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8

一、課程名稱:普通心理學(3學分) +普通心理學討論課(1學分)

二、教科書:梁庚辰主編: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二刷)
三、授課內容:本課程為主修心理學者設計。內容將以生命、心智、與
社會文化的交互作用為主軸,並以實驗取向探討人類心智的外在
表現與內在機制。
四、上課方式:教師會講授每一章節中重要的部分,其餘需要自行閱
讀課本。一學期閱讀份量約600頁中文,每週閱讀量需維持約四~
五小時。(修討論課者會更多)
五、任課教師:梁庚辰(心理系南館411室,普心時間:週三下午5~6
pm)。
六、上課時地:週二3/4節(博雅館103)與週四3/4節(新生大樓102)。兩
次期中考於心理系北館教室舉行。期末考在新生102教室。
七、教學助理:負責課堂工作、考試、帶討論課。
八、課程要求:
(1)修習本課程者,如為心理系本系、輔系或雙主修學生,必需同時選修討
論課每週一小時。若未來想轉心理系或以之為輔系或雙主修同學,亦
建議選修。其他同學可自由選修,但名額有限。討論課協助瞭解心理議
題,強化英文閱讀能力,複習課程以及檢討期中考試之考題。
(2)兩次期中考各需要三小時,均安排在星期六上午進行,日期時間請看
進度表,請預作時間安排。如果兩次週六期中考無法來考試者,請勿選
修本班課程。心理系承認本系所開的任何一班普心。
(3)可以參加心理學實驗或閱讀心理學實驗報告(非討論課討論之文章)獲
得期末加分,最多三至四分,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調整成績之措施。
九、成績評量:第一次期中考30%,第二次期中考30%,期末考30%,作
業、報告、上課評估等10%。學期等第成績依照全班分數之分配
進行轉換,各種等第會有一定比例,但不是以考試卷面分數依照
學校百分制與等第制間的規則轉換。
十、寒假作業:如果想繼續修下學期心理系的「大一研討課」同學,寒
假需在圖書館借閱讀一本心理學的英文著作(無中譯本者),並寫
一篇三千字以上的中文讀書心得報告。報告成績成為下學期「大
一研討課」成績的一部分。
普通心理學討論課
• 正式課程於9月17日, 19日開始。本周處理討論課學生加退選。
• 討論課助教會在普心ceiba討論板公布下週討論主題,與相應的課
前作業。
• 在討論課中,助教會用各種生動有趣的方式幫助你更理解心理學。
已選上課的同學,本週助教會發信通告作業內容。
• 討論課以25人為一班,本學期有六(七)個班次,討論課不開放旁聽。
• 欲加選討論課請自行上網登記, 網址:見下方公告。
• 討論課進行方式、課程要求、成績評量會在9/17, 9/19說明,有選課
的同學務必準時出席。
• 本學期有三位助教負責普通心理學課務、五位助教帶領討論課。課
堂助理:裴如淳(博士生)、丁冠芝(碩士生)、曾謙育(碩士生)。討論課
助理:裴如淳、曾謙育、吳泓儒(碩士生) 、簡辰芳(碩士生) 、陳怡伶
(碩士生) 、楊郁慈(碩士生)等。
普通心理學課程助教叮嚀
• 請注意兩次期中考皆安排在周六早上: 10/26, 11/30。不予補考。請
所有修課與欲加選同學,確認當天能配合應考,再選此堂課。
• 欲加簽者,請排隊找三位課程助教拿加簽單,簽完不補。
• 正課欲旁聽者,請於加退選結束後,開放 9/24 (二) 當天下課找課程
助教登記。
課程助教群
丁冠芝
興趣:山邊海邊走走走走、牧
場農場吃吃吃吃。

信箱:
r08227120@ntu.edu.tw

處理課程加簽
曾謙育
興趣:彈琴唱歌、順順過生活

信箱:r08227123@ntu.edu.tw

處理課程加簽
裴如淳
興趣:打籃球、玩總合格鬥

信箱:d05227101@ntu.edu.tw

處理課程加簽
普通心理學討論課規範
• 正式課程於9月17日, 19日開始。本周處理討論課學生加退選。
• 討論課助教會在普心ceiba討論板公布下週討論主題,與相應的課前作
業。
• 在討論課中,助教會用各種生動有趣的方式幫助你更理解心理學。已選
上課的同學,本週助教會發信通告作業內容。
• 討論課以25人為一班,本學期有六(或七)個班次,不開放旁聽。
• 欲加選討論課請自行上網登記,本問卷有效期限:9/13(五) 17:00
https://forms.gle/e7VhMu1Tun5Mztrz6,將視教室可容納人數開放加選
名額。
• 加選登記分發優先順序:
1. 心理系大一
2. 正在修梁老師普心的外系生;
3. 輔系或雙主修心理系,正在或修過其他普通心理學課程的學生。
• 討論課進行方式、課程要求、成績評量會在9/17, 9/19說明,有選課的同
學務必準時出席。
• 本學期有三位助教負責普通心理學課務、六位助教帶領討論課。
討論課助教群
討論課01班

裴如淳
興趣:打籃球、玩總合格鬥

信箱:d05227101@ntu.edu.tw
討論課02班
曾謙育
興趣:彈琴唱歌、順順過生活

信箱:r08227123@ntu.edu.tw
討論課03班

吳泓儒

興趣:爬山、露營、排球

信箱:r08227122@ntu.edu.tw
討論課04(及07)班

簡辰芳

興趣:
在大自然裡散步、靜心

信箱:r03227206@ntu.edu.tw
討論課05班

陳怡伶
興趣:躺著看星星、坐公車看風景

信箱:r08227117@ntu.edu.tw
討論課06班

楊郁慈

興趣:觀察人類、看Netflix、
吸貓、吃好吃的

信箱:r08227107@ntu.edu.tw
1. 第一章、緒論(胡志偉)
2. 第二章、心理學方法(徐永豐)
3. 第三章、生物基礎(葉俊毅)
4. 第四章、感覺與知覺(葉素玲/陳一平)
5. 第五章、注意與意識(郭柏呈)
6. 第六章、學習(梁庚辰)(10/26第一次期中考)
7. 第七章、記憶 (葉怡玉)
8. 第八章、語言與心智表徵(周泰立)
9. 第九章、思考與智慧 (連韻文)
10. 第十章、智力(張郁雯)
11. 第十一章、情緒與動機(陳學志/卓淑玲)(11/30第二次期中考)
12. 第十二章、性格(葉光輝)
13. 第十三章、社會(蘇珍頤)
14. 第十四章、發展(曹峰銘)
15. 第十五章、壓力、適應與健康(陳永儀)
16. 第十六章、心智異常:衡鑑、病理與治療 (陳淑惠) (1/9期末考)
第一章 緒論:心理科學
發展簡史、研究取向與學術內涵

本章作者:胡志偉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
第一章 綱要
• 心理學內涵
• 學術淵源、定義、研究主題
• 心理學研究取向
• 實徵科學意涵、科學心理學誕生與發展、科學心理學限制 
• 心理學史
• 學派:結構、功能、完形、動力、行為、
• 取向:認知、社會文化、神經生物
• 整合:跨層次進行身體、心靈與文化等多面向整合。
• 心理學分類
• 基礎領域:實驗認知、人格、社會、生理、比較、發展、計量應用
領域:人因、臨床、諮商、工商、教育、教學及其他。
• 心理學本化
• 華人心理學發展及心理學本土化運動
• 結論
心理學為何?
•心理學(psychology):
•研究心靈的學問
• 心靈(psyche): breath, soul or mind; logos: word, reason or logic。
•研究心智、行為及二者關係的科學 (science of mind & behavior)。
•科學:Why and How? 依賴實際的經驗證據與邏輯推理得到的知識。
•心智:個人內在經驗:認知、情緒、與意志(cognition, emotion, volition)。
•行為:個體可被察覺的外顯變化:肌肉動作或腺體反應及它們產生的效果。
•在身體機能的基礎上與社會文化的氛圍下,以科學方法對人類的
內在心靈與外顯行為的共通性及差異性進行探討、描述、解釋、預
測或控制。
•研究心靈現象的企圖來自兩大動力:
•滿足好奇心與求知慾:人為何會有個性?夢是如何產生的?
•解決切身問題:發展遲緩、學習困難、適應不佳、精神疾病。
心理學的哲學淵源
• 靈魂是心智的泉源,意識是心智的展現。哲學家自古關切
意識如何產生,使其對心靈與肉體關係感到興趣:
• 心物一元論 (monism):心靈肉體依相同法則運作。
— 唯心論 (mentalism):人的靈魂是其思慮云為能力之本源,物體不過是心靈運
作表像。
— 唯物論 (materialism):唯有物體是真實的,心靈不過是肉體一種活動展現。
— 心物同一論:心靈身體乃一事之兩面。
• 心物二元論 (dualism):心靈肉體各自獨立存在,服膺不同原則。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認為:身體為依機械原理運作之物質,以反射
(reflex)進行活動。非物質的靈魂駐在松果體,指揮身體。物質與
非物質可彼此互動。
— 理性主義(rationalism):笛卡兒認為人天生有理性,智慧天成隨年齡展現。
— 整體論(holism):心靈指揮肉體的運作是完整一體而不可分割的。
— 自由意志(free will):人主宰自己行為命運, 不受非自主因素所限制。
心理學的哲學淵源
• 英國經驗主義(empiricism)哲學家對身心關係傾向唯物
論、經驗論、與聯結論。這成為現代心理學的基礎。
• 唯物論 (materialism):密爾(John Stuart Mi11) 主張了解世界現實
只能透過研究物質,心靈活動受物理定律左右。
• 經驗論(empiricism):洛克(Locke) 認為心智活動內容來自後天接
觸世界之感覺經驗,而非先天。人初生時如一塊空白泥板。
• 元素論(elementalism):心智由許多不同而獨立的功能所組成,心
智可以被適當的切割成不同的心理官能(mental faculties)。
• 聯結論 (associationism):柏克萊(Berkeley)認為單純的感覺經驗
並不能形成智慧,不同感覺經驗依照若干規則組織起來連繫才
能形成智慧。「聯結」是心智的基本運作原則。
心理學的生物醫學淵源
• 早期醫學家熱中於尋求靈魂的寓所與其運作方式。
— 蘇美人:肝臟。埃及人:肚腸。希臘人:心臟。羅馬人:腦。
• 心靈運作源於身體機制
— 希臘名醫Hippocrates認為人體內有四種液體(血液、黏液、黃膽
汁、黑膽汁),彼此平衡便身心健康。失衡導致身心疾病。
— 從羅馬時代到中世紀,學者陸續形成心臟與腦共同負責心靈運
作的看法,此為笛卡爾反射理論的來源,但被達文西推翻。
— 最後腦被認為是心智所在。德國生理學者謬勒(J. Müller)指各式
物理刺激被轉成同一神經能量送入不同腦區,產生各式感覺。
— 物理與生理學家Helmholtz測量反應時間推論神經傳遞速度。發
現前者變異極大而後者極為一致,指出人類反應的差異在於神
經系統內部處理不同。此為量測與解釋心理差異來源之濫觴。
科學心理學的基本思維
科學心理學是一門依賴經驗的科學,需以實驗證據服人。
•百姓心理學(folk psychology):當人面對複雜的行為現象,會思索為
何如此,並提出自己的想法與解釋,人人都自覺心理學家。
•人有強烈傾向認定自己的想法放諸四海而皆準。其實人有許多不自
覺的思考偏差,造成自以為是的理論,並不符合實際證據。
— 人類思考常偷懶而無自知之明,過度自信或遵循專家言論,不重實際數據。傾
向認定事件間有關係,易受周遭環境或先入為主的思考框架影響。
— 例如:人的自評成績總是高於實際成績。人喜歡自己姓或名的第一字母卻不自
覺。Jane Olds喜歡J/O兩字母。
•批判性的思維(critical thinking):科學心理學企圖建立被眾人都認可
的理論,過程需依賴合理的懷疑 (amiable skepticism),窮究一想法
有無其他替代,積極尋找否定證據來挑戰其正確性,在未推翻前暫
且相信它有可能成立,但從不放棄質疑與否證(falsification)。
— 如果見到AB兩事總是一起發生,需想到可能A引起B,可能B引起A,也
可能有第三者C同時引起AB。甚至AB兩現象湊巧同步各自發生。
科學研究之前提與特徵
心理學家用各式科學方法在不同物種上瞭解心智運作,基於:
• 人間具規律性,事出必有因,規律即是經確認的事件前因後果關係。
• 規律隱藏於蕪雜現象中,科學家建立理論說明看似紛亂背後之一致性。
• 科學理論有賴經驗證據 (empirical evidence) ,即經過實際徵信的資料。
• 任一科學理論都可能因實徵資料的新增被推翻而需重新設立,故科學理
論是可被證據否定的 (falsifiable)。科學的學說被否定是常態而非例外。
• 否定科學理論之證據是來自不同學者重複檢驗徵信;為讓他人可以檢證
自己提出之理論或現解釋,科學活動的程序必須公開,以便他人複驗。
• 科學觀察與理論歷經重複驗證,使人們對現象之描述與掌握更形精確,
知識得以累積,並建立逼近事實之理論,裨益事件之預測與控制。
科學存在著力有不逮之處,有些議題非科學心理學能證明:
• 不可被重複觀察事件:例如判斷已經發生過而未留下記錄的事情…
• 涉及個人價值觀事件:例如心理學是否為大一課程中最重要的一門課。
• 涉及道德考量之事件:例如應不應該迫使人不斷抽煙以檢驗肺癌成因。
心理學的進展
• 昆恩認為一科學發展是在所謂常態科學期與革命科學期間
交替進行。革命期的特色是派典轉移(paradigm shift) 。
— 所謂派典(paradigm) 是指某一時期研究的核心主張與方法策略。
— 派典轉移是指放棄早先強勢的理論主題與方法策略,另起爐灶。
— 科學是以「平衡-變動-平衡」迂迴前進而非循直線軌跡成長。
• 心理學發展經過幾次重大的派典轉移過程:
— 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將心理學由哲學思辯轉為實徵的科學研究。
— 美國心理學家華森將心理學的主題由內在意識專注於外在行為。
— 美國心理學家米勒與奈瑟將心理學重心由行為回歸到心智。
— 認知神經科學家以腦影像技術量測心智運作的神經相關或以用腦
刺激技術改變心智運作時的神經功能。
— 社會心理學家強調環境與文化因素調節人類心智活動的效果 。
科學心理學的誕生
• 馮特1832 年生,1856 年於海德堡大學獲醫學學位,之後任物理兼
生理學家漢姆赫茨助理。
• 受任教於萊比錫大學心理物理學者韋伯及費區納影響,1862年開
始思考以實驗進行心理學研究。
• 1874 年曾在蘇黎世大學教授哲學;1875 年起到萊比錫大學任教。
他被後人尊為科學心理學之父:
─ 首先建立實驗室設計儀器收集實徵證據,探討心理現象,為心理學帶來新契
機。其實驗室享有盛名,成就當其當年眾望所歸之地位。
─ 著作等身,使心理學受科學界注意與接納。1874 年出版生理心理學原則
(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是第一本心理學課本,展露利用客觀
的研究量測轉變心理學為科學的強烈企圖。
─ 桃李滿門,作育重要心理或教育學家。如英國史皮爾曼提出智慧二元論、因
素分析、等級資料相關分析法。美國詹姆士柯鐵爾是賓州大學第一位心理學
教授,霍爾推動早期兒童及青少年研究,美國心理學學會第一任主席。
─ 馮特有一位華人學生蔡元培,回國後出任北大校長,並催生北大心理系。。
科學心理學的推手—馮特
• 「實驗方法終將在心理學(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只是目前很
難被人們全盤的認識到 ... 一旦靈魂被看做是一種自然現象,心理
學也將被看做是一門自然科學,而實驗方法也一定能在這門科學
中更為廣泛的被使用。」(參見Hunt, 2000)
• 馮特創立之心理學派被後世稱為結構學派或結構主義心理學。
• 馮特用短暫呈現刺激或測量快速反應時間的儀器顯示了感覺(見一
刺激只說看到)與知覺(見一刺激能說出其為何)的差異。
右圖為馮特所設計的速視器,利用鐘
擺的原理,能短暫的呈現視覺刺激,
探討人對某一物體的初始感覺。此為
台大心理系所珍藏的心理學古典儀器
之一,目前世界僅剩少數幾部。
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
• 元素論(elementalism)在自然科學上的成功,使馮特想探討心智運
作如何由不同的成分所構造。他企圖解析心理運作的基本成分:
— 由簡單與複合工作反應時間的差值計算執行某成分所需。這是基於荷蘭心理
學家提出Donder’s law F(A+B) = F(A) + F(B)。目的在於檢驗哲學家柏克萊的
理念:『知識是由簡單的感覺意像連繫而成』。
• 內省法(introspection)
— 分解意識經驗中的成分—感覺(sensation)與心情(feeling)。解析出情緒有愉悅/
不愉悅,激動/平靜,緊繃/放鬆三個向度。
— 緹欽納在美推廣內省法,進一步將結構解析的想法應用於概念與思考,瞭解
其性質、強度、時間與清晰度,建立真正的結構學派。
• 馮特結構學派的殞落:研究之目標、歷程、方法與應用無法配合
— 感覺經驗太過基礎經常是難以分割。即使是個別經驗融合成一完整知覺後,
個別成份往往隱沒而難以解離。
— 人可在無意識中完成許多心智運作,其成分非意識所覺知,自省難以切入。
— 內省經驗不易客觀,同一物體之覺知言人人殊,在科學上難以重複檢驗。
— 這樣的研究只有學理上的意義,無益於瞭解人類日常經驗,應用價值不高。
功能主義 (functionalism)
• 達爾文認為:適應環境(成功生存與繁衍) 乃行為最重要的目的。
— 適應環境的行為會受到自然選擇, 故行為演化從動物到人有脈絡可尋。
— 達爾文為心理學的動物研究提供理論基礎,使心理學家能由動物模型推斷人
類心智,促成比較或生理心理學(comparative or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 美國心理學者詹姆士強調行為目的為生存適應,他主張:
— 注重意識,但在其心理學原則一書中,提出心智乃變動不居無法暫停切割的
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馮特分析意識內容勢必徒勞無功。
— Thinking is for doing;心理學應注意心智活動本身之過程及所產生活動之效
果,而非各個活動間的結構關係,促成功能主義心理學的勃興 。詢問Why 而
非What and How。What it is for 而非What it really is。
— 帶動心理學重視應用,影響教育界 如霍爾—發展重演進化歷史;杜威實用主
義—思考與創造。建立心理學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 過度強調應用使其失卻科學的嚴謹性,違背馮特變心理學為科學的初衷。
— 二十世紀末誘導發展出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認為行為策略
亦為適應環境之產物。例如嫉妒或欺騙。
— 功能學派使心理學的研究焦點從人的內心擴展到其與環境的互動。
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
• 完形Gestalt是指unified form或overall shaped之意思。
• 當馮特建立心理學之初,企圖將意識中的成分一一解離出來,他
認為若能抽出所有成分,便能了解整體。但他沒有考慮到成分組
合後會有個成分不具備的新性質(emergent properties) 出現。
• Wertheimer發現Phi (ψ) 現象,把一連串靜止的畫面快速的呈現,受
試者會產生「動」的感覺,單格的畫面並無動作,但在時間上先
後出現便有「動」的印象。
• 完形心理學者認為許多獨立的成分在同一時空中出現,彼此間的
關係(如接近、共進退或變化)對知覺有很大影響。
• 因此部分的總和無法形成整體,心理學家應注重事物整體構造而
非分解個別成分。人對整體事物的知覺會受物件周遭情境的影響。
The whole is more than sum of its parts。
• Kurt Levin’s field theory: 人在團體中有異於獨處。注重人與環境不
同元素的互動與情境的影響,使心理學研究由個人擴展到人群,
產生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同時注重不同特質者對社會
影響的差別反應,促成性格人格心理學(personality psychology)。
似動現象與閃爍運動

•似動現象(apparent motion)–ψ phenomenon (兩個訊號的閃爍相隔60


ms有最佳效果,30 ms沒有,大於200 ms沒有)。
• 19世紀末由德國完形心理學家Wertheimer提出。他在回家的火車上看到風景
不斷往後退去。但想到每一剎那如果火車停下,窗口的風景其實都是靜止的。
某站停車時他在月台上買了個玩具閃現器,看到一匹奔跑的馬。
• 他想到如果每次將有小變化的影像快速呈現,也許會產生動的感覺。他回去
學校後就利用他老師Shuman所發明的速視器作了這研究。 7
心理動力理論(Psychodynamic theory)
• 心理動力論同時重視結構與功能,但輕意識(consciousness)而強調
潛意識(unconsciousness) 的重要性。
— 英國心理學家高登提出潛意識歷程在人類活動的重要角色。
— 佛洛伊德提出超我Superego, 自我ego, 本我id三者,潛意識中的id最具份量。
• 具命定論思維(determinism):強調心智功能雖在於求得生存,環境
變化不能改變心智的本質,只改變其出現面貌,先天決定一切。
• 本我先天具有強烈而不可摧折之「本能」(instinct)需要滿足。
— 性與攻擊的驅力(libido),可繞過一切阻礙尋求發洩。童年經驗會使其發洩受
阻,這衝突隱藏在潛意識中以偽裝面貌出現,引發防衛機轉與精神疾病。
— 隱藏的衝突在沒壓力或壓不住時會顯現。心理分析透過夢境解析、催眠或是
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領悟象徵意義,尋找精神疾病的潛意識原因。
• 佛洛依德之後的心理動力論,擺脫對性的全然依賴。
— Carl Jung強調集體潛意識。Alfred Adler強調自卑情結乃超越向上的動力。
• 心理動力論因為科學性受質疑而式微,但有其貢獻:
— 強調潛意識 歷程在人類心智所扮演的角色,影響及於醫學、文學、藝術。
— 心理分析理論與治療法塑造了社會大眾對於心理學相當正面的學術形象。
霍爾舉辦第一次世界心理學研討會

1909 霍爾在Clark University舉辦心理學會議


行為主義(Behaviorism)心理學
• 承襲功能主義的思維,研究環境與行為間的關係,注重行為的效
果;但企圖致力於建立如物理、化學、生物學般科學化心理學。
• 巴甫洛夫分解反射,以古典制約聯結學習解釋心智聯結現象!
• 桑戴克發現效果法則(law of effect):任何行動有效就會再做。
• 華森:在行為主義者眼中的心理學一書中,認為個體外顯行為是
心理學唯一應該研究的對象,瞭解它如何反應環境刺激。
• 1912年華生(J. B. Watson) 和另一位心理學家使用了「行為主義者」
(behaviorist)這個字。次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給了「行為主義者觀點
的心理學」演講,並在Psychological Review發表。
• 他寫到:「...行為主義者眼中的心理學是自然科學的分支;是一
個完全客觀,實驗性的科學。這個理論的目標是預測並控制行為。
內省並不是心理學方法的必要部分...」。心理學家將研究用於探
討「看不見的、主觀的、無法精確定義的意識過程」,妨礙其科
學化。
• Little Albert的恐懼學習實驗,聯結學習使其獲得恐懼。
行為主義的發展與內涵
• B.F. Skinner:心理學在確立環境刺激與行為反應之規則性,並從
前者預測後者。摒棄「心」的抽象概念 ,在刺激反應的關係之間
做客觀的觀察與研究。又稱刺激反應心理學,S-R Psychology。
• 提出酬賞與懲罰所產生的強化(reinforcement)作用乃行為形成的原
因,放棄所謂的心靈內在歷程,也不探討腦部神經機制。
• 心理學行為主義最大貢獻在建立嚴格的行為法則,描述行為的產
生與改變,為心理學奠定了嚴謹的科學基礎,其貢獻不可磨滅。
• 心理動力論與行為主義重點雖南轅北轍,但都強調命定論。只是
一取決於內在本能驅使,而另一取決於外在環境壓力。
• 兩者都不在乎人是否有自由意志,「自由與尊嚴之外」、「華頓
湖二」都是Skinner的探討人性的暢銷名著。
• 沒有心的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為了要到掉澡盆中髒水,竟
連裡面的嬰兒一起倒入馬桶。後來認知心理學家不忍,遂將嬰兒
撈起來。研究行為理所當然,但只研究行為不及其他則矯枉過正。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主張
• 心理學是研究行為的科學;故其重點是個體表現出來而可觀察的
行為以及環境中引發行為反應的刺激。
• 行為是對刺激的反應,而環境則提供所有刺激。刺激和反應依循
著一定原則連繫,心理學研究就是發現此原則。
• 任何複雜的行為都可以分解成一系列簡單的刺激和反應的聯結,
此類聯結任何動物都遵循相同法則運作。
• 心理學可用環境線索來完全解釋行為,不需要動用行為者內心歷
程。所謂心靈猶如一個夾在刺激和反應間的黑盒子,而非心理學
需要或有能力去探討的對象。

為建立嚴謹的心理科學,行為主義強勢地走向極端,藉以鼓動風潮,
造成時勢,本無可厚非。唯一旦形成主義,就造成派典,思考僵化。
主義會侷限學者的眼界,這一直要等到有所謂的派典轉移才會改變。
人完全受制於環境而無自主?
• 動物行為有內在主導歷程—心智表徵 (mental re-
presentation),完形心理學家柯勒在猩猩與行為主
義者拓爾門在老鼠的研究都領悟到這現象。
• 巴特萊研究顯示人會自動組織記憶痕跡,融入自
身理念與文化架構中,此架構謂之基模(schema)。
— 一個加拿大印地安人鬼故事在英國大學生逐次回憶下情
節逐漸轉變為英國故事。一個模糊的簡筆畫在逐次的回
憶中變成一隻貓,與原始刺激大相逕庭。
• Hebb提出心智具有某種程度的自主性,非全然為
刺激左右,換言之黑盒子作了某些主動轉變事情。
• 訊息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理論適時出現,
探討輸出輸入有轉換,衝擊到行為主義心理學。

心智的訊息處理模型承認
內在歷程的存在並且是可
以用科學方法研究的。認
知心理學家把光線照入行
為主義者的黑盒子。
認知心理學:探討心理內在運作機制
• 訊息處理論:在訊息科學萌芽之後,許多模糊的概念,透過數量
的方法描述,可以得到客觀精確的掌握。例如一件事包含多少消
息含量?一單位消息bit = log2 probability-1
• 假借計算機科學理念,電腦軟體被比擬成心智運作的機制,可獨
立於硬體存在,不懂硬體(腦)也可以研究內在歷程(心智)。
• 視心智為一個處理訊息系統,會自動組織世界,同樣的刺激,由
於內在程式有異(個人經驗與知識),可以產生不同的行為。
• 承認內在的思維決定外顯的行為。擺脫「刺激—反應」的模式,
描述行為只是第一步,瞭解內在運作機制才真正解決問題。
• 以電腦為模型,使認知心理學可用計算程式模擬心智歷程運作。
• 原來被行為主義放棄的主觀現象,重新回到心理學中,但以較嚴
謹且合乎科學的方法研究與推論。
— 認知心理學家救回被倒入馬桶中在掙扎的嬰兒。
• 臨床心理學家主張內在的歷程(不合理或無根據的思考)是產生
精神疾病的主因,而非外在環境中純粹的客觀壓力。
認知心理學革命
• 認知革命 : 米勒(1957)發現,人經一次的呈現中可以記得7+2項,
但人的過去知識與經驗可以擴充這個幅度。無知識則不行。
— 中、佳、禧、發、年、餅、秋、財、賞、新、賀、月、恭、年、吃、節
— 恭賀新禧,年年發財,中秋佳節,賞月吃餅。
• 莊斯基(Noam Chomsky)提出 語言和文法有所謂內在機制,絕非聯
結學習而得。他曾和Skinner劇烈爭辯語言的形成與發展。
• 奈瑟: 1965 編第一本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處理黑盒
子內部的種種歷程,認為它們才是心理學研究的焦點。
• 司馬賀(Herbert Simon):研究人類思考與決策,指出人理性具有
侷限性,在推理上常易犯錯誤。因此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
• 人不是被動地承接環境,而是主動用自己的認知架構詮釋環境:
— The catsup bottle was being used as a weight to hold the money down, but when
the ace of spades fell from his right sleeve, the bottle became a lethal weapon. (選
自Lachman, Lachman & Buttereld, 1979)
• 心智歷程的電腦程式模擬—平行分散處理 (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
多層次網路不僅留下刺激反應聯繫,還涉及到內在結構的變化。
社會文化取向
• 艾許的社會遵循研究:發現人在社會壓力下往往不敢力排眾議。
• 北山忍(Kitayama)與Macus提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 個人主義文化(individualism):注重個人獨特性,獨立我(independent self)。
— 集體主義文化(collectivism):強調與他人和諧,相依我(interdependent self)。
講究倫常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 Kim與Marcus比較韓國人與西方人對獨特刺激之偏好:
— 西方人偏好單一獨特刺激(A)。東方人偏好非單一獨特刺激(B)。
• 楊國樞提出本土心理學 (indigenous psychology)運動
— 西方跨文化心理學究所採取的都是西方心理學的研究課題、理論、變項及工
具,難以反映當地的社會文化真相。「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難歸集
體或個人。艾許的發現非常集體主義,孟子的敘述非常個人主義。
— 改變研究課題:仁、人情、面子、孝道、中庸、關係取向、家長式領導。
— 費孝通之華人差序格局: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同學 夫妻
同學 雙親
雙親 夫妻 相依我 子女
朋友
獨立我 子女
同事兄弟

朋友
兄弟
同事
認知神經科學的興起
• 行為主義與認知心理學曾一度排斥研究神經系統。
— 當時因為對於腦的知識非常不足,如今心腦一體逐漸成為共識。
• 二十世紀末期,神經科學的蓬勃發展,使心理學研究改觀。幾個
心智活動與神經關連的重要發現為:
— 操弄神經系統影響行為:腦傷、腦部電刺激與腦部手術造成記憶研究、情緒
與動機、語言與意識等行為的改變。
— 經驗行為也會影響神經系統:環境刺激改變腦,視覺皮質受經驗影響。
— 神經化學與行為心理藥物學的大幅進展,例如百憂解使人心情愉快。
— 核磁功能造影及腦部電磁刺激可以直接觀察人腦的活動探討心智與大腦的相
關,甚至包括情感或社會行為,甚至推論神經結構與心理運作的因果關係。
— 基因解碼使得人類得以探索某些與精神或發展異常有關係的基因。
• 認知科學與神經科學的結合與發展帶動了情感神經科學、社會神
經科學甚至文化神經科學的出現,心腦結合的研究已成趨勢:
— 心理分析學派的論文極少,顯現它已從科學取向的主流心理學中式微;
— 1970 年後行為學派的研究也顯著地大幅度減少;
— 認知心理學相關的研究穩定地增加,已經是最受重視的心理學派;
— 神經科學論文的比重逐年上升,日益受到心理學界的重視。
心理學新發展:冶生物演化與文化傳承於一爐
心智會適應生態環境壓力與選擇:世界各地一致的身心特徵。
— 適應壓力使得智力、性格、精神疾病流傳在人的基因庫中。
— 早期發展:知覺懸崖可以避免失足掉落,動物幼小就出現。
— 手部過度使用處就會長繭,避免繼續傷害皮膚。
— 對甜食與高脂肪食物的偏好源於更新世的食物短缺。
— 為了保護自身利益,人類發展出欺騙與偵測欺騙的策略。
文化環境的選擇快速的改變心智。
• 人是群居動物,早期為了適應採集與捕獵的生活,而形成約30~40人
的小團體。各團體適應當地生態而產生不同的規範。
• 團體規範透過學習與神經可塑性快速的改變人類的行為。在不必基因
突變的情況下,代代相傳形成文化,為社會行為典範。
• 文化會促成思考與習慣的差異,如西方重分析,東方重視綜合。
• 在二十世紀,人類所製造的種種人為工具(human artifacts) 加速促進文
化演變的過程,同時全球化可能會衝擊文化區隔。
生物演化與社會文化互動
• 演化選擇的不是於個別行為,而是整體策略目標與內在機制。譬如:欺
騙 (欺騙與偵防策略)來自人類的社會歸屬感。此觀點使人類文化與儀式
的發展有演化基礎可循。
• 文化普適性(Cultural universality): 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某些共同的生活
節奏。如神明的信仰、故事、流言、表情、音樂、舞蹈、釀酒、使用提
神、補身或壯陽藥物。在西方有方尖碑,東方有華表。此即C. Jung所謂
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 文化特異性(Cultural specificity):某些特質會受當地因素的影響,如傳宗
接代策略;個人的行為特性會適應其社會特殊文化。
— 一心多態(one mind, many mentalities):男性較在意配偶實質出軌,而女性較在意
配偶精神出軌。因雄性生存目標是傳播子嗣,雌性是子嗣獲得最大生活資源。對
此在意的程度因文化而異,歐洲(如法國)、美國和東方各有不同。
— Nisbett (2001): 歐美社會人重個體事重分析,東方社會人重集體事重整合。

• 比較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在認知行為上的異同,可探討心智能力的源起與
演化。譬如:自我意識從何種動物開始、語言溝通與社會結構的關係。
心理學新發展:多層次多向度分析
心理學的多層次分析與各層次的互動:
• 生物機制層次(the mechanism)
生物
— 神經系統(nervous system)
— 內分泌系統(endocrine system)
— 免疫系統(immune system) 文化 個體
— 基因體(genome)

• 個體行為層次(the content) 群體
— 共同特徵(commonality) 身心文化一體之
— 個別差異(individuality) 雙向互動:
• 群體社會層次(the context network) 身體可影響心靈,
— 與周邊人群在思想與行為上的互動
心靈也可影響身體,
兩者其實無主從之
• 文化傳承層次(the time stream) 分。個人與群體亦
— 超越時空的影響 然,從而涉及文化。
心理學涉及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
• 心理學很多研究都不只針對一個層次,而是針對一個現
象尋求不同層次的理解,沒有一個層次是獨大的。
• 對於不同層次的研究,心理學必需與其他學科合作,如
生醫、文哲、自然、社會、人類、環境、資訊等學科。
• 故研究心理問題不僅要跨越層次,也要跨越學科領域。
• 心理系同學極端需要其他知識
— 基礎科學:數學、物理、化學。
— 人文學:文學、哲學、藝術
— 社會科學:社會學、經濟學
— 生命科學:生物學、人類或生態學
— 其他:邏輯、計算科學、統計學
• 心理學學生千萬不能畫地自限。
那 瑞物元倫
艾 生西哥

洞 克學 亞

2000
醫 比

識 德獎 年大
共諾學
的 爾同貝神
得 爾 經
年 著
主 科

:
代 學


心理學的學術貢獻領域
心理學分成很多次領域(subfield),以不盡相同方法從不同
層面分析人類心靈現象。不同心理學家可可基於不同的理
論或立場,研究同一問題。較基礎的學術次領域有: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學習、儲存、組織和運用知識。
•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 Neuroscience):心智運作之腦部歷程。
•人格(性格)心理學(Personality Psychology):心智運作之個別差異。
•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人在團體中的心智活動表現。
•文化心理學(Cultural Psychology):不同文化與心智互動的關係。
•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心智萌發、成長與衰老。
•心理計量學(Quantitative Psychology):以數量模型描述心智活動。
•生物心理學(Biological Psychology):心智運作的生物機制。
•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人與各物種心智演化過程。
•健康心理學(Health Psychology):心理運作和身體健康的互動。
心理學的社會應用領域
心理學知識很早就被應用到不同領域,如歷史上中國科舉
考試。目前偏重社會應用的心理學領域有:
• 教育心理學Educational Psychology:研究教導與學習的原理原則。
• 學校心理學School Psychology:探討學校如何運作達成教育功能。
• 社區心理學Community Psychology:探討社區組織之心理作用。
• 工商組織心理學Industrial/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探討工商團
體運作法則,如人力資源、組織管理與員工士氣等。
• 工程心理學Engineering Psychology:探討人和機器如何互動可有最
佳效果。最近還包含使用者經驗(user‘s experience)。
• 運動心理學Sport Psychology :探討運動過程中選手的心理狀態。
• 審判心理學Forensic Psychology :法律程序中心理因素的影響。
• 臨床或神經心理學Clinical Psychology or neuropsychology :對於神
經或精神異常之病患之病理成因並執行心理診斷或心理治療。
• 諮商心理學Counseling psychology: 執行心理諮商與輔導。
心理學在華人世界的發展與演變
• 蔡元培留德曾在馮德門下習心理學,他支持陳大齊1917年在北大
建立中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並在1926年正式成立北大心理系。
陳大齊後成為臺大心理系創系教授及促成政大心理系成立。
• 郭任遠為舉世聞名的極端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大學時代即與知名
心理學家麥獨孤辯論行為是先天本能或後天習得。他在行為發育
的分析研究上獨樹一幟,曾創立復旦大學心理系,終老於香港。
• 其門生蔡樂生亦是蜚聲國際的華人心理學家—貓鼠天敵合作實驗。
• 1928年台北帝國大學成立,文政學部設心理學講座,講座教授飯
沼龍遠與力丸慈圓先後探討台灣高砂族智能、記憶與色彩觀念。
• 1949年臺大校長傅斯年在哲學系教授方東美建議下成立心理系,
由北大畢業之蘇薌雨教授偕同陳大齊、張肖松、鄭發育與倪亮等
教授於在理學院創設心理學系,推動臺灣心理學的教學與研究。
• 1958年蘇薌雨教授於國立台灣大學創立「理學院心理學系研究報
告」 ,為臺灣首本心理學學術期刊,後成為「中華心理學刊」 。
極端行為主義(Behaviorism)心理學家
• Gottlieb, G. (1972). Zing-Yang Kuo: radical scientific philosopher and
innovative experimentalist (1898-1970).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80, 1-10.
• 請上圖書館找這篇文章來讀…討論課討論。
傅斯年校長與心理學及台大心理系
1921年傅校長負笈倫敦大學攝於Sister’s Avenue寓所,1948年他在此
照片背後註記「時正醉心於心理學」。傅校長熱衷以科學方法研究
人文思想,他曾上書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建議哲學系宜歸入理科。
民國八、九年間傅校長曾撰「心理分析導引」草稿,介紹佛洛伊德
之概念,論人類行為受無意識影響及夢境解析。章士釗當時曾謂
「傅斯年乃中國最懂佛氏理論者」。
傅斯年於英國師事計量心理學先驅Spearman,曾函胡適:「此後心
理學大約偏重biological一派與Freudian psychoanalysis一派。下學年
所習科目半在理科,半在醫科」。上圖為其當時使用之教本。嗣後
他對以動物研究解釋人類行為有所懷疑,對心理學興趣為物理學的
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取代,遂轉往德國柏林大學繼續攻讀。
背頁註記:「詹姆士的書,二次戰前余多有之。戰後至北平,心理
來源:王汎森、杜正勝編(民84):「傅斯年文物資料選輯」,傅斯年先生百齡紀念籌備會出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印行,頁40。
學兩冊猶在,此是以前致力之書也。今來美洲,欲集其全,多是登
報徵求,價至可觀,今大體備矣,何時得暇,以三月之功細讀耶?
詹姆士之說可信否,乃別一事,其文詞與重點之把握至足樂也。」
1972臺大心理系首任系主任蘇薌雨教授退休茶會合影留念。畫圈者為日後曾任臺
大心理系系主任之師生:劉英茂、柯永河、楊國樞、黃榮村、徐嘉宏、莊仲仁、
吳英璋、梁庚辰與鄭伯壎。
心理學在華人世界的重建
台大心理系成立後,劉英茂教授創立研究中文字詞認知心理機制的
傳統,柯永河教授建立柯氏性格量表探討華人正常與異常性格表現。
楊國樞院士揭舉心理學的本土化運動,強調研究華人社會特有的議
題建立,自己的心理學理論而不要對西方心理學術的發展亦步亦趨
的追隨。這一運動發展出人情與面子、孝道研究、中庸研究、華人
家長式企業模式等研究議題。隨後更建立了漢語的字詞常模(吳瑞豚
等)以及台灣地區華人情緒刺激與反應常模(梁庚辰、陳建中等)。
1995年4月28日第一屆華人心理學家學術研討會參與者攝於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前。
摘要與結論
• 心理學源於哲學與生物醫學思索探究人類心靈,在19世紀演化為
探討心智的科學,循嚴謹科學推理與重實徵證據。
• 科學心理學源於德國萊比錫大學之馮特,曾歷經數次派典轉換。
結構學派企圖解離意識經驗的組成元素,功能學派強調研究心智
如何促進生存適應,完形學派強調心智整體組合,心理分析學派
強調潛意識的關鍵角色。
• 20世紀後行為學派興起,強調以嚴謹的方法探討可量測的行為,
放棄內在心智建構,直到1960年代後期為認知心理學取代。
• 在20世紀末心理學重大的發展方向,一是重視社會文化脈絡對於
心智與行為的影響,不認為歐美理論與現象可放諸四海而皆準。
另一則是與神經科學密切結合,探討心智的神經基礎。目前此二
趨勢有可能進一步整合。
• 心理學有實驗認知、人格社會、生物、發展、計量、臨床與健康、
工商、人因工程、教育與學校、輔導與諮商、司法與運動等領域。
• 如何落實心理學研究與應用的本土化,而又能獲得國際學術認可,
是所有華人心理學家需要面對的問題。
物理世界

生態環境

文化氛圍
心智活動 心智活動

自然環境
腦 我 社會互動
你 腦

心智活動 心智活動

文化氛圍

生態環境

物理世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