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第四讲 西方的传统:浪漫主义

我们东方人看西方文化,总有一些大惑不解之处,例如我们会觉得西方文化是断裂性发
展的文化,它往往会走极端。从社会形态来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
断裂都比较明显;从文化形态来看,先是古代的希腊,后是罗马,然后是日耳曼传统,再后
是信仰时代的基督教。至于文艺复兴,理性主义,新教理性,科学时代和后科学时代,也是
非此即彼“断裂地”发展的。我们总觉得西方历史中的许多界线都是十分清楚明白的。
一个一个层次非常分明的断裂,让我们感到了西方文明的走极端的发展方式。另一个情
况,就是西方文明有时实力并非很强,却喜欢朝极限冲击,就是积累性不强,却喜欢炫耀武
力,向外扩张。西方文化的底座不是很稳的,却要追求高精尖。中古时期的欧洲骑士,总觉
得自己是属于整个世界的,他们常常跨国界行事。我们看大仲马的小说,那三个火枪手,就
是三剑客,就知道他们都是跨着英吉利海峡在英、法两国行事的,他们是些国际性的人物。
西方人在行动时遇到的阻力很小,有了念头就干,本能冲动一来马上就行动,两者之间的那
个刹车很是微弱。这样的特点,对和平会造成某种威胁。这使我们感到,也许在西方文化中
间,有一两个我们不很熟悉的元素一直在起作用。把这些元素找出来,对于维护人类的安全,
无论是对东方人还是对西方人来说,都有好处的。今天,我就把一些想法在这里和你们探讨。
也许浪漫主义是一个说不清楚的字眼。正像文化一词有 164 种定义一样,浪漫主义的
非定义也许正是它的定义。过去我们讲浪漫主义,常常把它划分为积极的浪漫主义、消极的
浪漫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反动的浪漫主义等。现在看来,这样的区分是过于机械了。从
本质看,浪漫主义就是在两个极端当中进行无限止地跳跃,它无办法找到一个终止这些跳跃
的合适的度。就是说,浪漫者要么住在北极,要么住在南极,要么住在喜马拉雅山上,但同
时又要在闹市里如纽约、伦敦、芝加哥等处建功立业。那出世的和人世的两个极他都想要,
只有这样才能不停地跳跃,以便寻找到最为合适的度。对一个中国人来说,西方浪漫主义这
个词,是非常难以理解的。西方人常常抽象思维,而东方人写小说的话,习惯于使用形象的、
描述性的语言。我们先来举一些例子:看是否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浪漫主义。
想到浪漫主义,马上就看到有个人物跳了出来,他就是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堂·吉
诃德那千形象特别有趣,他至少给我们两种启发:一是他能力不强,却热衷于做最伟大的事
情;他的武功又不行,但他要去保护妇女,还要去周游世界。堂;吉柯德非常有趣还在于他
没有功利性,他挑战风车,只是认为风车是个妖魔,他要去同妖魔作战。所以,他是—个浪
漫主义者,他的心中充满了想像和激情,还有他的主观臆断。
在古希腊人物中,有一位大哲学家名叫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非常有意思的,有人说他
有两种人格。苏格拉底到底有哪两种人格呢?一种人格叫历史主义,就是“惟知是德”,惟有
历史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美德。他还有一种思想就是灵肉是对立的;后来他的再传弟子,一个
叫亚里士多德,那是继承了他理性的一面,也就是说,继承了他的历史主义客观的一面。另
—个弟子就是柏拉图,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浪漫的一面。柏拉图不是在思考理想类型吗?就
是说,天下最好的东西是在彼岸,那里的东西才是理想的类型,而我们人间所看到的一切,
其实都不过是理想类型的不完美的复制品。这两个人,或者说他们的思想,又培育出了两个
学生,那个亚里士多德后来当了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还有一位柏拉图,他的精神影
响过一个住在木桶里的哲学家狄奥根尼。我们从苏格拉底的这些子弟看,就看到了像武学小
说里面说的“剑宗”与“气宗”一类的东西。“剑宗”的代表是亚历山大, “气宗”的代表是
住在木桶里的哲学家狄奥根尼。所以据说后来亚历山大要去东征的时候,很想去见见狄奥根
尼。根据传说:他不是以国王的身份去见的,也不是以军事将领的身份去见的,他只是以“正
宗”的剑宗传人去见另一派的“气宗”传人。他以这种身份去见影响深远,所以后来西方人
写哲学史,总是喜欢把亚历山大写进去。中国人写哲学史,从来就不把亚历山大写进去。亚
历山大这个人,实际上是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一种美德,他很不愿多写作。他没有什么重要著
作留下来。所以他是另一种哲学家。那个苏格拉底也很奇怪的,苏格拉底有一种洞察力。他
的个性非常奇怪,尼采说,他的直觉是批判性的,他的知觉是创造性的。你能明白直觉和知
觉的区别吗?直觉就是跟着感觉走,不动脑筋就领悟出来的东西。知觉就是脑筋动一动。所
以,苏格拉底的直觉是批判性的,厉害不厉害?这表明他有洞察力。
什么叫洞察力?洞察力就是把你一看,就从你身上看出了一个个的洞。这就叫洞察力。
也就是说,他是医生看病人。他一看,你的脑细胞这么多,为什么你只用了其中的百分之一?
他一看,你的手怎么短了一截?他一看,你怎么有那么多的不足和问题?所以这就叫洞察力。
所以,有洞察力的苏格拉底就很伟大。他同时又是极高明的一个医生,当他看出毛病来后,
就能运用他的理论体系找出一个办法来帮你治病。这就叫做伟大的哲人苏格拉底。
我们不妨扯远一点。另外有一种人,他的直觉是创造性的,他的知觉也是创造性的。这
样的人好不好?看到这样的人,你会说:好,真好!一种大惊奇令你大喜过望。这种人的直觉
是创造性的,不像苏格拉底那样是批判性的。另外,他的知觉也是创造性的,他可以运用知
觉进行创造。这样的人真的是非常之好,肯定是一流人才,除非他有三个缺点,那就是表现
欲、虚荣心、好为人师。假如那样的人能克服这三个缺点,他一定能够成为一流人才。
我们已经讲了堂·吉诃德、奥德修斯、苏格拉底等人物,还讲了狄奥根尼和柏拉图。讲
了那么多人,是因为他们具有一种伟大的共性,就是在自己的身上,都体现出了西方式的浪
漫精神。
浪漫主义当然是和非浪漫主义相对立的。原因在于:浪漫之人往往拥有一个很大的想像
空间和活动空间。他要干的事情总是要比现实能够让他干的事情伟大得多。这好比说他必须
要有一个大袋子,不大的现实的东西要放在那个大的袋子里才能晃荡晃荡。他要用一个大的
盒子来装小东西。比如说我们这里有北京大学的学生,也有清华大学的学生,他们成绩好,
考取了清华、北大,这原来是合乎情理的一件小事。但是,这里也可能出现大形式,比如说,
他们的父母来了,邻居来了,县长来了,市长来了。他们于是激动得不行,浪漫情结由此产
生。所以,这个浪漫主义就是要求有一个很大的理想空间,想像的空间,还一定要有比现实
内容更为广阔的空间来妆扮这个内容。
然而,浪漫主义却是直指人心的,不说谎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的一种理想,一个无
限发展的空间。浪漫主义是有方向性的,当浪漫主义者出现野蛮和任性时,这种方向感能把
他拉回到真善美轨道上来。这样,浪漫主义者就永远在膜拜远方的一扇窗户,那里面是点着
灯的。既然浪漫主义具有方向性,它就会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去做事。相信随着人类的进步,
动物的野蛮性,那种任性,就会越来越少,浪漫主义,会向着理想主义而发展。
说到理想,我突然想起了古代希腊人的行事方针,或者说他们的一种动力,那就是理想
主义的动力。人大致有四种动力:一是信仰的动力,一是理想的动力,还有一种是为生存而
产生的动力,还有一种叫功利的动力。古代的浪漫主义者基本上是信奉理想动力的:他有很
奇怪的想法,他有对新东西的特别爱好,他在抛弃旧东西时很不觉得可惜。这些古代的浪漫
主义者都感性和任性得可以,他们绝不按照计划行事。况且,他们习惯于一有冲动就马上行
动。当然,他们的那种感性,也不能说就完全是等同于野蛮性。在古代社会里确实存在着许
多野蛮事情,但是随着文明的推进,人类最终将会走向高尚和优雅。
浪漫主义最显著的一个表现就是它的两极性:它不是单一的一个点,而是要在两个极端
中跳来跳去的事物。它所激起的,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那种极度的诱惑和极度的克制之间的
动态的平衡,但是,那个点却是永远找不到的。因为这个两极绝非一般意义上的两极,比如
说,浪漫主义者要到田野中去,他绝不是跑到北京郊区去看看就行了。他一定要到喜马拉雅
山的颠峰上去。他说我要住在城里,他也不是随便去一个小镇住下就行了,他一定要去最热
闹的、最繁华的城市。他要在两个极里都建功立业,并且还要跳来跳去,因为只有这样,才
能显示出那么一点点浪漫。我们要注意,浪漫主义有一种超越性,也就是说,它超越小事情,
超越自我,超越一种很小的个人考虑,因为它的活动范围是全宇宙,它所追寻的是终极目标,
人类宏伟的远景是它关照的范围。浪漫主义还带有某种破坏性,因为它有太过于强烈的反格
式化倾向,常喜欢用新东西来取代旧事物。它喜欢象征符号,因为信号才够格表现自己的强
烈感情。它关于使用直觉,因为直觉比较直接,能够充分展现它的灵敏度和情感向度。
信号那个东西当然也是比较有趣的。西方人对信号比较敏感,他什么东西都有个量化。
比如说今天的湿度是几度?不太清楚;空气污染程度是几度?不知道。你今天的幸福程度是多
少?不知道。你今天的痛苦程度是多少?不知道。你今天心动过几次?你今天放大过了几个信
息?所以,这和我们东方人的思维很不一样。比如说失恋了,他就说失恋了的痛苦程度的指
数是 70。钱包被偷了,如果钱少于 1000 元,那么,痛苦指数就只有 20。所以,这个想法
同我们不太一样。我们写日记,常说:今天过得很幸福,今天过得真不错,今天老师很无聊,
今天这样写作没有意思。西方人不是这样思维,比如说,他们会说:今天我们的老师无聊程
度是 47。当然,数字化常常带来了一种生活上的精度。同信号有关的还有抽象。东西一定
要抽象,抽象非要有强烈的感情才能出现。然而东方人喜欢形象思维,他们习惯过不那么抽
象的生活。我们这里有个说法:说有某大学生要送给情侣九百九十九朵玫瑰花。其实,玫瑰
花是只能送一朵的。原因是,那个内容实在太大了,已经到了无法用形容词来表现了,于是
就用个比喻。这就叫象征。这种思维常使西方人善于抽象思维,什么东西同他们去言说,似
乎非要上升到理论高度才能说得透,否则就好像事情没做完似的。
这就带来了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强烈的极限挑战和强烈的刺激。什么事情都要
走到极限,否则的话就是漠视生命。当然,我们从好的一面看,浪漫主义也带来了乌托邦主
义。所以在西方人眼里,人们喜欢遐想理想国,理想国有一整套系列,例如妇女城、乌托邦
和太阳城。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在强烈的理想色彩下进行现实生存。
只要一瞥,就知道西方浪漫主义同东方的浪漫主义是很不一样的。我们只要比较一下东
西方的图腾:中国的图腾有两个特征:一是无限的高级,一个是极端的平凡。中国的龙与凤,
那真是非常非常的美丽,非常非常的强大。况且,那龙还看不全,所以叫做神龙见首不见尾。
狮子、老虎、鳄鱼什么的和龙、凤相比,能算个什么?这是中国文化中的“大音稀声”的一
面:就是最美好的声音是听不见的。中国人喜欢用木头造房子,西方人喜欢用石头造房子。
中国人用木头造房子,就把自己置于浩淼宇宙之间,一下子就融入伟大的自然中间,感受到
了有限的个体同无限的自然之间的一种通体融合。西方人却喜欢在山上造个城堡,这马上就
破坏了自然景观。所以,西方用石头造房子,就破坏了景观,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人的自
我放大,以为这样人就具有了征服感。
中国的图腾崇拜里有一些东西却是非常实际、非常接近生活的。我们的十二生肖那是什
么东西?十二生肖就是小兔子、小老鼠、小狗和小羊,那是我们的崇拜。这和西方不一样,
西方基本上是猛兽崇拜,猛兽被放大,结果张牙舞爪起来了。猛兽崇拜就是鳄鱼崇拜、狮子
崇拜、老虎崇拜、鹰和熊的崇拜,西方人把这些东西当作徽章,把它绘制在国旗上。这里我
们就看到图腾崇拜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不是很一样。西方的那个浪漫主义是强调猛兽崇拜
的,里面具有一种叫做英雄主义的东西。古希腊人说有一个英雄的时代。大家对古希腊的英
雄主义真的理解吗?
一种就是荷马史诗里的英雄主义;它的主题词有两个:一个叫做智慧,还有一种情感。
所以我们刚才说了,一部荷马史诗就是极度的诱惑与极度的克制之间动态的平衡。史诗主要
写的就是情感和智慧,不管是奥德修斯还是他的妻子,都经受过情感上的考验:奥德修斯听
到了大音稀声而未被俘虏,他的妻子经历了 80 个情人的追求而未失身。极度浪漫又极度克
制了,浪漫精神自然也就充分表现了。
斯巴达的英雄也有两个主题词:一个叫力度,一个叫体魄。所以斯巴达的那个地方比较
原汁原味。强调力度,强调体魄,那当然是大英雄,只是过于紧张了些。
希腊的浪漫主义还有诗性的一面。我们知道,尼采写过一本书叫《悲剧的诞生》,谈到
梦境、醉境等,还谈到了悲剧、喜剧。实际上,那个悲剧和喜剧都是哲学词汇。悲剧的来源
是理想太高,实现不了,于是悲。喜剧是什么?喜剧是悲极生喜,悲到最后实在悲不下去了,
那就物极必反,由悲及喜,追求轻松,追求平淡。这样一种悲剧和喜剧的化学反应实在令人
费解:东方是乐极生悲。西方是由悲及喜。先来悲的,为什么悲呢?是因为目标太高实现不
了,但悲了又不行,于是喜。所以,只有苏格拉底比较聪明,他不喜欢悲喜剧。他不看戏。
他的朋友都是戏剧家,他不去看戏。他不去看戏却要看伊索寓言。所以,我们说苏格拉底的
那个古代的是同现在不一样的。
古代希腊的诗性表达还有一个集大成者,那就是柏拉图。柏拉图提出过一些很奇怪的分
类,大家知道吗?他提出过一个精神之爱,柏拉图喜欢分类,他的分类往往非常细致。他怎
么分类呢?他说什么东西都是具有等级的,比如说人有各种感觉吧,那么,有些感觉是高级
感觉,有些感觉是低级感觉。味觉应该是高级感觉还是低级感觉?低级。什么东西和口连在
一起,还高级到哪里去?所以那个叫做味觉的也不行。味觉之后还有一个触觉,触觉行不行?
不行,因为偷偷摸摸的也好不到哪里去。再接下来的视觉就属于高级了。视觉可以看很远的
东西,那就比较高级。听觉呢?听觉更高。那么,精神之爱呢?精神之爱是高级的,走到了极
限就是两个人从来不说一句话,甚至了个住在北京,一个住在上海,两个人的心灵也是相通
的。你做什么,他也知道,因为心灵是沟通的。
应该说:希腊文化的整个精神是诗性生存,而罗马的文化是理性的生存。马其顿人比雅
典人要理性,罗马人比马其顿人更理性。从这一点来说,古典文化里面有两个东西:一个是
诗性,一个是理性。从现代人的观感来看,希腊的雕塑、悲喜剧、哲学家和罗马的建筑、罗
马的法律、罗马的军团、罗马的帝国非常不同的,因为这两类文化给我们的感觉很不一样。
希腊人不盖高楼大厦,他觉得应该融合于大海之中,应该和宇宙取得一种亲密感。罗马人每
占领一个地方,就要造凯旋柱、凯旋门,以便宣扬武功。
有什么启示呢?首先,我们感到古代古典文明晃动得很厉害,后来的西方文明也晃动得
很厉害:先是诗性发展,感情发展,简直是没有束缚地发展。希腊人一个个都在街上过日子,
苏格拉底就是伟大的丐帮领袖。雅典还有一个法律,规定每个公民必须在一个月中回家跟妻
子过三天,看来不回家已经成了社会问题了。希腊人在情感和行为上都是晃动得厉害。他们
不束缚个人的情感,不控制个人冲动和本能冲动,这样就发挥出了人类青春期的生命能量—
—即创造力,生命力,破坏力和建设力。这样的宣泄往往会碰壁的,碰了壁以后就会转向理
性。然后,理性又发展到了极限,走向规章制度、法律和建筑。这样一个大晃动,可以说是
西方人做的第一次文化大试验。我们看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是很不一样的,两者之间显得不
那么融洽。为什么不那么融洽呢?就是因为不一样。希腊人是内心的,罗马人是外在的;希
腊人都是内心涌出来的东西,罗马人喜欢的是在外面建立起来的东西;一个是从内向外发展,
一个从外向内发展,这两个极端都不好,但希腊人和罗马人却乐此不疲。一个具有主动的个
性,一个拥有被动的服从,这正好代表了古典文化的两个面,只可惜没能很好地结合起来。
另外一个启示,我们注意到了诗性动力和理性动力之间的差异。希腊人的那个动力是理
想主义者,非常具有创造性,罗马人的动力是功利主义的,非常具有实用性。功利主义对于
理想主义的胜利,使得罗马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却失去了内在的活力。所以,如何建立一种
圆满的新关系呢?这实在是古典文明留给我们的启示和难题。
最后还有一点时间,我们来讲浪漫主义对西方文明的影响。首先,它诱导了西方人走极
端的趋势。西方人最喜欢走极端,觉得不如此不过瘾。我对西方文化中的一点精神是非常佩
服的,那就是向极限冲击。比如说有那么一个教授,他要写十几本书,要带二十几个研究生,
还要去当杂志主编,还要主持国际会议,还要当好妻子、好妈妈、好爸爸,还要去旅游。这
就是向极限挑战啊。这种极限挑战是什么意思?极限挑战就是,人经常是在自己生命的临界
点上生存,并且把这种生存当做了生命运行的正常节奏。也就是说,人喜欢把一个东西的全
部内涵都掌握、都征服,以为舍此无法真正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这,当然是一种走极端的
形式。另外,我们也看到了西方文明具有脆弱的一面。例如,这个浪漫主义就是很脆弱的,
西方文明缺乏弹性,但容易走极端,美其名曰求新、求异。文明的底座也不稳,却喜欢不断
追求高、精、尖。西方文明底座不稳却要对外扩张,容易造成很大的悲剧。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在浪漫主义精神的激励下,西方人做事情时行为的矛盾性很小,尽
管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之间的冲突性很大。为什么行为的矛盾性很小呢?就是做起事来,
一个本能冲动,马上就能去做。这之间的限制性因素很弱。浪漫主义还造成一种文明在取代
另一种文明时的冲突性,常常以不妥协的革命方式进行。西方文明里面有这么一种浪漫机制,
做了就做了,不考虑后果。我们看到,东方和西方是不一样的。东方文化比较倾向综合考虑,
西方文化比较倾向于分析考虑;西方文明的底座不稳,却追求高精尖;东方的底座很稳,却
过于宽泛;我们发展了的是高情感,西方发展了的是高科技。西方那个高精尖底座不稳,我
们底座很大,也有深厚的传统,但需要发展高精尖。还有西方人的那种分析性、批判性的思
维习惯,那种逻辑思维,那种深度、精度、广度、强度,都和我们的形象思维,我们的强调
广度、经验、具体的综合性思维习惯有所不同。西方人从古典时代起就发展出一种征服感,
他们用石头造房子,一有机会就想造个城堡、征服世界。征服世界以后他怎么办?这就有两
种可能性:也许是继续野蛮下去,继续搞征服,另一种可能是由智及仁。
西方浪漫主义的特点和东方浪漫主义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吗?回答是肯定的。东方的浪漫
主义里面有一种很有趣的东西,就是我们文化中的“大音稀声”一面。我们用一张白纸就能
画出最美好的图画,而西方文化中却没有这种非常优美的极限体验。我们的龙啊凤啊,我们
的凤凰永远不死。我们的龙永远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那样一种伟大的情怀西方没有,西方那
个浪漫主义最高的极限就是它的英雄主义。就是狮子、老虎之类。东方还有另一个东西,是
我们非常相信生活中的非常洁净的东西。我们的龙啊凤啊看不到,我们就直接看到了生活,
我们看到小狗,我们看到小兔子、小羊、小马、小老鼠,十二生肖就是这么来的。所以西方
发展了一种英雄主义的一面,却没有完成我们“大音稀声”的一面。西方人现在为什么对禅
宗这么感兴趣?对我们儒家提倡的那种孝道这么感兴趣?就是因为中国的孝道所代表的接近
生活的—面和中国的禅宗代表的“大音稀声”的一面,都是他们所没有的。真善美作为一种
社会存在,人们还是向往的。
另一个问题是:美学在中国是当作艺术审美来理解的,但在西方是当作哲学来理解的。
为什么?从康德至 U 黑格尔的哲学家,都要写美学的著作。这又为什么?尼采为什么要研究美
学?我想唯一的解释是:西方的美学,有—个强烈的纠错的传统。就是觉得你看不顺眼,要
用真善美的“理想类型”来帮你纠错,这是自柏拉图起就开始了的传统。东方的美学里面没
有这样一个纠错的习惯。我们只是在说;你有没有审美的眼光?你有没有品位?你有没有审美
习惯?你的衣服、你的见地怎么这么差?但是我们并没有一个纠错的习惯。这个纠错的习惯,
在西方是同柏拉图的理想类型相联系的。他不是说在那个彼岸有一个什么理想类型吗?如果
真是那样,那么现实的一切就都是理想类型的不完美的复制品。所以把现实中的一切和理想
的类型一作比较,就发现了复制品原来是可以同理想品相靠近的。现实中的很多东西,于是
可以进一步完善,这样—种传统,在东方文化里没有充分发展。东方文化没有过于重视对于
彼岸的充分想像,它坚持了世界的现实的一面。它在现实里体现真善美,而西方往往在想像
里体现出浪漫美。
西方的文化有四根古代根基:一是希腊元素,一是日耳曼元素,一是基督教元素,还有
一种是罗马元素。希腊的元素基本上是它的诗性体验,其中有英雄崇拜,诗性体验,艺术崇
拜等。罗马文化是—种力的崇拜。日耳曼文化是血亲的崇拜、家庭崇拜,带有浓厚的北欧想
像力,基督教后来成为一种跨家庭、跨个人、跨国家的松散的纽带。所以我们一讲起欧洲的
古代史,就会讲希腊人是太大的放大了个人,罗马人是放大了的国家,日耳曼人是放大了的
家庭,基督教是一条跨个人、跨家庭、跨国家的纽带。把古代希腊的人个人主义放小一点,
把国家也放小一点,把日耳曼人的家庭放大一点,就成就了古欧洲的三大集团,就是日耳曼
人的社区,封建贵族的领主附庸制度和把一切都串起来的、独立的基督教会。所以,后来在
欧洲中世纪就形成几大集团,一个是日耳曼人的公社集团,就是日卫曼自己搞自己的村舍部
落制;一个是封建统治阶级的集团,还有一个就是教会。我们今天从这么一个线索来看,就
会觉得中世纪欧洲的封建主义类型不是凭空而起的,她实际上是古代的几种文化元素的综
合。我们可以这么说,西欧在公元五至八世纪完成了它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整合:就是以上
四种文化元素之间的比例调整。这次大整合,带来的是一种军事封建主义的社会类型,这同
我国中古时代发展了的政治封建主义类型,应当说是大相径庭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