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0

双流区市政供水管道及附属构筑物

设计导则(试行)(2020 年版)
(征求意见稿)

成都市双流区水务局
二〇二〇年〇三月
目 录

1 总 则....................................................................................................................1
2 供水管道及附属构筑物........................................................................................1
2.1 一般规定...........................................................................................................1
2.2 供水管道...........................................................................................................2
2.3 附属构筑物.......................................................................................................5
2.4 消火栓...............................................................................................................7

3 附则........................................................................................................................8
附表一 工程管线之间及其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m)........... 9
附表二 工程管线交叉时最小垂直净距(m)................................................. 12
附图一 给水附属井类铭牌示意图.....................................................................13
附图二 给水附属井加强做法示意图................................................................ 14

条文说明......................................................................................................................15
1 总 则..................................................................................................................15
2 供水管道及附属构筑物......................................................................................15
2.1 一般规定.........................................................................................................15
2.2 供水管道.........................................................................................................15
2.3 附属构筑物.....................................................................................................17
2.4 消火栓.............................................................................................................18
1 总 则

1.1 为使我区城市给水工程建设更加符合双流区实际,做到技

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运行可靠,结合《室外给水设计标准》

(GB50013—2018)、《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

50974-2014)等法规、规范的施行,编制本导则。

1.2 本《导则》适用于双流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市政

室外给水工程项目。

1.3 给水设计除应遵循本《导则》外,尚应符《室外给水设计

标准》(GB50013—2018)、《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

50974-2014)、《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成都市城

市道路各类地下管线检查井、井圈、井盖设计施工补充规定》、《球

墨铸铁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DB510100/T 203—2016)、《城市

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16)、《四川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51/T077-2017)等现行其他有关标准、规范及规定的要求。

1.4 本导则中所采用的术语和符号的定义执行《室外给水设计

标准》(GB50013—2018)等的规定。

2 供水管道及附属构筑物

2.1 一般规定

2.1.1 道路改建、新建时,给水设施应按双流区竖向规划、供水

1
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进行建设,并同步实施。

2.1.2 项目设计前应对与项目相关的已建成供水管道接入点进行

探测,确保管道接口高程、管径均有效衔接,确保管道连接顺畅、可

靠。

2.1.3 对于供水管道网需进行改造的,应对已建供水管道网进行

全面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制定设计方案,确定是否保留利用。

2.1.4 供水管道网建设时应根据规划和沿线单位现状供水情况,

合理设置预留支管及阀门井,确保道路周边用地的供水。

2.2 供水管道

2.2.1 市政供水管道管径应根据管网平差成果或相关供水专项规

划确定,但市政道路下供水管道最小管径不得小于 DN300,预留支管

管径不得小于 DN150。

2.2.2 道路下同时建设一条输水管和一条配水管时,输水管和配

水管宜分开双侧布置。道路红线宽度为 30 米及以上的城市干道一般

应布置不少于两条供水管道,两条供水管道应于道路双侧布置。

2.2.3 供水管道管径小于等于 DN400 的供水管道一般设在人行道

下, DN500 及以上的供水管道一般设在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特

殊情况下,供水管道井类可设置在机动车道车轮不易碾压位置。

2.2.4 供水管道须充分考虑防渗、抗震、结构可靠等多种要求,

合理选择管材。管径小等于 DN300 的管道管材宜采用 PE 材质管材,

2
管径大于 DN300 的管道管材宜采用球墨铸铁管。特殊情况管段管材

要求如下:

1、跨越河道、桥梁等特殊情况的管段,需根据项目实际情况,

对管道的安全措施(如结构处理、防腐等)和施工方法进行分析确定

管材及敷设方式。

2、位于车行道下采用塑料管材的管道需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或

更换为球墨铸铁管或钢管。

2.2.5 管线位于非市政道路下的供水管道,应同步考虑养护通道,

并在附属构筑物、沿线地面设置标识。

2.2.6 下穿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的直埋供水管道应设置套

管或相应的保护措施,并满足相关部门的要求,相关技术方案需经过

相关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实施。

2.2.7 采用顶管施工方式的供水管道,设计应明确防渗、防沉降、

防管壁外空洞的具体措施。

2.2.8 敷设在城市综合管廊中的供水管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 》GB 50838 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

定:

1、输配水管道在管廊中占用的空间,应便于管道工程的施工和

维护管理,与其他管道的距离净距不应小于 0.5m;

2、管廊内管线应进行抗震设计;

3、管廊内宜采用钢管或者球墨铸铁管,金属管道应进行防腐设

3
计 ;

4、管线引出管廊沟壁处应增加适应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5 、非整体连接型供水管道的三通、弯头等部位,应与管廊主体

设计结合,并应增加保护管道稳定的措施;

6、 输配水供水管道宜与热力管道分舱设置 。

2.2.9 供水管道网严禁与再生水等非生活饮用水管网连接。

2.2.10 管网中设置增压泵站或配水池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增压泵站的增压方式应结合供水管道网压力、实际可利用的

供水压力,经综合技术经济分析确定;

2、应采取稳压限流措施,保证上游供水管道网压力不低于当地

供水服务水头;

3、必要时应设置补充消毒措施 。

2.2.11 给水管道与其他工程管线之间及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

小水平净距应符合附表一的规定。当受道路宽度、断面以及现状工程

管线位置等因素限制难以满足要求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安全措施

后减少其最小水平净距。

2.2.12 给水管道与其他工程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应符合

附表二的规定。当受现状工程管线等因素限制难以满足要求时,应根

据实际情况采取安全措施后减少其最小垂直净距。

4
2.3 附属构筑物

2.3.1 为保证管道检修时的供水,供水管道通过道路路口时需设

置阀门井,设置阀门井的数量应不低于给水支管数-1。

2.3.2 新建、改建附属构筑物井盖应同步安装“市政给水井类铭

牌”,铭牌应固定在井座内壁,铭牌基本内容应包含管道性质、管径、

管材、井种类等基本信息,示例如附图一所示。

铭牌采用厚 1mm,大小为 80mm×60mm 的铝质板,腐蚀工艺加

工处凹凸字样、颜色为红底黑字。在铭牌四边开一直径约 3mm 的小

孔,方便固定。可用螺栓固定于井座内壁下方。

2.3.3 机动车道下给水井类(包含井身、井筒)应采用钢筋混凝

土现浇结构。改造项目的给水井类,井筒加高时确需采用砌块结构的,

应采用配置钢筋等方式加强。

2.3.4 市政道路下的给水井类应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确定井周是否

加固,若需加固宜在井周 60cm 范围内应采用 C15 混凝土回填加强,

并在顶面设置钢筋网,详见附图二。

给水井类与管道连接处的下部 120°范围采用大坍落度的 C15 砼

振捣充填。

2.3.5 井圈、井盖的设计应执行《成都市城市道路各类地下管线

检查井、井圈、井盖设计施工补充规定》的相关要求。井圈和井盖应

有防盗、防坠落、防位移、防噪音和易开启装置,并符合相关的技术

标准和设计规范。

5
位于市政道路下的井圈、井盖应采用球墨铸铁材质的产品,并满

足《球墨铸铁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DB510100/T 203-2016)标准

要求,承载等级不低于D400。位于市政道路外的井圈、井盖推荐采用

满足上述标准的球墨铸铁材质产品,也可采用高分子等其它材质的产

品。高分子材料的井圈、井盖应满足《城市道路高分子复合材料检查

井盖、水篦技术规程》(DB51/5057-2008)要求。

2.3.6 给水井类踏步不得采用混凝土预制或现浇,应采用球墨铸

铁或塑钢踏步,按照国家标准图集07MS101-2进行设计。

2.3.7 管道位于车行道下的检查井,井盖面应与设计路面齐平,

位于绿化带的排水检查井井顶应高出地面20cm。

2.3.8 位于绿化带的井圈、井盖,为与环境协调,外观颜色宜采

用绿色。

2.3.9 供水管道高点上应设通气设施,管线竖向布置平缓时,宜

间隔1000m左右设一处通气设施。

2.3.10 在供水管道网低点及给水支状管末梢需泄水阀。环状管网

阀门之间可根据工程的需要设置泄水阀。

2.3.11 需要进行较大的压力和流量调节的供水管道系统宜设有

调压(流)装置 。

2.3.12 供水加压站宜采用无负压加压形式进行供水。

6
2.4 消火栓

2.4.1 市政消火栓宜采用地下式室外消火栓。

2.4.2 市政消火栓宜采用直径 DN150 的室外消火栓,并应有一个

直径为 150mm 或 100mm 和两个直径为 65mm 的栓口;

2.4.3 市政消火栓宜在道路的一侧设置,并宜靠近十字路口;当

市政道路宽度为 30~60m 时,宜在道路的两侧交叉错落设置市政消火

栓;当市政道路宽度超过 60m 时,应在道路的两侧交叉错落设置市

政消火栓。

2.4.4 市政桥桥头和城市交通隧道出入口等市政公用设施处,应

设置市政消火栓。

2.4.5 市政消火栓的保护半径不应超过 150m,间距不应大于

120m。

2.4.6 市政消火栓应布置在消防车易于接近的人行道和绿地等地

点,且不应妨碍交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市政消火栓距路边不宜小于 0.5m,并不应大于 2.0m;

2 、市政消火栓距建筑外墙或外墙边缘不宜小于 5.0m;

3 、市政消火栓应避免设置在机械易撞击的地点,确有困难时,

应采取防撞措施。

2.4.7 当市政供水管道网设有市政消火栓时,其平时运行工作压

力不应小于 0.14MPa,火灾时水力最不利市政消火栓的出流量不应小

于 15L/s。且供水压力从地面算起不应小于 0.10MPa。

7
2.4.8 供水管道网上两个阀门之间独立管段内消火栓的数量不宜

超过 5 个 。

3 附则

3.1.1 《导则》由双流区水务局负责解释。

3.1.2 《导则》未尽事宜按照国家、省、市相关建设规范、规程、

标准执行。

3.1.3 《导则》自发布之日起 30 日后施行,有效期为 2 年。

8
附表一 工程管线之间及其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m)

9
续 附表一

10
续 附表一

注: 1、管线距建筑物距离,除次高压燃气管道为其至外墻面外均为其至建筑物基础,当次高压燃气管道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或增加管壁厚
度时.管道距建筑物外地而不应小于 3.0m;
2、地下燃气管线与铁塔基础边的水平净距,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28 地下燃气管线和交流电力线接地体净距的规定;
3、燃气管线采用聚乙烯管材时,燃气管线与热力管线的最小水平净距应按现行行业标准《聚乙烯燃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63 执行
4、直埋蒸汽管道与乔木最小水平间距为 2.0m。

11
附表二 工程管线交叉时最小垂直净距(m)

注:1、用隔板分隔时不得小于 0.25m
2、燃气管线采用聚乙烯管材时,燃气管线与热力管线的最小垂直净距应按现行行业标准《聚乙
烯燃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 63 执行;
3、铁路为时速大于等于 200km/h 客运专线时,铁路(轨底)与其他管线最小垂直净距为 l.50m。

12
附图一 给水附属井类铭牌示意图

铭牌制作、安装要求:铭牌应固定在井座内壁,铭牌基本内容应包
含管道性质、管径、管材、井种类等基本信息,示例如附图一所示。
铭牌采用厚 2~3mm,大小为 80mm×60mm 的不锈钢板,腐蚀工艺
加工出凹凸字样,文字颜色为黑色。在铭牌四边开一直径约 3mm 的小
孔,方便固定。可用螺栓固定于井座内壁下方。

13
附图二 给水附属井加强做法示意图

14
条文说明

1 总 则

1.1 说明本导则编制目的。
1.2 明确本导则适用范围。
1.3 强调市政给水设计除国家规范、标准外,还应特别遵守的成都
市相关规定、标准。
1.4 明确术语、符号的来源。

2 供水管道及附属构筑物

2.1 一般规定

2.1.1~2.1.2 强调给水设计前的基础准备工作。
2.1.3 对于需改造的供水管道网,明确改造方案及废除处置办法,消
除管理和安全隐患。
2.1.4 明确市政供水管道网建设与道路周边小区、商铺等用户给水
的关系,强调给水连接管同步建设的必要性。

2.2 供水管道

2.2.1 考虑到供水管道互联互通,确保管道维修或事故时的供水,结
合成都市主城区做法,最终确定最小管径。
2.2.2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 GB 50289)
及《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对供水管道与建(构)筑物和
其他工程管线间的水平距离做出本条规定。

15
受道路宽度以及现有工程管线位置等因素限制难以满足时,可根据
实际情况采取安全措施,减少其最小水平净距。
2.2.3 对供水管道在道路下的位置作出要求。为保证行车舒适性,同
时避免井盖、座受机动车碾压损坏,要求供水管道尽可能布置在车行道
以外的区域。
2.2.4 对市政供水管道材的选择作出规定。为避免渗漏、坍塌、变
形等事故发生,要求供水管道材要使用防渗漏、结构可靠的产品,并加
强监督。
2.2.5~2.2.6 对非常规路线敷设,及穿越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障
碍物的供水管道设计提出技术要求。
2.2.7 对顶管施工的管道提出技术要求,消除顶管工程的病害。
2.2.8 设置在城市综合管廊内的供水管道,应具备施工、维护检修
人员通行、维修设备和材料运输的条件。在管廊内部分岔的管道贯通廊
壁的位置,存在由于不均匀沉降造成破损的可能性,因此应当采取安装
可挠性伸缩接头等措施。由于作用于非整体连接型供水管道兰通、弯头
等部位的不平衡力也作用于管廊结构,特别是大口径管道以及高压管的
场合,管 廊在设计施工阶段要格外考虑到对它们的保护。
2.2.9 现行国家标准《 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 50788 规定, 供
水管道网严禁与非生活饮用水管道联通,严禁擅自与自建供水设施联
通,严禁穿过有毒污染区;通过腐蚀地段应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
2.2.10 管网中设置中途增压泵站时,应综合考虑市政管网及可利用
的压力,采用设置中间配水池式泵房或管网叠压供水形式。
为了避免增压泵站或配水池进水时影响到上游市政供水管道网压
力低于当地供水服务水头,可采取变频调速、进水稳压限流阀、进水压

16
力前馈等措施。在增压泵站中,当余氯不满足卫生要求时应设置补充消
毒措施。
2.2.11~2.2.12 规定给水管道与其他工程管道及构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要求。

2.3 附属构筑物

2.3.1 规定供水管道阀门数,降低断水时对用户供水的影响范围。
2.3.2 为便于后期管理,准确掌握井类的基本信息,要求对井类增设
信息铭牌。
2.3.3 为保证井类结构强度,避免井室、井筒位移、开裂、坍塌等问
题发生,对井类结构形式作出要求。
2.3.4 采用“五防“井盖虽可避免井周沉降等问题,但设计应根据
项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是否对井周加固。
2.3.5 对井圈、井盖作出技术要求。近年来,高分子材质的井圈、
井盖破损的情况多发。对于市政道路下的井圈、井盖,本次规定明确采
用球墨铸铁材质的产品。
2.3.6 井类混凝土预制或现浇的踏步结构强度较差,易损坏。本次
规定应采用球墨铸铁或塑钢踏步。
2.3.7 对车行道及绿化带井盖高度进行规定。
2.3.8 从景观美化角度要求井盖的颜色。
2.3.9 供水管道的通气设施是管道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通气设施
一般采用空气间,其设置(位置 、数量 、形式、口径) 可根据管线纵向
布置等分析研究确定,在管道的隆起点上应设置空气间,在管道的平缓
段,根据管道安全运行的要求,宜间隔 1000m 左右设一处空气阀。
2.3.10 泄(排)水阀井的作用是考虑管道排泥和管道检修排水以及管

17
道爆管维修的需要而设置。配水管网在事故修复后,由于缺少必要的冲
洗设施,造成用户水质污染的事例时有发生,故环状管网在两个阀门间
宜设置泄水阀。
2.3.11 针对调压调流推荐采用专用装置进行调整。
2.3.12 为提高供水安全性推荐采用无负压供水方式。

2.4 消火栓

2.4.1 为方便消防队员使用,规定消火栓布置形式。
2.4.2 市政消火栓是消防水源的供水点,除提供其保护范围内灭火
用的消防水源外,还要担负消防车加压接力供水对其保护范围外的火灾
扑救提供水源支持,故规定市政消火栓宜采用DN150的室外消火栓。
2.4.3~2.4.6 结合相关规范及消火栓布置的要求,规定消火栓布置
的原则。
2.4.7 本条规定接市政消火栓的供水管道网的平时运行压力和火灾
时的压力,因火灾时用水量大增,管网水头损失增加,为保证火灾时管
网的有效水压,故规定平时管网的运行压力。
2.4.8 根据消防的要求,配水管网上两个阀门之间消火栓数量不宜
超过 5 个 。

1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