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类比、概念、感知

——斯蒂文·霍尔的建筑设计再阅读
Analogy, Concept, Perception: Rereading on Architecture of Steven Holl

任中龙 | Ren Zhonglong


侯 帅 | Hou Shuai

中图分类号 TU-8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22)01-0012-06 收稿日期 2020-09-19

摘 要 建筑创作的过程常常被视为一个“黑箱”,难以被清晰准确地理解。对于解读者而言,建筑师在其创作生涯中的突变,相比于其日常实践,往往能够更为
明确地彰显其核心理念,从而成为破解“黑箱”的一把钥匙。该文将1984年作为关键时间节点,以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思想转折时期前后的实践作品为线
索,研究其设计思想的转变与设计方法的建构。通过“类比建构站点”、
“概念推动构成”、
“形式融合感知”三个关键词,尝试揭示一条学习与反思霍尔作品的
可能路径。
关键词 斯蒂文·霍尔 现象学 类比 概念 感知
DOI:10.13942/j.cnki.hzjz.2022.01.003
Abstract The process of architectural practice is often regarded as a "black box", which is rather hard to decip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aders, the breaking point among the creations of an architect would usually be better than his usual practice to indicate his core ideas
explicitly, so as to become a key to unlock the mysterious "black box". Taking 1984 as a vital point-of-time, through the thread of projects
designed around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thoughts of American Architect Steven Holl, we study the shift of his design philosoph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design methods. It is aiming to reveal a possible route to study and reflect on Holl's architecture through three key phrases:
"analogy constructing stance", "concept promoting composition", and "form incorporating perception".
Keywords Steven Holl, Phenomenology, Analogy, Concept, Perception

理论 著述与 创 作 实 践 是 理 解一 个 建 筑 非缺少头绪,而在于迷途重重。需要有意识地 要 转 折。霍 尔于 2 0 0 0 年出 版 专 著《视 差》


师设计方法最直接的两条线索。相比于尝试 将材料进行筛选、分离与串联,方能形成一条 (Parallax),其中谈及:他在1984年前往加
窥 探设 计操作过程的“黑箱”,跟 随 建 筑 师 可阅读的线索。 拿大的火车上邂逅一名哲学系学生,从而接触
本人的文字叙述理应是一条更简明清晰的坦 霍 尔 于 1 9 7 7 年 创 立 个人 事 务 所 ,仅 了法国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途。当然情况总有例外,阅读美国建筑师斯蒂 仅 用 了 1 4 年 便 被《 时 代 》杂 志(T i m e Merleau-Ponty)的著作,并以此为契机从类
文·霍尔(Steven Holl),尽管其著述颇丰, Magazi ne)誉为美国最 好的建 筑 师,长 期 型式的认识转向了拓扑式的思考①[9]。12年后,
但试图厘清其文字与创作间的关系,却并不 获奖不断,直至今日仍是美国建筑师中的杰 霍尔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AIA Gold
那么容易。 出代表。国内对 霍 尔的研究始 于2 0世 纪 9 0 Medal),并在随后的采访中再次谈到:1984
霍 尔 的 写 作 通 常与 他 的 作 品 交 织 在一 年代,主要集中于霍尔特殊的现象学哲学背 年,他意识到在探索面向21世纪的美国建筑
[1- 6]
起,呈现一种难以分离的状态。其在为研究提 景,以及相应的创作思想与作品评述 ,其 的道路上,自己早期所追随的新理性主义与形
供材料与基础的同时,也造就了一种复杂的对 中也有少数研究谈及霍尔早期对于形态—类 态类型学方法走到了尽头②。
[7-8]
应关系。散文短章式的论述与跨时期的多个 型的研究以及相应的实践作品 。 在被反复提及的1984年前后,霍尔的思
设计互相索引,文字对于设计的驱动性与诠 所 谓的早 期与其后期以19 8 4 年为时间 想与方法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类型学与现
释性彼此交叠。理解霍尔设计的主要困难并 点,在其前后,霍 尔历经了一次 思 想 上的 重 象学,又如何在霍尔的设计思想与操作方法

12 HA 01/2022
中得以呈现?更重要的,霍尔相当个人化的设
计方法在何种层面上能为后学者学习、借鉴
乃至于反思?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暂且拨开哲
学讨论的迷雾,回到作品本身的线索。

1 类比建构站点
霍尔早期的研究主要刊载于《建筑手册》
(Pamphlet Architecture)系列刊物,其中
最具类型学特征的工作主要包括“字母城市”
(Alphabetical City),
“北美乡村与城市住 图1 望远镜住宅平立面与轴测图 图2 迭句住宅模型
宅类型”(Rural and Urban House Types
in North America),
“杂交建筑”(Hybrid
Buildings),其分别讨论了源于城市网格限
定的形态类型,源于实地调查归纳的地方类
型,以及源于社会发展变革的功能类型。
霍 尔 如 他 所 声 明 的,早 期 受 到 了 新 理
性主义类型学的影响,然而在他的“类型”
研究中,建筑既不追求与城市关联的连续性
(Continuita)③[10],也不追求与历史关联的
经久性 ④[11]40(Permanence)。霍尔对于“永
恒”似乎并不热衷,他对于类型的关注更接近
工具化的运用:收集与发展特定形态,以扩充
图3 尼尔森-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设计创作的语料库。
如 1 9 7 8 年 设 计 的“ 望 远 镜 住 宅 ”
(Telescope House)(图1),其中类型来源
于17世纪初的东海岸,因外观形似望远镜而
得名。基本特征为进深递减的三段或多段体
量,以匹配生活空间,会客空间、临时客房的
不同强度的使用方式 [12]26 。在霍尔的早期创
作中:类型常常是一种形态上的工作基础,在
场地与客户需求下通过适应性的调整完成创
作,形式转化背后的理念尚未充分发展。
图4 艺术与建筑展廊 图5 麻省理工大学学生公寓剖面及模型
在 霍 尔 拥 抱 现 象 学 思 想 之 后,一 种 在
概 念 层 面 的 类 比 方 法 为 霍 尔带 来了设 计
的 起 始 点与 推 动 力。霍 尔 在 专 辑《压 缩》
(Compression)中将其描述为“随机类比思
维”(Stochastic Analogical Thinking),主
张建筑通过主观的类比,与诗歌、绘画、雕塑、
图6 自治工匠住宅模型与平面图
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联系在一起⑤[13]。
阿 尔 多·罗 西(A l d o R o s s i)深 具
影 响 力 的“ 类 比 建 筑 学 ”(A n a l o g i c a l 罗西的“类比建筑学”中解读出两种转化过 突出表现于博尼芳丹博物馆(Bonnefanten
Architecture)理论,使得“类比”一词似乎 程:
“场所错位”(Dislocation of place)和 Museum),形成集体记忆中多种原型的跨尺
⑥[11]9
天然附加了新理性主义类型学的色彩,然而 “尺度融解”(Dissolution of Scale) 。 度再现。
霍尔对于这个词汇的使用,尤其是着意强调的 前者在罗西的威尼斯世界剧场(The Theatre 这两种转化过程在霍尔的创作中,展现
“随机”一词,强调了内涵上与前者的分离。 of the World)中得到集中呈现,抽象的几何 了不同的路径:创作者的主观性成为形式转
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曾在 形体创造了一种超 越时空的永恒象征;后者 化的桥接点。知觉现象学思想很可能是其中

先锋·理论丨 Pioneer·Theory 13
图7 典型“猎枪型”住宅布局与实例照片 图8 典型“驼峰式猎枪型住宅”布局与实例照片

图9 伯克威兹住宅及其平面立面图 图10 迭句住宅平面、立面与剖面图

灵感的来源:身体是对世界感知的窗口,多种 现于建筑的内外界面与内部空间中。 个设计作品。


信息通过身体得到交融,互相之间可以形成 显然,霍尔虽然与罗西使用了相同的词 2.1 转折时期前
一种可以沟通与转化的复杂关系。 汇,但事实上走向的道路恰恰相反。罗西通过 19 8 0年开始 设 计的自治工匠住宅
场 所 错 位 的 转 化 借 助 联 觉 类比将建筑学描述为一种自治的整体,霍尔 (Autonomous Artisans'House)(图6)仍
(S y ne s t he si a)⑦ 形成 知 觉 类比。如 霍 尔 的类比则有意识地引入外部信息,以激 发新 然显示了明显的类型特征,但操作上潜藏了
常用的概念“岩石与羽毛”(the Stone and 的形式的可能性。霍尔的类比可以理解为从 某种主观的附加。
the Feather),这一隐喻同时构建了多重互 主观概念到达具体形式的创作过程,其方法 项目中一组“猎枪型”(Shotgun Type)
相衬托的质感描述,并将其转化成为建筑的 不严谨却也不刻板,缺乏理论批判性的同时, 住宅被横向排列成组,每组配有相同开间大
形态特征。如在迭句住宅(Stretto House) 也激发了设计的多样性与可能性,可以说是风 小的房屋与院落,从而建立起相互之间的对
(图 2)和 尼 尔 森 - 阿 特 金 斯 艺 术 博 物 馆 险与机会并存。 比。形态上最大的差异特征在于表现屋主人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图3) 不同行业工种特点的屋顶[12]66。
中,分别转化为“重与轻”和“实与虚”。 2 概念推动构成 “猎枪型”(图7)是美国南部常见的住
尺度融解的转化则是一种思维类比,将 在“随机类比”的思维基础上,又如何发 宅类型,呈现单开间、长进深、前后立面开门
某种形态特征放缩投射在不同尺度之下,以 展设计的方法?霍尔自己作出了诠释:
“建筑 的贯穿型布局。由于开间狭窄,前后房间衔接
图唤起造访者的新鲜感知。如霍尔另一个常 作品的本质(Essence)是概念(Concept)与 不设走廊,而是直接相对相贯排列,恰好形成
[12]10
用概念“多孔性”(Porosity),在艺术与建筑 形式(Form)的有机联系。” 在霍尔的思 一种古典式布局(Enfilade)。若从前面向后
展廊(Storefront for Art and Architecture) 想背景转折之际,概念对于创作的推动力也 门射击将直接贯穿,相传这正是“猎枪型”名
(图4)与麻省理工大学学生公寓(Simmons 逐渐显现。为方便理解霍尔的设计过程,需要 称的源头 [14]34。若在“猎枪型”住宅的末端增
Hall at MIT)(图5)中,跨越尺度并分别呈 回溯1984年,检视霍尔在转折时期前后的几 加局部二层,则形成了“驼峰式猎枪型”住宅

14 HA 01/2022
(Camel-back Shotgun House)(图8)。 彻底。在东立面上结构跨出墙体彰显,并形成 类比[12]6。
这种变体的产生源于美国特殊的房屋计税法 游廊,而西立面上,结构在与墙体重合的情况 但总体而言,在霍尔自己的叙述建构中,
规,在沿街立面保持一层的条件下,末端的二 下却被包裹进入墙体之中,处于隐匿状态。其 类型方法潜伏,而概念到构成的操作走向了
层空间不纳入计税的范围[14]37。 次,建筑南侧平台处的结构呈现为等距的两 前台。霍尔在2007年重新整理筛选了自己的
阅读自治工匠住宅 的平面,相比“猎枪 跨,而房屋主体处的结构则事实上只有一跨, 住宅设计,结集出版了《住宅:黑天鹅理论》
型”住宅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其一,建筑 于是 通 过 外部 特 征 推 想内部 状 态会遭 遇 矛 (House: Black Swan Theory)。伯克威兹
入口从正立面转移到了建筑的侧面,同时取 盾。此外,东立面上附加的散布栏杆也弱化了 住宅是其中最早的项目,这在某种程度上暗
消了入口处的雨棚,使得入口在形态上处于 对于结构的强调。 示了一个新的开端。
了一种隐匿的状态。这个 变化引发了对正立 当然,建筑师的创作动因往往要比其叙 2.3 转折时期后
面的弱化,从而将建筑形象表达的重点迁移 述中所呈现的更为复杂。设计中的不严谨类 上 文 曾 提 到 过 迭 句 住 宅,开 始 设 计 于
到了屋顶之上,亦即屋顶形态对于屋主人职 比可能来源于方法发展的尚不充分,也可能 1989年。项目场地上三个池塘的水流流过原
业特点的象征性表 达。其二,各房间房门相 来源于其他 方面的影 响。肯尼 斯·弗兰普顿 有的混凝土坝的场景启发了霍尔对于音乐中
对成行排列,形成贯通视景的类型特征被放 (Ken neth Fra mpton)也曾指出,该建筑 节奏的类比。霍尔选取贝拉·巴克托尔(Béia
弃。同时由于入口门厅移到了建筑侧腰位置, 形 态中 存 有 对于 驼 峰 猎枪 住宅 与 灯笼 构 架 Bartók)的乐曲《为弦乐打击乐钢片琴所作
线性贯穿式布局突变为前后镜像式布局,尤 (Balloon Fra me)类型的借用,以及基于 的音乐》(Music for Strings, Percussion
其以玻璃蚀刻师住宅(图6中5号)为最,镜像 大西洋畔的基地特征产生的对于船舶形态的 and Celeste)作为类比对象,将打击乐比作
特征甚至打破了沿街立面保持一层体量的类
型规则。
该设 计 阶 段 霍 尔 尚 未 接 触 现 象学 的 著
作,但其创作中却已然隐约表现出对于类型
方法的某种转变。类型的本体形式不再被严
格遵守,一种来自外部信息类比的象征性操作
逐渐浮现。
2.2 转折时期
1984年开始设 计的伯克威兹住宅
(Berkowitz House)(图9)位于大西洋畔
的一座山岗之 上。霍 尔索引了赫尔曼·梅尔
维尔(Herman Melville)的小说《白鲸记》
(Moby Dick)来构建类比:当地的印第安部
落居民曾创造一种有趣的原始民居。他们在
海滩上搜寻鲸鱼的骨骼,拖上高地,覆以动物
的毛皮,作为可居住的房屋。霍尔在设计中,
将该住宅的结构与围护进行翻转,使框架结
构外露来形成对于该传说的隐喻[12]75。
设计以文本为类比,阅读则有理由回到
文本,去分析词与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概念中
的原始民居以鲸鱼骨骼为结构,动物毛皮为
围护,可以对应于框架结构。对此,霍尔使用
外露的木制框架作为回应。其一方面满足了
杆件纤细、柱跨密集的形象类比需求,同时利
用木材热阻较高的特点,简化解决了结构伸
出带来的热桥问题。同时,不设置女儿墙,仅
以橡皮薄膜覆盖屋顶的细部构思进一步回应
了形象上的类比。
但 另一方面,平面与立面对照显示出并
不严谨之处。首先,结构在形象上的强调并不 图11 赫尔辛基当代艺术馆草图、水彩表现、实景及地下层与一层平面图

先锋·理论丨 Pioneer·Theory 15
“重”,弦乐比作“轻”,分别转化为混凝土的 多种体验交错之处,亦于个人与他人的体验交 需要格外谨慎。亦如霍尔曾言:
“未经空间、
⑧[15]
矩形体量与金属的曲面形态,创造了一种隐喻 错之处得以揭示,如齿轮间相互咬合。” 材料与直接体验的具体化的抽象词汇,想要
[12]30
性的建筑构成 。 身 体 成 为主体 与 世 界 联 系 的 窗口与 桥 通过文字语言直接到达建筑意义,实则可能
这个项目中的类比转化清晰而充分。被引 梁,主观的形式操作借助于身体感知便能在 面对意义消失的危险。”⑩[17]
的乐曲包含四个乐章,建筑中轻与重结合的 探访者心中泛起回响。如同在迭句住宅中所 再阅读霍尔的作品,固然可以击节赞叹
形式母题便重复了四次:同时表现为墙体的 显示的,主观的概念推动了特定的构成形式, 于霍尔对于概念运用的创造与发展,但也需
薄与厚、界面的实与虚、形态的直与弯,共同 而一条切身可感的起伏变换的叙事性通廊真 谨 慎 沉 思 形式 构成 之中建 筑 意 义 的 栖身之
形成了对于音乐节奏的多重类比,呈现于平 正为作品注入了意义。 所。一座拥有精巧概念的建筑并不天然地成
面、立面、剖面等多种制图之中。 霍 尔 最 重 要 的 代 表 作 之 一 ,赫 尔 辛 为好的建筑,对于建筑师,在概念到达形式的
设计图纸(图10)显示出了转化过程的严 基 当 代 艺 术 馆(K i a s m a , M u s e u m o f 贯穿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保持感知层面的
谨,尤其在 对于乐曲重音的类比上。四个砖 Contemporary Art Helsinki)(图11)是一 整合真诚严肃,以实现造访者对于空间感知
石砌筑而成的矩形体量上对应了四个乐章中 “交缠”(Intertwining)或
个更清晰的范例。 的切身共情。
的重音,各个体量前后滑移,如跳动的音符。 “交叉”(Chiasma/Kiasma)作为直接推动
四个体量是一种在数量上刻意补足的结果, 形式的概念,促使两个建筑体量交错为一。身 资料来源:
住宅 最北 端尽 头的体量“水屋”(Floode d 体知觉的激活在形体交错之处格 外明显:从 图1:参考文献[11];
House)实则并非房屋,而是着意营造的如房 入口门厅看向建筑深处,空间呈现出一种深 图2,图5,图11-4:El Croquis.Steven Holl 1986-
屋一般形态的水景。与此同时,在建筑正立面 远无尽的状态。延伸到未知之处的连续空间, 1996[M].Madrid: El Croquis, 1996;
前布置了四道矮墙,分别与四个矩形体量一 塑造了一种仿佛时间被拉长的陌生感,激 发 图3:St even Hol l .Urb a n is m s: Worki ng wit h
侧对齐,附加了一重对于节奏的再现。 到访者的运动,从而在连续的行进中探索绵 Doubt[M]. 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对于该项目第二重的阅读来源于其平面 延的空间体验。 Press,2009;

与剖面的对应。建筑的平面组织较为复杂,但 这种空间状态的构思,可以从建筑的地 图4,图9-1,9-2: El Croquis.Steven Holl 1986-

剖面提供了一条清晰线索。该剖面采用了转 下层与一层平面的细微差异中理解。地下层 2007[M].Madrid: El Croquis, 2007;

折剖断的画法,呈现了一条重复单元地坪逐 的中廊宽窄保持一致,以让渡较大的实用房间 图6-1,6-2: 参考文献[11];


图7-1,7-2,8-1,8-2: 参考文献[14];
层降低,平整的与弯曲的屋顶渐次变换的连 面积;而一层平面则强调了两个体量扭曲交错
图 9 - 3: S t e v e n H o l l . H o u s e: B l a c k S w a n
续叙事场景。据此重新检视平面,可以发现霍 而带来的空间向深处收紧的效果。这种收紧
Theory[M]. 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尔文字中并未提及的巧思:虽然建筑的重复 刻意加剧了透视,从而营造出超越客观长度
Press,2007;
体量各自前后滑移,但如果在建筑的前后门 的幽深感受。这种感知的唤起升华了“交缠”
图10-1,10-2: 参考文献[16];
直至最末端的“水屋”开口之间绘制一条连 的概念及其所推动的建成形式本身。
图11-1,11-2,11-3: 参考文献[9]。
线(图10a),可以发现一条视线贯穿的通廊。 霍尔曾在专辑《交缠》(Intertwining)
中总 结:
“我们 的目标是将 空间实现于有力 注释
这条通廊的存在将剖面的描绘转化成为切身
① 原文:
“In 1984, on a long train ride across
可感的视景。 的现象学特质之中,同时将建筑提升至思想
⑨ [16] Canada, a philosophy student introduced
在一个居住建筑中刻意营造一条叙事特 的 高度” 。这 段引语回应了阅读 霍 尔作
m e t o t h e wo r k o f M a u r i c e M e r l e a u -
征强烈的贯通流线,不会是出自于家居实用 品的两条线索:感知(Perception)与概 念
Ponty…Its spiral space echoed the change
的需求,但其在日常实用之外,着实增添了一 (Concept)。概念立于前台,自然不被忽略;
in my thinking from the typological to the
重空间体验上的抽象性。这个特殊之处促使 然而沉默无声,需要刻意挖掘的感知要素才
topological.”。
这个设计超越了形式上的游戏,它在使用者 是真正促使霍尔的作品超越形式游戏,获取
② 原文:
“I reached a dead end in my thinking
身体感知的层面将设计概念再次物质化。 普遍意义的力量之源。
and work around 1984.I had been trying to
tra nsfor m building typology as a way of
3 形式融合感知 4 反思 going forward; the notion of the morphology
1984年以来,霍尔所发展的从概念词汇 “类比建构站点”、
“概念推动构成”、 of a city and building typology came from
到达形式构成的方法是工具性的,但其背后 “形式融合感知”可以作为理解霍尔的三个 the Italian rationalist movement.I was trying
的现象学理念是思想性的,它为霍尔指出一 关键词,分别是其创作的起点、框架、灵魂。 to find a n America n 21st centur y way of
条有别于类型学方法的获取意义的途径。 其中,灵魂的把握最为困难,毕竟形式操作的 thinking, and I felt that was a dead end.”。参
莫 里 斯·梅 洛 - 庞 蒂( M a u r i c e 成立并不依赖于感知的唤起。即使敏锐如霍 见https://www.worldarchitecturenews.com/
Merleau-Ponty)曾解释:
“现象学的世界并 尔,在长达40余年的实践中也不免会有形式 article/1511277/andrew-caruso-interviews-
非是纯粹的存在而是感觉的交汇,它于个人的 游戏之作,然而作为后学者对其进行阅读,则 steven-holl。

16 HA 01/2022
③ “类型”的连续性可被理解为一种单体建筑对于城市形态与历史的再现能力,参见参考文献[10]:“Typology was a means of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ildings and the city of which they formed part, and thereby of showing how individual buildings were manifestations of the collective, and historical
processes of urban development”。
④ 罗西将“类型”视为经久而复杂的,于形式之先并建构形式的逻辑原则,参见参考文献[11]:
“I would define the concept of type as something that is permanent
and complex, a logical principle that is prior to form and that constitutes it”。
⑤ 原文:
“Creative architecture is connected in this way to all the arts —poetry, painting, sculpture, music, dance.They are all initiated in individual
intuition; cross-discipline imagination, forms of stochastic and analogical thinking”。
⑥ 原文:
“The subversive analogues proposed in Rossi’s Work involve two kinds of transformation.One is the dislocation of place, the other the
dissolution of scale”。
⑦ 个别“联觉者”(Synesthete)会认为数字是有色彩的,抑或词汇是有味道的,而对于多数人而言,这种联觉更接近一种修辞(即“通感”),例如颜色的冷与暖,抑或声
音的锐与钝。
⑧ 原文:
“The phenomenological world is not pure being, but the sense which is revealed where the paths of my various experiences intersect, and also
where my own and other people’s intersect and engage each other like gears”。
⑨ 原文:
“Our aim is to realize space with strong phenomenal properties while elevating architecture to a level of thought”。
⑩ 原文:
“Since words are abstract, not concretized in space, material and direct sensory experience, this attempt to penetrate architectural meaning
through written language will risk disappearance”。

参考文献
[1] 陈洁萍. 阅读《视差》——斯蒂文·霍尔建筑思想研究[J]. 新建筑,2003(6):64-67.
[2] 陈洁萍. 一种叙事的建筑——斯蒂文·霍尔研究系列[J]. 建筑师,2004(5):90-97.
[3] 吕小辉,何泉. 感知空间——斯蒂文·霍尔建筑创作思想研究[J]. 建筑师,2005(6):83-87.
[4] 梁雪,赵春梅. 感知建筑——浅析20世纪90年代以后斯蒂文·霍尔的理论探索与设计实践[J]. 建筑师,2006(4):24-28.
[5] 冯琳,宋昆. 霍尔建筑垂直路径的知觉现象学解读[J]. 新建筑,2012(6):70-74.
[6] 冯琳,宋昆,梁雪. 斯蒂文·霍尔建筑的时间之维解析[J]. 建筑学报,2013(8):14-19.
[7] 禹食. 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J]. 世界建筑,1993(3):54-60.
[8] 梁雪,赵春梅. 感知建筑——浅析20世纪90年代以后斯蒂文·霍尔的理论探索与设计实践[J]. 建筑师,2006(4):24-28.
[9] Steven Holl. Parallax[M]. 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2000.
[10] Adrian Forty. Words and Buildings:A Vocabulary of Modern Architecture [M]. London:Thames & Hudson Ltd,2004.
[11] Aldo Rossi.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84.
[12] Steven Holl. Anchoring [M]. 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1989.
[13] Steven Holl. Compression [M]. 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2019.
[14] Steven Holl. Pamphlet Architecture 9: Rural & Urban House Types in North America[M].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1983.
[15] Maurice Merleau-Ponty.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5.
[16] Steven Holl. Intertwining [M]. 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1996.
[17] Steven Holl,Juhani Pallasmaa,Alberto Perez-Gomez. Question of Perception,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M]. San Francisco:William K Stout
Pub,2007.

作者信息:
任中龙,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师,zhonglongren@163.com
侯 帅,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先锋·理论丨 Pioneer·Theory 1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