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百年佛緣》研究

白金傑
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生

以個人起伏跌宕之微觀人生,繫一代興衰沉浮之宏觀歷史,是傳記價值之
所在,而口述歷史更獨具第一手史料之特性。故星雲大師口述自傳《百年佛緣》
的出版,1 即引發了兩岸各界人士對星雲大師傳道經歷、弘法理念及百年歷史
的廣泛關注。就該書的內容、價值而言,值得挖掘者有三:

一、史學意識
在《百年佛緣》之前,台灣作家陸震廷、林清玄、符芝瑛及大陸學者鄧子
美教授等人先後為星雲大師作過傳,雖風格、側重點各有不同,但均力求真實
還原星雲大師弘法布道的佛緣經歷,並將之與現當代佛教發展史相呼應。其後,
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星雲大師的自傳《合掌人生》,2 該書敘事精簡凝練,
僅 340 頁的篇幅就概括了星雲大師對生命、對宗教、對歷史的理解和闡釋,但
限於篇幅的緣故,未能充分展開,《百年佛緣》的出版則彌補了這一遺憾。

1.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書記室記錄:《百年佛緣》(繁體版),高雄:佛光出版社,
2013 年 5 月(本文所引文獻,如不另註,皆出自本書);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書
記室記錄:《百年佛緣》(簡體版),北京: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聯書店,2013
年 10 月。
2. 星雲大師:《合掌人生》,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 年 11 月。

32
《百年佛緣》研究

該書初版於 2012 年 9 月由台灣國史館發行,2013 年 3 月星雲大師再次


口述,經佛光山弟子們記錄、增訂,合計 110 篇。繁體版於 2013 年 5 月由
佛光出版社出版,簡體版於 2013 年 10 月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該書分《生
活篇》、《社緣篇》、《文教篇》、《僧信篇》、《行佛篇》、《道場篇》、
《新春告白》、《別冊》及《名家看《百年佛緣》》等 9 個部分,共 160 萬字、
1600 餘張照片、48 幅拉頁。該書敘事起自辛亥革命,將北伐、抗日、內戰
及兩岸破冰文化互動等歷史貫穿在個人經歷之中。

史學泰斗陳垣先生曾論及:「中國佛教史籍,恆與列朝史事有關,不參
稽而旁考之,則每有窒礙難通之史跡。」3 指出佛教史籍具有宗教和歷史的雙
重屬性,《百年佛緣》的內容即體現了這一點。台灣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
在篇首的〈推薦序〉中將此書的特點歸納為 10 條,甚為周詳,重點關注的
就是《百年佛緣》的歷史價值:「透過大師生動地宣講出來,可以了解近百
年來,中華民族的歷史、中華民族的動態、中華民族的榮辱苦難。尤其歷史
中的人物、場景,彷彿從書本裡一個一個跳躍而出,令人有身歷其境之感。」
台灣國史館館長呂芳上稱該書:「對於了解中國近百年來的佛教,尤其是戰
後台灣佛教發展,有許多前所未錄的原始資料,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
大陸學者錢文忠認為「口述歷史之所以珍貴,在於它所提供的史料有血有肉、
真切細緻、豐滿鮮活。《百年佛緣》就是這樣一部口述歷史的典範之作」。

史料的價值,必須以真實為第一準則,《百年佛緣》的敘事即體現出了
對歷史敘事準則的尊重與自覺。口述者及整理者對於相關史料極為謹慎,文
中所涉及之事件、處所、人物,不避大小,或以文字詳其原委,或輔以照片、
圖片為佐證,力求真實、嚴謹。因此書緣起於星雲大師應台灣國史館的邀請,
為見證百年歷史而作。星雲大師在《百年佛緣》自序裡談到:「2011 年 8 月

3. 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年 4 月,頁 1。

33
第二屆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研討會論文集

23 日,行政院文建會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辦一場宗教界聯合慶祝國家百年
的祈福活動,定名為『愛與和平』,引發我想寫一些百年來的佛教,作為這
個時代的見證。在此之前,國史館也希望我寫一部民國百年的記事,由於自
己出生也晚,生於 1927 年的我, 沒有趕上民國初年,倒也躬逢建國百年的
盛會,加之回憶歷史可以增加生命的長度,我便在八十五歲,時值民國百年
之際,以殘障老人之身,口述這部《百年佛緣》,作為國家百年的賀禮。」
因有此立意,故該書亦儘可能詳盡地還原、再現與星雲大師相關的歷史及各
行業風雲人物,將其 87 年的經歷娓娓道來,兩岸社會、宗教、文化等諸多
方面的變遷也藉此書一一呈現。

星雲大師在序中說:

在緬懷佛教往事之際,心中也不免生起,佛教並不只有這百年,
打從佛陀在菩提樹下發出『人人皆有佛性』的宣告開始,人間就
已經有了佛教。這一部口述歷史,雖然在無窮無盡的時空裡,只
是大海的一漚,但希望能夠在久遠的生命長河裡,留下些許的貢
獻。本書乃為民國百年獻禮而做,由於年紀老邁,諸多往事不復
記憶,許多人物僅述片爪鴻泥,但所記之事皆真實不差;而有更
多仁者、好友的高風亮節、美好行誼,也非此小書能全部觸及。4

佛光山書記室全體在〈記錄者感言〉中也強調這一點:「星雲大師可說
是一座真人圖書館,一部活歷史。由他口述的這套書,事件現場歷歷在目,
古今人物栩栩如生,具有高度可讀性,更能打破一般人認為歷史書枯燥無味
的刻板印象……星雲大師說,這本書或許有文字上的不妥,或者一些人間事
物的訛誤,但是在他心裡,都是赤裸裸真實的告白,沒有一點虛情假意,一
切都是本來面目。5

4. 星雲大師:《百年佛緣》,頁 38。
5. 佛光山法堂書記室:〈記錄者感言〉,《百年佛緣》,頁 16-23。

34
《百年佛緣》研究

傳統的僧傳和禪宗燈錄類的書寫,往往由弟子及後人著述,或憶及片爪
鴻泥,或鉤沉零散史料,一則有隔膜之感,二則往往存在一定的修辭。如流
傳較廣、影響較大的《高僧傳》,清代孫星衍這樣評價:「慧皎《高僧傳》,
《四庫全書》未及收……僧人事跡,率多文人粉飾,然六朝士夫,無所自存,
遁入釋道,故多通品,辭理可觀,且足資考史,地方古蹟亦可借證,實為有
用之書。」《百年佛緣》亦是由星雲大師的佛光山弟子記錄,但最大的區別
在於該書出於大師口述,因此避免了他人作傳的揣測與隔閡,所思所想、所
經所歷一一出於當事人之口,因此該書不但具有近現代佛教史的史料價值,
還將成為研究星雲大師本人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也必然引起文化界的回應。

二、弘法意識
清末民初,佛教亦面臨諸多時代要求。梁啟超曾預言了佛教將迎來宗教
改革:「物質文明爛熟,而精神上之飢餓益不勝其苦痛。佛教哲學,蓋應於
此時代要求之一良藥也。我國民性,對於此種學問,本有特長,前此所以能
發達者在此,今後此特性必將復活。雖然,隋唐之佛教,非復印度之佛教,
而今後復活之佛教,亦必非復隋唐之佛教。質言之,則佛教上之宗教改革而
已。」6「人間佛教」即應運而生。

「人間佛教」作為專有名詞,首次出現於太虛和尚〈怎樣來建設人間佛
教〉一文。該文是其作於 1933 年 10 月的講演稿,後刊於次年一月出版的《海
潮音》第 15 卷 1 號。該演講稿中,太虛開宗明義地提出人間佛教的意思:
「乃是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世界改善罷了。」然而因
為時局及機緣不到,該理念並未能夠及時弘揚。其後有印順法師講授〈人間
佛教〉、〈人性〉、〈人間佛教要略〉,奠定了其人間佛教的基本理論框架。

6. 梁啟超原著,朱維錚校註:《清代學術概論》,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1 月,
頁 161。

35
第二屆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研討會論文集

到了星雲大師等一批高僧的身上,「人間佛教」的理念才得以光大,走向全
球化和現代化。

星雲大師在《百年佛緣》中談到了他的人間佛教理念,也論及太虛對他
的影響,他說:

二十歲那年,我踏出佛教學院的大門,身處局勢動盪不安及佛教
地位低落的年代裡,眼見社會種種的危難,耳聞眾生痛苦的呼喊,
我也像許多熱血澎湃的僧青年一樣,擁有滿腔改革佛教的抱負,
有鑑於太虛大師的教產、教義、教理「革命」,因為沒有自己的
地盤,以致功敗垂成。所以我與同道們欣然接受南京華藏寺,並
且訂定新生活規約,試圖藉此恢復叢林學團的道風,然而這豈是
一個經懺道場所能做到的,失敗自是在意料之中,這是我生平以
來第一次的革命。7

儘管受太虛影響頗多,但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有其自己的鮮明特色。
《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一書曾明確提出並闡釋了人間佛教的「星雲模式」,
其中引述了星雲大師的話:「我對人間佛教的思想,其實是我本來的性格。
在我未出家之前,我就有與人為善、從善如流、為人著想、給人歡喜、合群
樂群、助人為樂、歡喜融和、同體共生的性格。」「這種思想、理念,一有
機會我就慢慢去實踐,並不是受那個人的影響,或是承襲哪個人的理念。這
是我與生俱來的性格。」8

星雲大師在《百年佛緣》自序中談到:「有人問我,什麼是人間佛教?
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弘法在人間,都是對人說的法,

7. 星雲大師:〈向自己革命〉,《往事百語 • 老二哲學》,高雄:佛光出版社,2002 年,
頁 223。
8. 滿義法師:《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台北:天下文化,2005 年,頁 13。

36
《百年佛緣》研究

這不就是人間佛教嗎?因此,只要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
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星雲大師無時無處不忘弘揚
人間佛教,在《合掌人生》中,他就談到了這一點:「對於人間佛教的弘揚,
我除了著有《人間佛教系列》的各類書籍以外,在《人間佛教戒定慧》裡,
更把人間佛教的思想、理念,一一表露。」9

在《百年佛緣》一書中,星雲大師一以貫之地將這一理念滲透其中。《生
活篇》裡星雲大師在談及他的鄉土情、他的外婆母親、他的衣食住行、他的
老幼善緣、他與佛門親家的因緣、他的侍者、他的翻譯人員、醫療團隊等人
時,皆有一種普世入世的關懷。不迴避家庭、社會、國家和全人類,不迴避
責任,將人間佛教的理念處處滲透其中,如鹽化水。他講到:「人在世間上
生活,民生問題最重要;所謂民生問題,就是衣食住行。」

在〈與佛菩薩感應記〉中,他並沒有將宗教體驗說得玄而又玄,而是曉
暢明白:「有宗教信仰的人,都希望能有宗教的體驗。宗教的體驗不一定是
從外來的靈感,主要的是來自內心的昇華,如果把自己一味的依賴給所信仰
的教主,以他作為依靠,那就會失去自我的助力。佛教禪宗有云:『不著佛求,
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已經為我們做了說明,最重要的當務之事就是:『自
己做自己的教主!自己做自己的貴人!』……我倡導人間佛教,如同孔子所
講不語怪力亂神,但是靈感在宗教裡,確實是平常、稀鬆見慣的事……我勤
於讀書,以智慧抉擇事物,智慧就是我的感應;我慈悲待人,別人也回報我
友誼,慈悲就是我的感應。原來,感應不一定是向佛菩薩祈求,自己也可以
創造自我的靈感。我也常想,我們的感應究竟在哪裡?我幫助別人,別人也
會幫助我,我服務別人,別人也會為我服務,這種交流不就是感應嗎?所以,
靈感是有因果的,你有善因好緣,怎麼會沒有感應呢?」

9. 星雲大師:〈人生路〉,《合掌人生》,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 年 11 月,
頁 11。

37
第二屆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研討會論文集

在〈我與神明〉篇中,星雲大師談到佛教經常遭受批評的「神佛不分」:
「誠然,把神明當作一個信仰的終極目標並不究竟,佛陀才是眾生的導師;
但是把神明當作朋友尊敬,則應該不為過,就好像佛教所謂『人人是佛』,
人佛不分並不是什麼不好的事情;那麼,人有佛性,神當然也有佛性了。其
實佛教是一個包容性很大的宗教,本意並不排斥神明,只要有歷史可考,對
民間有益,發心護持正法的護法神,都會給予接納。」這樣的的包容、寬仁,
取得了良好的收效。吳伯雄直言:「在我從政的生涯中,得益於大師的開示
良多,讓我時時刻刻不忘記以人民為心,以大眾的需要為需要……我深信佛
教具有安頓人心的力量,絕對可以輔助政治及世間一切知識之所不及。」天
下 ‧ 遠見文化發行人王力行稱自己是個「旁觀者」,但對「打開心門,走入
社會,開啟佛教教制、教育、教理改革的星雲大師,用歡喜佛心牽引弟子、
信眾,進入『歡喜自在』的人生,無限感佩」。台灣考試院考試委員趙麗雲
稱:「本書堪稱奇絕,直有『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類各得其解』的奇效,
真的值得一讀再讀。」

梁啟超曾認為中國之佛教「其必常為社會思想之重要成分,無可疑也。
其益社會耶?害社會耶?則視新佛教徒能否出現而已」。10 星雲大師將佛教
與人間社會融和,使佛教有益於人生,有益於社會。無論是否是佛教徒,都
可以從中得到人生的啟迪,這也是人間佛教與世無隔之處。1977 年星雲大
師以〈如何建設人間佛教〉為議題,舉行了一場講座,表明他對人間佛教的
看法;並以佛教現代化為主題,作為改善佛教的準繩,強調佛教現代語言化、
現代科技化、現代生活化、現代學校化。

2011 年,星雲大師發表文章指出,「所謂人間佛教,不是哪個地區、哪
個個人的佛教;追本溯源,人間佛教就是佛陀之教,是佛陀專為人而說法的

10. 梁啟超原著,朱維錚校註:《清代學術概論》,頁 151。

38
《百年佛緣》研究

宗教。人間佛教重在對整個世間的教化……佛教也一定要與時代配合,要能
給人歡喜,給人幸福,要對社會國家有所貢獻,如此才有存在的價值,否則
一定遭到社會淘汰。」「六十多年來,我所推動的佛教,是佛法與生活融和
不二的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不是佛光山自創,人間佛教的理念來自佛陀,因
為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化眾生在人間,一切以人
間為主。因此,佛陀本身就是人間佛陀,他所傳的就是人間佛教。」「人間
佛教是人生需要的佛教。過去的佛教由於一些人士的誤導,較注重山林與出
世的形式,現在的佛教則要從山林走入社會,從寺廟擴及家庭,把佛教落實
人間,使生活美滿,家庭幸福,在精神上、心靈中、人際間都很和諧。」11

時隔數年,星雲大師以自傳為媒介,以平和易曉的語言,將他的傳道經
歷、佛教理念通過《百年佛緣》一書娓娓道來,使閱者更容易領會人間佛教
的教義。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說:「直到我看了大師
的《百年佛緣》才知道『空』的意義:不是一般人所謂的空,佛教的空是『有』
的意思,茶杯空了,才能裝茶;房間空了,人才能進住;眼耳鼻舌空了,人
才能存在,這是何等智慧的解說,讓人心悅誠服。」大陸學者錢文忠說:「讀
《百年佛緣》能令你發菩提心,實現法喜充滿的人生;能讓你了解佛法的真
諦,實現有意義的生命。它像是三千大千世界,能開展人的眼界和悟性,從
中得到大自在的智慧,找到心靈的真正歸依處。」12

按佛光山書記室所總結的,「這部《百年佛緣》,與大師其他著作最大
的不同,是大師將一己化作燈蕊,以一生的磨難點燃自身,去照亮這百年中
的佛教人事物;以自己化為布幕,映照書中的每個生命、每一事例,曖曖含
光,念念分明。」讀此書,有助於了解星雲大師所弘揚的人間佛教理念。

11.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普門學報》第 5 期,2001 年 9 月。


12. 百年佛緣官方網站:http://www.bainianfoyuan.com/New_111.html

39
第二屆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研討會論文集

三、文學觀念
以文學弘道,由來有之。星雲大師尤為關注各種資源對佛教的宣傳,他
本人亦創作了諸多詩歌、散文、小說等類型的作品。除了對文學的興趣外,
這還源於他對文學功能的充分認識。在《百年佛緣》中,星雲大師談到了自
己所受的文學薰陶、文學創作的軌跡,以及文學創作觀念的轉變及原因。

在〈我與文學的關係〉一節中,星雲大師提到他對文學的熱愛和創作歷
程:

我這一生,除了與佛教的關係特別的殊勝,其他的學術文化,就
要算我與文學的因緣最為深厚。因為我一生沒有進過學校,也沒
有受過老師特殊的訓練,除了寺院的教育,讓我獲得佛學的一些
知識以外,應該就是我個人喜歡閱讀文學的著作了。之所以啟蒙
我喜歡文學,還是由於佛教的經書比較深奧,讀起來不甚了解,
而民間的文學小說不但看得懂,並且趣味橫生,所以我就這樣深
深地愛上了文學。13

在棲霞寺他讀到了南京鄉村示範學校流落寺院的大量藏書,到了 1945
年,星雲大師來到焦山佛學院後,開始練習寫作。並陸續發表了〈鈔票的
話〉、〈平等下的犧牲者〉、〈一封無法投遞的信〉、〈勝利聲中應有的自
覺〉等文章和新詩,並主編《我的園地》、《怒濤》月刊,應邀擔任《新江
蘇報》副刊〈新思潮〉、《徐報》副刊〈霞光〉編輯。赴台後,還創作了《無
聲息的歌唱》等作品。

修行與文學創作,是否存在矛盾?初始星雲大師進行文學創作時,受到
了一些非議,一些教內的同修認為他不務正業。星雲大師後來對此有這樣的
解釋:「佛教有很好的資源,如文學、藝術、音樂,都可以成為度眾的因緣,
可是過去一直很少有人應用,只知道強調無常、無我、苦、空的認知,而沒

13. 星雲大師:《百年佛緣 5• 文教篇 1》,頁 42。

40
《百年佛緣》研究

有人間性、建設性的觀念,難怪佛教興盛不起來。」14 他認為,佛經也具有
文學性,文學和佛學並非矛盾的:

如《維摩詰經》,兩萬多字的文體如新詩般優美;如《華嚴經》,
敘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像《儒林外史》的故事一樣,重重疊
疊、意境非凡;而《大寶積經》,就像由許多的短篇小說結合而
成,精簡扼要,特色鮮明;至於《百喻經》,就如童話寓言的故事,
含義深遠,發人深省。

佛教的禪宗語錄,像《景德傳燈錄》和《指月錄》等,不但富有
文學的生活寫實,更富有哲學心性上的思惟,胡適博士甚至說,
禪宗語錄就是中國最早的白話文學……當初我把佛經比喻成文學
的著作,在佛教界裡是很難獲得認同的,長老們認為我的話褻瀆
了佛法,不應該用佛經去遷就世俗,但從一個喜好文學者的心理
來看,同樣是真善美的作品,為什麼佛學就不能和文學結合呢? 15

在語言風格和體裁的選擇上,星雲大師坦誠自己受了胡適先生的啟發:
「尤其,我受胡適之先生最大的啟發,就是他說的:『寫文章就是表情達意,
表情表得好,達意達得好,就是好文章;寫文章如說話,話怎麼說,文章就
怎麼寫。』我讀到此,幾乎廓然大悟。從此覺得寫文章如說話,不要雕琢、
不用過多描寫,我把《作文描寫辭典》束之高閣,憑著自己的說話,表情達
意,就是我寫文章的文學辭典了……但是,寫詩畢竟沒有寫文章那麼直截了
當,詩必須講究含蓄,講究意境,講究美感,我想想,我的性格還是與詩不
合,所以從那以後,我就棄詩從文。儘管我在《無聲息的歌唱》中,寫有一
篇詩序,在《釋迦牟尼佛傳》中寫過禮讚佛陀的新詩,後來還是慢慢的與詩
作漸行漸遠了。」

14.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普門學報》第 5 期,2001 年 9 月。


15. 轉引自吳光正:〈《無聲息的歌唱》• 新僧星雲的宗教革新興文體革新〉,《2013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研究》上,高雄:佛光文化,2013 年。
41
第二屆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研討會論文集

「我對於弘法與寫作的理念,一向主張要有文學的外衣、哲學的內涵,
因為文學要美,哲學尤其要有理,內外相應,無論是長文還是短文,必然是
好文章。胡適之先生說:『《維摩詰經》是世界上最長的白話詩,而《華嚴
經》、《大寶積經》,都是長篇或短篇的小說。』而我覺得,佛學就是文學
和哲學的結合。希望今後的哲學理論,能用美麗的文學給它裝飾,才能成為
有血有肉的讀物。」

通讀《百年佛緣》,我們發現,星雲大師是在用「文學外衣、哲學內涵」
來弘揚佛法的思想。「在他『不墮悄然機』的弘化裡,仔細觀察體會,仍看
得見他思想體系的蛛絲馬跡。誠然如是『文學為佛法之翼,佛法為文學之
核』,大師以文教為根柢、佛法為基石,懷抱文學人的悲憫情懷,開顯佛陀
的權時之教,可以說不論講經說法、寫書論述,言談間、字句裡,處處散發
文學善美的馨香,詩書芬芳的氣質。」(〈記錄者感言〉)這一語言風格也
得到諸多認可。台灣電視資深主播沈春華認為:「星雲大師在傳統的佛教義
理上做了更開闊積極的解釋,在弘法傳道的形式上,納入更多元活潑的藝文
元素,讓已然壓力很大的現代人不要因為畏懼,而要欣然的親近佛法的真善
美。」北師大教授于丹稱:「今讀大師的《百年佛緣》,有平凡的生活,有
不平凡的思想、事業;讀別的書,要苦苦用心,讀《百年佛緣》如是享受。」

總之,《百年佛緣》的史料價值應得到充分的重視,其所弘揚的人間佛
教理念也將因其優美自然的講述而雅俗共賞,該書必將成為研究星雲大師及
近現代佛教史不能迴避的一部著作。

4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