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講道真諦

講道是與神相遇的事件

兩年前,當教會仍在討論應否以網上敬拜服事信徒時,新冠疫情瞬間肆虐全球,
教會在毫無選擇下唯有權宜地以網上敬拜,取代了實體敬拜的聚會。經過這樣的一段
日子,促使教會反思敬拜和講道的本質、渠道和果效。很多以往沒有想過的問題都
一一浮現,如:網上敬拜能滿足神對聚集的要求嗎?透過網上守聖餐是否一個符合體
統的禮儀?網上崇拜應該維持常態的三堂崇拜,還是統一只有一場崇拜?可以將崇拜
預先錄映播放,還是一定要現場直播?信眾要在同一時段參與,還是可各自選擇合適
的時間來觀看?要回答這類問題有一定的難度,所牽涉的討論也超乎本文的範圍,本
文將探討一個在講道神學上較少人注意的部分,而這或可提供一些依據和規範作為參 倫思學牧師
考。

為何要探究講道是什麼?
一般講道學的教科書多從準備講道的過程,對“講道”提供一個功能性
(functional)的定義,如羅賓遜教授把講道定為“對一段經文按其上下文所作的歷
史、語法及文學的研究。聖靈藉這段經文先影響(改變)講員的生命,然後透過向聽
眾講解一個聖經概念的信息。” 1 羅氏從一個“怎樣準備講道”的前設出發,以講道者
準備講道的觀點定義什麼是講道。對他來說,這定義是準確和足夠的,因它囊括了一
篇信息須有的基本元素。

可是,這定義卻未能充分地表達出整個講壇職事的豐富(riches),遺漏了講道神
學和實踐的部分。按這定義,聽眾在“講道”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完全被動的,是經文
應用在他們身上;在實踐方面,它也沒有提及宣講時的大環境—是神與祂子民相約的
定期聚集,由神所揀選的代言人去宣告祂給這個特定盟約群體的特定信息。事實上,
羅氏只提供了一個技術層面的定義,專注講道者的行動,但“講道”也可從實踐(教
會事工)和神學(神普世計劃)層面來理解,增加講壇職事的底氣。這如同從不同角
度和切面來探究一粒鑽石的光澤,沒有對與不對,只是無法全面賞析和了解。

在舞台上,若你要表演,就需要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所飾演的角色,愈了解這個角
色的背景、性格,演出時就愈有自由和彈性。同樣,若要把“講道”演繹得好,就要
多瞭解“講道是什麼”和“為什麼要講道”。由認識“講道是什麼”開始,再研究“講
講道真諦 | 11
道可以是什麼”,就可以確保所得出的答案不會超越神的心意。當講道者對講壇服事愈能加深認識,就愈能
有自由和彈性地提升講道的技能。那麼,講道是什麼?

講道是一件事件
講道是神人相遇(encounter)的時刻,由講道者宣講神的話。既是神講出來的話,就必不會徒然返
回,而要成就神要成就的事情(賽 55 : 10 - 11 );當事情發生時,我們可以視之為“事件”(event)。釋經
要依從經文的文學語境,同樣講道也要依從宣講場合的情境。若能符合講道情境上的要求,那時刻就有神的
同在和祝福,必有事情發生,而成為一件“事件”。

當以“事件”形容講道時,代表:(一)在歷史當中,耶穌擔當了世人的罪,成全了神的救贖,這是福音
的本質和有道可講的根基;(二)講道者的生命被神恩感,他是見證和實踐信息的傳道人;(三)在現今敬拜聚
集中,講道者宣講神的話,神藉祂的話施恩,臨格在會眾當中,這是狹義的“講道事件”;(四)聚集聽道後,
神的話繼續塑造整個盟約群體(教會)、改變信徒的生命,這正是講道要達至的目的。簡單來說,神拯救、人
宣講、生命得改變,這些都是過往,現今或將來發生的事情,都成了稱講道為“事件”的因由。

正如上述所說,講道是神人相遇的事件,在這相遇中,參與的人會經歷神的同在、恩典和改變。“事
件”所強調的不是講道者的宣講,而是在這相遇中所發生和經歷的事情,及其延續的後果。從這來看,講道
不是講道者獨自承擔整個職事,由準備到宣講,全程只是一人包辦,而是由四個組件(entities)組成:講道
者、信息、會眾、情境,缺一不可。這四個組件是在同一時空中出現,並且按照神聖約規範(stipulation)
下運作,才是聖經所指的講道。

講道既然是一件“事件”,就不是白紙黑字的手稿、講章、筆記,甚至以其他媒介記錄下來紀錄,而是
在宣講那一刻,事情發生的那一刻。講道不是空間中的物件,而是時間的事件(A sermon is not an object in
space, but an event in time)。明白此理,也就瞭解到講道設計是一種時間的流程(movement in time) 2,從
特定的時刻開始,在特定的時刻結束,穿越一個復一個的時刻,近似音樂的演奏;演奏不是樂譜中的音符,
而是樂手在現場拉奏、吹奏的音樂,有節奏地一個小節跟著另一小節奏出來,從沒有人一次過把所有小節同
時演奏出來的。 3

講道事件的四個組件
當把講道看成一件“事件”,講道的注意力就不是單一的集中在講道者身上,而是分散到其餘三個組件
(信息、會眾、情境),而在神聖約中,每個組件均要符合不同的規範。

講道者
講道是透過人說出真理,就是神選擇以代言人向祂的子民說話,藉著代言人的品格、性情、經歷、生命
來為祂宣講信息。他所宣講的就是神向特定聽眾群體的話。在前期《Papyrus》中已另文闡明 4,故不再重
複,讀者可自行參閱。

信息(sermon/message)
信息不是指寫出來的講稿,而是宣講者的宣講。這是神以祂的話語行事,在言語行為理論中,聽得到的部
分是屬話語行為,而一篇有效的信息必有其目的(語內行為)和要達的果效(語效行為)。5 信息當然要符合經
文作者的意圖,以及他藉著經文所作的6,同時也必須貼地,針對信眾的生命而宣講。若信息能進一步符合經文
的體裁(genre)、形式(form)、邏輯脈絡(logic)、氣勢(thrust)、旨趣(theme)、意韻(nuances)、感
受(feel)、氛圍(atmosphere)、情緒(mood)等7,就能原汁原味地把信息緊貼著神的心意。
12 | PAPYRUS•53
會眾
聽眾不是被動的聆聽者,也不是獨自的聆聽者。他們是神子民所組成的一個有形的盟約群體(教會);
按著聖約的要求,定期聚集在一起,期待與神相遇。因此,他們是有備而來,是持份者,是參與者,不單止
去聽從神的話,更要過著互為肢體的生活,彼此鼓勵、彼此監管問責,成為一個榮神益人的群體。

情境
符合聖經的講道不是在任何情境中都可以發生的。嚴格來說,在特定盟約群體中的宣講才是符合聖經的
講道,才有神應許的同在和祝福。神與人相約的定期敬拜聚會,是神對一特定群體而作出的承諾、在特定的
時空中履行,以致同一群體聆聽和受約於同一篇信息,互相勉勵、謹守遵行。

講道是神所命定建立祂教會的途徑。以上四個組件,按照神聖約規範在同一時空中,就是聖經所說的講
道,而個別的組件,若遠離這些的規範,就愈遠離聖經對講道的要求和祝福。

從“事件”看講道的特質
從認識“事件”來看講道的職事,意味著多種特質:是溝通的、是相遇的、是群體的、是禮儀的和獨特的。

溝通的事件
講道是溝通(communication),指有講道者傳遞、解釋信息,也有聽眾清楚地接收講道者所傳遞的意
念和對他們的要求。講道事件是實時(real-time)的三邊溝通—神、講道者、聽眾,且是雙向交叉的互動
(interactive),包括了神對聽眾、聽眾對神、聽眾與聽眾、講道者對神、神對講道者、講道者對聽眾、聽眾
對講道者等的交流。交流的內容以經文(信息)為主,但所傳遞和接收的遠遠超越了語言和理性的層面,還
可傳遞感情、意志層面等的元素。

聽眾在這溝通事件中佔據一個重要的位置,信息是為他們講的,故他們不是被動地觀看或聆聽,而是期
待與神相遇。神是藉著講道與人相遇,是全面交流的體驗,而聽眾須完全投入,且帶著回應(行動)的責任
來聆聽主道。這反映出重點不只是講了什麼,聽眾聽到什麼,其實也是同等重要。

因此講道者不能忽視聽眾的存在,而要敏感地洞悉聽眾當時的關注,讓信息針對他們關注的領域。近年
來在講道學中新興的流行語句“詮釋經文、詮釋聽眾”就是這個意思。另一方面,宣講時,講道者應全神貫
注在交流事件中,把注意力放在神和聽眾上。有時講道最大的障礙是講道者過份依賴自己所預備的工夫,把
注意力放在講稿或筆記上。其實宣講時,講道者不宜忘我地沉醉在經文中,而忘卻了自己中介的身分,是要
讓神藉著信息顯明在聽眾面前。按這理解,講道的重點不是解說經文(exposition)或應用經文,而是由講
道者傳遞從經文衍生出來的概念給聽眾。下圖顯示出四個組件之間的關係和它們之間所強調的部分:

盟約群體和場合
經文


講員 聽眾
溝通
圖:講道是溝通的事件

講道真諦 | 13
釋經是注重講道者對經文的解說,應用則注重聽眾因著認識經文而來的改變,而溝通則強調透過講道者
傳遞給聽眾的信息。當這三件組件在神所特定時空和場合出現時,就成為一件事件。 8

相遇的事件
講道能改變生命,全在乎人在聚集中遇見神,被祂吸引,繼而與祂建立更深的關係。這種經歷在某種程
度上是一個謎,人是無法充分解釋的。換言之,一篇改變生命的信息全因它能更有效地讓神與人相遇。

在講道事件中,人如何與主相遇?神又如何顯現自己呢?神透過講道者所講的話來顯明自己,講道者口
中所宣講的就是神的話,而神藉此行事—改變人的生命,繼而塑造出屬祂的群體。神是藉著祂的話臨格聚
會當中,憑祂的話來成就事情。

講道者憑他的講道讓神與聽眾相遇,是一件具有永恆價值的事。要達到這樣的果效,他在講道前要先遇
見神,從神那裏得到當講的說話(耶 37 : 17 ),是對他會眾的話語。他不單回答“神在說些什麼”,還要回
答“為何神要他們知道這些?”“這又會怎樣影響他們的生活?”反過來說,若講道者所講的未能代表神所
說的,那就未能促使神的出現與人相遇,繼續裝成談論祂是毫無屬靈價值的。事實上,這樣的聚集也並沒有
“講道”可言,因神不在其中!

那麼,真正的講道,只有在講道者的說話變成神的作為時才會發生。講道者的終極問題不是“我的信息
講了什麼”,而是“它做了什麼?”約翰衛斯理曾問他的傳道同工,他們所講的道有沒有改變了任何人或激
怒了任何人?這反映了衛斯理知道講道是為作事而講的! 9 因此,當一篇信息以神的名義宣講出來,卻沒有
讓會眾與神相遇,沒有成就什麼事情,就是“濫用上帝的名”(出 20 : 7 )。按這理解,每篇信息都有對特
定群體要作的事(要達到的目的),而講道者和聽眾也須期待有事情將發生!

群體的事件
主日講道有別於其他聚會的講道,兩者不能混淆一起來討論。這系列文章所討論的講道,是指主日敬拜
聚會中的講道。它與其他集會(如退修會、培靈會、講經會、佈道會等)的講解聖經不同;但這不是說其他
的講經聚會不重要,而是這些聚會不能與主日敬拜的聚會相比而已。

在主日敬拜中的講道是有特定的目的、規範、應許和祝福。主日敬拜的聚會是神對信徒(與祂有約在先
的人)要求的定期聚會,不按這些規範的聚集是背約的行為。神應許親臨這聚會指示他們如何活出盟約的生
命和生活,藉著講道者的信息把聽眾塑造成一個合神心意的盟約群體─有形的地方教會。

此等講道始於摩西時代(申18:1-21),源流至今,每次都是一群神的子民被召聚在一起聆聽神的
話。他們一同來聽、一同遇見主、分享著同一的經歷、受約於同一篇的信息,這樣便承擔著一個彼此守望、
彼此激勵、彼此督責的責任。整個教會聽同一篇信息,能把教會團結起來,平息神學的爭議,為事工的路線
定調,更能統一發展的計劃等。

此外,聖經成書時是一本寫給群體的文獻,又是在群體中公開朗讀出來,因此它衍生出來的信息,最合
宜的方法也是公開宣講,信眾一同在聚會中聆聽。因此,講道不是一封發給敬啟者的私人信件,而是給一個
特定群體的宣告和要求。講道不是講道者隔離在象牙塔裏獨自編撰而成的勵志演說,而是與盟約群體共同生
活中從神孕育出來的信息。

14 | PAPYRUS•53
禮儀的事件
講道是分別為聖的事件,由分別為聖的講道者,在一個分別為聖的聚會中,對著分別為聖的群體,講
解一本分別為聖的書本。它是主日敬拜中一個重要的禮儀(liturgy),透過誦讀、闡釋聖經,以及宣講神
的話,神臨格在聚會中與信徒相遇,帶來信、望、愛,一同經歷神的恩典,讓他們重新得力。這等禮儀的
聚會,聖經都有記載(尼 8 : 1 - 12 ;徒 13 : 14 - 15 ),而在新約中,講道與主餐都經常在同一聚會中出現
(徒 2 : 42 ; 20 : 7, 11 ),兩者都有共同的特點,都是禮儀(liturgical/sacramental)的事件。

聖禮(sacrament)是“無形恩典的形體”(the visible form of invisible grace)。 10 神的恩典是看不到,


但透過一些媒介讓人看得到,也感受到,以致影響和改變一個人的生命。基督教不像天主教使用“聖禮”這
詞形容主餐和講道,但這並不意味主餐和講道不是神所使用的媒介。講道是禮儀性的,與主餐、浸禮等同是
神施恩的途徑,是神以看得到和聽得到的媒介來表明祂的真實。當會眾按著主的規範聚集一起,講道者又準
確地宣講從神而來的信息時,神就臨格在其中。

從這來看,講道和主餐喚起神的臨在,確保所傳講的信息就是神的話。參與者不能輕率地看待這神聖
的聚會,聽眾也要嚴肅地期待和等候這神聖時刻的來臨,在聚會前作好充分的準備,更不能過分隨便顯示出
不恭不敬。是以,主日敬拜的講道是一件禮儀的事件,是神人相遇的契機,是神聖的約會,不單只是不容錯
失,更要多方保護保守,以致不會流於形式和機械化。

獨特的事件
既說講道是一件事件,每一次講道都是單一、獨特的事件,是不能重複或複製的。就算是同一篇講稿,
一小時後向同一群聽眾宣講,都會有不同的效應。其理有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名
言:“人不可能踏進同一條河兩次。”當人第二次進入這條河時,已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來的水流。聽眾第
二次聽同一篇信息時,心境、知識、期盼、需要等都與先前不一樣了;其實,不單止聽眾不一樣,連講道者
的心境、意興、情緒等都是不一樣。

準備講道的過程中,當講道者詮釋經文後,必須回答這條問題:“對聽眾來說,這段經文要講和要做的
是什麼?”講道是具體、帶有針對性、對號入座的活動。神不是要講道者向全世界宣講一個籠統的信息,而
是差使特定的講道者,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向祂特定的會眾代祂宣講特定的信息。

講道者若意識到講道是單一、獨特的事件,就會看重和珍惜講道的時刻,過於所準備的講稿。畢竟,講
道充滿著不可預測的因素,宣講時應隨著聖靈引領使用已準備的資料,全神投入這個神人相遇的時刻中,不
要被講稿牽引,而忽視了神的同在和引領。信眾也不要輕率地錯過現場的敬拜和講道,更不要誤信只要翻看
錄影就等同在場參與了聚會。現場觀看一場球賽、在家觀看直播,以及日後收看錄下來的賽事都有不同程度
的感受。不在現場,你不會期望球隊勝出後,狂歡中有球員把球衣拋送給你;同理,就算科技如何的發達,
也不能取代現場敬拜聚會中與眾信徒一同體驗神在人身上的工作。因此,每次的講道都是單一、獨特的事
件,不要輕易錯過!

講道事件的啟發
以上劃分“講道事件”的本質,其實有重疊的地方,但這樣可突顯當中的意韻(nuances)和規範。從
這些“事件”特質,不難歸納出聖經的講道是實時、實地、實體的事件,但這並不是說透過大眾媒體傳錄的
講道,或網上的“敬拜”聚會沒有存在的價值,只不過它們不能取代講道—這神人相遇的事件。無論科技
如何先進,直播講道事件有如置身現場,收看它仍是未能滿足神對子民定期聚集的要求。

講道真諦 | 15
實質上,講道是“高度融合”的時刻,絕不是講道者的個人活動,聽眾也須負上他們的責任。講道者要
準備這時刻的來臨,因著有充足的準備,以致能享受與會眾一同體驗神的工作。具體地說,準備信息時所看
重的東西,是宣講時不應注目的東西,因那時刻要注意的是神在自己和會眾身上的作為。講道時刻的真正意
義就在於時刻本身,無法縮減或提取精華部分。講道就只此一次,而且只有一次,錯過了就不能復來。

同樣,會眾也要準備捕捉這時刻的來臨,是神藉講出來的話顯明祂在這聚會中,且以祂的話行事,策動
和改變會眾的心思和行為。他們要為這時刻作出事前的準備和後續的工作─事前,先調校好自己的靈命,
手潔心清地來到聚會,精神奕奕期待朝見神;在聚會中要擔當責任的,如司事、領詩、主席等,也要像講道
者一樣,有充足的準備,以致在聚會中能全神參與講道者、信息、會眾、情境之間的互動交流。若能事先閱
讀、默想當天的講道經文,那就更為理想。與神相遇後,他們要立石為記,找一些具體的事物或行動記念和
提醒自己是次與神相遇的經歷,可在日記中或案頭著眼的地方寫下當天的經歷和神的提點,也可與肢體分享
後續的行動,並要求對方督促他去行事。試想,若講道者用了十五小時來準備這時刻的來臨,而聽道者用不
上十五分鐘準備或跟進,他怎能說是尊重這時刻呢?

結束前,須作一個提醒和澄清:“事件”是一個講道學的專有術詞,已流行了四十多年,早期倡導這觀
念的是新講道學派,故保守福音派鮮有聽聞,當時甚至抗拒。保守派拒絕新講道學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矮化
了經文的內容 11,而過分提高了講道事件體驗的部分。一般倡導新講道學的學者相信經文的內容只是為了創
造讀者的經驗,因此誤判信息只要複製了經文經歷的部分就是完成任務。這樣他們的信息很多時候是與經文
的內容無關的。

新講道學派不是沒有他們的功績,他們喚起講道職事要關注的事項,如經文體裁、意韻等影響傳講信息
的方法、經文是會創造經歷的,以及聽眾的參與等。經過了一段日子,保守派講道者漸漸慎思明辨,去蕪存
菁,除去不合聖經準則的部分,接納了他們的提醒,繼而把宣講的職事重置在正確的位置上,豐富了準備信
息的技術和方法。本文就是從這觀點寫成的。

結語
講道是真人實體,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向一特定的群體宣講神的話。講道不是單向由講道者講出來就
算,還須要符合情境上的規範,聽眾就能與神相遇;與神相遇就必有事情發生,成為一件事件。所謂的實體
是指非虛擬、非透過影音媒體傳遞,而是講道者親身在講道地點向聽眾傳講。群眾並非指任何的群眾,而是
指神所呼召出來,定期聚集在一起的人,他們與神是有約在先的盟約群體。在一般情形下,今日的“實體群
眾”是指一間堂會主日敬拜聚會的會眾。

這系列前三篇文章重點指出講道是透過講道者以口語宣講出來,而本文接續這觀念進一步指出,符合
聖經要求的講道是要親身在群眾面前宣講出來。這樣把講道看成一件“事件”是典範轉移,重點不是信息內
容,而是神藉著信息要作的事,那特定與神相遇的時刻。

本文充滿了技術性語句,當中蘊含著講道學中深奧的神學哲理和信念。若明白這些哲理,又跟著而行,
那可把宣講的職事重置在正確的位置上,就能進一步發揮信息當有的力量。當講道愈來遠離這些規範模式的
時候,就愈遠離聖經的標準,神同在和祝福的確據就愈顯得脆弱。

16 | PAPYRUS•53
1. 筆者譯自Haddon W. Robinson, Biblical Preaching: The Development and Delivery of Expository Messages, 3rd ed. (Grand Rapids, MI: Baker
Academic, 2014), 5.
2. Eugene L. Lowry, “Narrative Preaching,” The New Interpreter’s Handbook of Preaching. (Nashville, TN: Abingdon Press, 2008), 356.
3. “… a sermon is a movement in time. It begins at a given moment, it ends at a given moment, and it moves through the intervening moments
one after another … not like music in the score but in the live performance, where bar is heard after bar, theme after theme, and never all at once.”
Henry Grady Davis, Design for Preaching (Philadelphia, PA : Fortress Press, 1958 ), 163.
4. 本文是講道真諦系列的第四篇文章。第一篇見於〈要講出來的才是講道〉,《Papyrus》50(2020年11月),13-18;第二篇見於〈不單是講,
是要宣講〉,《Papyrus》51(2021年3月),18-23;第三篇見於〈透過講道者說出真理〉,《Papyrus》52(2021年11月),9-15。
5. 近年來,學者嘗試借助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作深一層次探討,解釋神怎樣透過作者記下歷史的事件而向當時的讀者(聽眾)
表達的信息。簡單地說,言語行為理論把經文看成說話,而研讀時,首先分析字面的意義,繼而探究講者(作者)和聽眾(讀者)的共有背景,以
及他們的理解和推理能力。言語行為理論把言語分成三部分:(一)話語行為(Locutionary Act):通過說話表達字句的語義內容。(二)語內行為
(Illocutionary Act):通過說話表達說話人的目的。(三)語效行為(Perlocutionary Act):透過說話而導致的實際結果。至於言語行為理論與講道
之間的關係,讀者可進一步參倫思學:〈更上一層樓的研讀〉,《聖言通訊》32(2020年2月):20-24;Abraham Kuruvilla, A Vision for Preaching:
Understanding the Heart of Pastoral Ministry (Grand Rapids, MI: Baker Academic, 2015), 71-79;Sam Chan, Preaching as the Word of God:
Answering an Old Question with Speech-Act Theory (Eugene, OR: Pickwick Publications, 2016).
6.“經文所作”是言語行為理論的語效行為部分,是話語所產生的效果或所引起的變化。
7. 這些經文一連串的特色可參Abraham Kuruvilla, Privilege the Text!: A Theological Hermeneutic for Preaching (Chicago, IL: Moody Publishers,
2013).
8. Blayne Banting, “The Sphere of Evangelical Homiletics: A Beginner’s Guide,” Preaching Magazine 21: no. 6 (May-June 2006): 42-44.
9. Donald G. Miller, Fire in Thy Mouth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House 1954), 24.
10. Kuruvilla, The Vision for Preaching, 58,轉引自Peter Lombard, Book of Sentences 4.1 [twelfth century CE].
11. 新講道學的學者不會承認他們矮化經文。他們確實是關注到經文的體裁、形式、語調、情緒,以及閱讀時所引生的感受和經歷等,而傳統講道
學派宣講時卻忘記把這些意韻轉遞至所宣講的信息中。簡單來說,新講道學者看重經文傳遞的媒介過於經文的內容。

講道真諦 | 1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