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中国应急管理报/2023 年/7 月/3 日/第 003 版

聚焦

飞得更高 看得更准 用得更好

——看无人机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本报记者 陈慧

灾情侦查无人机 360 度查看现场情况、固定翼无人机和多旋翼无人机群架设无人机群指挥平


台、搜救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中搜寻生命迹象……近年来,在各类应急演练中,拥有“十八般武艺”
的无人机逐渐成为“常客”。
随着无人机在应急管理中应用得更加广泛和深入,让无人机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更有力,
成为各地应急管理工作者的目标和期待。
硬件软件都要提升
“左翼撞到定位桩上受损,自动定位失效。按理说操作过关的话,靠右翼也能通过‘8 字’
画圈科目。但不幸还是发生了。”近日,北京持续的高温,让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副队
长于正兴回忆起之前考证时,双臂晒得黢黑的情景,也想起一名考生操作不当“炸机”的场景。
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强对无人机的使用管理。近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
正式公布,对无人机系统、驾驶员、飞行空域等作出详细规定。今年 6 月,《民用无人驾驶航空
器系统安全要求》发布,该标准是我国民用无人机领域首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对微型、轻型和小
型民用无人机的动力能源系统、应急处置、抗风性、整机跌落等方面进行规定。
“空载续航 55 分钟,除去起飞降落的时间,单架次的有效工作时长 30 分钟左右。因为根据
不同工作场景,无人机需搭载喊话器、探照灯等挂载设备。”提到无人机的续航能力,湖南省茶
陵县应急管理局矿山安全监督管理股副股长曾歌说。
除了续航能力外,拓展多功能应用、适应复杂作业环境等硬件能力的提升,也备受各地应急
人的关注。
按照动力划分,无人机一般可分为电动型和油动型。在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中原油田队、
普光队队长王庆银看来,两者各有所长。电动型无人机小巧轻便,但续航差;油动型无人机续航
长,但不防爆,在危化品救援场景中使用有限。他说:“在户外作业时,无人机的抗风性和功能
集成性也很关键。受外力影响或是频繁更换搭载设备,容易挤占原本就有限的救援时间。”
“作业现场山路多、海拔落差大,无人机不仅要飞得高,还要看得远。”结合多次森林火灾
救援任务,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大队长吴鹏表示,野外作业条件有限,中小型无人机注
重便携性,大型工业无人机配套车辆注重道路通过性。
在很多应急应用中,分析研判对数据的时效性要求较高,但无人机起降、分析信息需要一定
时间。吴鹏回忆起一次火场侦察任务中,无人机实时画面传输故障的情况,仍然心有余悸:“幸
好飞手对硬件和软件都很熟悉,很快解决了问题,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
在对时效性、准确度要求更高的情况下,如无人机三维建模需要 24 小时至 48 小时,让国家
安全生产救援勘测队队长马海涛和同事感到有点遗憾,因为结果出来时,他们往往已经在下一个
检查点,无法在现场进行隐患整改指导。因此,他们从升级应用、加强沟通两方面弥补“时间差” 。
结合教学和遂行任务实际,中国消防救援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祝鑫海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不
同救援队伍会携带不同型号、功能的无人机到现场。他认为,这对有人直升机作业、无人机飞行、
多航空器融合空域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无人机在复杂恶劣环境下的作业能力、智能化集群作业
能力提升方面还面临一些难题和挑战,需要集智攻关加以解决。

第1页 共2页
人机交互须更上层楼
“执法人员要利用无人机高效、快速的特点,提高隐患发现能力,提升安全监管执法质效。”
6 月上旬,在江苏省常熟市应急执法人员无人机执法技能培训中,苏州市航协无人机技术委员会
主任陈泓如是说。
这样的业务培训,在常熟市应急管理局执法大队中队长张俊印象中越来越常见。他说:“从
企业到街道再到城市,精准执法离不开执法人员的科学研判,也离不开无人机等装备的赋能。”
该局近期组织了两次培训,已累计培训 75 人次。
除了加强业务培训外,一线应急人还在自主飞控、人工智能 AI 两方面,寻求增强无人机应
用效能的办法。
“给一个指令,剩下的就交给无人机。”浙江省温州市消防救援支队通信处处长陈贵介绍,
近年来,该支队在无人机 AI 自主飞控(自主完成任务、自动避障、返航等)、远程控制等方面加
强探索和实践。他补充道:“以前无人机都是在飞手的视距范围内进行作业,远程控制能力提升
后,无人机能够更大程度地‘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完成通信连接、应急救援等任务。”
提到未来的发展,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西安办事处主任李江认为,“人的参与会越
来越少”,无人机经历了小型化商业化、自主飞行、网络协同三次技术浪潮后,最大的创新点是
人工智能 AI。他和同事注意到,国内外有很多同行已采用算法自动控制无人机进行数据采集、处
理和分析。
随着行业的发展,无人机和管控系统的使用者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无人机防御反制给日
常监管、应急救援等工作带来的不确定性,比如在一些体育场、化工厂等重点区域。
“某些重点区域未经报备就安装了无人机防御反制设备,这使得飞手在紧急情况下起飞无人
机时,并不知晓这些设备的存在,给安全飞行带来巨大的隐患。”陈贵结合同行遇到的情况分析,
为了消除这样的不确定性,要加强与重点单位的日常联系,及时了解防御反制设备安装情况,同
时考虑为无人机安装信号屏蔽设备,排除干扰。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队长马海涛则认为,从法律角度看,出于保护产品、防止非法
取证的考虑,安装无人机防御反制设备是没问题的。如果在执法检查、应急救援等情况下,可要
求对方关闭防御反制设备。他补充道: “在地震、泥石流等灾害发生后,对方不具备关停能力时,
则是另一种情况——想停没有能力停。这个问题同样亟待解决。”
(本报记者黄雄、徐文标,实习记者严小娟,通讯员曾鹏对本文亦有贡献)

第2页 共2页

You might also like