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講道真諦

透過講道者說出真理

講道是講出來,且是宣講出來的,這是這系列前兩篇文章的重點。 1 本文接續這觀
念指出,道是透過人宣講出來的,就是神選擇以代言人向祂的子民說話,借著代言人
的品格、性情、經歷、生命來為祂宣講信息。

講道是藉經文的觀點對聽眾的生命說話,有效的講道必定在經文上扎根,同時
能針對聽眾的生命。那麼,什麼把經文和聽眾連接起來?答案是講道者。忠心的講道
者不單講出神的話語,更以自己的生命把經文和聽眾連接一起。事實確實如此,一篇
講道的原先出現取決於講道者所承受的使命、從神所領受的,以及對聖經的認知和期 倫思學牧師
望;經文不單只是他宣講的根據,更應是他的生活言行的標準,這樣他才能有感染力
地宣講,影響聽眾的生命。

研究指出,每一篇有吸引力的講道,聽眾縱使不記得講道的內容,也經常能夠意
識講道者對他們的聲援、感受講道者同情他們的處境,或體諒他們所遭遇的困難,更
因著他的認同而作出相對回應。 2

道是透過人來宣講的
講道必須有講道者
撇開神的參予,講道必須具備的三個基本元素是經文、講道者和聽眾,缺一不
可。若要理解完整的講道過程,有以下五個步驟:
1. 神首先揀選和呼召祂的講道者(代言人);
2. 神對講道者(代言人)說話;
3. 神透過講道者(代言人)宣講祂的信息;
4. 神的話透過講道者向特定的盟約群體宣講;
5. 繼而向個別聽道者宣講。 3

因此,任何一個對講道的定義或瞭解,必須兼顧“講道者”這基本的元素。 4 講道
者若要提升自己的講壇職事,不能單單從聖經的知識和宣講技巧入手,更要同時提升
自己的生命與生活。

講道真諦 | 9
可惜的是,有講道者過分重視“經文”,而忽略了“講道者”在講道中的影響力。在準備講道的過程中,
他們全神貫注鑽研宣講的經文,深信只要所傳的是準確無誤的真道便可,而疏於個人生命的準備和對聽眾的認
識。近年出版的 From the Study to the Pulpit 便是一個例子,作者把準備講道的過程分成八個步驟,而首七個步
驟全都是研讀經文的步驟,及至第八步才是“把經文應用在現代”,好像只要通曉經文,不須有其他的準備,便
可站上講台宣講似的。5 事實上,有牧養堂會經驗的傳道人都會經歷這與事實不符。當然,有學者更相信宣講時
要儘量避免摻雜講道者的身分、性情、故事,甚至壓抑自己的存在,以致讓自己成為“流通的管子”。

誠然,講道者會影響他所傳遞的信息,不單是他怎樣講、講些什麼,更是影響聽眾接收信息的態度和能
力。聽眾不單聽一篇講道,同時也在聽一個人─講道者。 6 所以,講道者與他所講的道是分不開的,斷不
能把講道者從信息中切割出來。

講道者是信息的一部分
講道者不單在宣講,還有多一種身分,是所傳的道的見證人和受益參與者。他是蒙召作傳主道的人,
而不是背誦、宣講一套系統神學或釋經書的精簡句語。因神的道是活潑、有功效的,這道先要在他身上發生
效力,他才有力有據地宣講信息。在宣講以先,講道者必須看到或經歷一些事情,才有資料和權利發言。正
如昔日使徒約翰指,他所傳的是他親身所經歷過的,“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們所聽見、所看
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這生命已經顯現出來,我們也看見過,現在又作見證,將原與父同在、且顯現
與我們那永遠的生命傳給你們。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約一 1 : 1 - 3 上)。使徒約翰強調
他所傳講的是真實的,是他們(使徒)親身經歷過的事實,是事情的真相。

另一方面,講道者也先是一位受益人,是福音的參與者。當他講道時,不單是宣告者,同時也是見證
人,述說神在他身上的工作。正如耶穌一樣,祂不單宣告神的救贖,更全心投入參與這救贖工程,且是當中
的主角。

既然講道者的見證人身分與信息是分不開的,他自然地成為信息的一部分,如此講壇就不能假借別人的
經歷。作為一位真誠的傳道者,他必須親力親為,準備自己的講道,同時好好準備自己。當我們明白講道者
與信息的緊密聯繫,也了解為何抄襲(宣講)別人的講章能引起會眾如此強烈的反應,甚至有傳道人被揭發
抄襲別人的講章後失去職位。

當一位傳道人抄襲別人的講章時,他是在會眾前冒充他人,假裝自己沒有經歷過的生命,觸犯了個人誠
信和講道當有的“真”(authenticity)。而且,這不單剝削了神藉著準備講道的時間、經文在宣講者身上工作
機會,更褫奪了自己被神話語塑造的機會。講道者或許可以成功抄襲別人的信息,但屬靈的生命是假裝不到
的。退一步說,假若他真的成功抄襲,最多只能傳遞知識,別人的經歷和生命卻是傳遞不來的,別遑論當中
有影響生命的能力,因為只有生命才能影響生命。如果講道者只注重知識傳遞,反映他仍未能掌握聖經講道
的箇中竅門,達不到聖經對講道的實質要求。

這也解釋為何在講道當中,傳道人要尋找出屬於自己的風格(包括講道時的神態、聲調等),不要浪費
時間模仿別人,試圖成為另一個人。神不會要求他傳遞一個不屬於自己的信息,他是要先把經文的信息找出
來,應用在自己身上,然後才對準會眾宣講。

整個人在宣講
當講道者在台上宣講時,台下的聽眾同時鑑察他的生命,看看他是否言行一致。他是用口傳講,但實
質上他是整個人每天都在傳講。聽眾會注意講道者在台上的表現,不單是口所說的,而是身體每一部分都在

10 | PAPYRUS•52
傳達同一的信息:面容、眼神、笑容、手、腳等;事實上,即或他在台下,也是不斷地傳講,每一言行都受
會眾的鑑察,問題只是這些言行所傳的是不是跟台上口所傳遞的是同一的信息?也就是,別人能看到他的
“真”嗎?

神 命 定 並 使 用 講 道 者 為 祂 宣 講 信 息 。 美 國 著 名 講 道 家 布 斯 ( Phillips Brooks) 以 truth through


personality形容這個講道過程,指出講道是“透過講道者的人格說出真理。” 7 信息源出於神,透過講道
者的品格和個性傳遞。在講道學中,“品格”( ethos)指的是講道者的人格和德行與信息之間的聯繫。
當會眾鑑察講道者的言行時,會學習他想他們學到關於神、關於自己,以及基督的真理。從這角度看,
傳道人如何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他怎樣生活,就會怎樣講,重要的也不是該怎樣“講”,而是該成為怎
樣的人。因為怎樣的人,就會用怎樣的眼光看周遭的事物,而眼光決定了講道的觸覺與思考的方向。因
此,沉悶的生命會帶來沉悶的講道,一個活潑、擁有生命力的生命,他的講道自然是有品味和有趣的。
因著這緣故,筆者也意識教授神學生講道時,不單是傳授講道的技巧,更刻意塑造同學成為有品味的傳
道人。

這正解釋了為何羅賓遜教授(Haddon Robinson)對釋經講道的其中一部分的定義是“這一個經文概念
先影響了講員的生命。然後應用在聽眾身上。” 8 他指出每當傳道人準備講章時,都是神藉著經文陶造他生
命的時刻,日積月累,在不經不覺中就擁有聖經的世界觀,即從神的觀點看每一件事。那時,他可從這個屬
神的世界觀出發,看透經文的內容,講解經文概念的信息,應用在聽眾的身上。另一個說法,也可以是他掌
握了一些天國的真理,或者是天國的真理抓緊著他,而這真理重要到一個地步,他不可能維持緘默,非宣講
出來不可。

講道是自我披露的行動
神既然選擇了通過講道者傳遞真理信息,講道者宣講時就不能避免自我披露。全人宣講就是指,講道
者生命中的每一部分─成功的、失敗的經歷同是在宣講,正如神通過祂兒子把真理啟示傳達給人類,傳道
人也當如此把真理傳達給會眾。當傳道人把經文信息闡明後,對聽眾來說仍是抽象的真理,但若他能進一步
顯出這真理如何影響他的生命時,聽眾就能在他“道成肉身”中看到他的本相。正如一位牧師宣講十誡中的
“不可偷盜”時,清楚講解經文後,進一步提到過去一個月裏,他從書架取出三本借回來的書,連同道歉的
便條交回書主;又在工具箱中取出一把借回來的鉗子交還給鉗子的主人。他這樣的自我披露不單是經文信息
的現今應用,更能顯出他的誠信、認真和順服。這樣的例子能引起聽眾共鳴,讓他們認同、效法講道者的順
服行動。

當傳道人講道中自我披露得恰當時,可以展示真理人性的一面、增加會眾的凝聚力和貼地感,無形中建
立了傳道人與聽眾之間的信任,以致能真正發揮互相鼓勵的作用。這些合宜的自我披露,不單在講壇上,在
現實生活與會眾日常交往中經常出現時,反映他是神還未完成的“作品”(弗 2 : 10 ,和合本譯為“工作”,
但更好的翻譯是“傑作”),而祂的手在尋常的日子中不停在他身上工作。

在一百多年前,西方的傳道人努力刪減講章裏關於他們的個人經歷,從他們講章中可以讀到:“請原諒
這個人見證……”或“如果我可以被允許作個人見證的話……”等致歉詞句。但自我披露是講道者的見證,
是這段經文對他生命的影響,是講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會眾不是單聽聖經知識,同時也是聽一個人的生
命,而這是他們最留心聽,聽得最仔細的時候,也是留在他們記憶中最深刻的一部分。

一位弟兄曾向筆者透露,過去一年多,有一篇信息深深影響他。在我追問下,弟兄說他已忘記講道者的
名字和所講的經文,卻對講道者分享他把原有買四驅車的儲蓄,奉獻給宣教士的見證而銘刻在心裏,繼而影

講道真諦 | 11
響了他使用金錢的態度,改變了他的生命。講道者不需為傳講自己的見證而致歉,可放膽地見證神在他身上
的作為,只要做得適當合宜便可。

這裏的適當合宜是指不離信息的概念,貶神為配角。講道不是講關於講道者的經歷,而是宣講神的事
情和作為,因此使用個人生活例子時,最終的目的是見證神,以及神的話語的信實,不是個人的成功或失敗
史。所以,講道者要慎防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抬高,講到自己正面聽命順服的行動時,也需要加上人性的掙
扎,最後還可能要補上:“雖然這次的順服帶來內心的平安,但請不要誤會我每次都能這樣聽命順服,事實
上,有時掙扎了多時,仍不能作決定。請大家為我禱告。”

自我披露時,不要單講述成功正面的例子,也要談及失敗的經歷、當中的掙扎和懺悔,但不要給人留下
自己持續失敗的印象,總要把失敗劃上一個句號。如某次一位神學生在課上試講時,談到自己十多年前迷上
賭博,欠下近一百萬元……但他在講道結束時,仍沒有交代現今已還清一切債務,也沒有談到自己已經不再
賭博等,令聽眾留下不必要的猜想。

從效果來看,傳道人自我披露的喻道例子比採用第三者或從書中看到的例子更具感染力。當神選召講道
者宣講天國的道理,是使用他整個人,包括了他成功和失敗的經歷。當自我披露用得恰當時,就如同飾櫃內
襯托著珍珠頸鏈的黑絲絨布一樣,突顯神話語的光澤、真、善和美。

綜合以上所講的,神使用講道者,透過他整個人的生命、生活、性情等對祂的子民說話。無論我們從哪
一個角度看講道這職事,都不能忽視講道者的存在、身分、性情和生命,因這些都影響著他所宣講的,以及
聽眾如何的接收這信息。

神為何要透過人來宣講?
可能有人會問,為何神要透過不完全的人來宣講?難道祂不可差派天使為祂宣講嗎?這裏,將列舉四個
原因回答這些質疑:(一)神所命定的要求;(二)福音真理的要求;(三)講道本質的要求;(四)聽眾、
聽道者的要求。

神差人:神所命定的要求
神透過祂所選派的代言人向祂子民說話源於舊約的摩西時代,一直沿流至今。那時以色列民在曠野
流浪,在西乃山腳要求神不要直接向他們說話。他們不單害怕看見神的榮耀(雷轟、閃電、角聲、山上
冒煙),甚至害怕聽到神的聲音,恐怕會死亡。因此,他們要求摩西成為他們與神之間的“中間人”(出
20 : 18 - 22 ,申 5 : 23 - 27 )。神得知這申訴後,體諒他們的軟弱,願意接納他們提出的權宜做法,透過
摩西為代言人向他們說話。及至摩西即將離世時,神設立了先知的職分,繼續採用代言人的方法說話,
而先知的職份代代相傳,由摩西、約書亞、各士師、撒母耳、以利亞、以利沙到各大、小先知至耶穌基
督,以及新約的使徒、初世紀的教父……及至現今的傳道人、牧師等(申 18 : 15 - 21 )。這就是神體貼人
的軟弱,歷世歷代透過講道者向會眾說話的其中一個原因。

寫到這裏,讓我們靜下來想一想:人去宣講神的話,這可不是一項大膽的行為嗎?就像一位無名的小職
員在公司的董事會中代表大老闆說話,這可行嗎?況且,不完全的人怎能把神的信息無誤地傳講?回答這樣
的質疑,關鍵在於講道者是否受差派的一位?若是神所差派的,那就是受命於神、是祂委任的,必有祂的同
在和膏抹。正如昔日聖經的作者受著聖靈的感動而寫下經文一樣,神使用這些作者的性情、人品、生命等,
在聖靈默示下完成了經文。同樣,現代的講道者也是受神所差派的,對特定的會眾宣講神的話語。從這觀點
來看,講道者就不再是斗膽,而是按神的心意盡忠職守而已。

12 | PAPYRUS•52
人傳人:福音真理的要求
福音真理的信息,是人格(person)的真理,由有人格的耶穌傳講和實現,給予有人格的世人接受,所以
現今我們也當以有人格的講道者來宣揚。當神要把最重要的救贖信息傳給人類時,並沒有使用文字啟示真理,
而是使用最有效的溝通策略─透過祂的獨生兒子來到世上,把這道理啟明出來,這是有人格的真理(personal
truth),耶穌已表明這位格,故此我們也需要講道者來傳講這人格的真理。人格的真理須要人格來傳遞。

耶穌在世時,經常活躍在祂聽眾的世界裏,與他們一起生活,捕捉時機指引和教導他們。有時祂指出他
們的癥結(可 3 : 21, 31 - 35 ;路 12 : 13 - 15 ),或回答他們心中的疑問(太 9 : 14 - 15 ;約 4 : 33 - 34 ),有時
向他們提出問題,挑起他們的信心(可 8 : 27 ;約 6 : 5 - 6 )。這些與聽眾的互動,加深了他們對道(理)的印
象,並趨迫他們回應祂的訴求。

我們所相信的不是一般的真理,而是由基督道成肉身啟示而來的真理。神不單止給我們道(理),更把
這道化成肉身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故真正的講道必須具備人格和真理兩個元素,而兩者是分不開的。講道不
僅僅是閱讀手稿,是一種窩藏在講道者心中的語音(Voice),這語音是來自神,神要講道者把它傳講出去。
單憑字句不足以容納這語音(道),只有人的內心才能做到, 9 故需要由神傳給講道者,再由他傳給會眾,
影響他們。

生命影響生命:講道的本質的要求
一位合乎主心意的講道者所宣講的信息,不是純以知識主導,而是以生命影響生命;他以生活為見證,
以過來人的身分勸勉會眾跟從主,藉著經文所指示的去行。他不是電台的 DJ ,讀出別人為他寫好的講詞,
也不是一隻鸚鵡,聽到什麼就跟著講什麼;台下這書怎麼寫,數天後在台上就怎麼講。這樣未經生命沉澱的
信息,影響力很有限,因自己未曾經歷過的很難說服以及引領他人經歷。反過來說,當他從心底裏被神的
恩、神的手觸摸過,影響他的心思意念,反映在密室中與神相交,在準備講道的過程中與經文摔跤時所留下
的疤痕時,這些都會豐富了講道內容和增加了生命的真實。

講道者是以生命傳達生命之道。講台上的“真”是非常重要的,不單是傳講信息內容,同時是傳講講道
者的生命─他對神、對經文、對人、對事、對生命的態度。講道的內容若有出錯,可以用理智來糾正,但
講道者的生命則在無聲中感染聽眾的生命。這種感染力很多時比講出來的力量還大,在沒有任何防範下,聽
眾會接納當中的信念,甚至成為他們的習慣。

經驗告訴我,差不多每一位講道有十年八載的傳道人,都有自己準備講道的方法,可以在特定的時限內
機械式地寫出一篇講稿,當然可以準確地解說經文,亦能教導會眾。但究竟他準備時有沒有為自己和所牧養
的群眾在神面前守候,聽見“從耶和華那裏來的話”(a message from the Lord)(耶 37 : 17 ),以生命領受這
話,就成了這篇道有沒有影響力的關鍵。人是有生命的,講道者應當儘量使用生命的影響力!

神使用講道者的生命準備一篇信息,也用他來影響聽眾。難怪當學生問時任戈登康威爾神學院
(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院長凱澤(Walter C. Kaiser),他需要用多少時間準備一篇講章
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一生!”10

人看人:聽眾的要求
一位資深教會領袖曾向我表示:“有一些講員講得好,但對會眾沒有影響力,因認識他的為人,見他站
上講台就令人作嘔。”正如上述所說,講道者與信息是不能分開的,傳信息者就是信息(The messenger is
the message)!當每次傳道人講道時,他同時是受到嚴格的審查,也就是會眾對他的信仰、性情和價值觀的

講道真諦 | 13
審查。耶穌首次在自己長大的拿撒勒會堂站起來念聖經(講道)也沒有例外,聽眾希奇祂,品評祂的身世:
“這不是約瑟的兒子嗎?”(路 4 : 22 )

在聽道時,會眾不只聽,也會鑑察、品評講道者的人格,不斷地修改對他的印象。因此,講道者不像
羅馬帝國時代的先鋒傳令官,聽了什麼就講什麼,不需消化所傳講的,更不需是其中的參與者,也可履行職
務。對傳道人、講道者來說,責任卻非如此簡單。

現實是這樣:聽道者留意講道者的一舉一動,這看來沒有什麼特別,卻是相當有力,遠比任何投影的短
片或圖像有力。一般的會眾都期待講道者所宣講的經文如何影響自己的生命,他所宣講的真理又如何在日常
生活中呈現。這樣不但顯示他是確信他所傳講的“真”,更能拉近講道者和會眾之間的距離,使他更貼地和
有人情味,並且讓會眾看見他確實努力地踐行自己的教導。

如此講道者表明這道的“真”,不單是他堅信所傳講的,也表明這道真的在他身上發揮功效(it works),
而他正是那道的生招牌。無論一篇道如何有趣,一定要在某個時候(最理想是在準備的過程中)以及在某種程
度上,成為神對講道者的話語,透過他對聽眾說話;不然這是一篇失“真”(等同失敗)的信息。

會眾需要看到講道者,才看到信息的適切;缺乏了講道者的生命見證,聽眾容易忘記所聽到的道。若講
道者說:“我有今日,全因著祂的福音!”這就增加信息的認受性。是以,福音必須是人,更是當代的人來宣
講,不然,所傳的道就有可能僅僅成為歷史的遺蹟。為了這緣故,神一代又一代興起祂的代言人,宣講出祂的
話。

結語
我們斷不能把傳信息的人與他所傳講的信息分開,因神選擇了以講道者的品格、性情、經歷、生命等來
傳講祂的信息。所以教會或傳道人提升講壇職事的果效時,不能單單提升處理經文的部分,而忽略了講道者
全人生命的關顧。怎樣的人,會有怎樣的傳講。既然講道是透過人說出真理,講道者就必須好好地生活,珍
惜生命。每次準備講道時,都是神藉著經文陶造他的生命,而藉這不斷成長的生命,他可把信息有效地應用
在聽眾的身上。

1 本文是講道真諦系列的第三篇文章。第一篇見於〈要講出來的才是講道〉,《Papyrus》50(2020年11月),13-18;第二篇見於〈不單是講,是
要宣講〉,《Papyrus》51(2021年3月),18-23。
2 Enoch Šeba, “Sermon Listening among the Croatian Baptists: A New Approach Based on Congregational Studies and Rhetoric’’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Chester, 2019).
3 第四,五步驟留待這系列下一篇文章進一步說明。
4 在眾學者講道定義中,羅賓遜教授最為詳盡,兼顧了多方面的要求。他指出“ 解經講道是對一段經文按其上下文所作的歷史、語法及文學
的研究。聖靈藉這段經文先影響(改變)講員的生命,然後通過他改變聽眾的生命。”筆者譯自Haddon W. Robinson, Biblical Preaching: The
Development and Delivery of Expository Messages, 3rd ed. (Grand Rapids, MI: Baker Academic, 2014), 5.
5 Allan Moseley, From the Study to the Pulpit: An 8-Step Method for Preaching and Teaching the Old Testament (Bellingham, WA: Lexham Press,
2018). 他所列出的八個步驟是:1. Translating the text; 2. Considering text criticism; 3. Interpreting the genre; 4. Exploring the context; 5. Defining
important words; 6. Identifying the big idea; 7. Connecting to Jesus; 8. Applying the text to contemporary people.
6 Robinson, Biblical Preaching, 8.
7 Phillips Brooks, The Joy of Preaching (Grand Rapids, MI: Kregel Publications, 1989), 25. Preaching through personality 原句是“Preaching is
the bringing of truth through personality”,這是講道學裏的至理名言,出自Phillips Brooks 在1877年在美國耶魯神學院 Beecher Lecture on Preaching。
雖然 Brooks 的神學有所偏差,但若在福音派正統神學框架中解釋這句子,仍適用於闡明傳信息者與信息之間的關係。至於 Brooks 的講道神學和對
這句子的真正意思可參〈延伸閱讀〉或參 Charles W. Fuller 著的 The Trouble with “Truth through Personality”: Phillips Brooks, Incarnation, and the
Evangelical Boundaries of Preaching (Eugene, OR: Wipf and Stock 2010).
8 Robinson, Biblical Preaching, 5.
9 David Teague, “Are You Preaching with a Plastic Voice?” Sermon Central, accessed July 17, 2020, https://www.sermoncentral.com/pastors-
preaching-articles/david-teague-are-you-preaching-with-a-plastic-voice-1245.
10 這是筆者在2005年在戈登康威爾神學院宿舍裏,親耳聽到凱澤院長回答學生的問題。

14 | PAPYRUS•52
延伸閱讀
Truth Through Personality
講道學界奉為圭 的名句“透過講道者的人格說出真理來”,原句是“Preaching is the communication of
truth by man to men. It has in it two essential elements, truth and personality. Neither of these can it spare and
still be preaching…preaching is the bringing of truth through personality.”,是布魯克斯(Phillips Brooks)牧師
1877年在耶魯神學院(Yale Divinity School)一年一度的 Beecher Lectures on Preaching 演說中講述。 1 時至
今日,這短句仍是講道學者和教科書中經常引用的,適合大多數講道模式,指出講道必須存在兩個基本元素
─講道者和真理。然而,今天我們了解這短句,卻遠遠與布氏說出此語時的意思和意圖有一段距離。

事實上,布氏講道的理念背離了他先前福音派更正教傳下來看重經文和教義的講道,深受當時盛行的
浪漫主義影響。他看重人的直覺和感覺過於神的啟示,導致對人性的高度提升,而將聖經視為詩歌或文學作
品。他的信仰主要集中在情感、“耶穌的性格”,以及通過將“耶穌基督融入你的生活”而帶來的轉變。
在他眾多的傳記和講章中,從來沒有提及他的歸主經驗或過程。他的蒙召以及對整個救恩論的認知都是含
糊的,甚至可以說他是不信“完全墮落”、“稱義”、“授義”(imputed righteousness)等基本救贖教義
的。

因此,當布氏說出“透過講道者的人格說出真理”時,他是指講道者的人格(不是聖經)可以把真理
(不一定是神啟示的真理)表明出來;即說:既然耶穌的肉身可把真理表明出來,同樣講道者也可以他的人
格如同耶穌一樣把真理表明出來,即講道者(非聖經)成了宣講真理的源頭。當然,這樣的理解,有別於我
們對這句子一般的瞭解─神是透過講道者整全人格來把祂的話語宣講給祂的子民。

讀者若有興趣繼續探究關於布魯克斯與這短句子的意思,可參閱 Charles W. Fuller 寫的 The Trouble with


“Truth through Personality”一書,資料詳盡,有助讀者追索原始文稿。

1 Phillips Brooks, On Preaching (New York: The Seabury Press, 1964), 5.

講道真諦 | 1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