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0

第二章 心理學方法:

心理變項量化與科學探討

本章作者:
臺灣大學心理系
徐永豐老師
本章大綱
•科學研究
–現象中潛藏的規則性
–研究因果關係的通則
•量測心理變項
–變項量類型:名目、次序、間距、比率量尺
–變項量化的意義性
•心理學實驗
–心理學方法
–心理學實驗舉隅
心理學的科學方法
•現代心理學是建立在科學方法所獲得的實徵研究資料上:
– 科學活動基本工作:觀察現象,歸納法則,推演理論並加驗證。
– 科學活動有賴重複驗證,此須客觀量測,數量化變項十分重要。
•科學研究的基本假設
– 安得晤(Underwood, 1957):自然科學的主要研究目的是藉助決定
事件間因果關係的研究,描述與解釋觀察到現象的規則性。
•現象規則性:
– 看似紛亂雜踏的現象,其實亂中有序。科學即在找出此秩序。如
偉伯定律與艾賓浩司遺忘曲線即將心理現象變成數學公式。
• Ebbinghaus發現對於無意義音節的遺忘速率可用如下之公式加以描述:
• b = 100 x {1.84/[(log10 t)1.25 + 1.84]},t為學習後所經過的時間。
• Weber發現覺察一刺激產生變化所需的強度增減與原刺激比是一常數,換言
之 ΔI/I = k 。
費區納定律:數量化協助理論推導
• 費區納假設覺察出差異即代表產生一單位心理感覺,而且從物理刺激對
應到心理感覺的函數u是等距的,即u(Ii +ΔIi) - u(Ii)不因 i 為何而異。
• Ii+1/Ii = (Ii +ΔIi)/Ii = 1 + k,因韋伯定律故 ΔI/I = k 常數 今令1 + k = r
• I1 = I0r (I0為絕對閾,即發現刺激若有若無的強度)
• I2 = I1r = I0r2 I3 = I2r = I1r2 = I0r3 ……
• In = In-1r = In-2r2 = ……. = I0rn
• rn =In/I0
• n log r = log In/I0
• n = (1/log r) log In/I0 r為常數,故令(1/log r) = κ
• Ψ = κlog I (I 指以絕對閾值為單位的物理刺激量度)
• 此即為費區納定律:心理感覺單位數量與物理能量間有對數關係。
• 後來學者藉此衍生出「費區納表徵」: P(a,b) = F[u(a) - u(b)] (公式中P為感
覺到刺激a比刺激b大的主觀機率, F及u為絕對遞增函數。)
費區納定律 (The Fechner’s Law)
ψ
Fechner’s law

Stevens’ law
I
• 費區納表徵利用一些假設將物理量轉成數量化的心理感覺模式。它涉入以後許
多心理學中對於認知模式的建構,例如瑟思通模式(Thurstone’s model,將心中連
續的好惡感轉成固定的階級式評比)與信號發覺理論(signal detection theory)等。
• 然費區納定律非心理物理唯一關係。史提芬思提出心理物理另一對應—史提芬
思定律(Steven’s law, Ψ = κIn),指出物理強度與心理感覺之皆呈現指數關係。
• 兩種表徵各有適用的範圍。如聲音強度依循費區納定律(音量的量測),疼痛強度
依循史提芬斯定律(疼痛的量測)。
心理學的科學方法
•現代心理學是建立在科學方法所獲得的實徵研究資料上:
– 科學活動基本工作:觀察現象,歸納法則,推演理論並加驗證。
– 科學活動有賴重複驗證,此須客觀量測,數量化變項十分重要。
•科學研究的基本假設
– 安得晤(Underwood, 1957):自然科學的主要研究目的是藉助決定
事件間因果關係的研究,描述與解釋觀察到現象的規則性。
•現象規則性:
– 看似紛亂雜踏的現象,其實亂中有序。科學即在找出此秩序。如
偉伯定律與艾賓浩司遺忘曲線即將心理現象變成數學公式。
•因果決定論
– 事出必有因,且僅有有限原因,故事件規則性值得尋找其因果。
– 所謂尋求因果,基於「若P則Q」,觀察到Q現象想知其原因。
– 猜測原因為何(理論P),依P推論出情況P1…..X,驗證Q是否出現。
心理學的科學方法
•若某預期可導致P的操作情況P1沒有產生Q,則該理論假設不成立,
謂之否證。科學假設通常應該具有可被否證的性質(fasifiability)。
•但若某一被認可導致P的情況P1使Q存在,是否就證實假設成立?
•不然,因為若P則Q不隱涵若Q則P(只隱涵若~Q則~P)。
•所以一個科學假設只可能被推翻否證,卻無法被證實絕對成立。
•但若一實驗以P1觀察到Q,吾人對若P則Q的信心就強一些。若P1, 2, 3,
….10
都觀察到Q,則對若P則Q的信心就更強。但仍未完全證實。
•只要有朝一日,執行PX得不到Q,這個假設就不成立了。這時候需要
另尋出路,另尋原因而另立新假設或新理論P’。
•有可能操作P1, 2, 3, ….10既造成P,也會造成P’ 。先前Q出現,其實並非
因為有P,而是有P’ ,但科學家誤以為是P造成的,直到PX只會產生P
而絕不會產生P’,才讓科學家得知先前的錯誤。
•所以要推翻一個假設只需要一項不符合的證據,但需要無窮的證據
才能真正使該假設成真,在沒被推翻前,我們先暫且相信它。
P
P P P P
1 Q P P P
1 2 3
Q P
0
1 2 3
x
P
P P P
’ ’
P P
P P P P P P
1 1
1 2 3 1 2 3
0 0

P P
P P
’ ’
Q Q P Q P P
Q P ?
* ’ z
’ ’ y
?
有時P與P’二理論都預測Q,要區辨何者正確就需找出現象的另一預
測面向Q’或Q* 是能夠區辨P與P’的,然後讓pz只引起P不引起P’而py
只引起P’不引起P,看何者能得致Q’ 或Q*。
心理學家探索真相的循環步驟
1.對表象世界進行系統性觀察 (Systematic observation)
–針對現象界有興趣問題收集資料,包括實驗與相關資料。
2.提出因果想法 (theory about the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
–事件何以會如此?科學家對事件發生的因果機制(無法直接觀察)
提出他的想法,在其腦中表徵成模型、理論或學說。
3.根據理論推導預測假說 (derivation of working hypothesis)
–根據所形成的想法導出特定預測,能合理解釋收集到的資料 。目
前之所以看到現象Q,模型、理論或學說認為因P存在。
4.收集資料驗證假設 (collection of data to test hypothesis)
–根據若P則Q的假設,製造P1, 2, 3, ….10 ,觀察Q是否發生。
5.修正或拒絕理論 (correction or falsification of theory)
–若得Q,有信心,但繼續檢測,若不得Q,則修正或拒絕理論。
心理學的研究通則
•是故科學活動是從表象觀察逐步逼近事件本質的過程。科學
家能否得到真相永遠是個未知數。心理學家循下列步驟逼近
真相,科學研究乃不斷循環修正的過程,企圖止於至善。
1. 表徵歸納
表象世界 理論/學說
2.強化理論

解釋釐


推導演
修正/拒絕理論

實驗/相關研究
研究資料 預測/假說
心理學研究的通則
•是故科學活動是從表象觀察逐步逼近事件本質的過程。科學
家能否得到真相永遠是個未知數。心理學家循下列步驟逼近
真相,科學研究乃不斷循環修正的過程,企圖止於至善。

歸納



心理變項的量測(measurement)
• 變項(variable):一個變數,具各種不同可能數值。心理變
項即是研究所欲探討而具有不同的變化的心理屬性。
–量測即是根據變項屬性賦予對應數值的數量化過程,亦即函數
“f(物件屬性特徵) = 數字”。所賦予之數字為量尺值(scale value)。
–數量化旨在使變項量測能客觀表達,同時有助於後續運算處理。
• 社會科學研究之變項能否量化過去不是沒有爭議的。
–物理屬性可被量測因其量尺具有串接連續的特性(concatenation)
,而心理屬性沒有這種特性,這表示量測心理屬性是不可行的?
–心理學家D. Krantz不認同連續串接是可量測必要條件的說法。
–譬如Luce & Turkey發展出「加成性共聯量測」(additive conjoint
measurement) 建構。即使兩個不連續串接特質仍可共組一向度。
• 思考決策中「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 (Kahneman & Tversky, 1979)提出公
式之量尺即是基於此一共聯量測概念。前一位學者因此獲得經濟學諾貝爾
獎(對事件的選擇偏好,取決於事件的發生機率與對前景描述之框架)。
「加成性共聯量測」之補充說明
•在心理量測中,常見一變項受到兩個或更多因子同時作
用。各因子會以消長互補的方式加成,共同影響該變項。
– 一純音的主觀響度同時受聲波震幅(強度)與頻率(音調)的影響。
• 某些高頻的聲音即使強度沒有那麼強也覺得頗為刺耳。
– 對報酬的偏好取決於報酬的大小與等待時間的長短。
• 博士生可十年寒窗獲得學位,知道不能求立即滿足而放棄苦讀。
– 體感溫度同時受到溫度、濕度、風速與其他因素的影響。
• 台北夏天常令由乾燥地區來的旅客覺得非常悶熱(溫+濕)。陽明山的冬天
當風大又潮濕時,會覺得特別冷(溫+濕+風)。
–問題:在物理值上,震幅/頻率、物質/時間、溫度/濕度等根本是
不同向度而無法串接,心理感受如何能有一量尺將物理上互不
相聯的運作賦予數值,然後相加?
–譬如,人在環境中的舒適度受溫度與濕度的影響。我們可藉加成
性共聯量測建構此受溫濕度影響的加成性舒適度量化表徵,且
所得之溫濕度表徵俱屬間距量尺。
「加成性共聯量測」之補充說明(看看就好)
•在數學上, 令 A×P 為含有元素(a,p)的資料矩陣,同時令
M(a, p)為 (a, p)元素產生之共同效果大小或次序的量測。
•前一頁的問題是在問:能否找到分別由A, P 及 A×P 所定
義的函數f, g, 與φ 使得
1.φ(a, p) = f(a) + g(p),
2. φ(a, p) ≧ φ(b, q) iff M(a, p) ≽ M(b, q). (iff: if and only if)
•數學上這樣的函數未必存在。但若加上某些公設,就能找
到這樣函數。換言之,人合併兩個不同物理變數得到一共
同心理感受,從數學推導上是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 f
與 g函數會具有共同單位間距量尺。
– 在這裡,所謂數值的相加代表有機體能在內心把兩個不一樣的
成分合併考量,得出一個綜合性指標。如何比較蘋果橘子偏好?
• 利用內心對甜度、水分、飽足的喜悅程度,將這些向度相加形成偏好相比。
量尺特徵
•量化心理變項之過程是找合適「量尺」賦予變項數值。
•史提芬斯將心理量尺分為下列四種:
– 名目 (nominal)量尺:標定變項的身份差異。 ϕ(x) = x
– 次序 (ordinal)量尺:標定變項的大小差異。 x > y, ϕ(x) > ϕ(y)
– 間距 (interval)量尺:標定變項的間距差異。 ϕ(x) = ax + b (a > 0)
– 比率 (ratio)量尺:標定變項的比例差異。 ϕ(x) = ax (a>0)
•數理心理學家根據量測理論指出四種量尺的關鍵差別在
於其所允許的變數轉換(admissible transformation)不同。
– 所謂變數轉換是使將賦予變項的量尺值做一更動而不至於影響
到變數之意義與特質。
– 令x為一由函數“f(物件) = 數字”得出的量尺值[“f(林書豪) = 7”],
而函數 ϕ(x) = ϕ(f(物件)) 表示符合此量尺性質的變數轉換。
量尺的變數轉換
•名目量尺:四候選人抽籤為1, 2, 3, 4號,印在選票上。
– 1, 2, 3, 4只代表身份不同,容許之轉換為其自身。ϕ(x) = x。1234不能變動。
•次序量尺:這四位候選人選前民調偏好3號>1號>2號>4號。
– 1, 2, 3, 4號候選人的民調名次是2, 3, 1, 4,但前兩名間(1, 2)的差距未必等於後
兩名(3, 4)的差距。容許的函數轉換為排序不變的數值均可,保有原次序大小的
任何遞增函數。如1~4號候選人不被看好度30, 40, 10, 50 (值越大越不看好)。
•間距量尺;除次序性外,亦保有數字間距相等的性質。
– 間距量尺可行間隔大小比較:f(1) – f(2) > f(3) – f(4) ,容許作任何絕對遞增之線
性轉換:ϕ(x) = ax + b (a > 0)。候選人 1, 2, 3, 4生於民國62, 56, 80, 78或西元1973,
1967, 1991, 1989。又如溫度無絕對0 ,華氏或攝氏0度都不是沒有溫度。華氏等
於9/5 × 攝氏+32。
•比率量尺:有絕對零值故可行比率或倍數之比較。
– f(1) / f(2) > f(3) / f(4)。其數值之間有大小、距離與比率關係,變數轉換循 ϕ(x) =
ax (a>0) 。基本物理刺激的量測如重量等皆有此性質,公斤與磅可用ϕ(x) =
0.454x轉換。候選人1, 2, 3, 4分別募得一百萬,二十萬、十萬與五萬的小額競選
基金。1號與2號財力的差距倍數大於3號與4號的差距倍數。1為4的20倍。
– 心理變項例如反應時間或心理學家陸思選擇性公設所導出之心理量尺屬之。
Luce選擇公設(這兩張看看就好)

此可推導出為比率量尺: ϕ(x) = ax (a>0)

18
量尺的意義性及其應用
•量尺意義:對某量尺數值有關比較的陳述(statement),在經由此量尺
允許的變數轉換後,仍保有原陳述的真實性,即符合量尺意義。
– 今天溫度比昨天高20%有違量尺意義,因溫度為間距量尺無絕對零。
– 今年降雨比去年多20%符合量尺的意義,因雨量為比率量尺有絕對零值。
•許多心理量尺並非比率量尺,而是間距量尺甚或次序量尺。進行運
算時須考慮量尺所具的意義性,例如智商可否加總平均。
– 某一獎項有三個競爭者,五個評審者,決定獲獎的規則是五人分別對三位申
請者給予1, 2, 3的偏好評定後相加平均,合理否?
– 非等距量尺所得的數值是無法以算術平均數來維持原有量尺之意義,此時
用中位數可以維持量尺意義。
– 即便間距或比率量尺,也未必合適用算術平均數,請見課本例子。對於比例
量尺值之比較,幾何平均數會比較保險。
– 心理測驗或問卷大量採用不同形式的評定量表,包括眾所熟知的「李克氏量
表」(Likert scale) (如期末的教師教學評鑑、政治人物的施政滿意度),所得結
果的運算需不違反量尺的意義性。
不同的研究方法簡述
•心理學研究可以使用多種不同的方法,能作的結論也有所不同。
•自然或參與觀察(Naturalistic or participating observation) :研究者從
旁觀察或參與被觀察活動,以描述研究對象。
•個案研究(case study):針對獨特案例進行歷史資料或訪談、測驗、或
觀察研究。通常這些案例具有獨特的心理特徵,如過目不忘。
•測驗或問卷調查法:大規模的針對一群人進行行為或心智量測。
– 縱貫式 (Longitudinal):同一組人持續追蹤一段長久的時間,需要有固定研究
機構執行。開始時一定要大量取樣,因為會有流失。
– 橫斷式 (Cross-sectional):同一時間抽取不同年齡層的受試者觀察,比較不同
斷面的表現時,需注意抽樣過程以及世代與教育背景差異。
•實驗法:實驗者介入操弄,企圖探討兩變項間因果關係。
•研究時涉及人為偏誤(bias):人的心理因素會影響研究結果。
– 研究者或研究參與者的預期都會影響實驗的結果。
– 為防上述效應產生,需使用雙盲(double blind)或單盲(single blind)研究設計。
– 安慰劑效果(placebo effect)與事後補救。
相關性研究 (Correlational research)
•實驗法以外的研究方法多半是在自然情形下,兩事件一致相伴出現
或以相反狀態出現的情形,原則上大部是屬於相關研究。
•量測某一對象事件或物體的兩個變項,探詢兩者間是否有關系存
在。研究者不對任何一者進行操弄。
•正相關 (positive correlation):兩個變項變化方向相同,r > 0。
•負相關 (negative correlation):兩個變項變化方向相反,r < 0。
•無相關(no correlation) :兩個變項變化趨勢沒有任何關係,r = 0。

y y y y y

x x x x
r = -1.0 r = -0.6 x r=0 r = 0.6 r = 1.0
Achievement

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


有研究指出:一個博士生成為著名學者的機會和他的GRE (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分數相關是0,甚至有點負值。即便如此,為何各
大名校還是樂此不疲的使用GRE分數收研究生?
進行相關研究時,變項測量的範圍要夠大,才容易看出相關。當任何
事件量測全距縮小時,原本存在的相關可能會隱沒不見。
後設分析 (Meta-analysis)
相反的,若綜合幾個已完成研究的資料進行分析,有時可以
看出單一研究看不出的趨勢或現象,此謂之後設分析。



2

變項1分數
相關與因果
兩個變項間存在相關(即使 r = 1.0)不等於有彼此具有因果關係。由相
關推論因果會有兩個問題:
•方向問題(Directionality problem):當AB有相關,有下列可能性:
– A引起B或B引起A。
•未知變項問題(The third variable problem):
– 當AB有相關,因有共同原因C,但兩者間沒有直接關係。
•這些問題存在,使得相關不能被認定有因果關係存在。
– 抽煙與肺癌有高相關,但無法確認抽煙會導致肺癌。
•所以同時測量兩個變項,發現會同時發生,如果認為他們有因果關
係,便成為研究者推測的假說,需要進一步的驗證。
– 驗證方法:研究者刻意改變A,觀察B是否因而改變。
•但兩變項若無相關,則因果關係也不可能存在。
C

A B B A
A B
實驗研究—實驗設計(I)
•實驗法透過操弄獨變項測量依變項以確立其因果關係。
•確立獨變項與依變項 (independent/dependent variable)
– 獨變項是研究者認為可能是原因的心理或環境變數,需主動加以操弄改變。
– 依變項是研究者認為是獨變項造成的身心反應,需加以量測,觀察是否變動。
•操作型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以測量步驟界定變項
– 由說明如何實際量測一個變項來定義該變項,此舉有助於他人重複。
– 所有量測過程需標準化(standardization),同時賦予量測值意義,有時需與常模
(norm)比較,例如何謂「憂鬱」(depression)。
– 標準化(standardization):量測之工具需經校準,量測之過程需循規則進行。
– 常模(norm):量測數值在一個正常群體中分布的狀況,用以決定分數高低。
• 例如研究教師對學生的期待與智力表現高低的關係。操縱教師期待需用標準化的程
序。智力表現需用標準化的智力測驗量測,所謂高低需與當時當地的常模比較。
•混淆變項 (confounding variable):實驗者需嚴格控制,以防干擾。
– 某些變項可能隨獨變項一起變動造成其他解釋,影響因果推論 。
• 例如高期待組都在上午上課考試,低期待組都在下午上課考試。
實驗研究—實驗設計(II)
•控制組與實驗組(control/experimental group):
– 實驗組接受獨變項不同的操弄,需有控制組不受到操弄,以作為比較基準。
– 控制組完全沒操弄有時會被識破,所以通常會給予無關的假操弄,如假藥。
– 參與者間設計(between-subjects design):實驗參與者每人只接受一種條件或情
況,所以不同的實驗組與控制組有不同參與者。
– 參與者內設計 (within-subjects design):參與者接受獨變項所有操弄。
•實驗參與者的分派:
– 參與者在未接受一實驗情境前應無差異,操弄效果才會明顯。
– 隨機分派(random assignment):使用參與者間設計時,可將來參加實驗的人依序
按照亂數表隨機分派到各個實驗情況中。依大數法則,各組人數一多就會有各
式各樣的人被派到每一組,未進行實驗前平均起來就沒差異。
– 交互平衡(counter balanced):使用參與者內設計,每一參與者都接受每一情況,
是否就沒有參與者差異的問題?大家都照ABC順序接受三種情況可以嗎?
– 不行!因為如果每種情況都照一定順序給予,後面施予的情況就會受正或負的
遷移效果(positive or negative transfer effect)的影響。所以三種情況需以交互平
衡的方式(ABC,BCA,CAB的順序施予不同參與者),平衡掉遷移效果。
實驗研究舉隅
•研究問題:拼音文字(如英文)有明顯的左腦優勢(左腦辨識程度較佳)
,中文字是否也如此?
•獨變項:文字快速呈現於左或右視野,使其分別傳到右或左腦。
•依變項:辨識程度的好壞—需操作型定義。
– 以區辨作業反應定義辨識好壞。此作業先短暫呈現一目標字 (e.g. 100~500 ms)
,然後螢幕出現遮蔽刺激防止視覺後效。一段時間後出現兩個刺激,一曾出現
過的字,一未出現過的字,參與者需按下左或右鍵決定何者為目標字。
– 從刺激出現到反應完成稱為一個嘗試(trial),一個實驗會有很多嘗試。
– 區辨能力高低以所有嘗試反應的正確率以及反應時間平均作為操作型定義。
•實驗設計:用受者內設計防範左右腦能力的個別差異。
– 同一參與者需接受刺激呈現於左視野及右視野以資自身比較。
– 控制情況:由於假設是中文字辨識有無左右腦的差異,而非任何刺激的辨識左
右腦差異,故以假字或非字作為控制情況的刺激。
•控制混淆變項:辨識可能受筆畫的複雜度與字的常見度影響。
– 依字詞常模控制出現於左右視野的刺激複雜度與字出現頻率是相當的。
雯 雯 霖

28
研究規範 (Research Ethics)
•心理學倫理規範(見網址http://tpa-tw.org/zh/psyethics)與機關審查。
•人類研究 (Research with people)
– 基本原則:隱私(privacy), 保密(confidentiality), 匿名(anonymity)
– 事前同意 (Informed consent)與事後說明 (Debriefing)
– 需對人類福祉有所促進(risk/benefit trade-off)
•動物研究 (Research with animals)
– 動物實驗亦需經過審核,符合人道。
– 用於實驗的動物只佔所有動物使用百分之一以下,而心理學實驗又佔所有實
驗動物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
•臨床執業 (Ethics in clinical practice)
– 勝任 (competence)
– 誠懇實在 (integrity)
– 負責 (professional and scientific responsibility)
– 重視病人權力與尊嚴(respect for people’s right and dignity)
– 關切他人福祉(concern for other’s welfare)
– 社會責任 (social responsibility)
摘要與結論
•科學研究講求尋求資料規則性以建構理論,心理學亦然。
– 本章以費區納發展的心理物理量尺為例,闡明心理學家早期仿
效物理科學,結合資料規則性與理論公設以推導學說的努力。
•本章從目前主流心理學界較忽視的量測理論角度出發,直
言心理學的科學基礎建立於變項量化。
– 透過四種量尺類型(名目、次序、間距與比率) 及其合理轉化的簡
介,以心理學家常用的評定量表為例說明量尺意義乃心理學量
化的重要議題。
•心理學研究方法諸多,其中實驗法透過有系統地操弄獨變
項觀察依變項,較易進行因果關係之推論。
– 本章以研究中文單字腦側化為例,簡述心理學實驗操弄分析,強
調對混淆變項的控制,並提出建立資料庫/常模的重要性。
– 其他的研究方法在提供訊息上也各自具有重要性。各種研究方
法對於心理學知識的建構而言是相輔相成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