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結構耐震設計:高韌性短梁、短柱

林敏郎 1,2、鍾立來 1,3,4、林敏沁 1


1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2
國立成功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
3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
4
逢甲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

臺灣位處地震帶,減緩地震的災害乃吾人首要的目標。從歷次地震之勘察發現,95%

以上之傷亡來自建築結構的倒塌。因此,提升建築結構之耐震能力,即可大幅降低人員

的傷亡,實乃最佳之策略。

建築結構之耐震能力取決於其強度及韌性(變形能力),缺一不可。玻璃縱然強度高,

但脆性(不具韌性),當強度超越時,立即劇烈破壞,毫無預警,故不會成為耐震材料。

建築結構由梁、柱組成,而具有良好韌性的梁、柱,是韌性建築結構之先決條件。梁、

柱之彎矩破壞屬韌性,剪力破壞屬脆性,所以剪力破壞必須排除之。

一般長度之梁、柱傾向彎矩破壞,耐震(韌性)設計容易達成。短梁、短柱傾向剪力

破壞,耐震(韌性)設計相當挑戰。建築結構因其功能配置,必須開門、開窗(圖 1),短梁、

短柱無可避免。經一系列理論分析及試驗驗證之研究,本團隊成功發展出易於設計,易

於施工之高韌性短梁、短柱。本文旨在介紹高韌性短梁、短柱之效益,供工程界參考,

共同提升建築結構之耐震(韌性)能力,減緩地震之災害[1,2]。

一、傳統之短梁

傳統之短梁長 1.0 m,寬 30 cm,深 50 cm (圖 2),長深比 2.0,小於 4,屬短梁。斷

面之縱向鋼筋上下層各 3 支#8,腰筋兩側各 2 支#4,縱向鋼筋皆錨定於兩端之柱子上。

橫向鋼筋#3,2 支水平繫筋#4(圖 3),橫向鋼筋間距 10 cm。鋼筋之設計降伏強度皆為 4200

kgf/cm2,而混凝土之設計抗壓強度為 420 kgf/cm2。

於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之反力牆及強力地板試驗系統,執行短梁往復載重試驗,

一如預期,產生剪力破壞,於梁中央形成 X 型裂縫,於層間位移角 3%之破壞狀態,如


圖 4 所示。短梁之側力與側位移呈遲滯迴圈(圖 5),正向之最大側力強度 562.6 kN,負

向 568.9 kN,平均 565.8 kN。以側力強度下降至最大值之 0.8 倍時,對應之側位移角視

為極限側位移角,正向之最大側位移角 2.63%,負向 2.22%,平均 2.43%,低於 3%,遂

為非韌性短梁;以側力強度上升至最大值之 0.7 倍,所形成之割線勁度,為等效勁度,

結果是 100.33 kN/cm。

二、高韌性之短梁

高韌性之短梁係以一外層鋼筋,四周包圍著傳統之短梁的配筋,斷面左右擴大至 45

cm,上下擴大至 65 cm,兩端留有凹槽,長 5 cm,凹槽內之梁斷面,保持原有傳統之短

梁的斷面,寬 30 cm,深 50 cm (圖 6、7)。外圍之縱向鋼筋 12 支#4,止於兩端之柱面,

並未錨定於柱內,不提供彎矩強度;外圍之橫向鋼筋及垂直繫筋#3,間距 10 cm (圖 8、

9),提供剪力強度。

外圍包覆著鋼筋混凝土,且兩端有凹槽,提升剪力強度,卻不增加彎矩強度,成功

地排除剪力破壞,於凹槽內形成撓曲裂縫,層間位移角 3%之破壞狀態,如圖 7 所示。

高韌性短梁之側力與側位移所呈現之遲滯迴圈,如圖 10 所示,正向之最大側力強

度 861.5 kN,負向 824.2 kN,平均 842.8 kN,為傳統短梁(565.8 kN)之 1.49 倍。以側力

強度下降至最大值之 0.8 倍時,對應之側位移角視為極限側位移角,正向之最大側位移

角 5.81%,負向 5.99%,平均 5.90%,屬高韌性,且極限側位移角為傳統短梁(2.43%)之

2.43 倍。以側力強度上升至最大值之 0.7 倍,所形成之割線勁度,為等效勁度,結果是

122.65 kN/cm,為傳統短梁(100.33 kN/cm)之 1.22 倍。

取每一往復側位移之最大側力點,將之連成線,成為包絡線,清楚表示側力與側位

移之關係(圖 11),無論在強度及韌性(變形能力),高韌性短梁皆遠優於傳統的。

三、結語

配合建築功能之配置(隔間、開門、開窗),梁之跨度受到束制,而形成短梁。跨深

比小於 4 之短梁,傾向剪力脆性破壞,不利於建築結構之耐震能力。本研究採用鋼筋混

凝土包圍短梁,包圍之縱向鋼筋止於兩端之柱面前或牆面前,不提供彎矩強度,僅提升
剪力強度。經理論及實驗之驗證,成功排除原有短梁之剪力脆性破壞,確保彎矩破壞,

大幅提升其變形能力,使之成為高韌性之短梁。

只要能夠排除剪力脆性破壞,高韌性短梁之兩端可留凹槽,亦可不留。除了四側擴

大斷面,亦可三側、二側、甚至單側。擴大斷面的目標是提高斷面之剪力強度,而不增

加彎矩強度,排除剪力脆性破壞。短梁為鋼筋混凝土構造,斷面擴大之部分亦為鋼筋混

凝土,單一工種,沒有介面的問題,施工容易,責任清楚。

本研究之成果已取得專利[3],樂於授權工程界,共同確保短梁之韌性,進而減緩地

震之災害。

參考文獻

1. 鍾立來、林敏郎、黃昭勳、林敏沁 (2022),
「創新鋼筋混凝土連接梁耐震行為研究」

中華民國第 16 屆結構工程暨第 6 屆地震工程研討會。

2. 林敏沁、林敏郎、黃昭勳 (2022),「創新鋼筋混凝土連接梁耐震行為研究」,國家地

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報告 NCREE-2022-009。

3. 林敏郎、鍾立來、林敏沁,
「連接結構」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中華民國專利證書,發

明第 I796276 號。
圖 1: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組成之構件(包含短梁、短柱)

圖 2:傳統短梁

圖 3:傳統短梁之斷面及其配筋
圖 4:傳統短梁、短柱之脆性破壞(層間位移角 3%)

圖 5:傳統短梁、短柱之側力及層間位移角
圖 6:高韌性短梁(兩端留有凹槽)

圖 7:高韌性短梁、短柱之韌性破壞(層間位移角 3%)
圖 8:高韌性短梁之斷面及其配筋

圖 9:高韌性短梁、短柱之配筋(外層之小號縱向鋼筋並未錨兩側之邊界構材)

圖 10:高韌性短梁、短柱之側力與層間位移角
圖 11:傳統短梁及高韌性短梁之側力與層間位移角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