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第 44卷 第 3 期 电 

 子  与  信  息  学  报 Vol. 44No. 3
2022年3月 Journal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r. 2022

面向6G的无人机通信综述
陈新颖①      盛   敏②      李   博③      赵   楠*①

(大连理工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大连   11602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71)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威海   264209)

摘   要:5G的成功商用为日常生活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如自动驾驶、万物互联等,然而随之也产生了更大的数
据量需求,进而催生了第6代移动通信。相较于5G,6G在带宽、时延、覆盖等性能方面均需要有更大的提升。因
此,该文针对全域覆盖、场景智联、信息耦合的6G网络中无人机(UAVs)的应用场景进行了综述。首先,针对无
人机在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架构中的应用进行了陈述,重点讨论了无人机在不同场景中可能承担的角色及功能,
如蜂群基站、全息投影部署、远距离中继通信以及数据采集等。然后,对6G中应用于无人机通信的太赫兹、超大
规模天线、内生人工智能、智能反射面(IRS)、智能边缘计算、区块链、通信感知一体化等潜在关键技术进行了
探讨。最后,对6G场景下无人机通信面临的续航时间、网络融合性、智能反射面兼容性、太赫兹通信研发以及用
户安全等方面的技术挑战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6G移动通信;无人机;空天地海一体化;太赫兹;智能反射面
中图分类号:TN91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22)03-0781-09
DOI: 10.11999/JEIT210789

Survey o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Communications for 6G


CHEN Xinying①      SHENG Min②      LI Bo③      ZHAO Nan①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Service Networks, Xidian University, Xi’an 710071, China)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t Weihai, Weihai 264209, China)

Abstract: Alth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fth-Generation (5G) mobile communication has brought tremendous
innovations to the daily life of human beings, e.g., autonomous vehicles and internet of everything, the
upcoming huger data requirement leads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sixth-Generation (6G) mobile communication.
Compared to 5G, the transmission rate, time delay, and wireless coverage need to b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us, 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tions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AVs) to the ubiquitous, intelligent and
coupling 6G network are surveyed. First, the utilization of UAVs in the framework of space-air-ground-sea
integrated network is demonstrated, and the roles and functions of UAVs in different scenarios are emphasized,
e.g., the swarm base stations, the deployment for holographic projection, the long-distance relaying and the
data collection. Then, the potential 6G key techniques of terahertz, ultra-massive 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
output, endogenou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 (IRS), intelligent edge computing,
blockchain and 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 for UAV communications are investigated. Finally, the
future challenges of UAV communications for 6G, including the limited duration, integration of networks,
compatibility of IRS, development of THz communications, and user security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The sixth-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UAVs); Space-air-ground-
sea integration; Terahertz; 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IRS)
 

收稿日期:2021-08-06;改回日期:2021-10-22;网络出版:2021-11-04
*通信作者: 赵楠 zhaonan@dlut.edu.cn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20YFB1807002)
Foundation Item: The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2020YFB1807002)
782 电  子  与  信  息  学  报 第 44 卷
 

1 引言 全球立体深度覆盖中的空域覆盖起到重要作用[14]。
基于其自身的多功能、高移动、易部署和低成本等
2014年5月,5G白皮书提出“信息随心至,万
优势,无人机可以被用作空域辅助通信平台,如:
物触手及”的愿景并预测随之而来的5G之花的盛
在高密度通信用户场景下,可以部署无人机作为临
放[1]。然而,处于4G中的人们还无法想象1 Gbps的
时基站或者中继来辅助无线通信,增加用户容量。
高传输速率、毫秒级别的低时延、平方公里百万连
此外,无人机也可以作为具有高移动性的终端用
接的广覆盖以及500 km/h的高移动性将要如何实
户,在环境监测等场景中负责数据采集。具体而言,
现。直至2020年5G在全国范围内成功商用,人们
无人机辅助通信具有如下优势:
体验到了5G网络中数据传输的高带宽、低时延、
(1) 视距信道[15]:无人机可以悬停或盘旋在空
广覆盖和大连接等优势,这也极大促进了车联网[2]、
中,因而与地面用户间的信道主要为直射链路。由
自动驾驶[3]等技术的快速发展。5G的蓬勃发展使人
于可以通过直射链路而无需折射或散射,无人机与
类生活更为便捷与多姿多彩,但同时也使数据传输
地面通信设备间的信道条件质量高、衰减小。因
呈指数级增长。相关研究报告预计,到2022年移动
此,通过无人机辅助,可以有效提升接收端的信噪
数据流量将会达到2.57EB/d[4],加之日渐兴起的物
比,进而实现高质量通信。
联网相关产业对超高速率无线数据传输超低时延的
(2) 高移动性[16]:无人机作为小型飞行器,可
要求,如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目前广泛开展的
以通过遥控终端进行控制。由于空中并无遮挡且其
5G相关技术已无法满足新兴服务对现有通信性能
自身的位置不固定,可以实时调整部署以实现应急
的需求。因此,互联网业、工业界和学术界均开展
通信。此外,对于一些非突发但临时的应用场景,
了对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的研究。目前广泛认可的
无人机通信也可以方便快捷地部署。
6G愿景可以用“一念天地,万物随心”来概括[5],
(3) 低成本组网[17]:无人机可以灵活部署,应
具体可以分为智慧连接、深度连接、全息连接和泛
用于复杂多变的场景及环境。由多架无人机组成的
在连接[6]。智慧连接是基础骨架,以此为基础可以
蜂群可以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构建稳定的通信网
实现深度、全息与泛在连接。6G愿景固然美好,
络,并且可以多次再部署。因而,可以利用无人机
但现有5G技术仍无法支撑。因此,学术界与工业
进行低成本临时组网,以应对不同类型的需求。
界又以5G技术为基础点,以6G愿景的4大连接为导
在本文中,首先针对6G移动通信中无人机的
向,对如何实现6G“一念”之超低延时、“天
应用场景进行深入讨论与分析;然后,针对无人机
地”之深度覆盖、“万物”之泛在连接以及“随
辅助6G移动通信的潜在关键技术及面临的挑战进
心”之智慧互联的美好需求进行了技术探索与革
行了探究。
新。经过前期研究,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潜在6G关
 

键技术主要有太赫兹频段的应用[7]、分布式超维度 2 6G中无人机应用场景与功能
天线技术 [8] 、智能反射面 [9] 以及网络内生的嵌入式 我国在5G中开展了卫星互联网的建设 [18] ,这
智能 [10] 等。因此,6G的商用需要在前期对目前地 也为6G的演进带来便捷。目前商用的5G移动通信
面基站等基础设施做出相应改变,如天线阵列的增 致力于实现人、物和车之间的互联,并解决高信息
加、网络内层处理系统的优化配置等。 并发的超低时延、超大用户带宽和超广域覆盖的问
尽管基础通信设施可以基本满足日常的通信负 题。然而,随着物联网应用的深入,5G所提供的
荷,然而当出现突发情况时或在非常规的临时场景 传输时延、覆盖范围、传输速率以及运算能力仍无
中,仅依靠地面无线通信设施便显得力不从心,比 法满足未来的需求。因而,6G移动通信将具备更
如:重大自然灾害的网络重建、偏远地区的临时通 低的传输时延以保障信息传送的实时性,更广域的
信部署、重大节假日聚集活动现场的无线资源分配 覆盖范围以实现“空天地海”全维度的泛在互联,
等[11]。为了有效提升这些场景中无线通信的质量, 更快的传输速率以实现流畅的用户体验,并从外挂
可以通过部署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式的人工智能进化为嵌入式的内生智能。本节首先
UAVs)来辅助通信[12]。无人机作为小型飞行设备, 介绍了无人机在星地融合网络架构中的部署方案,
其本身具有的诸多优点可使6G移动通信变得更为 然后对无人机在6G移动网络中所承担的角色进行
便捷。因此,无人机辅助通信是6G移动网络中不 具体论述。
 

可或缺的潜在技术[13]。 2.1 星地融合网络架构中无人机的应用


无人机作为小型飞行器在实现6G“空天地海” 6G移动通信的根本需求不仅包括以通信功能
第3期 陈新颖等:面向6G的无人机通信综述 783

为主的集智能、感知、安全于一体的移动通信网络 等设备具有更灵活的操控性。同时,空基网中的无
建设,还要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多种网络相互融合 人机也可以通过配置多天线阵列、智能反射面[20]等
的空天地海无缝覆盖[19]。其中,无人机可应用于空 收发装置实现对信息传输更有效的控制。此外,由
基网络,联合卫星、地面设施和海上通信用户,实 于空地链路大概率为视距通信链路,因而收发两端
现复杂场景中的多维度覆盖、随时接入与安全连 的功率衰减会更小,接收端的信噪比也更高,这将
接,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该网络由天基网、空基 显著提升用户的传输速率。另外,由于无人机具有
网、海基网和地基网组成。其中,地基网主要指地 实时、便捷部署的优势,可以利用无人机实现基站
面的通信设备,包括地面的互联网和无线设备。天 的临时部署,以满足在突发或临时情况下密集用户
基网由与地面相对静止的绕地卫星组成。空基网由 的无线通信需求。表1给出了6G移动通信不同场景
临时部署的无人机、飞艇等组成,这些设备可以为 中无人机通信的关键技术以及所起到的功能。
 

地面或海面的海基用户提供中继服务,将信息转发 2.2 无人机辅助地面移动通信的主要功能


至天基卫星。海基网是指海上平台或在海上运行的 无人机凭借其自身的高移动、易部署、视距信
舰艇、渔船等设备。由于远离陆地,海上平台在现 道等特性 [ 2 8 ] ,在6G移动通信中将起到重要的作
有的地面基站通信范畴内大多处于失联状态,而通 用。地基网和海基网中通常存在大量移动设备,在
过无人机的部署,便可实现海基与陆地控制中心间 某些特殊情况下,仅依靠地面基站无法满足移动设
的通信。
备的通信需求。本节通过介绍无人机在6G场景中
无人机在6G移动通信中主要起到空基网层面
的潜在应用对其重要性进行阐述。在6G移动通信
的通信功能。通过在不同场景中部署无人机,可以
网络中,无人机具体的应用场景如图2所示。
 

实现在无线通信网络层面的拓展,由地基网的基础 2.2.1 无人机基站蜂群系统


通信拓展至空基网,进而可以与天基网的卫星或海 在未来6G移动通信网络中,由于太赫兹、超
基网络进行互联,实现6G全域覆盖、场景互联的 大规模天线阵列等技术的应用,加之高分辨率的视
宏观需求。在空基网络中,无人机较于飞艇、气球 频信息和图片信息的广泛需求,终端用户的通信数
 

据量将会显著增加。此外,在人员高度密集的会展
中心、举办重要赛事的体育场馆等场景中,物联网
设备的多发数据、车联网中海量图片等传感信息需
要上传并分析计算,这些均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传
输。当地面基站无法承载时便可借助无人机进行临
时基站部署,分担用户数据传输的需求。
 

2.2.2 无人机全息投影系统
作为6G愿景之一的“全息通信”,是在虚拟
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之上拓展出的高保真扩展现
实。由于全息投影系统需要保证用户从各个角度都
能实现高保真扩展现实投影的效果,该系统需要多
  点实施投影并且各个投影点间相互配合,加之声效
图 1 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架构 和其他感官效应,便可使用户体验到全息投影的高

表 1 6G移动网络各种场景中无人机通信的关键技术及功能

参考文献 关键技术 无人机功能 无人机数目(个)


文献[21] 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 通信基站 1
文献[22] 动态频谱共享 采集传感器信息并发送至基站 多
文献[23] 有限长信道编码 采集传感器信息并发送至基站 多
文献[24] 超大阵列天线 与地面用户或基站通信 1
文献[25] 太赫兹 收发信息的用户 4
文献[26] 人工智能 接收信息进行自学习的用户 多
文献[27] 区块链、人工智能 运送药品的用户 1
784 电  子  与  信  息  学  报 第 44 卷
 

 
图 2 无人机在6G移动通信中的主要应用

保真拓展效果。在该场景中,利用无人机部署各个 采集,这也从另一方面克服了无人机续航时间短所
投影点可以使整个系统更为灵活的部署,并且缩短 造成的采集时间不足的问题。
 

全息投影的部署时间,给用户带来更加多维保真的
3 6G无人机通信的关键技术及进展
视觉体验。
 

2.2.3 无人机中继网络 6G是在5G的基础上,对其现有的超低时延、


6G移动通信中的一个典型场景是“空天地 海量连接、超大带宽等场景需求进行拓展,以实现
海”无缝全球深度立体覆盖。目前,尽管5G已经 更高的峰值传输速率、更快的用户体验速率、更低
致力于陆地移动通信基站的泛在覆盖,但是海面用 的传输时延、更多的接入用户、更大的移动承载性
户仍处于与外界孤立的状态。因此,6G需要解决 和更高的频谱效率。这些指标的飞跃需要技术的全
海平面的无线覆盖问题。将无人机作为中继引入到 面革新来支持,目前得到业界广泛认可的6G关键
海基网通信中,可以保证石油作业的海上平台、海 技术主要包括太赫兹、超大规模天线阵列、6G网
面作业的渔船舰艇等海基通信用户与外界的信息畅 络内生智能、智能反射面、智能边缘计算等。因
通。此外,由于海上平台、渔船、舰艇的位置和活 此,本节就6G关键技术在无人机辅助通信中的应
动范围具有临时性,利用高效、低价、可实时部署 用进行探究。
 

的无人机作为中继节点实现与外界互联也具有更高 3.1 太赫兹通信


的性价比。
 
作为6G移动通信中最具突破性的技术,太赫
2.2.4 无人机数据采集 兹被评为改变未来的关键技术之一[29]。为了满足数
无人机具有灵活移动的优势,能够飞入无人区 据的爆炸式增长,单纯利用现有频段进行无线传输
并实现远程操控。在野外大面积森林、盆地、冰 已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的数据需求。从现阶段的毫米
川、平原等诸多不适宜以人工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波到未来的太赫兹,无线通信可用频带出现了革命
与监测的场景下,可以通过部署无人机,对其飞行 性的突破,传输速率也将显著提升。太赫兹频段为
轨迹进行优化设计来实现数据的灵活采集。同时, 0.1~10 THz,频率更高,波长更短,这使得波束
受益于6G移动网络的大通信带宽和高传输速率等 赋形的主瓣更窄,增加了窃听的难度,具有更高的
特性,无人机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高效的数据 安全性。但是,太赫兹相较于前几代的低频信号具
第3期 陈新颖等:面向6G的无人机通信综述 785

有更大的衰减,而无人机通信中的空地视距信道将 射出去的信号,进而实现对波束赋形信号传输的更
会极大程度地减弱太赫兹信号的衰减,从而保证通 全面控制。由于智能反射面不需要射频转发等功
信质量。
  能,因而能耗较低。同时,智能反射面结构简单,
3.2 超大规模天线阵列 便于安装在其他物体表面,如无人机空中平台等。
无线通信可以通过多天线技术利用信道性质以 搭载了智能反射面的无人机通信平台如图4所示,
实现用户接收端的功率增益[30]。另外,也可以利用 通过空中智能反射面可将接收信号反射至被遮挡屏
天线的方向性通过波束赋形和信号的预编码来有效 蔽的用户终端,提升无线通信质量。另外,通过直
抑制窃听保证通信的安全。6G移动通信将会在 射与反射信号叠加,搭载智能反射面的无人机还可
5G的256~1024规模的天线阵列基础上更大规模地 以带来更高的信道增益。
 

对其进行扩充,预计单个基站将会超过10000根天 3.5 智能边缘计算


线。由于6G移动通信将采用太赫兹频段进行传 纵观计算模式发展史,从中心化的大型机计算
输,因而即便超大规模天线阵列在天线数目量级上 时代,到分布式的个人终端计算时代,再到大数据
十分巨大,其体积也不会过于庞大,例如纳米级的 云计算时代,中心式计算和分布式计算交替发展。
天线可以在1 mm2内嵌入1024个工作在1 THz的阵 在未来的6G移动通信中,由于网络更侧重内生的
列单元[31],这也更有利于其装载到载荷受限的无人 智能运算能力,未来的网络将采用智能云计算与
机平台上用于信号的接收与转发。
  智能边缘计算相融合的方法,使计算系统更扁平
3.3 网络内生人工智能驱动 化,同时采用区块链分布式存储等去中心化技术来
区别于现已商用的5G网络中依靠外接系统 实现对用户数据隐私的保护[34]。应用智能化边缘计
实现人工智能的方式 [ 3 2 ] ,6G将采用网络内生智 算的无人机平台可以不依托中心控制系统,而是结
能这一概念。6G移动通信中,以人为核心将智 合周围的环境,进行实时的智能化计算控制,其具
能化贯彻到网络中的每一个层面,进而实现高度 体应用场景如图5所示。基站可以将计算任务分配
灵活具有自主性的“智”化网络来服务每一个用 至无人机,无人机可以合理地将计算任务卸载至各
户,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天基网、空基网和地 个拥有计算能力的终端用户,进而实现智能化边缘
基网都可以独立地接入至6G智能网络,将智能 计算。
 

化贯穿于整个网络的各个层面。在智能化的6G网 3.6 分布式区块链网络


络中,基于无人机的辅助通信可以通过网络、业 在6G移动通信网络中,物联网和车联网等
务和用户的相关数据来自主学习并管理和控制其飞 部署将会随时随地产生海量数据。然而,由于无线
行轨迹等特征,以实现“无人”驾驶的飞行目标并 通信的开放性,超密集网络中用户的安全保障尤为
通过多维感知和大数据计算等手段实现多元网络的 重要。区块链技术通过将用户数据分布式存储于各
融合。
  个用户终端从而保证数据无法被非法篡改,因此可
3.4 智能反射面 以保障网络数据的有效性。在超密集异构网络中可
智能反射面可以通过软件编程控制信号反射的 以通过部署无人机作为分布式区块链网络的节点,
幅值和相位,实现无线信道的自重构[33]。智能反射 以实现用户信息安全、高效地存储与传输。然而,
面由多个低功耗的无源反射组件组成,这些反射组 当网络规模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数据索引将会产生
件可以通过外加的电压和相位驱动使其可以操控反 较大的时延并且用户数据的存储也需要更大的空
   

   
图 3 6G无人机通信网络中的内生智能 图 4 智能反射面在6G无人机通信中的应用
786 电  子  与  信  息  学  报 第 44 卷
 

 
图 5 6G无人机通信中的智能边缘计算

间,这也是未来无人机分布式区块链网络将面临的 能,而如何提升无线能量采集的效率也是一大技术
挑战。
  难题。此外,尽管已有可以为无人机自动更换电池
3.7 通信感知一体化 的航站装置,但这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无人机续航
无人机凭借其良好的高移动性和易部署性在军 时间短的难题。
 

事应用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无人机侦查与攻击。此 4.2 无人机与异构网络间融合


外,民用无人机的日益普及使得禁飞区的空域管理 为了满足更广域的无缝覆盖,6G致力于实现
也更加困难。因此,军事方面对敌方恶意的无人机 “空天地海”的全维度通信,因此如何实现空域网
侦查行动和民事中对非法无人机的跟踪等都是亟待 的无人机与其他不同异构网络间数据交互的高速
解决的问题。相较于图像感知系统,雷达探测受天 率、低时延、海量连接便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
气等环境变化的影响更小,也更具稳定性。因此, 题。不同网络的传输协议、网络架构均不同,数据
在未来的6G移动通信网络中,可以将雷达系统与 的跨网络传输需要进行缓存、转发,这将会产生多
基站通信系统进行有机结合,通过雷达探测监控的 余的处理步骤。因此,为了解决数据在不同类型网
同时完成重要信息的安全传输。 络间的交互,需要重新设计各网络架构以及数据分
综上所述,6G移动通信网络将会产生海量数 发协议并考虑它们之间的兼容性,在保证用户数据
据,而上述提及的太赫兹通信、超大规模天线阵列 准确性的同时实现低时延、高带宽传输。
 

和智能反射面等技术将会有效保证6G网络中无人 4.3 智能反射面及超大规模天线阵列与无人机的兼


机节点的高速海量数据传输。
  容性
智能反射面可以通过软件定义主动调节入射信
4 6G无人机通信的技术挑战与未来方向
号来改变反射信号的相位和幅值,以达到对信道的
无人机辅助的移动通信在6G中具有非常广阔 重构来提高接收端信号功率的目标并同时抑制干
的前景。然而,由于无人机通信自身的发展仍处于 扰。由于智能反射面是无源反射而不需要通过接
初级阶段,并且6G相较于5G又有了全新的技术发 收-放大/解码-转发的方式传输信号,与传统中继
展,因而将无人机应用于6G移动通信仍有诸多挑 相比更加节能。但在实际部署中,由于智能反射面
战需要深入的探索与研究。本节从无人机的续航时 需要装配在无人机表面,考虑到无人机的尺寸以及
间、“空天地海”全覆盖异构网络的融合、射频相 有限的续航载荷能力,需要有效限制智能反射面的
关的天线技术与太赫兹技术、移动用户的安全问题 尺寸与重量。此外,由于6G中采用超大规模天线
等方面对面向6G的无人机通信所存在的技术挑战 阵列,即便采用太赫兹频段将明显减小单元尺寸,
与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但天线阵列规模巨大,在设计中仍需将其体积纳入
4.1 无人机的续航时间 考量范围。
 

无人机的续航时间一直是限制其发展与应用的 4.4 太赫兹相关技术及设备研发


瓶颈[35]。旋翼无人机多为电池驱动,市面上的电池 太赫兹作为6G移动通信中备受关注的突破性
多为锂电池,无法为无人机提供长时间的续航能 技术之一,具有更宽的带宽并可提供接近Tbit/s的
力。目前,旋翼无人机续航时间多在30 min左右。 传输速率。一方面由于其频率较高波长较短,因此
已有研究提出可以利用能量采集技术为无人机供 在波束赋形中具有更窄的主瓣宽度和更精确的传输
第3期 陈新颖等:面向6G的无人机通信综述 787

方向以保证用户信息安全。然而,无人机端受限于 点针对6G空天地海一体化无缝覆盖网络架构下空
体积与续航能力,太赫兹波束的搜索与对准技术难 基网络中的无人机通信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同时,
以实现。另一方面,太赫兹频率较高且易被分子吸 针对无人机在通信网络架构中所担任的不同职责对
收,因此太赫兹传输衰减增大,这也造成传输距离 其在6G中的应用场景进行了预测。此外,对6G无
较短。此外,目前的半导体、金属材料和光学元件 人机通信中太赫兹、超大规模天线阵列、智能反射
还不能满足太赫兹通信的性能,因此,未来还需要 面、人工智能计算、区块链、通信感知一体化等潜
对适用于太赫兹频段的材料进行大力研发。
 
在关键技术进行阐述。最后,对面向6G的无人机
4.5 用户信息的安全性 通信中存在的相关技术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
由于无线通信具有广播特性,用户的信息暴露 展望。
在空中引发了安全隐患。另外,无人机的运行范围
参 考 文 献
在空中,无论是空对地信道还是空对空信道都更接
[1] 尤肖虎, 潘志文, 高西奇, 等. 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
近视距信道,因而无人机通信更容易被窃听者进行
键技术[J].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4, 44(5): 551–563. doi: 10.
信道估计,进而对用户的私密信息进行截获与窃
1360/N112014-00032.
听。6G移动通信中将采用太赫兹信道,虽然其信
YOU  Xiaohu,  PAN  Zhiwen,  GAO  Xiqi,  et al.  The  5G
道模型尚未充分建立,但视距信道更具稳定性,因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its
而信道特性更容易被窃听者获取,进而对用户信息
emerging key techniques[J]. Scientia Sinica Informationis,
隐私造成威胁。此外,窃听者还可能发射干扰噪声
2014, 44(5): 551–563. doi: 10.1360/N112014-00032.
来攻击无人机的正常通信,如何克服主动干扰攻击
[2] LYU Feng, CHENG Nan, ZHU Hongzi, et al. Intelligent
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context-aware  communication  paradigm  design  for  IoVs
 

4.6 蜂群网络冲突规避
based  on  data  analytics[J].  IEEE Network,  2018,  32(6):
无人机的高移动性使其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在 74–82. doi: 10.1109/MNET.2018.1800067.
大规模无人机蜂群网络中,其移动性给蜂群系统的 [3] GUAN  Yueshi,  WANG  Yijie,  BIAN  Qing,  et al.  High-
信道建模、飞行部署和轨迹优化等造成极大的挑 efficiency self-driven circuit with parallel branch for high
战。尽管空地无线信道可以近似为视距链路,然而 frequency  converters[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由于蜂群网络的复杂性以及无人机间的相互干扰, Electronics,  2018,  33(2):  926–931.  doi:  10.1109/TPEL.
无人机信道仍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这也会对空地 2017.2724545.
信道建模造成影响,进而对6G移动通信网络中各 [4] Cisco System. Cosic visual networking index: Global mobile
无人机的轨迹规划造成干扰,影响无人机的编队飞 data traffic forecast update, 2017–2022 white paper[S]. 2019.
行,甚至产生冲突。因此,如何对无人机蜂群进行 [5] 赛迪智库无线管理研究所. 6G概念及愿景白皮书[N]. 中国计
有效的冲突规避,也是未来6G无人机通信网络所 算机报,  2020-05-11(008).  doi:  10.28468/n.cnki.njsjb.2020.

面临的严峻挑战。
 
000054.

4.7 海量密集接入的频谱稀缺 [6] 张平,  牛凯,  田辉,  等.  6G移动通信技术展望[J].  通信学报,

6G移动通信网络中无人机需要作为临时空中 2019, 40(1): 141–148. doi: 10.11959/j.issn.1000-436x.2019

基站配合海量用户的超密集接入。尽管无人机可以 022.

分担部分网络负载,然而有限的频谱资源仍会极大 ZHANG  Ping,  NIU  Kai,  TIAN  Hui,  et al.  Technology

限制用户的信息传输速率并造成网络的高时延。尽 prospect  of  6G  mobile  communications[J].  Journal on

管太赫兹频段的引入将会对频谱短缺有所缓解,然 Communications,  2019,  40(1):  141–148.  doi:  10.11959/

而频谱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仍亟待解决。因此,将 j.issn.1000-436x.2019022.

认知无线电技术有效的引入6G无人机通信中,通 [7] 谢莎, 李浩然, 李玲香, 等. 面向6G网络的太赫兹通信技术研


究综述[J].  移动通信,  2020,  44(6):  36–43.  doi:  10.3969/
过无人机进行频谱感知并将冗余的频带高效利用,
j.issn.1006-1010.2020.06.006.
从而改善频谱资源稀缺的问题迫在眉睫。
 

XIE  Sha,  LI  Haoran,  LI  Lingxiang,  et al.  A  survey  of
5 结论
terahertz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for 6G networks[J].
6G移动通信将在5G的低延时、大接入、高带 Mobile Communications, 2020, 44(6): 36–43. doi: 10.3969/j.
宽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网络通信性能指标。本文重 issn.1006-1010.2020.06.006.
788 电  子  与  信  息  学  报 第 44 卷

[8] CHEN  Shuaifei,  ZHANG  Jiayi,  JIN  Yu,  et al.  Wireless 10.1109/MetroAeroSpace.2015.7180681.
powered IoE for 6G: Massive access meets scalable cell-free [18] DAI Cuiqin, ZHANG Mingjian, LI Chong, et al. QoE-aware
massive MIMO[J]. China Communications, 2020, 17(12): intelligent satellite constellation design in satellite internet
92–109. doi: 10.23919/JCC.2020.12.007. of things[J].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2021, 8(6):
[9] LONG  Wenxuan,  CHEN  Rui,  MARCO  M,  et al.  A 4855–4867. doi: 10.1109/JIOT.2020.3030263.
promising technology for 6G wireless networks: Intelligent [19] ZHU Xiangming, JIANG Chunxiao, KUANG Linling, et al.
refl  ecting  surface[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and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in integrated terrestrial-satellite
Information Networks,  2021,  6(1):  1–16.  doi:  10.23919/ networks[J]. IEEE Network, 2019, 33(3): 204–210. doi: 10.
JCIN.2021.9387701. 1109/MNET.2018.1800164.
[10] LETAIEF  K  B,  CHEN  Wei,  SHI  Yuanming,  et al.  The [20] SHAFIQUE  T,  TABASSUM  H,  and  HOSSAIN  E.
roadmap to 6G: AI empowered wireless networks[J]. IEEE Optimization of wireless relaying with flexible UAV-born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19,  57(8):  84–90.  doi:  10. reflecting  surfac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1109/MCOM.2019.1900271. Communications,  2021,  69(1):  309–325.  doi:  10.1109/
[11] ZHAO Nan, LU Weidang, SHENG Min, et al. UAV-assisted TCOMM.2020.3032700.
emergency  networks  in  disasters[J].  IEEE Wireless [21] NA Zhenyu, LIU Yue, SHI Jingcheng, et al. UAV-supported
Communications,  2019,  26(1):  45–51.  doi:  10.1109/ clustered  NOMA  for  6G-enabled  internet  of  things:
MWC.2018.1800160. Trajectory  planning  and  resource  allocation[J].  IEEE
[12] CHEN  Xinying,  LI  Dongdong,  YANG  Zhutian,  et al. Internet of Things, 2021, 8(20): 15041–15048. doi: 10.1109/
Securing  aerial-ground  transmission  for  NOMA-UAV JIOT.2020.3004432.
networks[J]. IEEE Network, 2020, 34(6): 171–177. doi: 10. [22] ZHANG  Shuhang,  ZHANG  Hongliang,  and  SONG
1109/MNET.011.2000101. Lingyang. Beyond D2D: Full dimension UAV-to-everything
[13] WANG  Jun,  NA  Zhenyu,  and  LIU  Xin.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s in 6G[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design of multi-UAV trajectory and resource scheduling for Technology,  2020,  69(6):  6592–6602.  doi:  10.1109/
6G-enabled internet of things[J].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TVT.2020.2984624.
Journal,  2021,  8(20):  15096–15106.  doi:  10.1109/JIOT. [23] ZHANG Xi, WANG Jingqing, and POOR H V. Vincent.
2020.3031622. AoI-driven  statistical  delay  and  error-rate  bounded  QoS
[14] 刘超, 陆璐, 王硕, 等. 面向空天地一体多接入的融合6G网络 provisioning  for  mURLLC  Over  UAV-multimedia  6G
架构展望[J]. 移动通信, 2020, 44(6): 116–120. doi: 10.3969/ mobile networks using FBC[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j.issn.1006-1010.2020.06.017.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21, 39(11): 3425–3433. doi: 10.
LIU  Chao,  LU  Lu,  WANG  Shuo,  et al.  Prospects  for  a 1109/JSAC.2021.3088625.
multi-access  air-space-terrestrial  integrated  6G  network [24] CHANG Hengtai, WANG Chengxiang, LIU Yu, et al. A
architecture[J].  Mobile Communications,  2020,  44(6): novel nonstationary 6G UAV-to-ground wireless channel
116–120. doi: 10.3969/j.issn.1006-1010.2020.06.017. model  with  3-D  arbitrary  trajectory  changes[J].  IEEE
[15] KHUWAJA  A  A,  CHEN  Yunfei,  ZHAO  Nan,  et al.  A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2020, 8(12): 9865–9877. doi: 10.
survey  of  channel  modeling  for  UAV  communications[J]. 1109/JIOT.2020.3018479.
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 Tutorials, 2018, 20(4): [25] SAEED  A,  GURBUZ  O,  BICEN  A  O,  et al.  Variable-
2804–2821. doi: 10.1109/COMST.2018.2856587. bandwidth  model  and  capacity  analysis  for  aerial
[16] DUO  Bin,  WU  Qingqing,  YUAN  Xiaojun,  et al.  Anti- communications in the terahertz band[J]. IEEE Journal on
jamming  3D  trajectory  design  for  UAV-enabled  wireless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21, 39(6): 1768–1784.
sensor networks under probabilistic LoS channel[J]. IEEE doi: 10.1109/JSAC.2021.3071831.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20,  69(12): [26] CHENG Hai, BERTIZZOLO L, D’ORO S, et al. Learning
16288–16293. doi: 10.1109/TVT.2020.3040334. to fly: A distributed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amework
[17] COSTANTINO D, ANGELINI M G, and VOZZA G. The for software-defined UAV network control[J]. IEEE Open
engineering  and  assembly  of  a  low  cost  UAV[C]. Journal of th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2021, 2: 1486–1504.
Proceedings  of  2015  IEEE  Metrology  for  Aerospace doi: 10.1109/OJCOMS.2021.3092690.
(MetroAeroSpace),  Benevento,  Italy,  2015:  351–355.  doi: [27] GUPTA  R,  SHUKLA  A,  and  TANWAR  S.  BATS:  A
第3期 陈新颖等:面向6G的无人机通信综述 789

blockchain  and  ai-empowered  drone-assisted  telesurgery 2020, 10(2): 149–163. doi: 10.1109/JETCAS.2020.3000103.


system  towards  6G[J].  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33] WANG  Hong,  LIU  Chen,  SHI  Zheng,  et al.  On  pow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1,  8(4):  2958–2967.  doi: minimization  for  IRS-aided  downlink  NOMA  systems[J].
10.1109/TNSE.2020.3043262.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  2020,  9(11):
[28] JIANG  Xu,  CHEN  Xinying,  TANG  Jie,  et al.  Covert 1808–1811. doi: 10.1109/LWC.2020.2999097.
communication  in  UAV-assisted  air-ground  networks[J]. [34] XIE  Ziwen,  LIU  Junyu,  SHENG  Min,  et al. Exploiting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21,  28(4):  190–197. aerial computing for air-to-ground coverage enhancement[J].
doi: 10.1109/MWC.001.2000454.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9] CHEN Zhi, MA Xinying, ZHANG Bo, et al. A survey on [35] JIANG Xu, SHENG Min, ZHAO Nan, et al. Green UAV
terahertz communications[J]. China Communications, 2019, communications for 6G: A survey[J]. Chinese Journal of
16(2): 1–35. doi: 10.12676/j.cc.2019.02.001. Aeronautics, 2021. doi: 10.1016/j.cja.2021.04.025. doi: 10.
[30] ZHANG Senjie, JIN Shi, WEN Chaokai, et al. Improving 1016/j.cja.2021.04.025.
expectation propagation with lattice reduction for massive  
MIMO detection[J]. China Communications, 2018, 15(12):
陈新颖:女,1992年生,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无人机通信、隐蔽通
49–54. doi: 10.12676/j.cc.2018.12.003.
信、物理层安全.
[31] AKYILDIZ I F and JORNET J M. Realizing ultra-massive
盛 敏:女,197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移动通信
MIMO  (1024×1024)  communication  in  the  (0.06–10)
系统、移动自组织网、异构网络融合、空间信息网络.
terahertz band[J]. Nano Communication Networks, 2016, 8:
李 博:男,1983年生,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无线通
46–54. doi: 10.1016/j.nancom.2016.02.001.
信、空天地网络、海洋信息传感网、飞行自组织网络.
[32] ZHANG Chuan, UENG Y L, STUDER C, et al. Artificial 赵 楠:男,198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无人机通
intelligence  for  5G  and  beyond  5G:  Implementations, 信、非正交多址接入、干扰管理、绿色通信.
algorithms,  and  optimizations[J].  IEEE Journal on
Emerging and Selected Topics in Circuits and Systems, 责任编辑: 余 蓉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