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第 41 卷第 3 期 天 然 气 工 业

2021 年 3 月 Natural Gas Industry · 21 ·

走滑断裂断控碳酸盐岩油气藏的特征与井位部署思路
——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邓兴梁 闫 婷 张银涛 万效国 冯 凯 袁安意 姚 超 肖春艳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藏是我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之一,近年来该盆地的勘探目标已逐渐转向以断裂为主控因
素的北部坳陷,但对于断裂控储控藏的认识不清,加之储层埋藏深、开发成本高,因而制约了该区的油气高效开发。为此,在分析
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区域地质概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断控碳酸盐岩油气藏和储层的特征,明确了走滑断裂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进而提出了该类型油气藏的井位部署思路。研究结果表明 :①该盆地北部坳陷发育晚加里东期、晚海西期、燕山期走滑断裂,形成
了 3 层构造样式 ;②北部坳陷断控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分布在奥陶系一间房组—鹰山组,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及构造破裂作用形成
的孔、洞与裂缝,沿断层储层改造十分强烈,溶洞、洞穴发育,发育洞穴封闭型、洞穴洞缘型和裂缝孔洞型 3 种类型的断控溶蚀型
储层 ;③深大走滑断裂具有明显的“控储、控藏、控富集”作用,北东向断裂优势控藏 ;④总结出“主干油源走滑断裂+正地貌+
多相位串珠状反射”的高效井特征,形成定区、定段、定井、定型的“四定”断控油气藏整体井位部署方法。结论认为,新的井位
部署思路提高了钻井成功率和高效井比例,实现了塔里木盆地断控油气藏的高效开发,对同类油气藏的开发部署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 ;奥陶系 ;碳酸盐岩 ;走滑断裂 ;断控型油气藏 ;井位部署
DOI: 10.3787/j.issn.1000-0976.2021.03.003

Characteristics and well location deployment ideas of strike-slip fault controlled


carbonate oil and gas reservoirs: A case study of the Tarim Basin
DENG Xingliang, YAN Ting, ZHANG Yintao, WAN Xiaoguo, FENG Kai, YUAN Anyi, YAO Chao, XIAO Chunya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PetroChina Tarim Oilfield Company, Korla, Xinjiang 841000, China)
Natural Gas Industry, Vol.41, No.3, p.21-29, 3/25/2021. (ISSN 1000-0976; In Chinese)
Abstract: Carbonate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n the Tarim Basin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fields of deep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
ment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exploration targets in this basin have gradually shifted to the northern depression which is mainly con-
trolled by faults. However, the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in this area is hampered by the unclear mechanisms of fault controlled
reservoirs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great reservoir depth and high development costs. After investigating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situations in the northern depression of the Tarim basi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 controlled carbonate
oil and gas reservoirs and their reservoirs and clarified the control effect of strike-slip faults on oil and gas reservoirs. On this basis, the
ideas on the well placement in this type of reservoirs were put forward. And the following research results were obtained. First, the strike-
slip faults of Late Caledonian, Late Hercynian and Yanshan period are developed in the northern depression of the Tarim Basin, which
form a three-layer structural style. Second, the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he northern depression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Ordovician Yiji-
anfang Formation–Yingshan Formation. The reservoir space mainly includes pores, vugs and fractures which are formed by dissolution
and tectonic rupture. The reservoirs are reworked strongly along the faults, and dissolved caverns and cavities are well developed. And
thus, three types of fault controlled dissolved reservoirs are developed, i.e., cavern sealing type, cavern edge type and fracture-vug type.
Third, discordogenic strike-slip faults have an obvious effect of "reservoir contro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trol and enrichment
control", and the NE trending fault is dominant in controlling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Fourth, the high-efficiency well characteristics
of "strike-slip fault + positive geomorphology + multi-phase bead reflection" in the main oil source are summarized, and the well location
deployment method of "four determinations" is put forward, including zone determination, stage determination, well determination and
trajectory determination. In conclusion, the new well location deployment idea improves the drilling success rate and the efficient well
ratio, realizes the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fault controlled reservoirs in the Tarim Basin and is of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
ment deployment of similar oil and gas reservoirs.
Keywords: Northern depression of the Tarim Basin; Ordovician; Carbonate rock, Strike-slip fault, Fault controlled oil and gas reservoir;
Well location deployment

(编号 :2018E-1806)
基金项目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专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效益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作者简介 :邓兴梁,1969 年生,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研究工作。地址 :
(841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
尔勒市石化大道 26 号。ORCID: 0000-0002-8585-5221。E-mail: dxl-tlm@petrochina.com.cn
· 22 · 天 然 气 工 业 2021 年第 41 卷

0 引言 塔里木盆地发育众多大型走滑断裂,奥陶系碳
酸盐岩在走滑断裂作用下形成沿断裂发育的断裂破
[1]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 ,经过多年的油气 碎带,破碎带经历岩溶作用形成沿断裂带分布的洞
勘探,已在塔北隆起与塔中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发 穴、裂缝等缝洞型储集体,后期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
现了一系列风化壳型与礁滩型油气藏,并形成了“古 充注成藏后形成碳酸盐岩断控岩溶油气藏,断裂是
隆起控油、斜坡富集”的油气分布规律认识。但是, 控制岩溶油气藏的关键。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以断
该盆地北部坳陷奥陶系碳酸盐岩埋藏深度大于 7 000 控型碳酸盐岩油藏为主,富满油田主体位于北部坳
m,勘探程度与认识程度均较低。 陷阿满过渡带中北部,奥陶系主要发育铁热克阿瓦
2016 年前,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主要 提组(O3tr)、桑塔木组(O3s)、良里塔格组(O3l)、
以礁滩体与风化壳的准层状“相控”油气藏模式进行 吐木休克组(O3t)、一间房组(O2y)、鹰山组(O1-2y)
部署。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礁滩型与风化壳型油气 和蓬莱坝组(O1p)(图 1)。其中,良里塔格组、一
藏中高产、高效井多分布于走滑断裂带上,走滑断 间房组、鹰山组和蓬莱坝组均具备发育优质储层的
裂对碳酸盐岩储层和油气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岩性基础(图 1)。经过 10 余年的勘探评价与滚动开发,
[2]
并逐渐形成走滑断裂控藏的观点 。断控岩溶储层 富满油田先后发现哈得 23、跃满、富源、玉科、果勒、
主要是在大气淡水或热液沿断裂淋滤或上涌过程中, 跃满西、富源Ⅱ、鹿场、满深 9 个区块,目前已成
断裂破碎带进一步扩溶形成具有一定储集空间的碳 为该地区油气上产的主力区块。
酸盐储层。同时走滑断裂作为油气运聚的主要通道,
疏导油气至储集空间聚集形成碳酸盐岩岩性油气藏。 2 断控型油气藏特征
在断控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认识的指导下,勘探领域
从隆起、斜坡向坳陷延伸,研究方向从潜山岩溶、 2.1 断裂特征
礁滩岩溶、层间岩溶向以断控岩溶为主的碳酸盐岩
北部坳陷由于多期的构造活动,导致走滑断裂
油气藏转变 [3-4]。2018 年开始向坳陷区开展油气勘探,
的多期活动,在继承性发育的过程中,在多套地层
并在北部坳陷的 MS1 井的中奥陶统一间房组碳酸盐
形成花状构造,产生“花上花”的结构特征。在晚
岩获得重大突破,表明塔北隆起、塔中隆起之间坳
加里东期、晚海西期、燕山期都有走滑断裂的活动,
陷区超深层(埋深大于 7 000 m)仍具有良好的油气
形成 3 层构造样式(图 2)[2]。
勘探前景,但由于北部坳陷储层埋藏深、开发成本高,
通过对该地区断裂演化特征分析,断裂演化主
同时对于走滑断裂控储控藏特征认识不清,开发井
要有 3 种模式 [3] :①晚期断裂沿早期主断裂继承性发
成功率不高、高效井比例低,油气效益开发面临着
育。受控局部构造应力场没有大的改变,早期的走
巨大的挑战。
滑断裂从古生代碳酸盐岩向上继承性发育,断裂的
为此,笔者基于前期的研究成果,利用三维地
性质、类型与样式都没有改变,仅是断裂规模与断
震资料、岩心 / 岩屑信息及动态资料,系统开展了断
穿层位出现变化。这类断裂以线性构造为主,构造
裂和储层特征再认识,明确了走滑断裂对油气藏的
活动强度较小,多分布在北部地区。②晚期张扭正
控制作用,提出了油气富集高产模式,总结形成了“四
花断裂沿早期压扭逆冲断裂发育,形成断裂性质的
定”的高效井位部署思路,以期打开塔里木盆地断
反转。加里东晚期的压扭性断裂,在晚海西期、燕
控碳酸盐岩油气藏高效开发的局面。
山期的张扭构造背景下,断裂沿早期的主断裂面发
育,但断块从抬升转向下掉,断裂从逆冲转向正断,
1 区域地质概况 以张扭应力特征为主。③早期断垒带上新生正断层,
晚期断裂对早期构造形成叠加改造,并向上发展。在
塔里木盆地中部发育晚新元古代裂谷、古—中
大型走滑断裂带上,往往沿断垒带的中部新生断裂,
生代克拉通内坳陷与新生代前缘隆起,南华系—第
并向上、向下发育,切割并改造早期的断裂,下部
四系沉积厚度达 15 000 m。盆地中部下古生界碳酸
与主断裂带合并,形成复杂的花状构造。
盐岩厚度超过 3 000 m,发育多套储盖组合与含油气
层段,目前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分布于塔北隆起南斜 2.2 储层特征
坡与塔中凸起北斜坡地区(图 1)。 北部坳陷断控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分布在一间
第3期 邓兴梁等:走滑断裂断控碳酸盐岩油气藏的特征与井位部署思路——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 23 ·

图 1 塔里木盆地中部构造单元、油气田分布及奥陶系地层简图

于 1.80% ~ 4.50%,平均值为 2.17% ;渗透率主峰介


于 0.1 ~ 1.0 mD,属于特低孔隙度—低孔隙度、超低—
低渗透率储层,孔渗相关性很差。由于大型缝洞发育,
岩心易破碎,岩心样品物性整体偏低,仅能代表储
层基质物性。
北部坳陷碳酸盐岩油气藏受断裂控制明显,断
裂破碎带附近岩溶作用发育,经过多期断裂及深部热
液作用,储层改造十分强烈,形成复杂的岩溶缝洞
系统,非均质性强烈,储层类型复杂多样。该区带
图 2 塔北隆起走滑断裂典型地震剖面图
受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
房组—鹰山组,埋深多超过 7 000 m。储层以开阔台 期构造运动的叠加和改造,构造演化过程复杂,其
地相台内滩相为主,岩性主要为亮晶砂屑灰岩、亮晶 中加里东期和海西期构造活动最强烈,是控制本区
颗粒灰岩、亮晶生屑灰岩、泥晶颗粒灰岩 [5]。岩心薄 构造形成的主要构造运动期次。奥陶系在风化淋滤
片分析表明,碳酸盐岩原生孔隙几乎消失殆尽,以 和后期地下热液上涌等作用的改造下,形成大量溶
次生孔隙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溶蚀及构造破 洞或洞穴,即断控溶蚀型储层(图 4-a)。碳酸盐岩
裂作用形成的孔、洞与裂缝,镜下多见粒间、粒内 储集体发育达到一定规模,在地震叠后数据体上常
溶孔、铸模孔及微裂缝(图 3)。岩心孔隙度主峰介 表现出以波谷—波峰或波谷—波峰—波谷组成的低
· 24 · 天 然 气 工 业 2021 年第 41 卷

图 3 塔北隆起—塔中凸起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典型照片

图 4 断控型碳酸盐岩特征图

频率、较强振幅为特征的反射类型,即“串珠”状 2.3 油气藏特征
[4]
反射特征(图 4-b)。李相文等 在分析走滑断裂体 近年来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塔里木盆地北部
系对非均质储层的控制特征时,认为断裂及其伴生 坳陷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构造、储层和油气输导成
裂缝控制整条断裂破碎带,岩溶水(大气淡水向下 藏均受走滑断裂的控制。圈闭系统是断溶系统内的
淋滤或地下热液向上溶蚀)沿断裂破碎带附近的缝— 断溶体单元,断溶系统为相同地质背景下岩溶水沿断
孔—洞、微断裂破碎带发生溶蚀改造,可进一步有效 裂破碎带溶蚀改造所形成不同三维空间结构的岩溶缝
地改善早期的储集空间 [5]。因此,断控岩溶储层的横 断溶体单元则是断溶系统中的独立岩溶单元 [4]。
洞系统,
向展布特征呈现出沿断裂条带状分布的规律(图 4-c)。 塔北隆起一间房组发育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与上覆
第3期 邓兴梁等:走滑断裂断控碳酸盐岩油气藏的特征与井位部署思路——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 25 ·

桑塔木组巨厚层泥岩(厚度介于 500 ~ 1 500 m)形 洞周围是致密石灰岩,该类储层在地震剖面上通常


成一套优质储盖组合。 表现为串珠状反射特征 [9] ;试井解释井储远大于理论
断裂破碎带主控岩溶区奥陶系油气藏具有沿断 井储,内外渗透率差别大,油气产量呈近似直线下降,
裂带整体含油气、局部富集的特征,油气成藏具有“多 表现为定容的生产特征。
期成藏、断裂控储、垂向运聚”的特点 [6-8]。油气主 洞穴洞缘型储层油气藏在常规地震剖面上反射
要来源于中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烃源岩,沿通源走滑 特征与洞穴封闭型储层一致,均出现串珠状反射特
断裂垂向运移,多期次成藏。原油地面平均密度为 征,由于储集体外围存在液体或地层能力补充,试
0.811 g/cm3,为轻质油 ;气油比整体差异较大,介于 井双对数曲线呈现多个“凹子”复合特征,试采定
66 ~ 532 m3/t,平均气油比为 292 m3/t。地层温度位 容特征较明显,转机采后油压、产量平稳,递减慢,
于临界温度左侧,远离临界点,轻质油区饱和压力低, 动态储量、可采储量均比较高。
地饱压差大,属于未饱和油气藏。 裂缝孔洞型储层油气藏是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
结合静态地震资料和动态试井曲线特征、试井解 碳酸盐岩普遍发育的油气藏。储层裂缝既作为渗滤
释结果、递减分析曲线综合分析,将该地区奥陶系碳 通道,又是储集空间,当多组裂缝相互沟通或者裂缝
酸盐岩储层类型划分为洞穴封闭型、洞穴洞缘型和裂 与溶蚀孔、洞相互沟通可成为好的有效储层。该类储
缝孔洞型 3 种类型,对应 3 种油气藏类型(表 1)
。 层在地震剖面上以片状强反射和杂乱反射为主,试井
洞穴封闭型储层油气藏以洞穴为主要储集空间, 双对数曲线呈现双孔介质特征,具有一定的稳产期。

表 1 断控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分类表

3 井位部署思路 控富集”作用。随着北部坳陷开发的不断深入,井
位部署逐渐摸索形成了定区、定段、定井、定型的“四
近年来,随着油气藏地质认识的不断深入,认 定”断控油气藏的井位部署方法,明确了高效井特征,
识到深大断裂体系是含油气盆地主要的油气运移通 大大提高了钻井成功率。
道,深大断裂能够沟通深部烃源,使得油气垂向运聚。
3.1 断裂分级、分期定富集带
另外,与断裂相伴相生的岩溶发育进一步叠加了深
大断裂对油气的疏导作用,促进了油气沿断裂带运 通过研究,创新了走滑断裂精细描述技术系列,
聚、充注成藏。因此断裂具有明显的“控储、控藏、 形成了一套低信噪比区走滑断裂识别技术、弱走滑断
· 26 · 天 然 气 工 业 2021 年第 41 卷

裂刻画技术以及微构造精细描述技术 3 大技术体系, 形强度也存在差异。利用三维地震数据体资料对塔


大大提高了复杂断裂的解释精度。 北隆起走滑断裂进行微构造的精细刻画,发现断裂
结合断裂形成期次研究,认为断裂带对油气藏 在平面展布和纵向上均呈现明显的分段性 [11-13]。以
的控制作用具有几个特点 :加里东期应力场呈南北向 北部坳陷 FⅠ1 断裂带为例,根据断裂带的几何学特
挤压,形成北东向和北西向呈“X”字形相交的共轭 征以及控储宽度将断裂带可划分 4 个段,自南向北
断裂 ;早海西期应力场呈北西斜向挤压导致北西向断 断裂带的长度与控储宽度呈正相关,随着断裂长度的
裂持续活动,燕山期应力场呈东西向张扭,北东向断 增加,断裂的控储宽度也随之增加,整体上断裂发育
裂重新活动 ;喜马拉雅期至今应力场呈北东向挤压, 程度北段好于南段,也符合塔北隆起断裂整体上北强
北东向断裂持续活动至今,而北西向断裂处于闭合 南弱的特征(表 2) 。从生产效果来看,断裂带北段单
状态(图 5)[10]。因此北东向断裂是目前北部坳陷控 井日产油也高于南段,其原因在于断裂活动越强,破
制油气聚集最有利的断裂。对北部坳陷完钻井统计 碎带宽度越大,岩溶作用则越强烈,储层相对更为发
分析发现,近年来获得的高效井、有效井有 141 口, 育,油气成藏更有利。因此是井位部署的重点 [14-16]。
其中 115 口都集中在北东向断裂上。因此,在井位部 3.3 主干断裂正地貌长串珠定高效井
署研究过程中以北东向断裂为主要目标,集中部署
近年来,根据北部坳陷富满油田实际钻井情况,
井位建产,而北西向断裂则侧重滚动评价。
具有“串珠状”地震反射的储层在钻井过程中容易
发生放空、漏失现象,一般表现为洞穴型储层特征,
后期不经过酸压即可直接投产。图 6 中 W1、W2 两
口井均表现为串珠状反射特征,处在主干断裂上,但
W1 井位于趋势面低部位,地貌相对较低,从油气分
异聚集角度而言,构造高相对部位更有利于油气聚
集,是获得高产的必要条件之一。另外,W1 井钻探“串
珠”反射纵向延升范围较短,仅“一峰一谷”,从生
产效果来看,W1 井试油日产量为 34.4 m3,目前累
计产油 0.02×104 t,W2 井趋势面较高,纵向上表现
为“多峰多谷”的反射特征,该井 2018 年投产,生
图 5 塔里木盆地区域应力场 产 550 d 累计产油 4.78×104 t,为典型的高产井。因
此,根据富满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进一步明确高产
3.2 断裂分类、分段定富集段 井为“主干油源走滑断裂+正地貌+多相位的‘串珠’
由于断裂在构造演化过程中受应力场的变化多 反射”的特征(图 6),按照此原则,优选部署井位,
次扭动变换方向,断裂破碎带的宽度变化较大,变 试油百吨井频出,高效井比例直线攀升。

表 2 北部坳陷 FⅠ1 断裂带试采特征数据表

注:括号内表示平均值。
第3期 邓兴梁等:走滑断裂断控碳酸盐岩油气藏的特征与井位部署思路——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 27 ·

图 6 北部坳陷富满油田井位部署图

通过对完钻井的开发特征、地震资料特点等的 3.4 走滑断裂破碎带建模定井型
分析 [17],高效井的特征表现为近主干油源走滑断裂、 富满油田断裂破碎带宽度一般介于 200 ~ 300
位于正向地貌、地震反射为多相位“串珠”的特征(图 m,围岩向断裂带核部发育“三段式”模式(图 8-a)。
7)。2018—2020 年,按“主干油源断裂+正地貌+
在钻井过程中,一般钻进断层破碎带就存在油气显
长串珠反射”的特征部署并完钻井 33 口,投产 32 口,
示,偶有发生钻井液漏失,在此基础上完井就会错
均获得高产油气流,生产油压稳定,其中 22 口百吨井。
失钻遇断层核部优质缝洞体的机会,因此基于油气
藏认识的基础上积极转变井位部署思路,优化井型,
采用短半径水平井横穿断裂破碎带(图 8-b);其次
是从“见好就收”到“打漏强钻”,提升优质储层的
钻遇率,增大泄油面积,大幅度提高储量动用程度。
通过总结,针对断裂破碎带控制长串珠模式宜
采用短半径水平井开发,一方面考虑垂直断裂带或大
角度斜交断裂带以增加储层钻遇率,更重要的是增
加缝洞体系动用率。针对横向多个单串珠模式宜采
图 7 断控型油气藏高效井地震反射特征图 用水平井开发,通过水平井沿储层顶部“头皮”钻

图 8 走滑断裂破碎带分段与井轨迹模式图
· 28 · 天 然 气 工 业 2021 年第 41 卷

进以动用多个缝洞体系,提升单井产能。针对纵向
Paleozoic in Tarim Basin[J]. 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 2002,
短串珠模式和单串珠模式宜采用斜井开发,采用纵
23(1): 76-78.
向水平井的理念,进一步增加储层钻遇率。 [ 2 ] 邬光辉 , 杨海军 , 屈泰来 , 等 .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断裂系
统特征及其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控制作用 [J]. 岩石学报 ,
4 开发效果 2012, 28(3): 793-805.
WU Guanghui, YANG Haijun, QU Tailai, et al. The fault system
通过持续开展碳酸盐岩勘探开发科研技术攻关,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controlling roles on marine carbonate hy-
形成了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定量雕刻技术,创新地质 drocarbon in the central uplift, Tarim Basin[J]. Acta Petrologica
理论认识,攻克了超深、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油 Sinica, 2012, 28(3): 793-805.

气藏开发的技术瓶颈,实现了从单个缝洞体—缝洞 [ 3 ] 廖涛 , 侯加根 , 陈利新 , 等 . 断裂对塔北地区哈拉哈塘油田奥


陶系非暴露岩溶缝洞型储集层的控制作用 [J]. 古地理学报 ,
单元—缝洞系统的综合研究。在深化断裂控储控藏认
2016, 18(2): 221-235.
识的基础上,按照井位部署的“四定”原则,在北
LIAO Tao, HOU Jiagen, CHEN Lixin, et al. Fault controlling on
部坳陷富满油田部署了一批井,钻井成功率由 75%
non-exposed karst fracture-vug reservoirs of the Ordovician in
提高至 97%,高效井比例由 20% 提高至 68%。新井 Halahatang Oilfield, northern Tarim Basin[J]. Journal of Palaeo-
单井日产油量由 35 t 提高到 78 t,2019 年高效建产 geography, 2016, 18(2): 221-235.
100×104 t/a。在临近满加尔坳陷的 FⅠ17 断裂带上部 [ 4 ] 李相文 , 冯许魁 , 刘永雷 , 等 . 塔中地区奥陶系走滑断裂体系
署了 MS1 井酸压求产,采用 10 mm 油嘴,在油压 解剖及其控储控藏特征分析 [J]. 石油物探 , 2018, 57(5): 764-
3
40 MPa 条件下,测试日产油量超 600 m ,日产气量 774.

超 37×104 m3。该井的成功进一步证实了大型走滑断 LI Xiangwen, FENG Xukui, LIU Yonglei, et 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strike-slip faults system and effect of faults on reservoir and
裂严格控制着碳酸盐岩油藏的展布规律和富集规模,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azhong area, China[J]. Geophysi-
推动形成了以走滑断裂破碎带为主攻领域的油气藏
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 2018, 57(5): 764-774.
评价思路,为北部坳陷油气增储上产提供了有效的
[ 5 ] 倪新锋 , 张丽娟 , 沈安江 , 等 . 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哈拉哈塘
指导 [18-20]。
地区奥陶系岩溶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J]. 古地理学报 ,
2010, 12(4): 467-479.
5 结论 NI Xinfeng, ZHANG Lijuan, SHEN Anjiang, et al. Diagenesis
and pore evolution of the Ordovician karst reservoir in Yengima-
1)北部坳陷走滑断裂主要有 3 期构造活动,晚 halla-Hanilcatam region of Tarim Basin[J]. Journal of Palaeoge-
加里东期以压扭线性特征为主,晚海西期和燕山期 ography, 2010, 12(4): 467-479.
主要为继承性活动,以张扭环境为主。 [ 6 ] 朱光有 , 杨海军 , 朱永峰 , 等 .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碳

2)断控碳酸盐岩油气藏储层以洞穴和孔洞为主, 酸盐岩油气地质特征与富集成藏研究 [J]. 岩石学报 , 2011,


27(3): 827-844.
受断裂控制作用明显,平面上沿断裂带呈线性展布
ZHU Guangyou, YANG Haijun, ZHU Yongfeng, et al. Study on
特征,纵向上主要与断裂活动强度和溶蚀作用有关。
petroleum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cumulation of carbon-
3)断裂破碎带是北部坳陷油气藏的主控因素,
ate reservoirs in Hanilcatam area, Tarim Basin[J]. Acta Petrologi-
具有“多期成藏、断裂控储、垂向运聚”的特点。
ca Sinica, 2011, 27(3): 827-844.
4)基于油气藏特征,提出的定带、定段、定井、 [ 7 ] 郑晓丽 , 安海亭 , 王祖君 , 等 . 塔北哈拉哈塘地区走滑断裂分
定型的“四定”高效井位部署思路有效解决了北部 段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J]. 浙江大学学报 ( 理学版 ),
坳陷高效开发的瓶颈问题,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及 2018, 45(2): 219-225.
高效井比例,实现了富满油田效益开发,在同类油 ZHENG Xiaoli, AN Haiting, WANG Zujun, et al. The segmenta-
气藏中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tion features of strike-slip fault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fault and
reservoirs in Halahatang Area, north Tarim Basin[J]. Journal of
参 考 文 献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Edition), 2018, 45(2): 219-225.
[ 8 ] 朱光有 , 刘星旺 , 朱永峰 , 等 .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复杂
[ 1 ] 康玉柱 . 塔里木盆地海相古生界油气勘探的进展 [J]. 新疆石 油气藏特征及其成藏机制 [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 2013,
油地质 , 2002, 23(1): 76-78. 32(2): 231-242.
KANG Yuzhu. The progress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of marine ZHU Guangyou, LIU Xingwang, ZHU Yongfeng, et al. The
第3期 邓兴梁等:走滑断裂断控碳酸盐岩油气藏的特征与井位部署思路——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 29 ·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ccumulation mechanism of complex res- gas accumulation play in the Tarim Basin, NW China[J]. Chinese
ervoirs in the Hanilcatam area, Tarim Basin[J]. Bulletin of Miner- Journal of Geology, 2004, 39(2): 296-304.
alogy,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2013, 32(2): 231-242. [15] 谭吕 , 王力群 . 古生界复式油气聚集特征及形成条件 [J]. 天然
[ 9 ] 刘鑫 , 敬兵 , 孙东 , 等 . 塔中西部碳酸盐岩高效井地震波反射 气地球科学 , 2013, 24(2): 300-309.
特征 [J]. 新疆石油地质 , 2011, 32(3): 301-304. TAN Lyu, WANG Liqu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haracter-
LIU Xin, JING Bing, SUN Dong, et al. Seismic reflection charac- istics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alaeozoic reservoir in
teristics of high efficient wells in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western Tazhong area[J]. Natural Gas Geoscience, 2013, 24(2): 300-309.
Tazhong area, Tarim Basin[J]. 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 [16] 陈奎 , 周家雄 , 张辉 , 等 . 涠西南凹陷二号断裂带断裂控藏研
2011, 32(3): 301-304. 究及应用 [J]. 海洋学报 ( 中文版 ), 2019, 41(7): 92-102.
[10] 安海亭 , 李海银 , 王建忠 , 等 . 塔北地区构造和演化特征及其 CHEN Kui, ZHOU Jiaxiong, ZHANG Hui, et al. The research
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 2009, 33(1): 142- and application of the reservoir controlling mechanism for the
147. No.2 fracture zone, Weixi'nan Sag[J].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AN Haiting, LI Haiyin, WANG Jianzhong, et al. Tectonic evolu- 2019, 41(7): 92-102.
tion and its controlling on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in the north- [17] 张远银 , 孙赞东 , 杨海军 , 等 . 中古 8 井区孔洞型碳酸盐岩储
ern Tarim Basin[J].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2009, 33(1): 集层流体地震预测 [J]. 新疆石油地质 , 2019, 40(5): 610-614.
142-147. ZHANG Yuanyin, SUN Zandong, YANG Haijun, et al. Seismic
[11] 肖晖 , 赵靖舟 , 杨海军 , 等 .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凹陷奥陶 fluid prediction in caved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wellblock ZG8,
系成藏流体演化 [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 2012, Tarim Basin[J]. 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 2019, 40(5): 610-
37( 增刊 1): 163-173. 614.
XIAO Hui, ZHAO Jingzhou, YANG Haijun, et al. Fluid inclu- [18] 李红波 , 王翠丽 , 牛阁 , 等 . 有封闭水体的缝洞型油藏动态储
sion and Micro-FTIR evidence for hydrocarbon charging fluid 量评价——以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为例 [J]. 新疆石油地
evolution of the Ordovician reservoir of Halahatang depression, 质 , 2020, 41(3): 321-325.
the Tarim Basin[J].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LI Hongbo, WANG Cuili, NIU Ge, et al. Dynamic reserves eval-
Geosciences, 2012, 37(S1): 163-173. uation of Fractured-Cavity reservoirs with closed water: A case
[12] 杜金虎 , 李启明 , 邬光辉 , 等 .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大油气区 from Halahatang oilfield, Tarim Basin[J]. Xinjiang Petroleum
特征与主控因素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 2011, 38(6): 652-661. Geology, 2020, 41(3): 321-325.
DU Jinhu, LI Qiming, WU Guanghui,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19] 朱桂良 . 塔河油田断溶体油藏气驱井组注气量计算方法 [J].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large carbonate petroleum province in 新疆石油地质 , 2020, 41(2): 248-252.
the Tarim Basin, NW China[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 ZHU Guiliang. A method to calculate gas injection volume in
velopment, 2011, 38(6): 652-661. fault-karst carbonate reservoirs of Tahe oilfield[J]. Xinjiang Pe-
[13] 马德波 , 赵一民 , 张银涛 , 等 . 最大似然属性在断裂识别中的 troleum Geology, 2020, 41(2): 248-252.
应用——以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热瓦普区块奥陶系走滑 [20] 李振华 , 顾乔元 , 张大鹏 , 等 . 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油藏产量
断裂的识别为例 [J]. 天然气地球科学 , 2018, 29(6): 817-825. 预测方法 [J]. 新疆石油地质 , 2019, 40(5): 583-587.
MA Debo, ZHAO Yimin, ZHANG Yintao, et al. Application of LI Zhenhua, GU Qiaoyuan, ZHANG Dapeng, et al. Production
maximum likelihood attribute to fault identification: A case study prediction methods for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arim oilfield[J].
of Rewapu block in Halahatang area, Tarim Basin, NW China[J]. 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 2019, 40(5): 583-587.
Natural Gas Geoscience, 2018, 29(6): 817-825.
本文互动

[14] 孙龙德 , 李曰俊 .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一个复式油气聚 (修改回稿日期 2021-02-07 编辑 陈古明)


集区 [J]. 地质科学 , 2004, 39(2): 296-304.
SUN Longde, LI Yuejun. The Lunnan lower uplift: A multiple oil-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