辛时代,从入
学之时给予了帮助。张钟月、刘大志、傅永正、欧阳琳、金标等与我是为同门,
我们彼此之间经常就学习生活诸问题交流。师兄学长同学之间的情谊,也令我感
到温暖。
2015 年 12 月

19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第几
文章名称 发表刊物(出版社) 刊发时间 刊物级别
作者
《海西王台称雄女真考论
CSSCI 扩
——兼论明代女真统一的历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3 年第 4 期 2

史趋势》
《明代寄住毛怜卫女真考 《东北师范大学学
2014 年第 5 期 CSSCI 1
述》 报》
《明代女真部族社会中“两
《史学集刊》 2015 年第 1 期 核心期刊 1
头政长制”的历史考察》

19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