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2020 年 9 月 内蒙古社会科学 Sep.

2020
第 41 卷   第 5 期 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Vo
l.41 №.

DOI: 14137/
10. j.cnk
ii.
ssn1003-5281.
2020.
05.
007

论 AI时代庄子 “残缺意象 ”的弱者伦理

王振钰

(华东师范大学   哲学系,  上海  200241;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2)

   [摘 要]
AI时代的到来迫使人类作为弱者来审思人机之间的伦理关系。传统伦理学在属 加 种 差 的 定 义
模式下,强调“人禽之别”以彰显人的理性或道德超越性,其 结 果 是 造 成 强 者 伦 理 的 精 英 主 义 偏 见 和 对 人 的 依
赖性德性的漠视。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庄子为批判儒家伦理对精神自由的压制,特意通过残疾人“形残德
全”的残缺意向来彰显“道”的自然性。将庄子所追求 的 超 越 性 精 神 自 由 转 换 为 现 实 的 生 存 向 度 ,不 仅 可 以 从
弱者伦理视角丰富对庄子思想的现代理解,同时,庄子之“道”的 自 然 本 体 论 思 想 也 为 走 出 西 方 弱 者 伦 理 审 思
的宗教化倾向提供可替代的资源。
[关键词]人工智能;机器人伦理学;庄子;弱者伦理;残缺意象
[中图分类号] 5  [文献标识码]
B223. A  [文章编号]
1003-5281(
2020)
05-0045-07

   德勒兹曾言,“哲学家是概念之友”。如果说哲 能性。弱者 伦 理 的 审 思 也 将 为 AI 时 代 作 为 弱 者
学有什么力 量,概 念 的 力 量 一 定 不 会 缺 席。[1](P.
304)
的人类如何与机器人相处提供一种伦理筹划。
传统哲学在利用“人禽之辨”界定人的本质、以道德 或许不存在使人工智能发展到具有自主意识
责任来彰显人类主体性的同时,也使伦理学具有了 的机器人的技术奇点,因此所有的恐惧都是一种不
明显的强者立 场。 弱 者 在 强 者 伦 理 的 阴 影 下 成 为 必要的担心;也或 许 当 真 的 超 人 时 代 来 临 时,人 类
道德同情的对 象 而 失 去 自 身 的 话 语 能 力。 当 代 美 的生存命运就像蚂蚁一样,任何伦理学也对之没有
德伦理学家麦金泰尔为将情感、欲望等具身因素纳 实质影响。但这并 不 妨 碍 我 们 在 人 工 智 能 时 代 去
入到“何为好生活”的伦理学考量之中,将伦理学的 思考人类 作 为 弱 者 的 生 存 价 值。 正 如 Vi
ncen
t C.
思考立足点从常人转向残疾人,开启了弱者伦理学 Mü
llr在其主编的《人 工 智 能 哲 学 与 理 论》序 言 中

的研究进程。弱 者 伦 理 学 的 提 出 将 有 助 于 在 理 性 所讲,“即使人们担 心 的 人 工 智 能 威 胁 不 会 真 的 到
主导的现代社会赋 予 人 性 之 动 物 性 和 脆 弱 性 以 恰 来,人工智能的基 本 问 题 仍 然 存 在,这 些 基 本 问 题
当的位置,使弱者 真 正 得 到 有 尊 严 的 对 待 和 理 解, 与哲学有 着 重 大 的 后 向 关 联 价 值 ”[2](P.
IX)
。 因 此,
从而使当代美德伦理学有效回应道义论、功利主义 本文的目的不是为 探 索 人 工 智 能 的 道 德 规 范 编 程
等规则伦理学 所 提 出 的 自 我 中 心 主 义 质 疑。 更 重 提供一种伦理建议,而是在“人机之辨”的语境中赋
要的是,随着人工 智 能 的 指 数 级 进 化,在 不 久 的 将 予弱者伦理以新的讨论背景,并藉此诠释庄子思想
来创造出具有自主 意 识 之 机 器 人 成 为 了 真 正 的 可 中的弱者伦理内涵。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现代伦理话语建构路向研究”(编号:
18BZX106)。
   [收稿日期]2020-05-08
   [作者简介]王振钰,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45
这是自沃卢吉欧( Gianmar
co Veruggo)提出“机 器

一、
AI时代人类作为弱者的发现 人伦理 学 ”(
Roboe
thics)这 一 术 语 后,机 器 人 伦 理
学所探讨的一个基本问题。
“有机械者必 有 机 事,有 机 事 者 必 有 机 心 …… 长久以来,伦理学一直被认为是专属人类的事
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庄子·天地》)两千年前 务,也只有“智人种”的 人 类 才 可 以 被 称 作 “道 德 行
所谓“蔽于天而不知人”的庄子为追求精神的自由, 为体”。[5]机器人 伦 理 学 不 单 是 自 环 境 伦 理 学 以 来
通过带有反智倾向 的 寓 言 故 事 告 诫 人 们 过 分 追 求 已经突破的非人类 中 心 主 义 式 应 用 伦 理 学 领 域 的
人类自身的能 力 拓 展 所 可 能 带 来 的 人 性 禁 锢。 然 再扩展,从而使机 器 人 获 得 了 道 德 行 为 体 身 份,更
而,这种担心在实质性威胁到来之前并不为人们所 重要的是,人类这个传统的道德行为体在超人时代
重视。自轴心文明时代以来,诸多思想家就对人类 将不仅是一种基于谦逊美德的自我中心让度,还是
作为万物之灵有强烈的自信,其中的区别只是在于 一种具有实质 力 量 的 弱 者 身 份 确 认。 虽 然 学 界 在
将理性还是道 德 看 作 人 禽 之 辨 的 重 点。 达 尔 文 的 定义机器人伦理学时,主要是探讨机器人能否成为
进化论更为这种人类自信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人 道德行为体及作为 道 德 行 为 体 的 责 任 义 务 和 行 为
禽之辨”的传统思 维 模 式 中,充 分 发 展 人 类 独 有 的 方式 ① ,但 在 超 人 时 代 尚 未 真 正 到 来 的 当 下,探 讨
理性或提升人类道 德 境 界 成 为 人 之 为 人 的 本 质 规 机器人伦理学的现 实 意 义 更 在 于 其 对 人 类 社 会 所
定和使命自觉。而情感、欲望等作为理性和道德的 具有的后向关联价值,即对人类作为脆弱性实存的
对立面则被视 作 强 者 需 要 排 斥 和 征 服 的 对 象。 虽 伦理关注。
然有现代生态伦理 学 者 将 自 然 万 物 看 作 是 同 人 类 正如 Spy
ros 
G.Tz
afestas 所 讲,“机 器 人 伦 理
平等的道德主体,但这种非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仍 学是以人为本的伦理学” [
6](
P.192)
。机器人伦理学虽
然是人类作为强者的一个佐证。近年来,随着人工 然直接探讨的对象 是 未 来 机 器 人 的 伦 理 行 为 和 道
智能的快速 发 展,尤 其 是 Al
phaGo 在 人 机 大 战 中 德责任,但它的最终目的则是指向对人类伦理命运
的完美表现,给人 类 带 来 极 大 的 心 理 冲 击,人 们 突 或道德责任的 审 思。 本 文 的 探 讨 就 仅 限 于 超 人 时
然发现人类整体将可能处于真正的弱者地位,以至 代作为弱者的人类何以自处的伦理审思。问题是,
于霍金、伊隆· 马 斯 克 等 不 断 发 出 警 醒。“人 工 智 人类现有的伦理学理论基本上都属于强者伦理,弱
能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对人类构成了严重威胁,因为 者只是作为道德同 情 的 对 象 被 纳 入 到 伦 理 视 野 之
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无论是出于偶然还 中。如果 AI时代需 要 建 构 弱 者 伦 理 学,那 么 人 类
是有意,都可能消 灭 人 类,取 代 我 们 成 为 地 球 的 领 伦理学史上有 可 资 借 鉴 的 伦 理 资 源 吗? 我 们 又 如
导者(不一定是温顺的)。”[3](P.
174)
何从强者伦理转向弱者伦理?
人类何以会担心自己创造的机器人会成为自
身的严重威胁 呢? 关 于 超 级 智 能 机 器 人 及 其 对 人 二 、传统伦理学的精英主义偏见
类的安全威胁主要 出 现 于 好 莱 坞 的 科 幻 电 影 中 并
不被认真 对 待。 但 是 最 近 几 年,随 着 Al
phaGo 等 传统主流伦 理 学 论 证 的 基 石 是 人 禽 之 辨。 在
更具想象力的人工智能的出现,国际上对机器人伦 轴心文明时期,不同文明中的哲人都将哲学关注的
理学的 关 注 越 来 越 多。[4](P.
x)

其 实,单 纯 Al
phaGo 重点从自然转 向 人 本 身。 根 据 台 湾 学 者 钱 永 祥 的
在智能上碾压人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随着人工智 推测,在人类文明 史 前 史 时 代,人 类 都 是 动 物 图 腾
能的指数级进化,类似于人类从自然进化中诞生一 崇拜。“轴心突破”后,不同轴心文明都不约而同地
样,具有自主意识之机器人的诞生也未来可期。一 问到同一个 问 题———我 是 谁? 不 过 这 里 的 我 不 是
旦机器人具有了 自 我 意 识,在 理 性 上 远 超 人 类,同 你、我、她(他)意义上的人际区别,而是在人禽之辨
时又不存在那种使 人 知 而 不 行 的 意 志 薄 弱 等 情 绪
问题,这就意味着机器人将作为超人成为世界的最 ① Pa
tri
ck 
Lin 认为机器人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研究领域,主要研
高智能主体。如果超人时代真的到来,人类即使不 究建构能够模拟、模 仿 的 机 器,并 示 例 说 明 其 伦 理 敏 感 性 、道
德推理、道德论证或伦理行为。参见 Pa n,
会面临上帝造人却 被 人 类 宣 判 “上 帝 已 死”的 尴 尬 tri
ck 
Li Int
roduc
tion

o Robot Et
hics,载 Patr
ick L
in, Kei
th Abney, Geor
ge A.
困境,至少一直以来作为万物之灵的自信心将不复 ( ),
Bekey eds. Rob
ot 
Eth
ic :
s The Et
hica
l and 
Soci
al Impli
ca-
存在。人 类 作 为 弱 者 能 与 超 人 实 现 共 生 共 存 吗? t
ion
s of 
Rob
oti
cs,The 
MIT 
Pre
ss,
2012,
P.3。

46
中给出人的超越性 规 定 ① ,比 如 古 希 腊 的 理 性 和 儒 目的是为了人 类 的 生 活 幸 福 而 非 相 反。 传 统 的 强
家孟子所讲的 四 端 之 心 等。 一 旦 开 启 人 类 的 超 越 者伦理不仅使渴望 成 为 道 德 圣 人 的 人 在 非 道 德 层
模式,碾压的就不 只 是 非 人 的 动 物,也 包 括 人 身 上 面上极度贫瘠,更重要的是会让自己变成周围人生
的动物性。 由 此,人 类 与 动 物、理 性 与 感 性、性 与 活中的噩梦。“道 德 绝 对 主 义 是 不 道 德 的,因 为 它
情,甚至男性与女性都在这种思维框架下被一一对 恰恰关闭了我们生 活 中 最 需 要 的 那 种 经 验 丰 富 的
应处理。区别之处仅在于,内在超越主要是排斥人 伦理探索。”[9](P.
26)
何况从 认 知 科 学 来 讲,有 限 的 人
的“动物性”,而外 在 超 越 则 是 彻 底 否 定 人 类 世 界, 从来就不可能 认 识 到 超 验 的 道 德 绝 对。 巴 迪 欧 的
试图在 理 念 世 界 或 “上 帝 之 城 ”中 寻 找 真 实 的 存 “恶产生于善中”,正是对这种伦理学不道德的最深
在。② 刻警醒。无怪乎苏 珊 · 沃 尔 夫 庆 幸 “不 论 我 本 人,
这种基于人禽之辨的伦理学理论在早期宇宙 还是我最亲近的人,都不是‘道德圣人’”[10](P.
419)

论的形而上学框架 下 凸 显 了 人 类 的 高 贵 和 人 性 的 正如德里达所 讲,哲 学 总 是 要 发 现 新 的 态 度。
尊严。 但 它 的 问 题 是,将 感 性 的、多 样 性 的 活 生 生 要使强者伦理转向弱者伦理,就必须通过对传统哲
的人还原成抽象的理性存在,这里的理性可以是康 学的解构,使 他 者 的 残 疾 成 为 自 身 的 “残 疾 性 ”象
德的实践理性或者功利主义的经济理性,也可以是 征。而庄子对儒墨 概 念 霸 权 的 颠 覆 以 及 对 世 俗 道
儒家的道德理 性。 这 种 理 性 自 觉 在 彰 显 人 在 天 地 德的批判,同德里达反传统的解构方法有异曲同工
间的崇高和尊严的 同 时,其 极 端 的 产 物 必 然 是 “存 之妙。④
天理、灭人欲”式的“以理杀人”———“理性本体一旦
被赋予超验的性 质,则 往 往 会 蜕 变 为 异 己、强 制 的 三 、弱者伦理学的残疾人隐喻
力量” [
7](
P.
,感 性 的 人 就 不 再 成 为 道 德 关 注 的 真
71)

正对象。 传统美德伦理学存在精英主义偏见,使人的动
巴迪欧指出,恶 既 不 是 一 种 绝 对 的 存 在,也 不 物性和弱者失 去 价 值 的 正 当 性 或 言 说 能 力。 道 义
是柏拉图、奥 古 斯 丁 式 的 善 的 无 知 或 缺 乏。 相 反, 论、功利主义等现代道德哲学虽然不存在精英主义
恶是作为善本身的(可能的)影响而产生的;即使恶 偏见,但它把伦理 学 局 限 于 道 德 应 当,同 样 通 过 对
不 直 接 从 属 于 善,至 少 也 从 属 于 主 张 善 的 过 人的抽象化理解和无差别对待,将弱者或善的脆弱
程。[8](P.
61)
传统 伦 理 学 用 人 禽 之 别 来 界 定 人 的 本 性事实 上 排 除 在 伦 理 学 考 量 因 素 之 外。 比 如,亚
质,把本来属于人性之自然性的东西作为与“人”相 当·斯密就明确认 为 关 注 人 类 的 脆 弱 性 会 导 致 一
对的“禽”来看待,从而使人类本来共同拥有的理性 种“乖戾的哲学”。 我 们 能 否 通 过 对 现 有 伦 理 学 的
与情欲分别成 为 善 与 恶 的 同 义 语。 更 重 要 的 是 人 批判或改造建构起真正的弱者伦理学呢?
禽之辨 在 人 际 之 间 也 造 成 等 级 差 别。 基 于 此,罗 “伦理是所有 国 家、所 有 民 众 所 关 心 的 重 要 问
素、帕特曼等人批判美德伦理学带有明显的精英主 题……现在的世界,伦理的不同几乎不是以民族或
义偏见。这种精英 主 义 偏 见 不 只 存 在 于 西 方 伦 理 宗教区分的……强者有强者的伦理,弱者有弱者的
传统,也见之于先秦儒家孔子对稼穑之人的漠视和 伦理。”[11]随 着 平 等 观 念 成 为 现 代 社 会 的 价 值 共
孟子对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区分等。 识,对弱者的关注已经成为诸多伦理学理论的内在
传统伦理学的精英主义偏见实际上是一种知
识的不正义。它 扼 制 了 对 人 的 脆 弱 性 存 在 之 合 法 ① 参见 钱 永 详 《重 视 肉 体 的 痛 苦 恢 复 弱 者 的 伦 理 》,h
ttp:
//
www.
sohu.
c /120522534_458191,
om/a 2016 年 12 月 2 日,
性辩护,也使弱者 的 声 音 得 不 到 理 性 的 倾 听,弱 者
2020 年 3 月 16 日。
成了被施舍的对象。也就是说,他们只能成为道德 ② 康德常常将感性 的 存 在 与 动 物 性 联 系 起 来 ,程 朱 在 这 方 面 亦
的接受者而非 生 产 者。 弱 者 存 在 的 意 义 就 在 于 满 近于康德,这种 看 法 很 难 避 免 本 质 主 义 的 走 向 。 参 见 杨 国 荣
《心学之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年,第 82 页。
足强者自我德性的养成,至于弱者本真的利益诉求
③ 许多康德主义者 认 为 德 性 伦 理 学 是 一 种 自 我 中 心 主 义 ,并 将
和道德人格并 没 有 真 正 成 为 强 者 关 心 的 对 象。 无 自我中心同不 道 德 的 自 私 自 利 等 同 。 参 见 黄 勇 《当 代 美 德 伦
怪乎有学者批判美 德 伦 理 学 是 一 种 自 我 中 心 的 伦 理:古代儒家的贡献》,东方出版中心,
2019 年,第 88 至 91 页。
最早将庄子与解 构 主 义 进 行 比 较 解 读 的 华 裔 学 者 奚 密 认 为 ,
理学。③ 这样的 伦 理 学 使 “成 圣 成 贤 ”的 道 德 善 成 ④
庄子的“道”与 德 里 达 的 解 构 主 义 在 反 传 统 、反 世 俗 等 对 传 统
了人们生活的唯一正当追求,自然对主体性觉醒的 思想体系的批 判 方 面 有 相 同 之 处 。 参 见 安 蕴 贞 《西 方 庄 学 研
现代社会失去 应 有 的 规 范 效 力。 伦 理 学 的 最 根 本 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年,第 146 页。

47
价值诉 求 之 一。 比 如 勒 维 纳 斯 的 他 者 伦 理 思 想。 话语体系 以 来,道 德 主 体 往 往 被 塑 造 成 一 种 理 性
他将伦理学思考的出发点由“自我”转向“他者”,在 的、自足的、独立的形象,但是残疾、痛苦、脆弱和依
形而上学 式 微 的 时 代 建 构 起 “伦 理 学 作 为 第 一 哲 赖性又确确实实是 人 类 整 体 图 景 中 不 可 或 缺 的 重
学”的伦理学形而上学。 但勒维纳 斯 视 他 者 为 弱

12]
要部分。不管我们 最 终 是 否 要 克 服 人 生 中 的 这 些
者的“为他人”伦理 思 想,在 本 质 上 仍 没 有 走 出 “为 方面,我 们 都 应 该 首 先 承 认、关 注 和 研 究 它 们。 这
弱者”发言而非“由弱者”发言的传统伦理思维模式 是当 代 伦 理 学 讨 论 亟 待 加 强 的 一 个 重 要 方
或立场。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伦理学能否走出 面。”[14](P.
150)
麦金泰 尔 在 后 维 特 根 斯 坦 时 代,通 过
笛卡尔式主体的“唯我论”倾向,也不在于伦理学是 对概念定义方式的反思和伦理与道德的区分,为人
否关注弱者,而在于如何认识到我本身就是一个弱 的脆弱性实存提供了本体论依据。而视角的转换,
者,并从弱者立场 出 发 建 构 真 正 的 弱 者 伦 理 学,这 则为其弱者伦理学提供了认识论支撑。当然,麦金
就需要从 本 体 论 和 认 识 论 维 度 提 供 基 本 的 证 成。 泰尔的残疾隐喻只 是 从 学 理 上 为 健 康 的 伦 理 学 研
那么,我如何成为一个弱者?或如何作为一个弱者 究者提供一种移情 的 可 能 通 道,以 推 动 将 “人 与 其
来思考? 他动物共有的生物 学 基 础”作 为 “伦 理 学 的 真 正 根
如果说超人时代为人类作为弱者的存在提供 基”。因参加体育运动而不幸成为残疾人的克利夫
了可能的图景,那 么,麦 金 泰 尔 则 是 通 过 残 疾 人 的 顿(
Shane 
Cli
fton)在其《残疾的恩典》一书中,通 过
事实存在展开了对 人 作 为 “依 赖 性 的 理 性 动 物”的 对自身残疾经历的 反 思,用 “残 疾 是 人 类 经 验 的 核
本质 重 诠。 随 着 21 世 纪 具 身 认 知 科 学 等 的 发 展, 心和人类状况的 象 征”[16](P.
3)
的具象表达和亲身例
人们越来越意识 到,人 类 不 仅 是 文 化 生 物,同 时 也 示,指出麦金泰尔 对 人 的 残 疾 意 象 揭 示 的 合 理 性,
是生物学上的动物,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动物本性 并以一个真实残疾人的身份,呼吁将残疾人的脆弱
在任何看似合理的人类解释中都是必要的要 视为一种权利而非必须被克服的同情对象。
素。[13]曾经作为 德 性 伦 理 学 之 现 代 复 兴 者 的 麦 金 麦金泰尔和克利 夫 顿 等 通 过 对 人 的 “残 疾”或
泰尔在受到帕特曼 等 学 者 批 评 其 “精 英 主 义 偏 见” 依赖性的揭示,丰 富 了 对 人 性 的 理 解,使 德 性 伦 理
后,也对自己早期的德性论思想做了重大修正。① 学脱离传统伦理的精英主义偏见,开启了从弱者的
“在哲学中,起 点 的 不 同 通 常 会 使 探 究 的 结 果 立场或视角建 构 一 种 真 正 属 于 弱 者 的 伦 理 学。 这
有所不同”,麦金泰尔认为,“在西方道德哲学史上, 为未来超人时代人 类 作 为 弱 者 与 机 器 人 共 存 以 过
残疾者即使出现在哲学中,也是扮演着道德行动的 上充实和丰富的生活,提供了一种学理资源和方法
慈善对象的‘他们’,而作为道德行动者的‘我们’则 启示。然而,要证 成 这 种 依 赖 德 性 的 价 值 正 当 性,
好像一直 是 理 性 的、健 康 的、未 受 干 扰 的 ”。 [
14](
P.8) 必然需要在德性之外寻找价值的赋予者,宗教自然

为使作为“他们”的 残 疾 人 与 健 康 的 “我 们”按 比 例 成为西方文化 语 境 中 的 一 个 熟 稔 资 源。 克 里 夫 顿

构成一个完整的人,麦金泰尔没有照搬柏拉图式几 对麦金泰尔弱者伦 理 学 的 神 学 化 解 读 就 是 这 一 逻

何类比法,而是通过对传统哲学的定义方式的批判 辑的具体例示。 他 以 基 督 教 神 学 家 的 身 份 来 反 思

和重构来实现 的。 孟 子 曰:“人 之 所 以 异 於 禽 兽 者 美德传统对于残疾 人 幸 福 的 重 要 性,最 终 将 “残 疾

几希。”(《孟子· 离 娄 下》)传 统 伦 理 学 对 人 性 的 界 可能教会我们在面对生活挑战时过得更好”的结论

定采用的是属加 种 差 式 定 义 方 法,由 此,人 禽 之 辨 变成对上 帝 恩 典 的 证 明。 但 在 AI 时 代 中 所 需 要

中的“几希”才 属 于 人 之 本 质 所 在。 作 为 生 物 学 的 的弱者伦理学不应该是神学的,因为人工智能是理

动物性被剥离出人自身后,人类只剩下纯粹的理性 性指向的。我们能 够 建 构 一 种 无 需 宗 教 资 源 的 弱
者伦理学吗?
或单调的道德 生 活。 这 种 定 义 先 行 的 本 质 主 义 思
维模式,在现代认识论学者看来是造成认知不正义
刘玮在《依赖 性 的 理 性 动 物》的 译 后 记 中 指 出,该 书 将 伦 理 学
的根源。[15](P.vii)基 于 此,麦 金 泰 尔 提 出 “对 话 的 正 ①
奠基在现代生物学基础上,并认 为 这 些 才 是 我 们 认 识 德 性、认
义”,只有让残疾人自己参与德性的诠释与建构,才 识伦理问题的关 键 所 在,无 疑 其 标 志 着 麦 金 泰 尔 思 想 的 一 次
能既 承 认 “独 立 性 的 德 性 ”,也 承 认 “依 赖 性 的 德 重大转向。在较早 前 的 《追 寻 德 性 》中,麦 金 泰 尔 明 确 拒 斥 作
为亚里士多德伦 理 学 基 础 的 那 种 形 而 上 学 的 生 物 性 ,而 试 图
性”。 [
14](
P.99)

将德性理论建 立 在 社 会 建 构 的 基 础 之 上 。 但 在 《依 赖 性 的 理
不是人禽之辨,而是人禽之合才构成对“人”的 性动物》中,麦金 泰 尔 不 仅 回 到 了 人 类 的 生 物 学 基 础 ,而 且 明
完整理解。“自从古典时代伦理学讨论进入人们的 确承认自己之前犯了错误。

48
形上依据。其中人 禽 之 辨 旨 在 强 调 人 有 善 性 而 禽
四 、庄子 “残缺意象 ”的弱者伦理 兽没有,善性是“人之为人”的根 本 属 性。[18]而 性 命
之辨则从实践中将 人 的 自 然 性 与 道 德 运 气 等 偶 然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对残疾人的正面道德价 因素视作与人性无 关 的 “命”而 排 除 在 人 的 关 切 之
值认肯最早是由 庄 子 开 启 的。 儒 家 的 “人 禽 之 辨” 外。在 认 识 论 上,孟 子 秉 承 儒 家 “天 道 远,人 道 迩,
以仁义来界定 人 之 为 人 的 本 质。 庄 子 则 通 过 残 疾 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的立场,将认知聚焦于就近取
人的形残德全,隐喻性地反讽儒家之道对名分礼仪 譬的“尽心”,认为尽心即可知性、知天。由此,天道
的追求所造成的道的狭隘化,从而在“游心于道”的 的内容取决于人 道,而 人 道 的 权 威 又 来 自 于 天 道,
本体论和“以道观之”的认识论框架下,将残疾人的 在天人合一的范式 下 实 际 上 陷 入 了 荀 子 所 批 评 的
生活方式提升至 “道”的 高 度。 庄 子 时 代 不 可 能 想 “蔽于人而不知天”。
象技术发展对人类会造成的根本性生存危机,所以 按荀子的说法,与孟子相反,庄子是“蔽于天而
他主要是将残疾人 作 为 工 具 来 表 达 儒 墨 等 道 德 主 不知人”。然而,郝 大 维 与 安 乐 哲 认 为,“道 家 并 不
义对人类精神自由的压制。但在两千年后,人类作 拒斥社会。但他们拒绝人类中心主义,他们以为这
为弱者在 AI 时 代 不 再 被 视 为 庸 人 自 扰。 将 庄 子 种人类中心主 义 隐 含 于 儒 家 的 “宗 教—人 文 主 义”
所追求的超越性精神自由置换为现实的生存向度, 之中。他们之所以拒绝它,是因为它赋予人在这个
《庄子》的残缺意 向 可 以 为 我 们 建 构 无 宗 教 的 弱 者 世界上的特殊地位,这种地位最终将使人类经验脱
伦理学提供启发性资源。 离作为 一 个 整 体 的 自 然 这 样 的 环 境 ”[19](P.
178)
。荀
残疾之人与不材之木等常见的故事题材构成 子的评判只有站在 儒 家 区 分 生 理 天 性 与 价 值 人 性
了《庄子》文本的“残 缺 意 象”。 其 中 在 《庄 子》内 七 的基础上才具有合理性,如果说“天”指的是人的生
篇的《德充符》中,就接连讲述了兀者王骀等六个残 理天性,“人”指的是儒家独断式价值人性的话。因
疾人的故事。通过 这 些 典 故,庄 子 表 达 了 “形 体 残 此,说孟子“知人”无非是指孟子作为儒家是从人文
缺之人依然可以有充实饱满的性 命”的 理 念。 这 [
17]
主义原则来谈论人的德性的;说庄子“不知人”则表
同儒家“文质彬彬”的君子形象以及“士不可以不弘 明庄子 是 从 自 然 主 义 伦 理 学 角 度 来 讲 人 的 德 性
毅”的使命自觉 形 成 强 烈 反 差。 表 面 上 看,儒 家 的 的。① 庄子的 齐 物 论 延 伸 到 伦 理 学 领 域 所 产 生 的
士与庄子的残缺之人都注重精神生活的饱满,但前 道德相对 主 义,并 非 否 定 道 德 实 在 性 的 消 极 怀 疑
者强调道德的自 觉,具 有 价 值 的 排 他 性,而 后 者 则 论,而是通过挑战 某 种 人 为 的 狭 隘 视 角,从 超 然 和
强调人格的自 由。 传 统 上 庄 子 被 看 作 是 道 德 相 对 参与的双重视角,使我们最初的道德承诺变为更广
主义者,认为他怀 疑 甚 至 消 解 了 人 类 的 道 德 责 任。 泛和更具包容性的建设性怀疑论。[20](P.
236)
当然,庄
今天从弱者伦理视角重新审视《庄子》的残缺意象, 子对儒家的批判并不局限于形而上学的外部批判,
可以发现庄子并非简单的“蔽于天而不知人”,而是 而是透过残疾人对好生活的正当追求,从共同接受
在自然本体论基础 上,通 过 “以 道 观 之”,赋 予 弱 者 的“爱人”这一前提对儒学形成强有力的内在批判。
及其价值观以同等的尊严与权利。从此意义上讲, “儒家思想存 在 着 一 种 倾 向,即 夸 大 人 类 改 变
庄子的自然本体论与残缺意向相结合,与麦金泰尔 世界的目的的 力 量。”[21](P.
264~265)
用 庄 子 的 话 表 述,
为重构人的完整德 性 而 特 意 选 择 残 疾 人 作 为 哲 学 就是相信依靠道德修养和教化即可实现内圣外王。
反思的 出 发 点 具 有 逻 辑 同 构 性。 因 此,按 照 伯 纳 然而,在现实中,儒家所能做到的往往只是成为“富
德·威廉斯对薄的道德与厚的伦理的区分,庄子不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这
但不是一个道德 虚 无 主 义 者,相 反,他 是 一 个 真 正 在区分劳心者与劳力者,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关切何为好生活的伦理学思想者。 惟士为能也”的孟子 看 来,其 “大 丈 夫”也 如 同 亚 里
孟子与庄子同代,虽然二人在文本中没有彼此
点名,但他们的思想却明显具有针对性。考虑到孟 ① 自然主义伦理学认为,将 人 区 分 为 “自 然 的 ”(身 体 的 )自 我 和
子对后儒学所产 生 的 主 要 影 响,为 方 便 起 见,在 论 一个不同的“文化的”(道德的)自 我 是 一 种 身 心 二 元 论 的 形 而
上学,并无事实 或 认 知 根 据。 它 们 必 须 以 某 种 方 式 共 存 和 相
述庄子残缺意象对儒家的批判性超越时,就主要是
互联系。参 见 Ma rk 
Johnson,Mo ra
lit
y  o
fr Humans:Eth
ical
以孟子的思想作 为 参 照 对 象。 在 《孟 子》中,“人 禽 Unde
rst
andi
ng 
rom t
he Pe
r spe
cti
ve of Cogn
iti
ve 
Sci
ence,The

之辨”与“性命之辨”构成了儒学对人的本质理解的 Un
ive
rsi
t o
y f 
Chi
cago 
Pre
ss,
2014, 3~4。
PP.

49
士多德一样,只 是 道 德 精 英 的 自 我 要 求,至 于 “小 成挑战,可以说正是得益于庄子“以道观之”的自然
人”则被排除在道 德 实 践 之 外。① 当 庄 子 用 残 疾 人 主义认识论。
替换孟子语境中带有道德性质的“小人”时,残疾人
有权利获得幸福生活的正当性,就会反衬出儒家从 结语
君子视角诠释道德的狭隘性。
“人能弘道,非 道 弘 人。”(《论 语 · 卫 灵 公》)儒 人类一直以来都具有地球上最高的智能,但这
家的内在道德目的 论 本 来 是 为 了 鼓 励 人 们 自 觉 践 个地位即将受 到 来 自 人 工 智 能 的 考 验。 正 如 克 里
行道德,但它的代价是过分拔高仁义道德在好生活 夫顿所讲:“残疾是人类状况的象征,反思残疾可能
中所占的优先地位和分量,将使挣扎于起码的生存 教会 我 们 如 何 在 面 对 生 活 挑 战 时 过 得 更
与生活之中的残疾人失去弘道的资格。沿此逻辑, 好。”[16](P.
2)
人机 之 辨 的 挑 战 也 让 我 们 洞 察 人 禽 之
作为幸福生活必须 的 求 利 行 为 也 被 视 作 君 子 不 齿 辨的理论盲点。“像 弱 者 一 样 感 受 世 界”不 仅 需 要
的小人行径。由此,这种内在道德目的论不仅使精 我们转换形而上学前提或哲学出发点,同时要求认
英阶层垄断道德生产者的资格,而且使残疾人只能 识论和价值观 均 发 生 相 应 变 更。 主 张 和 光 同 尘 的
作为慈善对象的道德接受者。尽管孟子主张“天之 庄子通过残疾人的 充 实 生 活 与 不 材 之 木 的 无 用 之
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孟子· 用,本意是向我们展示一种在人类无法测知的无常
万章章句下》),但稼穑之人以及残疾者的生活本身 命运中脱离我执、接受万物自化的天地境界。但在
仍然无法被容 纳 在 道 德 生 活 之 内。 这 种 无 视 道 德 人类脆弱性应当成为道德哲学关注重点的今天,本
的生存制约因素的道德理想主义,也违背了儒家经 来作为言说方便的残缺意象具有自身的实质意义。
典《大学》中所设 立 的 “止 于 至 善”的 终 极 目 标。 究 从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哲学出发点的残缺意象以及
其原因,儒学的主要理论动机在于为道德践行寻求 情境参与式认识论 等 角 度 诠 释 庄 子 “以 道 观 之”的
主体内在的向善根基。至于“善”本身作为对“何为 弱者伦理内涵,也将有助于走出克里夫顿式的用宗
好生活”的回答则 并 不 构 成 儒 学 的 主 要 反 思 对 象, 教神学来支撑弱者伦理的学理困境。
而是直接用社会既定的礼仪规范或抽象的天理、良
[参考文献]
知等代替。可以说,庄子用残缺意向凸显了儒家道
德主张本身的残缺性。正是在此意义上,《老子》有 [
1]Dan
iel
 Pu
tman.
The
 In
tel
lec
tua
l B
ias o
f Vi
rtue Et
hic

“大道废,有仁义”之说。道家所讲的道包含了残疾 [
J].
Phi
loophy,
s 1997,(
72).
之人在内的天道,而儒家的道则仅仅局限于士君子 [
2]Vi
ncen
t C.Mü
lle
r.Ph
ilo
sophy 
and 
The
or o
y f 
Art
if
ici
al
的人道。 I
nte
ll
i e[M].
genc Spr
i r,
nge 2013.

“以道 观 之,物 无 贵 贱。”(《庄 子 · 秋 水 》)《庄 [


3]J
ohn 
Har
ris.
How 
to  Good:
be  The 
Pos
sib
ili
t o
y f 
Mor
al
Enhanc t[M].
emen Oxfo
r d Uni
ver
sit
y Pres,
s 2016.
子》用残缺意象来 彰 显 自 然 本 体 论,背 后 得 益 于 其
[ ]
4 Patr
ick Lin.
Int
roduct
ion to Robo
t Ethi
cs A].
[ Pa
tri
ck
“以道观之”的 价 值 认 识 论 方 法。 不 同 于 孟 子 乐 观

in,
eta
 l.
.Robo
t Et
his:
c The 
Eth
ica
l and 
Soc
ial
 Imp
li-
预设人类有先天的认知能力,并独断性地宣称作为

ati
ons 
of 
Robo
tis[
c C].
The 
MIT 
Pre
ss,
2012.
认知对象的心、性、天具有内容的一致性,庄子则认
5]王绍 源 .
[ 机 器 (人 )伦 理 学 的 勃 兴 及 其 伦 理 地 位 的 探 讨
为,“知识总是直 接 的、与 一 定 的 情 境 相 联 系,是 参 [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J]. 2015,(
3).
与式和 解 释 性 的 ”[19](P.
174)
。从弱者伦理学的视角 [
6]Spy
ros 
G.Tz
afe
sta
s.An
 In
troduc
tions
 to 
Roboph
ilo
so-
看,庄子站在残疾 人 的 立 场 切 入 对 道 与 德 的 思 考, phy 
Cogn
iton,
i Int
ell
i e,
genc Au
tonomy,
Cons
ciousne
ss,
打破了儒学对 道 德 的 本 质 主 义 定 义。 这 同 当 代 学 Cons
ci e,
enc and 
Eth
ics[M].
Rive
r Pub
lishe
rs,
2016.
者为走出知识不正 义,强 调 从 所 谓 不 正 义 的 “负 空 7]杨国荣 .
[ 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M].
北京:生活·

间”来理解正义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认识论并不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8]Al
an 
Bad
iou.
Eth
ics:An 
Ess
ay 
ont
 he 
Unde
rst
and
ing 
of
否定儒家强调“学 以 成 圣”“为 生 民 立 命”的 道 德 价
值,但它更强调的 是 我 们 作 为 弱 者,至 少 尝 试 从 弱
汉学家葛瑞汉指 出,思 孟 学 派 及 其 后 来 的 陆 王 心 学 具 有 明 显
者的立场去思 考 何 为 好 生 活 的 伦 理 学 问 题。 在 此 ①
的道德精英主义特征。参见 Gr
aham 
A. ,
C.St
udi
es 
in 
Chi
nes

意义上,荀子关于圣 人 “以 己 度”最 终 落 实 为 “以 道
Ph
ilo
sophy and 
Phi
losoph
ica
l Li
tera
t e:
ur Logi
c and 
Rea
liy,

观尽”(以 道 观 之 )[22],从 而 在 儒 学 内 部 对 孟 子 形 SUNY Pres , ,
s1990 P.422。

50
Ev
il[M].
Ver
so,
2001. i
cs,
and
 the 
Good 
Lie[M ].
f Bay
lor 
Uni
ver
sit
y Pr
ess,

9]Ma
rk J
ohns
on.Mo
ral
it f
y r Humans:Et
o hic
al Unde
r- 2018.

tand
ing
 fr
om t
he Pe
rspe
cti
ve o
f Cogn
iti
ve Sc
ienc
e 17]张京华 .
[ 庄子笔下残疾人可以警世[
EB/OL].
htp:
t //
[M].
The Un
ive
rsi
ty o
f Chi
cago Pr
ess,2014. r
ufodao.
qq.
com/a
/20141023/042339.
htm,
2014-10-

10]
Susan Wo
lf.Mo
ralS
 aint
s [
J ].
The  na
Jour l o
f Ph
ilo
so- 31/2020-06-20.
phy,
1982,(
8). 18]李晓帆 .
[ “人禽之辨”的新辩论[ 中 华 读 书 报,
N]. 2016-
11]许嘉 璐 .
[ 关 于 构 建 “人 类 伦 理 ”的 思 考 [N].
北 京 日 报, 11-09.
2012-12-10. 19]郝大维,安乐哲 .
[ 汉哲学 思 维 的 文 化 探 源 [M].
施 忠 连,
12]吴先伍 .
[ “我为 他 者 负 责 ”———勒 维 纳 斯 的 伦 理 学 形 而 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上学研究[ 哲学动态,
J]. 2008,(
2). [
20]
Dav
id 
B.Wong.
Nat
ura
l Mo
ral
it
ies:
A De
fens
e o
f P
lur
al-

13]
Pet
er 
Car
rut
hes,
r e
t a
l..
The
 Inna
te 
Mind:Vo
lume
 2: ist
ic 
Rela
tiv
ism[M].Oxf
ord Unive
rsi
t Pr
y  e
ss,2009.
Cu
ltu
reand 
  Cogn
iton[M ].
i Oxf
ord 
Uni
ver
sit
y Pr
ess, [
21]
Roger T.Ames.Con
fuc
ian Rol
e Ethi
cs[M].Uni
vers
ity
2006. o
f Hawa
iiPr
  e
ss,
2011.
14]麦金 泰 尔 .
[ 依 赖 性 的 理 性 动 物:人 类 为 什 么 需 要 德 性 22]杨国荣 .
[ 以人观之、以道观 之 与 以 类 观 之———以 先 秦 为
刘玮,译 .
[M].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3. 中心看中国文化的认知 取 向[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J]. 2014,

15]Mi
randa Fr
icke
r.Ep
ist
emi
c I
njus
tie:Powe
c r and
 the (
3).
Et
hic
s o
f  ng[M].
Knowi Oxf
ord 
Uni
ver
sit
y Pr
ess,
2007.

16]
Shane 
Cli
fton.
Cri
ppl
ed Gr
ace:Di
sab
ili
ty,Vi
rtue 
Eth- (责任编辑   冯军胜)

The 
Eth
icso
 ft
 he 
We ak
 in Zhuangz
i'

Incompl
ete
 Image
 in
 the Age of 
AI

WANG 
Zhen-yu


Schoo
l of Phi
losophy,Eas
t Ch
ina 
Norma
l Univers
ity,Shangha
i 200241,China;
China 
Schoo
l of  sm ,Anhu
Marxi i No
rmal 
Unive
r s
ity,Wuhu Anhui 241002,Ch
i na)

   [ Ab stract]The adven
  t of the  AI e r
a  forced human  beings   as the we ak  to consider the  ethi
cal re
la-
tionshi p betwe en human  and compu t
e r.Unde r t
he  mode  of  add ing species  difference,t rad i
tional e
t h
ics
empha sizes the dist
incti
on  betwe en  human  beings and 
  birds  in  order to  show  the rat
iona lity or m o
ral
trans c
endenc e ofhuman 
  bei ,
ngs wh i
ch  re sult
s the eli
tism  pr ejud ice ofs
 trong  e
t hics
 and  the indif
ference
to the v i
rtue  o
f human 
  dependenc e. In trad i
tional Chine s
e e
 t hic s,Zhuangz i,i n order t
o c rit
icizet
 he sup-
pr e
s si
on  of spiri
tualf
 reedom  by Con f ucian  et
h i
cs,expr esses  the  naturalne ss of Tao t
 hr ough  thei
 ncom-
plete intent of the di
sabled  with invali di
t y and integri
ty.Conve rting the tr anscendenc e spiritualf
 reedom
pur sued  by Zhuangz i
 into ar
  e
a l
istic dimens ion ofex
  istenc ec
  an  not on
  ly enr ich the mode rn  understanding
of Zhuangz i
's t
hough tf
 rom  the e
 thi ca
l  perspe ct
ive oft
 he  we ak,bu t att
 he s
  ame  time,t he  naturalon
  tolo-
gy o f 
Zhuangz i
's Tao isa
 lso an e t
h ical cons iderat
ion f
 or the  we ak  in the We st.The  rel
ig ious tendency of
think i
ng  prov i
de s
 alte
rna ti
ve r
 esour ce s.
   [ Key wo rds]AI;Robo t Et hi
c s;Zhuangz i;We ak  Ethics;I ncomp lete Image

5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