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講道真諦

講道是對準會眾的生命而講的

講道總有它的情景(context),不可能在抽象、無形無影中出現。講道總是在特定
的時空中發生:在特定的時間,在特定的地點針對著特定的會眾。換言之,講道一定
有具體的會眾,而每一篇信息都是針對這些會眾的生命而宣講的。

無疑,講道最終的目的是生命的改變,這生命包括了講道者、個別的會眾,以及
堂會的整體會眾。講道不是向會眾展示經文中的真理,而是把真理應用在這三重“生
命”,讓會眾看出這真理如何在講道者、個別的會眾和會眾生命中具體展現出來。
倫思學牧師
從聖經的撰寫過程,我們可看出讀者的重要。在保羅的書信中,雖然多卷書卷的
內容結構相似,但會因對象不同而有差異。會眾不單是講道的一個基本元素,更是影
響信息方向的重要一環!每個禮拜的主日講道,可理解為講道者藉宣講經文的觀點,
針對著特定會眾的生命、思想、生活和行為,要求他們配合(align with)神的國、神
的義、神的計劃、神的做事方法和原則。

近期講學,有一類問題困惑三位傳道同工。他們問:
• 閱讀多本釋經書後,我好像只是做閱讀理解,好好鋪排,尋找合適例子,重複
其中的內容,我不知這算不算是講道?
• 我覺得自己預備講章時,像重組句子,將自己所想、看到的資料,嘗試有效整
理,有序向會眾表達。除了看到的資料外,如何對應日常生活,怎樣引用例
子,都很困難。
• 很難抓到經文的中心思想;對於零散的題目,難以取捨。看得愈多資料,便愈
難篩選,怎辦?”

10 | PAPYRUS•54
這三個提問都是反映同一個問題,就是他們未能看出會眾的需要,因而不知道信息的方向,未能釐定
出信息的目的,更沒有意識講道是以神的話回應會眾的生命問題。他們有這些困惑,皆因在編寫講章的過
程中,全程只是定睛在經文,而沒有注目在會眾的生命上。這正是楊牧谷牧師提醒講道者不要做現代文士
的原因,他說:“無論是在本地或海外著名學府讀神學,切記不要做個現代文士,即只會旁徵博引,註註疏
疏地嚕嗦一輪;要釋經就一定要有一個具體對象,不能只求滿足釋經家所要求的條件,對等待聽神信息的
會友視而不見。坦白說,註疏式釋經是容易做的,只要有一定的訓練,住近一個具規模的圖書館,然後給
予足夠的時間,人人都可以寫出一篇幾百個註解的釋經文章,但這種現代文士式的研經對誰有好處呢?一
個現代站講台的人又豈能無視待哺的會友?” 1

講道者是以神的話語來服事會眾。講道者可描繪為一位忠心有見識的僕人,按時提供食物給主委託他們
所牧養神家裏的人(路 12 : 42 ;太 24 : 45 ),而“按時分糧”指出當中的恆常和適切。講道者也可描繪為戰
線後勤的軍需官,為部隊提供糧食。而評價一個軍需官,就是他能否讓士兵有足夠營養、健壯的體魄。換句
話說,一篇出色的講道不是講道者講了什麼,而是會眾聽到什麼,做了什麼。

相信大部分的講道者都會認同,講道是要對準會眾的生命,可是這理念現今仍未能在講道職事中廣泛地
展現。讓我們從三個層面來探討、理解和實踐這信念:第一,講道認知的心態(Mentality);第二,準備講
章的取向(Approach);第三,台上講道時的姿態(Stance)。

I. 講道認知的心態
這是承接這系列上兩篇的文章, 2 在意識形態上以溝通典範來看講道職事。

A. 講道是溝通
簡單說,講道是溝通,是雙向傳遞的過程,不是單向傳遞,只有極少的反饋。溝通模式肯定了講道的
三個基本組件:講道者、信息和會眾,並從傳統的講道模式中,提高了會眾的地位,使它與講道者和信息同
等。羅賓遜教授說得對,“我們不是講聖經,我們是教人聖經。認識經文的內容故然重要,但是不夠。我們
一定要認識我們的會眾。” 3

若然要有對準特定會眾的信息,講道者一定要認識他的會眾,了解他們的背景,清楚知道他們的聖經
知識和神學理解的水平,並辨別出神在此刻對他們的信息。講道者愈能了解會眾的掙扎和弱點,對準他們的
生活宣講,承認當中的黑暗,投射希望,所傳的道就愈能觸及會眾的心靈。總而言之,講道者需要在會眾身
上,付出與釋經同等的關注。

另一方面,溝通理論模式指出,除非輔以講道者與會眾在其餘六天有生命的接觸或對話,否則主日敬拜
的講道是一個不完整的過程。若把講道看成一件獨立的事件,從牧養中孤立出來,缺乏了有意義的反饋,這
就大大限制了講道的影響力,使它不能成為傳遞信息的好工具。

溝通注重對話、互動和反饋。在台上宣講時,講道者能接收的反饋是極其有限和表面。因此,講道者必
須有賴週間活躍的牧養靈務,參與不同的聚會、家訪、醫訪、團契、禱告會等,得到相應的反饋完成溝通的
循環。講道者需要會眾的回應調整他的信息,意識會眾的具體問題和關注,這樣的信息會成為講道者和會眾
之間的合作職事。若按這方向來理解,講道者和會眾是一個夥伴關係。

溝通立下以“聽”來衡量講道的準則:講道的重點不是要說什麼,而是聽到什麼;講了並不等如聽見;
就如有一個說法,“你並沒有講道,直至他們聽見”(You have not preached until they have heard)。 4 忠心盡

講道真諦 | 11
責的講道者深深體會“聽見”的準則所蘊藏的智慧,所以會不斷努力確保會眾聽到神透過他要傳遞的信息。
由此來看,講道不是講道者講得有多精彩,而是會眾聽得清不清楚,聽到什麼。只有真正聽到福音,才是真
正傳講了福音。 5

B. 講道是應用
傳道同工經常問:信息中的經文解釋和應用比重應有多少?應該先“解經”,還是先說“應用”?時間
又該如何分配?這就如問,在籃球賽中,運球和射球的比重應有多少?應該先運球,還是先射球?時間又是
怎樣分配?正確的答案當然是,有機會射籃,就盡情去射!有把握命中時,就可以射球,不用等到下半場,
或最後一節才射籃。這當然是簡化的答案,但是有它的道理。

講道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生命的改變,但改變生命是神的專長,只有祂能夠改變人。講道和聽道是神命
定改變生命的(其中一條)途徑,我們只能說講道是指出人可以怎樣回應神的話來配合祂的計劃、處事方
法和原則,以致可以有意義地生活。講道不是以講解經文為本,而是以人的生命為本。就是神透過講道者
的生命,藉著他所講解的經文,在此時此地對此會眾的指示、要求、勸勉、安慰等。信息是針對會眾的生
命來傳講,不是隨經文的歷史來講解。曾看過最精簡,又是極準確的釋經講道定義是“解說經文直到會眾
懂得應用。”

回答先前的問題,解釋和應用的比重應該如何分配。除了每段經文的本質、會眾對經文的認知、感受
和實踐外,講道者對講道的認知也會影響比重的分配。以宣講第六誡“不可殺人”為例,所需要解釋的不
多,故宣講的內容可偏向生活的應用。就如耶穌宣講這信息時(太 5 : 21 - 26 ),舉了三個當時生活中的
應用實例:(一)罵兄弟( v. 22 );(二)弟兄向你懷怨( v. 23 - 24 );和(三)與控告你的對頭和好( v.
25 - 26 )。

明白了講道就是應用,講道者的宣講姿態就不再是發放(dispense)資料,或展示聖經知識,而是從經
文的觀點出發,對會眾傳遞他們生命和生活的議題。如此,每次把資料放進講道時,講道者都要正面回答一
連串問題:會眾有需要知道這些資料嗎?若沒有這些資料,他們能否明白是次信息?這資料有需要如此詳盡
嗎?能否簡化資料,讓會眾能看出信息的發展便可?

C. 指著生命
道 或 信 息 ( message) 是 指 經 文 與 生 命 的 接 觸 點 , 講 道 就 是 宣 講 經 文 與 會 眾 生 命 所 接 觸 的 事 。 因
此,教導或學習不是講道的主要目的。一篇信息的成與敗在乎應用,若只提供了詳盡的解釋卻輕視應
用,就是浪費一篇信息和會眾的時間。講道不是單單提供資料,而是藉著這些資料,按著會眾的需要,
說服他們遵行經文所傳遞的真理。講道不是要填滿會眾的腦袋,而是度身訂造去改變會眾的生命,藉著
宣講神的話抓住他們的靈魂,說服他們順從上帝的旨意。因此,講道者要使應用成為信息的最終目標。

那麼一篇信息中,究竟要講解多少經文?這裏指的不是宣講經文的段落長短,而是指宣講時要把多
少關乎經文的資料放進講道裏。這些經文資料,包括歷史背景、文化風俗、成書環境、經文考據、版本
差異、字詞研究、互文參照、不同解釋、歷史引述、前人引用、時代應用、正反實例等,都是準備講稿
時要盡量搜集的,但若它幫不到宣講的概念,無論多精彩和有趣,都不應放進講道裏。

講道中的每一句話都要有助建立信息概念,讓會眾知道如何具體應用,過多的資料反而會分散了會
眾的注意力,甚至給人拋書包的感覺。用心聽道的會眾總會不斷在內心發問:“為什麼講道者會講這些資

12 | PAPYRUS•54
料?他要達到什麼目的?這是我要知道的嗎?知道與否對我有何實際的影響?”若講道者在字裏行間,
沒有正面回答這些內心的提問,聽道的人便會容易分心。

道是針對會眾的生命宣講的,意即信息的主軸是會眾的生命,不是經文。經文只是信息概念的依據,
會眾看得出信息是從經文演繹而來便可。如此,講道的內容當以活化信息的概念(flesh out the homiletical
idea)為主,講述這段經文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言行,回答一連串的問題:若會眾遵守這概念所指的,在日
常生活中會怎樣顯露出來?若疏忽了這概念,又會有什麼的表現?這概念與世俗的思維相比,是合情合理
嗎?世人會拒絕它,覺得這是行不通、是癡人說夢話?

當然,會眾先要看出這概念是怎樣由經文衍生,若不先理解作者的目的,是難有準確的解釋。總的來
說,會眾聽完整篇信息後,應該明白神對他們生命的要求,而不單明白了這段經文講了什麼。他們應感到神
藉著講道者對他說話,而不是聽了講道者如何解釋了一段經文。

D. 資料的數量
當講道者決定選取哪些經文資料放進講道時,不是從經文的觀點問會眾要知道什麼,才能證明經文是這
樣解釋,而是要從會眾的角度來看,究竟他們知道多少才看出所講的道是從經文而來,非講道者自行編製。

神要求講道者的責任不只是宣講,而是把所宣講的應用在會眾身上,說明這信息怎樣影響他們的生命。
聖經曾以昔日羅馬帝國的傳令官比擬講道者的身分,他被賦予皇帝的權威而宣告信息,但比擬就止於這裏。
那些過份認同先鋒宣告者角色,而又未能與其他聖經角色身份取得平衡的講道者,會全神貫注地宣講正確的
信息,卻忘記了所宣講的是否貼地,接觸到會眾的生命。如是這樣,他顯然不是一位忠心稱職的傳道人,違
反了講道的目的—神的呼召是宣講(傳揚)一個信息,不是呈示一個經文的專題研究。

以下的一個圖表,概括了講道的基本準則,給講道者參考:
問 研讀的深入程度 要講多少資料 要宣講至怎樣的程度

答 直至你得出經文的概念 直至他們看得出信息概念是來自經文 直至他們懂得如何在生命中活出來

範 經文概念 神學概念 信息概念

道是對準會眾的生命來講,說服他們順服神的話語。

II. 準備講章的取向
講道既然是對會眾講的,就要叫會眾易懂易明。在準備的過程,要注目在會眾的身上,從研讀經文中
看到會眾的面孔,在日常與會眾的接觸中,意識經文如何具體適切應用在他們生命中。講道者可透過四個途
徑,讓一篇信息貼地(relevant):(一)宣講關乎會眾生命的議題;(二)以應用為主導的綱領鋪排;(三)
選用真人真事的喻道例子和(四)宣講時有合適的姿態、用詞和語調。因著篇幅關係,也因其他講道書籍文
獻都會涉及這議題,本文將省去第一個途徑不談。

A. 信息的鋪排和設計
講道的綱領是全篇信息的骨幹,展示講道的內容,並指出宣講的次序,從中會眾可以推敲這篇信息的目
的,因此它當以應用為本,主導信息傳遞的方向。很可惜的是,今天大多數的講道綱領仍是局限在歸納經文
的內容,或陳明教義真理的框架,未能觸及會眾的生命,指導他們的生活。讓我用下列幾個例子闡明什麼是
以應用為主導的綱領:

講道真諦 | 13
經文 以歸納經文內容為主導的講道綱領 以應用為主導的講道綱領

I. 道來到世界(v.1-5) I. 耶穌已來到世界(v.1-5)
約翰福音1章
II. 人對道的反應 (v.6-13) II. 是期望我們去接受祂(v.6-13)
1至18節
III. 道來到世界的目的(v.14-18) III. 成為神的兒女(v.14-18)

I. 這道是永恆的(v.1-5) I. 神出現在人間
II. 這道是被介紹入世界(v.6-8) • 世界是有神的:祂是在二千年前,活在世間的耶穌
III. 這道被世界拒絕(v.9-12) (v.10上)
IV. 這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v.14) • 祂是道成肉身的神(v. 1-4, 9, 14上)
• 滿有恩典 • 祂來到世間是為了顯示神、恩典和真理( v.14 下 ,
約翰福音1章 • 滿有真理 17-18)
1至15節 II. 為要叫我們(接納祂的恩),成為祂的兒女
• 真理:我們是被定罪的人,是與神隔絕的(v.14)
• 恩典:神藉著耶穌的救贖,讓我們成為祂的兒女
(v.12-13)
• 很可惜,世人拒絕這恩典(v.10, 11)
• 你接納了祂的恩成為祂兒女沒有?

I. 一個恩典的啟示(v. 9) I. 神期待我們接納祂的恩典,成為祂的兒女(v. 9)
約翰福音1章
II. 一個悽慘的悲劇(v.10, 11) II. 因為不認識神、不接待神是極大的失落(v.10, 11)
1至13節
III. 一個不容錯過的機會(v.12-13) III. 那我們當如何接待祂?(v.12-13)

以上幾個例子不需多解釋,都能看出兩邊的分別。左邊的內容綱領歸納了經文的內容,以此分段,展
現講道者對經文的分析。這是講道者對經文作事(do something to the Scripture),而不是讓經文(神的
話)對會眾作事(does something to the listeners),是知識、資料的傳遞,近乎純理性的範疇,分析了
經文的重點,卻未必能刺激會眾的意慾遵守主的道。至於右邊的應用綱領,則是讓經文說話,在會眾心裏工
作,由神的話語作主動,把神對會眾生命的要求,一氣呵成宣講出來。

B. 喻道例子的選配
講道既是對會眾宣講的,喻道例子也宜採用真人真事,因它容易引起會眾的共鳴。人通常八卦、閒聊的
是人物,不是原則或觀念。會眾對神學可能不感興趣,卻對現實生活的事感興趣,因它涉及現實。

一個好的真實喻道例子超越個人經歷,讓不同情境的人都能有所收穫。人們是情感聯繫的,聽一些真人
真事的例子時,會眾會代入自己的經歷和意境。因此,講道者要揀選那些會眾容易把自己置身於場景,成為
故事的參與者的例子。當然,宣講的時候,講道者要懂得鋪排,引導會眾如何解讀這些例子,盡可能杜絕不
必要枝節和誤解的部分。

除非有特別的原因,那些關於動物故事,又或虛構事情等,都是少用為佳。因講道的對象是會眾,不是動
物。人與動物的習性大不相同,用作比喻不一定合適;事實上,把人喻為動物,實在有點不恭,有時甚至會帶
來會眾的反感。至於虛構的喻道例子,充其量只適合解釋一些抽象的觀念,不適宜用來闡明實際生活的應用。

III. 台上講道時的姿態
講道不僅是說出真理,而是對會眾宣講真理。若講道者在一個空無一人的教堂裏,把主日信息宣講一
次,很少人會認為這是講道。講道必須有特定的會眾,也知道講道者意識他們在台下,親切地對他們宣講神
的話。

14 | PAPYRUS•54
世界對“講耶穌”或 Preach 的負面解讀,大多來自某些講道者在講台上的語調和風度。有的講道者以
站在道德高台,戴著“這是我的立場”的姿態來宣講。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抗拒權威、質疑權力的文化
中,講道者(preacher)的時代已成過去,溝通者(communicator)的日子已來臨!

講道者不宜站在道德高台,以說教的語調宣講,卻要有自信,以肯定和親切的態度把信息宣講。在實踐
上,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是一門藝術,要多多練習才能掌握。

講道者就像帶領會眾行走一段三十分鐘至一小時的旅程,需要處處表現同理心,誠懇邀請會眾一起前
行。他要讓會眾感到親切(personal),就要盡量縮短和會眾的距離,如以交談的說話語氣,配合自然的身
體語言來傳遞信息。他用詞謹慎、不會用貶義的稱號稱呼他人,盡量與台下的會眾有眼神交流,避免嚴重依
賴筆記或手稿,或凝視在投映的螢幕。還記得在街頭派單張時,被人家當成透明人的感受嗎?當講道者眼神
不是聚焦在台下的會眾,這也是會眾的感受。

講道者必須讓會眾意識,他就像博物館的導賞員,對他們講出神的話,而在某一個地步,神會直接向
會眾說話。他會由講道開始時帶領會眾,而讓會眾轉而面對神。這觀念在這講道真諦系列的第二篇〈不單是
講,是要宣講〉一文中已有詳述,讀者可參閱該文,在此恕不重述。 6

在講台上,講道者要有愛、融洽、真誠和親和力!

結語
講道是神透過祂的代言人,對會眾講解一個由經文而來的聖經概念,關乎他們的生命與生活的信息。這
是神對他們(團體與個人)的要求,同時也期待著他們的積極回應。在講道真諦系列的五篇文章中,讀者可
找出超過十五個對講道的定義,雖然每個定義的用詞和強調的重點有所不同,當中都不能缺少會眾的部分,
所以講道是對會眾講的,是指著會眾的生命宣講。明白這個理念,將會深深影響講道者對講道的想法、準備
過程中的取向,以及宣講時的姿態。期望每一位講道者都能在探討“講道是什麼”的過程中,能進一步發掘
“講道可以是什麼”!

1. 賴若瀚:《頑石點頭》(香港:更新資源,1999),序言、v。
2. 這是“講道真諦系列”五篇文章的最後一篇,比之前的四篇實用,賦予例子。這系列是筆者積累四十多年牧會、講道、教導的經驗,並融匯現
代講道學的理論而寫成的。希望藉著探討“講道是什麼”而增加講道者的底氣,繼而讓大家可以創意地發掘“講道可以是什麼”。這迷你系列可連同
Abraham Kuruvilla 的 《講道的願景》(A Vision for Preaching)一起讀,補足書中沒有寫下的數章。先前四篇的文章分別是:〈要講出來的才是講道〉,
原載於《Papyrus》50(2020年11月):13-18;〈不單是講,是要宣講〉,原載於《Papyrus》51(2021年3月):22;〈透過講道者說出真理〉,原載
於《Papyrus》52(2021年11月):9-15。〈講道是與神相遇的事件〉,原載於《Papyrus》53(2022年3月):11-17。
3. 筆者中譯,原句為“Let’s face it. We don’t teach the Bible. We preach people the Bible. As vital as it is to know the content, it’s not enough. We
must know our audiences.” Alvin A. Low, Clearing the Fog from the Pulpit to the Pews: Effective Expository Preaching (Mustang, OK: Tate Publishing,
2006), 35.
4. David Neil Mosser 在文章中引用 Fred Craddock 某次的講學的說法。David Neil Mosser,“When the Word of the Gospel is Heard,” The Living
Pulpit 16:4 (Oct-Dec 2007):18.
5. 原句為“The Gospel is not truly preached until it has been truly heard.”in Outler, Albert. Evangelism in the Wesleyan Spirit (Nashville, TN:
Tidings, 1971).
6. 倫思學:〈不單是講,是要宣講〉,《Papyrus》51:22。

講道真諦 | 1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